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数学教育理念范文

初中数学教育理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数学教育理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数学教育理念

第1篇:初中数学教育理念范文

关键词:生本教育理念;初中教学;学生

一、生本理念对于教学的重要性

虽然是初中数学,但其逻辑性也是比较复杂的,题目涉及比较广泛,且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以前授课中,许多教师都喜欢让学生做大量的题目,以达到固定思维、熟练做题的目的,对学生来说,弊大于利。生本理念建议教师授课时要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方案,挖掘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自我主动学习的能力。

二、生本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的策略探究

生本理念的提出应当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能力,发挥生本教学理念的最初目的,从而达到高效学习,师生双赢。下面是基于生本理念提出的几点教学策略:

1.一视同仁,信任学生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信任。但是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对学生不够信任,也S是出于对学生的过分担心,总觉得学生基础没扎牢,知识点理解得还不是很透彻,从而导致学生的自信心下降。大家都知道这样一个例子:有两个老师分别带领一个班,这两个班人数相同且是实验者随机分配的学生,不同的是实验者对一个班的老师说:你的班级里都是成绩较好的学生,要重视,而对另外一个班的老师说:你的学生层次不同,问题比较多。一年后,成绩较好的那个班在各方面的表现都远远优于另外一个班。这个案例表明了教师的作用对学生的影响,其实就是皮格马利翁效应。所以,教学就是信任,把信任和关爱传达给我们的学生。有句话叫因材施教,就是要针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对待方式,根据他们的优缺点进行助学和关爱,让学生体会到成就感,从而保持自信,不断成长。

2.全方面开发,发散学生思维

现在初中生的思维基本已经固定,不会发散思考,缺乏创新。例如:给出一个0,大家一致认为是数字零,就没有想到会是鸡蛋、太阳等。最根本的原因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记得书本中给定的定义和一成不变的解题过程,陷入这些模式中不能创新。所以就需要教师带领学生走出这所“迷宫”,进行全方面的学习,形成发散式思维,让学生方便、高效率地把握数学知识。例如:今天要去博物馆,我们需要打车去,但是打车有多种方式,可以直接路上拦车也可以用打车软件,但是每种方式的收费不同,要考虑起步价、里程、里程收费等多种因素来计算我们怎样出行更划算。利用生活中实际的例子做题目,让学生分析、思考,学以致用,达到了拓展思维的目的。

3.活跃课堂,挖掘自主探究能力

实行课改后,初中数学更注重让学生学以致用,就是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大量做题是可以考到很好的成绩,但却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学生若能自主学习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教师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式,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对比,教师可以将课本中的内容与某一事物相结合,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思考,最终解决问题,这样就避免了以往教学的缺点且学生有了关于思维的自主性。以生活为背景的教学应该是最有效的教学方式,第一,它是学生熟悉的,更能够给学生带来自信和积极探索的欲望;第二,它能够加强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例如,学习函数时以生活为背景出题:坐出租车时,建立速度与里程的函数关系;骑自行车时建立速度与路程的函数关系,然后进行比较、分析并解决问题。以生活为背景,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达到提高自主探究能力的目的。

4.多做活动,加强数学动手能力

课堂上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是生本的核心理念。通过与生活紧紧联系来学习数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初中数学和生活息息相关,它的根本就是生活经验的提升。生本理念要求教学中要有一些活动,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做贴近学生生活的活动,提高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增加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既做了活动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能力,强化了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学习等分面积时,可以以具体的房子为背景来做活动,假设在教室里,让学生自己分成不同的区域,但是所有的区域面积要相等,让学生自己思考如何划分,有几种不同的方法。讨论完成后,教师给予评价,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能更好地学习。

总而言之,生本理念就是要学生好学,它强调教育应以“学”为主要指标,以“生”作为辅助。全方面发展学生,关爱所有学生,一视同仁,让学生自主学习,持续全面地发展。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学生能有个好的发展前景。在我们一点一滴的带领下,学生能够好学、会学、自主学时,教育事业才能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第2篇:初中数学教育理念范文

一、用数学课堂文化构建生命化教育理念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包括思维的参与和行为的参与。既要有教师的讲授和指导,也要有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教师要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发现数学的规律和问题解决的途径,使他们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1.数学课堂应成为师生共同参与学习的平台

(1)教师应该根据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个人的生活经历和个人的教学经验来思考和理解书本上的知识,让知识成为活的知识,成为有生命的知识,将知识内化为教师个体的经验。

(2)学生应依据自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来学习,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想法。

(3)课堂教学应该是基于教师和书本的对话、学生与书本的对话,实现教师和学生的沟通和交流。

2.展现数学中的美,满足学生的审美需要

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为数学勾画出了千姿百态的神韵,使其显示出对称美、简洁美、和谐美和奇异美。比如在“勾股定理”第一课时教学时,学生经过自主探究,发现了直角三角形的边之间的关系,然后再合作探究,利用拼图去验证勾股定理,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发现了只要利用图形的面积公式就验证了勾股定理,顿时兴趣大增,而且他们也尝试用新的图形去证明。我乘机便向学生指出。这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一种和谐美好的数学关系。

二、多元化评价学生。体现生命化教育理念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过程性评价应关注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数学思维等过程的评价,关注对学生数学的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等过程的评价。”这对数学教学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即突出评价的发展,它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生命化教育的内涵。

1.表现式评价

这种评价主要考查学生的自我表现力、过程与方法方面的学习情况以及情感态度等。评价的方式有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小演讲、小报告等,这种评价方式可以较为灵活地进行,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某种方式(如给同学们讲一次课)参与评价。

2.反思性评价

反思性评价主要是考查学生的反思性能力。比如通过数学日记的形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写上本节课或一段时间的学习体会、学习收获以及印象深刻的知识点,还可以谈谈某些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等。这其中必不可少地对这一阶段学习情况反思,要求学生针对每次检测的情况进行总结。并反思制订下一阶段的学习计划。

3.终结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是对一个学段教育质量的评价,其目的是对学生阶段性学习的质量做出结论性评价。主要表现为对学生各个阶段的单元测验结果以及学期末的测验结果进行评价,它是检测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了解、理解、运用等发展程度的重要途径。

三、教师的温情,渗透生命化教育理念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般都有两个心理过程:一是“感觉―思维―知识”的过程;二是“情感一意志―性格”的过程。智能的形成和发展是两个心理过程协调发展的结果,单纯强调某一个过程只会事倍功半。数学科的教学由于其学科的原因。本身就有其枯燥乏味的一面,如果不注意情感的投入和趣味性的引入,势必让学生感到数学难学、难懂,从而丧失学好数学的信心。老师一句温暖的话、一个和蔼的微笑、一点小小的鼓励,都将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不仅是“知识的授受,智慧的开启”,更是“点化润泽了生命”。下面的做法可以成就一个温情的传递者:保持微笑,精神饱满,用自己的良好情绪感染学生;能提早进教室,与学生谈心,让学生从自己的眼光中读出期待;站在孩子的立场,牢记“假如我是孩子”这句话,尊重学生的情感和自尊,对学习困难的学生给予耐心的帮助。

第3篇:初中数学教育理念范文

关键词:数学教学;趣味教育;兴趣;信心;探索

教育是一种生活方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的科学家指出:教育孩子时要遵循“趣味第一,教育第二”的原则。

兴趣是一个人对一定的事物所抱的积极的态度。如果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不但会优先地对事物发生注意,而且还必然会从中体验到某些肯定的、积极的情感。我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认为要做到以下五个方面:

一、关系――“兴趣”的前提

优化课堂教学,调整好师生之间和谐的情感关系,建立一种互助、合作、促进的关系是教育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从现代教育意义的内涵理解,“和”为和谐,是一种美的追求。一个老师如果没有对学生施加情感上的影响,没有激起学生最起码的学习动机,那么教学要想取得成功,几乎是不可能的。

快乐,会使思维变得敏捷!

首先,要改变教育关系。其次,自我概念意识促进学生认识提高,使其有所成就,改变其心理关系。最后,教师要同学生改变道德关系。总之,教师以渊博的学识,要善于利用妙趣横生的语言及对学生深厚的爱去感染,去召唤学生。由“爱”产生的积极情感则能转化为动力,从而激发学生兴趣,推动其更有效地学习。

二、活动――“兴趣”的途径

活动是主客体交流的桥梁。课堂活动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领域,在课堂上怎样让学生的智力飞起来,兴趣越发浓烈。

课堂活动在面向全体,形式多样,张弛有致的前提下,我认为要做到三点:(1)搞活思维。其主要方面是通过老师满腔热情的鼓舞,声情达意的语言激励。其次是现代信息技术的恰当应用,会给课堂罩上一层天堂般的快乐。(2)搞活方法。让孩子动手来具体操作,如制造学具,简单的几何图形,小棒、实物、器具等,我们要多给孩子这样的机会。还可以采用信息技术手段,如几何图形的平移、旋转、变换等。当这些在清楚地显示它的内在价值时,孩子会耳目一新,兴趣盎然。(3)搞活知识。在接受和掌握的整个过程中,多角度多层次地学活、用活。教师巧妙的激疑,灵活地将知识迁移,让孩子自由地汲取营养。如面积公式之间的互相转换代数式的变形等。

三、信心――“兴趣”的条件

自信是生存的基石。我们从小培养孩子的信心,要从以下三点做起:(1)教育孩子成长为有追求的人,我们先应制定恰当的目标,然后多方面严格监督执行。(2)教育孩子成长为有个性的人,我们首先要正视孩子的优点和缺点;其次是教导孩子必须正视自己,促进自我肯定;最后是我们要多方面发现其“闪光点”,并给予适度的赏识。老师和家长千万不要过度地指责、嘲笑不闻不问的孩子,否则他可能不肯动脑思考,也会缺乏向新事物挑战的勇气。(3)教育孩子成长为有意志,适应性强的人,我们要鼓励其知难而退,培养其坚持不懈的精神,以增强其适应环境的能力,学会竞争。

四、情境――“兴趣”的场所

教师精心创设情景,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对某一知识产生一种亟待解决的心情,使学生的注意力在较短的几分钟内迅速集中起来,使其思维更为活跃起来。情景设置就像乐曲跳跃不定的乐符,使课堂很有节奏,一张一弛,有起有伏。

五、思维、探索――“兴趣”的核心

探索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进行科学实验的本领。所以,教师不但要在善于把教材改编成适合于学生探索的内容,要创设情景,而且要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积极的“问题意识”。在想“为什么”“怎么办”的时候,思维活动便开始了,探索行为也就会主动启动,把孩子带入更高一级的思维水平。

一个人所共知的事实是,板结的土壤是长不出禾苗的。所以,教师一定要改变压抑的环境,禁锢的课堂,继而才能产生创造思维的火花,我们的教育才能哺育更多的人才。

参考文献:

第4篇:初中数学教育理念范文

由于大班化的教学形式不能容纳所有学生,在学生成绩出现“分化”后部分学生受到教师、同学的歧视排斥也在所难免;大班教学下的“同步走”不能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不能有效地注重集体合作,是一种存在排斥、歧视、分类的课堂教学。这种学生能力悬殊的差距课堂,既埋没了一部分优秀生,又放弃了一批后进生。这种“两头空落落”的上课模式使得课堂愈来愈沉闷的同时,也使教师对课堂的控制能力越来越弱。

根据“全纳教育”理念,初中数学教学要“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人人都能从课堂中获得乐趣;人人都能从课堂中获得有用的数学知识。改革的形式是:实行小班化教学,给每个学生平等、民主参与学习的权利。改革的目的是:把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释放每一个学生的个性与学习热情。

一、“全纳教育”理念的内涵

“全纳教育”是1994年6月10日,在西班牙召开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上通过的一项宣言中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它主张容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排斥,促进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需求,是一种没有排斥、没有歧视、没有分类的教育。小班化教学就是在这样的理念下形成的产物。

二、“全纳教育”理念下的小班化数学教学模式探究

正确认识学生差异是实施数学小班化教学的前提。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既然差异是客观存在的,那就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学生,也不能寄希望于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消灭差异。根据“全纳教育”理念,教师只能通过多渠道去认识、了解学生不同的背景和特点,以分类指导、分流施教为原则,通过因材施教,为每一个学生提出适合其发展的有针对性的建议,让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

1.体现“人权观”理念,改变传统座位,给每个学生以尊重、安全和舒适感

根据“全纳教育”的思想,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学校应该创造出一种全纳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每个人受教育的权利都有充分的保障,学校和社会欢迎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属于集体的一员。尤其是在普通学校中,要牢固树立接纳所有学生的思想,逐步创造条件,满足学生的各种不同需求。用“T字形”座位代替传统的“秧田式”座位,可以给学生营造一种尊重、安全、舒适的氛围。

课堂环境是教学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是否和谐有序对教学的有效性有着重要影响。课堂环境和谐平衡能增进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使师生处于一种相互尊重、友好合作、充满人性关怀和具有较高心理安全感、舒适感、归属感的氛围中。

课堂环境直接关系着学生对教学和教师的情感与态度体验,是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而马蹄形座位就可以直接改善师生人际关系,给每一个学生以参与学习的权利,对营造良好的班级学习风气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2.突出“平等观”理念,改六人小组合作制代替传统的大班管理制

在还是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唯一标准的前提下,学校出现歧视和排斥的现象就不足为怪了。而“全纳教育”旗帜鲜明地反对歧视和排斥,采用六人小组合作制,课堂以小组合作为核心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可以很有效地体现“全纳教育”的平等观理念,减轻或者减少歧视和排斥。课堂教学只有充分给每一个学生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才能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才能有效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掌握问题解决的方法,提高知识的迁移能力。

“全纳教育”主张人人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即不仅要有平等的入学机会,而且要能做到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全纳教育”强调的平等观,就是强调我们的教育应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不要只关注一部分学生,而歧视或排斥另一部分学生。在小组合作的教学形式下,可以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的探究代替学生的探究,以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以教师的活动代替学生的活动的弊端,真正把课堂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把本属于学生的思维过程还给学生,把本属于学生的读、写、思、研还给学生,从而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指导帮助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机和谐的统一起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3.实施“民主观”理念,让每个学生都有时机参与学习活动

“全纳教育”反对任何学生被排斥在教学过程以及学校生活之外,主张学校要努力促进所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按照“全纳教育”的观点,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和学校生活中的主体,都应积极参与和投入到教学过程和学校生活中去。现在的大班教学五六十人,要保证人人都有时机动手、动嘴参与教学,那是不太现实的。在小班里,由于学生人数不多,就基本上可以给每一个学生有动手、动嘴的机会,所以学生举手越来越积极,参与学习的热情越来越高。

(1)给每一个学生举手发言的权利

在传统的大班教学中,由于学生人数较多,而上课的时间有是有限的,所以学生往往是举了手,但是又轮不到发言,举与不举一个样,索性不举。而在小班化的课堂中,情况就大不一样。只有学生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时,学生才能在课堂中中有良好的表现。学生的积极参与实反映了全纳教育的民主观。而小班化的课堂管理能创建一个有意义的、真正能够满足学生需要的课堂环境,能确保学生做出积极的、教学目标导向的行为,形成良好的课堂民主氛围。

(2)给每一个学生上台讲解的机会

在学校教育中,“全纳教育”注重的是每一个人的积极参与,每一个人都是学校生活的主人。通常,当学生有一个新发现或者做出一道题时,很想跟周围的人一起分享。这时如果给他一个展示的机会,他会认为是对他能力的肯定,会给与他莫大的鼓舞,而其他的同学对来自同龄人的讲解会更容易接受。受其影响,台下的学生也都会有上台试一试的欲望。尽可能提供给学生上台讲课的机会,那么这样的课堂就会在学生的“主人翁”般的氛围中活力四射。

小班化教学真正践行课堂管理以学生为本的民主观理念,切实做到理解人、尊重人、关爱人和激励人,并积极营造人性化的环境和氛围,调动学生的一切热情和积极性,让课堂教学的每一个因素,都成为学生成长的动力和基础,让课堂中的每一句话和每一个信息的传递都绽放思想的魅力,都能展生命的活力。

4.落实“价值观”理念,让学生尝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通常,如果有学生在学习上产生了困难,这往往被认为是他个人的问题。而“全纳教育”认为,在学校班级里,学生的学习或活动有困难,有问题,这不仅仅是他个人的事情,也是班级集体的事情。因为班级是一个学习的集体,而有问题的学生属于这个学习集体的一员。在小班化教学中,遇到有学生在学习上发生了问题,就放手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互相探讨尝试解决。随着问题的不断解决,学生的自信心越来越强,教师的认可程度越高,整个课堂积极思考的氛围就越浓郁。

教师只要不断地鼓励、肯定学生的能力,那么学生将会拥有更大的信心与努力。教师所说的每一句话、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应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形象。如果学生一旦自认为不能胜任学习的话,那么,即便他们有能力学好,也不会自主投入其中。

5.贯彻“教学观”理念,用多种反馈代替单一作业批改

“全纳教育”的课程教学观认为,教育要在学生遇到困难、有问题时给予及时的帮助和支持;要在学生取得成绩和进步时给予赞赏和鼓励。那么在小班化教学中,互批课堂练习等多种教学形式,让学生既能张扬个性又能团结合作,让学生在有问题时得到最有效帮助和支持。

(1)生生互批,互帮互助,互相促进

传统的大班课堂教学大都是师生间的单向交往,由于人数过多,所以就学生个体而言,师生交往的面非常窄,而且教师的提问和教学内容往往只是针对部分优秀学生,大约三分之一的中差生很少得到教师的直接注意,这些学生每节课用于学习的有效时间约为20℅~60℅不等。教学中的这种现象增加了课堂控制的复杂性。而小班化教学当中,变传统的师生单向交往模式为多向的全通道式的课堂交往模式,把教学的内容和问题指向各个层次水平的学生,努力提高每个学生的课堂时间利用率,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的利用率。

课堂上的作业由学生相互批改,可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又因为每个学生都感觉自己是“小老师”,所以格外认真与仔细。学生在批改的同时,既强化了知识点,同时也吸取了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缺点。

(2)组组互查,培养责任,激发竞争

“全纳教育”的课程教学观认为,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特性、兴趣、能力和学习需求。课程应该适应学生的需要,而不是让学生去适应课程的需要。因此,我们的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不同特性,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才能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小班化,因为人员少、规模小,所以教师的视角可以触及在坐的每一位学生,可以开展多样化的学习活动。

充分发挥小班化班级里的6人小组的功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管理与教学活动,让学生承担他们自己可以承担的责任,自己管理自己,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与责任感,从而激发其主动性和创新精神。例如开展组组互查预习、组组互查课堂作业,或者组组互批课堂作业等,都可以很有条理,比较容易操作实施。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使得小组与小组之间,有着浓厚的竞争力。

现代教育生态学原理告诉我们,课堂管理是一种自组织行为,教师与学生都是这种组织行为的一个生态因子,师生的地位是平等的。这就要求教师特别注意学生的自我管理,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近年来,人们在重视教师的外在管理的同时,更加重视学生内在管理的作用,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自我管理为目标,努力促进学生主动积极性的发挥,激发和引导其内在动机,实现内在控制,已经成为当代世界课堂管理改革的一个发展趋势。

总而言之,经过一年来的实践,笔者觉得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一方面是缺乏可以模仿的成功模式,一切都得从头开始,从实践中摸索;另一方面缺乏系统的小班化教学理论知识。笔者真诚地希望所有一线教师不断的摸索前进,总结经验的同时,一定要抽空查阅小班化教学的理论知识,阅读一些前沿的教育教学的文章,更加有效地促进初中数学的小班化教学,让初中数学教育教学迈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参考文献:

第5篇:初中数学教育理念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 有效教学

一、要明确教学目标,提高教学内容的有效性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指挥棒。有效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时,它限定着课堂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对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新课程标准也要求数学教学要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目标的有机结合。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明确教学目标,为高效课堂的建立做好基础。

二、优化教学设计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以及引导者。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的时候,要以学生的实际水平为根本。教师要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有针对性地创设出良好的教学情景,有效地实现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双向互动,引导学生能够主动地去探索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此外,教学教师还要从学生的发展出发,对课堂教学进行科学安排,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最终有利于高效课堂的构建。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三、适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教师通过加强多媒体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能够将很多抽象的概念或者繁琐的叙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对于屏幕上的图像和文字,学生能够一“幕”了然,接受起来也比较容易一些。例如,我们在学习“圆柱看成是一个矩形旋转得到的”和“将圆锥看成是一个直角三角形旋转得到的”相关内容时,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可以形象直观地将圆柱、圆锥的形成过程充分地展示在学生们的面前。这种清晰直观的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的热情,为实现初中数学有效教学提供有效保障。

四、注重课堂练习,帮助学生及时巩固新知

数学课堂练习的时间大约占每节课时间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有效的课堂练习是对数学知识记忆、理解、掌握的重要手段。课堂练习既是一种速度的训练,又是对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检测。教师所出示的例题都是有心选择的,如哪些知识需要补救、巩固,哪些知识需要加强、应用,学生哪方面的能力需要培养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在练习题目上有所侧重和体现。有效的练习能够帮助学生及时地巩固新学习的知识,因此,教师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做到有所侧重。例如,“平行线的判定”一节的主要内容是平行线的判定公理以及判定定理,在学习此内容时,我就进行了这样的尝试:先引导学生通过具体验证得出平行线的判定公理,然后让学生完成与判定公理相对应的练习,之后再给予讲评,进而再分析内错角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满足判定的公理,再得出判定定理: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并给出与之相适应的练习,最后总结小结。这种讲练结合的方法既能将教材中的重点知识讲透彻,又能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加以练习,及时了解、发现新思路,还能让学生当堂消化新课内容。

五、抓好课后,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完成

课后也是有效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加以重视。

(一)要分层次,提优补差

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于一些确实不能当堂完成学习目标的学困生,教师要倍加关心,及时予以个别辅导,这样能够让这些学困生避免知识缺陷的积累和心理挫折现象的出现,让他们增强学习信心。对于一些学有余力的中等以上的学生,教师要指导他们思考更高层次的问题,同时适当地增加一些能提高他们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题,及时地帮助他们巩固已学习的知识。

(二)注重教学反思

课前备课、写教案固然重要,但是课后反思更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熟与教学效率的提高。教案作为教师教学的思想以及方法轨迹的记录,也是教师认识自己、总结教学经验的重要资料。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课堂一旦放开,真正地活起来,就会有很多突如其来的可变因素,学生的一个提问、一个“发难”、一个“突发事件”等,都是对原有的教学设计提出的挑战。因此,针对在课堂上容易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和遗漏的问题,还有存在的难点或者没有讲透的情况等,教师要在课后把这些都记录下来,通过反思、体会和感悟,再进行理性的分析,及时地总结,为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效率做铺垫。

总而言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从有效到高效的转变需要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要积极地探究和借鉴有效教学方法,再具体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交流,最终促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蒋炳元.试论新课程标准对初中数学教学的几大改变[J].新课程:中学,2012.(8).

[2]左米娜,浅谈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S1).

[3]祖惠泊.变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4(47).

第6篇:初中数学教育理念范文

1.初中数学教育唯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独霸.初中数学教学目标往往只是通过单纯的数学基础知识教育和答题技能培训来实现.数学知识教育主要是教授前人总结的科学规律,缺乏创新探究,在形式上只依靠强制的教育灌输为学生构建庞大而复杂的数学知识体系;坚持熟能生巧的旧式教学理论,并指望利用“题海战术”生硬地强化学生的数学知识掌握程度,从而完成数学知识答题技能的培训.这些“唯知识论”,“唯技巧论”,忽略了学生的受教育主体身份,压制着学生作为主体者本身的学习能动性,不利于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培养独立探究精神与创新精神.

2.初中数学教育内容唯教师权威独霸.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在初中数学课程设置阶段和教育活动开展阶段往往只重视教育过程的流线式发展,数学课程模块嵌套设计教育活动步骤,并严格按照教学活动大纲完成教学,为教师的个人“上帝视角”教学嗜好而牺牲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思维发散空间,漠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阻碍学生创新能力自我提升过程,并伤害学生的学习情感.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探究的意义

1.有利于实现数学教学观念的革新.初中数学教学的意义不应是单一的基础数学知识和数学逻辑的培训,学生更不是简单的数学知识吸收个体.通过创新教学理念,数学教育活动中更加重视教师和学生分别在教育过程和学习方法上的表现,争取数学教育教学行为在照顾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情感的前提下,面向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2.有利于升华数学教学目的.初中数学教育课程为青少年学生构筑系统的数学知识与数学逻辑体系打下基础,数学知识并不是一成不变,因此在数学教学创新探究中,学生在教学活动获取到的数学知识之外还能够以心灵所感知的数学逻辑发展来衡量,将数学教育活动从细节上改变成为数学知识研究、讨论的过程.

3.有利于实现交互式学习.创新理念下的初中数学教学活动是在“教学相长”在基调中进行,学生和教师结教育和学习的隐形契约,形成共同学习交流、研究引导的教育新局面.同时,鼓励学生内部之间以团队合作模式讨论数学难题,从而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知协作能力.

4.有利于激发初中生数学学习能动性的发挥.通过初中数学课程创新与深化探究,以学生自我学习能动性的激发作为教学新目标,学生对数学难题进行主动研究,结合个体独立研究与团队合作探讨,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在创新理念下正确开展初中数学教育

第一,注重数学教育教学的基本知识搭建,坚持创新教学理念的深入贯穿.教师应将自主、平衡的教学理念与气氛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让受教育者感受到自我角色的平等地位,并能够以正确的学习观念与授课教师一同完成数学教学任务,最大化学校数学教育教学的成果.在进行数学逻辑思考与讨论时,学生的思维方式与讨论结果不可避免会超出教育者的预设范围,教育者应具备豁达的数学理念接受能力,让学生自由地在数学教学中打开数学逻辑思维的桎梏.数学教师应主动引导学生跟随自我的发散思维对数学知识进行新的探索与假设,让学生围绕数学发现开展观点重审与讨论,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从而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第二,坚持巩固数学知识,灵活设计应用题型.数学习题是让中学生不断巩固数学知识与逻辑的重要方式.通过数学学习,可以有效地培养受教育者的自我创新能力.同时,教师在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即利用新式的数学教学思维模式以及创新的数学问题处理方式向学生展示数学知识的实质,让学生在较为轻松的环境中对数学知识产生兴趣并逐渐了解吃透.因而教师的数学习题设置应投入更多的精力,力求学生能够通过多元的习题得到数学思维逻辑的训练.

第三,拓展课堂教学空间,创造课外数学教育与学习条件.通过多种数学类知识竞赛活动,有利于在学生之间构建起互相学习追赶的积极氛围,同时还可以创建数学兴趣小组,纳入具有强烈数学知识探究兴趣的学生,让学生在共同学习的环境中充分发挥数学个性,并向其他同学传递数学魅力,从而更好地提升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第7篇:初中数学教育理念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概念

一、联系新旧理论知识,进行正反例证对比

在数学概念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第一,要解决学生在理解概念过程中的关键问题。理解往往是指学生对已有的理论知识的理解,其已有的理论体系可以说是学生所遇到的该概念的实际例子。我们应把这些例子和即将要学习的新概念相结合进行教学。在概念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多举生活中常见的、让人有直观感受的例子。在给学生讲解平移概念的时候,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情景展示,如展示一批滑雪运动员在洁白雪地上运动的情景,高层电梯迎送来客直上直下的情景,飞机在起飞和降落过程中在跑道上快速滑行的情景,火车飞速行驶钢轨上的情景,等等,通过平移这些生活实例可以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从而提示学生回忆曾经学过的概念。我们也可以采用提问的形式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展现出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第二,获得具体概念的关键特征。我们要将概念正反例证地进行比较。所以,我们要采取措施,让学生接触或者意识到概念的反例与正例。例如:在正反例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间隔时间较长,教过了反例就忘记了正例,不利于正例与反例的对照。因此,我们要将正反例证同时展现出来。如果正例与反例之间还存在顺序关系,不能同时呈现的话,就需要我们尽可能地缩短两者的教学时问间隔。同时,应注意的是,正例与反例不能理解为一个正例和反例,具体概念的形成往往需要多个正例、反例反复体现才行。

二、充分发挥教师作为引导者的积极作用

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是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的过程。这期间,少不了教师的言语指导。首先,学生的言语是零碎的、繁琐的,甚至是片面的,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引导;其次,为了体现数学的和谐美,有些数学符号的引入还是需要教师亲自指导、传授;最后,对于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学生往往是通过观察、猜想、实验、探究、归纳等活动获得的,语言不精练、不规范的情况时有发生,教师必须及时进行示范,给予纠正。如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这个概念时,学生都能通过类比一元一次方程来学习这个概念,但笔者发现,大多数学生的语言都不太精确,经常忘记加“整式”两字。

三、理解与记忆

理解和记忆是学习概念的两个基本方法,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面对一个生疏的概念,首先要弄清楚概念的定义、性质、和意义等,记忆之后便是理解,理解是对记忆的补充和巩固,没有理解的记忆是过眼云烟,转眼即逝,因此,记忆是理解的前提,理解是记忆的巩固,是加强记忆的最有效途径。数学概念的记忆是数学概念形成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而有效记忆的关键点在于如何将记忆环节与理解过程有机融合起来,形成最有效的学习过程。那么理解与记忆谁主要谁次要呢?这需要根据概念的性质而定,对于那些概括度和抽象度比较低的数学概念,理解不需要花很多的时间,可采取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直接记忆的方法,因此,记忆是主要的;而对那些概括度和抽象度比较高的概念,理解需要较长的时间,所以理解是主要的。即先让学习者将数学概念记住,然后再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和应用,逐渐加深理解程度,最后达到完整理解和记忆的目的。然而,要理解一个新概念,对于从未接触过这个概念的学生来说,并非易事。那么如何真正理解概念呢?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刻、全面地剖析概念的本质属性,使学生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逐步建立起概念体系。

四、辨析巩固定义

老师向学生讲清概念,不等于学生就完全掌握了概念,巩固概念是概念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加强数学概念的巩固过程,就是识记概念与保持概念的过程,也就是加深理解与灵活运用的过程。要巩固概念,最主要的就是对概念的深透理解。只有深刻的理解才能记得牢、用得活。一般来说,掌握概念的过程是从特殊引向一般,而巩固则是从一般引向特殊。根据学生的特点,首先应是多种形式的练。辨析巩固数学概念的命题形式往往有问答题、填空题、选择题、是非题等。在教学中常用的练习方式有:为帮助学生解决概念中某一难点而采取的“模仿性”练习,为克服“痕迹性”错误而采取的“对比”练习;为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而采取的“判断”练习。练习对学生来说,学习中独立因素增多,有助于让他们自己领会概念;自己发现,概括结论;自己克服困难,在自觉的学习过程中巩固概念。

五、要注重变式,注重对概念的巩固

我们应该将如何应用概念的变式作为练习重点。通过恰当地运用变式,使学生思维:受到消极定势的影响,最终向发散的、灵活的思维方向转换。概念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巩固。心理学专家曾经说过,要想获得概念,如果不及时加以巩固,就会产生遗忘。巩固概念,应该在已经形成概念后,使学生能正确地讲述概念,而不是死记硬背,我们要让学生在体会概念的同时,把握概念的重点、要点及本质上的重要特征。同时巩固时还要注意运用正反实例进行比较,将教学中与概念相关的、类似的概念进行比较,分清它们的共同点,并注意隐含的“陷阱”及适用范围,帮助学生从“应试学习”的误区中走出来,体会到对知识更为深刻的正面思考,使获得的概念更加的稳定、精确,并易于迁移。

总之,数学概念教学是初中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只有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才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盛群力,李志强.现代教育设计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第8篇:初中数学教育理念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126-01

新课程改革对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评价方式等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面对数学新课程改革,我们数学教师应尽快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努力创新自己的教法,确立适应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够走进一个全新的角色,来演绎一段全新的课程。新课程对初中数学教学结构的定位是以教师、学生、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为基本要素的多维结构,因此强调我们的教学要全面,尊重学生主体,加强教师的教学指导,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推进教学效率的提高。笔者在多年的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对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教学感悟颇深,就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数学进行了如下思考和探析,以期与同行共勉。

一、新课改后对数学教学的新认识

新课程改革后,大力倡导以“学生为本,构建自主、开放、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树立学生是教学主体的思想,教学的参与者是教师和学生,其中学生应为主角。在对话的过程中,师生不仅是平等的,而且应凸现学生主体的地位。在课堂中,教师首先是参与者,与学生平等交流,其次才是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学生应畅所欲言,自主互动,让学生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问题让他们去提,问题让他们去议,答案让他们去辩,结论让他们去得。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才是新课程下充满生命活力的新课堂。今后的数学教师,不应是“授之与鱼”,终年辛劳而收效甚微的塾师,而应是“授之与渔”,

二、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景导入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情境教学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数学教学中去,为新课程课堂教学增添了一道亮点,情景教学主要是以生动形象的情景激起学生学习情绪为手段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设置情景,将知识放在真实、生动的情景中。数学最早起源于生产实际和日常生活,生活中的实例比较具体生动,可以利用生活实例去分析揭示事物的规律,其中也探索知识的重要方法。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生活场景和事物出发,让学生字身边的事物中熟悉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的趣味。领略数学的魅力。例如教学中的“不共线三点确定一个平面”的知识点,可以从身边的建筑、桌椅等的基本构造了解起,让学生观察几条腿的桌子比较稳,自行车的车梯等从生活中的实例总结出课本的知识,使学生深有体会。从实践入手,寻找公式定理的突破口,凭日常生活进行设问,创设情境,达到唤起学生的激情,让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

三、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在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的核心要素是加强师生相互沟通和交流,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同学之间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教学要依照教学目标组织学生充分讨论,并以积极的心态互相评价、相互反馈、互相激励,发挥集体智慧,开展合作学习;强调教师与学生的真诚交流,不能与学生交心的老师将不再是最好的老师,真诚交流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殷切的期望和由衷的赞美。我们应该在数学教学过程的始终都要对学生寄予一种热烈的期望。并且要让学生时时感受到这种期望。要善于发现并培养学生的特长,对学生已经取得或正在取得的进步和成绩给予及时、充分的肯定评价,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进取心。

四、注重数学教学生活化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要紧紧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要“以学生有所体验的和容易理解的现实问题为素材”,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动机,只有他们感兴趣才能共同交流,交流可以帮助学生把直觉的观念与抽象的数学语言符号之间建立起联系,把实物的、图画的、口头的以及心里描绘的数学概念联系起来,发展和深化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拓宽和丰富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知识,体会数学的优越性。例如,我们在教学概念时,就可以把学生引导到一个需要使用这个概念的背景境界中去。在他明显地感到需要这个概念时,再来总结出这一概念。这样做了以后,这个概念就会在学生心中留下突出而又很切实的印象。以后一遇到类似情况,他会立即想到运用这一概念的。所以,联系生活学数学的本质就是,先产生对数学“用”的需求,然后再学数学,“用”数学。

五、注重评价多样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数学教学评价具有多重性。其一,在不同的教学环节有不同的评价目的,例如上新课前的评价和新课结束后的评价目的就截然不同。其二,对程度不同的学生体现不同的评价标准,做到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其三,评价方式与手段灵活多样,体现多途径、多方位、多形式。另外,要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学作用,以学生自评为主,培养自我评价和调节学习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以鼓励评价为主,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参考文献:

[1] 陈兴群.新课程下数学教师的新观念[J]时代青年教育2012(03)

第9篇:初中数学教育理念范文

关键词:初中美术 设计 应用 策略

《美术教育实施指南》指出,“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教学模式一般是:分析设计对象的应用功能——构思设计草图——选择制作材料——动手制作——分析评价。我们认为这种一般教学模式,它的创建依据是“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课程性质,即功能性第一位的特征。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无论运用怎样的教学方法,必须让学生懂得设计的应用功能。另外教学内容的选取,要求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物品和周边环境,以降低学生设计制作的难度。

一、教学准备策略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教学准备策略,主要是指教师在该领域课堂教学前所要处理的问题解决行为。即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所要做的工作。它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叙写,教学材料的处理与准备(包括对该领域一切可供利用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教学行为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编制以及教学方案的形成等。这里主要讲以下几点:

1.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叙写

教学目标的确定(设计)应遵循的原则是:要围绕《标准》来设计教学目标。即教学目标的设计要紧紧围绕课程标准的精神,体现新的教学理念,使教学目标对教学有指向性、可行性;要依据美术学科的特点设计教学目标。

美术学科的特点是:造型性和可视性,物质性与情感性,对技法的理解与运用;要依据美术学科的教学原则设计教学目标。这些原则是:审美性、直观性、理论讲述与操作训练相结合,启发性创造性、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要使教学目标具有可行性,统一要求因材施教相结合是最重要的;要依据地理条件及特点设计教学目标。视觉艺术课有许多效果是依赖各种材料进行的。由于各地区都有自己特殊的地理条件和优势,有时即使同样的教材内容,教学目标的设计也是有所不同的。

根据教学目标确定设计的原则,对美术教师在确定目标时的几点要求:要建立多维的目的与目标意识;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明确而具体;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和弹性;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具有相应的侧重性。

规范的教学目标叙写应包括以下要求: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因为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行为主体必须是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明确的,否则就无法评价;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效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为评价提供参照的依据;表现程度指学生学习之后预期达到的最低表现为准。用以评价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目标表现是基本的、共同的、可达到的教学标准,而不是无法实现的最高要求。

2.教学材料的处理与准备(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美术课程资源从各方面保证着美术课程的实施,而完成美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是美术教学。美术教学资源是美术课程资源的主要部分,而且是更为细节的部分。所以开发和利用美术教学资源对保证美术课程的顺利实施是十分重要。

教学资源是指能够支持和保障教学活动的各种资源。一般分为人类资源和非人类资源。无论是人类资源还是非人类资源都存在于教学周围的条件和情况之中。也就是存在于教学环境之中,因此我们开发和利用美术教学环境就已经包括了对美术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即环境就是一种资源。《学习服装搭配》就是一节有效地开发和利用美术教学环境的“设计-应用”学习领域课程。美术教学环境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环境,对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教育都有着积极而重要的影响。

3.主要教学行为的选择

教学行为的选择也是准备策略当中最主要的一项。教学行为是指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和学生所采取的行为。它主要包括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作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包括教师、学生与整个教学环境的相互作用。《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认为:“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尹少淳先生在《解读》中提出的“教师应该将‘主人’的地位归还学生,将学生视为主体”“教师要教会学生改变以往的学习方法”“教师要尊重与爱护学生”。这些论述对于我们的教学行为选择是有参考价值的。

主要教学行为的选择,根本点是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将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让给学生。教师要教会学生改变以往被动的僵化的、单一的、机械的学习方法,真正当起主人的角色来,教师要尊重和爱护学生的创新精神、主动精神、学习热情、人格个性等,让他们解放思想增强信心挺直腰杆做课堂的主人。

二、教学实施策略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中认为:教学实施策略主要是指教师为实施教学方案而发生在课堂内外的一系列行为……课堂教学实施行为主要分为主要教学行为、辅助教学行为与课堂管理行为三类……书中还认为:由于课堂教学行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综合体,其中涉及教学技能,让每一位教师都熟练地掌握运用这些技能于课堂教学中是可能的,重要的是每位教师都应依据五项因素学会选择教学行为。即教学的目标、内容、学生准备程度、时间和教师自身素养。据此,我们认为,吃透掌握教学内容,分析研究自己学生学习行为的起点,更重要的是知道自己的情况,把握个人特点,学会按自身的优势选择合适的教学行为。

只有这样做,学生才能通过“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学习,分别在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目标三方面达到一定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