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算机的课程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计算思维;项目驱动;大学计算机基础
1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是学校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高、社会活动等的运用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整个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经历了不断的改革与调整, 教学理论和教学目标也经历了不断深入的发展与变化。
目前,由于很多高校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认识不足,教学中仍旧存在一些问题:
(1)“狭义工具论”
一直以来,认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只是教会学生怎么使用计算机,把计算机作为工具来运用成为教学的核心任务,从而形成了“狭义工具”学说。
(2)教材内容陈旧
近年来由于计算机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在不断更新且同时有所增加。但目前课程教材内容却显得很陈旧,与现阶段的计算机技术存在很大的差距。且知识结构滞后、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和实用性。
(3)教师教学方法不当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赋予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更为丰富的教学内容,基础理论、程序设计、办公应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等,各个模块相较于学生之前的学习具有完全不同的知识点。教师如果采用不恰当的教学方法,会使教学过程显得格外的复杂,且事倍功半。
基于上述原因,我们发现如何定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如何改革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内容以适应社会发展是当前计算机基础教学面临的重要问题。
2 基于计算思维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培养目标
2006年,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周以真(Jeannette M. Wing)教授在美国计算机权威杂志ACM《Communication of the ACM》首次提出了计算思维的定义――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本概念求解问题、设计系统和理解人类行为的科学方法。她认为计算思维不仅仅只是属于计算机科学家,而应该是每一个人的基本技能。计算思维是一种人机共存的思维,强调机器实现和问题求解的具体操作过程。
目前,我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中“狭义工具论”的问题突出,将计算机作为学习和研究中的一个使用工具,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重心放在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上,淡化了学生对计算机科学中重要思想与方法的认识。
基于计算思维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培养目标就是在课程教学中突出对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环节,把对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课程教学的核心任务。使学生掌握计算机方法论,提高计算思维能力,通过运用计算机的相关概念、思想、方法去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把技能转化为能力,把能力转变为思维。
3 基于计算思维的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相比枯燥的、以简单罗列抽象理论知识为主要形式的传统教学方法,项目驱动式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引入项目驱动式教学法,用源自于社会、生活、经济等领域的典型案例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案例与知识点相结合,深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在传统的任务教学中,教师只对学生完成的任务作评价,对学生在完成过程中需要运用什么方法去解决,则基本不作要求。而基于计算思维的项目驱动式教学则以项目为主线,将教师与学生联系起来,整个教学过程是项目、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教学项目案例的选取要以计算思维为依托,要与学生的专业相关联,做到将计算思维和专业应用融洽结合。
我们认为基于计算思维的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型应该从“项目”的确定、“项目”的分解、“项目”解决及“项目”总结四个方面构建。如图1所示。
首先由教师依据项目设定情境、给出问题,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相互合作,最终解决问题。它的教学模式是在保持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将知识分解成一个个问题模块,每一个模块的学习之后,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这样,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与技能,也获得了搜索、存储、分析和递推信息的能力,同时养成了创新思考的习惯。
项目驱动教学是典型的基于计算思维的教学方法。强调通过师生讨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归纳和总结,并且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体会和理解如何用计算机科学的思维和方式去解决专业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
4 总结
计算机基础教学已进入一个新阶段,《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仅仅重视应用能力的培养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现状,要从根本上进行观念转变,重视学科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
计算思维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分析及处理问题的方法。计算思维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及开拓创新的能力。实践表明,基于计算思维的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法,以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作为教学的核心目标,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得到很大提高。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注重展示和解释计算思维的基本内涵和方法,注重将计算思维渗透到课程各个知识点和模块的教学中,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国良,董荣胜.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2011(1):7 -11.
[2]牟琴,谭良.计算思维的研究及其进展[J].计算机科学,2011,38(3):11-15.
1.1高校计算机课程的特点
高校计算机类专业课程主要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操作性很强,计算机类课程大部分的操作技能是实践的,是一种动手能力;二是指计算机作为工具,必须与其它专业知识相结合才能更好的体现出计算机知识的作用,这种实践性更多的是指一种灵活应用的能力。高校计算机类专业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其教学过程和培养目标应注重培养的学生应三方面的能力:一是实践性能力,实践能力内涵丰富,既是技能操作类的实践能力,又有与其他专业相结合应用的实践要求,专业技能要求高;二是学习能力,计算机知识更新十分迅速,这就要求计算机专业学生具有的知识结构要有与计算机行业相适应的动态性,学生必须具较强的学习能力,能自主地、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实现自我知识的更新;三是创新能力,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要适应行业的飞速发展,这要求其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1.2高校计算机课程评价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和课程教学的发展是以评价作为导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以高校教学评价要创新和质量为导向。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核心环节,目前计算机课程的评价方式存在着以下问题:
1.2.1注重总结性评价,忽略形成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指的是在教学活动结束后为判断学生整体学习效果而进行的评价,是教学评价当中不可缺少的评价方式。新高校的教学评价还一直沿用传统单一总结性评价——“期末考试”。但是,单一的总结性评价为主的评价方式不能胜任新课程改革和计算机人才发展的需要,因为其忽视了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过程,忽视过程的综合与创新。缺乏形成性评价,教与学间缺乏有效的反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不到正确的引导,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能力。形成性评价可以及时地向学生、教师反馈信息。学生依据这些信息可以发现优点及不足之处,同时找到需要改进的方面,教师依据这些反馈信息可以总结反思教学中的成功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在计算机课程教学过程中,应用好形成性评价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成长。
1.2.2评价取向单一,忽略对学生综合素养的考查
计算机类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科目,这也往往导致了教师在教学和评价上只注重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大部分教师对学生学习评价方式就是期末统一操作测试(教师出卷,学生要找题目的要求完成统一的作品)。教师统一出题,学生只能按照教师的要求机械操作,完成统一的作品。计算机作为工具,必须与其他专业知识相结合才能更好的体现出计算机知识的作用,而单一的评价,只注重本门课程的内容,忽略了学科知识的相关性。同时,在整个作品的完成过程中,缺乏学生情感和思想的融入,导致学生思维狭窄,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够。
1.2.3教师单向评价,很难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学评价主要功能是: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然而,目前,高校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评价多数是教师单向的评价,学生只是被评价者,而无权参与评价。一般都是由教师评价学生这样一种单向的模式,而缺乏学生的自我评和学生间的相互评价。这种教学评价有一个基本的假设,即是只有个别学生的学习是优秀的,而多数学生都处于中常水平,部分学生处于“差”水平。从而,教学评价只是单纯的告知环节,仅仅给学生一个结论:优、中、差。在整个教学评价当中,学生不能很好地了解自身还存着哪些不足,也不知道在此基础上该如何发展。教学评价不仅是对学生进行总结性判断,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在学习的程的自我体验、自我调整、自我改正。学生参与评价(进行自评和评价他人),能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习,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在评价的同时也是自我的反省。
2促进形成性评价在高校计算机教学应用的策略
2.1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
完善的形成性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有效性的保障,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处于学习的阶段(特别是初始阶段),尚未形成具有高水平的评价能力,容易出现评价较大的偏差和“情感分”,。因此,在形成性评价中,教师对学生不能盲目开放式的评价,必须建立完善评价指标体系,让学生有据可依,保障评价的有效性。形成性评价指标体系为形成性评价在计算机教学过程的得以有效实施、发展提供了依据和支持。评价指标体系的制定不是盲目和一成不变的,而是要经过实证调查研究具体了解计算机课程特点、学习者特征、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学期和教学实际条件等因素,应依据计算机专业学习目标、学生发展能力、学习情感等方面来建构,在实践检验中进行修正,不断完善和发展。计算机专业学习目标是指学生经过专业学习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等方面;学生发展能力学生经过计算机课程学习所具有的多种学习能力及相关辅助能力,包括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信息素养能力、思维辨析能力等等;学习情感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机、积极等方面。教师应当把形成性评价评价体系编制成手册,学生人手一册,手册中各项指标和任务可分学生自测、生生互评和教师测评3项,使形成性评价在计算机课程中的应用中得以有效及时的反馈,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为目的,以督促学生学习为手段,不断发现问题,让学生认识自我,实现自我的发展。
2.2增强学生自主意识,促进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
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意识就是学生对学习的责任心,对学习的不断监控、不断评估和不断反思。形成性评价是一种多元评价模式,在计算机课程教学过程中进行多维度、多样化、多主体的评价,这要求学生主动、积极的有效参与。教师在教学活动设计和课堂管理中,应注重增强学生形成性评价自主意识和责任心,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评价中,不能让学生认为参与评价是增加学习上的负担,应让学生明白形成性评价是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必不可少、富有意义的重要环节。
2.2.1反馈及时有效评价,增进评价价值意义
教师要向学生明确教学任务的目标和学生通过学习要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并与学生根据评价指标体系制定评价标准。教师建立学生的学习任务档案,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并给以及时、有效评价的反馈,有效地给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形成性评价给学习带来的意义和帮助,帮助修正学生的学习方法,协助学生有效地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2.2.2让学生参与课程成绩评价,促进学生参与评价的主动性
计算机操作类的课程可以取消统一出题的期末考试,师统一出题,学生只能按照教师的要求机械操作,完成统一的作品的单一总结性评价不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计算机操作课程教学,采用任务驱动法,让学生完成一个个递进的教学任务,从而达到学习目的,学生在参与学习过程,就是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从而,学生的课程成绩可以由多次的教师评价、学生间的评价、自评累加形成,学生自己本人的课程成绩的可以自己参与评价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对学习进行总结和反思,比较自评和他评之间的差异,从而进一步促进自主性的提高。
2.2.3以评价加强生生间的联结,促进学生参与评价的责任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在社会往中,内化意义并与原有知识建立联系、相互作用所造成的认知结构的增加或改变的过程。表明了学习就是学习者在社会性活动中完成自主地、有意义地建构外来客观结构的过程。计算机课程的学习有效的学习不是简单问题的发现和知识单向传递,而是师生都要围绕真实、复杂的学习主题或任务进行探究,注重师生间、生生间的支持与协助。生生间互评是学生参与评估过程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互评可以了解同学的优点和不足,也是重新学习的过程。在学生互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生生间的联结,组织分散性知识互相给予支持与协助,让学生在共同的活动自行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学生通过互评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更进一步开发创新思维能力。同时,要让学生明白,参与形成性评价不但是课程教学的要求,而且是自己学会学习的表现,体会形成性评价对自己和同学的重要性,从而增强他们参与的责任心,以达到让学生掌握自律、自评、和互评的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辨析能力。
2.3以“比赛”带动评价
计算机课程的评价不必局限于课堂中,也可以把学校各种专业作品比赛与课程教学相结合。课堂与社团或学校知识技能的比赛相结合,更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能力。以比赛带动学生的学习,目的在获得知识的运用的体验和成就感,学生能参赛中通过设计、开发富有个性创意的作品,充分展现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淡化分数意识,不以只以的分数高低衡量学生的能力,不以单一知识掌握的多寡为优劣,在多维度、多样化的评价中,学生能明白好的作品好在哪些方面,不足又在哪些方面。
3结语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新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基于PBL模式教学法;项目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144-02
一、引言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等院校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以普及计算机基础知识为目的的一门课程。该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通过课堂讲授和上机实践,提高学生计算机的综合应用能力,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使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的实际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现已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之中,计算机基础知识及基本操作已经成为了现代大学生的必备技能,因此各个高校都非常重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但是该课程尚存在以下问题:[1,2]
1.学生基础差别大。由于地区经济、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差别很大,有的学生经常接触使用计算机,对计算机的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非常熟悉;与之相反,有些学生从未或者很少接触计算机,对计算机的基本硬件认识不清,甚至有的学生不会开关机。这样导致有些学生认为教师一节课讲授的内容太多,接受不了,有些学生又认为内容简单,心不在焉,从而使得教师难以把握教学尺度。
2.课堂讲授与上机实践环节脱节。目前该课程虽然采用多媒体课堂讲授、上机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并且课堂讲授和上机实践的学时达到1:1,但是课堂讲授和上机实践一般是分开进行,学生上课所学的知识或纯理论操作,在上机时已经忘的差不多了,导致学生掌握实际操作技能过程周期过长,学习效果不明显。
3.学生重视程度不够。很多学生认为该课程的重要性不及大学物理、高等数学、英语等基础课程,并对计算机的应用认识不充分,因此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投入的时间精力也是极为有限。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高校老师一直都很重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不断地探索和尝试变革,使用了多种新型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质量。如:案例教学法、基于PBL模式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目标教学法、协作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SCL教学法等等。这些教学方法虽然着眼点不同,但内涵却是相互融合贯通的。
二、新型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的应用
关键词:微课程 翻转课堂 教学模式 计算机组成原理
一、微课程及翻转课堂
(一)微课程
微课程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通过对教师在课程的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中围绕某一个知识点进行的精彩的教学活动进行记录形成的课程教学资源。
(二)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是指课程教师以互联网以及信息技术为基础,通过课前学生预习,课中观看和学习学视频等学习资源,师生互动交流实现知识传授、知识内化的颠倒安排。翻转课堂的最大优势及成功之处在于它是以微课的微视频为载体,采用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型和学生主体性。
二、当前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课程教学模式现状
目前,广播电视大学本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计算机组成原理》的课程开设中,主要涉及到的教学媒体包括文字教材、录像教材、流媒体(IP)课件、网上辅导、形考作业、网络课程。为充分保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成效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成效,我校充分运用互联网的优势,整合多种教学媒体,形成了具备本校特色的《计算机组成原理》网络课程。具体分为如下环节:
①自学。课前阅读《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大纲,把握课程应掌握的重点和难点,了解课程教学大纲以及课程考核等。对《计算机组成原理(本科)》等文字教材进行预读,预先熟悉章节内容,思考,并对存在的疑问进行总结,集中在课堂上解疑。
②观看课程视频。带着问题仔细观看课程《计算机组成原理(本科)》的录像,结合录像讲解释疑,对仍存疑问的地方,集中在课堂上与学生交流、咨询老师。
③流媒体(IP)课件网上辅导。学生通过中央电大电大在线课程学习平台提供的流媒体(IP)课件结合课程视频以及课前自学进行课程内容的学习,并利用该平台提供的网上辅导功能与教师针对存在疑问的地方进行集中辅导答疑。
④形考作业。广播电视大学学生通过中央电大电大在线课程学习平台,完成《计算机组成原理形成性考核作业册》涉及的作业,实现学生阶段性学习成效进行形成性考核。
⑤复习资料。学生期末依据《计算机组成原理期末复习指导》进行课程的复习,巩固日常学习成果,认真复习章节练习、形考作业,对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的咨询,并利用网络课程模拟测试栏目独立测试,确定自己的掌握情况,查漏补缺。
⑥考试环节。考试主要采用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二者相集合的方式进行课程考核。
目前,广播电视大学已形成了中央到基层的三级面授辅导与网上学习制度,形成了混合式的课程形态。
三、微课程下的翻转教学模式案例研究――以《计算机组成原理》为例
《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系统结果以及操作系统等相关课程之间有机衔接的重要课程。微课程理念下构建基于微课程理念的《计算机组成原理》翻转教学模式应从如下几个环节入手:
(一)加强微课程资源的设计与开发
微课程资源是《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翻转教学模式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保证。为此,应加强广播电视大学微课程资源库建设,构建具备广播电视大学特色的微课程资源库。一方面,可以引进同类院校在微课程资源建设方面取得的优秀成果,与本校课程实际紧密结合,形成满足专业需求的微课程资源体系;另一方面,微课程资源的设计与制作,不必拘泥于视频,可以将文本、图形、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形式进行展示。例如,一些学校在教学中,将流媒体课程资源作为一种有效地教学辅助手段,通过以实时、非实时压缩处理制作整合以“流”的形式实时地在互联网上播放。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即时进行点播和下载,从而成为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一种重要资源。
(二)引导学生课前借助微课程自主学习
课堂教学前,教师与学生应分别做好两点,具体如下:
第一,教师应结合《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大纲,梳理该课程中学生应掌握的重点知识点,并结合课程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制作微课程,通过教师间交流与讨论确定最终版本后到微课程平台上,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第二,学生要仔细阅读文字教材、观看电大责任教师录制的微课程资源,理解和掌握该课程的基本内容。学生可以通过微课程资源库和中央电大电大在线课程学习平台,对《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以及难点进行自主学习,并养成勤思考,勤记录的习惯,将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汇总,在集中课堂中咨询教师。
(三)合理组织和安排课堂师生互动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合理组织和安排教学活动,坚持集中指导和因材施教相结合。应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入手:
首先,学生方面。学生通过课前自主学习《计算机组成原理》,明确学习过程中的疑问,针对疑问通过课堂教师面授释疑,也可以通过与同学进行讨论与交流来获得问题的答案,实现个别化学习与协作学习的有机结合。其中,应充分发挥小组作用进行协作学习,通过协作学习创造良好学习氛围,将课堂转变交流学习和探讨疑问的场所。
其次,教师方面。依据《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要求和课程进度安排,做好学生的统一面授教学。同时,在学员自学的基础上,由课程辅导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面授辅导,解决学习中存在的较为普遍的疑难问题。统一面授的所占学时应适当控制,将更多的学时安排在学生对学生的集中辅导和个别辅导上。此外,应做好课堂中学生分组学习和讨论的组织安排,充分发、挥教师的组织者角色,引导学生发挥主体性作用进行自主学习。
(四)注重课程的形成性考核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应注重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的开展,也应分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进行。
首先,从学生方面,在完成课堂教学后,学生通过利用微课程进行巩固性学习,并对《计算机组成原理》所学内容进行阶段性总结。
第二,从教师方面,应对学生完成的课程作业进行批阅和反馈,并总结学生学习课程的掌握情况,分析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并给予学生针对性的反馈,对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反思,制定下一步的教学计划。
总之,构建基于微课程理念构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已成为广播电视大学《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这不仅关系着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更关系着该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 弹性教学模式 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141-02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及其相关专业的一门必修课,该课程对实验和实践的要求较高,需要合理规划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传统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方式方法注重按照课本结构向学生传授生涩抽象的理论知识和相关概念,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很难对计算机网络相关知识形成完整的、深刻的认识,加之实验和实践环节所占的比重较低,实现方式较为简单等原因,这就使得“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无法获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弹性教学模式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核心,将授课、实践以及考核等多个环节弹性化处理,可以有效改变现有教学模式的弊端。
1.弹性教学模式分析
计算机网络课程包含较为广泛的知识体系,不仅涉及计算机相关部分内容,还涉及通信相关部分内容,是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的产物。鉴于计算机及通信相关技术领域的发展速度十分迅速,计算机网络课程需要随着这些关键技术的发展而变化,这就使得其知识体系具有了弹性这一特性。为配合该特性,在实际教学中更适合使用弹性教学模式。
2.课程教学的弹性定制
2.1弹性教学内容制定
在计算机网络的教学中,不需要拘泥于课本结构按部就班的进行教学规划,反而可以根据互联网的特性进行弹性调节,将多种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条理,更加系统和全面的向学生开展教学活动。
如实际的Internet网络包含两个主要结构,一个是实现,另一个是应用。而在Internet的实现中又分为物理实现和逻辑实现两部分;应用则存在多种成熟应用方式以及多种新兴应用方式。每一种实现和应用中又包含了诸多的内容,这些内容就是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通过这种教学模式的改变可以将教学内容整理成一个清晰的、层次分明的树,这样学生不仅会对计算机网络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还会多每一部分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2 弹性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如果仅仅依靠课堂时间让学生学习和理解教学内容是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的,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方面也应该进行弹性化改革。一方面,学生应该对课程做一定的预习和准备,无论是整理不同教学内容的逻辑关系还是总结归纳问题,对提高教学效果都是有积极的帮助的。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对课堂时间进行规划和分配,改变传统的“你教我听”的模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讨论中,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增强学生的学习深度和学习广度,掌握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内涵。
3.课程实践的弹性定制
课程实践对于“计算机网络”这门课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最核心的教学主体,因此在这门课程中实施弹性教学时必须将实验、课程设计以及实习等实践方式进行有效结合,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实践环境,帮助学生真正掌握和引用计算机网络学习中学到的知识。
首先,随着教育资源投入的不断加大,大部分高校都具有能够满足教学实验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但是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在于:实验题目落后。计算机网络课程中涉及的教学内容及相关技术发展速度非常快,只有与社会需求相符的实验内容才能够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在实验环节中可以依照弹性教学的内涵选取或引入CCNA、CCNP中与社会关联较为密切的实验题目,或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实验。
其次,课程设计是体现学生综合能力的主要方式之一,但是传统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对其并没有产生足够的重视度,只是按部就班的制定和完成一些较为容易实现,与课本教学内容没有较大差别的课程设计内容。课程设计的本质在于激励学生对已经学习和掌握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通过与老师沟通,在自己最大能力范围内,将多个相关内容进行串联和综合应用,构成一个完整的课程设计方案,结果是失败还是成功并不是非常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利用自己的科研积淀以及对学生的个人能力进行分析,通过与学生讨论,扩大课程设计的内容,增强课程设计的弹性。
再次,对于有能力的学校,教师应该有计划的组织学生进行实习或邀请与本课程关系密切的从业人员对其工作内容或他眼中的计算机网络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建立更为生动、更为真实的计算机网络认识。
4.课程考核的弹性定制
实行弹性考核方式更能够体现学生的综合能力,消除学生只为应试而学习的心态。
常规的课程考核方式主要由学生平时成绩和理论考试成绩两部分内容组成,但是这两部分内容并不能够真正体现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应用水平。对于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缺乏客观性。若改变现有的课程考核方式和教学评价方式,将其做弹性化处理,按照不同教学内容对学生的作用调整考核比重,增大课程设计、实验等实践内容所占比例,甚至加入现场实际操作考核等,让考核成绩更加客观、公平、真实。
5.总结
总之,弹性教学模式的应用对于增强学生学习的深度、广度以及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等都具有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是一种得到了广泛认可和极具操作性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刘杰民,马玉春,程绍辉.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弹性教学模式[J].计算机教育,2006(10)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学设计;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34-8200-02
随着知识经济和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应用能力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必备能力之一,从而使得《计算机基础与应用》课程的重要性更加突出,本课程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基础课程,作为各专业专科生必修的公共课,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各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应用技能,让学生能自如运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及工作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但当前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相分离,课程被分为理论课和上机实践课两个环节。课程教学是按课本章节系统进行讲授。上机实践课时,采用简单的练习+指导的方法,学生完成课后老师指定的练习。整个教学过程强调“死”知识,不重视“活”能力,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效果不理想。任务驱动教学法能够让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任务驱动教学法尤其是适合实践性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因此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引入任务驱动教学法《计算机应用基础》来克服当前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与信息素养,同时也为高职院校同类课程提供有效的理论和实践借鉴[1]。
1 任务驱动教学法
1.1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内涵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之上的一种区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新型教学方法[2]。任务驱动教学法强调,学习活动是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引导地位,起到指导和帮助的作用,通常学生的学习活动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教师利用创建的任务情境,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让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帮助学生有效地完成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这样,学习过程就不是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
1.2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特点
任务驱动教学法改变了 “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它的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以任务为主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1) 以任务为主线:设计任务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核心,任务教学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中任务作为主线,以完成任务为标志,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所有活动都是围绕任务进行互动。任务的设计需要按照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来进行设计。依据分类标准的不同,任务的分类也不相同。根据任务的大小可以将任务分为系统任务和独立任务;是根据任务结果可以分为问题解决的任务和作品展示的任务。
2) 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任务驱动”教学法中教师需要设计出能够让学生产生兴趣的任务,学生在完成整个任务的过程要与教师以及小组成员进行良好的沟通,需要根据任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这样学生不但具有良好的协作意识,更加有利于发挥学生应有的主体意识,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实践应用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3) 以教师为主导: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在“任务驱动”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发生很大的转变,教师从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通过其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来体现的。教师要分析教学目标,制定教学任务,为任务的完成创设情境,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及时提供帮助,是学生完成任务的引导者,任务完成后,教师要对学生完成的任务制作一定的评价标准,是任务完成的评价者,整个教学过程随时需要教师的监控,是整个教学的组织者[3]。
2 《计算机基础应用》课程的任务驱动教学设计
2.1 《计算机基础应用》课程的任务设计
任务设计是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关键环节,计算机操作技能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因此,《计算机基础应用》课程的任务设计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前提条件,针对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掌握程度和认知能力水平,遵循由浅入深原则、把教学内容分解为一个个相对独立的、难度层次不同的任务,将教学目标隐含在任务之中,通过任务的完成来实现教学目标。同时,任务的设置考虑到知识的延续性,特别对那些能力较强的学生,在任务设计与完成时进行适当拓展,激发他们有后续学习的欲望,拓宽学习空间,任务设计如表1所示。
2.2 《计算机基础应用》课程的任务驱动教学法流程
任务驱动教学过程是任务的完成过程,更是学生对知识意义的构建过程。对学生来说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信息化网络资源的支持而进行的知识意义的建构过程,也就是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获得知识与技能、提高和培养综合能力的学习过程。对教师来是设计出符合教学目标的任务并逐步引导学生发挥其主体作用,主动去完成各项任务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学生和任务这些要素是积极互动的。在对计算机基础应用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进行了认真具体分析的基础上,对计算机基础应用课实施基于任务驱动法的教学实践,并经过不断反复的实践探索,总结设计出了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职计算机基础实践教学中的实施流程图,如图 1所示。
2.2.1 前端分析
前端分析是教学活动顺利实施的前提和基础,为了更好实施任务驱动法教学法,必须先对教学对象、学习内容和教学资源进行全面的分析了解,对必要但短缺的资源进行补充和完善。
1) 学习者分析。学习者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习过程是学习者主动的知识意义建构过程[4]。高职院校生源高校生源情况复杂,入校新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学生思维不够活跃、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不太高,理解能力及操作能力也比较薄弱,但他们具备一定合作探究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思维不够活跃、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不太高,理解能力及操作能力也比较薄弱;但他们具备一定合作探究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对学习者进行分析是教学顺利实施的前提。
2) 学习内容分析。计算机基础应用是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基础课程。作为各专业专科生必修的公共课,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各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应用技能,让学生能自如运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及工作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因此,在进行教学实践活动时,必须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设计教学任务。
3) 学习资源分析。构建教、学、做、考、评的立体化教学资源,促进精品共享课程资源库的建设。“学”是以高职毕业生未来工作岗位所涉及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来选取教材内容,力求贴近实际。“考”是以建设资源库来提供一个网络学习环境,做到学后即考。“评”是考后即评,评后立即反馈学生的考试情况,帮助学生掌握自身的学习状态,查漏补缺,做到“学、考、评一体化”。突出技能训练,适用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在多媒体机房以实用技能操作为主,采用“教、学、做”互动的方式作为主要授课形式。
2.2.2 师生分工
教学实施的每个环节都是师生分工合作的过程,因此,明确师生分工任务才能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地位[5]。任务实施的每一步,从任务的提出、分解、实施、完成评价和总结,整个过程中都有明确的师生任务分工。其中,教师的活动任务主要是设计教学任务、创设任务情境、任务分解细化、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完成任务、对学生完成任务过程进行建设性评价,并指导学生对任务进行总结提高和拓展延伸,达到举一反三、以点带面的效果。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明确任务的前提下,对任务进行分析,找出解决的方法,并通过自主或协作分工的形式参与对任务作品的评价,对任务完成的过程进行总结反思。
2.2.3 总结提高、拓展延伸
任务完成后一定要进行总结提高。首先,学生的计算机综合素质存在一定差异以及任务设置的层次性,所以任务的完成质量和难度系数也必然存在差距,这就要求教师及时组织学生对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归纳总结,达到相互促进的作用;其次,任务驱动教学法把新的知识内容隐含和分解到具体的任务之中,忽略了知识的完整性、逻辑性和系统性,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进行归纳总结,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记忆,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建构。最后,教师要善于及时收集反馈信息,反思教学过程,进而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得失。需要对任务完成得好的学生应提出更高的拓展延伸意见和要求,对基础较差完成任务有难度的学生给出对任务进行细化分解的建议,应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提出延续性的任务,继续激发学生课余学习兴趣并深化教学内容和拓展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3 结束语
实践研究表明,在《计算机基础应用》课程中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班级学习效果相较其他班级具有明显的优势。任务驱动教学法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实践创新能力。任务驱动教学法作为一种切实可行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正被广大的一线教师所认识和提倡,通过本文的研究,使“任务驱动”教学法能够为高职同类课程教学设计提供一定的借鉴。
参考文献:
[1] 范海峰.基于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在《大学计算机基础》中的应用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15-19.
[2] 崔贯勋,王勇,潘瑜,等.基于任务驱动的实践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7):164-166.
[3] 周浩,马曲立,翁辉.基于任务驱动的任职教育实验教学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9):185-188.
1.1 计算机语言类课程的特点
计算机语言类课程是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和非计算机专业指定的必修课。开设计算机语言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之具有较强的软件应用能力和一定的程序设计能力。计算机语言类课程不像其他学科的内容可以反复使用,它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需要不断的更新;计算机语言也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它比以往任何一门课程更强调学生的操作能力;计算机语言类课程的知识看起来都是固定模式,而真正在应用于软件开发时却是千变万化的,因此这门课程具有很强的创造性。
1.2 计算机语言类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语言类考试不管是校级的、省级的,还是国家级的,不管是笔试考试,还是网考,题型主要有选择、填空(完整程序、程序写结果)、程序改错和程序设计这四种题型,体现了对学生计算机语言类课程的知识的运用能力和编程能力的考察。笔者教授计算机语言类课程有十余年,学生学习该类课程时,普遍反映上课听老师讲题目的算法,即解决思路,都能听懂,但是如果给一道未做过的题或改动的题,学生独立解决就出现问题。主要原因是:动手太少,在整个学习中一直跟在老师的后面,缺少思考的机会,计算机语言类课程知识的运用能力和编程能力也随之薄弱。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思维能力是“根”,无“根”求“果”不得“果”,“根”深,自然结“硕果”。
2 以学生思维训练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思维能力是衡量大学生思维能力和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掌握好的思维方法能使学习融会贯通。2010年7月在西安交通大学举办了首届“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课程研讨会”。与会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专家一致达成共识: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并由此建设更加完备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学生学习和认知特点,对计算机语言类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实践性的探索,通过计算机语言类知识这个媒介让学生学会学习,强调的是认知过程(学习方法及学习体验),以思维训练(激发思考―学会思考―运用思考―享受思考)为主线,通过对知识的学习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并支持学生“主动学”而非“被动学”。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后训练,都要以思维训练为主线。
2.1 课堂上注重思维训练
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课堂教学方法,一定要让学生加入进来,将学生定为主体。如何才能将学生转变为主体呢?不是让学生来讲课,也不是不停的问学生。而是把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并且达到开阔,即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思维性。如何才能达到这种效果呢?主要做到以下两点:
2.1.1 创造和谐宽松的讨论式的课堂气氛
课堂之上,教师要以和蔼的态度对待每个学生,对学生多表扬、鼓励,即便遇到“万马齐喑”的尴尬局面,也不妨用幽默和调侃来打破僵局。只要学生上课认真听讲,独立思维,回答问题即使是错误的,也要表扬其大胆思维。给学生创造一个讨论式的课堂环境,这个环境的主角是每个学生,让他们感觉不是在上课,而是在讨论一个话题,教师也是这个讨论组的成员之一,教师的作用是抛出问题,引导大家积极思维,踊跃参加。
2.1.2 将思维方式作为比知识还重要的“关注点”
在教学过程中将“知识”背后的规律、方法、思维方式作为比知识还重要的“关注点”,清晰地呈现出来,并在训练中得到强化,形成能力,并在进一步的训练中得到迁移。计算机语言类的课程,除了基础知识外,三大结构(顺序、选择、循环)、函数等知识点都需要通过实例来巩固的。在讲实例时,一定要做到举一反三。比如讲单重循环时,一般都会讲1~100求和这道题,这道题关键是设置初始值和用到一重循环结构。学生掌握这道题之后,再引导学生去解决1~100的偶数和、奇数和,甚至是S=1/(1*2)+1/(2*3)+1/(3*4)+…前50项之和类似的题目。这样学生会在思维中发现规律,在思维中学会总结,大大提升了学生的编程能力。经过课堂大量的训练,当学生独立解决任何一道编程题,不会出现束手无策的局面,读完题目,会在思考中理清头绪。
2.2 课后注重思维训练
课堂上的思维训练也要延伸到课下,课下除了安排学生复习已学内容和预习新知识之外,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是互改作业。传统的作业批改方式是学生将作业交给老师,老师改后发给学生,由于时间的关系,老师不可能将每个错题都讲解。编程题的最大特点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唯一的,也就是一道题有多种答案。让学生互改作业,对学生最直接的好处有两个:一是,帮同学纠正程序中的语法错误或语义错误,这样可以避免自己以后犯类似的错误,对于常考的程序改错题就不会惧怕了;二是,同学的解题方法可能不一样,在改题中,思维又训练了一次,提升了学生完整程序和阅读程序写结果的做题能力。教师在作业批改中的任务是对学生的作业以报告的形式总结,报告主要包括:总结学生程序代码中的语法错误和语义错误,将学生所有不同的解题方法都列出来,并对这些方法进行分析和比较。通过这种做法,不仅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开阔了同学的眼界,提升了学生编程能力,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学习程序设计的兴趣,做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职业工作过程;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不断普及,高职新生通常已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但与此同时,计算机技术与其它学科融合的加剧,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更新,也对学生的后续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国高职教育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主要是参照和借鉴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改革模式。这种课程体系的建立打破了传统学科型课程体系的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与企业实际密切联系的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有机统一的教学项目,学校按照企业实际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组织课程,形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当前,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改革已经成为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重要方向。[1]
一、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计算机基础教育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教育。学生学习计算机技术的目的是掌握计算机应用能力,为专业服务。我国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涉及面广,在新的发展时期,计算机基础教育存在着许多新的问题,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随着计算机技术与其它学科融合的加剧,计算机基础课程需要适合社会需求的课程体系。然而,目前计算机基础教学与专业教学还存在脱节现象,与实际应用也存在脱节现象。
2.教学内容决定学生的培养质量。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内容选取上,如何实现以市场需求为目标,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目前需要考虑的问题。
3.随着普通高中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和职业高中将计算机能力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计算机基础教育已不再是“零起点”,如何兼顾生源差异并达到统一的教学目标,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基于职业工作过程的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1.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应充分考虑其特殊性
(1)高职计算机基础课是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技能,属于培养通识能力的技能类课程。
(2)计算机已深入融合到各行业,行业的差别对员工的计算机能力需求也各不相同,课程必须充分与行业需求相结合。
(3)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有可能在学生毕业时其所学的计算机知识已经面临更新,因此,在教学内容必须紧跟市场变化的同时,必须充分培养学生的后续计算机学习能力。
因此,高职计算机基础课在课程设置上,必须充分考虑其特殊性,从行业对计算机能力的需求出发,以应用为主线,以能力为本位,根据各行业对员工通识能力的要求来进行设计。
2.基于职业工作过程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
(1)面向企业,以职业工作过程为导向组织教学内容。适应企业需求,以应用为目的,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是该课程改革的核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把职业能力培养作为主线,通过对企业实际需求的调研和分析,把企事业单位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提出的需求制作成综合项目,将认知过程与职业活动结合在一起,将典型的工作任务融入课堂教学,给学生营造出一种真实的工作环境,让学生在完整的工作过程中学习和掌握工作活动中的知识、技能和技巧,从而使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能真正提高应用计算机处理复杂事务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处理事务的条理性、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提高。[2]
(2)将能力培养作为课程的最终目标。将办公软件的实际应用作为课程的核心内容,培养学生规范、高效率、高质量地综合应用办公软件的能力。从现代办公应用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出发,在Office办公平台下,通过提出问题、找出解决方案,到最后解决问题的项目案例式教学来提高学生应用办公软件处理复杂办公事务的能力和素质,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与合作能力。
3.精选和提炼实际应用项目,基于工作过程组织教学内容
(1)以应用为核心,构建以项目为依托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体系。由传统的以介绍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常用软件的基本功能为核心的教学体系,转变为以应用为核心,以职业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具有高职特色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体系。在宏观教学设计上突破以知识点的层次递进为体系的传统模式,突出项目驱动。在项目的设计上充分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对项目需求分为基本需求和高级需求。通过若干个项目案例为载体,形成一个循序渐进、种类多样的项目群,构建一个完整的课程教学体系,并突出项目的实用性、典型性、趣味性和完整性,培养学生规范、高效率、高质量地应用办公软件的能力。
(2)基于工作过程组织教学内容。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是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整合知识和技能,针对工作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来编排相关的课程内容,将工作过程的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设计操作性强的项目来实现课程内容。[3]主要以办公软件的实际应用为核心内容,构建新的内容体系(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内容如表1所示)。通过对企业实际需求的调研和分析,把企事业单位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提出的需求制作成综合项目,体现“面向应用,以职业需求为导向”;按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能力,将内容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分为基本应用、综合应用和高级应用,考虑到学生基础和领悟能力的差异,在满足基本需求的前提下为学生提出具有挑战性的提高部分,如“商店销售数据统计分析”的项目案例在内容上还分成基本需求和高级需求,以满足分层次教学的需要,为学生提供驰骋的想象空间和创作空间;教学过程模拟真实的工作过程,将知识点融入到综合项目案例中,例如,在论文及公司产品说明书等长文档综合排版项目案例中,就融合了页面设置、文件属性、应用样式、应用多级编号、插入目录、插入分页符和分节符、设置页眉和页脚、插入域等知识点。
4.基于职业工作过程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在基于职业工作过程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组织与实施过程中,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就要求教师围绕核心培养目标,以典型的职业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驱动”为主线,模拟企业真实环境,创设情境教学环境,使课堂教学融“教、学、做”为一体,采用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方法,强化学生计算机应用和开发能力,突出学生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1)使用实际项目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项目案例的选择是关键,它要求教师要准确领会课程标准的要求,基于工作过程设计教学项目案例,保证项目案例的实践性和职业性,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冲动,诱发学生完成目标的欲望。
(2)引导学生分析,在项目任务的驱动下自主学习。在学生产生了解决问题的激情后,教师应顺势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将案例分解为若干个可行的任务,然后在一个个任务的驱动下,让学生运用教学课件、实训指导书等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尝试自主学习并解决问题,此时教师不要过多干预学生,可以通过巡查了解学生完成的情况,必要时给予个别指导,启发学生主动质疑。
(3)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应及时检查学生解决问题的效果,重点发现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交给学生讨论解决,对学生合作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针对问题进行诱导,尽可能让学生自己解决。在没有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情况下,教师可以“诱导”学生提出问题,或者由教师自己提出问题。例如:在设置工资表中的“个人所得税”项目计算公式时,如何解决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调整后公式可以不改动的问题等。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问题的引导下掌握操作技能,提高应用能力。
(4)评价总结,举一反三,学以致用。本课程知识点多、操作性强与学时压缩相矛盾的问题尤为突出,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技巧和规律,并针对案例的不足之处,进行引申和提高。案例源于企业,最终要应用于企业。为了使学生能学以致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每次教学结束时及时布置相关的课后练习,使学生在课后进一步复习巩固,并且将课后作业纳入形成性考核的内容之一。
除了引导学生找出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案外,教师的导航工作更为重要,通过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知识和经验,使学生对于完成职业活动所需技能以及与之有关的知识、能力、经验进行系统的总结,构建属于学生自己的经验和知识、能力体系。另外,我们在实际的评价过程中比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实行学习过程考核和期末综合考核相结合的考核办法,其中学习过程的考核又分为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而期末考核实行参加以考核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为主的国家办公应用职业资格考试,以考促学、以考促训,从而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全面的考核评价。
三、结 语
通过以应用为主线、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开发为依托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力,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际动手能力进一步加强,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也促进了教师自身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瞿凡.高职院校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129-131.
[2] 聂哲,周晓宏,刘艳丽.以应用为核心的高职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教论坛,2008,(4):76-78.
[3] 王晶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计算机课程改革的探索[J].当代职业教育,2010,(7):20-21.
The Practice of Higher Vocational Computer Basic Course Teaching Reforms
Based on Vocational Working Process
CHEN Gui-zhen,DENG Wen-wen,NI Yi
【关键词】案例教学 中职 计算机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136-01
一、案例教学的重要性
案例教学在给每个学生提供相同的教学情境,案例中隐含的信息内容一致。但是每个学生的理解能力不一样,每个人的知识结构不尽相同,对案例教课感受也不一样。在课堂上将形成激烈思想碰撞,谈论能够补充自身知识缺陷,提高认识能力。每个人员都要参与其中,案例教学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扩大学生的参与性,在谈论中丰富知识,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成功的使用案例教学能够提高课堂氛围,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成功的进行案例教学,最关键的是教师在备课期间要优选案例,备课时间要充足。计算机本身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和科学性,一名合格的计算机专业教师,他要不断的丰富计算机知识,健全自身知识库,进而提高信息素养。计算机是一门更新速度迅速的学科,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需要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结构,提高职业素养,做一名合格的计算机教师。课堂教学要注重互动性,如果教师只是教学思路清晰,案例内容也丰富,但是学生参与兴趣不高,这将很难达到教学目的。计算机教学具有特殊性,在教学中学生和教师间要相互配合,不断提高学习质量。该教学方式最注重学生掌握知识的心理路程,学生在探究学习中,通过和教师、同学合作交流学习,在交流中可以借鉴他人优点,弥补自身学习缺点。交流合作学习让学生增加学习信心,有勇气投入到新的学习中,面对难题不再畏缩,养成了迎难而上的学习精神,合作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热情。案例教学还能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在教学中起到非常良好的效果。
二、开展计算机案例教学策略
(一)挑选案例择优录用
优质的案例教学必须满足三个方面要求,首先,该案例必须具有代表性,能够代表该课程最突出的特点,反应出同一类型问题。其次,案例必须有针对性,针对某一现象问题,该现象能够引起学生较大反应的问题。针对性的案例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计算机案例引入要有一定的深度,这样才能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要对案例进行筛选,把握案例质量,提高学生对案例教学的认知度。
(二)借助媒介进行授课
教师在讲述计算机理论知识时,要借助媒介案例进行授课。媒介演绎案例教学会更加形象生动,更好的发挥出案例教学效果。教师在进行演绎经典案例时,教师要事前选择合适的媒体平台,在课堂上实现教师和学生高度互动。中职学生计算机课程比较繁多,教学要求高,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授课要求,搭建合适的平台,让教学效果达到最佳效果。
(三)教师要做好案例教学总结
案例教学重视总结,总结对案例教学有推动作用。在案例教学中学生会根据同一个案例提出不同的问题,每个学生思考的角度不一样,他们面对案例教学时,提出的问题也非常多,而且难易程度不尽相同,有时候同一个问题会得到两个不同的提问方式。因此,老师在教学中要提高总结水平,根据学生的问题,归纳出不同的内容。案例教学最看重学生的参与性,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要积极的发言,说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和见解。学生一同讨论,一同分析问题,活跃了课堂气氛,对知识的把握度也相对的提高。
结合以上教学情况,教师可以更好的将案例运用在计算机课堂上。举个例子:在讲述Excel基本技巧、Word基本技巧、PowerPoint基本技巧计算机课程时,可以加入“如何运用PowerPoint制作出企业简介”、“如何用Word制作出企业的内部刊物”、“如何用Excel制作出公司人员工资统计表”等等案例进行辅助教学。课堂上的知识远远达不到授课要求,因此,教师适当的给学生安排课后练习,来扩展学生练习能力。计算机科技在当下社会发展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学习能力,拥有计算机基础操作能力。这在今后的学习或者工作中,将带来帮助。随着科技的发展,学生要重视计算机学习,重视基础课程教学。对一些简单的计算机课程需要扎实掌握。
三、案例教学注意事项
计算机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性的去选择案例,该案例必须符合课堂教学目的。教学中老师先设计出教学预期效果,查看学生的不同反应,学生对案例的理解和认识程度,将课堂授课结果和预期计划做对比。案例教学效果差,教师要及时的找出问题所在。如果案例教学效果良好,可以借鉴在下次课堂授课时使用。课前的案例教学效果预计,将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
(一)选择好的案例来源
教师在选择案例时,不是孤立的进行工作,需要参考学生的意见。学生最需要怎样的教学案例,学生对哪种类型的教学案例最感兴趣。教师结合学生意见之后,综合计算机最新发展动态进行授课。把计算机最新资讯同课堂知识结合起来,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二)教师要提高自我学习能力
计算机学科是一门更新速度最快的学科,该学科包含的知识量非常大,知识联系性也非常强。作为一名教师,主要职责是给学生传授知识。因此,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要丰富,在教学中才能更好的解决学生学习中碰见的难题。教师是课堂学习的主体,该主体应该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四、结束语
案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思维能力,教师在准备案例时,案例要具有启发性,能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案例准备要具有针对性,根据教学目的进行设置问题。案例提出要掌握好难易程度,设计问题层次性要强。案例准备不能笼统或过于复杂。根据课文的整体结构,综合前章节学习过的课程,综合问题,从点到线再到面的方式进行授课,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提高了归纳总结的能力,从而提高计算机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智慧.高校计算机案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商情,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