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德智体美劳素质教育范文

德智体美劳素质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德智体美劳素质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德智体美劳素质教育

第1篇:德智体美劳素质教育范文

在党的十报告精神指引下,职业学校应确立素质教育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

一、素质教育的出发点、着力点和终极目标

职业学校要以服务学生健康成长作为素质教育出发点。要以行为引导、激励表彰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着力点。要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的劳动者,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作为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强调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发展,强调手脑并用、德技双馨,使人才培养目标更贴近企业需要,体现时代要求。

二、素质教育坚持三个原则

职业学校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重在坚持三个原则。

首先,坚持德育为先。职业学校应大力实施文明礼仪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就业创业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感恩教育、安全教育等。

其次,坚持能力为重。职业学校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思想,积极创办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技能大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提高学生“富国家、富人民”的综合素质能力。

最后,坚持全面发展。职业学校更应加强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并且促进德智体美劳的有机融合。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三、素质教育的有效路径

职业学校推进素质教育,必须建构起“课堂教学建构素质,社团活动拓展素质,习惯引导规范素质,劳动训练强化素质,社会实践提升素质”的有效育人路径。

(一)课堂教学建构学生素质。课堂教学是提升学生素质的主阵地、主渠道。要积极引导教师关注课堂教学中学生素质的建构,提出课堂教学中素质教育目标,明确课程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教学目标中的总体要求,实现有效教学,提升育人效果。要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否建构学生素质作为有效课堂的重要考核内容之一。

(二)社团活动拓展学生素质。社团活动是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平台。要组织老师深入学生社团,做好指导工作。坚持长效开展“优秀社团指导教师”评选活动,激励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社团指导工作。

(三)行为习惯规范学生素质。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技能型人才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要强化制度建设,推进精致管理。要根据职业学校学生管理规范,细化行为习惯要求,推进行为百分考核。要在教师中开展“党员联系宿舍、干部指导楼层”结对帮扶活动。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在“行为引导规范素质”中发挥模范作用。

(四)劳动训练强化学生素质。职业学校要大力弘扬墨子“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思想精髓,重视劳动,重视技能,激发和培养“劳动者光荣”的思想。开设劳动课,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真挚情感,要特别注重在劳动中的过程性教育、过程性评价、过程性管理。加强各种劳动技能训练,切实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鼓励学生在各种技能训练和比赛中脱颖而出,争当技能状元。

(五)社会实践提升学生素质。要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开展吃苦耐劳训练、综合才艺训练、沟通能力训练、合作能力训练、奉献社会训练。

第2篇:德智体美劳素质教育范文

振兴乡村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乡村发展。现在乡村碰到的最大问题,我认为是知识的问题和人的问题。现在,乡村的智力资源大量进城。为什么城市那么繁荣,都是由人的思想、人的头脑在不断的创造各种各样新的东西,而在乡村,相对来说,人们的平均受教育程度是远远低于城市的。所以,正是在这样一个城乡融合协调发展的新关系背景下,国家提出要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要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而且要努力让每个孩子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都接受高中阶段教育。

乡村教育对国家的功用。乡村教育是维护国家主权的一个重要途径。乡村,特别是边远的山区乡村,山高皇帝远,那国家的观念靠什么来陈述?书本会传递国家的意志、国家的观念,而且在生命里要陈述人的国家意志,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其次,基层教育的边界即党和政府意志与影响的边界。如果乡村教育撤了,流失了,那么很多东西将向乡村渗透。这些问题对国家来说都会产生整体的影响。离开了乡村教育,我们整个国家的现代化是不可想象的。

乡村教育对城乡社会的功用。乡村教育不只是对乡村有用,对城市也有用,因为城乡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对乡村来说,教育首先具有日常生活上的意义。朗朗的读书声,音乐的声音、唱歌的声音,这些对乡邻的生活是一个意义的坐标。如果每天有这个声音,父母或者长辈就知道中午该给孩子做饭了,知道我的生活是这样一个结构。另外,学校也是一个地区是否宜居的价值标尺。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只要有教育质量高的好学校,那个地方的房价都会上涨。哪个地方没有好学校,那它几乎就是沙漠,文化沙漠,不适宜居住,都要搬离的。没有学校,想建设好乡村,振兴乡村,是不可能的。

乡村教育对乡村儿童的功用。乡村教育首先丰富了乡村儿童的整个精神世界,由自然生命向社会生命提升,重塑和再造我们乡村人的生命,促进生命的成长。现在乡村丢失的是一种精气神,如果生命里面最重要的一个骨气丢失了,都看不起乡村,都要逃离,没有建设家乡的这种志愿,那乡村便真的无望了。

第3篇:德智体美劳素质教育范文

关键词:新时期;班主任;工作;探究

2013年8月23日教育部针对一直以来班主任教师工作负担过重的普遍现象,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在工作量、待遇以及教育学生等方面强化了班主任的权利,明确了班主任教师要拿出一半的时间来做班主任工作,并要求各地合理安排班主任教师的工作量,使他们有精力来关心每个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身心健康状况及其他各方面的发展状况。这是教育部针对新时期学生个性“张扬”、是一个他们自己认为思想有点超前卫的群体。为此班主任工作中,要按照新时期素质教育教学的要求,对学生充满爱,充满信任做好班主任工作。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引导者,是学校领导实施教学及各种教育活动的得力助手,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现将笔者新时期在班主任工作方法说明如下。

一、选好班级“一套班子”

班主任的工作不可能整天“耗在”班级里,因为教师还有很多各种要干。为此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离不开学生的配合,这里所说的并不是全体学生,而是有代表性的班干部的配合,一个班的集体面貌如何,很大程度上是由班干部决定的。班干部对班集体有着最直接而全面管理的作用,他们是班主任的左右手,可以减轻班主任的工作任务。

二、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每学期初,笔者都要根据学校工作安排和本班实际情况拟定班级奋斗的目标和班级规章制度,避免学生盲目、低效地学习和生活,并以此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动力。在制定规章制度时要按照新时期素质教育的要求,结合学生的知识能力与发展能力,将近期目标与学期目标很好的结合起来,不能好高骛远,以免丧失孩子的信心,并以此提高学生的素质才是目的。

三、标杆意识调动学生的激情

在班级管理中,笔者充分运用班级中做事认真和学习优异的学生,将他们设立成其他学生的标杆,要求其他学生在做事和学习中学习他们,有了这些身边的“参照物”,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就有了一种有形的行动准则和学习动力,使班级形成一种凝聚力和向上力。同时,我利用班会和语文课堂,经常向同学们介绍古今中外一些成功者的励志勤学、自强不息的人生经历,鼓励学生认真学习,争取后来居上。这样的班级无论是优秀生、中等生,还是学困生,笔者都会想尽办法激起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学习的激情,争取使所有学生取得共同的、更大的进步。

四、创新班级激励学评价机制

在班级管理中,笔者始终按照新时期素质教育教学的要求,注重调动全班学生学习的兴趣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的学习态度变被迫、被动为自觉、主动。同时注重学生激励性评价机制“你有这方面的能力,相信你能成功”,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容忍孩子的一切过错,并告诉学生,“老师相信你能改变”,用自己的诚心去唤起学生的信任;我还会及时鼓励表扬学生的点滴进步,主动与学生谈心,使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从而加倍努力。

五、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新时期素质教育教学要求学生全面发展。 可是怎样才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呢?一是要尊老爱幼,孝敬父母,还要爱护公共环境。二是有正确而的人生观价值观。除了要养成这些好习惯外还要努力学习,多动脑,培养多方面的技能;多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培养自己的意志力;培养自己的审美观。发展自己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多劳动,经常热心的帮助别人,会干家务活。三是要引导学生从小逐步养成知荣辱、知礼仪、树新风的习惯。在班级管理中,笔者始终关注学生的思想动向,通过品德课和班会课来引导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和中华文明的礼仪观,促进他们思想道德的正确发展。

六、在班级管理中融入“爱心”

第4篇:德智体美劳素质教育范文

大家,早上好!

秋天的校园里,每一处都飘着迷人的芬芳,秋天的校园里,每一刻都唱着动人的乐章。经过紧张而又充分的筹备,我校第八届艺术节即将开幕了。

近年来,我校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狠抓“全面+特色”教育模式,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采取多种形式,组织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生动活泼的文化教育活动,促进学生各项素质的全面发展。

为了高举文化艺术教育的旗帜,提高我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光大我校形象,营造更好育人氛围,我校相继成功地举办了首届体育节之后,又隆重的举办此次第八届艺术节。本届艺术节将为广大同学提供一次展现自我、总结过去的良好时机。

第5篇:德智体美劳素质教育范文

1.1“人格本位”的内涵

人格本位理念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的人格主义教育学提出来的,它认为整个教育过程中最核心的部分是学生人格的养成。所谓人格本位,其实质是在教育过程中以追求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为目的,核心精神在于:人不仅要学会知识,更要学会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及再创造能力,且由此产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1.2“人格本位”在高职体育教育中的内涵外延

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不容缺少的一部分,其目标就是要学生养成强健的体魄,为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高职体育教育的现状

2.1体育教育中缺乏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大学生违法、轻生的事件层出不穷,就是因为学生在思想和心理层面上的不成熟造成的。思想教育是学生心理健康、人格完善的必要途径。但是,反观现在的高职院校中的思想教育,完全是在走形式主义的道路,单纯以思想政治课等形式展开,不能够深入的影响到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养成。

2.2体育教育中缺乏对学生的生命教育

生命是可贵的。如果一个人连生命都不能去重视、珍惜,那么他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并不会产生多大的成就。除了他们自身的某些主观原因以外,最主要的客观原因就是学校忽视了体育课上的生命教育,没有及时向学生灌输相关的概念。

2.3体育教育中缺乏对美的发现与创造

素质教育提倡学生的全面发展,即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均衡发展。美的存在无处不在,即使在单纯的体育活动中也是随处可见的。但在现有的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中,比较多的课程就是竞技类的项目,对于欣赏类、视觉类的项目却是少之又少,比如健美操、形体艺术、啦啦队等等。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强此类课程的设置和研发,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去发现体育的美、生活的美,更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自己去创造美。

3“人格本位”下的高职体育教育的改善途径

3.1高职院校强化体育教育中的思想道德教育

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在民国时期先生就已提出来了,且五者之间相互联系。从另一方面讲,这也增加了思想道德教育的路径,让学生能够在体育活动中潜移默化的受到思想教育也是教育界所希望看见的场景,最后也必然是“人格本位”高职体育教育改革的有效途径。

3.2高职院校提高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视

生命安全是学生进行一切活动的前提条件。对生命的漠视会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忽视所有威胁生命的安全隐患而影响学生的生命安全,这样一来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与心理健康。因此,高职院校应提高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视,将生命教育真正的落到实处,以讲座、宣讲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推广与实践,为“人格本位”的体育教育改革打好基础。

3.3高职院校应渗透美育于体育教育之中

高职院校将美育渗透于体育教育中,无疑要进行教学形式的变革,这一教学形式不仅要能够让学生去发现美,更要能让学生去创造美,这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完全契合的。以往的教学形式比较单一枯燥,不能让学生完全融入其中,且有部分同学还会有些许厌学情绪,因此,以美为中心的教学形式改革是势在必行的。

4结束语

第6篇:德智体美劳素质教育范文

关键词 全面发展教育 素质教育 个性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A Brief Analysis of Allround Development Education,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and Personalized Education

LIU Zhidu

(Education School of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Jiangsu 215123)

Abstract All-round development education,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and personalized education has a lot of connections and the obvious difference as well, this paper tried to analyze the concept and meaning of their own, and the relations among them . From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education to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and personalized education, this is a a process of step by step, a continuous operation and a process of education philosophy's continuous embodiment. Straightening 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ree can promote our education workers to better carry out and implement our education philosophy in the practical work.

Key words all-round development education;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personalized education

近年来,全面发展教育、素质教育与个性化教育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对这三者的研究也越来越全面和深入。但很少有研究者将这三者联系起来,并对这三者的关系作出思考和分析,本文试图理顺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而推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向前发展。

1 全面发展教育

1.1 全面发展教育的涵义

简单说来,全面发展教育就是为了促使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而实施的教育。在古今中外历史上,对全面发展教育所包含的内容的认识不尽相同,但基本上包括德,智,体三部分内容。也有提出德智体美四育的,德智体美劳五育等。中国古代西周时期提出的“六艺”教育,即“礼,乐,射,御,书,数”也包含了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内容。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提倡自由教育,主张把奴隶主贵族子弟培养成自由人,要求身体,道德,智力和美感各个方面平衡、和谐发展。

具体说来,全面发展教育,是对含有各方面的素质培养功能的整体教育的一种概括,是对为使受教育者多方面得到发展而实施的多种素质培养的教育活动的总称,是由多种相互联系而又各具特点的教育所组成。

1.2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相互关系

全面发展教育包括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的教育,它们都是学校教育所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们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共同完成全面培养人才的任务。

各育都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因素。五育各具不同的作用、地位,担负着不同任务,都是学校教育的有机成部分,因此不能互相替代,互相等同,它们是缺一不可的。但五育又是互相联系,共同构成完整的学校教育体系。首先,五育必须统一在一个人身上,它们之间具有一种不可分的结构上的联系;其次,各育互相渗透,互相包含,不能截然分开;最后,各育互相制约,互相促进,任何一育的缺失都是导致全面发展教育的失败。

我国把“育人为本”、“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要使每个能动、可塑、具有不同特质的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和知、情、意、行等诸方面全面和谐发展,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独特性格、文化、素质特征。①

2 素质教育

2.1 素质与素质教育

《辞海》上对素质的定义是:“素质是先天的,是人的先天生理解剖特点,主要指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

所谓素质教育是指利用遗传与环境的积极影响,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认知与意向等因素全面而和谐的发展,促进人类文化向学生心理品质的内化”。②

虽然素质在某种程度上是先天的,但在笔者看来素质虽然不可完全扭转与改变,但其是可以改造、完善和促进的,而改造、完善、促进人的素质发展的过程就是素质教育的过程。笔者认为,素质教育是促进每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持续向前发展的过程。

2.2 高等教育的素质教育与中小学的素质教育的关系

高等教育的素质教育与中小学的素质教育二者之间既有一定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中小学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素质教育的基础,高等教育的素质教育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补充和延续,因为中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局限,使素质教育只能发展到一定程度,因此大学教育的素质教育作为中小学的素质教育的补充和延续就显得格外必要。

但是,高等教育所提倡的素质教育不仅仅是中小学的素质教育的补充,高等教育所提倡的素质教育是有其特殊性的。高等教育素质教育的提出不是针对应试教育,而是针对科学教育、功利教育,而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提出是针对应试教育的,因此二者的针对性不同。高等教育的素质教育是针对人们由于科学主义、功利主义的影响而迷失,从而希望大学应有人文精神,提倡人的理性回归。20世纪70年代,人们提出科学教育要人文化的思想,即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提倡大学应用丰富的人文校园环境、激励的人文教育思想来开展素质教育,而不是重新开设素质教育课程,而是应该把素质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之中,融入校园文化之中。

3 个性化教育

3.1 个性与个性化教育

个性一词来自英文individuality或personality,源于拉丁文persona,本意是指戏剧演员所戴的表演角色的假面具,后来被人们用来表示一个社会人的独特特征。个性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有研究者认为:教育学中的个性可以理解为人性在个体上的具体反映或表现。它既反映人性的共同性,也反映其差异性,是指个体在生理素质和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一定社会环境、家庭和学校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性等方面所形成的一系列较稳定而持久的独特性特征的结合。③而个性化教育就是培养受教育者良好个性素质的教育,“是与划一性教育相对应的教育”。④

有学者认为,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的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结构是多层次多方面的,由复杂的心理特征的独特结合构成的整体。在我看来,个性是侧重强调所有人都具有的个性的相同的构成因素和特征,而个性化教育则是侧重强调针对每个人个性中各构成因素的质和量差异。例如,能力,它是个性的组成要素,是每个人的个性中都具有的要素;但是在个性化教育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强调的是每个人能力的质和量的差异,针对这种差异来因材施教,这样才能促进每个人不同能力的发展。

此处,我们还需要注意个性的心理结构问题。个性的心理结构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倾向性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它是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个性倾向性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着人对认识活动的对象的趋向和选择。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身上经常而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它是个性结构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的多种心理特点的一种独特的结合。⑤清楚了个性心理结构问题有利于我们在现实的教育活动中,有针对性地发展学生的个性,由于个性心理特征比较稳定,不容易改变,那么我们可以从学生的个性倾向性的各要素入手,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理想信念及世界观等方面,从而促进学生个性中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的发展,为其个性的全面发展做好准备。

3.2 个性化教育的特征

有很多研究者对个性化教育的特征做出了分析,其中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有学者认为个性化教育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特征:(1)教育过程强调主体性;(2)教育的特色在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3)充分认识教育对象的差异性;(4)教育目标要着眼于未来,即教育目标的长远性。⑥

个性化教育最根本的特征应该是差异性,也就是说,个性化教育必须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给予不同的引导和教化,使每个学生个性中的优势因素得到发展,给学生以鼓舞和支持,然后在这个基础上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4 全面发展教育、素质教育、个性化教育的关系

我们首先提出的是全面发展教育。这是一个最高、最抽象的概念和理想,要转化为实践必须具体化,例如,全面发展教育要求人的“德”的因素得到发展,但其包含的要素过多,实施过程中困难重重,这时,我们挑选了“德”中的思想道德素质这一要素,作为我们培养学生“德”的发展的重点因素,在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的基础上,兼顾“德”中其他要素的发展,而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的过程,我们称之为素质教育的过程之一。因此,我们可以看出,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具体化,是理论与实践的中介,素质教育也会在实践中促进全面发展教育内涵和外延的发展。

有了素质教育之后,开始实施我们的全面发展教育理念,但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又发现,每个学生的素质之间是有差异的,要促进每个学生素质的发展就必须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优势素质的发展,在每个学生优势素质发展的基础上,兼顾其其他素质的发展。这样一来,个性化教育应运而生,个性化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化和实现途径,同样,个性化教育也会在实践中促进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外延的发展。

由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全面发展教育、素质教育、个性化教育这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从全面发展教育到素质教育,再到个性化教育,这是一个层层推进,教育理念不断具体化的过程。理顺这一关系,我们在教育学生的具体实践中,就会有针对性地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素质,在发展学生优势的基础上,给予学生鼓励和支持,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注释

① 刘利民.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J].中国教育学刊,2011.10.

② 赵夏青.浅析个性化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J].中国成人教育,2010(7).

③④崔瑞锋,田东.平个性化教育及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J].教育探索,2004(6).

第7篇:德智体美劳素质教育范文

那么,什么是素质?什么是素质教育?什么是“应试教育”呢?

素质,作为一个理论命题,有其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空间,而且有多维的审视角度和思路。一般说来,所谓“素质”,通常具有两个层面的涵义:第一种涵义是生理上的“素质”概念,主要指人们天生的感知器官、神经系统,又称遗传因素或天赋;第二种涵义是教育学实质也是社会学上的“素质”概念,主要指后天社会性的一面,认为素质是在先天某些因素的基础上,主要通过后天教育和环境影响而形成的一系列知识技能、行为习惯、文化涵养、品质特点的综合。换句话说,人的素质是指人的发展总水平,是人的诸种属性的综合,是由各种品质构成的整体结构。先天获得的遗传素质是后天形成基本品质的物质前提,而后天的环境与教育则是先天遗传素质能否发展的条件。举一个很明显的例子:一个先天的聋哑人,当然不可能成为一名音乐家;但假如一个人的音乐天赋再好,却没有得到后天的培养,也不可能成为一名音乐家,因此,提倡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每一 名学生先天获得遗传素质得以充分的发展,同时使他们获得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各种品质。

国家教委朱开轩主任指出: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往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的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明确提出:“应试教育”不是对以前和现行基础教育的概括,而是对其中存在的单纯以升学为目的而产生的诸多弊端的概括。

否定“应试教育”不是要否定现行的教育。所谓“应试教育”,是指在我国教育实践中客观存在的偏离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倾向。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主要区别,大体可以从以下10点表现出来:①从指导思想上看:素质教育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也就是为了全面提高国民的素质,它反映了现代的先进的教育思想;而应试教育则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是以追求升学率为目的的教育,是选拔式、科举式、淘汰式的陈旧落后的教育。

②从教育目的上看:应试教育是为适应上一级学校的选择需要,以应试训练为目的的教育;素质教育则是根据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需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创造和学会审美的教育。

③从教育对象上看:应试教育是面向少数人而忽视多数人,重在“提高”的淘汰式的“英才教育”:素质教育则是面向全体,重在“普及”,促使每个学生充分发展的“通才教育”。

④从教育内容上看:?应试教育完全围绕应试要求,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轻“德”、缺“体”、少“美”、砍“劳”,是一种不完全的畸型教育;素质教育则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的教育。

⑤从课程结构上看:应试教育是单一的学科课程,且只重视少数所谓“主科”,轻视所谓“副科”;而素质教育则以现代课程理论为指导,把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程等几个板块,都纳入课表,作为正式课程平等对待,有的学校还十分注意开发“隐性课程”,比如环境教育、校风建设等等。

⑥从学生课业负担上看:应试教育不按课程计划授课,随意增加课时,超纲授课,加大作业量,考试频繁,复习资料泛滥,各种竞赛名目繁多,学生课业负担加重;而素质教育则要求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严格按教育教学规律办事。仅以作业为例,内容适度,形式灵活,不仅重视巩固性的书面作业,还要设计富于个性和创造性的活动作业、口头作业、行为作业,并把课外阅读纳入培养健康的个性之中,以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⑦从师生关系上看:应试教育迫使教师“选择适合教学的学生”,强调师道尊严,师生之间是一种管与被管、教与被教、灌与被灌的关系;素质教育则强调尊师爱生,师生民主平等,双向交流。要求教师尊重、理解、信任、鼓励、扶植每一个学生,教师选择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应有发展的教学艺术。

⑧从教育方法上看:应试教育实行的是学生被动学习,死抠书本,脱离实际的教育;素质教育则是重视双基、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的教育。

⑨从教学途径上看,应试教育把课堂和书本作为教学的唯一途径,不同程度地脱离社会、脱离实际;而素质教育为了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适应生活的新型素质,要求实现教育的社会化,建构学校与社会的“双向参与”机制,使得教学途径增多,教育视野广阔,有利于从狭隘的完全同升学“指挥棒”对口的自我封闭中解脱出来,实行开放式的现代教育。

⑩从评价标准上看,应试教育以“分”为导向,以“率”为标准,以“考”为法宝,并以此来评价学校、教师和学生,实行的是僵化、死板的,“一刀切”教育;素质教育则确立社会实践的评价权威,淡化分数的警告、惩戒作用,把学生的差异作为资源潜能优势,实行的是使学生个性健康、完善发展的教育。

从以上10点基本可以着出,应试教育只注重应试的功利,不关心人的全面发展;不是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而是塑造适合“教育”的学生。“应试教育”在教育对象上的局限性,在教育内容上的片面性,在教育过程上的表面性,在教育成果上的虚假性,对基础教育危害甚深,对广大中小学学生的素质提高和健康成长影响极大,必须通过切实的努力动摇它、瓦解它、改造它,把它转化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关键是端正教育思想,树立现代教育新观念。应该树立哪些教育新观念呢?

第一,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目标观。基础教育多年来都是为构建教育“金字塔”服务的,单纯追求高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只要统考分数和升学率上去了,就“一俊遮百丑”,“哼一声都是经验”。这种以应试为主导的教育目标必须改变,而应培养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出发点和归宿,树立以培养受教育者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健康的身体、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以充分发展个性特长为宗旨的素质教育目标观,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发展。

第二,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一提到“人才”,人们马上想到专家、教授、工程师、学者等等。这些“拔尖人才”是人才,合格的劳动者也是人才。我们一 定要转变升学者是人才、唯升学者能成才的人才观;确立多渠道成长、多规格育才的人才观。要认识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多类别、多层次、多结构的,不仅需要自然科学人才,也需要社会科学人才;不仅需要科学家、思想家、理论家,更需要大量有一技之长的能工巧匠;不仅需要高层次的社会管理人才,而且更需要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的劳动大军,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在不断变化,不仅要知识丰富、学有专长,而且要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古今中外的无数事例反复证明:具有高学历的人不一定都能成才,没有高学历的人只要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也完全能够在实践中逐步成为某一方面的优秀人才。

第三,要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其主要的含义,就是要彻底抛弃以考分高低、升学率高低论成败的陈腐观念,树立以各种基本素质全面提高、个性特长充分发展为标准的教育质量观。我们常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就是要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用整体、综合的观点要求和衡量学生,从过去仅仅看分数转变到全面地去看思想道德、文化科学知识、劳动技能、个性特长和身体心理健康等全面素质的提高。

第8篇:德智体美劳素质教育范文

一、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强化德育教学的重要性

1、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强调进行德育功能的培养是顺应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

步的客观性要求

目前我国的主要目标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世界上强大的国家,这就要求我国的接班人不仅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更重要的是要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但是目前仍有很多的拜金主义、诚信缺失的现象出现在社会上,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还是人们的道德素养不够高,不狂热否认的是我国的德育教育还存在很大的缺失。要想建设强大的国家,首先要塑造一个强大的民族精神,培育出具有高尚品德和素养的高素质人才,重塑社会的道德体系,从而杜绝道德缺失的现象出现。

2、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强调进行德育功能的培养是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

由于高中阶段正是高中生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养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对高中生进行德育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关系到高中教育是否可以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关系到是否可以培养出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强大的爱国主义和良好的道德素养的新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以,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强调进行德育功能的培养是肩负着国家的振兴和昌盛的重要历史使命,使历史的必然选择。

3、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强调进行德育功能是全面落实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现行的新课标教学要求中明确规定,要培养出具有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高中的思想政治课程对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起着导航和引导的作用,新课标的教学要求中明确指出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人生态度和情感。所以,思想政治课程作为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的一门课程,其主要的教学任务是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的发展,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局限在培养学生的知识和学习能力方面,教师必须要明确教学主旨,加强对高中生的德育功能的培养。

二、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强调进行德育功能的紧迫性

众所周知的是虽然思想政治课程经过了多次的改革,但是课堂始终是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主要阵地,教师只是一味的强调课本知识,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德育教育,我们可以从以下一个方面看出:

1、学科教育趋向于功利化发展,重视智力教育,忽略培养学生的德育教育

由于目前的教育方式主要是应试教育,这就使得思想政治课程成了学生升学的工具。由于高中文理分科,文科班在学习思想政治课程时,教师往往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如何应对考试、如何得高分上,这就造成了政治课程的教学目标落在了知识点的传授和应试技能的培养之上,这样思想政治课程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价值的追求等方面的目标完全就被忽略。理科班由于高看不涉及思想政治的考试,思想政治更是被沦为了教学的边缘,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功能根本就无法实现。

2、学科教育趋向于表演化教学,重视形式,忽略教育的内容

虽然在诸多的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会通过对课程进行一些合理的设计,例如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举行一些关于德育教育的视频等,但是由于缺乏及时的指导和点评,使得这样的德育教育的环节只是流于形式化和表演化。教师的出发点并不是培养学生的价值观、态度和情感,只是为了应付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教学的评价进行的表面上的德育教育,所以这样的德育教育内容匮乏,缺乏实际的德育教育的意义,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效果也非常差,甚至对一些学生起到了相反的作用。

3、德育教育的主体缺失化严重,重视教育,轻视学生的感悟

在高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老师是非常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对思想政治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德育方面的价值有深切的认同,同时教师还要应用合理的教学手段,在进行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省和反思,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引导学生主导参与到价值的选择和价值的判断中去,学会分辨善恶美丑,实现培养学生德育的教学目标。

第9篇:德智体美劳素质教育范文

关键词:语文;小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035-01

小学语文作为义务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应如何根据学科特点去贯彻落实素质教育,从基础抓起,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呢?这是对我们每一个小学语文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新课题。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要亲近学生,培养学生学好语文的信心

语文课其实是一门实用性和趣味性很强的学科,造成目前一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有一种惧怕心理,觉得语文枯燥,难学的现象,这种现象追根寻源,其根本原因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使生动活泼的语文教学过程变成枯燥无味的单纯知识传授。在确定语文教学任务时,只讲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不讲发展情感,意志性格。对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显然估计不足。根据学生的好胜心理,应引进激励的竞争机制,增加交流锻炼的机会。消除胆小不敢说话,不敢交流等心理障碍。语文课上的师生情感交流,教师突出的是语言交流的过程,也就是说,鼓励学生大胆交流,有什么说什么,使课堂气氛轻松、和谐民主,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教师鼓励得越多,学生就有成功的喜悦感。对学习语文自然而然就增强了信心。

二、转变课堂教学方法

叶圣陶曾经提出了教学的最高境界:“教是为了不教”。自主、合作、探究是课程改革倡导的新学习方法,主要是让学生在学习中自主选择,独立思考,采取不同方法获取知识, 得到发展。而素质教育也反对强迫、灌输式的教育方法,要求从人性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尊重人的自由选择,充分展现人的无限潜能。将素质教育与课文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可使得每个学生主动、快乐地学习成长。如在识字教学中,我改变了以往就字认字的做法,而是引导学生看字形、想字义、悟字理, 用生字编故事,让他们通过合理丰富的想象感悟汉字的造字规律, 揭示汉字符号蕴涵的字理。结果学生不仅能又快又牢地记忆生字,还充分发挥其创造能力。例如:“坐”字可以这样记忆:“两个人坐在土上。”再如“吃”字, 学生常常写成“口气”字,所以我常常提醒他们有剌卡住喉咙, 吃不下了。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意识,也开阔了学生的思路。

1、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不是说学生就可以在家闭门造车,而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的发展以及学习的规律,有针对地指导学生。

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想学”的动机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亲其师,信其道”,一般说来,学生对某位老师产生恐惧,那么,对其所教的课也不会产生兴趣,反之,学生喜欢的老师一走进教室,课堂的气氛就会显得活跃,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就会油然而生,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容易调动。因此,教师摒弃传统的师道尊严,注重沟通师生情感,及时进行角色转换,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人文环境。

2、传授科学的学习方法

传授科学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未来学家指出:“未来社会的‘文盲’并不是指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指那些不善于掌握学习方法,不会自主学习的人。”所以,教师应有意识地贯穿学法指导。俗话说:“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教师告诉学生“是什么”,学生照单全收,但不知道是“为什么”,告诉学生“为什么”,学生可以有所领悟,但最重要的从“是什么”到“为什么”的思维过程却给忽略了。坚持让学生自主学习,哪怕学生的自得自悟的能力还不够全面、深刻,但对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

3、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吕叔湘曾说过:“上课的时候就应该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的活动应该压缩到最低的限度。”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和老师、同学展开讨论;为学生提供参与机会,让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学生如何去学。 课堂上,经常设计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环节,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促进学生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同时对其他同学的思路进行分析思考作出自己的判断,这种合作学习给每个学生提供了表现自己的机会,不仅使自己对知识理解更丰富、全面,而且也培养了学生之间合作的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担任小老师,把一部分阅读题让他们来做解释。让他们从自己的做题角度和思路出发,来解释选题的理由。有些同学做得非常好,不仅说出他们的理由,还说出他们的困惑和做错的原因,听者收益非浅,老师可以从中了解学生,抓好重点,调整教学的方向,也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