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关于初中数学教学实践的研究范文

关于初中数学教学实践的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初中数学教学实践的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于初中数学教学实践的研究

第1篇:关于初中数学教学实践的研究范文

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其实质就是以小组为单位,学生通过相互交流与合作,最终获得知识的过程。合作探究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的能力,增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从而实现共同进步。

一、合作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通常不能够有效地进行交流,甚至不知道该如何进行合作,即使合作也只是流于形式,实质上并没有发挥出合作学习的作用,从而影响了学生的探究学习的效率。因此,教师在进行合作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首先,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小组交流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其次,在合作的过程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尊重他人,专心听取他人的见解;最后,由于合作探究式教学采用的是“分配任务,整合结果”的方式,所以教师应当明确分工,保证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任务,并鼓励学生在遇到困难时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从而实现合作探究式的教学目标。

二、合作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1.加强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强化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前提。著名心理学家鲁宾斯曾说过:“任何思维,无论它是多么的抽象,都是以观察和研究经验材料为基础的。” 观察是思维的门户,观察能力对探索、发现问题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合作探索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观察,逐步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例如,在讲解长方形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黑板、书桌、文具盒等进行观察,使其得出长方形的每个角都是直角的结论,然后再引导学生对所得出的结论进行探究验证。

2.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猜想。丰富的想象能力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关键。数学猜想就是根据已知数学条件和数学原理对未知数量关系进行推导的一种探索性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教师在讲解几何图形中的角时,可以提出问题:“纸上有一个70°的角,墙上有一个70°的角,操场上有一个70°的角,请比较这三个角的大小。”以这个问题引起学生对问题的猜想,然后教师紧接着再提问:“如果将一个60°的角放大10倍,这个角是多少度呢?”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发学生的猜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促使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3.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问题进行研究和探索,能够更高效、更准确地解决问题。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引导前,首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提出一些比较开阔的、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问题;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合适的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最后,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潜能才能得到开发,探究能力才能得到锻炼。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学生只有对事物感兴趣,才会主动地去思考、探究。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欲,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

5.鼓励学生对书本知识进行质疑。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我国的初中生总是一味地接受课本知识,从不敢对书本知识进行质疑,从而导致他们普遍缺乏创新精神。因此,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对数学公理、定理进行质疑,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合作探究式教学,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思维

第2篇:关于初中数学教学实践的研究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生活;案例;效果

我国在进入21世纪以来就开始了对各阶段教育教学效果进行提升的相关改革,但是教育作为整个社会稳定的基础之一,因此,整体改革的进度就显得很慢,改革的难度也相对较大,再加上我国文化对教育产生的影响,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这就导致初中数学课堂基本上是以教师一人为核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课堂。根本没有生活案例和教学案例的引入,有许多初中生就因此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甚至因此产生厌学情绪,初中数学的教学效果自然就会下降很多。

一、“生活化案例”的内涵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听到有人说学习要联系实际,工作要联系实际等之类的话语,这里的“实际”其实就是我们今天要详细说的“生活实践”,这些生活实际引用到初中数学教学中,就是生活案例。任何知识的学习最后基本都是为生活服务的,因此,生活实践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最终目标,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这不仅仅是因为大部分知识在生活中都有体现,而且更是因为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最终依然要服务于生活实践。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材内容更多的是数学的专业性知识,与生活联系的案例并不是很多。数学对于广大初中生来说,本来就是比较枯燥乏味的,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如果学生没有产生对初中数学的兴趣,那么他们的学习将会面临重大的阻碍。但是,教师如果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引入生活案例,用有趣的生活中实实在在发生的事情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去探求有关生活实践的数学知识,那么教学效果就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二、“生活案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可行性分析

1.数学源于生活,与生活联系紧密

初中数学涉及的所有内容几乎都与现实生活有关联,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都能够用初中数学的知识解释或解决,因此,两者的关联度相当高。换句话说,初中数学的学习是为了生活而准备的,而相应的,对生活实践问题的处理也能够促进学生对初中数学知识的学习与理解,因此,初中数学教学是离不开对生活案例的运用的。

2.生活案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如何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将是教师要注重的问题,尤其对初中数学这样一门专业性较强的科目来说,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本来就不简单,因此,教师必须巧用生活案例,让学生愿意根据生活案例去接触、学习数学知识,逐渐对初中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学习。

3.将抽象转化为具体的作用

在初中数学知识中,有很多都是相对抽象的知识,这对于身心发展不够完善的初中生来说,理解起来会有一定难度。可是,如果将这些知识与生活案例结合起来,学生就可以很轻易地理解。比如,学习正负数的时候,初中生在学习之前只有对正数的记忆,根本不知道负数是什么概念,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给学生举例:比如,现实生活中的楼房,楼房有地上的部分,也有地下室,楼高30m,地下室有10m,那么,地上的部分就可以记成+30,而底下的部分就可以记成-10,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相对容易了。

因此,生活案例在数学中的应用非常有效,对提升教学效果具有很大的帮助。

三、巧用生活案例的实践措施分析

1.不断利用生活案例,培养学生的生活化意识

教师想要用生活案例提升数学的教学效果,那就必须让学生认识并认可生活案例的引入,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能够产生一种随时联想生活案例的意识,简称为“生活化意识”。为了达到这样一个目标,教师首先要为学生讲解有关于生活案例的内容,并让学生了解生活案例对数学学习的帮助,学生在明白了何为生活案例之后再教会学生如何利用生活案例进行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培养他们的生活化意识,让学生在教师的日常授课中能够与教师相互配合、相互呼应,共同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效果。

2.生活案例探究化,让学生自主思考

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对如何使用生活案例有深入的了解,在引入生活案例的时候教师要研究生活案例与某节课所学知识的关联性,尽量为所要学习的知识配上几个具有探究意义的案例,而不是一目了然的案例,为学生设置具有探究性的问题,让他们自主地进行思考,培B他们的自主思考能力,而且学生经过思考得出答案的过程才是对学生帮助最大的过程。因此,生活案例的探究化对于巧用生活案例这种教学手段具有重要的意义。

3.教学问题与生活案例相联系,设置有效问题

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除了生活案例的引入,还有一个相对比较重要的教学环节,那就是教师设置教学问题的环节,教学问题的设置直接影响着学生思考的方向,学生的思考能否与所学知识挂钩是教学问题决定的。所以,教师一定要将教学问题与生活案例相联系,而且将教学问题与所学知识相联系,形成三位一体的有机融合,让学生能够全方位的了解所学知识的全部内容,这样才能够从教学基本出发,提升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的教学与生活案例是分不开的,而且生活案例在数学教学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将不断推动数学课堂的发展,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第3篇:关于初中数学教学实践的研究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后作业;有效设计;探析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对学生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的重要基础学科,具体开展相关教学过程中离不开训练强化,从而巩固提升学生的知识理解掌握以及新旧知识之间的过渡联系。数学课后作业是具体教学开展相关教学活动的常用有效手段,是教师开展教学实践的重要根据地,是相关教学内容开展进行的有效延伸及深刻拓展。传统教学开展时,教师受到沿袭多年的应试教学思想,提倡惯用“题海战术”进行相关课后作业设计布置。学生长期处于作业量繁重、学习压力大的学习环境下,很难达到预期教学效果。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广实施,初中数学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不仅仅简单的处理好课堂教学讲解环节,同时还应当注重课堂教学延伸――课后教学开展。设计对于学生学习有效的课后作业,提升数学教学效率及教学质量,从而适当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然而纵观当前初中数学课后作业的设计布置现状并不容乐观,部分初中教师在具体实践开展过程中存在设计内容枯燥乏味、形式单一不变,缺乏吸引力,单纯追求作业布置量而忽视相关辅助教学质量,设计作业目标不明确,缺乏层次性布置开展等不足及漏洞。

一、利用数学作业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教师的教学开展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利用设计布置数学课后作业的形式帮助学生对所学相关知识的掌握理解及有效“回顾”,数学认知素养的有效“强化”。促使强化学生在实际作业完成解答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从而逐渐形成基本数学学习技能。例如,教师在开展教学“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内容后进行课后作业设计时,教师应当抓住该部分知识的重难点,同时还应当注重学生之前学习数学知识的过渡联系。设计出,“解不等式:4(x+3)

二、完善家庭教育

为了更好地完成家庭教育,学校要召开家长会讨论家庭作业的监督问题,或者开展网络家长论坛进行讨论。首先,要鼓励家长教会孩子做题的要领与学习方法,教会孩子如何读题、怎样进行分析、如何多维思考,多注重这些能力的培养才是正确的辅导方法。其次,要让家长进行监督,要坚持让孩子先做作业后去玩。学生一旦养成这个良好习惯,学生的作业质量会逐步得到提高和保证。家庭作业有易也有难,学生做作业总是会遇到不同难度的题型,不管是易题还是难题,只要养成“先做作业后去玩”的习惯,学生就有了充足的时间去尝试、探索和钻研。如果失去了这个良好习惯,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只好仓促完成作业,学生心里想着“能先交差就行了”,学生交完差后,大部分学生也不再去做这些枯燥无味的数学作业了,久而久之,数学作业的质量也就得不到保证了。再次,做好家长的榜样作用,给予学生正能量。这一点对家长的要求也许太高,但是,只要家长有这样的心理状态,总会找到一条给学生传递正能量的途径。家长不必学习高深的、理论性极强的知识;最后,家长可以当孩子的学生。为了孩子的发展,我们家长要做点让孩子感动的、一起成长的一些事情。总之,学校通过召开家长座谈会,以座谈和书面调查的方式全面了解家庭教育现状,然后指导家长监督学生完成家庭作业。另外家长要鼓励孩子动脑思考,确实不理解的记录下来第二天到学校请教同学或老师,让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课后作业设计要具有延伸性,有助于培养学生预习新知的“超前意识”

教育实践主义学者认为,课后作业是为巩固升华课堂教与学活动效果而呈现,又是为学习探知新知内容“做铺垫”. 部分初中学生预习数学新知经常表现出“无目标、无重点、无方向”的现象,教师可以通过设计课后数学作业,将需要学生新知预习的内容及要求,融入和渗透在课后作业之中,让学生在有的放矢的预习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数学预习的“超前意识”,为下一节课新知讲解打好基础. 在课后作业的预习内容设计过程中,教师不能“直接展示”强行灌输,而应该“循序渐进”,逐步引导,将新知基本内容以及重难点,通过填空式、问题式等方式,引导学生初步探知、逐步掌握,切实提高课后作业的延伸、预设功效.

四、作业评价的形式要多样

加强作业评价改革,赋予作业新的活力,已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一个首要任务。目前,许多教师批改作业的方法是“遇对必钩”,“有错必叉”,或打分数,或划等级,结果是以偏概全,不能准确地衡量学生的真实成绩,非但达不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反而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反馈作业不及时或反馈纠错的落实不到位,使很多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只有通过课外作业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合作精神等做出过程性的评价,进而采取有效措施反馈调整,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得到激励,产生自信心和成就感,从而转化成继续进步的动力。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广大教师逐渐认识到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的重要意义。为了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当转变教学理念,制定科学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加强数学课堂教学的新颖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重视课堂提问,设计科学合理的数学问题,加强数学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联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开展全面的、有效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从而实现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提高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第4篇:关于初中数学教学实践的研究范文

一、苏科版初中数学教学的内容

1.数学教学的课程要求。我国在2001年根据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全新出台,其中明确提出“教材可以在适当的地方介绍一些有关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趣闻与数学史料,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发展”。其中重点指出了数学教学在人类发展历史上的作用,并通过学生的不同年龄进行不同的教材设计,要求数学教材需要对相关背景知识包括数学在自然和社会中的应用,以及数学发展史上的有关资料介绍,通过这种背景知识的学习,了解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中数学的有效运用,并由此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尤其是类似于《九章算术》《几何原本》内容的深入了解和学习。同时,教材设计者需要严格按照数学的课程标准这样一份纲领性的核心文件作为教材编写的最基本依据,以此来推动数学课程的全新教材改革。另外,数学史知识在数学教材中的深入应用,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同时能够对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直觉以及人格个性进行全方位的培养和训练,因此对于数学教学的课程要求将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2.数学教学史成为数学教学体系中的热点问题。数学教学史在我国20世纪以来就受到众多数学教育家的重视和关注。在学术的研究领域,数学教学史和数学教育关系都各自成为了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虽然我国在教学方面关于数学史的设计和研究运用都相对较晚,但我国也在2001年前后开始有数学教育的研究人员加入到研究数学教育关系和数学教育史的队伍中来。各个地区都有针对性的举办HPM学术会议,对数学教育相关的内容,各个数学教育家经过讨论研究,得出了不少成果性的数学教学成果,同时我国在多个平台有关数学教育的新闻和专栏报道都有蓬勃发展。因此,近年来数学教学的这种趋势,将其推入更加受人关注的领域,越来越热点。

二、我国数学教育中的精神实质

1.数学教育体制的现状和问题。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这种传统的教育体制的长时间影响,各科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最终成绩,对于学生各个科目的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失去了一定的关注和重视,尤其是数学教学中,教学者更多的是通过单一的传授方式对学生进行知识内容的灌输,给学生带来的是被动的学习。这种教学者只是根据数学教学大纲以及教材上的具体内容安排教学,并没有对知识的来龙去脉进行深入分析和引导,与学生失去教学内容的互动教学,只是注重学生最后的考试成绩,这样的应试体制所形成的趋势降低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不能对数学的重要作用产生重视和真正地带着思考进行学习和培养自己的立体思维方式,这种直接的通过数学教材中的公式、定理进行灌输式的学习,最终会导致学生学无所成,无以致用。

2.加强对数学教育问题的科研素养标准。作为当代的教育教学者,一定要具备相应的教育教学的科研素养,包括对学生的数学研究兴趣的能力培养,还包括对教学者通过研究如何对学生进行课程的安排和提高式的数学课程教学方案。对此,我国在数学教学领域,一定要教学者主动通过关注各个类别的数学教学研究项目,认真做好论文的知识结构分析,并通过拓展自己的数学教学研究视野,找到更适合当下学生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者在数学教学中的教学水平,通过综合提高教学者的科研素养来达到对学生的教学目的。

第5篇:关于初中数学教学实践的研究范文

关键词:探讨;初中数学;定义教学

1.数学定义的作用

定义在数学知识的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数学作为一种演绎系统,它的重要特点是,除了它的基本概念以后,其余一切概念都是通过定义引入的。如定义“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式”,在我们对其“一般形式”进行讨论后,便可得到求根公式,判别式与韦达定理。这些结果对我们解决任何一个具体的关于一元二次方程的问题来说,是最方便和便捷的了。类似的定义还有“一次函数一般式”、“反比例函数一般式”、“二次函数一般式”。定义某种东西意味着把它归结到最基木的东西。没有数学定义这些抽象概念,数学恐怕早就被成堆的复杂问题压得喘不过气来,也早就分裂成数不清的、互不关联的个别情况的研究了。

2.数学定义教学的现状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材,一改以往老教材中严密的知识结构体系和严谨的数学概念体系,对概念的描述、概括不再特别注重其表达形式,注重新课程标准强调的要“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克服机械记忆的学习方式。”然而,一部分老师仍钟情“过于形式化”的数学教学,从一些术语、公理和定义出发,逻辑地演绎出一些重要的数学结论。于是,学生常常误以为数学就是纯粹逻辑的发展,是从明确陈述的公理和定义开始,对定义中界定了的数学概念演绎地证明种种结果。正如斯根普曾指出:介绍一个论题,不是通过实例,而是通过定义。这对教师来说,真是够简洁和严格的了,然而对于学生来说却是不可理解的。

3.数学定义教学的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初中数学概念的教学在整个教学阶段乃至整个数学学习当中又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加之初中学生理解能力和阅读能力较弱,因此,教师在进行定义教学时,应从现实问题出发,让学生经历多维度、多层次的感悟,经历定义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彻底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去记忆。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谈谈初中数学定义教学的策略。

3.1注重引入,讲清来源

初中数学中的很多定义都是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的。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找出事物的本质特性,从而引出定义。如正负数、数轴、绝对值、直角坐标系、函数……等概念,都是由于科学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教师讲清它的来龙去脉,能使学生越学越有兴趣。就“数轴”定义而言,“数轴”是“规定了方向,原点和长度的直线”。单单这样讲,学生不一定易于接受和理解。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数轴”的“模型”,如秤杆上用“点”表示物体的重量,温度计上的“点”表示温度,水文计上的“点”表示水位的高低等等。秤杆、温度计、标尺都具有三个要素:(1)度量的起点;(2)度量的单位;(3)明确的增减方向。这些“模型”都启发人们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数,从而引进了“数轴”的概念。因此,“数轴”的定义,完全是对客观模型科学抽象的结果,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或“人们头脑里固有的”。只有当教师把这些数学概念的来源、背景介绍清楚之后,才能帮助学生克服数学定义抽象、难懂的困难,同时让他们有一种正确的感悟,认识到数学定义不是人们凭空编造的,它们不仅来之有据,而且将回到实际,指导和推动科学的发展。

3.2展示定义,讲清内涵

针对对象的不同(定义的抽象程度、学生情况),考虑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3.2.1字斟句酌,直击本质

定义是所研究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概括,措辞精炼。教师需引导学生逐字逐句分析,认真推敲,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逐步养成对定义的深入钻研的良好习惯。如,在讲解等腰三角形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有两条边相等的“有”字,而不是只有两条边相等的“只有”二字。前面的有两条边相等包括了两种情况:一是只有两条边相等的等腰三角形,即腰与底不相等的等腰三角形;二是三条边相等的等腰三角形又叫等边三角形,而后面的仅仅涉及到一种情况,排除了等边三角形也是等腰三角形的这一特殊情况。

3.2.2纵横对比,明悉异同

把某些相关或相对的概念放在一起进行类比、对照,使学生既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又注意到它们的区别,会使学生茅塞顿开。如学生学习了“分式”的定义后,引导学生将“代数式”进行分类,即:

代数式整式单项式多项式分式

通过这种分类,使学生明确其中各个概念的定义之间的关系和差异(属种关系和不相容关系)。这样不但理解了“分式”的定义,而且还加深了对“代数式”和“整式”定义的理解。又如,“圆心角”与“圆周角”,同学们已经知道了“圆心角”是顶点在圆心的角,由此及彼,大部分学生就可以得出“圆周角”的定义:顶点在圆上的角叫“圆周角”(还不完备)。此时教师再和学生一起将“圆周角”的定义补充完备,学生就会觉得恍然大悟。这样通过比较“圆心角”与“圆周角”的概念一目了然,清清楚楚。

3.2.3正反举例,入目三分

在引人定义之后,举出正、反两个方面的实例,引导学生判断其中的哪些对象符合定义,哪些对象不符合定义,也可由学生独立举出符合定义的对象和不符合定义的对象。通过举例,

概念教学的重点不是记熟概念,而是应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应引导每一位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所犯错误是哪一个概念运用错误,或者忽略了概念中的哪一个关键字、关键词,或者是和哪个概念混淆了,以后遇到同样情况怎么办?这件工作做好了,往往会让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更具有针对性,深刻性。

3.结语

定义的教学在整个初中数学教学中是重点,也是难点,因此必须重视基本定义的教学。教师要领会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注重定义的形成过程,多启发学生,多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同时要帮助学生理解定义的本质,弄清定义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把它们真正弄懂、记住并会使用,从而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林群.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九年级数学.广东:广东教材出版中心,2007-2009.

第6篇:关于初中数学教学实践的研究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 德育

1 精心设计教学,适时渗透德育

学习内容不仅体现了具体的数学知识,而且蕴含了丰富的道德内容,数学学习内容中的公理、原理、公式、法则、推理过程、计算过程,以及相关的数学家等诸方面都包含着理性、严谨、细致、坚韧、审美等道德因素和道德价值。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当利用数学内容中的道德因素,发挥其对学生思想、充分信念和价值观的积极作用。

在情境引入中渗透德育。如:在教学七年级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时,我充分利用“关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哪个福娃最受欢迎的两个相关报道”引入到教学情境中,在融洽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积极回答问题,进而引入第一节课“统计调查”。在例题讲解中渗透德育。如在教学八年级第十八章勾股定理时,给出例题:一块长8米,宽6米的草坪,被踩出一条路。①同学们分析一下,走斜路的客观原因、主观原因分别是什么?②走斜路比走远路近了多少?当完成题目的解答以后,追问了一句:“通过数学计算,我们知道,走斜路可以少走4米节省了时间,但踩坏了草坪,是否值得?”简单的一句话,使平时有类似行为的学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2 结合数学实际对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数学较其它学科更为具体和广泛地蕴含着辩证思想,如反证法的思想,实际上是矛盾中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体现;角的推广、函数的定义、轨迹的概念等都是运动和变化的思想在数学中的具体体现;一些定理、定义、公式、法则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相互依赖,都反映了普遍联系的规律;数的运算法则的对立统一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反映。在讲解相应课题时,适当地渗透些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掌握,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科学世界观。

3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数学是一门结构严密,系统性与逻辑性极强的学科,在教学中,可通过数学推理的言必有据、一丝不苟、环环相扣及在学生练习中要讲究解题格式、步骤安排、书写整齐、清洁美观、努力寻求合理简捷的解题方法、对结果进行检验,找出错误的原因,自觉进行补救和改正等。在讲解数学定理时,可讲述一些科学家的生平和他们呕心沥血的研究过程,坚持追求真理的精神,激励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数学教学中的德育素材很多,我们在教学中要把德育贯穿始终,才能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4 通过平面直角坐标系对学生进行人生观的教育

在数学学科中,有着非常严谨的逻辑推理,也有着丰富的哲理知识。针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教学,可对学生进行人生观的教育。例如:平面直角坐标系属于对点位置进行划定的工具,利用几何中的“点”同代数中的“数”有机结合起来,利用有序实数同平面点的对应,通过两个坐标点来确定一个点的平面位置。因此,可启迪学生,我们身处的社会就像一个无形坐标系,当我们进入社会之后,就好比平面内的点,都必须寻找自己合适的位置。通常个人的定位参数主要包括先天因素、后天因素两种,而确定位置的高低与好坏,主要取决于后天的因素,个人是否能定位到社会上的某程度位置,必须通过后天的努力而获得。可告诫学生,中学阶段的你们处于人生观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刻,每个人都应对自己和社会有着清晰、正确的认识,树立好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通过努力的学习终有一日会成才。

5 鼓励学生团队合作,攻克难题

5.1 数学是一门需要下苦功夫才能学好的学科,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起步时期,在学习生活中都必然会遇到困难,数学问题的探索过程是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的意志力,遇到挫折和失败的时候,不灰心、不动摇,有迎难而上的精神。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能够培养学生深思熟虑、追求真知、不懈努力的优秀心理品质。通过有意识布置有难度的课外作业,激励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攻克难题。

5.2 数学教学重视思维的拓展与创新,注重技能的形成过程,所以我鼓励并帮助学生组成课外学习帮扶小组,合作探究,这样既能提高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人际交往能力,从中学会做人、做事,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6 采取灵活教学方法,进行德育渗透

教师可用探究式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交流空间和参与场所,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习到数学知识与技能,还体会到其中的快乐,借此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意“明河”的作用,培养学生具体形象思维、逻辑思维、抽象思维的能力,提高解题能力;又要注意“暗河”的价值,培养学生学生学会尊重、谦让、倾听、团结协作和关心他人等习惯,以达到数学似人生,人生如数学的精神境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设计适合学生探究的教学情景,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原有的知识基础,在学生探索过程中要注意鼓励学生的探究行为,因势利导,及时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帮助,教师要以宽容的心态看待学生的“胡思乱想”,不轻易否定学生的想法,把探究活动引向深入。除此之外,情境教学也是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德育情境的创设可以通过数学问题故事化、数学信息情景化和开展数学活动来进行。

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既应掌握丰富的知识,又应具备高尚的人格,这是“以人为本”现代教育理念的起点。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将德育教育贯穿于整个数学教育当中。这不仅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也是数学教学实践的需要。我相信只要教师认真钻研、挖掘教材,使德育教育溶于教学过程中,既可提高教学效果,也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第7篇:关于初中数学教学实践的研究范文

关键词:自主探究;初中数学;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3-210-02

在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性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那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呢?下面,我结合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本人的看法。

一、创设情境,激起自主、合作探究动机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要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在每一节课的教学中,都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设和提供交流和合作的空间和机会。并在交流和合作前创设一种能激发起他们主动和积极参与活动的情景。

在学习了《中心对称》以后,我设计如下练习“请以给定的图形=(两个圆,两个三角形,两条平行线)为构件,尽可能多地构思有意义的一些中心图形,并写上一两句贴切的解说词.你能想出那些图形呢?比一比,看谁想得多,看谁想得妙。”孩子们通过思考以后,设计了许多有创意的图形,其构思之巧妙,想象之丰富,语言之诙谐让人耳目一新。那一刻,同学们体会到了探究成功的乐趣。

二、自主合作交流,体验讨论的乐趣

合作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和积极的个性心理品质。在合作交流过程中,往往能使学生多思维、多实践、多表达,更多地体验到讨论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提供一切让学生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不断地自由参与、主动探知,让数学课堂呈现出主动活泼的情景。但合作交流并非多多益善,我们应选择恰当的时机,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例如在教学重点、难点处组织合作交流,不仅能攻克教学重点和难点,更能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题多解时组织合作交流,往往能促使学生各抒己见、集思广益,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不能独立解决时组织学生合作交流,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更能促使他们感受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从而产生个体学习的动力。比如初一教材中有这样一道题:用一张正方形的纸制成一个无盖的长方体,怎样才能使制成的无盖的长方体的容积尽可能大呢?这样的问题对于初一的学生具有很大的挑战,因而适合开展小组学习,进行分工合作,彼此信任、互相支持。同时,教师应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最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解决此题。

三、积极主动参与课堂,自主发现探索

学生可参与的学习活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学生如何才能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能找到一条自主学习的道路,有赖于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给予科学的指导。课堂上,教师应当好“启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情感与智慧火花,为学生提供活动的愉悦空间;应当好“主持人”,控制教学过程,控制教学方向,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活动时间、开放的活动空间;同时,还应当好“向导”,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学习,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基本技能和工具。

例如,从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同一个顶点出发,分别连接这个顶点与其不相邻的各顶点,把这些多边形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

问题:(1)每个图形分别画了几条线?分成几个三角形?

(2)如果是十边形呢?二十边形呢?要不要画图?

(3)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把你的思考过程和大家说说好吗?思考:还有其他的分割方法吗?仿照前面的研究方法,从你的分割的图形中,你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可以让学生先独立动手,再小组交流。教师可以来回巡视,参与小组活动并适当指导。

这样的教学不仅能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发现、研究、探索的平台,而且能让学生体会到自主参与和探索的成功。

四、拓展提升,培养自主创新意识

创造对于初中生来说,并不是追求什么创新成果,而是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意识,培养一种创新的精神,一种创新的意识。因此,对初中数学教材拓展提升的过程中,应该时时注意渗透这个观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

作为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施者、决策者和创造者”的教师在依照教材从事数学活动的同时,还应正确引导学生对例题展开一些探究,适当引申拓展,更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如下面这个问题:若一条直线上有3 个点,则共有几条线段?若有6、10、n 个点呢?若将这条直线上所有取定的点和直线外的一点连起来,则共有多少个三角形?

通过对教材的挖掘、拓展,增强了学生的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五、设计探究性作业,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精心设计一些探究性数学问题的作业,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主动发现知识、运用知识解决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数学活动是教材的扩展和延伸,也为学生在课后了解数学、研究数学提供了资源。

例:在学习了勾股定理以后,结合数学活动“关于勾股定理的研究”,可布置以下问题让学生课后探究。

1、搜集(包括上网、查资料等等)验证勾股定理的各种方法,选择你喜欢的拼图验证方法,自主探究这些拼图的特点;

2、你能找到哪些勾股数组的表达方式;

3、由得到是直角,且是直角;那么从和中,你又能得到什么结论呢?

第8篇:关于初中数学教学实践的研究范文

关键词:教学反思;差异教学;自我诊断;专业成长

近年来,在参加初中数学青年教师的听课、说课、评课等系列教研活动中,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尽管许多青年教师对自己的专业成长非常关注,尽管他们也进行了较为精心的课前准备,而且课也上得很有条理,可最终教学效果却并不理想。分析其原因,主要还是这些教师偏重“瞻前”而忽视“顾后”,如果他们能经常进行教学反思,自我诊断,那么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逐步显现的同时,我们教师的专业素养也会得到大幅提升,学生掌握知识技能与运用知识的学习能力也会相应的得到提高。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一个好教师,应该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研究表明:青年教师只有具备了迁移学习的意识,并养成了教学反思的习惯,才能找到课堂教学低效或无效的原因,并通过采取针对性措施来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获得专业成长的机会,推动教学效益的不断提升。关于教学反思,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却并不容易,为此,教师应清晰地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反思,反思什么,怎样反思,从而在实践中不断尝试新的方法,以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一、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

具有科学而清晰的教学理念是保障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的重要前提。它犹如一盏明灯,能引领教师沿着正确方向去实施教学,从而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反思我们的教学对象

教学反思最重要的一环是反思我们的教学对象,以了解所教学生的认知水平及个性特点,从而找准切入口,真正地落实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所以,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学业基础水平,反思我们的教学进度是否偏快,难度是否偏大,知识点是否敲扎实了,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是否到位。只有把这些工作都做实做细,才能确保所有学生能保持学习的激情。

三、反思具体的教学内容

青年教师要教好数学,除了要修炼自己的数学功底外,当然也要仔细研读全套数学教材,从而厘清各知识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在整个数学科学知识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同时,还要熟悉《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中考说明以及每年的发展变化趋势。只有教师心中有底气,其措施、手段才能有效到位,才能做到以下“三性”:讲解具有针对性,训练具有实效性,综合运用知识具有灵活性。如此一来,我们的学生面对各种问题,才会有平稳良好的心态,或模仿或创新地分析处理各类数学问题。

对教学内容的反思,不仅可以保障教学目标的实现,而且也能科学地唤醒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我们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足够深度的反思,选择恰当的素材,既能全面促成教学目标的达成,又能唤起学生的兴趣。

四、反思自己的专业技能

数学教学是一门经教师原始加工、思维整合后再与学生共同配合表现出来的综合艺术,教学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教与学达到和谐共振的状态,而这都基于教师自己的专业技能。试想,如果一名初中数学教师连徒手画圆都要惹得哄堂大笑,那么势必会在学生心目中失色不少。再如,假如一名数学教师连分类讨论的基本原则(不重复、不遗漏)都不能牢固掌握,连循环论证的科学性错误都要常犯,那么他又如何能立足课堂取得学生的信任?为此,教师应经常反思自己的专业技能是否达标,是否与时俱进地与时代同发展。

总之,反思仅仅是一个积极的思维过程,要真正产生的效果,还必须加大尝试实践的力度,否则,反思也只不过是以一种对教学的思考而已。尝试也并不是贸然行动,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去实施,更需要长期坚持才行。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唯有如此,反思才能起到促进自己专业成长的作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反思不实践则空,只实践不反思则盲。

第9篇:关于初中数学教学实践的研究范文

关键词:高效学习;信息加工理论;学习困难

有效教学与高效教学是当前高中数学教学的一个讨论热点,如何追求有效也成为高中数学教学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绝大多数有效教学的切入点都是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当然也产生了大量行之有效的研究成果. 但笔者认为,如果从教育科学的角度看待有效教学,那就应当从学习的内在原理角度、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去研究高中数学学习. 这种从外入内的转变应当说更加容易抓住学习的本质. 纵观学习心理研究的过程,从行为主义理论,到信息加工理论,再发展为认知心理学,到后现代教学理论视角下的建构主义等,都是研究学习机制的理论. 结合当前高中数学教学的实际,尤其是在目前评价体制下,笔者以为信息加工理论对当前高中数学教学更具启发意义.

信息加工理论并不是一个新的心理研究成果,事实上在很多高中教师看来,师范大学的课程中就学过这一知识.问题在于当时缺少教学实践的支撑,形成的知识体系更多是一种理论框架. 而今天当面对着学生的学时,这一理论更加容易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信息加工理论视角下的高中数学学习简述

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看,高中数学学习是学生在初中数学学习的基础上,对数学信息的输入、储存、加工、输出(提取)的过程. 这里重点强调数学学习的基础,是因为其对信息的输入、储存、加工都有着明确的作用. 可以先来看一个例子:已知二次函数f(x)=-4x+1 (a≠0,a∈R),求f(x)在[0,1]上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在高中数学学习中,这是一个普通不过的数学问题,但透过对这个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可以看到信息加工理论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强大的解释能力. 笔者是这样分析的:首先要成功地输入信息,即所谓审题. 审题就是将题目信息与已有的数学知识进行互动、联结,真正有效的信息输入,一定是新信息与旧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譬如本题中的“二次函数”信息、具体的解析式信息、求最值的信息等. 这些信息一旦与旧知中的信息发生联结,那就会进入学生的短时记忆甚至是长时记忆,这也就完成了储存的过程. 而上述的联结就是初步加工的过程,更精细的加工应当伴随着这样的问题解决过程――在区间[0,1]上,此二次函数对称轴处于什么位置?即对称轴在区间的里面还是外面?再将区间[0,1]分成0,和,1两个半区间,然后再判断函数的对称轴与这两个半区间的关系. 有了这些分析,关于a的取值范围就成为一个关键问题. 而这个问题一旦得到解决,学生就可以成功地输出思考的信息,从而完成习题的解决.

显然,在这个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信息的输入、储存、加工、提取起到了明显的作用,没有信息的有效输入,没有储存与加工之间的相互促进,就不会有输出. 而反思大多数数学知识的学习,其实都经历着类似的过程,因而也就可以看出信息加工理论对数学学习具有一种普适的作用.

用信息加工理论解释高中数学学习的困难

高中数学教学的目的是什么?当然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高度数学学习的挑战是什么?是数学学习中问题的解决.这两个问题哪个重要,看起来是前一个重要,可实际上如果解决了后一个问题,前一个问题也就解决了. 因此,高中数学教学某种程度上讲,就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教学. 面对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教师应当如何进行分析呢?笔者以为从信息加工理论的视角来看,会有比较理性的认识. 一般来说,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是基于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信息的输入上出了问题. 学生进入高中之后,由于数学语言(高中数学研究的另一个重点)的专业性与丰富性,初中阶段积累起来的数学认识往往不足以让学生读懂高中的数学语言,这就会导致学生在听课(即信息的输入)环节遇到困难. 比如说高一数学就会遇到大量相对陌生的概念,集合、子集、真子集等,具有很强的数学专业性,这种专业性对于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而言,可能就是一个普通语言,但对于初涉高中数学的学生而言,就是一种数学语言与数学理解上的挑战,教师如果忽略了这一点,那学生的信息输出就会出现困难,高效的数学学习自然就难以发生. 如果再分析得细致一点,还可以发现在一些基本概念的区分上也容易出现信息输出困难的问题,例如集合知识中有并集和补集等概念,并且有相应的符号. 如果学生对这种概念识别不清(就是信息输入困难的一种表现),那学生就会对很多基本的数学理解表现出障碍,而且这种障碍是基础性的,忽视了这种基础性,只对建立其上的概念进行重复,那是没有作用的.

二是信息的储存与加工上出了问题. 如前所说,信息的输入与存储、加工其实既是先后阶段,又具有密切的关系. 有效的信息输出其实也是建立在成功的加工基础上的,一般来说,只有经过了信息加工,才能让信息有效地进入学生的记忆系统. 这里重点阐述存储与加工,主要是基于两者在信息加工系统中的独特地位而言的. 数学信息进入学生的思维之后要有一个“落脚地”,还要能够“生根”,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看,这个落脚地就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而生根的过程就是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同样举集合中的一个例子,当教师向学生提供{(x,y)y=3x+2,x∈R,y∈R}时,学生会想到什么?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不妨先思考另外一个问题,即如果是没有相应数学基础的学生看到这个之后会想到什么?答案可能是:看不懂!不明白!看不懂意味着难以有效输入,不明白意味着难以存储与加工.事实上,能成功进行存储与加工的学生,其思维中一定是存在曲线轨迹知识的,一定是存在方程与函数联系知识的,一定是存在直线与方程的关系的,只有有了这些知识基础,新的知识才有可能存储与被加工.

信息的存储与加工困难的另一个原因就在于学生不能有效地将不同数学知识联系起来. 这种联系能力在学习心理学中被称为组块,寻找不同数学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并使之形成一个大的知识系统,就完成了对数学知识的组块.由于数学语言的特殊性,有时学生不能通过对数学语言的解读去发现不同数学知识之间的关系,比如说“直线”与“方程”,在很多学生看来就是两个独立的概念,而熟练者则知道两者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聪明的学生还能发展为“曲线”与“方程”的关系,从而也就扩大了这一数学知识系统.

而严苛的数学条件有时也会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加工造成极大的困难. 有经验的数学教师都知道,很多学生在数学新知的学习与数学问题的解决中,正是由于对有些条件的忽视,使得信息加工发生了错误,从而导致了错误的理解或解题结果.比如在学习对数的时候,对形如logaN的理解,要求学生清晰地知道a>0且a≠1,N>0. 这些条件的存在,使得在解决对数不等式等问题时错误频出. 由此可见,信息加工的成功与否,在于学生能否有效、完整地输入信息,且信息能否有效地发挥作用.

三是信息的输出上出了问题. 首先要说的有一种输出错误不是信息加工有问题,而是学生的一种无意识,如经历了完整的思维(信息加工)之后,得到了选B的结果,但手上却写的是C,这种输出性错误一般来说与信息加工没有太大的关系. 但基于数学语言的信息加工却是值得数学教师重视的,高中数学内容太多,其中用到的符号与概念数以百计,在高中学习尤其是高三阶段,要将这些数学语言综合运用且能达到熟练运用,不是一件易事. 再加上数学知识本身固有的逻辑关系,在“因为、所以”中进行系统的推理对学生来说本身就是一个挑战,在面对这一挑战时还得将想的写出来或者说出来,需要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进行分配,事实上也就给信息的输出提出了挑战.

信息加工理论视角对高中数学教学的启发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