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体育运动中的科学原理范文

体育运动中的科学原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运动中的科学原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体育运动中的科学原理

第1篇:体育运动中的科学原理范文

关键词:羽毛球;美学特点;审美价值

一、引言

体育运动自古以来都是与美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体育运动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社会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我体育运动人们的文化需求生活可以得到很好的满足。如今有很多体育项目已经成为一个表现美的重要载体,并且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开始更加重视对于精神领域的需求,更加重视精神生活,羽毛球作为一种比较常规的体育运动,拥有独特的精神文明价值,可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使人们能够像观赏一些文艺演出一样去看待羽毛球比赛,羽毛球等市委领导增添了一项独特的魅力,因此对于羽毛球的美学特征和审美价值的,就显得尤为的必要[2]。对于羽毛球美的研究是近代以来才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羽毛球运动的体育美学是依赖于科学和艺术的,是科学的艺术化表现,作为一向受到人们普遍欢迎的体育运动,羽毛球同样具有美学的价值,并且需要美学为其提供更多的艺术价值依据理论,从而使其张开艺术化的翅膀,然后去毛球运动在人类社会中能够更加自由地翱翔,通过美学和体育理论的相结合,运动中囊括了更多的美,使人们能够正确的认识到体育运动,敏捷也能够通过这种美学的探讨来知道羽毛球运动进一步的发展。

二、羽毛球运动中的技术美研究

羽毛球运动所展现的美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而且十分富有层次感,这种美学既包括强壮美,健康美,形态美等诸多方面,还包括节奏、协调、弧线、准确等多方面的美学价值。除此之外,羽毛球运动是智慧与美学的共同结合,在羽毛球训练和比赛的过程当中,能够看到运动员个人所展现出来的勇于拼搏永不服输的精神美。正因如此,我们应该看到,羽毛球运动不仅仅对于人的各项素质技能都有十分明显的提升作用,而且在具体的比赛当中还需要运用智慧运用战略,这也是一种美的体现,在此本文将重点分析羽毛球运动过程中的竞技之美,层次之美,艺术之美[3]。

(一)竞技之美

经济最早的含义是充分地发挥人的灵巧和力量的体育活动,发展至今,人们将体育运动大致地被理解为相互比赛、相互搏杀从而取得优胜的体育竞技项目。关于体育竞技在原始社会的时候都有过出现,那时候人们与大自然、与野兽、与部落之间都有竞争。在当前的运动比赛中,各项运动都具有十分强的竞争性,而与网球作为一项体育运动,其竞争性不亚于其他的体育运动,如果在羽毛球体育运动当中,运动员死气沉沉毫无生气,并且不能够拼尽全力去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这样以来就失去了运动竞技的意义,这样的比赛也没有任何的观赏性[4]。所以说羽毛球运动的竞技之美,是羽毛球运动的核心所在,通过竞技羽毛球运动员能够展现出更加蓬勃的生命气息,能够让更多的观众看到羽毛球运动的竞争性,双方运动员在比赛场上顽强对抗,激烈竞争,当对手之间出现旗鼓相当的情况,这样的竞争特征才会更好地体现出来,这样一来才能够给观众更加惊心动魄的审美体验,让观众能够更好地感受到羽毛球运动中的,运动之美。

(二)层次之美

人类在社会生活当中,各个要素之间都有着一定的联系方式,各个要素之间都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而正是由于这样的关系,导致各个要素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系统性和复杂性。而就去毛球运动来说,羽毛球的美学特征更多的是一种层次性。因为羽毛球的美学特征,不仅仅是集中在某一个方面,而是拥有多层次的复杂的一种价值体现,羽毛球运动包含着身体美、素质美、战术美以及价值美。这种美都是富有多层次的,不过对于这种多层次的美学研究,可以发现,羽毛球运动之间的美学要素都是相互联系,而具有层次性的,按照相应的结构对于羽毛球运动的特殊规律,进行科学的预测和分析,更好地让人们认识到羽毛球运动之美,从而使得羽毛球运动能够进一步的发展。

(三)艺术之美

羽毛球运动之美不仅仅具有美的具体形式,而且羽毛球运动的美还有一定的艺术性,羽毛球运动的艺术之美更多的是集中体现在运动过程当中,运动过程当中,更加重视运动当中的细节,通过对于各种羽毛球比赛研究,可以很好的发现,每一场羽毛球比赛都能找到不同的亮点,能够看到运动员们全力扣杀,能够看到运动员们在旗鼓相当之时,奋力拼搏。随着人们对于美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在看待羽毛球比赛的时候已经很少去关注比赛的输赢,而更多的去欣赏感受比赛的过程,从比赛的过程当中找到更多的美的体验,羽毛球运动更加成为一种展现运动员有身体美到素质美的重要过程,这也是羽毛球运动的魅力所在。而且不仅如此,在人们的日常运动当中,羽毛球运动更是人们十分喜爱的一种运动,具有大众性,们在参与这项活动的时候也会更加重视运动的过程,更加关注这项运动的技术之美,让自己能够在运动锻炼的过程中,增强自身的竞争意识,增强自身的拼搏意识,也能够增强自身的各项体能素质,这也是羽毛球艺术之美的重要体现。

三、结语

羽毛球运动作为一种具有大众性的运动项目,对于个人身体素质的提高以及个人思想意识的提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羽毛球运动的美学特点以及美学特征并不是只有某一种具体的特征,而是一种具有层次性综合性的美学特征,各种美学因子在这一个特征里面相互结合,相互影响,共同给人更多的美学体验和美学感受。王总在观看羽毛球竞赛的时候会被运动员的顽强拼搏的精神所感动,会为运动员灵活的身体素质而惊诧,也会在比赛过程更加激烈的时候,看到运动员的所展现出来的体育精神,这种种因素都能够很好地给观众以美的体验,这便是羽毛球运动的美学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阎增武.美学原理导论[M].济南:黄河出版社.2011,12.

[2]罗中起.美与文学的理论探索[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13,11.

[3]刘叔成,夏之放,楼昔勇等.美学基本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07.

第2篇:体育运动中的科学原理范文

关键词:高中;终身体育;意识

高中作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形成的阶段,如何进行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学,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这一问题已经越来越被重视。本文通过对高中生进行终身体育意识培养进行探讨,为提高我国高中体育教学效率,培养高中生的终身体育意识起到一定的参考。

一、高中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意义

体育运动不仅能够增强人体质,还能愉悦身心,使人们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长期坚持参加体育运动的人的身体健康水平与思维活力要远远高于不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人,所以是否具备终身体育意识,对人们工作与生活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而高中是学生体育教育的关键阶段,是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树立正确体育运动观念的黄金时期,因此培养高中生终身体育意识,能促使学生在今后人生中坚持不懈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对保证其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但是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学校与学生对高中体育教学重要性认识不足,高中体育教育一直为文化课让路,不但错过了培养学生养成体育运动习惯、树立正确体育运动观念的黄金时期,也造成了我国高中生身体素质水平不高的现状,严重制约了学生今后工作学习与生活中身体健康素质的提高,在这一背景下,积极对高中生进行终身体育运动意识培养有着更重要的意义。

二、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针对高中体育教学水平不高的现状,要有效培养广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重视高中体育教育,从教学氛围、教学内容与方法三个角度进行创新与改变。

1.营造良好的体育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

培养高中生终身体育意识关键在于培养高中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而良好体育教学氛围无疑是使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兴趣的前提条件,融洽的体育运动环境能够使学生身心愉悦,进而放下压力积极参与到体育运动中,从有趣的体育运动中感受参加体育运动的乐趣,最终达到激发和培养学生参加体育运动兴趣的目的。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当转变观念,避免采用刻板灌输的教学方式,或自由活动的教学形式,应当与学生建立朋友般新型师生关系,构建良好的体育教学氛围,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兴趣与爱好设计教学内容,通过引导与交流提升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规则与理论知识的学习,在与学生进行游戏化的互动实践教学中,激发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达到高中体育教学的目的。

2.设置丰富的体育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体育兴趣

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课堂教学效果,为了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教师在进行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内容设计时,应当发现学生特长,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导向,因材施教设计多元化的体育教学内容。例如,在进行竞技体育项目教学时,教师应设计大球类项目、小球类项目、田径类项目,如具备相应条件的学校,教师还可以开展水上项目与器械项目等教学内容,并针对学生的身体素质特点对不同的学生进行项目分类教学,使学生能够在参加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发现自身的优势,快速掌握所参加项目的技巧,进而对所参加体育项目产生成就感,形成长期参与该体育运动锻炼的欲望,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目的。

3.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体育自主锻炼能力

教师要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学方法是保障,因此,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重视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无论进行理论教学还是在实践教学中,都应围绕学生这一主体制定体育教学方法。例如,在足球理论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化教学工具,通过组织学生观看比赛锦集的方式,针对具体实例探讨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足球运动规则和原理,并掌握体育运动中的自我保护动作要领、体育运动技巧与战术视野等理论知识,利用生动鲜活的案例激发学生学习枯燥理论知识的兴趣。在理论教学中,教师不应局限于理论学习,应通过实践演练使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的过程中,重新理解与认识足球运动理论知识,使学生加深对足球运动的了解,发现足球运动的乐趣,提高学生自主参与足球运动的能力,进而强化其终身体育运动的意识。

综上所述,终身体育运动意识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因此要抓住终身体育运动意识教育的黄金时期,正确认识高中体育教学的重要意义,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当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体育教学内容,并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参考文献:

第3篇:体育运动中的科学原理范文

关键词:高中生;课余;锻炼

【中图分类号】G632

一、提出问题

体育锻炼是“积极性休息”,有“充电”效果,课余锻炼是自我学习的拓展,经过20分钟上的有氧运动之后,氧和血红蛋白水平提高了75%以上。机体处于富氧状态,以保持充沛的脑力和体力。对外部刺激的适应性和敏锐性得到加强,分析、综合能力,直接表现在记忆力及反应速度智力指标方面的提高。可是,有部分高中生反映:自我锻炼后出现神情恍惚、精力不集中、自控力下降、失眠、烦躁、嗜睡,抽筋等现象时有发生,对锻炼产生了质疑,热情降温;另外,运动损伤和运动性疾病也困绕高中生。

二、分析问题与对策

(一)明确目的。认识论的原理提醒我们:事物的发展是把双刃剑。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锻炼,不仅会影响锻炼效果,还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只有懂得和运用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科学锻炼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多注重体育知识的“预设”。有意识地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为课余锻炼备用。首先,让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身体锻炼的卫生常识,体育动作的规律特点,以及体育锻炼是如何促进人体生心变化的。其次,让学生懂得生理负荷与量的匹配和合理的锻炼程序;此外,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运用不同的锻炼手段和方法。

(二)重视准备活动,注意放松、整理。准备活动是体育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容易被忽视,能使机体逐步地进入运动状态,通过准备活动,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特别是植物神经功能)的兴奋性,增加关节的活动性和肌肉的柔韧性,有效预防运动损伤发生。针对高中生而言,一般情况有慢跑、徒手体操与及与主项运动相有模仿练习动作,根据个人的情况而定,主要靠自我感觉,关节韧带充分舒展,以感到发热,有微汗,面红气喘后能渐止为好。动作要舒缓,强度小,轻松愉快,选择富有节奏性的有氧运动。气温低时,长而充分,气温高时,短而简洁,准备活动不宜过多。与主项运动之间有1~3分钟的间隔较为适宜,也可以直接进入主项运动。研究表明,同样的运动,有准备活动者比无准备活动者在运动中吸氧量明显多,到达运动终点时血液中乳酸含量增加量明显少。

放松是体育运动的最重要技巧之一,贯穿着体育运动过程的始终。体育界有一种说法:放松是通向冠军的捷径,可见放松有多么重要啊!运动中应避免紧张,技能水平差、运动强度大时容易紧张,动作僵硬。对技能的形成和提高、防止伤害、疲劳的恢复都有很大的负面作用,紧张是运动的大敌。

整理是体育运动放松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加速乳酸消除、促进机体恢复到基础水准,克服体育运动的负面作用,主项运动时,心率、血压、乳酸水平较高,不要立即进入安静状态,逐渐的降低运动强度。直至恢复基础状态。内容有动作放松、心理放松、情景放松三种:动作放松是轻柔的特点,以轻摆、轻踢、轻甩、慢转或几节徒手操,最后做伸展练习,结合深呼吸,从周围到中心,又从中心到周围反复几次进行,作为调节部分,3~5分钟就可以了;也可以1~2分钟的缓步慢跑,轻快舒缓的徒手操和全身的伸展四肢,局部按摩或自我抖动肌肉的放松动作,以轻松舒缓的舞蹈为推荐形式;心理放松:通过冥想心理活动,想象身体的自由、漂浮或身处美好的意境中,使身体从头到脚全面放松;情景放松:外部优美环境、旖旎山野,平和的笑容、美妙的音乐,享受运动的快乐,具备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

三、运动量的选择

运动量是人体在体育锻炼中所达到的生理负荷量。运动量的大小与运动强度、密度、持续时间及完成数量有科学的关联。高中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运动量,如性别、体质、训练水平等,及时作好自我监督,尤其要注意锻炼后疲劳感的适度,关注身体机能的不良反应。高中生的课余时间有限,认识到心率指数在160次/min以上对人体是有损害的,运动时乳酸和磷酸盐供能形式趋于明显,肌体主要呈现无氧呼吸,推荐使用中等强度以下(包括中等强度)、中等量的运动,主要采用有氧运动形式,易于掌握,心率控制在(220―年龄)乘以65%以下。量能物质氧化较彻底,以主观感觉“轻松而不痛苦”,遵行“不要竞赛”的信条;体育锻炼要有长期性准备,避免急于求成。做到:1、负荷由小到大,逐步提高,在逐步提高“量”的基础上,再逐渐增大运动量,2、量与强度的合理匹配遵循金字塔原理:强度大量小,强度小量大。高中生课余锻炼应避免明显针对谋求力量、速度、耐力等提高专项素质锻炼形式,

四、方式和环境选择

高中生课余锻炼可以选择游泳、登山、跑步、球类、打拳、徒手操等,或街舞、滑轮、定项运动等时尚运动,多种方式交替进行,保持新鲜感。可以适当变化运动姿势,避免选择激烈的、对抗的、危险的运动,有伙伴参与,有利交流锻炼心得,互相学习;选择野外环境,如:小山丘,田埂,小树林,有新异刺激,提高锻炼的兴趣;乐意练习;在运动场馆、公园、学校等有众多练习者,有融入其中的良好氛围,更有相互参考借鉴,看看远处美景,享受自然的妮风光。营造平和、乐观、自信的良好心态;推荐选择有兴趣二至三运动方式进行锻炼。

五、睡眠与饮食营养

第4篇:体育运动中的科学原理范文

关键词 学校体育 非智力性因素 学习主体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7.01.022

0 前言

人类社会的客观存在表明了人类自身所具有的社会属性。社会属性的人是具备自我认知与自控能力的主体,具体表现在感觉、认知、情感、意志、需求等方面。健全的社会人是由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构成的这一观点早已在教育界达成共识。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是构建完善人格的左膀右臂。智力因素也称认知因素,主要体现在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面,主要包含记忆力、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等方面。它是人类实现认知活动的重要操作系统。非智力因素也称非认知因素,主要是指智力因素以外的心理因素,它包含面较为广泛,如: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方面。它是实现人类认知活动的主要动力系统。正是人类内在的操作系统与动力系统的相互配合,才产生人类外在的认识与改造世界的行为活动。然而,由于当前升学、就业的压力使社会、学校更注重智力因素,而弱化了非智力因素的地位。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学校由传统的教学目标向“三维”教学目标转变,即“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c价值观”。故而,单纯发展学生智力因素或轻视非智力因素的教育教学是在实践的检验下让人们认识到错误性。“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让学校体育开展确立了方向和明确了目标,因为学校体育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完善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运动技能的掌握是“人的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共同参与的结果”,无论是体育教学还是课余锻炼,其实践表明“重视非认知因素的培养,不但有利于人才的成长,更有利于体育课程质量的提高。”①

1 讨论与分析

1.1 非智力因素结构在学校体育中的表达

学校体育的功能具有多样性特点,包含着教育功能、健身功能、娱乐功能、文化功能、经济功能等,体育教学则是学校体育本质功能的具体体现,即教育功能。②课余锻炼则是更好地发挥了学校体育的健身与娱乐功能。与其他学校课程相比,学校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手段、运动技术学习为载体、运动负荷为控制的一门教育实践性课程,其独特性决定了非智力因素在学校体育中更显突出。

1.1.1 体育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对学习效果的重要影响力,它维持着人们向着学习目标前进的坚持程度。③就体育学习动机的机理而言,体育学习主体是在其主观需求与客观事物自身功能的共同作用下,结合体育学习主体内驱力和外在诱因的引发下产生的。体育游戏的热爱是符合人类天性的特性之一,学校体育的娱乐功能总能让广大学生乐此不疲。学校体育的健身功能是人类生长发育、适应外界环境的独有功能。空旷的运动场所提供的自由空间感是学生走出教室,尽情奔跑嬉戏的内在需求。正是体育运动独有的娱乐性、健身性以及教学环境所拥有的空间感成为广大学生喜爱运动、学习体育的内部动力。

1.1.2 体育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习主体通过主观努力实现对学习对象的认知或积极参加学习活动所产生的心理上的爱好或追求倾向。“体育学习兴趣是学生积极、优先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标志,对体育学习效果有着重要影响。”④学习主体在学习某种体育运动所产生的情绪高涨、行为主动、不怕困难、肯苦练、肯钻研等外部表现,都是行为主体内部兴趣心理活动驱使。而且,在学习兴趣驱使下即便学习过程辛苦和艰难,行为主体依然能够全身心投入并感到愉悦。例如,男生普遍对球类运动兴趣盎然,运动行为就有稳定性和持续性;女生则对舞蹈、形体等运动更有倾向性。

1.1.3 体育学习情感

学习情感是学习主体在实现学习活动过程中对客观学习对象所产生的情绪态度体验。学习主体对体育学习情感地表达体现着学习主体参与体育运动的意愿性。“当学生在体育行为过程中能够得到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时,才可能更加愿意参加体育活动,形成稳定的行为意向,而稳定的行为意向才会促使体育行为的持续。”⑤师生良好关系的建立同样也离不开积极健康的心理情绪。就心理体验而言,心情愉悦、无压力负担,学习主体在接受知识、技能学习时才会得到尚佳的学习效果,例如:体育课上往往态度端正、性格开朗、学习积极的学生更易表现出灵活敏捷的思维能力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1.1.4 体育学习意志

学习意志是学习主体在既定目标驱使下,有意识、有计划自觉调控自我行为方式并努力去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与状态。体育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的实践性课程,其运动技能并不都是简单易学的,而且运动技能的提高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娴熟精湛的技能离不开课堂外的勤学苦练,坚定的意志品质是完成外在任务的内在动力。学习意志表现出的独立性让学习主体在运动中具有良好自我审视能力,果断性让学习主体在运动中展现出更好的决策能力,坚韧性则是学习主体在运动中勇气和毅力的最好体现。

1.2 学校体育对学习主体非智力因素的塑造

学校体育课程的主要设置是以运动项目为中心,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逻辑认知与身体认知兼备,明言知识与默会知识共存的实践性课程。⑥该课程与其他认知性学科相比,其显著差异性呈现出对学习主体非智力因素塑造的优势特点。

1.2.1 体育动机的培育

当前体育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难度适中性都说明了学校体育注重学习主体的学习需求,关注着学习主体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主体是否认可和需要体育运动源自主体对运动行为价值的评判。因此,运动技能的价值便是学习主体投入精力并付诸行动的原动力。体育运动的本质属性与自然质功能是强身健体,而体育教学与课余锻炼时时刻刻地诠释运动的价值内涵,加强学习主体对体育内在价值的认知是培养体育动机的先决因素。体育结构质功能告诉我们需要对运动原始材料加工后,方能实现体育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因此,体育理论知识和体育运动原理传授是端正学习主体体育动机的前提。

1.2.2 体育兴趣的激发

兴趣的本质是行为主体从事行为活动过程所产生的愉悦感和幸福感,感觉越持久行为活动时间也会随之增加。体育课程通过肢体语言的表达引导着学习主体释放着运动的天性。体育游戏的丰富性、教学内容趣味性、体育评价多元性是学校体育激发学习主体兴趣的重要手段。创设问题情境是让学习主体积极投入学习实践的有效途径。注重理论知识传授是让学习主体从本质把握运动原理,循序渐进的教学训练是让学习主体快速掌握运动技能的关键环节。清晰明了的思路和准确流畅的动作是培养学习主体体育兴趣的重中之重,也是形成个人运动特点的核心所在。

1.2.3 体育情感的丰富

体育情感的生成与发展遵循着“体验感受―理解与感悟―领悟意义―情感深化”这一过程。⑦体育动机的培育、体育兴趣的激发让W习主体有了运动的初级体验和感受,体育运动过程中主体所产生的喜悦、激情、感动等点点滴滴情感,积蓄了运动主体对体育运动的感悟。素不相识的人在同一运动规则下能共同谋划进攻策略、安排后防布置,一起承担胜利的快乐和失败的难过。体育情感的生成是形成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保障。就智力学习产生的情感而言,体育运动带给学习主体更多的是游戏活动中营造的欢乐气氛、比赛过程中的集体拼搏和荣誉感等。同时,体育情感的生成也是意志品质形成的动力所在。

1.2.4 体育意志的培养

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意志品质的展现与运动主体的情感表达关系密切。运动技能原理的认知并不能实现对情感的控制,复杂的运动技能以及持续的比赛时间都离不开运动主体意志品质的内在控制与支撑。一个人在困难的情况下是否坚持努力靠什么,最显像的就是靠自我的激励(即便是有他人的激励,也必须得到自己的认可),自我激励也就是自我暗示,就是“自己对自己说的一句话”。⑧意志品质正是在体育运动中一次次的生理痛苦(寒冷、闷热、手磨破)、对危险恐惧(怕摔倒、怕受伤)、对失败的惧怕、对枯燥的厌倦等过程中逐渐积累形成的。

2 小结

无论是人类行为的操作系统还是动力系统的发展均不可偏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存在同等重要,忽视任何一项的培训必定影响人的全面发展。学校体育承担着对学生非智力性因素塑造的重任,学校体育开展的过程实质就是学习主体个人内在心理的不断外显与其学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方面训练的互动过程。因而,这相互影响的过程正是“全面的人”塑造的关键阶段。

注释

① 吕坤.高校体育教学中对学生非认知因素的培养[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5(8).

② 周登松.学校体育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66.

③ 谢亚雄.对南京体育学院优秀运动员本科学习动机的研究[J].科技资讯,2016(15).

④ 柴娇.近20年国内外体育学习兴趣研究综述[J].体育学刊,2014.21(6).

⑤ 付东.大学生体育态度与体质健康的调查研究及相关性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6).

⑥ 刘斌.体育专业教育中的“术科”课程[J].体育学刊,2010.17(8).

第5篇:体育运动中的科学原理范文

关键词:幼儿;武术;体育运动

一、幼儿武术教学属于国粹文化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出于强身健体、自我防卫与保家卫国等原因,发展出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武术流派。数千年来,大多数知名武术流派一直绵延至今,一脉相承。随着中华民族的强势复兴,传统国粹文化日益受到重视,比如说书法、国画等,都已经成为一些高等院校的教学内容,而武术作为国粹文化的一种,其影响力也在恢复和扩展。各地的武校办得如火如荼,武术表演成为不少体育院校的专业课程,在很多时候,武术作为一种文化交流项目,还走向世界,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

幼儿学习武术并不是新鲜事,古代不少武术名家都是从幼儿时代就开始习武的,只不过规模不大,基本上是以师徒传承方式来教授武术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幼儿基本上都集中在幼儿园读书,因此当代幼儿武术教学更多的是一种更为规范的幼儿体育运动形式出现的,这是武术作为国粹文化与时俱进的一个时代特征。

幼儿开展武术教学,自然是可以培养幼儿的武术运动技能,锻炼其身心,当然更重要的是还可以通过武术教学,让幼儿接受武术这一传统国粹文华的熏陶,让幼儿对武术文化产生兴趣,培养起对传统武术文化的亲近感和自豪感,从内心深处领略中华武术文化的魅力,从而为以后弘扬武术这一传统优秀文化奠定一种心理和情感基础。

二、幼儿武术教学能够丰富幼儿体育运动形式与内容

作为幼儿体育运动的新内容和新形式,幼儿武术教学自然能够丰富幼儿体育运动的形式和内容,毕竟中华武术内容庞杂,对于幼儿武术教学,还需要根据幼儿生理和心理特征进行研究、总结和梳理,以武术德育故事、武术游戏和武术礼仪等内容丰富幼儿体育运动的形式与内容,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1.武术德育故事能够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和优秀品质的发展

中华武术的千年传承,除了留下一整套训练技巧和搏击经验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留下了武术体现中华美德的武术故事。武术故事能够对幼儿起到德育教化的作用,这些武术德育故事可以在幼儿武术教学中穿插讲解,也可以作为故事单独讲给幼儿听。幼儿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武术德育故事来设计一些体育运动游戏,比如说以“木兰从军”、“岳飞抗金”、“霍元甲打败俄国大力士”等武术德育故事来设计游戏,激活幼儿体育运动兴趣,让幼儿在听故事的过程中能够开展体育运动锻炼,同时还能接受传统文化熏陶。

2.武术游戏能够锻炼幼儿的身体素质

根据武术套路和特点,幼儿教育工作者可以以其为基础来创作和推动武术游戏,武术游戏实际上就是幼儿体育运动的一种内容和形式。从某种意义来说,武术游戏应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特质,还要考虑到当代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等基本原理和规律,使其让幼儿在参与的过程中能达到较好地锻炼身体基本反应速度,以及运动协调性和敏捷性的效果。在安全的前提下,武术游戏能够促进幼儿身体素质的发展。对幼儿来说,武术必须带有游戏的趣味性,这样才能够吸引儿童的兴趣,让其乐于参与,最终在武术游戏动作中达到锻炼身体的效果。

3.武术礼仪能够促进幼儿在体育运动中的社会性发展

作为礼仪之邦,中华民族颇为重视幼儿礼仪教育,武术领域亦不例外。在幼儿体育运动中,对其进行武术礼仪的教育,让他们学习基本的施行武术礼仪,并且培养基本的武德,让他们在武术活动中养成尊师重道,敬重他们,讲究诚信,宽容待人等社会性品德。武术礼仪既包括一整套相对完备的武术礼仪动作和仪式,也包括对武术礼仪内涵的认知和了解,这对于幼儿是一种很好的文化熏陶。礼仪作为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将其融入到幼儿武术教学中,让幼儿在武术这一种体育运动形式中获得社会性发展的促进帮助。

三、幼儿武术教学能够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幼儿武术教学,不仅仅对幼儿强身健体有作用,而且还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有益处。幼儿武术作为幼儿体育运动的一种形式,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促进作用是全面的。

1.武术教学能够促进幼儿强身健体

武术教学对幼儿身体素质机能发展的作用是最基础的,也是最根本的。在幼儿武术教学中,有许多基本动作,比如说挥拳踢腿、站马步、弓步推掌等,可使幼儿的肌肉力量和身体协调性得到增强,增强幼儿的体力和身体柔韧性。有些武术还讲究呼吸,手眼配合,这对于幼儿的心肺功能和整体协调功能发展作用明显。

2.武术教学能促进幼儿心智开启

幼儿通过练习武术,会给幼儿的大脑带来各种刺激,通过武术训练中对空间感知,从而积累起经验,增加识别能力,非常有利发展幼儿的空间转换思维,发展形体感知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形象思维和创造能力的目的。在武术训练过程中,幼儿会主动想办法克服练习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培养勇敢独立精神,开启儿童心智。

3.武术教学能够促进幼儿的自信心建立

我国独生子女众多,一些幼儿因为家庭过度溺爱,倒是其情绪发展能力缓慢,缺乏自信心,很容易产生恐惧、害怕等情绪,不敢尝试,容易放弃,过度依赖父母。通过武术教学训练,可以让其更同龄儿童一起学习和竞争,慢慢的就可以更加活泼开朗,这样是有助于其自信心建立的。

结语:幼儿武术教学对于幼儿体育运动的促进作用是明显的,通过武术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幼儿的身体机能,更能培养幼儿的优良品质,从而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从长远来看,幼儿武术教学将会成为幼儿体育运动一种非常有发展潜力的领域。

参考文献

[1]曹中平.民间体育游戏应用于幼儿健康教育的实验研究[J].调查与研究,2005.

[2]单锡文.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武术综合能力培养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3.

[3]夏加强,刘颜.在游戏中发展幼儿的认知能力刍议[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2.

第6篇:体育运动中的科学原理范文

关键词: 短跑 力量 训练方法

力量在短跑运动中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素质。它是在肌肉紧张或收缩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能力。肌肉力量由完成动作使肌肉群收缩的合力、肌肉群收缩的协调能力和杠杆的机构率三种因素组成。其中肌肉收缩形成肌力又可分为动力性力量和静力性力量。而动力性力量又再分为重量性力量和速度性力量。因此力量不但是人的重要身体素质,而且是在人体进行体育运动中的首要素质。力量是获得运动肢能和取得优异运动成绩的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其他各种身体素质的重要因素。

短跑运动素质包括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柔韧、协调等六大素质系统,每类素质又包括一系列具体的素质。运动素质是体能训练中最主要的一种能力的训练内容。它们直接决定专项运动训练的水平。决定运动素质的主要因素是有机体的形态结构,各器官系统的机能,能量物重的储备等。力量素质是所有体育运动的源泉,短跑运动是周期性的速度力量项目,肌肉力量与速度和跑速直接相关。研究表明,跑速提高一倍,肌肉阻力加大四倍,也就是说速度越快,所要求的肌肉力量越大。因而要提高速度,必须增加肌力,而要增加肌力,必须加大肌肉横断面,也就是说要增加肌纤维,所以力量的提高十分重要。

一、力量训练在短跑项目中的作用

短跑是在运动竞赛中跑距最短,速度最快,竞争最强的项目。它是在人体大量缺氧的状况下,进行持续高速度的极限运动。因此,重视短跑力量训练,让肌肉表现出最大、最快的收缩力量,是进行短跑力量训练的关键。

在短跑力量训练中,要根据短跑用力的特点,注意积极发展肌肉群的爆发力,爆发力不但在其他运动中显得重要,在短跑中也是取得高速度的动力。爆发力是由力量和速度组成的,运动的肌肉越大,速度越快,速度来自力量,力量来自肌肉,这一点十分重要。短跑是一种高速度的、积极连续的周期运动。快速的肌肉收缩与跑速有直接的关系。我们在设计和安排短跑时,首先要考虑神经,肌肉的用力性质必须同所进行的短跑相似。以往有些教练员习惯用大负荷杠铃全蹲作为发展力量的主要练习手段。这种做法对发展力量特别是发展股四头肌的力量,能起到关键作用。然而对其他相关的肌肉力量影响不大,特别是限制了爆发力的发展和提高。因为这些负荷全蹲的练习,是在原地进行的,且动作速度缓慢,与跑时的连续快速用力有矛盾,性质也不符合。

为了加强短跑运动员爆发力的训练,取得良好的爆发力效果,除了采用各种大强度的跳跃练习、不同短跑距离外,还可采用本人体重的百分之三十的负荷跳跃练习,以及限时的负杠铃跳跃等。此处,还可采用大负荷的屈膝半蹲,其动作要求快速蹲起。在整个爆发力的训练中,必须强调连续性和完整性。例如:踩、趾关节在短跑中的支撑,缓冲和后蹬的三个动作过程中,最后都要通过这两个关节完成发力动作,脚末关节的加速用力。因此,每次练习不仅要快速用力,而且要求每次动作都要用力到踝、趾关节,这便是连续用力的完整过程。要完成计划内的所有训练内容,才能达到预期的训练效果。

根据短跑动作特点,提高力量质量。在短跑力量训练中,肌肉收缩的用力形式是由动作的结构特点决定的。只有当肌肉收缩的用力形式与跑的动作结构相一致时,才能使获得的力量运用到跑的运动中去,所有跑的各种专门性练习方法,都是根据跑的动作结构特点合理而有针对性地科学设计的。通过不同跑的专门性练习,体会跑的技术和动作要领,进而发展腿部力量,提高动作频率。在完成这些专门性训练的过程中,动作要正确放松,逐渐加快提高动作的频率要与途中跑的完整技术相结合。目前我们经常采用的小步跑、高抬腿跑、后蹬跑、车轮跑和各种腰腹肌力的练习,不仅能改进和提高跑的完整技术,而且对发展跑的蹬、摆力量和扒地技术,重心快速前移,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短跑力量训练应掌握的原则

1.明确了解肌肉用力部位和发力顺序。如做小步跑时,体会脚趾和最后扒地动作;做车轮跑时,除了强调摆动时体前肌、髂腰肌等充分用力外,还要注意支撑腿伸肌群的用力支撑。当摆动腿到体前最高点时,不要先伸髋关节,而应以大腿带动小腿自然前伸做下压动作,并及时带动腹部向前,这样可以克服腹部不用力和小腿过早前伸的错误动作。在做高抬腿跑的练习中,要充分体会骨盆快速前送的感觉动作。

2.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首先要掌握正确的动作,熟练后再提高训练要求,如学习后蹬跑技术,要先从原地用单腿蹬跳开始练习,然后过渡到行进间的练习,在正确完整掌握了动作要领,明确体验到发力顺序后,再加大动作的幅度和力量,进而延长训练时间和提高密度。

3.在训练方法上要有针对性。我们在训练中经常使用的有仰卧起坐,收腹举腿“两头起”等一系列发展腰腹肌力的练习方法。实际上这些练习与跑时骨盘前段动作结构不完全一致,长期局限在这方面的联系上,势必会影响训练效果,因为跑时骨盘前段主要由攥动腰同侧的腹内斜肌和异侧的腹外斜肌及臂中肌前束共同收缩完成,所以必须改变练习方法,发展腹肌力量。采用负重转体、斜扳仰卧起坐等练习,效果明显。

根据负荷特点,均衡发展力量。对于短跑运动员来说,人体各部肌肉所承受的负荷及其所表现的力量都是不相同的。比如:下肢的力量比上肢强;蹬地的力量比摆动大,人体是一个有机统一而协调的整体。它们相互练习,相互制约,并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近年来从我国短跑运动员力量所测指标来看,他们上下肢及左右肢力量不均衡,因而妨碍了我国短跑运动水平的提高。

过去由于人们受“后蹬是跑的唯一动力”这一传统观念的影响,往往把短跑的力量训练重点集中在后蹬力量训练上。片面强调腿部伸肌群,特别是股四头肌的力量训练上,导致大腿前侧肉粗壮发达,而造成其他某些肌肉的失调。以大腿后侧集群为例:股二头肌半奠肌,半膜肌等,在跑的各个阶段中都基本上参加了工作,即不但承担了后蹬阶段的伸髋和后摆阶段的屈膝任务,而且在前摆阶段大腿下压角度成一百三十度以后加伸膝的动作,所以加强大腿后侧肌群的力量训练是十分重要的,一般可采用俯卧屈滕快速拉皮条、屈膝抗阻力、后蹬小腿跑、车轮跑等练习,以此增强股后肌群的力量,使大腿伸肌群和屈肌群的力量得到协调而均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永奇,吴兆红,赵海波.短跑专项力量训练方法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2,(17).

[2]孟祥新.田径运动员力量素质训练应遵循的基本原理[J].体育函授通讯,2002,(18).

[3]张昌言,周日卿.短跑运动更最大力量和速度力量的训练特征及方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

[4]郝一伟,李雪艳.浅谈短跑运动员的专项力量练习[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2,(20).

第7篇:体育运动中的科学原理范文

关键词: 体育教学 阳光体育 存在问题

阳光体育运动是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有利于促进学生体质增强而开展的一场声势浩大的全国性学校体育运动。实施阳光体育运动可以使我国亿万青少年健康成长。开展学校体育的目标是不断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让其逐渐通过竞赛、训练等途径增强体质,以学生健康发展为出发点增强学生的体质,利用多元化的教学途径保障阳光体育运动有效开展。

一、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意义

1.有助于增强学生体质。运动可以提高氧气摄入量,逐渐提升肌肉耐力,促使保持骨密度稳定,避免心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对于身体健康来说是最经济有效的保健方式。同时参与运动能够稳定血压,改善和舒缓精神压力。

2.有益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阳光体育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标注之一。在体育运动过程中能改善不良情绪,在释放压力的同时有积极乐观的心态,同时有助于心理健康的发展。新生进入中学脱离了父母照顾和呵护,开始独立生活,一些比较内向的学生很难适应新的人际关系。恰好体育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可见,“阳光体育”对学校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教师要使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行为有机结合起来,对学生的不良行为及时发现并及时纠正,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长期以来,升学压力使中学生之间产生激烈的竞争,来自于家庭压力、教师态度和学生之间的各种对立的心理,使中学生面对一些无形的压力。“阳光体育”中每一项活动都能培养学生不怕失败和接受失败,从而为心理健康奠定坚实基础。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这个年龄段正处于比较强烈的时期,当现实不能够完全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对周围环境的刺激就比较敏感,积极参加阳光运动能调节学生的某些不良情绪和心理,忘记学习和生活中的种种不快和烦恼。

3.有助于增强社会交往能力。积极开展体育运动有利于协调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利用假期对体育特长生进行集中训练能够锻炼社会交往能力,很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

二、阳光体育运动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体育锻炼时间不足。素质教育虽已提倡多年,但部分学校为了提升知名度还是将主要精力放在追求升学率上面,为了孩子的未来就要无选择地将孩子往高考升学的独木舟上赶。于是,在中考、高考的压力下,学生根本无暇顾及“身外之物”的体育锻炼。

2.体育设施不健全。一些学校的阳光体育开展知识停留在制度建设上,实质上是运动设施简单,无法满足现阶段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有的学校缺乏场地器材,学校体育经费投入不足,严重制约阳光体育运动开展。

3.不重视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应试教育体制下,通常把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工作的重要指标,体育课经常因各种原因被占用。

三、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有效措施

1.建立运动机制。实施体育课程改革,使体育运动科学化、合理化和系统化。学校体育课程体系应贯穿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的全过程。体育教学注重体育行为规范和科学态度的养成。建立一个能使学生养成自学自练进行“终身体育锻炼”的新型体育教学模式,突破单一教学的局限性。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尽可能使学生在简单层次上成为“科学家”。需要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执行,努力发挥基层学校的主观能动性,使阳光体育运动得到足够重视。教育部门要想办法推广阳光体育运动,除了完善体育运动的长效机制外,还要结合学校的情况和当地的情况制定长效的阳光体育运动机制。

其次要坚持育人的宗旨,遵循教育发展和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寓练于乐,避免成人化。阳光体育运动的形式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逐渐形成良性发展的局面。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权和自主活动权,推行体育竞赛、主题鲜明的集体项目,并制定切实有效的安全措施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

2.广开渠道,创设良好的运动环境。良好的体育场馆与丰富的健身器材是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物质基础。首先,学校要加大对体育的经费投入,尽快新建、改建或扩建一批体育场馆,增加器材的配备;其次,调配各种体育器材,使其达到最大化的使用率;最后,要建立安全措施,完善校园意外伤害事件的应急管理措施。

3.加强教育,更新观念。鼓励学生从教室和家里走出来,进入到阳光下运动。教师要根据学生年龄、性别、体质为其提供针对性的体育锻炼方式,让学生具有逐步调整身体健康状态和运动能力。各级各类学校需要以升学率和学生的成绩作为办学的主要目标,应该从学生的素质教育入手提高教学效率,通过多举办一些竞技活动和运动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另外,还要加大体育政策法规贯彻的监督力度,通过制定国家学校体育运动准,认真贯彻执行义务教育法和加强督促检查。构建学校体育的专项督导制度有助于增加体育工作和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在教育督导、评估指标体系中的权重。

综上所述,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对学校考核的重要指标,每年都要加大对学校体育课和大课间活动的检验力度,在体育考试上辅以适当的科学性,在体育考试中鼓励和激发运动的开展,把阳光体育运动作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来抓,这样才能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英]约翰・洛克.傅任敢,译.教育漫话[J]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13):24-25.

[2]张汝深.论校园阳光体育的设计与实施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07(17):146-147.

[3]向阳.实施“阳光体育”何其难[J].师道,2007(Z1):22-23.

[4]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R].人民日报,1999-6-17.

第8篇:体育运动中的科学原理范文

在学术上,运动鞋研究近年来成为一种重要课题和热门话题,但这种研究往往是基于运动鞋之于体育运动的重要作用,从人体功效学和运动生物力学等方面进行实验和探讨,这些研究成果虽然在一定意义上影响和推动了体育运动实践,但不足以反映出运动鞋的文化价值。因为这些研究成果无法帮助我们去全面解读和诠释当下的种种现象和趋势:其一,运动鞋成为一种时尚。从时尚界看,它们通过跨界合作设计时尚潮流运动鞋,如时尚品牌“Y-3”由日本设计大师Yohji Yamamoto与阿迪达斯合作创立,New Balance融入中国京剧脸谱元素设计生产了京剧脸谱限定跑鞋等;在各类秀场上,材质独特、款式新颖的不同运动鞋开始跃入人们的视野,它不仅引领着一种时尚潮流,而且预示着人们审美和理念的变化以及一种文化变革。从社会生活看,人们借助运动鞋的造型、品牌及内涵去修饰装扮自己、展示自己,从中获得一种审美愉悦和象征性的精神满足。其二,运动鞋成为一种日常生活消费。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竞技体育的广泛影响以及人们健康意识、消费理念的变化,人们对于运动鞋的消费不仅仅限于休闲、健身、娱乐,而且关注和追求运动鞋所表达的一种生活方式和个性化需求。其三,运动鞋成为体育收藏界的“宠儿”。时下在体育博物馆以及举办诸如展览会、交易会和展销会等形式多样的体育收藏活动上,运动鞋均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收藏者不惜重金收藏运动鞋,在收藏中感受着体育文化带来的审美熏陶和智慧启迪。这些都彰显或隐含着运动鞋文化价值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基于多个学科的视角和维度管析运动鞋文化价值,无论对于运动鞋的研究、制造和销售,还是对于发展体育文化、推动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运动都具有重要意义。

1.运动鞋文化的衍生与发展——基于历史文献学的视角与维度

相比于运动鞋人体功效学和运动生物力学等方面的研究,关于运动鞋文化的发展史研究则显得较为冷门,它只是散见于各种历史文献之中。这些记载,又往往是基于文化的视角进行真实描述,而非从“运动”或者体育的视角进行记载,但我们不能因此否定这些广义上的鞋的“运动”功能和作用——在鞋没诞生之前,人类是以赤脚的形式运动发展的;在鞋诞生之后,人类又以鞋装备双足进行运动发展,进行着诸如狩猎、奔跑、游戏、军事斗争等各种各样的活动,鞋也随着人类运动发展而发展着它的款式、色彩和制作材料。理论认为,需求是人之本性,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鞋正是人类在同自然博弈、发展自我的“运动”过程中因自身需求而产生的,鞋也因此从一开始诞生便具有“运动”的性质,可以说,运动是鞋的本质属性。由此,回溯运动鞋文化的发展史,我们不得不从两种视角和维度去审视,一种是广义意义的“运动鞋”,即鞋;一种是严格意义上的“运动鞋”,即应用于体育运动中的专业运动鞋。

广义意义上的运动鞋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吴欣《中国消失的服饰》(2010)、沈从文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2002)、袁杰英的《中国历代服饰史》(1994)、骆崇琪的《中国鞋文化史》(1990)、周锡保的《中国古代服饰史》(1984)等专著对中国鞋文化进行了多个视角的扫描。其中,由民俗学家叶大兵等编写的《中国鞋履文化辞典》,从多学科视角系统反映了我国制鞋史和鞋文化发展史,介绍了传统和现代鞋履的详细情况,展现了由鞋所引出的谚语、谜语、成语、寓言、戏剧传奇等文化景观。从这些文献中,我们可以从氏族社会时期的彩陶领略到我国最早的鞋的形象,从历史考古中欣赏到中国较早的实物鞋,但要挖掘鞋的历史发展渊源,还需要我们从历史文献中去探寻。

从鞋的发明创造看,《礼记·礼运篇》以“未有麻丝,衣其羽皮”描述了原始人类以动物的皮来裹脚,这也许正是鞋的最早的雏形;在传说中,鞋则是由黄帝所发明,立于北京的《靴鞋行孙祖殿碑》记载了黄帝造鞋,“始创造屐履,借作护足之需”;1973年出土于青海大通县、被考证距今5000多年的陶俑,其脚穿有一双尖部上翘鞋,印证了古人在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已由以物裹足改为穿鞋。从鞋文化发展看,鞋与古代社会政治、文化礼制有关密切的关系。如在先秦时期,殷商时代便初步建立了鞋之礼制,周代设有负责贵族用鞋的“屦人”一职,周代则明确定义了“复下日舄,单下日屦”的鞋的形制,其中舄多为贵族穿用,而屦则限于平民穿用。在秦汉时期,规定丧事着舄、上朝穿靴、燕服穿屦等,鞋的穿用规制更为具体。魏晋之后,鞋开始趋向于时尚化发展,如魏晋时期便出现了玉华飞头履、芴头履、分梢履、五朵履等,鞋的样式极为丰富。从鞋与运动的关系看,历史文献中有较多穿鞋运动的记载,如周武王姬在其《履屦铭》中说,“慎之劳,劳则富”,既强调了鞋的功能和作用,告诫人们精心爱护脚下的鞋,又强调要着鞋而劳;《南史》这样记载了嗜好运动的谢灵运,“登蹑常著木屐,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则去后齿”;《南史》还记载了人们足穿芒履活动的情形,“使其子弟并著芒履,于斋前习行”;《晋书·石季龙载记》记载了女子穿靴骑马的情景,“五文织成靴,游于戏马观”;李白《嘲鲁儒》“足着远游履,头戴方山巾”这一诗句中的“远游履”系唐代的一种便鞋,差不多类似于今天的运动鞋。从这些历史文献中可看出,运动鞋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就严格意义上的运动鞋而言,其产生与发展一般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古代奥运,虽然最早的奥运赛场上人们是赤脚参与 竞技,但却催生了运动鞋;另一个是近代橡胶工业的进步,为运动鞋的生产与制造提供了理想材料。回顾运动鞋的诞生与发展史,我们可去用几个“第一”来管窥运动鞋发展的历史概貌:世界第一双槌球鞋——1968年诞生于美国,由“橡胶底+帆布帮”并通过围条制作而成,它被称为近代史上第一双运动鞋;世界第一双篮球鞋——1917年由美国匡威鞋业公司生产制造,并随着篮球巨星Chunk Taylor在巡回赛中推广,这一运动鞋很快成为篮球运动员和广大青少年青睐的足下用品;世界第一双胶铸钉鞋——上世纪20年代,由阿迪达斯研发制作,因美国短跑运动员杰西·欧文斯使用而连夺四枚金牌而成为扬名世界的品牌。在此过程中,随着日本的Asics、德国的Adidao、美国的Converse等名牌厂商不断研发,把科技文化融入运动鞋之中,不断提高运动鞋的性能。上世纪60年代,美国耐克公司开始走出皮革、帆布等制作材料的束缚,大胆尝试运用尼龙材料做运动鞋子的帮面,所生产的该种运动鞋因其性能柔软、轻盈而牢固而深受运动员欢迎,后来又成为旅游消费者的青睐。到了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雷宝、耐克等美国公司在全球各地投入生产,美国运动鞋开始风靡全球。这时,中国运动鞋厂商积极引进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研发生产各种专业运动鞋,努力缩小与国外产品的差距。

循着运动鞋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可以清晰地看到,随着科技文化的延续与融入、时尚文化的融合与衍生、明星文化的影响与深化,同时随着体育精神的广泛认知认同与大众体育的兴起,运动鞋文化价值日益凸显,它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2.运动鞋文化与体育科学探究——基于运动生物力学的视角与维度

体育是一门科学,而科学是人类永远无法探知穷尽的领域。作为与体育运动关系最为直接和紧密的体育运动装备,运动鞋生物力学是体育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这一研究的深化也正是体育科学体系的丰富与完善。事实上,运动鞋的文化魅力和价值,最根本的还是在于运动鞋本身,在于运动鞋的科学,在于科技文化的延续与融入,其他诸如运动鞋的时尚、精神、消费等文化价值都是运动鞋科技文化的衍生或者派生。

无论是运动鞋的结构设计,还是运动鞋的技术革新,其科学依据均是人体运动的生物学原理。也就是说,运动生物力学是运动鞋技术发展与进步的重要基础和前提。综合国内外运动鞋生物力学研究,其主要内容主要包括3个方面,即足的力学与结构功能,运动鞋的结构、用材及其功能,足、运动鞋与地面三者之间力的相互作用。在足的力学与结构功能方面,有的研究者对足的形态与结构进行分析,如Messier和Pittala等研究者认为,足的形态结构对足的功能影响较大,Cornwall与Mepoll等研究者通过测量分析论证了足部功能;有的研究者注重测量分析足的运动学,如Engsberg采用有限螺旋轴法探讨了跟距关节的三维运动学特征,Root、Orier和Weed等研究者运动三维影像技术分析了足的运动学特征;有的研究者对足的动力学进行了测量分析,如Cavanagy和 Michiyoshi运用足底压力分布的运动图像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直观分析足底压力以及具体分布,陆毅琛和李建设等国内研究者采用德国Novel Pedar足底压力分布测试系统对足部在三种不同运动状态下的足底压力、压强等进行了实验和解析。在足、运动鞋与地面三者之间力的相互作用以及运动鞋的结构、用材及其功能方面,有的研究者着眼于足与地界面开展生物力学研究,如Olfat、Kayc、Lilyh等研究者对人在混凝土、草地、地毯等不同界面行走时足底压力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论证了不同运动界面对足运动不同程度的影响;林丽芬、相子元等国内研究者也对此进行了实验研究,得出相同的结论。有的研究者着眼于足与运动鞋界面进行生物力学研究,如Cross等运用内置压电陶瓷感应器的鞋垫,对三种不同中底材料的运动鞋的性能进行了实验分析,结果显示,虽然三种运动鞋从地面获得的反作用力区别不大,但足底压力分布却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宋雅伟、蔡奕玺和华宇飞等国内研究者采用Instron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3367、Emed-pedar测量系统,对三种品牌篮球鞋足跟部压缩性能进行了试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NIKE品牌运动鞋在全部足跟着地阶段的模量最大,在全掌着地阶段吸收能量最多,因此它对足的动力支撑作用和减震效果都优于其他两种品牌的运动鞋。

这些研究成果的价值和意义不仅仅在于丰富和完善了体育科学体系,更为重要的是,它为运动鞋的技术革新和质的飞跃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和理论基础。众多国际品牌运动鞋厂商都在积极吸收和运用运动鞋生物力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努力创新和拥有运动鞋的生物力学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研制符合人体运动生物学原理、又深受运动员和普通民众青睐的运动鞋。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其一,遵循和运用模拟裸足这一运动生物力学原理。该原理主要是训练足部大小肌肉群,以减少足在运动时的损伤。在具体运用上,ADIDAS研发了“Feet you wear”篮球鞋,该运动鞋在其内底结构和内衬方面均模仿了人足的形状,其运动损伤率与同类篮球鞋相比降低了4.2%。与ADIDAS不同的是,NIKE研究的“Nike free”跑鞋运用了模拟裸足的动力学状态,其后掌鞋底结构宽大、前掌鞋底结构柔韧度高、大底设计有深槽,与普通跑鞋相比,其足跖趾关节的运动位移减少7%、屈肌力量增大20%,既提高了足弓运动功能,又大大减少了足部运动损伤的可能性。其二,遵循和运用能量回归这一运动生物力学原理。这一原理主要是运动鞋底把在落地缓冲阶段所储存的部分能量送回离地蹬伸时的人体。运用这一原理目的在于提高能量回归的效率和效度,这需要重点解决两个问题,即鞋底结构与制作材料。在鞋底结构上,EMA跑鞋在其中底前后掌位置设计了2个弹性悬空,这种设计由于增大了鞋底形变而提升了能量回归的效率和效度。实验表明,使用EMA跑鞋的耗氧量相比品牌跑鞋NEW-BALANCE减少2.2%。在制作材料上,Power Bounce跑鞋把EVA膨胀混合物作为鞋的中底材料,其性能具有两方面的特性,即鞋底在缓慢受力过程中极具柔软性,而在快速受力过程又充满弹性。其三,遵循和运用足跟控制这一运动生物力学原理。这一原理主要揭示了踝关节外翻程度与 运动鞋后掌结构的关系,在具体实践上,运动鞋厂商往往借此增加运动鞋的减震或者缓震功能。ADIDAS最早成功把CCS地面控制系统运用于跑鞋后掌部,研究表明,这一技术的运用使得踝关节外翻角度减少了25%,从而了也大大降低了膝关节运动时损伤的可能性。NIKE运动鞋则在后掌部设置了后跟稳定器,增强了足在运动中稳定性。其四,遵循和运用减震缓震这一运动生物力学原理。该原理一方面注重通过减小冲力来降低足部损伤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注重人对运动鞋的控制。为增强运动鞋的减震缓震功能,运动鞋厂商往往在运动鞋的中底夹层设置“囊”结构,如NIKE运用了AIR-ZOOM、AIR-MAX高压气垫等技术,REEBOX采用了DMX10气囊减震技术等,这些技术的运用,再加上诸如高密度的聚氨基甲酸乙脂、ABZORB专利减震等一些特殊材料的运用,运动鞋的减震缓震功能得到显著提升。 国内品牌运动鞋厂商也在探索运用运动鞋生物力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参与国际品牌运动鞋竞争。如李宁运动鞋自主研发了CUSHION缓冲垫技术、BUONCE反弹技术,前者的运用增强了篮球鞋前掌反弹的控制,后者则提高了运动鞋后跟的减震功能;安踏运动鞋则运用了足弓避震系统和芯技术等,前者模仿呈弓形的足底,运动鞋底采用“拱型”结构,这种结构除了具有传统的缓震系统功能外,同时它与人足构成了“双弓”结构,从而使足部运动获得了更多的缓冲和支持。总之,运动鞋生物力学研究与实践的深化与拓展,使得运动鞋科技文化显示出独特的魅力。

3.运动鞋文化与体育精神的培育与传播——基于社会文化学的视角与维度

社会学家奥格本在其《社会变迁》中指出,“发明是现存要素的组合”。以此观点来审视运动鞋文化的发展史和科技进步史,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运动鞋的技术进步与文化发展是人类社会建构的过程,它是由各种社会因素塑造而成的。依据这样的观点和结论,我们可以从一个更宽广的视域审视和解读运动鞋文化的价值和意义:运动鞋技术的进步,一方面具有社会文化显功能,它以其特有技术、手段、工艺和方法丰富了社会物质文化资源,又以其特有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促进了社会文化环境的创新;另一方面具有社会文化潜功能,它因解构传统价值桎桐而具有一种文化补偿性功能,因打破文化的社会阶层垄断而使体育文化走向平民化,因模糊了文化的时空维度而使体育文化超越了地域性和民族性,成为全球性的精神信仰和价值追求。

作为超越地域性和民族性的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体育精神与全世界无与伦比的文化现象与文明载体——现代奥运会的发展休戚相关,或者说现代奥运会对于体育精神的培育与传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此之前,虽然古代奥运竞技运动由于对权力和物质利益的一味追求,充满了力的角逐、拼杀和竞争,充满了暴力和残酷性,存在着诸多不公正和不合理性,但也培育了团结、和平和友谊的竞技精神。现代奥运继承了古代奥运的精神实质,并赋予了其以新的时代内涵,培育了“更快、更高、更强”的现代竞技精神,这一竞技精神彰显了公正、公平、自由、平等的价值观念,引导人们崇尚规则、遵循秩序;体现了人本思想,激励人们把身体、心理和精神方面的各种品质均衡地结合起来,以现代化的包括运动鞋在内的体育装备,朝着“更快、更高、更强”的目标挑战自我、超越自我。诚然,现代奥运的竞技运动不仅仅是运动员的竞争与角逐,同时也是一个国家、民族和地区综合实力、精神风貌的展示,于是,培养冠军、夺取金牌演绎为人们参与竞技体育的主要目标,甚至上升为国家战略。体育运动也由此成为一种“精英体育”。就运动鞋的研发而言,它的应用范围一开始差不多仅仅局限于专业运动员的运动鞋装备,其主要目标也主要是提高运动员的成绩以及为运动员保障运动防护。而融入科技文化的运动鞋的确为运动员的自我超越给予了有力支持,比如,刘翔在以12分88秒的成绩突破110米栏世界纪录时,其脚下跑鞋正是针对运动项目和运动员个人而设计的嵌有“锁定”系统的科学产品。在此过程中,运动鞋对于体育精神具有双重性的价值意义,它一方面因给予运动员实现自我超越以技术支持而具有培育体育精神的功能,另一方面又因运动鞋的使用和消费而具有传播体育精神的功能。

在消费语境下,当运动鞋文化连同体育精神、体育赛事、体育明星一同成为消费对象时,运动鞋文化的价值取向也在悄然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也正是运动鞋文化乃至体育价值从“精英”向大众的回归。当然,这种变化有着深刻而复杂的时代背景,但就运动鞋文化的视角去管析,其动因至少包括以下3个方面。第一,运动鞋生物力学的研究成果在给予运动员自身潜力挖掘、实现自我超越的技术支持的同时,运动鞋的生物力学科技也成为体育运动参与群体的普遍关注;在观赏体育赛事的审美过程中,观赏者也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了一种渴望拥有运动员所使用的专业化运动鞋的体验。这种需求动机一方面促进了运动鞋生物力学研究的深化和专业运动鞋科技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品牌运动鞋厂商把发展目光投向了大众消费市场,如NEW BLANCE的ENCAP避震组合系统、REEBOX的中底缓震科技、ADIDAS的智能芯片技术、NIKE的后跟稳定技术等,这些都是面向大众消费市场而运用的运动鞋科技,它不仅顺应了大众体育消费需求,也促进了体育运动的价值回归。第二,运动生物力学技术的运用相对时尚文化、明星文化所呈现的文化价值内涵是低调而内隐的,而大众真正的消费需求并不仅仅在这一低调而内隐的文化价值内涵,更多缘于外观设计的文化表征。于是,运动鞋的研发开始出现跨界合作,或运动鞋厂商主动与时尚界合作,或者时尚界主动与运动鞋厂商合作,把更多的时尚元素融入运动鞋的外观设计,运动鞋文化的体育价值无疑又因时尚的融入而加快了回归大众的步伐。第三,由于明星运动员往往是人们关注体育赛事的焦点,其使用的包括运动鞋在内的体育产品也由此引起人们的关注,而这些关注体育明星以及体育明星使用的体育用品的人群也由此演化为体育产品的消费市场。正因如此,众多品牌运动鞋厂商纷纷推出了“明星策略”,推出或以体育明星名字命名或用标有特有名号的为某个体育明星量身打造的专属运动 鞋,甚至系列产品,如NIKE与篮球明星迈克尔·乔丹合作的AIR-JORDAN系列运动鞋至今已热销30年,并由此演绎了较为宽广的文化空间。

在此动力推动下,运动鞋的消费日益宽泛化、大众化。大众对于运动鞋文化的消费,不仅仅在于运动鞋本身,更在于运动鞋所蕴含的科技文化、时尚文化和明星文化,更在于运动鞋所凝聚的体育精神、价值追求和思维方式。这种消费对于体育价值的回归、大众体育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这点我们可以从当下我国全民健身运动如火如荼的开展得到佐证。

第9篇:体育运动中的科学原理范文

关键词:乒乓球;运动生物力学;研究方法;研究领域

中图分类号:G804.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3612(2007)10-1381-03

随着现代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运动生物力学研究手段与方法也不断地更新,研究内容和层次不断深入、系统,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方法在许多运动项目中有了广泛的应用,对于认识运动项目技术的规律和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对于运动生物力学的原理和方法在乒乓球运动项目中的应用,国内外已进行了许多研究,但已有的研究不够系统和深入,所用的运动生物力学研究方法比较单一,乒乓球专项化的运动生物力学仪器很少,对于乒乓球与球台或球拍碰撞的原理、乒乓球飞行的运动状态、乒乓球动作技术原理等有些方面揭示得还不够全面或尚未揭示,对于运动器材、服装的研究很少。

近年来,国际乒联对乒乓球竞赛规则的三大改革,以及现代世界乒乓球技术的迅猛发展,都要求我们要借助于科技的力量和手段,更加全面地、深刻地认识乒乓球运动的规律,不断地更新观念,技术上不断创新进步,训练方法上要更加科学合理,以促进乒乓球运动的发展。本文根据乒乓球运动专项运动生物力学研究的现状、运动生物力学学科发展趋势、以及乒乓球运动发展的实际需求,对运动生物力学在乒乓球运动中应用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期对乒乓球运动规律有更加深刻而全面的认识,为运动生物力学如何更好地结合乒乓球专项特点为乒乓球运动实践服务提供借鉴。

1运动生物力学在乒乓球运动中应用的研究领域的展望

从运动生物力学角度来看,乒乓球运动是通过乒乓球和球拍位置的变化(平动和转动)与运动员机体的活动相结合的一项运动。运动员的击球动作使球拍和球碰撞后,击出的球以一定的动量、动量矩落到对方台面,与台面发生碰撞,反弹后再与对方的球拍相碰撞。归纳起来,乒乓球项目中的运动包括:运动员的运动(动作技术)、乒乓球在空中的运动(速度、旋转、弧线)、乒乓球的碰撞运动(乒乓球与球台或球拍碰撞)。对乒乓球这三个方面的运动生物力学研究分析需要一定的设备仪器与方法。与乒乓球运动相关联的还有球、球台、球拍等器材以及运动员的服装。

以往对乒乓球运动的运动生物力学研究在上述方面已进行过一定的研究,但对于乒乓球与球台或球拍碰撞的原理、乒乓球飞行的运动状态、乒乓球动作技术原理等有些方面尚未揭示,或揭示得还不够全面,对于运动器材、服装的研究很少。根据运动生物力学和乒乓球运动的发展趋势,运动生物力学在乒乓球运动中应用的研究领域,可以预计运动技术研究仍将会占较大比例,同时,在全民健身、运动医学、康复医学、运动器材、服装及实验仪器设备等方面也会开展研制。具体可以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1) 动作技术诊断;

2) 乒乓球与球拍碰撞、与球台碰撞的研究;

3) 对乒乓球拍运动的研究;

4) 乒乓球拍、乒乓球运动鞋的研制与优化;

5) 乒乓球运动员肌肉、骨骼力学特性的研究;

6) 乒乓球专项测试仪器的开发;

7) 乒乓球运动员损伤机理和预防的研究。

2运动生物力学研究方法在乒乓球运动中的应用与展望

按研究方法划分,运动生物力学应用在乒乓球运动中的研究大体可分为两类: 一是力学理论研究方法,二是实验研究方法。两者应当紧密结合,才能使运动生物力学更好地在运动实践中应用。

2.1运动生物力学的力学理论研究方法在乒乓球运动项目中的应用与展望该研究方法因为是通过模拟手段对人体运动仿真,一般包括5个步骤:1) 确定运动恃征,建立目标函数;2) 选择模型确定刚体的自由度;3) 建立动力学模型(拉氏方法、Kane方法、雅各宾法等);4) 实测已知数据并求解;5) 根据求解结果解释运动规律,这一步骤是将求得的数学规律化为体育运动语言对运动技术进行合理的指导。

纵观运动生物力学在乒乓球运动中应用的现状,可以看到,以往用的最多的是运用力学原理对一些现象进行解释。而利用力学理论研究的方法却很少。根据此研究方法,可以对乒乓球中许多问题进行研究。

如对于乒乓球运动员的伤病的研究,至今还没有在击球过程中对腕、肘、肩关节、颈椎、腰椎等的关节力和力矩的定量分析,而对其认识有助于对乒乓球运动员运动损伤的认识和预防。可以利用力学理论研究的方法对关节力和力矩进行推算。以计算上肢各关节的关节力和力矩为例。首先确定乒乓球运动员击球过程中上肢的运动特征。二、建立上肢模型,整个上肢可分为上臂、前臂和手(包括器械)三个部分,根据上肢实际的生理结构和以往生物力学建模的经验,可将人体上肢简化为3刚体7自由度的物理模型。三、运用多刚体系统动力学理论中的Kane方法,建立系统运动学和动力学方程,四、通过摄像的方法获取上肢的运动学参数以及郑秀媛公布的人体环节参数,求出腕、肘、肩关节的关节力和力矩。五、根据关节力和力矩对乒乓球运动员的伤病进行认识。

2.2运动生物力学的实验研究方法在乒乓球运动中的应用和展望运动生物力的实验研究方法在乒乓球运动项目中应用现状是,动力学研究几乎没有,运动学测试也不多,所运用到的生物力学仪器很少。所以实验研究方法在乒乓球运动项目中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2.2.1常用的生物力学仪器将在乒乓球项目中的广泛应用许多已经在其他专项中运用较为广泛的生物力学仪器在乒乓球运动项目中尚未广泛使用。比如,三维测力台,肌电仪,足底压力鞋垫。

三维测力台可以反映地面对人体的反作用力。运动员击球的力最终是通过人体蹬地面,同时地面给人体的反作用力而实现的。而对乒乓球运动员地面反作用力的动力学特征的描述至今尚无。

通过在运动员的鞋子里放上压力鞋垫,可以得出在移动过程中,脚底压力的分布图,可以为乒乓球运动员鞋子的设计提供参数。

通过肌电仪可对完成某动作所参与的肌肉活动的强度和时间进行描述,确定主要的参与肌群。用在乒乓球运动员身上,就可以很清楚的知道完成某动作的肌肉用力顺序是什么,哪些是主动肌,哪些是被动肌,可为力量训练提供参考。

2.2.2开发乒乓球专项化、反馈快速化的运动技术测试仪器这是运动生物力学测试仪器的发展趋势,至今为止,在乒乓球界中尚无有此类测试仪器的研发成功。近年来其他运动项目共用运动学、动力学及生物学指标,测试仪器的质量、功能、效率不断提高,同时,某些运动项目专用的测试仪器不断出现。例如,体操项目单杠、双杠、高低杠、跳马、吊环的测力系统、赛艇多参数遥测分析系统、起跑蹬力测试系统、蹬冰力测试系统、游泳出发测力系统等。

其他专项的研究可为乒乓球专项化的测试仪器提供借鉴,比如考虑是否可以在乒乓球拍上安装加速度传感仪。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加速度传感器体积和质量都可以做到非常小,精度可以达到很高,此仪器可以实时监控球拍三个方向上的速度、加速度和角速度,并可据此推算球拍的受力情况,以及击打乒乓球后,球体获得的初速度。而对乒乓球拍的运动情况的所做的研究非常之少。

如果这些设想可以实现的话,将丰富乒乓球理论知识,对乒乓球运动的实践将会有快捷的帮助。

2.2.3多机同步测试的研究多机同步测试研究是运动生物力学研究的发展趋势。人体运动十分复杂,因此,多机同步测试方法对各项运动技术研究十分重要。由于多机同步测试研究需要的仪器多、经费多、时间长、技术人员多,而且多数动力学指标和生物学指标的测试在正式大赛中很难进行,所以,多机同步研究的报道较少。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对运动技术研究的深入,多机同步测试研究将会得到较快发展。

对于乒乓球这项精密的运动,以往的研究多是从一维的视角来进行的,对乒乓球运动的生物力学的研究应朝着多维的研究视角发展。比如,将摄像系统和测力台系统同步的测试方法,综合运动学和动力学的数据对乒乓球运动进行更加深入、全面的认识。

2.2.4生物反馈技术将在乒乓球运动技术训练中应用运动生物力学测试中提供给运动员、教练员的技术动作的速度、幅度、方向、力量等指标数据,运动员在训练中很难掌握,如将测试的数据转换成声、光信号直接提示给运动员,表示其当前的动作是否达到了要求或某个范围,运动员接收到声、光信号后,便马上做出反应,调整动作的幅度、强度、速度等就容易得多。这方面研究在其他专项中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例如北京体育大学金季春教授指导其博士生闫松华所研制的用于短跑训练的“测试鞋”,对每一步的着地时间和腾空时间进行实时监控,正朝着生物反馈的方向发展。

生物反馈技术在乒乓球运动技术训练中的应用也是乒乓球运动项目生物力学发展的趋势。

2.3将力学理论研究方法和实验研究方法紧密结合是运动生物力学在乒乓球运动中应用的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力学理论研究方法的基础是经典力学理论,并应用它解释分析生物体运动及探索其运动规律。力学理论研究方法优点是能使研究工作更加严谨和深人,但由于模拟研究目标和对运动数学化描述的困难,这类研究难度很大,且研究结果与运动实践尚有一定的距离。所以力学理论研究方法必须辅之实验和经验,才能使它在实际应用方面的作用得以发挥,力学理论方法与实验测试方法两者应当紧密结合。前者提供了运动普遍规律,对分析有理论指导意义,后者是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的桥梁,能使研究更好地为运动实际服务。实验研究方法,通过各种实验手段,测试记录体育运动过程,并以此作为依据,结合经验,对运动技术进行分析对比,从而提出改进技术的意见和建议。这种研究方式是以具体运动员的具体动作作为研究对象。

实验通常用高速摄影、录像、测力台测得运动学和外力参数,用肌电测试仪测得人体内力参数,然后通过数据处理和分析,来诊断运动技术的优劣及动作的合理性。这种方法以实验手段为主,与运动实践联系紧密,能对运动员的技术训练直接施加影响。但由于该方法研究和实验的对象是具有个体特征的人,不可避免地造成对共性的运动规律研究的困难,从而使研究结论难以达到理论升华。因此实验方法必须和力学理论研究共同发展、相辅相成,才能使运动生物力学学科渐趋深入完善。

用理论力学理论研究方法和实验研究的方法对乒乓球运动进行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将提供认识乒乓球运动规律的多维视角,会对乒乓球运动规律有更加深刻而全面的认识,进而可使运动生物力学更好地为乒乓球实践服务。是运动生物力学在乒乓球运动中应用的发展趋势。

3总结

根据乒乓球运动专项运动生物力学研究的现状、运动生物力学学科发展趋势、以及乒乓球运动发展的实际需求,运用多种运动生物力学的理论力学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乒乓球运动中的多个领域进行分析和研究,是运动生物力学在乒乓球运动项目中的研究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国家体育总局《乒乓长盛考》研究课题组.乒乓长盛的训练学探索[M].北京:北京体育出版社:2002.

[2] 刘卉.上肢鞭打动作技术原理的生物力学研究[D].北京体育院大学博士论文,2002.

[3] 王向东,刘学贞,等.运动生物力学方法学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体育科技,2003 (2):15-18.

[4] 忻鼎亮.运动生物力学的力学理论研究方法[J].体育科学.1994(4):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