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程序教学的主要原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程序教学法;小学推铅球技术;实验组;对照组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058-02
程序教学是掌握知识、技术、技能的控制过程,其不同于传统的教学,具有以下特点:①程序教学是根据逻辑学的顺序原则选择教材,并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②程序教学能提高学生的自学积极性。③程序教学能提高控制教学的实效性。④在采用分组教学时,程序教学可以进行个别对待教学。
本文以包头市青山区少先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分成2组进行6次课的铅球教学实验,对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数据进行常规统计处理和分析。
一、实验组教学
1、学习握球持球方法
练习者自然站立,五指分开,将球放在食指、中指、无名指的指根处,拇指和小指附在球的两侧,以保持球的稳定。握好球后,将球放到锁骨内端上方,贴紧颈部,头部略向右转,掌心向内,右轴抬起,右上臂与躯干约呈90度角,躯干保持正直。(以右手持球为例)
[教法1]建立正确的技术动作雏形 站姿法――指出出手瞬间的身体和手臂的部位,停留一定的时间,使学生体会肌肉的感觉。
[教法2]原地徒手正面推拨球练习,主要学习蹬腿和出手动作形状,练习者两脚左右开立比肩略宽。正面对准投掷方向站立,左手上举,掌心向内,右手持于锁骨窝处,蹬腿提踵推拨左手,挺胸抬头,身体正对投掷方向,多次重复
[教法3]投前姿势站立,连续蹬地转髋条练习 练习者成背向用力预备姿势,两腿用力蹬伸向上跳起,在空中形成右膝、右髋转向投掷方向,然后落地即成最后用力预备姿势。
[教法4]站好投前姿势,连续作转髋展胸、抬头动作。
[教法5]持实心球或轻铅球练习
2、原地推铅球辅助练习
第一步:出手方法练习(以右手为例)
练习一:对墙正面开立(距离1米,右手持球于右肩颈部,左手扶球,然后伸臂把球推劐墙上,中食指用力按住球,稍停,双手把球接回)。
练:正对投掷区两脚开立,右手反握矿泉水瓶于右肩颈部,瓶内装2/3沙子,大拇指垫在瓶底,屈膝,然后蹬地、伸臂、扣腕、拨指将其推出,要求瓶子在空中成直立状飞行。
练习三:两脚开立,右手持实心球(或铅球)于右肩颈部,左手扶球,然后把球快速垂直推向地面(砸地)。
第二步:出手角度练习
练习一:同伴做蹬、转、伸、抬体徒手模仿练习。做好预备推铅球姿势,同伴在后面抓住模仿者的右手(起固定作用),模仿者反复进行蹬转伸抬体练习。
练:做好预备姿势对墙侧向站立,蹬伸转髋、抬体、顶肩不伸臂,利用蹬、转、抬、顶的速度将球弹出。要求上、下肢协调配合,蹬、转、挺、抬、顶依次用力。
练习三:在距离投掷区5―8米的地方,设置一个平行于投掷圈延长线、高2.9
米左右的橡皮筋,练习者用完整技术将球推过橡皮筋。
第三步:出手速度练习
练习一:用完整技术推矿泉水瓶或垒球。
练:侧对墙(距离7米左右)推实心球。
3、加深理解,精益求精
[教法1]加长工作距离,缩短工作时间采用两个人的动作模型,一个做预备姿势,另一个做 出手动作并用两条线来表明铅球在手中运行的工作距离和人体重心移动距离,说明它们之间 的一致性和作用。
[教法2]帮助加大跟进速度助力法――由教师(或学生)在学生推
铅球出手时,一手固定左肩,一手帮助跟进。
[教法3]改进投掷角度采用标志法――附加一定高度的“标尺”,改进出手角度,铅球推出角度大约在42度,用“标尺”时可按个人投出最适宜高度和远度变化标尺高度和距离。
[教法4]巩固技术,提高成绩多球练习法――每个学生备3~4个铅球,规定时间,规定远度进行练习,提高单位时间内的练习密度和强度。
[教法5]增强学生练习积极性。培养取胜心,巩固技术,提高成绩采用升级法――按学生运动成绩和技术优劣以及场地情况分成不同级别,在两个教学场进行,采取优升劣降的方法。
[教法6]适应达标与技评要求,培养比赛能力分等级比赛法,按照学生成绩分组,进行比赛与模拟考试。
二、对照组教学
长期以来,在铅球技术教学中,人们普遍采用的是分解教学法,即把铅球的完整技术分解为几个部分,逐步使学生掌握,然后再将他们连贯起来,一般分为:握球方法、预备、最后用力和出手后的身体平衡四个部分。在四个部分中最关键的是最后用力。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实验前对两组对象身体形态与水平无明显差异,按授课6次(不含教学前测试的时间,含教学后测试时间),进行了技术评定与考核。
实验后对两组测验提高成绩的人数和幅度:
从上表可看出,对照组提高成绩的人数为21人,占80.8%,而实验组提高成绩的人数为100%;提高成绩在1m(含m)以上的人数,对照组仅有2人占7.7%,实验组为 10人占38.46%,大大高于对照组。
对照两组各自教学前后的运动成绩两种教学方法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实验组比对照组提高成绩的幅度大,提高成绩人数所占百分比高。从经验判断,实验组的技术水平好于对照组。程序教学是由若干个步骤串联起来的,并且每个步骤都有它本身的具体内容和规格要求,所以程序教学目标明确,任务具体,操作性强,便于教师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纠正,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整个过程是在严密的控制下进行的,能有效地利用反馈信息,更有效地实施因人而异、区别对待的教学原则,并使学习方法更具有针对性,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这些说明程序教学方法比传统的常规教学方法更好。
参考文献:
[1] 文 超.田径运动高级教程[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微视频教学资源的研发与应用研究
一以《教育技术研究方法》为例
学科专业:教育技术学
研究方向:网络教育资源开发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21世纪,人类社会己由工业时代步入信息化时代,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迅猛普及,深刻地影响着人类传统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技术对教育的革新作用显著,越来越多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被纳入到传统的课堂教学以及学生的自主学习中,探讨如何利用各种先进的多媒体手段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已在教育教学领域轰轰烈烈地展开。为深化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效果,一方面要求我们应熟练掌握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及其教育教学应用方式,另一方面充分了解学生在运用多媒体进行学习时,认知能力、认知风格、学习方式等方面发生的变化,运用知识的交互发生机制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能轻松掌握所学知识,最大限度地降低其认知负荷,提高学习效果。
微视频教学资源的研究依托于华中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实验教学资源建设项目,也是适应目前教学资源微型化、个性化、交互性的发展趋势。结合视频学习特点,笔者通过Adobe captivate4屏幕录像软件,以SPSS中数据初步分析和数据高级统计为例,开发SPSS微视频教学资源并上传至网络平台,供学习者随时随地学习,便于其自主建构数据统计知识,并灵活运用到相关课题的数据分析中。文章以华中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2010级50名本科生为实验对象,进行分组实验。结果表明,基于微视频教学资源的学习,对学习者而言,能促进他们知识技能的提升,有助于拓宽其知识视角,深化知识建构的层次。
具体来讲,该研究的价值主要在于:
(1)明确微视频教学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促进学生的学习
基于多媒体的微视频教学资源使复杂的知识变得更形象、直观,能更好地激起学生的学生兴趣,利于学生进行自主探索。首先,单一的文字教材呈现方式易使学习者感觉枯燥,产生疲劳,继而影响其对知识的理解。基于多媒体的微视频教学资源,将画面与教师的讲解配音融为一体,学习者可以边学习边操作,便于他们进行持续的探索。其次,微视频独特的播放方式,可以供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对于难度较大的学习内容可以反复演示观看,达到化难为易的目的。尤其是对于操作性知识而言,微视频教学资源的效果显著。
(2)探讨微视频教学资源应用于教学的方式,方便教师的利用 将微视频教学资源融入传统的课堂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微视频的多媒体技术优势。与此同时一,教师可对学生的课外自主学习进行引导,解决学生在利用微视频教学资源进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两者结合,既发挥了微视频辅助教学的优势,也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本研究以华中师范大学信息技术系教育技术学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学习者的学习状况前后测进行对比分析,比较传统模式与借助多媒体视频片段进行辅助教学的模式的教学效果,进而发现传统学习中的不足。至于教师应该在课前或者课后将微视频教学资源呈现给学习者,文章在后文的结论中也给予明确的解答。
二、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 1微视频相关概念
一般认为,视频是相对于文字、图片等单媒体而言,集图像、声音、文本于一身的综合性媒体,具有表现力强、蕴含信息量丰富、形象生动等优点。随着3G网络的普及、计算技术的逐渐成熟,移动互联时代已全面到来,它全方位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而对于视频而言,更是在逐步进入更加便捷,更加人性化的微视频时代。[}l微视频的出现及其“普众化[z]”的趋势,意味着我们真正进入了“超视像”的新媒体时代。
对于微视频的概念,整个网络视频行业乃至学术界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甚至其名称也是五花八门,比如从开始的短片、短电影,到后来的数字短片以及现在的微视频、短视频、微电影、短电影等。[3]其中,数字短片是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电影电视艺术的发展,借助网络、手机、移动电视等多种播放媒介盛行起来的,在短时间内播放结束的数字影视内容。[4]根据其定义及相关的网络释义,微视频与数字短片、微电影、短电影等,并无本质区别,只是称谓的差异。
学界对微视频的定义,大多采用优酷网总裁古永锵的表述:“微视频是指个体通过PC、手机、摄像头、DV, MP4等多种视频终端摄录、上传至互联网进而播放共享的30秒至20分钟左右的,内容广泛的,视频形态多样,涵盖小电影、记录短片、DV短片、视频剪辑、广告片段等的视频短片的统称。”[5]短精快、用户参与、操作便捷是微视频的最大特点。[6]
本文主要探讨微视频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结合前述学者对微视频的相关研究,笔者界定的微视频教学资源是多以3-5分钟的长度呈现,依据教学规律制作的供学习者自控学习步调,自主的去实践,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视频片段,它是一种可以让学者通过手机,电脑,MP4等视频终端随时随地反复播放的视频资源。
2. 2微学习理论
移动设备的普及与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促使了一种新型学习方式—微型学习的到来。[']2004年微型学习的概念第一次提出,随着媒介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情境的改变以及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广泛深入,微型学习已然成为教一育技术研究的前沿和热点。[g]
国内学者大多采用微型学习来代指微学习,两者都来自Micro-Learning这一概念。微型学习是一种利用移动通信技术实现的双向互动交流学习方式,可以使学习者实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学习。奥地利学习专家林德纳(Lindner )把微型学习定义为一种存在于新媒介的生态系统中,基于微内容和微媒体的新型学习方式。[9]具体来讲,微学习是一种“以多媒体、跨平台、小容量的网络微内容为学习单元的个人学习方式”。[10]从实践层面来讲,“微学习”欲处理的是规模相对比较小的学习单元及时间相对比较短的学习活动;从研究层面来讲,“微学习”指的是在多样化的教育境脉情境下对学习研究采取的一种微观视角。[川
微媒体承载的微学习内容,是指以实用短小的内容组块来呈现学习内容,并由此组织起来的一种学习活动,它强调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相对短小、松散连接和自包含的知识内容或模块,常以移动终端作为终端载体,如便捷式终端(手机、PDA等手持设备)。[12]大多数学者认为微型学习和移动学习密不可分。移动微型学习是微型学习与移动学习融合后的结果,是运用移动设备随时随地进行的微型化学习方式。[13]微型学习由于其具有的移动性、片段性的特点,能够帮助学习者达到一种实用的学习目的,从而帮助他们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14]李娟等从学习理论和情境创设两方面出发,对基于微型移动终端的非正式学习研究总体构架进行了分析。[IS]微型学习作为非正式学习的有效形式,应发挥广大学习者的智慧与热情共建微型学习资源。[ 16]
微型学习以其具有的短时间、小片段、个性化、多媒介等特征,在未来的非正式学习及混合学习等的普及方面,具有广阔的前景。我们把微视频引入教学过程中来,利用微视频时间短,播放内容精确等特点与传统教学相互融合,让学习者更加充分的利用数字媒体资源进行有效的学习。文章研究微视频教学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将进一步丰富微学习的相关理论。
2. 3程序教学理论
程序教学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斯金纳。1954年,斯金纳针对当时传统教学存在的种种弊端造成的学习效率低下问题,提出以操作性条件和强化的原则来重新安排教学程序,注重学生的自我强化,使所有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其中_民学习的每一步骤都得到强化。‘’‘,斯金纳认为学习过程是作用于学习者的刺激和学习者对它做出的反应之间的连接的形成过程。其基本图式是:刺激~反应一强化。一种复杂的行为,可用逐步接近、积累的办法,用简单的行为连接而成。
具体来讲,程序教学是一种以行为主义的操作条件反射原理以及积极强化原理为其理论基础,使用程序教材并以个人自学形式进行的教学模式。其具有小步子、积极反应、及时反馈的原则。U91关于程序教学内容的编制,斯金纳分解出许多方法细则:如编制者必须先熟悉整个教材内容,找出具体的终端行为;据此,分解出许多中介步骤或细目;将细目分布均匀,编写简单明晰;细目与细目之间密切联系;选择个体有效的反应予以强化;单元大小应符合学生的反应限度;己学过的术语或事实,应间断性地呈现在后来的细目中,等等。[ZOO
关键词:美术;程序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5-0174-01
一、造型程序:主要任务是解决造型问题
(一)构思,要求学生作小构图练习,反复推敲,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再按小构图来操作。在本阶段要对构图上的对比和均衡、物体的主次、色块之间的安排等问题进行认真的观察和分析,做到意在笔先。起稿,用铅笔或炭笔把物体的形体轮廓、比例、结构、透视变化等概括地画出来,起稿时只需勾出大的轮廓,不必拘泥于细节。
(二)单色定稿,要求画出写生对象的素描关系,目的是强化造型在水粉画中的重要地位。根据画面的色调,用单色把物体的形体关系、大体明暗关系概括地肯定地画出来。单色定稿地作用是修改形体、加强明暗关系和底色地作用,它有效地控制了个别学生急躁求快的情绪,较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现有的造型水平 , 为下一步色彩操作奠定了基础。常用的色彩有赭石、熟褐、群青等。
二、色彩程序 : 主要任务是掌握色彩知识与水粉操作的技巧
第一阶段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突出直观性教学特点。面对写生静物与学生的单色作业,传授色彩知识,讲解色彩原理,分析色彩关系,介绍水粉画特点和技法。这样可以较好地解决色彩理论过于抽象的问题,讲授的知识具有针对性,具体明确 , 学生便于理解。第二阶段是讲方法按步骤进行操作训练。色彩问题是一个复杂问题,为了收到预期效果,操作训练可分为三个层次来进行: ①入门训练。要求不宜过高,重点是指导学生在“调色盘上下功夫”,熟悉色彩性能,掌握基本技法。初学色彩的学生“颜色很穷”,为了扩大学生的色域,可做色彩填空练习,就是让学生不写生具体的对象,只作色彩填涂,不同色相、不同明度、不同纯度、不同冷暖的黄、红、蓝、绿等,看谁画出的颜色最丰富。此法可使学生摆脱写生,摆脱塑造,注意力都集中到调色上,在调动颜色的过程中,熟悉了颜色的特性,扩大了学生的色域,为进一步的静物写生打下基础。②深度训练。要求学生要在观察、分析、表现上狠下工夫,全面控制色彩复杂性。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色彩的明度变化和纯度变化,这是水粉画教学的重点。例如:可布置明度训练操作练习,让学生用一种颜色画色彩对象,然后逐渐学会把各种不同的颜色折合成各种不同的明度,加深对色彩明度的理解。又如:可引进“印象派 ”画家的优秀作品来分析色彩的变化,使学生亲身感受到不管是物休的受光部或背光部,色彩的纯度都是至关重要的,一般来讲色彩纯度高的画面效果强烈,有色彩冲击力,反之,则有用色彩画素描的感觉。水粉画中提高或减弱色彩的明度纯度主要借助白色和水同其他颜色进行调配,但是用水过多会使水粉色混浊灰涩,缺少应有的鲜明度,颜色干后会大幅度的变淡,用粉过多或到处用白色容易造成粉气,并且使画面色彩苍白。在画物体的暗部和纯度高的地方要尽量少用白色,画暗部色彩可以用桶黄、土黄、湖蓝等浅色调和。③难度训练。它是在前两个层次基础上的较高层次训练,主要任务是研究色彩的冷暖关系,深化学生对冷暖色彩的感知能力。色彩的冷暖问题是水粉画的根本问题,很微妙,如果没有理性知识做指导,仅凭直观是不易发现的。色彩的冷暖关系通常是由天光、环境、物体本身的固有色等要素决定的,一般来讲物体的受光部偏暖,背光部则偏冷,受光部偏冷,背光部则偏暖。
一、现代化教育手段对语文教学的意义
(一)使用现代化教育手段的背景。
1.现代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语文教育有几千年的历史,最早的教学手段只有教者的嘴巴;后来,随着文字的创造,纸张、印刷术的发明,增加了手写和书本等教学的手段;近代科学发展了,从兴办学校以后,实行班级授课制,在课堂上又加了板书、挂图、实物等辅助教学的手段,大大加强了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从而提高了教学的效果。而目前方兴未艾的以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育改革,则不但为教育提供了全新的传播手段,而且为信息的生成提供了新的方式。计算机以智能化、数字化的方式改变着人们生存状态的同时,也使教育的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革。从这一角度而言,如果拒绝现代化教育手段的运用,也就是拒绝教育自身的发展。
2.现代社会对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
现代化教育手段,在现阶段即指以电、光、形、声结合而成的记录、储存、传输和调节教育信息的教学手段。现阶段常用的有幻灯、录音、唱机、电影、电视、语言实验室等,这是一种在当今新技术革命背景下,以新型信息传递方式构成的新型教学手段。它与目前在教学上占统治地位的传统教学手段相比,显然有能力强、质量好、效率高等优越性。传统教学手段一般是指使用文字教科书、挂图、教师的大脑等记录、储存教育信息,靠教师口头语言和黑板书面语言等自然声光传输、调节教育信息的教学手段。由于教育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的社会功能,社会往往随时把最新科技成果引进教育领域,为教育服务。因此,教学手段历来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更新的。
3.现代化教育手段发展的理论依据。
现代科技手段在教育领域中的运用,还得益于有相应的理论对其进行选择和佐证。在近代出现的各种教育理论中,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论曾对现代化教育手段的使用产生过重要影响。
(1)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斯金纳是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他在对动物进行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机器程序教学理论。程序教学的基本原则包括小步子原则、积极反应原则、即时强化原则、自定步调原则和低错误率原则。这一理论,是计算机个别化软件的设计和制作的基本理论。
(2)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行为主义的机械反应论不同,以皮亚杰为代表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儿童的认知是在与周围的环境互相作用的过程中,通过“同化”和“顺应” 吸收外界环境中的有关信息,从而扩充和改变自己的认知结构。据此他们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过程中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基于多媒体技术的现代化教育手段,能有效地实施这一理论。
(二)现代化教育手段对语文教学的影响。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特点是: 设备电气化,教材形声化,表现手法多样化。这样的特点使它的使用可以不受课堂教学时间、空间的限制,增加了学生使用的范围,扩大了教学的可能性。形声化的教材使教材更具体直观化,从而增强了教材的形象性、生动性,有利于教学。
1.现代化教学手段把人类第一信号系统反映的实物,和第二信号系统的语言直接联系起来,结合使用,从而为语言教学提供了最佳服务,这是传统教学手段不可企及的。
2.现代化教学手段把无声的书面语言与有声的口头语言结合在一起, 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带有极强感彩的音、形、义相统一的语言, 使教学中信息传递的数量、质量、速度都起了质的变化。
3.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语言教学中的运用,不仅为教师提供了更直观、更形象、效率更高的教学手段, 更重要的是它为学生的语言学习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天地和极有效的途径。
二、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 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1.常用的现代化教学手段。
按其在传输、调节教育信息中的地位、作用可分为:视觉媒体:幻灯;听觉媒体:录音、唱片;视听媒体:电影、电视;视听综合训练媒体:语言实验室。
2.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教学散文、小说、记叙文、诗歌等有故事情节或生动形象的课文时,可运用音响、歌曲、图像,营造与课文相符的情境。创设一种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使学生能很快投入到情境中,感受美的气氛,获得美的享受,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理想境地。
3.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教学过程。
在教学中,常常会有一些基础知识需要板书,教给学生。在传统的教学里, 只能靠一支粉笔来传输,而现在只需点击一下事先准备的课件就可完成,大大缩短了教学时间, 提高了效率。
(二)现代化教学手段全新课型举隅。
在现代教学中运用有效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将会有利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愉快中接受。语文教学也是如此,可以突破原有的教学形式,设计出全新的课型来。
1.影评式语文教学。
运用以课文为基础摄制的电影、电视为软件,让学生处于改编和导演地位上,启发他们认真研读原文,仔细观摩影(视)片,展开评论。这种类型的课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潜在的聪明才智和学习的自信心、创造力,往往可以取得极好的教学效果。
发现法是指依据教师或材所提供的材料和问题,通过学生自己主动的思维活动,亲自去探索和发现数学的概念、定理、公式和解题方法等的一种教学方法。发现法的特点是学生要运用创造性思维去进行学习,让学生主动地去发现事先未知的结果,即发现法具有主动性、开放性和创造性的特点。
发现法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根据他的“认知──发现”说的学习理论提出来的。他认为“刺激──反应──强化”的学习不需要较高级的心理活动过程,它只是不断的重复旧东西,而不是创造新东西。发现法则要求学生应付新的问题,发明新的东西,它需要运用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高级的心理活动过程,过去的教学法的理论,给学生对刺激的反应以奖励,是从外部刺激学习动机的方法。发现法则强调培养形成对科学本身的爱好和兴趣。如果教师只作引导,让学生主动去概括出原理法则,他们就会以自己发现得到的满足作为学习动机,这样的学习就具有强大的动力,所得到知识深刻,久久不会遗忘,并能广泛的应用于实践,有助于智力的发展。因此,布鲁纳十分重视发现的学习,甚至要求小学生也成为一个“发现者”。他还认为,人们在参加知识获得的过程中,不论是认识一个事物,掌握一个概念,解决一个问题,发现一个原理,都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一)运用发现法进行教学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可以遵循,通常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是唤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通常是由教师提出问题,介绍一些资料和现象,或者由学生演算、观察实验、阅读教材等方式进行。
2.推测结论,探索解法。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回忆与这个问题有关的知识、方法,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等,直到发现结论、探索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或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加以启发。要注意抓住重点、关键,有顺序、有系统地进行。
3.完善解答,小结方法。或者由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解决过程进行整理、完善、小结,教师给以必要的启发、指导、帮助,或者由教师作总结性的发言。这里应着重总结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学生如果有不同的解法,可以进行比较,指出各自的优缺点。
4.必要时可在问题解决后,在与以前学过的知识综合成一个较完整的知识系统,充实和改善原有的认知结构。
(二)发现法教学的要求
1.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在使用发现法时,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选择适当的教材内容,创设问题情境,组织提问和讨论上。
2.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浓厚兴趣,使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主动活泼地进行钻研、探索,启发学生运用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等思维活动,提出猜想,进行论证。
3.要强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一重要思维环节,因为科学发现过程中第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发现问题。
4.要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突出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5.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发现法虽有其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智力、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才能等优点,但它不是唯一的教学方法。它一般多用于下定义、找结论、想方法三个环节上,因此不能每堂课都使用。比如,绪论课、讲评课、习题课等就不宜使用发现法。
(三)发现法的主要优点
1.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
2.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产生学习的内部动机;
3.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4.有利于对知识的记忆。
(四)发现法的主要缺点
1.花费时间长。
2.不利与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不利与学生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
3.缺乏经验的教师难于随机应变解决学生所发生的问题,难于控制教学时间。
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发现法,会起到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但由于费时、难于控制,运用前要做好充分准备,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事事都要由学生自己去发现。运用发现法的目的,在于启发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到发现、探索问题的一般方法,养成探索和研究的习惯。
二、程序教学法
程序教学法是指让学生按照一定程序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程序教学法的基本思想是把学生掌握知识、技能与技巧的过程程序化,使学生按程序进行独立的、个别化的教学。这种学习方法是把教材分成许多小段,布置便于检查对每段教材掌握情况的作业,给出学生可能得到的正误答案,按答案指明下一步学习的内容。因此,这种教学方法不要求所有的学生同步,只要求最终达到同一个目标。
这种教学方法的主要特点是个别化教学,十分有利于照顾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自学能力;可以及时防止遗漏知识。但是,采用程序教学法不能完全实现教育和教养两方面的目的,削弱了教师和班集体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三、自学辅导法
自学辅导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辅导下进行自学,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形成自学习惯的一种教学方法,它需要有一套适合于自学的教材。现行的心理研究所编的自学辅导教材是在吸取了程序教学法的一些有利因素、一些有效的学习心理学原则和优秀教师的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自学辅导教材分“三个本子”(课本、练习本、答案本)。
(一)自学辅导教学的原则
1.寓有效学习心理学原则于教材之中的原则。自学辅导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阅读教材,因此在教材中必须贯彻好有效的学习心理学原则。
2.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为主的原则。教学中,教是为了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要强调自学,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和一定的自学能力。强调自学,并不能排斥教师的指导作用,不能放任自流。
3.强化动机原则。提高自学的自觉性必须用种种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把学生潜在的求知欲和积极性调动起来,所以强化动机对自学特别重要。
4.班集体与个别化相结合的原则。采用自学辅导法教学,能将班集体和个别化这一对矛盾协调统一起来。在教师的指导下,班集体可以开展教学活动,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帮助。教师在个别辅导中可以照顾不同类型的学生,达到个别化因材施教的目的,有助于形式良好习惯和个性品质。
5.启、读、练、知、结相结合的原则。启就是启发引导;读,就是阅读课文;练,就是做练习;知,就是当时知道结果,以便及时反馈和强化;结,就是小结
。在这里教师的指导要有利于学生的自学。
6.自检和他检相结合的原则。检查学习效果时,也需要学生的主动性和教师的积极性相结合,即把他检和自检结合起来,并且是学生逐渐养成自检的习惯,形成自检的能力。
7.变式复习原则。复习是为了达到巩固已学知识的目的,变式复习不是机械性的重复,它对于加深理解、巩固掌握已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有很大的作用,所以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二)自学辅导法的课堂教学结构
1.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教师列出阅读提纲),独立阅读教材,思考其中问题,教师巡回答疑。
2.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师拟定的提纲回答或讨论问题。
3.在学生回答、议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重点讲解和辅导。讲解时注意突出重点,讲解普遍存在的问题及新、旧知识的联系等等。
4.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做练习。这是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的阶段。
这种教学方法有学生自学,议论,独立地进行练习,较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进行个别的、集体的辅导,体现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应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重点讲解,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一种探索的精神状态,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运用自学辅导法进行教学一般要经历的四个阶段
1.领读练习阶段。目的在于指导学生初步学会阅读教材的方法和培养独立做题、认真进行自我检查练习题的习惯。课堂上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三读”:粗读扫除字词障碍,细读概括段落大意,精读钻研关键字句;学生在读懂讲述内容后,独立做好相应练习,完成一组练习后,再核对答案;教师按提纲进行检查,着重检查学生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的掌握情况。
2.启发自学阶段。目的在于使学生独立自学,培养自学习惯。教师课前备好“启发自学提纲”和“小结检查提纲”;上课是先给出启发自学提纲,学生在提纲指示下自学,作习题,对答案和自己检查;最后教师按启发自学提纲提问,纠正错误,小结。
3.自学辅导阶段。课堂上教师只交代学习任务和应注意之点;学生独立阅读,做练习,对答案,做小结或笔记,与此同时教师进行辅导,检查了解学习情况;最后小结、检查落实学习要求。
4.教学研究阶段。学生已经完全适应自学辅导方法,能够独立阅读课文,深刻理解内容,了解各部分间的关系,能够准确总结单元内容,自学能力有较大的提高,能阅读概括性较高(步子较大)的书籍。
四、单元教学法
单元教学法改变传统的按课时划分教学内容的办法,而采用以知识结构为标准,将教学内容组织和划分成教学单元,并按教学单元进行教学。目的是为了避免人为地割裂知识系统对培养能力产生不利影响。划分具体教学单元时,根据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学生水平来确定。教学单元的内容,低年级少一些,高年级多一些,但不允许割裂知识结构,要反映出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单元教学法的具体做法有两种形式。
(一)第一种形式
将一个单元的教学过程分为四个步骤来完成:
1.自学探究。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可以有以下两种形式进行:属于讲述概念和描述现象的内容,可用自学读书方式;属于观察、实验和推导论证的内容,可用探究的方式。每一教学单元开始,教师概括地介绍本单元的内容和自学探究的路线图,提出一些思考题,启发学生的思考,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去自学探究,诱发他们积极开展思维活动,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分析、推证。教师除及时了解学生自学探究的情况外,还要搜集学生提出的问题(特别是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思维受阻的地方和独特新颖的思想方法等,为下一步重点讲授作准备。
2.重点讲授。教师根据学生自学探究的情况和所提出的问题,侧重讲授本教学单元的重点、难点和知识的内在联系;讲授获得数学结论和证题途径的思维方法以及知识的起源、发展方向。重点讲授的目的,是使学生在自学探究的基础上将获得的知识提高一步,取得规律性的认识。
3.综合训练。综合训练是让学生综合运用自己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和思维方法,去灵活地解决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这里重要的是根据学生的水平和本教学单元的教学目的的要求,精心选择好题目,合理安排好训练程序,进行严格训练,以培养学生的能力。
4.总结巩固。就是让学生对本单元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整理知识,整理方法,整理习题,使本单元的内容在他们的头脑中形成一个认知结构,从而达到巩固与提高的目的,与此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写一些学习心得,或阐明自己的见解,或把内容引伸拓广,或寻求出新的结论和方法,也可以让学生写一些研究性的小论文。
这种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系统地掌握知识,发展学生的智力有利。但对教师的要求较高,要求教师有较高的水平和优良的素质。
(二)第二种形式
每个单元依次通过以下六种课型进行教学:
1.自学课:学生根据教师的指示,在课堂上自学新教材。
2.启发课:教师进行重点讲解。
3.复习课: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复习。
4.作业课: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做作业。
5.改错课:在课堂上师生结合,共同批改作业。
6.小结课:将知识技能概括化、综合化。
这种形式的单元教学法的特点的突出优点是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也减轻了教师批改作业的负担。
单元教学法的优点,在于获得的知识比较系统,并掌握了它的内在联系;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究精神。缺点是教师花费的时间多,对缺乏经验的青年教师来说运用它比较困难。本教学方法一般适应于教师教学水平较高,学生的学习水平较好,已具备初步的自学能力与习惯,否则难于得到应有的效果。
五、尝试指导──效果回授教学法
“尝试指导──效果回授法”是上海市青浦县“顾泠沅教改实验小组”从1977年起经过3年的调查、1年的筛选经验、3年的科学实验和三年的推广应用而提出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具体包括下列内容:
(1)启发诱导、创设问题情境;
(2)探求知识的尝试;
(3)归纳结论、归入知识系统;
(4)变式练习的尝试;
(5)回授尝试效果,组织质疑和讲解;
(6)单元教学效果的回授调节。
六、设计教学法
设计教学法是杜威、克伯屈提出的以“有目的的活动”为基础,打破传统教学科目,实行大单元教学的教学方法,鼓励儿童自定目的、自顶步调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自主性。
设计教学法包括以下具体方法:
(1)有目的的建造。让学生根据一定的目的建造一样东西,教师的作用是指导学生确定目的,督促其实行计划,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并且对自己建造的成果和过程作出评价,得出明确的结论。
(2)有目的的欣赏。欣赏一种美好有趣的事物,教师应当介绍有益的和美的欣赏品,指导学生提高辩别能力,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欣赏见解,体味欣赏感情。
(3)有目的思考和解决问题,考察事物的所以然。教师要指导学生把大问题化成小问题,一步一步的解决;指导他们寻找参考书和资料,学会推理和验证的方法,培养儿童的反思能力。
(4)有目的的练习,巩固知识或技能。教师要指导儿童在兴趣基础上制定练习计划,努力认真学习,鼓励他们对自己的练习作出评价,改
进经验。
设计教学法的根本点在于强调让儿童从事有目的的、自我负责的行动,因此克伯屈把设计教学法定义为“在社会环境中专心完成某一种活动”的方法,教师的作用在于指导和帮助学生通过有目的的目标、计划、履行和判断四个步骤进行学习。
七、道尔顿制实验室法
道尔顿制是1920年柏克赫斯特女士在马萨绪塞州的道尔顿中学首创的教学方法,其重点是在于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自主能力。
道尔顿制的原则是:自由、合作、计划。
自由:指去除阻碍学生自由学习的不合理规定,使学生养成自我计划和克制能力。
合作:指打破班级、男女界限,使学校成为类似社会的组织,学生一面为社会服务,一面保持个人的独立性。
计划:采用包工的形式,使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自己的计划学习。
道尔顿制教学法具体来说,就是把小内容制订为按科目的作业大纲,师生签定以月、周为期的教学公约,然后由学生去各实验室学习,接受教师的指导和考查。这是一种自定步调、自律和自我负责的学习制度,采用弹性制的方法,可以根据学生进度快慢决定学习期限。道尔顿制有一些类似中国古代的书院制度,以学生自学为主,注重发展学生的能力。
八、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是前苏联的马赫穆托夫提出来的。马赫穆托夫反对前苏联当时只注重知识传授的教学,要求引进科学实践的方式,把解决课题或问题作为教学的基本过程。他提出,可以采用教师带领学生解决课题,师生共同解决问题和学生独立探索解决问题的不同方式,使教学成为有明确目的、能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过程。
九、价值澄清法
价值澄清法是在人本主义“自由选择”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教学方法。由于现代社会变动复杂,压力来自于社会各个方面,使许多人迷惘,弄不清价值,找不到有意义的生活。价值澄清法旨在协助儿童察觉自己和他人的价值确立活动的目的,具备批判思考能力。价值澄清法的前提是“任何人都没有正确的价值可以传达给他人”,强调依靠自身智慧决定个人行为目的,自动地采取行动改变环境。其步骤为:
(1)选择。从各种可能的途径中选择。
(2)赞赏。重视和珍惜自己的选择并公开这种选择。
(3)采取行动。
【关键词】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 教学应用
引言:
学习理论长此以往是在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者两种对立观点的互博中发展起来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注重外界行为,认为学习的动机是对外界刺激的反应。通过掌握这种刺激反应来预测和控制学习效果。本文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概念、发展以及在教学中的应用这四个方面来进一步阐述,旨在让读者对其有初步了解。
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的心理学》标志了行为主义的诞生。行为主义产生以后很快在欧美国家乃至全球流行起来,在心理学史上引发了一场“行为主义革命”从上世纪初到中叶,长达近小半个世纪的时间里,行为主义几乎占领导地位,故而有“西方心理学第一势力”的称号。行为主义者认为:语言是一种行为,外界环境是语言习得的关键所在。任何知识的获取都直接来源于直接经验。反对研究人的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常常采用科学直接的实验来进行客观研究。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观点认为学习过程是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系,从而获得新经验的过程。由于它强调的是刺激―反应的联结,因此属于联结派学习理论。
桑代克的联结学习理论:桑代克根据对动物做的一系列实验,总结了学习问题、提出了学习理论。他关于心理学的主张属于联想心理学说,其学习理论被称为“联结主义”。他认为学习的基础是感觉印象与 反应之间的联合,并指出学习的本质是情景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其公式是S-R。这种联结是直接作用的,不需要其他媒介作用。正如桑代克著名的笼猫实验(饿猫实验):将一只饥饿的猫关入笼中,笼外放一条鱼,猫急于跑出笼子去吃鱼,要想打开笼子,必须完成三个连续动作。猫经过多次尝试后,逃离了笼子,吃到了鱼。他把这个过程称为尝试错误学习,并提出学习的过程具有渐进性、盲目性、尝试性。
巴普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俄国心理学家巴普洛夫在研究狗的时候发现:狗在进食时,会分泌唾液。这是自热的生理反应,不需要后天学习。这种反应叫做无条件反射,引起该种反应的刺激是食物,叫无条件刺激。每次在狗进食时摇动铃铛,一段时间后,狗只要听到铃声也会分泌唾液。这时候铃声就是条件刺激,唾液分泌就是条件反射。这种单独呈现条件刺激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应就是条件反应。这就是有名的“经典条件作用”。巴普洛夫提出经典性条件理论的主要规律是泛化与分化,消退,恢复。揭示了学习现象最基本的生理机制,对学习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厚影响,是其发展史上一座里程碑。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理论:斯金纳是心理学领域和行为主义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他用白鼠和鸽子做实验,通过实验发现动物学习行为是随着一个强化作用刺激而发生的。他把人和动物的行为分为两类:应答和操作。在日常生活中,人的大部分行为都属于前者。操纵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有:强化、消退、惩罚,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在他的白鼠实验中发现,如果每隔20秒就对白鼠强化一次,白鼠会有停顿反应,在下次强化之前反应率达到最高值,表明它学会了根据时间来进行反应。这就是有名的“扇贝效应”,提示我们固定时间的奖励不能维持新的行为。他把操作性条件理论运用到教学上,提出了程序教学论。采用连续接近法,进而达到学习目标。在使用中,程序教学必须坚持以下原则:小跨度重视教学内容原则,积极反应原则,实时反馈原则,自定步调原则,低错误率原则。他还提出“教育就是塑造”,一次一次,一点点地直到完全达到所要求的高度,塑造新的行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是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他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影响着教育,大众传媒等社会生活领域。他的三元交互作用理论指出了影响学习的三类因素是环境、个体和行为。这三因素互为因果,每两者之间都具有双向互动和决定关系。班杜拉从儿童行为总结出学习的实质就是观察学习(个体通过对他人行为观察,从而获得新的行为反应或修正已有行为的过程)它有三个显著特征:不依赖直接强化,不一定具有明显的行为反应,有一定的认知性。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1具体行为化教学目标,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例如,在外语教学课堂上,老师会围绕教学目的展开教学活动。使用较为直观的手段,反复给学生示范,以帮助学生在大脑中形成直观信息,使新旧行为形成联系。2把教学重心放在“学”上。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单单只看重教材讲解上,还应扩展到学生行为上。3媒体作用的联结。在教学过程中,现代多媒体设备不仅要呈现教材,还要同学生们的行为相结合起来。及时接收学生做出的反应,把握学生的学习顺序,让学生自行调整学习步调。4积极肯定的正向强化和负向强化。作为老师,理应时常表扬具有良好行为的学生,为班级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从而促使更多良好行为的产生。这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课堂行为,更好的学习效果。老师的这种正面强化手段更有益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一定的负向强化也是必要的。老师采取惩罚时要注意把握程度,要在学生心理可承受范围内。总之老师要了解学生心理,根据学生不同的行为采取不同的方法。
【参考文献】
[1]p瑞珍 《教育心理学》 1988年
环境设计专业是一个应用性和创造性极强的专业学科。在环境设计教学中,无论是专业基础课程还是专业核心课程,都必须将项目实践操作纳入到自身课程教学体系之中,并把课程培养实效评价反馈的重点放置在对动手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核上来。在环境设计教学过程中,素质拓展与实践操作教学的地位是人才培养方案中所有要素都无法匹敌的。近代设计教育发展的转折性标志――包豪斯其核心理念就要求设计教育应当从理想主义回归到现实主义中来,而设计艺术中的现实主义源头和归宿恰恰都需要通过实践来发掘寻找。学生在素质拓展与实践教学中还可以锻炼社会交往与沟通能力,塑造了学生的职业观念、职业道德操守和社会责任担当。当然素质拓展与实践教学实现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有效沟通,让专业人才培养的目光更为长远更为广阔,走出课堂、走出校门、走向企业生产第一线,走向社会发展的时代潮流。把校、企、院、地充分融合在一起,既打破了传统培养方式中学生业务实践能力不强的短板,也为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科发展和建设提供来自行业发展一线的、最为鲜活的、生生不息的动力。
《室内外环境设计》是环境设计专业核心课程中的重中之重,该课程根据教学内容、目标定位和授课对象的不同分为居住空间、餐饮空间、商业空间设计三类。在“居住空间”部分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要把教学的知识目标锁定在了解室内空间设计的概念与定位、历史与现状、功能与要求,熟悉居住空间设计艺术的各种风格与流派,了解并且掌握居住空间设计的各种空间类型、居住空间设计的材料与构造、施工及安装方法,掌握居住空间设计中的色彩设计、照明设计、家具设计、陈设设计及绿化设计,能够熟练运用设计程序、设计原理与相关方法,具有较强的居住空间设计能力、实践能力和理性与非理性思维能力。教学内容及安排基本分为三个板块:理论基础、专业基础和实践练习。理论基础板块教学安排主要在居住空间设计总论、居住空间设计艺术风格与流派、居住空间组织与分析等方面展开。专业基础板块分为室内与室外两部分。室内部分通过讲授居住空间设计的材料与构造理论,让学生了解相关的主要材料、辅助材料、装饰材料,进而从单项设计的角度搞清楚居住空间设计中的色彩、照明、家具、陈设、绿化等方面的设计原理,从居住空间的角度掌握不同室内空间的设计原理。室外部分主要涉及室外景观的规划、植物配置及景观小品设计等教学内容。理论与专业基础教学环节完成之后就进入实践练习阶段,通过典型案例和经典作品分析了解室内外环境设计的思维方法、程序步骤、方案探讨以及学生自主实践练习等。
通过学习“餐饮空间”部分,让学生全方位了解餐饮空间的功能特性、布局特点、空间氛围、材质选择及色彩搭配等内容,掌握在人性化以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理念基础上空间设计的一般程序、基本规律和系统设计方法。此外,该部分教学还应着力培养以人为本的整体设计观念和人性化关怀的价值取向,让学生充分认识室内外尤其是餐饮空间环境设计的复杂性、综合性和整体性。落实到课程教学过程中,其主要教学实践活动就是在掌握餐饮空间设计原则和一般设计程序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将环境设计最核心的基本理念如以人为本原则、功能性原则、绿色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原则、技术合理性原则、经济性原则等内化为自身特有的设计理念。要使学生掌握系统的设计程序和方法,通过了解餐饮室内空间设计各种空间形态、功能布局和序列关系,掌握空间的分隔与联系、空间的导向、空间比例尺度控制、流线的安排等设计方法;通过对餐饮空间的材质及色彩搭配了解,掌握餐饮室内空间的材质及色彩搭配的一般要求与设计方法;通过对餐饮空间家具及陈设的了解,掌握餐饮空间的家具及装饰陈设选配的一般原则。参观调研环节安排学生到设计较为成功的餐饮空间实体、装饰材料市场、灯具家具市场等地调研学习,了解餐饮空间设计的最新动向。
通过对“商业空间”设计部分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商业空间的功能特性、布局特点、空间氛围、材质选择及色彩搭配等内容,掌握在人性化理念及可持续发展原则基础上的空间设计一般程序、基本规律和系统的设计方法。此外,本课程还着力培养以人为本的整体设计观念,让学生充分认识室内外商业环境艺术设计的复杂性、综合性和整体性。对于商业空间设计课程的教学和要求主要分为理论原理和实践训练两部分。理论原理教学通过介绍商业空间设计原理和商业空间设计原则与程序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商业空间设计所包含的基础知识。其中商业空间设计原理、商业空间设计原则是本部分教学内容的重点。通过介绍商业空间的分类及功能分析教学要求,让学生掌握常见商业空间的分类方法,了解商业空间主要的功能构成。通过介绍商业空间设计内容理论,使学生对商业空间中各空间形态、功能布局和序列关系,掌握空间的分隔与联系、空间的导向、空间比例尺度控制、流线的安排等设计方法形成清晰认知,并同时掌握商业空间的材质及色彩搭配的一般要求与设计方法和商业空间的家具及陈设选配的一般原则。通过学习商业空间设计理念,除了要求学生了解商业空间的功能、企业形象的展示方法外,商业空间中交通流向的组织及艺术性表现也是本部分的教学重点。通过对商业空间灯光设计与绿化陈设的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商业空间的基本照明、重点照明、装饰性照明的设计,了解商业空间的绿化与陈设设计。在实训环节中,安排学生到设计较为成功的商业设计实体、装饰材料市场、灯具家具市场等地调研学习,了解设计最新动向。
课程教学安排除了本课程除授课和设计辅导外,还可结合问题讨论以及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加深学生认识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表达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别应注意各个环节的关联和各教学手段的配合。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中,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及进行相关市场调研和商业空间设计课题。通过了解商业空间的设计流程与施工工艺和能熟练运用所学表现方法表达设计创意,来达到教学要求。教师提供商业空间平面图,辅导学生进行课程设计实践。作业可以设计作业为主,课堂讨论表现为辅,要求学生提交平面图、天花平面图、立面图、大样详图、分析图、设计说明、色彩透视图等作为成果。
【关键词】微课定义 微课特点 微课应用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强调:“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和“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在这种环境下,微课因作为在线教育中具有代表性的产品而脱颖而出,备受人们关注。在最近这几年,微课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大研究热点,也必将成为未来在线教育的新趋势。
一、微课的定义
就目前来看,国内研究者对微课的概念尚无统一的界定。国内最早提出微课概念的是佛山市教育局信息中心的胡铁生,他率先提出了以“微视频”为核心的新型教学资源――“微课”。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的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山东师范大学孟祥增教授认为,微课是指微小的课,它时间短,内容少,可以在点滴的时间碎片中用于学习一个知识点,解决一个问题,掌握一项技能等。华南师大的焦建利教授认为,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张一春认为,微课是指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开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
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对于微课的概念会有不同的理解。尽管在定义的表述上有差异性,但在内涵上是一致的的。笔者认为,微课不仅是一种信息化背景下的在线教学视频,而且是由多种类型的资源组成的融合课堂教学与课外自主学习的混合式学习模式,是一种全新的学习理念。
二、微课的特点
与传统教学相比,“微课”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微”是微课形式上的主要特征。微课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学生在某一知识点上的困惑,依托于一段5-8分钟的视频,主要内容是针对教学过程中的某一知识点进行,针对性强,内容精简。因此,微课的设计要精致、紧凑,必须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微课能够更加突出主题,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使学习内容更加精炼,更适合学生的需求。“面向学习者”是微课的核心特征。“面向学习者”是现代教学的本质特征,微课的设计理念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新型设计理念。微课从设计到实施,在现有条件下,对已有的学习资源进行整合,提出了实现面向学习者的教学设计路径和策略,从对学习者的关注出发,为学习者提供方便、高效的学习支持,围绕学习者的学习与发展这一主线,注意资源的有效使用,探索了如何通过设计重构课程教学,从而重构学习。
三、微课的理论基础
程序教学理论是美国现代心理学家斯金纳创造的一种教学方法,是一种能让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和水平,学习自我教学性材料的个别化教学方法理论。按照该教学理论,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根据课程的内在结构,将课程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分成一系列步骤和问题,组成最合理的学习程序。程序教学是一种小步调学习,它是运用强化原则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微课可以将复杂的学习内容,按照其内在联系拆解成为一系列的教学微视频课程,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自我调控学习步调,逐步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最K完成学习目标。
四、微课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信息与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在互联网时代,微课在教育教学领域也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对于教师而言,运用微课将革新传统的教育教学与教学研究的方式。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可以通过微课了解更多的备课资源。微课可以使教师备课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在观看微课视频时,向优秀的教师学习,了解优秀教师的讲课思路和教学方式方法,从而提高自身专业素养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教学之余,我们还可以利用微课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以及教师网络教研,这些活动将会大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信息化水平,都会成为教师成长的必要途径之一。
对于学生而言,利用微课能够很好的满足学生个的性化学习以及自主学习的需要。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既可以查漏补缺又可以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拓展和资源的补充。学生可以将微课运用于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以及寒暑假学习等各个方面。随着无线网络的普及以及移动终端的广泛应用,基于微课的混合式学习学习、在线学习等将会越来越普及。微课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习方式和学习模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
微课是在线教学资源的一种重要类型,是目前各级各类学校教学建设的基本内容之一,许多学校都在积极进行微课的设计与开发,推进教育教学现代化和信息化建设,实现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努力开创现代教育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
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小学语文素养教育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怎样进行小学语文素养教育呢?我们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通过调查研究,反复实践,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管理、教学方法等方面综合思考,探索出小学语文实施素养教育的模式。如图所示:
小学语文素养教育实施模式图
这个模式分为四大部分,其中基本要求、实施途径、实施目标均是针对实施文化素养教育的整体而言,具有共性的特点。而实施要点则是以小语学科的教学内容为基础,具有学科个性特点。通过这些内容的教育教学,体现实施途径,实现基本要求和实施目标,最后达到全面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这个模式是一个整体,各部分又相辅相成。
从横向看,要达到基本要求,必须通过实施途径,实施途径又要通过实施要点来实现,而实施目标则是素养教育高一个层次的体现。
从纵向看,想学、会学、能学、学会是既有台阶又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一个整体要求;而激趣、授法、练能、养习既体现了途径的阶段性,又体现了途径的接续性。
素养教育是一个整体概念,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个整体目标出发,又注重各部分的落实,同时将这些部分有机联系起来,才能产生素养教育的整体功能,获得素养教育的整体效果。
这个模式的运行机制主要从四个方面跟进:
第一,培养学习兴趣,激励学生想学习。施教之功,先在激趣。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实施素养教育的先导。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应从以下两方面努力:
其一,为学而教,学为主体。教师的“教”建立在学生“学”的基础上,根据学的需要设计、实施教学内容,同时给学生“松绑放权”,即松开套在学生身上的四根绳索:限制思想、控制议论、占据时间、压制创见。从四个方面还权于学生: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提出学习需求的权利;选择学习方法,探求学习新路,发表独立见解的权利;支配课外时间,参加课外活动的权利;抵制“满堂灌” “题海战”的权利,把学生从学习上的小奴隶变成学习上的小主人。
其二,寓教于乐,寓学于趣。创设教材情景,陶冶学生情操,引入童话、寓言,让学生在愉悦中求知识、练能力。为减轻学生在检测中的心理压力,这个模式试行以赛代考,改评分法为评奖法,让考试带上竞赛的色彩。学生在竞赛中学习,情绪在竞赛中高涨,语文学习能力在竞赛中形成,语文素养在竞赛中提高。
第二,指导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学习。施教之功,巧在授法。指导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学习,使学生获得较强的学习能力,是实施语文素养教育的主要途径。这个模式明确教师的责任是教会学生学习。学生的任务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自己学习。主要做法是:
其一,程序教学,循序渐进。对《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需要获得的各项语文学习能力,都设计了科学的学习程序。程序是方法的体现,用科学的程序将学生领进门,带上路,继而循路前进,求得“真知”,获得“真能”。
其二,遵循规律,因材施教。教会学生学习,应该是全员参与,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思考,参与实践活动,都达到会学的程度。为此,采取按优、中、差不同层次分组教学的方法。在年级教学要求基本一致的前提下,各组作业难度、数量保持一定的差距,使优等生“吃得饱”,从广度和深度上,保证学生主动精神得到发挥;中等学生“刚刚好”,学习的主动性得到相应的发挥;学困生“吃得了”,学习的主动性不受到压抑和干扰。这样快者快学,慢者慢学,先慢后快,全面提高。
第三,优化训练程序,促进学生能学习。施教之功,重在练能。通过科学的训练,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技能,从而打下扎实的学习基础,是实施语文素养教育的关键。
这个模式提出,把训练引进课堂,变课堂教学“繁琐的分析”为“扎扎实实的训练”,改变了传统教学“讲得多练得少” “练得乱” “练得杂”的现象,做到向科学的训练要质量。具体做法是:
其一,指导评改,精练实练。有效的训练,来自科学的指导和扎实的练习。这个模式把科学的指导,扎实的练习和练习后针对性的评改组成一根链条,做到有训有练有评,这样优化了训练过程,强化了训练效益。
其二,改革检测,注重实效。为科学、准确地检测语文素养教育中教与学的效果,本模式进行了以三个结合为特点的检测改革:
1.闭卷与开卷结合。每一单元和期中、期末考试均实行闭卷与开卷双轨检测法。闭卷考试以记忆性、巩固性题型为主;开卷考试以运用性、创造性题型为主。
2.必做与选做结合。为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体现分组教学的特点,每张试卷均安排必做题、选做题两种。
3.重点与一般结合。单元和学段能力训练重点,亦是检测重点,但基于整体构想原则,每一测试在突出重点训练检测的同时兼顾一般基础知识和能力的检测。
第四,养成良好习惯,帮助学生主动学习。施教之功,贵在养习。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让学习过程,逐步成为一种自觉、主动、自动化、持久的学习行为方式,从而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是语文素养教育的归宿,是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标志。
这个模式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提出了三个要点:
其一,言传身教,启发自觉。言传,即教师讲清良好学习习惯的具体要求、意义,让学生心中有目标,行为有标准。身教,即教师示范、带动,用自己的行为,为学生树立楷模,使学生学有榜样,学得其法。
学习习惯是一种高度自觉的学习行为,教师在言传身教的同时,鼓励学生的勤奋行为,克服懒惰心理,不断增强学生的学习毅力,强化学习过程中自觉、主动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