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范文

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

第1篇: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范文

创新,即在特定的环境下,利用现有的知识、物质进行改进或者创造,产生新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等),并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创新是将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包括新思想的产生到产品的设计、试制、营销和市场等一系列活动\科技创新是创新的一种,通过物化生产要素、质化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而农业科技创新则是将农业技术发明应用到农业经济活动中,使农业生产要素重新组合,表现为新品种、新生产方法的研发、试验、推广、应用及扩散等一系列前后相关的技术发展过程'其实质为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创造以及向现实农业生产力的转化。

农业科技创新除了受农业自身特点影响,具有周期长、投资大、风险高、不确定性大等特征之外,还具有公共性、基础性和社会性等特征。首先是公共性,即农业科技创新的公共品性质,具有使用的非竞争性和收益的非排他性。这决定了农业科技存在市场失灵,靠市场机制无法满足。其次是基础性,即农业科技支撑农业的稳定持续高水平发展,农业科技研究主要为基础性应用研究,为农业的发展提供基础性支撑的同时,又为其他学科、产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知识积累及技术支持。第三是社会性,农业科技创新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其社会效益远大于经济效益。农业科技创新源于社会且服务于社会,属于“社会模式”,创新的主体囊括多种社会力量,如科研院所、政府机关、社会团体、企业、农民等,创新内容包涵政治、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

2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迫切性

2.1资源及生态约束

我国耕地资源占世界的10%,淡水资源占世界的6%,却养活了占世界20%的人口,并实现了农业连年增产增收、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增”,打破“两丰一平一歉”的周期陷阱,2014年粮食总产量达到6071亿kg,连续两年稳定在6000亿kg以上,其他重要农产品也是丰产丰收、供应充足、价格稳定。在这些辉煌成就的背后是农业资源的过度开发、长期透支。另外,巨大资源压力及人口负荷带来了农业生态退化、面源污染加剧、生态环境的恶化等一系列生态问题。农业发展面临资源和生态的双重约束,且日益明显。加快科技创新,转变发展方式,探索从注重产量增长和拼资源、拼消耗的粗放经营向注重农业技术创新、提高竞争力、数量质量效益并重转变的新路子迫在眉睫。

2.2城镇化的要求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社会对农产品的数量需求呈刚性增长,质量要求也不断提高,而农业科技创新是实现粮食产量稳定提高、质量不断改进的根本途径。另外,城镇化的推进,将不可避免地挤占我国农业生产活动所需的水土资源,进一步加剧耕地、淡水、生态环境等因素对农业发展的刚性约束。同时,城镇化引起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人力成本将不断提高,进一步拉高国内农产品生产成本。因此,今后单纯地依靠传统农业科技难以满足13亿人口吃得饱、吃得好、吃得健康的基本诉求,难以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更难以支撑国家粮食安全方略。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核心在于加快推进科技创新。

2.3解决“三农”问题的要求

“三农”工作是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农业更是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当前,我国水、土等自然资源的硬约束不断增强,人均耕地、水资源量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对主要农产品如粮食、棉花等的需求呈刚性增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产品竞争力增强的压力不断加大并将长期存在;农业存在结构不合理、产业化发展水平不高、农产品附加值低等一系列问题;农村生态与环境状况愈发严峻,严重制约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民食物安全、生态安全、增产增收的诉求难以得到保障。我国的基本国情及面临的严峻挑战要求必须把科技进步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根本措施,大力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加强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力度,突破资源瓶颈,持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现代农业的建设步伐。

2.4国际竞争压力

近年来,随着国内化肥、租金、劳动力、农业生产等农业生产成本的不断上涨,农产品的价格不断攀升。为保障粮食安全及农户的基本利益,托市收购价不断提升。长此以往,国内农产品价格高于国际市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减弱。以小麦为例,2007年小麦最低收购价为1.38~1.44元/kg,2014年为2.36元/kg,上涨幅度高达64%?71%。此外,小麦,玉米、稻谷等粮食价格普遍比国际市场高40%~50%\如此,我国农产品将在国外农产品价格下行及国内农资成本上行的双重挤压下竞争力日益减弱,发展空间越来越狭窄。同时,我国农业科技无论是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要求相比,还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都有很大差距。2014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6%,而发达国家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早已达到75%以上。当前我国的耕作栽培技术体系仍以常规耕作技术为主,而国外则已将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相结合的规范化、定量化的栽培技术运用到农业技术领域。无论是农田灌溉技术、种子产业化方面,还是先进设备、农业信息技术方面,我国都落后发达国家15年以上。生物技术研究,畜牧业科技水平,种质贮存、筛选、创新及利用方面也同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n。

3中国农业科技创新面临的突出问题

21世纪以来,我国农业基础设施、科技装备、抗灾能力和农民素质都有很大进步,2014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6%,主要农作物尤其粮食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1%,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比达到52%,农业科技创新为我国农业集约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战略空间。但不可否认,当前的农业科技创新仍存在诸多问题。

3.1投入相对不足

当前,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主体主要为国家和企业。国家财政投入主体为中央和地方政府,包括农业部、林业部、财政部、科技部、商务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多个部门。涉及面广且复杂,各部门间缺乏协调,统计口径不一,总体投人较难统计。以科技部为例,其对农业的投入主要通过国家主体性计划项目,包括“973计划”“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3年农业投入有所增加,但仍难以满足农业科技所需'除国家主体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外,企业和农户也是主要投人主体。但受农业的自身特征影响,农业科技投人短期回报率较低,企业和农户参与农业科技活动的动力不足。总之,农业科技创新的资金投人不足,直接影响我国农业科技的长远发展。

3.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成果转化率只有4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80%以上的水平。据统计,我国每年有各类农业科技成果7000项,转化率只有40%左右(表1),但真正实现转化或者取得成效的不足15%,大多数成果停留在理论上,造成了科技资源的巨大浪费,阻碍了我国的农业现代化进程。主要原因有重视学术评价,对成果应用关注不够,导致农业科技成果实际转化率很低;推广体系不健全,农技推广缺乏利益驱动机制、依赖行政支持,推广积极性不高,导致推广体系运行不畅,中介功能和推广作用难以发挥;技术市场不完善,农业科技市场的监督机制、激励机制、评估机制及风险控制机制不完善,中介组织服务体系不健全,信息传播渠道不畅,成果交易缺乏法制化和规范化管理,成果交易风险较大。

3.3农业科技体制不完善

当前,我国农业科创新体制不完善,主要表现为:农业科研体制滞后,研究目标单一,创新能力不高;农业科研单位之间既存在条块分割问题,又有机构重叠、人才积压弊病,导致项目交叉重叠和人才、资源的浪费;农业科技创新的推广机制不健全,推广部门职能分割,各成体系,难成合力,直接制约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另外,一些地方政府注重经济效益,忽视了农业科技创新推广自身的公益性特征,严重影响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和传播,阻碍了农业技术创新成果在农业生产中的扩散;农业科技创新的宏观管理机制不健全,无法形成有效的结合与转换机制。就组织结构而言,我国政府主导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主要由科研、推广和教育3个子系统所构成,由于部门分割,农业科技创新的供需之间存在时滞与脱节,降低了农业科技创新供给的有效性。就管理手段言,农业科研机构依赖行政方法进行管理,不可避免地会滋生官僚化及半官僚化,人浮于事,降低了农业科技创新的效率。

4中国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思路及“十三五”展望

农业科技创新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要求,离不开配套的科技体制,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农业生产由精耕细作向机械化转变、农产品由短缺到结构性过剩转变的关键阶段,农业的科技创新必须借助改革的力量,将制度创新作为突破口,通过进一步调整和改革农业科技体制及运行机制,逐步完善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机制,适应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步伐,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体制及制度上的保证和支持。“十三五”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非常关键的5年,既要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胜利实现,又要取得全面深化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决定性成果,还需确保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质性转变。因此对新时期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思路及发展方向的把握至关重要。总的来说,新时期农业科技应以改革带动创新,以创新促进发展,扎实推进科技体制改革,适应和引领农村经济新变化。同时要适应未来5年万众创业的新形势,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为科技创新提供开放合作、良性互动的氛围和土壤。为此,应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投资体制、农业科研管理体制、农业科技推广运行机制。

4.1完善以政府为主体的多元投入体系

农业科技创新的公共性、社会性决定了其投资主体为政府,应进一步维持并加大政府财政支持力度,积极争取国家在资金、项目、人才、政策等方面对西部省份特别是农业大省的支持力度。同时积极引导涉农企业、农户投资农业科技创新活动,坚持以政府为主导,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强化投人保障,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主体。一方面,要加强对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的支持,使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优秀科技人员以及优势科研团队得到稳定支持。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公益性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支持,在财政预算上保证一线农业科技推广所必需的业务经费,同时在财政支农资金的安排上要向重点产业倾斜。

4.2完善现代金融支持保障体系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推手”,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基本保障。现代金融支持及保障体系通过集聚社会闲散货币资本,为农业科技创新快速积累财富,提升整个社会农业科技创新的速度。同时,现代金融市场体系具有未来收益折现、公平合理定价的功能以及知识产权质押、抵押等金融工具,能够保证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实现创新收益,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交易转化并逐步实现产业化。为此,应该进一步完善农业创新型科技企业的现代金融市场,提高农业科技创新企业融资机会,为农业科技创新企业营造更广阔的创新发展空间。

4.3完善农业科技创新考核管理制度

针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等不同科研创新活动,建立不同的指标体系,进行分类考核。如对于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探索,应以科学意义和学术价值作为评价重点;对于面向市场的科研创新活动则以获得自主知识产权、科技成果应用及其对产业的贡献为评价重点;公益性科研活动当以满足社会需求和社会效益为评价重点。考核评价与绩效奖励相结合,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对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考核,应以科技创新成果的市场需求的匹配程度、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及具体的可推广性作为考核重点。

4.4完善农业科技创新的激励制度

加快形成鼓励涉农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国家应进一步将涉农企业的农业科技投入列为农业科技投入的重点对象。当前涉农企业整体参与农业科技创新活动的比例较低,能够直接从事研发、拥有真正自主创新技术的企业更少。而涉农企业是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直接参与者,能更精准地把握农业科技发展的方向和需求,并实施更为有效的推广方式,因此,加快农业科技创新,鼓励更多的涉农企业积极参与农业科技创新,制定一套面向涉农企业的激励机制迫在眉睫。

4.5把握创新方向,加大推广力度

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着眼长远,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围绕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带有全局性、前沿性、方向性的重大科技问题,深人开展综合研究和协同攻关,明确创新方向,超前部署农业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避免农业科技成果与生产应用的脱节问题,做到“理论扎进黄土地,成果走进农民家”。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与生产应用紧密结合,加大农技推广力度,强化农技推广服务,实现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机构乡镇的全覆盖,积极引导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社、农业企业、家庭农场甚至农户在内的非政府力量参与农技推广服务,大力推进成熟适用的农业技术成果走向大规模市场开发和应用。

4.6完善法制保障机制

第2篇: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范文

一、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基础

创新型城市是指主要依靠科技、知识、人力、文化、体制等创新要素驱动发展的城市,对其他区域具有高端辐射与引领作用。建设创新型城市,对于加快实现全面小康目标有着重要意义。农业是保障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基础产业。然而,农业又是弱质产业,农民又是弱势群体,农村还是落后社区。没有农业领域的科技创新,创新型城市就很不完整,科技强市就难以实现。并且,农业科技创新受自然环境、农民素质等因素影响,还表现出创新周期长、创新主体膨大、创新条件弱等特点。因此,我们必须在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上狠下工夫,加快发展步伐,以利于创新型城市和科技强市目标尽早实现。

二、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先导力量

农业科技创新可以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用丰富的资源代替稀缺能源,节约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同时,农业科技创新也有助于降低农业的自然风险。自然中存在着许多不可抗拒的力量,如干旱、冰雹等自然灾害的出现都会造成农业的减产,而通过农业科技创新,不仅能推出抗旱品种,用以降低危害,同时气象预报也可以使我们提前做出防护,以减少损失。农业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不断应用和发展,给农业生产的发展带来质的飞跃,为农业生产率提高提供了强劲动力。只有十分关切农业科技创新,加快以现代科技武装农业,才能使现代农业建设步伐更快更实,动力更加持久、更加有效。

三、农业科技创新是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不竭资源

科技创新更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不竭资源,它通过对生产力诸要素的物化,使生产力发生质的变化。科技转化为劳动者的技能,提高了劳动者在农业生产中的能动性;科技物化为劳动资料、创新的生产工具,使劳动手段更加现代化;科技发展使劳动对象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提高了农业劳动对象的效能和效用;科技创新的生产工艺使农业生产工艺流程更先进;科技进步优化了生产要素组合,使农业生产过程的组织形式更加科学合理;科技创新提高了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使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方法更加科学化,手段更加现代化。

四、农业科技创新是未来我国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只有依靠科技进步,通过农业科技的突破性成果和新技术的有效推广应用,才能实现中国农业的持续发展,最终早日实现中国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当前,制约我国农业及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多,如水土流失不断加剧、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态破坏愈演愈烈等。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农业发展基本问题,使农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协调起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关键靠技术,靠创新的可持续农业技术才能彻底摆脱农业的“不可持续”局面。农业新技术的应用,可以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水等自然资源,提高资源的产出效率;农业新技术应用,可以拓宽资源的范围,实现资源的有效替代,有效缓解现有资源的约束;农业新技术的应用,还为科学控制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开展科技减灾提供了基本手段。

第3篇: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范文

我国农业长远发展的动力源自于农业科技不断创新,农业科技进步造就新产业和新产品,农业科技创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决定力量。本文通过分析农业科技创新对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影响,结合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遇到的挑战,提出了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广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科技创新;现代农业;对策与建议

截至2015年底,我国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在粮食产量逐年增加的同时,资源环境面临着严峻挑战,如水土流失、土地退化、污染严重等问题,阻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我国农产品存在市场竞争力弱、农业市场风险大、质量差、价格低、销路不畅等问题。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生产出更多保质保量的农产品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要使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依靠农业科技创新助力现代农业发展已成为关键。

1发展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

1.1农业科技创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途径

走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都离不开农业科技的支撑。农业科技创新进步可以使产业技术水平提高,减少资源的约束,提高农产品的产出量、商品率,提高劳动生产率,开拓产业新领域;农业科技创新进步可以引领高产量、质量优、效率高、安全又环保的现代农业;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能更好地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更好地促进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

1.2农业科技创新是实现农业可持续稳定发展的必然条件

走高产量、高质量、产品安全、环境友好、节约资源的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就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与农业科技创新。为实现农产品的增产增收,广泛运用新技术、新品种在网络环境下推广的新型农业技术以及综合有效的防灾减灾等农业科技创新技术。农业科技创新的广泛运用,确保了国家粮食和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从而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稳定发展。

1.3农业科技创新是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就现阶段来说,世界新兴农业科技创新技术正在经历着意义非凡的革命阶段。一方面是农业和互联网的深入融合,普通农业向网络化农业转型,实现了“互联网+农业”;另一方面,农业技术的创新牵动着生产技术的升级。广义讲,食物生产的研究从植物扩展到微生物,不仅有陆地生产还有海洋生产,这些科技发展会帮助人类提高地球的空间利用而生产出更多物质财富,还有高产量、高效益的种植、养殖业的壮大等。总之,世界农业技术正在飞速发展,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在不断创新并得到应用,作为大环境下的中国农业,必须抢抓机遇,深化改革,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不被世界农业技术和世界农业经济的发展潮流所淘汰,才能增强我国农业科技能力,成为世界农业强国。

2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重大挑战

2.1农业科技创新体制不完善

我国目前的农业科技应用与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业生产滞后、农民收入低等情况不相适应,市场经济、农业生产、农民文化水平相适应的农业科技创新体制还未建立健全。

2.2农业科研投入总量不足

据调查,我国科研投资强度为2%左右,而我国农业科研投资比例大概为0.7%,两者差距较大,农业科研投入总量远远低于平均水平。农业是一个具有公益性、大众性、基础性的产业,其科研投入总量与其基础地位很不相称,农业的发展在我国应得到更多支持和保障。

2.3农业科研人才的严重缺失

农业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于要有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科研人才。从近几年来看,由于农业科研单位研究条件差、环境恶劣、待遇较低,导致相关人才严重流失。我国近十年专业科研人员的流失率约为职工总数的20%左右,学术顶尖人才和学科领头人、新兴学科专业的高素质、高文化人才的缺乏,阻碍了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和现代农业的发展。

3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广的建议

3.1加快健全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制

“十三五”规划指出,现代农业需要建立健全技术推广创新体制,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加强融合农业与网络信息技术,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依托现有的相关农业机构,以国家级农业科研推广机构为主,并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中心及各级农业科研创新推广机构。建立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并具有国际高端农业水平和具有国家竞争力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制。

3.2加大投入总量,优化投资比例模式

当一个国家农业科研总投入占农业产值的比重大于2%时,该国农业才会出现科技创新,其农业与经济等部门才能统一协调发展。为了响应“十三五”规划要求,应合理完善财政体系中农业领域的支出结构,改革农业资金投入使用以及运作方式,健全财政体系农业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引导金融资本以及农业企业加大科技的投入,向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的方面发展。改善农村科技基础设施条件,增加农业基础科技经费投入。

3.3重点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要建立完整的农业科技培训系统,培育农业领域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聘请农业高级专家授课,提高我国农技人员实际生产指导能力;大力宣传农业科技的优越性、公益性,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这个行业,培养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人才队伍;要建立农技研究推广奖惩机制,完善工资分配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重点体现公益性、基础性的农业科研单位特点,制定分级分类管理和岗位绩效要求的收入分配与奖励制度。

作者:刘艺玮 单位:云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恒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具体措施[J].农民致富之友,2016,(05).

第4篇: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范文

一、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现存问题的全面透视

当前,我国农业科技虽然在农业科技新革命,以及加入WTO等一系列有利条件下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是仍然存在着诸多的影响农业现代化进程的较为严重的问题:

1.农业科技供给不足。由于科技发展所依赖的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以及科研体制、科技人才和科研基础的落后,使得我国农业科技供给不足,科技实力和承载力较差。(1)政府对农业科技供给的数量较少。中央,以及各级政府出于宏观上的安全需要,确实有通过增加农业科技投入使农产品产出最大化的意愿。但是,由于农业的比较利益较低,在对农业投入比对非农投入获利机会相对减少的情况下,又使政府的偏好处于管理者的中立,对农业科技的供给意愿不高,甚至也出现“寻租”现象。(2)农业科技机构对农业科技的供给水平较低。农业科技机构本来应该是农业科技成果供给的“龙头”,但是在政府对农业科技经费供给不足的硬约束下,农业科研、科技推广及农业教育部门面临生存危机,从而对科技的研究、开发、推广意愿低落。

2.农业科技需求不足。当前,我国农户的科技需求也面临着严重的不足。(1)较小的农户经营规模约束农业科技需求。我国不仅人多地少、户均经营规模小,而且每户耕种的土地田块分散,相邻田块间往往是“插花式”经营。这种超小型和分散的经营,既不利于农作物的田间管理,也不利于农户采用新科技。尤其对“规模性科技”农户根本就无法单独采用,从而限制了对农业科技的需求。(2)较低的农业比较利益约束农业科技需求。对我国农民来说,对某项农业新科技采用与否的均衡条件是“边际成本=边际报酬”。然而我国近年来农业比较效益持续走低,一方面农产品收购价格不断下滑、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另一方面主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并没有明显下降,由此导致了我国农民增加对农业的科技投入不仅得不到社会平均利润或报酬递增,而且有可能会出现报酬递减,这从根本上挫伤了农民采纳农业新科技的积极性和自觉性。(3)贫乏的农业科技信息约束农业科技需求。受农户社会化程度低的影响,我国农业科技信息源和数据库、信息处理和服务建设都比较滞后。一方面,农业科技机构无法利用良好的信息渠道收集与输出科技信息;另一方面,农民也无法利用便捷的信息渠道获取科技信息,由此又进一步减弱他们采用农业新科技的欲望。

3.农业科技供求错位。农业科技创新的形成反映了科技供给和科技需求的均衡和耦合程度。而我国农业科技除了受科技需求与科技供给的双向约束之外,还受科技供求的耦合程度的制约。(1)农业科技供求的成果不能相互吻合。我国农业在科技供给与农业需求方面“两张皮”现象比较严重:一方面,科研机构所提供的科技成果没有“用武之地”,另一方面,农业生产实践对科技成果又是“望断秋水”,而且这种科技供求的成果错位也缺乏有效的“止损机制”。(2)农业科技供求的合作出现偏失。我国农业科技在供求合作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一是现行农业科技制度下,科技供给不是按照“科技上先进,生产上可行,经济上合算”等科技经济指标进行严格把关,而是靠“长官意志”拍板定案审批课题,从而无法满足农民对科技的需求;二是现行农业科技制度下,由于政府是科技创新各环节的支配者和垄断者,农民只是科技的被动接受者,所供并不意味着所求,造成农业科技供求之间的缺口加大,加重两者的失衡。(3)农业科技供求的目标存在差异。我国农业科技供求在目标取向上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一,政府是往往是出于农业发展的公共目标,把农业产量增长及其粮食安全定位为农业科研的基本方向;而农户则出于增收的目的来考虑科技是否购买。其二,现行科技组织是缺少竞争性的科技供给者,无法通过竞争逼近保证农业增长对多元农业科技的需求;而农户则需要在科技竞争中赢得科技实惠。其三,科研重心的定位过多地集中于产中阶段,而产后加工环节科研力量薄弱,我国每年都有许多农作物因产后加工及贮藏保管不利造成严重浪费。

4.农业科技推广乏力。农业科技推广是实现与创造科技供给与科技需求均衡的桥梁,然而农业科技推广也存在着不少问题。(1)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单一。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仍然很脆弱,一方面,大部分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完全由政府采取行政手段组织起来的,下一级吃上级单位的大锅饭,上级吃国家大锅饭,不仅形式单一,而且运行也不规范,有些市县往往是“一套人马,多块牌子”;另一方面,涉农部门条块分割,缺乏有效的协调和沟通,形成合力难。(2)农业科技推广投资集约率较低。发达国家的农技推广经费一般占农业总产值的0.6%~1.0%,发展中国家在0.5%左右,而我国不足0.3%。由此直接导致农业科技推广经费的短缺以及装备的落后,不少地方仍然运用“一张嘴,两条腿”的推广方式。(3)农业科技推广效果不佳。当前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主要运用“科技示范+行政推动+农资服务”的“技权物结合”的自上而下的运行机制。这种运行机制的最大优点是将科技推广与行政干预密切结合起来,可以保障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但其缺点是以行政干预为主要推广手段来向农民推广科技,是“以科技为中心”,而不是“以农民为中心”,由此导致科技转化率低下的后果:本来应该推广出去的科技却未推广出去;本来可以尽快推广出去的科技却推广的很慢;本来可以在更广的范围内推广的科技却只是在狭小的范围内实现推广。

二、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农业科技创新的应对

导致我国农业科技问题的根源是多方面的,其中观念滞后、资金不足、人才短缺、体制不佳则是其最主要的原因。为此,必须针对我国农业资源禀赋条件和农业现代化水平,按照农业科技发展规律的要求,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健康发展。

1.灌输农业科技创新的理念。鉴于我国农业科技观念淡薄的状况,因而要有针对性地通过“灌输”方式实施农业科技观念创新工程。首先,要在全社会营造农业科技创新的观念。当前要加快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迫切需要改变人们长期以来农业靠天吃饭、自给自足的观念,迫切需要提高人们对农业科技创新在农业发展中作用的认识。其次,要调整农业科技人员的创新思路。农业科技人员必须尽快解放思想,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业科研观念,针对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新情况、研究新对策、寻找新策略,用长期、动态、战略的眼光去研究市场,树立“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廉、人廉我转”的创新思路。再次,要开发农民的科技观念。我国农民由于长期受“小农意识”的影响,市场观念淡薄,农业科技意识不足。

2.加大农业科技创新资金的投入。要改变我国农业科技投入较低的现状,必须实施农业科技投入创新工程,以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迅速发展。首先,要建立多元化农业科技投入体系。农业科技是一项公共事业,其研究的复杂性、共享性决定了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因而要建立以国家为主体的企业、农民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市场化的投入体系,加强农业科技与金融对接,确保按照农村社会总产值增长情况逐年增加农业科技经费,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农业科技投入严重不足的状况。其次,要优化农业科技投资的功效。我国农业科技投资的有限性决定了必须要要优化农业科技投资的结构。

第5篇: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范文

Abstract: The paper elaborates the problems in the China's current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development and proposes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 for these problems. At the same time, the paper systematically discusses the great significance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development nowadays.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意义;策略

Key words: agricutur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development; significance;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S-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7-0250-01

1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含义

农业科技创新是指包括农业科学研究、发明、创造以及科技成果推广和应用,增强生产能力,获得最大效益的运用过程,或者说是指改变或变更农业技术对农业生物要素与环境因素作用的过程。

2农业科技创新发展中的问题

我国农业在许多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功,但我国农业科技发展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①由于我国农业的发展特点是高投入、高消耗、拼资源的粗放模式。②由于受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地域性和综合性特点的制约,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整体水平不高,科技储备和有效供给不足。科技产出能力较弱,专利授权的绝对数量相对较小,技术含量较高的发明专利比重低,仅占专利授权量的6.9%。③农业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农业科研投入的不足严重影响着农业科研队伍的稳定和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影响着农业科研成果的产出。④科技成果转化扩散能力弱。国家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主体地位不突出,基础设施落后,功能不强,服务弱化,缺乏自我发展后劲。⑤农业科技发展中的国家级课题攻关项目较少。技术引进多,吸收消化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少。立项研究分散,低水平重复较多,科研队伍的团队精神不强。

3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意义

3.1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和重要保证农业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农业可持续发展取决于农业生产力的水平,而农业生产力的水平又取决于生产要素的质量和配制。技术创新不仅可以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而且可以优化生产要素的配制。技术创新能提高单位资源的效用,改善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供给能力,促进生态与经济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农业技术创新发展是农业可持续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3.2 解决地方“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解决我国农业资源短缺和“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只有依靠科技创新才能合理开发与高效利用农业资源,最终走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的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道路。

4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策略

4.1 拓宽资金来源的渠道,增加资金投入①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主导,民间资金积极参与的多元化农业投入机制,加大政府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②要在财政、税收、信贷等政策上加大对中小农业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对中小农业科技企业的扶持力度,引导企业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研究和推广;③最后是要加强对农业科技创新资金的监管,使资金真正落到科技创新的实处,防止资金被截流或挪用。同时,完善课题招投标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4.2 面向市场和农民,推进农业体制改革①要进一步推进土地制度改革。通过土地制度试点,以提效为目的,探索新的土地制度。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指导原则下,寻找实现土地规模化经的新方式。②要进一步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在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过程中,除提供公共服务的科研机构外,其余农业科研机构应转制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直接面向农民和市场提供服务并参与市场竞争,围绕农业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发挥各自优势,解决农业技术困难。③要在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过程中优化科技创新资源的合理配置。整合和统一农业科技研究机构和推广机构,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避免农业科技研究与推广的脱节。整合农业科研及推广队伍,提高科技创新工作者的整体素质和工作待遇,以优化农业研发资源的利用效率。④在推进农业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还要注重技术引进机制的改革,同时在技术引进后,应根据实际情况加以本土化创新和改造,使引进的技术成为真正适用的技术。

4.3 加强教育,提高科研工作者和农民的素质①要调整收入分配机制,建立和健全激励机制,以吸引高素质人才的加入;②要重视对已有农业研发和推广工作者的培训和再教育,尤其是要加强对基层工作者的培训教育,以提高其掌握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③乡镇是农业科技推广的基层,也是真正落实农业科技创新的主战场,应加强财政支持力度,逐步提高基层科技推广人员的待遇,以促进科技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

4.4 加强市场管理,规范市场秩序①要引入市场机制,鼓励各级各类企事业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参与农业技术推广,规范推广行为和推广制度,加强市场监管和执法检查力度,为推进农业科技产业化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加强宣传教育,保护农业科研机构的创新成果;②要加强农业技术创新咨询活动,改革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立以市场和农民需求为导向、以效益为核心、以服务农民为宗旨的技术推广体系;③要加强道德建设,推动各市场主体建立良好的信用关系,促进农业科技推广的可持续发展。

4.5 针对地方农业特色,组织特色农业创新小组以新疆地方为例,可以主动联系相关科技团体,共同开发新疆当地的特色农业。并将其引向产业型经营模式,以市场为主导,利用新疆特有的自然优势,大力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比如:甘草、啤酒花等。

参考文献:

[1]王晓燕.浅谈农业科技创新的意义[C]//沈阳:辽宁省农业经济学会,2008.

[2]彭宇文.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及对策[D].长沙:湖南涉外经济学院,2006.

[3]刘振华.农业科技创新――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剂[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8.

[4]皮珊.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问题及对策[D].长沙: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2009(1).

第6篇: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范文

“十一五”时期,我省推进农业和农村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按照“高新技术引领、常规技术升级、产业领域拓展、工农城乡互动”的要求,围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组织实施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和现代农村建设科技推广工程,不断创新产学研合作、农科教结合的形式和机制,大力促进自主创新、成果转化和推广服务,全面推动农业和农村发展真正走上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民素质的轨道,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总体目标是:基本建立以政府为主导,涉农高校和科研院所为骨干,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大户等为主体的新型农业和农村科技创新体系;产学研合作和农科教结合更加紧密,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显著提高;突破和掌握一批对我省现代农业发展具有明显带动作用的关键技术,推广和应用一批对我省现代农村建设具有明显支撑作用的共性技术和集成技术,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创新人才队伍和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知识型农民。力争到2010年,主要动植物良种及种养技术的覆盖率达到95%以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和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均达到60%以上,农业科技的综合实力和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前列。

主要任务是:组织实施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和现代农村建设科技推广工程。实施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就是要按照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要求,以增强农业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突出农业高新技术、传统技术升级和紧缺资源替代技术三个优先主题,围绕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特业和环境资源保护利用五个领域,实施农业生物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工程农业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化技术、农业新品种选育五个重大农业科技专项,创建一批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进步,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快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实施现代农村建设科技推广工程,就是要按照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要求,以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主线,实行上下联动、部门协作,实施科技富民强县、科技特派员、科技成果转化、星火和农村信息化五类引导性计划,大力推进现代技术对传统农村的改造,为现代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一)着力打造创新主体和创新平台,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科技自主创新。不断深化农业科技体制和农业经营体制改革,大力培育农业科技创新主体。一是进一步提升农业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能力。要按照公益类科研院所“一院两制”的改革要求,深化农业科研院所的人员聘用、岗位管理、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等各项改革,完善内部管理机制,激发科技人员活力,优化科技资源配置,调整科研专业结构,形成科技创新的特色和优势。二是进一步增强涉农高等院校的科技创新功能。要大力鼓励涉农高等院校调整学科结构、改革教育内容,强化科技创新功能,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更好地服务地方发展。三是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主体。要充分调动各类农业企业参与农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引导企业增加对农业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开发的投入。要继续深化农业经营体制改革,引导更多的工商企业投资农业,培育更多的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大户,并努力使它们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

着力促进优势农业科技资源的集聚和整合,大力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切实改变在科技资源投入与配置上存在的部门分割、各自为战、重复配置、利用低效的局面,按照“统筹布局、突出重点,政府主导、多方共建,优化配置、开放共享,制度先行、强化管理”的要求,集聚和整合省内乃至省外国外相关的优势科技资源,构筑科技创新平台,改善科技创新条件,让各类创新主体共享科技资源、共用科技人才、共攻创新项目,形成科技研发、转化和推广一体化的创新体系。这是实施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工程的重大举措。一是确定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重点。“十一五”时期,省里将围绕优势农业产业和优势科技领域,集聚和整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等各方面科技资源和力量,加大投入力度,重点建设水稻种业、茶产业、竹产业、木材工程、畜牧业、渔业、蔬果产业、饲料产业、园林产业、林业生态工程、农业生物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农业机械与设施农业、数字农业与农村信息化等15个农业科技专业创新平台,为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创造良好条件。二是明确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的主要任务。建设科技创新平台要坚持“三大方向”、实现“六大功能”。坚持“三大方向”即:第一,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着眼于提高我省农业的市场竞争力;第二,坚持科研与推广应用并重,着眼于促进产学研的紧密结合;第三,坚持以加快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为目标,着眼于支撑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实现“六大功能”即:第一,创新活动的载体功能,形成本领域比较完整的科技创新条件及开放共享的服务机制,为各类主体的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有效载体。第二,创新项目的建议功能,研究提出科技研发攻关的课题和项目建议,为政府决策提供可靠依据,为企业提供科技创新项目的咨询服务。第三,创新项目的研发功能,主动设计和协作开展相关科技创新项目的研发攻关,积极承担地方政府和企业提供的科技项目的研发。第四,创新成果的转化功能,及时组织创新成果的中试和产业化,加快推进成果的转化应用。第五,创新成果的推广功能,及时向企业和农民推广转化成功的成熟技术,实现研发与需求的有机对接和相互促进。第六,创新人才的培养功能,发现、集聚和培养一批创新型科技人才,打造一支创新型科技团队。三是建立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的运行机制,形成政府支持、各方投资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和开放共享、利益均沾的多形式运营机制,建立产学研合作联盟。建设科技创新平台是一件新生事物,省经有关部六和各承建单位要探索创新,实践总结,提升推广。

(二)不断优化产学研合作和农科教结合机制,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科技转化应用。依托农业科研院所和涉农高等院校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大力鼓励和支持农业科研院所、涉农高等院校作为主要的技术依托,参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在生产实践中充分发挥它们的科技优势和专业特点,形成新的农科教结合机制。农业科研院所、涉农高等院校作为技术依托,重点要发挥好三个方面的功能:一是加快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尽快形成新的生产力;二是及时解决生产实践中遇到的技术问题,促进农业科研与生产的实时和有效对接;三是加强对基层农技人员和农业专业大户的培训指导,促进知识更新和素质提升。技术依托单位的确定,要与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结合起来,一个产业的科技创新平台建在哪里,这一产业的技术依托单位也就定在那里,确保资源整合、力量集中、职责明确、运作高效。

大力推进多元化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按照公益与经营分离的原则,继续推进县乡农林牧渔水利技术推广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科技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民营农业科技组织、农村科技示范户等在农业技术推广中产销挂钩的独特优势,特别是在推广特色种养业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标准、新设施、新肥药中的主导作用,支持它们成为新型的农技推广主体。深化基层供销社改革,鼓励基层供销社把销售农资与推广农技结合起来。不断完善和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根据县域的产业特点,合理选派科技特派员,并在一乡一员的基础上,以县为单位组建综合团队,为全县提供科技服务。上述基层农技推广服务组织要根据产业的分类,与农业科研院所、涉农高等院校和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等相应的技术依托单位有机融合起来,开展有效的联合与合作,构筑新的农业技术推广网络和推广体系。

大力实施农业和农村科技成果转化计划。进一步抓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以农产品新品种与质量安全生产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与贮藏保鲜流通技术、农村生态涵养与恢复治理技术、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现代农业装备技术、农业高新技术等为重点,组织实施一批省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培育一批农业企业科技研发中心和农业科技企业,新建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推动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结合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大力推广应用适合农村社区特点的各类技术,以村庄科学规划建设、旅游景观设计、垃圾和污水处理、饮水清洁化和沼气、太阳能、风能利用等技术为重点,建设一批科技型示范村。推进农村信息化,深入实施“星火计划”,支持乡镇企业在产品开发、工艺更新、质量品牌、设备改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领域的科技进步与创新。

充分发挥农业高科技园区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支持省级农业高科技园区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创新平合创建高科技农业孵化器,强化农业高科技成果的组装集成、转化示范和孵化带动,促进农业高科技产业发展和传统农业常规技术升级,努力建成若干个在国内高水平的农业高科技园区,成为农业科技企业的孵化园、农业高科技产业化的基地和辐射源。

(三)加快发展农业高等教育和农村职业教育,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科技人才培养。加快发展农业高等教育。农业高等教育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面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战场,调整学科结构,创新教育体制机制,提高教育针对性和实用性,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充足的、适应各方面需求的人才。浙江大学要发挥农业学科优势,在进一步加强硕士生、博士生高级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同时,适当扩大农业类本科生的招生规模,继续为培养我省农业科技人才作贡献。浙江林学院、浙江海洋学院等农业类高等院校要在保持原有教育特色的基础上,整合资源,优化结构,适应需求,提升水平,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我省培养各类农业科技人才的骨干基地。

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围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就业、农户增收的目标,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特别是高度重视发展农业职业教育,让未升入大中专院校的农村学生都能普遍接受职业教育,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一方面,要着眼于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加强创业型农村人才的培养,努力在年轻一代的农民中造就一批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企业家、技术骨干和经营管理者;另一方面,要着眼于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加强适应性技术培训,加快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适应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和流通服务业等产业发展要求的、具有相应专业技能的农业生产经营者、产业工人和营销人员。充分发挥中等职业学校在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中的骨干作用,使更多的二三产业就业者拥有初级职业技术证书、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人员拥有绿色证书。充分发挥农广校、农函大、乡镇成人学校、远程教育的作用,大力发展农民继续教育和农村社区教育,逐步形成农民终身教育体系。

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村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坚持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结合创新平台建设和各类科技项目实施,发现、培养和集聚高素质科技创新人才。大力支持农业科技领军人物承担重大农业科技攻关和产业化项目,培养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加大引进人才、智力的工作力度,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创新平台和农业科技企业引进国内外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吸引出国留学人员来浙创新创业。培养和挖掘农村乡土科技人才,为一技之长的农民专家发挥作用创造必要的条件。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服务保障,大力改善农业和农村科技发展环境

切实加强对农业和农村科技工作的组织协调。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加快农业和农村科技创新与进步作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措施,把农业和农村科技工作的实绩列入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督查考核的内容。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结合实际,研究制定本地的农业和农村科技发展规划及政策措施。完善和发挥各级农科教协调领导小组的职能,加强统筹协调,整合部门资源,集中力量支持重大农业科技项目的实施,及时解决重大专项和其他重点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各有关部门要关心支持农业和农村科技工作,围绕党委、政府关于加快农业和农村科技创新与进步的总体部署,结合各自的职责分工,主动配合,积极参与,在规划和实施科技项目、制定配套政策措施、营造良好环境等方面积极发挥作用。要关心和爱护科技人员,努力改善科技人员的创业创新环境,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科技的投入。各级都要认真落实今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的“把农业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提高农业科技在国家科技投入中的比重”的要求,不断增加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科技的投入,切实增强政府投入调动全社会科技资源配置的能力,努力形成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农业和农村科技投入机制。切实改善农业科技发展的融资环境和投资环境,大力引导金融、保险机构为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产业化开展融资、保险服务,积极发展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认真落实有关税收支持政策,切实降低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推广服务的成本。

努力改进对农业和农村科技创新工作的管理。加强调查研究和宏观指导,建立健全有利于推进农业和农村科技创新与进步的政策体系。加强农业和农村科技工作的总体部署和项目统筹,建立健全咨询、决策、实施、监督相互独立、相互制约的运行机制。

第7篇: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范文

―、河北省现代农业科技发展中的问题

虽然河北省在现代农业科技方而有了很大的发展,取得r很多的成就,不可否认的是与建设现代化农业的新要求相比,与国内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其发展水平还相对落.后,在河北省农业科技体系总体发展中,尚有一些问题急需解决。

(一)基础薄弱分散经营制约科技应用

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十分重视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足将科学技术应用到…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中,从而提高了农业的发展水平以及发展速度。但河北省农业在科技含量以及技术水平上与其他省份仍有很大差距,农业科技基础设施还相对较为薄弱,抵抗自然灾害风险能力较低,不适应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需要以及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虽然涌现广一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但河北省农业生产仍以分散经营为主,这就导致r单个农户使用科学技术的成本相对较岛,任何经营方式的改变以及新的科技成果的应用都会受到排斥;分散经营使得信息闭塞,农民R是不断重复低水平的生产,导致D身供给与市场需求严取脱节,极易出现谷贱伤农的现象,农民丧失了采先进技术发展现代农业的意愿。

(二)政府对农I科技的支持力度不够

根椐联合闺粮食组织的调查显示,发达固家的农业科技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以上,欠发达国家应达到1%?2%,现在世界的平均水平也早已超过1%,而河北省的农业科技投入强度则长时间低下世界的平均水中,也远远达不到发达围家的平均水平。制约河北省农业科技发展的主要W素之…就是政府的财政资金短缺以及如何分配财政资金比如在农业的相关基础性方面投入了过多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rfn对接F来的应用研究以及相关肟续产品的开发则缺乏有效加强。

农业科技型企业足具有现代农业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能力的企业,它是联系农民与市场的重要桥梁,也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力军。但足河北省在技术改造以及创新能力方面还有待提高,此外一嗤农业科技型企业的管理者对于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着许多错误的认识,他们认为科技创新的主导者应该是政府,所以对农业技术创新的投入十分有限,而这一点在中小塑的企业中显得尤为突出,再加上P1身资金短缺,使得自主创新能力停滞不前。此外,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政府作)T]与市场机制的有效互补不容忽视。河北将政府在科研管理方面起着主导作用,似其在市场失效时〒预力较低,没有形成冇效互补,这就导致一些科技成果偏离了市场需要,没有实际意义,不能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在支撑和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方面的作用。

(四)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构成参差不齐

有两类人才是农业科技队伍建设发展中不n丨或缺的,,一类适中要从事农业科技理论创新的高层次高水平的学科带久?人才,而另_+类则是农业技术推广的基层I:作者以及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农民。从人才总数上来看,河北省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人数并不多,难以满足农村的实际需要,并且人员分布不均匀,结构不合理。许多的科学研究人员集中于城市,而农村的农业科技人员则相当缺乏且分散,缺乏领军人才。许多的农业科研成果完成后不能很好地与社会生产力相对接,同时,农民是农业科技的最终需求者,使农业技术顺利的到达农民的手中,就农民自身来说,也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如果新技术的成本过高,他们便会消极对待,放弃采用新的技术成果。

(五)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有待提高

十二五期间河北省的农业科技转化率为55%左右,虽然高于我国的平均水平,但却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65%?85%的水平,农业科技工作多头管理,条块分割严重,缺乏有效协调与整合。农产品产量高而附加值较低,农业产业化规模不足,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较少,成果转化能力不足,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平均水平与我国的平均水平相比仍有一定差距。河北省人口较多、耕地缺乏,农业科技发展水平相对于其他地区来说较为落后,科技成果的转化显得尤为重要。而一部分农民由于受到落后的生产经营理念和较低的文化素质的影响,不能使先进的高新科技应用于农业上,导致了现代农业资源的短缺、浪费,使农业资源不能得到合理、有效的配置。

二、加快河北省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对策

(一)积极培育现代化科技型龙头企业,加快推进农业产北化经营

提升龙头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发展壮大一批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引导、扶持龙头企业的发展,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背景下建设相关的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全面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突出把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帮助、引导农业产业化经营,尤其是对于加工型和流通型龙头企业,为其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收大量的社会资本或国外资本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建设,加快发展大量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高科技、高精尖、加工型龙头企业,从而促进农村的非农产业向城镇聚拢,大型企业及龙头企业向中小城镇、现代科技园区集中,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河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

(二)加大政府对农业科技的资金投入,推动各种资源市场化整合

当前,重中之重是要建立健全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投资、市场化运作的农业科技投入体系。现代农业的发展关系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全局,所以必须加强对现代农业的科技投人和引导力度。为了推动现代农业科技的快速发展,政府的财政投入--定要作力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同时为了改变多年以来在农业科技方面投人较低的问题,应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资力度D其次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积极鼓励、支持、引导各类组织或个人涉足具有广泛的市场以及应用前景的农业技术开发领域,努力形成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强大合力,整合各类投资以及财政资金,实现加快农业科技进程,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目的。

(三)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自主创新步伐,完善现代化农业科技体系

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是推进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提升的关键因素,是一国农业领先于他国的先决条件。推进河北省农业科技创新,当务之急是要紧紧围绕河北省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目标和时代要求,积极探索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坚持技术引进与外部交流相结合的再创新,争取在新的重大领域、前沿技术研发以及应用推广上取得新的成就,同时积极改善农业科技的创新条件,加大政府的政策倾斜力度,鼓励、支持、引导社会资本及国外资本积极参与到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中,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在紧紧依靠现有的农业科技基础设施的同时,充分考虑产品、区域、人员、技术等因素,整合农业科技资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完善河北省现代化农业科技体系。

(四)加强现代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职业农民群体

农业劳动力素质是影响河北省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于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等相关问题,应加快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开放的人才流动机制,打破部门集体单位间的人才壁垒,积极创造符合全球化竞争与国际接轨的政策环境,发现、培养和聚集高素质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当前,应深人发展和完善农村教育体系,开展各种职业教育和建立新型农民培养制度,针对不同层次需求、不同专业偏好的市场需要,设立多种农业教育培训机构,并提高各类农业教育培训机构的培养能力,尤其是对于农业基础推广人员应加强科技培训,全面造就新型农业农村人才,充分发挥他们在技术推广中的示范带头作用。同时,顺应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大趋势,调动农民利用农业科技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性,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群体。

(五)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水平,实行产学研相结合的机制

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问题是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一环,也是河北省需要加强的薄弱环节。加快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步伐,不断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对于提高河北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水平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作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载体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此,要充分发挥各级各类科研院所、教学单位的参与意识与作用,积极鼓励科研人员深入基层、深人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及时、大力地推广新品种、新技术,要引导和鼓励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与农民合作组织等机构的密切合作,共同开发或对科技成果进行转化,实行产学研相结合的一体化经营方式,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水平。

第8篇: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范文

1.1从农业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看

农业是基础性产业,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没有农业就没有人类的一切,更不会有人类的现代文明。“民以食为天”,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社会安定的基础,是安天下的产业。农业又是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工业特别是轻工业原料的主要来源,为工业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劳动力,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障。农业的基础地位是否牢固,关系到人类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农业产业的地位决定了我国农业必须走普惠的道路。农业的这种普惠性决定了农业大量服务的公益性,其中科技是农业公益中的重要支柱,需要有公益性科技创新机构——即公共财政资助下的科技创新机构承担,而我国高等学校具备了这种公益性科技创新机构特征,尤其是对于人多地少而经营规模小、大部分雨养农业受自然环境影响大、有限土地资源需要供应众多人口农产品的国情来说尤为如此。

1.2从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看

世界上科技创新成果分为营利性、半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几种类型,营利性的以企业为主导,半营利性的以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单位为主导,非营利性的以公共财政资助的事业单位为主导。企业型的科技创新机构,需要有相当实力的企业集团进行投资建设与发展,这种类型科技创新仅能局限在生产手段与生产资料方面,如种子、化肥、农业机械等,而对于大量的农业技术创新难以通过企业型科技创新得以实现,需要非营利性的以公共财政资助的事业单位完成。尤其是目前我国尚缺乏大型现代农业产业集团的情况下,更难以实现农业产业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因此,建立和完善以公共财政资助为主体的农业事业单位科技创新体系,对于现阶段我国现代农业产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其中高等学校是非常重要的科技创新力量。

1.3从高等农业院校功能看

首先,高等农业院校是农业科学研究的主体。高等农业院校承担着农业科学基础研究的重任,是农业知识创新的基地。同时,多学科的环境有利于通过学科间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而形成新的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体系,从而形成新的科学和知识体系,有利于解决越来越复杂的农业综合性重大问题。而且,高等学校雄厚的人才、设备、技术、信息、学术等优势资源,为科学研究与知识创新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其次,高等农业院校是农业技术创新与集成的核心。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多依据农业产业进行专业设置,其专业的应用性很强,因此,从事的科技研究多以农业技术创新与集成为主。尽管近年来提出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但由于农业技术的特殊性,即农业技术的公益性强;还因为我国农业产业化刚刚起步,农业企业规模较小,不具备农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因此高等农业院校仍为目前我国农业技术创新的核心。第三,高等农业院校在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发挥关键作用。调查结果表明,农业新技术普及渠道和比例为农户间传播占25%,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等部门推广占18.5%,农业高等院校推广占15%,科研部门、新闻媒介、农产品收购商、原材料供应商及其他部门传播占40%。这不仅说明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特别是在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第四,高等农业院校是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主体。农业产业的发展关键在科技,而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人才。因此,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是我国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而培养和造就适应现代农业及现代农业科技快速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农业科技人才,是高等农业院校的首要任务和根本功能。主要包括:为农业教育、科研和产业发展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为农业推广系统和农业企业培养高层次应用型或管理型人才;为农村、农业生产合作社及农业企业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素质好、起作用的生产技术人才。

2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科技创新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科技创新队伍和基础条件难以适应农业科技创新要求

一是能够引领当代世界农业科流的一流科学家和学术带头人不多;二是优秀中青年人才不足;三是具有雄厚科研实力和潜力的研究团队不多,为申报项目临时组建和拼凑的团队较多,创新团队的凝聚力不高;四是过细过窄的学科和专业体系的封闭式研究体制,缺乏跨学科、跨专业的视野,缺乏多学科、多单位集群式联合攻关的机制,难以适应科技创新的需要;五是基础设施条件难以满足科技创新要求。

2.2科技管理与评价体系难以满足科技创新的需要

首先,现行的科技管理与评价体系促使科技工作者普遍追求课题立项、、专著出版、成果获奖,而对成果转化重视不够,科技工作者在申请课题获取课题和取得专利鉴定成果再申请课题的闭合轨迹里绕圈,科研成果转化率低。其次,集成性成果多,原创性成果少,科学研究水平不高,高层次技术创新成果较少。其三,单纯追求技术先进性和前沿性较多,忽视技术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因此所研发的成果难以应用。其四,以政府立项课题为主,自由创新课题较少,科技工作者很大精力用于科技项目申请,且为了科技项目不断改换研究方向,难以实现真正的科技创新。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政府过分主导科技,未能建立起产学研有机结合的科技创新与评价体系。

2.3人才培养方案不适应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一是课程体系设置不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主要问题是课程设置多重视专业教育而轻视通识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二是教学方式不适于创新型人才培养,主要问题是教学内容八股味道浓,教学过程过分强调系统性而忽略创造性思维教育,过分强调教材、课堂、教师讲授的中心作用,没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完全靠教来完成教学过程,这样难以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三是学生评价体系难以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目前高等院校对学生的评价过多过乱,这样的培养的结果导致学生过分追逐利益,过于看重结果而轻视思维、个性、能力、素质塑造。四是高等农业院校教师创新引导能力薄弱,难以适应创新人才培养。

2.4经费不足难以适应高等农业院校科技创新需求

目前除了“985”和“211工程”院校外,多数高等农业院校经费投入不足,科技创新条件不完善,缺乏特色和优势的科技创新平台,难以支撑整体农业科技创新。同时,由于经费不足,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改革也难以实施,甚至一些农业高等院校只能在支离破碎的条件下采用陈旧的科技创新体系进行有限的研究工作。经费不足更难有专项经费用于科技创新。

2.5行政化管理体制不适应高等农业院校的科技创新

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的运作机制受政府行政制约过多,学术问题行政化严重,导致高校内部行政本位和官本位突出,高度行政化条件下的评估体系导致了学术上的浮躁和急功近利。由此导致科技人员为职称和利益而从事科研活动,与此相应的一些人认为科研是自己的事情。在学术评价方面存在行政管理部门越位、学术评价不到位、学术审查缺位等问题,由此滋生出学术腐败和学术泡沫化。

3强化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3.1建立引领农业产业发展的产学研合作新机制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要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鼓励高校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和区域创新中做出贡献。最近,教育部启动的“2011计划”,明确提出高校要通过协同创新,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现代农业的发展,使农业科技的范围早已超出了传统的理念,解决农业科技的问题,已不再是农业院校的“专利”。要充分发挥高等农业院校在促进农业科技协同创新中的作用,首先要积极推进农、科、教统筹,加大政府有关部门的统筹协调力度。要立足于重建农业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体系,整合有关高校、科研院所、农业科研管理与推广部门等方面资源,构建以高等农业院校为主导,教学、科研、推广“三位一体”,创新、研发、推广紧密结合的,引领农业产业发展的协同创新机制。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存在的农业科技机构与农业高校、农业推广自成体系的“多元”结构,改变资源分散、任务重复、竞争有余、合作不足的不利局面。

3.2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高质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围绕服务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战略需要,高等学校应当自觉担负起培养农业科技创新所需各类人才的重任,,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要以社会需求和产业发展为导向,创建国内外知名的名牌专业;要加大教学硬件建设投入力度,加强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本科教学实验室和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要加强校、院两级教学管理,完善教学过程管理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要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按照“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要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以培养“四种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为主线的本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要全面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加快发展专业学位教育,形成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与农业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紧密结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着力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

3.3打造优势和特色明显的科技创新平台

首先要抓住当前国家重视农业科技有利时机,以现代农业发展重大需求为导向,围绕国家重大基础研究、战略高新技术研究和重大科技计划,结合国家规划和布局,在有潜力、有优势、有资源的学科研究领域,积极整合现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平台,拓展资金来源,加大资金投入,打造高层次的学科层面的科技创新平台。其次要彻底打破院系界限,整合科技资源,在全校范围合理调配,按照学科体系建设需要,注意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以及国家各类平台建设计划紧密结合,利用多方资源,构筑跨学科共享的综合性创新平台。第三要注重学科交叉渗透,在保持已有学科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加强传统学科与现代生命科学、环境科学、信息科学等的结合,打造学科交叉的农业科技创新平台。

3.4凝练和强化特色明确的优势科技创新团队

高等农业院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要以学科方向为龙头,以平台建设为依托,以科技项目为纽带,以凝聚优秀创新人才为主体,依据国家农业科技发展战略需求和学校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需要实施。加强高等农业院校的创新团队建设,首先要充分发挥领军人物的作用,注意培养领军人物的战略眼光和组织协调能力。其次团队成员要有甘于奉献的精神,团结协作进行科研攻关,确保整个团队和谐有序运行,增强团队战斗力。同时,学校要设立优秀创新团队基金,对梯队结构合理、研究方向明确稳定、有可持续发展潜力、能支撑学科发展的优秀团队提供资金保障,促使其潜心进行原创性研究,出大成果。

3.5建立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学术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有效机制

首先,构建学术创新人才集聚平台。依托重大科研项目、建设工程和重点基地,坚持引人与引智相结合,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不断提高学校学术创新人才集聚效应。其次,构建学术创新人才成长平台。以提升创新能力为重点,加大学术创新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强青年学术骨干培养,不断提高学术创新人才的学术水平和竞争力。第三,构建学术创新人才学术交流平台。促进学术创新人才密切跟踪学术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与海内外同行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活动,不断提高学术创新人才的学术交流能力和在国内外学术界的地位和影响力。第四,要营造引进和留住人才的良好政治环境、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和文化环境,要使科技创新人才心情舒畅和充分自由地开展科技研究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众多人才向往之处,也才能吸引和留住更多的人才。

第9篇: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范文

关键词:绿色农业 ;创新; 分析

发展绿色农业离不开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更不能缺少对社会资源潜力的开发利用,尤其是绿色农业科技创新的研究。为此,应根据我国绿色农业发展现状,在确定绿色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及对创新动力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构建绿色农业科技创新模式,本文重点对绿色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与动力加以分析。

1 绿色农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分析

1.1 绿色农业科技创新的落脚点 农业技术创新决不是孤立的社会事件,作为一种特定的技术经济过程,在本质上是特定时空范围内的社会、自然、技术诸多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合理组合,它不仅离不开科学创新,也离不开组织创新,制度创新与管理创新,它们都是技术创新的环境条件与保障。而技术创新的落脚点又是市场创新。它们的相互作用于结合就成为就成为现实的有效率的创新体系。如果对创新体系进行深入分析,就不难发现,所谓创新体系是由人员、组织、环境三大要素组成。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与人、人与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都要通过一定的人员和组织的集合来体现。技术创新作为一种经济行为,虽然是单个经济主体谋求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手段,但都离不开一定的经济环境和组织结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技术创新的主体一般应是市场的主体。毫无疑义,从理论上来讲,绿色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应是农户与农业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是创新源,是成果的供应者。实际上,我国大部分地区农户不仅经营规模小、收入弹性很低,“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生产规模小,科技水平低,只能从事简单的模仿创新。大批量的分散的小生产农户,客观上制约了农业科技创新进程,更难以进行绿色农业科技创新,必须有一个组织化的过程,将分散经营的农户结成创新网络,科技创新才能顺利实现。

1.2 绿色农业科技创新的多元主体形式 近几年,农业产业化经营,公司化运作是主要农业生产组织形式,逐步成为农业技术创新主体。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政府对农户和农业企业的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的壮大,农民的行业技术协会的成长,农业技术市场等中介组织的发育,民间教育培训组织的完善,农户与农业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也会得到加强。特别是当农业大型企业与配套性小企业出现协同创新,对绿色农业产的的发挥示范和导向作用时,我国绿色农业科技创新必然进入多元主体创新时期。

1.3 绿色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建设 这其中强调政府的作用,因为农业科技创新与其他领域科技创新有明显的不同。但同时,政府要利用非市场机制,弥补市场失灵的缺陷,加强宏观调控能力,加大创新资源的投入,推动多元创新职能结构的整合,保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2 绿色农业科技创新的动力分析

构建绿色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除明确创新主体,还必须深入探讨科技创新的力量拉动。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动力可以分为市场力量和非市场力量。

2.1 市场力量 主要指在经济竞争中能拉动微观主体对绿色技术创新的需求力量,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市场需求的拉力。从国内看,市场对绿色农产品需求增长主要来自城镇人口数量的增大和人口素质的提高。前者取决于农业人口和农业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规模和速度。后者取决于城镇人口绿色知识、绿色消费习惯的建立。目前,我国还有大批农业人口和农业劳动力滞留在农业内部,他们对农产品的生活消费,大多还停留在自给性消费。怎样扩大绿色产品的市场容量,关键在于把大批以自给性消费为主的农业人口转为城镇商品性消费人口,扩大内需。第二,市场竞争压力。入世后,外资进入我国农业开发,并带来优质价廉的新产品、新技术,加大了农产品结构性疲软。第三,关联产业的推力。农工商一体化,上中下游产业的相关联,不论组织形式,还是产品形态上,各产业部门之间已不是泾渭分明,而是填补了许多中间地带,成长了许多新兴产业。因此,依托第一产业的产业链的延伸,必然为绿色农业科技创新注入强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