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儿童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积极心理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未成年孩子。近些年,我国城市化速度加快,农村很多年轻的爸爸妈妈到城市打工,由于条件限制,将未成年的孩子留在家乡由其他亲人照看,致使很多中小学生成为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因为不能像正常孩子那样享有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容易出现一些不健康心理和不良行为,严重的甚至出现犯罪行为。因此,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各中小学也对留守儿童开展了不同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但效果不显著,留守儿童的许多心理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原因在于当前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是以传统的消极心理学理念为指导思想,过分地关注和渲染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给留守儿童贴上“问题儿童”的标签,诱发了留守儿童消极的心理暗示和痛苦的心理联想,忽略了多数留守儿童都是健康儿童的事实,忽略了留守儿童身上的积极因素和积极潜能,阻碍留守儿童的积极评价。所以对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改革刻不容缓。本文试图从积极心理学视野出发,分析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探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一、积极心理学概述
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个体身上都存在固有的、潜在的、实际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和优秀品质,如果能够挖掘出来,个体就拥有强大的力量解决自我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人生得到完满发展,个体就能获得美好、幸福的生活。
积极心理学侧重从下列三个方面来研究个体自身的积极潜能和力量:第一,主观层面,研究人的主观体验,包括希望、满足、乐观、安宁和幸福等,其中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是研究的重点,是指人要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和乐观地面对未来。第二,个体层面,研究人的心理品质,尤其关注有关积极力量和美德的心理品质,如智慧、勇气、仁慈、感激等24种积极心理品质,并试图探讨能够帮助人拥有这些积极心理品质的途径和方法。第三,群体层面,研究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积极的组织系统,包括社会系统、家庭系统和学校系统,探讨个体如何利用这些积极组织促进自己积极品质的发展。
二、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比较消极
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认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预防和治疗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这种以问题导向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把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服务对象与工作范围变窄,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是面对那些有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其他的留守儿童就没有关注到。而且对于这些有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也仅仅是帮助克服心理问题,而没有对他们进行发展性教育,限制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留守儿童中应该能发挥的更大作用。
2.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比较片面
传统主流心理学把各种心理问题的症状和处理方法作为主要的研究内容,认为没有心理问题的个体就是健康的个体。在这种消极心理学理念指导下的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其内容也是片面而消极的,只注重给留守儿童介绍他们群体中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的症状,并帮助他们发现自己身上存在的各种缺点、弱势以及心理问题,分析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掌握心理问题预防和治疗的技术和方法。这种心理健康教育可能对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造成不良影响,留守儿童容易出现错误认知,以为所有的留守儿童都存在心理问题,对号入座,错误地给自己贴上存在某种心理问题的标签,产生消沉痛苦的情绪感受。即使在心理辅导教师的帮助下,解决了心理问题,留守儿童也只学会了如何避免和克服这种不良心理状态,不会主动挖掘和利用自己拥有的积极的潜能、积极的力量去促进自己完美地发展,实现幸福人生。
3.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形式比较单一
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形式比较单一,主要是通过讲授法传授给留守儿童有关心理问题的知识。这种讲授法存在很多的弊端:(1)留守儿童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被激发,学习兴趣不浓厚,学习效果不佳;(2)教师只是单向地向留守儿童传授知识,没有能够从留守儿童那里得到及时的反馈,不能够根据他们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3)师生之间或留守儿童之间的互动很少,不利于他们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以及团队合作等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4.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体系不完善
完善的评价体系能起到导向、监督、检查、调解、激励的作用,从积极心理学视野看,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体系非常不完善,体现在:(1)评价的指标消极。学校通常根据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的多少来衡量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心理辅导教师通过测验发现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较少就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成功了。(2)评价的主体单一。通常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评价工作仅仅由心理辅导教师负责,家长或其他的教师没有参与其中。
5.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当前农村中小学中负责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大部分是由班主任、德育教师、校医等兼任,几乎都不是心理学专业毕业的,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技术不熟悉,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经常会受德育思维方式的影响,做出许多违反心理健康教育原则和规律的事情。即使有些教师通过参加培训或自学等方式掌握了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方法,但对于积极心理学等新理念的了解也不是很多,所以几乎不可能从积极心理学的视野出发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三、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
1.树立积极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积极心理学认为,仅仅关注和解决个体身上的缺陷和问题是不能产生持续有效的预防效果的,应该通过发现和发掘人人自身都拥有的积极心理潜能、利用个体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来有效地预防和战胜心理问题,使个体成为自我心理健康的维护者、调适者和促进者。从积极心理学的视野出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要树立积极的目标不仅要帮助个别留守儿童消除心理问题,更要培养全体留守儿童积极的个性品质和健全的心理素质。这样的目标才和教育部提出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目标“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相吻合,才能为留守儿童获得学业成功与生活幸福提供有效指引。
2.拓宽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一样,不仅需要预防和治疗心理问题,更需要学会如何挖掘和利用自身的积极潜能幸福地生活。因此,除了心理问题的咨询和治疗外,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应该是发现和挖掘留守儿童身上的积极力量。这些积极力量包括积极心理品质、积极情绪体验等。
(1)培养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品质,实现积极预防
个体拥有的积极心理品质和美德,如诚实、乐观、自尊、勇气、智慧、希望等,是战胜心理问题强大的力量,发掘和利用它们,个体就拥有自我抵御疾病的能力。所以,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应该把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具体来说可以采用信度、效度较高的问卷测量留守儿童拥有的起到内驱力的积极心理品质和美德,引导他们利用这些美德,如引导他们利用乐观品质战胜忧伤和自卑。针对那些留守儿童身上没有的积极品质和美德,可以采用纵向研究了解这些品质形成的过程和途径,并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干预,帮助留守儿童塑造这些品质。
(2)增加留守儿童积极情绪体验,提供充足能量
美国心理学家弗瑞德克森认为,积极情绪体验能够为个体的思想和行为提供充足的能量,能够让个体思维的创造性更活跃、认知更全面、反应更准确。所以,增加积极情绪体验也应该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何增加留守儿童积极的情绪体验?首先是家长要多关心孩子、表扬孩子。虽然留守儿童的父母不能每天陪伴孩子观察孩子,但他们可以通过不同方式和途径关注和了解孩子行为举止和心理变化,经常和孩子沟通和交流,关心孩子、鼓励孩子,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在身边,感受到父母的肯定与认可,增加他们的积极情绪体验。其次是教师要善于发现留守儿童的闪光点,创造机会让他们体验成功。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势,教师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用欣赏的眼光从孩子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用激励和赞美的语言,为孩子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在尊重、鼓励中增加自信、乐观等积极情绪体验。教师还可以创造某些情境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成功带来的快乐,增加积极情绪体验。
3.丰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形式
仅仅依靠讲授法这种单一形式不利于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和积极情绪的体验,无法满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因此,要丰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形式,突出体验式教学,让学生在参与实践中不知不觉地体验积极情绪,自然而然地形成某种积极心理品质。例如,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心理辅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从留守儿童生活中选取某些典型场景,让留守儿童进行相应的角色扮演,引起留守儿童某种情绪和态度体验,促进留守儿童积极心理机能发展的教学方法。在情境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学习的兴趣被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提高;教师和留守儿童之间双向交流,教师可以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而对教学进行及时的调整;留守儿童之间是互动的,在合作完成某种任务的过程中,他们的团队精神、人际交往能力等积极因素得到培养。除了情境教学法外,心理辅导教师还可以采用辩论法、小组合作法、讨论法、团体心理辅导法等多样化的方法进行教学。
4.完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体系
积极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有一套完善的评价体系来保证其教育目标能够有效实现。因此,我们要破除病理学的评价和干预方式,完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体系,通过积极、客观、科学的方式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全面评价。具体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1)增加积极指标来评价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许多心理学者认为,个体心理健康可以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消极的、负面因素的减少,另一方面是积极的、正面的因素的增加,所以我们不能像传统心理学一样只采用心理问题减少来衡量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更要把拥有多少积极心理品质、体验多少积极情绪等作为评价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程度的重要指标。例如,采用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积极的意志品质、积极的自我、积极的人际关系等积极的、正面的指标,来检查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目标是否实现,可以有效地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帮助留守儿童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2)评价的主体多元化。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包括他们生活的各个层面,如果仅仅由学校的心理辅导教师这样的单一主体进行评价可能会导致评价结果不科学,所以应该让评价的主体多元化。孩子的父母、实际监护人、心理辅导教师、班主任、任课教师、同学和留守儿童个人都应该参与评价。多元化的主体进行的综合评价应该会更科学。
5.加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只有掌握专业心理学知识、具备专业心理咨询和辅导能力的教师才能够胜任。加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开展的关键条件。所以要通过各种方式提高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水平:(1)各学校可以通过招聘引进、特岗计划等方式引进专业的心理学教师。(2)创造机会让在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出去参加培训,学习积极心理学等先进理念。(3)鼓励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参加科研,在科研中提升专业素养。
――――――――
参考文献
[1] 孟丽娟,胡云斗,王同军.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融合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教学与管理,2011(10).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求知力;思维领导力;真诚;策略
一、积极心理品质的定义
所谓积极心理品质,是包含多个维度,由个体的思维、习惯、情感和行为组成的一系列积极心理元素。而积极心理元素对小学生的身心成长和积极心理的主见观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
二、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包含的内容
1.求知力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天生就是世界的探索者,他们从出生开始就不知疲倦对世界的每个角落进行探索,这种好奇心是求知力的重要源泉。
学习活动是小学阶段的主导活动,小学生在进行学习活动的同时,也在心理发展上获得了重要的进展――理性思考、理性意识、内省、分析和计划的能力。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社会心理发展理论更进一步指出,如果儿童的学习成绩较好,充分发展了合作能力,则会产生一种胜任感,反之则会产生自信丧失、产生自卑感、焦虑等负面情绪。
由此可见,发展求知力无论对于发展小学生的心理认知能力还是对于小学生自信心的提升都具有重要意义,是塑造优良心理品质的重要一环。
2.真诚
小学阶段正处于团队发展和社交智慧的关键时期,拥有善良的内心、宽容、真诚待人是发展社交能力的重要前提,如果不能做到上述要点,人就不可能在今后的发展中顺利教到可以真心面对的朋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真诚这个心理品质在小学生积极心理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
3.宽容
宽容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从某种意义来说,可将宽容跟进一步细化为相互理解、自信和做人的大智慧。
心理学家认为马斯洛认为人有五大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于爱的需要、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只有实现了低层的生理和安全需要,才能具有旺盛的创造力,才能实现自己的辉煌人生。研究表明,心理安全和自由是创造性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条件,而宽容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心理安全产生的重要保护性因素,离开了宽容,心理安全和自由就无从谈起。
当今社会,独生子女占据了小学生的主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小学生普遍存在合作、宽容精神缺乏等问题,很多时候不能做到宽以待人,不能正确地看待和评估自己,甚至会为了一点小事大打出手。
因而,从小奠定宽以待人的良好心理品质基础,可以使学生在将来更有可能获得事业和家庭的成功。
4.思维和洞察力
皮亚杰的研究表明,小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重要时期,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和感性认识紧密相连,仍然具有非常强的具体形象性。
因此通过培养小学生对事务细节的把握能力和敏锐的判断力,提升个体的综合能力,对其一生的学习和成长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三、相应的对策
1.家校有效衔接,形成教育合力
小学生正处于价值体系构建的关键时期,外在的家庭和学校等环境因素对其小学生价值体系的建立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建议可以从以下两点着手,促进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
(1)在校内邀请校内外开设家庭积极心理辅导讲座,提高家长的积极心理意识,转变家长观念,为小学生形成积极心理观创造良好条件。
(2)采用多样化的形式,如微信、网络、QQ、短信等多种形式,创建家庭―学校沟通平台,互通有无,共同促进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2.充分考虑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开展各类活动
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分析,小学生对于形象思维的活动更加感兴趣,小学生好奇心强、持久力差。根据心理学家林崇德的研究成果,小学生持续注意的时间大致在10~20分钟之间。
另外,小学生更喜欢多媒体投影,爱听童话故事、寓言、脍炙人口的歌曲等比较形象化的材料,而对说教、理论和事物的因果关系方面的探讨则兴趣不大。根据这一特点建议教师活动中尽量采用符合小学生认知能力的、通俗易懂的语言,内容呈现上要具体而生动,呈现方法要多样化,并且要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如可以采用小品、让学生讲故事等方式进行。
3.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促进自主成长
从人的本质来看,人人都是思想家,人人都具有积极的心理潜能,小学生自然也不例外,建议教师可以充分挖掘小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积极心理成分,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让其在参与中获得动力,在鼓励中集聚力量,在亲身体验中快速成熟。
积极心理学的重要特点就是活动,即要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所以,应该开展生动、有趣的活动来培养小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45.
关键词:初中生;心理品质;培养方式
1.在初中阶段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现如今党和国家对于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和思想道德建设问题已经提升了重视程度。在这一情绪化的年龄阶段当中,教师应当加强对于学生的关爱,对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加强培养,让初中生在学习当中懂得追求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现状
(1)全国七大地区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特点。2010年,我国相关部门对于我国一些地区进行了初中生心理品质的调查和访问,调查结果显示,在我国东北、华南、华中、西北、西南等众多地区,初中生群体中出现了一些普遍性的问题,即现在的初中生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很差,心理素质也不够强。[1]
(2)四川地震灾区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特点。为了调查积极心理品质对特殊群体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影响,有关部门对一些遭受过重大伤害的初中生进行了这方面的调查研究。数据结果显示,遭受过重大伤害的初中生在积极心理这一方面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受到过重大伤害的人群大多内心对于心理品质有着不正确的认识,尤其处于初中生这一阶段的学生,更是容易受到影响。[2]
(3)初中生自评积极心理品质重要性的发展特点。有关数据显示,对当代初中生的培养至关重要,初中生的心理品质培养更是重要的,现如今普遍的年轻人在心理承受能力方面都欠缺着一些,在人际交往能力方面更是缺乏一些自我能力。
3.初中生重点培养的积极心理品质
(1)爱。爱是指重视与他人的亲密关系,互相之间彼此分享关心,这些主要体现在对于异性的关心方面。要想让初中生感受到爱的传递,笔者在此建议孩子的父母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当中多多给予一些关爱给孩子。
(2)信念希望。信念希望对于一个人来说,能够培养个人的价值观和影响情感发展方向。据有效数据显示,现今的初中生将“世界和平”“祖国强盛”“社会安宁”排在前三位。由此可见初中生的理念与希望是以大局为重的。权威方面的影响能够激发初中生的信念和对健康价值观的欲望。
(3)友善。友善的培养是初中生心理发展的一个关键环节,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与同学和朋友之间的友谊关系至关重要,这种关系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只有懂得友善的初中生才能够懂得谦让,这对于学生的自身素质有着很高的要求,对于心理品质的培养也是十分重要的。
(4)谦虚。谦虚是指能够诚实地面对自身存在的不足,不追求、不注重浮夸的外表。自尊心是一名初中生未来发展的关键之处,只有拥有强烈的自尊心和要强的精神,才能够在众多的竞争者当中脱颖而出,通过学会谦虚,让初中学生认识到与人相处的重要性。
(5)执著。执著是一个人在面对困难或障碍时,拥有坚持不懈的精神。据有关数据调查显示,我国初中生在学习当中出现厌学情绪的占到10%,这个数据说明我国现今的学生并没有足够的执著精神。
(6)创造力。创造力指的是一个人能够产生新想法或新创意并取得成果的能力,心理素质强的初中生往往更具有创造力,只有心理素质强且有创造力的初中生才是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也只有具有创新能力的初中生才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7)真诚。真诚指的是真实诚恳, 口中说的和心里想的是一样的,这种言谈与举止相互映衬的行为是当代初中生所缺乏的。初中生正是现代教育界当中的潜力股,无论是从年龄还是从接受知识的能力上来看,都是处于最佳的年龄段。
(8)宽容。宽容指的是接受他人的弱点,原谅他人犯过的错误,只有放宽自己的心态,学会原谅他人才能够在这个校园当中和谐地学习和生活。因此加强初中生的道德修养和自我能力提升也是十分重要的。
综上所述,笔者简单地介绍了一些关于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方式以及现今初中生心理品质方面出现的问题,我国初中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道德素质都应当加以重视。初中生是一个国家未来发展的希望,更是我国未来壮大的动力源泉。
参考文献:
[1]朱智贤.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M].北京:中国卓越出版公司,1990.
关键词:美术欣赏;新授教学;作品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8-0168-60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8.108
在人一生的成长中,心理素质的成长是最关键的,特别是儿童心理品质的成长在他一生当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维果斯基、皮亚杰、埃里克森、卡尔・罗杰斯等人的研究对现代教育教学以及儿童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我注重将美术教学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有机结合,从而使学生的美术专业知识和心理健康一起丰实成长。
一、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以浓郁色彩吸引学生注意
美术是基于色彩和线条而形成的艺术,浓郁色彩的刺激最能激起儿童的心理感知,从而形成对美术欣赏的兴趣。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对比的形式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培养他们的美术心理品质。如出示黑白色和有色彩的多幅作品,让孩子们感知艳丽所带来的另外一种美感。让他们在用注意和感觉器官眼睛去感受蓝天,白云、绿树、红花、青山、绿水等色彩的同时,培养注意心理品质。
通过观察,学生对于色彩作品的注意比黑白色的画更为专注和欣喜,看到颜色鲜明的颜色他们更为兴奋,并表现出喜欢的态度,专注度更好,注意时间更长。因此,在儿童美术欣赏教学中,彩色的作品的比例稍大些,更有利于学生美术欣赏注意心理的培养。
(二)美术欣赏时培养学生对事物观察的全面性
儿童的感知心理的存在片面性的特点,他们往往只注重能够吸引他们注意到某个地方,比如一幅画的某个细节,或者某一个图案,而容易忽略整体。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他们通过细节或部分观察整体,从而感受一幅作品全面的美感。
(三)指导学生有意识的欣赏作品
在人们感知一个事物时,往往会受到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的影响,使其对作品的欣赏存在先入为主的影响,而不能正确理解。因此,在指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时,我注重学生在学生探讨第一印象后,由无意识欣赏逐渐引导他们进行有意注意,避免对作品的片面性和短期性,保持欣赏的注意力和时间。
(四)培养学生有浅入深欣赏作品
由于儿童年龄小,在欣赏作品的时候,往往会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已有的经验对美术作品进行评析,而对与作品所要真正表达的寓意不能深入。因此,在指导这类作品欣赏时,我注重从儿童经验入手,由浅入深的引导学生分析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在思想,从而使他们对绘画作品的表面理解逐渐进行较深入的理解。
二、在美术新授教学中培养观察与注意的良好品质
美术是真是存在的,需要用眼睛去看、去观察,因此,新授环节是一个很好的培养学生感知和注意能力的环节。注意包括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在教学中主要是要把学生的转化为有意注意,把学生无主题无意注意引导的其进行一种积极、主动的注意形式即有意注意。同时努力提注意的优良品质,比如提高注意的广度,增加注意的稳定性,引导正确的注意,促进积极的注意的转移。
三、在美术作品评价中培养学生正确自我评价能力
在评价中因材施教,对于不同性格的学生采取适合他们的,使他们能正确认识自己的、更能激励他们进步的评价方法。如对于偏内向不善于表达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后发言,以别人的情绪带动他,给他简单容易回答的问题,并在回答比较的好的时候及时鼓励。对于比较外向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先评价别人的作品,但要及时引导发现别人的长处,而不是抓住不足,同时对于他们的作品也要及时指出优点与不足。
四、在作品设计中培养学生的想象与创造能力
金刀峡小学是重庆北碚较偏辟的一所农村学校,在校学生有450人,其中留守儿童300人,占66.6%。2010年,重庆市重点课题――“农村留守儿童系列化活动的研究”在我校开题,我们把“农村留守儿童系列化活动的研究”这一市级重点课题分解为三个子课题:农村留守儿童亲情关爱系列活动的研究,农村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培养系列活动的研究,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系列活动的研究。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系列活动是我们课题重点活动之一,心理健康教育也是目前我们北碚教育重点推进的工作之一。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是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心理健康是一种健康或幸福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体可以实现自我,能够应对日常生活压力,工作富有成效和成果鉴定以及有能力在社区做出贡献。留守儿童是一种特殊生活状态下的正常儿童,他们的生活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全社会特别是教育工作者,对留守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重视,这种重视,让教育工作者感到对留守儿童的不仅仅是在物质的关心,更重要的是还要对留守儿童心灵的关怀。
我们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系列活动的研究,就是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相信留守儿童他们是也是正常儿童,与其他儿童一样,都具有人类的个人优势和个人潜力。着重于培养他们的积极心理品质,用活动的方式,鼓励他们人人都精彩,人人都自信。
用活动激趣,活动、游戏是儿童最喜欢的形式,既可以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可以在活动、游戏中,让心灵得到发展。
用运动抒感,特别是体育运动,让儿童在身体得到锻炼的同时,意志等积极心理品质得以形成。
用巧手完善心灵,心灵手巧,反过来,手巧又可以促进儿童的心灵成长,用折纸等活动形成促进儿童的手巧心灵。
用艺术美化心灵,音、体、美等学科是培养儿童审美眼光的最好形式,启迪用美的眼光看世界,促进儿童积极健康的心理成长。
用文明呵护心灵,文明的语言,文明的行为,让他们都知道会尊重别人,也能体会到别人的尊重给自已的积极感受,这是和谐社会的需要,又是心灵感受到温暖条件之一。
这是我们在开展留守儿童系列化活动中,提出的我们金刀峡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从心理健康教育角度来指导活动的目标。
同时,我们用几个结合,即教学科研与教学活动相结合,团体活动与个体辅导相结合,调整认知与个人感受与体验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班级常规活动相合,指导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金刀峡留守孩子快乐,自信,幸福的成长。这里特别谈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班级常规活动相合:
1. 我们利用金刀峡的人文自然资源对留守儿童开展了系列活动。
金刀峡镇虽然是重庆北碚一个比较偏僻的镇,但金刀峡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绿色小康镇,其中,学校所在地偏岩是历史古镇。这里山清水秀,环境优美,风景秀丽,镇内古迹繁多,人文景观丰富。充分利用这些人文资源,开展各种活动,是我们心理健康教育独具特色的教育资源。我们利用自己学校研究的课题成果――《湖峡靓古镇知行润生命》,作为活动教材,开展讲家乡传奇故事活动,探索黑水滩河,胜天湖活动;考察神奇的溶洞,百年古树活动;搜古镇民间工艺,特色食品,学做民间工艺作品活动;远足体验来培养意力活动,野炊活动自理能力得以锻炼;小有名气的小导游活动,不但让四面八方的游客更多了解了偏岩古镇,更是让学生知道了礼仪,培养了自信。
2. 健康教育理念指导下开展的系列活动。
体育活动是学生喜爱的活动,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不但锻炼身体,心灵也得到发展。留守儿童放学后,让体育活动陪伴学生,学生心里感到充实。活动中,让学生分享快乐,成功;活动后,注意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真实情感,让学生的不良情绪在体育活动中得以释放,压力得以缓解。不管是体育课中的活动,还是体育兴趣小组中的活动,我们都既注意活动本身,更注意关注学生的心灵,学生表达心情,师生,生生沟通等心理技术支持体育活动过程。
艺术是心灵的一种表达方式,艺术陶冶情操,静化心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学校选用竖笛,葫芦丝作为全校学生的乐器开展音乐训练,选用传统民间工艺制作――唐间脸谱,培训学生美术审美能力。
心理团队辅导活动。我们让团队辅导活动成为留守孩子的重要心理辅导方试之一,每学期我们都有固定的心理团队辅导活动,心理团队辅导活动是一种很带专业性的教育活动,对帮助留守孩子调节心理,认识自我都有很大作用。
关爱活动。寻求社会力量,从物质上关爱留守孩子,让孩子体会到多种力量的爱,多种方式的爱,我们注意让关爱仪式化,活动化,让孩子有关爱的画面感,这样能让孩子,有美丽的回忆,更有美好的心情“留住地”。
个休辅导也为了开发孩子的心理潜能,促进孩子的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村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1.建立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流动小组
张维新总结的留守儿童义务教育问题的实践模式主要包括托管所模式、寄宿制模式、家长制模式、留守小队模式和卓见成效的江苏模式,这些成功的实践模式值得我们借鉴。但是,在这些实践模式中,缺少心理和教育专家的指导,没有科学理论知识指导的活动会表现出更多的随意性,从而使活动效率降低。面对大量的留守学生,为了更有效更全面地解决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建立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流动小组是一条捷径。
每个留守学生教育服务小组应包括心理教育专家2名和心理教育专业的大学生15名。其主要任务是:深入到农村学校为留守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个体咨询、团体咨询,使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以有效解决。为了保障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应采取以下措施:(1)政府要号召各个高校尤其是师范院校成立留守学生教育服务小组,并进行统筹分配。(2)政府要给与专项资金支持这项工作。(3)每年政府应组织开展留守学生教育服务小组经验交流大会,促进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4)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以保证这项工作的有效开展。
2.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建立留守学生之家的教育网站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建立留守学生之家的教育网站服务于留守学生的教育工作。网站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国家关于留守学生的法律法规,留守学生常见的心理与行为问题、教育问题以及应对方式和解决办法,留守学生的自我发展的建议以及留守学生与教师、专家的交流空间等内容。
3.组织留守学生较多的农村学校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
在农村留守学生较多的学校,教师们也都意识到留守学生存在的问题,但是该怎样科学地解决这些问题教师们只是在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没有坚实的理论指导,因此具有较大的盲目性。另外,教师尤其是留守学生的班主任,与学生交往较多,能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因此政府应定期组织留守学生较多的农村教师参加专门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培训,以提高教师发现留守学生问题,并及时处理问题的能力,使留守学生能够得到快速而有效的帮助。
4.在农村学校大力推广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不少研究学者对学校方面的应对策略进行了研究,形成了一些较为一致的观点,主要包括:(1)学校应成立留守学生管理与教育工作小组,制定切实的工作计划,建立学校留守学生的档案,利用寒暑假定期开展家长会,加强与留守学生家长和监护人的沟通与联系。(2)丰富校园文化和生活。(3)开设适合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4)实行“家长制”。家长是指临时履行农村留守儿童家长部分职责的志愿者。“家长制”是目前被证明了的在关爱和教育农村留守儿童的对策和措施中最充满人性关怀、最因地制宜、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所以被认为是最值得推广的办法。(5)建立帮扶机制。帮扶包括社会志愿者、校内教师对留守学生的帮扶以及留守学生同伴之间的帮扶。以上的这些策略,都是行之有效的。然而,这些策略的提出是从预防的角度出发的,忽视了如何发展留守学生的积极心理。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发展个体的积极心理比预防和校正心理问题更有意义。因此,我们建议学校运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对留守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2008年孟万金教授提出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根据教育对象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以人的向善性为价值取向,运用积极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从正面发展和培养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防治各种心理问题,促进个体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增进主观幸福感、提高生活满意度、开发心理潜能、发挥智能优势、改善学习力、提升自我效能感、增加沉浸体验、培养创新能力、优化情绪智力、健全和谐关系、学会积极应对、充满乐观希望、树立自尊自信、完善积极人格。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农村学校应该更新教育观念,走出传统教育理念,培养留守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和开发留守学生的心理潜能。
因此,留守学生的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做到如下两个方面:首先,要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来看待学生。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平均水平的普通人,它要求心理学家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作为留守学生的教师,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去发掘他们身上可能存在的积极心理品质。第二,成为积极心理品质的示范者。要自信、乐观、保持良好的心情等,教师积极的心理品质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5.进一步加强农村中小学周边环境的治理
人格的发展与环境密切相关,为留守学生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校园环境是政府责无旁贷的义务。熊亚认为政府应提供公共政策的支持,主要包括:给予地方政府相应的财政拨款;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治理;规范学校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常规管理;组织媒体和教育机构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加快城市化进程。徐传新认为政府应该是留守儿童教育的最主要的支持因素;政府对于留守儿童教育的支持主要表现在立法上给予保障、行为上进行协调、舆论上给予宣传。
留守学生的生活不能局限于学校内部,学校周围的环境对正在成长中的留守学生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在网络迅速发展的时代,农村学校的周围也开始出现网吧。对于留守学生而言,网络游戏无疑具有难以抗拒的诱惑,而学校又无力治理这些不良的环境因素,因此政府必须采取强制性的政策来治理农村学校的周边环境,为留守学生创造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
总而言之,政府和学校采用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善留守学生们所面临的问题。众所周知,留守学生的问题已经不是个别问题,而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将会影响社会发展与稳定,因此,还需要更多的研究者们出谋划策。
参考文献
[1]黄艳苹,李玲.不同留守类型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比较.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10).
让科学的理论探索追求新高 让队员的创新神采飞扬
摘要:要认真落实《科学素质纲要》,实施体验教育就是要根据少年儿童成长规律和身心发展特点并满足他们需要的一种教育模式。通过开展符合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具有少年儿童情趣和时代气息的实践活动,帮助少年儿童从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和大自然等各个方面,寻找一个“岗位”,扮演一个角色,获得一种感受,明白一个道理,养成一种品质,学会一种本领,从而提高自己的全面素质。体验教育坚持实践性,强调实践第一,对培养儿童的主体意识,优化儿童的心理品质,增强创新能力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就阐述了少先队员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的重要性,既发扬了少先对员的自主精神,又培养了少先队员的创新精神。
关键词:活动 创新 实践 尊重 相信 亲近 了解 参与 体验
[关键词]心理弹性 留守经历 大学生 人格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8-0217-02
一、“留守”经历对人格发展的双重影响
“留守”经历到底会给儿童带来哪些影响?这些影响是否会持续到大学阶段甚至影响其毕生发展?一连串的问题,从而开启了对“留守”经历大学生人格方面的研究。然而,遗憾的是,这些研究大都集中于“留守”经历对儿童成长的消极影响,或是说得到的结论基本上都是消极的。这可能与研究的假设有关,一个假设“留守”与“非留守”大学生在心理上有差异的研究,那么科学研究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则难以避免。“留守”经历大学生人格研究的消极视野,导致“留守”经历似乎成了一种可怕的经历,会让这个大学生群体染上“心理恶疾”。事实上,“留守”经历大学生群体并非是一个分化的群体,在其中间有因“留守”而产生不良人格的个体,但也有人格发展良好的个体。为什么同是处于不利环境条件下,有的留守儿童能较好地发展,而有的则不能?“在面对不利或者危险环境时,个体的心理弹性这种心理机制就会起保护作用,使个体能较好地适应环境,避免适应不良。”[1]心理弹性是积极心理学研究领域下的一个热门课题,在此领域不乏将心理弹性和缺乏心理弹性的学生进行比较的研究,如席居哲等人的研究。[2]这种分类比较的思想,从根本上讲,是为了了解“心理弹性”的机制及影响因素。心理弹性(又称心理韧性、压弹或抗逆力)是指人的心理发展并未受到曾经历或正在经历的严重压力(逆境)损害性影响,甚至愈挫弥坚的现象。基于上述理论观点,有学者从质性研究角度对“留守”经历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进行探索。[3]众所周知,学术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心理弹性理论对“留守”经历大学生人格教育的革命,可以体现在教育思想上的革新和教育方式上的更新。
二、“留守”经历人格研究和人格教育各有侧重
人格研究是心理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心理研究一样,注重的是全面科学,讲究可重复、对比和对照。而人格教育更注重培养健康的行为,通过分析人格研究中的差异和影响因素,提出可操作性的人格教育理念,开展有针对性的人格教育活动。
(一)人格研究注重的是全面科学
在对“留守”经历大学生人格的研究中,更多的是与非“留守”经历大学生人格进行比较,得出差异,从而揭示“留守”经历对其人格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留守”经历对大学生人格发展具有双重影响,但大多数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消极影响。“留守”经历的消极影响表现在[4]:“内向、冷淡、缄默、孤独、情绪易波动、易生烦恼、喜易冲动、任性;在人际关系上更拘谨、与人交往缺乏主动性、不愿冒险、缺乏进取心、做事缺乏自信等等”。然而,在另一方面,由于心理弹性的保护性作用,“留守”经历对大学生人格发展也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接受现实、成就动机、目标定向、意志坚强、积极乐观、善于学习、情绪调控、社会支持”等方面。
(二)人格教育注重的是培养健康行为
与学术研究不同,人格教育既是一种对“留守”经历消极影响的预防,更可以对“留守”经历的负面影响起到修复作用。基于这一观点,如果大学生已历经孩童时期的留守,对其“留守”经历的审视和探索,用一种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和方式去应对,可能会得到更理想的效果。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大力宣扬“留守”经历时期的趣事、轶事,让“留守”经历大学生回忆起童年美好的一面,而不是强调“留守”时的离别和歧视,遭到的不幸以及带来的不良影响。这更有利于“留守”经历大学生积极心理的培养和社会适应性的发展,促进其积极适应生活。
(三)“留守”经历大学生人格教育要扬“长”补“短”
以往问题取向的“留守”经历研究,负面信息和结论较多,而今对“留守”经历的质性研究,可以挖掘更多“留守”经历对大学生人格发展的积极因素。通过宣扬“留守”经历的积极层面,如独立自主、意志坚强、接受现实、善于学习、情绪调控等优秀的人格品质,对“留守”经历大学生更能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此外,在困境之下坚持自我并取得良好发展的个体所具备的优秀心理品质,进一步丰富了学者们对高危人群的理解和认识,而其中有一点就表现在心理弹性的形成和发展上。即“留守”经历既有可能促进心理弹性的发展,又有可能削弱心理弹性的发展。但毋庸置疑的是,并非所有个体的“留守”经历都会带来创伤,留下挥之不去的心理阴影。因此,把“留守”当做一种挫折,在克服挫折中形成的经验和认识,才是“留守”背后值得学习的意义所在。
三、心理弹性视域下“留守”经历大学生的人格教育对策
(一)建立健全心理档案,掌握“留守”第一手资料
利用高校对入学新生心理健康普查的机会,建立学生心理档案,通过这种机制,可附加设置若干“留守”经历情况的调查项,这既可以了解入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又可以对新生“留守”经历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第一,通过对心理健康水平的了解,筛查出有心理困惑的学生,结合“留守”经历情况,可以判断“留守”经历对这类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通过发掘个体中的优秀的人格品质,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当前困难,培养心理弹性。第二,通过对心理健康水平的了解,选出“留守”时间较长但心理健康水平良好的学生,通过质性访谈可了解哪些因素(如个体优秀人格品质或良好的社会支持)对“留守”经历起到缓冲作用,甚至是升华作用。
(二)改变教师以问题为导向的消极思维,培养积极的教育思维
教师的思维模式对“留守”经历大学生人格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教师消极的思维模式可能妨碍其良好人格的发展,反之,则可能促进其良好人格形成。第一,教师应深入了解“留守”经历大学生群体,切实把握“留守”经历大学生群体在人格发展中的优秀品质,以更加积极和欣赏的眼光看待“留守”经历大学生人格的发展,彻底改变以问题为导向,刻板、消极地对待“留守”群体的思维模式。第二,教师更应注重对“留守”经历大学生积极人格特质的研究和培养,而不是就问题而展开问题研究,班主任老师更应关注“留守”经历大学生日常的思想动态,注重对其创造力、好奇心、诚实、坚持、爱心、公平和感恩等积极品质的教育和引导;学者们更应从积极品质的视角去探索“留守”经历大学生人格发展的有利因素。培养和发展积极的品质,不仅可以缓解个体的痛苦,[5]提高生活满意度,更可以使其成为一个真正可以把握住“幸福”的人。
(三)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思想教育实践活动
强化“留守”经历大学生的人格教育,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借助积极向上的外部手段是有效手段之一。具体可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高校应充分发挥各种资源优势,积极开展以各种科技、文化、体育、娱乐活动为平台,广泛开展各类文明健康、内容丰富的文体活动,如演讲比赛、知识讲座、体育活动、文艺汇演、素质拓展训练、心理情景剧演出、电影欣赏、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等,使整个校园焕发出无限的生机和活力,营造出一个健康和谐的校园氛围。[6]另一方面,学校应积极鼓励“留守”经历大学生参与各项文体活动,使之有更多的机会走出个人狭窄的空间,融入到群体之中,交流思想和情感,增强积极体验,不断缓解因“留守”经历而导致的诸如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压力。
【参考文献】
[1]Robert Henley.Resilience enhancing psychosocial programmes for youth in different cultural contexts:Evaluation and research[J].Progress in Development Studies,2010,(10):295-307.
[2]席居哲,左志宏,桑标.心理韧性儿童的社会能力自我觉知[J].心理学报,2011,43(9):1026-1037.
[3]温义媛.“留守经历”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质性研究[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4):91-94.
[4]徐建财,邓远平.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经历对大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11(6):123-126.
关键词:健康人格;自我中心;悦纳自我;进取精神
小学阶段是人生成长发育初期,生理发育很快,心理虽然也相伴而行,但作为心理特征核心成分的人格,才刚进入形成时期。所以,小学时期是了解儿童真实心理活动、进行有的放矢的心理教育和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与行为习惯的极好时机。为此,通过各种心理、行为和教育的方法,来影响和促进儿童健康人格的发展,是当前学校教育刻不容缓的根本任务,也是本世纪国民素质教育的核心任务。
人格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受教育者心理品质的教育,它把知、情、意、行统一协调起来,建立一种完整健全的心理结构,从而形成一个高层次、高效能的自我调节和控制系统。健康人格不仅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资源。每个人都对自己的心理健康负有承担责任的自觉性。由此,我们在日常教育、教学的同时,着重培养小学生的“健康人格”。
在经济生活的冲击下,人们更着重实惠和物质利益,这种心态通过家长和社会传媒的作用影响着我们的孩子,使一些孩子把享受、金钱放在首位,他们做事从不考虑别人的需要,看到别人有困难,不仅不伸手援助,还等看别人的笑话。例如,孩子们经常戏弄身边有残疾的人、弱智的人,戏弄的同时他们却很开心。虽然这是个别学生的行为,但绝非偶然,它反映少数学生缺乏同情心,自私自利的心态。由此,我们有针对性的创设了如下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指导。
(一)、教会学生心中有爱。学会爱人,就不会以自我的好恶来评判世间的一切。为此,我们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植树、种花,美化校园,打扫公共卫生和爱心捐款等公益活动,引导每位学生为村里的孤寡老人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帮助某个同学排忧解难等,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关心他人、朋友、同学,乃至陌生人。
(二)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同情心是一种对他人的不幸遭遇产生共鸣,进而产生同情心、关心、赞成和支持等情感,它是保证人与人交往的感情基础。它使我们有能力置身于他人境地,与之同哀乐、同甘苦。例如:在教学中,我们有意识的让学生真实的感受残疾人学习、生活的难处;促使他们学会理解、体谅、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同情并帮助他人。从而,有效的逐步增强看学生的同情心及社会责任感。如今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它们被当作“小太阳”、“小公主”般的宠着,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这样,他们无论什么时候都只习惯于先考虑自己的利益,而把对自己不利的事都推给周围的人,不懂得为别人着想。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主要分两步走展开教育。
(一)、自我教育。我们组织并开展了“说说我自己”的主题班会,先请学生自我暴露平时那些有关“以自我为中心”的事例。例如:发作业时,常常为了先挑出自己的那本,而把其他的作业本翻的乱七八糟;打饭时总愿抢在最前面;值日或大扫除时,总是挑最轻松、最容易的来做等等。之后,老师在领导学生对这些行为、做法分析、讨论,并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使学生能明白是非,矫正行为。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学生逆反心理,而且能触及学生心灵,容易受到最好的效果。
(二)、故事感染。对于学生这一现象,我们还可以有计划、有目的的精心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故事进行教育,启发、引导学生自己悟出其中的道理,懂得“以自我为中心”的坏处。老师在其中穿针引线,这样,通过一个故事来启发学生,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得出结论,能使学生产生共鸣,容易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自信心是人格的核心,它代表着一种优秀的心理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积极的人生态度意味着对自己的认可、接纳、肯定和支持。但我国的中小学生普遍缺乏自信,即使一些学习成绩优秀、实践能力较强的学生在面对挑战的时候,也经不起困难与挫折。有一些学生因为生活中的挫折或生理上的缺陷缺乏自信,当他们遇到新的困难时,经常产生“我难以应付”的消极自我暗示,常常因为过度紧张缺乏自信,不能正常发挥已有的能力,以致失败。对此,我们着重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培养。
(一)、悦纳自我。我们必须引导学生既接受自己的优点也能接受自己的缺点,并能改正自己的缺点,这就是要引导学生真正认识“寸有所长,尺有所短”的道理,不要用自己的不足之处和他人的长处相比,更不能用自己的不足之处来否定自己的一切。
(二)、正确归因。归因,简单的说,就是对自己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作出解释。在日常生活中,成功与失败普遍存在,但对其认识态度不尽相同。有的学生失败了,其学习动机不会减弱,反而会更加努力,有的学生失败了,则会降低学习自信或兴趣,从而放松学习。这与他们对学习结果的归因密切相关,为此,我们在平时的每次测验或着独立作业之后,都要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分析、订正,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引导他们正确认识成功与失败,指导他们调整学习策略,肯定自我,增强自信,有效地逐步培养了他们的进取精神。
人格是各种心理特点的总和,离开人格健康很难有心理健康。因此,人格的健康发展是儿童少年顺利学习的前提和保证,以上各种心理、行为教育活动的实践和尝试,直接促进了学生的个人发展,培养对他人、自己和学校的正向态度,增进了积极学习动机,提升了自信力和进取心,改善了人际关系,产生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为小学生的健康心理发展奠定了基础,为进一步培养小学生心理健康积累了经验。当然,健康人格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而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