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法制教育的教学反思范文

法制教育的教学反思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法制教育的教学反思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法制教育的教学反思

第1篇:法制教育的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主题意识;教师评价

反思之一: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教育家李希贵说“给学生自由呼吸的空间”。“教学大纲、教科书规定了应给予学生的各种知识,但是没有规定应给予学生的最重要的一样东西,这就是:幸福。我们的教育信念应该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自己的一生。”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话,也是让李希贵至今感到震撼的话。

那么,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里给孩子什么样的内容,要塑造怎么样的一个群体?这是我们必须回答的问题。我们注意到,从2016年起,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将统一更名为“道德与法治”。从表面上只是更名,但透过现象看本质,可见教育部的良苦用心。

首先,呼应了中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布局。众所周知,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就必须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实现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其次,我们必须面对的是一个群体。这个群体中,既有孩子通过教育成为社会精英,国之栋梁,也有很多孩子极有可能成为社会普通一员,那么我们教材的编排是否都有兼顾?新改编的教材注意了这一点。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人的健康人格。教育孩子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一定的法律意识,显而易见,义务教育教材把“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统一更名为“道德与法治”,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反思之二:谁是课堂的主人

众所周之,课堂教学依然是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也是实施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老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然而,现实情况是面对每班65人的大班额(笔者所在的中学为城镇中学),能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确实需要很强的课堂掌控能力,面对这种状况,很多教师选择能不开展活动课,尽量不考虑,而且像我校的这种县级中学,大班额现象非常普遍,一方面农村中学生源严重不足,一个班十几个人,另一方面县城中学一个班六、七十人,这种现象的改变需要一个过程。而我们所能做到的只能立足现状,激活课堂,还课堂与学生,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主体意识。

反思之三:什么样的评价更重要

新的一轮课程改革,要求建立一套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但反观当前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评价,我们发现,还存在很多的不足。

首先是对学生的评价。现代教学评价强调要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而越来越多的人也赞成这一观点,我们本应提供给学生经过甄别的、有用的、强大信息,但事实是我们从未考虑过,只是考分高低的甄别。

其次是对教师的评价。大多数学校都要求教师要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和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是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促进自身的成长和发展。显然,这种评价要求,体现着一种人文关怀,注重教师的个人成长和发展。但眼下,对教师的评价,大都只围绕一个目标――中考分数,政治课的待遇则更差(中考总分为70分),这是一个基层教师的悲哀,同时也是社会现实的一种真实反映.

因此,很多东西我们都应该反思,有些东西甚至需要根本性的反思,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的与时俱进,才能推动教育的良性循环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希贵教育理论

[2]李经伟,钟秋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之我见

第2篇:法制教育的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 反思性教学 教师发展 实施方式 注意事项

一、反思性教学的含义

反思性教学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欧美教育界兴起的一种教师培养理论,可追溯到杜威和萧恩等人对反思活动的论述。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熊川武教授(1999:3)对西方相关理论进行解读,将反思性教学定义为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统一起来,努力提高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在谈到如何提高在职英语教师业务水平的几种途径时,Davies & Pearse(2000:198)强调要“经常反思”(Constant reflection),他们认为对教师发展最重要和有效的途径是课后反思。具体来说(张婷婷,2008:10),第一,反思性教学以探究和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点;第二,反思性教学以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为动力;第三,反思性教学是全面发展教师的过程。从以上阐述可见,反思性教学,从根本上说,就是通过反思进而提出问题、研究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达到教学相长的过程。

二、反思性教学的实施方式与意义

Wallace(1991)、甘正东(2000)、高翔(2002)、陆小红(2004)和赵凌君(2009)等专家学者对反思性教学进行了研究,认为反思教学可通过多种形式和手段实现。

1.撰写教学日志。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记录,可包括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积极或消极的评价,对教学态度、教学环境和教学对象的认识,以及对教学风格、外语语言能力和教学信念的认识等;也可在博客中记录自己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和其他教师浏览、发表评论。通过此类网络教学日记的平台,其他教师可参考效果好的教学模式和活动,给不太成功的教学模式和活动出谋划策;学生也可自由参与教学活动设计的讨论,为教师授课献计献策。

2.进行课堂观察。同事间相互听课、观察和分析教学活动,以达到相互学习和共同进步的目的,尤其应鼓励教同一课程的教师之间进行互相听课。听课主要观测以下几方面的信息:(1)教师的课堂组织情况(授课教师是“满堂灌式”,还是分小组方式组织课堂);(2)课堂交流模式(课堂交流主要是师生交流,还是生生交流);(3)课堂任务完成情况(课前设计的教学任务是否完成,是否达到教学目标);(4)教师的外语使用情况(教师所教外语的使用水平如何,在使用外语方面存在的问题)等。听完课,听课教师和授课教师应交流信息,进行客观分析。课堂观察活动的开展有助于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以提高整个教师团队的教学科研水平。

3.开展问卷调查。目的是调查学生对教学过程的看法和观点。可采用开放式或选择题问题,也可设计两者兼有的问卷。问卷内容应包括学生学习的效果、对开展的每个课堂活动的态度及对教师教学的意见和建议。问卷调查最好在课程开始的一个多月后进行,这样教师就可及时得到学生的反馈,从而调整课堂活动。

4.实施行动研究。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是教师自行采取措施改进教学行为的活动,是教师自我质疑、自我解惑的行动过程,是教师职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任庆梅,2006)。其研究内容多为某个具体教学环节和步骤,提出研究假设。制订出计划,然后在教学实践中证实假设的有效性(甘正东,2000)。在此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研究过程、方法和成果,并撰写行动研究报告。

三、反思性教学在应用中需注意的问题

1.反思性教学探究的问题并不局限于某一特定的教学方法,因为教学背景不同,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也就不可能整齐划一或一成不变。反思性教学并不是告诉教师某一种正确的教学方法,“实际上没有任何科学根据可以让我们描述一种理想的教学方法,我们只能观察教师和学生的活动实际,并注意哪些策略和原则更有利于教学。我们没有必要照搬那些策略和原则,但是要意识到有哪些可能性”,“主要是由教师自己决定用哪一种方法”。(Scrivener,1994)教师发掘出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和准则,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做出最佳选择。

2.传统的听课目的主要是评估授课者的教学,而课堂观察的目的是收集有关的教学信息,它为听课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反思机会,通过对整个教学过程教师行为的分析和综合,帮助听课者提高教学水平。许多教师不愿参加听课,也不喜欢他人来听课,主要由于听课一般以评估为目的。要改变这一现状,就应把听课视为搜集信息的主要手段。

四、结语

反思性教学确立了外语教师在外语教学研究中的主体地位,激励了教师在实践中提出和总结个人的理论见解。教师通过日记、听课、问卷调查等方式自觉观察、累积反思课堂教学活动,发现问题并及时采取行动解决问题。反思性教学是教师提高业务水平的一种强有力的促动因素,既为科研之道的起点,又是教师自身素质与职业能力发展的必由之路,它是一座理论联系实践的桥梁。

教师反思模式并非万能灵丹,它无法解决教师发展中出现的所有问题,Shulman(1988)认为,传统模式对一些结构良好的、固定的问题情境具有合理性,教师培训不应单以某一种思想为基础。反思模式为教师培训提供了一条新思路,但它不应完全排斥传统培训的诸多内容和具体形式,正像Shulman等(1988)的观点,传统的技术原理模式和反思模式不应截然对立,而应该相互结合,培训不等于知识传授,但也不能没有知识传授。毋庸置疑的是,反思性教学的确是教师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Davis,E.& Pearse,E.Success in English Teaching [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2]Scrivener,J.Learning Teaching:A Guidebook for English Language Teachers[M].Macmillan Publishers Limited,1994.

[3]Shulman.L.S.The Dangers of Dichotomous Thinking in Education.In:G-rimmett,1988.

[4]Wallace,M.J.Train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A Reflective Approach[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

[5]戴炜栋,刘奢燕.学习理论的新发晨与外语教学模式的嬗变叽外国语,2004(4).

[6]高翔,王蔷.反思性教学:促进外语教师自身发展的有效途径.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2).

[7]甘正东.反思教学:外语教师自身发展的有效径[J].外语界,2000(4).

[8]陆小红.反思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4(3).

[9]任庆梅.个案研究反思性教学模式在外语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J].外语界,2006(6).

[10]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第3篇:法制教育的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 中职语文教学 教学反思 高效课堂

一、教学反思的涵义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运用教学标准要求不断检验自己,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审视、分析和思考,不断回顾总结分析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强化自我教育意识并转化为教学行动。

一个教师即使有二十年的教学经验,如果没有反思,那么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二十次重复,除非他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会有进步。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都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这充分说明了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快速成长的催化剂。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的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已日益为人们所接受。

二、教学反思对中职语文教学的意义

任何一个教师,不论其教学能力起点如何,都有必要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教学反思有其现实意义。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教师从每天都在进行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中发现自身的教学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提升自身的专业化水平。

教学反思的意义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显得尤为突出。因为中职学生大多是经过升学考试筛选出来的,基础较为薄弱。他们往往内心自卑,缺乏上进心,尤其是少数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行为散漫,思想素质较差。若教育不当,则容易使其成害群之马。因此,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师在教学前就需要开始思考如何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循序渐进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而针对自控能力差,缺乏明辨是非能力的学生,则应在教书授业的同时强调传道育人。例如通过《屈原列传》一文的教学让学生学习屈原心系楚国、不计个人得失的情怀,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学白乐观飘逸、不媚权势的豪情,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懂得杜甫厚德载物、忧国忧民的胸怀。只有循循善诱,才能于无形之中影响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1.教学反思有助于建立科学、现代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动。

中职语文教育的目标是:在初中语文的基础上,通过课内外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扩展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进一步提高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浅易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文学作品欣赏能力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为提高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奠定基础。

中职语文新课改倡导全面素质教育,综合能力提省,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和终身学习能力。中职新课改“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课程改革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教师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增强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适应性。通过教师的自觉反思,有利于强化教师自我教学意识,增强自我指导、自我批评能力,并能冲破经验的束缚,不断对教学诊断、纠错、创新,能适应当今教育改革的需要,逐步成长,学会教学。

2.教学反思有助于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中职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中职生语文基础普遍差,学生从心理上惧怕语文学习,心理压力大,传统的灌输教学方式及枯燥的语文教学环境等问题的存在严重地影响了中职校语文的教学质量,影响了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对于这些问题,只要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从根本上处理好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正确认识,采用切合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能把语文教好,学好。

高效课堂以“生”为本,教师要看到学生,看清学生,看懂学生,时时反思“我的课堂究竟给了学生些什么?”“哪些知识是真正有用或不可缺的?”“这节课谈得上有效率吗?”“那么多的学生,那么多的知识,如何才能更好地因人因材施教?”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对这些问题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同时有助于教师获得专业自主。

3.教学反思有助于提高教师自身综合素质。

一个经常地、自觉地对自己教学进行反思的教师,就有可能发现许多教学中的问题,并把它们作为自己的教学研究对象而解决。这个关注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教师树立自己的科研意识,并潜心参与教学研究的过程,它全面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尤其是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

三、构建教学反思的平台

1.教学之前反思紧贴学生学习实际,不断优化教学设计。

教师的教案是预案,不是结案。教师在教学前对自己的教案及设计思路进行反思,不仅是对自己教学设计的再次查缺补漏、吸收和内化的过程,更是教师关注学生,充分体现教学“以学生为本”这一新课程理念的过程。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

中职生生源素质参差不齐。女生数量比较多的会计、文秘等专业班级,语文基础相对较好,而且对语文比较有兴趣。数控、汽修班等班级以男生为多,相对来说对语文兴趣不大、基础也差,课上的很多内容都听不懂,又缺乏刻苦学习的毅力,无心继续求学。教师在备课时需要精心预设,没有精心的预设,就没有精彩的生成。在课堂预设的时候,考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课堂上有自主的学习与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对基础较好的班级或课文中容易理解的内容,应以学生自学讨论为主,教师小结;基础较差的班级或课文中较难理解的问题,应以教师分析讲解为主,以利于学生心领神会。同样一节课,财会班学生发言积极,活泼好动,所以在导课时我就抛出问题,让学生回答;而在数控班则会直接导入。

针对不同的教材、体裁,采用不同的方法。诗歌、古文要多留时间给学生朗读品味;在自读课文的教学中,尽量以问题形式让学生充分讨论,共同解决。有时根据教材的特点针对某个环节进行相关表演,这无疑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应用需要多媒体辅助教学时,课前反思如何促使PPT教学中的课堂教学内容整体性设计、简洁清晰重点突出,更好地辅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教钱钟书的《窗》前,为了让中职学生也能大体读懂这篇精品,笔者化难为易,以简御繁,循序渐进,设计了具体要求和步骤:首先,帮助学生排除对学生来说比较生疏的、对梳理思路有干扰的内容。其次,提问作者借“窗”写了哪些独特的感受,也就是弄清作者的联想思路。最后,要求学生按行文顺序,用简洁的语言说出作者的感受和联想思路。

总之,上课前教师需要认真地对教材、教法、教学思路的设计及学生的学情学法、在课上可能有的反应做充分的课前反思。对于每一次教学过程,无论是情景设计、资源整合、板书、习题精选,都要时刻关注学生学力的延伸。在促使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学生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阅读分析的方法要领,改变旧的学习状态,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而是主动地掌握和运用知识。

2.教学之中反思——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勇于创新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反思,是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是一种难度较高的瞬间反思,实际上就是一种教学机智。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并注重与学生的眼神和心灵交流,充分发掘教师体态语言的无言魅力。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及达到的效果,及时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设计思路和方法,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状态。

教学“林黛玉进贾府”第三堂课时,分析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和学习古代小说中刻画人物的方法。临近下课了,听见一女生在嘀咕:讲了一大通,却没有讲黛玉的衣着打扮啊?她会穿怎样的衣服呢?这个问题不在我的预设中,稍作思考,我决定根据学生的实际反应就这个问题展开探讨。结果教室里像炸开了锅一样,一阵唧唧喳喳后,很多学生主动发表了自己的想法。主要归为:林家也是大户人家,加上林黛玉这种自尊、心细如发的性格,应该是精心打扮过的。我接着问,那她应该是如何打扮的呢?有学生说:林黛玉的衣饰应该是淡而不俗、清丽高雅。也有学生说:黛玉的衣料质地很好,色泽淡雅,款式应是新颖别致、与众不同。一如她居住的千百竿翠竹遮拦的潇湘馆,她的服侍也肯定含孤高独立、不合流俗的意韵。那文章为什么对王熙的着装描写如此细致,而对黛玉的着装一字不提呢?而且好像整部红楼梦未对此加以细细描写,只偶尔用一二笔带过。顿时,课堂又掀起了另一个。铃声响起,学生意犹未尽,大叫:老师,我们明天继续。

一个意外的问题而带来的收获让我意识到了根据课堂具体情况适时地调整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的重要性。在课堂上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在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氛围,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高效率地进行思考、练习,有益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教学反思,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案,能达到更好的引导效果,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展现教学个性。

3.教学之后反思——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教学之后的反思是对整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回忆、再现。对其中达到目标的教学环节和教学行为进行思考:是否因为事先预设所以顺利?是否还有更好的设计和教学操作?对没有达到目标的环节和教学行为更要进行认真分析:是教师备课时的疏忽,还是对学生了解不够,对教材理解不透?是课堂教学的灵活性不够,对问题设计不深,对学生引导无效,还是因为个人教学知识和能力储备不足?对课堂中生成的内容进行总结,生成的内容中合理的部分是什么,不合理的是什么,今后在课堂中是否会有类似的生成,如果有,则应如何把握,发挥其最大教育意义,等等。

比如在学习了现代诗歌“相信未来”之后,我发现不少学生朗读起来毫无感情,个别还磕磕碰碰,更别说流利地背诵了。反思自己,是不是课堂上的讲解分析太多,而让学生背诵的时间太少了?于是下一节课,我特意安排了几分钟时间供学生朗读背诵。在诗歌古文学习时安排时间给学生朗读,并强调背诵的重要性: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实践证明,积累过程中最重要的形式便是背诵,尤其是古诗文不能不背。

教学后的反思是在教学行为后进行的,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后及时反思,不仅能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中的长处,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而且是将实践经验系统化、理论化的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师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四、结语

中职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应经常反思,通过恰当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既要着眼于学生语文水平和人文素养的提高,又要从学生的特点与社会的需要出发,再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做到从各个方面感染学生,激发学生,让他们发现语文教育的实用性,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最终使他们适应市场人才竞争需求,在工作中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出更大的社会价值。这样语文教学才有其社会现实意义,并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金华.新形势下的中职语文教学反思.学园,2010.18.

[2]郝允龙.语言——语文教学的核心.淮海职业教育,2007.2.

[3]窦良云.对技校语文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职教探讨,2008.1.

第4篇:法制教育的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 智能 多元智能 英语教学 人本主义

1983年,美国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在他的《智能的结构:多元智能理论》(Frames of Mind: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一书中首次提出“多元智能”理论。这一理论在美国的教育教学改革中产生了广泛积极的影响。与此同时,也日益受到世界各国教育界的重视。正如1994年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的院长莫非教授所说:“这个项目的研究对人类的智能理论发起了挑战,使我们对创造性和认识的理解更进了一步。它还使我们不得不再一次思考教育的内涵,思考未来教育的模式。”在我国当前大力推广素质教育、转变应试教育的教改形式下,多元智能理论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以英语教学为切入点,谈谈笔者对于多元智能理论的理论认识、实际应用和经验总结,以期与致力于教学研究和多元智能实践的广大教师交流。

一、智能与多元智能

什么是智能?在二十世纪之前,“智能”这个词汇通常用以描述自己或他人智力的本领。上世纪初,比奈提出了智商测试理论,认为智能是以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的、以整合方式存在的一种解答智力测验试题的能力。美国心理学家斯坦伯格1985年提出了智能的三元理论――人的智能由分析能力、创造能力和应用能力三个相对独立的能力构成,个体的智能差异主要表现为智能的这三个方面的不同组合。多元智能理论的倡导者加德纳认为,智能不是简单地用纸笔测验来衡量的东西,不是多数人占中间水平、少数人占两极水平,而是每个人都不同程度的拥有、并表现在不同方面的能力;智能是多元的,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而且这组能力中的各种能力不是以整合的形式存在,而是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因此,不存在谁比谁的智能高或低,只会有某方面的强项或弱项。加德纳对于智能的定义是:“智能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或社会中,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新华出版社,1999:16)

在《智能的结构》一书中,加德纳首次提出并着重论述了七种智能:1.音乐智能(musical intelligence),即感受、辨别、记忆、改编和表达音乐的能力,可以是对音乐整体、直觉的感知,也可以是对音乐分析、技术上的感知;2.身体运动智能(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即善于运用整个身体或身体的一部分来表达思想及情感的能力、运用双手制作或改造某些产品的能力,包括特殊的身体技能,如协调性、平衡性、技巧性、力量、灵活性、速度、本体感受能力和触觉感受力;3.数学逻辑智能(mathematical-logical intelligence),即数学和逻辑推理能力及科学分析能力通常包括以下过程――类聚、判别、推理、概括、计算、假设和检验;4.语言智能(linguistic intelligence),即口头表达或写作中有效运用语言和文字的能力,涵盖了对口头和书面语言的敏感程度、学习各种语言以及运用语言实现特定目的的能力;5.空间智能(spacial intelligence),即在脑中形成一个外部空间世界的模式并运用和操作这种模式的能力,包括对色彩、线条、结构、形状、空间关系的敏感性及通过平面图形或立体造型等形式再现空间关系的能力,还包括发达的空间思维和定位能力;6.人际关系智能(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即理解他人的能力,特别是观察和感知他人情绪、意图、动机及情感的能力,包括对他人的面部表情、声音及姿态的敏感性,在不同类别的人际线索间进行区分、采取有效反应的能力;7.自我认识智能(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即建立准确而真实的自我模式并在实际生活中有效运用这一模式的能力,包括准确描述自己,了解自己内部的情绪、意图、动机、气质及愿望,自知、自律和自尊的能力。后来,又加入了两项智能:自然智能(naturalist intelligence),即个体辨别环境特征(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并加以分类和利用的能力,包括分辨类似物种之间的细微差异,对自然界变化的敏感性,以及能熟练地在非生命形式之间进行区分的能力;存在智能(existential intelligence),即对人生和宇宙终极状态的思考能力,“是在直达广袤无垠的宇宙尽头为自己定位的能力,是在人类生活环境中与存在有关的能力,如,在探索生命的价值、死亡的意义、个人肉体和内心世界的最终命运,被人所爱或全身心沉浸在艺术之中获得刻骨铭心的感受时,为自己的存在定位的能力”。(沈致隆.加德纳・艺术・多元智能,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12、313)。

二、英语教学中多元智能理论的运用

笔者初闻“多元智能”之时,曾经产生过些许怀疑,“难道学习成绩的好坏不再是智能高低的标志?”、“怎么智能会有那么多的分类?”……在读了几篇多元智能教学案例之后,仍然觉得不可思议,“发展绘画和音乐能力跟英语学习能有什么关系?” “这会不会又是一番哗众取宠的言说?”随着对这一理论的深入了解和探索,逐渐认识到理论的精髓;在开展了一些教学实验之后,进一步验证了该理论的可行性,并且坚定了用多元智能理论来指导教学的信心和决心。

(一)教学目标的多元

传统教学理念指导下的英语教学的目标,只关注学生对于英语语言知识点的掌握,忽视了对于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用多元智能来理解,就是英语教学只考虑语言智能,认为其它几项智能的发展与英语的教学毫不相干。现在看来,这种观点是十分片面和落后的,与“全人教育”的教育目标相违背,与“以人为本”的时代召唤相抵触。教育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培养其各项智能的发展。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英语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语言智能的培养,还包括其它智能的培养;英语教学的目标应该是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全面发展。教师在安排教学时,要深入贯彻多元智能的教学目标,让学生的各种智能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发掘和发展。

新的《英语课程标准》对于英语教学的目标界定更为宽泛,包括: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等,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些与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二)教学内容的多元

既然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发展以语言智能为首的多种智能,那么英语教学的内容就不能局限于单纯的语言知识点的讲授。翻翻如今的英语课本不难发现,教学内容的安排正在日趋走向多元化,说说、唱唱、演演、做做、写写、画画等教学内容丰富了英语教学的课堂。教师还可以突破教材的限制,自行安排合适的教学内容,如设计海报、手抄小报、制造网页、排演歌舞、表演话剧等。这些多元而多彩的教学内容的设置,一方面增强了学习的实用性,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促进了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

英语教学的特点之一就是要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学习和使用英语。亲身感受、直接体验、实际应用英语对于英语教学效果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中,除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书以外,还应积极利用其它课程资源,如报刊杂志,录音录像、广播影视等,这些都可以作为辅助的教学内容来拓展英语的教学(参见《英语课程标准解读》第142页)。

(三)教学方法的多元

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改革传统的讲授式的教学方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和经验借鉴。英语教学中极为倡导的全身反应法(TPR),就是通过调动学生的身体运动智能来配合语言智能的发展。交际教学法是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交际中来学习英语,它激发了学生的人际关系智能的运用。情境法则是在模拟情境或真实情境中学习和使用英语,可以发展学生的自然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空间智能等。沉默法要求课堂上要有足够的沉默时间,让学生多听多思考,培养自我认识智能。暗示法强调和谐的学习环境的重要性,学习过程以优美的音乐和图画做伴,在发展语言智能的同时也可提高音乐智能。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使用一些教学方法,真正地做到“因材施教”。例如:鼓励性格内向的学生多与他人对话交流,发展其人际关系智能;让方向感较差的学生练习做导游或导购员,发展其空间智能;让身体协调能力较差的学生多做些听听做做的游戏,锻炼其身体运动智能;让英语学习较困难的学生与学习较轻松的学生结伴学习,培养他们的自我认识智能。除了上述治疗性的方法之外,还有许多促进性的方法,如:教一些好听的歌曲给音乐智能较强的学生,或让他们自己改编歌曲;鼓励数学逻辑能力较强的学生多阅读科学或推理性的文章;安排自然智能较强的学生做一些有关自然界的调查和探索活动;让自我认识智能强的学生做做小报告,介绍自己的学习经验和心得体会。利用这些方法开展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扬长避短或取长补短,使每个人得到充分而全面的发展。

(四)教学评价的多元

传统的标准化考试的评价方式,侧重于语言和数学逻辑智能方面的考察,不利于学生们发挥长处和表现最佳水平,“考试往往用来找出人的弱点而非长处”。多元智能评价的特点是从一元到多元,全面考察学生的各项智能的进步和发展。加德纳认为,“评估应该成为自然的学习环境的一部分,而不是在一年学习时间的剩余部分中强制‘外加’的内容”,即“情景化评估”(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1999:181)。阿姆斯特朗将学习和评价形象地比喻成一枚硬币的两面,强调“教――学――评”三位一体的完整性。英语学习的评价不能仅仅局限于对于语言智能的常规书面测试,而应该放眼于学生的多项智能,并且注重在平常的学习和作业中的及时评估。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要求及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评价活动,激发学生用多元智能来完成任务,从而检验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水平。教师对于学生的任务评价可以同学生的作业一道放入学生的作业档案袋,作为学生个人发展过程的详细记录。

例如,在教学完“MY FAMILY”这一单元以后,教师对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任务:用你所愿意的任何方式来向外国朋友介绍你的家人。学生们接到这样一个特殊的任务之后,立即投入到积极的策划和准备之中。老师施加压力:“这次任务的完成结果会被记入成绩”;同时也提供了帮助和建议,促使每一位学生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来完成任务。这样,一周以后老师收到了形形的充满个人灵感和自信的作业:有的学生制作了海报,贴上家人的照片,并且有每个人的资料;有的学生画了一张全家福,用英语写了几句简单的介绍;有的学生用歌舞的形式来介绍;有的学生写了英语作文;有的学生制作了家庭网页;还有的学生用录音或录像的方式来介绍。教师要对学生的作业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慷慨的鼓励,也可以制作一张评估表(如下),对学生作出量化的评定。

三、反思

运用多元智能指导英语教学,不仅给语言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命力,更符合“全人发展”的教育理想,实现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根据英语教学的学科要求,在教、学、评的过程中,始终要坚持以语言为中心,兼顾其它智能的协调;当各项智能的发展出现冲突时,应当以语言智能的发展为先。教师要利用自己的智慧,引导多元智能的和谐发展。

2.有人觉得多元智能教学就是在每一节课堂上尽量多地唱歌、跳舞、做游戏,这是一种误解。多元智能不是“多元万能”,多元智能的教学不能只流于形式,要适时、适量、适合。教师要挖掘多元智能的深层内涵,以指导英语教学。

3.多元智能的教学需要多元智能的教师,教师要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多元智能教学的要求。教师要善于表现和利用自己的强势智能,及时补充自己的弱势智能,并注意虚心向学生学习。

4.多元智能指导教学的积极意义是毋庸置疑的,但这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作,其成效不是在一朝一夕就能看到的。多元智能理论的实践基础“零点项目”在美国实施了十几年才赢得了人们的普遍肯定,这体现了项目实行者和理论工作者坚定的信心和不懈的努力。同样,教师要摒弃急功近利的虚荣,坚定育人的信念,利用多元智能理论,使英语教学达到最优化。

参考文献:

[1]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10.

[2]阿姆斯特朗著.张咏梅等译.课堂中的多元智能[M].中国轻工出版社,2003.

[3]梅汝莉主编.多元智能与教学策略[M].开明出版社,2003.

[4]刘宏波.多元智能与教师[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4.

[5]张敏,刘宏波编著.多元智能案例研究:学生、教师与学校[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2.

[6]坎贝尔等著.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M].中国轻工出版社,2001.

[7]黄振远著.新课程英语教与学[M].福州教育出版社,2003.

[8]Tricia Hedge.语言课堂中的教与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11.

[9]张国扬,朱亚夫.外语教育语言学[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5.

[10]王才仁.英语教学交际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5.

[11]贾冠杰.外语教育心理学[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5.

[12]尹世寅.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应用多元智能理论的一些思考[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4.10.

[13]王雅芬.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4.8.

[14]王朋.多元智能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影响[J].教育评论,2003.5.

[15]韩慧.多元智能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5.3.

[16]朱永诚.多元智能视角下的中学英语教学多元评价实践[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5.3.

第5篇:法制教育的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电子技术基础;项目教学法;反思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1-020-01

高职电子技术基础是一门理论与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知识面广,学生难以理解。为提高教学效果,大多高职院校采用项目教学法。然而,项目教学法虽然比传统教学法有多方面的优势,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有些教师甚至不愿意在课堂上采用这种方法。笔者主要从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过程着手,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进行研究和反思。

一、项目教学法应用在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1、项目教学法要求学生有较高的学习主动性

项目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将项目分解成若干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掌握知识,获取职业技能,形成职业素养。由于高职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薄弱,使得在很大程度上教师在项目的推进过程中仍然扮演主角。同时,项目教学法是以实践的方式融入到项目的开展中,要求学生能够主动独立地参与其中,明确任务制定方案。由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不高,所提的方案往往存在欠缺,有的小组甚至提不出方案。

2、项目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高

项目教学法以教师为设计者和指导者,引导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信息收集―方案设计―项目实施―成果展示―最终评价),这种教学方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既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娴熟的操作技能,尤其要有较丰富的企业工作经验,能够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在项目的完成过程中,由于学生提及的问题常涉及实践操作,如若教师缺少实践经验,往往难以回答。同时,教师精心准备一个项目,需要全面考虑,其工作量必定会成倍地增加,使得教师的工作压力增加不少。

3、项目教学法须配套完善的课程评价体系

项目教学法以探究性、合作性的学习为主要学习形式,通常是学生在明确项目任务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工,制定可行方案,共同完成任务。学生在项目的完成过程中,更多强调的是团队合作,小组成员之间分享知识、相互沟通、共同决策。但是当个体对团队的贡献难以衡量时,成员间容易产生相互依赖的现象。尤其是在课程评价体系不完善时,难免会有部分小组成员“搭便车”、“不作为”,从而阻碍项目的推进,直接影响教学的实施效果。

4、项目教学法对项目载体的选取要求高

项目教学法围绕项目的展开来开展教学,学生通过项目的完成来获取知识与技能。项目载体的选取直接影响项目教学的实施效果。一个好的项目载体需要集知识性、趣味性、专业发展性于一体,不但要学生学,更要让学生喜欢学,主动学。电子技术基础由于涉及的知识点多,知识面广,增加了项目载体的选取难度。同时,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安排大量的时间给学生动手操作,如果载体选取的不合理,将直接导致单位课时对应的教学容量很大,影响教学效果。

二、针对问题,提出对策

针对项目教学法在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中应用时出现的问题,笔者经过探索和反思,提出一些解决措施。

1、设置适应期,加强学生信息素养,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作为项目教学法主体的学生,在学习观念、学习方法等方面应作出相应的转变。首先,学习观念要转变。学生应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我想学”,在项目教学实施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明确自己在项目中的定位、分工,增强责任感。其次,教师在项目实施初期,可以设置适应期。在适应期内安排的项目,适当降低难度,延长项目完成的时间。

2、多渠道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职业素质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采用项目教学后,不仅要求任课教师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还要求教师有实践指导能力。因此,需要教师向“双师型”教师方向发展。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课程项目教学法高质量教学效果的保证。高职院校可采取一些有力的措施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如鼓励教师每年利用寒暑假到企业实习或挂职锻炼,提高实践操作技能;从企业引进既有实践经验,又有较高理论水平的工程技术人员充实到教师队伍。

3、建立完善的课程评价体系

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自觉认真地完成项目任务,并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考核方式主要采用过程评价的形式。评价的标准主要包括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收集信息的可用性、计划的可行性、完成任务的质量、操作的技能水平、工作态度、发现和处理问题的及时性、团队合作能力等,涉及学习态度、方法、知识、技能、合作、创新能力等多个方面。将学生在各个项目得到的评价,进行加权得到该学生的课程总评价。

4、科学合理地选取项目载体

从职业岗位入手,通过企业、行业调研,与企业、行业专家一起选取既符合知识性又满足技能性,同时还兼具社会服务性的项目载体,并遵循“由小到大,由易到难”的原则。所选项目应该是学生感兴趣的,能调用学生的已有知识,能渗透或涉及课程所需的、较新的知识和技能,是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和努力能够完成的,同时尽量保证项目的学习既能关联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各项目间又能相对地独立和紧凑,并避免所选项目过大,关联知识太多。

三、结束语

高职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在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需要我们不断地发现问题,不停地探索与反思,总结经验,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第6篇:法制教育的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思想品德;法制教育;情境;多媒体;课堂小结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1-0100-01

法制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制教育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有的法律意识还不强,容易出现触犯法律或者不懂如何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情况。所以,在各个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渗透法律知识、对学生进行法律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要求,也是思想品德教师的职责所在。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思想品德课堂中的法制教育。

一、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进行法制教育

众所周知,一堂课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气氛很重要,教师精心创设适宜的情境,能够让学生立刻投入到课堂学习之中。因此,教师应该每节课都提前认真备课,整理教材,搜索社会上的热点新闻以及学生身边的典型案例,以便更好地开展思品课教学。教师还要在教学中注重渗透法律知识,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法制教育。

(1)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在课程导入或者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给学生创设一个情境,无论是问题情境还是游戏情境,学生都是很愿意参加的,这对教育教学有很好的作用。例如,“隐私和隐私权”一课教学中,在新课导入的时候,教师手中拿了一封信,声明这封信不是教师本人的,但老师非常想拆开看,可不可以?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不可以。问:为什么不可以?学生回答:这是个人隐私。正是这种巧妙导入,使学生对保护隐私有了兴趣,起到了激发兴趣的作用,同时也进行了法制教育。又如,在“学会合理消费”一课教学中,让学生为指定的某商品做代言、编创广告语,学生们都踊跃参与。游戏结束后,教师进行引导: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编广告语的心理体会一下商家的销售心理。听了老师的点拨,学生们一下子明白了作为消费者为什么要合理消费,因为少数商家是在夸大其商品的效果。这样,学生懂得在日常消费中应有冷静、合理消费的态度。再如,“维护消费者权益”一课教学中,教师创设这样一个情境:让学生扮演商家来推销自己的滞销商品。学生们在为推销滞销商品积极出谋划策的同时,也反思自己在现实生活中购买促销商品时,是否考虑过商品过期、产品有瑕疵等问题,反思自己购买了假冒伪劣商品后有]有维权意识,有没有采取维权行动。通过本课教学活动,学生有了维权意识,知道了侵权行为发生后消费者的维权途径。

(2)在课堂教学中举行小型知识竞赛。现代社会信息发达,学生懂得的知识很多,接收的信息量也很大,但是很少有机会展示自己。基于此,教师应该给学生积极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例如,在“维护消费者权益”一课教学中,可以举行小型知识竞赛,设置如下问题:第一,消费者在购物时为什么要索取购物发票?第二,消费者在购物中如果遇到商品质量或服务质量等问题,投诉时应注意些什么?第三,如何解决假冒伪劣商品害人、坑人问题?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研讨,得出结论,能够很好地掌握一些法律知识,并懂得如何在生活实践中进行合理运用。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法制教育

作为课堂教学中的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具有形象生动的特点,一线教师应该很好地运用它,但也应避免过度依赖它。如果能合理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手段,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生命和健康的权利”一课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侵害人类生命和健康的视频。学生能够直观地看到、体会到法律的重要性,并且迫切地想要了解和学习法律知识,想知道如何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这样,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对学生进行了必要的法制教育。

三、在课堂小结中进行法制教育

课堂小结是非常必要的,它是一堂课的升华和点睛之笔。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课堂小结不一定是由教师进行总结,也可以是回答学生的疑问,还可以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通过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一些法律知识,想将这些知识加以运用,因此,应该给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与交流的机会。对于学生而言,这是一次深刻的体验和升华。通过课堂小结,学生会增强法律意识,懂得明辨是非,避免不良风气和行为的滋长,规范自身言行。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加强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对国家、社会、家庭和青少年自身而言,都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思品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目的的,需要教师不断研究与实践。只要教师能够细心地琢磨、交流、碰撞,就能将法制教育渗透得更好,让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更好地懂法、爱法、用法,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戴丽琴.小组合作让思想品德课复习更高效[J].教书育人,2016(28).

[2]韩雪霏.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激励对策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5.

第7篇:法制教育的教学反思范文

一、以课堂为中轴,加强法制教育

学校教育是对大学生实施法制教育最有效的途径,而在学校教育中,课堂教学则是重点。从以往对大学生的法制实践来看,课堂教学所采用的模式和方法都较为传统,主要以讲解为主,且讲解中以语言讲解为主,较少使用模象直观、案例分析等方式。这一方面是因在大学教育中教师更多关注的是专业课程的教育,另一方面则是对法制教育的作用认识不足。在法律专业课的教学中,也将法律教育定位在考试方向上,故而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却不太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在和专业课的整合过程中,法制教育可谓可有可无,重视力度不够。如此,大学生在学校所能接受的法律教育范围变得狭窄,难以有效地形成法律知识的构建,也就容易形成大学生不知法、不懂法的现象。提倡以课堂教育教学为中心,目的就是要发挥学校教育的有效性,让大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获得系统的法律知识。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实施法制教育,一是更新法制教育观念,要能着眼于学生的重视发展来审视法制教育的重要性,要能以全新的教学理念作为指导,对法制教育的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二是在具体的法律专业课教学中,要能结合大学生的特点和课程特点,以活动、任务等形式引导学生去探究法律知识,更好地促进其对法律知识的构建。三是要把法制教育和学科教育教学活动有机地整合起来,如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专业课程中,可结合当前网络环境下的犯罪现象而对学生实施法制教育。如此,当学生有了系统的法律知识,对法律常识有了深刻的了解,才能更好地避免学生走向犯罪道路。

二、以丰富的活动为媒介,开展法制教育

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课堂中的知识传授是基础,而如何有效地通过活动对学生实施法制教育,让大学生在活动中更好地认识法律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在活动中对法律知识进行巩固和拓展,这也是大学法制教育过程中尤其值得思考的问题。结合以往对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活动形式来看,多以图片展览为主,活动形式单调,内容也较为狭窄,甚至有的院校出现完成指令性任务的现象,只是在普法日、禁毒日等进行简单的图片展览,而没有结合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开展多样化的活动。其实,在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过程中辅以丰富的活动形式,不仅可提高其参与的积极性,还可让大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更好地教育。在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过程中,可选用的活动方式是较多的,有演讲、辩论活动等。如“马加爵事件”发生后就可及时引导学生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犯罪现象进行演讲和辩论。有主题班会活动,教学中辅导员或任课教师可结合学科的内容而及时引导学生展开相应的主题辩论活动。有教育宣传活动,除了以图片展览形式进行,还可以校园广播、参观访问等形式进行。有法律知识竞赛活动,可组织不同系的学生之间展开,也可在班级之间展开。还有模拟活动,形式如模拟听证会、模拟律师、模拟审判现场等。总之,要注重以形式多样的活动对大学生展开法制教育宣传,且活动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去计划、组织、参与,这样才能让活动效果更好。

三、以生活为中心,注重实践应用

第8篇:法制教育的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职业院校;法制教育;问题

大学生法制教育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培养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但职业院校在开展法制教育以及课程教学方面仍然存在诸多不足,大学生法制教育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尤其是教育内容不能满足新形势的要求,必须对当前职业学院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引起足够重视。

一、职业院校大学生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

1.法律课程形同虚设。在大学生进入大学之前,法制知识的来源比较片面,学生只关注出现在应试考试中的知识,而对于其他的法制知识漠不关心。进入大学以后,这种知识的来源主要来自学校设置的政治公共课,政治公共课的设立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设置法律基础教程,把法制知识单独拿出来传授给学生;另一种方式是设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先传授给学生相关的思想道德课程,然后在剩下的课时里传授法律知识,如果课时不够的话,往往会压缩掉法律课程,一句话带过。另外,讲课的教师基本上都是思想政治专业的老师,难以在法律问题上与学生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因此导致法律课程形同虚设,而学习本门课程的学生,大多数都是门外汉,对法律知识知之甚少,这样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结合在一起,是造成我国大学中法制教育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2.法制教育应用性不强。一般而言,职业院校法制课程的教材都对我国法治建设方面的理论、法制思维、基本法律内涵作了详细的介绍和解读,这些对于大学生了解法制概念,引导学习建立法律思维都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对于应用性强的民法、刑法、行政法、诉讼法等的介绍则较为乏力。事实上,三大实体法和三大程序法对比理论法学、宪法而言,在现代大学生的生活就业方面的影响更大。首先,大学生要通过学习三大实体法,深入学习和领会法律对生活中各个方面的制度安排、自身行为界限的厘定、自身权利和义务的实现,这样可以对大学生活和未来的工作生活安排形成法律指导思维;其次,大学生通过学习三大程序法,逐渐学会怎样正确行使权利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从而形成依法办事、尊重程序的良好习惯。但事实上当前的大学生法制教育过于注重理论、忽略实际,这导致学生无法应用自身学习到的法律知识去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

二、职业院校做好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对策

1.强化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历经多年的高校教育改革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学历教育的偏重和对素质教育的忽略仍然没有大改观,职业院校的法制教育也是如此。在职业院校的法制教育,一般都是在大一课程中开设“法律基础理论”课程,但教学效果都差强人意。教师在讲授过程中通常也是照本宣科、生搬硬套,多数都是灌输式的完任务教学,不能很好地做到学生法制教育与实践的结合,很难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所以,职业院校必须清晰地认识到法制教育的根源,从根源入手,通过多种方式和手段,树立与强化大学生的法制意识,让他们用法制精神去理解这个世界。

2.突出法制教育的实用性。大学生的成长过程势必要受到自身条件和所处社会环境各方面的影响,这些都会对他们的学习生活、交友娱乐、考试考研、工作就业、恋爱结婚等各个方面构成压力,在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中极有可能遇到诸多不公,在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学生如果缺乏基本的法律意识,很有可能失去理智,从而采取非正常的极端手段进行报复,因为一时冲动而酿成无法挽回的大错。这充分说明当前大学生法治意识的淡薄,也暴露出大学生法制教育缺乏实用性的弊端,同时也说明了当前法制教育对于大学生解决法律实际问题并没有实质性的帮助。因此,职业院校的法制教育必须注重内容的实用性,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法制教育有助于解决面临的纠纷和问题、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以增强学生接受法制教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3.改革法制教育方法。对法制教育教学的方式进行优化,就是要从传统的“说教式”转变为“引导式”“参与式”“实践式”,让大学生能够切实走进法律世界,真正感受法律的强大约束力,切实明确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把握尺度,熟知“合法”和“违法”的区别。如在进行犯罪教育时,可采用大学生贩毒的资料引导学生去观察、分析,然后再结合案例用法律知识去判断案例中犯罪人所犯罪证,最后再结合实践反思、检查自己。如此,学生的体验才会更加深刻。如可采用案例教学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提出一些模拟或者真实的案例,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析。在选择案例的过程中应尽可能选择一些大学生常常会出现的犯罪行为案例,以增强案例教学的说服力以及震撼力。还可采用实践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组织法律知识竞赛、组织或者旁听一些关于行政、民事、刑事、经济等方面案件的审判活动,促使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法律的权威性,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标准。

作者:梁灯 单位:新疆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第9篇:法制教育的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 渗透; 法制教育; 融入; 深化

增强小学生的法制意识,关系着国家的稳定,社会的和谐,家庭的和睦以及个人的安危。让学生轻轻松松在语文课堂上学习一些相关的法律知识,是作为语文教师义不容辞在责任;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既是新理念教育的内容,更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所在;作为教育一线的教师,不能只停留在教学生课本知识,我们应该以人为本,跳出教材,用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学模式,发散学生思维,联系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把法制教育渗透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之中,促进国家的稳定,构建社会的和谐,创建完美社会,而不断改进我们的课堂。让他们知法、懂法、守法,已成为我们教育教学中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在实际教学中,我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将法制教育渗透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

1教材解读渗透法制教育

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惊喜地发现,小学语文相当一部分篇目都涉及到一些法制常识,我在教学中积极主动地承担起讲述课文相关法制知识的重大责任。譬如,我在讲到小学六年级下册第9课《和田的维吾尔》这篇文章时,该文章的文字色彩很浓,我教学的这个班少数民族学生也很多,于是我就顺水推舟的给学生讲一讲《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第二条: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让学生意识到各民族之间应该团结互助,不在班上拉帮结派,意识到只有各民族团结了,一个国家才能强大.如果各民族不团结,拉帮结派,搞分裂,也是违法的,定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就这样我在教学中结合实际,深刻研读教材内容。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充分挖掘文本里面的法制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渗透,使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受到法制教育。

2作文教学融入法制教育

叶圣陶先生指出:作文教学思想的精髓就是“教作文与教做人的统一”。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处理好这个“统一”?这就需要我们老师结合作文自身特点,对学生进行生动而全面的法制和公德教育,写日记也是渗透法制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有位教育专家说过:“日记是道德长跑,每天坚持,促使人心灵求真向善爱美。”学生写日记是说真话,说心里话,这便起到了催人求真的作用。同时,写日记能规劝自己上进,劝人改过。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充分利用日记这种写作形式,引导学生回眸生活中不文明、不规范行为,乃至违法犯罪现象,通过日记这个载体进行内心的真实表露,接受深刻的教育。同时通过批阅,和学生进行推心置腹的交流,有针对性地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法制教育。

在习作教学中引入法制事件,诱发学生思考、分析、比较、反思、议论、总结,不仅可以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而且还可以规范学生的法制行为。介绍学生观看一些法制教育类的电视节目。如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今日说法》《道德观察》《法治在线》《天网》《大家看法》等栏目深受观众的喜爱,原因不仅是由于它们在选题贴近百姓生活、讲述真实生动、弘扬道德风尚、普及法律常识,而且还得益于每一期都有一个好标题。利用这些媒体资源可以向学生传授作文拟题技巧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更重要的是能够以这些特殊的案例为切入点,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整理自己的思想,对事件表达自己的看法,在习作中深化认识,对比自己或周围人的做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到事事有法,人人守法。

3语文实践深化法制教育

生活无小事,事事皆育人。生活是一本无形的教科书,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素材。学生是生活中的人,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必然会耳濡目染一些社会现象。语文教学中,我们除了要积极缩短教学与生活的距离,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起来,还必须主动拓展教学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得到情感的体验,从而巧妙的渗透德育内容和法制教育内容。在德育方面,我引用《三字经》《弟子规》来更好的教育学生的言行;另外还可以组织一些关于法制教育的的主题演讲比赛,举行"珍惜青春,远离网吧" 演讲比赛,当今社会的发展,许多小学迷上了网吧,为了让他们清醒地意识到自己不应该沉溺网吧,而应该把自己的大好的青春年华用在学习之中,争取早日获得佳绩来回报自己的老师、父母和其他亲人;举行"青少年如何进行自我保护"的演讲比赛,学生就可以明确地了解采取什么方式才是真正的自我保护等等。

而法治教育其实就是指导学生怎样生活,怎样做人的,它只有和生活情境结合起来,才能产生教育本身所可能产生的作用。搞教育讲师德,当医生讲医德,做艺人讲艺德,当然法制教育也必须讲法制道德。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我时常组织学生模拟法庭审案的形式,让学生来扮演法官、原告人、被告人、辩护律师,再现生活中的某些情境。通过活动,学生不仅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而且还认识到作为一个人必须有良好的道德,必须要学会公平、公正、公开对待每一件事,不能,损公肥私,这其实就是培养他们良好的法制道德。此外,还有社会调查、制作法制手抄报等形式的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法制道德的形成搭建平台,提供生长的土壤。

让我们积极开动脑筋,将法制教育渗透进日常琐碎的教学工作中,切实提高学生的法制素质,为学生的健康快速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更为了我们的少年有美好的明天!让法制教育之花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绚丽的绽放!

参考文献

[1]《新时期法制局(办)法制宣传工作指导手册》,法制出版社2009年5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