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化安全教学设计范文

文化安全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化安全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文化安全教学设计

第1篇:文化安全教学设计范文

一、确定教学基本技能的作用与成功体育课的标准

良好的扎实的教学基本技能,是新时代对教师的必须要求。从教学设计、教学语言到教态变化以及示范等都是教师要掌握的基本技能。随着现代媒体的发展,板书、板画更加丰富多彩,如何运用,则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进一步学习的一种技能。成功的体育课,要求体育教师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态度,拥有精湛的运动技能技术,具有渊博的文化素养,对学生有爱心和耐心,选择适合学生需要和发展的教学内容,并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采取充满智慧的教学方法,运用丰富多彩的组织方式,才能调动激发学生运动情绪和学练兴趣,从而达到有效或高效课堂。

二、体育教师落实体育教学技能的内容

体育教师对体育技术(动作)的掌握程度,超过其他群体,有比较大的优势,如果不经过系统训练,难以达到一定的水平;体育教师的教学,在满足学生对体育教育的需求上效率显著,难以超越,也就是说,体育教师对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独特价值;体育教师的教学,所采用的方法及其使用过程,即教学技能,是方法论层面的知识,具有模糊、复杂、不易传授的隐性知识特点,其水平、程度,与体育教师长期系统学习和工作经历紧密联系,难以复制;体育教师群体,具有强烈的以竞争、合作为特点的进取心和沟通能力,具有显著的以责任感、荣誉感为核心的良好人格特点。这显然与体育教师工作的职业特点有关,即体育教师的工作绝不仅仅是单一的学科教学工作,而是涉及每个学生、每个教师、多个部门的协同工作。学校运动队是学校的荣誉,体育大课间是学校管理,课外体育活动是校园文化。因此,体育教师是复合型人才,难以仿效。

三、体育教师教学技能的价值主要体现

一节成功的体育课一定能体现出全面提升教学质效的价值。那么,作为主要实施的第一阵地的学校教学,就在于学校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是否全面提高,其工作的核心必须建立在如何精雕教学诸环节、细琢教师的种种教学技能之上,方能全面实现注重教育内涵的大发展观和质量观。同时,衡量与评价学校的课堂教学质量是否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还取决于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是精雕教学环节,第二是细琢教学技能。如果能够做到的话,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也自然达成,同时是真正的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教师用及时到位的评价语言,引导、激励、沟通每个学生,使他们都得到充分的锻炼,达到一定的心率水平,同时能够或多或少地了解一些体育常识,掌握一种锻炼身体的方法。如动作示范能力,体育教师漂亮的动作示范是教师扎实基本功的体现,更是为学生提供清晰动作表象的基本要求之一。课堂管理与观察能力。体育课堂瞬息万变,需要教师仔细观察与处理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有些情况对教学有利,而有些情况对教学无利,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准确判断,作出及时的反应。预防与处理安全问题的能力。安全无小事,处处要当心,预防安全非并只是嘴上叫着喊着要注意安全,需要教师将安全意识落实在具体行动之中,所以这方面的能力很关键,不然发生事故,再好的体育课也是“白搭”。

四、体育教师的教学技能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表现

体育教师在体育课上所教技能会起到展示、亮相的作用,并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作用,同时能最大限度、最直观地激起学生对体育技能的兴趣,是展示体育教师能力、个人魅力的主阵地,更是建立学生与教师正确沟通的桥梁。技能关键性包括:恰当的预设,各种教学计划设计、目标设计具体明确、重难点把握准确、教学设计过程合理、运动量与强度设计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教法与学法设计巧妙等技能。这些预设不是一种随意,凭感觉的设计,而是建立在对新课标解读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综合考虑各种主客观因素酝酿而成的。在体育课中,再好的教学设计也只能够是一种假设。随着教学环境、时间等教学情境的变化,生成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教育契机,体育教学常用的示范讲解、巡视纠错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的教育情境的生成,它更需要的是一种沉稳的操作、方法的恰当、问题解决的策略及被废为宝的教育契机的利用,这里彰显的是一种体育教育的智慧,它是在一种娴熟运用教学技能的基础上生成的,并恰当地呈现在学生面前的。譬如示范、讲解运用恰当,纠错时机与方法合理,教学评价正确运用,场地器材布局合理,教学突发事件处理得当,教学节奏把握程度适宜等。

五、体育教师提升教学技能成就成功体育课的方法

第2篇:文化安全教学设计范文

本专题从体育课前预设与课后反思视角入手,重点讨论体育课计划编制与体育教学课后反思技能,由于体育教学涉及内容很多,如水平教学计划、学年计划、学期计划、单元计划、课时教学计划(备课)等等,因此本专题主要针对单元教学计划设计、课时教学计划设计、说课与课后自我评价、听课(或看课)评课等技能进行讨论。

第9期:运动技术诊断与错误动作纠正技能的培养与训练

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动作是正常的,特别是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动作,错误动作的出现也是必然的。体育教师的作用就是善于观察学生的动作,发现错误,分析原因,并施以良好的教学手段与方法,使学生少走弯路,快速掌握所学的运动技术。但是,要掌握运动技术诊断与错误动作纠正技能也有很大的难度。本期讨论围绕以下几个主题展开:

①举例说明如何发现学生的错误动作?

②运动技术诊断的视角有哪些?如何才能准确诊断运动技术?

③年轻教师如何培养运动技术诊断与错误动作纠正技能?

第10期:保护与帮助技能的培养与训练

由于体育活动本身的特殊性,体育课安全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敏感的问题,也正是这个问题迫使体育教师或学校领导为了确保学生的安全性,而把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运动项目拒之于体育教学内容之外,这对于促进学生的身体发展具有较大的损失。安全问题的确很重要,既要确保正常的教学,又不发生伤害事故,体育教师的保护与帮助技能就显得特别重要了。本期讨论围绕以下几个主题展开:

①实例分析各类有一定难度的动作教学过程中的保护与帮助?

②动作教学的保护与帮助有哪些方法与技巧?

③如何培养体育教师动作教学的保护与帮助技能?

第11期:场地器材布置技能的培养与训练

场地器材布置是体育课堂教学所特有的一项任务,体育教师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利用线条、颜色、器具等把场地装点一新,让学生一进入课堂,就有一个全新的直觉与美感,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欲望,为愉快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本期讨论围绕以下几个主题展开:

①场地器材布置的原理与作用有哪些?

②实例分析场地器材布置有哪些技巧?

③体育教师的场地器材布置技能如何培养?

第12期:课堂师生沟通与突发事件处理技能的培养与训练

课堂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师为辅,生为主,教是为了更好的学。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辅助、引导、服务于学生的作用。如果在课堂中学生思维受阻,教师又不及时疏导,势必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因此,教师积极引导、保持学生思维流畅,才能使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也能使课堂气氛活跃、浓厚。本期讨论围绕以下几个主题展开:

①不同性格的教师如何调整自己以适应体育课堂教学?

②实例说明师生沟通有哪些技巧?突发事件处理的原则是什么?

③如何培养年轻教师师生沟通与突发事件处理技能?

“实案选登”专栏选题

“实案选登”栏目为进一步提高实用性、针对性、互动性,2012年对刊登形式进行重新改造,以“教学设计+自我分析+网友点评”的多元形式呈现。教学设计:可以是完整过程,也可以是教学片断。完整篇包括目标、内容、结构、时间、次数和预计内容;片段式呈现最有特色、操作性强的设计步骤部分,并配教学反思文字论述,包括设计意图、注意事项和教学特色等,避免一些套话、空话和大话,只需要加入实践后的一些注意点即可。自我分析:需要老师们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剖析,针对教学环节、练习手段、组织形式,简明扼要分析其设计的优点是什么,符合什么样的教学规律。网友点评则是编辑在初步定稿的基础上,把稿件呈现在《体育教学》论坛(.cn)的 “实案选登”版块,进行网上讨论交流,届时我们将选择一些精彩点评同步刊出。

第9期:排球教学

以往的排球教学设计,更多体现了技能教学的过程,对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借助同伴互助、提高技能学习的有效性还研究不深。所以本期希望老师们能够更多地探索运用典型的新型学习方式来进行排球教学设计,在设计的过程中要注重学习方式运用的可操作性,合理安排学生学习与教师指导,追求教与学的有机统一。

第10期:民族传统项目

武术作为民族传统项目的代表,在学校层面开展的情况并不如人意,虽然在教材中一直存在,但缺乏引导和推广,我们迫切需要这方面的经典设计来为大家做出典范,让大家更好地了解武术教学的特点、注意点。同时老师们也可以把自己已经引进课堂的地域性项目教学设计呈现出来,让大家更好地了解与分享中国的民族文化。

第11期:耐力性项目

进入冬季,正是耐力素质发展的最佳时机,教师们可以围绕发展耐力素质为主题,力求改变耐力素质枯燥、单一的形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知识储备,设计趣味的游戏,或创设适宜的情境,让学生在快乐中进行有一定运动强度的耐力练习。

第12期:经典教学设计展示

拿出自己已经实践过的、最为得意的教学设计,无论主题、篇幅、片段还是一个具体的细节设计,都可以在此期展示。因为是已经实践的教学设计,请对自己的设计进行点评和反思,与大家一起分享。

“课改解读”专栏选题

第3篇:文化安全教学设计范文

绿色教学:焕发师生生命活力

绿色课堂的核心理念是“以学为本,把课堂还给学生。”我们先后实施了绿色课堂文化建设的七项行动:

行动一:作业批阅不打“×”。

教师们共同约定:在批阅学生作业时用“\”(期待线)替代“×”(错号),学生纠正错误后,再把“\”(期待线)变为“√”(对号)。期待线体现了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对错误的宽容以及对纠正的期待。

行动二:为学生设计精妙的家庭作业和课堂练习。

我们把家庭作业设计纳入课堂教学设计的范畴,要求教师将其当做备课内容写入教案,以消除家庭作业布置的随意性。我们要求家庭作业要紧扣“三点”(学生特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确保“三不”(不随意布置作业、不布置机械重复性作业、不布置时间和难度超负荷作业),做到“三明”(设计意图明晰、训练目标明确、训练效果明显),以提高家庭作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行动三:从微环节入手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学生作业负担过重往往是“课内损失课外补”造成的,为应对这个问题,我们从提高课堂教学质效入手,其中加强教学设计是关键。教师务必要精心备课,设计精巧的教学环节,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行动四:从备课开始确立学生学习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围绕学生展开,探究如何在“最近发展区”内开展教学以激发学生潜力。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不断与学生进行“对话”,让学生走进教师的教学设计,形成教师与学生的“联合备课”。如此以来,备课不再是固定化的程序,而是一场动态的师生交流活动。

行动五:建构“4S学程模型”。

所谓4S学程模型是指学生在“我们想学”的状态下实现“我们学会”,在“我们学会”过程中实现“我们会学”,从而促使学生“我们还想学”。

行动六:构建学习共同体“合作学习”。

我们构建了学习共同体“合作学习”,包括学生之间的合作、教师之间的合作和家长、社区与学校的合作,其中以学生间的合作为核心。具体为:一为小组共同体、班级共同体和师生共同体;二为班级教师共同体、学段教师共同体、年级教师共同体、学科教师共同体和全校教师共同体;三为亲子共同体、家校共同体和家长共同体。

行动七:绿色课堂教学比赛“人人获奖”。

举办绿色课堂教学比赛除了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之外,最重要是推进绿色课堂研究向纵深发展。绿色课堂比赛每年举办一届,每届比赛围绕一个研究主题开展。

绿色德育:让学生在实践中快乐体验幸福成长

绿色德育的核心理念是“快乐体验,幸福成长”,让学生在实践中快乐体验、在体验中幸福成长。

第一,“我参与,我成长”――“红领巾小区”活动。

“红领巾小区”是指学校和社区联合在学生家庭所在小区建立的少先队校外活动基地,少先队员们利用节假日在“红领巾小区”自主开展小队主题活动。活动内容包括环保节能、保洁护绿、孝亲敬长、自理自护、劳动实践、艺术交流和亲子阅读等。

第二,“我文明,我创造”――好习惯养成教育。

好习惯养成好教育,好习惯从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和社会文明习惯入手。

1.通过家长、教师、学生头脑风暴,形成《育才四小学生十个好习惯》;

2.设计“好习惯台阶”,引导学生“一步一个好习惯”;

3.开设网上“好习惯银行”,组织家校合作推进好习惯达标;

4.制定《文明班队评比办法》,设置《安全文明监督岗》、《文明班队公示栏》,引导学生自觉养成好习惯;

5.举办“养成教育班主任研讨会”,开展“好习惯养成教育”校本课题研究,开展“我能行,我最美”美少年评比活动。

第三,“我展示,我创造”――生本校园文化建设。

所谓“生本校园”即:校园文化展示学生生活,学生创造凝成校园文化。让学生在自己优化的环境中实现自我教育――

1.学生是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参与者,以主人翁状态参与学校管理,为学校发展出谋划策。

2.学生是学校行为制度文化建设的主体。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以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陶冶学生情操以及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3.学生是学校物质文化建设的主角。学生既是班集体建设的主人,也是校园文化的创造者,学生的爱心作品点缀着教室及学校庭廊,使校园文化环境更富生机活力。

绿色管理:让教师做学校管理的主人

充分发扬民主,让教师做学校管理的主人。

绿色管理的关键词是“简约、易行,高效”,遵循制度公约“不多于10条原则”,绿色管理是自主化、民主化和公共化的管理。具体做法包括:

自主化管理。涉及教职工的住宿、就餐、考勤、绩效工资、教学教研、工会活动、继续教育等方面的制度和公约,均由教代会牵头,教职工自己制订,修改和完善。通过教代会实现教职工自主管理。

民主化管理。学校管理不搞一刀切,在各方面改革创新项目实施中充分尊重教师个人意愿;严格执行民主程序,比如岗位聘任工作中做好信息、通过方案、自主申报、资格审核、初审公示、学科评议、学生评议、聘任小组评议、综合公示、拟聘公示、结果呈报等程序,切实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实行“学校骨干教师动态评审制”、“校园安全首遇负责制”。

公共化管理。学校管理实行开门办学,让班级、校级两级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管理;推进社区共建,完善学校、公安、街道办、居委会、企业共同组成的校务委员会,成立社区关工委、社区少工委,充分发挥社会优质资源的教育作用。

绿色评价:评价促进师生自主发展

绿色评价追求“自由、平等、全面发展”,尊重师生的主体地位、个性差异和人性尊严。

第4篇:文化安全教学设计范文

一、激活内力重自觉

教师是课例研究的主体,是真正的研究者、体验者,课例研究从发现、确定主题到研究结束的整个进程中,都应确保每一位教师享有平等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确保每一位教师的主人翁地位,让教师明白这次教研活动的目的、要达到的目标、自己应该展示什么、用什么方式展示;表达什么、用什么方式表达,使自己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从而,使课例研究有条不紊、有理有据、有深度、有效果,实现“要我参加教研活动”转变为“我要参加教研活动”,激发教研热情,提供教研动力。

二、常态教学寻问题

研讨实践中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教育教学中发现和揭示有意义的问题是研究课例的关键。从课例研究的问题产生角度分析,课例问题既可以通过定性或定量观察,通过归纳、整理方式从中找到有研究价值的、能够链接新课程理念的典型问题,围绕这些问题进行反思和行动;也可以预先由教研组通过调查研究等方式,发现和梳理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具有典型意义的课例主题等,如,在学生最喜爱的迎面接力中,如何在热闹的场面中发现游戏规则的遵守、交接棒时安全的维护;跳高、跳远教学中学生队形与纪律的管理,练习效率的提高与场地窄小的制约等,从似乎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

三、围绕规律究本质

课例研究是一个发现、分析问题的过程,更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课例研究从“教学设计”到“教学实录”到“教学反思”,都在努力探寻和思考课堂上产生了哪些教学冲突、问题是如何发生的、这些问题有没有研究的价值、是否能够链接新课程教学的理念、它的背景是什么等等。如单、双杠的教学与安全问题、中长跑中学生兴趣、意志与教学方法、手段的制约问题等,都要全体参与者围绕问题解决的方法、手段、注意事项等展开研讨,透过现象看本质来揭示某一侧面的教学规律,使教学课例成为帮助自己和他人提升发现、分析、解决问题、锤炼教学能力的“平台”。

四、求真务实做深研

课例研究重在过程,重在教学行为的转变,提升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课例”是“做”出来的,整个过程应真实、朴实地坚持和贯彻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教育科研紧密结合,注重把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转变为新教学行为。从体育教材的确定、组织教学的安排,到教案的编制到首轮上课;从课后围绕体育教学各环节的研讨到二度上课;从小组再研讨到三、四轮研究课;从撰写课例到课例研究总结。都应注重以常规技术教学内容为主进行教学设计,以理性的角度和常态的模式求真务实地加强教材的理解、解读,细化教学目标,追求最优化的教学设计和最简捷化的教学组织,实现最高效化的教学效果,确保研究过程的真实性,实现研究价值的共享性是课例研究的重点。

五、品评思辨促发展

课例研究“牵一动十”,会引发教师对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评价观的研评等教学理念的反思、反省。因此,全体教师“源于课堂”、“分析课堂”、“探究课堂”,对课堂教学进程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多元化的品、评、思、辩,透过课堂发生的现象,洞察现象背后隐藏着的“中心问题、关键问题”的本质。

1、品:品味凸显个人特色的鲜活、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学生活跃、快乐参与的学习体验;简捷、生动、自然、有哲理的语言艺术;品味凝聚着教师教育的理想、追求,闪烁着教师的教学智慧和创造精神、焕发出生命活力、意义的深远的课堂效果;品味教师教学预设与生成的精彩、细节处理的精美;教学节奏调控的完美等。

2、评:评不是“裁定”,是“探析”,应真诚地、实事求是地指出授课教师在教学理念的落实、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流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效果的达成、教学细节的处理、学法指导、教学组织、场地设计与器材布置等方面的不足,从教师、学生行为的核心环节入手,真心实意地进行教学会诊,提出针对性、实效性的改进建议、优化策略,让执教者听了你的评课后更有信心,更有勇气,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二度设计、上课、甚至于三度上课。让全体教师都能从最精彩的评议、最真实的建议中汲取到最优化的群体智慧与策略,从而,不断拓宽视野、开阔思路。

3、思:教师成长过程应该是一个总结经验、捕捉问题、反思实践的过程。反思既包含体育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各环节教学行为的反省,回顾、体验,既要思所得,发扬长处,发挥优势;也要思所失,汲取教训,补其不足;既要思创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又要思所疑,加深研究,明白透彻;找出令人感到兴奋和激动、沮丧和困惑的地方,对成功的地方进行总结,对失败的地方进行诊断、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与建议。反思也包含其他的教师、研究者的观察与反思。“完美课堂是可望而不可及”,在过程中学会反思,在反思中学会研究,不断完美自己的教学行为,实现教学智慧不断提升。

4、辩:上课是在“炼”,辩课是在“锤”,只有经过千锤百炼,才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辩的目的不是否定,而是为了改进、发展,辩课要“优点谈足,问题抓准”,重点辩析课堂教学的实际进程与教学设计有何差异?哪些地方超出了预期的范围?既可以采纳、吸收专家或同行的意见,也可以对同行或专家的意见提出反驳,为自己的某些做法进行合理的辩析,辩析时要说出为什么这做?有什么改进的具体办法?理论支持是什么?参与研究的教师通过教学观摩自己学到了什么,受到了什么的启发,面对同的课题或内容自己应当如何施教,使每一个参与辩析的教师都能以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通过辩析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教学理论,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使辩课真正成为一个多方受益、互利共赢的活动。

六、互助共进保双赢

课例研究是在专业理论引领下,为授课者、专家、教师之间的对话、交流搭建理念学习、情境设计、行为反省的合作、共进的平台,实现全体老师的专业共进既是活动的终极目标,更是最终归宿,也是衡量活动成功与否的标志。然而,传统教学、教研实践中教师之间竞争多于合作的状态,给教师之间的合作增添了不少障碍,教学中的单兵作战严重制约着教师整体优势资源的充分挖掘。“合作创完美,共享造精彩”,如何建构和塑造合作、共识、共享、共进的课例教研文化和教研氛围,“剖析一节课,带动一批人,变“单干”为“共进”是当前课例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更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切入点和促进教师成长的载体,课例研究给每一位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合作、互补、共进是每一位教师专业提高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陈先军.实施研究性体育教学的课例分析[J].体育师友,2005(04)

第5篇:文化安全教学设计范文

一、 精心设计问题,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问题的提出)

随着任务型教学理念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逐渐深入,越来越多的初中英语教师开展任务型英语阅读课教学。然而在实践中,许多教师对诸如:“任务型”教学途径中,为什么要有前任务、任务中、任务后的三环节设计?”“它们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任务与活动有何区别?“为什么要建立课堂教学的评价体系?”等问题感到疑惑,实施起来很棘手、很盲目。究其因,是由于我们缺乏充分的理性的思考和科学教学观的指导,因此往往在实践中只流于形式,不能把握实质,最后教学目标无法达成,也导致教法的推广最终失败。但是,根据个人的习得经验和工作实践启迪,语言学习中无论是输入说或过渡语说,关键是实现个人语言知识的内化和经验的改造、提升。因此,如果我们用“建构式”(Constructivism)的语言学习观和教学观点,来重新思考“任务型”教学途径的观点和实施建议,一切都会显得豁然开朗

二、 优化阅读课型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

1. “建构式”的语言教学观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源于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建构式”的语言教学观的核心:学习是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建构活动。首先,在充分尊重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同时,教学中的每一项新的学习活动都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直接有关,是动态的;其次,学生语言知识能力的评价体系,是建立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对事物的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之上的,是实用的。另外,“学习的质量是学习者建构意义能力的函数,而不是学习者重视教师思维过程能力的函数”。也就是说,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能力。2. “建构式”的语言教学观的启示

启示一: 语言学习过程是“言语——语言—言语”螺旋上升的建构发展过程。因此,我们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存在,了解他们的语言知识背景(Prior knowledge)和先验经验(Previous experience)。并且,要让学生清楚地了解“自己会了什么,能做什么,需要提高什么”的问题,这一过程是一个理性思考的过程,自我建构、完善学习的过程。因此,在“任务型”教法下,教师应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和多元的评价方法,有效地帮助学生建构新的知识体系。

启示二:英语教学应从“被动传输式”向“主动建构式”转变。我们应少一些单一的语言知识精讲模式,多一些活动式、参与式的教学模式。

启示三:应提倡创造性地语言学习。提倡充分运用“头脑风暴”、“心智联想”等发散思维活动方式,培养兴趣,积累语感,形成学生良好的创造思维。

启示四:在课堂教学管理中,教师应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和学习环境。我们要少些权威性老师,多一些良师益友。“任务型”教学途径正是基于这一点,提倡的合作学习,力求营造宽松、民主、自然、安全、和谐的学习氛围,通过学生真实的交往合作,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所以,它不仅仅关注学生的智力性因素培养,同时还关注学习过程中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但是,“合作”教学的管理,绝非无政府主义状态,而是讲究任务的合理分配、角色的分工合作,以及激励机制对个人和集体发展的正面导向。

三、 “任务型”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课型设计优化

1. 功能目标

阅读课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主要的教学目标,为达到这一目标,需要学习和掌握课文内容所涉及的语言知识(词汇、句型、语法和习惯用法等),以及了解课文内容所涉及的文化背景,进而在阅读方法、阅读速度、阅读技巧和阅读理解的准确度和深度(阅读欣赏)上得到提高。

2. 课型特征

(1)读是阅读课的主线,听、说、写配合。必须精心设计好各类问题,逐步加深理解;

(2)语言知识的讲解要适度,操练要结合语境; 转贴于

(3)以阅读获取的信息、材料来发展口头、书面表达为拓展导向;

(4)提倡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3. 操作程序

阅读前活动

目的:简介阅读内容和介绍文化背景,激发学生阅读的愿望,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这部分在阅读学习中非常重要。应注意的教学要点:快速浏览和预测。这一环节的主要活动形式是:头脑风暴和预测性活动。

在阅读前,教师应指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中出现的以下几方面内容:

标题、小标题、图片或图表大字或大写字体、大写单词、斜写单词或下横线单词、数字和大黑点、框架体。与此同时,处理单词也是非常必要的。处理的方式有“头脑风暴”或心智联想,即尽力回忆以往就所要学的话题涉及的单词,同时补充新单词。

阅读过程活动

目的:主要达到“假设与检测”的真实过程。该环节主要突出的教师应巧妙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先易后难,逐层推进,调动学生探究真理的最大的欲望,获取不同层次的满足。

4. 评价

阅读课教学不能脱离课文,应以课文内容为语言学习和语言训练的主要材料和铺垫,并提升。学生的活动应围绕课文学习为出发点,突出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符合逻辑。同时,建议开展口头、笔头表达的评分标准与学生的过程形成性学业评价相结合。

四、 结束语

第6篇:文化安全教学设计范文

一、科学设计拓展训练课的教学环节

教学设计是上好拓展课的根本和基石,也是一节课成败的关 键。教学设计应当从准确把握教材内涵出发,以拓展项目的教学 规律和运作流程为依据,结合受训人员的职业特点、年龄性别特 点以及接受和阅读知识的能力,科学设计每个教学环节。拓展课 教学不同于单纯传授运动技能和知识的体育课教学,有开始、准 备、结束等教学环节组成。传授某种技能只是拓展课其中的一个 方面,它更注重教学过程和教育功效的把握,更注重个人潜能的 开发和团队主体精神的凝聚和塑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更注 重收获某种理念和情感,更注重重塑团队的归属理念和心理感 悟。为此根据拓展教学的实施过程,尝试将拓展训练课设计为: 热身、融合、分享三个教学环节。

1.热 身

本环节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受训者的职业特点、文化程度和身 体技能及生理特点等要素,运用设计团队目标、团队展示、团队 游戏等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使受训者较快融入到项目和团队之 中,提升探究兴趣,增强每位受训者的集体归属感。同时明确在 现实工作和生活中给团队或个人带来制约和管理上的疑难问题, 即提出“我们错在哪?”或称为“提出问题。”

2.融 合

其是一节课的主要部分,也就是运动项目技能接受和团队

(个人)行为情感的接收过程。在此过程中,通过个体或主体参 与,掌握运动技能并获取个人感悟或团队共识,在活动中明确“如 何才能做到更好”,并且逐步明确现实生活或工作中给团队或个 人带来负面功效的主要因素,进而通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 识,达到“如何分析问题”的主要认知目标。

3.分 享

分享是整节课的落脚点,也是拓展训练课的精髓所在。它主 要是通过个体或团队对成败原因的亲身体验和总结,总结认知规律,上升为解决问题的办法,达成团队共识进而求得解决问题的 灵丹妙方。通过此环节达到“如何解决问题”的授课目标。

二、把握拓展项目的文化内涵,找到与受训目标相匹配的切入点。

每个拓展训练项目都有其深刻的教育内涵。如何能够找到与 受训者培训目标相匹配的切入点至关重要。受训者职业不同,其 受训目标也不尽相同。同样一个拓展项目,如有轨列车,企业可 能更注重团队效益和个人潜能的开发;学生可能更应注重团队协 作和团队情感的培养;机关单位可能侧重科学统筹和人际关系的 协同。因此,在上拓展课前应对受训者的职业特点、文化内涵、 工作价值取向等有初步了解,以便有针对性地挖掘出该项目的文 化内涵,找到授课的切入点。同时授课结束后还应做跟踪调查, 进一步检验教育功效,且验证所找的切入点是否恰当。

三、教学分享富于拓展课无穷魅力

教学分享是拓展课与一般的体育课存在差异的主要表现形 式。拓展课如果没有教学分享就不完整,也就失去了拓展课的魅 力。每一个拓展项目如果按体育课上,作为一种技能去掌握用时 不过 10 分钟。可是有了分享这一环节却不同了。通过分享和总 结,化解教学矛盾,重塑个体或团队心理;通过分享与交流变个 人经验为集体智慧,使每个受训者的心理有了归属感。

四、制定安全预案,预防安全隐患。

第7篇:文化安全教学设计范文

1“、一体化”教学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某一生产实践中提炼出的任务的教学模式。“一体化”教学模式体现教学与生产实践一体化、教学情景设计与实际工作环境一体化、学生要求与企业维修人员的管理制度一体化,最终实现教学与生产实践无缝对接。

2、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一体化教学应与企业实际工作紧密结合。根据汽车维修行业的特点,汽车维修专业人才需求大,技术升级快,设备要求高,现场经验要求多。学生在汽车维修企业的工作过程中学习;企业获得需要的技能人才,学校节省了教学场地和设备的投入。

3、学生学习和教师科研结合。多数研究项目是生产一线的实际需要,而这些研究项目也必然源于教学及教学管理的积累。学生在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来,从中学到前沿的技术,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研究项目,教师把维修行业的实际需求渗透在教学中,提高了教学的实际效果。”。

4、企业文化与学生素质培养结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职业素养与企业的实际要求相对比,增加学生对企业文化的了解,以便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好的适应企业。例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5S工作表现及安全生产和企业的要求相对比,学生在现场提出合理化建议,学生在现场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二、适应行业新形势,做好汽车维修专业一体化教学

1.做好任务的提炼。教学一体化教学活动的依据是企业的实际工作任务,教师必须要认真准备整个一体化教学活动中的总体设计和思路,认真地对待教学设计的编写,才能真正上好一体化的课程。在一个教学设计编写时,要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基础、实际技能的掌握情况设计教学过程,一体化教学如何进行任务完成后的自我评价、教师总结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只有做好充分的任务设计,才能真正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2.“三位一体”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法,在任务完成中以教师为主导,教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把学生作为主体,让学生自己设计任务完成的思路,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工作过程,不怕出问题,老师在过程中提醒和指导。

第8篇:文化安全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环境 教学设计 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3-139-02

21世纪以来,教育信息化浪潮风起云涌,各种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方案、产品纷纷粉墨登场,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学资源等为教学提供了良好的信息化环境。但是,如何能使得学习者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支持,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有效教学目的,其相应的方法和模式值得探究。

一、什么是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后,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学者的关注。20世纪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观是“教学是艺术”。但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意识到,教学也是科学,即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

从广义上来讲,有效教学就是在符合时代和个体积极价值建构的前提下其效率在一定时空内不低于平均水准的教学。

有效教学的“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的“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和策略。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意向、兴趣。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二是明确教学目标。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三是采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式。

二、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的构成

信息化的教学环境改变着教学方式。在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校园网和因特网等信息技术,作为新型教学媒体进入课堂的环境下,教师的作用不仅是向学生传递知识,整个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利用板书等教学手段和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促使整个教学以实践学习活动为中心。教师扮演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角色。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担当起一个导航者和帮助者的作用。

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是影响教学媒体应用的一切条件的总和。所以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的构成要素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社会环境方面的要素

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的社会环境要素主要包括思想观念、应用体制、人员素质以及文化氛围等。

思想观念是构成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的因素之一,思想观念因素决定了教学媒体的应用方式,决定了教学媒体的应用效率,也决定了信息化教学媒体应用的有效性,所以思想观念是构成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的重要因素;应用体制规范着信息化教学媒体的应用方式,制约着信息化教学媒体的应用范围。同时也给信息化教学媒体的应用提供制度上的保障。应用体制是教学媒体环境的重要组成因素;人员素质因素决定着信息化教学媒体的应用程度和水平;文化氛围是指信息化教学媒体应用过程中有关的人文、传统、习惯等因素。

(二)信息环境方面的因素

信息环境因素包括信息本身构成的影响因素以及信息技术。信息本身的因素是指信息化教学媒体所传输的信息的类型、内容和特征共同构成的对教学媒体应用的影响。信息技术因素是指包括信息压缩技术、信息存储技术以及信息处理技术等一系列技术在内的信息化技术。

(三)物质环境方面的因素

物质环境方面的因素是指在信息化教学媒体应用过程中对其产生影响的一系列的物质方面的集合。包括软媒体及其技术,硬媒体及其技术。软媒体主要是指软盘、光盘等存储介质,还包括红外传输等。硬媒体主要是指一切硬件设备。

三、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的有效教学途径

要做到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的有效教学,笔者以为,可以从构建合理的信息化媒体教学环境、做好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两个方面人手。

(一)构建合理的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

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这个系统对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媒体作用的发挥有着约束或者促进的作用。构建完整的媒体环境体系就要从影响和制约教学媒体的诸方面因素下手,以适应和促进教学媒体作用发挥为目的,以上述的构建原则为指导,从实际媒体应用出发建构起来的教学媒体应用环境体系。

1.建立合理的信息化教学媒体应用制度,构建信息化媒体制度环境。信息化教学媒体的制度环境是指由媒体应用制度和媒体应用规范等构成的并对信息化教学媒体的应用起到制约和规范作用的一系列因素的综合。合理的信息化教学媒体应用制度是优化教学媒体组合、提高教学效率的基本前提。

建立合理的信息化教学媒体应用制度,构建信息化媒体制度环境是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合理的信息化教学媒体应用制度涵盖面比较广,进行信息化教学媒体制度环境的构建必须明确这些应用制度的内容和作用范围。由于信息化教学媒体自身的特点,合理的应用制度体系应该包括教学媒体应用规范方面的制度、教学媒体技术规范方面的制度、资源建设原则方面的制度、信息安全性方面的制度、评价策略和规范等等。这些制度目前都已经零零散散的制订了。构建信息化媒体制度环境的方法就是根据信息化教学媒体的特点和教学的需求重新组合这些零零散散的制度,从教学媒体的选择到教学媒体的评价都具有开放性的制度约束。这样,信息化教学媒体的应用就会日趋规范化,而且这种规范化对信息化教学媒体的应用具有重要的作用。

2.更新使用人员的信息化媒体应用观念,构建信息化媒体主观环境。信息化教学媒体使用人员包括教师和学生以及信息化教学保障管理人员。使用人员对信息化教学媒体的应用观念直接影响到信息化教学媒体的应用效率。构建信息化媒体主观环境是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中的人的因素。这也是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构建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直接影响到教学媒体的最终应用效果。

进行信息化媒体主观环境的构建主要应该从教师、学生、以及教学保障和管理人员人手,还包括教学媒体制作人员。向他们传输媒体价值、使用方法、媒体的作用等等。通过引导和培训,使得使用人员能够建立媒体优化组合意识、媒体服务于教学意识、媒体价值观念等。这样的教学媒体主观环境就具有了初步的信息化教学媒体应用的人员队伍模型。

3.优化教学媒体应用平台的软硬件设施,构建信息化媒体客观环境。信息化教学媒体的应用平台是支撑教学媒体发挥作用的物理空间,

属于媒体环境中的客观范畴,同时也是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的核心部分。为信息化教学媒体应用构建合理的媒体环境的关键部分是构建合理高效的软硬件环境,包括操作系统的选择、开发平台的选择、技术保障以及相关的硬件设施。

构建信息化教学媒体的软硬件环境要本着上述原则特别是实用、高效、经济的原则,从客观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当前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教学媒体的软件技术与开发平台、硬件设施与媒体功能的有效整合,从而为信息化教学媒体提供基础支撑。比如构建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平台.有效整合多种媒体的优化组合,构建开放性的网络课程平台,构建虚拟实验室,构建多媒体积件库等。从软件开发和硬件配套设施的建设都为信息化媒体环境的客观软硬件环境提供实践支持。

4.完善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的评价体系,建立媒体环境作用监督机制。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的评价体系,是指从教学媒体优化组合的效果角度,对已构建的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的理论研究、实践探索、技术手段等方面进行衡量和评价,从而为信息化媒体环境的构建提供实践效果方面的反馈,使得系统不断完善。

(二)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其目的就在于帮助全体教师在自己的日常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业成就。做好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明确教学与学习任务以及问题的设计。教师要设计出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任务和问题,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借助丰富多彩的信息化手段将知识的学习和知识的应用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为知识的学习提供必要的“真实的”应用情景,并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通过网络化手段查找学习资源。信息化教学设计特别强调教师要掌握在互联网上获取信息的能力。能够在网络上找到相关的网址,这样便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从教师提供的网址出发去网络学习。

3.积极传播学生电子作品。教师要模仿学生。利用学校可以提供的资源和办学条件,创作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的成果(如研究报告)。并且学会如何传播自己的电子作品。

第9篇:文化安全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 企业实践 教学改革 道桥专业

【基金项目】依托北京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基于职业能力提升与技能大赛衔接的土建类高职课程改革研究”,北京高等学校青年英才计划项目(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Young Elite Teacher Project)YETP1819,北京市怀柔区优秀人才培养资助“怀柔区生态敏感地带工程建设对环境影响研究”课题。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185-01

引言:教育部2014年全国教育工作要点中提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顺德会议上的书面讲话稿中提到:“立足类型教育特点办学,走对接需求、特色鲜明的发展道路,是我们的重要经验。”教师队伍到企业实践是目前职业学校教师进行产教融合的一个重要途径[1]。

1.实践案例

2013年暑假期间,我本人参加了教育部“企业顶岗北京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训”活动。通过企业实践,对自己教授的课程,“建筑施工项目管理”“房屋建筑概论”及以后会涉及到“公路施工技术”和“桥梁施工技术”施工课程进行企业实践学习。本次实践的接收单位为强龙建设有限公司,中交三公局二公司京石二通道项目。分别参与北京京北职业技术学院校园道路改造工程和中交三公局二公司13标项目段桥梁工程。重点参与的是京石二通道高速公路(大苑村-市界段)工程第十三合同段。标段主要构造物包括跨线桥2座,跨河桥1座全长4公里,中标价为373037494元,合同工期24个月。假期中参与实践工作时期,我的导师为项目部于总工,工作内容主要是对工程进度的每日调查,工程难点的记录,以及施工技术工作。完成了近50天的实践记录,分别完成系部、学院、实践基地的汇报,完成了以施工计算课程设计,在课程中利用云居寺路分离式立交桥的施工情况,讲解了桥梁结构形式、结构特点、施工技术,并教授课程学习中如何使用《桥涵施工计算手册》。

2.收获

2.1 企业实践体会

思维方法的不同。课堂教学与施工现场对施工员实践要求不同。如,在授课教材中更多的体现的专业术语的讲解,而在施工工地,常用简单的词语表现。如桥梁中的上部结构、下部结构、支座、附属系统。而在桥梁施工中,施工员的说法,是 “五大部分、五小部分”,分部、分项工程内容。

关注内容不同。施工安全的重要性,施工期间的临时结构工程技术是确实影响施工的 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成本的重要环节。但在工程施工中属于附属工程,很少涉及。只有对实践工作中的实际需要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要求,使学生一毕业就能较快适应企业岗位,达到“零适应期”[2]。

文化不同。每个单位和项目部,都有自己的文化。正因为文化、技术的缺乏和能力的差距,目前很多施工工地的技术工种工人的工资远远超过了专业毕业生。

2.2 教学改革

教学内容改革。课程内容改革必须以岗位需求为根本的教学需要,进行课程设置。增加图纸识读、工程量审核、施工测量、施工设备和施工材料准备、施工基本操作和各分部分项施工质量控制、施工组织设计、工程竣工环节。按照实践活动的步骤和学生认识过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进行教学。

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活动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课堂中可以增设通过仿真现实企业的工作环境,模拟现实企业的岗位和工作职能,模拟现实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完整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场景模拟。

动态调整专业建设。对专业教学标准、教学计划及课程体系的调整,教材、实训指导书的更新等,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与企业需求同步、如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及时更新教学内容[3]。

把企业文化带进课堂。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促进了引进外来智力资源如外聘企业人员到课堂讲课,将专业需要、施工知识以及企业文化带到课堂教学。

3.存在问题

3.1注重实践学习内容多,教学改革时间短。

通过实践进一步把企业要求转化为对学生的学习要求,进行课程教学设计工作,将实践内容直接移入课程进行教学,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效果很好。但是课程教学设计需要时间短,课程的整体教学改革需要一学期或一学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效果才能体现出来。

3.2 注重教学环节设计,关注专业建设少。

教师活动实践工作多注重于教学设计和组织、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 注重于某一门课程的实践内容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学生课外学习条件的改善。针对于专业教学体系、教学计划、教学标准的改革依然比较少。但是如何结合课程进行全面改革和专业建设工作,是工作的进一步推进和提升。

4.解决办法

4.1 建立长期的实践活动和教学活动,建立长效的实践学习机制。

实践活动和课程改革都具备一定周期性,如实践活动多集中在假期,对于教师参与工程实践活动,往往仅限于一个工程的某部分工序,或者一个小工程的全部工序。建立为期一年的实践活动,同时适当减少教师在校工作量,将实践活动作为日常教学工作量和工作环节。课程改革也需要一学期或一学年的实践,通过这种长期的参与实践,学到实践到的东西带到教学中,结合课程进行整体改革。

4.2 建立企业导师与在职教师的协同机制,建立实践活动的长效联系。

与教师建立的企业导师富有经验的、具有良好管理技能或技术技能的技术人员,与教师可以形成相互学习和支持关系。

参考文献:

[1]吴静.加强高职院校教师赴企业实践锻炼工作管理的探讨.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2):44-46.52

[2]林文学,邹小云.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77-79

[3]章晓兰.中职专业教师企业实践锻炼成果转化为教学的实效研究.职业教育研究,2012.11:15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