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内经济趋势范文

国内经济趋势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内经济趋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国内经济趋势范文

【关键词】创新;农业技术;发展

农业技术创新是通过科研人员不断研究和开发所得出来的成果,其成果首次介入到商业阶段,并被不断地传播和扩散。农业创新扩散是农业新技术、新成果从开始创新的时候向外传播的一个过程,是被农民或者企业采用的一个过程。是农业创新技术的一个新起点,被理解成为了相对扩散的一个过程。能够更好地促进相关地区还有人群的收益的提升。所以说只有将重点致力于农业创新当中,才能够真正地实现现实的指导意义。

1.农业技术扩散的研究

在20世纪初期的时候,国外就开始对于农村创新技术开始进行了扩散研究。其著名的心理学家将扩散概括为模仿定律。到了1920年的时候,扩散研究在美国开始进入了一个非常繁荣的时代,在这一时期很多学者对于扩散研究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到了1943年的时候对于杂交玉米开始了研究,直到90年代中期之后,传统的扩散方法已完全消失,扩散研究成果开始稳步的上升。扩散研究在社会中不同的领域进行着,其与农业技术有关的主要集中在社会早期、人类学、农村社会学、地理以及经济学几个领域当中。在早期阶段,社会学者对于农业技术创新会在某一区域内进行扩散。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一般会采用数据分析方法,从而得出一定的结论,并利用不同的采用者进行分析,这给后面接手的研究者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和经验。然而农业技术创新在进行扩散的时候,可以就两点说起,一个是以农户为研究对象进行农业创新技术的研究,另一个就是以扩散总体特征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对其发展规律以及变化进行研究,这对于扩散的研究有着相当大的意义。影响创新扩散的因素有很多种,其中包括创新体本身的性质还有特点,时间和传播渠道还有社会系统。将农业技术创新分类的时候,会根据其不同的标准而进行不同的分类,按照扩散的技术的含量,归类为简单的技术扩散和复杂的技术扩散,按照扩散的属性的不同,分为公益性技术扩散、经营性技术扩散以及中间性技术扩散等等。

相对于国外农业技术创新发展来说,国内的农业技术创新发展比较缓慢。直至1980年之后才开始有相关学者介绍技术创新扩散的研究成果,到了1990伴随着相关技术创新以及扩散的出现,我国政府和相关学术界开始重视创新扩散。直至到了21世纪的今天对于农业技术创新相关方面的扩散研究成果仍然非常少,没有形成系统化,没有一定的规模。尽管是这样,我们仍然对于现在所有的成果进行规划。对于农业技术创新扩散来说,其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农业技术的创新、农业技术的扩散以及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等。对于创新和扩散的关系可以分为两种,其中一种就是扩散是创新接下来的步骤,第二种就是创新和扩散没有什么关系,扩散是一个独立的系统,有其自身的规律,其自身的范围相对来说也非常的广泛。为什么创新并没有进行扩散,其因素有很多。其中包括技术本身的效益性、扩散区域的环境还有农民的素质等。对于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来说,隶属于国内研究的一个项目,伴随着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又因为政府的主导推广作用,造成了我国对于农业的扩散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与此同时不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因为中国坚持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在以政府为主导作用的时候,实行了农业创新技术的发展,但是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来临,这种推广工作逐渐出现了很多弊端和问题,不能够很好的适应农业市场的发展需要。部门学者对于农业推广开始了重新的审视工作,对于我国的基本国情,提出了相关的要求,对于我国农业技术创新模式提出了改革手段。提出了政府供给主导型和农户型两种模式。

在全球范围内存在着三种创新扩散模式,其中包括传播型、交互型以及指导型。对于传播型来说,它是一种以扩散内容为单一的农业技术,其扩散渠道为大众媒介,在方式上是以面对面的模式进行传授的、以示范为主要形式,其传播的速度比较慢、周期非常长、而且其受众面还不是很大。目前我国的所有农业技术创新都属于传播型,它是需要逐渐向指导型和交换型过度的。

2.国内外农业技术创新扩散比较以及我国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的展望

对于国外来说其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研究的特点可以从几个方面说起,分别是国外关于扩散对象的研究始于农业,并从农业开始进行扩散,其研究内容相对比较广泛,逐渐就形成了新的扩散学,其技术扩散成为了研究对象中的一个。多门学科都参与到了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研究当中,比如说人类学、经济学以及地理学等。这就从多个方面扩散了扩散研究的内容和对象,从而推动了研究的深入。对于国内的研究来说其成果也是非常显著地,到了2004年之后我国的关于农业技术创新扩散方面的成果已经有很多了。虽然如此,仍然存在着很多弊端,比如说我国关于工业技术的扩散研究有很多,但是对于农业技术扩散的研究却非常少。针对成功扩散的研究非常多,然而对于失败性的研究却非常少,对于已经完成的扩散比较关注,然而对于农业技术创新却非常少,从宏观的角度来说研究的非常广泛,但是对于微观角度的研究不是很多等。

对于目前我国在农业技术创新上面存在的问题的弊端,本文给予了一些建议,着重注意实证研究,提高成果的针对性以及科学性。其次就是应该对于扩散现象的空间过程进行研究,改变对于研究过程一边倒的现象,加强对于空间过程的研究。在这方面,地理学应该积极地介入,并且应该发挥其学科专长,做出先赢得贡献。不仅如此,还应该注意发挥多个学科的优势,将学科并在一起进行综合性研究,改变只能局限于经济和农学等狭窄的研究。

3.结语

对于目前农业技术创新扩散来说,我国应该进行不断地加强和改革,将扩散与各个学科结合在一起,将扩散技术从科学的角度进行研究,致力于世界的前沿,从而真正地实现农业技术创新的扩散与应用。 [科]

【参考文献】

第2篇:国内经济趋势范文

1.国内知名艺术区简介

提及国内艺术区,首先想到的是北京798艺术区,它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占地60多万平方米。由北京七星华电科技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迁出部分产业,将闲置的厂房出租给艺术家形成。经过十几年的发展,798艺术区内集结了多家画廊、艺术工作室、文化公司、时尚店铺等,构成多元艺术空间,成为国内艺术区的典范。但在发展背后,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最突出的是商业的过度发展以及缺乏应有的管理,使艺术区内租金上涨,很多艺术家迁出了艺术区,艺术氛围正被商业氛围所掩盖。

其次是上海M50艺术区。该艺术区位于上海市普陀区苏州河南岸,占地面积36亩,是由原上海春明纺织厂改建而成,拥有目前苏州河畔保留最完整的纺织工业建筑群近41000平方米。截止2013年,M50艺术区内注册的各类文化创意机构共170多家,来自28个国家和地区,以视觉艺术和创意设计为主业,存在形式有艺术家工作室、设计企业、画廊和高等艺术教育等。

2.国内艺术区的发展模式

从艺术区的形成来看,国内艺术区的发展模式多是以自发形成的工厂改建式的发展模式。当时低廉的地租、独特的建筑吸着艺术家入驻,渐渐发展成国内外著名的艺术园区。从艺术区的管理来看,艺术区的运行以拥有旧工厂的厂商为主导,政府提供市政配套设施,在原有的废旧工厂的基础上翻修部分建筑,而后分租给艺术家们或者其他商业人士,收取一定的房屋租金。此外,管理方还会提供相应的物业服务,并定期出资举办以艺术为主题的艺术节,邀请国内外的著名艺术家前来举办艺术品的展览。

二、国外艺术区的发展模式

1.工厂改建模式

与国内主要艺术区相似,部分国外知名艺术区也是由废弃工厂改建而成,典型代表如美国的SOHO、法国的左岸艺术区和英国的南岸艺术区。

“工厂改建模式”特点如下:第一,保留了工业园区本身的风格,又通过艺术家的创作赋予其新的价值,实现了对现有资源的最大利用,避免了浪费。第二,工业园区原本开阔的地理优势和廉价的房租都成为艺术家们扎根的理由,远离城区的喧闹使他们能更好地将生活与艺术结合,有利于艺术家创造出优秀作品。第三,工业园区改造成艺术园区并非易事,众所周知的工业利润远远超过文化所带来的产值,但是政府支持,全民的参与是艺术区得以长存的关键。正如SOHO改造之处,曾经遭受当权者的阻扰,但是艺术区成功的将艺术区的建立变成全民的夙愿请求,以此来取得政府的支持。

2.“艺术村”模式

“艺术村”模式,通常是指政府自身规划出一片区域或者开发商向当地政府租一定面积的土地,在此区域内设计和建设具有艺术特色的建筑或翻修区域内原有建筑,然后将其转租给艺术家或与艺术相关的商业人士, 并收取一定租金,在有开发商的情况下,规划与管理都由开发商全权负责;艺术家们通常会居住在此,也只有艺术家有资格申请居住权,整个园区就像是一个小镇或者村落,只不过居民都是从事艺术创作的人,这样生活与创作结合的艺术园区形式可以称为“艺术村”模式。“艺术村”模式的典型代表是韩国的Heyri艺术村。

Heyri艺术村位于韩国首尔附近,占地面积为500平方公里,始建于1997年,由军事基地改建而成,经过15年的发展,这里拥有了文艺工作者的工作间、美术馆、博物馆、展览馆、音乐厅,书店等艺术功能建筑,如今已成为一个创作、展示、交流的复合型空间。此外,还有一般的家居住所,艺术家们凭借自身超高的艺术造诣获得居住权,艺术村里还有咖啡馆、餐厅等服务性店面,为艺术家的生活、创作和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体现了艺术村里艺术创作与生活的完美结合,保证了艺术家所需的良好的创作环境,故以Heyri艺术村为代表的“艺术村”模式的艺术区得到了艺术家们的广泛认可。

艺术村模式的特点和优点:“艺术村”发展模式是一种受艺术家欢迎的艺术区发展模式,在此模式下,艺术家有很好的创作环境,这里的商业气息并不是十分浓厚,是一种真正以艺术为主导的艺术区发展模式。总的来说,“艺术村”发展模式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艺术创作与生活相融合;第二,艺术村远离浓厚的商业气息,艺术家拥有安静的创作环境;第三,艺术村以整个区域为载体规划极具特色的建筑物,这些建筑物本身就是艺术品;第四,发展成熟的艺术村模式的艺术区是一个多功能的艺术区,园区内有多种艺术形式,业态十分丰富。

3.公共艺术模式

公共艺术区通常被纳入城市建设规划中。所谓公共艺术区,是指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为了美化城市环境,建筑师和艺术策划者联手向世界各地著名艺术家征集作品,将其安置在城区里,这些艺术品有的仅供欣赏,有的具有实用价值,例如带有艺术色彩的水龙头、消防箱、公共座椅、地面铺装、通风口等,使整个城市带有浓厚的艺术气息,公共艺术区实质上是在放置了露天的大型艺术品的城市空间。公共艺术模式典型艺术区的典型代表是日本FARET立川公共艺术区。立川公共艺术实现了公共艺术与城市实际功能的结合,它的存在实现了公共文化的价值,又提供了更为舒适的生活环境。

公共艺术模式的特点和优点:公共艺术区的独特之处在于:第一,艺术品多以雕塑的形式与城市建筑物融合,美化城市环境又成为市民生活环境的组成部分;第二,艺术品不归设计者所有,艺术品本身也不具商业价值,只是艺术与商业以另一种形式结合,艺术与商业表面上分离的,艺术品没有直接的商业价值和经济效益,艺术单纯地为商业活动创造环境,提供服务,这种结合模式很好地避免了艺术与商业之间发展的矛盾,该模式通常是由政府主导的,城市建设过程中会考虑的一种城市发展与艺术结合的模式,这也是公共艺术模式的优势所在;第三,在公共艺术模式下,园区里的艺术作品出自世界各国著名艺术家之手,让人们充分地体会到“艺术无国界”,促进了文化交流。

公共艺术区现在越来越受到城市建设者的青睐,它是改善城市环境,打造独特居住空间的一种有效而又简单的方式,这种模式下,公共艺术项目的选择取决于公共普遍支持的程度,而不依赖于政府部门管理人员和艺术专家的首肯,这就发挥了公众的监督作用,在艺术发展过程中也充分体现了民主。

4.同业态聚集模式

同业态聚集模式的艺术区是指众多相同或类似艺术形式的机构集中到一起,形成的功能单一但别具特色的艺术区。此类园区多为政府引导形成,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德国慕尼黑艺术区和英国伦敦西区。

慕尼黑艺术区位于德国慕尼黑的马克思城区,主要由博物馆区和美术馆区组成。博物馆区的博物馆数量多,建筑的历史性和标志性强,比较著名的有德意志博物馆、古代雕塑博物馆、古代艺术博物馆和巴伐利亚国家博物馆,各类型馆之间的比重和分布比较均衡,在古代文明艺术方面造诣不菲;美术馆区内则拥有著名的慕尼黑老、新、现代三大美术馆和新建的布兰德豪斯特私人美术馆,每个美术馆分工明确,而且专业程度精深。

伦敦西区是世界戏剧中心之一,位于英国伦敦市的夏夫茨伯里和黑马克两个街区,方圆不足1平方英里,目前基本保持了其20世纪30年代的格局。西区聚集了49家剧院,全年演出各类剧目约360部,直接提供了41000个工作岗位,平均每晚约3万人前来观演,年票房收入能达到约5.8亿英镑,70%的观众会在附近就餐,15%的观众会留宿,从而保证了当地1.5万家餐馆和5000家酒店的营业,衍生各类消费达4.3亿英镑,同时贡献2亿多英镑的税收,2.25亿英镑的贸易顺差,总经济价值超过10亿英镑。

同业态聚集模式的特点和优点:同业态聚集模式的艺术区具有三大特点:第一,政府是艺术区成立和运营的保障力量。在慕尼黑艺术区和伦敦西区的形成过程中,政府的规划和引导起着关键作用。第二,各单位之间相互独立,功能上各司其职,使得各具艺术特色,同时由于在设立之时就分工较为明确,所以运营过程中不会相互干扰;第三,各单位在各自领域造诣较高,同业态聚集激发了艺术区的竞争力,有助于鼓励新的创作,改善经营,使整个艺术区的整体运营能力和艺术造诣得到提升。

这种模式的艺术区具有诸多优势。首先,由于政府扶持,艺术区的运营通常会享受较多的政策优惠和资金支持,园区的运营风险降低;其次,由于各单位之间分工合理,加上政府会参与资源整合,就避免了盲目竞争和资源浪费;最后,此类艺术区提供了相对优越和稳定的创作环境,艺术家可以专注于创作,不用担心生计问题,更容易创作出更高水准的艺术作品。

三、北京艺术区发展建议

从对国内外艺术区的发展模式的分析总结来看,北京艺术区发展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艺术区的发展要与城市建设主题融合,作为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环节需要得到更好地规划,使艺术区成为该城市标志性区域。艺术区的发展不仅仅是艺术家群体的事情,更应该得到每个人的关注,艺术家与艺术区发展、社会大众与城市建设是密切相关的。

重视艺术家的地位,没有艺术家的集聚根本不能称为艺术区,但是当前很多艺术区出现了艺术气息渐淡,商业气息渐浓的情况。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在开发商为运营主导的情况下,开发商要协调好和艺术家之间的关系,在追逐利润的同时要尊重艺术家的发展需要,明确艺术的主导地位,明确艺术家的主导地位。其次,从艺术区的形成分自发式的和政府干预两种形式,但是自发式形成的艺术区往往开始时发展劲头很足,但后期会面临发展的瓶颈,例如美国SOHO,北京的798艺术区,自发形成的艺术区需要政府适当干预,以减少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阻力,如果没有组织进行有力的干预,最终艺术被湮没在商业浪潮中,该种模式下的艺术区如果能得到政府财政和政策方面的支持,使艺术区保留了原有风格,抵御商业对艺术的侵蚀,必会持续健康发展,例如伦敦南岸和巴黎左岸艺术区。

本文系首都师范大学文化研究院课题“北京艺术区与北京艺术产业发函模式研究”(课题编号:ICE-2012-B-02)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孔建华.北京798艺术区发展研究[J].新视野,2009(1).

[2].陈炯.中韩艺术区规划建设比较――以Heyri艺术区与北京宋庄为例[J].新美术,2011(1).

[3].李焱.日本公共艺术的发展思考[J].包装世界,2010(2).

Won Bae Kim.The Viability of Cultural Districts in Seoul. City,Culture and Society 2 (2011).

[4].赵新刚,郭树东,闫耀明.美国圣地亚哥的创新集群及对我国的启示[J].生产力研究,2006(8).

[5].芳汀.苏荷SOHO――旧城改造与社区经济发展的典范[J].城市问题,2000(4).

[6].李晓蓓,蒋安.影视产业中的集聚经济[J].电影评介,2006(13).

[7].张光照.国外创意产业园区的五种模本[J].文化月刊(下月刊),2012(5).

[8].祁述裕.艺术园区,重艺术还是重商业[N].人民日报,2009-2-13.

第3篇:国内经济趋势范文

关键词:宏观经济运行:银行业发展:发展方式转型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265(2011)01―0046-06

2010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发生了积极变化,形成了市场驱动的投资、消费和出口共同拉动经济增长的良好格局。同时,资产泡沫化风险降低,尽管CPI持续攀升,但核心物价较稳定,宏观经济运行已经实现了从应对危机的特殊状态向正常增长轨道的回归。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外部发展环境总体上向好,国内经济有望实现较快增长。

一、2011年经济运行基本走势及其影响因素

(一)全球经济继续温和复苏,“二次探底”或快速增长的可能性均较小

近期,美国、日本启动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以及希腊、爱尔兰等欧洲国家出现债务危机,引发了全球经济“二次探底”的担心。但是,从2009年第三季度到2010年第三季度,美、欧、日等经济体已实现连续5个季度的正增长,经济增速普遍好于市场预期。尽管多数发达国家的实体经济恢复还相对缓慢,失业率居高不下,消费者信心不足,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完全消化危机冲击尚需时日,但整体上看,2011年发达经济体将保持温和复苏状态,出现“二次探底”或恢复快速增长的可能性均较小。从新兴经济体的情况看,2010年以来,新兴经济体之间经贸合作加强,对发达经济体的依赖程度下降。经济复苏势头明显好于发达经济体。预计2011年新兴经济体仍将平稳较快发展。不过,发达国家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将激发发达国家过剩流动性飞蛾扑火般地流入新兴经济体,给新兴经济体带来通货膨胀压力。

(二)消费、出口实际增长稳中有降,投资增长动力依然强劲

2009年下半年以来,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增速有所同调,消费刺激政策效应减弱,民生性财政支出增速回落,消费实际增速也开始下降。2010年上半年,城镇居民收入仅增长7.5%,这对2011年城镇居民消费增长会形成一定硬约束。2010年5月份以来,民生性财政支出增长有所加快,但仍明显低于2007年以来的平均水平。此外,受通胀、就业和收入等多方面压力的影响,2011年居民的消费行为将趋于保守。当然,2011年政府会继续推进国民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但出于对成本推进型通胀的担心,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幅度会比较有限。因此,预计2011年全年社会零售额实际增速稳定在18%左右,与2010年大致相当。

出口方面,由于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复苏较快以及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市场份额持续上升,2011年中国出口进一步扩大的可能性较大。但是,我国与发达国家的贸易摩擦不断增加,在重启人民币汇率弹性机制以后升值压力不减,将在一定程度上对出口增长产生冲击。同时,中国政府从经济转型角度考虑,会调整一些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出口政策。而且,2010年全年出口达到30%左右的高增长,是在2009年基数较低的情况下实现的。因此,预计2011年我国出口增长将有一定幅度回落,月度增速呈现前低后高走势,全年出口增长15%。而且,2011年出口将继续向产业链的上游延伸,机械和电子产品将越来越重要。

在投资方面。2011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年,列入新规划中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区域发展规划、民生工程和产业升级将对投资产生刺激效应,对基础设施投资增长形成重要支撑。但是,随着经济刺激政策的结束,即使新的投资增长点和新投资方案不断推出,基础设施投资增长预计仍将相对乏力。预计社会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内陆地区城镇化的推进将部分抵消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影响。由于出口已经复苏,且政府的产业升级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会起到推动作用,预计制造业投资在经历了近两年稳定但较为疲弱的增长后,增速将有所加快。综合来看,2011年投资增长将达到23%左右,与2010年基本持平。

(三)物价上涨趋势延续,通货膨胀成为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

目前,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的措施,货币政策开始转向、流动性回收、蔬菜价格有所回落,但未来几个月仅“翘尾因素”加上“上月新涨价因素”两项就会远远超过3%,物价上涨趋势会进一步延续。依据有五:一是全球流动性泛滥,美元贬值,输入性通胀进一步强化;二是资源、环境、劳动力与生产成本增加;三是城市化加快,物流结构变化,商业成本增加;四是价格改革进一步推进,煤电价格逐步理顺,天然气、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不断完善;五是2011年上半年还有同比因素,加上PPI和CPI现在已同步向上。笔者估计,2011年我国的CPI调控目标可能被定位于4%,尽管个别月份可能突破5%,但全年涨幅会在4%―5%区间内。主要理由如下:

首先,在推高2011年物价的诸多因素中,最关键的是前期积累起来的巨额流动性。2009年银行系统发放了约11万亿的人民币贷款,其中包括9.6万亿元的正式贷款,也包括资产负债表之外的非正式贷款。2010年银行体系新增贷款突破7.5万亿几成定局,这还不包括尚未计入资产负债表的3万亿“隐形信贷”。这样算起来,正式贷款与各种游离于资产负债表之外的“隐形信贷”,总共可能接近22万亿。从货币存量看,截至2010年9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69.6万亿元,而同期GDP约为26.9万亿,二者之比达到257%,堪为世界之最。目前,人民币还不是国际货币,除了有限的海外流通量外,绝大部分人民币在境内流通。而且,由于通货膨胀与货币信贷发行存在1-2年的时滞,所以,这些超量发行的货币与信贷将会部分地通过通货膨胀在2011年释放出来。

其次,现实存在的推动物价上涨因素不可忽视。一是目前肉、蛋产品价格已呈恢复性上涨,2011年有可能继续保持上涨态势;二是国内投机资金已介入部分农副产品炒作,推动部分农副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三是工资上涨将逐步向服务业传导、资源类产品价格改革等等,都会加大成本推动型通胀的压力;四是美元等主要货币汇率贬值,将推动国际市场初级产

品价格再度上涨,输入型通胀压力有增无减。

当然,2011年通货膨胀也不会失控。本轮物价上涨不是由于农产品价格的全面上涨,而是因为个别农产品供求恶化且被资本炒作所致。而且。也存在一些价格下行力量。如产能过剩将抑制工业品价格快速上扬,以现货为主的农产品炒作难以持续,煤、电、油等瓶颈产业没有出现短缺和过热现象,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变化趋势存在不确定性,我国各类商品或工业品基本上供大于求。从世界范围内来看,各国的食品价格上涨都很快,我国CPI上涨程度处于世界中等水平,在“金砖四国”中上涨幅度最小。

(四)宏观经济政策转向,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由“双松”转向“一松一紧”

在内外经济复苏的基础尚未巩固的现实下,2011年财政政策延续积极的政策基调是非常必要的。其一,外部经济存在不确定性,我国经济复苏基础不是很牢固,需要财政支持;其二,2009年后推出的一揽子投资项目,大多周期比较长,如果积极财政政策过早淡出,会导致半拉子工程;三是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各地将上马一些需要财政有效配合的新投资建设项目:四是2011年政府会强化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这需要更多的财政资源用于公共服务。以提高家庭的可支配收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五是近两年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状况整体较好,2011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有着坚实的财力基础。

在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框架下,预计2011年中央将发债5000亿元,代地方发债约为3000―4000亿元,总额达到8000―9000亿元,赤字率控制在3%以内。当然,2011年积极财政政策的内涵与2010年有所区别,财政收入政策重点将推进结构性减税。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有望继续提高,进一步放大居民消费空间:中小型微利企业的减税政策也可能出台,以支持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此外,对生产型服务业(金融保险业、电信业、交通运输业等)有望出台进一步的税收改革政策。该类企业的营业税有望减免。而以增值税征收为主。在以上领域推行减税政策的同时,房产税、资源税、环境税等领域有望迈出步伐。财政支出政策将加大民生等消费性支出以及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领域,主要侧重保障性住房、水利、海洋经济、节能减排的环保设备投资、促进消费便利化的投资等五大领域。

在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同时,为加强流动性管理,舒缓通货膨胀压力,2011年的货币政策将由“适度宽松”转向“稳健”。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稳健不是货币信贷的全面收紧。从过去30年的历史经验看,货币政策全面收紧通常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GDP增长超过11%;二是CPI增速超过5%,而现在的宏观经济环境距此尚有差距。2011年稳健货币政策的内涵在于使货币供应量和信贷发放保持与经济增长和物价预期调整幅度相适应。它至少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增加对实体经济的支持,防止资金过度地流向资产市场;二是管理好通胀预期,管理价格体系;三是加强流动性管理,引导信贷增长速度并优化信贷结构,支持经济结构调整。从货币供应方面看。M2的增速大致等于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加上预期的通货膨胀,再加上一定的货币化容忍度。前几年中央银行一般将货币化容忍度定为2―3个百分点。如果2011年的经济增长速度为9%,通货膨胀率为4%,再加上2-3个百分点的容忍度,那么,2011年的M2就会为15%―16%。从存款准备金率方面看,尽管存款准备金率目前已调高到历史新高,但2011年仍有可能再上调3―4次。从利率方面看,市场人士分析认为,中国进入加息周期已是必然。笔者认为,2011年央行最多加息2-3次。从信贷增速方面看,较之2010年的18%,2011年贷款增幅可能回落到14%,新增贷款可能控制在7万亿元之内。

随着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实施及其效应的显现,国际热钱会持续流入中国,从而加剧中国流动性的进一步过剩。这将进一步增大通货膨胀压力。2011年人民币可能会升值5%―6%。因此,监管当局不仅会加强对跨境资本流动的监管,遏制热钱流入,而且会逐步放松对资本流出的监管,鼓励金融机构与居民对外投资,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五)房地产调控政策效应递减,房地产价格可能在下半年有所反弹

我国的房地产调控面临许多难题:一是中国城镇化发展带来的住房刚性需求旺盛,调控需求的难度非常大;二是民间资本投资领域过窄;三是全球化的热钱涌动与人民币升值预期相叠加:四是房产持有环节税收制度缺失;五是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六是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距十分巨大,“一刀切”的办法难以调控房地产市场。尽管如此,笔者相信2011年政府将会延续对房地产行业的调控,包括继续遏制投资需求,限制对开发商贷款,在某些大城市启动房产税试点等。但是,由于房地产行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居于重要地位,再加上政府对全球经济增长前景的担忧,2011年房地产投资活动或房地产行业增长不应大幅放缓。因此,估计2011年政府不会继续出台更加严厉的调控措施,也不会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房产税。这样看来,2011年上半年房地产调控政策和旺盛的市场需求之间会有一波拉锯战,房价将会保持相对稳定。但是,下半年房价可能有所反弹。

判断2011年房地产的走势,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注意:一是部分地方政府严重依赖土地收入,在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与支出模式未有实质性改变之前,继续出台更为严厉的调控政策的概率较小。二是虽然政府正在致力于降低高通胀,但国外宽松的货币环境和低利率是一个难以回避的事实。在这种情况下,房地产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居民资产配置的选择具有部分合理性,在各种约束条件未有改变的情况下,任何渊控都只能是阶段性的。第三,WIND数据显示,1―10月份以来全国房地产投资累计达到45621.96亿元,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4.4%。在增量同定资产投资中,房地产投资增量占31.85%。若房地产价格下调过多,将会对2011年GDP增长造成较大抑制。第四,投资投机性需求仍1日存在,调控尽管暂时压制住了这一部分需求,但一旦政策放宽,房价上行压力较大。

笔者认为,真正影响2011年房地产发展的因素是房地产业的资金来源状况。从目前情况看,2011年人民币贷款的总规模会比2010年有所减少,大致在7万亿以内,房地产业的信贷资金由此也会减少。而且,2011年会有50-75个基点左右的加息空间,房地产企业融资成本将会上升。同样,证券市场给房地产企业提供的资本金或长期资金的规模也将非常有限。由此看来,如果融资不畅,房地产企业拿地和投资决策都将受到影响。当然,2011年政府会继续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全国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达到1000万套,这将部分弥补影响房地产投资增长因素

造成的负面影响。与此同时,对现有住房进行低碳、环保、节能等改造也将成为重点,以消化部分建材、装潢等房地产中下游行业的过剩产能,增加低技能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就业机会。

二、2011年中国银行业发展趋势判断

2010年,基于宏观经济的稳步复苏和金融平稳运行,中国银行业继续向好发展,资产业务快速增长,非利息收入占比提升,资产质量进一步改善,盈利能力显著增强,银行业整体实现了30%以上的利润增长。2011年,中国银行业会继续保持平稳发展的势头,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将有20%左右的增长,利润增速可能达到25%,商业银行经营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步伐会有所加快。但是,资产业务的发展会受到抑制,资产质量问题也会有所暴露。

(一)经营发展方式转型步伐加快,提升管理成为商业银行发展的主题

在主要依靠贷款规模扩张获取盈利的发展模式下,为了实现既定的利润目标,信贷规模扩张成为商业银行最有效的发展方式。在现有的融资体制下,贷款规模扩张会给商业银行带来盈利的增加,同时也会带来资本补充的压力。尤其是,在利差逐步缩小的现实下,由于盈利增长不能弥补贷款快速扩张带来的加权风险资产增长,这就部分抵消了盈利增长对提高资本充足率的贡献,直接导致了银行资本充足率的下降,对银行后续的信贷扩张造成制约。由于我国银行业的税负程度较高,商业银行内源融资远远低于风险资产的增速,依靠外源融资也面临着巨大的市场压力,所以,近些年来,随着资本监管标准的逐步提高,国内商业银行面临越来越强的资本约束,要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商业银行就必须致力于经营发展方式转型,走低资本消耗的发展道路,通过提升创新能力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笔者认为,2011年随着信贷增量的缩减和资本约束的进一步强化,商业银行经营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型的外部压力显著增强,为了确保银行盈利水平的稳定增长,商业银行的内在动力也会增强,由此,商业银行经营发展方式转型的步伐会有所加快。需要指出的是,所谓商业银行经营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型,指的是商业银行要彻底颠覆传统的高资本消耗、高成本投入、靠低定价降低风险的外延粗放式经营发展模式,实现内涵集约化经营,以持续稳定地提高股本回报和银行价值。其重点是通过精细化资本管理。大力发展低资本占用、低风险和高收益的业务、不断提高零售业务、小企业业务、中间业务的利润贡献度,持续优化流程,加快资源整合,努力提高资本使用效率,以最小的资本消耗获取最大的经营效益。

(二)资产业务领域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业务创新成为应对竞争利器

从国际经验看,商业银行经营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型,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中短期内不可能实现突变。在净利息收入依然占国内商业银行收入80%以上的现实情况下,贷款业务依然是商业银行收入和利润的主要来源,因此,在2011年银行业新增贷款规模比2010年缩减的情况下,商业银行为确保利润持续增长,就必然会展开激烈的贷款业务争夺。同时,商业银行也将在信贷资产转让和信贷资产证券化方面进行努力创新。

银行之间转让信贷资产,必须以转让双方对贷款进行充分的尽职调查为前提,否则,信贷资产的转让就会存在道德风险。因此,完善和健全信贷资产转让流程,规范信贷资产转让前后的债权债务关系,是非常重要的。笔者认为,如果信贷资产的转让是真实的,监管当局对此应给予积极支持。

加快金融创新步伐,积极推出符合经济发展需要的各种金融产品和工具,推动债券市场的可持续发展,是“十二五”时期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重要内容。在推进债券市场发展这个问题上,笔者建议应结合信贷市场发展的要求,继续推进信贷资产的证券化。在现有的经济发展阶段和融资体制下,商业银行每年都保持一定的贷款增长速度是必然的。鉴于资本充足率的制约,商业银行要走出一条总资产规模不无限扩大,却能持续健康发展并对国民经济持续支持的道路,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资产证券化。然而,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使商业银行不仅承担了住房抵押贷款信用风险,也陷入了由资产证券化风险放大而带来的流动性危机。受此影响,起步不久的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2008年被暂停了。其实,次贷危机的根源并非资产证券化本身,我们不能因噎废食,而是应借鉴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在机制设计上吸取教训。结合我国实情谨慎推进资产证券化。笔者认为,2011年重启信贷资产证券化工作是必要的。

(三)资本管理的重要性再次凸显,银行资本再融资压力进一步加大

近期,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加剧了全球流动性向新兴经济体的转移,而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强化,进一步使中国成为全球流动性的聚集地。所以,2011年中国的流动性会比较充裕。在这种背景下,商业银行吸收存款的压力不是很大。在负债压力不大而信贷规模受限的情况下,如何进一步加强资产负债管理?这是国内商业银行面临的一个严峻考验。因此,商业银行要根据实体经济和监管当局的要求,合理把握信贷投放节奏,实现贷款合理平稳增长;在积极创新和拓展贷款疏导渠道的同时,灵活调整票据规模,积极配合好贷款调控。要有效组织存款业务,既要注重存款总量,更要优化存款结构,大力拓展储蓄存款和低成本对公负债,尤其是财政性存款和结算性存款,不断提高券商资金存放比例,积极争取境外机构境内外汇账户存款,努力降低负债成本。要深入推进全面预算管理,努力提高资本使用效率、贷款定价和营运效能,努力降低贷存比,积极推动预算管理与考核激励实现有机衔接。

除了以上工作,2011年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重心是强化资本管理,有效解决资本补充问题。近年来,中国银监会一直强化风险管理,不断提高资本充足率的标准,以提升银行业抵御风险的门槛。近期,银监会又积极致力于资本充足率、动态拨备率、杠杆率和流动性比率四项监管工具的建设。各种迹象表明,2011年初银监会将出台适应《巴塞尔协议Ⅲ》的资本监管新规,国内商业银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资本补充压力。笔者预计,2011年,各家大中型商业银行都会采取积极措施,千方百计地补充资本金。其中,外源融资依然是资本再融资的主要渠道。

(四)盈利能力增长面临挑战,新型业务拓展成为业务发展的重中之重

2011年至少以下三个因素将会对商业银行的盈利形成掣肘:一是贷款规模量的缩减,将会影响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二是前期快速增长的贷款质量可能有所下降,不良贷款率会有所上升,银行的拨备也会使银行成本上升,从而影响利润增长:三是微观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发展相对艰难,贷款需求和还款能力会相对减弱,对商业银行的盈利贡献将下降。当然,一些有利于银行利润增长的积极因素也是存在的。如2011年有可能加息2―3次,商业银行可以通过以价补量的方式弥补因贷款规模下降造成的利润损失。商业银行也可以通过加强成本核算和费用管

理,提高成本收入比来降低经营成本,增强盈利能力。总的看来,2011年,中国银行业的盈利能力可能保持稳定,同比增速大约在25%左右。

为了实现利润的持续增长,国内商业银行必须积极拓展业务范围,大力发展新型业务。在批发业务方面,商业银行在稳步发展对公贷款业务,重点保证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柱型产业、内需依托型产业、国家振兴规划产业信贷需求的同时,要大力发展绿色信贷,积极推动发展银团贷款;应择优介入买方信贷和国际银团项目,优化信保融资、航运融资等贸易融资产品:要积极开展大宗商品进口融资、船舶融资等业务,积极支持国内企业走出去。同时,要从组织架构、授信体制、信贷额度、产品创新、定价能力等方面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努力提高中小企业贷款占比,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要努力扩大同业理财规模,积极拓展基金和养老金托管、黄金、集团企业外汇集中管理、融资融券、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积极开发避险保值工具和贷款信托、权益信托等理财产品,丰富代客交易产品体系,着重拓展企业并购重组、发债上市、私募股权融资等特色财务顾问服务。

在零售业务方面,商业银行要继续拓展消费贷款、经营贷款等高收益零售贷款,持续提升零售贷款在银行贷款总额中的比重。商业银行要不断完善客户分层服务体系,加强对高净值客户的专业投资顾问服务,积极致力于财富管理业务和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要改革现行私人银行管理体制,强力推进私人银行客户集中管理,有效提高私人银行的经营效益。要着力加强财富管理的中后台系统建设,提升专业队伍素质和能力。要大力加强基金、保险、外汇、黄金、银行及券商理财等产品的销售,深度挖掘账户管理费、POS刷卡费等传统业务潜力。要进一步加强零售银行渠道的整合工作,积极引导客户使用网上银行、自助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电子渠道,全面推进银行卡、信用卡、网上银行、电话银行、个人贷款和财富管理等各类产品的交叉销售。

(五)进一步强化风险管理工作,全面提升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

在信用风险管理方面,商业银行要进一步明确信贷投向政策和客户、业务准入边界与底线,加强信贷组合管理;不断提高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贷款的准入门槛;对于政府融资平台贷款,要在条件上、规模上给予严格控制。对于个人住房按揭贷款,要认真执行房地产贷款的有关政策,加强总量控制。同时,要不断强化信用风险管理流程优化工作,将“三查”工作进一步细化,充分发挥市场营销部门准入核准的第一道风险关口作用。健全信用风险管理委员会,搭建信用风险考评与垂直报告体系,根据信贷管理考核评级合理调整分支机构的审贷授权,推行一级审批和审批主责任人制度。实行审贷合规审查,明确审批时限,推进方案审批和差异化审批。此外,要加强队伍、流程、制度、监督、考核等风险管理机制建设,优化风险经理队伍,落实风险经理与客户经理协同作业。进一步强化组合风险预警,加强重点领域的风险排查工作。

在市场风险管理方面,商业银行应重点关注利率政策变化,按照监管指引和政策要求,落实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工作。不断完善利率风险计量工具与利率预测模型,通过表内调节和风险对冲有效防范本外币利率风险。加强集团层面交易账户市场风险监测分析,监控理财产品市场风险限额,进一步提高资金交易业务风险计量水平。加强流动性风险的监测,建立以限额管理为核心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机制。加强人民币流动性组合管理与融资管理,严格外币资金投放。合理安排贷款期限结构,审慎发放中长期贷款。充实和强化司库运营职能,灵活调整投资账户和银行账户资金,切实保证流动性安全。

在操作风险管理方面,商业银行应健全操作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建立和完善操作风险识别评估、监测分析、数据收集和风险报告机制,全面引入和推广科学的操作风险管理方法和工具。加强对会计“逆程序”操作、高风险手工处理业务、现金库管理等的专项检查。切实重视和防范理财产品错误销售风险,规范销售流程,充分揭示产品风险。

(六)不断提高金融服务水平。着力促进包容性增长

第4篇:国内经济趋势范文

关键词:区域经济;国内支线航空;发展布局;社会总体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F32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30-0115-02

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推动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经济综合体,它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区域经济合理发展的程度。换句话说,区域经济的效果,并不单纯反映在经济指标上,还要综合考虑社会总体经济效益和地区性的生态效益。从区域经济的视角来衡量特定区域经济合理发展的程度,对解释当前国内支线航空的发展困境有很大帮助。

支线航空的概念目前在国内外尚没有完整清晰的定义,学界一般将其定义为航距在500 公里左右,由70 座以下的机型在中小型城市与中心城市之间或中小型城市之间的航班飞行[1];也有学者根据中国民航“十一五”机场布局规划中关于大型枢纽机场、中型枢纽机场、干线机场和支线机场的分类,将支线航空概括为可以在非省会城市且年旅客吞吐量低于100万人次的机场开展的营运[2]。不管具体如何表述,支线航空作为枢纽―干线―支线航空网络体系中的重要节点,始终是中国航空运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到航空运输业的整体协调发展。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航空运输业发展迅速,其运输总周转量和旅客周转量都已经位列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早已确定了世界民用航空大国的地位。但是中国支线航空的发展却不尽如人意,它在整个航空市场中的份额常年徘徊在2%~4%之间[3],这种落后的发展水平与中国民用航空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值得我们深思的是,其实这些年中国支线航空面临着很好的发展机遇: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支线航空的潜在需求开始向有效需求转化;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区域等东部沿海地区经济活跃,支线航空需求较高;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以及旅游业快速增长等,也为支线航空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另外,中国幅员辽阔,很多地区的自然条件都适合发展支线航空[1]。然而,中国支线航空却没有抓住这些有利条件实现应有的发展。

事实上自20世纪90 年代中期以来,支线航空运输市场的问题就逐渐凸现,由于支线机场运营成本过高、缺乏合适机型和航班安排不合理等诸多原因,国内支线机场大都呈现出吞吐量较小和经营困难的景象,支线航空的发展陷入困境,与同期国内干线和国际航班的大幅度增长形成了鲜明反差;随着近年来国内高速公路迅猛发展和铁路几次提速,支线航空运输市场更进一步萎缩,甚至不少地区支线航空运输已经被高速公路和铁路挤出了运输市场。据有关数据显示,目前国内65%的支线机场旅客年吞吐量低于10万人次[4]。更为严重的是,面对支线航空运输市场的低迷,很多国内航空运输企业和地方政府曾经一度认为规模就能带来效益,试图通过增加支线机场的数量和飞机的运力来实现市场的兴旺,但是结果却事与愿违。一方面,各地争相上马支线机场的建设,无视支线航空发展的客观规律,使得国内支线航空经营效率不高、网络布局不合理等问题变得更为突出;另一方面,多数航空企业偏爱购买大运力飞机,由此造成航空企业在许多客流量小的支线航段上使用中型客机运营,导致上座率较低,长此以往, 航空企业往往会在亏损的压力下大幅减少班次,而班次较少就更难以获得广大旅客的认可――运力和客源的矛盾导致支线航空陷入了客源不足的恶性循环。事实上,截至2007 年年底,全国30 座~120 座的支线飞机只有81 架,仅占全部民航运输飞机的8%,而欧洲和北美的比例分别是36%和43%[3]。上述这些不利因素结合在一起,严重影响了国内支线航空的健康发展,从民航总局《2008年民航机场生产统计公报》的数据中可以略见一斑:2008年中国境内民用航空通航机场共有158个(不含香港和澳门),所有通航机场中,年旅客吞吐量在100万人次以上的有47个,与上年持平,完成旅客吞吐量占全部机场旅客吞吐量的95.49%,而其余111个支线机场完成的年旅客吞吐量合计只占全部机场旅客吞吐量的4.51%[5]。

总的来说,当前国内支线航空基础建设和配套设施较差;在不同地区发展很不平衡;在整个运量中比重很低,与干线航空的发展不够协调;面临铁路提速、高速公路等的激烈竞争,市场开拓困难重重;多数支线机场耗资巨大却难见效益,国家每年还要拿出巨额资金进行补贴。尽管存在着这些问题,我们仍要大力发展支线航空,因为在当前中国经济社会背景下,支线航空的发展不仅有利于优化航空运输市场结构,而且也能更好地满足欠发达地区的发展需求,提高区域经济社会的整体水平。从长远来看,无论是中国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战略的实现,还是东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都需要国内支线航空的繁荣。根据最近出台的《全国民用机场布局规划》要求,“十一五”期间,中国要在完善现有100多个支线机场的基础上新增45个支线机场,建设资金预计1 400亿元;而到2020年之前,准备新增支线机场97个,总投资将高达4 500亿元。届时全国80%以上的县级行政单元将能够在地面交通100公里或1.5小时车程内享受到航空服务,所服务区域的人口数量占全国总人口的82%[6]。与其他航空大国相比,更可以看出中国的支线航空是个朝阳产业,比如美国国土面积与中国相近,却拥有公共机场五千多个,每万平方公里的民航机场服务密度高达5.96 个;而中国的密度仅0.1 个,远低于世界民航运输量前40 名国家0.5 的平均水平[1]。

从实际情况来看,中国支线航空的发展困境主要就是支线机场的经营困境。近年来,全国各地建设了一大批支线机场,虽然有温州、台州等地区的支线机场生意红火,经济和社会效益良好;但更多的机场修起来了之后却长期没有很好地发挥应有的效益,甚至难以收回投资。这些支线机场普遍都困窘于航班量太少,出现巨额亏损,甚至随时都有停航的可能;有的因为线路取消而被闲置,给当地留下了巨额的债务包袱。国内各个地区只有特点的差异,而没有本质上的高下之别,那么为什么在不同的地区建设类似的支线机场却产生了如此之大的效益差距?笔者认为,原因在于区域经济的各种内部因素和外部条件在不同组合情况下会对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表现形式和区域经济合理发展的程度产生巨大的影响。

如何在不同的地区科学地修建支线机场?如何发挥已建成支线机场的效能?以及如何支持各地支线航空和整个航空运输体系步入良性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发展支线航空过程中急需研究的课题。从表面上看,当前支线航空困境的原因在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滞后,支线航空网络不健全,机场布局不合理,市场管理混乱,机场对支干线航空调节能力差,等等。但是从更深层次上分析,我们会发现其成因很大程度上在于我们对支线航空区域发展布局的科学性和社会总体经济效益重视程度不够,具体到各地来说就是没有做到因地制宜。

第5篇:国内经济趋势范文

[关键词] 鼻内镜;鼻中隔偏曲;鼻腔填塞物;凡士林纱条;PVE医用海绵

[中图分类号] R765.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1)31-147-02

Comparing Effecting and Comfort Degree in Two Groups Patients Plugged with Two Nasal Cavity Stampings after Corrective Procedure of Nasal Septum Deviation

WANG Jian

Department of ENT,The 3rd People’s Hospital of Zigong City in Sichuan Province,Zigong 64302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effect and comfort degree in two group patients plugged with vaseline cotton streak and PVE medical sponge after corrective procedure of nasal septum deviation. Methods All 125 nasal septum deviation patients received corrective procedure under nasal endoscope,and than were classified into A (50 cases) and B (75 cases) group,their nasal cavity been plugged with Vaseline cotton streak and PVE medical sponge respectively. Results The rate of no-pain of group B was higher than group A(66.7%vs10.0%,P<0.01), but the heavy pain rate were opposite the hyporrhea rate of group B were predominate than group A(70% vs 40%,P<0.05),but the middle bleeding rate were reverse. Conclusion PVE medical sponge is a ideal nasal cavity stampings after corrective procedure of nasal septum deviation,it is worth to utilize routinely.

[Key words] Nasal endoscope;Nasal septum deviation;Nasal cavity stampings; Vaseline cotton streak; PVE medical sponge

鼻内镜手术现已成为治疗鼻中隔偏曲的常规手术,恰当选择和使用鼻内填塞物已经成为鼻内镜手术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鼻腔填塞物一般都使用碘仿纱条和凡士林纱条,虽可起到机械压迫止血作用,但患者鼻部肿胀、头痛等不适明显。PVE医用海绵是一种新型填塞物,我院从2009年开始在鼻内镜鼻中隔偏曲手术中使用该材料,并与纱条比较,观察了其填塞效果及舒适度,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2009年6月~2010年11月共收治125例单纯性鼻中隔偏曲患者,男85例,女40例。年龄18~52岁,平均(35.5±10.0)岁,其中对照组50例(A组)、观察组75例(B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者手术均由一人在0°或30°鼻内镜下操作。在偏曲部位稍前方切开黏膜,分离双侧黏膜以及软骨膜,去除偏曲的软骨和骨性结构矫正偏曲至满意。术后对照组采用凡士林纱条填塞(A组),观察组用PVE医用海绵填塞(B组),填塞物在48~72h取出并记录出血情况,术后均予以抗炎、止血处理。

1.3 评价指标

自制鼻腔胀痛、头痛、鼻腔出血为主要观察指标。

1.3.1 疼痛 无痛:患者无任何疼痛;轻度疼痛:鼻腔和头部有轻度胀痛,但不影响睡眠;重度疼痛:鼻腔和头部剧烈胀痛,影响睡眠,需用镇痛药和镇静药。

1.3.2 出血 轻度出血:取出填塞物后无渗血或轻微渗血;中度出血:取出填塞物后少量出血,量少于5mL,用麻黄素棉片收缩后很快止血;重度出血:取出填寒物后,出血量明显大于5mL或需要重新填塞止血。

1.4 统计学方法

本组资料为计数资料,参数以率表达,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患者鼻部、头部胀痛较轻(P<0.01),患者舒适度好,抽取填塞物后出血明显较少(P<0.05)。见表1。

3 讨论

鼻腔填塞物的选择是鼻部手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对填塞物的选择趋向于止血效果好、病人较舒适的材料。传统的凡士林纱条是应用较早较广泛的鼻腔填塞物,虽然具有止血可靠、价格低廉的优点,但在鼻中隔手术中为了达到安全满意而必须充分填塞,导致患者在填塞后流泪、双眼胀痛、头痛等,严重影响患者休息进食,在抽出时痛苦显著,且因创面摩擦可再次出血并使术腔粘连的可能性增大;如果填塞时间过长,充填过久,可出现较严重的并发症如鼻中隔穿孔[1]。

根据笔者对两种术后填塞物的观察发现,PVE医用海绵填塞物术后疼痛出血的发生率和程度均较传统纱条显著降低和更轻,说明这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填塞物,可以明显减少患者痛苦、增加舒适度。文献认为各种类型的医用海绵均具有高吸水性,吸液后迅速膨胀,为具有高弹性的海绵体,依靠填塞部位形状充满鼻腔,提供均匀的支撑和压迫[2-5]。

我们的体会是在填塞时还必须根据鼻腔解剖结构及大小选择合适型号,让其轻柔贴附于鼻中隔两侧,且中隔两侧、四周压力均衡,止血充分,才能获得具有填塞后痛苦小、鼻阻症状轻、无流泪、头鼻胀痛轻、鼻黏膜损伤小、不易导致术后粘连等效果。因此建议常规使用PVE医用海绵作为鼻中隔偏曲手术的常规填塞物。

[参考文献]

[1] 李清明,彭培宏.鼻腔填塞材料的选择[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4,18(8):508-510.

[2] 颜水毅,谢佳张,浩亮. 等.不同填塞止血材料在鼻内镜术后的应用[J].中国耳鼻喉头颈外科,2004,11(4):227-229.

[3] 宋英,蒋立新,唐学慧,等.壳聚糖改性PVA膨胀海绵鼻腔填塞后鼻黏膜扫描电镜观察[J].广东医学,2007,32(3):180.

[4] 牟基伟,樊淑华,姚雅芬,等. 鼻内镜术后两种鼻腔填塞材料疗效比较[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0,33(l):46.

第6篇:国内经济趋势范文

【关键词】世界经济金融危机统计分析消极影响

一、指标选择

1.世界经济贸易。外贸依存度,是进出口总额、出口额或进口额与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之比,是开放度的评估与衡量指标。世界经济是反映一个地区的对外贸易活动对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依赖程度的经济分析指标,也可以反应该地区的外向程度。

2.世界经济统计投资。国际收支统计指标,包含经常账户、资本账户、金融账户等几大类别。其中经常账户的主要项目有商品、劳务、收入及转移项目;资本账户主要包含资本转移项目和非生产、非金融资产的获得或处置;而金融项目则主要包括直接、证券、其他投资及储蓄资产等等。而世界经济对外投资统计指标,反应一个国家双向的对外投资资金流动,包括对外直接投资(如股本、盈利再投资等)、证券投资(公司股票、债券、票据等)、其他投资等等。

3.世界经济统计金融。外债统计指标,是反映各个国家对外债务总额的现有水平的指标,包括对外债务总额,对外公共借债偿还条件等等,反映一个国家资金流动支流和经济实例消长。外汇汇率统计指标,常用指标是各国本位货币对美元的平均汇率,以及特别提款权同美元的汇率,计价方法有以美元折合本币和以本币折合美元两种,以前者为多见。

4.对内世界经济。失业率,是指失业人口占劳动人口的比率,即一定时期全部就业人口中有工作意愿而仍未有工作的劳动力数字,用于衡量闲置中的劳动产能。

二、放缓对中国经济的具体影响

1.消极影响。

1.1直接影响。第一,国家和个人资产流失,不仅世界经济的外汇储备严重缩水,金融行业及其他各行业的证券房产投资者的资产也面临不小的损失。首先是外汇储备严重缩水。世界经济美元的贬值,将直接导致中国通过贸易顺差积攒起来的财富迅速缩水。去年9月末中国持有美国国债高达5850亿美元,已超过日本成为美国第一大债权人,一旦抛售美元,必将影响外汇市场。其次是我国投资者的资产损失。据统计,国内几大银行总共购买了美国证券价值约200亿美元的证券产品。其中,中国银行是拥有美国按揭信贷证券化产品数量最大的国内银行,其所受损失最大。第二,世界经济统计出口贸易受损,中小型企业经营面临世界经济困难。金融危机后,中国的出口型企业接到的国外订单明显减少,出口贸易量萎缩,东南沿海的很多中小型企业面临着经营困难甚至倒闭的风险。不少沿海中小企业纷纷裁减员工,以减少开支,有一批加工制造行业的中小企业甚至已经破产倒闭,昔日提供上千劳动岗位的玩具厂、鞋厂等,不再能养活南下的打工者。

1.2.世界经济统计间接影响。由于经济的传导机制的作用,美国等世界经济主体的不景气会持续地影响我国经济,从长期来看,其隐性负面效应不可忽视。第一,外需不足。以美国为首的欧盟、日本三大经济体均出现了经济减速,导致各行业不同程度面临消费紧缩问题。美国汽车销量逐月下降,国内航班航程减少11.7%。进口能力下降,减少进口贸易量甚至取消订单的贸易事件不再少见,使得中国过剩的产能消化不良,依靠三大主要贸易伙伴负债支撑的出口制造业举步维艰。新晨

三、近年我国的世界经济外贸依存度不断提高,世界经济放缓,导致投资萎缩,不仅直接造成了对我国引进外资的影响,也间接地影响了投资者的信心,使外资利用也受到影响。

第7篇:国内经济趋势范文

要顺利实现经济的升级换代,还有一点,中国就得取得国际定价权。从资源到加工品,从实体经济到虚拟经济,我们都要得到定价权,这是一个国家民族经济觉醒的标志。

因此,凡是符合以下这些条件的公司应当是“成分”比较优秀的企业,并可做为我们投资的参考。

一是与国际经济环境无关但又可以利用国际国内环境优化而效益优化的企业,这些企业可能具备资源垄断或自然垄断。比如说,我们知道全世界钾肥资源富集于北冰洋周围国家,俄罗斯、白俄罗斯和加拿大占了全球钾肥资源的90%以上,中国大量需要进口,钾肥价格稳定上升。以市场上的盐湖钾肥而言,它占有了中国钾肥资源的绝对多数,其效益将与其产量同比或更大程度上升。因此,如果我们寻找到类似盐湖钾肥这样的上市公司,便可以不必费心指数如何走而放心地持有。因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支出的提升,对绿色经济作物的消费会大大提高,对钾肥的需求只会增长不会减少。

二是具备国家安全战略意义的企业。这又可分为传统意义的装备工业现代化企业和能源工业现代化企业,还包括对农业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企业。重化工业离不开装备工业,装备工业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一国在世界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实际得到的利润分配水平。装备工业可分为民用的和军用的。在现代条件下有时候民用和军用不可分离,在中国后者更有现实意义,当国家还没有实现统一的时候,发展军用相关的装备工业有利于提高我国在军事上的“定价权”。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美伊战争让我们看到了美国在世界军事装备工业上的定价权,它反过来又促进了其民用工业在世界上的定价权。

在我们的股市中,有这一类的企业,它们的发展水平代表中国工业的装备水平和国家安全的“真实指数”,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其价格有一个科学的认识,而不能仅仅以市盈率等通行的指标来衡量。

三是新能源类的企业。重化工业发展一天也不能离开能源工业的发展。当中国宣布要开始石油战略储备时,国际垄断资本旋即将油价步步逼高,从每桶25美元上升至每桶75美元。中国无法与国际垄断资本正面搏杀,因为这样的搏杀会使我们的经济元气大伤,但也不是没有出路,路就在脚下。

中国疆域辽阔,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能非常丰富,即便是以前放弃的煤层气资源也十分丰富。只要我们改变思路,好好利用这些资源,就不会在石油资源相对不足时受国际垄断资本的欺侮,从而为重化工业的发展提供可以自控的能源保障。

同时,新能源的发展往往与新农村的发展结合在一起:风能、地热能甚至太阳能等新能源富集的地区往往是农业发展自然条件相对比较差的地方,新能源发展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注入了新的内容,前景自然广阔。

第四,重化工业发展是以整体经济融入国际经济为背景的,因此主导国际经济和国内经济趋势的力量将对股票市场产生不可低估的重大影响。

现在人民币升值的历史趋势已经形成,中国资产价格要进行世纪性的重估,人民币升值对中国股市行情的正面意义非凡。但是,资产价格重估并不对所有资产一视同仁,它对优质资产给出溢价,对一般资产只能给出平均价格,对一些劣质资产还可能按国际惯例大大地缩水。

第8篇:国内经济趋势范文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 制度改革 绩效分析

一、文献回顾

汇率制度的变革虽然是一个国家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的行为,但从根本上讲,引导各国进行汇率制度选择的原动力是实现良好的经济绩效(李静萍2011)。所谓经济绩效,从一般意义上理解是指经济的运行状况。

关于汇率制度与宏观经济绩效的表现,传统上一般集中在考察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这两项指标。Ghosh等人(1997)的研究发现,实行钉住汇率制的国家,通货膨胀率要低得多,其波动性也较小,但伴随着较大的产出和就业波动。Moreno(2000)直接研究了东亚国家汇率制度和宏观经济表现之间的关联。他发现文献中经常提到的钉住汇率制能带来的公信力和宏观纪律的好处,在东亚国家中并不明显,东亚国家的政府善于在浮动汇率制条件下控制通货膨胀。至于经济增长,钉住制下的平均增长率略高(王志超2002)。

新近的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发展。首先,根据各国事实上的汇率安排,而不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登录的法定制度来进行有关的研究;第二,扩展了研究领域,新近的研究拓展到了对汇率制度与金融脆弱性之间关系的研究。Eichengreen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汇率制度对银行危机爆发的可能性没有显著影响(唐建华,2003)。

对于人民币汇率制度的经济绩效分析,国内学者做了大量的分析,大部分集中于研究不同汇率制度下的宏观经济绩效,余波(2001)认为人民币汇率变动基本上不反映经济趋势,有市场进入限制的管理浮动汇率制度不是一个纳什均衡结果,当前人民币汇率安排易产生外汇黑市交易、货币政策内生等效率损失,需要制度创新。唐建华(2003)从汇率制度与汇率的表现、汇率制度与通货膨胀的表现、汇率制度与真实经济变量的表现以及汇率制度与银行危机的关系等方面来分析汇率制度与经济绩效的关系。卢向前,戴国强(2005)运用协整向量自回归的分析方法,对1994—2003年人民币对世界主要货币的加权实际汇率波动与我国进出口之间的长期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发现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对我国进出口存在着显著的影响,ML条件成立;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对进出口的影响存在J曲线效应。光(2005)分析了人民币升值的成本—收益,主要考虑了人民币升值引起外资流入和出口贸易的减少,进而造成就业和GDP损失,并利用计量模型分析指出三个季度后,升值的影响下降一半以上;七个季度以后升值的影响近于消失。魏巍贤(2006)以2000年人民币数据为基准,应用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模拟分析了人民币升值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实际GDP增长的影响(即中国实际GDP对人民币汇率的弹性)不是线性变化的,而是呈现出拟指数的快速上升趋势。人民币的大幅度升值(10%以上)对中国经济整体不利,而小幅度的升值(5%以下)对中国宏观经济的负面影响甚微。李成等(2007)通过研究汇率制度变迁对内外部经济均衡指标的影响,分析了从建国以来我国汇率制度变迁产生的经济绩效,认为我国均衡汇率的形成,需要国内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的协调,才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杨艳红(2007)通过汇率变化的国际经济绩效和国内绩效分析,认为人民币汇率升值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不大,对国内物价水平的影响也较小。

而在汇率制度与金融稳定性方面,国内学者还没有相关比较成熟的研究。

二、1994年至今宏观经济基本情况分析

由于很多国家事实上采取的汇率制度可能与法定汇率制度不一致,即存在着法定汇率标准与事实分类标准问题,所以对汇率制度进行准确的分类,是研究汇率制度与经济绩效问题的基础工作(苏华山2011)。

1994年,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的、单一的管理浮动汇率制度,名义汇率大幅度贬值。2005年7月21日我国进行了外汇体制改革,建立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弹性有所增加。2010年6月我国又进行了新一轮的汇改,实际汇率波动区间加大,频率增加。

1994年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以来,除了1998年出现较小的资本项目逆差外,我国的国际收支一直保持双顺差,这种现象说明我国对外资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同时双顺差也造成了我国国际收支的严重失衡,贸易摩擦频繁发生,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增大。

从外汇储备来看,截至2012年初,外汇储备已达3.18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高额外汇储备可以保证我国在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过程中具有较为充足的流动性,但也使中央银行调控货币市场的难度加大,另外,增加了高额的外汇管理成本。

三、相关性分析

由表2可以发现在1994~2004年期间,M2增长率与汇率变动率具有显著的负相关性,GDP增长率和人均GDP增长率、CPI增长率与汇率变动也具有显著的负相关性,即随着汇率变动率的波动,M2增长率、GDP增长率、人均GDP增长率、CPI增长率呈反向变动。出口增长率与汇率变动率呈负相关,进口增长率与汇率变动率呈正相关,即人民币升值速度加快时,出口增长率会变少,进口增长率增加。但是他们之间的相关关系并不是十分明显,相关系数只有-0.312和0.124。

2005~2011年间,汇率变动与CPI增长率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即若汇率升值速度加快则CPI增长率变动加快,通货膨胀家剧。GDP增长率和人均GDP增长率、M2增长率和汇率变动率呈负相关关系,但相关性不显著。若人民币汇率升值速度加快,M2增长率下降,GDP和人均GDP增长率下降,CPI增长率上升。即宏观经济基本状况表现为:经济增速变慢,通货膨胀加剧,货币供给减少。

1994~2011年间只有进口增长率与汇率变动率呈正相关关系,其余指标均与汇率变动率呈现负相关关系。其中M2和CPI指数的相关性显著。其余指标的变动率与汇率变动率相关性不显著。

综上来看,人民币汇率变动率的波动,会引起GDP增长率、人均GDP增长率、M2增长率的反向变动,若人民币变动率增大,即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大,则GDP、人均GDP增长率和M2增长率下降,即宏观经济增长速度变慢。其他指标在不同的汇率制度下与汇率变动率具有不同的相关性,如在1994~2004年间,出口增长率和CPI与汇率变动率呈负相关关系,而在2005~2011年间,其与汇率变动率呈正相关关系。说明在人民币汇率较固定情况下具有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在人民币汇率弹性较大情况下具有较高的通货膨胀率。这与Levy-Yeyati和Sturzenegger(2001)的研究结果相符合。

四、均值检验

由表3可以发现在对7个经济变量进行均值检验时,有三个变量即汇率变动率,GDP增长率,人均GDP增长率的均值在1994~2004与2004~2011年两个时期是有显著差异的。且1994~2004年间汇率变动率的均值显著小于2005~2011年间汇率变动率的均值,即我国自2005年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弹性明显增强,波动区间加大。同时,2005年以后我国的GDP增长率和人均GDP增长率也显著高于汇率制度改革之前的数值。

进、出口增长率,M2增长率和CPI增长率的均值在1994~2004与2004~2011两个时期之间不具有显著差异。其中,进、出口增长率和M2增长率的均值较接近,CPI均值差异较大。说明我国在不同汇率制度下,进出口变化的差异性不明显,货币供应量变动的差异性不明显,通货膨胀水平的变动也不具有显著的差异。

五、结论

(一)我国汇率改革的方向和长期目标是要保证国内、国际经济均衡发展

实际上,我国存在严重的外部失衡问题。人民币不断升值,经常项目顺差减少,资本项目顺差增大。外部失衡问题并未对内部均衡形成较大冲击,国内经济虽然遭遇了2010~2011年CPI高企的状况,但总体上保持了低通胀、快增长的良好态势。但我国国内经济可持续增长面临着外部失衡带来的压力逐步增大。

(二)在汇率变动率与宏观经济指标的相关性分析中,人民币汇率变动率的变动会引起GDP增长率显著的反向变动,在人民币汇率富有弹性的情况下,通货膨胀率的变动率与汇率变动率呈正相关关系

人民币汇率经济绩效的相关性分析结果与Levy-Yeyati和Sturzenegger(2001)的实证研究结果相符合。

(三)在均值分析中,在1994~2004和2005~2011年间的GDP增长率具有显著差异,说明我国在不同汇率制度下,经济增长速度的大小不同,富有弹性的汇率制度下,具有较高的经济增长率

两个时期的通货膨胀率波动水平虽然没有通过T检验,但均值检验的概率值达到了0.15,即可以认为两个时期的通货膨胀率是存在一定差异的。

参考文献

[1]张志超.汇率制度理论的新发展:文献综述.世界经济,2002(1):13.

[2]唐建华.汇率制度选择:理论争论、发展趋势及其经济绩效比较.金融研究,2003(3):71.

[3]余波.开放条件下人民币汇率安排:效率分析与制度取向[J].财经论丛,2001(7):49.

[4]刘晓辉.“言”、“行”、人民币实际汇率制度弹性与宏观经济绩效,金融评论,2009:50.

[5]卢向前,戴国强.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对我国进出口的影响:1994—2003.经济研究,2005(5):31.

[6]李成,蔡达建,刘佳. 对我国汇率制度变迁的经济绩效分析.上海金融,2007(7):4.

[7]杨艳红.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绩效与走向.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7(1):59.

[8]光.人民币汇率问题:升值及其成本—收益分析.经济研究,2005(5).

[9]魏巍贤.人民币升值的宏观经济影响评价.经济研究,2006(4):48.

[10]李静萍.基于宏观经济绩效分析视角的汇率制度选择研究.宏观管理,2009(2):53.

[11]李静萍,于胜.汇率制度选择及其经济绩效分析:实证文献回顾.生产力研究,2005(12):253.

[12]苏华山,国外汇率制度与宏观经济绩效研究述评.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2(1):1.

第9篇:国内经济趋势范文

关键词:投资高分红股票 超额 收益

2011年底,新任证监会郭主席针对市场热点问题提出三大政策,其中就包括“明确分红比例,提升上市公司对股东的回报”。之后,郭主席也多次针对上市公司加大分红力度发表讲话。12年8月16日分红政策正式出台,上交所《上市公司现金分红指引(征求意见稿)》,首次出台上市公司分红的明确性指导性政策。

在我国近年来推行的股市政策上,对于股票分红日益重视的同时,也希望通过稳定分红类上市公司的股价表现,判定此类公司的二级市场是否也有良好表现。结合高分红股票在国内沪深股市的发行现状,本文参照上证红利指数(000015)的编制方法,对于构造红利策略的相关指数进行具体的分析,其中主要包括:样本选择、指数计算、等权检验等内容,具体如下:

样本选择。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1)过去一年有分红,且现金股息率(税前)大于0;(2)年末总市值排名在全部A 股的前50%。在样本中,按照年末现金股息率(税前)进行排名,挑选排名最前的50 只股票组成样本股。

指数计算。红利策略指数,按照样本股的年末流通股本数为权数进行加权计算,计算公式为:报告期指数 = 报告期成份股的市值 / 基期 × 基期指数。其中,报告期市值 = Σ(市价×流通股数)。基期我们定在2000/4/30日,基期指数定为1000。

等权检验。由于红利策略指数以流通股本作为权数加权,一些大盘蓝筹股可能主导指数。为了检验红利策略指数的是否具有明显的偏差,我们构造了“红利策略指数:等权”来进行比较验证。自2000/4/30将两种红利策略指数和上证指数、深成指进行对比,两种策略指数走势基本一致,只有在2009/11之后,等权策略指数相对走赢红利策略指数,这与当时的大小盘切换有是存在着明显的相关性。整体上来看使用红利策略指数是较为合适的。

一、红利占优第一阶段:2001/5—2005/8

市场环境:上证综指经历了从2001 年6 月14 日的2245.44 点至2005 年6 月6 日的998.23的熊市阶段,跌幅为56%。2001年6月的股市已经脱离了基本面的支持,市盈率过高,大量违规行为也不断被暴露出来,股票市场经历了较大幅度的调整。

经济趋势:自2002 年起,中国经济开始启动GDP 高速增长,2003~2005 年,增速年年都在10%以上,2003 年增长率为10.0%,2004 年为10.1%,2005 年为10.4%。工业增加值也平稳回升,并稳定在15%左右。当时的经济表现为快速的重工业化阶段,从而,五朵金花的行业,同时也是红利策略成分板块表现较好。

货币环境:货币政策虽然名义上仍维持“稳健”的基调,但内涵已逐步表现出适度从紧的趋向。这是因为2002 年至2005 年,经济出现过热,宏观调控政策开始收紧,2003 年开始,我国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上升期。

二、红利占优第二阶段:2006/10—2008/11

市场环境:第一阶段,上证综指仍处于从2005 年6 月6 日的998.23 点至2007 年10 月16 日的6124.04 点的最大牛市阶段。接下来,上证综指经历了从2007 年10 月16 日的6124.04 点到2008 年的10 月28 日的1664.93 点的大熊市,跌幅73%。

经济环境:第一阶段,06 年到07年国内经济延续了之前的高速增长,GDP 增速和上市公司盈利增速在07 年达到了这一轮经济周期的顶峰,CPI也处于稳步上升阶段。对于A 股市场来讲,既有上市公司业绩改善带来的投资价值驱动,又有旺盛投资资金的需求支持,因此持续时期较长的一轮牛市的周期中。第二阶段,08年受经济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开始出现下滑,GDP从连续六年的10以上下降至9.6,CPI也在08年2月处于下降趋势,经济进入衰退阶段。

货币环境:第一阶段,在2007/9之前,在低利率的市场环境下,货币的流动性十分充足,表现为M1、M2 的高增长率。第二阶段,2007年9月M1增速在达到22.07的顶点,之后一直下挫至2008/11的6.8。2007 年12 月5 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

三、红利占优第三阶段:2011/4—至今

市场环境:上证综指经历了从2011年4月8日的3057点至2012年1月30日的2285点的熊市阶段。

经济环境:处于从滞胀到衰退过渡的经济周期末期。GDP同比增长率在2011年第二、三和四季度分别为9.6,9.4,和9.2,为下降趋势,CPI从4月份的5.3上升至7月份6.5的峰值,接下来处于下降趋势,至12月份已经降低为4.1。

货币环境:2011年的货币政策从2010年的宽松变为稳健,货币政策处于较为偏紧的状态,M1增速从2011/4的31.25一直下降为2011/12的7.9。

从上述三个阶段来看,我们可以发现,红利策略指数能够获得超额收益,与经济增长关系不大,与货币供应量也关系不大。可以看到,红利指数战胜市场的三个阶段,也是A股风格偏好中,偏向于大盘股的三个阶段。而大盘股风格占优,要么处于熊市,要么处于牛市的末期。因此,我们认为,红利策略在熊市以及牛市末期的表现会较好。

参考文献:

[1]李常青,魏志华,吴世农.半强制分红政策的市场反应研究[J].经济研究,2010,(3)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