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物安全防护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生物防护;医学检验;实验教学
生物防护就是对这些能够将疾病传染给人群的微生物进行安全防护,将致病微生物控制在可控范围内避免传染。在生物化学实验中要对病原生物进行具体的化验,实验的操作者要避免直接感染或间接感染,防止致病微生物外泄。安全防护涉及到实验的方方面面,正规的实验都离不开生物安全防护。中小学各学科实验教学中会涉及到一些存在对人体有害风险的操作项目。教师在向学生传授实验知识的同时,也会不断向学生强调安全的重要性。
一、生物防护在中学各科实验教学中意义
在具体的学科教学实验中生物安全是保证整个实验安全的最基本要素,一旦病原体外泄后果将不堪设想。在实际的课堂上学生多要根据教师的指导亲自动手进行操作。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接触细菌、进行血清使用操作、接触动物实验,在实验中如果不妥善进行操作病原体将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伤害。在检验实验中如果致病细菌外泄将造成严重的后果。生物防护在检验实验教学活动中是十分重要的,教师一定要将该项目重视起来。在实验中按照步骤谨慎操作,严格要求学生。仔细处理实验用品,保证实验的安全性。很长一段时间,由于人们对生物安全防护意识薄弱产生了一些医疗危机。在非典、禽流感等重大传染疾病之后,人们逐渐意识到生物防护的重要性。监管部门加大了对生物防护工作的监管力度,各科实验教学中的生物防护被人们重视起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物防护领域也在不断变革创新,新型的生物防护工具被从业者研究并投入使用。生物防护涉及的范围更加全面,防护手段更加有力。
二、当前中小学实验教学的生物防护问题
1.学生没有生物安全防护意识
学生大都处于实验中的初级阶段,学生没有建立明确的生物安全防护意识。学生对生物安全防护的认识处在了解阶段防护意识薄弱。大多数学生认为穿上实验服,戴上手套、口罩、帽子等防护工具就可以安全的进入实验室了。这种认知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一些致病细菌不是通过基础的安全防护就可以完全的避免感染的。一些学生完全没有生物安全意识,甚至在实验室食用零食。在实验之后随意堆放实验器材,没有对工具进行消毒处理。学生在实验项目结束之后没有对自身进行安全消毒。
2.教师对实验教学的生物防护问题不重视
由于目前学生进行的实验都是最基础的实验,教师的对实验的生物防护问题重视度有限。实验指导教师都有着多年的执教经验,指导过多年级毕业生。每一个实验项目教师都进行过多次指导,早已成竹在胸。教师的生物防护的重视程度有限,对学生的生物防护指导有限。教师没有完全为学生树立起生物安全防护意识。学校的师资力量有限,教师只能对学生进行统一的指导,不能进行一对一的教学指导。学生得到的教师指导都是统一的,在实际操作中容易出现一些失误。生物安全防护工作的进行不够精细。教师本身的知识水平有限,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对一些病毒、细菌的变异没有学习了解,不知道如何防护。
3.实验教学设备与医疗垃圾处理
在现有的实验教学中现有的实验设备落后。学校对实验的资金投入有限,设备一旦投入使用就会延续使用多年。在设备的具体使用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学生对设备的操作不当会造成设备的损坏影响实验的结果与实验的生物安全。对检验设备的养护不当也会造成生物安全隐患问题。学生对设备使用不当直接影响到生物安全防护。在实验操作中会产生一些废弃的实验样本,一次性的实验工具等。在实验之后医疗垃圾没有明确的处理办法与处理规定,教师对实验垃圾的处理也不够重视,学生对实验垃圾按生活垃圾进行随意处理。学生在处理医疗垃圾是疏忽了生物安全防护工作。
三、中小学实验教学中生物防护措施
1加强学生生物安全防护意识
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既要保留学生对新的课题的探究精神,又要充分保证学生的生物安全防护意识。学生对安全性。教师要增强学生的安全防护意识。严格要求学生穿好实验服,戴上好手套、口罩、帽子等防护工具。在实验之前对该项实验的生物危害做出明确的讲解,向学生讲述如何做好安全防护。教师要提前向学生讲述意外情况的处理方式,如果出现问题教师要及时带领学生进行紧急处理。加强学生对致病细菌的全面认识,避免感染情况的发生。学生需要严格按照实验室中的规定进行操作,不要将与实验无关的物品带入实验室。学生在实验之后一定要及时对器材进行消毒处理,在消毒后将实验器材妥善摆放。学生在实验前后需要对自身进行严格的安全消毒,避免意外情况的发生。
2加强教师对实验教学的生物防护问题的重视
在进行实验项目时教师需要不厌其烦的对学生进行生物安全教育,确保学生在以后的检验生涯中将生物防护重视起来。教师需要为学生树立起科学完整的生物安全防护意识。学校需要加大师资力量的投入,增加指导教师的数量尽量使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详细的指导,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减少失误的出现。加强生物安全防护教学工作的力度。教师本身要参加国内、国外有关生物防护知识的学习,跟上时代的发展,对一些病毒、细菌的变异学习了解,知道如何防护。
3对实验教学设备与医疗垃圾处理
学校及时对实验设备进行更新换代,保证实验设备的先进性、与设备的可靠性。在设备的具体使用要严格规定学生的设备的操作步骤,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设备使用指导,保证设备不会在使用中造成损坏。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与实验的生物安全。学校需要及时的对实验设备进行检验与养护解决设备的造成生物安全隐患,保持设备的活力。学生要严格按照教师的指导进行设备使用,保证实验的安全性。在医疗检验实验操作中会产生医疗垃圾,如废弃的实验样本,一次性的实验工具等需要及时进行的消毒处理,制定明确的处理办法与处理规定。教师需要将实验垃圾的处理重视起来,学生需要对实验垃圾进行妥善处理,加强对生物安全防护工作的重视。
【关键词】生物安全;实验室;管理;流程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8-6455(2010)11-0155-01
医学检验人员长期接触的生物危险性血液、体液等各种标本,含有大量的致病微生物,不仅污染环境,而且传播疾病。因此,检验科人员应切实强化生物安全意识,规范医疗废物管理组织和制度,坚持安全管理和质量管理两手抓,避免医学实验室感染,在诊断治疗病人的同时保护好自己不受传染。
1加强生物安全防护知识的教育
1.1加强生物安全基础知识及危险教育:有资料显示,在现有的医护人员中,对有关防护知识来源于教师的仅占10.8%[1],而我们有的学科带头人具有很高的学术造诣,但却不了解生物安全的基本知识,这正是我们与发达国家在学科建设理念上重要的差距之一[2]。由于我们医学教育的缺陷、教育理念的落后及知识来源的匮乏,部分检验人员对生物安全常识和危险性了解不多,重视不够。特别是临床实习、进修人员对新的工作环境、工作流程的不熟悉以及清洁工人医学知识最少,其自我防护意识和防护技能严重缺乏,但是他们又是临床接触医疗感染物机会最多,所以是最易受伤害的人,应将培训重点放在他们身上。要加强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的学习和更新,强调生物危害和生物安全的意义,让实验室人员和了解生物安全知识,熟知各种可能的危害。
1.2提高生物安全防范意识:实验室要制定实验室安全制度、生物安全措施及操作流程,让医务人员掌握正确处理实验室生物因素意外事件的方法,各种仪器、设备的操作步骤和要点;熟悉生物安全装备的使用,如生物安全柜、隔离衣、防护服的使用等。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生物安全意识,工作人员必须经过生物安全防护相关知识的培训考核并合格后才能上岗,形成普遍预防的观念。
1.3加强技能培养。在形成防护意识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加强实验室人员安全防护基本技能的培养,让广大的临床实验室检验技术人员,成为既懂“临床检验”,又懂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合格专业人才。清洁工人和临床实习、进修人员是最关键的人群,要采取现场培训,对口培训。如在收集运送过程中,要防止锐器的刺伤和污染,教育他们锐器一定要放到利器盒内,收集人员收集垃圾时一定要穿戴必要的防护用品,这样培训便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建立健全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措施
建立健全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措施,为实验室工作人员免遭生物危害提供保障。因此,要建立实验室各项生物安全操作规程及管理制度,建立好实验室相关安全档案。
2.1重视基础设施建设:清洁与消毒是保障生物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只有正常到位的清洁与消毒才能保证在安全环境下安全工作。在实验室设计中、在购置仪器设备时,要首先考虑生物安全的问题,与后勤部门协作,共同设计保障安全的实验室,提供合理的设施,配备必要的安全设备。如安全警示标志、带盖的医疗垃圾筒、感应式水龙头等一些细微的改变,来改善实验室的整体面貌。
2.2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实验室要加强生物安全防护,必须制定严格的制度,如人员培训制度、登记制度、实验室准入制度、安全检查制度、消毒灭菌与废弃物处置制度等。还要有详细的进行安全防护流程操作手册以及应急处理一系列机制,为了不让制度、流程架空,定期和不定期的进行督查,对结果进行合理强硬的奖罚,以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心。真正做到管理到位是硬前提,工作落实是硬道理。
2.3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操作规程:制定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操作规程,对一项检验项目的操作应有明确的操作流程规定。流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在实践中检验和进一步完善。针对暴露出来的薄弱环节及时实施协调管理,与相关部门共协商,杜绝遗漏。
血液、体液标本是实验室的主要标本,也是实验室潜在危害的主要物质,血液体液检验中安全问题尤为重要。我国是乙肝感染和发病的大国,近年来,爱滋病的发现与流行对每天与血液、体液打交道的检验人员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因此在采集血液、体液标本时,应遵循生物安全的要求,尽量减少检验人员直接或间接接触这些标本的可能。应使用与仪器匹配的真空采血管及一次性试管。减少检验人员在体液收集、采血、运输、处理、上机及废物弃置等检验过程中与血液、体液产生直接或间接接触的可能。同时,加强对工作人员的个人防护,如定期注射不同的疫苗,增强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体质。全面克服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侥幸心理,要加强普遍性预防的理念[3],使用安全可靠的检验用品。
3强化法制观念,做到依法防护
生物安全管理不仅与医院感染息息相关,甚至影响到整个社会环境、社会发展。目前,我国生物安全管理已初步步入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的道路。实验室人员要认真学习国家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实验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等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通知、条例。注重法律法规学习,是加强生物安全防护的基础。加强与重视生物安全管理的理念,增强生物安全防护意识,提高职业防护能力,确保自己安全,确保实验室安全,确保环境安全,是我们医学检验界广大医务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张小容.医护人员自我防护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1):29-32
1.1加强技能培养过去由于医学教育的缺陷、教育理念的落后及知识来源的匮乏,有资料显示,在现有的医护人员中,对有关防护知识的了解来源于教师的仅占10.8%[4],而有的学科带头人具有很高的学术造诣,但却不了解生物安全的基本知识,这正是与发达国家在学科建设理念上重要的差距之一[3]。为了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生物安全意识、普遍预防观念,所有医务人员应该认真学习国务院颁发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实验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等法规和文件。加强基本技能的培养,让广大的临床实验室工作人员、技术人员,成为既懂“临床检验”,又懂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合格专业人才。
1.2了解生物安全的相关知识及生物危险如微生物气溶胶包括飞沫核气溶胶、粉尘气溶胶。实验室生物危害常见有:微生物气溶胶的吸入、刺伤、割伤、食入、感染的动物咬伤、不明原因的实验室相关感染。
1.3提高生物安全防范意识强调生物危害和生物安全的意义,自觉遵守实验室安全制度,生物安全措施及操作流程,掌握正确处理实验室生物因素意外事件的方法,各种仪器、设备的操作步骤和要点,熟悉生物安全装备的使用,如生物安全柜、隔离衣、防护服的使用等。
2建立健全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规程及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规程及管理制度为实验室工作人员免遭生物危害提供保障。实验室工作人员是生物安全的受益者,又是管理者,是最容易受到生物危害的群体,是实验室管理的核心,因此要建立各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规程及管理制度,建立好实验室个人档案。
2.1实验室管理制度人员培训制度: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经过生物安全防护相关知识的培训;实验室准入制度:实验室入口处应有安全警示标志或限定无关人员进入标志,非工作人员不得进入实验室半污染、污染区的工作区域;安全检查制度:实验室的门应保持关闭,与实验室无关的动物不得带进实验室,禁止食用品与试剂或标本放置同一冰箱;实验室消毒灭菌与废弃物处置制度:未污染的废弃物扔进污物桶,有菌废弃物应高压灭菌后处理,以免污染实验室工作人员及环境。
2.2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操作规程实验室工作人员进入实验室工作时,根据实验室生物安全个人防护的配备原则穿着适应的工作服、鞋套或专用鞋等;在进行可能接触到血液、体液以及其他具有潜在感染性材料的操作时,应戴手套(一次性手套),必要时戴防护眼镜,穿隔离衣。实验室工作人员手上有皮肤破损或皮疹时应戴乳胶手套或双层手套,严禁穿着实验室防护服离开实验室工作区域,实验室工作人员结束或者离开实验室,防护用品应先消毒、后摘除,随后必须洗手,根据(GB19489-2004)洗手要求,在感应水龙头下流水肥皂洗手,使用酒精擦手。标本采集时工作人员应遵循生物安全的要求,操作者均要穿着工作服、戴手套、口罩。克服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侥幸心理,要加强普遍性预防(uiversalprecau-tion,UP)的理念[5]。血液、体液标本是实验室的主要标本,也是实验室潜在危害的主要物质,血液体液检验中心安全问题尤为重要,因此在采集血液、体液标本时尽量减少检验人员在体液收集、采血、运输、处理、上机及废物弃置等检验过程中与血液、体液产生直接或间接接触的可能。
3实验室的清洁与消毒管理
清洁与消毒是保障生物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只有正常到位的清洁与消毒才能保证在安全环境下安全工作。实验室的清洁与消毒要按生物安全防护的要求,遵守先消毒后清洁的原则,对需要消毒的物品要彻底消毒,不留死角,凡接触病原微生物的器材、环境、人员均要采取相应的消毒处理措施。
3.1消毒方法
空气消毒,可采取加强通风、紫外灯照射或臭氧消毒法;公共场所物体表面消毒,采用含氯消毒剂喷洒至湿(约10ml/m2),作用25min,使用抹布、拖布擦拭两遍。抹布、拖布要保持清洁与干燥;环境物体表面消毒,用拖布浸消毒液拖擦两遍或喷洒至湿润(约10ml/m2),作用25min。
3.2确保实验室消毒用品及消毒器械的安全
实验室必须储存足够的消毒剂及消毒用品以备补充,定期检查消毒器械(紫外灯的紫外线照射强度,定期擦拭灯管);实验操作中意外出现扎伤、皮肤污染血标本,应马上用肥皂清洗再用大量的流水冲洗伤口,挤压伤口出血后包扎。黏膜、结膜被污染应用大量的生理盐水冲洗,如接触特殊标本应特殊处理。
关键词: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3-0017-02
一些具有感染性的致病生物因子,无论是直接感染,还是间接地散播到环境中去,对实验室操作人员及相关工作人员都是一个现实的或潜在的危害。因此,对各类研究用实验室,如动物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临床检验实验室、细胞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公共卫生实验室以及传染病监测实验室等进行严格规范管理是非常必要的。按照我国2004-10-01实施的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 19489―2004),高校、研究所、医疗检测部门现有生物实验室被分为四个级别,分别是:一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简称BSL1或P1;二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简称BSL2或P2;三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简称BSL3或P3;四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简称BSL4或P4。规定的安全防护级别自BSL1级至BSL4级逐级升高(张伟,2011)。在管理上,BSL3和BSL4级实验室因从事严重甚至是致死疾病的致病微生物及其毒素而受到所在部门的高度重视,但对安全防护级别较低的BSL1和BSL2级实验室往往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缺乏有效防护措施,有些实验室长期管理松懈,甚至连推销人员都能随意进出,存在很多安全隐患。实际上,我国高校绝大部分涉及生物的实验室还是属于BSL1和BSL2级,这类实验室安全级别虽低,但数量及分布最广,每年发生的各类安全事故很多。因此,重视普通生物实验室的有效管理和安全防护同样十分重要。我校生命科学学院拥有江苏省生物多样性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分子医学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微生物与功能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微生物资源产业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水生甲壳动物病害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水产生物饵料重点实验室等。这些实验室的生物防护级别基本上属于BSL1级,实验室的结构、设施、安全操作规程以及安全设备只适用于对健康成年人已知无致病作用的微生物,如肠杆菌、芽孢杆菌、曲霉、根霉、酵母、放线菌以及一些植物病原菌和甲壳动物病害等,教学和科研一般不会涉及对人或环境具有中等潜在危害的微生物,如沙门氏菌、HBV、麻疹病毒、弓形虫等,更不会涉及使人传染上严重、致死致病微生物及其毒素。但存在的安全隐患仍然很多,如:曾发生过酒精灯操作不当而发生酒精外泄烧伤手背,实验小鼠逃逸,实验针头刺伤身体,动物尸体处理不当以及实验垃圾胡乱堆放等问题,扰乱了学院正常的教学和科研秩序,并造成一定的财产损失。下面以我校生命科学学院内的普通生物实验室为例,就查找出的部分重点安全隐患进行初步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
一、微生物实验研究的安全评估
经过调查,除微生物实验室开展微生物的菌种分离、培养、鉴定、驯化、生理生化与功能分析以及分子微生物研究以外,我院涉及环境、动物、细胞和生态等专业的实验室也有涉及微生物的实验。尽管没有明确涉及到致病微生物,但有关土壤特殊生态环境以及一些动物肠道微生物的研究并没有经过生物危险评价,未知的传染微生物、未知是否有未知传染性的生物材料以及基因修饰微生物难免会有生物安全隐患,但这些实验目前都能没有限制的随意开展。更有甚者,有些学生在微生物实验后隔离衣乱放,做完实验不洗手直接去就餐,甚至把食物、饮料和实验衣物等与实验材料同放等,这些十分危险的现象都反映出实验室生物安全意识淡薄,管理存在严重不足。按照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当使用有潜在传染性材料前,必须进行微生物危害评估,以确定该实验应采取何种防护措施,应该在哪一级的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中进行操作(张伟,2011)。根据危害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操作规程、实验室管理制度和紧急事故处理办法,形成书面文件并严格遵守执行。事实上,由于目前各实验室实行PI制,课题组长确定课题组内的实验内容,其他人包括实验室负责人一般都不会干涉,因而在管理上存在很多安全问题。另外,目前人们对微生物的了解特别是对其(条件)致病性的认识还十分有限,一些微生物的孢子、用后废弃没有及时处理培养基上生长的杂菌、特殊生态环境及动物肠道微生物以及一些条件致病菌等都有可能对学生和实验工作人员带来危害。目前我们正在进一步调查了解,确定可操作的管理制度,管控实验人员的个人行为,限制在微生物以外的实验室开展有关微生物的实验研究,并要求先行开展微生物研究的安全性评估和建立存在安全隐患的实验报告制,力争将可能发生的生物危害降低到最低程度。
二、生物废弃物的处理
生物实验中丢弃的所有物品可能因含有感染因子或有毒物质而应认真对待。事实上,80%的实验室感染都是不明原因的感染,大多数是病原微生物形成的感染性气溶胶在空气中扩散,被工作人员吸入感染发病,因此,妥当的对实验室废弃物进行科学处理是保证实验室清洁卫生和减少感染性气溶胶发生的关键,为此,必须做好实验室废物的分类存放。
经过调查,我院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实验废物处理问题,如:已使用的培养材料没有及时处理,污染培养物未能采用先杀菌消毒再清洗的方法,一些一次性培养皿甚至直接丢弃在废物箱中;生物废弃物容器标识不清,一些同学不能正确的将不同废弃物分类放置;废弃的感染性物质,非感染性物质以及有毒、有害化学物品与一般垃圾没有按规定分类丢弃。这为后期的垃圾处理带来很多困难。针对以上问题,学院实验楼每层均专门配备了实验垃圾和生活垃圾箱,对有毒垃圾桶制作了特别标识,在每个实验台标配一个红色小垃圾桶用于存放玻璃易碎品和针头等,并加大对实验室的不定期检查和监控力度,各楼层均有老师进行不定期实验室检查,并将每次检查结果及时公布,一旦查到不按要求乱扔实验废物现象将严肃处理。要求研究生提高道德心,不但要关注自身的安全还要保护整个实验环境的有序和清洁,一旦发现不在通风橱中配制有刺激性气味溶液,或在室内不当储存有味的实验材料而导致整个实验室充满难闻气味的现象,要严肃批评;严禁实验人员在其实验手套已经沾染化学试剂的情况下,仍然不更换手套直接触摸电梯按钮或门把的行为等。
另外,我们还发现,即使在实验室已经分类储存垃圾,这些实验垃圾汇总到学校垃圾场后也会被混在一起了,因此垃圾处理不是一个学院就能解决的事情,还必须得到学校领导的重视和相关部门的配合。
三、重视生物安全教育
实验室是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场所,在进入实验室前就要对研究生和大学生进行生物安全教育,千万不能以为参与科学实验的大多都是有较高学历和有文化素养的人才,他们对自身防护和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非常明了,但事实远非如此(厉洪等,2010),实验室生物安全对初入实验室的学生来说非常必要(杨院平等,2012)。让学生先熟悉环境,了解实验操作规程、流程,掌握所接触的菌种、化学药品、实验设备的性质和性能,这是保证生物实验室安全运行的重要环节。我院自2014年起,每年对不同的专业举办安全培训,对全院教师也组织学习和宣传。要求实验课教师在每项实验中都要贯穿介绍安全和环保知识,避免学生犯常识性实验错误,引起安全事故和环境染污。针对研究生在实验室工作时间长的特点,要求其掌握生物安全知识,熟悉安全规则,学会避险技术,克服麻痹思想,增强安全意识,提高安全责任心。要求实验人员必须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发扬对国家、对集体高度负责的精神,从每一细小的实事做起。总之,只有把实验室安全放在首位,方能使实验室各项研究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实验室安全教育应该是学生进入实验室的第一课。实验室安全运行还需要防火、防爆、防毒、防盗、防溢水,安全使用各种仪器,避免出现环境污染和人为事故以及进行自我保护等。实验管理人员需要不断吸取国内外先进的实验室管理经验,通过参观访问和收集资料,陆续开设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和培训课程,逐渐过渡到学生必须在通过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考试之后方可进入生物实验室。为此,我院成立了以党委书记和院长为组长,各实验室负责人以及办公室主任为委员的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委员会,专门负责生物安全制度的制订和监督其实施情况。经过多次整顿和安全宣传,我院实验室环境和面貌已有显著改善。
伴随着大学扩招和实验内容的增加,特别是开展越来越多的微生物实验和分子生物学研究,使现在的普通生物实验室比以往具有更多的安全隐患。对我国数量庞大的普通生物实验室而言,有必要尽快进行生物安全性实验评估,保证实验内容和实验对象不对人体和生态环境带来危害。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严控普通生物实验室的实验材料和工作内容,健全和完善这类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相关条例,制定合适的管理细则,并保证能有效实施。此外,还需要将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列入研究生和大学生进入实验室前的必修课程,并不断配备有效的生物安全防护设备,加强个人的安全防护,有效提高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水平,为我国生物基础实验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多出人材、多出成果和服务经济建设而尽心尽力。
参考文献:
[1]张伟.2011,生物安全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51-265.
【关键词】 职业健康监护; 检验人员; 生物安全; 危害因素; 防护
中图分类号 R11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28-0155-02
大家熟知的医学检验人员,一般指的是从事医疗有关的实验人员。作为从事职业健康监护医疗卫生机构中的检验人员,有着与一般检验人员相同的地方,但也有不同之处。职业健康监护检验包含临床检验和毒化检验两部分。一般把职业健康监护简称为职业体检,职业危害因素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职业人群在长期接触这些因素后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发生,而在日常的职业体检当中,检验工作者每天要对各类职业人群的生物样本(血、尿、便、毛发等)进行处理、分析。在标本采集、实验前标本处理、实验操作和操作后样本处理过程中,检验人员的职业危害也随即暴露出来,所引起的生物安全问题也应引起高度的重视。卫生行政部门制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消毒管理办法》、《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等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了检验人员对工作中存在的职业危害的认识和自我防护的意识。就在职业健康监护检验中遇到的生物安全危害因素、生物安全水平及防护做以介绍,现报告如下。
1 生物安全危害因素
(1)血液因素。经血液传播疾病,被污染的器械等刺伤、割伤是医学检验人员感染血源性乙型肝炎(HBV)、丙型肝炎(HCV)、艾滋病(AIDS)、梅毒的主要途径。HBV是检验人员面临传播危险性最大的血源性疾病。作为职业健康体检的检验人员,每天都要采集大量血液标本;(2)体液因素。目前职业健康监护中接触到的体液主要为尿液;(3)化学因素。主要有盐酸、硝酸、硫酸、曲拉通、甲醇、冰醋酸、化学消毒剂等;(4)利器。职业健康监护中接触到的利器主要为针头、玻璃片等玻璃器皿。在采集和实验过程中,要接触注射器针头和玻璃器械,针头和玻璃碎片是主要的锐器致伤因素;(5)气溶胶。实验过程只要操作感染性物质,气溶胶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
2 实验室生物安全水平
2.1 实验室生物安全分级
根据《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分级,手册中依据生物安全的等级及从事病原微生物的危害程度,将生物安全实验室分为4个等级,即BSL1、2、3、4级,亦称为P1、P2、P3、P4级实验室,职业健康监护实验室亦应按此分级。
2.2 职业健康监护实验室生物安全水平
职业健康监护实验室是自实施《职业病防治法》以来,逐渐兴起的一门与医院检验科类似的科室。职业健康监护实验室,与医院内医疗实验室不同,因其实验操作项目是由有害因素种类决定的,生物安全水平基本在二级生物安全水平及以上。实验室必须配备与此级别相适应的实验室安全设备,如生物安全柜、洗眼器等。个人防护用品必须有防护服、面部保护镜、耐酸碱胶皮手套、一次性鞋套等防护用品,以保障实验人员的生物安全及身体健康。
3 生物安全防护
(1)血源性传播疾病的防护措施。检验工作中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加强防范意识。对所有检测的标本污染的物品都视为具有传染性,严格施行预防保护措施。(2)严格物品分类,检验前从样品的采集、运输和储存,都应进行分类管理。检验后的废弃物分别装入不同污染袋中。检验人员接触样品和污物时,必须戴手套、口罩。(3)清除血迹。在血液标本的采集、运输、检验、处理的过程中,血样外溅造成环境污染时,仪器和环境均需进行消毒处理。(4)洗手是控制感染的重要步骤,推广“正确洗手六步法”也是预防感染简单、有效、重要的措施,检验人员应给予足够重视,并认真坚持。(5)如不慎皮肤损伤,应先用流动水冲洗,如刺破应让血流出,避免局部挤压,以免血液反流入血,用安尔碘消毒,严重者到急诊科进行处理。对一些经免疫注射可降低传染的疾病,应推行应急性预防接种。检验人员被带有艾滋病病毒的针头刺伤后,应由专门医生进行检查,尽量在接触后几小时内开始预防工作,并注意监测受伤人员的血清学变化和应用抗病毒药物。(6)医疗废弃物处理。一次性的采血针头、玻璃片等要置入利器盒中,其他的医用废弃物要置于黄色有标识的医用垃圾袋中。移交指定的医疗废弃物处理单位销毁。(7)化学试剂的防护。化学试剂对实验室工作人员造成的危害也是不可轻视的,应注意皮肤、呼吸系统、眼睛的接触并避免造成二次污染。对于酸类的防护应结合现场实际,给检验人员配发适合酸类的劳动防护用品,如防护面屏、防毒面具、防酸服等[1]。在预防上,检验人员工作时应穿工作服,带工作帽,戴口罩、乳胶手套,必要时戴防护眼镜,实验室内应注意通风换气。(8)气溶胶的防护。气溶胶具有很强的扩散能力,不可避免地污染实验室的空气。实验室工作人员需要进行个人防护,最简单易行的方法是戴口罩、眼罩,以防止吸入气溶胶。应对实验室进行定期消毒,通风等处理措施。(9)喷溅等物品的防护。为了防止眼睛或面部受到泼溅物、碰撞物或人工紫外线辐射的伤害,必须戴安全眼镜、面罩或其他防护设备。(10)其他防护。实验人员严禁穿着实验室防护服离开实验室,不得在实验室内穿漏脚趾的鞋子,禁实验室工作区域进食、饮水、吸烟、化妆和处理隐形眼镜,禁止在实验室工作区域储存食品和饮料,在实验室内用过的防护服不得和日常服装放在同一柜子内,避免交叉感染,做到这些也是对实验人员最好的防护。
4 讨论
职业健康监护实验室接触到的样本一般被认为是“正常人”的样本,对于潜在的微生物及具有传染性的阳性标本的隐患,检验人员常常存在侥幸心理,往往被忽略,因而更应提高检验人员的安全防护,制定并严格执行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规程和安全制度。不同等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所规定的安全操作规程,包括标准安全操作规程和针对不同的微生物及其毒素应补充规定的相应特殊安全操作规程[2-3]。除了针对职业有害因素做好生物安全防护外,合理的实验室布局也是至关重要的,现有健康监护检验实验室布局多数为老的设计方案,存在不合理因素,如污染区与半污染区界限不清等。实验室工作区域布局不合理,实验室设施和设备落后是很多实验室的现状[4]。此外,还应定期对实验室的生物安全做风险评估,通过微生物危害评估确定实验室应在哪一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中进行操作,并根据危害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操作规程[5]。建立应急机制,对检验人员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这样有利于提高人员对生物安全危险性的认识,是提高实验室生物安全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强化实验室内部管理,针对实验人员开展生物安全知识宣传与普及教育及培训,使实验人员在思想上时刻保持高度警惕,提高检验人员现场事故处理的能力[6-7]。作为职业健康监护的服务机构,工作目的就是要对其他行业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的人群的健康做好监护。如何做好本职工作,首先要加强检验人员自身职业危害与防护的宣传和教育;掌握感染的知识;了解其危害性;对检验人员强化自我保护意识;深入了解职业暴露的危害性,掌握防护原则和具体防护措施。再先进的防护装备也替代不了实验室良好的操作习惯,培养良好的操作习惯,不仅是保护实验室操作人员安全,也是对所进行的实验的重要质量控制和保障[8]。
综上所述,以预防为主,建立健全管理、应急、登记、监测、评估、报告、培训、监督等制度,会将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降至最低。只有做好自身的职业防护,保证身体健康,才能更好的为接触职业危害因素人群的健康监护做好服务。
参考文献
[1]李彦民.浓硝酸生产中酸灼伤人身伤害安全事故分析及措施[J].甘肃科技,2012,28(5):84-85.
[2]王鑫,周安涛,陈永青.实验室生物安全及其防护措施[J].卫生研究,2007,36(2):252-254.
[3]殷智红.医学检验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初探[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7(1):183-184.
[4]孙广.医学检验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的问题与对策[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4(8):184-186.
[5]陈勤,何建丽,徐茜.浅谈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J].安全与环境工程,2009,16(5):99-102.
[6]张伟伟,刘俊华,任丽丽.实验室生物安全及其防护建议[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1):11519-11520.
[7]王蓓蓓,冯鑫,张剑平,等.医学实验室常见学生生物安全问题及其应对[J].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2013,7(6):934-936.
关键词:消毒供应室;职业危害;防护措施
医院消毒供应室负责着整个医院的消毒物品回收、清洗、分类、灭菌、储存等工作,在日常工作中相关人员会经常接触物理性、生物性、化学性等污染物品。因此要提高职业危害安全防护意识,加强职业安全管理,创造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确保医务人员健康。
1消毒供应室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
1.1物理性危害
1.1.1噪声 压力蒸汽灭菌器、自动清洗机及超声波清洗机等工作时会产生较大的噪声,相关工作人员长时间处于此环境中,容易导致亚健康状态,使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等产生紊乱。
1.1.2高温及烫伤 消毒清洗烘干机、压力蒸汽灭菌器、干燥柜等工作过程中会使室内温度显著升高,相关人员长期工作在高温环境下,会产生一系列的症状,对身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压力蒸汽灭菌器灭菌完毕后锅内温度可达130℃,消毒清洗烘干机使用完温度也达90℃,操作不慎即会烫伤[1]。
1.1.3粉尘 制作各种敷料、棉球以及手术巾的折叠包装,其棉絮纤维、粉尘易被吸入呼吸道,长期刺激可损伤呼吸道功能。
1.2化学性危害因素
1.2.1含氯消毒剂及酶 由于消毒供应室的很多物品是采用人工清洗,手工清洗时需接触具有腐蚀性、挥发性的多酶清洁剂、含氯消毒剂等,长期接触可引起皮肤、眼结膜发炎,对消化系统也有一定的危害。
1.2.2环氧乙烷 环氧乙烷是一种广谱、高效、对消毒物品损害轻但穿透力强的消毒灭菌剂,过量吸入或长期接触会导致急性中毒,表现出头痛、头晕、呕心、呕吐,严重的甚至出现生殖病变、癌变等。环氧乙烷蒸发的气体对眼睛和呼吸道有刺激作用,对角膜和呼吸道黏膜有一定损害[2]。
1.3生物性危害
1.3.1消毒供应室回收的各种被患者分泌物、血液、排泄物、体液等污染过的器械、物品,含有各种病原微生物,如操作不当,皮肤有损伤时,病原微生物就可能通过受伤的皮肤伤口、呼吸道进入身体,感染上各种传播性疾病,损害身体健康。
1.3.2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在回收、清洗、清点、分类各类剪刀、缝合针、注射器针头、穿刺针等器械时,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被刺伤。
1.3.3微生物气溶胶污染 在清洗污物过程中,尤其是用高压水枪冲洗管道时产生的微生物气溶胶,如防护不当极易吸入呼吸道被传染疾病。
1.4生理性及社会性危害 送运灭菌物品、回收污染器械及物品、长时间站立工作等,较容易导致肌肉劳损、关节病等。由于工作强度大、繁琐,职业危害因素较多,自身价值得不到认同,容易导致一定程度的心态不平衡,长此以往使事故率增加。
2防护措施
2.1组织全员学习职业防护知识 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全员学习职业防护知识,进行安全教育及安全操作技能培训。牢固树立职业防护及安全意识,不断提高自我防护能力,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预防医院感染。
2.2物理性防护 减少噪音措施首先要加强对噪音危害的认识,工作间应宽敞,对各种设备设降声器,定期保养,及时维修和调试,减少噪声危害。
在使用消毒清洗烘干机、压力蒸汽灭菌器等时,要戴隔热且无菌的棉纱手套,以免直接接触高温物品、避免烫伤。尽可能引进一次性小包装的纱布、棉球、棉垫等无菌物品,减少手工操作产生的各类粉尘对人体的损害[3]。
2.3化学性防护 供应室人员应严格按照标准操作流程进行消毒剂及洗涤剂的配制,配制过程中应戴口罩、手套等,避免溅到皮肤等。使用易挥发的消毒剂时要注意加盖,避免挥发到空气中[4]。环氧乙烷消毒柜应单独安装在供应室通风良好、僻静的地方,远离火源。使用环氧乙烷消毒时,要指定专门人员负责和管理,并定期进行保养维修[5]。
2.4生物性防护 回收、清点、清洗污染器械及物品时,应戴口罩、帽子、防护眼罩,免刺橡胶手套、袖套、长筒靴等。一旦发生锐器刺伤时,要立即自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伤口,使污血排出,同时可用流水冲洗,并及时消毒包扎,并根据具体情况注射相关疫苗。尽量采用全自动清洗机清洗器械,可以减少人工清洗带来的危害,避免了职业暴露的发生[6]。
2.5生理性防护 供应室工作人员要善于调节和消除负面的情绪,保持积极向上的工作心态,不断拓展自身的知识面和提高综合业务水平[7],正确客观认识自身价值,战胜心理疲劳。
3讨论
消毒供应室由于其重要性、特殊性,工作中相关人员会经常接触物理性、生物性、化学性等污染物品,职业防护尤为重要。因此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要不断提高职业安全防护意识,加强职业安全知识教育和管理,创造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从而有效的降低职业危害,确保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
参考文献:
[1]徐洲.医院消毒供应中心职业危害及防护对策[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7):153.
[2]马岩,肖国锋.消毒供应中心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及防范措施[J].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刊),2011(8):843-844.
[3]江琳.消毒供应中心人员职业安全防护[J].全科护理,2011(32):2972-2973.
[4]刘敏.消毒供应室职业暴露及防范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19):1117-1118.
[5]杜琳莉,田海霞,孙彦永.消毒供应室职业危害与自我防护[J].中国医药导报,2008(32):104-105.
【关键词】检验医学;医疗模式;医院感染;有效控制
【中图分类号】R19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2-0465-01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检验医学从可测项目范围到技术先进程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现代医疗模式中,疾病的准确诊断及治疗越来越依赖于实验室的可靠的检验结果。但同时由于检验科每个实验室每天都要接触大量的临床标本,包括血液、尿液、粪便、痰液、胸腹水、穿刺液、胆汁等,其工作人员不仅需要与患者手拉手地采集标本,还要通过多次工序对上述临床标本进行处理,这大大增加了工作人员感染的可能性。因此在临床检验工作中,做好消毒及个人防护,按照合理流程处理标本,是有效的控制医院感染基本措施。
1检验科内区域划分及消毒内容
区域划分:按工作作业可分为普化实验区,生化实验区、免疫实验区、微生物实验区等;按污染情况可分为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消毒内容广泛:如污染检验单的消毒、空气消毒、检验器材的消毒、手的消毒、废弃标本的消毒、室内一般环境表面消毒等。
2安全防护问题及预防措施
2.1 防护问题
目前检验科的房屋设置包括通风、标本及人的流向等均值得重新思考和改进。检验科虽然有区域划分,但检验科内没有污染区、缓冲区和清洁区等标志,人们都习以为常。例如污染区工作台上(柜内)可以看到工作人员的茶杯、碗筷,甚至买来的生、熟食品等。检验科值班人员吃饭也找不到一个清洁区域,以至在检验科内吃饭习以为常,这些都是安全防护观念薄弱。因此我们首先要严格按照实验室内的安全制度和操作要点,强化工作人员的安全观念,在科室内部醒目的地方悬挂各类管理制度进行制约工作人员的操作过程。
2.2 实验室内安全防护措施
① 实验室入口须贴上生物危险标志,注明危险因子、生物安全级别、负责人姓名和电话、进入实验室的特殊要求及离开实验室的程序。禁止非工作人员进人实验室,参观实验室等特殊情况须经实验室负责人批准后方可进入。
② 禁止在工作区饮食、吸烟、处理隐形眼镜、化妆及储存食物。
③ 制定尖锐器具的安全操作规程。
④ 接触微生物或含有微生物的物品后,脱掉手套后和离开实验室前要洗手。
⑤ 按照实验室安全规程操作,降低溅出和气溶胶的产生。每天至少消毒一次工作台面,活性物质溅出后要随时消毒。
⑥ 所有培养物、废弃物在运出实验室之前必须进行灭活,如高压灭活。需运出实验室灭活的物品必须放在专用密闭防漏的容器内储存、运输及消毒灭菌。
⑦ 如有条件工作人员应接受必要的免疫接种。必要时收集从事危险性工作人员的基本血清留底,并根据需要定期收集血清样本,应有检测报告,如有问题及时处理。
⑧ 将生物安全程序纳入标准操作规范或生物安全手册,由实验室负责人专门保管,工作人员在进入实验室之前要阅读规范并按照规范要求操作。工作人员要接受有关的潜在危险知识的培训,掌握预防暴露以及暴露后的处理程序。
⑨ 实验设备在运出修理或维护前必须进行消毒。
⑩ 人员暴露于病毒时,及时向实验室负责人汇报并记录。
制定生物安全手册,将以上要点归纳至实验室内务管理、尖锐器具安全使用、实验室消毒防护、标本采集运输、废弃物处理、工作人员防护、差错事故处理等规章制度中。
2.3 消毒方法及措施
① 污染检验单的消毒:用高强度紫外线消毒器,距检验面不高于3.0cm缓慢移动,照射3秒~5秒,要双面照射。也可用甲醛消毒器熏蒸,熏蒸时间大于2小时。
② 空气的消毒:对污染区内产生传染性气溶胶的操作,特别是可通过呼吸道传播的疾病的操作,应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使空气经细菌滤器或热力杀菌通道排出室外。这样可极大限度地减少污染。
③ 污染区各种表面消毒:桌椅等表面的消毒:每天开始工作前用湿布抹擦1次,地面用湿拖把擦1次,禁止干抹干扫。抹布拖把各室要专用,不得混用。下班前用250~500mg/L有效溴或0.1%~0.2%过氧乙酸抹擦一次。地面的消毒:用2倍浓度上述消毒液拖擦。 检验地带网
④ 一次性使用的塑料制品:如一次性注射器,用后应进行毁形,消毒。薄膜手套用后应放污物袋内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用后乱放会形成二次污染,起不到保护个人的作用。
⑤ 手的消毒:工作前、工作后或检验同类标本后再检验另一类标本前,均须用肥皂水洗手2~3分钟,搓手使泡沫布满手掌手背及指间至少10秒,再用流水冲洗,若手上有伤口应戴手套接触标本。
⑥ 纺织品:无纺布帽子,工作衣,口罩,等用后放污物袋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棉质工作服、帽子、口罩等集中送洗衣房清洗,污染严重时用有效氯500mg/l的消毒夜,作用30~60分钟,或压力蒸汽121℃20分钟。
⑦ 废弃标本:尿、胸水、腹水、脑脊液、胃液、关节腔积液等每100ml加漂白粉5g搅匀后作用2~4小时倒入厕所。痰、浓、血、便,以及其他固形标本焚烧或加入2倍量漂白粉搅匀后作用2~4小时、肝炎,TB标本要延长至6小时后倒入厕所。
3结果
在医院检验科(临床实验室)内规范院内感染管理及消毒流程,有助于帮助检验科工作人员提高个人防护意识,建立合理的消毒观念。加强对检验工作人员的医院感染知识和相关知识培训,提高工作人员对医院感染预防的警觉性和知识水平。制定切实符合医院临床实验室或检验科实际情况的安全防护措施及遵照合理的消毒方法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应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问题。对实验室的风险级别进行评估,保证提供必要的生物安全防护措施,尤其对检验科内风险级别较高的、接触高危标本几率较大的区域如微生物和分子生物学室予以高度重视,切实保护好实验室工作人员和环境的安全,尽最大努力减少实验人员和环境被感染的可能。严防因管理不善而造成医院交叉感染,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参考文献
[1] 陈方平.血液学检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
[2] 张之南,沈 悌.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S].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49.
关键词:基层医院;检验科;生物安全;管理
医院检验科是重要的临床医技科室,患者的各类标本是各种病原体的传播载体,在日常工作中,检验工作者密切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及排泄物等具有高度传染性的物质,存在巨大的生物安全隐患,而检验科作为生物安全的高危区域,常常成为医院交叉
感染的源头科室。目前,已有学者报道了检验科等实验室工作人员不慎被病原微生物感染的实例,因此,生物安全问题尤为重要。尤其是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等传染源对每天与血液密切接触的检验人员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为加强检验人员的自我保护,减少自身感染和对患者的医源性感染,确保环境的生物安全,控制医院感染的暴发流行。笔者就检验科生物安全的风险进行了调查和探讨,报道如下。
1基层医院检验科生物安全存在的风险
1.1生物安全知识教育滞后
基层医院一般比较重视员工的业务技能教育与培训,职业道德教育往往强调医务人员的奉献精神,而对生物安全知识和医院感染知识的教育与培训重视不够,导致医务人员生物安全和医院感染防控知识匮乏。
1.2生物安全防范意识淡漠
检验人员均具备医学常识,也清楚检验标本的生物危害,但常年接触,往往存在侥幸心理,放松了戒备,特别在工作繁忙时容易忽视自我防护。有些人员不戴工作帽、防护镜、口罩、手套进行操作,甚至在工作场所饮水、吸烟、进食,穿着工作服进入休息间,不洗手接听手机等。有的人员在仪器出现故障时,急于抢修,接触标本污染的仪器部件时,也容易忽略防护措施。虽然强调了垃圾分类丢弃的制度,但我们在突击检查时仍然可以发现生活垃圾和医疗垃圾混放的现象。
1.3工作区布局欠合理
由于基层医院经济条件较差、资金困难,因此工作用房面积不足,布局不够合理,造成房屋拥挤,未按作业流程设计,清洁区、污染区、半污染区划分不分明。各区域之间缺乏有效的屏障,或由于房屋陈旧老化,通风采光欠佳,因此增加了环境污染的机会,有些检验科生物安全防护设施差,一般没有配备生物安全柜、紧急喷淋设备和洗眼设备,遇到职业暴露时不具备应急处理的功能。
1.4检验人员的职业暴露问题
由于检验科面对全院标本,通常超负荷工作;检验人员长期与传染病患者、患者的血液、体液、排泄物等各种传染源接触,并且使用针头、刀、剪等锐器,随时在工作中可能遇到标本溅撒、皮肤破损、手部被刺伤的意外,因此是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
1.5医疗废弃物的处理设施投入不足
由于基层医院经费有限,因此对医疗废物、废水、医疗垃圾处理机构的设施投入不足,难以胜任和达到医疗废弃物安全化的任务和目标。
1.6卫生员是生物安全的薄弱环节
卫生员是医院招聘的下岗人员,其文化素质一般较低,医学知识也知之甚少,而他们承担着环境卫生的清理、临床标本的收集、检验报告单的发送、检验废弃标本等的处理,也是密切接触传染源的高危人群。
2基层医院检验科生物安全管理措施
2.1对各类人员强化生物安全教育
各级医院领导应重视员工的生物安全教育,加强生物安全管理力度,领导职工加强有关法规和制度的学习和培训,使医院生物安全教育制度化、经常化,务必使包括医护人员、检验人员、工勤人员、实习学生在内的人员全面培训,树立明确的生物安全防范意识。学习美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CDC)、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署(OSHA)和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NCCLS/CLSI)的有关规则;学习国家卫生部颁布的《生物安全防护措施》、《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等法规,检验科进而制定相应的作业指导书、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生物安全防护制度、消毒隔离制度、职业暴露应急制度,医疗废弃物处理方案等。务必严格执行和落实以上制度,并委派专人负责生物安全工作,布置、检查、落实包括消毒液的配制方法、浓度,是否按时填写表格并签名,医疗废弃物收集的重量等,对不按制度办事者、违反操作规程者进行批评教育或实行一定的经济处罚。
2.2建立检验人员的健康档案
定期进行职工体检,必要时接种疫苗进行预防,对遇到职业暴露的员工除及时处理外,还应上报预防保健科备案。
2.3 加大资金投入购置必要的防护设备
医院应合理安排资金,尽量创造条件添置生物安全柜、喷淋设备和洗眼设备,遇到职业暴露时可及时进行应急处理。有条件的单位可安装实用经济型的感应水龙头或脚踏式水龙头,可减少交叉感染。
2.4改造工作区域条件严格划分区域
创造条件改造工作环境,加强采光通风,空气对流。检验科应合理设置清洁区、污染区、半污染区,并有明显的标识,不同区域具备不同的功能,工作人员严禁将传染源放入清洁区,保证达到生物安全标准。
2.5建立医疗废弃物处理流程
医疗废弃物收集和上交的重量要符合,严格杜绝医疗垃圾未经消毒灭菌处理流入社会,医疗垃圾和生活垃圾要分类存放,分别用防渗漏的黄色垃圾袋和黑色垃圾袋收集后集中无害化处理。污染的采血针头、刀片等须放入利器盒存放,高压消毒后再行处理。
2.6规范采血检验报告单无害化处理
静脉采血必须实施一人一针一管一巾一带,手指微量采血应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片,对每例患者操作前洗手或进行手消毒。检验报告单提倡通过计算机传输在清洁区2次打印或采用微波、化学熏蒸等方法消毒后发出,逐步实现与病区联网,无纸化办公。
2.7培养良好的生物安全意识
(1)检验人员必须穿工作服、戴工作帽上班,必要时穿隔离服、戴口罩和眼罩。操作时戴医用乳胶手套,但注意手套不能反复使用,发现破损时应及时更换。
(2)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在工作前和工作后,均要认真洗手,这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自我保护措施。每接触1例患者洗1次手。
(3)检验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处理,疑似艾滋病、性病、传染病患者的各类标本应严加防范,进入生物安全柜操作。检验过程中出现污染的针头锐器损伤皮肤和黏膜时,应立即用肥皂水清洗,清水冲洗伤口或污染面,再用活力碘或75%乙醇消毒并包扎伤口。
综上所述,生物安全管理是预防检验人员医源性感染的重要环节,也直接影响医疗环境的安全,在基层医院,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生物安全管理工作比较落后。但只要领导重视,一定能将生物安全管理工作推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张海燕,卞金陵,杨群芳,侯兵. 医护人员血源性传播疾
病暴露的现况分析[J]上海医学, 2008,(08)
[2]赵智凝,,孙艳丹. 检验科预防医院感染对策[J]现
代检验医学杂志, 2006,(02)
[3]宋庆璋,刘瑞东,马志国. 生物安全柜动态条件下空气
细菌污染监测与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2008,(06)
[4]胡育慧. 加强检验科的医院感染管理[J]实用医技杂志,
2007,(22)
[5] 陈利. 检验科医源性感染的预防和控制[J]实用医技杂
志, 2007,(29)
[6]曹希忠. 检验科医源性感染的预防和控制[J]青海医药
杂志, 2009,(10)
[7]格日乐,虹波. 检验科人员医院感染的预防[J]武警医
学, 2005,(06)
[8]张桂英,吴云雁. 83例医务人员锐器伤分析与防治[J]
现代医院, 2009,(01)
[9]陈蜀岚,陈先云.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现状调查及预防
策略[J]西部医学, 2008,(04)
【摘要】目前基层医院检验科的职业安全隐患不容乐观,多数存在较为突出的安全隐患,主要对职业安全隐患防护意识差、检验操作规程不够严格遵守、检验基础知识不足、在硬件设施也多不达标等等。提高检验人员的素质,主要通过学习相关的法规制度和业务知识、必须严格遵照操作规程操作、可通过鼓励自学、到上级单位进修、办短期培训班、检验科自身组织专业学习等。
【关键词】基层医院;检验科;职业安全隐患;防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R197.3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9-0300-02
近年来,对国内发生的医院检验科感染事件和试剂泄露事件的调查发现,引起这些检验科事件的原因各不相同,因素很多,但比较集中的重要因素是检验室硬件设施欠缺或不达标,更重要的是软件管理方面存在问题,对基层医院检验科显得更为突出。由医院检验科工作的技术操作性很强,要求很高,检验材料主要来自患者躯体、实验动物及其他生物标本,而且多数是带有可致病的病原微生物如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梅毒、艾滋病病毒、肝炎病毒等传染源性标本。因此,在检验中操作不规范或检验科管理措施不当,硬件设施欠缺、操作者防护意识和知识不达标,随时都可能被病源微生物感染,同时也可成为向医院及附近环境散布病原微生物的污染源[1]。此外,由于检验科的工作特点是多学科交叉,导致管理规范的难度增大。检验科规范管理除要求本科室的安全的技术操作达标外,还要做好检验标本的采集、运送、存放,各种有毒有害物品的存放、使用,化学试剂的存放、使用以及防火、防盗等安全技术指标均要达标。
1 职业安全隐患
1.1 生物因素⑴检验科面积小、布局不合理及规章制度不完善:有的基层医院检验科不仅用房面积小,而且布局不合理,甚至是其他用房改的。较多见的有室内空气流通不畅,走进科室就有一股难闻的怪味,这是标本离心时产生的散发到空气中的气溶胶或标本外溢时散发到空气中的。除空气外还有地面、台面也受到污染。在这样被严重污染的环境中,检验人员很易被感染,尤其是室内通气不畅,对检验人员的侵害更为严重。⑵检验标本:检验人员工作时需频繁接触带有病源微生物及各种毒素的标本,极易从检验操作中导致感染,尤其是在实施静脉、末梢采血等创伤性操作过程中,随时都有可能被污染的锐器刺伤,引起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感染。在各种职业暴露中,被患者血液污染的锐器伤害最大,接触到含高浓度病毒的血液、体液时,只需0.004ml就足以被感染发病。据文献报道[2-3],血污染针头刺伤后HIV的感染概率为0.30%,HBV的感染概率为6.0%~30.0%,HCV的感染概率为1.80%,梅毒、淋病等病原菌可引起局部或全身感染。
1.2 防护意识差:基层医院检验科人员少,专业较杂,分工不甚明确,工作量很大、时间紧及管理制度不健全等因素,导致有些检验人员对潜在的隐患认识不足,无菌观念不强,自我防护意识较差,常常未按消毒隔离制度操作,未戴工作帽、手套、口罩,未及时洗手和消毒,甚至用污染的手或戴着污染的手套接电话,在工作场所饮水、进食、吸烟或穿着工作衣进休息室等现象。在配制试剂时,散落在实验台上的试剂粉末未能及时清除;实验中把使用过的玻片随意丢置;使用高压灭菌锅时,在仪器还没进入正常运行时,工作人员就擅自离开;微生物试验后,培养基随生活垃圾丢弃;做完免疫、生化等试验后,标本随意处置等等现象常有发生。
1.3 化学因素:检验人员需要频繁接触各种化学试剂,如血球计数仪使用的溶血剂内含有氰化钾,显微镜油镜使用后需用二甲苯进行擦拭,玻璃器皿清洗使用的重铬酸钾洗液内含浓硫酸和强氧化剂等。为了达到消毒灭菌的要求,还需要接触各种消毒灭菌剂,常用的有“84”消毒液、戊二醛、过氧乙酸、甲醛等。这些试剂和消毒剂中都含有对人体皮肤、黏膜、呼吸道、视觉系统、神经系统有害的成份。
1.4 物理因素:检验科仪器设备较多,工作时产生的噪音、电磁波、电离辐射等都可能对工作人员的身体造成危害。
2 安全隐患的防护措施
2.1 学习相关部门颁布的有关检验科安全防护规章制度,制订安全防范措施的工作规程
2.1.1 组织学习、培训相关规章制度,提高防护意识: 检验科负责人应组织本室工作人员学习《生物安全检验室建设技术规范》、《检验室安全通用要求》、《消毒管理办法》、《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相关规章制度与法律、法规[4]。并在此学习的基础上,应把学习作为一项常抓不懈的任务,使每个检验室人员都明白为什么应该这样做与为什么不应该做的道理。提高检验人员素质,增强安全防护意识。医务科与检验科的负责人都应重视对检验科所有人员进行安全培训,尤其是对试用期的工作人员,即使有专业技术资格证也需专项进行生物、物理、化学安全防护知识的培训,培训内容应包括检验科操作规程、编发相关的安全手册及急救、职业暴露后所执行的程序等,并经逐项考试,考核合格后方能转为正式检验科工作人员。
2.1.2 增强无菌操作观念对新成员尤其是实习生需强调生物安全的具体内容和对其不重视将带来的严重后果,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在无菌技术操作台的上方,需张贴无菌操作规程与注意事项,从被动操作逐渐养成习惯操作。
2.2 试剂分类与贮存:医院检验所使用的试剂多数属化学危险品的范畴,因此,检验中必须遵守操作规程,否则很易发生试剂外溢而引起危险事故和环境污染。因此检验科应高度重视检验室化学试剂的管理,避免事故的发生。具体做法是:⑴指定一名责任性强的检验师负责试剂的入出库保管;⑵建立专门的试剂储存室,并对所有试剂进行分类,并按分类进行存放;⑶同时做到减少库存量和及时清理过期试剂;⑷对出入库的试剂认真做好登记、验收,并做好定期检查,尽量避免危险事故的发生。
2.3 做好检验后废弃物的处理:实验室需要排放的“三废”,是指检验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而言。为了防止检验科“三废”对工作人员的侵害以及对环境的污染,绝对禁止随意排放,必须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排放[5]。如⑴对汞和乙醚等可通过氧化、洗涤、蒸馏等方法回收再利用。⑵废液。基于废液中所含的杂质,其分散特性和化学特性均不相同的原理,常用的废液处理方法有:化学法、离子树脂交换法、吸附法、电解法、蒸发浓缩法、膜分离法和生物处理法等。⑶对检验室所使用剩余的化学试剂和被病菌污染的物品等必须分类包装,根据其性质由专人严格按法规处理。严禁随生活垃圾一起倒进公用垃圾桶或排入地下以及任何水系,导致污染。
3 结语
加强基层医院检验科的建设,是提高医疗质量和防护工作人员免受身体伤害的重要硬件,是医院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同时单靠硬件设施是不行的,还必须加强检验科工作人员的素质,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与熟练的操作技能,严格遵循检验科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做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优质高效地完成检验任务。
参考文献
[1] 杨斌. 二级医院检验科生物安全隐患及管理措施[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 20(4): 526-527.
[2] 高莉. 医院检验科人员的职业危害与防护[J]. 中国民康医学,2010, 22(6): 770, 773.
[3] 谭显清,李骏. 检验科血源性感染的危险与防护[J].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0, 7(11): 110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