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说阅读教学方法范文

小说阅读教学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说阅读教学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说阅读教学方法

第1篇:小说阅读教学方法范文

俗语说:习惯决定命运,语文小说阅读的目标是建立学生良好的学习、阅读、思考和认知习惯,同时良好的习惯也是高质量、高效率语文小说阅读的基础,二者之间辩证的关系告诉我们,语文小说阅读教学中必须将学生习惯的养成作为重要内容和根本策略。教师要通过语文小说阅读教学形成对学生的日常规范和行为指导,通过日积月累的长时间影响,建立起学生语文小说阅读的基本习惯和基本要求,将语文小说阅读转化为学生内在的重要需要。同时,教师在语文小说阅读教学中要注意技巧和方法的传授与传播,通过技巧与方法的领悟和学习有效地提升学生语文小说阅读的品质和效率,改掉学生语文小说阅读中的“坏毛病”,形成学生良好的语文小说阅读习惯定型。

2注重语文小说阅读教学的过程性

语文小说阅读教学中应该突出“文章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文章的主旨是什么?文中有哪些语言含义深刻?我是这样理解文章的;我理解的理由有这些”等等;开可以进行如“为什么要这样写?写作意图是什么?写作意图是否很清楚?”等等;也可以提出如“为何把这篇课文安排在这一单元?为什么要涉及这道题?等问题,通过不断设问激发学生自主思考的意愿,将语文小说阅读教学的主体还给学生,使学生带着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中获得的感受和理解,和教师交流,而不应该是教师带着对课文已经准备好的理解和感受向学生反馈,把结果和思想直接讲给学生听,让学生通过过程评价实现对语文小说阅读能力的有效提升。

3优化语文小说阅读的方式和方法

方式和方法对学生进行语文小说阅读,提升语文小说阅读的效率,体现语文小说阅读的教学价值有着直接而关键的功能和作用。在语文小说阅读教学中要建立高层次的教学策略,从学生语文学习的实际、过程和细节入手,由浅入深地开展语文小说阅读教学,遵循“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教学规律,通过先进方式和科学方法将语文小说阅读从感知推向感悟,从客体推向主体,从迁移推向内化,形成对语文小说阅读教学目标的系统性保障。在语文小说阅读方式和方法的优化过程中首先要具有符合学生语文学习规律的特点,符合学生认知的基本过程,全面而广泛地调动学生语文小说阅读的积极性,起到对语文小说阅读教学质量提升的支持。其次语文小说阅读方式和方法的创新过程中要强化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要依据语文教学改革的要求持续推进方式和方法的创新和变革,使语文小说阅读教学方式和方法更加贴近教学实际和学生特点,科学地提升语文小说阅读的质量与效率。最后,要在语文小说阅读方式和方法优化的过程中要重视学生自主的发展,充分将语文小说阅读教学的主体让渡给学生,通过路径、方法的不断优化,使学生实现主动、积极、连续地发展。

4注重培养学生语言文学的创新能力

?Z文小说阅读课程与教学是中学生知识体系构建、文学常识积累、社会认知迁移的重要过程和基本阶段,是学生形成个性差异和特有能力的重要方式和路径。在语文小说阅读教学中必须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发和发展列为教育战略和教学策略,通过合理地安排语文小说阅读内容,引用现代化手段丰富语文小说阅读资源,突出学生对语文小说的认知、感悟和自主评价,不断激发学生多元化思维,提升学生认知水平和知识迁移能力,将生活经验、文化沉积、思想意识等深层次元素做到全面开发,通过学生特有的方式加以表达,形成学生自主能力、创新能力、创作能力的综合发展,既能发展学生灵活处理相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培养出学生创新性思维和勇于创新的思想,以全面的语文小说阅读指导激发学生高层次技能的全面发展。

5注重语文经典小说诵读

教师应该针对语文小说内容和语文教学体系进行阅读指导,特别对于经典小说、经典段落、经典内容更应该做好美词佳句的诵读和背诵活动,通过教学强化和反复考核使学生能够感悟到经典文学、经典段落的价值和意境,在积累学生文学知识的同时,品读和感悟经典的震撼性、唯美性与欣赏性,重构和丰富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和资源空间,增加学生文学储备,做到对学生语文水平、文学修养、鉴赏能力、欣赏水平的全面促进和提升,使语文小说阅读教学更加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和方向,达到从基础上、从根本上、从系统上全面提升语文小说阅读课堂效果,发展学生语言和文学基础素质与能力的作用。

6扩展学生语文小说阅读能力

语文小说阅读教学要将创新和发展的目标向外、向高、向深的方向发展,制定出语文小说阅读的规划,建立学生自主进行语文小说阅读的机制和系统,拓展学生语文小说阅读能力。要千方百计提升学生小说阅读量和阅读时间,采用阅读比赛和小说知识竞赛等方式,发挥学校图书馆、学年图书室、班级图书角的作用和功能,为学生提供语文小说阅读的材料和书籍,为学生语文小说阅读能力的提升提供物质与资源前提。此外,要建立起学生间相互合作、相互竞争的语文小说阅读小组,通过小说阅读笔记评价、教师检查、组间评比等方式,激发学生小说阅读的意愿和热情,通过师生间、生生间协调、不懈的努力,全面提升和扩展学生语文小说阅读技能和水平。

第2篇:小说阅读教学方法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小说文体的阅读教学是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于小说,传统的处理方法和其他文体一样,也是分段、概括段落大意、提炼中心思想等,这样的方法经检验,被证明无助于学生切实把握小说的精华,不但不能提升学生的小说阅读能力,反而让学生面对小说无所适从。很显然,对于短小的小小说之类的文本,传统的分段加归纳思想的做法似乎还可行,而面对厚厚的动不动数十万字的小说,传统的方法自然就失效了。小说有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引导学生阅读时也应牢牢抓住这三个要素来展开。下面笔者结合一些实例简要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围绕人物设问,引导学生把握人物形象特征

小说必有人物,人物必有特征。而人物的特征,一般主要通过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为描写等来实现,也有通过其他人物或事件来侧面烘托人物的。在教学中,在学生初读文本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紧紧抓住作者描写人物的语段,围绕着人物的个性特点设问。比如《一个人的遭遇》一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样一些问题:1.作者所说的“一个人”是谁?2.小说当中索洛科夫是什么样的一种遭遇?3.在这篇小说中,作者凭之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问题抛出后,可以组织学生进一步阅读和讨论。为保证讨论的效果,讨论前最好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探讨之中。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寻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并试着组接这些语句所描写的状态,构拟出一个完整的特征鲜明的人物画面,最终全面把握小说的人物特征。

二、抓住矛盾事件,把握故事情节

对于小说而言,人物形象的塑造还得在情节的展开中实现,因此情节的把握也很重要。如何把握情节呢?这看起来简单,因为很多人觉得读了后应该自然知道情节,但实际上并非这么回事。首先,这里讲的是阅读教学中的情节把握,不是一般日常生活中的休闲阅读的情节感知。作为阅读教学的情节把握,不仅要知道故事梗概,还要知道故事如何展开,各个人物在其中发挥什么作用等。一般而言,小说故事情节展开往往靠一些巧合的矛盾事件来推动,抓住这些矛盾事件,即可一步步理顺情节发展脉络。比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就要引导学生搞清楚林教头作为教头,为什么落得个“风雪山神庙”的境地?这显然是一个矛盾。据此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逆推倒溯,最终弄清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前因后果。

三、把握事件环境,体会小说内涵

小说中人物及故事情节的展开必然是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的。这里的环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然环境,如故事情节展开时的天气、地理状况等,比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风雪就是自然环境。二是社会环境,故事进行时,必然有特定的社会环境作为背景,如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故事之所以会发生,就在于当时朝败,高太慰篡权,其子高衙内横行霸道,因想林冲之妻,故意设计陷害林冲。如果没有这些社会背景,故事情节的展开也就失去了依凭。在引导学生阅读小说时,就要注意引导他们把握小说事件展开时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又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融合,共同作用于事件的。一般而言,作者都会以自然环境来折身社会环境。此外,自然环境的描写有时是为了烘托人物心态,或烘托小说情感基调。比如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祥林嫂被置于这样的一个环境:鲁四老爷那破旧、阴暗的书房,平淡如水的年年搞,家家弄的祝福,世俗的人们对寡妇的鄙视,人与人之间心灵上的冷漠,等等。这些内容共同构建起了一个悲惨世界,揭示了悲剧对于祥林嫂而言必然发生的残酷现实。

四、把握小说三要素,提炼小说主题

再长的小说,最终也有一个主题,这是小说的灵魂,不可或缺。但小说主题不是明确说明的,需要通过文本的阅读予以提炼。如何提炼呢?这就得在全面把握小说三要素的情况下进行。就拿《祝福》一文来说,其中祥林嫂顽强而淳朴,但身世遭遇却十分悲惨,丈夫死亡,孩子丢失,在封建礼教意识隆重的社会环境下,她自然被认为是不吉祥的象征,即所谓“克星”,因此处处遭人嫌弃和迫害,最终以悲剧结束人生。是谁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带着问题引领学生思考,学生很快就能体会到一切缘于黑暗的封建社会礼教制度,而这,刚好就是作者要揭示的主题。

小说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在分析把握时可以分开进行,但在小说行文中,三者其实是相辅相成的,人物形象特征往往在情节中实现,而情节的展开却依托于特定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比如《林黛玉进贾府》小说选段中,王熙凤出场时“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形象很好地刻画了她精明、能干、泼辣的性格特征,但这种性格特征的刻画是在故事情节展开过程中实现的,而这些故事情节又以古时大户人家家庭事务管理需要专人管理的背景来展开的。可见,在引导学生阅读小说,把握小说内容时,对三要素可分步把握,但切不可断了他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应注意他们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小说的阅读能力,当然非一日之功可成,也非一文所述能及,需要广大高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实践中,积极践行上文所述观点,以期能以最短时间最高效率培养学生的小说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第3篇:小说阅读教学方法范文

【摘 要】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也直接关系到整个高中英语教学效率的发展。所以,如何做好高中英语的阅读教学一直是教师思考的问题。在下文中,笔者将分别从四个方面就如何实现高中英语的有效性阅读教学进行方法探究。

关键词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方法;提升

在当前的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效果差等问题。因此,在下文的具体论述中,笔者将就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来简要论述如何做好高中英语的阅读教学工作。具体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教学的实施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长期的教学工作。所以,在这样一个长期性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当前的高中英语阅读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都存在着:一边朗读一边阅读或者阅读过程囫囵吞枣以及阅读过程咬笔头等不良习惯。这样的一些习惯都会影响学生的阅读效率的提升,而且在这些不良习惯下开展的阅读,学生很难对阅读材料有一个准确的理解。

因此,针对这样的一些情况,笔者认为教师应当及时地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且及时地纠正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不良习惯。而且,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是要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有效地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阅读的过程中如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例如:在高中英语模块七第一单元的阅读材料的阅读教学过程中,该部分的阅读材料主要是介绍电视和音响器件的发展史。所以,在引导学生开展阅读并且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用眼睛进行阅读,而不是用嘴巴进行朗读。并且要求学生在阅读的第一遍进行浏览式阅读,在第二遍的阅读的过程中则注意将电视和音响器件的发展史分别表示出来。

此外,在学生进行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教室内来回巡视,发现学生的不良阅读习惯及时加以纠正。长此以往,学生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也必将获得有效性的提升和发展,整个高中英语的阅读教学效率也必将获得提升。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阅读教学的实施主要是在课堂上进行,而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发展则还需要学生在课外也能够积极地投入其中,继而才能够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

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还应当积极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从而在意识的牵引下,学生能够在课外积极地开展英语阅读,并且在课外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笔者认为教师主要可以在一开始的阶段给学生布置一定量的阅读素材和任务,然后逐步地教师开始慢慢地减少任务的布置。并且在这个过程之中,教师还应当积极地引导学生,给学生一些鼓励。而且教师进行阅读任务的安排时,教师还应当给学生布置一些较为有趣的阅读材料。

例如:教师在一开始的阶段就可以布置英国小说《诱拐》的英文版给学生作为一个礼拜的阅读材料。因为《诱拐》这篇小说的英文版其中涉及到的词汇都比较简单,而且句式也相对容易理解,故事性较强、且情节曲折,能够有效地调动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所以,借助这样的一些阅读材料的推荐,学生的阅读兴趣将获得激发和加强,随之学生的自主阅读意识也将在此基础上获得培养。

三、有针对性地传授阅读方法

高中英语的阅读材料囊括的类型很多,涉及到的文体也非常丰富。而不同的阅读材料所涉及的阅读问题不同,阅读的思维逻辑和方式也不一样。

所以,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笔者认为教师可以采取多样化地方式开展阅读教学,并且有针对性地选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开展好高中英语的阅读教学工作。

而且,高中英语的阅读问题的设置一般包含有判断题、信息解读题、词义猜测、文意深化解读这些问题。而且阅读的题材也涉及有科技说明文、故事、记叙文等。

所以,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并且实现高中英语阅读理解的有效性教学实施。教师就一定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方法并且因材施教。

例如:针对推理判断性的阅读理解题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这样来解答:

1.读清题意、忠于原文、不可臆断从而完成推理

2.分清推理题的类型,如果是细节推理题则应依照语篇内容抓住关键信息词。

如:有这样一个题目“It can be inferred from the text that( )”,根据文章中的unemployed、homeless等具体的信息,可以发现答案为B-the unemployed who receive help may still be among the homeless

3.态度观点的判断题,则是要注重作者在文中的叙述语气。

通过细化这样一个类型的题目解答方式并结合具体的阅读材料实施的教学能够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这样也将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整个的教学效率也将获得提升。

四、加强教学反思和总结

阅读教学的实施和效率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而且,在这个复杂而漫长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还应当积极地对教学方法加以改进。

所以,在高中英语的阅读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也应当积极地、不定期地对教学实施加以反思和总结。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改进教学实施的方法,从而更好地深化阅读教学的实施,以实现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效率的提升和学生的能力发展。

随后,教师就会在下一次英语课堂教学开始之前首先将该内容加以补充教学。而教师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也将有效地发现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从而不断地完善阅读教学的实施。最终,实现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教学实施。

参考文献

[1]苏雪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如何优化之我见[J],中学生英语·教师版,2014年第1期

[2]覃建华,分层教学对提高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质量的作用[J],中学生英语·教师版,2014年第1期

第4篇:小说阅读教学方法范文

P键词:翻转式阅读教学;实践;高职语文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编号:SK2015A762)

G633.3

翻转式阅读教学就是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把传统的阅读教学结构翻转过来,学生在课前完成相关知识的学习,课堂上根据所要掌握的阅读知识,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完成知识的内化、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1]。高职语文教学中,小说单元常常是学生拿到课本阅读兴趣最大的部分,学生和教师都心向往之,热情期盼,但是每每教学结束,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这次我们就以美国作家欧・亨利的《最后一片常春藤叶》为例,看看翻转式阅读教学中小说教学如何开展,对比传统教学班级到底效果如何。

一、翻转式阅读教学过程

1.教师确定教学目标,制作微视频

(1)确定教学目标和相关教学资料

翻转课堂和传统课堂教学都围绕统一的教学目标。《最后一片常春藤叶》学习目标的确立依据有三点:一是课程标准对小说阅读的要求;二是欧・亨利小说的特点――情节曲折,构思巧妙,往往用一种出人意料的结尾,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三是学生的阅读水平,以及对本文的理解把握。

为了便于学生了解作者背景,教师在资源库里上传了作者欧・亨利的生平、写作特色、补充阅读――《麦琪的礼物》、小说的结构分析,学生可以在没有完全理解、吃透的情况下随时查看相关资料。

(2)制作微视频

为了让学生了解文章的主旨和精彩之处,教师利用白纸和笔,自己讲解,录制了8分钟的微视频,提前一周上传到空间内,供学生观看,并提出问题促使学生思考。

2.学生观看教学资源,自主留言

预习是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课前学生先行自学,是“训练阅读最主要的阶段”[2]。每一位学生都要在网络平台上留言,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或提出疑问,教师根据学生的留言了解学生对自学资料的掌握情况。根据空间显示统计,86%的学生都在网络资源上传一天之内观看了资源库中的教学内容并留言,有12%的同学重复观看并且做再次留言。由此可见,学生主动预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参与度很高。在观看留言时,针对学生的疑惑,教师给予了回帖指导。

3.教师分析留言,解决问题

根据留言来看,大部分学生首先是被文章中的友情所打动,在三位画家身上感受到了人间真情,因此这个情感目标已经达到了,在课堂讨论时就可以一带而过了。有部分学生留言批评琼西的人生观是错误的,甚至有学生认为她看到树叶凋落就觉得自己要死了,是愚蠢的,这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生存环境给琼西的评价,是否有失公允,课堂讨论时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思考。留言的统计和汇总,给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工作量,但是却促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发表自己的看法,是教师了解学生的第一手资料,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

4.合作讨论,纠正反馈

课堂上把学生按照座位顺序分成小组,每组4位同学。以学生合作讨论为主,教师多用启发式教学,帮助学生排除障碍,启发学生自己思考和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教师进行适度的拓展和延伸。

二、翻转式阅读实践过程与传统课堂比较

翻转式阅读在《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阅读实践中,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喜欢。通过课堂教学、网络反馈,对比传统教学班级,我们发现在翻转课堂中,教师和学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一些积极的教学效果。

1.学生阅读兴趣和发言积极性提高

与实践中传统教学班级相比,翻转式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参加翻转式阅读实践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前,有大量的时间反复阅读文本,可以把自己的疑惑跟帖留言或是在交流群里提出来,老师和同学都可以解答,这样借助多媒体教学资源,在课前就基本上解决了学生看不懂文本的问题。因此,在课堂上学生有话可说,学习的自信心大大增强了,翻转课堂的讨论就能更加充分。许多问题一经提出,学生自己在思考讨论以后就解决了。教师在课堂上,只是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学生的发言就像一粒粒珍珠,散落在思想的海洋里。

2.学习由被动变主动

翻转课堂真正实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只有让学生动起来,才能真正体现自主性学习。学生的学习有了质的提高,从以前的被动学习到现在的主动探究,对课文的理解加深了,发散思维大大提升,能有独特的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

3.课堂教学效率提高

笔者在课前查阅了大量有关《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资料,写出了非常翔实的教案,传统课堂的学生在课堂上跟着教师,按照预先设定的教学环节,逐步解读小说,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少有惊喜、没有波澜。 在翻转课堂上,我们发现学生的关注点似乎不在于小说的“情节、环境、人物”这三个方面,而是更集中于老贝尔曼这个“人物”身上,对于这个人物,许多同学分析了他外在与内在的矛盾,他灵魂的闪光点,同时还表达了对老贝尔曼从厌弃到感动到敬仰的改变。课堂教学不应该只关注知识的获得,更应该关注审美的提高和思维能力的发展,通过思想的撞击,学生对文本的把握整体有了显著提高,在不断的合作学习中,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很大提高,课堂上学生畅所欲言,很好地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师的信息技术处理水平也随之有很大提升,摄取的知识量明显增多,视野也开阔了。

此次高职课堂的翻转式阅读教学实践,是针对高职学生目前的学习情况,运用翻转的教学理念,探索高职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改进,充分发挥了电子传媒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培养了阅读教学中高职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爱上阅读、享受阅读,自然就会提高阅读效率,并且激发了高职学生在语文阅读中的成就感,引导学生体验情感要素,提高审美能力,这里翻转的不仅是教学形式,也是教学内容的转变,在完成工具性教育的同时,更多地引导学生分辨真假、是非、善恶,提升其判断能力、逻辑思辨能力、审美能力,这是高职语文阅读教学必须实现的转变。

参考文献

第5篇:小说阅读教学方法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 有效阅读 教学方法

阅读教学长期以来都没能让学生明白自己才是真正的读者,学生已经习惯于教师的传授甚至于灌输,无法自主学习,甚至不知道掌握“过程与方法”也是一种学习并且是最重要的学习。为此,我们在教学第一线开展语文有效阅读教学方法的探讨,应该是语文教学提高效率的重中之重。本人在一线教学中经过实践,总结出了“五步阅读法”,与同行商榷。

一、有效阅读方法探讨的内容

1.关于“有效阅读”

有效阅读是指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阅读效果。阅读的有效性包括如下三重意蕴:①有效果,指对阅读活动结果与预期阅读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②有效率,阅读活动是一种精神性生产活动;③有效益,指阅读活动收益、阅读活动价值的实现,即指阅读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阅读需求吻合程度的评价。

2.高中语文有效阅读教学方法――“五步阅读法”

一读求通识,即通读文字,整体感知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大意,感受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感受文章的感情基调。在阅读时要了解相关资料,包括作者、背景、注释、文体等,以知识识记、积累为重点。

二读梳篇章,即梳理文章结构,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现代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作者写文章是有一定思路的,阅读时要细加探究,只有遵循这条思路才能把握文章的要义。

三读悟真意,即尽可能通过作者对写作对象的描写去理解它的象征意义,以及理解重要词句的深刻含义或作用。

四读赏精华,即鉴赏评价文章的内容与表达技巧,能判断文章内容的积极或消极意义,能指出文章的写作特点及其效果。

五读学写作,即“读写两相宜”环节,让学生学习课文的写作技巧,进行写作训练。

五步阅读法,清晰地呈现了阅读由表及里、由整体到局部的阅读流程,知识点和阅读的能力点分解到各个步骤,一目了然,阅读任务的指向性明确具体,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避免了阅读的盲目性和低效性。

3.从阅读教学角度出发,形成文体教学序列

根据高中学生认知水平与阅读能力的发展梯度,我们可以按文体分类,划分高一、高二、高三不同学段阅读教学不同的侧重点。高一侧重现代散文,高二侧重古诗文,高三侧重科学论文。要努力从学生实际出发,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教材和教学内容的重新整合,做到教学有选择、教学有重点、教学有突破,避免面面俱到、流于表面、不得要领、没有方法的低效、无效教学。我们还应形成古诗文阅读方法的研究小组、诗歌小说阅读方法的研究小组、科学论文阅读方法的研究小组、现代散文阅读方法的研究小组,由备课组长领衔,组织对文体知识和文体写作规律的梳理,从文体特点出发,总结不同文体的教学要点与阅读方法。

4.从阅读主体角度出发,引导学生阅读体验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学生阅读的过程就是体验的过程,在教师指导下的阅读体验更有效,能力提升也更明显。整个阅读过程是学生的过程,根据五步阅读的不同层次,教师参与的程度和发挥的作用不同。求通识,立足学生自主,进行知识搜索、整理和识记;梳篇章,主要给方法,然后放手学生去练;悟真意、赏精华,教师不仅要给方法,还需要有指导与点拨;学写作,可以让学生独立写作,教师当堂给以点评。要让学生真正理解“过程与方法”是一种最重要的学习。

二、有效阅读教学方法的反思

阅读是有规律可循的。有效的阅读必须是方法正确、思维对路的阅读。语文有效阅读教学方法的探讨重点就在过程的突破上要从文体特点入手,根据写作的规律,归纳出阅读的思路,让我们找到把握文章的“穴位”,掌握“四两拨千斤”的巧力。

阅读过程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课程课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应“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

阅读能力的提升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即使有了阅读的方法,如果没有阅读量的储备,还是纸上谈兵、坐而论道。方法的来源是阅读,方法的掌握还是阅读,方法不能替代阅读,因此,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足量的阅读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第6篇:小说阅读教学方法范文

关键词: 新课程古典小说教学教学方法

在现行人教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初中语文课本中古代经典小说共四篇(《智取生辰纲》、《杨修之死》、《范进中举》、《香菱学诗》)。这些篇目全部集中在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所选篇目为经典长篇节选,这些课文,容量都较小,人物集中,个性鲜明,情节单纯,结构紧凑,故事性强,情感性强,针对性强,可读性强,文质兼美,易为学生接受与理解。因此,在常规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应抓住小说这一文体的特点,遵循新课标提出的要求,结合初中学生的年龄、阅历、认知水准、思维能力、情感体能、想象思考所能达到的水平,紧扣小说的三要素,避免教学内容的“繁、难、偏”,简简单单地进行小说的教学活动,从而使学生轻轻松松地读小说,学知识,懂做人,养情趣,明事理,提素养。

现阶段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以奠定“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在语文素养中,文学素养的培养是学生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而文学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一方面源于学生语文综合知识的积累与运用,另一方面是很关键的一点,是让学生对文学作品产生阅读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根据文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的放矢地进行古典小说的教与学,才能实现“教学相长”,共同提高多项能力。在日常教学中,通常我是这样进行古典小说篇目的教学活动的。

一、以人物品读为中心展开古典小说教学

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他不同于真人真事,“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有普遍的代表性。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可以是概括介绍,又可以是具体的描写;既可以写人物的外貌,又可以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既可以人物的行动对话,又可以适当插入作者的议论;既可以正面起笔,又可以侧面烘托。小说的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塑造与中心思想有极其重要的关系。在环境描写中,社会环境是重点,它揭示了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

教学中解读人物我一般采用下列几种方法。

1.加强诵读,品味人物,感悟人物的心理和情感的细微之处,使学生产生心理和情感的共鸣。

2.揣摩细节,认识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丰富性、复杂性,体会人性的多维性。

3.剖析小说的环境、人物肖像描写和作者的叙述性语言,探究任务性格的社会性。

4.认识小说中对比、呼应、悬念、铺垫、穿插等手法对表现人物的意义。

二、从作家角度延伸展开古典小说教学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但一斑并不等于全豹。不妨借此机会,趁热打铁,向学生推荐该作家的其他作品,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其风格。如课文《智取生辰纲》只是《水浒传》中第十六回部分,将七位英雄智取不义之财,而杨志费尽心机的英雄形象鲜明地展示在读者面前。教师可以趁热打铁,向学生介绍《水浒传》这部中国古典名著,让学生关心杨志后来的命运,激起学生探知的兴趣。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教师的“领”实际上就是“导”,是从学生的“学”出发的,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索、去总结,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的能力。

三、读写结合展开古典小说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应把读写结合起来,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篇幅较长的小说,可编故事梗概、故事提纲。学生喜欢杨志、孙悟空等人物,教师还可引导学生采用读写结合的方法,去试着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课本中所选的小说,除了在思想上给予我们启迪教诲,在情感上给予我们熏陶感染之外,在写法上更能给予我们极大的启发。如《智取生辰纲》中人物心理的刻画,《范进中举》中跌宕起伏的情节,这些写法都是我们在文本教学中进行作文教学的上佳之例。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小说应以关注课外读写为落脚点,以写辅读,以读促写,以达到强化思维、训练表达、积累思想的教学效果。可以尝试采用下面的方法来具体实施。

1.评论小说的内容或写法。

2.点评故事中的某个人物或其行为。

3.对小说中某个细节发生联想和感触。

4.延伸续写法,对一些结尾含蓄隽永的小说,续写故事。

四、影视欣赏法展开古典小说教学

多媒体的运用必将对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小说教学中,完全可以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采用多媒体手段,直接播放根据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给学生观看,可使学生对小说主人公的外貌、语言、动作、所处的环境等方面有直观的了解。对文别表现人物的情节,可以重复播放。这种方法比学生读文字小说效果要好得多,学生对人物和小说的理解会深刻得多。以课文节选的《杨修之死》中的情节描写为例,几个情节的展示让学生倍感兴趣,待看完影片后,再让学生读文本,学习中的疑惑就会烟消云散,而且对人物印象深刻,记忆长久。

当然,我们不能以影视的欣赏来代替文本的赏读,必须始终把文本的赏读放在第一位,影视有辅助作用,在教学中的运用要把握好度,主次分明,明确影视在教学中的具体作用。

五、新课程背景下古典小说阅读教学方式的探索与思考

1.新的小说阅读教学方式明确了在阅读教学中师生的角色定位,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

课堂上老师彻底改变了满堂灌的教法,老师起的作用是促进、组织和指导,实现学生学习习惯及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由被动接受教师的知识传输转变为主动搜集、分析、筛选、归纳和整理资料,主动探究、主动吸收知识;由偏重于机械记忆转变为探究过程,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新的小说阅读教学方式要体现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思想。

通过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训练,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达到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目的,实现阅读写作的良性循环。

3.新的小说阅读教学方式体现了学生之间良好的合作关系的建立,做到资源共享。

新的阅读教学方式要求学生自己搜集资料,自我解决,完全尊重学生的自主能动意识,积极培养学生的个性。但由于学生手中资料、个人文化的积累程度等因素的制约,学生个人的力量往往难以解决复杂的问题。同时,由于时间的限制,每个(或每组)探究的课题有限,因此,分组研究是开展这一教学模式的最基本形式。学生之间必须合作――充分交流、切磋,将自己的信息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占有资料,相互启发,相互争论,从而取得“突破性”的成果――探索出未知的知识。

4.中学语文教师应具备多种文本解读的理论及方法。

文本创作活动及其成果、读者对文本的解读,都是和主体的个性紧密相连的,现代人日益重视和珍惜个性,强调人文精神,强调尊重人、理解人。因此,中学语文教学应该允许教材解读的多元互谐。这就要求中学语文教师以多元文本解读理论和方法武装自己,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游刃有余地发挥主导作用。

5.教师解读文学文本必须运用艺术思维方式。

文学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文学作品的美具有飘忽、朦胧的特点,决定了解读、审美体验和意义阐释的不确定性。只有用直觉领悟和心理体验的艺术思维方式才能进入艺术,也只有用空灵蕴藉的语言才能传达作品的审美蕴涵。由于文学作品的艺术美是不能用纯粹客观的词语来描绘的,因此教师往往要通过模糊的具有诗意的弹性语言进行富于情趣的美感描述,激起学生去欣赏玩味的兴趣。在这个意义上,教师只是艺术王国的一个“导游”,文学的美景主要靠学生自己去领略。教师采用形象比喻和意境描述的方法,就能够有效传达教师意识和作家意识相遇、相认、相融合时的初始经验,同时也容易诱发学生的想象,对文本的审美韵味产生创造性的理解。解读文学文本必须运用艺术思维方式,这是中学语文教师文本解读的关键。

6.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是教师必备的技能。

在古典小说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影视教学,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对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掌握要熟练,教学才能正常开展。

总之,无论是小说的教学还是其他文体的教学,其教学方式都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应根据实际教学需要来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老师教得“简单”,学生学得轻松。

参考文献:

[1]小说教学的探究.云南教育.2007,(5).

第7篇:小说阅读教学方法范文

关键词:教材;阅读教学;讲课文;教读法

初中苏教版教材中,鲁迅作品分别散见于: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民俗风情”―《社戏》;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童年趣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小说之林”―《孔乙己》;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会读书之感悟品味欣赏”―《故乡》;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学会读书之迅速捕捉阅读信息”―《藤野先生》;名著阅读专题《朝花夕拾》等文章。

一、教材是课堂教学中沟通师生的桥梁,也是完成语文教学的凭证

叶圣陶于20世纪40年代在多篇文章指出:“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那凭借就是国文课本。” “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这个看似不再新颖的观点在今日的语文教学中仍发挥着举足轻重的指导和纠正作用,冲击了死板的以教材为主的语文教学,强调了语文教学应该在利用教材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这两个看似矛盾的观点是从不同的角度去看语文教材。阅读教学中体现的则是“教教材”和“用教材教”的分歧。现行的语文阅读教学提倡二者的统一,那何时教教材,何时用教材教呢?一个重要的前提是理解二者的不同目的,然后对选文有一定的理解和辨识,根据教教材和用教材教的不同的教学目的设计阅读教学。

王荣生在中外母语教材的比较研究中对语文教材的选文的功能作出鉴别,分为“定篇”“样本”“例文”“用件”四种。“定篇”是指蕴含文学素养、文化素养的中外名篇,反映在教学策略层面是“讲课文”,如《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祝福》。“例文”“样本”是为语文知识服务的直观性质的道具,如小说《孔乙己》。“用件”的作用不在于文章具体讲了什么,而是让学生以其为载体或者扶梯辅助其他语文学习的活动,如《拿来主义》。上述的四类在课程目标实施中即为“用教材教”,反映在教学策略层面就是“教读法”。

二、教师教学标准的衡量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的基本理念”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尤其是在大量的观课、评课中,衡量的标准往往是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艺术。但实际上“教了什么”应当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活动的基本标准,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不是决定性的衡量标准。

讲课文的对象是“定篇”,重在悟文品字,体会作者思想、情感。如分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首先要自我发问:在这篇课文中,最值得讲的在哪里?从何处讲起?在中学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固然要常教常新,但不能忽略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尤其是初中的教学,更应从基本的语言入手。单元标题“童年趣事”就给这篇文章解读提供了一个符合教材编排逻辑的切入点:文章语言运用里体现出来的童心童趣。“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的趣味。”将具体的字词句放回文本的具体语境中,去感受语言和文学。正是把这个文字描写的明明不能称作乐园的地方称作乐园,才能进一步设疑,激发学生的兴趣去挖掘文本,去体会童心童趣。

三、“讲课文”和“教读法”的区别

阅读教学中的“讲课文”和“教读法”的区别在于对教材文本的认知和处理上。若是就单独的课堂教学效果而言,讲课文与教读法是各有特色,不同的教师根据自身的素养和对语文教材的把握,将具体的方法应用于具体的课堂。“讲课文”是在具体的文字分析中引导学生理解感受,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一定的阅读思维和阅读方法;“教读法”则是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使得学生能自我理解感受。若方法使用得当,效果自然各有千秋。

但语文教育的好坏不能以短期的精彩,而应以较长的一段时间内的实践效果为标准。讲课文和教读法都要避免一个严重的问题,即主题先行。因而教师自身要处理好阅读过程中的“言传”和“意会”的关系。教师的“意会”是要准确地通过引导,将设置的问题“言传”出来,帮助学生以主体的身份去感悟,然后达到自身的“意会”。教师的“言传”只是一针见血的点拨,但正是从这一缸水折射出的一滴水,可以变成学生头脑中的星星之火,在指导学生意会、再发言交流的过程中渐成燎原之势,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和较好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叶圣陶教育论文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第8篇:小说阅读教学方法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实践 思考

《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要引导学生准确无误地领悟与利用祖国语言文字,不断积累和丰富自己的语言知识,培养阅读的能力与技巧,开启学生的思维。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同时还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纵观近几年各年级的教学检测情况,发现语文试卷重在考察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理解与领悟能力。阅读试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材料选自课外;注重对文章的整体感知、理解与感悟;开放创新是试题突出的特点。然而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严重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影响了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阅读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首先,在传统阅读教学中,教师把阅读当成了机械的分析题,片面强调文章具体内容的解读,而不重视阅读的过程。这不利于学生对文章思想的把握。其次,在传统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高高在上,唯我独尊。教师单一、机械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是不尊重学生个体地位的表现,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挥。第三,阅读量不足。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阅读材料仅仅是课本上十分有限的课文。这就造成了学生阅读量不足,教学效率低下。此外,师生互动性不强。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性不强,久而久之学生丧失了学习兴趣。因此,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一)精心设计内容,增强阅读的趣味性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是精心设计与巧妙安排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受到熏陶。在教学方法设计上,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互动式的教学,采用快乐教学法、文章想象法、文章意境想象法等教学方法,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语文阅读课成为学生的最爱。比如八年级上册的明清小说《范进中举》这一课,为了寻找古文与现代人的结合点,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笔者是这样举例子的。1901年,慈禧太后下令改革科举制度,考试内容增加了中外政治历史项目。为了遵守慈禧太后的旨意,考官硬是把拿破仑硬是塞了进去《项羽拿破仑论》,考官赶时髦,可考生哪里懂得其中的风情?于是就出现了笑话。一考生写道:“夫项羽,拔山盖世之雄,岂有破仑论”、“拿全轮而不胜,而况于拿破仑也哉?”等,学生听了忍不住捧腹大笑。这样使得学生学习兴趣大增,活跃了课堂气氛。

(二)善于设置悬念,创设问题教学情境

在语文教学中,课堂是阵地。只有在和谐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能主动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设置悬念,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学习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比如七年级上册《回忆我的母亲》这一课,笔者先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了问题情境:同学们,母爱是人类最值得歌颂的、最伟大的爱。在不久前的家长会上我为你们的母亲拍摄了图片。现在给你们播放满文军的《懂你》,请你们找找你们自己的母亲,想一想你们的母亲是不是爱你的?她们如何表达对你们的爱?与作者的母亲有什么异同点?音乐响起,带着这些问题,学生很快就进入了课堂学习的状态,并且迅速进入自己的角色,主动对课堂内容进行探究,把握人物形象。这样学生的思维达到活跃的状态,为语文阅读教学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在阅读中比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比较法阅读是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把风格相似的文章进行比较,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引导学生在比较中看到差别,进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把握文章。比如九年级上册鲁迅的《孔乙己》这一课,可以把它与八年级上册《范进中举》进行比较。孔乙己与范进二者都是封建科举制度的受害者与牺牲品,从而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到封建社会的残酷性。同时,比较法还可以延伸到课内与课外的比较。八年级下册自清的《背影》一文,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外查找有关写父亲的文章。以学生查找的《父亲》、《父子情》与《我的报童梦》为例,与所学的《背影》进行比较。就题材来看,都是写父子之情;从体裁来看,都是记叙文。然而从父亲的身份和地位、父子之情的表现形式比较,有很大的区别。三位父亲的身份与地位相差甚远,表现形式不尽相同。这样课文的重难点就更加清楚、透彻了,学生思路清晰,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加深了学生对父母的理解与爱戴。在今后的阅读中更加得心应手。

(四)深入感悟理解,进行阅读延伸与拓展

初中各年级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后,要根据学生对课文的掌握程度,发表自己的见解与看法,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可以运用一些现代教育技术,设计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自由表达。学生通过课文问题的探讨,积极进行探究,进一步加深对课文主体的理解。在思考与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延伸拓展,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教师还要让学生大声朗读,对于对话较多的小说或记叙文等,可以引导学生分角色表演,这样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结语

总之,在初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掌握良好的阅读教学策略,结合各年级学生特点提升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然而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广大教师的认真实践与积极探索,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为传承祖国的传统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9篇:小说阅读教学方法范文

【关键词】现代文阅读教学 策略 中职学校 教学方法

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为了彰显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目标,语文阅读教学的任务不外乎两个:一个是要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另一个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个性的养成和人格的健康发展。反思新课改实施以来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我们必须探寻优化阅读教学新的策略。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分析。

一、激活文字,创设形象

语文教材呈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象,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现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例如阅读欣赏朱自清《荷塘月色》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我请学生根据画中的荷叶和生活中所见,把荷叶与芭蕾结合起来,想象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满眼繁茂的荷叶,荷叶片片相连;因为出水很高,才像亭亭的的裙,像优美典雅的芭蕾舞中的的裙――于是,静静的荷塘幻化为动态的舞台,们穿着绿色的裙子,翩翩起舞,轻盈地旋转。随着想象的驰骋,学生进入到月光笼罩下的荷塘美景中,死的文字变成了活的形象,作品在想象中得到了复活。

二、注重学生的思考提问,激发主体意识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主动探寻就涉及思考、提问,问题是教学活动的归宿,问题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首先是对重点词句或者优美语段提问。阅读文章总是从词语到句子,从句子到段落,一边阅读,一边把文章的各个词语、各个句子、各个段落的内容联系起来,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遇到语言优美、辞藻华丽的语段,学生往往首先是惊叹,然后暗自神伤,接下来一步很重要,可能会有少部分学生把它抄下来,经常翻看,进而试着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去,这方面主要是就阅读的实用性而言的。就阅读教学而言,如果对部分语句、段落不理解或理解不透,自然影响对文章整体的理解。因此,对重要语句、优美段落的理解或质疑,无疑是阅读的基础。对语句、段落的隐含义的理解,一不能离开特定的语境,二不能忽略写作的背景,切不可断章取义、望文生义。在品读课文重点句段时,尤其要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精心设计问题情境。

其次是对文章的主旨性内容提问。这种提问直接指向阅读目标和要求,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并且阅读着力点集中在文本的重难点,具有很强的集中性,在阅读中起到了导向作用。在阅读中围绕文章的主旨内容进行质疑提问,正是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为完成阅读目标而需要深入加工的信息之上,使信息加工更有效。

三、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

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可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设身处地地感受体验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与情感。

1.表演式教学。对于一些故事情节丰富曲折、人物形象鲜明的文章,可以选择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把握、表演。如在教话剧《雷雨》的时候,对一个班的要求是发挥学生的想象,让学生自己编剧,自导自演;而另外的一个班则让他们去观看屏幕上的话剧,切实地加深体会。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比较教学效果,对于教师而言,也是一种丰富。

2.体悟式教学。让学生独自体验、品味、感悟文学作品的意蕴。如在教学沈从文的小说《边城》时,笔者没有首先对这一作品的主题思想进行分析,而是先引导学生阅读小说,然后在预习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作品中浓郁的湘西地方风情,再发表对这部作品的感悟和体验。有的学生说,文章很美,其人物形象描写血肉丰满、思想独异,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有的学生说,翠翠是美的化身,爷爷是善的化身;还有学生说感受到了湘西的乡土风俗;等等。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还能使学生深入到作品的意境中,受到作品情感的熏陶。

3.探究式教学。让学生在课内外阅读中自己寻找答案。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在学生想知道而不知道、口欲言而又无可言时提出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意识。如在讲授《荷塘月色》一文时,讲到“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句时,我说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作者颇不宁静呢?请大家自己去查资料、找原因。第二次上课时,学生都拿出了自己在课后找到的资料,分别对作者不宁静的心绪作了有理有据的分析论证。

四、在鉴赏品味和合作分享中提升能力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