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浅谈初中数学教学的策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重要性;策略
【中国分类号】G633.6
一、初中数学的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
(一)激发学习兴趣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首先表现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课堂理论性太强,初中生情感丰富,对于单一乏味的教学内容比较反感,这是很多初中生数学学不好、不愿意学的主要原因。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提高初中生数学水平,首先应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生活化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相比具有很大的优势,教师将课堂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不仅丰富了课堂内容,还可以将学生带入到生活情境中有效地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情趣的同时,保障了课堂的学习效率。
(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数学生活化教学还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数学教学离不开数字和公式,教学内容枯燥抽象,对于思想还未定型的中学生来说很难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创设生活情境,通过教学方式训练学生“生活化”的思维能力,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情景教学中掌握牢靠的数学知识,还可以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生活化教学情调的是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数学课堂教学方式生活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通过设置生活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结合生活实际,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初中数学的生活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生活化教学主次混乱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出现的主要问题是生活化教学主次混乱,很多教师认同数学课堂应该结合生活进行教学,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却出现了生活设置复杂等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师讲解某一个知识点,为了结合生活实际,花费大量的时间在情景教育的设置上,不仅浪费了大量课堂实时间,还导致教学内容主次混杂。
(二)教学设计脱离学生生活实际
初中数学的生活化教学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展教学工作。在实际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的生活化教学内容往往太宽泛,比如在讲解概率这一知识点时,教师以中国福利彩票的中奖概率为例进行教学,这就严重脱离了学生的生活轨道,导致教学内容空洞,不具有说服性。
(三)时间投入大
生活化教学对教学方式具有推动作用,以知识教学为主,生活教学为辅。有些教师为了是教学情景更加逼真,在课堂上利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情景布置。例如讲解一道关于商品折扣的应用题,教师不顾教学效果把课堂布置成商场的形式,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售货员和顾客的角色,这不仅浪费了大量时间,还容易使学生忽视课堂纪律,降低课堂的教学学效率、
三、初中数学的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索
(一)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
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当今中学生的学习压力也越来越大,学习之余学生很少有时间了解生活、走进生活。对于数学问题的解决只注重找寻方法而忽视了与生活的结合。很多学生在数学习题中遇到一些不懂的生活常识不愿意主动开口询问,导致学习效率低下。面对这些情况教师应该对学生做出正确的引导,例如,布置一些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的家庭作业,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习题的解决办法。另外,有些习题与学生生活毫不相关,会让学生产生数学实用性太差等观念,而不愿意学习数学知识,为此,教师应该结合生活实际将不具有生活代表性的习题进行有效地转化,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从而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例如在讲解三角形的特征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里发现生活中哪些东西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
(二)引导学生解决源于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伴随着教学的改革,数学习题与生活实际越来越接近,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解决源于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例如,在讲解对称轴这一知识点时,同学们都知道桌子的平面是长方形,长方形具有对称性,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好友哪些轴对称物体。初中生观察能力很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提出一些具有深度的问题,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以生活为背景营造生活化教学情景
初中数学的教学对象是12到15岁的青少年,他们正处于对生活充满好奇的年纪。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包含着很多数学知识如:由于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所以为了防止墙面坍塌人们通常用一根木棍进行斜面支撑;考试时学生们对号入座与坐标轴之间有相似性。以生活为背景营造生活化教学情景需要教师在教学准备工作上花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把生活常识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始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还可以积累大量的生活常识,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使数学课堂更具生活色彩。
(四)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实现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初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应该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实现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的生活情况有清晰地认识,结合教学内容设定合适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高效率学习。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实现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还需要教师搜集大量与生活相关的数学信息,处理好课堂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之间的关系,才能顺利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
(五)实现课后练习教学生活化
生活化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实现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还应该实现课后练习教学生活化。课后练习教学的生活化要求教师在体现数学知识生活化的同时,把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课后习题相结合实现教学生活化。课堂上的时间比较短暂,通过课堂很难将生活化教学体现完整。因此,教师应该利用课后练习进行生活化教学升华,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生活化。
结束语
生活化教学不仅可以拉近数学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保障课堂的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应该明确数学课堂生活教学中存在的生活化教学主次混乱、教学设计脱离学生生活实际、时间投入大等问题,根据问题采取有效地措施实现课堂内外的生活化,从而推动我国教学改革的步伐。
参考文献:
[1]田.谈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3(14).
[2]李瑞红.浅谈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3(2).
【关键词】数学;学困生;成因;转化;策略
数学是义务制教育的一门主要课程,知识间有着极强的连贯性,初中阶段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两极分化呈现出比小学阶段更严重的趋势,学困生所占的比例比较大,特别在初中二年级表现尤为突出,明显高于城镇中学。因此,要想在农村初中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就必须重视学困生的转化工作,要转化学困生首先要了解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1 学困生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1 社会因素
在边远民族地区,几乎每个农村家庭都有人在外打工,许多村组找不到几个青壮年人,这一社会现状对中小学生从小就进行着耳闻目染地引导――“不需要多少知识、外出打工挣钱”成了学生们必然的人生之路,导致不少学生对学习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加之,不少学生因父母外出打工,失去了家庭监管,甚至脱离了学校的管教,在家中影视媒体、手机网络,校外网吧、游戏机、赌博娱乐场所等社会不良信息的影响下,加剧了他们自由散漫、贪图享乐、放弃学习的势头,逐渐偏离正常的成长轨道。
1.2 家庭因素
不少家庭“重智轻德、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以孩子的学科成绩来代替教育内容的方方面面,漠视孩子身心发展的变化,放松思想品行方面的教育要求。然而农村教育水平偏低,与城市同龄孩子相比,大多数学生的课业成绩并不理想,致使家长丧失了对子女教育所承载的期盼,平常对孩子监管乏力,待到问题突出时,大多采用专横武断、动辄训斥或打骂的教育方式来对待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形成“只养难教”的现状。导致不少学生厌学、逃学、辍学,形成与父母、老师消极对抗的情绪心理。
1.3 学校因素
由于对老师绩效的考核、对学生发展的评估,很大程度还滞留在学生的考试分数上――以学生分数的多少作为衡量教师工作业绩的重要指标;把考试分数的高低作为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导致教师为自己的业绩而“逼”学生学习,学生为了老师的利益而“帮”老师学习的现状。还有一些学校,把教学工作的重心倾向于少数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放松了对大部分学生的教育管理,挫伤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1.4 教师的教学观及教学方法不当
学校教学仍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下列情况:(1)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难以满足学生现实的需要。教学流程大多采用灌输型,忽视对学生现状、课程标准和知识点的研究。学生学习思维完全处于被动应付,缺乏积极参与、主动思考的状况,使一些在知识理解上出现片面而又得不到及时矫正的学生,渐渐分化成了学困生。(2)教学要求“一刀切”或随意拔高。面对知识、个性差异的学生,很少考虑到因材施教,这种整齐划一的要求,必然出现不少学困生。为了应对考试中那一二道压轴题随意拔高的教学要求,对学困生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1.5 学生自身的因素
主要表现在:(1)有相当一部分七年级学生,尚未从小学机械识记、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中解脱出来,学习的主动性差;对于所学的知识不会比较、不善归纳,严重影响了知识摄入的数量与质量,逐步形成了学业发展相对滞后的状况。(2)已学知识和技能达不到规定的要求,造成后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导致学习困难。例如:在学习有理数的运算时,许多学困生对运算符号不能正确熟练的掌握,导致后续知识学习过程中运算时常出错,严重影响了今后的学习热情和学习质量。(3)在调查中发现有的同学意志品质较差、学习情感脆弱,遇到计算量比较大、步骤比较多,或是一次尝试失败,甚至一听是难题或一看题目较长时就产生了畏难情绪。不是抄别人的,就是干脆不做,结果导致越来越差。(4)考试障碍。学困生最直接的体现形式就是测试成绩较差,就其原因:一是掌握知识的层次不够、计算解答问题的能力不强;二是考试时其能力和水平得不到充分的展示,表现为:恐惧心理导致应试时思维障碍,解题速度慢而不能完卷 ;着急心理造成审题、解题马虎,解错甚至于漏做题目;焦虑心理使得因一个问题不会做而脑子里一直挂念它,致使简单的计算也失误;自信心不足,处理不好“不全会”与“全不会”关系,对于某个题目部分理解掌握的也不做,造成全题失分。
2 转化数学学困生的一些策略:
在实践中我们感受到:教师以强烈的责任感和极大的爱心,依据学困生的个性心理特征,通过各种方法的相互渗透、有机整合,必定会收到好效果。
2.1 培养学困生对数学学习的信心
学困生在学习活动中很少有成功体验,作业错误多,考试失败多,使他们灰心丧气失去信心。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差生的闪光点,一旦发现了他们的进步――哪怕是点滴进步,都要及时予以就对他们进行表扬、鼓励和鞭策,甚至还要创设情境,给学困生提供一些容易回答的问题,让他们大显身手,充分表现自己,发挥他们自身的优势和潜能,让他们在同学之间找回属于自己的那份自信。另外教学中应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原则,让学生从“我不行”中解放出来,觉得“我还行”,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2.2 培养学困生的学习技能
学困生往往差在既不会思维又不会学习;既不会吸收又不会消化。其表现形式是:面对问题不会分析,勉强解完一道题,解后又不反思、不探究,学习方法呆板教条,思维僵化肤浅。所以教师平时要多给学困生指点方法,使他们会学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和自觉性。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素材,不失时机的通过问题的解决,及时渗透一些抽象的思维方法,提高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培养学困生的参与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全部学生都有思考、发言、练习、讨论的机会。而不能为了教学气氛、节奏、容量把提问、板演的机会都包给优势生,使学困生成了“陪客”、成了“被遗忘的角落”。这样做必然挫伤了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他们自暴自弃。因此要多给学困生创造机会,尽量使他们多动口、多动手、多动脑,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例如:讲“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一节时,我先把一张方纸片对折,然后用剪刀剪了几下,展开后一个美丽的图案展现在学生面前。然后,我让几个学困生也仿照我的做法去做,又让他们展示了自己的图案,接下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大为提高!
当然,教师还应注意指导学困生怎样预习、怎样听讲,认真做好课后的思想沟通及跟踪辅导工作;鼓励他们鼓起勇气,笑着面对人生,找准人生的目标。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只要坚持不懈的努力,我相信大部分学困生都会发生转变的!
2.4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尤为重要。对学生要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培养学生顽强的学习意志,良好的学习动机等等。否则,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只是一时一事,不能经常持久。
总之,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在农村中学只靠教师来转化学困生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参与和支持,要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发动社会各界协同配合,综合治理,努力改善社会大气候和学校、家庭小气候,为转化学困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教师在教学设计方面,要对“函数”的具体内容进行“四基”分类,明确教学内容的来龙去脉和结构特征,了解该教学内容的学生学习特征,从而设计每个类型知识在学习目标、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方面的教学方案,确定该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确保教学的有效开展。下面谈谈在“函数”教学方面的策略和注意点。
一、初中数学函数教学的策略
1.对一次函数的理解
一次函数的理解是一个过程与对象交织的立体图景。既需要具体的实际素材分析,又需要在此基础上的概括抽象。整个学习活动,既需要教师的精心组织,又需要自己感悟。
例1 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使用摄氏度(℃),但英美等国天气预报仍然使用华氏(F),两种计量之间有如下对应关系。
试着找摄氏=100时,华氏是多少?
师:从表格中,能否找到摄氏(℃)与华氏(F)之间的数量关系?
生:看不出来。
师:我们把对应变量作为坐标,在数轴上描出来,怎样?大家讨论思考。
生:描出来的图象好像是一条直线。
师:那什么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呢?
生:一次函数,我知道怎么做了。
师:华氏温度的值与摄氏温度的值在什么时候相等呢?从图上和解析式来看。
生:从图象上看,与直线y=x的交点处的值就是华氏温度的值与摄氏温度的值相等时候的值。对应于解析式,y=1.8x+32中令x=y即可,解x=1.8x+32的方程。
师:谈谈这一探究问题的感想。
生:加深了对一次函数的理解。
2.多元表征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函数
例2 某书定价8元,如果一次购买10本以上,超过10本部分打8折。分析并表示购书数量与付款金额之间的函数关系。
这个问题属于实际应用的分段函数例子,函数的三种表示法可以结合应用于这个例子。第一种情况,x10,如,取x=15时,y=8×10+8×5×80%,类似地y=8×10+80%×8(x-10),作出图象并考虑自变量的取值范围。这样处理,帮助学生经历了由具体到抽象概括的思考过程,由此就能综合出分段函数的表达式并理解其意义了。
通过上述过程能帮助学生理解函数的表示(列表、图象和表达式等)是刻画变量之间的关系,而不仅仅是简单的表达式而已。
函数理解离不开多元表征(列表、图象和表达式等)的相互联系和转化,也离不开对函数模式的把握。这些过程的实施,离不开老师的引导,也离不开学生的合作探究和独立思考。
二、初中数学函数教学的注意点
1.弄清楚函数与代数式、方程的关系
初中数学到了函数阶段,是对前面的知识的提炼升华,函数把多项式、变量、坐标系和方程等内容进行了有机整合。因此,弄清概念之间的关系是学习函数的重要基础。
2.利用数量关系建立函数模型
在教学中,以数量关系的发展作为基础,引出函数的结构模型,尤其是从实例中寻找函数关系,构造事物变化过程中的具体函数模型。
关键词:反思;优化教学;总结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行为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学反思是每一个老师提高教学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现在很多教师都会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得与失,通过写教后感、教学案例、教学心得来提高教学反思质量。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反思谈几点体会。
一、反思情境的创设,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中,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的效果关系到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状态。有吸引力的课堂导入可以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产生学习动机,迅速进入思维状态,使学生的学习思维由浅入深,进入一个特定的问题情境中。良好的课堂 导入,优如一座沟通的桥梁,衔接旧知识和新知识,还可以以旧知识的巩固带动新知识的理解。当然在导入时,应先了解学生对将要学的内容知识水平,设置更高一级的知识水平,才能使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要求,此外有效的导入还可以揭示课题,体现教学意图,创设问题情境,有的放矢的解决问题。
二、反思教学设计,优化教学流程
教学设计应“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致力于主体”重大环节的策化上,让过程的设计有一定的弹性,为学生参与留出足够的时间与空间,改变课堂以老师为中心,学生围着转的格局,应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引导着,鼓励主动探索,大胆质颖。
在组织教材上,应根据教学目的,仔细斟酌教学密度、广度、深度和速度的安排,不能随意性很大,时而过难时过快,挫伤学生学习信心。时而过浅过慢,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在时间设置上,应研究一堂课的复习提问、新授知识、巩固练习、课堂小结的时间,应当堂完成本节课教学计划,不能留尾巴。
三、反思师生活动,注重学生的主体性
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发展”,让学生享受成功,体会失败,释放喜怒哀乐,把学生视为生动而丰满的情绪流动过程。教中反思就是要把课堂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学生发展上,重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开发学生创新能力,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确保教学活动正常开展。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师生是一个学习共同体,作为平等关系参与学习过程,进行心灵的沟通和精神的交融,教师在讲课中偶发灵感,学生思维中闪现智慧,教学生出现新问题、新见解、新教法,都给教学带来生机。如在七年级第二学期,学完“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后要求学生完成一些给出方程编写联系实际的应用题,并让学生交流评议,这样有能者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理解不深者也可以仿照例题的背景通过借鉴书本完成。
在课堂教学上突出了精讲巧练,做到堂上批改辅导和及时的反馈。但由于人数较多,新学生的数学层次参差,有针对性的辅导还不完善。另学生学习的参与度还可以提高,体现在小组讨论、新知识的举例交流等合作学习,今后还可适当增加。七年级的学生学习方法较单一,可加强学法的指导。
四、反思教学讨论
课堂上之所以要开展讨论,是因为教学过程中遇到了问题或疑惑,需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合作,通过讨论,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消除了疑惑,在获得新知识的同时,学会了分析,学会了交流,学会了合作,学会了分享彼此的成果。课堂讨论是教与学的深化过程,是知识迁移和运用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拓展的过程。不能把讨论流于形式,为讨论而讨论,有时简单的问题根本不需讨论的问题为了形势而讨论,师生共议耽误了宝贵的时间。讨论是组织教学的一种方法,如不能体现数学教学的目标与内容,收不到应有的效果,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讨论。讨论能激发思维,活跃气氛,更主要是解决问题达到教学目标要求。
五、反思个体,优化学科素质
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课后思”:一节课下来就总结思考,写好课后记,这对教师的成长非常重要。“周后思”、“单元思”,就是一周下来或一个单元讲完后反思,摸着石头过河,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月后思”对于自己一个月的教学活动进行梳理,“期中思”即期中质量分析,这是阶段性分析。通过期中考试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意见,从而进行整合思考,也可一学期、一个学年教学的反思,教后结合教育教学实践,日月积累,进行反思,记录自己平时的所做、所思,是最有实用价值、最有效的自我教育。
六、解题的反思
反思解题思路。解题思路的形成就是把从题目中捕捉的有关信息与头脑中储存的有关信息结合起来,进行加工,重组与再生的过程,对思路的形成过程进行反思,就是在解题结束的回顾如何对信息进行加工、重组与再生,长期坚持这样的反思,就可以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经验,有利于自己思维监控能力的提高,更是一种学会学习能力的培养。
实现九年义务教育后,所有的小学毕业生都就近入学,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教学方式又习惯于大教学班、课时限定、教法固定、评估僵化等做法.就实际情况而言,学生的智力水平、非智力因素、教育环境、教学方式、学习方法、兴趣爱好、潜在能力等存在必然差异,这些差异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决定性作用.于是,大部分初中数学教师只能以照顾多数的原则按照中等学生的水平授课,这样必然形成一部分学生没学够,一部分学生学不了,不能实现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既挫伤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也给其他学科的学习带来困难,难以实现主体提升与全体提高并举、共性需求与个性发展同进,最终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那么,在初中数学分层教学中,如何进行分层呢?
一、教学主体的分层策略
1.充分考量分层的标准.分层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一成不变,应该是在一定时期内,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等的差异,在充分考虑初中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教材要求和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及参考数学成绩,临时的、动态的划分为不同的层次类别.具体的角度有两个:一是以数学学习成绩为分层标准;二是以影响数学学习成绩的各项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为分层标准.
2.减少分层的负面效应.教师一般都是按照一定标准将全班学生分为高、中、低即A、B、C三个层次,由学生自择、师生协商、动态分层.可采取显性分层或隐性分层.为了减少分层的负面效应,教师可与每个学生个别联系,不予公布,分层思路和措施只由教师掌握,作为编排座位、划分合作学习小组、实施针对性分层教学等的依据.进行学生分层,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消除心里顾虑,分层是相对的,也是短暂的,优会转差、差可创优,只要认清自我、树立信心、锻炼能力和提高水平,就可优保持、差上升.
3.实施动态的分层管理.要设立学生的分层档案,具体掌握学生的成绩和能力等学习现状,跟踪每个学生的动态变化.要科学编排、组合分层小组,最好以1个好、2个中等、1个差编排为一个学习组合,使学生在讨论、交流、辅导、比赛等教学活动中的优势互补,自我提升.要注意分层是相对的,经过一段时间分层学习后,教师以半个学期或一个学期为时间点,根据学生的变化情况,引入适当的竞争机制,进行必要的层次间的升降调整,激励学生上进,最终达到差层逐步解体、消亡,中等层和好层不断壮大的目的.
二、教学过程的分层策略
1.在教学准备(备课)中拟定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目标.教师要在吃透教材、大纲的情况下,制定具体可行的分层教学目标,既要定好整体教学的共同目标,也要定好属于各个层次的个别目标;既要设置能够完成教材中基本概念、一般练习题的每位学生必须掌握内容的目标,也要设置面向学有余力学生的选做题、复习题、提高题等提高性、深度性的目标.比如对低层次(C层)的学生,教学目标设计要简单,低梯度,要求学生掌握主要的基础知识,了解基本学习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的求知兴趣和基本理解能力;对中等层次(B层)的学生,教学目标设计要有一定难度,要求学生对基础知识能够熟练掌握,能灵活运用基本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思维能力;对高层次(A层)的学生,教学目标要设计有弹性和有难度的问题,要求学生对基础知识理解深刻,能够灵活运用知识,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2.在课堂教学中拟定不同层次学生的具体教学目标.分层教学针对学习能力层次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目标与措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得其所,学有所乐,都能够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层次较低的学生,具体的教学目标定得较低,学习的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勇气得到增强;层次较高的学生,具体的教学目标激励性强,使学生增强了学习独立性和自我要求的提高.而且,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分层是弹性的,学生可以根据学习现状进行调节,又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性,培养了学生强烈的竞争意识,形成人人追求上进的学习氛围.在课堂教学中,所有的教学目标都应从学生实际出发落实教材大纲的基本要求,因而可以分基本要求和发展要求两类.对于低层次(C层)的学生,具体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了解某个数学概念或者定理的性质,能够直接应用这些性质求解一般的计算题;对中等层次(B层)的学生,具体教学目标在完成C层学生的具体教学目标的同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A层学生的具体教学目标;高层次(A层)的学生,具体教学目标是要达到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解决典型的某个数学概念或者定理的问题,掌握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些常用技巧,学会根据条件或自设条件去寻求难题的解法.
3.在教学过程中实践分层教学使不同层次学生学有所得.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教师的作用就是如何使每一个学生达到尽可能高的水平.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进行分层教学,是一种立体的、弹性的教学,能够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充满生机.教学的过程和方法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使所有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得到上进的激励,获得学习的愉悦和欢乐,从而产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情绪,越来越爱学数学,越来越会学数学,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完成向高一层次的转化.教师应将基础性问题优待低层次(C层)的学生,一般性、适中的问题给中等层次(B层)学生,逻辑性强、难度系数较高的问题则交给高层次(A层)的学生.这样,对于C层学生,在教学中侧重领悟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对于B层学生是启发思考探索精神,学会归纳一般规律与结论;对于A层学生则引导帮助学生进行变式探求,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养成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三、教学评价的分层策略
1.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评价具有良好的导向和激励功能,其目的主要是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效果.只有正确的评价,才能保证分层教学的实施与效果的取得.初中数学课堂分层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目标要多元,方法要多样,要着眼于过程、着眼于鼓励、着眼于发展,让所有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成功的乐趣、发展的方向、提升的空间.比如对低层次(C层)的学生,评价方式主要采用激励性的表扬评价,以便找出他的闪光点和特长,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每一点进步并得到及时肯定,从而唤起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对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对于中等层次(B层)的学生,评价方式主要采用勉励性评价,既“压一下担子”又帮忙“扶一下肩”,既指出不足又告知努力方向,从而促使他们不断地向上追求;对于高层次(A层)的学生,评价方式主要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让学生在相互竞争、共同合作中不断提高自身要求,从而促使他们更加严谨,不断超越自己,最终实现全体学生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2.重视不同层次学生分层练习的课堂评价.课堂分层练习有利于强化各层次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检测、了解预定数学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把所理解的知识通过分层练习转化成技能,形成真实教学结果的信息反馈,以便调整对各层次学生的补偿评价和发展训练,达到落实所有学生学习目标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设计三个不同层次的课堂练习时,要精心编排课堂练习,在保证基本要求一致的前提下,可以重组教科书中的练习,或者重新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促进每一个个体得到发展.在课堂作业方面,作业能及时反馈不同层次学生所掌握知识的情况,既是对一堂课教学效果的检验,又能达到初步巩固知识的目的.课堂作业的多层次设计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题量、不同难度的作业,供不同层次学生选择,课堂作业可分必做和选做.如作业本必做、同步选做、练习卷选做.避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加重抄袭现象;题型布置应由易到难成阶梯形,可设定为基本题、提高题和提升题两类或三类题,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其中一类或两类,保证作业的量和难度能够使每个学生都可以“跳一跳,够得着”;在作业批改上,对低层次(C层)学生尽可能面改,采用作业过关法、作业互助小组等形式发现问题及时改正、讲评和巩固;对B、A层学生可以采取抽查、互改等处理方式,通过成立兴趣小组、自学小组、对抗赛等各种活动提升他们的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基础 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指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既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和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的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教学方案。教学策略体现在教师的教案和具体授课的发挥上,对于教学效果的奏效与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
目前对于教学策略的研究主要有两大类:信息处理类教学策略和行为技术类教学策略。然而在本门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哪一个教学案例是严格按照某一个教学策略来执行的,而是将几个教学策略融合在一起,综合使用。
常用的信息处理类教学策略有先行组织教学策略、概念获得策略、认知发展策略,行为技术类教学策略有随机管理策略、自我管理策略、行为练习策略、合作学习策略。由于不同的教学目标所需要的教学策略也是不同的,所以,在教学中,并没有哪一种单一的教学策略能够适用于所有的情况。除此之外,教学条件等客观因素在教学策略和模式的实施中也有很大的制约,从整体综合考虑才能保证教学策略的可操作性。
走上三尺讲台,应当始终牢记“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德育教育是最重要的,有了正确的引导学生才会学好,才会知道怎么去面对各种诱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对学习也就更有利。德才是一个交互的过程,互相渗透,相辅相成。
时代在发展,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心理变化都很大。学生受到的教育也比以前的更全面更丰富,但学习环境在变好的同时学生要面对的考验和诱惑也更多了。以前学校周围就没有那么多的网吧,上网也没有现在这么便利,不可否认,网络的确给了我们很多便利,但同时也给了我们更多的诱惑,人的惰性也展现的淋漓尽致。网络就是一把“双刃剑”,因此,对于这些刚刚走进大学这座“象牙塔”的新生来说,如何正确引导他们学习、如何正确辩证的看待网络,并且教导他们如何对自己的未来负责任,都是我们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做了多年的学生,也带过几门信息技术相关的课程,接触了很多老师也相处了很多同学,但是对于具体哪种教学策略最好,笔者也确实不能肯定。从教学目标出发,由于“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目标是:拓宽知识面—掌握基本技能—提高应用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因此,我们需要的是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意识,重点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要有团队意识,以下是笔者在实际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希望对于信息技术基础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1、在课堂上要保证课堂的严肃性,严格要求,找到切入点抛砖引玉,用抛锚式的教学策略首先创设情境并确定问题,可以适当的进行示范——模仿,引出更多的方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有利于他们进行自我思考;
2、通过换位思考让学生在思考过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知识的尝试,并做相应的引导,说明规则,解释理论。既要注意不打击学生的想象力和积极性,又要抓住问题的主旨,不能让学生太过发散而脱离了问题的本质;
3、对学生的各个小组的表现做出点评,进行归纳结论,及时将知识系统化,给予学生反馈是鼓励学生学习的一种很必要的方式;
4、对知识点设计变式问题,让学生模仿着提出自己有疑惑的地方并再次将问题归纳,留作课后作业,再运用合作学习的策略,让各小组团队完成,要求学生们要发挥团队的力量,集大家的智慧一体,交换意见,协作完成。把学生的成绩分成三部分:一是小组分,即对该生所在小组的评分;二是个人分,即对该生个人的评分,三是附加奖励分,这是在该生所在小组每个成员都达标的前提下给该生的奖励。一个鼓励团队工作的机制能提高合作的质量;
5、回授尝试效果,及时做总结和讲解,“温故而知新”不仅仅是体现在学生的学习上,在教师的授课中也是适用的;
6、组织考试,追求个性教育固然可贵,但是我们当前的选拔制度仍然是考试制度,所以组织考试是必要的,但是也不能说是为了分数,把大量作业压下去,不管学生的时间和兴趣,造成学生逆反心理,这也是得不偿失的;
7、以良师益友的形象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这也是师生相互尊重的体现,只有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学生才能将学习中的困难大胆的跟老师提出,有助于老师发现教学中的不足并且对学生进行辅导,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作为课任教师主要是考虑班级整体特点,即班与班的特点。因为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要面对的是一个群体,是要让大多数学生接受,至于课下辅导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分析。因材施教要求与学生进行大量的沟通,而时间是局限的。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学生的能力、兴趣和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开成独特的教学风格。通过自由课堂多样化的互动生成,把课堂教学的重心由结论转向引导学生去探索实践的过程中去。虽然这个过程很艰难,但效果肯定很好。没有哪一种教学策略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当然,不同的教学策略可以解决同样的教学问题,即使是使用相同的教学策略来讲授同样的课程,由于学习群体对象不同,教学效果也是不同的。
教学策略主要是调节和控制教师“如何教”和学生“怎么学”的问题,根据实际教学经验来看,目前的学生都很佩服有实力的老师,喜欢老师授课的时候严谨认真,但课下与学生相处时又平易近人,他们戏称为这样的老师“师品和人品俱佳”。
总的说来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体,也是发展的主体。作为教学对象的大学一年级的新生的学习背景不一样、学习特征各异、学习风格也都有所不同,教师自身的素养条件、知识结构、性格特征等方面也是不同的,因此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自主性,保持教学策略的灵活性和指示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团队精神,让学生在自由的课堂中获得自由发展、形成自我鲜明的个性、更好的掌握知识。
参考文献:
[1]祝智庭.教育信息化: 教育技术的新高地[J] .中国电化教育, 2001, ( 2)
关键词:开放式;课堂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1-0168-0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习和教学方法必须是开放而多样的,开放性是课堂教学评价的一条重要原则。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一统天下”的课堂教学模式,要以学生探究为主,建立开放式的课堂教学形式,使学生主动地去发现、去想象、去探索,形成科学品质、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一种教学实践。笔者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对初中数学课堂实施开放式教学的点滴体会。
1.开放式教学的含义
开放式教学从广义上理解,可以看成是大课堂学习,即学习不仅是在课堂上,也可以通过包括网上学习来进行。开放式教学在狭义上可以说是学校课堂教学,就课堂教学题材而言,它不仅可以来自教材,也可以来自生活,来自学生;就课堂教学方法而言,即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材的个性化处理,使教学方法体现出灵活多样的特点,并且在教学方法中运用“探索式”、“研究式”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获取知识;就课堂例题或练习题而言,开放式教学要体现在答案的开放性、条件的开放性,综合开放题等开放性的题上;就课堂师生关系而言,它要求教师既作为指导者,更作为参与者;它既重视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也重视教师从学生的学习中吸取营养。总之,开放式教学能给每个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和成功机会,让每个学生在参与中得到发展。
2.开放式教学策略
2.1 开放教学环境,突显民主氛围。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曾说过:“在压抑的思想环境下,禁锢的课堂氛围中是不可能产生创造性思维火花的”。在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营造一种生动活泼、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性格开朗、思维活跃、才能大胆想象,有所创新。因此教师应不断改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在课堂上有一种心理自由和安全感。教师要鼓励学生围绕教学内容,敢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和提出问题,鼓励学生敢于对问题发表不同的看法,并且敢于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当学生的解题思路与教师的想法不同时,不能武断地予以否定,而应课后再和学生共同探讨;要发扬民主,倾听学生的意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参与到学生学习活动当中,做好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组织者、引导者,培养学生敢想、敢问、敢动、敢做、敢说的习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2 开放教学思想,突显学生主体。课堂教学是一个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创新学习为基础,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素质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学过程。因此,教师要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去面对一个个可开发的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成为学习的主体。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的教学,而是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自学和独立工作能力,并使其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学《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时,教师让学生在课前去收集他们认为具有轴对称的物体,方便的带来学校,上课时,让同学们拿出展示,如鸡、鱼、兔、飞机、正方形、蝴蝶等等实物模型,让他们一一说出是怎样对称的,再让学生在折、叠、剪纸的活动中完成一幅幅精美的轴对称图形。
2.3 开放教学目标,突显学生个性。开放式教学的目标应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数学教学,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主动学习自行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学习主动参与数学实践的本领,进而获得终身受用的数学能力、创造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在教学中,让学生能够按各自不同的目的、不同的选择、不同的能力、不同的兴趣选择不同的教学并得到发展,能力较强者能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有进一步的发展机会;能力较低者也能参与数学活动,完成几项基本的任务。这个过程体现了教学目标的多元整合性,使学生可以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既根据课标、教材、教学计划所规定和要求达到的基本目标,又根据所教学生的个性特点,从知识、技能、情感的基础出发,配以与之相适应的“基本目标”、“发展目标”、“综合目标”。例如,教学《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时,教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确立了不同的教学目标。第一层:在简单的图形中,直接应用方法判定三角形相似(基本目标);第二层:在复杂的图形中,找出相似三角形并说出理由(发展目标);第三层:需添加辅助线,构建相似三角形,灵活应用方法判定三角形相似(拓广目标)。
2.4 开放探索过程,突显创新环境。新课改背景下的数学课堂,不再是封闭的知识集中训练营,不再是单纯的知识递延,而是折射出“高智慧学习”方式和能力的一面镜子,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教学不再是预先设计的课程方案的执行过程,而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因此教师只有开放知识和问题的探求过程,精心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导策略,让学生凭借学习和生活的经验感受,自己去主动地探索发现,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获取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和兴趣,提高学习和创新的能力。例如:在勾股定理的教学中,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通过任意改变线段的长短和通过鼠标拖动端点来观察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形态变化,学生从中直观而自然地概括出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在有关勾股数组的探索过程中,认识了勾股数组及其构造方法等,它是一块展现动态图形的黑板,打破了传统尺规的教学方法,为几何学的教改及创新教学模式注入了无限的活力。
2.5 开放练习形式,突显参与实践。数学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都必须通过练习才能实现。如何使学生在练习中,解题思路多、新、活、简,突显其参与实践,这就需要开放练习方式。因此,教师设计数学开放的课堂练习要选择有用、有趣、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选择适当的时机,以灵活的方式渗透到教学中去,让学生自由讨论,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不受定势的影响,不受传统的束缚,要求学生从多角度、多因果、多方位、多渠道地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在解决问题中得到最佳发展。例如在教学实习作业课《测量倾斜角》时,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制作测量工具,分小组测量国旗旗杆、教学楼、树的高度等。这些实际活动的练习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应用、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激活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练,培养其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创造性和实践性。
2.6 开放学习评价,突显成功享受。开放的评价体系是把评价权交给学生,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能得到充分发挥,研究问题的兴趣在评价成功与被评价成功中得到激发,在评价失败和被评价失败中得到激起。例如“平行四边形的判别”设计的评价策略为例,请利用所提供的两张长度为a的纸条和两张长度为b的纸条,拼、摆、折或连一连,构建平行四边形并说明理由。你能提供更多的方法吗·题目本身是开放性的,答案具有多种可能性,有的学生选用四张纸条完成任务(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而有的学生只选用两张纸条就可以了;有的学生只能想出一种方法,有的学生却可以提供多种答案,不论哪一种方法,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都要不断地观察、比较、分析、推理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在这不强调推理过程的形式化,学生只要用自己的语言说得到位即可,这样做更有助于体现学生学习方式的个性化,满足其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在这个学习交流活动中,老师不着急对学生的方法进行评价,而是放手让学生互评,引起共鸣或争论,让学生共同寻求并充分享受成功的快乐得以实现。使开放式的评价既锻炼了学生的思辩能力、直观操作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不仅有助于发展其合情推理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
总之,当前数学教学实践逐步证明了开放式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模式。合理运用开放性教学,就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心理需求,使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得到充分的发展,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傅道春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
关键词:教学反思;初中;数学教学;应用策略
老百姓有一句话就是“教的曲唱不得”。在学校教育教学中,这一句话也意义非凡。每一位教师在参加工作之前,都经过专业的学习。但是并不是教师经过学习,就具有了教学能力。在新毕业教师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教育部门也经常组织他们学习,但是并不是这样就会实现期望的“借鉴目标”。真正提升教师自身能力还需要经过教师不断进行教学实践与教学反思。
一、意义解读
(1)转变观念为行动。观念指挥行动,但是在初中数学课堂里,教师观念指挥教学活动、学生学习活动都还需要一个转变过程。教学反思能够帮助教师提高自我教学意识、进行必要的自我批评。让教师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不断对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创新,紧跟时代步伐,适应教育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逐步提高教学能力。教学反思还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教学反思对于教师来说,是提高其综合能力的一条经济有效的选择,同时,教学反思还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2)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不经过实践考验就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通过研究数学教学反思,解决教师难以把理论知识很好的运用于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寻找能够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的纽带。把经过反思得到的理论用于指导教师的教学活动,教师在实践过程中也要不断的进行归纳和总结,实现理论的进一步提升。
(3)学会分享。不断反思就会不断有所得,而有所得就会有分享的基础和分享的欲望。教学反思既可以指向个人也可以指向团体。通过团体教学经验的交流,每一个人独特的教学经验都可以拿出来与他人分享,同时也可以借鉴他人有效的教学经验。多种教学经验进行交流与比较,可以引起教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方法进行反思,最终使教师的教学水平都有所提高,从而实现教学质量全面提高的目的。
二、反思策略
(1)正视自身。“反思”思考的是什么?首先应该对教师的教学观进行反思,教学观对教师的教学实践有指导作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实质上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知识进行认知的过程,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基本的数学知识,还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在探索的过程中领会到数学的精妙之处。让学生学会把数学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用数学的眼光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多想教法。初中学生已经有了极强的自我意识,他们喜欢的是灵活多变的课堂。再有,新课改在中国不断地推行,对培养学生的目标发生了一些变化,实现了由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伟大转变,这一切对教师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退出历史的舞台,教师必须采用新的教学方法。但实际上,很多教师在把新的教学方法引进现代课堂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学方法本身是正确的,但是教师难以实现灵活运用,使新的教学方法难以奏效。教师要想很好的把新的教学方法灵活的运用于课堂,首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再把自己视为课堂的主角,要把学生看作课堂的主角,一切从学生的角度进行考虑,根据学生课堂情绪的变化,运用相关的教学方法,把握好课堂上学生的节奏,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不断地进行思考和探索,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3)角色转变。教学活动的两个主要构成中,一个是教师,另一个就是学生。新课程标准下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提倡,进行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把学生当做教学的主体,充分尊重学生。这就要求广大数学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适应教学理念发展的要求,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教学活动。
(4)随课反思。教师的工作具有重复性,但是,在重复的过程中却总会出现不同的问题。教师每上完一节课,就要对自己的课堂表现进行反思,抽出时间将课堂上教授给学生的知识进行回顾,对知识之间的规律进行进一步的总结,检查自己在知识点上是否有欠缺或新的发现。教师尤其要对自己对学生的启迪是否恰当进行反思。教师不仅要积极的进行反思,更要从反思中得到的启示进行总结,最好能够做出具体的记录,认真进行总结,并做出适当的归类。教师对学生的作业也要进行认真的反思,特别是在教师刚刚批改完作业的时候,教师会发现很多具体的与学生密切相关的问题,此时教师如果能进行很好的反思,效果是最好的,将学生作业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都进行归纳总结,能够很好的提高学生的作业质量。
一、创设数学问题情境
对数学知识的归纳与推理,往往是以一定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来进行的,通常情况下,根据特殊、具象化的案例进行切入,通过仔细的分析、探究以及思考,归纳出这些经验的共同点,构成一种理论的猜测,并且对这一猜想进行有效的验证,使其变成真正的结论,并且能够对这一知识点进行活学活用。初中生刚刚步入青春期,思维能力较为发达,逐渐具备了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但是其抽象思维能力仍然有待提高。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认知能力,创设数学问题教学情境。并且保证这些问题情境能够贴近于生活,具备一定的趣味性,这样才能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在问题情境之中学习数学知识,能够帮助学生有效的归纳出知识点中的共同规律,使学生逐渐具备一定的归纳意识。
例如,在学习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有理数极其运算》这一单元时,针对于其中正数与负数的概念问题,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熟悉度比较高的天气问题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同学们,今天的我们这一地区天气预报的气温是-4℃至6℃之间,请问同学们,6℃表示什么?-3℃又表示什么呢?我们这一地区的温差为多少摄氏度呢?这种和天气相关的问题学生们往往非常熟悉,因此能够提高课堂学习的专注度。教师也可以将家庭中某个月的收入与花销表展示给学生,因到学生分析自己家里花销与收入的情况。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能够使学生感悟生活中存在的数学知识,通过形象思维的形式来归纳正负数的概念,这样对提升学生的归纳意识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二、对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行分析
通过前人不断的归纳与总结,从而总结出了各种各样的数学定义、公式与概念。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使学生在归纳总结与思考的过程中具备有效的发挥空间。学生通过对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行深入的分析,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归纳意识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例如,在学习北师大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勾股定理》这一部分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向学生渗透勾股定理的形成过程。上古时期,人们在进行房屋建筑工作的过程中,初步认识到了直角三角形,发展到西周的时候,当时有名的算学宗师商高总结古人的经验,对勾股定理进行了归纳,也就是勾三股四弦五。通过向学生渗透古人的典故,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所有的数学公式、定义都是各个时期的人们在生产实践的过程中归纳总结得出的,是人们智慧的结晶,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理性、抽象性的理解。教师还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使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需要运用勾股定理的案例,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意识,并且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归纳意识。
三、鼓励学生自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