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美业职业技能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根据重庆市地理和气候条件,目前开展培训和鉴定的项目只有社会体育指导员、游泳救生员、体育场地工3个特有职业,其中,社会体育指导员主要包括3个工种:跆拳道、健身教练、网球。游泳救生员项目在参加鉴定项目人数中比重最大,达到72.3%。与全国相比,重庆市开展培训的项目相对较少,这和重庆市体育行业特有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起步相对较晚、开展培训工作宣传不足有关。另外,游泳救生员项目开展情况较好,是因为重庆市地理、气候条件以及相关政策的影响,游泳救生员就业形势较好。这也导致了参加鉴定的人员分布严重不均,不利于重庆市体育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的均衡发展,也不利于重庆市体育人才队伍的建设。
2重庆市参加体育行业职业技能培训学员职业分析
重庆市获得体育行业特有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体育工作人员占42%,在校体育专业大学生占34.7%,健身场(馆)和俱乐部教练占10.5%,体育教师、退役运动员占12.8%。健身场(馆)及俱乐部教练和体育工作人员占52.5%,这和我国《劳动法》和《职业教育法》规定的就业准入制度密切相关。在校大学生类别中,在校体育专业大学生获得体育行业特有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数占有较大比重,一方面是专业培养的需要,另一方面与目前体育专业学生就业困难有直接关系。其他职业人员参加考证较少的原因,是因为重庆市体育行业特有职业鉴定刚刚起步,宣传和推广需要一个认知、发展的过程。
3重庆市体育行业职业技能培训基地情况分析
目前,重庆市体育局批准成立的培训基地共8个:重庆邮电大学、奥林匹克集团公司、力美健健身有限公司、重庆大学、重庆文理学院、重庆长江师范学院、唯美体育经纪公司、陈静健美城。现各培训基地开展的培训项目主要包括:社会体育指导员(网球、跆拳道、健身教练、健美操、体育舞蹈、瑜伽)、体育场地工、游泳救生员(见表4)。通过比较得出,高校类培训基地开展培训情况较好,培训次数较多,参加培训人员较多,合格率较高。这主要是因为高校的培训师资力量雄厚,培训质量高,培训场地充足,管理规范。这是重庆市体育行业特有职业技能鉴定发展的一个特点,是职业技能鉴定发展的一个突破口。
4重庆市参加体育行业职业技能培训师和考评员情况分析
重庆市体育行业特有职业技能培训的教师主要是培训机构内部专职培训教师,培训师、考评员主要是由鉴定站聘用。职业技能培训师关系着培训质量的高低,影响着职业技能培训的发展。职业技能鉴定考评人员是认证活动的实施者和评判者,是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主导因素,其考评行为直接决定着职业技能鉴定的质量和声誉。目前,重庆市体育行业特有职业技能培训师和考评员队伍力量不足,项目相对集中,学历结构以学士学历为主,师资队伍年龄结构在31~40岁年龄段比例达87.5%,加上队伍管理处于无序状态,考核评价制度不健全,影响和制约了职业技能鉴定的发展(见表5~表7)。
5重庆市参加体育行业职业技能市场需求情况分析
重庆市开展的体育行业特有职业技能鉴定项目严重不平衡。开展的职业技能鉴定项目主要包括:社会体育指导员(网球、跆拳道、健身教练、游泳、健美操、瑜伽)、体育场地工、游泳救生员。其中,游泳救生员项目市场需求量大,在参加鉴定项目人数中所占比例较大,达到72.3%,成为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重点项目,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带动了职业技能鉴定市场的发展。而其他鉴定项目市场需求相对较少,一方面是重庆市在网球、跆拳道、健身教练等项目上鉴定发展较慢,开展的职业技能培训鉴定的次数相对较少,培训的人数较少,普及程度较低,没有形成一定的氛围。另一方面是这些项目的技术鉴定考核要求相对较高,通过率较低。此外,重庆市体育行业特有职业技能鉴定缺乏个性化服务的内容。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特殊人群开始走进健身市场,例如残疾人、孕妇、老年与儿童等,这些人群的体育消费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另外,高标准的个性化健身服务始终供不应求,这就要求重庆市体育行业特有职业鉴定内容与标准应考虑到市场需求。
6结论与建议
墨江县总工会:举办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班
近日,墨江县总工会在孟弄乡富东村举办“脱贫攻坚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班”,对150名精准扶贫对象进行高效肉猪饲养技术培训。通过近20天的理论和实作培训,经考试合格的学员即获得了初级养猪工《职业技术资格证书》。(刘定雄)
嵩明县总工会:举办公益讲座
近日,嵩明县总工会开展“女心大讲堂”公益讲座。来自全县各镇工会、各机关单位共计400余名女职工参加活动。特邀专家积极倡导“防治结合 以防为主 寓治于防”的健康理念,以其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长期实践的临床经验、风趣幽默的教学风格、通俗易懂的科普讲解,得到了广大女职工的热烈欢迎。
富宁县总工会:认真开展贷免扶补工作
今年上半年,富宁县总工会落实“贷免扶补”7户,发放创业资金70万元,缓解了困难职工就业压力,推动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农积登)
陆良县总工会:组织216名劳模进行健康体检
7月1日至11日,陆良县总工会组织全县216名历届各级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到县中医院进行健康体检。通过血检、B超、心电图、透视等检查,及时帮助劳模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据悉,县总工会每两年组织一次劳模健康体检,这是关心关爱劳模的身心健康、加强劳模日常管理和服务的一项主要工作。(奚美琴)
摘要:在职业培训中,学校应重视,且努力做好职业道德教育,促使他们既掌握所从事职业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等专业素质,又具备该职业所需的职业道德,为社会输送技术过硬、品质过优的专业人才。
关键词:职业培训 职业道德 教育
德国哲学家恩格斯曾说:“每一个阶段甚至每一个行业,都各有各的道德”。这里的“道德”指的既有社会道德,又有职业道德,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社会道德包含职业道德,而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的具体表现。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必须遵循的符合职业特点要求的行为准则、思想情操与道德品质。①因此,在对学生开展职业培训过程中,学校应重视,且努力做好职业道德教育,为社会输送技术过硬、品质过优的专业人才。
一、职业培训中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
在进行职业培训后,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还远远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落后于社会的发展需要。鉴于此,其目前情况如下:
1.学校侧重于技能培训,忽视职业道德教育
学校为培养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安排教师重点讲授专业理论、技能操作课程,加大专业课的课时数,而对职业道德的教育的重视不够,没有把其放在应有的位置,且教师在教学中教学方法单调、教学模式一层不变,未能使学生看到“好处”、成效,不能激发学生对职业的热爱、对职业道德的关注。
2.教师只重视技能培训,不重视职业道德教育
部分学校是直接安排专业课教师顺带上职业道德课;部分学校虽安排思想政治课教师上,但这些教师沿用“老套路”,不结合职业道德教育实际进行教学。这些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职业道德教育培训,未能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水平,这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亦使他们缺乏提升个人修养的动力。
3.学生没有意识到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相当一部分学生只图眼前境况,却未能从长远的发展来看待职业道德。普遍认为只要掌握了职业技能就可以找到好工作,职业道德的好坏与是否有利于自身发展没有多大关系,看不到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是否影响将来的发展空间,继而忽视职业道德培养。
二、加强职业培训中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
每一行业都有其职业道德,且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因此,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都必须重视职业道德教育,遵守本行业的职业道德。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那怎样才能抓好学生的职业道德,做到“道德”与“技能”并重呢?
1.增强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首先要从道德意识抓起。职业道德教育在职业培训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学校要督促教师做好培训工作。一是要根据学生实际,细化,并强化职业道德要求,适时地拓展职业道德知识。二是要结合学生专业,有针对性地开展本职业道德教育。三是要灵活运用培训方法,结合现场观摩法、师生互动法、影片赏析法等教学方法,生动地讲解职业道德。
2.把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到技能培训中去
教育部在《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学校要将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内容融入课程教学中,加强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养成教育。”学校应积极贯彻教育部的文件精神,加大职业道德教育的力度,一手抓“技能培训质量”,一手抓“职业素质质量”。对学生进行职业培训时,在开展专业课过程中,也要视专业、对象的不同而开设相应的职业道德教育,且要把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到技能操作培训中去讲解、示范及运用。职业培训的职业道德教育,要从基本的道德着手,从基本的职业行为规范开始,再深入地讲解本职业的“行规”,培养学生认识、接受,乃至实践“行规”。通过培训,努力使学生对职业道德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想认识”,身体力行,做到“知行合一”。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掌握职业道德的理论知识,又可以使这些枯燥的理论转化为指导他们具体技能训练的“武器”。
3.改变学生对职业道德的原有认识
从学生到员工,他们的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对学校、企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当学生在接受培训时,一定要改变他们对职业道德是空洞的、不切实际等原有的错误、肤浅认识,要联系实际生活、工作,排除他们心中的疑虑、困惑,让他们在从事本职业活动时,清楚地了解到自己的行为哪些该做、不该做,在做正确时才能得到认可时,就可以增强他们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这样,他们便以高度的责任心去开展工作,一心一意地为做好每一件事。此外,也要使学生意识到职业道德可以提高自己的社会威望、收入等,与自己将来的发展息息相关,这样才能促使他们自觉地、实事求是地按照职业道德的要求去规范言行举止,促进他们不断进步。
三、职业道德教育在职业培训中的作用
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从业人员,不但要掌握所从事职业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等专业素质,而且还要具备该职业所需的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每个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要求,这样才能完成所从事职业对社会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因此,在职业培训中,学校应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丰富德育教育,切实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身教重于言教”,教师需密切结合学生专业,丰富教学方式,提高职业道德素质,从行动上影响学生,做好表率作用,促使学生加强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从业观”;学生需扎实地掌握本行业的规范、准则、礼仪等职业道德,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为社会提高“德”“能”兼备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宦平主编.德育·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第二版第三册)[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10-11.
关键词: 高职通信专业 “1+3”实践教学 研究与探索
1.引言
高职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繁荣,使得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动手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实践教学作为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环节和特色部分,已成为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手段,对实践教学进行研究和探索和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2.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有利于提高通信职业综合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共建基地提高企业员工和教师队伍素质。实践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是学生获取职业技能的根本途径,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是基础、思考是关键、实践是根本;实践教学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加强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提高社会人员的整体水平;实践教学促进高职院校产学研的发展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使高职教育办出特色,提升水平,走上健康、快速的发展道路。
3.实践教学现状
教育观念、培养模式和新技术相对滞后,教学活动中知识灌输较多,与生产和生活实际联系不够紧密,对职业道德、知识应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重视不够,实践和专业技能训练比较薄弱,难以使学生形成较强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部分高职院通信专业实践条件差,办学水平差,没有办学特色。“教学实验箱+常用仪表”可以说是所有院校实验室、实训室的实践设施基本配置,教学没有真实的通信运营环境,无法满足通信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有些高职院购置先进的通信设备和仪器,但又面临通信设备的技术支持和维护的困难;教师队伍没地方进修,教师技能得不到锻炼;教材建设跟不上技术发展,实训项目及其指导书开发困难,很难满足通信专业岗位需求。
4.通信专业“1+3”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应该围绕“学历教育、科研服务、社会培训”三位一体的思路进行研究,解决资金、技术变更、人员培训和学员的困难,可围绕“1+3”模式规划与建设。
通信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体现职业性、先进性、规范性和科学性;为学生提供真实的通信运营环境;根据通信专业设置合理布置实训室,与通信企业、技能鉴定中心(通信行业)建立“1+3”实践教学,即1为毕业证书,3为电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行业职业技能培训鉴定)、企业认证(校企产学合作)、职业素质训导证书(职业素质培养)。
4.1通信专业基本能力和技能(毕业证书)
通信专业培养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适应生产、勘测与设计、施工与调试、维护与管理第一线需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学校应在具有必备的通信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学习能力和实验能力的培养。教学定位“必需”和“够用”。同时具有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继续学习能力。学生经过三年的通信专业学习,根据人才培养方案拿到所需的学分,获取高校通信专业毕业证书。
4.2企业核心课程(认证证书)
通信知名企业参与高职高专办学。教学采用了当前电信网络中大规模应用的电信设备和成熟的企业培训课程,并利用企业(大学)对最新技术发展的掌控同步更新教学教材,最大限度地淡化了高校教学体系与现行知识之间严重滞后的问题,确保学生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同时通过大量的实践课程,提升学生工程安装与维护、网络通信设备独立开局、故障处理等技能的实际操作能力。学生经考核合格后,将获得相关方向的认证证书,纳入以企业强大的供应链体系为依托的学员专属的就业支持体系。企业课程认证以行业、企业为依托的校企合作的办学体制,努力成为建设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项目开发、信息服务与技术援助的载体。
4.3职业技能(职业技能证书)
我国由学历型社会向资格型社会逐渐转型,通信专业就业准入制度逐步推行,在国家取消邮校和需要大量的高技能人才的前提下,高职院的实践教学基地要建设一个面向职工教育、面向企业未来、面向通信行业、面向学生鉴定、面向整个通信现代化的,兼具鉴定考试、岗前培训、技能动手实训等功能于一体的鉴定实训基地,实现院校、企业、员工、学生、基地多方共赢的局面。
利用高职院教学资源、人才和技术优势,与通信行业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开发不同级别技能等级考试大纲、编制试题库;基地加强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涵盖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的要求,学生可以获得通信行业职业资格技能等级证书(电信机务员、电信线务员等),间接提高学生就业率;高职院和通信行业技能鉴定中心形成良好的循环,达到双赢的目的。
4.4职业素质训导(职业素质训导证书)
“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限制录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 有德有才排第一肯定是没有争议的。对于当代大学生需要具备这样的能力和素质。高职院需要提供这样人才的培养平台。高职院职业素质训导(证)是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高职毕业生走向社会参与竞争的重要条件。为此,必须把职业素质训导(证)纳入学校教育、管理、教学的各个环节,仿真或真实的实践教学基地是实现职业素质训导的主阵地,通过实践基地教学过程考核并获取职业素质训导证书。
高职院校组织学生在真实现代电信企业的实训室进行专业实训,让学生接受严格的专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训导。实训中,教师从上岗前的着装、知识准备,到使用过程的安全规范、仪器使用,再到最后离开实训室,都要求完全按照企业的要求进行训练,基地一定要对学员加强灌输安全意识、质量意识,形成“素养”(5S、整理、整顿、清洁、规范、自律)。通过校内实训,有利于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和敬业乐业、刻苦耐劳、一丝不苟的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准确守时、遵纪守法和纪律观念,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安全责任意识和生产质量意识。通过小组学习训练,还有利于培养学生通过顶岗实习,实现学生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触”,增强学生对岗位的适应性,提高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同时,学生接受了企业文化的熏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使他们树立起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勇于吃苦的精神、团结协作意识和良好的沟通意识,让学生毕业时就到企业“顶岗”参加生产实践。
高职院应重视实践教学的探索和建设,以行业发展的先进水平为标准,以企业岗位需求为前提,以高职院发展规划为目标,以职业技能培训、专业发展实际为依据,构建全方位的实践教学平台。
参考文献:
[1] 俞仲文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30.
[2] 孙社文.高职院校通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讨.北京.职业教育研究,2007(12期).
关键词:统筹城乡发展;农民;教育补偿
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8)05-0101-04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解决“三农”问题涉及农民增收、加快城镇化、扩大非农就业等,但核心问题是农民的素质问题。而农民的素质高低与他们受教育的程度成正比,只有教育才是治本的办法。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必须切实解决农民的受教育问题。农民教育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1.教育补偿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作用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战略思想。所谓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从长远目标看,就是通过体制创新,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城乡一体化的经济社会秩序,解决制约农村、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促进城市与农村共同进步、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城乡融合、城乡平衡、城乡一体,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也是我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
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不仅制约着农村的发展,而且也限制了城镇的发展,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城乡关系一般是与工业化进程密切相关的。工业化通常经过三个阶段,即依靠农业积累建立工业化基础的初期阶段,工农业协调发展的中期阶段,以及工业支持农业发展的实现阶段。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后,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产业,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主要来自非农产业,不再需要从农业吸纳资本等要素。农业应获得与工业平等发展的机会与权利,并逐步成为接受“补助”的部门。这个阶段就是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经济结构转换过渡,工农、城乡关系开始改善的阶段。有关统计指标显示,目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既与这一阶段城乡关系的基本特征相适应,又具有战略意义[1]。
从世界各经济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看,工业化是其经济高速发展的火车头,但基础仍在农业。这些发达国家一般在经济起飞阶段就重视教育问题,如美、日等国重视教育和职业培训在社会保障中的作用,以发挥非物质性的社会保障对现代化的重要作用。通过职业培训,提高了劳动者素质,有利于劳动者就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失业问题。通过政府补贴、民间资助和合作互助等多种形式,很好地帮助解决了农民的受教育问题,提高了农民素质,增加了农业的科技含量,实现了高效农业和农业现代化,也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其农民的增收问题,并使富余劳动力顺利实现向非农产业的转移。
从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现实国情看,我们的教育整体上有了很大的发展,无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或是高等教育,都有许多值得骄傲的地方,但局部还存在着许多不平衡,除了东西部区域失衡外,主要是城乡差别,农村教育形势仍很严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关键在于提高农民素质。加强农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是我国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是缓解农业就业压力的需要,是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从根本上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而且,随着城市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三农”工作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近几年来,被征地农民群体扩大,社会保障滞后;无地农民就业困难,增收缓慢,成为近年来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因此各地政府在逐步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同时,需要不断扩大农民就业培训服务等。对农民进行教育补偿,成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社会公正的一个重要体现。
2.农民教育补偿是当代中国社会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
任何一个国家和社会中都存在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弱势群体的成员往往社会地位低下,处在社会的边缘;不掌握社会权力,处于被支配被管理的地位;较少或无机会参加社会公共活动,不能及时和充分地向社会和政府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愿望;经济贫困,不具备抗拒灾害的能力和潜力;家庭成员受教育水平低,知识贫乏;社会关系单薄贫乏。因而其在获得和支配社会资源时处于弱势地位。在公共教育活动中,社会成员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弱势地位往往导致在教育中的弱势地位。教育弱势群体的核心特征是缺乏获得、支配教育资源的能力和潜力,在社会成员满足自身教育利益及其他利益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2]。
长期以来,我国对城市和农村实行二元结构的治理模式,城乡被人为地分割开来,资源优先向城市倾斜,城乡间的距离越拉越大,农民逐渐成为弱势群体。他们不仅受到社会歧视,而且多方面的权利也不断受到侵害,这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其中,农民的受教育权得不到充分保障这个问题尤为突出。农民(包括其子女)在教育的很多领域都很难得到公正平等的对待,他们的受教育权遭受着不同程度的侵害。
对于教育弱势群体来说,仅仅强调平等对待、机会均等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这个教育弱势群体产生的根源。罗尔斯认为,为了平等地对待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同等的机会,社会必须更多地注意那些天赋较低和出生于较不利的社会地位的人们[3]。教育机会均等作为现代教育基本理念,具有鲜明的价值指向,主要是改变处于不利地位的社会阶层的教育状况,“机会均等的原则意味着任何自然的、经济的、社会的或文化方面的低下状况,都应尽可能从教育制度本身得到补偿” [4]。约翰•罗尔斯提出的关于弱势补偿的重要原则,就是要对教育弱势群体在分配教育资源时进行弱势倾斜,实行对弱势群体的“优先扶持”,用对待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的不平等的手段达到真正的教育平等的目的。从政治哲学视角或社会学意义上,对社会弱势群体实施补偿已成为衡量社会公平的重要尺度。
农民作为现代中国社会的弱势阶层,同时也是教育弱势群体,靠其自身的力量很难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脱贫”,即使少数农民通过“劳动致富”,达到了温饱、小康或富裕,也更多体现在外显的经济基础上,其内在的知识层面多数仍是“赤贫”状,离现代意义上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相距甚远。因此,国家、政府对广大农民,尤其是不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农民,给予多种形式的教育补偿就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也是当代中国社会的正义原则和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
3.农民教育补偿的实施途径
目前,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对农民实行经济性补偿只能解“一时之困”而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直接面向农民的“教育补偿”理应发挥更大的脱贫“治本”功效。教育不仅仅是扩大生产资源的手段,而且是促进社会公平、和谐,提高人们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对农村贫困人口进行教育补偿,既要解决农村义务教育问题,也要做好现有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着手进行。其一,从追求长效来看,应很好解决农村义务教育问题,因为义务教育主要面向着未来的农民(即农民的子女),通过切实抓好农村“普九”工作,使广大农民家庭重视子女教育问题,使他(她)们通过接受正常的基础教育,乃至良好的高等教育,最终实现在较高层次上的“非农”转向;其二,从应急需要来看,则是要采取有效办法,做好对现有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因为,无论是农民的增收问题,还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能否获得非农就业机会,都与其所掌握的职业技能有很大的关系。当然,这两方面的教育补偿方法应该有所区别。
3.1 义务教育实现“农村教育农民办”向“农村教育政府办”的转变
义务教育是由国家实施的,政府、社会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其本身具备着公共性、强制性和免费性三个特点。我国的义务教育已实行多年,但由于国家财力所限,一直以来只是免学费,其他如学杂费、书费等依然由学生家庭负担。城市基础教育基本上由国家财政拨款,而农村则基本上由农民自己负担,国家对城乡教育投入的偏差以及农村本身相对贫困落后的现状,使农民子女无论在受教育的条件和受教育的机会方面都无法和城市相比。农村适龄人口的入学率一直徘徊不前。其实,义务教育属于公共产品,农民有义务把学龄子女送到学校去接受教育,政府更有义务担负义务教育的全部费用。按照公共选择理论,教育应由政府来承担,政府是向社会提供这项公共服务的最佳组织。虽然市场在实现教育资源的配置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但政府首当其冲要担起重担,政府在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与使用中起主导性作用。“政府应当是维护和促进教育公平的社会主体,政府行为的底线,至少是不会人为地制造差距和扩大不公平”[5]。
让最贫困的地区和人群首先受惠,这实际上就是一种补偿性政策。2007年,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在中国全面推开,中国政府已在农村地区近一点五亿农村中小学生中实行了免费教育。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并把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全面纳入财政体系,由中央和地方按比例分担,这将从根本上实现“农村教育农民办”向“农村教育政府办”的转变。但要看到,在广大农村,办学条件差、公用经费不足、不能正常运转的现象还相当普遍,要改变这一状况,必须通过补偿和发展的办法,进一步强化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
3.2 现有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应区别农民的不同需求
统筹城乡发展,对现有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也刻不容缓。随着城市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民队伍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目前需要实施教育补偿的农民大致可以分三大类:一类是留守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也称为农村劳动者;一类是进城务工的农民,也称为进城务工人员;还有一类是被征地将成为城市居民的农民,也称为新居民。实施教育补偿应区别这三类农民的不同情况。如针对新居民应重在市民化教育引导和非农职业技术教育,使其尽快实现从农民角色向城镇居民角色的转变,真正融入现代化工业时代;针对进城务工人员则通过灵活多样的非正规教育形式和各种鼓励政策,激励他们利用业余时间完成准高中阶段的文化培训和具有较强针对性、实用性的技术培训,获得在城镇生活和发展的能力。
针对农村劳动者而言,新阶段农民教育的战略重点应该是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包括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和非农职业技术教育(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其中,农业职业技术教育是以农业产业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最重要的是技术能力教育。农民要增收,必须依靠科技增收。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农业还面临着农产品竞争力不强、科技含量不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不快等新的问题。
3.3 实施培训工程有效提升农民素质
农民的素质是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近几年,随着我国教育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农村劳动者的素质已有了很大的提高,也涌现了许多优秀人才,年青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越来越高。但由于农业本身的特点和人们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高素质人才并不愿意在农村发挥自己的才能,纷纷跳出“农门”。所以,总体来说,现有农业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还是远远偏低,农业技术仍比较落后,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如何提升现有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实施培训工程是有效途径。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农民职业技术教育从实用技术培训、绿色证书培训、青年农民科技培训、乡村干部培训到高、中等农业职业教育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初步形成了以农业教育、科研、推广等部门为骨干,多部门相互配合,上下贯通、左右衔接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如浙江省宁波市近年来开展的农业技术培训,就重点实施了三大工程:一是以专业户、大户和村骨干为主要对象的“绿色证书培训工程”;二是以45岁以下青年骨干农民为主要对象的“新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三是以单项性实用新技术为内容的“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通过学历培训和农业职业教育,结合农民“双证制”教育,着重培养了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现代农民。
培训需要一定的经费保障。作为教育补偿的一部分,对现有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应在政府主导下进行。如宁波市实行市、县两级土地出让金净收益的1%用于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的政策。每年选送250名优秀农民进高校培养、出国研修,继续办好农技职校,实行免费教育;实行农村劳动力预备制度,对农村新增劳动力实行免费职业培训。为适应大规模培训农民的需要,各地在依托各类成人学校、就业培训中心和农技培训中心的基础上,还须积极引导企业、科研机构和其他社会办学力量共同参与,建立多种培训基地。
在培训过程中,要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紧紧围绕“四个结合”原则展开培训工作。即培训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市场需求相结合、与个体情况相结合、与推进就业相结合。大批经过培训的农民转移到二三产业,可以有力地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3.4 农村远程教育是新阶段农民教育的战略性选择
从全国来说,面对中国农民数量大、分布广、教育培训任务繁重的现实,运用现代远程教育开展农民教育培训,是新阶段农民教育的战略性选择,符合“大国办教育”、“穷国办大教育”的现实特点。现代远程教育由于具有大规模、大容量、快捷便利、实时交互、成本低、不受时空限制以及开放性、公益性、先进性等特点,目前,愈来愈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视。在我国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背景下,政府对远程教育工作给予了足够的关注,这为我国农民远程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十七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中国农民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国民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新世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决定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现代化农业的建设,决定着农村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央反复强调,新农村建设并不仅仅是简单的村庄环境整治甚至大拆大建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新农村建设的主旨和主体是新农民建设,新农民建设的关键在于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综合素质。因此,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中,着眼于“治本”的“教育补偿”对贫困乡村和边远地区人口以及失去土地依存而逐渐“市民化”的农民为主体的广大社会低收入阶层的“脱贫”更为重要。
基金项目:浙江省社科联研究课题(04N62);宁波市理论研究基地项目。
参考文献:
[1] 曾业松.统筹城乡: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N].人民日报,2004-02-23.
[2] 刘复兴.弱势补偿是实现教育平等的基本手段之一[N].教育时报,2001-9-15.
[3] 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4] 查尔斯•赫梅尔.今日的教育为了明日的世界[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68.
[5] 王宏志,王俊.政府法制[J].半月刊,2005.5(上):8.
首先,我代表**镇党委、政府对在百忙之中前来参加本次开班仪式的各位领导、各位教师和学员同志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对各位领导的大力支持、对职教中心教师的辛勤工作、对各位学员的积极参加表示衷心的感谢!对本次劳务技能培训开班表示热烈的祝贺!
劳务输出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实践证明,劳务输出投资小,见效快、旱涝保收,是农民增收的一个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但目前我镇的劳务输出处在一个低水平的阶段,由于劳动者素质不高,缺乏职业技能,劳务输出产业很难做大做强,只有从根本上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使他们掌握一定的专业技术,增强他们的市场竞争力,才能使劳务输出健康发展。因此,大力开展劳务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农村工作的主要任务,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障。
十月十二日至二十日,我们充分利用全市唯一一家具有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资质的我镇劳务培训基地,针对当前阻碍劳务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不利因素,因势利导,精心组织,克服种种困难,举办了第一期劳务技能培训班,共组织学员157人,开设了市场营销、家政服务、服装定制和电子装配4个专业。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各位教师的精心施教和全镇各级干部的精心组织和共同努力下,第一期培训班举办的比较成功,为我镇今后的劳务培训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标志着我镇的劳务工作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此,我代表镇党委、镇政府首先感谢为第一期培训班的举办提供大力支持和热情帮助的上级领导和各位教职员工。我们从建立基地,设置专业,购置设施,建立档案到组织人员,聘请教师,开班培训,考试鉴定,上报资料,发证就业等一系列工作环节的组织实施和具体操作,都得到了上级部门和领导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同时,在培训中,职教中心的领导和教师积极配合、精心施教,他们在本校师资紧张、调课困难的情况下,选派了一批专业水平高、综合素质好的教学骨干前来授课,采取两班倒,上午四名教师,下午四名教师,牺牲中午休息时间,表现出了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崇高职业道德和无私奉献精神。在教学过程中,他们精心施教,把农民学员与该校学生同等对待,用较短的时间,传授给了学员尽可能多的知识,使学员们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了一定技能,同时,参训人员的鉴定率均达到了100%,合格率达到了95%。其次,感谢为培训班顺利完成各项培训任务付出艰辛努力的镇村社全体干部。第一期培训班,正值秋收大忙季节,大部分农民玉米尚未收获完毕,人员组织有一定困难。镇村社三级干部克服各种困难,广泛发动,精心组织,特别是***、**、***等村采取了许多优惠政策,激发了群众参训的积极性,全镇最终成功组织了近160人的培训队伍,超额完成了原定的培训任务;在培训期间,各村都做到了每天有村干部带队组织、跟班培训,***等村还派专车接送参训人员,各项措施的落实使第一期培训班保持了较高的参学率,保证了培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今后的培训工作开好了头,同时也体现了全镇上下齐心协力,扎实苦干的良好工作作风。
同志们,第一期培训班顺利结束了,但面对劳务工作这一事关农民切身利益的大产业,我们的培训所面临的任务还很艰巨,就第一期培训班而言,也还存在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工作中也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是个别村重视程度不够,组织不力。个别对劳务培训的目的和意义认识不足,宣传动员和组织培训力度不大,没有深入村社进行宣传和发动,有的参训学员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培训效果较差,没有把真正想参加培训的有志青年带到我们的培训班。有的甚至为了完成任务,选派社长和自管小组长参加培训,应付培训。
二是个别学员自律意识差,态度不端正。第一期培训班,总体学习氛围是好的,但个别学员自律意识差,上课不认真,下课不用功,把培训当作一种消遣,没有刻苦学习、你追我赶的学习劲头,他们自己一无所获,浪费了时间,浪费了精力,同时也影响了其他学员,影响了班风、学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个培训的效果。
三是办班经验不足,培训条件不够完善。在农村举办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班,我镇还是第一次,在全市、全省也是刚刚起步,劳务培训处在一个探索阶段。由于缺乏经验,时间仓促,准备不够充足,加之培训基地缺乏资金,部分培训设施不够完善,也对第一期培训班产生了一些影响。
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弥补和改善。今天,我们第二期培训班又开班了。这是我们在总结第一期办班经验的基础上,慎重做出的决定。这一期,通过与劳动部门衔接,根据市场需求,我们结合农村实际选定了电焊、电子装配、美发、宾馆服务4个专业。各专业都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市场需求大,很符合农村的实际。而且,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培训班得到了青苹果美业、十八褶餐饮等一些知名企业的青睐,他们将在培训中选派精英亲自授课,培训结束后,他们将在你们中选择一部分人到他们的企业就业。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相信,有上级部门的关心、支持,有第一期成功的办班经验,有职教中心优秀教师的敬业奉献,有我们广大干部的精心组织,更有知名企业的竭诚加盟,我们的本次培训班一定会办得更好。
借此机会,我想对全体学员谈四点意见。
一要做好角色转换。我们今天在座的学员,大部分是年轻同志,虽然被历史的原因加上了农民的字眼,但与普通农民又有很大区别,你们头脑比他们灵活,思维比他们开阔,干事创业的信心和决心比他们大,青春活力的激情比他们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他们高,所以,希望大家能迅速转换角色,做到从“农民”到“学生”的转变,沉下心来,认真学习,主动接受新知识。同时,还要做到“集中学”与“自学”相结合,毕竟我们这次培训的时间很短,内容又很多,要想学通、弄懂、记牢,关键还在于“自学”。通过培训,也许很多人将不再回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但也许,还有人很快将继续回到以前的生活,不论怎样,都希望大家振奋精神,坚定信心,以这次培训为契机,经常地把学习抓到手上,即便种地,也要做一个有头脑、有知识、善经营、懂技术的新型农民。
二要认真对待机遇。之所以讲这次培训是一次机遇,原因有三:一是上级部门重视,领导热情关注。二是有职教中心专业教师和知名企业精英的鼎力相助。三是目前处在农闲季节。所以,我们要认清形势,正确对待,时间虽短,内容却很丰富,要学就实实在在地学些东西,不要白白荒废了大好时光。
三要尊重劳动成果。不管是哪位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那就是希望自己精心准备的授课内容能够得到学生的一致认可;作为教师,学生们能够专心听课、认真思考,可能是他最快乐的事。所以,作为每一位学生,都要认真听讲,做好笔记,切实领会培训内容,不说提高自身,也要对得起辛苦讲课的教师。
四要遵守学习纪律。古人云“既来之,则安之”。在这次培训中,希望大家严格遵守学习纪律,按时上下课,不迟到、不早退,课间不讲小话,不随意走动,上课时间不外出会客,自觉关闭手机,保持课堂纪律。要通过学习,找准自己的人生定位和奋斗方向。只要各位学员信心越大,意志越坚定,精神越奋发,那么,你们的提高就越快,进步就越大,困难就越小。希望今天参加培训的150位学员珍惜并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培训期间,尊重老师,遵守纪律,虚心学习,认真参训,不断提高自我。
同时,我也希望广大的镇、村、社干部,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进一步转变观念,树立信心,认真落实培训的各项工作措施,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切实把务工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作为发展本地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战略性任务,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论文摘要】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受自身文化水平的制约,劳动者的受教育水平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劳动力转移的难易度,以及转移后的职业稳定性和收入的丰富性。因此劳动力有效转移对劳动力的文化知识水平和能力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教育培训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键。
随着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现代化的加速进程.在农业人口有9亿之众的中国农村.目前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是“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现有耕地人均不足2亩,并且每年还在继续以几百万亩的速度锐减,致使农民生产和生活空间十分狭小.同时也造成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过剩。因此,大规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已不仅仅是人口学的问题,同时属于经济学的范畴.它直接关系到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的诸多制约因素中,劳动力素质低下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重视和加强对转移劳动力的再教育和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成为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重中之重的基础工作,也是农村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一般来说,文化程度越高的农民市场竞争意识越强,他们能够多渠道收集社会信息,了解职业岗位的需求。自觉地接受各种职业岗前培训和专业技术教育,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能力。而我国农村农民平均接受教育水平偏低,这使得他们转移后无法参与高收入岗位的竞争。因此.这就需要政府、社会、企业等方面共同肩负起教育培训的重任,通过建立多元化的教育培训模式,改善办学条件,实行大规模的各种职业技能培训,从而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
一、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经济学理论
最早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研究的阿瑟?刘易斯,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分为以城市为主的现代工业部门和以农村为主的传统部门两部分。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要远低于工业部门的。他认为发展中国家所拥有的大量剩余劳动力,转移到现代工业部门的关键在于资本家的投资。只有当农村剩余劳动力全部转移到工业部门.二元经济转向一元经济,城乡达到同一,才能实现农村的工业化和农业的现代化。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刘易斯理论”。
在“拉尼斯一费景汉理论”中.也提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工业转移的先决条件是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及农业技术的进步。这同样对教育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要求。
另一种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是“托达罗理论”。发展经济学家托达罗认为,农村劳动力向工业部门的转移,不仅取决于城乡经济结构的差异,也取决于转移者对转移成本和效益的权衡。如果流入城市的预期收入高于农业收入,即使城市存在失业的可能,人口也会不断流向城市。
以上第一种理论可以理解为工业化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表现为一种“拉力”;二是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对农村劳动力的排斥,表现为一种“推力”;三是经济发展使劳动者产生的一种转移的心理动机,即为主观能动性。这当中主观性的显现表现出对个体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个人素质是影响劳动力转移心理的重要因素。具有较高的教育文化素质才能客观估价自己。并有可能得到较高的预期收入和社会地位;相反,教育文化素质低的人则由于较少的就业机会或较低的收入而产生更多的社会问题,因而不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前期教育和培训工作,盲目地、轻率地强迫转移,则不会实现有效的劳动力转移。
二、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据相关资料统计,1999年我国农民家庭劳动力文化状况是在平均每百个劳动力中,文盲或半文盲占896%,小学文化程度占3.65%,初中文化程度占6.05%.高中文化程度占9.38%,中专占1.57%,大专占0.4%。农村住户从业人员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6.66年.冈0刚超过小学毕业的水平。即便是目前,不少地区劳动力受教育年限也只能在9年左右。在职业技能教育方面,德国通过“双元制”教育.农业劳动力中有54%的人至少受过3年的职业培训.而我国的初中、高中毕业生很少有机会经过岗前培训而获得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据国家农调总队调查.2001年.我国农村劳动力为4,82亿人.占全国劳动力总量的比重约为70%,其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比重高达87,8%,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占13,6%。而美、德、法、日等国家不足全国人口10%的农业劳动者中,受过中等职业技术培训的超过90%。农村劳动力素质的低下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更影响了农村劳动力就业层次的提高和就业的稳定性。
实践证明,美国、韩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能顺利完成产业结构转换的根本条件之一就是注重教育的发展.有效地提高了全国就业人口的平均文化素质水平。对于发展中大国的中国而言。提高城镇化水平,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是大势所趋。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其素质的关系
新经济时代劳动力市场需求正由单纯的体力型向智力型、技能型转变。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对其转移具有显著影响。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越高,其择业范围和空间越广、收入越高、稳定性越强、社会问题也越少。
(一)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越高,择业范围越宽。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容易接受新事物,容易适应新的环境.他们有较强的自信、创新意识和冒险精神,他们不甘农村生活的寂寞,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比例越小,面向第二三产业就业的比例则越大,更易于实现转移。不仅如此,转移后,他们会很快适应城市生活,与城市原居民能够较好地相处.减少了城市管理成本及一些社会问题。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实证明。受教育程度越高,劳动力转移越容易.择业的范围越宽。
(二)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越高,择业空间越广。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影响着其转移距离,统计表明,向发达地区转移的劳动力文化水平高于向落后地区转移的劳动力。因为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低,所以对收入的期望低,也不敢轻易远距离转移.而且他们思想意识保守,难以对城市产生认同感,故土难离,更愿意留在故乡,而不是转移到城市。他们的择业空间受到了严重的限制。
(三)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越高,收入越高。劳动力的教育文化程度与劳动生产率有较强的正相关性。教育文化水平较高的人拥有较高的人力资本,对生产率的提高起促进作用,他们为企业创造了较高收益,相对的,企业也会付给他们高的收入作为报酬。
(四)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越高,社会问题越少。劳动力转移的事实表明,劳动力素质对社会问题影响不小。素质低的劳动力进入城市后,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只有靠出卖苦力谋生,由此引发城市相关治安问题。甚至这些现象突出.低素质的劳动力会产生厌世心理,做出一些违规、违法的行为,造成社会动荡。所以为避免劳动力转移后的社会问题。应做好转移前及过程中的教育培训工作。
四、农村劳动力转移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
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教育培训工作已经得到了重视,在全国范围内诸如“阳光工程”、“春风行动”、“两后双百培训工程”等活动的开展,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远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不能满足农村劳动力就业增长的需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教育培训工作还存在着以下问题:
第一,认识不统一,部门协调不得力。尽管国家至上而下成立了劳动力转移教育培训的领导部门和管理机构.但从现行的运行过程来看,教育培训管理分属不同的行政部门,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现象突出,政府统筹协调乏力。主要表现在各行业主管部门为了完成自己的务,为了各自的利益着想,开展自己的培训,条块分割,各自为政。使专职培训部门的工作举步为艰。这就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更重要的是受教育培训的需求远得不到满足,很多教育培训流于形式,学不能致用,打击了学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为了经济利益,很多地方的教育培训工作没在真正地开展起来。
第二,用工法规不落实,用人单位对用工人员素质要求不高。由于民营经济的迅猛发展.企业用工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不少企业为了应付生产发展,招聘工人“饥不择食”,不求高素质的生产操作人员,有时甚至只要有人想应聘,就能得到一个工作岗位.从而造成了不少企业使用的都是无证上岗人员这就使劳动力转移的教育培训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
第三,基础条件差.教育培训质量不高。由于地区经济文化教育发展水平的差异性,领导的重视程度以及各地的教育培训情况极不平衡,由于部门所有、条块分割、财力分散,用于培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严重不足。不少地方出现了有牌子、无设施、无经费、无师资、无活动的现象,所谓的培训是以会代训、标语宣传、发“明白纸”.搞形式主义,其培训效果可想而知。
五、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教育培训的对策与建议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教育培训工作是经济发展的需要,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要解决好教育培训的问题,关键是思想上要引起高度的重视,政府要肩负起这一重任,在制度保障和资金设施上给予保障。在此基础上实现教育培训观念的创新、教育培训保障体制的创新和教育培训制度的创新。
首先是教育培训观念上的创新。劳动力转移的教育培训与其它教育有着一定的区别.我们要抛除传统的教育培训观念,以建设学习型社会,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树立学历教育与技能教育并举,以及农村教育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为农民脱贫致富服务的观念。通过开展各种教育培训活动,为农村劳动力增长知识、技能,增强创业致富的竞争力。
第二是教育培训保障体制的创新劳动力的教育培训是一种高效、实惠的教育,通过教育培训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往往就是这种教育不为人们所重视,教育的经费呈严重短缺状态,当然,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的经费完全依靠政府是不可能的。同时,农民收入相对较低.完全由劳动者自费,难度也相当大。因而国家要从战略的高度.增加农村公共教育的经费投入,各级政府部门要创新教育投资之路,建立多元化的教育培训投资渠道.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教育培训工作提供一定的保障体制。
山东龙口矿业集团依靠创新培训管理,促进了企业的快速发展,支撑着企业新技术、新设备、新的管理手段的应用。
龙矿集团管理者体会到,对员工培训得越充分,对员工越具有吸引力,越能发挥人力资源的高增值性,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
仅,拥有16000名员工的龙口矿业集团,先后组织了二级安全培训342人次,特种作业人员安全培训计划完成3027人次,其他从业人员的安全培训全年实际完成2910人次,全年共完成职业技能鉴定944人。其他各类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共计完成3406人次。先后组织了通风、安监、机电、瓦斯等专业培训36(期)次,受训人员达到2700多人次,培训部门与有关职能部门一起组织开展了事故警示教育,采、掘、机、运、通专业比武12次,有1400多人次参加了比武。
去年以来,各单位人力资源培训管理部门还与安监局一起,制作了事故安全课件,在各矿电视台和班前班后会上播放,共有2600多人次收看了安全事故案例演示课件;组织了安全事故宣讲96场次,受教育人数达到4110人次。
培训成为龙矿创新发展的“助推器”
龙口矿业集团由工厂制向公司制迈进的七年间,一个过去名不见经传的企业,在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宋子安的领导下,正在做强做大做美。
龙矿选择自主培训、自主创新,用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综采放顶煤开采工艺,进行世界海下采煤,国内第一个海下采煤工作在龙矿集团实施。今年,第四个海下采煤工作面正在有序推进;龙矿集团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和设备,先后投入巨资建成了国内第一条井下以太环网,建立起现代化的调度指挥中心和监控中心,实现了对工作面采运通等系统的远程控制和监测,其信息化、自动化程度达到了国际同行业先进水平。
龙矿集团依靠自主培训、自主管理,攻克了油页岩开采和炼油的技术难关,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建成了全国第一家省级煤炭储备配送基地,形成了物流配送大体系;
龙矿集团立足产业链优势,累计投资10多亿元,完成了资源开发、热电技改、油页岩炼油扩建等七大重点工程,构筑了煤、电、油、运一体化产业布局,把应对危机的过程转变为培育核心竞争力过程,进一步优化了布局,赢得了主动。
从以来的5年多,龙矿的原煤产量增长了2倍多,销售收入增长近8倍,非煤收入则增长了30多倍。
培训能促进企业与员工、管理层与员工层的双向沟通,增强企业向心力和凝聚力,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龙矿集团的发展的足以证明这一点。山东省煤炭工业局局长卜昌森评价说,龙矿集团成立的7年是推进科技创新的7年,是叫响龙矿品牌的7年。7年耕耘,7年收获,,集团原煤产量、销量、掘进进尺、外煤业务、销售总收入、利润总额实现了全面增长,其中,销售总收入同比增长27.3%,员工人均收入同比增长5%以上,原煤单位成本同比降低9.28元/吨,万元产值综合能耗同比下降16%。
一、成绩源于员工素质提升素质提升源于对培训的重视
教育培训是集结人力、财力、物力的一种“大投入”,追求的是体现在员工素质提高、企业软实力增强、效益持续增长等层面的“高产出”,龙矿集团一步步坚实的脚印使得龙矿攀升至一个高平台,龙矿要在高平台上谋求新跨越!搭建这个平台的源泉就是对教育培训的重视。
在员工培训方面,龙矿集团实现了四个目标:培训计划完成率100%,培训合格率100%,“三项岗位人员”持证上岗率100%,培训学员满意率100%。在此基础上,龙矿集团严格落实了“五个不准”:即不经培训不准上岗,岗位标准掌握不准不准上岗,考试不合格不准上岗,不签订师徒合同不准上岗,师徒不在同一地点作业不准上岗。
坚持和完善“631”培训模式:即60%的员工日常学习培训任务由各基层单位负责落实;30%的特殊工种(专业技术)培训任务由集团公司组织落实;10%的优秀管理人才和安全管理人员选送到上级培训机构(二级)和大专院校进行深造,实现教育培训的经常化、规范化。
在教育培训过程中,龙矿集团还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优势是最大优势”、“高技能人才是企业重要资源和宝贵财富”的观念,坚持“优秀人才优先培训、关键人才重点培训、稀缺人才加紧培训、一般人才分层次培训”的原则,重点培养能够胜任工作、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拔尖人才,发挥他们在生产经营中的关键作用。
二、培训方法创新培训管理到位
走进洼里煤矿副井办公楼,井口大屏幕滚动播出着“每日一题”安全常识和“每月一考”的内容,一幅幅安全漫画吸引了记者的视线,一幅幅安全警示提示展现在记者面前。透过这些细节,可以看出,龙矿集团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的全方位、立体化。
培训成就企业,学习促进发展,龙矿平安,培训先行。为此,龙矿人在注重创新安全教育培训管理机制上下功夫,每年拿出了数百万元奖励安全教育培训和安全科技成果,表彰和评比了100多项安全管理成果,每年评出了百名安全星级员工、十佳学习创新型员工、十佳技术革新能手、十佳安全标兵,给予了数额不等的奖励,最高的达到三十万元,龙矿的“大培训体系”成就了他们今日的辉煌。
梁家煤矿以“培养安全员工、打造本质安全型矿井”为着力点,不断创新安全管理思路,出台了以举报奖励、特殊贡献奖励和合理化建议奖励为主要内容的安全生产奖励措施,彻底改变了以往以罚代管、以罚代培、以罚代教的安全管理模式,激发了全员做好安全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了安全工作顺利开展。截止到3月,该矿实现安全生产三周年以上。举报奖励是采取双向互动、相互监督的方式,员工如发现违章指挥、强令员工冒险作业以及现场不履行职责、、疏于管理的管理人员都有权举报,经核查属实的,还将对举报者奖励200~500元。同时,对于发现违章作业、上岗不规范、现场安全质量隐患处理不及时和其它危及安全生产行为的员工都可以进行举报,营造了“安全人人有责,人人抓安全”的良好氛围;增设了安全生产特殊贡献奖,对消除重大隐患、避免灾害事故发生以及事故扩大并在事故抢险过程中的有功人员给予奖励,以提高员工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设立了安全生产合理化建议奖,以开展安全合理化建议征集活动为载体,对建议被采纳并取得显着效果的人员给予奖励,以提高员工抓好安全的主动性。
在安全教育及安全培训工作中,北皂煤矿紧紧围绕“知道&8226;做到”这一主题做文章,采取措施,使员工知道安全常识,做到遵章作业,在做好安全教育培训工作、让员工知道安全重要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全员安全技能的培训,使每一个岗位都能做到安全生产。与此同时,通过在区队中开展以“知道&8226;做到”为主题的自主安全教育活动,采取自主安全教育推进会、查看各单位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开展情况等形式,让员工知道什么是该做的,如何做到安全生产。
素质决定命运,培训成就企业。为提高培训质量,龙矿集团还在全公司范围内全面推行“走动式”安全教育培训。要求所有安全生产技术管理人员和安监员、瓦检员,到各作业地点检查时,必须对现场员工进行应知应会安全知识提问,员工回答不上的当场辅导培训,直到熟练掌握为止。建立了走动式培训的写实、监督和考核制度,纳入月度绩效考核,实现了干部、员工共同提高安全素质的“双赢”效果。
针对员工在岗位操作中容易产生的各种不安全行为,龙矿集团还在部分单位推广了“手口示意”安全管理法:员工在工作前及工作过程中,必须眼盯、手指、口喊“三管齐下”,对现场的环境和设备进行安全确认,在得到安全的明确信息或答复的情况下,方可操作。通过手口示意,提高了员工的现场安全注意力,能够正确识别对象,减少误操作,使员工逐步养成了“时时处处查找隐患,人人事事预防事故”的良好习惯。
为改善集团公司生产一线技术工人的知识结构,提高员工队伍素质,本着“变招工为招生、择优录用”的原则,集团公司从6月开始,委托山东龙口矿业集团高级技工学校为龙矿集团定向培养300名技术工人,采煤与掘进、通风安全与测量、煤矿电气维修、煤化工机电、井下电钳等专业的学业分别为一年到三年,“变招工为招生”后,公司实行“协议定向、择优录取”的原则,入学时与用工单位签订《定向培养协议》,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各单位要根据协议的要求,安排好就业岗位。为了做好这项工作,公司要求龙矿高级技工学校负责定向生的培养管理,实习期间由技工学校和定向单位共同管理,用工单位负责签订“一对一”师徒协议。
三、健全培训体系完善运行考核办法
在培训方面,龙矿确定了全员培训体系,针对企业发展的实际,确定了培训12689人次;预计支出员工教育经费926.7万元。
公司针对企业发展的实际,提出到2013年,矿区所有技术员工均做到持职业资格证上岗。中级工水平以上人员占技术员工总数的比例达到50%以上,高级技工水平以上人员占技术员工总数的比例达到20%以上,其中技师以上占技术员工总数的比例达到4%以上。其中,中级工水平以上人员占技术员工总数的比例达到80%以上,高级技工水平以上人员占技术员工总数的比例达到30%以上,其中技师、高级技师占技术员工总数的比例达到6%以上,初步形成初级技工、中级技工、高技能人才(包括高级技工、技师、高级技师)比例结构基本合理的格局。
龙矿集团规定,从现在开始,公司各类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每年累计不少于12天或72学时的脱产学习。鼓励和支持员工参加相应的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员工,培训费由所在单位统一缴纳,初级工的鉴定费由所在单位报销,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鉴定费由所在单位报销50%。在此基础上,提高并兑现技术工人津贴待遇。在原有的技术工人津贴标准基础上,适当提高技术工人月度津贴数额。津贴标准分别为中级工50元∕月、高级工100元∕月、技师200元∕月、高级技师300元∕月。与此同时,在各劳动组织实行设置技师和高级技师职务岗位制度,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在技能岗位的作用。各单位要根据生产建设的实际需要,依据科学合理的原则设置技师和高级技师的职务岗位,并实行评聘分开。具体设置数量为:技师职务职数占技术工人总数的5%,高级技师的职务职数占技师总数的20%。同时,在关键岗位、关键工序建立首席技师制度,进一步提高技能拔尖人才的待遇,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市级、省级首席技师选拔。
每半年对各单位整体培训工作情况进行一次检查、考核和奖惩,维护考试考核的严肃性和正规性。要严格培训奖惩制度。对各类培训计划按规定应该提报而未提报,每少报或漏报一人次,罚该单位1000元;对按规定应参加培训而未参加培训的,每人次罚该单位元;对在培训过程中擅自旷课的,每人次罚该单位500元。
对各类竞赛、培训工作会议及其它活动没有按领导和培训主管部门要求的人员参加的,每缺少一人次罚该单位1000元;对公司领导和培训部门安排的工作没有按要求按时完成的,每项次罚该单位1000元。通过硬性的规定,克服了企业以工作忙、抽不人参加培训的问题,靠制度约束,提升职工队伍素质。
拿着Pad窝在沙发,世界名师任其选
在大学校园或是图书馆,听到附近有沪江开心词场通关的提示音,一句话都不用多说,甚至连眼神都无需交换,就能轻易识别学习语言的同类;下班回到家的北京职场白领柯小岚,拿出Pad打开网易公开课,接着3天前的进度,花60分钟听完了耶鲁大学《博弈论》的第3课……
这是当下中国在线教育用户的一个缩影。通过这些在线学习平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白领利用零散时间,补充一些通识类或实用型知识,不断为自己充电。
柯小岚从4年前开始接触的网易公开课,算得上是国内在线教育的先行产品之一。据了解,目前网易公开课日均浏览量为100万人次,装机量近1500万。
而这仅仅是在线教育产品的一例。这个行业的各类平台、产品已经是五花八门,其中一类就像网购商品一样,用户只要选择需要的课程,付款之后就能通过网页和客户端使用,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宝同学、网易云课堂、百度是其中的代表。
对于出国留学、外语考证的广大群体而言,新东方在线、沪江网校等以语言学习为主的网校,或许更为熟悉。
新东方在线副总裁潘欣表示,新东方在2000年就已布局线上教育,目前拥有的互联网注册用户超过1000万,移动应用下载量超过1200万。
一些互联网公司和机构正在让MOOC(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在国内落地。果壳网与美国的三大MOOC平台合作,让国内自学者可以利用美国名校的资源;网易与高等教育出版社主办的爱课程网合作,推出了中国大学MOOC,邀请国内985高校进驻,自今年5月上线以来注册用户已有50万。
在网上学习,靠谱吗?
据了解,目前中国在线教育市场大致可分为几大领域: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留学教育、职业技能教育、外语教育、兴趣爱好培训以及综合平台类。其中,职业技能教育、中小学教育以及高等教育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
不过一些受访者担忧,除了目标性强的技能型、外语考证类培训,让中小学生通过互联网,拿着平板电脑或是坐在电脑前学习,他们可能会难以坚持。
国内投身到在线教育的用户,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群?《2013中国在线教育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国内最受欢迎的在线教育课程是职业技能培训和英语培训,在受访的2946人中,这两类课程的用户人数不论在线上还是线下都位居前列。《中国互联网在线教育白皮书》称,目前成人教育市场依然占比最大。网易公开课的主要用户在18岁到35岁之间,主要是上班族和学生。
不过,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仅仅为了满足求知欲而来学习,在一些平台也并不鲜见。南洋理工大学推出的《法医学概论》,看似偏门学科,却已经在果壳网的MOOC学院平台上有了诸多点评,甚至有30名学员晒出了证书。
在果壳网的《MOOC中文用户大摸底》中,2440名使用过MOOC课程的受访者中仅有6%拿到了所有选择课程的证书。
“不管能否坚持到最后,互联网让有求知欲的人能找到学习的平台,坐在电脑前就能听国内外名师讲课,开卷有益,总会有一些收获。”参加工作不久的刘慧慧说。
摆在眼前的几道“坎”
虽然近两年在线教育资本涌入很多,社会关注度也在提升,但用户并没有大规模从线下迁移到线上,国内在线教育仍处在早期阶段。
“原因之一是,之前没有哪家公司能单独培育市场,现在随着进入这个领域的公司越来越多,这个问题正慢慢改观;二是教育的用户学习周期长;三是在线与面授的用户体验差异大,教育并不是标准化产品。”潘欣说。
在易观国际分析师郭阳看来,部分细分领域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是在线教育面临的瓶颈。
根据《2013中国在线教育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在线教育的主要问题在于缺乏互动性和现场感。因此,就职于上海一家培训机构的宋民瀚认为,中小学教育阶段,在线教育更适合作为多媒体辅助,因为学生的自制力可能并不过关。
再者是版权问题。版权问题是付费购买在线课程的阻碍之一,盗版的泛滥导致用户的付费意愿不强。对此,一些业内人士表现得比较乐观。网易教育品牌总监董萍说,在线教育领域拥有大学学历的用户比例比整个互联网高。当前,真正能够静下心来学习的人群是相对有限的,但只要能够满足这个人群的需求,就算是达到了目标。
“解放教育生产力”
对于在线教育的未来,一些行业观察者持乐观态度。线上线下两种教育模式有不同的方式和手段,可以互相补充,共同促进教育发展,用互联网技术解放教育生产力。
淘宝同学负责人裴滨峰说,目前淘宝同学可以解决一部分人的需求,通过云计算,为没有基础能力搭建网校的中小机构提供平台,解放教师的生产力。
从在美上市的两家龙头企业的财报来看,教育类公司仍处于高增长区间,其中在线教育业务也成为其布局的焦点。郭阳表示,新东方开发网上互动学习平台,涵盖所有主要产品线,新的在线学习平台显著提升学习体验,通过增值网络服务创造新的收入,提高线下入学率;好未来也十分看重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机会。另外,TutorGroup预计其销售额在未来几年都将达到三位数的年增长率,也透露出该行业未来的发展潜力。
对于未来的在线教育模式,受访者们认为有很多种可能。裴滨峰描绘的一种情形是,在线教育的关键应该是人与人的连接,而不仅仅是教育资源的“搬运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