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科技创新措施范文

企业科技创新措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科技创新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企业科技创新措施

第1篇:企业科技创新措施范文

目前,我省大力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从建筑大省向建筑强省跨越,在这一历史性的转变过程中,科技创新将日益显示出其活力,对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愈加显著,对于提高我省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更具有其深远的意义,影响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目前建筑业的创新能与其它“信息、机械、电子”等行业相比,其创新能力远低于它们,最明显不过的如“手机”,其升级换代速度呈几何级数增长,笨重的“大哥大”,“二哥大”等模拟机,向GSM、CDMA数字手机发展,目前已升级换代到集语言通信与多媒体相结合的3G手机,苹果第4代产品智能化手机也在推出。短短的数年,完成了产品的不断升级换代。而我们的建筑业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向技术密集型转变进展缓慢,科技创新的能力远远跟不上发达国家的步伐,存在相对滞后的状况。我们必需认真加以思考,有必要思想更加解放,观念转变的步伐迈得更大步些,更加重视企业的创新能力,促进建筑业发展更加繁荣。本文试图分析科技创新能力在建筑业企业不足的原因并提出对策措施

二、科技创新能力弱的原因分析

1、科技创新经费投入不足

目前,我省大中型建筑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企业营业额的比例不足2%,而世界500强企业一般为5-10%。一些小型企业研发经费甚至没有,这与低价中标及企业领导重视不够有密切关系。

2、人才结构不合理,高级技术人员短缺

建筑业企业里面,大量的是一线生产员工,占95%以上,有工程师、高级职称的人员不足3%,大量的都是技术水平不高的亦工亦农的农民工。项目的实施依靠项目部,许多企业项目部处理问题的能力强于企业,许多技术难题,“四新技术”应用等需攻关的难题,企业不能很好地加以指导,将管理的责任推给项目部。项目部往往借助社会力量加以解决。这说明项目部人才短缺,企业高资质管理人员更加短缺,许多企业负责技术的总工室(办),只有总师一人或者二、三人而已,处理工程现场技术问题都来不及,更加没有时间考虑科技创新问题。据我们调查许多一、二级企业,高素质人才仅数人而已,无法成立技术中心。

3、缺少科研场所

在行业普遍微利甚至无利的前提下,忙于为生存而竞争,无暇顾及科技创新活动,许多企业没有考虑科研场所,更没有能力建立企业技术中心。

4、科技创新趋同现象严重

许多大型建筑企业,点多面广,同一个企业往往有多个项目部从事同一类别的工程建设,在科技创新方面彼此缺乏合理的分工与合作,导致在不同的项目部都进行类似的科技创新工作,使得企业的科技资源在同一水平上面重复投入,停滞不前。项目部相互之间缺乏集成联动的机制,没有形成相互援助,相互依存的网络和集群。

5、科技创新关联意义益不显著

建筑企业的特点是实行项目管理制,为了项目建设而集聚一批人,项目一结束,人马又散开,新项目的开始又得重新招兵买马。由于建筑项目的单一性的特点,前后项目存在差异。因此会产生对科技成影响深度开发和外延开发不足的现象,科技创新级别难以提高。

6、思想认识存在误区的影响

许多建筑企业高层领导认为,施工企业按图施工,满足合同要求就行,科研工作应科研机构完成,研发轮不到施工企业,建筑行业没有什么新东西,科技含量不高等,缺乏主动性与创造性进行研究新科题,客观认识上存在不足。

三、对策措施

为有效推进科技创新工作,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有必要采取对策措施:

1、解放思想,努力营造科技创新的氛围

①行业主管部门积极引导,加大科技创新的宣传力度,激发企业科技创新的激情,系统地对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和管理人员教育培训,提升认识水平与创新技能。

②行业主管部门可以解决“安全文明措施费”一样,专项划出科技经费,专款专用。

③行业主管部门可以陆续在企业资质,行业管理等方面提出有关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管理机制的管理规定,引领企业走科技创新之路,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2、完善科技创新的组织架构

①进一步完善以企业总工为第一责任人的科技创新班子,充分发挥企业总工的优势,带领项目部技术负责人,质量、安全等相关部门,共同推进科技创新活动。组织选题,落实组织机构,指导科技科题的研究,定期向公司汇报科技工作进展情况,并有计划地提交科技成果报告。

②将科技创新纳入工作绩效考核当中。

对基层单位来讲,科技创新是软指标,科技进步的关注和投入不足,开展科技活动不广泛,科技成果中推广产品数量不足,质量不高。为改变这一局面,在企业绩效考核体系中对科技创新方面加以明确并量化,督促企业重视这一工作,利于企业的科技进步和长远发展。

3、完善激励机制,调动建筑企业对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①建筑企业认真组织研究科技创新激励方案,使企业、项目部和个人都能够受益。

②加强工法的研究,开展 QC小组等活动,抓好科技创新活动的推进工作,开展多层次颁奖活动,激励相关人员。获奖成果与个人收入、荣誉等方面挂钩,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创造性。

4、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合作,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

5、合理选择创新模式

技术创新有三种模式,一是率先创新,二是合作创新,三是模仿创新。

建筑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创新模式以模仿创新为主。以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的推广运用为主导的技术升级换代,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再创新。学习首创者的思路,掌握其技术要领,并在工艺、功能、结构等方面加以改进和革新,生产出更能满足市场需求的新场品,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第2篇:企业科技创新措施范文

一、企业发展现状及科技创新情况 (一)企业依靠科技创新求发展的思想意识正在逐步增强。

调研的大部分企业对科技创新已有初步认识或了解,其中有5家企业经营者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意识,开展技术创新已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引进了不同层次的技术研发和管理人才,建立了内部技术研发机构或组建了松散的技术研发团队。在技术研发方面舍得投入一定的资金给予支持,研发成功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达到了国内先进以上水平,产品以其较高的技术含量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如华夏乳品公司研发的无水黄油、黄油粉等产品,华安生物制品公司研发的酪蛋白磷酸肽等产品。

(二)企业科技创新为特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从调研中我们发现,科技创新对特色产业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这次调研的10家企业,近两年共研发成功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新产品30多个,取得多个省州级科技成果,这些产品均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拉动了相联产业的较快发展。在奶产业发展中,华安、华夏等乳制品加工企业始终把新产品研发放在企业发展的重要位置,研发成功的酪朊酸钙、酪朊酸钠、酪蛋白磷酸肽、酪素胶等系列新产品,达到了国内同类产品的领先水平,创新在给企业发展带来显著经济效益的同时,为全州奶产业带来了极大的发展空间。

(三)院企科技合作已成为企业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由于我市企业技术研发基础条件有限,高层次技术人才缺乏,所以新产品研发难以靠自身去独立完成,只有通过院企科技合作,引进智力、引进成果,消化吸收再创新,才能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近几年,我市的院企科技合作工作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部分企业与省内外的9家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技术合作关系,正在组织实施多项科技合作项目。临夏什锦集团依托甘肃农大科研条件,通过优势互补,挂牌成立了清真食品研究所,合作开展特色食品生产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不断拓展市场占有率。甘肃农业大学在清河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科研、教学和实习基地,共同开展畜产品深加工等研发项目,增强了企业发展的后劲。

(四)企业科技创新的基础条件平台正在开始搭建。

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是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前提,也是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在调研企业中,有6家企业已成立了企业技术研发机构,配备了专职技术研发人员,购置了较先进的研究和分析仪器设备,还有5家企业设立了技术实验室和分析化验室,已具备常用的分析和检测设备和手段。这些企业均能自主开展一般性技术研究和日常性的产品主要成份分析和品质检测工作。

(五)政策环境不断改善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确立了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去年新修订的《科学技术进步法》增加了企业技术进步专章,进一步明确了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规定了通过财税政策、产业政策、资本市场、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等引导和扶持企业技术创新的多项优惠措施。省上出台了《甘肃省发展民营科技企业条例》。州委、州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技工作的意见》,将企业科技创新首次纳入县(市)领导班子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实行量化考核,市上建立健全了科技工作联席会和市上领导联系科技项目制度,科技创新环境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国家、省、州、市对企业科技创新从项目、资金方面切实加大了支持力度。华夏、华安两家企业先后列入省级创新试点企业,有2家企业被认定为州级民营科技型企业。

二、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一)企业的科技创新意识整体淡薄、开展科技创新的主观能动性明显不够。

在调研的企业中,大部分的企业经营者虽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对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有切身体会,但对本企业如何开展科技创新的思路仍然模糊,感觉无所适从,对研发设备和技术人才投资缺乏积极性;也有少数的企业经营者科技创新意识不强,对科技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够,安于现状,小富即安,满足目前的产品和市场,缺乏危机意识、进取意识和扩张意识,固守小农经济的思维定势,不愿进行技术研发和扩大再生产的思想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禁锢。

(二)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的研发、引进、转化投入严重不足,制约了创新工作的正常开展。

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就应该首先成为创新投入的主体,这一点在我们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财力有限的地区尤其重要。但是,我们发现在调研的企业中有50%的企业技术研发经费投入为零,而国家确定的创新型企业的必要条件是技术研发经费达到企业销售收入的1%。大部分企业经营者仍然是计划经济时代的思维模式,将技术研发经费全部寄托于政府投入,没有政府科技投入,就不会自主投资开展创新。同时,企业中只注重厂房、设备等有形资产投入,忽视技术、人才等无形资产投入的思想普遍存在。

(三)企业科技创新基础条件薄弱,创新主体地位还没有真正确立,有效的创新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建立。

在10家企业中有60%成立了技术研发机构或实验室,其他企业由于思想认识、自身条件和客观因素的制约,目前均无内部的、依托的或联合的技术研发机构,也不具备任何实验研究、分析化验设备和条件。企业缺乏创新技术服务机构、技术交易中介组织和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所以,创新仅局限于单个企业、单个行业的行为,全面发展、纵横交错、内外相联、为企业提供高效服务的创新体系尚未完善和健全。

(四)企业高层次技术创新人才和掌握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人才极为缺乏。

在10家企业的员工中,有中专学历的占职工总数的14%,大专学历的占职工总数的12%,本科学历的占职工总数的4%;有初级技术职称的占职工总数的11%, 有中级技术职称的占职工总数的5%,有高级技术职称的占职工总数的2%。可以看出,有学历的和有技术职称的人员仅占职工总数的31%和18%,这种人才拥有量与企业的发展规模极不适应,难以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五)激励企业科技创新的有些政策措施难以落实到位。

虽然各项推进企业创新的政策措施相继出台,但部分政策措施在贯彻过程中往往受到种种因素的牵制而落实不到位。如《甘肃省发展民营科技企业条例》中规定的有关所得税、营业税、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等减免政策,在实际操作中不能得到落实执行。由于关乎企业切身利益的激励政策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既弱化了企业对政府的信任度,也削弱了激励政策对产业发展的导向作用。

三、对策及建议 (一)不断强化科技创新意识,尽快确立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

创新是一个企业生存发展的灵魂和动力,任何企业无论它现在的规模大小、效益如何,离开创新,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都将停滞发展乃至被淘汰。因此,企业要把科技创新摆到与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作为企业的根本战略和中心环节来抓。必须认清形势,准确定位,毫不动摇地树立科技创新的强烈意识,要把创新作为在市场上竞争制胜的法宝。企业要通过成立技术研发机构、培养技术研发队伍、改进技术研发条件等措施,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要通过对现有产品的市场追踪,掌握其在市场中所处的地位,瞄准同行业先进水平,不失时机地抓好新产品的研发,优化产品性能,提高产品品质,赋予产品新的内涵。新产品的研发要注重产业链的配套延伸和结构的优化配置,尤其要注重那些技术密集、引领市场、面向未来的新型产品的开发研制和技术储备。

(二)要高度重视政府行政推动作用,充分发挥对经济运行的宏观引导职能。

虽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享有高度的经营、管理自主权,但是从我市企业目前的技术发展和信息拥有水平来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果放任企业盲目地开展创新,与发达地区竞争技术优势,势必会走许多弯路,不但增加不必要的创新成本,反而会挫伤企业的创新积极性。相反,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一个企业、一个产业的创新事业,如果有了政府的强力推动,都会实现跨越式发展。事实说明,不能简单认为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创新就是企业自己的事,而是要进一步加大各相关部门的引导和推动力度,政府有关部门要想方设法激发企业机制灵活的优势,加大扶持培育力度,引导企业开展各类技术创新活动。要在创新决策、资源分配、责权利确定上,充分体现企业的主体地位。要通过加大项目支持、资金支持、政策支持力度,帮助企业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引导通过创新来做大企业,做强企业。进一步加强省级科技创新试点企业的争取、州级科技型企业的认定等工作,研究制定有利于企业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激发企业内在创新潜能。

(三)积极推动院企科技合作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

企业要在巩固已有合作成果的基础上,从企业自身发展需要、关键技术需求出发,主动去寻求技术支撑。要充分利用好临夏州与西北民族大学、甘肃农业大学建立长期合作的资源和平台,继续拓宽科技合作领域,搭建科技合作平台,引进先进技术成果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政府相关部门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积极牵线搭桥,吸引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知名企业通过多种形式与我市企业联合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研发机构,帮助论证和引进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的科技项目,引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才团队,形成引进科技资源与企业内部资源优势互补、共谋发展的新机制,尽快建立起推动企业技术进步的创新服务体系。

(四)加强企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为企业创新提供有力支持。

企业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才,在调研中企业谈得最多也是人才,人才缺乏、人才机构不合理已成为制约企业创新发展的瓶颈。企业是吸引人才的主体,要树立只求所用,不求所在、只求所为,不求所有的意识,研究建立引进使用好人才的机制,积极创造条件吸引人才来企业创业。通过科学评价,让引进的科技人才以无形资产入股,与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充分调动他们的创新积极性。企业还要有计划地逐年安排好工程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考察交流和员工的技术培训工作,持久不断地提高企业员工的科技文化素质。针对我市企业的实际,人才引进中要注重引进本地籍在外人才以及退休的科研人才,要注重用活用好企业现有人才,建立务实的用人机制,做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要通过营造环境、搭建平台、选派科技特派员等措施,调动各种知识、技术、管理、资本与经济相结合,让一切为创造财富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在经济上有实惠、政治上有荣誉、社会上有地位,使企业成为他们发挥聪明才智、建功立业的舞台。

(五)不断拓宽民营企业科技投入渠道,切实加大企业科技创新投入。

针对目前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投入不足融资难的现状,要引导全社会多方增加科技投入,形成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为支撑、社会集资和引进外资为补充、优惠政策作扶持的企业科技创新投入体系。鼓励企业更新观念,不断加大对新产品、新技术研发方面的自主投入,特别是对技术含量高、市场容量大的新产品的研发投入。政府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机制,加大财政对创新的支持力度。加强银企对接工作,积极争取金融机构对企业创新项目的贷款支持,组织企业创新项目招标,争取社会及企业人员资金入股,扩大企业资本金用于科技创新的投入比例。协调财税等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上关于支持企业技术进步的有关优惠政策,用足用活国家各项优惠政策不断推动企业技术创新。

第3篇:企业科技创新措施范文

1.1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现状

大学生科技创新是国家科技创新力的中坚力量,大学生是高等教育的主体,大学也成为高科技人才的集中地,各大高校为适应技术的发展,培养科技创新型人才,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比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充分利用其学校的人才资源建造的“北航科技园”,为转化科技成果,孵化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了现实基础;还有部分大学通过“大学生科研立项”这一项目来支持科学技术创新成果的研发,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项目由上及下的推行情况却不太明朗;而对于绝大多数资金短缺、科技人才资源不乏的理工类高校来说,鼓励大学生科技创新主要体现在通过举办各种科技创新大赛的阶段,奖品也只是为学生素质拓展加分、颁发荣誉证书等,因此现实中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情况不容乐观。

1.2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意义

1.2.1为科技创新注入了新鲜血液

大学是社会高素质人才的聚集地,大学生则成为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大学生科技成果的转化为科技创新带来了新的生机,为科技创新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有利于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1.2.2促进企业的发展

大学生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支持力量是企业。因为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加强技术创新,才是发展之道。大学生科技成果转化的直接得益者就是企业,不仅为企业提供了新型的科技创新成果,还为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的发展。

1.2.3推进国家科技生产力的发展

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是我国“科教兴国”战略落实的表现,有利于将大学生培养成科技创新型人才,同时为提高我国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起到了促进作用,从而推动了国家科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过程中的问题

在大学生科技创新转化过程中,受学校政策和自身经验认识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还存在很多问题,如下:

2.1大学生缺乏成果保护意识

大学生长期生活在规则相对简单的学校,对社会的复杂程度缺乏深刻认识,甚至缺乏必要的社会和法律常识,因此在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过程中,极有可能丢失对成果的所有权。有的企业在帮助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的过程中,趁机抢注科技创新成果的专利权,谋取经济利益。这种问题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大学生思想过于单纯,缺乏对科技创新成果的保护意识。

2.2科技创新以获奖为目的,缺乏实用性

很多高校为了鼓励学生科技创新,不惜利用丰厚奖品来吸引学生。比如加素质拓展学分、获得荣誉证书、奖学金等,在这些物质诱惑的驱使下,很多学生的设计理念就会受到影响。很多学生科技创新的目的渐渐不再是因为喜欢科技创新或是希望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从而方便和服务人类,而是为取得最终的物质奖励而进行科技创新。目的的转变自然会影响到科技创新的理念,为获得丰厚奖品,科技创新便会局限在比赛规则的小框架里,从而缺乏实用性和可转化性。

2.3科技创新成果经济效益低

绝大多数的大学生长期在学校接受知识的教育,对社会涉足不深,因此在科技创新成果的研究过程中,缺乏对社会、对市场的敏感度,甚至对自己研发产品的市场发展前景一片迷茫。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缺乏竞争力的另一个主要因素是大学生缺乏经济观念,对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产品的生产成本及环保性能等实际问题考虑不够,造成科技创新成果的经济效益低,这也是很多企业不选择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重要原因之一。

2.4科技成果缺乏转化渠道

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极低,究其原因,除了大学生社会经验缺乏,且很难依靠自身力量完成对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之外,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科技创新成果缺乏转化渠道。很多大学生为了使科技创新成果适应社会市场的发展,做出了很多的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因此产生了一批有一定市场应用前景的科技创新成果,但是因为转化渠道不通畅导致科技创新成果被废置,由此可见缺乏转化渠道也是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问题的重要原因。

3推进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措施

针对大学生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推进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本文对高校、企业和社会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措施:

3.1培养学生的成果保护意识

针对学生缺乏科技创新成果保护意识,提出了这一措施。从学校来看,在校内可以针对科技创新类的学生,在社团或者校内组建辅导讲座,为学生宣讲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重要性,同时培养他们对自己这种无形资产的保护意识和关于知识产权的基本法律知识,让他们能够形成系统的成果保护意识和知识产权的知识,从而为保护学生的科技创新成果打下基础。

3.2高校和企业合作,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创新

为解决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过程中出现的经济效益低的问题,建议高校与企业合作,鼓励科技创新类学生在企业实习中创新。高校与企业合作,强强联合,为学生准确敏感获取市场信息提供了途径,同时也让学生对企业的项目成本及生产成本和企业所要求的环保性能有了概念,从而提高科技创新成果的竞争力,提高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率。高校大学生有暑假和寒假,针对如此长时间的假期,很多高校都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高校和企业合作,能够为学生提供专业对口的实践单位,同时也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专业的技术人才。

3.3加强对学生科技创新的指导和成果转化的可行性

科技创新成果因为学生缺乏社会经验,以及受学校物质奖励的诱惑,所以大大降低了实用性,导致转化率极低。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不仅没有为社会的科技发展做出任何促进作用,还浪费了学生的时间和精力。对此在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成果研究的过程中学校应该加强教师的指导作用,通过对指导老师的奖励,比如将指导学生科技创新加入职称评定以及进行合理的物质奖励。这样才能够让更多的老师积极为学生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可行性做出合理指导,提高科技创新成果的实用性和可行性。

3.4鼓励企业与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对接

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过程中,疏通成果转化渠道、加强企业与大学生的专业对接,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很多学生的科技创新成果没有及时得到企业的关注,从而影响了成果转化的进程,不管是对大学生个人,还是对于企业经济效益的获得和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都是“遗憾”,因此要鼓励企业与大学生科技创新的专业对接,促进大学生科技成果转化渠道的疏通。

3.5建设大学生科技创新保障机制

为确保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快速健康发展。首先,申请成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主要的资金来源于政府拨款、企业与个人的捐助或赞助等形式,帮助解决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起步难的问题。其次,建立并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指导教师激励机制,同时要加强专业教师和企业导师的储备力量,为科技创新型的大学生社团提供更多的指导与帮助。最后,不断完善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激励机制,通过多种形式,例如免试直研、奖励和政策支持等多种渠道帮助大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

3.6积极鼓励高校师生创办企业

当前,学校科技企业中的公有制成分偏高,存在很大的体制障碍。要发挥民营科技企业的作用,注重发展股份制科技企业,学校师生可创办民营企业,通过灵活的形式,鼓励师生走出校门,进入一个更为广阔的科技创新平台。

3.7成立科技创新成功转化中心

转化中心作为吸引和汇聚全国部属高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基地和国家级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成为连接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桥梁。通过着力打造科技成果孵化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投融资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等综合服务体系,积极开展高校创新成果转化管理和运营工作;通过承担高校创新成果转化工作的规划、执行和评审工作,指导大学科技园、大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产学研合作服务基地的建设工作,努力构建良好的高校师生创新创业氛围。转化中心要以高水平规划设计、高效能建设管理、高起点运作发展,努力孕育最具竞争优势和活力的创新力量,以放眼世界的眼光和胸怀在更高层次和更大规模上配置和整合国际创新资源,为地区开发开放、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强大的驱动力。

4结语

第4篇:企业科技创新措施范文

关键词:和谐社会;视域;民生科技发展问题

前言

无论是对于国家还是对于人民群众而言,民生问题都是一种极其重要的问题。作为民生问题的重要支柱,民生科技的质量及后续发展能力等将会对民众的实际生活现状、国家未来发展产生影响。就我国当前的和谐社会背景而言,研究民生科技发展问题有助于民生科技发展质量的提升。

一、民生科技

(一)民生科技的概念

民生科技是指,提升民众当前生活质量、生活条件的一种科学技术。民生科技的本质是解决民生问题、服务民生。

(二)民生科技的特点

民生科技的特点主要包含以下几种:1.动态性特点这种特点是指,随着所处时代、环境以及民众实际需求的不同,民生科技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这种动态性特点是民生科技能够解决民生问题的主要条件之一[1]。2.生态性特点这种特点是指,相对于其他技术而言,民生科技更加注重原材料的消耗控制、能源的节约以及生态环境的平衡。民生科技的这种特点与当前我国和谐社会的要求相符[2]。

二、和谐社会视域下的民生科技发展问题

这里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对和谐社会视域下的民生科技发展问题进行分析:

(一)不同区域方面

就该方面而言,民生科技的作用主要包含以下几种:1.促进多区域合作作用民生科技的出现为不同区域的合作提供的技术支持。从应用必要性的角度来讲,基于民生科技开展的多区域合作,有利于合作区域整体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的提升。就我国目前情况而言,影响多区域合作发展水平的因素主要是,不同区域的经济基础不同、在环境保护等方面产生了较多的新要求。对此,应该通过有针对性配套措施的制定,将民生科技的纽带作用更好地发挥出来,促进不同区域的良性发展[3]。2.促进新农村发展作用就新农村而言,民生科技的应用可以为农民提供高效率农业生产的设备、提升农民的创业率和就业率、改善农村医疗水平等。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当地政府应该在充分了解新农村实际发展需求的基础上,从整体角度入手,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进而促进新农村的高效率、高质量发展。

(二)人与人方面

就该方面而言,民生科技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1.个体和谐作用就个体方面而言,民生科技通过对医疗保健以及视频安全等领域的融入促进个体和谐目的的实现。就医疗保健领域而言,全数字化彩色超声成像系统、应对传染病及各类重大疾病的预防产品和治疗技术等的出现,都对我国医疗保健质量的提升起到的积极的徐静作用。就食品安全领域而言,民生科技的应用主要表现为食品乘风安全检测民生产品的研发。这种产品为民众的食品选购和应用产生了一定的保障作用[4]。2.发展教育作用就教育领域而言,基于民生科技获得的现代教学设备和方法对教育工作质量的提升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应用民生科技之后,不仅教师的教学难度和教学效率发生了良好的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也变得更加便捷高效。从这个角度来讲,发展民生科技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三)人与自然方面

在和谐社会视域下,民生科技的发展应该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基本原则,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目的。从以往的发展经历来看,人类与自然之间建立和谐的相处模式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与其他技术相比,民生科技是基于充分认识自然与人类关系而产生的一种技术。因此,民生科技的发展会在促进自然人们发展质量提升的同时,保证自然生态的稳定性。民生科技在人与自然方面的发展应该从满足民众处于变化状态的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入手,通过协调发展观念的应用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5]。就我国当前情况而言,民生科技发展还可以提升对绿色科技的重视。相对于民生科技中的其他内容而言,绿色技术更加契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原则,这种环境技术的应用并不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副作用。因此,在未来的民生科技发展过程中,可以对绿色技术的创新加以重视。

(四)和谐社会视域下我国民生科技发展存在的问题

在和谐社会视域下,我国民生科技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包含以下几种:1.生活需求科技问题从整体角度来讲,我国的发明专利数量相对较多,但其中与生活需求有关的科技数量相对较少。在2006-2015年间,我国与生活需求有关的发明专利授权数与申请数相对较低,其占据所有发明专利的比例都处于23%以下。这种现象不利于我国民生科技的良性发展[6]。2.民生科技资金渠道问题民生科技是一种需要大量资金支持才能实现的技术内容。就我国目前情况而言,虽然民生科技经费占我国生产总值的比例在逐渐增加,但这个比例与发达国家的民生科技占比之间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在以往过程中,我国民生科技的经费渠道主要是从政府和企业中获取的。以2010年的数据为例,企业渠道为民生科技提供的经费是政府渠道提供经费金额的2.9875倍[7]。由于经费提供渠道较少,且企业占据了一大半比例。企业为了保证自身利益的获得,不会主动提出发展民生科技创新项目,而是将经费支出方向限定为,能够为他们带来高收益且周期较短的民生科技项目。这种资金来源的局限性使得我国民生科技发展受到一定阻碍。3.民生科技主体问题目前我国民生科技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民生科技主体缺位。民生科技创新的特点是风险较高、周期较长,因此,这个过程需要由多个主体的相互合作来保障。就我国目前民生科技的科研机构、政府、高校等供给主体而言,由于受到资金、自身发展以及民生科技发展难度等因素的限制,这些主体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问题,进而对我国民生科技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4.民生科技发展制度问题对于民生科技发展而言,制度的作用主要是支撑和管理规范。从我国目前情况连看,促进民生科技发展的制度完善水平较低。目前我国民生科技发展现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特点:第一,通过应用民生科技产生的经济效益不够明显。这种特点使得地方政府对民生科技不够重视,进而将政策制度倾向于提升当地GDP增长方面。因此,民生科技发展所需的资金支持政策制度、科技人员奖励政策制度等因素还不够完善。第二,由于国家政策更加倾向于重视民生科技,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地方政府对该方面产生了一定的重视。这些地区为了促进民生科技的发展,按照自己的理解制定的相关制度和政策并将其应用到民生科技领域。由于其制定出的制度或政策没有充足的科学依据,因此不仅没有起到促进民生科技发展的作用,反倒对开展民生科技创新机构的研发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产生的不良影响。

(五)促进我国民生科技发展的措施

在和谐社会视域下,为了促进我国民生科技的合理发展,可以注重以下几种措施的应用:1.财政政策支撑措施财政政策是影响我国民生科技经费的主要因素。由于民生科技本身具有一定的准公共物品的特性,因此政府有必要结合我国当前的民生科技发展需求制定适宜的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支撑措施中包含的具体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提升政府对民生科技服务及产品的购买力度。民生科技发展的组成要素主要包含企业、消费方等内容。企业创新民生科技的主要动力是,其可以通过新民生产品的提供获得一定的经济利润。如果企业所生产出的民生产品无人购买,或购买数量较少,则企业创新民生科技的积极性会受到一定影响。就大众消费者而言,其对民生产品的消费能力有限,且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对此,应该通过提升政府购买力度的方式,在保障企业创新民生科技动力的同时,促进民生产品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第二,税收优惠政策的应用。这种措施是指,如果某个企业的运营工作中包含民生科技创新,财政政策可以在企业所得税、消费税以及增值税等相关税种中,给予企业适当的优惠政策,以激发企业创新民生科技的积极性[8]。2.民生科技创新企业保障措施为民生科技创新企业发展民生科技目的的实现提供保障,是促进我国整体民生科技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民生科技创新企业而言,有效的保障主要包含以下几种:第一,利益保障。获利是企业开展民生科技创新工作的最基本动力。由于民生科技创新本身需要较长的周期,且实现难度较高,因此可以通过制定优惠政策的方式,对企业的民生科技创新工作进行有效引导。除此之外,随着人们需求的不断变化,民生产品本身就产生了一定的创新需求。基于这一原则,企业可以通过民生科技创新的方式,利用新民生产品的研发满足自身的获利目的。第二,联合措施。众所周知,民生科技创新存在一定的风险,且实现难度相对较高。因此,单凭企业的力量很难保证创新目的的实现,对此,可以将企业、高校以及科研机构等单位联合起来,通过专业化民生科技创新人才的集中,实现民生科技创新难度的降低。3.民生科技发展重点领域确立措施从本质角度来讲,民生科技包含的内容较多,在短时间内全面提升民生科技的发展水平较为不现实。因此,为了实现促进民生科技发展目的,可以应用民生科技重点领域确立措施。在充分考虑我国当前民生热点问题的基础上,确定出适宜的民生科技发展领域。就我国目前情况而言,较为合适的领域包含环境科技领域、公共安全科技领域等内容。

三、结语

在和谐社会视域下,我国民生科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含民生科技经费较少、渠道较为狭窄、生活需求科技占比较小、民生科技主体缺位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促进民生科技的发展,应该通过民生科技创新企业保障措施、财政政策支撑措施以及重点发展领域确立措施的应用,实现民生科技对民生问题的高质量解决。

参考文献:

[1]罗程程.和谐社会构建视域下的民生科技创新研究[D].郑州大学,2014.

[2]乔智利.和谐社会视域下的民生问题研究[D].沈阳理工大学,2013.

[3]张艳宇.民生科技发展的伦理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

[4]杨渝滨.和谐社会视域下的民生问题[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3,07:144-145+148.

[5]唐弢,王健.和谐社会视域下的民生问题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2015,05:51-53.

[6]张哲.和谐社会建设视域下的中国志愿者组织发展问题探究[D].辽宁工业大学,2014.

[7]夏劲.和谐社会视域下的科技文化发展战略思考[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82-87.

第5篇:企业科技创新措施范文

知识配置力,是指一个系统向创新者及时提供知识流动的渠道,并使其获得相关知识储备的能力。它是国家创新系统效率的重要衡量指标,是经济增长和竞争的决定性因素。知识配置包括知识在市场内部以及在供应者和使用者之间的配置、知识的再利用和组合、知识在分散的研究开发项目之间的配置与开发。从供方看,是指知识生产机构把成果扩散给潜在用户的能力,即转移能力;从接收方看,是指新知识或创新的潜在用户学着接近、获得和利用知识或技术的能力,即吸收能力。

2科技创新能力与知识配置力的关系

推导目前我国正处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经济转型中,企业的竞争优势与绩效体现在高技术的含量,通过转向信息、知识、智力等知识性资源的投入提高资本的增值性。组织通过构建各种网络设施或信息平台,通过知识信息的传播,引导员工充分利用企业知识及合理使用,在一定时间的培育与发酵,员工在生产过程、技术改造及在组织管理中新知识的应用,内隐的知识价值及技术特性就会凸显出来。知识配置力与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关系是紧密的,知识资源的储存与增长,企业的价值和创新能力就会不断提高。创新的理论研究表明科技创新不是一个由科学推动的线性过程,它受颇多因素的影响,如企业家的创新意识、组织的管理能力、与创新匹配的制度体系及其实施的环境等,通过促进知识流动、转移、应用以导向引发技术创新,科技创新过程的实质是组织知识配置力的创造性过程。从资源视角和能力视角对知识配置力与新创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构成要素进行分类,横向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企业家通过学习领导、组织、计划、沟通等知识将管理能力向战略、组织整合与创新、统筹与授权的能力转化;技术管理及研发人员是通过学习信息监测、学习生产知识、新产品设计等知识将技术优势向市场优势转化;营销管理及销售人员通过学习市场预测、营销策略、产品售后信息反馈等知识将市场运作的技能向营销科学策划及执行、优化销售渠道和驾驭的能力转化;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通过学习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培训、绩效考核等知识向人力资本优质配置能力转化;财务管理人员的财务管理相关知识、财务预算能力、资产管理与资本运作能力等知识向优化管理财务资源能力转化[3]。

3模型与假设

3.1模型的建立

根据上述两者的转化过程得出知识配置路径对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产生影响,图1概括了本文的理论模型。

3.2研究假设

3.2.1组织学习意识与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组织知识的本质是无形的,其规则体系由关于组织管理、组合、运营、优化规则等形成,企业领导者以确保组织各项职能的正常运作,一方面协调、管理、分配组织各类资源;另一方面又要匹配组织内部的数据信息及相关情境,保证组织各部门及其各成员的协调工作。因此,企业家及其领导者是创新的主体。变革推动者如价值观水平、创新意识、促进组织系统思考、激励员工创造性思维、自我超越等方面的特性,是影响创新的重要个体变量。熊彼特认为企业家的重要职能就是能否实现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并不是单纯的搞经营或者搞管理。组织的创新成功与否,领导者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企业家的学习创新意识越强,越有利于提升其创新绩效。组织学习意识越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越强。

3.2.2组织学习能力与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组织学习能力是指组织成员从企业内外部获取组织知识和应用的行为,实际上就是企业增加社会资本、提高生产效率和技术能力的学习过程,如顾客调查、研发活动、绩效评价和竞争对手分析等活动。组织内部除了“干中学”、经验学习、研发沟通等活动充分吸收组织成员的直接和间接经验;从互访学习、创建联盟企业、战略联合、搭建合作网络平台等利用企业外部资源提升多方面的能力,加强组织学习能力必然可以更好地发挥企业资源的效用,从而促进企业绩效的提升。H2:组织学习能力越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越强。

3.2.3支持学习和创新的设施与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组织知识以数据、文字等形式记载的工作制度、操作说明书、档案、会议纪要、公告等载体进行传播,信息若能在更广的空间和深度被组织成员所捉获,使用该信息或由此信息提出质疑、思考和扩展思维甚至提出新的问题和对策,信息的传播价值大大提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支持学习的措施与设施的建设可以使信息在企业内部得到充分的流动和渗透,能够使企业获得更多的市场信息,从而在环境的动态变化中迅速抓住环境赋予的创新机会及提升创新的空间提供支撑力量[4]。H3:支持学习和创新的措施越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越强。

3.2.4组织学习气氛与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从知识进化的角度来分析,企业中的内隐与外显知识发生化学反应的结果就是创新。如何有效地将员工的专业知识、经验、技能等元素与知识整合在一起,促进员工创意思维的碰触和迸发创新思维与行为的产生,构建有效创造、转换和使用知识的催生容器变得尤其重要。因此组织学习气氛的营造是信息、知识的沟通系统、支持和激励员工创新的催化剂,更是企业创新行为的重要影响变量[3]。H4:组织学习气氛越浓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越强。

4研究数据方法

4.1问卷设计与说明本文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作为研究工具,以企业为对象进行知识配置效果与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为调查分析,问题的设计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法,共发出问卷共约75份,共收回54份问卷,剔出不合格问卷,最终获得有效问卷52份,作为本次研究的样本。

4.2数据分析

4.2.1效度与信度分析首先对各个变量测度量表进行KMO和巴特利特球形测试,以判定是否适合主成分分析,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效度和信度分析。从检验结果来看,KMO值有的在0.8以上,有点介于0.7~0.8之间,表示变量之间相关程度差别不大,Sig.<0.05表示变量之间独立检验是显著的,也说明数据具有相关性,适合做因子分析。此外,还运用克朗巴哈α系数(Cronbach’sα)进行了问卷的信度分析,以检验问卷或量表测量的一致性。本文中的知识配置力和企业科技创新两组变量样本的信度Cronbach’sα系数分别为:(1)知识配置力变量组测度0.788、0.775、0.731、0.750和0.764,均在0.700以上,属于高信度;(2)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测度0.822、0.769、0.703、0.787、0.792,均在0.700以上,也属于高信度。

4.2.2结果根据需要分别采用方差最大化和平均正交旋转法考察所用量表是否真正地测量出各变量结构。主成分个数提取原则为主成分对应的特征值大于1的前m个主成分。主成分结果显示学习的过程、学习激励措施等主要指标的累计方差解释率达78%以上,企业家能力、人力资源管理能力、技术能力等主要指标累计方差解释率均在82%以上。结果与原构思吻合。

4.2.3相关分析为探讨知识配置力与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之间的关系,本部分对这两者之间进行相关分析,研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相关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1中可以出,知识配置力与企业科技创新各种能力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知识配置力与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之间有正向联系。除组织学习环境与企业财务管理能力提升间的相关性不显著外,知识配置力与企业其他科技创新能力都显著正相关。总体分析说明了知识配置力与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之间具有正向相关性。

4.2.4回归分析在分析了知识配置力与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之间的相关性之后,通过回归分析,可以进一步分析各要素对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程度。为进一步研究各要素对各种能力成长的贡献度,本文采用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二级指标体系,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进行回归分析。(1)知识配置力与企业科技创新各项能力贡献度模型总体效果从回归效果看,六个模型均达到了非常显著的水平,证明回归效果良好。从总体参数效果来看,DW统计值分别为1.982、1.371、1.818、1.951、1.932、1.897,说明各模型均不存在序列相关问题,其他各项指标也符合要求。(2)知识配置力与企业科技创新各项能力的回归分析(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知识配置力相关要素的回归系数对应的显著性概率均小于0.05,说明知识配置力相关要素都会影响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成长。表2知识配置力的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水平为0.059,略大于0.05,说明知识配置力对财务管理能力的提升影响不显著。这可能是由于企业财务管理能力要求专门的业务知识和技能,专门性的知识和技能学习可能对组织创新能力影响不大。

5结语

第6篇:企业科技创新措施范文

一、总体思路

紧紧围绕建设创新型玉山的战略目标,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先进制造、现代农业等领域,着力培育发展我县有优势、有基础、有潜力的6个高新技术产业,使其成为符合低碳与生态经济要求和当代新产业发展趋势的龙头主导产业,成为我县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实施科技创新“663212”工程,要以主攻6个优势高新技术产业为中心任务,以创新型企业为实施主体,以实施重大科技项目为主要抓手,以建设重点创新平台、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基地和优势创新团队为重要支撑,大力提升我县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我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壮大,着力实现富民兴玉目标。

二、具体目标

(一)主攻6个优势高新技术产业

1、以新型建材为主导的非金属新材料;

2、以轴承为主导的机械电子;

3、金属新材料及其制品;

4、以光伏为主导的新能源;

5、生物和新医药;

6、现代农业及绿色食品。

围绕以上6个高新技术产业,增强创新能力,加强科技攻关,加快引进科技成果,提升产业化水平,促进产业快速发展。

(二)培育6个创新型企业

按照拥有关键技术、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具有较强研究开发能力的标准和条件,围绕6个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需求,通过培育一批、引进一批的办法,抓好6个左右创新型试点企业(含农业龙头企业),使之成为培育发展6个优势高新技术产业的重点企业和骨干企业。同时,以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企业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和中小企业成长工程为抓手,通过3年努力,使6个试点企业成为省级创新型企业。

(三)实施3项重大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项目

按照向6个优势高新技术产业倾斜的要求,以创新型企业为实施主体,每年选择1项技术水平高、带动能力强、产出见效快、发展后劲大并符合节能、降耗、环保、安全要求的科技成果项目,在资金、政策上给予引导性、开发性、基础性支持,尽快实现产业化。并力争通过3年努力,有1个以上项目列为省高新技术产业化重大项目。

(四)建设2个重点研发平台

在我县以光伏为主导的新能源、以轴承为主导的机械电子、金属新材料及其制品、以新型建材为主导的非金属材料、生物和新医药、现代农业及绿色食品六个优势高新技术产业中,通过以骨干企业为依托,通过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技术力量的加盟,建设2个具有玉山特色,在省内有竞争优势的行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平台,推动科技原始创新,促进应用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

(五)办好1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基地

依托轴承产业基础,精心规划,合理布局,通过实施骨干企业带动战略,按照“高水平、高规模、高速度”的发展方针,加快技术、人才、资金等资源的整合与重组,实现轴承产业扩张和产品升级。要围绕轴承产业链的延伸,实施一批关键创新项目,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争取通过3年的努力,使我县轴承产业成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基地。

(六)组建2个优势科技创新团队

围绕6个优势高新技术产业,通过实施“科技创新团队培养计划”,培养一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在此基础上,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平台建设为依托、以科技项目为支撑、以优秀科技人才为主体,组建2个具有优势特色、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有较大影响的优势科技创新团队。科技创新团队实行竞争淘汰机制,滚动扶持。

三、基本原则

(一)市场导向原则。实施科技创新“663212”工程,必须从市场需求出发,尤其是要从未来需求着手,将6个优势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发展成为区域特色明显、竞争力强的新兴优势产业和产业集群;必须遵循市场规律,按照市场导向组织和推进工程实施;必须着眼于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人均创利率、资金利润率和资源能源利用率,切实把科技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变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二)企业主体原则。实施科技创新“663212”工程,要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必须把着力点放在发展大企业、大集团和优势高新技术企业上,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鼓励企业成为创新投入的主体、技术研发的主体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引导企业成为创新型企业,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提高核心竞争力,切实做到以企业的大发展带动6个优势高新技术产业的大发展。

(三)项目带动原则。实施科技创新“663212”工程,必须以项目为抓手,以项目聚集生产要素,以项目聚集科技人才,以项目检验工作实效。围绕6个优势高新技术产业,支持一批具有创新点、增长点、制高点的重大项目,研究开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扶持一批中小企业产业配套技术攻关项目,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关键技术问题,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四)重点突破原则。实施科技创新“663212”工程,必须围绕6个优势高新技术产业,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区分轻重缓急,明确阶段目标,率先在我县有资源、技术和人才等比较优势的领域取得重点突破。要立足实际,选准目标,做好规划,聚集资源,发挥优势,力争一年起步,两年见效,三年突破。

(五)系统推进原则。实施科技创新“663212”工程,必须围绕培育和发展6个优势高新技术产业,加强顶层设计,将优势产业、拳头产品、骨干企业、重大项目、创新平台、特色基础、创新人才等进行统筹考虑和整体布局,整合地方、部门资源,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采取系统工程的方式推进科技创新工程建设。

四、主要措施

实施科技创新“663212”工程,事关全县经济发展的全局和未来,是全县各行各业的任务,是面向未来抢占先机的重大举措。这既是科技工程,更是经济工程,全县上下务必一致推动资源集聚,落实政策保障,创新推进方式,努力形成项目向6个产业集中,资源向6个产业整合,资金向6个产业流动,政策向6个产业倾斜,服务向6个产业跟进的发展态势。

(一)加强组织领导

1、成立领导机构。县政府成立科技创新“663212”工程领导小组,负责统筹、部署、指导、协调科技创新工程实施的各项工作。领导小组由县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县政府常务副县长、分管工业、科技的副县长任副组长,县直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科技局,负责协调日常工作。

2、加强进展调度。在领导小组领导下,根据工程涉及的不同领域,建立相应的联席会议制度,适时召开专项调度会或现场办公会,及时交流、分析实施情况,协调解决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3、落实目标分工责任。由县经贸委牵头,会同县发改委、县国资委、县科技局等部门,负责制定以光伏为主导的新能源、以轴承为主导的机械电子、以新型建材为主导的非金属新材料、金属新材料及其制品等4个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由县药监局牵头,会同县发改委、县科技局、县卫生局等部门,负责制定生物和新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由县农办牵头,会同县发改委、县科技局、县农业局、县林业局等部门,负责制定现代农业及绿色食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由县科技局牵头,会同县发改委、县教育局、县人事劳动局、县经贸委、县国资委等部门,负责科技创新研发平台、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基地和创新团队建设规划的制定,并组织实施。由县科技局牵头,会同县发改委、县经贸委、县财政局等部门,负责制定重大高新技术投资项目规划,并组织实施。各有关部门根据各自职能,负责制定和细化相关配套政策。

4、实行年度项目目标管理。要根据工程总体部署,提出年度组织实施的具体项目,并分解到有关单位。领导小组对各地各部门项目完成情况进行定期通报和考核。

(二)完善创新机制

1、建立和完善符合市场竞争规律的科技创新机制。一是制订和完善更加灵活的激励机制。通过奖励、持股等方式,鼓励科技人员积极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二是制订和完善促进企业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调动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引进先进技术和人才建设创新型企业的积极性。

2、建立和完善符合市场竞争规律的社会化科技投入机制。一是积极引入风险投资。通过引导金融机构、企业及其它社会资金,加大科技创新风险投资规模。鼓励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质押贷款,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和创新型企业的发展。二是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企业的支持。建立和完善科技型企业融资担保和信用保险机制,各级政府注资的信用担保机构,要优先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为其提供融资担保。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强与科技型企业合作,引导金融机构对重点研发平台、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的融资需要予以优先支持,充分运用债务融资工具满足科技型企业多方面的资金需求。三是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加快创新型企业成长。按照国家关于创业板的要求,积极鼓励创新型企业进入创业板市场融资。

3、完善政府财政科技投入机制。一是全面落实国家、省关于科技投入的政策规定。两年内,县级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例力争达到2%。二是整合资源加大对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支持。县政府从工业发展基金、企业发展资金和科技专项经费中,整合一定比例的资金,采取无偿资助、贷款贴息等形式,扶持重大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项目。三是加强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持。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支持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四是加大财政对专利专项资金的投入。设立专利资助资金,鼓励单位和个人申请专利。

(三)落实激励政策

1、落实促进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政策。做好自主创新产品的申报认定工作,尽快使我县符合条件的自主创新产品列入全省政府采购目录。使用财政资金的重大建设项目及重大装备和产品采购项目,应首先采用省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对涉及民生的高新技术和产品,在落实扩大内需的措施中优先安排。

2、落实促进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的税收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加大对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的研发投入,对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等研发费用,按照有关税收法律和政策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企业按照《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实施的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项目,符合《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鼓励类条件的,按相关规定享受进口税收优惠。

3、落实职务科技成果股权激励的政策。对做出贡献的科技人员按照规定实施期权、技术入股和股权奖励。全面实施科技入园行动,科技人员经组织选派服务企业期间,保留原单位待遇,并允许按照政策规定分享创新收益。

4、加大建设用地支持力度。对科技创新“663212”工程的重点建设项目,建设条件基本具备后,优先列入重大建设项目用地协商会议安排建设用地指标。

(四)推进开放合作

1、加大引资、引智、引技力度。一是围绕6个优势高新技术产业,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重点引进技术含量高、规模较大的项目,特别是有原始创新成果的项目。二是采取多种方式力争引进科技创新“663212”工程所需的科技领军人才和管理人才。三是重点围绕6个优势高新技术产业,从国内外引进重大高新技术。

2、建立合作机制,搭建合作平台。一是推进企业与国内知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争取国家重大项目和科技成果对我县的支持。二是积极参与泛珠、海西、长三角以及中部地区联盟等区域合作机制,在区域分工中形成具有玉山特色的产业和科技优势。

3、积极面向国内配置科技资源。一是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通过在国内发达地区以及国外建立研发中心、购买专利等方式,更有效地利用最新的科技成果和优秀人才。二是积极推进与跨国公司、优势研发机构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交流与合作。

五、具体要求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实施科技创新“663212”工程,是培育新兴产业、增强发展后劲、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是应对金融危机、催生新一轮经济繁荣的重要举措;是加速发展低碳与生态经济、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有效途径。各乡镇及有关部门要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实现玉山崛起新跨越的高度,切实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围绕科技创新“663212”工程的实施,调整发展思路和部署,采取实际措施,切实抓出成效。

第7篇:企业科技创新措施范文

关键词:工程管理;生态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1工程管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

目前,我国工程管理模式正朝着集约式方向发展,工程管理手段更加科学,工程管理也更加全面。现在人类已经进入信息化,工程管理中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也更加广泛,工程管理也因此更加高效。但是我国工程管理的问题仍然较多,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市场发展的失衡、行业差距的增加、区域工程建设目标的不一致以及工程管理制度、法律的建设和执行存在不足等。

2工程管理和科技创新分析

工程项目建设中,工程管理的生态维度会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工程管理人员肩上的生态文明建设管理责任更加沉重。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工程管理中科学技术的应用也更加广泛和成熟。人类在享受科技进步的同时,也需要重视科技在生态方面带来的负面影响,积极推动生态科技创新,这样才能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友好发展。

3生态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首先,受法律法规因素的影响。法律法规是十分重要的市场调控手段,能对企业活动进行有效的约束。在制定法律法规的时候,需要对法规强度、政策工具和预测性进行考虑。其次,受市场竞争因素的影响。生态科技创新中,绝对不可忽略市场结构这一因素,该因素主要通过市场集中度与竞争程度进行衡量,需要保证市场结构的合理。在市场竞争中,顾客需求是推动生态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随着生态绿色产品越来越受欢迎,企业会因此更加重视生态绿色产品,更积极主动地进行生态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当然,潜在顾客的利益也是企业需要洞察的重要因素,需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开拓新的市场。最后,企业内部环境也会对生态创新能力产生影响。在企业内部环境影响因素中,不得不提的是企业发展战略,需要站在企业发展战略高度重视生态科技。并且,企业资产结构也会对生态科技创新产生影响。企业需要具备充足的资金、强大的实力,才能更好地进行生态科技创新并实现生态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此外,企业科研能力在其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优秀科研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也是企业生态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

4工程管理生态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有效策略

4.1政府加强对企业行为的引导

企业通常缺乏长远的目光,在生态科技创新方面比较被动。所以,政府需要发挥其宏观调控的职能,引导企业以长远的目光看待问题。在进行相关政策的制定时,需要综合政策的多方面因素进行全面考虑。政府制定合理的政策,使工程建设在政策的指导下规范进行,使生态科技创新主体的责任得到明确,并且起到有效的督促作用。

4.2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补充和完善

通常来说,企业外部环境出现问题,企业就会依法进行处理。我国工程管理及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已经逐渐趋于完善,但实际上缺乏定性标准对企业执行力进行检验。所以,国家需要促使一些强制性标准得到明确,对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完善,使有关定性标准更加清晰,并且得到有效的实施。

4.3提供充足的资金用于生态科技创新研究

事实上,存在不少方法可用于企业生态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需要注意的是,采用不同的方法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就工程管理而言,政府需要采取各项可行的措施去支持生态科技创新顺利进行,对企业在生态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中的参与进行鼓励。所以,政府可为企业制定合理的政策,为企业的生态科技创新提供帮助。政府应当更加注重生态科技产业的发展,并且,在保证国家安全的基础上,加强先进生态科技管理经验的引进,使我国生态科技创新的进度加快。企业在进行生态科技创新研究的过程中,积极促进生态科技成果的应用,使生态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得到更好的发展。

4.4加强生态科技创新产品市场的开发

目前,有必要提高生态科技创新产品在市场中的重视程度,提高人们头脑中关于生态科技产品的思想认识,树立科学的生态消费观念,加强环保知识的宣传,使人们更加关注环保。与此同时,促使企业在生态科技创新方面的积极性得到提高,使其在建设工作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4.5提高企业的生态文明建设责任意识

企业在生态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主体作用,需要承担起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所以,企业需要对外部市场环境足够熟悉,同时对相关法律法规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分析,找出企业自身存在的不足,站在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重新进行生态科技战略规划的制定。部分企业较少接触到生态科技,但实际上生态科技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的提升十分重要。所以,企业需要采用先进的生态化理念,以长远的目光,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5结语

工程管理与生态文明建设间相辅相成,要想促使生态文明建设得到更好的发展,必须促使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提高,保证工程管理的有效性。随着近些年来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现有的科学技术已经不能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社会和企业应更加注重生态文明的价值,注重生态文明科学技术的发展,加强生态科技的研发、应用和推广,促使人类和自然能够实现友好发展。

作者:陈秀伟 单位: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房产登记交易中心

第8篇:企业科技创新措施范文

关键词:广州民营企业 科技创新 税收激励

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广州民营企业蓬勃发展。据统计,2010年,全市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4056.05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38.2%,居全省各地级以上市首位,民营企业已成为广州促进经济发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力量。但由于普遍缺乏核心技术,广州民营企业发展水平不高,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据全国工商联2008年数据显示,全国民营企业500强(入围条件为营业收入29.70亿元以上)中杭州有81家、绍兴有33家、温州有21家,而广州市仅有12家。从民营经济比重来看,2010年我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的34.7%,而温州、宁波等地已占到80%左右,省内的佛山、中山的比重也都在60%左右。对广州来说,在城市综合实力中,科技创新是一块短板,在反映科技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R&D数据上,广州的支出只有北京的1/4,R&D经费占GDP的比重仅为北京的1/3,与上海、深圳相比也有很大差距。另外,广州民营企业研发力度不大,2009年,广州科技型民营企业投入研发经费54.47亿元,技工贸总收入2069.17亿元,研发投入占技工贸收入比重的2.63%。全市民营企业拥有“中国名牌”产品称号17个,而宁波37个、深圳51个、温州38个;拥有中国驰名商标25个,而温州80个、宁波44个。中国社科院公布的全国民营企业自主创新50强,深圳占了8家,广州则无1家。由于没有掌握关键的核心技术,科技自主创新的力量不足,导致广州民营企业产业附加值、竞争能力低下。广州民营企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创新的主体在于民营企业。而民营企业的科技自主创新已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需要通过各种政策措施来促进和引导民营企业的科技创新,而税收政策尤其是税收激励是其中较为重要的手段。如何利用税收政策引导并激励民营企业科技创新,以此让广州民营企业发展和壮大,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本文研究重点。

税收激励与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的关系

税收政策对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的促进主要通过税收激励体现,税收激励也称为税收优惠,是指税法中规定的给予某些活动以优惠待遇的条款。税收优惠可以解释为政府放弃一部分税收收入,将其让渡给纳税人,如果让渡的税收收入体现在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结果中,它必然会增加科技创新活动带来的收益。

(一)税收激励对企业创新能力提高有正向关联效应

国内外大量学者都对税收激励促进企业创新能力进行过实证研究。Dagenais et al(1997)对加拿大的R&D税收优惠体系研究发现,政府每放弃1加元的税收收入,私人R&D支出将增加到0.98加元;美国经济学家曼斯菲尔德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对美国、加拿大和瑞典所实施的研发税收抵免效果的实证分析表明,税收激励能使研发支出增加近2%。Billings(2003)指出,企业创新活动的安排取决于创新的使用成本。若以Pr和PY分别表示创新活动的投入和产出,以τ表示企业所得税税率,k表示对创新活动的税收激励,δ表示折旧率,r表示贴现率,则创新活动的使用成本可以表示为:

Ct=Pr(1-τ-k)(r+δ)/PY(1-τ)

其中,Pr/PY表示一单位创新活动的真实购买价格,(1-τ-k)(r+δ)表示增加一单位创新活动的机会成本。可见,税收激励k是影响企业从事创新活动的一个重要变量,各国普遍采用税收优惠政策来激励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动。

(二)税收优惠可降低民营企业创新投资成本

税收优惠在民营企业的创新活动中可降低投资成本,其机理是税收通过对资本预期收益和资本成本的影响来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决策。税负高低直接影响资本的预期收益,在资本预期收益一定时,资本成本越低,资本的预期利润率越高。某些税收优惠措施,如投资抵免、利息抵免、加速折旧等,可降低资本成本,刺激投资积极性。当政府为民营企业创新投资提供税收优惠时,可降低边际资本成本,资本需求量相应增加,从而鼓励企业创新投资。图1中,政府对民营企业再创新投资提供税收优惠T,新的均衡点将从E2移动到E1点,再创新资本数量从Q2到Q1。

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是世界各国政府普遍采取的激励和培育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做法,广州民营企业只有进行科技自主创新,才可能在核心技术的辐射与带动下,进一步引导整个产业链条的扩张,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增强广州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税收激励政策

(一)实行多元化税收激励政策

税收激励政策在促进企业创新发展中被各国政府广泛使用,包括间接优惠和直接优惠,运用税前扣除、投资抵免、加速折旧等多种间接优惠方式,同时辅予免征、减征和优惠税率等直接优惠方式。为支持和鼓励民营企业的发展,广州市地税部门2010年起明确了扶持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发展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主要政策为:为民营企业担保、再担保机构取得的业务收入,三年内免征营业税;对民营企业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对民营企业的技术转让所得,不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免征企业所得税,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民营企业的固定资产由于技术进步原因需加速折旧,可按规定缩短折旧年限或者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对民营企业的研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研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对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民营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创业投资民营企业从事国家需要重点扶持和鼓励的创业投资,可以按投资额的一定比例抵扣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从以上的政策规定看,广州市对民营企业的科技创新税收激励政策主要采用直接优惠为主,间接优惠为辅的模式,这种模式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间接优惠侧重于事前优惠,有利于渗透引导企业的经营决策,对技术创新活动形成更有效的激励,为加大税收优惠对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力度,广州相关决策部门应增加间接优惠措施。

(二)完善相关配套政策

1.增加财政投入,扶持民营企业技术创新。为加大民营企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近年来,广州市财政实施科技型企业扶持技术创新基金计划,每年安排市科技型民营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3000万元,加大对企业创新发展的引导支持,对认定为市创新企业的给予经费扶持,并从2011年起,扶持中小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专项资金从每年1500万元增加到3000万元,对民营企业利用银行资金进行技术改造项目,市财政可给予贴息支持。同时从该年度起,连续5年每年安排财政资金1亿元,奖励本市作出重要贡献的民营企业,并支持广州民营科技园扩园发展,加快建设成为国家民营科技示范基地。其次,对获得国家、省、广州市立项支持的研发项目给予专项配套资助和贷款贴息。其中,对获得国家级、省级和广州市级研发项目分别给予50%、35%和25%的资金配套;对获得国家级工程研究开发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资格的研发机构,一次性给予300万元的资助;对获得省级研发机构资格的,一次性给予150万元的资助。再有,对获得国家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和广州市著名商标的民营企业分别予以100万元、30万元和10万元的资金补助。自2011年起实施增城区域品牌推广计划,每年投入500万元资金,对增城区域品牌和列入市重点扶持的民营企业品牌(20个),进行品牌宣传推广。以上各项利好政策为民营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是也存在着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总体偏小,资金使用较为分散,支持领域有限的问题,财政政策形式单一,法律层次不高,稳定性差的问题。为此,政府应逐步扩大财政预算扶持民营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规模,重点支持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加快设置民营企业发展基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带动社会资金支持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发展。

2.落实税收激励政策,优化税收管理服务体系。贯彻落实国务院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若干配套政策》(国发〔2006〕6号)关于税收激励的有关规定,切实落实好政府扶持民营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加快实施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税收政策。同时落实促进高新技术民营企业发展、扶持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鼓励创业投资和社会资金支持自主创新活动等税收优惠政策。对在广州市设立的具有一定规模、在同行业中影响较大或对相关产业发展有较大带动作用的民营企业总部,其境外管理服务、研究开发、投资和资产处置所获得收益的所得税本市留成部分,财政资金予以支持。同时,优化税收管理服务体系,对民营企业免费办理税务登记、纳税培训、办税软件提供与维护、税收资料提供、税法咨询服务;积极推行税务制度,尽量减少纳税人因不了解纳税细则而造成的纳税申报失误,减轻民营企业涉税成本;另外,为了促进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财政政策、税收政策、投资融资政策等应当互相配套,进行调整和改革。在实施过程中,为扶持民营企业创新发展,税务机关可开通民营企业涉税服务“绿色通道”,对企业申请的涉税事项给予优先办理;多种形式加强政策宣传,为民营企业提供详细办税指引;树立全方位服务理念,为民营企业提供及时、便捷的纳税服务;在坚持组织收入原则的前提下,不折不扣落实扶持政策。

结论

民营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推动、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其发展所依赖的核心竞争力与技术创新息息相关,税收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杠杆,对激励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增强创新能力,具有其它经济手段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构建并完善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激励机制,增强企业科技创新的内在动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广州发展经济工作中一项长期的战略。

参考文献:

1.吴凤平,曲顺兰.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再培育的财税政策选择[J].税务研究, 2009.5

2.张广宁书记.万庆良市长在广州市民营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广州市中小企业信息网,2010.11

3.广州市关于推进自主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决定穗字〔2008〕1号[EB/OL].广州市政府网

4.广州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广州市统计局.广州统计信息网

5.阮家福.论自主创新与税收激励[J].税务研究,2009.5

6.宋子鹏,杨少浪.广东民营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珠江经济,2008.11

第9篇:企业科技创新措施范文

关键词:科技创新;技术进步;国际竞争;综合国力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3-0006-02

当代国际竞争实质上是一场以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为核心的整个综合国力的竞争与较量。在这场史无前例的国际竞争中,为了从根本上提升本国综合国力,增强自身发展后劲与竞争实力,不少国家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科技创新这一最佳捷径,并由此掀起了一场更为汹涌澎湃的国际科技创新浪潮,开创了一条人类经济发展的新道路。面对这一新的生存环境与发展机遇,为了尽快提升本国综合国力及其国际经济地位,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自觉遵循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坚定不移地走科技创新这一人类经济发展的共同道路。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是生产力和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是最具活力的市场主体。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国际地位的升降及其综合国力的强弱,最终都取决于一个个企业的发展。然而,在构筑市场经济体制大厦的历史进程中,由于历史和现实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国企业竞争力尤其是国际竞争力却极为有限,整体发展水平不尽人意。虽然企业数量位居世界榜首,但能进入世界前五百强的却寥寥无几。迄今为止,中国综合国力及其整体发展水平仍处于世界第五至八位,远远低于只有8亿多人口的欧盟集团,与美日两大经济强国更是不可同日而语。可以说,只有企业竞争力增强了,整体素质提高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才有取之不尽的源泉与动力,

综合国力的强盛才有坚实的物质基础。看来,一国企业竞争力的强弱对其综合国力及其国际地位的影响确实不可低估,不遗余力地提高中国企业竞争力便成为提升综合国力的必由之路。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观念、体制、就业压力以及经济、技术与历史条件的影响与制约,中国企业发展状况极不理想。企业竞争力尤其是核心竞争力不尽人意,整体发展水平依然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整个经济发展进程及其综合国力的增强由此受到了根本性遏制。

以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钢铁工业为例。20世纪初,中国共有各类钢铁生产企业近1 500多家,其企业数量乃至厂房、设备和职工人数都稳居世界榜首。但是,由于企业生产规模过小,资本实力及其科技创新能力受到严重削弱,不仅企业生产效率十分低下,产品质量一直低水平徘徊,而且消耗高、浪费大、生产经营成本居高不下,企业整体竞争力与规模效益都无从谈起。从能耗上看,中国吨钢综合能耗虽已降至1.2吨标准燃料,但仍高于美日德法等发达国家20%以上。从整体上看,中国钢铁工业至少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二十年,整个国际竞争力都受到了根本性遏制。作为重要支柱产业的钢铁工业尚且如此,其他部门更不乐观。

在知识经济蓬勃发展的当今世界,无论企业竞争力的提高还是综合国力的增强,最终都是一场以技术和人才为核心的整体实力的争夺与较量。在一定意义上说,科技创新的快慢确已成为决定企业发展及其整个综合国力强弱的首要的、决定性因素。战后美日等发达国家企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经济奇迹的创造就是建立在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这一物质基础上的。美国微软以及中国海尔、海信以及春兰等一大批新兴的成功崛起就是最为明显的例证。可以说,没有科技创新,任何一个企业和民族都难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科技创新是一个世界性的潮流。在新技术革命蓬勃发展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世界,高新技术的竞争与较量已成为决定企业生死存亡的基本法宝。我们再以石油工业为例。为了推动自身高新技术的发展及其国际竞争力的提高,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西方各国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各大石油公司都加大了企业技术创新与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力度,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步伐进一步加快,企业整体竞争力明显提高。在此推动下,世界石油石化工业都已开始由资本集约型向技术集约型转化,整个国际石油生产的平均综合成本进一步下降。石油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及其综合国力的增强都得到了基本保证。

2000年以来,在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推动下,中国石油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也在进一步降低,企业竞争力及其经济效益不断提高。2008年,中国石油集团销售收入达到10 007亿元,在全国五百强中排名第三,在世界五百强中排名第十三位。在2011年世界上市能源公司五十强排行榜中,中石油名列第二。2010年以来,在《财富》杂志公布的中国五百强企业排行榜中,中石油连续三年位居第二。在此,科技创新的巨大威力可见一斑。

然而,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从整体上来看,中国企业的科技创新工作刚刚起步,整个技术创新能力仍十分有限,企业竞争力及其终极效益仍不乐观,企业及其整个社会的技术创新乃至综合国力的提高的确还任重而道远。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当今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就是一场企业科技创新的争夺与较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无论是科技创新的推进、重大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还是综合国力的提高,最终还得依靠一个个企业。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后新的国际环境,为了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为了整个综合国力的增强,必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及时采取一系列断然措施,全面加快企业科技创新及其技术进步的历史进程。

1.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大力加强企业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加快传统生产作业流程及其技术装备的改造工作,推动科技创新的全面开展。面对汹涌澎湃的新技术革命和国际企业技术创新浪潮,为了从根本上加快企业技术进步及其整个综合国力的提高,首先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及时认清知识经济的历史洪流与国际竞争的严峻形势,把企业乃至整个经济发展都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式扩大再生产为基础的集约化发展道路。其次,从国内外科技、经济发展现状以及自身实际需要出发,在继续加大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与消化力度的同时,不断加强对企业科技创新的物质投入,全面加快企业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进程。最后,面向市场,面向企业生产经营第一线,充分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生产作业流程和生产技术装备,重点抓好大型、配套式高新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及时淘汰一批低效装备和工艺技术,以此推动科技创新的全面开展,不断提高企业生产技术水平,全面增强企业竞争力。

2.加快企业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步伐,建立并完善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广泛吸引各类优秀人才,大幅度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当前,面对新的经济现实,必须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加快企业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步伐,全面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首先,必须根据科技创新和生产发展的实际需要,全面改革企业内部科技管理体制,逐步建立起有利于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完善企业内部科技创新体系,把企业技术创新引入正常轨道。其次,通过可行性研究,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企业科技创新及其高新技术发展规划,重点加强与各企业总体发展规化间的协调工作,加快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进程,确保企业技术创新的正常运转。第三,通过一系列优惠政策与特殊手段,不惜重金地吸纳各类优秀人才,形成一支庞大而稳定的高素质的企业科技队伍,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企业技术创新新浪潮,大幅度提高企业整体科技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