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雨的诗歌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诗性教育;诗歌教育课程;课程基地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6A-0058-05
2012年,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诗歌教育课程基地”获江苏省教育厅批准,并于10月正式启动建设。建设诗歌教育课程基地,是基于学校对诗歌教育的认识:首先,诗歌教育是大胆的教育尝试,旨在把素质教育、文化育人及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等教育理念从口号层面落实到实践操作层面。其次,诗歌教育是学校建设的重要方面,旨在通过关注学生的人文素养,呼唤对美育的重视,改变异化的育人理念,创设开放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育人环境。第三,诗歌教育是新奇的精神畅游,旨在以诗歌为切入点,提高当代中学生的文化素养,为创新人才培养奠定人文基础,积淀人文底蕴,让学生在精神的滋养中发现自我,改变自我,完善人格。建立“诗歌教育课程基地”,也是践行“诗性教育”的实际行动。诗性教育并不是诗歌或诗性与教育的简单拼凑,而是教育与诗性的融合,是素质教育特色化、个性化、校本化的具体实践与实施。
一、十中师生的“诗源”之地
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位于清代江南织造署旧址,历史文化遗存众多。典雅秀美的校园和百年名校的流脉成为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百余年来,贤达名流之士垂注有加,“诚朴仁勇”之风薪火相传,品学兼优之才灿若繁星,荦荦大者如、何泽慧、李政道、杨绛、彭子冈等。“名园办名校,名人办名校,名校育名人,名校彰名园”是学校办学特色的精练概括。
学校以“质朴大气、真水无香、倾听天籁”的教育境界和情怀,倾力打造具有“书院气、书卷气、书生气”的校园文化氛围;注重“情感体验、文化浸润”的育人功能,践行“以学校的每一天成就每一位师生的本色人生”的教育发展理念,创设开放的、充满生命活力的探究、建构、交往、对话与反思的育人情境;开展诗性教育教学实践,追求“超然、本真、唯美”的教育情怀,为师生营造宽松融洽的成长环境,为师生提供平等参与的机会,实现学校和师生共同和谐发展,成就师生的本色人生。
2008年,学校被《人民教育》誉为“最中国”学校。此后,《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等权威教育媒体又以“诗性教育”为主题,对我校的教育现状作了深度挖掘和充分展示,学校“诗性教育”因此受到国内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和赞誉。
深厚的文化底蕴,“最中国”的校园文化,“本真、唯美、超然”的教育情怀激发了每一位师生的诗情诗性。师生读诗、写诗,已然成为学校常态。
2009年至今,每年5月的“放飞青春”校园诗会、10月的“我和我的祖国”校园诗会,都是全校师生的盛大节日。2011年,我校提议创立全国中学生校园诗会,首届诗会在我校举办,吸引了全国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近50所一流中学的热情参与,并被列为《中国教育报》2011年全国教育文化之旅上的十件大事之一。《星星诗刊》《扬子江诗刊》等诗坛媒体也特意开设版面与我校展开交流合作。近年来,共有全国各地的近百所学校、近万人次参与了学校的诗歌活动,创作作品数万首,出版《放飞青春》《瑞云诗刊》《我和我的祖国》《放飞理想》《星星降临》《柳袁照诗选》等诗集。诗歌课程丰富多彩,更为学子们争相遴选,整个校园纸墨飘香,诗情洋溢。
二、诗歌教育课程的基本性质
(一)诗歌教育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为宗旨,以诗歌教育课程基地为平台设置的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课程系统
诗歌教育课程基地是综合性教学平台,它遵循课程基地建设的宗旨,以创设新型学习环境为特征,以改进课程内容实施方式为重点,以增强实践认知和学习能力为主线,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促进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高学习效能,发掘潜能特长。建设课程基地旨在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以引导学生高效学习,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推动学校特色发展。
(二)诗歌教育课程是现行国家课程系统的延伸和补充
诗歌教育课程坚持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原则,突出科学性、实践性、互动性、实效性,实现课程内容、手段、方法的创新,形成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的开放、创新、互动的课程体系,诗歌教育课程以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结合的方式,对国家课程作出拓展、深化和补充。
(三)诗歌教育课程对高中教育应试教育倾向的矫正
诗歌教育课程依托课程基地建设,立足于改变长期以来普通高中应试导向、千校一面的不良现象,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纠正重课内轻课外、重知识轻能力、重书本轻实践的不良倾向,以多样化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学生实践和创造的潜能,强化学生诗意情怀、人文精神的培育,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思维品质的提升。
二、诗歌教育课程基地建设的核心理念
在诗歌教育课程基地的规划与建设中,学校明晰了课程基地建设的核心理念:
首先,以诗歌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诗意情怀,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养育学生的独立精神,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为创新人才培养积淀人文底蕴,奠定人文基础。
其次,以诗性矫正教育的时代病,消解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以诗的形式探讨教育的本质,追问教育的终极价值。把素质教育、文化育人及关注学生可持续发展等教育理念落实到实践操作层面,通过关注学生的人文素养来呼唤对美育的重视,使教育回归本真。
第三,以诗歌活动为核心,创设开放的对话、探究、建构与反思的育人环境,在阅读、鉴赏、访问、创作等活动中为学生提供与经典作品、与前辈诗人交流对话的平台,让学生在精神滋养中认识自我、提升自我,培育美好心灵和健全人格。
第四,在执行国家课程的同时,积极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建设以诗歌教育为核心的校本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可供选择的学习素材和多样化的学习环境,为不同潜质、不同水平学生的发展提供个性化学习的条件,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第五,突出核心教学内容的模型建构。围绕教学重点难点等核心内容,通过物态和非物态相结合的模型展现,改进知识表达方式,以形象直观的体验,引导学生在模拟的历史现场和形象演示的环境中浸润,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诗歌情境,获得更形象的感受和更深入的体验,提高学习效率。
四、诗歌教育课程基地建设的实践行动
(一)统筹课程基地管理
我校制定相关管理制度,成立诗歌教育课程基地工作小组,由校长作为第一负责人任组长;统筹协调各个部门,明确职责,分工合作,建立了高效的建设管理机制,制定了一系列建设、管理和规划实施的细则和办法,确保课程基地建设有序进行。在课程基地建设过程中,不断审视调整,细化建设蓝图。借助合作高校与社会资源,邀请专家进行指导,对建设方案进行多次修正,使其进一步完善。基地建设有专人负责,保证建设落实到位,按期实施。
(二)建设课程基地环境
我校是一所百年老校,占地面积小,又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场地条件有限。我们挖掘潜力,因地制宜,进行了富有创造性的课程环境建设。
学校对杏园南北两层小楼及庭院作整修改造,构建有江南风情的小庭院,将小楼改造成课程基地的办公和教学场所,设立了课程研究室、诗歌研修室、创作活动室、微视频制作室、诗社活动室、名师工作室等等。同时,典雅秀美的校园和百年名校的文脉是得天独厚的校园资源,我们依托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了多个专题“情景教室”,连点成片,使整个校园都成为课程实施的教学场所。
诗歌的历史几乎等同于人类语言的历史,我们在长达图书馆内设立了“诗歌长河”情景教室,选取五个历史节点,画出一条时间轴线,表现东西方诗歌发展的漫漫长河。用这样的情景浸润,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去审视不同时代的诗歌作品,以国际的视野去观照不同地域的文学现象。
苏州历来是文化源远流长之地,我们将苏州诗歌发展沿革变化的历史编成简版的“苏州诗歌史”,依托杏园建设了“姑苏诗情”情景教室,在充满苏州风情的氛围中,给学生一个苏州(吴地)诗歌的整体印象,给他们补上苏州文化中“诗歌”一课,让他们得到苏州地域文化的熏陶。
学校是清代江南织造署旧址,曹雪芹可能的出生地,我们在当年行宫花园瑞云峰旁建设“红楼诗画”情景教室,把“红楼梦诗歌研究与欣赏”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平台,坚定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自信,保护原生态遗迹,弘扬和发展宝贵的精神遗产。
百年老校校园内的每一座小楼、每一块石碑、每一条小径都蕴藏着动人的故事,一草一木、一石一砖都是历史与文化的沉淀。极富诗意的韵文碑刻中凝聚着丰富的教学资源,我们把整个西花园作为现场情景教室纳入基地设施建设中。
课程基地的专题情景教室的建设本着实用性原则,遵循为课程服务、为师生服务的理念。每一个情景教室都有相关的配套课程,并编写有校本教材。如“红楼诗画”情景教室配有《红楼诗歌》,“西花园”现场情景教室配有《校园碑文选读》,“姑苏诗情”情景教室配有《文学苏州》,“诗歌长河”情景教室配有《诗海巡览》。每个教室都配备了信息技术设备,都有人机互动的资源。
我们还计划在杏园北楼建设四个功能教室和情景教室,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建设影视制作室和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自助、互动学习的“未来教室”等。
(三)实施诗歌教育课程
校本课程建设是基地建设的核心和灵魂。学校对诗歌教育课程建设做出了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制订了《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诗歌教育课程基地课程标准》,让全校的诗歌教育课程设计有章可循,有本可依。《课程标准》明确了课程性质、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强调诗歌教育要关注全人发展,以语文学科为主,形成全校性全科课程。
遵循建设“全科课程”的理念,我们以语文学科为主,动员全校力量参与课程建设,给各学科布置任务,进行诗歌课程实施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探索。目前各学科已初步形成诗歌教育整合课程设计初稿,并进行了教学实验,语文学科更是开发了30多个学科集体课程和教师开发的选修小模块项目。
1.国家课程中的诗歌教育
诗歌教育课程是现行国家课程系统的延伸和补充。我们以必修教材中“向青春举杯”“历史的回声”“笔落惊风雨”“此情可待成追忆”等专题为基础,结合读本中“青春颂”“韵”“故乡诗情”“热爱生命”“深情的歌唱”“大写的人”“时代的一个孝子”“公民,一个伟大的词”“爱情的绝唱”“永不褪色的友情”等专题,并辅以自编校本教材《诗海巡览》《我坐在窗前》等,共同构成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资源,在高一年级和高二年级利用“诗歌长河”“星河诗梦”等情景教室实施课程教学。
2.诗歌教育校本课程
(1)“文学苏州”(诗歌作品部分)
我们选编了历代苏州籍文学家的作品,并与苏州文学史配合组元,编成一部展示苏州文学发展与苏州文学作品的《作家作品及文学发展》教材,开发并实施了“文学苏州”课程,以期让学生得到苏州文化的熏陶。这对学生作为一个苏州人的文化认知是很必要的。该课程分为“名胜流响诗文中”“姑苏的唐风宋月”“吴中自古多才情”三个模块,共计20课时,安排在高二下学期开学初开设,主要利用“姑苏诗情”情景教室来进行教学。
(2)校园碑文选读
我们学校是一所百年老校,百年来,先辈学子的精神一脉相承。漫步在校园总会让人为历史而感慨,为学校的创办者以及前辈学子的精神所感动。漫长的历史中,校园内的每一座小楼、每一块石碑、每一条小径都蕴藏着动人的故事,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是历史与文化的沉淀。这些都凝聚在振华学生毕业时留下的许多极富诗意的韵文中。我们把这些编纂成册,引导学生在丰富深厚的文化背景之下进入作品意境,领略文学的魅力。借助相关资料细读碑文,学生们不仅能感觉到前辈爱校、爱师、爱友的情谊,甚至仿佛走进了几十年前的校园,眼前浮现当年的学生们在教室勤勉苦读,在西园玩耍漫步,“臧修焉,息游焉”的生动情景。他们对校园、学校突然有了新的感觉,浓浓的情谊涌上心头,对读书学习和人生意义也有了新的理解。该课程在高一年级上学期开设,教学地点为“西花园”和“校园诗韵”情景教室,分三个阶段进行,采用课内课外结合的方式,时间为两个星期,共计10课时。
(3)诗与人生系列
该课程设置四个模块:诗与人生、匹夫不可夺志、感发的魅力、诗情画意,共计12课时。课程实施注重体悟诗人的情感,引导学生从诗人的情感走向自己的生活,寻找彼此间情感的触发点,倾听心底深处的声音。课程以心育心,以诗情带动美育,以诗歌承载、传承文化基因,以诗意引领精神养成。诗歌一直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有理性的分析,而要更注重培养学生积极的鉴赏态度,帮助他们形成完整的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寻找美好和快乐,用诗歌记录他们的生命体验、生存状态、内心情感和理性思考。借助诗歌来解放想象力,与现实对话,与自我心灵对话,从诗歌的感知与发现出发,走向对生活、生命的感知与发现。
(4)写我真情系列
该课程设置三个模块:古体诗创作、现代诗歌创作、诗歌与写作,共计9课时。课程把握诗歌感性的特点,在诗歌欣赏与创作中锻造一颗“敏感而纤柔的心”。诗歌是内心情绪或想法的自然流淌,是“敏感而纤柔的心”观照外在世界的结果。学生在诗歌写作中体会生命,思考生活,丰富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切实提升人文素养。诗歌也是一种创造,诗人必须有独特的价值观,不苟同于现成的社会、历史等答案,必须有自己的回答,表述自己的自由创造。那是对人生的一种认识,对社会的一种责任,对生命的一种真诚。因此,写诗也好,写作也罢,其实都是在写一个“人”字。
(5)诗歌全景系列
在该课程中,学生通过读懂一定数量的诗文名篇,学习古典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诗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文和现当代中西方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6)杂花生树系列
诗歌教育不是语文单一学科的课程,而是多学科、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诗歌教育课程旨在以诗歌为切入点来培养和提高当代中学生的文化与科学素养,为现代社会培养创新人才奠定科学基础,积淀人文底蕴。关于杂花生树系列,各学科已经开发并实施了“诗词与中国革命”(历史)、“在诗歌中解读经济与社会发展”(政治)、“诗情‘花’意”(生物)、“诗歌中的科学”(理化)、“诗与桥”(地理)、“诗与画”(美术)、“古诗吟唱”(音乐)等课程。
(四)开展诗歌实践活动
1.校园诗会系列活动
学校的诗会是有传统,有影响的。在课程基地建设的引领下,学校结合诗歌创作和诗歌吟诵的活动课程,每年组织5月的“纪念五四――放飞青春”校园诗会(高一年级为实施主体,全校共同参与)、10月的“庆祝国庆――我和我的祖国”校园诗会(高二年级为实施主体,全校共同参与),参加每年金秋举办的全国中学生校园诗会等等,使学生能通过诗歌去观察、倾听、阅读、思考,从而产生不断发现的渴望与冲动,得到多方面的提升。
我们还与苏州市教育局共同承办了苏州市“收获未来――教师原创诗歌朗诵会”,展现教师的诗情诗性、诗意人生,讴歌人民教师无私的奉献精神,展现我市教师奉献教育事业的骄傲与自豪。
2.“感悟人生、抒写诗情”系列活动
每年,在高一学生中开展“90后的新――曙光行动,春天行走”活动(入选首批苏州市直属中小学德育品牌项目),在高二学生中开展“冉旭苍穹,勇攀高峰”活动,在高三学生中开展“挑战自我,激发潜能”年级拓展活动。通过活动的切身体验,激发师生用诗歌表达挑战自我、克服困难、成功喜悦等感悟。
(五)推进课程教学变革
在诗歌教育课程基地建设中,我们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合作精神,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这样,促进了教与学方式的变化,在实践中形成了情景体验式、历史现场式、讨论式、活动式、校园巡览式、视听结合式等教学新方式。教师的作用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他们从课堂的绝对领导者转变为平等者中的首席,成为和学生一起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认知主体。学生的学习更主动,更具合作性,也更有个性。
Philosophy of Poetic Educ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Poetry Education Curriculum Base
XU Si-yuan & QI Ying-qing
(Suzhou No. 10 Middle School, Suzhou 215006, China)
拍照片喜欢露齿笑
美国迪堡大学最新研究发现,从小拍照就喜欢露齿笑的人几十年后的离婚率比其他人小5倍。原因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爱笑的人容易吸引和自己一样快乐的人,他们能够共同携手步入稳固的婚姻殿堂。
旅游纪念品摆桌上
旅游回来,爱把各种小纪念品和旅游照片摆在桌上的人比其他人幸福感更强。加利福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索尼亚・柳波莫斯博士说,这些纪念品会经常提醒人记住旅游时美好的时光,并鼓动你再次出去旅游。
不太喜欢看电视
美国马里兰州立大学一项历时34年、涵盖4.5万人的调查发现,最快乐的人看电视时间比普通人少30%。他们把大部分时间都用于经营社交关系、阅读书籍或参加各种活动。
平时爱喝热饮料
手捧一大杯热茶或热咖啡会让人从身体到心里都觉得温暖,这种温暖会导致人的想法更积极、更阳光。研究表明,爱喝热饮的人比爱喝冷饮的人更友善、慷慨,更容易信任他人。
再忙也要去运动
丹麦研究人员发现,喜欢慢跑等运动的人压力水平比久坐者少70%,在生活中也很少抱怨。每天只要抽17~34分钟做适度运动,快乐感就会迅速提升。
有两个最好的朋友
最近一项调查指出,在已婚的654名成年人中,有两个朋友的人精神状态最佳。如果朋友超过两个人,幸福感并不会增加。
性生活很和谐
英国华威大学安德鲁・奥斯瓦德博士研究发现,身体亲密接触是幸福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婚人士的性生活比单身者多30%,所以他们更快乐。
和快乐的人住得近
和快乐的人交往也会让你更快乐。如果这个人住得离你很近,在800米之内,会增加你42%的快乐感;如果超过3200米,这种快乐感会下降22%。
有一个姐姐或妹妹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
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2、《春望》【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春宿左省》【唐】杜甫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4、《春夜喜雨》【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
2、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著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他载著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冰心
3、《母爱》
有一种爱无论你身处何方
都能感受她的温暖
有一种爱无论你身险何境
都能感受她的心跳
你快乐,她幸福。
你悲哀,她哭泣。
只有她,
永远不需要珍藏 。
1 善于在恶劣天气飞行
雨滴的重量可达到蚊子的50倍,但蚊子仍能在雨天自由飞行。蚊子的飞行速度不足以避开雨滴,而是因为速度较慢才避免被雨滴砸翻。此外,蚊子的质量轻,无法与雨滴形成猛烈相撞。落到蚊子身上后,雨滴发生变形,无法将足够动力转移到蚊子身上,也就无法干扰蚊子的飞行。
2 得州是美国蚊子之都
地球上的已知蚊子种群超过3000种。美国至少发现150种,其中仅得克萨斯州便生活着85种蚊子,这个州也因此成为美国的蚊子之都。
3 真正可怕的是母蚊子
母蚊子叮咬猎物并吸食血液,同时能够传播一系列疾病,是世界上最可怕的动物之一。每年因蚊子传播死于疟疾的人在200万到300万人之间,另有2亿多人感染这种疾病。此外,蚊子还传播引发黄热病、登革热、里夫特裂谷热的病原体以及奇昆古尼亚病毒和西尼罗河病毒。
4 公蚊子并不可怕
并非所有蚊子都叮咬人类并吸食血液,也并非所有蚊子都传播疾病,公蚊子便是这样的“善类”。公蚊子完全以花蜜和其他植物液体为食。母蚊子的大部分食物也来自于植物。只有在准备繁育下一代时,母蚊子才攻击人类,因为血液中含有形成卵所需的油脂、蛋白和其他营养物质。
5 蚊子的用处超出我们想象
很多物种都在生态系统中扮演重要角色,蚊子也不例外。在俄罗斯北极地区和加拿大,伊蚊im-piger和nigripes能够在空中形成厚厚的云,它们是候鸟的重要食物来源。在更为靠南的地区,蚊子也是鸟类、昆虫、蜘蛛、蝾螈、蜥蜴、青蛙和鱼类的一个重要食物。此外,植物也离不开蚊子。以硬叶兰花和濒危猴脸兰花为例,蚊子是它们的首要授粉者。一些蚊子种群也能有效控制蚊子的数量。
6 蚊子是令人吃惊的猎手
蚊子善于捕获人体释放的化学物质。借助于触角中的70多种气味和化学感受器,它们能够从我们的呼气和汗液中探测二氧化碳、1-辛烯-3-醇以及其他有机物质。这些感受器能够在数百英尺外就探测到痕量化学物质,锁定目标之后,它们便利用化学和视觉信号追踪猎物。它们更喜欢攻击穿深颜色衣服的人。
7 蚊子比较挑剔
有的人捂得严严实实,有的人穿得很少,但蚊子还是会选择前者作为攻击目标。这是为什么呢?一些人释放出更多气味和化合物,很容易成为蚊子的猎物,其他人释放的气味和化合物很少,对蚊子没什么吸引力。
8 叮咬吸血过程非常复杂
蚊子的吸血过程并非将喙刺入皮肤而后开始吸食那么简单。蚊子首先伸出下唇,下唇就像是口器的护套。叮咬时,蚊子的下唇弯回,允许其他部位伸出,完成它们的工作。锋利的上颚和下颚相互配合,刺入皮肤,下咽部和上唇用于传送唾液和吸血。
9 唾液中含有一系列化学物质
叮咬时,蚊子下咽部释放的唾液能够抑制血液凝结。唾液中含有一系列化学物质,能够抑制血管收缩、血液凝结和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液阻塞蚊子的上唇,让它们得以享用血餐。
[论文关键词]生态学 德育 德育管理
20世纪教育思想的发展中,一个显著且重要的表征是生态意识的引入。伴随着文明的进步,生态觉悟已不仅仅意味着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觉醒,追求自然生态的平衡,而且在更深层意义上带来了整个人文精神、世界观、价值观的觉醒,引起对人的精神的重新建构。…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开始思索将生态意识吸纳到教育领域中,将生态思维模式应用于教育研究。受生态学原则的启示,以生态的视角来考察德育问题,我们或许可以发现当前德育中存在的新问题。笔者认为,德育管理概念的重新审视及改革,可能是德育改革另一路径。
一、学校德育管理及其种种困境
一直以来,学校德育的理论研究者把德育管理看作是对德育工作的管理。并把管理学理论视为德育管理的基本理论依据,如“学校德育管理是依据现代管理的基本原理以及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进行的”, “现代学校德育管理.即现代学校组织系统中的管理者根据现代社会需要,在现代管理思想的指导下,运用现代管理科学方法,对德育工作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控制和评价……以达成德育和德育管理目标的活动过程”。笔者认为,德育管理应把德育过程纳入并以之为核心;德育作为一项教育工作与其它生产领域的活动不同.其根本区别在于德育的一切工作与机制均指向受教育者,因而其管理也指向受教育者且以之为目标归宿。另外,现代管理理论产生于企业,而生产领域的管理虽也包括了劳动者,但其终极目标始终指向利润,所以借鉴现代管理理论必然存在一定的缺陷。如,在传统观念中.管理的功能是独立的,管理被人们界定为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最小的代价获得最佳的效果,决定了管理只是被视为一个单纯的技术性问题,而伦理、道德及价值观念在其中并不多加考虑。然而在学校范围内.管理服务于教育活动的特性,使得管理与教育不但无法分离.而且处处关涉价值与伦理。综上所述,本文目的在于批判在以往学校德育管理概念下的学校德育的弊端.并讨论改进的可能。
当前,在现代管理理念下,学校德育在管理上存在以下问题:
其一,刻板化。现行的德育管理中,体制上惯常是集权化、统一化的,有各种各样的条款,从多方面限制、控制住学生。恰如鲍曼所说的,手段本倒成了关键,学校环境及其严格的规章制度,倒是意想中的教育内容本身。学校讨论的最频繁、最详尽的话题就是如何制定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如何观察。规范、标准齐全且划一,但学生道德基础却有差异.刻板化管理使学生沦为标准模具的翻版.鲜活的生命个体变成了驯顺的躯体。
其二,规训化。在“科学”管理的理念下,制度更多地体现为对学生的规训和惩戒,而缺失了指引.自我教育与自我约束逐渐淡出.受教育者的行为被规约着但德性并没有培养起来。
其三,封闭化。当前学校德育在管理环境上往往过多地囿于校内.造成了一种封闭的管理体系。而学校德育要发挥管理的效能,需要一个系统工程,调动多方面的力量,动用各种德育资源,才能完成育人的目的。然而现实情况是,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的有效机制无法真正建立,学校既缺乏校外德育途径的参与,又不能与外界进行合理的信息交流,对学生德性培育的合力便难以形成。
二、在生态学视角下探析学校德育问题的根源
“现实的教育问题和现象很难用主客两分的思维方式进行满意的解释,也很难用单一的因果关系或矛盾关系的原则来解决。生态学的方法论与和谐价值观对教育研究有很强的适切性。”在生态学的视角下分析德育问题,将有助于我们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
(一)生态学的基本观点
生态学一词源于希腊文.其本意是“研究住所”的学问,1868年德国生物学家赫克尔将其定义为“研究动物与其无机环境和有机环境的全部关系”的一门科学。但到20世纪初,生态学还只是一门初具理论体系的学科.此后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应用到人类社会问题的研究上,才使得生态学迅速发展,成为了多学科背景下进行跨学科综合的一个典型代表。
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利1935年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明确有机体与其生存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自然整体,各有机体之间及各环境组成要素之间处于相互联系中。澳杜姆提出,生态学的视角不满足于对系统各部分及其功能的描述,而是着眼于各系统问的相互作用。如果只埋头于各子系统的内部构造和功能解释,无论向前探索多深、测量多精确,永远不可能理解系统的整体行为。由此可见,生态学强调的是“关系”、“适应”、“互动”,“生态系统”、“整体性”、“共同体”是生态观念的核心。
(二)学校德育管理困境的生态学诠释
从生态学的视角来看,当前学校德育出现的危机,主要原因如下:
1.生命个体的多样性受到漠视。生态体系的完整、稳定.是因为所有生物体共同作用,每一个物种都发挥了存在的价值。生态伦理学创始人莱奥波尔德认为,一切事物趋于保护生物群落的完整、稳定和美丽时,它就是正当的;而当它与此相反时,就是错误的。西方深层生态学的代表耐斯也指出.具有一百个物种的生态系统显然要比仅有三个物种的生态系统具有更大的丰富性和稳定性,这种丰富性和多样性正是生态系统稳定和健康发展的基础。但是,当前的德育管理往往强调了规则的严厉,却淡忘了对生命的关注。管理体制的集权化、刻板化,淡漠了管理对象鲜活的主体性,淡漠了生命个体的尊严。
2.德育共同体的关系遭遇破坏。自然界各种物种生生相息、互生互补,构成一种相互适应、相互需要的平衡共生状态。每一种物种都具有独立性,同时又需要别的物种的支持,彼此之间相互依赖,不可或缺。当学校德育以扼杀个性差异的模式实施时,就带来了教育生态的恶化,破坏了受教育者生存与发展的生态体系,导致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制度之间的紧张与冲突。
3.德育生态系出现断裂。在生态学中,环境被看成是一定地域范围内所有生物体彼此互动并与非生命物质相关联而构成的生命网络。学校德育的存在和发展不是孤立的.它也离不开依存的环境。在德育生态系中,其构成因素包括由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卫生等各个方面构成的社会因素,也包括家庭、人与环境之间的各种关系等等因素。学校德育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封闭的特点,就造成了德育系统的生态断裂,学校、家庭、社区及其子系统难以做到环境优化和教育协同,道德教育的系统放大效应无法实现。
三、生态视角下学校德育管理的变革
将学校德育管理视为目标、决策、计划、制度等没有学生在场的观念,其弊端昭然若揭。德育的本质是为人的而不是人为的.一切教育活动都应该始终围绕着促进人的发展这一目的。单纯以管理为本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德育的要求,传统的德育管理思想应该进行革新,应该重新构筑起符合时代特点的理念。在把握德育的伦理特质的基础上,将德育过程作为德育管理的核心,纳入生态学观念,是今天的学校德育改革的可行之路。
第一,借鉴生态学中“适应”的观念,摒弃管理规训化的做法.注重对学生自我生长的引领。管理不是为了束缚、控制学生,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成长并赋予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虽然也应有必要的规章制度,但更应该是从积极的、肯定的角度出发,采取鼓励的、倡导的形式。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应该关注学生的适应性.让学生融入德育活动,发挥学生自身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德育过程中得到发展,推动和引导他们自我成长。
一、培养小学生的识字兴趣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心理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好奇、爱玩的天性,培养小学生的识字兴趣,以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1]。在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让小学生认识到语文是无处不在的,比如说话、回答问题、讲故事等,同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让小学生明白,学习语文可以做很多有趣、好玩的事情,像写字、看书、写作文等,积极鼓励小学生去识字、看书,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很容易对新鲜事物产生兴趣,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开展识字比赛活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在发新课本的时候,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抓住小学生的好奇心理和好胜心理,夸奖识字较多的小学生,号召全班学生学习,满足小学生的虚荣心,增强小学生学习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语文知识不仅存在于书本上,而且还存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适当拓展语文教学的范围,引导小学生走出课本,走进生活,以加强语文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
另外,在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各种各样先进的教学技术、教学手段已经逐渐被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其中,多媒体教学技术更是受到广大师生的喜爱和青睐,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提高识字教学的效果[2]。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设置合适的教学氛围,直观具体、生动形象的展示字形、字义,帮助小学生理解和掌握陌生字词,让小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里学习新字,以增强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水平。
二、采用新型的识字教学方法
小学生的知识水平较低、理解能力以及学习能力不高,单纯的依靠兴趣并不能提高小学生的识字效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立足于小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教学的需求,采用新型的识字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识字教学的有效性,以提升小学生的识字能力。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多种多样的游戏活动,巩固小学生的语文基础[3]。
同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利用猜谜语的形式,把一些生字编成谜语,让小学生在猜谜语的过程中,认识和掌握生字。另外,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利用查字典、唱儿歌、看图识字等方式,巩固小学生的汉字基础,提高小学生的识字兴趣,从而提高识字教学的效果。
三、引导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读写习惯
字音、字形、字义是汉字最基本的组成要素,语文教学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的识字、认字能力,而且学生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读写习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坚持示范为主,纠正为辅的原则,严格要求低年级小学生的写字姿势、看书姿势和握笔姿势,反复强调、训练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行为,促使小学生形成正确的语文学习习惯。同时,在书写方面,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注意笔顺问题,让学生了解田字格的构造,引导学生观察范例字在田字格中的书写位置,然后让小学生模仿范例,书写汉字,以规范小学生的书写顺序[4]。另外,错别字现象是小学语文作业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因此,在批改做作业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先圈出错字,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修改好错字,以提高小学生书写的准确性,提升小学生的语文水平。
一、构建适切评价机制,变他律为自律,促进师生主动成长
(一)秉承成功教育,激发师生成长动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育人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学校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关心每一个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高中阶段实施成功教育是时展的客观要求。身处高中阶段的学生,站在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分岔路口,一方面面临升入高一级学校继续学习的挑战,另一方面,面临适应社会、整合提升综合素养的挑战,他们急需成功,急需凭借自身努力后的成功来提振挑战自我、驾驭社会的信心和勇气,学校管理工作中的“成功教育”成就的不仅仅是学生的学业,更重要的是成就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二)坚持目标引领,激励主体自主完善
我们尝试通过制定师生发展规划与目标检测,引领师生在完成适切的远期、中期、近期发展目标的过程中,凝心聚力,立足当下,寻找差距,努力完善自我、发展自我。诚然,目标的制定必须立足于当下的实际,在客观现实与自身努力的结合点上确立标的,这种动态的目标制定,有利于通过阶段目标的实现积聚成长成才的内驱,不切实际的目标反而会适得其反。
(三)树立身边典型,调适主体日常惯习
基于师生主体自主评价产生的身边典型,往往会对师生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感召力和向心力。生理学家谢切诺夫曾说:“一个人的心理发展,一个人的成长,万分之九千九百九十九是由人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所决定的。”可见,一个人的行为表现往往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而良好的环境需要营造。我校尝试发动学生评选“学生心目中的优秀班主任”,实践证明,基于学生主体的评价,激活了班主任的自尊,促进了学生的主体参与,在这一刻,师生的心灵得以净化,人格得以升华,班主任的崇高职业感得以凝炼,学生对班主任的尊敬得以积淀。
(四)基于成长失误,矫正主体不良惯习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师生的成长由于受到各种主客观的制约,不可能总是收获成功,在前进的道路上总会不同程度地出现种种失误甚至错误。其实,学生在成长中的错误是学生对成长不断理解与建构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失误或错误本身就是一笔宝贵的教育资源,关键是如何正确认识和恰当利用。因此,从学生的角度看,尽管某些想法或者做法可能是肤浅的甚至是幼稚的,但确实是学生成长过程的客观写照,具有一定的“内在”合理性,符合学生成长的客观实际。只要我们启发诱导学生正确归因,总能找到错误背后隐藏着的误区或认识盲点,进而获得教育学生最有价值的资源。事实上,人们对于自己或同伴成长中出现的错误总存在一种“一探究竟”的迫切愿望,对于这些错误资源的利用,可以最大程度地调动他们的成长欲,也能最大程度地达成他们的“自我实现”。因此,我们在学校管理中引导一线教师走进学生,全面了解学生,包括了解学生的错误,利用学生的“错误”甄别其教育的最近发展区,基于此调控教育的节奏、教育的频率、教育的机制。教学与管理中的错例分析,让我们收获颇多。
二、打造多元发展平台,重构管理秩序,服务引领师生成长
学校管理需要一个能体现民主、平等、合作关系的操作平台,只有这个平台才能更好地激活人气,才能挖掘教师的创造潜能,促进教育生态的形成,实现学校师资的专业化和群体竞争力的提升。
(一)创新学生发展指导,驱动主体成长成才
1.设计一个袋子,引领学生学会自我管理
我们通过建立健全学生的成长记录袋,引领学生在审视自我发展的轨迹中,了解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更好地认识和适应社会,培育健康的阳光心态,认识和发挥自身的生命意义和价值,提高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自我教育,学生成长记录袋就是一个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有效抓手。
2.构建两支队伍,落实引领服务两大指导
我们成立了以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优秀毕业生、优秀家长、知名校友、教育专家为核心的导师团,以品学兼优学生为主体的学生志愿者协会,两支队伍重在发挥其对学生终身发展的引领服务功能。导师团旨在帮助、引导学生在澄清各种错误认识中把准人生发展的方向,培育健全的人格。学生志愿者的服务方式主要是高年级指导低年级,比如高考结束后,高三学生志愿者协会立即推荐四名学生,用他们自身的体会为高一、高二的学生做暑期学习和生活的指导。立体化的服务指导,引领着不同层次的学生自觉调适自我,端正成长方向,激发成长动机。
3.抓好三个学段,整合建构发展指导体系
我们根据服务对象数量和类型的不同,将指导人员进行了层级、组别划分,以期实现指导效果的最优化。从纵向上,分成高一至高三共三个指导小组,根据不同年级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高一年级侧重初高中的心理衔接、学法衔接以及生活技能和高中学段的人生规划指导,高二阶段侧重意志品质、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高三阶段侧重理想与现实、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个人奋斗与团队协作关系的指导。从横向上,分为发展性、介入性和矫正性三个类别的指导,其中“发展性”指导为早期的预防性指导,由全体教职员工参与,“介入性”指导和“矫正性”指导为中后期的干预性指导,主要由成长指导中心的指导骨干教师负责。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学生发展指导是运用道德的方式让学生在充满尊重、关怀、民主、和谐的氛围环境中,在身心健康、人格健康、精神自由、生命自主的发展过程中,努力实现优异学业、健全人格、健康心理和持续发展的有机统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然,学生发展指导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学校指导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要真正实现引领学生发展的功能,必须整合学校、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力量和资源,目前我们还在摸索阶段。
(二)创新课堂教学机制,引领师生幸福成长
1.活动单的编写与设计
学校行政蹲点各备课组,强化对备课组长和骨干教师的培训与指导,在个体备课、现场说课、示范引路、集体研讨的基础上,集思广益,把组内的统一要求与教师的教学个性有机结合起来,在备课组集中研讨的基础上教师个体自主建构,设计出适合班本实际的活动单。
2.学习小组的构建与培育
学习小组本质上是一种学习共同体。我们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建立4-6人合作小组,确定小组长,明确组员分工,定期对小组长和组员进行培训,久而久之,让小组合作学习进入自动程序,进而形成一种习惯。随着教学的展开,小组成员的状况总是处于不断变化与发展之中,我们根据一段时间学生发展的具体情况适时适度地调整组员角色,以促进学生广泛参与,增进学生学会沟通、学会交往、学会合作的能力。
3.备课组的建设与创新
备课组是落实课程目标的基本单位,备课组运行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师个体的专业素质、备课组的群体教育效应和课程实施的最终质量和效益。我校强化“个—群—个”的备课机制,教师的备课由个体独立备课、集体协商备课、个体反思备课三个环节构成。
个体独立备课:根据学情、学段、学科特征选择备课内容,在精、准、活上做文章。我们主张从全体、基础、问题、能力、情绪等方面研究学生发展需要;从目标、内容、问题、意义、教具等方面开发有效课程资源;从创设问题、思维、活动、环境等情境搭建有效的学习平台;从导学策略、风格、弱点、期望、形象等角度提升教学效益;从过程、方法、时间、方案、拓展等方面系统优化教学过程。
集体协商备课:集体备课每周一次,定点、定时、定位,执行听课、评课、备课、研讨的四步骤。听、评课以探寻同一内容不同操作形式下的学习高效为目标,按照“主体发言—协商讨论—达成共识—二次备课”的程序进行,研讨则主要是针对现阶段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
个体反思备课:侧重关注设计是否能最大程度地切合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是否能最大程度地切合班本实际、是否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优势、有没有观照学生的综合素质、实施这样的设计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都会学”“学得好”等方面。
我们根据校情成立了三大学科的核心备课组,核心备课组一般由三人组成,每个人又联系5至6名老师,每次集体备课前先要召开核心备课组的会议,负责计划的制定、活动单的初步设置、专题与练习的审核、过程的监控、质量的把关。
4.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一是独立思考的习惯。构建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就是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主动构建新知的过程。学生只有通过对问题的独立思考,才能主动地为新知的构建提供心理上的准备,才能具备不盲从权威的优秀品质,才能培养创新的意识。在组织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二是表达交流的习惯。《新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我们要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注重培养学生交流表达的习惯,在教学中创设情景,让他们在小组里说,在班上交流汇报甚至辩论,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思路与见解。
三是善于倾听的习惯。学会倾听别人发言,这既是一种良好的习惯,也是对别人的尊重。在教学中,学生往往喜欢表达自己的见解,而不喜欢听同学的发言。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教给学生听的方法,让学生听同学的发言与自己的思路有何异同,领会别人发言的主要思想。
四是动手实践的习惯。教育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做的过程留给学生,让学生养成敢于动手、善于动手的习惯。学生在自己的切身实验中,在充分的操作中更容易理解实验过程及思想方法,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五是质疑追问的习惯。问题是思维的源泉,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线,是学习的内动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符合实际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质疑的心理需要,在学中问、问中学,于无疑处生疑,于有疑处解疑,培养良好的问题意识。
六是反思总结的习惯。引导学生养成反思总结的习惯,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完善和对自我的适切体认。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对一天的学习进行记录,写出得失,或者让学生在每一次作业上用一句话写点自己的感受,在小组里交流自己一节课的体会等等。现在,我们又做了一些尝试,在一个单元结束后,安排一到两个课时让学生进行反思总结,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检测。
“活动单导学”的初步实践,我们收获了许多:学生的学习状态得到了根本性的转变,学习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与此同时,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和评价机制带来了班级管理模式的变革。教师们主动参与教学研究,课堂教学效益明显提升,尤其是年轻教师成长的速度加快了,上一学期省内外有50多个知名学校来校观摩课堂、沙龙研讨,2011年《中国教育报》以《“活动单导学”特色的白蒲样本》为题大幅报道了我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成果。
(三)创新德育活动方式,启发主体发展心智
针对多元文化并存、学生思想良莠不齐的客观实际,我校本着“在活动中幸福成长”的价值追求,以活动为载体,致力于“德育工作课程化,德育课程活动化、课程活动主体化”的系统构建,践行生本德育,努力为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环境,在实践中形成的“升旗仪式、回访母校、激情跑操、毕业典礼、成人宣誓、主题班会、发展指导、宿舍文化、风华艺术、文化交流”十大德育活动品牌,越来越成为我校特色发展与优质发展的阿基米德支点。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一次次积极的活动体验,往往能活化道德认知、激发道德情感、提升道德行为能力,让学生在心灵震撼中催生终身难忘的教育效果。实践证明,我校十大系列德育活动所形成的道德力量正日渐转化为一种现实的教育生产力,在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方面产生的裂变效应正在不断放大。
三、精心营造和谐文化,走进师生心灵,驱动主体精神成长
(一)注重教育理念更新,深化课程理解
在纷繁复杂的、价值观多元的背景下,如何选择符合自身发展条件、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价值取向,是课程改革中一线教师遇到的重要问题。我们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广泛发动一线教师实践感悟,沙龙研讨,整合凝炼,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对课程价值的深度认同。
在整合教师、学生和家长等各方面观点的基础上,通过真诚沟通达成的课程共识,生成的是促进学生主动健康成长的共同愿景,建构的是学校内外、系统内外彼此沟通对话、充满活力的课程共同体,培育的是一种相互信任、支持、成长和革新的良好氛围,催生的是民主、开放、对话、合作和反思的开放型学校课程文化。
(二)整合聚焦教育疑难,生成核心课题
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制约,美好愿景与客观现实之间总会存在一些矛盾,我们在愿景与现实的考量中,把教育教学实践中背离课程价值取向的系列问题整合成系列课题,在行动研究中期盼找到合目的、合规律的课程实施特色之路。
为解决农村普通高中学生“成长动力不足”“人生规划缺失”和“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我们由政教处、教导处、教科室、年级组联合开发了南通市规划立项课题“农村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的校本实践研究”,旨在通过学业、生活、生涯等方面的系统指导,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针对农村学生“高分低能”“情智分离”“学力滞后”等问题,我们进行了“‘活动单导学’方式在农村普通高中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的研究,旨在通过活动课堂的构建,站在关注生命成长的高度,引领学生在自我成长、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中学会、会学、乐学,被列为全国教育科学教育部规划课题。
(三)打造课题研究团队,破解教育症结
课程改革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课堂教学中教育教学方式的改进,而且需要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合作、共享的校园文化氛围,需要教育管理策略的跟进。为此,我们从教育、教学、管理三个维度,把志同道合、善于研究、勇于实践的人紧紧团结在一起,努力建构与“学生发展指导”相适切的三位一体的团队研究体系,通过竞聘的方式组成课题研究协商组织,建立了德育研究团队、教学研究团队、管理研究团队三个团队,旨在引领教师成为会思考、会研究、肯实践的现代教育工作者。
在这样的过程中,师生逐步增强了对学校精神的认识、认同,并使学校精神得到强化。对于那些在践行学校精神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出正能量的教师,学校给予及时的相应的物质与精神奖励,反之则给予否定性评价,并作出适度的物质和精神惩罚。
—、提高政治站位,增强政治思想认识
作为一名职业律师,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政治原则,站稳政治立场,保持政治清醒和政治定力,明辨大是大非,保持头脑清醒。为人处世忠厚诚实、公道正派,
二、勇于担当尽责,努力攻坚克难
律师工作,千头万绪,一边连着普通群众的切身利益,一边连着社会的公平正义,符合法理,又要兼顾情理。工作之难,可想而知,作为一名法学专业出身我来说,也常常会有抓耳挠腮的时候,但是一想到当事人那么期盼的眼神,想想自己身上的责任,畏难的情绪逐渐消解。在刑事案件中,维护深处囹圄的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就至关重要,案情往往较为复杂,案卷繁多,这时,就更需要尽责、尽心。在工作中我会一直保持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心,对待工作勤勉敬业,担当负责,甘于奉献。在工作中坚持以身作则,顾全大局,始终以不忘初心、艰苦奋斗的精神面貌致力于律师事业。
三、遵守执业纪律,恪守法治底线
在做律师这一行业中,应该时刻遵守《律师法》和《律师执业行为规范》等法律法规,了解律师在执业过程中律师的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在与当事人的交流中,按照法律规定给予当事人信息,不对当事人作出虚假承诺,不诋毁同行,不说明与法官关系的好坏对案件结果的影响,不作伪证,不答应当事人不正当的诉求,时时刻刻以律师行业职业规范来约束自己。
四、强化服务意识,抓落实求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