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医养生宣教范文

中医养生宣教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医养生宣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医养生宣教

第1篇:中医养生宣教范文

[关键词]高校;篮球选项课教学;篮球意识

[中图分类号]G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44-0104-02

篮球运动是一项十分复杂多变的运动项目,需要篮球运动员在比赛中能够灵活地运用技战术,具有明确目的方向性,能够正确反映篮球运动的规律性。篮球运动不仅仅是目前社会非常流行的体育运动,也是大学体育教学中重要的内容之一。在高等学校大学体育选项课的各项目的开展中,是最受学生欢迎的项目之一,现在不仅有了全国大学生篮球职业联赛,各个学校也时常组织校级联赛,特别是每年都举行的迎新联赛。然而,对于篮球的基本技术动作,比如传球、运球、投篮等,学生通过认真学习、刻苦练习后,都能较好地掌握;但到了战术学习阶段,明显的感觉技术应用出现很多不合理的现象,战术掌握较难,这就需要涉及篮球意识培养方面的诸多因素。篮球意识是篮球运动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篮球战术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篮球战术教学的重点。目前,在大学体育篮球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学生基本技术的教学,战术学习较少,甚至不讲解篮球战术,对学生篮球意识的培养和提高更无从谈起,这不利学生篮球的全面发展。本文结合当前大学生的身体、心理特点,就大学体育教学中战术意识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大学篮球教学。

1 篮球意识的概念与特点

1.1 概念

篮球意识是指篮球运动员在从事篮球活动时,遵循篮球运动的基本规律,对在篮球比赛中发生的客观情况做出应答反应,它是运动员的心理活动,也是通过大脑积极的思维而产生的一种正确反映篮球规律性的特殊机能,它是在篮球实践中形成的。其形成过程有规律性。即从感觉到概念、判断和推理阶段的过程。反映在心理学上,就是从感觉到知觉的过程。战术意识是运动员在发挥技术的过程中,支配自己的行动并带有一定战术目的的心理过程。在全面观察场上情况的基础上,迅速做出了正确的判断,通过及时思维活动采取相应的恰如其分的对策,合理运用身体和技战术的配合,以便更有效地发挥己长,制约对手。这种应变动力是由意识和技术动作组成的。

1.2 特点

(1)明确的目的性。篮球运动技战术的学习、掌握与运用,都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学生通过学习后,大学生要想正确地运用技、战术,发挥自己的篮球水平,就必须头脑清楚,使自己的每一个行动目的明确,带有一定的战术目的,教师在讲授基本动作的同时,可以渗入一些基本动作,例如在比赛中应用的内容。

(2)自我行动的合理性。学生在掌握基本技术后,合理的运用技战术能力有很多方面:包括个人技战术、集体战术、局部配合、整体配合等。学生在做动作时要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和运用技战术,相互配合,不要出现“一带到底”行为;尤其是在关键时刻驾驭比赛的能力,更能体现运动员行动的合理性。

(3)全队配合的集体性。篮球运动是团队协作的运动项目之一,集体性很强。这就要求学生具有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为了合理的组织战术进攻的配合,充分发挥学生整体的协作的精神,在课堂组织教学比赛时,每一个场上的队员都必须胸怀全局,通力合作,把个人技战术的发挥努力融入到集体协同配合之中,圆满实现集体战术配合。

2 高校篮球选项课教学中篮球意识培养存在的问题

2.1 学生篮球理论知识掌握不足

当前,在高校大学生进入大学前的中学阶段,由于学校对体育的重视程度、升学的压力等原因,可能会导致他们基本上都没有接受过篮球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他们有的只是凭兴趣爱好在进行打篮球,更不能称之为篮球运动了,没有科学性、系统性。在进入大学后,很多高校校对于选项课的学生也只是重视基本技术的讲授,忽视了理论上的教学,很多老师把更多的精力都放在了体育院系的学生身上,无暇顾及选项课的学生,这是导致他们对篮球意识的认识和理解明显不足的原因之一。

2.2 教学内容和方法陈旧

在高校篮球选项课教学中,很多老师偏重于对篮球技术与技能教学,而缺乏对学生篮球意识的培养,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培养的大学生在篮球比赛或课余篮球活动中,往往表现出单打独斗、战术意识缺乏和整体配合意识不够等缺陷,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篮球水平的提高,在大学生心目中更是难以体现篮球运动的艺术价值和魅力。篮球作为一个复杂多变的运动项目,需要运动员能够灵活地综合运用各项技战术意识,篮球技战术意识的运用也是篮球运动灵魂的体现。篮球意识的培养需要长期训练和比赛的积累。而大学生时期正是培养篮球意识的黄金时期,但是在目前高校篮球选项课的教学及比赛中,往往是忽视了篮球意识的培养,只是一味的强调技术和比赛的结果,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很多情况下会造成个人的技术不错,却不能互相配合,发挥整体战斗力。此时再予以纠正和培养为时已晚了。而篮球意识的培养与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过程,教师的教学及训练技巧是其中关键一环。

2.3 预见性差,目的不明确

在篮球比赛教学过程中,有些持球学生视野不够开阔,没有观察同伴的位置及跑动,一味地自己带球突破,视野范围极其狭窄;还有些学生不知道跑位,只是在场上随持球队员球瞎跑,造成空位的现象比比皆是,球无法得到很好的转移,攻防双方都处于一片混战状态。由于目的不明确,无法把握好的机会,逐渐挫伤了同伴的积极性,进而影响了整队的士气,不能很好的发挥全队的技战术。

3 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篮球意识的措施

3.1 加强篮球理论知识的传授

在篮球选项课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和各种教学手段,丰富大学生篮球理论知识,使他们逐渐加强对篮球运动的理解和认识。除了在课堂上的讲授外,还要鼓励他们养成喜爱阅读与观看有关篮球运动的书刊资料、比赛录像的好习惯;在课后积极组织学生讨论、研究高水平的篮球比赛。通过观看高水平比赛录像来总结胜利或失败经验,研究相应的对策,提高大学生的篮球意识。

3.2 增强实战应变能力

学生在基本技术熟练掌握的基础上,在练习传球、接传球等技术教学过程中,结合一些二过一的配合练习,培养最基本的配合意识。培养学生在篮球运动对抗中合理应用冲撞方法,积极抢夺球,包括投篮等,培养主动要球意识;在进行行进间传球与配合教学与练习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教师有意识的规定一些较为复杂的传跑路线,从而培养他们的观察全局、正确判断的能力。不论在训练还是在比赛中,战术的运用都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任务,使队员不仅能按照预定战术行动,而且要使队员理解为什么这样做,要结合实际讲解篮球比赛的规律和理论知识,指导和启发队员善于观察判断,提高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如快攻“二打一”时,应根据实际情况迅速做出判断采取行动;当防守者封盖能力强时,应用运球吸引防守者,再传球给空当处同伴上篮得分;当防守者防守能力较差或已多次犯规,可强攻上篮,造成对方犯规;如对方联防阵严整时,不应贸然进攻,如果结合讲解与分析,能大大提高队员对战术意图的理解和兴趣

3.3 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排除学生心理障碍

技战术的发挥,需要良好的身体素质做支撑,因此,在篮球教学中也要注重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尤其是速度、耐力和力量素质,才能在运动过程中更好地发挥技战术水平,实现篮球意识的培养。另外,有些队员篮球战术意识差主要是由心理障碍造成的。比如,有的队员到了一个新的集体里,却因为某种原因,放弃了自己的追求,放松了篮球训练,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影响了技术的提高,便由此产生了自卑感。这种自卑感使他们心理失去平衡,不能正确估计自己,怀疑自己的能力,甚至自暴自弃,训练积极性处在压抑状态,在训练效果上形成恶性循环。还有的队员训练很刻苦,但成绩总不够理想,究其原因,这些队员多注意机械能力的锻炼,但理解能力较低,掌握动作、运用动作上缺乏灵活性,他们往往偏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而忽视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的培养,这就造成了学习能力上的失调,使训练成绩难以提高。此时,就要求教练、队员认真找出原因,分析是哪种心理障影响了训练,并有目的有意识地加以排除,久而久之,这些队员才能跨入优秀运动员行列。

3.4 通过各种比赛培养篮球意识

在学生掌握一定技术的前提下,可以通过参加较多的比赛来巩固提高他们的技战术,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也是篮球意识培养最重要的途径之一。除了在教学过程中增加比赛时间外,还需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一些正规的大型比赛,例如,校级篮球联赛、班级联赛等,从比赛中增强篮球意识。赛后要及时总结经验,及时发现学生在比赛时出现的问题,并尽快帮助学生解决。同时,让学生观摩校运动队或者其他优秀运动队的训练与比赛,分析他们的训练和比赛情况,不断提高篮球意识。

4 结 论

我们在篮球选项课的教学中要做到重视篮球理论知识的教学、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以及在教学过程中比赛对提高学生的意识的重要作用。大学生篮球意识的培养需要靠教师正确的教授、学生不断的实践才能得以提高和完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要共同努力,不断提高篮球意识,提高教学质量,从而促进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

参考文献:

[1]谢泽新.青少年篮球意识培养[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第2篇:中医养生宣教范文

基金项目 上海市嘉定区卫生局立项项目。项目名称:社区家庭病床高血压患者管理中实施中医养生指导与人文关怀干预效果的研究(KYXM)。项目编号:NO:2011-12-14

摘 要 目的:观察在家庭医生服务制中对社区高血压患者实施中医养生指导与人文关怀干预的效果。方法:100例在家庭医生服务制签约中的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50例),两组采取系统管理和常规用药管理,干预组在其基础治疗上再进行中医养生指导和人文关怀干预。12个月后观察两组管理前后情况。结果:干预组高血压患者对血压控制、中医养生和高血压相关知识知晓情况,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满意度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高血压 中医养生指导 人文关怀 家庭医生服务制

Effect evalu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alth guidance and humanistic care intervention for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in the family doctor service system

Wu Ping,Ge Lingyu,Jiang Qing,Li Jianwei

Shanghai Jiading District Nanxiang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201802

Foundation item Shanghai City Health Bureau of Jiading District project.Project Name: Effect evaluation of implement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alth guidance and humanistic care intervention to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in the family doctor system (KYXM).Project number:NO:2011-12-14.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 evaluation of implement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alth guidance and humanistic care intervention to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in the family doctor system.Methods:We selected 10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in the family doctor service system,thes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intervention group(50 each).Two groups adopted the system management and routine medication management.Intervention group add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alth guidance and humanistic care intervention.After 12 months,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administration were compared.Results: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control of blood pressure,Chinese medicine health and hypertension related health knowledge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P0.05).In treatment satisfaction,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wo groups(P

Key words Hypertension;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alth guidance;Humanistic care;The family doctor service system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但不良生活方式会严重影响他们的生存,特别是高血压病是危害人类生命健康最常见、最严重的疾病之一[1]。2011年11月-2013年10月在家庭医生服务制中对高血压患者采用中医养生指导和人文关怀干预取得了良好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00例高血压患者均由二级及以上医院住院治疗后转到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服务制签约5个居委会建立的家庭病床。将其按建床时间顺序编号,随机将高血压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0名。干预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75.5±4.7)岁,病程(16.5±7.5)年,血压(160.16±7.40)/(90.20±8.8)mmHg;对照组,男24例,女26例,年龄(74.8±5.3)岁,病程(15.8±6.5)年,血压(158.12±8.80)/(88.50±8.62)mmHg。两组高血压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入选标准:所有高血压患者均符合西医高血压诊断标准,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基本生活自理,无认知障碍,可以有家属照料者。在受访前已连续服降压药>2年,同意参加本项临床研究者。

排除标准:①继发性高血压病、免疫风湿系统疾病、恶性肿瘤高血压患者;②有心肌梗死史、创伤或各种手术史;③伴有严重精神疾病、痴呆者;④伴有严重的心、肺、肝、肾功能障碍者;⑤因各种因素不再继续建立家庭病床者;⑥中风偏瘫的肌力0~Ⅲ级者。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的管理与治疗措施:a.系统管理:基线调查结果派专人进行电子档案的录入、全程监察、专人管理;b.常规用药干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贝那普利片10mg或血管紧张素受体Ⅱ阻滞剂(ARB)缬沙坦片40mg,1次/日,口服;c.定期随访等。

干预组再给予:中医养生指导和人文关怀干预。1次/周,每次60分钟。12个月后评定疗效。①中医养生指导:制定中医养生宣教方案、开设中医养生方面专题讲座(包括膳食指导、四季养生、运动养生、情志养生)。a.膳食指导:对高血压患者建立合理的膳食模式和饮食规律,介绍常见的食物性味(四气五味)、功效以及药膳使用方法,讲解日常饮食宜忌、常用中医食疗方法、注意原则等,指导对药膳的认识,应视具体人与病情而选定合适之法等。b.四季养生:指导高血压患者应顺应四时阴阳之气及寒、热、温、凉的变化来养生,通过饮食、睡眠、运动、药物等手段来达到保养精气、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和对四季变化的适应能力[3]。c.运动养生:指导运动养生贵在“适度”。根据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特点,推广和辅导八段锦,提出锻炼注意事项和方法等,坚持持之以恒的体育锻炼有益健康,使血压稳定[4,5]。d.情志养生:详细讲解高血压患者情志调摄的重要性,如果情志不调极易促使血压升高,有时吃药也难以奏效。要保持心情愉快,体内气机才能升降运行和顺畅达,阴阳和谐平衡,血压也就相对自然而然地降至正常的原理。②人文关怀干预:a.开设高血压、心理咨询热线专线、每周1次专病门诊、发放健康教育和中医养生资料(包括为能够自测血压的家庭发放血压计、健康宣教记录簿、测量血压记录本及《高血压自我管理指南》教材)[6],依据患者需求定期上门作具体指导、根据患者不同的家庭环境制定对应的个体化服务。b.加强与患者交流与沟通,给予关怀,耐心引导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心身疾病的认识,消除其恐惧心理及焦虑等不良情绪,指导高血压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c.建立医护人员-家庭-社会支持系统模式,对高血压患者及家属介绍高血压的病因、预防和干预,使他们了解高血压病特点、常见并发症及其危害性及长期干预的必要性和注意要点,必要时进行个体化的反复多次宣教,按时正确监测血压,掌握复查和自查项目,通过对高血压患者认知、态度、理解力的改变促使其行为发生变化,提高患者自身健康意识,树立患者健康的生活理念与生活方式,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利于健康。

观察指标:实施管理前后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①血压控制情况;②高血压相关知识知晓情况;③中医养生知晓情况;④干预组人文关怀干预满意度问卷调查(问卷调查表由本中心制定,患者本人填写或家属后收回,有效回收率100%)。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分别采用u检验和χ2检验。以P

结 果

对干预前后两组血压控制情况比较:干预前,两组组间收缩压、舒张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血压基线情况相同;经干预,两组血压均有所下降,其中两组收缩压、干预组舒张压均较干预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收缩压、舒张压血压下降程度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血压下降较对照组明显(P

对干预前后两组中医养生知识知晓情况比较:干预前两组中医养生知识知晓掌握情况问卷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对中医养生知识知晓掌握明显增高(P0.05),干预后干预组明显提高(P

人文关怀干预满意度问卷调查情况比较:①服务达标率:干预组达标率96%,对照组达标率92%,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服务达标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②服务及时率:干预组达标率92%,对照组达标率90%,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服务达标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③治疗满意度:干预组整体满意率98%,对照组整体满意率86%,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治疗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讨 论

社区卫生服务特点是在社区的预防服务上应用生命全程保健的方法开展慢性病的预防。它强调自然社会环境和行为因素对人的不同作用及对人健康的影响,在针对不同阶段的靶人群,有的放矢地提供连续性预防服务[7]。服务对象是慢性病和常见病患者,而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且多见于老年人,在城乡结合部的老年患者大多数文化水平不高,生活环境不好,行动不方便,经济条件较拮据,接受健康教育的知识面比较薄弱,特别是对中医养生普遍具有盲目性。中医养生,是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主要有体质养生、运动养生、情志养生、起居养生、膳食养生、顺时养生及药物养生等[8]。中医学历来重视疾病的预防,如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生动地指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意义,也充分体现了现代预防医学的理念[9]。社区卫生推行的家庭医生服务制中家庭病床的开设,其优点是居民就医方便(医疗可及性强)、医疗费用低、价格易于接受(可用性强)等,能够直接进入百姓家庭,医务人员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每位患者、每个家庭的实际情况,对他们进行针对性的个体化健康指导,使中医“治未病”的养生方法与保健理念直接进入百姓家庭,更好地为百姓服务。随着医疗改革体系的深入,人文关怀也将成为医学发展的主旋律之一,将与医疗、护理、治疗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人文关怀是一种主动关怀患者的意愿、意识或责任,并在具体行动中体现出来的价值观和态度,医务人员只有拥有了人文关怀,才真正拥有守护生命的能力[10]。体现了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协调患者的人际关系,满足患者的个性需要,表达对患者的关爱情感等。

本研究在社区层面以家庭病床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探索在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团队式服务,采用在常规干预下以中医养生指导和人文关怀的模式,深受患者及其家属的欢迎。因此,以开展家庭医生服务制中的家庭病床为突破点,研究并提供家庭病床可持续服务的模式是很有必要的。实践证明,建立家庭医生服务制是医院人性化关怀的延伸,是医院社会功能化的具体体现。

参考文献

1 孙敏.高血压病患者生活方式的健康教育及护理干预[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29):299.

2 刘力生,吴兆苏,朱鼎良,等.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3 陈志光.漫谈中医养生法[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14):117-119.

4 陈辉,周亚娜.八段锦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和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2,27(2):178-179.

5 陈威.八段锦对城市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4):3472-3473.

6 傅东波,傅华.高血压自我管理指南[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7 金国军.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模式研究与绩效评价[D].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2010.

8 吴镝,徐玲春.中医养生学对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干预效果评价[J].内蒙古中医药,2012,31(9):85-86.

第3篇:中医养生宣教范文

一是编印健教资料,推广健教处方。在门诊大厅设立了健康教育资料取阅处,每天免费向患者及家属提供中医药特色健康教育处方、和各种健教资料。各病区设置健康教育资料取阅处,供患者免费取阅,科室还根据患者需求不断更新内容,满足患者需要。

二是推行全员健康教育。中医医院要将健康教育咨询融入日常诊疗工作中,在工作时要及时充分履行健康教育职责。病人入院后,医护人员须密切配合,利用查房、巡视病房、护理等及时与患者交流沟通,适时向患者传授中医药养生保健和疾病防治知识,并进行规范化健康教育。

三是开展健教大课堂,推行重点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大课堂是中医医院开展中医特色健康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实践中,由医务、科教、防保等科室牵头负责,精心选派各科专家主讲。2012年,我院就举办各种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义诊活动和健康讲座19场次,听众达四万余人次。发放健康教育资料6000余份。走访社区居民近700户,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并发放“居民优惠就诊卡”1300份,取得了良好效果。

2拓展形式

构建立体化健教网络在实践中,我院创新运用当地报刊、电视、电台和院内电子显示网络、健康教育橱窗等宣传普及中医药健康教育知识,形成了全方位立体化健教宣传网络。

一是在门珍及病区,因地制宜地设立内容丰富、科学实用与转业业务相应的中医药健康教育宣传专栏,除介绍中医药基本知识、诊治原理外,还普及药食同源、治未病等与人们生活习惯息息相关的知识、方法和养生保健理念,并确保适用性和安全性,取得了实效。

二是利用内部有线电视网络,在大堂、病区、门诊候诊区及输液观察室等处每天播放中医药健康养生讲座。截止目前已播出400余集,使健康教育宣传在全院基本实现全覆盖,受到患者及家属好评。

三是为了推动健康教育宣传向纵深推进,在襄阳主流媒体———《襄阳晚报》开办了“中医中药”专版,与襄阳电视台合办了“中医与健康”专题电视栏目。此外,还利用社团报刊,如《襄阳老龄》、《城市客运报》、《主流生活》杂志及院报———《襄阳中医》等,多角度开展中医药健康教育宣传,引起社会和百姓的广泛关注。

3强化硬件建设

促进健康教育工作不断发展环境是开展健康教育和营造中医药文化氛围的良好载体。近年来,我院着力将健康教育工作与中医药科普宣传相结合,强化硬件设施建设,促进了健康教育工作的不断发展。医院在房屋的建筑风格和装饰上坚持突出中医药特色文化,努力塑造群众喜闻乐见的内外部健康教育环境。医院在门诊楼开设了“国医堂”和“治未病”门诊,由近40位国家级和省市级知名中医专家轮流坐堂应诊。近年来,还不定期引进省内外知名中医专家前来交流、坐诊,运用中医四诊手法为患者一对一把脉问诊,并传授中医健康保健知识,受到普遍欢迎。

为改善医院内部环境,我院采用仿古木刻、浮雕、画框等多种形式,在门诊大厅和住院楼制作了四季养生知识和古代名中医浮雕文化墙,在门诊和病区内张贴充满温馨和谐,体现人性化关怀的宣传标语和中医药文化对联,并将名医故事、中医故事、中医药科普知识等内容融入文化装饰中,营造出了浓厚的健康宣教和中医药文化氛围。让人们在感受、认同和理解中医药文化的同时,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健康教育效果,从而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第4篇:中医养生宣教范文

[摘要] 本文探讨了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的背景和必要性,并从实践角度研究了浦东新区开展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模式的经验和成绩。笔者发现,中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适合走中西医结合道路,并应加强专业人才和队伍培养,继续研究开发新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手段,加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宣传和推广。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模式探索

[中图分类号] R197.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11(b)-0165-04

The new model of the public health service for the practice and research in integrative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YU Donghai1 DU Leyi2 SUN Min1 QI Changju1

1.The Health Bureau of Pudong New District, Shanghai 200125, China; 2.Gongli Hospital of Pudong New District, Shanghai 200135, China

[Abstract] The article explores the background and the necessity for the developing TCM preventive health services system, and from a practical point of view, we has researched the integrative medicine experience and achievements of the public health service model in Pudong District. We has found that the TCM public health service system is suited the way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training for the professional talents, continue to research and supply the new means for TCM prevention and health, and put in more publicity and promotion.

[Key words] Integrative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Public health; Explore model

[基金项目] 上海市卫生局中医药科研基金课题(编号2010G009A)。

[作者简介] 郁东海(1971-),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卫生政策及预防保健。

通讯作者

公共卫生是通过组织社会资源,为公众提供疾病预防和促进健康的一门管理学。早在1923年,耶鲁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Winslow教授就作出了比较完整的定义:公共卫生是防治疾病、延长寿命、改善身体健康和机能的科学和实践。公共卫生通过有组织的社会努力改善环境卫生、控制地区性的疾病、教育人们关于个人卫生的知识、组织医护力量对疾病做出早期诊断和预防治疗,并建立一套社会体制,保障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够享有能够维持身体健康的生活水准。也有学者简练的把公共卫生定义为“3P”,即promotion(健康促进)、prevention(疾病预防)和protection(健康保护)[1]。

1 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的背景及现状

公共卫生是随着人类与疾病斗争而不断完善起来的学科,在早期往往带着宗教和超自然观的烙印[2],但当时的一些规定、实践活动的确对预防疾病、保障公众卫生安全起了积极的作用。国外如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人分别建立的清洁饮水系统;古罗马人对职业病的发现和预防;中世纪欧洲港口检疫规定(马赛)、垃圾处理规定(柏林)、市场清洁制度(佛罗伦萨)、传染病报告和隔离制度(黑死病、天花等)等等。我国类似的实践也很多,最早如“殷人洒扫火燎防疫图”、殷墟等夏商遗迹中发现的完善排水系统;春秋战国时期提出的养生和食疗概念、秦汉导引术的发明及推广、晋代传染病隔离区的使用及疟疾的防治、明代人痘法预防天花等。

但祖国医学在公共卫生领域最大贡献在于其形成了一套完善、至今仍有指导意义的预防保健理论和实践体系。中医药的理论精髓是“人与自然的平衡”以及“未病先防”的预防保健理念,提倡了以合理生活方式、精神状态来避免疾病的发生,而“治未病”理念尤能体现其核心价值。“治未病”一词始见于中医学奠基之作《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也有:“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的阐述,该理念经历代医家的不断完善和补充,目前已经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措施,可以概括为“未病先防、既病早治、已病防变、瘥后防复”,在病前、病中、病后均体现了“预防保健”的概念。这与西医学的最新“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相结合的新医学模式”有着紧密的契合。

多年来,我国着力于开展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改革。2003年原卫生部确定了中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建立健全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卫生监督体系;完善农村初级卫生保健体系、城市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卫生科普宣传体系和财政经费保障体系。2009年7月我国正式启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这标志着宏观层面的全民公共卫生运动正式展开[3]。目前,我国公共卫生服务组织体系由履行卫生服务职能的政府部门和直接提供卫生服务的国有卫生事业单位构成[4]。该体系有利于减少环境对人群健康的不良影响,促进人们维护和改善自身健康;加强卫生服务的保证,有效保证卫生服务质量、公平性、安全性。但该体系本身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公共卫生支出明显不足、卫生资源分布不均、广大居民自我保健意识淡薄等问题[5];与此同时,我国传统西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已无法满足人们对越来越高的预防保健服务需求[6];而且严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SARS)疫情、人禽流感疫情、艾滋病(AIDS)等新发传染病不断涌现,对现有的公共卫生的体系形成挑战[7]。

因此,2007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吴仪在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发表重要讲话,提出“治未病”预防保健理念,国家开展了中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探索。中医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一般也称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项目,一些官方新闻或文件也成为中医“治未病”项目。其主要概念就是在政府主导下,运用中医药传统方法,比如养生保健(比如药膳、中药茶饮、穴位按摩等),调整情绪、饮食、生活方式等,在疾病未发生前、或者疾病缓解期,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维护健康的方法。“治未病”是中医药学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中医预防保健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准则。符合国际医学界从“治疗疾病”向“预防疾病”的医学模式转变。

2 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的工作步骤

浦东新区一贯重视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工作,很早开展了相关试点工作。2008年起,浦东新区卫生局与上海市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合作,开展了“中医‘治未病’进社区9+1项目”,在区域内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了8个“治未病”社区服务项目的培训和推广,培养社区“治未病”专业人才数十人,服务群众近万人次;2010年4月,浦东新区卫生局又推进了“浦东新区中医预防保健体系‘治未病’中心建设”项目,投入数百万专项资金,与相关机构合作,在区域内建设了1家区级“治未病”中心和3家社区“治未病”中心,为万余名社区群众提供了“中医体质辨识”及个体化中医健康宣教服务;同时,卫生局主办或合作开展了多场相关论坛,包括与上海市曙光医院、区疾控中心合办的“第一届全国‘治未病’高峰论坛”、“中医‘治未病’与慢性病防控论坛”等。所有这些工作,为我们推进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了理论、实践、人员等方面的准备。

2009年,浦东新区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首批‘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区域”和“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笔者通过经验总结和政策准备,在2011年1月,由浦东新区卫生局印发了《浦东新区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开展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新模式的探索。

2.1 建立组织架构和服务网络

浦东新区充分发挥现有公共卫生服务模式,实施资源整合,在条线管理上与现有防病体系整合联动,在工作内容上与目前防病内涵对接补增,形成“浦东新区卫生局—防病专业机构中医预防保健科—各医疗机构中医预防保健网底”三位一体的组织管理架构和服务网络。

该架构由区域卫生行政部门牵头,制定相关政策、落实中医公共卫生经费;专业公共卫生防病机构内建立中医预防保健功能;各级医疗机构防保科中配备中医专业人员,指导并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三级服务网络与原有的公共卫生网络共享,服务内容互补。

2.2 明确工作职责和工作内容

各专业防病机构设置“中医预防保健科”或相应功能,制定工作规范、内容并组织实施及管理考核;各级医疗机构设置中医“治未病”门诊和相应的“体验”工作室、“健康小屋”等,全面推行面向社区居民的体质辨识、保健指导等中医“治未病”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乡村卫生室作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网底,全面实施属地化、以宣教干预为主的中西医结合的健康管理;卫生监督所设立中医监督科,实施并加强对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监管与执法。

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已全面开展的全科医师家庭责任制相衔接,推进中医药参与家庭医生制度建设,为家庭提供连贯、有效的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浦东新区从2010年开始试点的全科医师家庭责任制以全科医师为责任主体,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站点及村卫生室为平台,服务团队为支撑,团队成员包括全科医师、公卫医师、乡村医生、社区护士等,为社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2012年起,浦东新区开始探索和实施中西医结合的公共卫生服务模式,要求每个社区卫生服务团队中至少配备一名中医执业医师、其他人员通过培训都能做到“能西会中”。其中,中医全科医师负责团队开展中医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指导和疑难把关,并和团队其他医师共同开展中西医结合的以慢病和传染病防治、老年人保健、妇女儿童保健和健康教育宣传等为主的家庭健康服务。

2.3 强化人员培训和服务认可

新区为加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能力建设,培养一支能开展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的专业技术队伍,开设了重点针对社区卫生服务团队的“非中医类别执业医师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规范化培训班”。培训采取新区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可、上级主管部门备案同意的形式,对考核合格的西医执业人员统一颁发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和适宜技术操作资格证,在新区范围内予以服务范围认可。

2.4 制定服务规范和操作细则

为规范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方式和干预手段,新区聘请中医药院校专业教授,制定相应的服务规范和操作细则,包括:中医健康体检、体质辨识操作常规;各类慢病、妇幼保健等领域的中医预防保健干预方案。成为区域性的中医公共卫生服务指南。

2.5 规范运行机制和落实保障

2012年起,新区将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匹配中医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每年每万人口3万元;建立对专业防病机构、各级医疗机构中医预防保健工作的考核评估机制,考核结果与中医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拨付挂钩;中医信息化同步配套,与西医档案(总档)模块融合;开展基线调查、动态监测、效果评估等工作,建立中医预防保健监测和评估体系;明确政府职责,同步将中医药工作纳入对街镇的卫生考核范畴。

3 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的取得成绩

2012年,新区已开展的14个中医预防保健服务项目分别为:中医体质辨识、中医慢病防治(糖尿病、高血压病)、中医传染病防治(慢性乙型肝炎)、中医健康档案管理、中医健康教育、中医孕前保健、中医孕期保健、中医产后保健、孕妇学校中医宣教、儿童体质辨识、儿童中医健康宣教、学生近视中医保健、老年人认知障碍中医干预、中医养生保健机构的规范化管理。

截止2013年1月,全区45家社区及10家综合、专科医院设置了中医“治未病”门诊,开展中医体质辨识及健康咨询服务50 864人次,掌握了本区9种体质的分布情况;完成中医健康建档59 933份;开展高血压中医随访干预13 179人次、糖尿病中医随访干预8795人次、慢性乙肝中医随访干预1436人次;开展中医健康讲座520场次、健康咨询义诊186场次、大型健康主题宣传154场次;开展孕妇学校中医宣教633课次、中医孕前保健1006人次、孕期体质辨识4676人次、产后保健12 310人次;开展儿童中医体质辨识14 230人次、4~6岁儿童中医健康讲座369课次、开展学生近视中医预防保健10 398人次;完成了老年认知障碍中医干预建档1028人次,卫生监督所建立了1488家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机构基础信息库。

随着上述工作的逐步推进,新区实现了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两个全覆盖,即区内防病专业机构全覆盖和区属医疗机构全覆盖,中西医结合的公共卫生服务模式已基本确立;中医药在公共卫生服务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等项目上的特色功能得到凸显,社区民众对中医的认同度及参与率也有了显著的提升。

4 经验体会

4.1 中医预防保健已经成为国家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防治手段和养生方法,对于现阶段预防保健工作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在服务、干预等领域有着显著优势。

4.1.1 可操作性高,价格低廉 祖国医药有很多特色性的防病养生方法,如药膳、中药茶饮、药液踏渍、穴位按摩、刮痧、保健拳操(导引)等,具有操作简单方便、安全性高、学习容易、花费较少(甚至无需任何经费)等优点,尤其是一些非药物疗法,在社区推广的可操作性强。

4.1.2 居民接受度高 中医药在我国传承5000余年,在群众中有着扎实的基础,得到了绝大部分中国民众的信赖。而且,其望、闻、问、切的诊疗手段使医生与患者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这种贴近群众的服务方式深受欢迎[8]。通过工作实践也证明,这些以传统医学为核心的防治手段居民喜闻乐见、接受度极高。

4.1.3 效果显著 在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推广项目前,浦东新区卫生局委托上海中医药大学对这些项目的有效性开展了科学研究,以前瞻性设计、对比研究、统计学分析等手段验证了其对防治多种疾病(常见慢病、传染病、肿瘤等)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特色和优势能有效的弥补现阶段我国公共卫生体系中一些不足,如上文所述的“公共卫生支出明显不足、卫生资源分布不均、无法满足人民预防保健服务需求”等。同时,近年来,中医药还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了越来越显著的作用,如汉川特大地震、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重大事件和SRAS、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等疫情防治中,中医药成效显著[8]。由此可见,中医预防保健已经成为国家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有效支撑和重要组成部分。

4.2 中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应走中西医结合方式

4.2.1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需要中西医结合 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能明显提升预防保健、公共卫生服务的效能。因此,开展中西医结合预防保健服务,是中医药和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共同需要。同时,国家现有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已比较健全、稳固,而且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公益性必须体现公平性及可及性。在这种情况下,中医预防保健不应再建立另一套体系,否则易导致公共卫生服务的秩序混乱和公共资源的浪费。因此,中医预防保健应该与现有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相融合,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

4.2.2 全科医师制度需要中西医并用 全科医师制度的全面建立是为了解决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是为了合理梯度就诊秩序和“健康守门人”制度,积极应对当前人民群众对医疗需要不断增长而建立基础性诊疗体系的需要。基层需要全科医师,但更需要全面掌握中医、西医的全科医师。只有中西医并重,才能更好的实现全科医师制度在基层保障中的作用和价值。

4.3 必须加强中医预防保健人才队伍的建设

从业人员的教育与培养关系到中医预防保健的可持续发展[9]。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完善的西医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体系,各级大专院校均开设了公共卫生、疾病防治专业课程。但中医预防保健的教育在我国严重缺失,上海中医药大学曾开设过中医预防保健专业,但目前已停止招生,仅在全国一些中医药院校的临床专业中有一门“防治学总论”的内容与之相关。这与目前国家的相关政策及快速发展的中医公共卫生服务需求是不相适应的。因此建议:

4.3.1 院校培养 在国家各级各类中医药院校中设置中医预防保健专业,培养既掌握中医药基本理论和实践操作,又熟悉疾病预防、健康促进知识的专业医师,夯实中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人才基础。

同时,我国目前全科教育中,西医类别全科医师教材大纲很少涉及中医内容,因此,必须打破中西医全科医师之间的培养壁垒,调整教材的相关内容及教学方向,做到中西医并重和统一。

4.3.2 职业培养 对目前已经从事中医公共卫生服务的专业队伍,开展两种类型的培养:非中医类别医师应统一开展规范化培训,传授中医药相关知识;中医类别医师则开展公共卫生专业理论的学习。其中,尤其要强化对现有在岗全科医师中医理论和技能的培训,并解决服务范围许可的问题。从而在短时期内打造一支能中会西的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团队,满足目前工作的需要。

4.4 加大力度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手段的研究

一项针对查浙江、上海、广东三地卫生行政管理人员的抽样调查显示,约绝大部分调查对象表示,有必要继续研究开发新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手段[10]。因此,国家可以根据各地中医公共卫生服务的试点经验,有计划的组织专家制定“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手册”行业指南,规范服务范畴、服务方式、疗效标准等核心内容。

4.5 加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宣传和推广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生活方式的改变, 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形势严峻[11]。同时,一些现代社会特有的疾病如慢性疲劳综合征、亚健康等也都出现了高发的态势,知识分子、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普通员工、机关干部、白领阶层成为高发人群,而中医药在该领域有着丰富的防治经验[12-14]。同时,有调查显示我国青少年对中医药知识欠缺了解,获得途径不畅[15]。因此,提倡中医公共卫生理论和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实践操作中,可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针对特定人群,如老年人、白领阶层、青少年等,推进中医药文化、中医预防保健知识“进社区、进楼宇、进学校”,从而逐步解决我国目前广大居民自我保健意识淡薄这一突出问题。

中医预防保健工作是当前的一项重大工作,对发展中医药事业、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具有深厚的意义。浦东新区作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将在以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加强总结,进一步开拓创新,从而积累更多的做法和经验,力争为国家决策提供有力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吴静,刘远立.我国公共卫生系统架构分析及政策建议[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9,251(5):323-325.

[2] 邱五七,马彦.公共卫生概念的历史演进和思考[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6,22(3):375-376.

[3] 宁博,李士雪.论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政府责任[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276(6):407-409.

[4] 何晔.论中国公共卫生服务组织体系的变迁与发展[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5):19-21.

[5] 丁磊.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管理探讨[J].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2009,23(2):459-460.

[6] 许必芳,王悦.中外预防保健服务提供体系的SWOT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9,255(9):636-638.

[7] 吴淑金.我国公共卫生的现状及发展举措[J].医学信息,2008, 21(5):615-617.

[8] 杨丹,冯泽永,符美玲.中医药在公共卫生中的作用思考[J].中医药理论研究:医学与哲学,2011,32(12):68-70.

[9] 陈华,季聪华,陈勇毅,等.预防保健从业人员对我国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现状认知的调查与分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 17(10):906-909.

[10] 曹启峰,季聪华,翁艳艳,等.卫生行政管理人员对我国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现状评价的调查与分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17(7):607-609.

[11] 杜晓侯,文郁婷.现代健康观念改变与预防保健对策的探讨[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7,15(2):159-160.

[12] 温晓妮.治未病与过劳死[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2):489-490.

[13] 闫伯华,黄志坚,丁国允.亚健康状态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现代预防医学,2005,32(5):465-466.

[14] 陈雅,杨义龙,吴莉.运用中医养生观探讨过劳死的病机与预防[J].江西中医药,2012,43(4):13-14.

第5篇:中医养生宣教范文

1.治疗方法: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皮下注射,使血糖控制在:FBG<7mmol•L-1,PBG<10mmol•L-1。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改善微血管循环、抗凝等对症处理(阿司匹林0.1g,口服,每日1次,前列地尔5μg静脉滴注,每日1次),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给予中医护理,四周为1个疗程,观察2个疗程。中医护理:(1)情志护理:①主管护士每天巡视病房两次,与相关患者座谈,重点是新入院患者及情志波动患者。②要求了解患者家庭、经济、对疾病认知等情况,及时对患者的情志变化进行干预、疏导,每次30min。(2)饮食护理:①入院当日为每一位患者发放饮食宣教单一份。②次日要督促患者根据医师制定的食谱严格进餐。③对部分自制力较差的患者,主管护士要随时与家属沟通,共同做好患者的饮食控制工作。④对部分患者反应的食谱不易接受等问题及时告知主管护士,及时调整食谱。(3)生活起居护理:①在保证病房工作有序开展的同时,根据患者病情及生活习惯将患者入住相应病房。②病房应避免强光,保持病房的整洁、安静、通气,使其有“家”一样的生活起居环境。③生活不能自理者,要根据医嘱给予生活起居及健康指导。(4)给药护理:①对使用滴眼液的患者,要教会患者正确使用滴眼液。②对口服药物治疗的患者要嘱其按时服药,对注射胰岛素的患者要教会患者及家属熟练掌握胰岛素注射方法。③要告知患者可能会出现的不良反应,如低血糖等,以及简单的应急措施。(5)病情观察护理:①护理人员要定时巡视病房,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视力变化、情志变化。②监督患者不能在正常食谱之外另行进食零食。③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报告主管护士。(6)运动治疗护理:①对病情较轻且适合运动的患者,每日下午由主管护士带领进行大约30min有氧运动。②运动要循序渐进,不可突然加大运动量。不宜空腹运动,宜在饭后1~2h活动。③对适合做眼部按摩的患者,要教会其正确进行眼部按摩活动。(7)健康教育护理:①对所有新入院患者,发放糖尿病知识宣教册,并由责任护士进行20min的糖尿病知识教育。②每3天由主管护士集中3d内入院患者进行小范围的座谈,讲解糖尿病患者日常注意事项。③每周由护士长对全体在院患者进行集中讲座一次。重点向患者宣教简单的糖尿病防治知识以及控制好饮食、运动、情绪对疾病的重要性,提高患者配合治疗的依从性。2.观察指标:(1)疗效评定标准:显效:视力提高4行以上或恢复病变前视力,眼底出血、渗出、水肿、微血管瘤有二项以上减少。有效:视力提高1~3行,眼底出血、渗出、水肿、微血管瘤有一项以上减少。无效:视力及眼底病变无明显改善,甚至恶化。3.疗效评定标准:痊愈:证候中主症和体征全部消失,有效率95%以上;显效:证候中的主症绝大部分消失,有效率70%以上;有效:证候中的主症基本消失,有效率30%以上;无效:证候中的主症有一定改善或无改善,有效率<30%。有效率=[(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二、统计学处理用

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有关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治疗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结果见表1。2.两组临床疗效比较:结果见表2。3.两组治疗中医证候总疗效比较:结果见表3。由表3可知,治疗组有效62例,显效80例,总有效率为71.72%;对照组有效100例,显效20例,总有效率64.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临床症状改善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中医证候的改善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总有效率达86.36%,中医护理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能够显著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DR属于络脉病,其是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调养失调,或失治、误治,日久迁延,以致耗气伤阴,阴虚精亏,或目络瘀阻,目窍失养所致的变证,可挟痰、热、郁、瘀等。笔者认为本病以气阴亏虚为本,瘀热阻络为标,故以益气养阴、活血清热为法。

在中医护理方面,情志、饮食,生活起居等方面亦起到重要作用。保持豁达的心胸和乐观的情绪能使人体的气血调和,脏腑功能正常,从而有益于健康。对于患者而言,乐观的心情可以促使其病情好转,反之则可使病情加重。中医学十分重视饮食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认为科学的食谱和良好的饮惯,是健康长寿的关键之一,饮食的调护更是疾病治疗中必不可少的辅助措施。饮食调护的基本原则是:1.饮食有节;2.饮食有方;3.谨和五味;4.荤素搭配。生活起居护理与养生的基本原则要做到以下几点:1.顺应自然;2.平衡阴阳;3.起居有常;4.劳逸适度;5.慎避外邪;6.形神共养。

第6篇:中医养生宣教范文

一、精心准备,认真组织编排整门课程的教学:由于专科《中医学》内容多,而学校下达的学时数较少,在有限的学时计划里不可能面面讲到,因此每个学期开课前要根据学校下达的学时数,精心准备,挑选讲解内容。依据就是注重基础性、实用性、趣味性和易掌握性。让学生觉得有趣、生动、实用又能理解和掌握。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增强学习的信心。

二、高度重视第一堂课: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能不能将学生的兴趣一下调动起来,能不能引起学生对你所上的课程的重视,能不能吸引学生的目光,每一门课程的第一堂课都非常重要,就好像一出能调动观众情绪的好戏,开场白很重要。因此第一堂课也要精心准备,如内容的选择和先后顺序、语音的大小、语速的快慢、事例的选择、问题的抛出和解答、授课方式、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和目的等。尤其强调西医专科学校的学生学习中医的必要性、学好中医的重要性、今后工作中的中医知识的实用性、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如何指导养生保健的可行性等。

三、注重中国医学史内容的讲解:讲好中国医学发展史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中医,树立正确的中医观,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中医发展史重点介绍中医在各时期的主要成就和著名的医家事迹,可以选择一些中国医学史上情节曲折、引人入胜的成功案例和一些历史典故、名家的高尚医德典范,一方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的民族自豪感和对中医的崇尚心里。且对学生树立正确的医德观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增强学好中医的信心和决心。

四、教学过程中应理论联系实际:中医理论抽象难懂,如果只是一味的填鸭式的讲授,会枯燥乏味,提不起学生的兴趣,且学生不易接受和消化,在授课过程中最好利用实际生活中大家熟悉的实际事例和身体中常见的不适反应来佐证理论,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阴阳学说中阴阳消长就联系昼夜和四季的变化这个常见的现象,使学生一下就理解了什么叫“阴阳消长”。讲到七情内伤,就列举范进中举、和聊斋里那些公子的相思病后茶饭不思的案例,使学生在笑声中理解了“喜伤心、思伤脾”知识等。学生下课后还意犹未尽,讨论不休。

五、教学方式要多样化:中医教学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机动的组织教学,不要只使用单一教学模式,否则会使学生容易疲劳,对课程失去兴趣,产生懈怠心里,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应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如情景教学法、病案分析法、分组讨论等多形式进行。比如中医辨证时,可让学生模拟医患双方,演示病情、然后分析判断,老师指点,师生参与互动,既活跃气氛,又记忆深刻。讲到经络中的十二经的循行,就组织学生做经络养生保健操,同时告知经络养生在治病防病方面的优越性,并要求学生回去后对家人进行经络保健知识的健康宣教,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起来。同时引导学生如何阅读一些课外的医书来很好的利用经络解决一些生活中的不适反应,如睡眠障碍、便秘等,既巩固了课堂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第7篇:中医养生宣教范文

【关键词】 自我管理干预;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生活质量

【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self management strategies on the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Method:120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were selected from August 2015 to March 2014,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interven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60 cases in each group.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given self-management intervention,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intervention.Before and after 24 weeks of intervention,the situation of two groups’ patients with disease self-management were analyzed,and the quality life of patients were assessed according to the San George George's Respiratory Questionnaire.Result:After intervention,the emergency self-help, reasonable diet, adverse psychological reactions, smoking cessation control wine, correct medication, disease recurrence rate, satisfaction of education, adhere to the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and on time follow-up visits of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better than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Self management interventio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Quality of life

First-author’s addres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of Yunfu,Yunfu 5273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19.023

自我管理干预主要是医务人员向患者宣教疾病管理技能和疾病知识后,对患者的行为、治疗及患者环境方面进行调整,主要强调患者对自身疾病的管理能力[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作为一种慢性疾病,需要患者自身具有自我约束管理能力,才能使得病情向有利的方向改善[2]。目前,临床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治疗方式仅能控制病情的进展,漫长的病程,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生理、心理及社会等方面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而下降。近年来,较多学者提出加强对患者的管理和教育,督促患者充分认知自身疾病,自觉主动地依从治疗,提高治疗效果,最终生活质量能够得到改善[3]。本研究旨在探讨自我管理策略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应用中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6月本院收治的12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0例。干预组男45例,女15例;年龄48~79岁,平均(63.4±4.5)岁。对照组男37岁,女23岁;年龄46~78岁,平均(61.9±6.3)岁。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的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与排除标准 (1)入选标准:①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的标准,并由医生诊断为COPD的患者,即支气管舒张试验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40岁;③能读写中文,无沟通障碍。(2)排除标准:①具有咳嗽、咳痰、喘息症状的其他疾病患者,例如不明原因的慢性咳嗽、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结核、尘肺、充血性心力衰竭等;②合并严重的心、肝、肺、肾及神经、精神系统疾病的患者[4-5]。

1.3 方法 出院前,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的护理干预指导,具体内容:患者在病房或门诊时,医生了解患者病情、提出治疗方案,并告知患者及家属相关的知识;护士向患者进行用药指导,回答患者及家属提出的问题。出院后,鼓励患者来电咨询疾病相关问题并予以回答。根据制定的时间随访,并填写调查问卷。干预组患者在出院前进行自我管理干预策略,具体干预方法:(1)采用医生与护士合作的形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实施自我管理干预,同时建立自我管理干预监督小组,组员包括专科医生2名,护士2名,公共营养师1名,心理咨询师1名;(2)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自我管理档案的建立,出院前1周,由自我管理小组开展专题讲座,对患者开展疾病知识的1对1讲解,并通过操作示范的方式培训患者及家属,以便患者了解COPD的相关知识,识别使病情恶化的因素,对临床表现及常见的诱因进行充分的掌握,与此同时让患者对自身病情变化前的征兆寻求帮助及自救方法进行充分了解。同时,医护人员指导患者可通过中医理疗和康复锻炼,如中医理疗可选穴位敷贴、拔火罐、艾炙等,穴位选肺腧、定喘、风门、中脘、肾腧等穴位,康复锻炼指导主要指导患者进行呼吸功能训练、步行、慢跑、气功等体育锻炼,做好中医养生宣教,适当的运动、合理的饮食及良好的睡眠等。(3)指导患者根据计划进行自我疾病的管理,管理小组定期进行随访,及时了解患者自我管理情况。自我管理具体内容:①疾病知识讲解:向患者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如发病原因、临床表现、治疗方法、预后状况,尤其注意自我管理对COPD的应用价值,让患者自愿接受干预措施。②掌握呼吸技巧:呼吸锻炼通过调整呼吸方式达到改善肺功能的目的,简单易行、针对性强、经济消耗低,具有普遍性,主要包括:腹式呼吸、缩唇呼吸、阻力呼吸等。详细向患者介绍操作步骤、练习目的,并亲自示范,在患者练习时进行指导纠正,确保患者完全掌握练习技巧。与患者及家属共同制定练习锻炼计划,并指导其按时练习。③加强体育锻炼:运动疗法是自我管理重要组成部分,可提高患者活动耐力、改善呼吸困难。按强度划分可分为高强度锻炼和低强度锻炼,按部位划分可分为上肢、下肢、全身训练,按时间划分可分为持续训练和间歇训练。经相关研究表明:耐力训练和力量训练锻炼成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高强度锻炼效果优于低强度锻炼。运动时间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制定,一般每周进行3次,尽量选择有氧运动,在能承受的范围内运动持续时间尽量延长。④饮食指导:有关资料显示,体质量和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受损程度呈负相关,尤其是营养不良患者,会导致患者呼吸肌功能低下,不利于病情恢复。因此患者应注意加强营养,多食用高蛋白、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改善机体营养状况。严禁患者吸烟饮酒,食用过冷过热、辛辣刺激等食物,减少刺激。⑤合理用药:该类患者常用口服药物为支气管扩张药物,如β-受体激动剂、抗胆碱能药物等,病情较重患者可配合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护理人员向患者详细解释此种药物的用法、用量、不良反应,指导其严格遵医嘱用药。另外,多数患者需要配合吸入药物进行辅助治疗,此时应向患者说明使用步骤,如吸入前用力呼气,排空肺部余气等,保证药物吸收率。⑥家庭氧疗指导:对于进行家庭氧疗患者应告知其使用方法、流量设置、吸氧时间,并强调用氧安全,做好四防,定时更换吸氧管和湿化瓶,预防感染。⑦COPD急性期处理:向患者讲解急性期症状,当患者出现急性期症状时指导其及时就医,通过医生检查进行药物用法、用量调整,增加吸氧时间等,及时缓解患者不良症状。

1.4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在干预前与干预24周后对患者疾病自我管理情况进行分析,并根据圣・乔治呼吸问卷(St George’s Respiratory Questionnaire,SGRQ)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

1.5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后疾病管理情况比较 实施干预后,干预组患者在紧急自救、合理饮食、不良心理反应、戒烟控酒、正确用药、疾病复发率、教育满意度、坚持肺康复训练、按时复诊等方面自我管理率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SGRQ评分比较 干预后,干预组症状评分、活动度评分、影响度评分及总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降低,且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只能控制病情发展,而不能全部治愈的慢性疾病,往往具有较长的病程,在患病期间患者自身还多会引发机体其他系统的异常表现,例如患者出现营养不良导致体重减轻,出现骨质疏松导致患者骨骼肌功能减弱,甚至会出现糖尿病及心血管病,多数患者会存在抑郁和焦虑的负性情绪,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6-7]。因此,越来越多的临床工作者开展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工作,旨在通过改善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以应对慢性疾病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心理、生理、社会变化、管理症状等一系列问题,及时治疗并积极做出生活方式改变的能力。

自我管理干预是个体通过对自身行为的观察、评估、强化以实现某种目标,并在实现相关目标过程中形成的自我效能感[8]。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自我管理主要是通过医护人员对患者及其家属共同进行疾病知识的教育,疾病各种情况的了解,自我管理时健康行为的指导及出现疾病特殊情况临时自救的技巧的宣教,是患者在漫长治疗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管理策略的缺乏也是引发疾病复发的主要原因[9-10]。本次研究应用自我管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管理,并加入中医理疗、中医康复训练、中医养生宣教对患者的养生及康复进行指导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干预组患者在干预后合理饮食、疾病急性加重时正确处理、不良反应、戒烟控酒、正确用药、疾病复发率、教育满意度、坚持肺康复训练、按时复诊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患者在医护人员及家属的监督下对自身的管理能力增强,能够积极主动参与饮食、药物、心理等的管理。患者的生活质量一般受到患者自身营养状况、情绪及病情的影响,本次研究在患者出院后对其进行营养及肺功能康复进训练的指导,结果显示,干预组在干预后症状评分、活动度评分、影响度评分及总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降低,且均低于对照组,提示有效的自我管理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与陈炼等[11]研究结果一致,认为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可能与患者提高了对疾病的认知,进而坚持规范用药与呼吸锻炼有关[12]。本研究与Labrecque等[13]报道的COPD患者的自我管理研究结果一致,该研究以小组形式开展,自我管理内容包括用药、急性加重处理等,参与人员包括医护人员、康复师和营养师等。虽然教育内容是事先制订的,但这些内容有助于患者对COPD产生深刻的认识,知晓治疗COPD的有效方式及实施自我管理的可能性,而自我管理的内容可能是患者在患病过程中不熟悉的[14-16]。本研究的干预内容主要是患者症状方面的自我管理,参与人员为研究者本人(护士),却得到相似的结果,说明自我管理干预的内容和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共同的部分在于干预过程中反复强化干预内容,这样可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综上所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经自我管理干预后能够显著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彩霞,金先桥,彭德荣,等.社区肺康复对轻中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2):162-164.

[2]于书慧,郭爱敏,张香娟.自我管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10):877-879.

[3] Richard W B,David R,Andrew R,et al.Clinical trial of community nurse mentoring to improve self-management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pd,,2012,7(1):407-413.

[4]郑晓红,刘镌,罗玉.中医整体护理在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进行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10):20-21.

[5]陆永秀,陈细定,胡晓岚.多维度护理干预对慢性乙肝住院病人自我效能感与生活质量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4,13(11):98-100.

[6]于书慧,郭爱敏,张香娟.自我管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10):22-23.

[7]李洋,孙嘉珍,陆微微,等.周家桥社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自我管理项目定性评估[J].老年医学与保健,2014,14(6):379-380.

[8]刘雪梅.系统化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11):89-90.

[9]刘贤亮,谭景予,刘芳,等.自我管理教育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健康影响的meta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3):110-112.

[10] Storey D J,Waters R A,Hibberd C J,et al.Clinically relevant fatigue in cancer outpatients,the Edinburgh Cancer Centre symptom study[J].Ann Oncol,2014,18(2):1861-1869.

[11]陈炼,吴涛.健康信念模式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J].沈阳医学院学报,2013,15(4):89-91.

[12]魏素华,任中华,朱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66 例自我护理能力培养[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3):45-47.

[13] Labrecque M ,Rabhi K,Laurin C,et al.Can a self-management education program for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improve quality of life[J].Canadian Respir J,2011,18(5):77-81.

[14] Sinden N J,Stockley R A.Systemic inflammation and comorbidity in COPD: a result of‘overspill’of inflammatory mediators from the lungs?Review of the evidence[J].Thorax,2010,65(10):930-936.

第8篇:中医养生宣教范文

【关键词】 代谢综合征;慢性生活方式病;中心性肥胖;健康管理;患病率;流行病学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是近年来国内外关注的热点,其主要特征为多重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聚集[1],关键的病理生理机制涉及腹型肥胖与胰岛素抵抗,重要的临床后果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和2型糖尿病[2]。目前,我国MS发病率>15%,患者超过2亿。因此,美国AHA、心肺及血液研究所和ADA[3]一致认为,生活方式改变是MS的第一线治疗。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无疑是最基本的干预措施,能针对病因取得良好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强整体健康[4]。

世界卫生组织研究报告认为:人类1/3的疾病可以通过预防与保健避免发生,1/3的疾病可以通过早期发现得到有效控制,1/3的疾病通过有效的信息沟通能够提高治疗效果,而健康管理正是应目前医疗需求提出的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新型产物。目前,全国规模不等的健康管理机构众多,但良莠不齐。2005年以来,我院充分利用先进的体检、监测、评估、治疗仪器与慢病健康管理室这一新的交叉学科平台,组建了由心血管、代谢内分泌和肾脏病等多学科人才构成的慢性生活方式疾病健康管理团队,有所侧重地对MS开展了系列研究和健康管理方案的探讨,为MS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我们以2009年在我院进行体检的6 000例个体进行横断面调查,分析探讨了MS及其组成成分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相关性调查,为心血管病及其他慢性生活方式疾病安全有效、全面系统、更具针对性的健康管理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MS诊断标准和分型

根据2004年4月中华糖尿病学会提出中国人MS的诊断建议:①超重(和)肥胖。200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公布的MS的国际通用定义中规定,腹部肥胖为中国男性腰围≥90 cm,中国女性腰围≥80 cm。或者体重指数

≥25 kg/m2。②高血糖。空腹血糖≥6.1 mmol/L和(或)餐后2 h血糖≥7.8 mmol/L和(或)确诊糖尿病治疗。③血脂紊乱。TG≥1.7 mmoL/L。④高密度脂蛋白(HDL)<0.9 mmoL/L(男),<1.0 mmoL/L(女)。⑤高血压。在以上5项中,无1项代谢异常为M0,具有任何1项异常为M1,2项代谢异常为M2,3项以上代谢异常为M3即临床诊断为MS[5]。高尿酸血症判断标准:男>420 μmol/L,女>360 μmol/L[6]。

2检测对象以及数据来源

2.1研究对象本调查根据2009年度我院进行体检和健康管理的企事业单位及退休人群的体检结果,代表性地选择了6 320例个体进行横断面调查,从中淘汰测验项目不全人员320人,剩余有效观察对象6 000人,其中男性

4 228人,女性1 772人,平均年龄44.9岁。

2.2数据来源①个人档案资料来源于我院健康管理档案,并报我院存档。②血压、血脂数据来源于个人单次体检结果,并报我院存档。

3统计学方法

根据人类关于年龄段的划分标准[7],将研究对象分为3组:青年组(45岁以下)、中年组(45~60岁)和老年组(≥61岁)。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进行描述,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构成比)进行描述。所有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P值小于或等于0.05被认为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统计分析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

4结果

4.1一般情况

1)本次调查数据中有一项即M1的比例为30.1%(符合MS仅1项升高例数/总样本量),两项并存即M2比例为26.9%(两项升高例数/总样本量),3项以上MS即M3为15.2%(3项及3项以上例数/总样本量),共909例,其中男性777例(18.4%),女性132例(7.4%)。

2)按照年龄段分组男女的MS以及MS不同组分的患病率(表1)数据分析可知,各组中MS、超重、高血压、高血糖、HTG超标5项指标的患病率男性均高于女性;各年龄组中,女性除高血压、HTG超标指数外,其余各项患病率均随年龄的增高而增加。

4.2MS主要指标的情况

4.2.1MS的主要指标值MS各年龄组主要指标值的标化均值±标准差(表2),表2中显示,各年龄组的BMI、腰围、空腹血糖3项指标均高于诊断标准;青年组BMI、三酰甘油、尿酸3项指标的值高于其他组;中年组舒张压、低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3项指标的值高于其他各组;而老年组在剩余的几项中指数均高于其他各组。

4.2.2MS中按中心性肥胖分组后各年龄段MS其他不同组分的患病率(表3)通过表3中数据可知,在MS中,中心性肥胖患者伴随着超重、TG超标、高血糖的组分的高患病率,且具有相关性(P<0.05);各年龄组内比较可见,中心性肥胖患者的超重、高血压、高血糖的患病率均随年龄的增大而增高。

5讨论

5.1对上述测试结果的分析从上述分析数据看出北京市公职人员及退休人员随着年龄的增长,MS在人群中的百分比呈上升的趋势,这主要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过多摄入高热量、高脂高糖、高蛋白以及缺乏运动、起居不规律等生活及工作方式的改变关系密切;而且男性中年组的MS患病率表现最高,相对来说女性各年龄组MS及其不同组分患病率现象均好于同龄男性组,可能与男性吸烟、酗酒、长期社会压力大等其他危险因素较女性多有关;老年组的多项指数均高于其他各组,这说明,随年龄的增大,身体机能也在下降,对各项疾病的抵抗降低,因此,加强老年人慢性病的防治工作,应更加引起我们的关注。

在比较MS患者中各年龄段男女各项的主要指标值发现,各年龄组的BMI、腰围、空腹血糖3项指标均高于诊断标准,表明超重、肥胖和高血糖是引起MS的主要因素,这进一步说明了人们缺乏科学的膳食管理和体育运动,而且我们社会也缺乏对健康饮食和健康运动的重视,为慢性病的多发提供了外部因素。表3表明,中心性肥胖与非中心性肥胖的MS与高血压、糖尿病、血脂紊乱的患病率存在差异性,且中心性肥胖的MS、糖尿病的患病率明显高于非中心性肥胖者。由于现代长期久坐办公的工作方式,大量脂肪堆积在腰臀部引起内脏脂肪严重超标,同时伴有胰岛素抵抗可以解释MS、糖尿病发生率显著升高。其与血脂紊乱、高血压患病率未发现相关性,仍需深入研究。

5.2MS的健康管理方案探讨通过多年的慢病健康管理实践,我院针对MS建立了相应的健康管理方案,在对MS个体和群体健康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的基础上,提出更加灵活、中西医结合(中医体质评估指导、中医养生调理、辨证施膳)、健康管理与健康疗养相结合的干预模式;对MS危险因素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协调和控制;以促进健康为目的,并在现有慢病健康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参考国际糖尿病联盟MS全球共识定义解读,结合专家多年经验找准MS各项指标的切点,进行分级管理。

5.2.1健康管理与健康疗养相结合在我院的成功案例中充分体现了健康疗养的有效性成果。健康疗养主要由自然起居、林中漫步、茶道、温泉等一系列的疗养环节组成,基于我院得天独厚的优美环境、舒适清静的自然居住环境、特有的浅层温泉水疗以及规模化的健身场所,可以给患者提供对人体有益的各种自然疗养手段,通过环境和自然因素恢复患者的身心健康,从而起到调节心理、缓解疲劳、镇静的作用,减少各种大城市环境污染带来的对神经、心血管、内分泌等系统的影响,达到整体调整、辅助治疗的效果。在优良的医疗环境中,可以改善MS患者的症状,如因肥胖引起的呼吸急促,采取一定量的慢跑方案,其中包括户内外的有氧运动设施(如千米步道、各种运动器械)锻炼。针对MS患者提出阶段性MS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包括饮食疗法、运动疗法、中医养生调理、心理干预等。

5.2.2认知性的健康教育认知性的健康教育是健康教育的必要手段。传统的健康教育由于内容专业和繁琐,使患者不易理解和接受,笔者认为应结合软件平台提供专有的健康咨询,从而取代传统的单纯让患者填写繁多复杂的健康问卷。通过与患者进行长达30 min的健康情况谈话,全面系统地了解患者自身对健康的认识和确保自己健康所采取的方法,并加以引导和改正,制定健康教育方案,如对生活习惯的建议,合理膳食、合理运动的建议等。同时提供MS相关的中医养生保健视频,让其了解我国悠久的养生传统,做到了交互性教育而不是单向的宣教。

5.2.3健康管理与中医养生康复相结合中医养生康复主要以患者的中医体质为依据,依照中医养生理论并结合患者的情况,从阴阳五行、气血脏腑、整体观出发进行中医养生康复,包括:中医体质评估、辨证药膳配餐、中医理疗几个部分,通常要求患者在我院居住3~5 d、1周等多种健康疗养的配餐方案基础上,并提出运用软件平台为患者提供精细化、个体化配餐方案。具体如下:先根据MS患者的身高、体质量、性别、年龄、体力劳动强度等基本信息计算出每天摄入的能量及基本营养,再根据不同病情、存在的危险因素进一步筛选,剔除不适宜过多摄入的食物,最后通过专家进行中医体质评估、辨证筛选食材,最终确立适宜个体的食材及精细配餐方案,同时将药食同源的食材融入配餐方案,既可保证合理的营养,又能充分发挥药膳治疗疾病的辅助作用。

参考文献:

[1]Eckel RH,Grundy SM,Zimmet PZ.The metabolic syndrome[J].Lancet,2005,365(9468):1415-1428.

[2]Park YW,Zhu SK,Palaniappan L,et al.The metabolic syndrome:Prevalence and associated risk factor finding in the US

population from the third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J].Arch Intern Med,2003,163(4):407-420.

[3]Grundy SM,Hansen B,Smith SC,et al.Clinical Management of Metabolic Syndrome:Report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National Heart, Lung, and Blood Institute/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Conference on Scientific Issues Related to Management[J].Circulation,2004,109:551-556.

[4]唐二元,超楚生.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477.

[5]魏华伟,任梅芳.代谢综合征的干预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0):760-762.

[6]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364.

第9篇:中医养生宣教范文

围绝经期是指从出现卵巢功能衰退征兆到最终月经结束后一年的时期,围绝经期分为绝经前期、绝经和绝经后期三个阶段。对围绝经期妇女进行早期健康教育,预防更年期综合征出现,以安度生命中这一特殊时期,也与中医“治未病”的理念相一致。

1中医“治未病”理论在围绝经期调护的指导作用

1.1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指未患病之前先预防,避免疾病的发生是根本。对围绝经期妇女进行宣教和心理疏导,提高妇女对该疾病的认识,指导科学养生和锻炼。鼓励多参加文体娱乐活动,引导进行适当的精神调摄、合理的饮食起居和避免过度劳逸等。采用饮食、气功、导引、武术、保健等手段,以调节体内阴阳气血平衡,疏通经络,调畅情志,做到天人相应,形神合一,预防疾病的发生。

1.2欲病救萌,防微杜渐《黄帝内经·本论》曰:“萌芽,未病之病,病之微也。先知三部九候调之,即疗其微,故不败也。”由此要治病于萌芽阶段,防止疾病进展。更年期综合征起病之初常有月经紊乱、情绪波动、潮热等症状,此时予以及早发现、及早诊断、及早治疗,可防止疾病进一步发展。先安未受邪之地,以防并发症的发生。

2中医“治未病”理论在围绝经期综合征调护中的实践

2.1心理调护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调节与各种治疗方式并重。《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中医历来就重视情志因素对疾病发生发展的影响,而心理因素是围绝经期综合征的重要发病条件。不良的情绪刺激导致焦虑、抑郁、躯体不适等内分泌障碍与神经调节平衡失调症状。在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治疗过程中,针对卵巢功能衰退适量补充雌激素只能改善躯体症状, 并不能很好解决患者的心理困扰。因此,避免或减少围绝经期的不适,必须重视心理调节。根据围绝经期的生理、心理特点,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心理调护。

2.1.1正确认知,坦然接受每个人都要走过围绝经期这个生理阶段,及时掌握有关围绝经期的心理和生理知识,做好相应的思想准备和知识准备,从而坦然接受它。当出现一些自觉症状和不适感时,保持轻松愉快的情绪,泰然处之并注意自我心理调节。若发生个性与行为的改变影响工作与生活时,应积极寻求专科医生的帮助和家人的理解、支持,接受必要的治疗和心理疏导。

2.1.2学会克制,宽以待人脾气急躁、难以自控是围绝经期的一大显著特点,往往为了一点小事想不开而生闷气或大发雷霆。因此,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待人处事保持心胸开阔,要拿得起、放得下。

2.1.3保持乐观,择法宣泄围绝经期女性朋友情绪波动大,心理易失衡。按照心理学的观点,人的情绪是不会自然消失的,总会通过某种途径宣泄。推荐以下几种宣泄方式:倾诉、大喊、哭泣、书写。

2.1.4培养兴趣,陶冶情趣排除不良情绪,最好的办法是拓宽社交圈,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可在工作之余,主动参与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如琴棋书画、吹拉弹唱、舞拳弄剑、游山戏水、种花养鱼、烹调编织等等。

2.2饮食调养围绝经期妇女要根据自身体质和病情选择合适的食物和食疗处方。需遵循以下食养原则:①平衡膳食。所谓平衡膳食是指所提供的能量和营养素种类齐全、比例合理与机体所需要的量保持平衡。平衡膳食是饮食养生的关键。 ②饮食宜清淡,不宜过食油腻辛辣之物或过咸之品,以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③饮食适量为宜,要有节制。特别是要控制高脂肪和糖类的摄入。《本草求真》精辟地指出:“食物入口,等于药之治病同为一理,合则于脏腑有益,而可却病卫生;不合则于脏腑有损,而即增病促死。”因此,食物的性能应与人的体质相合宜,才能有益身体。

2.3运动疗法科学的体育锻炼能全面提高身体机能,缓解心理压力,要根据围绝经期女性个人的具体情况科学制定运动处方,合理把握运动的四个要素。

2.3.1适宜的运动项目首选有氧健身运动,如健走、健康跑、健身车、中年迪斯科、交谊舞、太极拳、游泳、登山、保健操。

2.3.2有效的运动强度运动强度宜控制在极限心跳次数的60%~80%之内。一般男女均可用220减年龄来估算极限心跳次数。例如围绝经期女性患者40岁,锻炼的运动强度应控制在心率:(220-40)×(60%~80%)=(108~144)次/min的范围内,此为有氧锻炼的适宜负荷量。

2.3.3合理的运动时间选择中小强度的运动,每次30min左右,每周3~4次;体质弱者应选择强度小而持续时间较长的运动。初次进行运动的围绝经期女性,运动时间不应过长,应有6 周左右的适应阶段,以确保安全、有效。

2.3.4最佳的运动频率中年女性健身运动的最佳运动频率是每周3~5 次,最好每天1 次。开始时每周2~3次,逐步过渡到每周3~5次。

2.4保健调养未病之时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体质情况,适当服用一些补肾养血的天然食品或药物,以增强体质,防止或延缓疾病的发生。对于无法耐受的围绝经期症状或出现骨质疏松及泌尿生殖系统萎缩症状等并发症时应及早选择药物治疗。性激素替代疗法是目前推荐使用的治疗方法之一。中医药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疗效显著、副作用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