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化和建筑的关系范文

文化和建筑的关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化和建筑的关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文化和建筑的关系

第1篇:文化和建筑的关系范文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校园精神文化的碰撞:兼容并包,尊重差异,构建良好道德风尚

(一)校风建设:继承传统,兼容并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立足国家层面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要求,在彰显中国特色的同时,也传承了传统文化中的“民本”、“和谐”、“善政”、“信义”、“仁爱”等思想的精髓。学校作为各种文化、思想相互交融、碰撞、激荡的聚集地,不仅承担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责任,也肩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任务。因此学校需要形成兼容并包的校风,既尊重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包容先进的思想观念。

(二)教风建设:与时俱进,尊重差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立足社会层面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社会属性,反映了对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终极目标的追求,赋予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它源于社会的现实要求并反映人民的真实意愿,是中国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取得伟大胜利的重要保证。

(三)学风建设:自立自强,培养良好道德风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立足公民层面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公民的基本道德要求,涵盖了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社会主义公民道德行为的各个环节,具有很强的全面性和系统性。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网络信息技术的进步加速了多元文化的交流,意志薄弱的学生需要学校培育学生良好的道德观、价值观来应对多元文化的冲击。因此,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该注重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努力引导学生形成自尊、自信、自爱、积极向上的心态,形成积极的学习风气。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校园物质文化的磨合:层层渗透,处处宣传

校园物质文化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由校园设计、建筑风格、学院绿化构成的环境文化;二是由办公设备、后勤装备、教具配备以及图书馆、实验室学生活动中心等组成的设施文化;三是包涵特定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的方式文化,主要指宣传标语、名言名画以及著名人物的画像、雕塑或碑铭。

校园物质文化重在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渲染内在的价值追求,从而使学校里时时、处处、每事、每物都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和一定的艺术感染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高尚的情操、文明举止。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之中,要做好三方面的融合:第一,环境文化重在熏陶。校园的布局、建筑物的装饰、校园绿化美化等文化景观的建设,在追求现代化的同时也应蕴含文化元素。第二,设施文化重在新颖。校园办公、教学用具的新奇可以培养教职工与时俱的进观念,图书馆、实验室以及学生活动中心的求新可以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其创新精神并实之能保持谦虚的学习的态度。第三,方式文化重在宣传。在景观布置上,可以培植花卉和树木,在植物上悬挂倡导文明礼貌、爱护自然花草的标牌,使学生在赏景的愉悦中激发热情,丰富情感,净化灵魂;在墙壁设计上,可以张贴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字画、标语,使学生随时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在公告展览橱窗里,可以宣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好人好事,优秀师生代表及其先进事迹,从而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倡导的本质精神,加深学生的心理体验。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校园制度文化的锻轧:民主法治,以人为本

制度建设是根本性建设,只有以制度建设为基本保障,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园文化建设。因此,学校在制定和修改配套制度时,既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的引导职能和激励职能,也要坚持以人为本,民主治校、依法治校,从而营造更加和谐的校园氛围。首先,学校应与时俱进,及时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在制度修订过程中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充分尊重并赋予教师和学生参与制订各项规章制度的权利,以形成机构精简、权责明确、科学高效的管理机制和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激励机制;其次,在制度的执行环节,要切实按章办事、按规则办事,在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的前提下,通过制度的落实切实保护师生权益;最后,学校要创新学生培养制度,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校园教学文化的交融:思政授课,实践推行

教学育人是学校的基本职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教学实践中,将其内化为师生的价值理念,外化为师生的行为追求,必将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民践行氛围的形成。

第2篇:文化和建筑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建筑装饰;设计风格;建筑文化

目前人们在对建筑装饰风格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人们也将建筑文化融入到其中,从而使得建筑装饰设计风格具有一定的人文性和独特性,满足现代化建筑装饰设计的相关要求。而且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为了使得建筑装饰的应用效果得到保障,也把一些新型的设计理念应用到其中,进而在提高建筑装饰设计艺术美感的同时,从而使其舒适性得到进一步的增强。下面我们就对建筑装饰设计风格和建筑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讨论。

一、建筑文化的内涵

目前在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过程中,建筑文化的运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样不仅有利于社会文化的创造,还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安逸舒适的生活环境。一般来说,建筑文化通常都是由民族历史、文化背景以及生活环境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并且通过“内核”文化和“外缘”文化的有机结合,从而保障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相互融合。由于建筑内核文化中具有极为强大的持续传延能力,因此在建筑文化可以得到很快的传播。而且,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建筑文化也可以依靠,相关的文化理念,来对其进行相应的改进和完善,进而满足现代化建筑行业发展建设的相关要求。

不过,从当前我国建筑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现代化建筑文化逐渐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而且为了可以对外来文化进行更好的吸收,人们也将外缘文化和内核文化的相关内容应用到其中,这就使得现代化建筑物的生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为了人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目前我们在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主要是采用混凝土作为其施工材料,这样就可以使得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得到进一步的保障,从而满足现代化建筑工程施工的相关要求。而在对其建筑文化进行分析的国中,我们就可以将现代化建筑看做是一种以石料为主的建筑结构。而我们在对其进行施工的过程中,我们就可以根据相关要求,来对其文化特征进行分析。比如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我们就可以将其看成为一种凝重的文化特征;而在复合性建筑结构中,由于其质量比较轻,我们就可以将这种建筑物的文化特征看做为轻盈。而且我们在对这两种不同建筑文化特点进行分析的国中,我们也可以根据其实际情况进行相互的转化,从而不仅很好的经济了传统建筑文化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还充分的体现出了建筑物的文化内涵。

同属东方文化范畴的日本,其建筑文化“外缘”向“内核”文化的成功转化,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华夏文化经过五千年的历史沉积,内核质量亦趋庞大,表现出了巨大的独立性、纯正性和遗传性。在为悠远的历史文化而自豪的同时,这种“内核”文化又显得负荷过重、进程缓慢,对外来文化的反应能力及接纳能力相对不足。因此为摆脱其自身文化“内核”过于负重的不利因素,站到吸收“外源”文化的有利地位,接纳人类所共同拥有的现代文明精华,并将其消化、吸收、革新,使之溶入为中国建筑文化的“内核”之中,并加速实现这一转化,是我们这一代建筑师将要不懈努力的。

二、对建筑装饰设计风格与建筑文化关系的探讨

在现代化建筑装饰工程当中,对其设计风格和建筑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不仅使得建筑物的艺术美感得到提升,还提高了现代化建筑的文化内涵,满足了建筑装饰工程设计施工的相关要求。而且我们在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的过程中,除了要对其环境因素和社会文化进行分析以外,还需要根据其实际情况来对其天气气候、文化背景等多个方面来进行开裂,从而对设计风格和建筑文化关系有着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风格与文化的探索著名建筑设计大师说过“每一个建筑都得个别设计,不仅和气候、地点有关,而同时当地的历史、人民及文化背景也都需要考虑。这也是为什么世界各地建筑仍各有独特风格的原因。”室内设计风格的形式,是不同时代思潮和地区特点,通过创伤构思和表现,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室内设计形式。一种典型风格的形式,通常是和当地的人文因素和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又需有创作中的构思和造型特点。

风格虽然表现于形式,但风格具有艺术、文化、社会发展等深刻内涵,从这一深层含义来说,风格又不停留或等同于形式。装饰设计的风格往往是和建筑以至家具的风格流派的紧密结合,有时也以相应时期的绘画、造型艺术、甚至文学、音乐等的风格流派为其渊源和相互影响。

将风格的外在因素(民族特性、社会体制、生活方式、文化潮流、科技发展、风俗习惯、、气候物产、地理位置)和风格形成的内在因素(个人或群体创作构思,其中包括创作者的专业素质和艺术素质)相结合,从而赋予所设计装饰的内容具有视觉愉悦感和文化内涵的室内环境,使生活在现代社会高科技、高节奏的人们,在心理上、精神上得到平衡,将体现艺术特点和创作个性的各种风格(传统风格、现代风格、后现代风格、自然风格、混合风格等)溶入我们所设计的具体装饰工程中去,运用物质技术手段和建筑美学原理,创造出功能合理的室内环境。

三、对建筑装饰设计风格与建筑文化的进一步理解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建筑室内的功能复杂而又多变,室内装饰材料,设施设备,甚至门窗等构件的更新换代也日新月异,室内设计和建筑装修的“无形折旧”更趋突出,更新周期日益缩短,而且人们对室内环境艺术风格和文化氛围的欣赏和追求,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在改变。

一种风格或流派一旦形成,它又能积极或消极地转而影响文化,艺术以及诸多的社会因素,并不仅仅局限于作为一种形式表现和视觉上的感受。近年来,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在总体上呈多元化,兼容并蓄的状况。室内布置中也有趋于现代实用,又吸取传统特征,在装潢与陈设中溶古今中西为一体。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现代化建筑装饰工程中,对设计风格和建筑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理解,不仅使得建筑物的艺术风格和文化色彩得到充分的表现,还提高了建筑室内环境的舒适性。而且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人们为了更好的满足用户的需求,也将许多新型设计理念和文化色彩融入到其中,进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滨.建筑外饰设计风格与建筑文化关系博弈论[J].民营科技,2010(07)

第3篇:文化和建筑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建筑装饰设计风格建筑文化

中图分类号:TU238文献标识码: A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我国的建筑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人们对建筑的需求已经从只求居住舒适安全,转变成了舒适与美观并重。人们的审美标准和水平深受本民族地区文化内蕴的影响。这种审美上的需求引导了建筑装饰设计风格的变化。本文从设计品质与内涵来分析建筑装饰设计风格和建筑文化之间的关系。

一、建筑装饰设计品质与内涵

一个有高贵品质的建筑装饰设计也并非是高级品牌的堆砌,我们不需要拿顶级的家具和材料来营造一个展示厅,我们需要的只是适合于自己而非别人的环境空间。

笔者对高贵品质的建筑装饰设计理解是创造和表达使人感动的空间环境。实际上,无论设计也好,建筑室内也好,房产品也好,都是为不同的人而创造设计的,因此设计应具有价值以及能使人感动的品质。设计是服务性商品,它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设计创意用图纸来表现,设计的品质体现了设计者的思想和创意。设计的内涵包含了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设计的艺术性,也指设计风格、设计思潮等;二是设计的科技性,包括使用功能分区、新技术设备应用等。设计的艺术性带来精神享受,设计科技性创造了安全、现代、便捷、舒适的生活。

建筑装饰设计的品质是你对生活的态度,态度决定一切。所谓设计,就是寻求一个能够实现创造更好状况的,改变现状的途径,但是设计还是有宏观和微观层面的,可以从宏观的国家发展规划、区域规划、环境规划到建筑设计、景观规划设计、室内设计,甚至更接近日常生活的工业设计、家具设计、纺织品布艺设计等等,不一而足。建筑装饰设计就是为了创造更好的状况和改变现状,它一定是各个层面更高品质的追求,而时尚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流行。品质具有永恒的一面,时尚则更加具有时效性。品质是低调的、含蓄的,时尚是高曝光的、开放的。

良好的建筑装饰设计品质给人带来安全、舒适、充满艺术氛围的精神场所。该场所可以是时尚的,也可以是经典的。而时尚的设计具有一定的潮流性,时尚的设计体现了不同的时代价值,引导着不同的设计理念。不同的时期、环境与人文价值深层地引导着不同的生活价值与设计思潮,同时也带来了不同的时尚风潮。比如我们表现特殊地域人文风土或空间形式,在每一段流行风潮中,都存在着不同生活空间价值形式。

高贵品质强调的是本质与内涵。时尚强调的是时代性与超前性。良好的产品与优秀设计紧密相连,使产品有了高附加值。设计是为人类生活服务的,追求设计品质也就是为了不断提高生活质量。设计的过程只是一种感知和理解,以及生活经验的积累,专业技术表现是设计师的责任,但他必须体现居住其中的人的精神追求,并被之理解与认可。如果人的思想达不到这个高度,从形式上追求那只是一个表面的东西。

二、建筑文化

建筑文化就是反映在个体或群体建成环境中的民族文化背景、历史和所属地区地域特点。它由内核文化和外援文化共同组成的。内核文化表现的是文化在长期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的本质性的东西,是古老、纯种、发育完善、根深蒂固的文化部分;外援文化非自生,是新式文化,也可以说是吸收和包容下的外来文化,它年青且非纯种,并没有完全发育。内核文化的传承能力是很强的,透过建筑装饰设计的风格,我们可以追寻到其背后蕴含的一脉相承的本质和精髓,深入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

建筑文化的发展与更新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其一,利用内核文化自身的聚变或者裂变进而生成推动其变化更新的巨大能量,这种途径发生的动力是从内核文化的本质结构中产生的,因而这种建筑文化的发展和更新是积极有序的,与其产生的文化背景有着一致、和谐的关系。其二,利用外缘文化来冲击和渗透内核文化,从而推动整个建筑文化进行革新。尽管刚开始会显得生硬、无序、消极,但在长期作用之下,外缘文化会和内核文化形成一个相互适应与融合的关系。站在全面发展观的基础上来看,这两种方式常常是要相互共生,共同作用,以此来促进人类文化的进步和变革,完成质的飞跃。

而我国内核文化的积淀十分深厚且日渐增大,内核文化传承过程进程缓慢、负荷过重的问题,对于外缘文化的反应与容纳的能力还不够。在这厚重的内核文化中,有一部分已经不适应我国现代化建筑的发展要求了,反而可能会阻碍我国现代建筑文化的发展。因此,我国的现代建筑设计师在构建和完善建筑文化体系的时候,要重视减轻内核文化负担,吸收外缘文化,并将外缘文化顺利溶于内核文化,创造出我国建筑文化新的生命力。

三、建筑装饰设计风格与文化的关系

在中国整个传统的文化中,中庸和谐的思想内涵是影响最为深刻的。这种文化内核在我国古代的宫殿、府宅、园林等设计中,都有体现。并且,在如今我国的城市规划中,这种和谐中庸的思想仍然在发挥着巨大作用。这是一个凸显建筑装饰设计风格和文化之间密切关系的典型例子,具体来说两者的关系主要如下:

1.建筑文化为建筑装饰设计风格的形成奠定了环境基础

在进行建筑装饰风格设计时要考虑的不仅仅是用什么材料,如何进行施工的问题,更重要的,它要善于利用建筑文化为其奠定的环境基础。用内核文化来保证建筑不同区域以及跟周围的环境之间的和谐一致性,用外缘文化来凸显建筑设计的特殊之处。建筑文化它本身就会形成一种审美标准,人们对于建筑装饰设计风格的认可是要建立在一定的审美标准与需求之上的。融合了整个城市的建筑文化环境特色的装饰设计风格更能体现出和谐美,更容易获得大众的认可。

2.建筑文化为建筑装饰设计风格提供了新鲜思想

建筑文化这个问题是因地域而异的。在我国,每个城市都有自身的特点,适合的建筑装饰设计风格也不会是全然相同的。在对建筑文化的不断扩充和发展过程中,我国的建筑设计受到了很多的西方建筑设计风格的深刻影响。有些风格是我国过去的建筑领域从未出现过的,这些被吸收和借鉴在我国现代化的建筑设计当中,充实了我国的建筑装饰设计风格理论。

此外,不同的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也会形成特殊的建筑装饰设计风格。有些建筑设计风格是在民族文化和地域环境共同作用之下形成的,有些建筑设计风格则是由于人们的文化决定的。显然,这些不同因素的建筑文化给建筑装饰风格的设计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方向。

3.建筑装饰设计风格的多元化发展丰富了建筑文化的内容

随着现代化建筑时代到来,很多的设计师进行的建筑装饰设计实际上是对不同的建筑文化之间进行的融合。这样的融合过程,造就了更加多元化的设计风格。同样这种成功实现不同文化融合的设计,可能创造出一种新的建筑风格。

4.建筑装饰设计风格的发展促进了建筑文化的革新

我国的很多建筑装饰设计师已经在积极学习国外的优秀经验和理论,结合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髓部分,来发展不同的建筑装饰设计风格,力求体现更高的设计艺术水平,满足更高的建筑审美需求。这种对建筑装饰设计风格的探索,实际上也在推动着我国现代建筑文化的革新,甚至重构。

三、国家开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省分行新办公大楼装修设计

国家开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省分行新办公大楼装修设计案,装修设计首要了解的是一个企业的文化和功能的使用,只有将企业文化与设计相结合,只有充分的了解企业类型、内部机构、企业文化,才能使设计具有个性和生命。还有作为金融行业,是引高科技的领头,这就需要和智能化设计相结合,更好的将智能楼宇技术与室内设计融为一体。“以客为尊”让访客有宾至如归的感觉;“以员工为首”让员工感受到亲切和温馨的工作环境。因此整个设计风格为现代、低调奢华的手法贯穿整个办公环境。

公共区域:为米色石材、成品隔断、铝板为主办公区域:为网络地板上铺地毯、成品隔断、墙纸、铝板;整体材料采用绿色环保,并且标准化、模块化、成品化建筑材料规格一致,细部设计做法统一。尽量采用场外加工,场内安装的施工管理原则,即降低造价,也确保设计的效果和施工工艺的精湛性。有效的结合自然通风和采光的运用,合理利用原建筑优越条件。

设计思考:首要了解的是一个企业的文化和功能的使用,只有将企业文化与设计相结合,只有充分的了解企业类型、内部机构、企业文化,才能使设计具有个性和生命。还有作为金融行业,是引高科技的领头,这就需要和智能化设计相结合,更好的将智能楼宇技术与室内设计融为一体。“以客为尊”让访客有宾至如归的感觉;“以员工为首”让员工感受到亲切和温馨的工作环境。因此整个设计风格为现代、低调奢华的手法贯穿整个办公环境。公共区域为米色石材、成品隔断、铝板为主;办公区域为网络地板上铺地毯、成品隔断、墙纸、铝板;整体材料采用绿色环保,并且标准化、模块化、成品化。建筑材料规格一致,细部设计做法统一。尽量采用场外加工,场内安装的施工管理原则,即降低造价,也确保设计的效果和施工工艺的精湛性。有效的结合自然通风和采光的运用,合理利用原建筑优越条件。

四、结语

建筑装饰设计风格的发展与扩大是人们物质生活条件不断提高,审美需求日益深化的必然要求。它深受建筑文化的影响,同时也成为了推动建筑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 花建兴. 试述建筑设计风格与建筑文化存在的内在关系[J].建

筑·规划·设计,2009(02).

2.张明霞,杨斌. 浅议建筑设计风格与文化[J]. 大科技,2012(06).

第4篇:文化和建筑的关系范文

建筑艺术是技术和艺术的综合体现形式。建筑艺术属于建筑建设的一种意识形态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对建筑技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有时甚至具有一定的反作用。随着建筑艺术的不断发展,要求有更高的技术水平对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进行满足,这就促使人们在技术上不断革新发展。很多时候,艺术性的追求往往使人们在思想意识形态及物质技艺上不断提高,而新的艺术需求也将会带来巨大的技术革新。总之,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协调关系。建筑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总是对建筑艺术的表现内容和表现形式具有一定的影响,有时甚至是决定性作用。一般意义上来说,技术越是先进,越是能够解决规律性与目的性的矛盾,就越是能够达到一定的自由形式和艺术美学境界。而建筑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现代化的艺术形式,建筑艺术离不开一定的技术手段,同样也需要一定的艺术表现。所以建筑界上一直有这样一种定论,在技术上趋于完美的建筑,在艺术效果上很可能差强人意,但是在艺术上达到一定美学价值的建筑在技术上一定是卓越的。当然,由于受到审美观念的制约,建筑结构只有在逻辑关系上体现出艺术美,才能够实现建筑艺术与建筑技术创作的完美契合。⑤

二、处理好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协调关系的有效途径

建筑是一门物化了的艺术,通过视觉效果给人以美感,它既要满足建筑学、科学技艺以及人体工程学等方面的客观规律,还要满足人们的文化物质需求,能够给人以最大化的功能享受与美学体验。因此,在处理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协调关系时,应以建筑技术为基础,对艺术进行考究,使艺术性更加符合人们的生活需求和审美要求。而且在处理两者关系时,要因时因地而异,对建筑所在的历史时期、民族文化、地理气候及生活进行深入考据。只有在发展我国建筑艺术过程中,不断引进先进的建筑技术,将传统的中华文化元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不断推动我国建筑文化的承袭与创新,才能创造出更多具有历史意义的经典建筑。

(一)提高建筑师的综合素质能力,促进建筑技术与艺术的协调发展

高技术性和高艺术性的建筑不是通过人们的意识想象凭空产生的,而是物质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此,在处理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两者的协调关系时,要注意对物质文化的考量,要根据现有的技术水平,对建筑物进行艺术设计。与此同时,还要充分利用新技术实现建筑艺术的超前性,使其既根植于现代文化土壤,又高于现代审美,进一步促进审美观念的革新与发展。因此,建筑师不但要具有过硬的技术水平,还要有一定的艺术创作能力,能够将建筑技术与艺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二)不断强化建筑的艺术性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及审美观往往受经济文化的影响较深,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在审美上也日益发生着改变,而这些变化在很大程度上都在建筑艺术上得以呈现,所以每个时期的建筑物都是当时文化意识形态的物化形式。当前,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人们在建筑上更加注重其功能性和美感。所以,在建设过程中,不仅要加强对建筑技术的管理监督,还要保证建筑技术与艺术的协调统一,强化建筑的艺术特质。

(三)提高建筑技术,促进建筑艺术的发展

第5篇:文化和建筑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建筑装饰;社会文化;环境

【中图分类号】TU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8544(2015)07-0149-0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特别是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时候建筑装饰设计就应运而生。建筑的产生是人类物质与精神文明的象征,设计者在建筑装饰设计过程中往往会结合当代社会文化环境来进行设计,这样设计出来的建筑更富有文化性[1]。建筑是人类发展与劳动的主要产物之一,所以也是人类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怎么去了解富有我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建筑装饰本质和所具有的内涵,达到人类对生存环境的全面、多元的要求,给我国建筑装饰带来现代化气息以及多彩的生命气息,是我们必须去面对的问题。本文探讨研究了在我国传统和现代进程中,建筑装饰与社会文化环境间的关系。

1我国传统建筑装饰与社会文化环境的关系

在我国当代建筑装饰设计中,人们更愿意从可以给人视觉享受的方面去进行理解,但仔细了解我国传统建筑装饰设计的整个发展历程,建筑装饰设计的产生以及促进发展的因素气质并不是我们所想的那么单一,它的产生是我国古代人们最求物质生活与丰富精神文化的综合性结果。人们在建筑装饰设计过程中,总习惯于将建筑外观的美好依附在建筑功能或者人类文化观念的铸成中[2]。我国传统建筑装饰设计,外观的美好总是依托于建筑的其他方面。除去建筑物的实用功能,建筑装饰设计的所有表达美的方式都富含有独特的意义和内涵。建筑装饰设计表达美的形式主要包含有:古代传统巫术思想的形体化、美好愿望的寄托体、人们社会地位的象征等,由于受到这些不同层次文化环境的熏陶,才形成了我国建筑装饰特有的传统美学特征和建造设计的原则[3]。由于受到我国不同时代的文化特点以及不同地区文化特色的影响,传统建筑装饰的外观设计与美学表现形式及内容有这丰富多彩的变化以及表现效果。虽然建筑装饰设计的风格多变,但都遵从同一个设计理念,就是与当时当地独特的文化环境相融合。我国传统建筑装饰设计过程中普遍用到象征的手法,这样就会使得建筑文化艺术可以在伦理和政治中发挥出作用。所以,建筑装饰设计也可以体现出那个时期的社会观念,社会观念影响建筑装饰的设计,人们在生活中的各种想法和观点都看以在建筑装饰设计中得到表达,建筑装饰设计是当时社会文化环境的象征者。在我国古代建筑设计过程中,人们将社会等级观念以及相应的民间习俗融入建筑装饰设计中,建筑装饰以象征的手法将其表达出来,最后形成了建筑装饰设计中必须严格遵守的规定体制。

2我国现代建筑装饰与社会文化环境的关系

建筑装饰设计不能一直沿用传统的设计方式,这样只能让人产生审美疲劳,所以必须有所进步与创新。建筑装饰设计为整个建筑工程增添了人文艺术性,可是优秀的艺术是不能重复的,建筑装饰设计中的模仿借鉴行为最后的结果就是失去了自身的个性与特色,也就失去了建筑设计艺术本质的意义,而对于建筑装饰设计中的社会文化环境也是这样。实际情况是,很多建筑装饰设计者认为传统社会文化环境是一成不变的,而自愿献身于这一成不变的死水中。随着时代的进步,建筑装饰设计者不能总是习惯于走前人所开创的蹊径,而应该在设计过程中勇于创新与冒险。通过研究分析传统社会文化环境,我们能够与古代设计者们进行精神文化的交流,同时也能从传统建筑装饰设计中了解到古代社会文化环境丰富多彩的内容与内涵,现代建筑装饰设计者也可以从中获得设计灵感[4]。我国传统的建筑装饰设计并不是所有的都是具有学习价值的,我们应该取其中的精华进行学习与传承,我国传统建筑装饰设计不能完全流传但也不可能全部流失,它的发展过程就是现代设计者合理进行扬弃的过程。随着现代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建筑工程所用的建筑技术和施工材料也在不断更新与发展,社会观念和相应的情趣也发生了变化,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如果我们还是按照传统文化环境来进行现代化的建筑装饰设计,最终将会致使我国建筑装饰与时展格格不入,形成闭关自守的局面,更不用说设计创新与文化特色了[5]。虽然我国建筑装饰具有精细的工艺,适用性以及能够包含深远蕴意,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无休止的模仿与生硬的套用,只会让人感觉到与时展显得格格不入。优秀的建筑装饰设计可以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在建筑装饰设计中要掌握特有的规律,现代生活特点,让建筑装饰设计与现代化相融合,这样才能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与发展,能够被社会所用。比如,古代人们为了最求安静恬淡的生活而在建筑装饰设计中寻求“幽幽南山”的意境,而现代化人们由于快节奏的生活规律,明显不能适应古代人们诗情画意的心态,可是我们能够在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中追寻一种简约的生活氛围。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传统建筑装饰设计体系显然不符合现代化的设计要求,但是如果将这一体系进行分解,某一元素和结构可以或许已经与现代建筑装饰设计相融合。传统设计中的视觉形象以及我国传统思想观念都可能融入到我国现代化设计中。从整个建筑装饰设计历程上来看,不同时代的社会文化环境与这个时代的社会生产状况,社会体制以及所追求的精神都有关系,而这一文化环境可以在建筑装饰设计中得到展现。我国传统的社会环境已经被现代化社会所代替,所以,我们的建筑装饰设计需要发展,而促进发展的因素之一就是创新,为了跟上社会的发展步伐,就需要建筑装饰设计者设计出符合现代化社会文化环境的新建筑装饰。

3结束语

从以上阐述可知,我国传统建筑装饰设计内容丰富多彩,能够增强建筑的文化艺术表现力,也是我国传统建筑中最具有文化特色和最具稳定性的特点之一,有着国家文化象征意义。通过分析研究我国建筑装饰,有助于了解我国建筑文化与社会文化环境及间的关系。对于我们在建筑装饰中发扬民族文化特色以及推进建筑装饰的现代化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贾志国.建筑装饰与社会文化环境关系的探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34):285-285

[2]孙长录.建筑装饰与社会文化、地域文化环境[J].建材与装饰,2013,(6):298-299

[3]薛颖.近代广州建筑装饰与社会文化环境关系刍议[J].美与时代(上旬刊),2013,(10):38-40

[4]郭美娜.同安朝元观建筑装饰艺术[J].大舞台,2012,(2):270-270,15

第6篇:文化和建筑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 艺术文化 建筑设计 交互融合

人类在建筑设计发展过程中留下了大量的建筑上的奇迹,这些建筑奇迹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同时它也反映出不同时代的艺术文化和设计品位。例如:古希腊的神庙建筑,欧洲的哥特式建筑,中国民居,近代包豪斯建筑、概念建筑等都可以说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同一时代不同的地域,建筑的风格、样式都各不相同。究其根源,影响建筑风格的除了科学技术以外,主要是艺术文化与设计文化起到了根本作用。

艺术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渗透可以说是在建筑的发展、变革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因为人类通过把各个时代的艺术文化渗透于建筑中,以期通过建筑将不同时代的文化传承下去,所以建筑就成为反映历史、反映社会、反映艺术文化的有效载体。建筑设计的发展紧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和文明步伐。在这漫漫历史长河中,建筑的发展与革新恰恰成为人类历史文明的重要性标志。

一、建筑设计与艺术文化的基本含义

1.建筑设计的含义

早期“设计”一词是用于区别绘画与实用美术的。19世纪,“设计”的概念与“图案”相提并论,带有相当的装饰意味。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德国的包豪斯学院把“设计”一词运用于某些课程的名目,例如“金属设计”、“家具设计”、“印刷设计”等,使设计不仅拥有艺术性创意构思和创造性实践行为,而且要把设计的作品的实用性和经济价值考虑进去。建筑设计同样也由文化艺术、科学技术和经济价值三个方面构成,完成从构思到行为再到实际价值的创造性过程。

建筑设计的构思过程是通过大脑创造事物的一种意识行为,以及由这种意识发展延伸的构思和想法。建筑设计的行为过程是使上述构思和想法成为现实,并得以最终形成客观实体的可行性判断和形成过程。建筑设计的实现过程是以最合目的性、实用性和经济价值为目标,贯穿于整个设计活动,并将完成的事物实现其所应有的综合价值。上述三者的完美结合便构成了建筑设计的基本涵义。

2.艺术文化的含义

艺术是一种情感活动,艺术文化是一种情感文化。艺术是一种生命的启示,旨在提高生命质量的学科。因为只有拥有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人的情感才能得到升华、净化,人格才会完善。因此,艺术文化的教育与熏陶应该是广泛的,而绝不是仅以音乐、舞蹈、绘画等内容向学生传授一些艺术知识和技巧。艺术文化正是通过提高人的审美能力而完善个人文化品格的一种学科。

艺术文化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文与质的关系中。刘勰《文心雕龙》说得很透:“虎豹无文,则革郭同羊犬;犀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其义为豹皮优于羊犬皮,是由于前者有纹,而后者单色;犀牛皮很厚实,但加了彩绘才有价值。从这个角度来观察建筑,中外古今争论最多的是艺术文化。无论复古、折中、现代、后现代等风格,追求的都是如何使形式之“文”更完美地体现出建筑之“质”,“质待文也”。在继承传统形式的建筑中,无论中国的,还是欧洲的,有的有艺术品位,有的就显得装模作样。同样,在号称反传统而实际是继承西方现代式的建筑中,有的挥洒自如颇有风采,有的就显得搔首弄姿,东施效颦,这里的差别就在于艺术文化。

二、艺术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作用

1.早期

建筑设计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的变化反映着时代的物质生产和科学技术水平状况,也体现出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并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有密切的关系,原始时代大多数建筑不是纯粹从审美的动机出发的,着重考虑的是它在实际生活中的实用性,审美的欲望只是次要的。中世纪文艺复兴前的艺术可以说大都体现在建筑上,而这一时期最为突出的是教堂建筑,它综合了诸类艺术。教堂建筑中所使用的彩绘玻璃、祭坛画、壁画、复制画及神像、雕刻、曼陀罗等,不仅是文化艺术的表现,而且被当作一种符咒、信仰的对象。此时的建筑设计和艺术文化之间始终是不可分离的整体,建筑设计也就成了艺术文化展示的一种载体。

2.工业革命后时期

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创造了繁荣的经济。19世纪下半叶开始的工艺美术运动,试图建立一种新的设计标准,提出了“美与技术结合”的原则。在“新艺术”设计运动中,设计师力图以从自然界中抽象出来的形式代替程式化的古典装饰。19世纪以美学方式来影响建筑工业的发展是设计改革的一个理想。来自相近专业的人士,如建筑师、美术家试图用自己的观念来影响和引导产品的美学和消费者的情趣。20世纪初期,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以颂扬机器产品,强调几何构图特征的未来主义风格派和构成主义等现代艺术流派兴起,以柯布西耶、格罗皮乌斯等人为代表的现代设计先驱,开始探索新的设计道路以适应现代社会对设计的要求,奠定了现代建筑工业的基础。艺术文化的变革直接影响着人们对建筑设计的认识和要求。

3.20世纪初期

20世纪初,现代艺术文化对于建筑设计形式的推崇改变了传统美学观念。它通过将建筑工业的形式与其内涵相分离,从而建立了一种与建筑设计相契合的新美学,为现代建筑设计发展铺平了道路。

20世纪初的现代绘画和雕刻艺术为建筑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而建筑设计又为现代绘画和雕刻艺术提供了实践的场所。这种成功的结合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一幢幢高耸入云的几何形建筑物、简洁而实用的家具和各种生活用具都是现代艺术文化和现代设计共同创造的。

三、艺术文化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艺术是―个多文化、多角度的综合表达行为。建筑设计立足于解决人与其生存空间的关系。人类生产和创造活动中,实用与美观相结合,赋予物品物质与精神双重作用,这是人类设计活动的一个基本特点。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细化,建筑设计与艺术文化开始分离,走向互有区别的两个独立体系。但无论从设计还是从艺术文化发展轨迹来看,设计与艺术文化始终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并相互作用的。

艺术文化与艺术文化之间,从一开始就有一座相衔互济的桥梁。随着社会的发展,边缘学科的渗透,科学文化程度的普及与提高,它们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因此,建筑设计中的审美、直觉和想象等思维特征都孕育着强大的艺术文化感染力。建筑设计与艺术文化不但不是互相排斥的,反而是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及互相启发的。如果细心地观察就会发现,任何建筑工业产品的设计与运用过程,实际上都是按照美的规律去勾画、去造型的。建筑设计创造中充满了艺术的美感和想象力,艺术文化对建筑设计具有深远的影响。艺术文化对建筑设计的作用和影响不仅是局部的、个别的、具体化的,而且是宏观的、整体的、广博的。

四、结语

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到今天,人们开始重新审视科学、技术、设计、艺术、文化的关系,其内在本质是个总体。实际上艺术文化与建筑设计是一根不能打断的链条,人们在进行建筑设计时,似乎感悟到设计技术与艺术文化的结合,艺术文化是丰富建筑设计的土壤,是建筑设计创造的精神来源。纵观建筑设计的发展历史,我们不难看出,建筑设计过程中自始至终都渗透着艺术文化的存在。所以,我们不能孤立地强调功能主义,而忽略艺术文化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同时也不能过度地为表现艺术文化而忽略功能性,艺术文化与建筑设计必须完美地结合。因此,我们如今要正确看待艺术文化和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把民族艺术文化融入到建筑设计中去,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艺术在建筑设计中的作用,努力设计出具有鲜明民族艺术文化特征的伟大建筑。

参考文献:

[1]丁亚平.艺术文化学[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2]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荆雷.设计概论[M].河北美术出版社,1997.

[4]张道一.造物的艺术论[M].福建美术出版社,1989.

第7篇:文化和建筑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建筑;装饰;风格;文化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我国的建筑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人们对建筑的需求已经从只求居住舒适安全,转变成了舒适与美观并重。人们的审美标准和水平深受本民族地区文化内蕴的影响。这种审美上的需求引导了建筑装饰设计风格的变化。

一、建筑文化

建筑文化就是反映在个体或群体建成环境中的民族文化背景、历史和所属地区地域特点。它由内核文化和外援文化共同组成的。内核文化表现的是文化在长期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的本质性的东西,是古老、纯种、发育完善、根深蒂固的文化部分;外援文化非自生,是新式文化,也可以说是吸收和包容下的外来文化,它年青且非纯种,并没有完全发育。内核文化的传承能力是很强的,透过建筑装饰设计的风格,我们可以追寻到其背后蕴含的一脉相承的本质和精髓,深入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建筑文化的发展与更新可以通过两种途径:

1、利用内核文化自身的聚变或者裂变进而生成推动其变化更新的巨大能量,这种途径发生的动力是从内核文化的本质结构中产生的,因而这种建筑文化的发展和更新是积极有序的,与其产生的文化背景有着一致、和谐的关系。

2、利用外缘文化来冲击和渗透内核文化,从而推动整个建筑文化进行革新。尽管刚开始会显得生硬、无序、消极,但在长期作用之下,外缘文化会和内核文化形成一个相互适应与融合的关系。站在全面发展观的基础上来看,这两种方式常常是要相互共生,共同作用,以此来促进人类文化的进步和变革,完成质的飞跃。而我国内核文化的积淀十分深厚且日渐增大,内核文化传承过程进程缓慢、负荷过重的问题,对于外缘文化的反应与容纳的能力还不够。在这厚重的内核文化中,有一部分已经不适应我国现代化建筑的发展要求了,反而可能会阻碍我国现代建筑文化的发展。因此,我国的现代建筑设计师在构建和完善建筑文化体系的时候,要重视减轻内核文化负担,吸收外缘文化,并将外缘文化顺利溶于内核文化,创造出我国建筑文化新的生命力。

二、建筑装饰设计风格与建筑文化关系的探讨

风格与文化的探索著名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先生说到“每一个建筑都得个别设计,不仅和气候、地点有关,而同时当地的历史、人民及文化背景也都需要考虑。这也是为什么世界各地建筑仍各有独特风格的原因。”室内设计风格的形式,是不同时代思潮和地区特点,通过创伤构思和表现,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室内设计形式。一种典型风格的形式,通常是和当地的人文因素和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又需有创作中的构思和造型特点。

风格虽然表现于形式,但风格具有艺术、文化、社会发展等深刻内涵,从这一深层含义来说,风格又不停留或等同于形式。装饰设计的风格往往是和建筑以至家具的风格流派的紧密结合,有时也以相应时期的绘画、造型艺术、甚至文学、音乐等的风格流派为其渊源和相互影响。

将风格的外在因素(民族特性、社会体制、生活方式、文化潮流、科技发展、风俗习惯、、气候物产、地理位置)和风格形成的内在因素(个人或群体创作构思,其中包括创作者的专业素质和艺术素质)相结合,从而赋予所设计装饰的内容具有视觉愉悦感和文化内涵的室内环境,使生活在现代社会高科技、高节奏的人们,在心理上、精神上得到平衡,将体现艺术特点和创作个性的各种风格(传统风格、现代风格、后现代风格、自然风格、混合风格等)溶入我们所设计的具体装饰工程中去,运用物质技术手段和建筑美学原理,创造出功能合理,舒适优美,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环境。

人类社会的发展,不论是物质技术的,还是精神文化的,都具有历史的延续性。追踪时代和尊重历史,就其社会发展的本质讲是有机统一的。

三、对现代建筑装饰设计风格与建筑文化的进一步理解

在现代,建筑的室内设计具有功能复杂而又多变的特点,随着我国室内装饰材料及设施设备的更新换代,使得室内设计和建筑装修的更新周期越来越短。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所追求的室内环境艺术风格和文化氛围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在建筑的装饰中,一种建筑风格或流派的形成,往往对文化及艺术以及诸多的社会因素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近年来,我国的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在总体上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发展方向。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过渡时期,人们对自身周围环境的需要更加注重对环境氛围、文化内涵和艺术质量等精神功能的需求。在室内设计中,不同流派的产生发展都具有深刻的社会发展历史和文化的内涵,同时还能极大地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总而言之,做好建筑风格与建筑文化的研究,能够实现建筑本身更高层次的和谐,实现人类文明的共同享有和发展,最终做到在遵循历史传统的基础上实现对历史的超越。

四、建筑装饰设计与传统文化的象征意义的延伸

在建筑装饰设计上能够充分的体现出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所以不论在古代还是在现代,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是不变的。这就使得传统造型艺术的吉祥意味同样适用于现代的建筑设计,在传达现代人的设计意念上具有同样的适用作用。人们通过反复描摹一个图形,不仅能够得到审美意义的外形,还可以让图形具有更深层的象征意义。图形符号能够实现建筑内在意义的外在表达,能够实现观念的具体外化。这些意义最初大多出自对自然的崇拜和宗教崇拜,进而衍生出期盼生命繁衍,富贵康乐以及祛灾除祸等吉祥象征意义。符号在历朝历代的器具装饰中都有其不同的表现形式,而通过对图形符号这种“形”与“意”的历史延伸与衍变,还可以得出每一个历史时期的“形”的演变,都不是对其原始“母题”的彻底否定,而是能够通过建立新的审美观念来赋予其以新的形式,从而使这些“母题”不断的丰富与拓展。

五、现代化传统建筑装饰风格设计

在现代化传统的建筑装饰风格设计中,最成功也是最引人注意的地方,就是能够实现置身建筑中能够感觉到传统建筑文化及精神,但却找不到一处与传统建筑的实例有直接关系的地方。也就是说,能够将传统的亭子放在玻璃幕墙的楼顶上,或在入口处通过放置传统的拱门,把传统的装饰标志放在外墙的楼角及砖上,或以混凝土仿做斗拱,这些可以说这些做法只能算是一种仿古设计的例子,如果能消化及吸收传统建筑的精华,实现项目设计有关事物的了解,两者便不谋而合,在不知不觉中表现出传统的精神。

结束语

建筑装饰设计风格的发展与扩大是人们物质生活条件不断提高,审美需求日益深化的必然要求。它深受建筑文化的影响,同时也成为了推动建筑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张滨.建筑外饰设计风格与建筑文化关系博弈论[J].建筑.规划.设计,2007(07).

[2]张明霞,杨斌.浅议建筑设计风格与文化[J].大科技,2012(06).

[3]花建兴.试述建筑设计风格与建筑文化存在的内在关系[J].建筑.规划.设计,2009(02).

第8篇:文化和建筑的关系范文

1.世界不但是一个经济联系的整体,也成为一个文化联系的整体。从世界历史的发展来看,我们可以通过对这些建筑物的考察来了解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状况。如果没有这些具有特色建筑设计,我们对历史的挖掘和了解也不能深入。这些建筑不但表现体现独特的建筑风格,更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艺术主流。在很多历史的建筑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艺术和设计的结合。设计本身就是站在艺术的角度上进行的,而且当时的建筑背景受到文化艺术的影响颇大,比如西方的金字塔、埃菲尔铁塔、空中花园等,这些不但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同时也是艺术的集中表现,从那个时代的建筑物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其艺术的主流。了解到当时人们的社会状态和文化气息。

2.建筑设计中融合了建筑的艺术,建筑艺术由蕴含在艺术领域里。所以建筑设计也是艺术文化中的一种。一个没有艺术的建筑的没有灵魂的建筑。所以建筑设计和艺术文化的渗透才能保持建筑物的文化性和社会性。只有艺术的设计才是不脱离社会发展的艺术,才是对后代的发展具有贡献的建筑。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都离不开建筑,每一个建筑都表现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经济水平。这些建筑都是对社会的真实记录,在这建筑艺术的背后隐藏着的是人们对生活的向往和憧憬。所以建筑设计和艺术的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

二、建筑设计和艺术文化的概述

1.建筑设计的概述。在现代的建筑工程中,建筑设计主要是指建筑物在建造施工之前,建筑设计者根据工程建设任务,将建筑物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某些状况或问题进行事先的预想,将可能存在的或可能发生的问题的解决办法和处理措施提前拟定好,并且用图纸和文件等书面形式将其绘制和表达出来,即绘制建筑的设计图纸。在建筑的施工和使用过程中,如果发生设计图纸中的类似问题时,其处理方式将参考设计图纸中拟定的措施进行解决。建筑设计中的“设计”二字,在早期时候是用来区分绘画和实用美术的。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设计”的概念渐渐沾染上了艺术性的东西,并且还具有了一定的实用性和审美价值。现在是建筑设计主要由三个方面构成:文化艺术、科学技术和经济价值。它其实就是指“设计者的构思——建筑的施工建造—建筑物的使用价值”这一完整的,富有创造性的过程。

2.艺术文化的概述。所谓艺术,其意思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一是精神层面,艺术是隶属于文化范畴内的一个特殊领域,它是类似宗教、伦理等相关的文化价值的一种表现形式。二是活动过程的层面,在这个层面,一般认为艺术就是艺术家的创造活动,即艺术家创造艺术作品的创造过程。三是活动结果层面,这个层面的艺术含义最容易理解,认为艺术就是指艺术作品,即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具有一定价值的艺术作品。艺术是人类审美的一种,也是现代化发展的一种核心环节。事实上,艺术是人类的一种情感活动,而艺术文化是指人类的一种情感文化。前者是人类的一时之感,是一种生命的启示,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人类的生命质量。而后者则是在前者的基础上,通过提高人类对美的评估和欣赏能力,完善人类人格和充实文化品格的一种学科。

3.艺术文化和文化艺术的区别。文化艺术是指以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艺术,简称“文艺”,它的着重点是艺术。且它是较为具象的一种文化价值的表现形式,比如:文章、书画等。文化艺术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是很直观、直接的。艺术文化则是指隶属于艺术领域内的文化,它的着重点是文化。

三、建筑设计与艺术文化的渗透关系

每一个建筑物都有其特有的艺术特征。首先他是工程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建筑中的斗拱、柱子、房梁等在内的建筑构件均体现了力与美的完美结合。许多外漏构件既是景观重点,也是美学处理上的难点。所以建筑物应协调各部分之间的比例,把握人们对于建筑物的审美方向和标准,创造出大众认可的建筑物。

1.空间。建筑主要通过创造各种空间来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在建筑作品中,空间位置的转换是最迷人、最激动人心的。巧妙地利用空间,可以大大增强建筑艺术的表现力。比如住宅中不同房间之间的空间比例关系,公共建筑中的广场上各种所得分配等。

2.比例。巧妙地处理建筑物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建筑中长宽高的比例,凹与凸的比例,虚与实的比例等,可以改善人们的视觉形象。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建筑美。

3.均衡。主要指建筑物在构图上的对称,包括建筑物上下、左右、前后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最常见的均衡方式是在中轴线的左右实现对称。如北京故宫,埃菲尔铁塔,普通建筑中的大部分教学楼和办公楼,另外还有部分民居等。其中北京故宫作为一个完整的建筑群非常均衡对称,其中每座建筑物都在一条由南到北的中轴线上展开,整个建筑群的中心是太和殿,以此为中由南向北伸展。

4.形体。主要是指建筑物的总体轮廓,通过线条和形体、空间和实体的不同组合方式,突出建筑独特的个性色彩和特有的艺术感染力。其中”色彩“能给人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难忘的印象。

第9篇:文化和建筑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建筑设计;功能;风格;文化

建筑是经济文化、科学技术、艺术审美、历史渊源结合体。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和建筑文化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水准。并且也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改变。如何把握时代的变革,积极引导全新的设计风格,这需要建筑设计师用全新的理念与创新意识去面对。

1 建筑文化的内涵

建筑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所属地区的地域特征等在群体或个体建成环境的反映。而此“文化”是由“内核”文化与“外缘”文化构成的。“内核”文化是指一种文化长期以来形成的本质的东西,它是古老的、纯种的、发育完善而自生根的文化;而外缘文化是新形成的文化,或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包容,它是年青的、非纯种的,发育尚不完全,也非自生根的文化。内核文化具有强大的持续传延能力,当我们起越一个地区建筑的表象内容去追寻隐匿在其背后的渊源所在时,就会发现其本质的东西、精髓的东西是一脉相承的。

当然建筑文化也会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而前进、更新。其发展、更新有两条途径,一是靠“内核”的裂变或聚变而产生巨大能量推动自生的更新变化,由于其动力来自于内核本质结构之中,因此其变化是主动的、有秩序的,它与自生文化的关系也是一致的、和谐的。例如另一种途径是靠“外缘”文化的影响。“外缘”文化的作用一开始可能是生硬的、被动的、无秩序的,但通过长期对内核文化的冲撞和渗透,推动“内核”文化发生相适应的转化。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这两条途径往往是同时存在,共同推动人类文化的发展、进步,实现实质性的升华。

在当今这个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吸收、包容外来文化的精华,使其恰到好处地融汇于自身地域文化的“外缘”,继而逐步向“内核”转化,更是文化发展、进步的重要途径。这种对异文化有选择的借鉴、吸收将创造出更富有时代意义和生命力的新建筑。

现代建筑使用的物质材料主要是混凝土。它可以容易自然地表现以“石”材为主,西方建筑“凝重”的文化特征,但通过钢筋混凝土来刻画表现木构架的造型形式,难以从本质上表现日本建筑特有的“轻盈”文化特征,日本建筑师通过钢、木、混凝土的复合型现代建筑材料,综合运用结构形式的表现,尤其是对细部构造的大量研究,将日本的建筑文化特征表现的淋漓尽致,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文化与新技术、新材料之间的,成功地实现了文化的“外缘”向“内核”的转化。

同属东方文化范畴的日本,其建筑文化“外缘”向“内核”文化的成功转化,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华夏文化经过五千年的历史沉积,内核质量亦趋庞大,表现出了巨大的独立性、纯正性和遗传性。在为悠远的历史文化而自豪的同时,这种“内核”文化又显得负荷过重、进程缓慢,对外来文化的反应能力及接纳能力相对不足。因此为摆脱其自身文化“内核”过于负重的不利因素,站到吸收“外源”文化的有利地位,接纳人类所共同拥有的现代文明精华,并将其消化、吸收、革新,使之溶入为中国建筑文化的“内核”之中,并加速实现这一转化,是我们这一代建筑师将要不懈努力的。

2 对建筑外饰设计风格与建筑文化关系的探讨

人类社会的发展,不论是物质技术的,还是精神文化的,都具有历史的延续性。追踪时代和尊重历史,就其社会发展的本质讲是有机统一的。

2.1 现代建筑文化的多元性建筑文化的多层次性

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建筑物质财富和建筑精神财富的总和可谓建筑文化。它是人类建筑活动方式和建筑产品的总和,是社会文化中的一个局部层次。具有自己的对象和内涵,建筑文化的本质在于它是环境文化,生存文化,社会文化和历史文化。建筑文化由内到外可划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表层形态是物,即它的物化形态,主要是建筑物材料的选用,所处的地理环境等客观的物所反映的;第二层次,中间形态是物结合,也可称作精神意志的外表。如各种规范、法规和创作理论等;第三层次,是深层形态即心,是某一文化的整体精神,如伦理道德、宗教感性、民族习性和价值观念等,它直接指中层的变化,它无声无形,只有思考,分析才能感知它的存在。外层的建筑文化较松动,容易改变,越往里越稳固,观念的东西最难改变。大多数建筑是器物性文化,重在功能即使用。

现代社会生活的多元性决定了现代建筑要满足人们的使用功能就必须具有多元性,而不能是一元的,单一的。建筑的作用在于给人类提供活动的场所,而现代人们的活动是多样的,建筑类型也具有多样性。居住建筑,商业建筑,工业建筑,公共建筑、纪念性建筑等等都有不同的形式和功能要求。现代建筑文化也就不同,居住建筑、工业建筑追求的是经济适用,公共性建筑则追求更多精神层面上的东西。工业化革命的浪潮席卷全球,现代建筑也在世界遍地开花。东西方的社会形态结构是不相同的,生活习惯,习俗等等都不相同,社会文化也不同,因此在相应社会生活形态中的建筑文化也是不同的。现代建筑文化的多元性源于现代社会生活的多元性,各个民族,地域的衣、食、住、行都的多元的,因此,现代建筑文化也就具有多元性。

社会文化的多元性加深了现代建筑文化的多元性,特别是纪念性、公共性建筑物,必须适宜当时当地的社会文化,否则会遭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和批评。现代社会随着交通工具,通信通讯的发展,人们的交流也越来越繁多,文化的交流,思想的交流,文明的冲突使得我们的社会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建筑世界也是如此,每年的世界建筑师协会的建筑师年会,各种各样的建筑展览,讲座,讨论会等等建筑思想、建筑文化的交流频频,增强了建筑文化的多元性。优秀的建筑思想,建筑文化得到交流,发展。现代建筑在二战后出现了若干思潮,主要有对“理性主义”的充实和提高,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粗野主义”、“典雅主义”,注重高度工业技术、讲究“人情化”与地方主义倾向、讲究“个性”与“象征”等等,充分体现了现代建筑文化的多元性。这些倾向在全球各地都有体现,北欧的阿尔托设计的建筑体现芬兰的地方性与民族性,丹下健三的香川县厅舍则体现了“粗野主义”和地方性。现代建筑文化是全球性的,它的影响达到世界的每个角落,虽然冲突不少,但它基本适应了各种社会形态和社会风俗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