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青少年心理疏导心理的观点范文

青少年心理疏导心理的观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青少年心理疏导心理的观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青少年心理疏导心理的观点

第1篇:青少年心理疏导心理的观点范文

关键词:高中;青少年;心理危机;原因;表现;预警;干预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7)06 ― 0151 ― 03

随着教育、科技、经济的飞速发展,丰富的物质资源、加快的生活节奏以及日益剧烈的社会竞争在给青少年的发展提供了更优质的保障之外,也不可避免地给青少年带来诸多不良影响。在青少年的发展过程中,随时随地会受到社会、家庭、同伴以及学校等产生的不利影响,使学生陷入危机。如何帮助青少年摆脱心理健康问题的困扰,减轻焦虑、抑郁等负向情绪的影响,避免自⒌榷裥韵窒蟮姆⑸,是当下学校心理健康工作需要重视的问题。

一、高中学生心理危机内涵

当下心理危机研究领域较少关注青春期阶段,边玉芳等人在《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中将青少年心理危机定义为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在其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遭遇一些突发事件或一系列负性生活事件而造成的一种心理失衡状态,原因是他们先前的资源和应对机制无法缓解这些事件对自身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这时,青少年需要求助他人的帮助才能使自己重新恢复心理平衡。同时,临床专家认为,青少年心理危机本质上是一系列心理问题的综合症状和前驱表现。

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危机的处理能力水平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和学校的教学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如何建立较为完善的学校心理危机预防及干预体系,帮助学生顺利度过高中阶段的学习生活,是当下我们需要重视的问题。

二、高中学生心理危机的相关研究

(一)青少年心理危机原因的研究

Hoff将认为心理危机源应当包括三种类型:境遇性危机源(地震、身体伤残、丧亲)、阶段转换危机(青春期、退休)和社会/文化危机源(网瘾、偏见、抢劫)。在此基础上,环境压力理论强调,常见负性生活事件也是重要的心理危机来源。诸多研究表明,生活事件同样能够引起生理、心理健康问题。此外,累计的日常琐事也会造成个体心理状态失衡。

万俊认为对于我国青少年来说,内心矛盾冲突所引发的挫折耐受力降低、过重的学业压力造成的心理机能改变以及负性生活事件带来的重大精神刺激都是较为常见的心理危机源。

蒋S、边玉芳在《青春期心理危机类型、危机特征及干预现状剖析》一书中,在浙江省范围内进行调查研究,得出青少年心理危机产生的主要的原因是:人际关系(26.4%)、意外突发事故(21.6%)和学习压力(11.2%)。

王成果认为,青少年产生的心理危机的几种主要诱因为:1.生活环境和条件发生变化(对现实生活失望,不能适应新环境等),2.人际交往障碍(被人误解、排斥,工作学习进展不理想),3.重大事件的影响(考成绩不理想、升学失败、失恋、父母争吵、离异)。

已有的研究表明,引发现下青少年心理危机的主要诱因主要集中于经常发生的生活事件,一种或几种生活事件的累积影响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负向影响,个体心理水平的失衡。

(二)青少年心理危机表现的研究

当个体陷入心理危机时,其生理、心理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失衡。樊富珉教授认为,个体的心理危机一般会持续4-8周,集中体现在生理、情绪、认知和行为上。生理方面主要包括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失眠、食欲下降等;情绪与个体应激结果有密切联系,如焦虑、抑郁、沮丧、过分敏感等;在认知方面,陷入心理危机的个体往往会出现错误认知,对个体不能做出正确评价,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自信等;在饮食障碍、社交恐惧均是行为方面的表现形式。

王成果通过理论分析,认为青少年心理危机的表现主要为:一是缺乏自信、自卑,悲观、绝望;二是逃学、离家出走等不良行为;三是极度抑郁、孤僻和焦虑;四是对社会、他人等一切冷漠;五是遇到一些重大生活事件会出现自杀等极端行为。

边玉芳等人结合贝克抑郁问卷、抑郁体验问卷,编制了《青春期心理危机表现问卷》,通过问卷得出青少年心理危机的表现主要为各种负性情绪与行为、认知偏差、躯体和自残自杀等行为。

由此可见,当青少年处于心理危机时,其表现可以视为一系列心理问题的综合症状和前驱表现,预防及干预工作者可以通过青少年的生理、情绪、认知和行为上的变化对青少年是否处于心理危阶段进行甄别,从而进行下一步的观察和干预。

三、学校心理危机预警及干预的建议

(一)学校心理危机的预防

心理危机是指危机源所带来的挑战与伤害超出了人们有效应对的能力范围,从而打破人内心的平衡,从而产生内心的混乱和不安,所以提升学生的有效应对能力是学习心理危机工作的第一步。但目前学校心理危机工作主要集中于心理危机的事后干预,消除危机个体的当前症状,缺乏普适性和预防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学生能够得到更好地发展。所以学校心理危机工作的首要任务应该着眼于心理危机的预防。

有效的危机反应源自于充分的预防和准备。对于学生来讲,心理危机可分为两种,一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危机,二是无法预防的危机。对于前者我们要做的是提前做好预防,将危机源发生的几率降到最低,并提升学生的应对能力,减少危机的发生。对于后者我们需要在平时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复原能力,减少危机对学生造成的影响。

伍新春、林崇德等人认为,在灾后心理危机工作中,建立在预防机制中的努力是最有效的,在生活事件引起的心理危机更是如此。具体而言,学校的危机预防可以从普及型、目的性和针对性着手。

普及型的预防是指,要将所有学生纳入心理危机预防工作中,形成一种健康、安全的学校氛围,进行安全教育,制度安全计划。

目的性的预防是指,有目的性的设置心理健康课程内容,传达科学的心理健康知识,修正学生不良认知,为学生储备应对危机的知识技能,培养学生处理危机的能力。同时任课教师也要掌握相关心理知识,用恰当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奖励或惩罚;在课堂上增加学习方法、学习技巧等讲授,端正学生对待考试成绩的认知;处理好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减少误解和矛盾。从源头减少学生负性生活事件的发生。

针对性的预防是指,对于正处于高危时期和负性生活事件中的学生,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关注,及时给予疏导和干预,防止此类学生出现心理失衡。

(二)学校心理危机的预警

通常情况下,学生的心理危机的发生都是有征兆的,教师可以根据这些征兆和表现进行识别和预测,做到及早发现、及早干预,将心理危机对学生的影响降到最低。

1.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完善学生的个人信息及家长联系方式。通过定期心理健康水平的普查与排查,将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纳入心理危机预警库,作为并将普查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所在班级班主任,着重观察预警对象的情绪、认知、行为等表现,及时给予干预。

2.建立朋辈预警制度

朋辈是与处于心理危机的学生联系最密切的群体。通过心理健康课向学生普及心理危机的相关知识,建立心理危机上报网络,使学生能够及时发现同伴的心理问题并及时上报给班主任或心理教师。

3.确立预警时期

高中学生心理危机主要是有生活事件引起,把握能够引发学生心理危机的主要时期,对重点对象重点观察,能够有效地及时发现预警对象。

重大考试和考试结果公布前后,应当注意观察是否有学生会因学业压力陷入心理危机,尤其是对自己要求严格、父母期望高和考试失败等学生给予重点关注。

新生入学、开学时应当注重此时的学习与生活环境是否对学生造成健康与适应造成影响,对住校、租房等学生给予重点关注。

在重大的社会事件或灾难发生时,如地震、火灾、同校学生自杀等问题,随时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以防学生陷入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中。

4.明确危机高危对象

高中学生心理危机主要是由明确的负性生活事件引起,故及时了解生活事件的发生,有利于预测高危学生。

根据研究结果可知,不良的家庭环境及家长投入,不良的学校教育及学业压力、严重的人际关系和其他重大事件的发生,都是引起学生心理危机的主要原因。

首先,学校应当了解学生的大体家庭状况,对于单亲家庭、存在较多争执和暴力的家庭、家长性格偏执的家庭、管教放纵或过于严厉的家庭中的学生以及留守学生,都应该给予足够的关注。

其次,经历考试失败的学生可能经历受惩罚、情绪低落进而与父母、教师和同伴引起争执、出现不良行为等一系列连锁性负性生活事件,所以在考试前应对学习压力大、自我要求严格的学生进行放松训练,在考试后对考试失败的学生进行及时的疏导,以减少心理危机的产生。

再次,学生近期出现严重的人际关系问题,可能是引发心理危机的原因,也可能是陷入心理危机的表现。人际关系问题涉及到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与恋人关系等。学生发生人际关系问题时,其情绪、言语、行为都会有所表现。

最后,现在校园暴力、在校生自杀事件频发,亲友的患病、去世以及钱财等贵重物品的丢失都会对学生造成严重的影响。

(三)建立班主任-心理教师心理危机预警体系

结合学校实际,将班主任纳入学校心理危机工作中。

心理教师帮助班主任了解心理危机相关知识,掌握预警和识别高危对象及危机对象的技能;将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情况反馈给班主任,使班主任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观察学生。

班主任把握预警时期和预警对象,观察学生情绪及问题行为。利用家长会及家访,及时掌握学生家庭情况和亲子关系;随时与科任教师沟通,了解学生课堂表现;通过周围同学了解高危学生现状。将可能陷入心理危机的学生情况及时反馈给心理教师,及时采取干预。

(四)心理危机的干预

在对处于心理危机中的青少年进行干预时,应当遵循心理危机干预的一般过程,进行以下程序

1.确定及评估问题

在面对处于心理危机中的学生求助时,首先要做的就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利用共情、理解、真诚、接纳等技术,确定学生所面临的问题。

在评估学生问题时,要评估学生当前的生理、心理、心理社会状态,并通过评估学生的应对技巧,判断当下学生应对心理危机的能力。

在评估学生的应对技巧时,要掌握以下方面内容:

(1)先前学生是如何处理焦虑、紧张、抑郁等不良情绪的?

(2)学生是否已经使用惯常的应对方法?效果如何?

(2)学生是否有计划作出自杀、他杀等极端行为,或是否有进行极端行为的打算?

通过评估,形成一个全面的诊断,并且要评估W生所在的环境,确保学生的安全。

2.给予学生支持

干预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足够的支持,通过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向学生传递干预教师是愿意给予其关心和帮助的人。在干预初期,干预教师不要针对学生的观点和行为作出任何评价,要以无条件的方式积极地接纳和理解学生的经历与想法。

3.提供可利用资源

学生大多都是因为惯常的应对方式不足以渡过当前危机而陷入心理失衡状态,故而此时的干预教师应当帮助学生意识到当前还有其他的应对方式或者可利用资源。

干预教师应当通过与学生的交谈帮其寻找最佳环境支持,让其分析有那些人在当下可以为自己提供帮助;为学生提供新的应对方式来尝试应对危机;修正学生的错误认知,用积极、客观的方式重新审视当前危机。

4.制定计划、治疗性干预

通过对于学生可利用的资源的分析,与学生一起制定干预计划。在学生参与制定计划的过程中,充分给予学生独立性和自主性,让学生有信心自己能够顺利的度过危机,并在危机中获得成长。

在进行干预时,要根据学生的现状、心理危机性质以及惯常的应对机制,灵活性地采用各种心理危机干预技术。

在治疗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当前的不良情绪,说明当危机出现时,被不良情绪困扰是正常现象;帮助学生客观地面对现实,使其分清幻想与事实,尽量减轻学生对他人的怨恨和职责。

第2篇:青少年心理疏导心理的观点范文

十几年的教学工作和近十年的班主任工作,让笔者深深地体会到成绩对学生心理、人格的巨大影响。曾有两个学生:一个成绩年级第一,一个成绩年级倒数第一。前者骄傲自负,漠视老师,只顾自己;后者自卑封闭,漠视自己,不顾他人。“中学生处于情绪与情感的‘疾风怒涛’时期,情绪与情感两极性明显。”以上两个人的表现使整个班级的学风进入了低谷,给班级工作和教学带来了巨大的不良影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努力,我探索,我成功。

一、认知自己,定位差异

中学阶段是学生的特长、能力和社会接受能力等发展的关键阶段,中学生个体对于自身各方面的认知是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由于外界环境的复杂性,中学生对自身的定位并不明确,对自身的评价过高或过低,导致了与现实自我之间的不一致,这种不一致会使学生产生自卑或自负的心理,在心理上造成困扰,进而危害学生的心理健康。

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让学生认知自己,定位差异,是指要有正确的自我观念,现实地接受自己。Higgins的自我差异理论指出:“自我差异包括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差异和现实自我与应该自我的差异两个类型。”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与自己的实际情况越相符,就越表明其心理处于正常健康的状态。

我班的那两位学生,就存在自我差异认识不清的问题。其实,从心理层面上讲,他们的性质是一样的。如何教育他们,疏导心理呢?我想起孔子对子路和冉有因材施教的经典事例:“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于是我差别对待,让他们认清自我,准确定位。对于“好”同学,让他找到一条更好的由现实自我实现理想自我的途径,告诉他自我封闭的学习只会故步自封,让他明白“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的道理,借鉴老师和同学的智慧,则能“更上一层楼”。对于那位“差”而自我封闭的同学,尽量避免跟他谈起学习问题,想方设法打开他的心灵,让他们明白现实与理想的差距,以及如何把两者统一起来。

二、情智并行,全面评价

心理学界很早就提出了一个观点:情商比智商更重要。对一个成功人士来说,智商影响只占20%,而情商因素则占80%。情商指人认识、控制和调节自身情感的能力,主要包括认识自身情绪、管理自身情绪、自我激励、认知他人情绪及人际关系管理五个方面。情商教育让青少年拥有坚强的意志、良好的自控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乐观进取的性格等,学会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情商是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准。

三、营造情境,塑造完美

造成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所以,在维护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对策方面也要多方面共同努力。在加强和改进中学生心理健康建设工作中,积极培育社会文化环境尤其是班级文化环境是重要的工作内容。文化影响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良好的班级文化是中学生健康心理形成的有利因素。因此,学校应该协同家庭、社会各部门,通力合作,优化信息网络,共同努力为中学生营造一个有助于心理健康发展的校园环境。同时,班级积极创设各种情境,在行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我在班集体建设的过程中,努力营造情境,尽量塑造完美。首先,在班干部的设置上,我不是按分数而是按能力来挑选的;其次,在座位的安排上,我不是按成绩而是按身高、习惯来安排的。对于寝室的安排,我也是好差搭配,性格、成绩、爱好均衡考虑。

有了良好的班风,必然就会有良好的学风。我班在高考中,最终由年级倒数第一一跃位于年级前列,塑造了一个完美。

四、积极沟通,消除隔阂

1.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长期以来,家长只重视青少年身体的健康、知识的进步,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以后就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而自己为人父母的任务就完成了。在他们看来,成功的家庭教育就是成功的智力教育。而这样做严重忽视了青少年心理的健康成长,使孩子觉得学习不快乐,生活没意思,容易产生厌学心理和对父母的逆反心理,甚至逃离家庭,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忽视了要教给孩子如何与人交流、沟通、合作,如何为人处世……而这些才是让青少年受益终生的。所以家长要转变教育观念,不仅要关心孩子身体的健康、智力的培养,更要关注孩子情商的教育和心理的健康发展。要关心孩子、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与孩子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这些都有助于孩子学习如何表达自己,如何关心帮助他人,如何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会很好地促进孩子心理的健康,为孩子的日后成功和一生幸福奠定基础。

2.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正确认识考试成绩对学生心理的影响,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第3篇:青少年心理疏导心理的观点范文

【关键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问题;对策;学校;家庭;社会

中职学生正值青少年时期,此期如何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目前许多中职学校比较头疼的问题。中职学生在校只有2-4年的时间就步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故中职学生德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就目前我校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学生的一些现象浅谈我的看法,仅供参考。

一、中职学生存在的问题

1.网恋:两头虚拟的人用一根电话线,把两颗寂寞心,用网络来传情。其实就像一艘小帆,在大海里,永远靠不了岸!2012护士8班学生雷某,因在网上认识了一位男友遭到家人的反对,在周日下午由母亲目送上车回校,看到母亲离开后马上下车转车去见了男网友,晚上未按时返校上课,第二天下午才回校。找其谈话时她认为自己也成人了,家长为什么管这么细啊,见见恋友无所谓,认为遇到自己喜欢的人也不错啊;既美丽浪漫又“时髦”呢。

2.同性恋:目前同性恋在小学生、初中生、中职生、大学生等都存在,这部分人自己的价值取向各有所异。对于同性恋人们认识各异,12级护理6班学生张某与同班学生李某,俩人长期形影不离,接触过分亲密,超过了一般同学之间的友情,并有一些暧昧动作,本班同学都不愿意与她们俩说话和接触,老师找她们谈话时,她们则认为自己是“圈内人”,其他则为圈外人。她们恨透了男人,认为所有男人是坏人,自私、不可靠、不耿直、不够朋友……

3.理解、沟通困难:理解,顺着脉理或条理进行剖析,从道理上了解。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由于中职学生对他们自己的责任不够明确、目标不明朗、向什么方向改变、怎样充突自己、以何种心态面对一切不如意、如何激励本人及他人等等问题也没有统一的定向,所以沟通起来特别难。加之老师有时也把学生当成一个接受者,不停地进行说教,当学生的诉求没有讲完时老师也可能过早地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4.自卑自傲,叛逆心理:我校的学生基本上是90后的孩子,他(她)们脆弱、孤僻、自卑、不自信、傲慢,不为他人着想等。从十二、三岁到十七、八岁,是儿童生理上基本成熟,认识和情感有了飞速的发展,理想、信念、世界观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由于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平衡性,受自我意识觉醒等因素的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呈现错综复杂、矛盾重重的局面,逆反心理的表现十分突出。“叛逆”的心理、行为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会导致青少年对人对事产生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对抗社会等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工作消极、学习被动、生活萎靡等,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和病态心理转化,从而走向极端。(案例:5月13日,原河南鹿邑县法院院长高天峰及女儿在家中被害事件,2名犯罪嫌疑人已被抓获,其中一人系遇害人高天峰的儿子)

5.我校校园内不文明现象:极个别同学乱丢垃圾、借别人证件外出、迟到、早退、浪费粮食、不关水电、乱吐口香糖、抽烟、喝酒闹事、破坏花草树木、起哄、大声喧哗、骂人打架斗殴、考试作弊、乱张贴、随地吐痰、用管制刀具、衣冠不整、乱收别人衣服、“亲昵”……

二、解决办法

面对当前社会压力、教育管理的难度,如何做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一)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要遵循:坚持与培育“四有”新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不空话大话、侃侃而谈,要交心谈心,真正走到学生内心。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要通过制度建设和科学管理来逐渐养成。学生学习规章制度,遵守规章制度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把行为规范转化为实践的过程。因此,对职高生的管理要严格,有章必循。有章不循,将造成学生思想上的困惑和行动上的彷徨。

(二)抓住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

1.爱祖国爱人民。

2.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确立志向。

3.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

4.促进身心健康,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三)多激励:

1.当学生为老师做一点小事时,也要专门向他表示感谢,老师不能高高在上,认为学生应该做。职校生每一个个体都是生动活泼的,他们有思想、有个性。在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不应把他们放到既定的模子中,要在充分发挥其个性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这样才会激发学生的情感,以积极的心态投身到思想道德教育的改造中。

2.一旦学生为别人做了好事,可将表扬贴到墙上或全校通报表扬。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创设各种让学生表现自己、发挥潜能的机会,要用爱心点燃学生心中自信和进取的火花,因材施教,适度引导,促进其个性特长不断发展。教师应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拥有同等参与的机会和享受成功的快乐,从而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程度性和主动性。

3.通过家校通或电话等方式在父母面前多夸奖学生。当前,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一样,也存在着许多严重问题。家庭教育问题尤为突出。从某种角度讲,家庭教育是德育工作的主要方面,家长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改进和加强德育工作,家庭教育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4.与学生一起午餐或邀请学生到家中作客,以示对学生的重视等。

(四)疏导:在生活上给予学生足够的关心,从学习中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与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实习前教育和就业指导。总之,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我们必须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进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帮助这些同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同时,注意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指导和教育,使之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较大贡献的有用之才。

第4篇:青少年心理疏导心理的观点范文

关键词 中职生 人际交往障碍 疏导途径

1 中职生人际交往的主要障碍

中职生多为16至18周岁的青少年,该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成人化的过渡时期。他们的自我意识高涨、敏感、个性不成熟,表现出独立与依赖、成熟与幼稚并存的矛盾性,在人际交往中带有鲜明的情绪化色彩。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存在诸多的障碍,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1 心理障碍

中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于自己的形象极为敏感,他们希望在与人交往中,特别是在异性心目中,留下好的形象。而这种过高的期望值反而使他们在交往中显得手足无措、前言不搭后语。更有甚者会出现心跳加快、呼吸短促、身体抖动等情况。这些情况的出现常常使学生陷入焦虑、痛苦、自卑之中。而自卑感又更容易使他们自我孤立、缺乏人际交往的自信。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和日常交往。

1.2 个

每个人都先天的性格,有的外向,有的内向。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也不同,有些学生出生、成长于优越的家庭环境,长期被父母娇生惯养,过于以自我为中心;有些则在成长过程中受到过很大挫折,心理压力大。每个人的兴趣、爱好也不尽相同。受到这些先天或后天因素的影响,一些学生形成了不健全的人格,如固执、自我、任性、依赖等。这些障碍会影响人际间的交往,让他们不会与人合作、与人共处。

1.3 地位障碍

中职学生与同龄的普通中学的学生相比,要面对的交往对象更多更广,除了与同学、老师、家长交往外,他们还要在实习期与领导、同事、服务对象进行沟通。在家里,父母是长辈,处于上层地位;在学校,老师是学生的管理者,也处于上层地位;在实习单位,领导肯定是上级;实习同事又比自己的资历深,地位也不会和自己完全平等;而服务对象是“上帝”,肯定要尊为上宾。不同地位的人,其价值观不同,必然会导致在同一问题上看法的差别,从而带来交往中的障碍。

1.4 语言障碍

中职学校中有很多来自外地的学生,由于之前主要使用的是方言,普通话不太标准, 部分学生在学校羞于与老师沟通;在课堂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怕同学笑话;在实习单位,不敢与领导、同事和服务对象主动交流、沟通。另一方面,由于口语沟通技巧的欠缺,常常导致他们在与人沟通时词不达意,甚至引起对方的误解,产生矛盾。

2 中职生人际交往障碍的疏导途径

人际交往障碍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常见的一种心理问题,对于这种共性的问题,可以由学校、教师共同予以关注和疏导。具体的疏导途径有以下几种。

2.1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设立心理咨询室

近年来,随着全社会对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许多学校开始着手新生进校的心理普查工作。这项工作的开展,将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及学生管理提供必要的参考,也为即将开展的各项心理健康教育奠定基础。经过科学严谨的心理普查工作,陆续建立起学校学生的心理档案,并加以妥善保管,为日后的个案辅导做好资料的准备。在建立新生心理档案的同时,对于性格有缺陷的学生,如存在人际交往障碍的学生,对于档案要予以归类,对于这些学生予以适当的关注,防患于未然。

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和分析,应该由专业的心理辅导员或心理咨询师负责。因此,学校有必要设立相关的心理咨询室,安排专门的心理教师对于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研究。目前,有很多学校已经设立的心理咨询室,但是其作用发挥不大。主要原因是心理咨询室里未能安排专职的专业心理咨询师。许多学校的心理咨询师由心理或德育老师兼任,他们只能利用课余时间给予学生相关的帮助,而这样的时间是有限的。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心理学专业知识不足,咨询经验欠缺,不能给予学生更加专业的心理指导。还有些学校的心理咨询室设立已久,但学生却并不知道或者不愿意前去咨询。这就需要学校加大对于心理咨询室的宣传。并通过正面的引导,鼓励学生在有心理困惑时积极主动地走进心理咨询室。要让学生意识到,有心理困惑并不等同于有心理疾病,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人际交往障碍、学习适应问题,这些都是正常情况。但是这些问题需要借助于心理咨询师的专业疏导,才能得以很好的解决。

2.2 开展人际交往讲座,实施团体干预活动

心理讲座因其时间集中,受众群体大的优势,可以对于学生,尤其是刚入学的新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或将面临的普遍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因讲座所讲内容具有主题性和普遍性,往往收效较好。所以,有针对性地开展一次以如何化解人际交往中的问题为主题的讲座是非常必要的。在讲座中应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给学生分析职业学校的环境与以前的环境的差异,引导学生做好心理准备;二是向学生宣讲人际交往中科学有效的适应技巧,以便他们能较快地适应中职生活;三是给学生耐心地分析新的人际关系特点,启发引导学生树立端正的人际交往态度,掌握有效的人H交往方式,鼓励他们在正常社交的同时进行个别交友,使他们尽早地获得进入新环境的归属感。可以通过学生中存在的一些个案分析,引导学生找到合理适当的社交方式。

团体干预活动是针对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共性问题进行预防。如果在学生中出现了新的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可以将具有共同问题的学生集中起来,开展团体的干预活动。如果是全校范围内的活动,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心理学知识,分析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情绪问题,对学生中出现的特殊情绪问题进行深入剖析,使学生认识到不良情绪带来的消极后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行之有效的调试体验。班级范围内的活动,班主任老师可以利用主题班会课,针对班级内部出现的人际交往的问题进行讨论、解决,也可以结合学生将要面临的人际交往方面的挑战,未雨绸缪,提供一些经验。这样会更有针对性。例如案例讨论法:针对学校发生的一些因人际沟通不当而引发的打架事件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沟通方式、克服不良行为、培养自制力。主题活动法:开展一些青春对对碰活动,通过游戏、演讲、拓展训练等团体活动的形式,达到人际互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与人沟通的能力。

2.3 树立教师交往典范,创建民主团结班风

对于学生来说,每天接触到最多的人是教师,班主任及任课教师人际交往的方式对他们的影响很大。因此,教师必须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人际交往的能力。通过定期参加心理健康培训,增加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在平时的师生交往中,注重培养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对学生存在的一般的人际交往问题能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在师生交往中存在着正式与非正式两种形式。相比正式交往,非正式交往更具有方便性和随意性。然而非正式交往是建立在需要、情感、兴趣、爱好等方面较为接近或一致的基础上的,并且是在轻松、自然的情境中进行的,所以非正式交往往往更重要。所以每位教师既要注重师生间的正式交往,更要重视师生间的非正式交往,这样才能给予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更有意义的帮助。因此,教师要树立个人魅力,以正确的态度与学生交往,建立民主的交往模式。民主的氛围能够帮助中职学生塑造积极的个性,并对他们的人际交往起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教师在示范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人际交往时,要从思想上真正的信任学生、尊重学生,学生得到教师的尊重、信任,就能畅所欲言。

学生日常生活的集体就是自己所在的班级,加强班级管理,树立良好的班风才能促进学生的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教师应通过加强班级建设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班级的非正式群体来促进学生间的积极交往。与此同时,教师应建立班级的正确舆论环境,在班级非正式交往过程中引а生形成正确的舆论,例如:如何选择交往的对象,如何形成正确的交往方式等。教师要维护正气,抵制歪风邪气,使班级风气积极向上,学生间的非正式交往得以健康的发展。

2.4 加强家校沟通,重视家庭环境影响

家庭是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所之一,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形成离不开健康、和谐的家庭氛围。学校和教师应经常性地与家长进行沟通,召开家长会,开展相关的中职生人际交往的主题讲座,或者以短信形式发送一些教育类的短文。让家长逐步了解中职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及在人际交往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同时让家长自己明确在人际交往中所起的示范作用,掌握正确的疏导方法。这样,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发挥好榜样作用,同时能够更好地从专业角度观察、发现孩子的人际交往障碍,及时疏导孩子的问题。也可以与教师进行沟通,反馈问题,从而获得更加及时、专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黄丽霞.中职学生人际交往心理的辅导[J].教育教学论坛,2015(28):53-54.

[2] 桀淑坤.青少年心理咨询案例分析与辅导[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3] 孙焱,朱薇薇.职校生心理健康状况成因及疏导途径――中职生人际交往障碍心理咨询案例分析[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2(23).

第5篇:青少年心理疏导心理的观点范文

论文摘要:中学阶段是青少年心理,生理发育成长的关键时期,是塑造人的个性、品质的重要阶段。中学生的行为习惯是否得到正确的鼓励、得到正确的疏导和矫正决定了其心理是否能健康成长,最终决定其思想、行为的表现是否符合社会行为规范和道德行为规范。积极的行为习惯当然需要鼓励其发展;而不良的行为习惯需要教育者去认真矫正,更需要家庭的正确教育,然而家庭教育的不科学甚至是错误的家庭教育,因此这种不良的行为习惯最终会导致不良思想的产生,成为影响个人、家庭、社会的潜在诱因,是广大教育者所关心、研究和探索的心理学问题。 

根据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十一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中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行动研究》子课题、实验区校申报的通知的相关要求,我校承担了《中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行动研究》子课题“学生不良个性的表现、成因与教育对策的研究”,本课题从2007年10月开始到2010年1月结题,用了两年有余的时间进行研究,我们获得了一些成果,更重要的是我们找到了学生心理健康扭曲的成因和有效对策。学生不良个性的表现情况主要来自于学生的心理问题,关于成因方面有多种因素: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等。本次主要谈一下家庭教育的问题。

1 中学生目前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1.1 学习类心理问题

1.2 情感类问题

1.3 社会适应问题

1.4 人际关系心理问题

这也是中学生中反映最多的问题之一,主要包括: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主要集中在由于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过多干涉学生的业余生活和正常交往而引起的困感和烦恼。

(2)与同学的关系问题。主要集中在交友方面,因处理不好朋友之间的关系而苦恼。

(3)与父母关系的问题。主要是因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相互理解和沟通,或家庭关系不和给学生造成的心灵伤害。

典型个案1:某某,男,初二,父母不和,对母亲不满,经常和母亲闹矛盾,听到她的骂声就心烦,有时真想一走了之再也不回来了,可看到她瘦倦的面容,花白的头发又觉得于心不忍,每天就生活在这种内心矛盾之中,真不知该怎么办。

典型个案2:某某,女,初三,家庭不和,父母经常吵架。有一次母亲出差时,父亲竟带了一个女人回来过夜。自此以后再也不愿呆在那个家里了,恨死了父亲,不愿再见父母,整天就想往外跑,心里烦闷极了。觉得人活着真没意思,产生了厌世的念头。

分析: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他们在父母那里看到了人际关系的恶劣性,人性的丑恶,有可能变得抑郁,敌对,富于破坏性。

2 如何对中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正确疏导

及时疏导、消除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需要学校领导、老师和家长的密切配合,共同努力。然而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有大部分来自家庭不良环境与不良教育的影响。“可怜天下父母心”,说的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呢?可是怎样的爱才是正确的,才是有益于孩子的成长的呢?爱的目的是要给孩子一个成长的良好环境,让孩子身体和心理两方面都能健康全面的发展。有的父母唯孩子的命令是从,要什么就给什么,这样是在物质上没有亏待孩子,可是在思想和精神上却是亏待了孩子。等孩子长大了,想改正都困难了。

古语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其中方法很重要,家长们如果有意识地教给孩子方法,并由此让他们获得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比灌输孩子现成的知识更有价值。更加重要的是,“渔”的能力是可持续发展的特征,并在未来带给孩子更多的“鱼”。如何让孩子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健康成长呢?

2.1 身教重于言教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给孩子树立起好的榜样,不仅适用于年龄大的儿童,也适用于年幼的孩子。这里的榜样,可以是父母自身好的品质,也可以是父母做的一件小事,父母发表的某一点意见,或是一个好的思路,好的方案。

2.2 激励与启发

激励启发式教育与强制教育是对立的。激励是来自外界的令人兴奋的刺激。即对人的动机的激发,是对主动性、积极性的调动。从行为主义的观点来看,人的行为是人这个有机体对刺激做出的反映。人通过一连串的行为动作来实现其预期目的的过程,包括四个环节:刺激或情境——人(有机体)——行为反应——行为结果(达到目的)。

激励教育是在尊重孩子主体性的基础上,通过创造各种各样的有利的外部条件,激发孩子的内驱力,从而使孩子积极主动的发展。

启发教育不是强迫孩子去学和从事她们不感兴趣的事情。而是捕捉孩子身上将要显露出来的,或是孩子尚未意识到的对事物和学习的兴趣,通过引导,培养孩子的兴趣,发挥她们的潜能,使孩子能在自身能力的发展中享受自己的成就和享受快乐的生活。

有一个广为流传的关于美国总统华盛顿小时侯的故事就是激励教育的典型例子。 转贴于

华盛顿小时侯用斧头砍掉了庭院中的苹果树,他的父亲看到后很生气。华盛顿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后主动认错,父亲不但没有责备,反而赞许他的诚实。父亲的这种赞许对华盛顿来说是一种鼓励,他的诚实习惯因而逐渐养成。

那么如果误用了这种方法会有什么后果呢?也有一个例子。

有一个孩子,一次去商店,趁售货员不注意,偷拿东西并且塞在了嘴里。回到家里把嘴里的东西吐了出来,还告诉了妈妈他是怎么拿到的。母亲听了后不但没有责备他,反而夸儿子聪明。母亲的这种鼓励让孩子很高兴,他不认为这是错的。以后小孩子经常动脑筋偷东西,后来这个孩子成了盗窃犯,并且判了死刑。

2.3 寓教于乐

寓教于乐,是一种愉快教育。用“乐学”取代“苦学”,否定了教育和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充满痛苦的、令人厌烦的、被动的过程,是一个让学生产生逆反、逃避心理的过程。它主张的是减轻孩子过重的课业和心理负担,使孩子能够生动、自主的学习,可以快乐、活泼的发展。

有这样一个例子:小明和小如从小都有阅读方面的困难。小明一直都喜欢拼凑模型和玩电脑游戏,她的父母也不断的在这些方面给她创造机会,在玩耍中教育她,最后她终于在加拿大学习电脑课程了。

小如则是喜欢画画,父母就经常让她画图画、编织等等。她现在已经是香港一位非常著名的室内设计师了。

2.4 注重沟通

孩子与父母的沟通交流实际上从孩子出生那一刻就开始了。孩子的哭闹,孩子的微笑,都是与父母沟通的方式,传递给父母关于她们自身的信息。心理学一项追踪研究的结果表明,影响孩子以后成就最重要的早期因素是她们的父母是否真心地钟爱她们,在她们的生活早期是否生活在亲子间融洽的感情环境里,父母是否始终与孩子处在感情上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的状态中,以及分享快乐与痛苦,分担忧愁与困难方面。

良好的沟通方式是父母应该耐心地倾听孩子,并表示理解。对待孩子的不足以及给孩子的建议要向孩子说明理由。用赞美、鼓励的方式引导孩子,帮助孩子在做事的过程中坚持不懈,克服困难。在孩子完成任务的时候,给予即时的反馈。让孩子理解父母,父母也要去理解孩子。

沟通不仅指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沟通,还包括父亲和母亲以及与家人的教养观念和经验的沟通,孩子父母间的沟通,和专业人士的沟通等等。通过这些渠道,父母可以更清楚的了解自己的教养方式是否得当,更有助于解决教育中的疑难问题。同时也可以从不同的侧面了解自己的孩子,比如从老师、从孩子的同学那里,看到孩子离开父母的另一面。

2.5 挫折教育

既然父母要创造一个快乐与充满爱的环境给孩子,既然现在物质条件有了巨大的提高,生活安定,父母又是如此的关注孩子的成长,孩子还能够遭遇挫折吗?

答案是孩子不能够不经历挫折。如果父母总是尽量的避免孩子遭受失败和挫折,甚至帮孩子来承受。这样的过度保护只能使孩子在将来独立的人生路上缺乏对付艰难困苦的经验,容易被困难击倒,再也站不起来。

近年来我们也会从报纸、电台等新闻媒介获得这样的消息。某某中学的学生因为不堪考试的压力而自杀身亡。记得有一个年轻的初中女生,平常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只是因为一次中考的成绩不理想,没有达到父母平日里考试就要考第一的要求,觉得对不起自己和父母,就走上了自杀之路,轻易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也终结了她和父母所有的希望。其实如果家庭教育得当,这样的悲剧是可以避免的。 

中学生时期虽不是精神疾病的多发时期,但却是不健康行为的孕育期。由于中学生心理活动状态的不稳定性、认知结构的不完备性、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同步性、对社会和家庭的依赖性等,使得他们比成年人有更多的焦虑和遭遇到更多的挫折,也更容易产生心理障碍。暂时性的心理障碍若得不到及时排除,便会产生不良反应,从而影响以后心理的健康发展,甚至会酿成日后难以挽救的心理疾病。所以必须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维护中学生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 《教师道德与心理健康》彭化杰主编

[2] 《结构化与定向化教学心理学原理》冯忠良 著

第6篇:青少年心理疏导心理的观点范文

一、在计算机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信息时代以来,全球网络技术迅猛发展,信息技术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网络也正以它惊人的速度、力度、深度和广度影响着广大青年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当今学生掌握的信息技术技能日益熟练,从中接收到的信息也越来越丰富,而青少年正处在发育阶段,德育基础浅薄,对信息缺乏思辨能力,更容易受一些不良的信息影响。

这样的形势要求中职计算机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学到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还要培养他们积极健康的信息素养。但从目前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现状来看,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大多处于缺失状态。所以在中职学校计算机课教学中渗透德育势在必行,不容忽视。其原因主要有:

一方面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计算机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为人们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影响人们正常生活的许多问题,如计算机病毒、黑客、网络犯罪等,这就对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人们的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活在信息社会的人必须具有很强的信息责任感和信息道德,才能抵制不良信息的污染。因此在中职学校计算机课中渗透德育是使中职学生养成强烈的信息责任感和良好的信息道德的需要。

另一方面是中职学生计算机应用技术现状的客观需要。目前,中职学生在使用计算机技术过程中存在以下一些不良现象:

1、缺乏应有的计算机使用公德意识。如学生在上机时删除或更改他人文件夹中的内容,修改桌面、设置开机密码,技术好一点的学生下载一些破解程序,破解还原卡保护密码,任意修改注册表等。

2、同学间缺少合作学习互相帮助的精神。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对于教师布置的稍有难度的作业,基础比较好的学生不屑与其他同学交流,不愿意为其他同学答疑解惑;基础较差的学生在请教技术较好的同学碰钉子后,要么干脆不做作业不学,要么随便乱做一通一交了事,结果学得更差跟不上教学进度。

3、沉迷于网络,荒废学业。网络对于玩心正强的中职学生有无限的吸引力,但是网络本身也存在着许多不成熟、不完善之处,加之网络管理、网络文化发展的相对滞后以及青少年心理的不成熟,这种吸引往往会导致他们产生对网络的极度迷恋:有些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成为电子海洛因的吸食者;还有些学生热衷于网恋等,由此引发的网络犯罪率呈现上升趋势。

基于上述原因,在计算机课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必须的,而且也是摆在计算机教师面前迫在眉睫的任务。

二、如何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提升其道德素质

教学中德育渗透就是将德育本身的因素与学科所具有的德育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德育内容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步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那么如何在计算机课程的学习中提升学生道德素质呢?

1、为人师表,提高教师自身的道德素养

对于学生来说教师是知识渊博的智者,是他们学习的榜样,老师在授课过程中的行为和习惯都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教师在课堂示范教学和上机指导过程中,应有良好的习惯。比如演示保存文件的时候,要把文件放在自己建立的练习文件夹下,这样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把用户文件分门别类存放的良好习惯。反之,如果教师不注意细节问题,学生就会依葫芦画瓢,影响他们良好习惯的养成。因此,教师应该以身作则,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

2、正确引导,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中职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教师应采用有效、适合学生年龄段的疏导方式进行道德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应该引导学生通过正确的途径去学习网络上的知识,比如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网站和一些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健康聊天室等引导他们健康上网。另一方面,在教学中渗透良好的网络道德意识,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网络世界的是与非,提高学生判断信息和选择信息的能力,合理地识别网络垃圾,杜绝不文明的网上行为。此外,教师还应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的良好道德。比如在讲病毒的内容时,可以结合一些案例,让学生明白计算机病毒爆发会对社会产生怎样的危害,设计、制造、传播计算机病毒都将会受到法律的严惩。

另外,开展各种形式、丰富多彩的比赛活动,也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有效形式,也有助于防止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中。比如结合一些学习和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组织开展学校或班级的活动,要求学生制作主题健康向上、风格独特的演示文稿、网页、Flas等作品。这样不但能让学生学以致用,而且能让学生在活动中开展自我教育,真正认识信息技术的趣味性、实用性和重要性,促使他们逐渐喜欢上计算机课,并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3、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

一项工作或工程单靠个人的能力是难以完成的,必须把集体的力量组织起来,通过合作、协调共同完成任务。而在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就可以同学课程的内容来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和合作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学生按组内同质、组间异质的原则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将教学目标划分为若干小单元,分配到各学习小组,让学生集体讨论,形成结果,逐组演示。然后通过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使所有学生掌握教学内容,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操作中去。这一过程既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意识与团队合作的精神,也可以培养学生不怕挫折、依靠集体的力量攻克难关的吃苦精神和创新意识。通过小组互评,还可以增强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形成集体荣誉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4.通过案例让学生端正对网络的态度,结合网络渗透德育

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的普及率已经越来越高,上网冲浪成了学生生活的一部分,甚至迷恋其中,游戏可以通宵,收菜、偷菜可以凌晨做。同时学生还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从众心里,而他们的是非分辨能力还有一定的局限性,一部分学生有崇拜黑客等一些不良的行为。因此,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相关案例来说明不良网络道德的危害性,引起广大学生的注意,纠正他们对网络不正确的观点,以端正他们正确的网络观点。

对于现在相当流行的互联网,教师应首先充分肯定互联网在日常生活中的积极意义,并让学生通过预先收集有关资料,进行讨论、发言,认识互联网的巨大作用,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要上网,上网可以帮我们解决什么问题,而且做任何事情都要遵守一定的规则,不能因为这是一个虚拟世界就可以肆无忌惮。我们要更好地应用互联网,就要遵守网络的道德。

5、通过与学生交流和沟通,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在计算机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有利的教育时机和学生多交流、多沟通,通过在和学生的交流的过程中自然的渗透德育教育。比如,在辅导学生上机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公共卫生意识,教育他们爱护器材,保持机房的清洁;在节日期间,可以培养他们的亲情意识,让他们自制电子贺卡,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他们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

总之,在计算机课中渗透德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要深刻理解教学大纲,在充分挖掘教材的基础上,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让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拓展视野,开阔胸怀,同时也受到深刻的德育教育,思想品德和知识技术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玲秀.计算机教学与道德教育[J].2010(1).

[2]牟玉峰.如何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农村教育研究,2010(6).

(作者单位:河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