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物的因素范文

生物的因素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物的因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物的因素

第1篇:生物的因素范文

树会对这些因素作出何种反应呢?首先我们应该考虑我们的蟠扎技术。金属丝在固定后应与树枝呈45°角斜住上缠绕,允许最大程度施压的同时保证足够松弛,避免因施压导致树枝的养分流失或阻断。随着树枝的弯曲,树会作出适当的反应,次生木质部或树木的沉积物会提供支撑树木生长的力量。除此之外,树木经常开发其专门的被称为“反应木”的木质组织,来改正树枝因人为的或自然界的风导致的弯曲及干的倾斜。树木生长的潜在遗传规律很少为人知道,但是它为了协调适当生长所涉及的一些基因,人们却很清楚。

由于树木中树枝沉积物的改变,我们可以增加这种改变的生长成分,通过在树枝下端做一些小的切口,让这些新细胞存短时间内在固定的位置生长定位,使其弯曲到我们想要的程度。

从图3可以看出,当树枝或树干被弯曲时,一个新的变化就被创造出来了。这改变了细胞的生长,平衡了弯曲角度,这种生长发生在蟠扎区域。当我们看到一条金属丝刺进树枝,并不意味着因它绑得太紧毁坏了树木,却恰恰是金属丝附近增长的细胞加快了增长率并试图围绕整个金属丝。当我们想提高树的增长率时,便可用这种技术。我们可以蟠扎树的根部,刺激树干增长,同时要小心谨慎不要让金属丝在树上太久。这些细胞在枯木上覆盖并生长,给树干一个新的自然面貌,植物所显露的这种可塑性被外部的压力刺激,随即生长出新细胞。

温度以及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需要做不一样的操作

种植盆景首先考虑的因素就是温度。包括如下内容:

1.日最高气温:

2.日最低气温:

3.昼夜温差:

4.日平均气温;

5.夜平均气温

固定的温度区域所提供的信息是哪种植物能够轻易地在我们所在区域被种植取决于当地温度。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你不能种世界上其它地区的植物。而是,你必须更多地关注树的需要――树在新的条件下进化,易受影响的病菌入侵,以及对新环境的适应性。不过,这也并不等于无论你在哪儿都能种任何品种的植物,但是存大多数情况下,你可以创造一个适应植物品种生长的小气候。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在花园或温室控制或改变气温而在加拿大种榕树(如图4)。空气、光和热的改变可以明显使花园的气温高于或低于外面的温度。在山区,知道当地气温尤为重要,由此我们可以把改变温度的不同因素考虑进去。

增加高度:高度每增加1000米,温度降低6℃。

排水系统:在夜晚,冷空气下沉,山谷里的温度明显要比周围山坡花园的温度要低。

阳光照射:南方比北方能吸收更多的太阳照射。在山区,北方的牛长季将会缩短,园艺家们经常在建筑物的南面种植暖季节植物,以摄取更多的热量。依据当地地形,被建筑物或大量岩石、干冷或干热的风吸收的热量会伤害或保护植物。在较冷的场所,岩石覆盖可以防霜,以及提高温度促进植物的生长;在温暖的地方,岩石覆盖可以满足树在夏天对温度和水的需求。

热量对树木生长的影响:温度影响着植物的生长,包括植物产生光合作用的速度(如图5)。在

定的范围内,光合作用率和呼吸率都随着温度的增长而增长。当温度达到植物所能承受的上限时,光合作用以及植物自身储备的养分都无法满足呼吸所需。

温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举个例子,在寒冬季节,树的种子的发芽在约4℃-27℃,而在温暖季节发芽在10℃-32℃。在春天,温度很低的土壤是植物生长的一个限制因素,仲夏,土壤的温度很高,也不适宜种子发芽。

植物的耐寒性:耐寒性指的是植物对寒冷的承受力。但是,低温仅仅是影响植物耐寒性的众多因素之一,我们应考虑耐寒性的关键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光周期(白昼的长短);

2.遗传学(植物材料来源);

3.最冷季节的温度;

4.快速的温度变化(沙漠地区由于缺乏湿度导致快速温度变化):

5.原材料,比如水,缓冲了温度波动:

6.风(如果没有东西阻挡,则能快速改变温度或湿度)

温度影响碳水化合物储备:随着温度的增加,碳水化合物的产量和储存也随之增加。在较高的温度下,因为植物的光合作用,储存的碳水化合物被利用,因此碳水化合物产量降低。在冬天,相对较弱的树木将会需要更多的保护。

冬天植物耐寒性的变化:许多伤害会发生,如下:

1.由于急骤降温,植物本身耐寒性不强会导致伤害;

2.由于温度低于植物本身的承受能力,会导致伤害;

3.隆冬时节由于温度的突然升高或降低,会导致伤害;

第2篇:生物的因素范文

手术室是为患者进行各种治疗和抢救的重要场所,各种尖端复杂手术都离不开手术室护士的密切配合,这就要求手术室护士不仅要有高质量的护理服务,还要有健康的体质,因此加强手术室护士自身防护,保证手术室护士身心健康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手术室护士由于其特殊的工作环境和性质,每直接或间接接触手术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及各种消毒剂等,如果保护措施不完善,经血液及接触传播会被感染,因此手术室护士具有较高的职业危险。为保障手术室护士身心健康,必须认真执行规范的防护措施,才能有效预防与减少手术室相关的职业危险因素。

1 生物性危险因素

生物性危险因素主要包括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结核等微生物感染。病人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等都可能因含有病原微生物而成为传染源,现已证实的血源性传播疾病多达50多种,而通过职业感染最主要的有三种,即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特别是艾滋病感染人数已超过60万,我国是乙肝大国,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为9.75%,丙肝感染率为3%,进而使护理人员职业感染的危险性增加。

手术室护士每天都要接触病人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手术室护士在配合过程中常使用税利器械,如刀、剪、针、骨钩,锯片等,因工作节奏快,传递器械频繁,极易发生刺伤或切割伤,污染的锐器是导致这类感染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约11.7%手术室人员存在意外的血接触,所以应采取有效措施预防感染。

2 防护

2.1 术前应完善手术患者的生物检查,异常结果应在手术通知单上注明,对异常情况做好围手术期的安全防护,正确使用隔离技术。

2.2 对各种传染性疾病如结核、破伤风、气性坏疽等防护,因患者手术具有较高传染性,应对此类患者指定专门手术间,并要求严格的消毒隔离,对手术室护士应树立全面预防观念,加强自身防护,手术完毕手术间按疫源地要求进行彻底清洁消毒。

第3篇:生物的因素范文

关键词:生物产业竞争力 决定因素 评价模型

现代生物产业在医药生物技术、农业生物技术、工业生物技术三个产业化浪潮推动下正快速由最具发展潜力的高技术产业向高技术支柱产业发展。世界各国的政府和公众愈来愈意识到生物产业的巨大发展潜力和对人类和社会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纷纷把发展生物产业作为基本国策,因此,生物产业化竞争日趋激烈。从而使生物产业竞争力成为国内外学术界、产业界乃至整个世界关注的焦点。生物产业竞争力是竞争力在生物产业层次上的体现,而其决定因素和测评模型的设计是研究的核心内容。

生物产业竞争力及其范畴

生物产业是指将科学与技术应用于生物有机体及其部分产物和模型,为改变生物及非生物物质而创造知识、产品以及服务的同类生产经营活动单位的集合。生物产业具有以下技术经济特性:知识和资本双重的高度密集、对政府和专利的高度依赖、两极分化的生物企业规模、技术和需求双重驱动。因竞争范围不同,生物产业竞争力有国际竞争力和国内竞争力之分,本文所讨论的是指生物产业国际竞争力。

生物产业竞争力是指属地生物产业的比较优势和它的一般市场绝对竞争优势的总和。是在国际间自由贸易条件下,一国生物产业以其相对于他国的更高生产力,向国际市场提供符合消费者或购买者需求的更多生物产品和服务,并持续地获得盈利的能力,即生物产业生产力和市场力。

生物产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是对生物产业竞争力进行衡量的基本前提,也是开展生物产业竞争力研究的重要基础。

生物产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

借鉴波特的“钻石模型”,结合生物产业发展和竞争特点,本文总结出生物产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

生产要素,包括与生物产业相关的人力、自然、知识、资本、基础设施等诸多资源,其中,特别强调的是“要素创造”(Factor creation)而不是一般的要素禀赋。主要涉及生物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人才的培养和作用以及生物产业创新体系的形成和运作。

需求条件,包括生物产品和服务市场需求的量和质(需求结构、消费者的行为特点等)。国内外生物产品和服务的现有和潜在需求非常巨大,以需求拉动生物产业发展的关键,是将潜在需求转化为有效需求。

相关与支持产业的状况,与生物产业相关的上游(如生物资源、相关生产资料产业等)和下游(生物技术产品应用、配套等)产业,与其共同构成相互支撑、互为依托的有机的生物产业链体系,其协调共生性十分重要。

企业策略、结构与竞争对手,生物企业的发展竞争策略,产业结构,同业对手的竞争活动,生物产业集群的良性互动,都会影响该产业的整体竞争力。生物产业园等生物企业集群的协调尤为重要。

政府行为,政府生物产业战略及重视度,组织协调,产业、税收、人才等政策,国际合作以及相关扶持政策,综合体现政府的协调推动作用。

机遇,现代生物产业目前处于成长期,全球垄断格局尚未形成,跨越式发展空间、国际合作以及与传统产业联动构成巨大发展机遇。

这六个因素构成生物产业国际竞争力“钻石模型”。其中前四项是关键要素,后两项是辅助要素,它们之间彼此互动,共同决定生物产业竞争力的强弱。

生物产业竞争力的量化指标评价模型

协同理论应用及内外生变量

生物产业对国家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增强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其发展必然受到全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生物产业是一个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完全开放的系统。协同理论认为在―个原无序或有序开放系统中,通过外部控制参量的变化,达到一定阀值,使系统内的各子系统间通过竞争与合作,最终由几个序参量支配着整个系统朝着有序或更为高级有序方向发展,最终达到一定功能的有序结构。生物产业在通过与它之外的环境进行物质、信息、能量交换时,内部要素协同作用力逐渐加大,直至把生物产业竞争力推到一个更高的平台,如此循环往复,螺旋上升。

确定生物产业竞争力评价的要素指标体系,要考虑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它们有机结合对生物产业竞争力产生系统作用。本文基于协同理论、经济增长内外生变量理论,提出影响生物产业的内外生竞争力变量评价指标。

生物产业竞争力的内生变量,是指在环境要素的控制下生物产业要素发生相互联系、协同作用的内在运行机制,是从产业自身生成影响竞争力的内部变量。

生物产业竞争力的外生变量,是短期内不受产业内生竞争力变量影响、从产业外部生成并输入到产业内部影响竞争力的外部变量。内外生竞争力变量是相对独立且在长期中反映出来是动态的。

生物产业竞争力内外生变量评价指标的界定和划分

生物产业竞争力内生变量的分析 产业投入:生物产业是一种高投入、高智力的产业,提高产业竞争力就得有大量资金、人才的投入,尤其是R&D资源的投入。产业产出:衡量生物产业是否具有高的竞争力,最终体现在其产出的量和质上是否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实力。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必须要有内外部资金、设备的投入、人才的培训和引进、新产品及工艺项目的研发、科技与市场信息的利用作为基础和动力。是其投入产出的中间枢纽。

生物产业竞争力外生变量的分析 产业政策环境:生物产业是―种高风险、高投入、高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产业,国家只有在科研资金的投入、税收、信贷、风险资金等政策上提供优惠的条件,才能吸引社会各方面资源投入。产业技术支持环境:社会要储备大量的知识,培养为数众多的高素质人才,组建大量相关研发专业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为生物产业提供知识信息、高素质的人力资源、高价值的科研成果。产业孵化环境:生物产业园区是集基础设施、优惠政策、先进技术及优美的生活工作环境为一体的区域,是高科技生物企业的集群地和孵化器,其发展状况反映出生物产业的竞争力。

构建生物产业竞争力的量化评价模型

由德菲尔法确定指标权重:

A=0.6B+0.4C B=0.3D+0.4E+0.3F, C=0.3G+0.4H+0.3I, D=0.2D1+0.3D2+0.2D3+0.3D4

E=0.2E1+0.1E2+0.2E3+0.2E4+0.1E5+0.1E6+0.1E7, F=0.2F1+0.1F2+0.1F3+0.2F4+0.2F5+0.2F6

G=0.3G1+0.15G2+0.1G3+0.15G4+0.3G5, H=0.3H1+0.2H2+0.2H3+0.3H4,I=0.2I1+0.3I2+0.2I3+0.3I4

A,生物产业竞争力;B,生物产业内生竞争力;C,生物产业外生竞争力;D,生物产业投入;其中:D1.生物产业R&D经费(万元),D2.生物产业R&D经费强度(%),D3.生物产业R&D人员(人数),D4.生物产业R&D人员强度(%)。E,生物产业产出;其中E1.生物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增加值比例(%),E2.生物产业增加值占生物产业产值比例(%),E3.生物产品和服务出口额占制造业制成品出口额比例(%),E4.生物产业贸易竞争力指数(%),E5.生物产业产值(万元),E6.生物产业出口额(万元),E6.生物产业出口额(万元),E7.生物产品和服务附加值率(%)。

F,生物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其中,F1.生物产业创新成功率(%),F2.生物产业自主创新产品率(%),F3.生物产业新产品和服务销售率(%),F4.生物产业新产品和服务出口销售率(%),F5.生物企业与外部技术力量研发合作项目数,F6.生物企业拥有专利数。

G,生物产业政策环境;其中,G1.生物产业R&D经费占GDP的比例(%),G2.政府生物技术R&D经费投入占生物技术R&D经费总额比例(%),G3.对生物企业年减免税额占当年总减免税额的比例(%),G4.对生物企业年信贷额占当年信贷总额的比例(%)。

H,生物产业技术支持环境;其中,H1.高校科研机构生物技术R&D人员占生物技术R&D人员的比例(%),H2.基础研究经费占R&D经费的比例(%)H3.收入三大系统(SCI.ISP.EI)相关论文数,H4.相关专业本科以上毕业生数占R&D人员总数比例(%)。

I,生物产业孵化环境; 其中,I1.生物产业园已开发的面积数(平方公里),I2.园区内创业中心孵化成功的生物企业数,I3.园区内上网计算机数,I4.入园生物企业数年增长率(%)。

注:D2=D1/生物产品销售额×100 %

D4=D3/从业人员数×100%

E4=(生物产业出口总额-生物产业进口总额)/(生物产业出口总额+生物产业进口总额)×100%

E7=生物产品和服务附加价值/生物产品和服务产值(%)

F1=生物产业正式投入生产项目/生物产业创新数×100%

F2=生物产业自主创新产品数/生物产业创新产品总数×100%

F3=生物产业新产品和服务销售额/生物产业产品和服务销售收入×100%

F4=新产品出口额/新产品销售收入×100%

本文的探索对提高生物产业竞争力的决策提供一种参考方法。但在实证分析和生物产业国别竞争力的比较中,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第4篇:生物的因素范文

关键词: 女生 物理学习 非智力因素 培养

男女生物理成绩差异的存在,有女生自身生理和心理的因素,有智力和非智力的因素,还有社会、学校、家庭等因素。然而学好物理,主要是由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所共同作用完成的。对于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男女生来说,他们的智力水平和知识基础并没有明显的差异。从思维能力方面看,男女生也各有所长。据调查统计,在数理思维能力上,男生只稍优于女生。显然,导致男女生物理成绩悬殊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不同。因而强化女生对物理学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提高女生物理成绩的有效方法。

一、激发女生学习物理的正确动机和浓厚兴趣

许多女生对物理缺乏兴趣,学习无动力。这是“要我学”而不是“我要学”的原因造成的。只有想方设法使她们端正学习动机,激发她们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后,她们才有可能与男生一样主动而积极地学习物理。

1.介绍女物理学家的成长道路和优秀女学生的先进事例。如,法国物理学家居里夫人在放射性领域的开拓性研究,美籍华人吴健雄女士在核物理实验方面的卓越贡献,还有国内物理学界的女杰,如谢希德、韦钰等。使女生从她们成功的因素中受到感染,得到启发。用这些良好的素材来培养女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萌发与男同学竞争的心理。同时,其他物理学家以及物理学家史的介绍,同样也可以激发她们学习物理的兴趣。

2.以物理学广泛的应用性和当代物理新成果、新发展来激发她们学习物理的兴趣,明确学好物理的重要性。尤其要多介绍生活和社会的需要,从而使她们看到物理知识的实用价值,形成内在的动力。大道理要讲,小道理也要讲。例如,据统计,高校招生理工科各专业中,属于物理专业的占75%。因此,就个人志愿而言,女生同样应该学好物理。

3.创造条件让女生人人动手做实验。由于女生比较害羞,因此在课内外的实验中,她们一般不愿争先动手,常常失去很多做实验的机会。这不仅不利于培养女生的实验技能,更使她们感到物理学习枯燥乏味。事实上,并不是女生不愿动手,害怕动手,相反,她们有时候更愿意冒险。笔者曾经设计一个利用一节干电池、一个镇流器组成的电路来演示断电自感现象,让每个学生体会断电时所产生的瞬间高压电击的麻震滋味,吓退的竟是很多男生。

二、培养女生热爱物理的积极情感

情感比兴趣更加深刻稳定,要使女生热爱物理、喜欢物理,而不是讨厌物理、害怕物理,应该通过物理教学的情绪感染,使女生体验到愉快振奋的情感,从而使她们更主动积极地领会、掌握物理知识。

1.对女生以表扬鼓励为主,不断培养她们学好物理的自信心。女生感情丰富而又脆弱,实践表明,表扬比批评更能唤起女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更有利于巩固、调整、校正她们的行为。我们要耐心地帮助她们在学习上和活动中取得成功,使她们在学习上始终保持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良性循环,从而提高她们的学习效率。对女生中学习有进步的应该及时用适当的形式进行表扬和鼓励。

在女生中,学习物理的自卑感和心理压力是比较普遍的,不少女生看到中学的女物理教师很少,她们往往也联想到自己是否适宜物理的学习,怀疑自己学习物理的能力,她们在上课时害怕被提问,不愿意发言,实验时怕动手,惟恐讲错做错而被讥笑,这就需要我们经常用“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语言来勉励她们,经常鼓励她们积极参与全班同学的讨论和辩论来产生“思维的共振”,积极参加实验操作,以增强她们的自信心,而不是“跟着感觉走”。

2.利用女生爱美心理,进行物理美育。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和发现物理学中美的因素,努力创造美的情境和气氛,让她们在审美的情趣中愉快地学习,以进一步提高女生对物理学习的热情。

3.物理教师只有对女生付出比男生更多的“感情投资”,才能使她们产生对物理的情感,即“以情育情”。各科中班主任及学生敬佩的任课教师所教的学科成绩往往比较好一些,这就是情感的作用。因此,物理教师应以自己对物理知识和物理实验的热情而使女生耳濡目染,激发她们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并且在安排学生参加课外兴趣活动和物理竞赛辅导时,在课堂上请学生回答问题或板演时,对男女生应一视同仁,甚至对女生可以适当优先考虑。

三、培养女生学好物理的坚强意志

由于物理学科的特点,在学习过程中,将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意志薄弱的学生容易知难而退、半途而废;意志坚强的学生则具有坚忍不拔、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坚强意志。

1.意志力差,打退堂鼓是部分女生学不好物理的重要原因。对此,我们首先要经常了解她们,及时对受挫的女生进行心理疏导,除对她们进行日常的思想教育外,还可以通过班集体活动鼓励她们树立理想,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要增强女生自我控制和调节的能力,正确地对待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困难和干扰,保持适宜的情绪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2.要大力提高女生对挫折的承受力。不妨有意识地创造一些挫折,锻炼女生的意志力。可以向女生提出具体有一定难度的,经过努力又能达到的活动内容,在其遇到困难时给予鼓励和指导,使她们看到自己的价值,看到自己的潜在的力量,增强信心和勇气。要求她们不懂就问,弄懂为止,但不提倡不会便问,尤其要求她们不要只问“是什么”,而不问“为什么”,以培养她们刻苦钻研的精神。

四、培养女生勇于探索、独立自主的性格

第5篇:生物的因素范文

关键词:生物质 锅炉效率 调整措施

1 前言

广东粤电湛江生物质发电有限公司是目前国内单机容量最大的燃用生物质燃料的电厂,总装机容量为2×50MW。其燃用的生物质燃料较为广泛,有甘蔗渣、甘蔗叶、树根、树皮、木质边角料、橡胶木等。

两台机组由2011年投产至今已有四年,由不稳定的试运行阶段进入了稳定运行阶段,研究如何进一步提高锅炉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文章根据本人在生物质发电厂的工作经验,对相关影响因素作分析研究,提出相应的调整措施,以促进生物质锅炉安全、高效、稳定、长周期运行,进而提高我厂经济效益,为社会创造财富。

2 锅炉设备简介

广东粤电湛江生物质电厂总装机容量为2×50MW。两台锅炉均由华西能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其型号为HX220/9.8-Ⅳ1。锅炉为自然循环、高温高压、平衡通风、露天布置的固态排渣循环流化床锅炉。

设计燃料:50%甘蔗叶+20%树皮+30%其它;

实际燃料:较为多变,一般为树皮搭配其他生物质燃料

由右表看出,我厂锅炉运行的实际参数与设计参数有一定的差异,在一次风量、二次风量、炉膛出口烟温和锅炉热效率方面表现最为明显。由于实际燃料与设计燃料偏差较大,加上生物质燃料具有多变性并附带碱性腐蚀等问题,实际锅炉效率将比设计值低。

3 影响生物质锅炉效率的主要因素

在实际运行中,影响生物质锅炉效率的因素较多,文章就三个主要因素展开分析。

(1)生物质燃料多变性对锅炉效率的影响

与燃煤机组不同,生物质燃料具有多变性。燃煤机组在使用同一批次的煤种时,进入炉膛的燃料可以视为不变,但进入生物质锅炉的燃料在一小时内却可以发生剧烈的变化。这是因为煤的供应市场较为稳定,加之煤本身热值高,耗量相对较少,但生物质燃料普遍热值较低,耗量大。同时,煤的来源颇为丰富,而各种生物质燃料来源缺乏较稳定的供应源,而且实际运营中来料批次混杂,导致同一时刻进入锅炉的燃料种类不稳定,即其干度、热值等参数不稳定,严重影响生物质锅炉的效率。

除此以外,生物质燃料多从农林及加工场购入,不可避免地混有石头、铁钉等不可燃烧杂质。由于生物质燃料耗量大,难以在上料过程彻底清除,这也会影响锅炉的热效率。

(2)设备状态对锅炉效率的影响

燃用生物质燃料目前仍是一项不稳定不成熟的技术,在实际运行中必然存在对锅炉设备的影响,进而又对锅炉效率产生不利的影响。根据实际运行出现的问题,我厂锅炉常出现的设备异常有以下几种。

2.1 布风板上异物堆积影响流化状态

如果燃料杂质中不可燃成分质量较大,将无法从排渣口排出,长期囤积在布风板上,影响炉内流化状态,甚至砸坏布风板上的风帽。当风帽大面积损坏时,流化状态严重恶化,锅炉效率大打折扣。

2.2 竖井烟道内过热器积灰严重

由于生物质锅炉运行参数较低,燃烧产生的灰较容易在尾部烟道积聚。尽管每天严格执行吹灰工作,但仍不可避免烟道积灰的问题。当过热器积灰严重时,将难以保证炉内微负压运行。此时只能减少给料以维持锅炉运行,锅炉效率便降低了。

2.3 空预器频繁漏风

生物质锅炉由于存在碱性腐蚀,受热面的腐蚀问题较为突出。长周期的腐蚀将使空预器的管壁减薄,漏风问题日益加剧。当一次风空预器腐蚀时,将难以保证炉内流化;当二次风空预器腐蚀时,将影响炉内氧量供给。两种情况都对锅炉效率产生不利的影响。此外,空预器漏风将降低排烟温度,锅炉热效率受到较大影响。

2.4 过热器腐蚀导致泄漏

碱性腐蚀使过热器运行的可靠性降低,当过热器产生泄漏时,只能降低参数运行,甚至被迫停炉,对机组运行威胁较大。

(3)下料均匀性对锅炉效率的影响

由于生物质锅炉的应用尚未成熟,故其上料系统也不成熟。而在实际运行中,生物质燃料种类繁杂,其流动性、干湿度千差万别,运行过程较难保证下料均匀。煤粉炉能较为精确地向炉内提供给料,但生物质锅炉却较难实现。我厂使用两级变频螺旋给料机向炉内提供生物质燃料,但由于燃料多变,给料机同一转速却不一定对应一定的给料量,此时运行值班员的调控便显得更为重要。除此以外,下料过程存在生物质燃料溢流、卡涩给料机等问题,也将使下料问题进一步复杂化。

下料不均对生物质锅炉的参数的影响十分明显。由于生物质燃料一般较快燃尽,短时间的中断给料,难怕只有一两分钟,炉膛出口烟温都能下降100摄氏度甚至更多,即生物质锅炉的稳定性难以和煤粉炉相比较。而大幅度波动的参数将较大程度地降低锅炉稳定性,锅炉稳定性难以保证,锅炉效率便无从谈起。

4 相关的调整措施

(1)合理采购生物质燃料,严把质量关,尽量减少燃料中的不可燃杂质。同时,合理配料使进入炉膛的生物质燃料平均热值相差较小。例如,将干度较高和干度较低的燃料搭配使用,将流动性较好和流动性较差的燃料搭配使用,以提高燃料的稳定性,进而提高生物质锅炉的热效率。

(2)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利用每次停炉的机会,充分清理布风板上的杂质,对破损风帽进行重新焊接修补,确保运行时流化正常;清理尾部烟道过热器外侧的积灰和污垢,清理完毕使用消防水进行冲洗,确保烟气通流顺畅;对漏风的空预器进行堵管或更换处理,确保空预器的有效利用;对过热器管壁进行测厚处理,及时更换泄漏或是管壁变薄的管子,以减少运行时过热器爆管泄漏的可能。除此以外,还可以考虑引风机整体增容改造计划和过热器整体更换计划,以解决炉膛正压问题和过热器破损严重的问题。

(3)提高运行操作的调整水平,特别加强给料均匀性调整。操作时要求做到精调细调,防止锅炉参数出现大幅度波动。根据炉膛参数调整给料机,尽量做到提前操控,避免出现人为因素引起断料和缺料的情况,导致锅炉效率下降。

第6篇:生物的因素范文

关键词 动物源性食品;致病菌;生物膜;形成;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R37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0-0331-02

据报道[1],致病性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是食品安全的最大隐患,美国每年食源性疾病达8 100万例,且统计结果显示,65%的人类细菌性感染都与生物膜的形成有关[2]。细菌生物膜(Bacteria Biofilm,BF)使内部细菌能够抵御噬菌体、抗生素、阿米巴原虫、杀菌剂和机体免疫系统等,造成免疫逃避,在临床上引起慢性感染、持续感染和多重耐药性。

1 细菌生物膜的形成及存在

细菌生物膜是指由附着于惰性或者活性实体表面的细菌细胞和包裹着细菌的由细菌自身所分泌的含水聚合性基质所组成的结构性细菌群落。大多数细菌的生存以生物膜为主,浮游状态为辅。其可由单一菌种形成,但更常见的是由多种细菌共同形成:经过粘附期、种植期、生长期、成熟期和播种期[3],通过少量浮游细菌粘附在一个实体的表面,分裂增殖,形成微菌落,之后多个微菌落相互融合,形成生物膜。生物膜中除了水和细菌外,还含有细菌分泌的胞外聚合物、吸附的营养物质、代谢产物及DNA等细菌裂解产物。

生物膜广泛存在于含水和潮湿的各种表面上,包括土壤、养殖场饮水和饲料系统、废水处理系统、食品加工、病理状态下的组织器官等,造成养殖场环境、用具、水和料的污染及疾病的传播,进而污染动物源性食品,致病菌通过食物链侵袭摄入者,导致细菌性感染,并产生免疫逃逸、持续感染以及耐药性菌株的传播,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2 动物源性食品中主要致病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因素

2.1 大肠杆菌

通过对致病性大肠杆菌O157∶H7的研究发现,其不单可以在聚苯乙烯、不锈钢和玻璃等多种材料上形成生物膜,甚至可以在猪肉、禽产品和农产品中形成,该生物膜还可以通过接触,从用具表面转移到肉品、熟肉制品和农产品上,即使洗涤后,仍可以保留在食品表面,并保持较高的致病性[4]。而且糖分、适量的无机盐以及一定浓度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5]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生物膜的形成和被膜内细菌的粘附性提高。另外,致病性大肠杆菌可以在聚苯乙烯、不锈钢和玻璃等多种材料上形成生物膜。陈朝喜等[6]研究表明不同成膜能力的大肠杆菌对抗生素表现出不同的耐药谱型,而生物膜的形成与耐药谱型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

2.2 沙门氏菌

Malcova et al[7]通过对94株鼠伤寒沙门氏菌成膜能力的测定,发现大多数菌株都可以产生生物膜,而Salmonella genomic island 1(SGI1)基因阳性的菌株成膜能力更强,说明该基因与细菌生物膜的成膜能力有密切关系。与之前研究结果坚持的鼠伤寒沙门氏菌是扁桃体细胞内致病菌不同,Alexander et al[8]等通过一系列动物试验和生物膜相关基因csgA、csgD和adrA的检测表明,鼠伤寒沙门氏菌主要以生物膜的形式定殖在猪扁桃体细胞外,并向体内、外散播。

2.3 葡萄球菌

一系列研究发现,aap、ica、aap、bhp基因参与葡萄球菌生物膜的形成,同时葡萄糖、乙醇和氯化钠可以促进葡萄球菌生物膜的形成。目前,在众多抗生素中,万古霉素对葡萄球菌生物膜造成的感染仍有较好的疗效。而表皮葡萄球菌形成生物膜后,可导致VITEK-AMS系统报告“不能鉴定细菌”或“阳性生长孔生长不良”的试验结果,造成临床检测的失误,影响疾病的治疗和预防。

2.4 李斯特菌

Harvey et al[9]对分离自环境、动物、食品和临床的138株李斯特菌进行生物膜构造的研究,发现其中仅11株能形成强或中等的生物膜,其他127株均形成较弱的生物膜,而且生物膜形成能力与菌株来源无关。通过对菌株进行酯酶同工酶电泳(ESE)和多位点酶电泳(MEE)发现,与其他ESE表型相比,ESE II型菌株都表现为较强的成膜能力,而MEE与成膜能力无关。通过对延长培养时间到14 d,发现在培养48 h后测定为成膜能力较弱的菌株,此时表现为强或中等的成膜能力,培养48 h后测定为成膜能力强的菌株,此时仍表现为强,说明培养时间对李斯特菌成膜能力有较大的影响。

2.5 链球菌

II型链球菌是引起猪脑炎的主要病原[10],在对分离自患脑炎的猪只的II型链球菌进行生物膜形成的分析,发现在葡萄糖、果糖或蔗糖作为碳源时,II型链球菌可形成较厚的生物膜,而当以乳糖作碳源时,不形成生物膜。另外,这株II型链球菌在生物膜状态下比在浮游状态下更加耐受青霉素G和氨苄西林。

3 结论与展望

在食品安全问题频出的今天,对于动物源性食品中主要致病菌生物膜的形成仍在不断研究。细菌作为一个完整的个体,其内部生命活动是高度协调,并能对外界环境做出快速反应,以适应环境变化。根据其形成机制,可以采取有效措施阻止生物膜的形成、扩散等,对于保障人民的健康,推动安全生产、促进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 参考文献

[1] 高光.畜禽食源性细菌耐药性与食品安全、现状及对策[J].中国禽业导刊,2003,20(4):12-15.

[2] 唐俊妮,史贤明,王红宁,等.细菌生物膜的形成与调控机制[J].生物学杂志,2009,26(2):48-53.

[3] 宋志军,吴红,MICHAEL G,等.细菌生物膜与抗生素耐药[J].自然科学进展,2003,13(10):1015-1021.

[4] KAREN S,SHIN-HEE K,MATINLO Y,et al.Production of biofilm and quorum sensing by Escherichia coli O157∶H7[J].Food Microbilolgy,2009(16):514-519.

[5] 欧阳凤菊,李兆利,赫明磊,等.禽致病性大肠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10,32(9):672-676.

[6] 陈朝喜,廖小平,朱恒乾,等.百余株宠物源性大肠杆菌的生物被膜表型与耐药谱型分析[J].中国兽医科学,2010,40(9):886-889.

[7] MALCOVA M,HRADECKA H,KARPISKOVA R,et al.Biofilm formation in field strains of Salmonella enterica serovar Typhimurium:Identificat-ion of a new colony morphology type and the role of SGI1 in biofilm formation[J].Vet Microbiology,2008,129(3-4):360-366.

[8] ALEXANDER V P,FILIP B,JIRI V,et al.Salmonella Typhimurium resides largely as an extracellular pathogen in porcine tonsils,independently of biofilm-associated genes csgA,csgD and adrA[J].Vet Microbiology,2010,144(1-2):93-96.

第7篇:生物的因素范文

一、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的意识对一定客体的内在趋向性和内在选择性。兴趣、好奇心、求知欲,这三者是密不可分的。好奇心是人对新异事物产生探求的一种行为,而求知欲是积极探求知识的一种心理状态。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也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前提和关键。

在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创设问题情境,如:“植物的花为什么五颜六色”“鸟用翅膀飞,飞机是不是用翅膀飞”“植物为什么会吃荤,有没有吃人的植物”等。这样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由已知到未知的探求心理,增强学生的探究欲和学习兴趣。

二、引发强烈的学习动机

动机是直接推动人们认识某种事物活动的内在原因和内部动力。学生的学习活动都是由动机引发并进行激励和推动的,强烈的动机会使学生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也会使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活动。因此,教师的任务在于发现、引导、利用这些动机,以达到教学目的。

1.明确目标,激发学习动机。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标,使学生知道学什么,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如讲“光合作用”时,先由动物的直接或间接食物来引入光合作用的意义、光合作用的实质,明确两大转化目标,再讲光合作用的概念与过程,可调动学生学习的动机和积极性,若让学生参考资料设计实验、做实验,又可调动学生探求知识的主动性。

2.反馈结果,及时评价,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反馈结果、及时评价,使学生能够知道自己在学习上取得了多大进步,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目标,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动机。

3.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学生学习动机的产生,是在产生某种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相应的欲望。理论联系实际的结果一是学有所用,二是所学知识在实践活动中得以验证。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引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动机。

三、激发热烈的学习情感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体验,是人们在活动与认识过程中,表现出的对事物的态度。一般情况下,面对能满足人的需要或符合人的愿望和观点的客观事物,人们就会产生肯定的、积极的态度,否则会产生消极、否定的情感。情感作为行为动力,有发起和维持行为的作用。

1.师生互动,创造共鸣。生物教师应关心爱护学生,既教书又育人,这样学生就会把对教师的好感转化为对学习的好感和动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多与学生互动讨论,多注意沉默的学生,以表扬为主,多鼓励学生,与之进行各种形式的交流,培养情感,相互沟通。生物学是一门直观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可采用各种直观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情感因素,引发兴趣、创造共鸣,以提高教学效果。

2.传授知识,让学生产生情感体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意知识的结合点和难点,设计一些问题进行讨论,也可利用知识的迁移,激发学生的思维。如:复习高中内容时,可让学生讨论一种植物生活史中出现的现象并解释这种现象,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讨论,最后由学生归纳小结并一一得出结论,学生在活动中得到竞争和成功的体验。另外,介绍我国生物技术取得的一些成就或介绍我国人口资源、环境中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危机感、使命感,从而改变学生学习面貌。

四、磨炼坚强的学习意志

意志是人在行动中自觉地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心理过程。意志是通过人的行动表现出来,没有意志就不可能有意志行动。因此,意志品质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

1.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意志行动的首要特征是明确的目的性。目的性越明确,它对学生的激励就越大。因此,教师要从多方面引导,利用我国丰富的生物资源和本地优势资源,对学生进行爱国、爱家乡的思想教育,使学生明确生物知识与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从而明确学习目的,坚定学习信念。

第8篇:生物的因素范文

一、基本要求――激发学习动机和端正学习态度

本文探讨的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因素以外的因素,如兴趣、性格、态度、意志力等。通过苏教版初中生物教学,笔者发现,学生学习动机和态度的培养是教学之前必须要做的基础工作,对非智力因素进行培养和构建,离开这个基础将是“空中楼阁”。比如,苏科版七年级上册教学内容《生物生存的环境》,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汇报:你知道的生物是什么,它的家在哪里?如,小草的家在大地;鱼儿的家在海底;荷花的家在池塘;仙人掌的家在沙漠……老师通过引导学生,可以用表格板书每种生物生存的环境,并且加以归类,学生看起来一目了然。大自然是相互制约的生物圈,哪种生物的生存都有一定的环境和家园,教师可以通过总结和整理,和学生进行亲切的交流,以此激发学生探索生物家园的欲望。

二、主要内容――培养学习兴趣和增进师生情感

培养学习生物的兴趣是学生学好生物课程的前提。没有兴趣,再好的教学条件也起不到作用,只有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促使学生具备探索科学的品质,也才让老师喜爱,学生尊重。例如,笔者讲授苏科版八年级生物《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内容,课前鼓励学生通过网络资源收集有关“DNA和蛋白质究竟谁才是遗传物质”的问题,这个课前实践性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参与探究和重温前人的实验研究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这样的科学事实:生物学家艾弗里通过实验证明了DNA是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然而他在实验中还发现决定遗传物质DNA中,依然存在蛋白质。新的疑问发生了,到底是哪个起遗传的作用?通过大量的实验再次证明: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是核酸,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学生通过课堂探究,最终找到了决定遗传物质的是DNA的科学依据。这个教学过程,拉近了师生间的情感。

新课改下的师生关系是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它有利于发挥学生生物学习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老师循循善诱之下逐渐步入生物知识学习的殿堂。例如,苏科版生物八年级下册中的《关注自己的健康》,教学中笔者结合课文内容,制作危害人体健康的的图片:可卡因、冰毒、大麻、鸦片、海洛因、等,让学生通过这些为人类带来的危害,谈谈如何看待健康。学生可以结合自己已有的社会经验,对如何危害人类健康的事实进行交流,通过交流共享,学生就能懂得健康对人体的重要性,启发学生对生命的珍爱。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还可以通过让学生分组讨论、知识竞赛,加强与学生的联系,扮演答疑解惑者、鼓励者、表扬者的角色,耐心指导、细心劝诱学生对生物知识进行探索,从而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和亲切感。

三、重要依归――锻炼学习意志和塑造高尚品格

第9篇:生物的因素范文

关键词:生物膜反应器;污水处理;复合生物反应器;氨氮的处理

1.引言

在污水生物处理过程中,其技术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技术就是生物膜反应器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生物膜反应器技术其处理的作用已经可以和活性污泥法相媲美,它们主要都是为了去除废水中溶解性的和胶体状的有机污染物。本文主要通过复合生物反应器对氨氮的处理效果对生物膜反应器处理方法进行分析。

2.复合生物反应器

复合生物反应器在处理污水时其工艺流程主要采用的是传统的活性污泥工艺流程。将多孔悬浮载体投放入曝气池中,供微生物生长,悬浮相和附着相微生物都同时存在于反应器中,进而构成复合生物反应器。在复合生物反应器中,同时存在悬浮相和附着相微生物,在载体表面都会看到一些游离的菌体,同时又有一些生物膜与载体表面相分离,进而悬浮污泥就产生了,此时反应器中的载体表面就有稳定状态的生物膜形成,其中液相中的悬浮污泥和生物膜共同作用于此,将自己的降解优势充分地发挥出来。

3.复合生物反应器去除污水中的氨氮

复合生物反应器系统进出水的NH3-N浓度变化见图1。从图1和图2上可知,MBR出水的NH3-N浓度都低于10mg/L,去除率也都在80%以上。这是由于在复合生物反应器中存在世代时间较长的硝化菌附着生长在生物膜上,使得反应器的硝化作用与系统活性污泥的泥龄无关,在完全混合式的好氧复合生物反应器中取得较好的脱氮效果成为可能。同时,异养菌生物体的合成作用占用了一部分氮元素,并减少了从氨氮到亚硝酸盐、再到硝酸盐的氮元素流动。

图1 复合生物反应器处理污水中的氨氮的效果

图2 生活污水NH3-N的去除率

在试验进行到第10天左右时,进水中的NH3-N较低,而同时复合反应器对其去除率也下降。这是由于大量的冰雪融化水进入生活污水中的使NH3-N值降低,同时其中溶解性的NH3-N比例增加,而悬浮性的成分降低。硝化反应受温度的影响很大,生物硝化反应可以在4~45℃的温度范围内进行。硝化菌的最佳生长温度是35~42℃,硝化菌对温度的变化非常敏感。温度不但影响硝化菌的比增长速率,而且影响硝化菌的活性。

表明复合生物反应器对NH3-N去除率高且稳定,对于进水水质的变化适应性很强。

4.结语

综上分析可知,复合生物反应器对污水中的氨氮的处理有着很大的作用,其中污水中还存在很多物质,如COD等,本文就只针对氨氮进行了分析,经过实验分析得出,在挂膜后,对污水处理启动复合生物反应器装置,等到11天后,发现原来的污水已经变得非常清澈、稳定,并且去除NH3-N也比较稳定,其效果基本上在百分之九十以上,由此可见,复合生物反应器在去除污水中的氨氮元素时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方法。

参考文献:

[1] 范福洲,康勇,孔琦,安晓娇. 废水处理用生物膜载体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 2005,(12).

[2] 高旭,车云兵,郭劲松,鲜吉成. 活性污泥-生物膜一体化反应器处理生活污水性能研究[J].安全与环境工程, 2007,(03).

[3] 刘开东. 浅谈污水回用处理技术及应用[J].科技信息,20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