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体育锻炼对健康的意义范文

体育锻炼对健康的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锻炼对健康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体育锻炼对健康的意义

第1篇:体育锻炼对健康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运动心理学;体质健康;身体锻炼自我效能感;目标自我一致;体育锻炼参与度

中图分类号:G80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10)11-0068-06

Effects of the sense of self efficacy in physical exercising or self target consistence on the degree of physical exercising participation by college students with a prominent physical health problem

GUO Wen,HUANG Yi-zhu,ZHU Ya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Hunan Fir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 410205,China)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probe into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of the sense of self efficacy in physical exercising on the degree of physical exercising participation by college students with a prominent physical health problem, i.e. whether the sense of self efficacy in physical exercising will produce effects on the degree of physical exercising participation by college students with a prominent physical health problem through the function of mediation of self target consistence. By using the method of questionnaire survey, the authors studied 1624 college students with a prominent physical health problem who were sampled from 8 institutes of higher learning in Hunan, and revealed the following findings: 1)there w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ense of self efficacyin physical exercising or self target consistence and the degree of physical exercising participation; 2)the sense of self efficacy in physical exercising had a positive effect on self target consistence or the degree of physical exercising participation; 3)self target consistence had a positive effect on the degree of physical exercising participation; 4)self target consistence had a complete function of mediation between the sense of self efficacy in physical exercising and the degree of physical exercising participation; initiative motives had a partial function of mediation between the sense of self efficacy in physical exercising and the degree of physical exercising participation; the function of mediation of controlling motives between the sense of self efficacy in physical exercising and the degree of physical exercising participation was not significant.

Key words: sports psychology;prominent physical health problem;sense of self efficacy in physical exercising;self target consistence;degree of physical exercising participation

身体锻炼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积极参与身体锻炼能力的信念[1]。研究表明,在体育锻炼参与度的影响因素中,身体锻炼自我效能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例如,提高青少年女孩的身体锻炼自我效能感水平和对体育课的喜爱程度,会增加她们参与正规身体锻炼活动的比率,并提高她们全面的身体锻炼水平[2];身体锻炼自我效能感与参与锻炼的动机性准备状态、步行数和步行消耗热量等存在显著的正相关[3];克服锻炼障碍自我效能感能解释28%的自愿参加身体锻炼的变异,表明提高克服锻炼障碍自我效能感可以增加个体自愿参与身体锻炼的频率[4];身体锻炼自我效能感是同伴支持与身体锻炼行为之间的缓冲变量[5]。基于自我决定理论,Sheldon和Elliot[6]提出了目标自我一致的概念,它是指个人所设定的目标与自己的内在兴趣、价值观的整合程度,这些内在的兴趣、价值观就是“自我”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操作定义为个体的自主性动机减去控制性动机的差值。根据Bandura的社会认知理论,自我效能是促进动机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说,自我效能感越高,参与活动的动机也越高,反之则低。

体育锻炼参与度是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持续性、充分性的表现。研究表明,目标自我一致是促进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度的重要影响因素。例如,在众多影响大学生锻炼参与的因素中,体育锻炼动机,特别是内在动机是推动其体育锻炼参与的主要源动力[7];自主性程度越高的动机对锻炼行为的预测力越强[8-9]。

认知评价理论认为,凡是能满足人们能力需要的,让人产生成就感的社会事件,例如报酬、反馈、交流、免于受到贬低性评价等,都能够增强行为的内在动机;合理行动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认为,对人们是否会做出某种行为的预测,最好的办法就是了解其行为意向,而行为意向又受到行为态度和主观规范以及感知到的行为控制力3个因素的影响,3个因素共同决定行为意向和行为。根据认知评价理论、合理行动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我们认为,体质健康问题突出大学生的认知或主观态度变量(身体锻炼自我效能感)可能通过目标有关的变量(目标自我一致)对行为变量(体育锻炼参与度)产生影响。

本研究运用实证研究方法,探讨身体锻炼自我效能感与体质健康问题突出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度之间的关系和目标自我一致的作用。这能进一步拓展自我效能感理论,并能有效地诠释我国体质健康突出问题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度,为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供理论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大学生体质健康突出问题是指大学生体质健康方面严重影响其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运动能力、心理素质和对内外环境适应能力的问题,包括肺活量低、速度慢、力量弱、肥胖、龋齿、近视和高血压等。本研究按照下面程序来选择研究对象:

首先,根据大学生体质健康突出问题的操作性定义,结合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下发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教体艺[2007]8号)以及对大学生的访谈,根据下面标准选择被试者:(1)身高标准体重指标:选择“营养不良(50分)”和“肥胖(50分)”;(2)800 m\引体向上(针对男生)、仰卧起坐(针对女生)、50 m、肺活量体重指数等指标方面,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10~50分,不及格),以这些指标高低得分两端各27%,分成高分组(27%),中间组(46%),低分组(27%),选择中间组和低分组(10~30分);(3)血压指标方面,选择“临界高血压(收缩压>140 mmHg,舒张压>90 mmHg)”;(4)龋齿指标方面,按照2000年中央卫生部制定的《全国学生龋病、牙周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及防治方案》中有关龋病的调查标准;(5)近视指标方面,选择屈光度>-3.00,病程>3.00年。

其次,根据大学生体质健康突出问题的上述指标,采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对湖南8所高校1~4年级学生各2 000名学生进行了体质测试,然后根据有一项以上的指标符合筛选标准,进行被试者筛选,共筛选出有体质健康突出问题的大学生共1 832人,占总人数的22.90%。

最后,对筛选出来的有体质健康突出问题的1 832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 832份,回收有效问卷1 624份,有效率为88.65%。研究对象中,男生808人(49.75%),女生793人(48.83%),缺失23人(1.42%);大一505人(31.10%),大二434人(26.72%),大三381人(23.46%),大四287人(17.67%),缺失17人(1.05%)。

1.2测量工具

1)身体锻炼自我效能感问卷。

采用Wu、Ronis和Pender[10]编制的身体锻炼自我效能感问卷,单维,13项目;采用李克特7点问卷,从1(根本不相信)到7(非常相信)。Wu,Ronis和Pender采用Cronbach[11]提出的α系数作为信度测定指标,对台湾地区青少年的测试结果表明,问卷的α系数为0.87;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χ2/df=4.495,RMSEA=0.06,GFI=0.96,AGFI=0.94,NFI=0.93,CFI=0.95,TLI=0.93。在本研究的测试中,身体锻炼自我效能感问卷的α系数为0.904。

2)目标自我一致问卷。

采用Sheldon和Elliot等[6,12]编制的测量程序进行问卷编制。问卷编制的步骤如下:首先,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让被试者列举最近60 d内6个体质健康有关的目标。其中,每个目标对应4种类型的动机,被试者依次在各目标对应的4种动机上进行评分:外部动机、内摄性动机,称为控制性动机;认同性动机和内部动机,称为自主性动机。在访谈基础上,选取了最有代表性的4个条目作为修订后的问卷条目,分别代表了4种动机。为了更形象说明每个条目的含义,每个条目后都附加了相应的事例以形象说明。问卷采用利克特7点问卷,从1(完全不是这个原因)到7(完全是这个原因)。

按照Judge和Bono[13]的做法,我们将自主性动机和控制性动机视为两个不同的分数,目标自我一致变量的得分为6个目标的自主性动机得分减去控制性动机得分。为了避免合并分数时出现信息丢失的问题,分别对自主性动机、控制性动机和目标自我一致性进行研究。在本研究中,将控制性动机的2个项目(外部动机和内摄性动机)反向计分后,计算自主性动机和控制性动机的α系数,分别为0.889和0.831。

3)体育锻炼参与度问卷。

采用自编《体质健康突出问题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度问卷》,采用李克特7点问卷,7项目:每周参加体育活动的次数、每次参加体育活动的大约时间、体育活动频率、参与体育锻炼的方式、最喜欢参加的体育活动项目、参加体育锻炼的场所,以及预计未来6个月内体育活动频率。在本研究的测试中,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体育锻炼参与度问卷可解释总变异的60.026%;问卷的α系数为0.888;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χ2/df=4.930,RMSEA=0.049,GFI=0.988,AGFI=0.976,NFI=0.987,CFI=0.989,TLI=0.984。

2结果与分析

2.1主要变量的相关性

表1表明,除控制性动机与体育锻炼参与度相关性在0.05水平外,身体锻炼自我效能感、自主性动机、控制性动机、目标自我一致与体质健康突出问题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度问卷各因素之间均存在非常显著相关(P

2.2回归分析

首先,以身体锻炼自我效能感为自变量,分别与目标自我一致、体育锻炼参与度为因变量,进行一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身体锻炼自我效能感能预测目标自我一致11.9%的变异量(校正R2=0.119),β系数为0.346(P

其次,以目标自我一致的2维度为自变量,以体质健康突出问题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度为因变量的多元回归分析表明,控制性动机和自主性动机能联合预测体育锻炼参与度9.4%的变异量(校正R2=0.094),其中自主性动机的β系数为0.307(P0.05)。这表明目标自我一致对体质健康突出问题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度具有显著的预测力。

2.3中介作用分析

根据Baron和Kenny[14]研究认为,进行中介作用分析之前必须先确定几个前提条件,即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是显著的,且自变量对中介变量的影响也是显著的,这样才能进一步分析中介效应。2.2节表明,身体锻炼自我效能感对目标自我一致和体育锻炼参与度有正向的影响(P

根据侯杰泰、温忠麟和成子娟[14]有关结构方程模型理论,采用χ2/df、RMSEA、GFI、AGFI、NFI和TLI拟合指数来衡量模型的拟合情况。结果表明,χ2/df

为了进一步研究目标自我一致的中介效应,考察身体锻炼自我效能感通过目标自我一致哪些维度对体质健康突出问题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参与度产生影响,我们对控制性动机和自主性动机的中介作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χ2/df

3讨论

大学生体质下降是世界性问题,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存在的问题较为突出。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所倚重的人才,其健康质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16]。只有在了解体质健康问题突出大学生锻炼心理与行为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有针对性地改进学校体育工作,促进体质健康突出问题大学生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其体质健康水平。因此,本研究对身体锻炼自我效能感、目标自我一致和体育锻炼参与度3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基本上验证了最初的假设。

3.1身体锻炼自我效能感对目标自我一致的影响

研究表明,身体锻炼自我效能感对体质健康突出问题大学生的目标自我一致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是由于身体锻炼自我效能感指的是体质健康突出问题大学生对自己参与并坚持一定强度、一定时间的身体锻炼的能力的信念,这种能力信念会促使他们形成目标自我一致。而且,自我效能感决定个体的动机水平[17]。体质健康突出问题大学生的身体锻炼自我效能感水平越高,行为努力和坚持的程度就越强。相反,对自我能力感到怀疑的体质健康突出问题大学生面对困难时,常感到焦虑,减弱其努力程度,降低自己的标准。因此,体质健康突出问题大学生能客观地评价自己的体质健康,会对自己参与并坚持一定强度、一定时间身体锻炼能力的信念形成客观的看法和评价,从而形成目标自我一致。

3.2身体锻炼自我效能感对体育锻炼参与度的影响

研究表明,身体锻炼自我效能感对体质健康突出问题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参与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与“身体锻炼自我效能感对身体锻炼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18]、“身体锻炼自我效能感可以用来有效预测运动持久性”[19]、“有较高自我效能的个体更能克服困难而参与体育锻炼”[20]的观点相一致。这是由于体质健康突出问题大学生的自卑感主要来自于对自己身体耐力、身体灵活性、身体外表等方面的评价。因此,维护自尊也是体质健康突出问题大学生的一种自觉意识,为了寻求自我、表现自我,面对身体锻炼的各种苦难和阻碍时,形成参与一定的身体锻炼活动的能力信念,进而促使其积极、主动参加体育锻炼活动。也就是说,身体锻炼自我效能感一旦被很强的建立起来,就具有较强的泛化作用,进而影响他们体育锻炼参与度。因此,学校体育工作应将通识教育通识教育和个性化培养相结,提高体质健康突出问题大学生体育锻炼自我效能信念,提高他们的愉悦体验,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他们积极参与体育锻炼。

3.3目标自我一致对体育锻炼参与度的影响

目标是行为最直接的动力[21]。个体的目标自我一致得分越高(自主性动机主导),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越能体现出较多的努力,相应地,也越容易达成目标,在此过程中体验到较多的积极情绪和满意感[6,22]。研究表明,目标自我一致对体质健康突出问题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参与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自主性动机的影响较大。这是由于体质健康突出问题大学生所设定的体质健康目标来源于自己的兴趣、体育价值观、体育爱好或者是对目标本身发自内心的认同,他们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动机,为“自我”所驱动,促使他们首先设置中等和容易的目标,从而使他们体验到较多的有关体育锻炼的积极情绪和满意感,进而提高他们体育锻炼参与度。因此,在学校体育工作中,让体质健康突出问题大学生感受到体育锻炼富有意义、富有挑战,提高他们的体育锻炼兴趣,形成目标自我一致,将是促进体质健康突出问题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有效手段。

3.4目标自我一致在身体锻炼自我效能感与体育锻炼参与度之间的中介作用

研究表明,目标自我一致在身体锻炼自我效能感与体质健康突出问题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参与度之间具有完全中介作用。这与“自我效能感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23]、“自我效能感是锻炼行为非常有效的预测变量”[24]、“自我效能通过选择过程、思维过程、动机过程和心身反应过程等方面发挥其主体作用机制”[25]的观点相一致。而且,研究也表明,自主性动机在身体锻炼自我效能感与体质健康突出问题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参与度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而控制性动机的中介作用不显著。这是由于“对自己拥有积极评价的个体更倾向于选择自我一致的目标,并从这些目标中得到快乐”[12]。目标自我一致较高的体质健康突出问题大学生自主动机的形成,更多的取决于其自身对参与并坚持一定强度、时间的身体锻炼能力的信念认同而整合形成的认同性动机,从而促使他们为改善对自己的相貌、体格、体能等方面的看法和评价而积极参与锻炼。相反,如果体质健康突出问题大学生自标自我一致的程度较低,则表明体他们所设定的目标更多来源于外界的压力或自己的负性情绪,而非“自我”,他具有较强的控制性动机。具有控制性动机的体质健康突出问题大学生,随着外界对他们的身体评价压力减轻或他们对压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产生适应性,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程度就会大大降低,因而中介作用不显著。因此,如何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促进体质健康突出问题大学生积极、自主地参加体育锻炼,这对提高其体质健康水平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Motl R W,Dishman R K,Trost S G. Factorial validity and invariance of questionnaires measuring social-cognitive determinants of physical activity among adolescent girls[J]. Preventive Medicine,2000,31(5):584-594.

[2] Barr-Anderson D J,Young D R,Sallis J F. Structured physical activity and psychosocial correlates in middle-school girls[J]. Preventive Medicine,2007,44(5):414-409.

[3] Clarke K K,Freeland-Graves J,Klohe-Lehman D M. Promotion of physical activity in low-income mothers using pedometers[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Dietetic Association,2007,107(6):962-967.

[4] Annesi J J. Relations of physical self-concept and self-efficacy with frequency of self-selected physical activity in preadolescents:implications for after-school care programming[J]. 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2006,61(4):515-520.

[5] Lubans D R,Sylva K. Mediators of change following a senior school physical activity intervention[J]. Journal of Science and Medicine in Sport,2009,21(1):134-140.

[6] Sheldon K M,Elliott A J. Goal striving,need satisfaction and longitudinal well-being:the self-concordance model[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9,76(3):482-497.

[7] 季浏,张力为,姚家新. 体育运动心理学导论[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95.

[8] Wilson P M,Rodgers W M,Fraser S N,et 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exercise regulations and motivational consequences in university student s[J].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2004,75(1):81-91.

[9] Edmunds J,Ntoumanis N,Duda J L. A test of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in the exercise domain[J].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2006,36(9):2240-2265.

[10] Wu T Y,Ronis D L,Pender N. Development of questionnaires to measure physical activity cognitions among Taiwanese adolescents[J]. Preventive Medicine,2002,35(1):54-64.

[11] Cronbach L J. Coefficient alpha and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tests[J]. Psychometrika,1951,16(3):297-334.

[12] Sheldon K M,Elliot A J. Not all personal goals are personal:comparing autonomous and controlled reasons as predictors of effort and attainment[J].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1998,24(5):546-557.

[13] Judge T A,Bono J E. Self-concordance at work:toward understanding the motivational effects of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3,46(5):554-571.

[14] Baron R M,Kenny D A. The moderator-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conceptual,strategic,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6,51(6):1173-1182.

[15] 侯杰泰,温忠麟,成子娟. 结构方程模型及应用[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54-165.

[16] 王景贤,于春艳. 浙江省部分高校学生体育锻炼态度、体育投入与生命质量调查分析[J]. 体育学刊,2007,14(6):123-128.

[17] Bandura A,Cervone D. Self-evaluative and Self-efficacy mechanisms governing motivational effects of goal systems[J]. Journal of Personal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3,45(5):1017-1028.

[18] Cerin E,Leslie E. How socio-economic status contributes to participation in leisure-time physical activity[J]. 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2008,66(12):2596-2609.

[19] Malherbe D G,Steel H R,Theron W H. The contribution of self-efficacy and outcome expectations in the predication of exercise adherence[J]. South African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Sport,Physical Education and Recreation,2003,25(1):71-82.

[20] McAuley E,Jacohson L. Self-efficacy and exercise participation in sedentaryfemales[J]. American Journal of Health Promotion,2005(3):185-191.

[21] Locke E A,Frederick E,Lee C,et al. Effect of Self-efficacy,goal,and Task Strategies on Task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1984,69(2):241-251.

[22] Sheldon K M,Kasser T. Pursuing personal goals:Skills enable progress,but not all progress is beneficial[J].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1998,24(12):1319-1331.

[23] Bandura A. Self-efficacy mechanism in human agency[J]. American Psychologist,1982,37(2):122-147.

第2篇:体育锻炼对健康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体育锻炼;心理健康;中学生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追求健康的意识不断增加,也逐渐意识到健康对中学生的重要性。目前,正是中学生长身体、学知识的黄金时期,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学习紧张,性格内向,缺乏锻炼,加之家庭压力,社会的影响等种种原因,常常被一些心理疾病困扰,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身体健康。因此,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显得越来越重要。作为促进心理健康重要手段之一的体育锻炼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体育锻炼对中学生心理健康起着积极的作用,对中学生的智力、人格、情绪、自我概念等不同的心理健康都具有一定的影响。

一、心理健康的内涵及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

1.心理健康的内涵

心理健康是身心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健康的全面关注的表现。不同学科的学者对心理健康有着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国际心理卫生协会把心理健康定义为:心理健康是人在身体、智能以及感情上,在与他人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提出心理健康的标志为: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高效率的生活。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和麦特曼提出了心理健康的10个标准:(1)有充分的安全感;(2)充分了解自己,并能估计自身能力;(3)生活目标,理想的确定要切合实际;(4)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5)能持有个性的完整和谐;(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8)适度的情绪控制和表达;(9)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展个性;(10)在不违背道德规范的情况下,适当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国内学者提出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有:(1)智力正常;(2)能够正确表达和调节自己的情绪;(3)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健康;(4)正确的自我观念、恰当的自我评价;(5)意志健全;(6)能够从心理上接纳自己;(7)行为符合公认的行为规范;(8)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9)能积极主动地适应新环境,调节、平衡各方面的心理冲突。

2.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我国中学生大多属于心理健康者,但也有约占10%的中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自闭、抑郁、焦虑、偏执、强迫及精神分裂等方面。社会的高速发展在给我们带来日益丰富的物质享受的同时,也使我们的身心受到更多的心理困扰,承受更大的精神压力。而体育锻炼是促进心理健康的有效手段之一。迄今为止,已经有许多学者就体育锻炼与一些心理健康指标(如情绪、个性、人格、自我概念、认知过程等)之间的关系,以及体育锻炼对心理疾病(焦虑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二、体育锻炼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体育锻炼对中学生智力的影响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提高自己的智力水平,不仅使锻炼者的注意力、记忆、反应、思维和想象等能力得到提高,还可以使其情绪稳定、性格开朗、疲劳感下降等,这些非智力成分对人的智力水平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

2.体育锻炼对中学生情绪状态的影响

情绪状态是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的指标。人生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中,经常会产生忧愁、紧张、压抑等情绪反应,体育锻炼可以转移个体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使人从烦恼和痛苦中摆脱出来。中学生常因名目繁多的考试、相互间的竞争而产生持续的焦虑反应,经常参与体育锻炼可使自己的焦虑反应降低。

3.体育锻炼对人格的影响

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格的形成及其发展与人的行为活动密不可分。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锻炼者自己是活动的主体,这样有利于思维活动与机体活动的紧密结合,从而促进人格的发展。Brawley研究指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更易与他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著名学者麦亦尼认为,游戏和运动具有启发创造性、消除紧张、保持友谊、使人乐观等心理保健价值;还有一些研究发现,体育锻炼还可以增强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等。

4.体育锻炼对自我概念的影响

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对自己的身体、心灵、思想和情感等的整体评价,它是由许许多多的自我认识组成的,包括“我是什么人”“我主张什么”“我喜欢什么”“我不喜欢什么”等等。由于坚持体育锻炼可使体格强壮、精力充沛。因而体育锻炼对于改善人的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至关重要。

身体表象是指头脑中形成的身体图像。身体自尊主要包括一个人对自己运动能力的评价,对自己身体外貌(吸引力)的评价,以及对自己身体的抵抗力和健康状况的评价。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与整体自我概念有关,无论男性还是女性,对身体表象的不满意会使个体自尊变低(自尊指自我概念的积极程度),并产生不安全感和抑郁症状。有研究表明,肌肉力量与身体自尊、情绪稳定性、外向性格和自信心呈正相关,并且加强力量训练会使个体的自我概念显著增强。

三、合理的运动负荷与心理健康

只有根据自己身体、心理等方面的具体情况来参加体育锻炼才能促进心理健康,反之会给心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因此,体育锻炼应因人而异,两种不同的锻炼方式:一种锻炼方式是散步、慢跑,另一种锻炼方式是踢足球、打排球、练习体操与放松练习相结合,每周3~5次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每次锻炼时间20~30分钟。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有着密切联系,身体健康寓于心理健康,不良的心理健康会影响身体健康,科学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而中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中学生整体身心健康水平,关系到民族的兴旺和国家的未来。因此,积极、科学地参加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培育一代新人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于晶.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2,4(4).

[2]赵玉梅.体育锻炼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中等教育研究,2006.

[3]张力为.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因素.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

第3篇:体育锻炼对健康的意义范文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既可以高效率,又能保持持续稳定的心理状态,包括意识障碍、思维障碍、注意障碍和智能障碍等。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一般有三个方面的标志:第一,具备完整的人格、积极健康的情绪和健康的心理。有自尊、自爱、自信心和自知之明;第二,具备充分的自我安全感,擅长与人交往,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第三,心理健康的人对未来的工作、学习生活充满希望,能够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不整天沉迷于幻想。

二、大学生心理现状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事业也日益庞大起来,而当代大学生更是被人民赋予厚重期望。机遇与挑战并肩,大学生作为特殊年龄段的特殊群体,不仅承载着父母、老师的期望,还面临着比其他同龄群体更多的心理压力。他们正处于一生当中精力最充沛的年龄段,无论是身体机能还是智力思维方面,都处于人生的“黄金阶段”,但他们所面临的来自学业、深造、就业、恋爱等方面的压力是处于其他阶段群体所没有的。大学生的心理疾病主要有智力障碍、意识障碍、人格障碍和病理障碍等四个方面。据研究显示,全国大学生中,大约有30%的人存在不同程度、不同方面的心理障碍或问题。可见,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据了解,目前有一项以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为目的的调查,显示了一个非常令人吃惊的结果:我国大学生中,将近三分之一的人对生活感到不满意且缺乏安全感;超过一半的大学生容易感到孤独和愤怒。我院近年来也频频出现类似情况的学生,有的同学把交际作为大学生活的主要任务,宁愿抛弃原则而随波逐流。通过这项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发现,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突出,且许多学生有心理障碍但不自知,这本身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心理问题。因此,加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日趋重要,加强大学生改善心理状况更是目前的重要问题之一。

三、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因此,体育锻炼对于每位大学生都有重要意义。其实,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锻炼往往是非常重要的。在大学期间养成每日锻炼的习惯,对将来不管是工作还是学习生活都受益无穷。据研究发现,我国大学生曾总结出"8-1>8"的经验。也就是说,我们每天从8小时的学习时间中,抽出1小时进行体育锻炼的话,其学习效率将远远大于8小时的学习效率。由此我们可以得知,体育锻炼对于当代每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四、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一)体育锻炼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智力水平的正常发展,对大学生完成学业有重要影响。学习并非易事,不管从长远还是近期看,都是一项艰苦的脑力活动,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许多问题和挫折。因此,大学生要想顺利完成学业,掌握更多的理论与技能知识,就必须要有积极健康的心理。和谐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保障之一,而体育锻炼是促进大学生提升智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加强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人能充分发挥个人潜能,集中注意力,智力水平得以充分发展。

(二)体育锻炼有利于大学生改善人际关系。当今社会,由于高科技的广泛应用,人们的交往形式多样。网络化、虚拟化交往增强,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益减少。然而,心理健康的人能够保持心理平衡,努力发展自己的人际关系。因此,体育锻炼有利于大学生改善人际关系。在体育锻炼中,人与人之间可以不分国籍、不分地域、不分性别、不分年龄聚在一起,秉持“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原则,友好交往,使更多大学生在体育锻炼中找到归属感和自豪感,有利于心理健康发展。

(三)体育锻炼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形成心理健全的人格。经研究发现,许多大学生容易产生失眠、焦虑,甚至感冒、发烧等生理症状。体育锻炼能够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在体育锻炼中,大学生不仅可以感受到锻炼与竞争,还能感受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也能切身体会到体育锻炼对人体发展的促进作用,从而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心理健全的人格。

(四)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有积极影响。当代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在家长、老师的呵护下长大,容不得学生受一点伤,导致许多大学生意志品质得不到锻炼。加强体育锻炼,不管是跑步还是其他体育项目,不管是平时练习还是比赛,都会让学生产生“继续坚持”还是“放弃”的想法,坚持下去的学生最终一定培养出顽强意志和不轻易放弃的信念。学生通过参加不同的体育活动,不但有利于培养顽强意志、坚持不懈的品质,还有助于培养同学之间的团结友爱和相互照顾,有利于集体凝聚力的形成,从而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五、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

(一)对体育学困生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对于体育学困生,部分地区学校老师可能会采取轻视态度,认为没有必要在他们身上浪费时间。在常规的体能测试中,如女生800米长跑、仰卧起坐等,对于体育学困生来说,这具有一定困难度。但有些老师对他们进行侮辱、嘲讽,还拿成绩相要挟,这是非常不合理、非常不科学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长短处,教师应该认识到每位学生的优缺点,取长补短,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再者,笔者认为各大高校应该加强对体育项目的推广或教育,使学生、老师都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以及参与性。

(二)对体育尖子生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影响。体育锻炼对于体育尖子生或特长生也有可能带来消极影响。一方面,老师以及学生本人对体育的过度重视,过多的压力反而弄巧成拙。体育尖子生或特长生经常参加各大高校的体育项目比赛,为了想极力赢得比赛,而不分地昼夜强加练习,最终可能导致学生拉伤或是更严重的伤害,这是非常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的。另一方面,体育尖子生过度重视体育锻炼,从而忽视理论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有些学生因为整天进行体育锻炼,牺牲掉文化课学习时间,旷课、请假等屡见不鲜。从学生的长远发展看,这也是不利的。

六、结语

身为当代高校的教师,我们应该重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除了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外,更应该每学年组织一次心理健康座谈会,深入了解并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困惑或问题。再者,还应该重视大学体育课程的教学方法,将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积极影响发挥到极致。综上所述,大学生心理健康是当代大学生培养与教育中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之一。体育锻炼既可以使大学生增强体魄、塑造良好形象,也可以促进大学生智力水平发展,使大学生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及形成健全的人格,这些都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作者:胡伟芳 单位:广州工商学院

参考文献:

[1]漆昌柱,徐培.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机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37(5):117-119.

[2]郑科勤.浅谈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机制[J].中国———东盟博览,2013.

[3]乔京帅.浅谈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J].经济生活文摘,2013(4):430.

[4]王庆霞.浅谈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09(3):28-28.

[5]徐欢.浅谈体育锻炼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2(34):109-109.

[6]李京华.浅析体育运动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J].新课程(中学版),2011(5).

第4篇:体育锻炼对健康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体育 健康

新课程理念倡导“素质教育” “健康第一” “终身体育”的思想。因此,课改以后,体育与健康课程一直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内容。这说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内在价值,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所独有的、其他课程所不能替代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对于青少年成长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可以增进青少年的身体健康

体格健壮,是运动技能发展的基础,是劳动、生活的基础,是智力的、非智力的情感发展的物质基础。没有健康的身体,生命的质量就要打折,人的社会化进程就要受阻。尤其是青少年,只有身体强壮,才能精力充沛,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才能更好地发展各方面的能力。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对青少年身体的正常发育、身体健康水平的提高有着直接作用。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1.学生身体形态和体能的变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加体育锻炼,能促进身体长高、肌肉发达、加速新陈代谢、消耗脂肪,使身体形态更健美。例如,教材安排的田径、球类、体操、武术等运动项目都可以很好地锻炼青少年的心肺耐力、肌肉耐力、肌肉力量、骨骼发育及身体的柔韧性等,能促进生长发育、提高免疫力和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使身体健康水平得到提高,使体能得以增强。

2.学生在体育意识和体育习惯方面的变化。通过长期的体育锻炼,学生不但能认识到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的意义、增强保健的意识,同时还能逐渐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体育锻炼的习惯,而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体育锻炼习惯又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身体健康。

二、可以增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体育锻炼不仅影响、改变着青少年的身体形态及体能,还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感受和情绪,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在体育与健康课上,在平等、友爱、竞争、合作、互助的运动情境下,通过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通过师与生和生与生的交流,学生会感受到友情、激励、赞扬、批评等,并会由此产生各种各样的情感体验。成功的喜悦、失败的遗憾、对抗的紧张、冒险的刺激、激励的振奋等,而这些体验可以使青少年更好地适应环境、乐观地面对现实、自信地对待人生、有效地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例如,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在克服困难和挫折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提高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还能培养顽强勇敢的意志品质。同时,在战胜困难和挫折的过程中,学生会体验到进步与成功,感受到合作的温馨和情感的愉悦,从而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形成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三、可以提高青少年适应社会的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也是健康的主要组成部分。社会适应能力差的人,常常会因为不能与他人友好相处而产生烦恼,出现多疑、焦虑、压抑、暴躁等不良情绪。这些不良情绪会降低人的免疫力,从而有损于健康。而体育活动为青少年提供了人际交往的机会和场所。参加体育活动,可以使青少年认识和体会活动中的各种人际关系,如组织者与参与者的关系、指导者与被指导者的关系、核心人物与协从人物的关系等。参加体育活动,能够使青少年学会自觉遵守大家都应该遵守的规则和行为规范,明白自己和他人在活动中应该扮演的角色和起到的作用;参加体育活动,有助于学生逐步理解和习惯在一定的社会规范中生活,根据社会规范调整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参加体育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多种适应社会的能力和意识,如合作能力、竞争意识、团队意识、对他人的尊重与关心、对自我、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等,而这些能力的培养是其他学科无法代替的。所以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是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方式,是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途径。

四、可以使青少年获得体育与健康的知识和技能

长期以来,存在着这样一种对体育的认识,似乎体育就是运动,没有什么知识学习的问题,这种认识有失偏颇。其实,知识是人们在实践中获得的认识和经验,人们把知识分为事实知识、技能性知识、原理和规律知识、始源性知识,而体育与健康课程主要是技能性知识。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知识内容有两个特点:1.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知识主要是一种技能性、操作性的知识,它不同于其他课程中以认知、理解为特征的知识;2.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知识学习,包括认知性知识和技能性知识的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知识学习,它主要是通过运动实践来获得而不是通过读书来获得。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学生可获得多种知识和技能。例如,科学的体育与健康观念;有关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和身体锻炼的科学方法;安全运动的知识和能力;欣赏运动美的能力;与运动相关的野外生存能力;获得终身体育锻炼必须的运动技能;运用体育与健康的信息、资源、产品等为体育服务的能力等。

五、能激发青少年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兴趣是良师益友,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学习行为和效果。在调查中发现:我国成年居民中有67.7%的人不愿意参加任何体育活动,其中大多数人是因为对体育缺乏兴趣。在对青少年的调查中发现:有51.3%的青少年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其中大多数人也是因为对体育缺乏兴趣。由此可见,培养兴趣对学生发展体育锻炼、养成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作用。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的养成是促进学生自主锻炼和坚持终身锻炼的前提条件。而体育与健康课程,从教学内容的安排到教学方法的选择,都注重对学生进行体育运动兴趣和爱好的培养,注重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培养,十分关注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注重让学生掌握从事终身体育活动所需的体育知识和技能,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同以往的体育课程相比有其突出的优点。它改变了以往单纯追求运动技术的学科体系,而是在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运动技能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来组织教学。它在增进青少年身体健康的同时,更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更注重发展青少年的社会适应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态度和习惯,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对青少年的成长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第5篇:体育锻炼对健康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体育锻炼;心理健康

身心健康是中学生成才的基础,中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直接关系到未来高新科技队伍的健康水平和科技效益.长期以来人们把身心健康仅仅理解为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长期忽视.针对目前部分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的状况,根据体育运动的特点及大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心理状态,探讨体育运动对中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影响和作用.

曾讲:“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也在很早就提出了“生命在于运动”的至理名言。可见,一个强健的体魄对于一个人是多么的重要,而强健的体魄则来源于体育锻炼。总之,体育锻炼对我们每个人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尤其是对于现今这些中学生。

中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人群。我们往往由于忙于应对繁重的课业负担以及其它一些事情而忽视了体育锻炼,另外,学生平时的学习生活又使学生们没有长时间的活动,所以,等容易忽视体育锻炼给身心带来的健康作用。

一、体育锻炼与情绪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绪是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主要指标。良好的情绪对人的行为具有增力作用,消极的情绪会影响人的正常学习工作,还会对人的身体心理产生许多不良影响。学生通过参加体育锻炼特别是参加那些自己喜欢和擅长的运动项目,可以使人从中得到。一些研究表明,经常进行体育活动的人,大脑会分泌一种可以支配人心理和行为肽类,具有振奋人心的作用。研究还认为,体育锻炼是使中枢神经系统得到适度的应急并达到愉快水平的工具。因此,参加体育活动,可以使大学生从中得到乐趣,振奋精神,陶冶情操,并使烦恼、不安、寂寞、自卑等不良情绪得以解除,促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情绪状态之中。改善情绪状态情绪状态是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的指标。心情郁闷时去运动一下能有效宣泄坏心情。尤其遭受挫折后产生的冲动能被升华或转移。学生常因名目繁多的考试、相互间的竞争以及对未来考学的担忧而产生持续的焦虑反应,经常参与体育锻炼可使自己的焦虑反应降低。

二、体育锻炼与意志

意志品质指一个人的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和独立主动的精神,是一个人行为特点的稳定因素的总和。意志品质需要在克服困难的实践过程中培养。体育锻炼本身就要不断克服困难,才能取得成功。体育锻炼的参与者努力克服主、客观方面的困难,培养自身良好的意志品质。任务越困难,对个体的意志锻炼的作用越大,而良好的意志品质对于人的活动(尤其是体育锻炼)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坚韧,顽强也是意志的重要内容。参加体育活动,既是对身体的锻炼,更是对意志是的考验。一曝十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懒散,懈怠,无所作为,为体育运动所不齿;而敢于向困难挑战,坚持不懈,锲而不舍,勇于拼搏,则是体育精神的充分体现。勇敢者的运动――铁人三项赛,高山滑雪,冲浪运动,地球之颠被征服,是人类向自身极限的冲击,更是人类向大自然的挑战。有的人倒下了,再没有醒来,更多的人又冲上去,这就是意志的力量。

三、体育锻炼与心理适应

第6篇:体育锻炼对健康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教师;健康现状;养生;体育锻炼

健康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或病痛,而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的完全良好状态。高校教师只有健康状况良好才能以充足的经历担负繁重的教学工作,胜任工作量很大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才能保证正常教学秩序的开展,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复合型人才。学校的发展离不开一支健康积极向上的师资队伍和素质良好的学生。但长期以来,高校教师在教学生们如何“学会生存”的时候,是否想到过怎样呵护自己的生命与健康?由于职业特点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主要以脑力劳动为主,长期久坐,缺少必要的体育锻炼,其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广东省教育工会调查显示:广东高校教师约有10%基本处于健康状态,20%处于各种疾病状态,剩下约70%处于亚健康状态。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师的亚健康人群中,约有30%的人正处于疾病的边缘状态。而西工大教师也存在同样问题,教学工作也受到一定影响。通过对西安工业大学教师的养生与健康现状进行抽样调查,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指出西安工业大学教师在养生与健康上存在的问题并得到改善的方法,使学校教师能掌握正确的养生意识和养生行为并通过科学合理的身体锻炼方法达到强身健体,进而为西安工业大学的教学工作做出贡献。

一、西安工业大学教师基本状况及健康现状

据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学校教师被两大疾病困扰,一类是心血管疾病,一类是肝脏和消化类疾病。高血脂症病症的发病率为33.2%,这一数据触目惊心,足够引起学校及教师自身的注意。学校教师自2000年高校扩招以来,教学任务繁重,教师年平均工作量超过350学时,科研要求较高;多校区运行,教师大量的时间花费在校区之间的舟车劳顿,且新校区没有提供休息场所。教师,特别是女教师承受工作和家庭双重压力,超负荷运转,既要工作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孩子的教育,对身体锻炼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造成了脑力劳动过度,体质逐渐下降。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每日摄入的热量大于消耗的热量,就会造成脂肪的堆积,时间长了,就会造成肥胖,再加上年龄的增长,身体各方面的机能会有所降低,造成能量代谢的速度降低,因此会影响到体重、血脂、血压的增高。据医疗资料调查显示,体脂过高是造成高血脂、高血压、脂肪肝、糖尿病、冠心病、中风等疾病发病的诱因,并且高血压是引发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因此,学校教师的体质必须引起学校和教师本身的注意。

二、西安工业大学教师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及参与情况

据调查学校约有69.8%的教师认为体育锻炼很重要,对自己力所能及的运动项目如羽毛球、游泳、爬山很感兴趣,把参加体育活动看成提高生活质量,增进身体健康,改善生活方式和陶冶情操的重要手段,体育锻炼的积极作用被大多教师所认同,但是在实际生活因种种原因却没有得到实施。

从表1中发现,学校教师每周参与1-3次锻炼的人数少,而不参加锻炼的人却占38.5%,其中30-45岁不参加锻炼的居多。究其原因,为什么一方面认为体育锻炼重要,另一方面不积极参加呢?原因很多:第一,没有正确的引导及指导,在首次参加锻炼时出现身体酸痛而打退堂鼓,认为自己不适合体育运动,也缺乏坚定的毅力,没有成功的体验,也没有形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在学校唯一开展较好的运动为羽毛球,主要原因也是因为有固定的场地及活动时间,但也因场地较少参与的人员也不是很多。第二,学校教师大部分都处在中年时期,学校也处于发展上升期,申博阶段每位教师既要承担繁重的教学又要利用大量的课余时间担任科研工作,精神及生活的双重压力导致身体时刻处于疲劳状态,致使学校教师失去了很多参加体育锻炼的机会。总而言之,学校教师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认识充分,但参与体育锻炼的程度远远不够。

三、增进教师身体健康的措施与建议

增强学校教师健康体质,提高各种疾病抵抗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学校以前曾经发生过教师因为身体原因而英年早逝的事情,试想,如果我们能及早的发现这位教师的健康问题并加以治疗的话,我们就不会损失一名优秀的教师。因此,增强教师体质不仅能使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顺利开展,还能使教师达到娱乐身心、陶冶情操、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可以使学校的教学工作稳定、获得良性的发展。

1、学校要大力加强全民健康的宣传、教育工作

学校相关部门要在关心职工健康状况结果的同时,更多地关心他们的身体状况养生过程。学校虽每两年给全校教职工体检一次,但也只是做一些常规体检致使体检不够全面,很多隐藏的疾病都不能及时的发现,建议学校投入经费组织教师去专业的体检机构进行全面检查。并且组织教师积极锻炼,如做晨操,跳集体舞一些活动量不大,受场地器材限制少的项目,让更多的教师参与。

2、学校要加强对健身设施的投资

人的身体健康必须有良好的代谢功能,饱满的精神状态,丰满的肌肉等,如果这些机能都减弱了,人的身体机能就会出现问题。加强运动,以体育部的专业人员为核心组建各种健身俱乐部与养生培训班,有组织、有目的地安排在职和离休教师的业余生活,使教师有健康的体魄和充沛的精力投入教学与科研工作中。

3、培养学校教师的健康锻炼意识

健康的意义已经不只是说身体健康,健康也不只是当时健康,健康是要长时间的兼顾和保养的。养生就是体现在健康延续的过程中,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为身体健康采取正确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加强体育锻炼,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千万不要等到身体有了病才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其次,教师还应注意心理方面的因素,调整心理状态并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劳逸结合,保持充足睡眠,有一个良好的心态避免产生较大的身心波动。在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可以咨询朋友或者心理专家,避免长时间的自我压抑进而影响自身的心理健康。学校教师还要重视养生与健康意识,增加户外体育锻炼时间,不但思想上重视,最重要的是付之行动。

【参考文献】

[1] 王忆勤等.养生保健万保全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

第7篇:体育锻炼对健康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 体育锻炼 心理健康

大学生作为一个高素质、高层次的人才队伍,未来社会的主力军,社会对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也必然提出新的要求,他们整体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未来社会发展的水平和进程。然而,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改革、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以及来自学习、专业、就业等等诸多方面的压力,大学生所要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对心理健康的关注也显得越来越重要。在南京召开的21世纪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学术研讨会上,有专家指出,我国大学生中,有心理障碍者的比例,80年代中期为23.25%,90年代上升到25%,近年来己达30%,而且正以每年5%的速度递增。以上情况表明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心理问题不容忽视,他们的心理健康必然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

一、体育锻炼的概念

体育起源于劳动,它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和发展。目前,体育锻炼概念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定义。Caspersen等(1985)认为体育锻炼包含2个要素:1.由骨骼肌产生的身体唯一,2.引起能量由低到高变化的消耗,体育锻炼是以保持和提高体质为目的的有计划、有内容地安排和重复从事的身体运动。在我国,体育(身体)锻炼是指以健身、医疗卫生、娱乐休息为目的的身体活动。它是实现体育目的和任务的基本途径之一,不仅是群众体育的基本活动形式和方法,也是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的活动形式和方法。总的来说,体育锻炼能改善和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提高机体工作能力,消除疲劳,调节情感,使人精神愉快,对预防与治疗某些疾病有重要意义。

二、心理健康的概念

健康(Health)一词在古代英语中有强壮、结实、完整之意。最早人们对健康问题的认识是单纯从生物性的角度出发的,认为健康就是没有缺陷和疾病。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也发生了改变,越来越认识到没病即健康这种观点的极端性、片面性。健康应不仅包括身体的健康,还包括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良好状态。”因此,对健康的理解不应仅仅局限于身体方面,而是一个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健康三方面内容的全新概念。

当代中国对于心理健康主要有以下一些观点。李蔚将心理健康定义为:所谓心理健康并不是消极地维持正常状态,治疗、矫正和预防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碍的一门科学,而是有意识控制自己,正确了解自己,立足于现在,面向未来,渴望在生活中挑战新的奋斗目标,从而推动自我成长的最佳心理状态。林增学认为:广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狭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我国《心理学百科全书》指出:心理健康又称心理卫生,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指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情况良好,而且与社会契合和谐;二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原则和措施。比较普遍的对心理健康的诠释是:狭义的心理健康,主要目的在于预防心理障碍或行为问题;广义的心理健康,则是以促进人们心理调节、发展更大的心理效能为目标,也即是人们在环境中健康地生活,保持并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更有效地为社会和人类做出贡献。

三、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

姚丽琴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普遍认为参加体育锻炼缺少场地器材,其中男生集中认为是缺少器材,女生认为缺少场地。曾吉对普通高校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研究结果显示,约有16%的大学生从来不参加任何课外体育活动,84%的大学生能不同程度地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但强度和时间明显不足;90%的大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抱有明确的动机,身体健康、娱乐身心、达标是我国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动机;没时间、无器材、无场地、无兴趣是影响我国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障碍因素。李秀梅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四个年级大学生大多数参加体育锻炼达到周次2―4次,其中二、三年级学生的活动次数达到最高值,但仍然存在一部分学生偏少的现象,特别是四年级学生;大学生在对体育锻炼项目的选择上,男女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男生以足、篮球等球类项目为主,女生以排球、乒乓球、健美操等项目为主。董玉福研究结果显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中有74.13%的学生存在程度不等的心理问题,其中有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占18.14%;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中有95.11%的学生存在程度不等的心理问题,其中有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占30.17%,经常锻炼者各项因子的症状均明显低于不经常锻炼者。

四、加强体育锻炼,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一)构建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高校应促进校园的精神文化建设,做好体育与健康文化宣传、指导工作,如开设体育与健康专题讲座、体育与健康知识竞赛等。同时,要加强各种体育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工作,增加体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因此学校要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心理素质健康发展的环境和氛围。

(二)体育教学的改革

原来的体育教学是停留在规定操场上,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同时也让学生的兴趣受到了打击,所以对学生的心理影响强度比较弱。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学校的实际条件及校园的地理特点,有计划地在原来的体育内容的基础上开展一些拓展项目,如定向越野、远足等等户外运动,通过学生亲身的体验来挖掘自己的潜能,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促进学生团结合作、顽强拼搏的精神。体育活动在使学生增进相互交往、克服孤独感、培养心理适应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注重体育教师的培养,优化体育师资结构。

目前,大部分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依然强调以运动技术为中心,注重体育实践,缺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指导,这与其自身知识和健康教学经验、方法的不足有关。高校要注重体育教师的进修和培训,使他们具备更合理、全面的知识结构,建立起自身心理健康、掌握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以及心理辅导技巧和方法的体育教师队伍,使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切实有效地贯穿于课堂教学、体育锻炼等各个方面。这是高校体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结论

总之,参加体育锻炼能够协调好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扩大社会交往,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从而克服孤独感。在体育锻炼中可以消除学生紧张、抑郁、焦虑等心理紊乱的现象,减少情绪上的负担,同时也减少情绪障碍。在体育锻炼中应该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这样才能达到健身及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董玉福.不同选项课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健康教育,2005,03.

[2]李蔚.心理健康的定义和特点[J].教育研究,2003,10.

[3]李维等.心理学百科全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

[4]李秀梅.浙江省高校课外体育现状调查与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03.

[5]林增学.心理结构维度的研究概述及理论构想[J].心理科学,2001,03.

第8篇:体育锻炼对健康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正确引导;积极;体育健身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3-033-01

体育健身是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觉或自发地、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体育锻炼的一种行为方式。中学生的体育锻炼主要在于体育课和课外体育锻炼,从某种意义来说课外体育锻炼比体育课所进行的锻炼更重要,它是一种快乐体育运动,在锻炼中寻找乐趣,学校应将体育课与课外体育锻炼并重。积极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有利于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提高学生体育意识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满足中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爱好和要求,充分发挥其个性和才能,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那么影响中学生积极锻炼的因素有那些呢?我发现学生“学业紧,压力大”作为影响其课外锻炼的主因,他们不懂得自觉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的重要性,学生的健康意识差,缺乏健康观念,怕苦怕累也是一部分人的表现,有的学生也是为了满足一时的欲望而随意进行的。因此为了学生的健康体质和终身体育锻炼意识,体育教师要正确进行引导和树立榜样。

一、让学生从思想上得到重视,从行动上得以体现

告诉学生人生最强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在任何时候自己都要保持头脑冷静,心理清楚,立场坚定。我国第一位登上南极洲的女科学家李华梅,在讲到为祖国争得这一荣誉时说:她得益于响应党的“三好”号召,思想过硬,学习努力,身体健康。她在地质学院学习时是长跑冠军。长跑,锻炼了她的身体和意志,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做国家栋梁之才,离不开科学技术,更离不开过硬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另外,社会、学校、家庭都要密切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和体育运动,经常开展这方面的知识讲座,鼓励和激励学生积极投身到体育锻炼中去,对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和身体健康的学生给以适当的奖励,从而让学生从思想上得到重视,从行动上得以体现。

二、体育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好学生表率

俗话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体育教师要给学生树立良好的印象开端,做好体育锻炼的开路先锋。体育课以及课外活动都有体育教师积极活跃的影子,勇于挑战困难,认真对待学生提出关于体育方面的知识,经常加入到学生当中和他们一起活动,给学生以掌声和鼓励。另外,体育教师还要跟随时代的不断发展,随着多媒体、网络信息化进入课堂,体育教师应不断地自我进修学习,开拓信息方面的知识,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坚定的志向和毅力;选择在运动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并以用汗水挑战极限,以书香温馨人生来示范学生。

三、不断培养学生运动兴趣、关注个体差异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身,而在于激励、呼唤、鼓励。”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有了逐渐喜欢和参与的激情。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想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体育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从他们实际情况出发。首先,要告诉学生不进行体育锻炼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如:肥胖、肌肉无弹力、无光泽、体力下降、多病等;其次,体育教师要上好体育课,对所教的教学内容要认真进行处理,选择新颖有趣的教学方法,尽量激活学生参与活动的那根脑神经,带着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行体育锻炼。最后,体育教师要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情感是沟通思想的桥梁,爱是启动内心世界的钥匙。素质与技能测评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体育教学过程本身和学生学识能力的提高。优生需要表扬,差生更需要鼓励和关注,充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以保证决大多数学生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满足他们身心发展的需要。

四、告诉学生要科学锻炼和持之以恒

培养了体育锻炼的兴趣,就应该坚持下去,形成良好的习惯,它既是锻炼身体的需要,也是意志品质和心理健康的表现;锻炼时是需要懂得一定的科学锻炼方法的,因此,告诉学生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不仅会影响锻炼效果,还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所以只有懂得和运用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科学锻炼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另外告诉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还要持之以恒。良好习惯的形成,是意志与毅力的结果,因此同学们在养成锻炼习惯的过程中,要有一定的意志力、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不管是寒风刺骨的冬天,还是炎热的夏天,能做到冬炼三九,夏炼三伏,都不改变自身的生活规律,形成有利于健康的良好的“生物钟”。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德育意识和安全意识

第9篇:体育锻炼对健康的意义范文

摘 要 本文阐述了我国大学生当前心理健康状况及体育在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重要作用,其目的是进一步引起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充分发挥体育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特殊作用,以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 心理健康 大学生 体育锻炼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与标准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心理健康指在身体,智能及情感上保持同他人的心理不矛盾,并将个人的心理发展为最佳状态。心理健康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无心理疾病,其二是指具有一种积极适应与发展的心理状态。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1.有充分的安全感;2.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做出恰当的估计;3.生活目标,理想的确定切合实际;4.与现时环境保持接触;5.能保持个性的完整和谐;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8.适度的情绪控制和表达;9.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挥个性;10.在不违背道德规范的情况下,适当满足个人的基本要求。

二、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根据有关调查资料证明,目前我国大学生中约有30%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偏执、强迫、紧张等几个方面,而且心理障碍发病率还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原国家教委曾对1216万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和测试,发现存在明显心理障碍者达20%;中国纺织大学统计,近年来该校休学或退学的学生中,60%是心理方面原因造成的。

三、体育对于增进心理健康的功能

(一)改善情绪状态。情绪状态是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的指标。体育锻炼可以转移个体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使人从烦恼和痛苦中摆脱出来。在校大学生常因各种原因产生持续的焦虑反应,经常参与体育锻炼可使自己的焦虑反应降低。

(二)提高智力的功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使锻炼者的注意、记忆、反应、思维和想象等能力得到提高,对人的智力功能具有促进作用。

(三)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对自己的身体、思想和情感等的整体评价,它是由许许多多的自我认识所组成的,包括“我是什么人”、“我主张什么”、“我喜欢什么”等等。由于坚持体育锻炼可使体格强健、精力充沛,因而体育锻炼对于改善人的自我概念至关重要。

(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在体育锻炼中要不断克服客观困难(如气候条件的变化、动作的难度等)和主观困难(如胆怯和畏惧心理等),锻炼者越能努力克服主、客观方面的困难,也就越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五)消除疲劳。大学生持续紧张的学习压力极易造成身心疲劳,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参加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则可以使他们身心得到放松。

(六)治疗心理疾病。体育锻炼被公认为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1750名心理医生中,80%的人认为体育锻炼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之一,60%的人认为应将体育锻炼作为一种治疗方法来消除焦虑症。在大学生中,有不少人由于学习和其他方面的挫折而引起焦虑症和抑郁症,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减缓或消除这些心理疾病。

(七)协调人际关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体育锻炼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它总是与人群发生着交往与联系,人们在运动中能够较好地克服孤僻,忘却烦恼和痛苦,扩大社会交往,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八)控制应激水平。应激是指个体对应激源和刺激做出的反应。研究显示,有规律的,低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可以产生积极的应激,也是消极应激的缓冲器,坚持游泳,自行车和慢跑等有氧运动是减少应激最有效的方法。

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结合体育运动的实际,加大高校体育改革力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体育教师要注重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明确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心理健康教育要着重于以下几个方面:1.提供有关心理训练的知识和方法;2.实施健康教育;3.教学生讲究心理卫生。

(二)创设改善学生心理状态的条件。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改善学生心理状态的条件,运用多种形式有趣的教学手段,有效地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让他们在体育课中获得深度的愉悦体验。

(三)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教师要重视了解熟悉现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和心理特征,利用体育竞赛特点来磨练和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努力进取的精神。

(四)加强体育教学的互,营造融洽的人际关系。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多留一些时间,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帮助,营造一个融洽祥和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教学氛围。

(五)对症下药,选择有利于克服心理障碍的健身手段。教师应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体育锻炼项目来帮助学生排除心理障碍,如对性格内向,易紧张失常的学生,可鼓励其多参加公开性的激烈比赛,特别是集体项目如篮球、足球、排球赛;对遇事急躁,易冲动的学生可让其参加慢跑、打太极拳等项目的体育锻炼。凡此种种,都是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总之,学生心理疾病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并非单靠德育工作或某一学科工作就能够改善,学校体育教育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产生的效果是其它学科无法取代的。全体教育工作者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工作中相互配合,弥补不足,共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景莹.大学心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6.

[2] 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