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校园文化推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中职教育;文化建设;图书馆推广
新的时代背景下,不但职业教育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更加强调服务,倡导以就业为导向开展教学工作,技能与素养并重,信息网络的高度发展也使得中职院校学生的阅读习惯、方式和倾向性有了很大转变。这种情况下,另一方面图书馆在中职文化建设中起到的积极作用亟待发挥,一方面又给中职图书馆工作的开展带来新的挑战,采取何种推广策略增强图书馆的吸引力成了新形势下各教育院校共同面临的难题。本文以中职院校为例,就此问题作进一步探讨。
一、当前阶段中职学生阅读习惯、方式和倾向性分析
在信息网络高度发达的当代,中职学生的阅读习惯、方式和阅读的倾向性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具体表现如下:第一,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现在的学生更愿意通过这些可移动、便携性强的阅读器阅读电子文献信息,而不是厚重、不方便携带的纸质文献,相较于有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图书馆阅读行为,学生更愿意采取这种自由、灵活的阅读方式。第二,从当前社会整体阅读趋势来看,很多现代人阅读的出发点都不是为了获取知识或是寻求某种实际功用,大多数时候阅读只是人们娱乐休闲的一种方式和途径[1]。对于处于中职阶段的学生来说,其年龄特点以及所接受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其在阅读对象上往往会更趋向于娱乐性、功利性。比如,言情、推理、科幻、武侠等文学类以及高考、就业类书籍。
二、实现中职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实效性的策略
(一)做好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与导读员队伍建设工作,为阅读推广工作打基础。
第一,鉴于中职院校自身教学特点,首先在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贮备方面应该把自身院校办学目标和专业设置以及学科建设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在一起考虑,并深入调研各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以及学生实际阅读需求,在此基础上建设与自身院校实际更相符合,具有多样化特点的文献信息资源库。比如,针对中职学生年龄特点和阅读趋向娱乐化特点,可在图书馆当中加入一些漫画类、科幻类以及爱情玄幻、悬疑类、生活娱乐类的图书、杂志等[2]。此外,还可以在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中加入有关各类不同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和计算机等级考试、英语等级考试以及公务员考试等信息。同时,在考虑自身院校办学条件、投资计划的基础上组建专业的学科馆员队伍和通讯员队伍。第二,当前阶段中职院校图书馆并没有专职的图书导读员,通常都是其他部门人员兼职,以致导读员队伍整体专业素养不高,相应也就无法为学生、读者提供专业的高质量导读服务,不利于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的有效开展。为此,中职院校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创建专门的读者服务部门,培养一批既有专业素养和能力,又有责任感,对工作积极的导读人员,导读人员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包括丰富的学科知识、熟练的文献检索技能和敏锐的信息情报意识以及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等。这样才能为学生阅读效率和质量的提高提供有力的服务保证,为图书馆的阅读推广工作做好基础准备工作。
(二)创新阅读推广形式。
第一,图书馆工作人员应该打破固有工作观念和模式,充分利用院校自身师资资源,借助图书馆场地邀请知名教授、学者开展阅读讲座活动或是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以此培养学生阅读的主观能动性和阅读思维,逐渐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第二,借助网络和信息技术开展网络阅读的推广工作,具体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一是在综合了解院校各专业学科方向、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渠道搜集与各专业学科有关的,且具有较高学习价值的网址、网站、微信公共平台信息,然后将这些信息归纳整理出来,通过院校图书馆网站多种途径推荐、分享给学生。二是针对教学科研课题研究创建一个可供教师和学生互动交流的网络平台,因为网络期刊或是其他专业学术信息都有一定时效性,所以,还可通过这个平台把有关的动态发展信息在平台上,为学生提供链接阅读[3]。此外,智能手机已经得到了广泛普及,成为中职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同时,通过手机这种携带方便的移动终端设备进行阅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网上阅读,阅读那些数字化信息资源。所以,完全可以把手机作为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的一个途径,创建手机图书馆,开展手机阅读推广工作。第三,将学生和导读员等其他图书馆工作人员组织在一起进行面对面的互动交流,为学生答疑解惑,解决其在图书馆阅读时遇到的各种问题。
(三)开展多样化阅读推广活动。
中职院校在阅读推广工作当中可以借鉴新闻阅读端线上到线下的OTO经验,当学生线上登录,并进行了在线阅读、评论和发言、分享等操作后,图书馆方面应采取积分、等级提升等方式分别将其转化成相应的积分和等级,学生或教师等读者则可以凭借积累的积分到线下图书馆换得相应奖励,比如,获取阅读资格、拓展阅读权限、延长借阅时间等[4]。这样一来既能够调动学生参与线上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提高参与度,又能够提高馆藏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同时,当图书馆组织开展书展或讲座、读书会、书友活动等线下实际活动时,通过网络推广可以大大增强宣传力度,扩大宣传辐射范围;读者在线上的阅读行为可转化成线下实际奖励的方式,又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学生参与线上活动的热情。在实际践行的时候,图书馆方面可以适当面向社会开放阅读服务,先针对一定范围内的公众开放。此外,还可以利用社会化媒体开展图书馆的阅读推广工作,比如微博、微信、论坛、社交网站等,这个过程中需要根据阅读推广面向的群体对象、阅读推广目的以及不同种类社会化媒体所具有的功能与管理情况等进行有针对性选择。如,针对各个年龄层次的人群就选择微博、论坛这类受众面广,且比较成熟的社会化媒体;针对年轻人群或是更注重交流互动、阅读指导的话就选择像微信、论坛这样的平台。
(四)针对图书馆阅读的开展情况建立监督、考评机制。
将教师和学生的阅读情况划入到各级学校部门文化建设的目标考核当中,以校长为首,逐级将此项工作贯彻落实下去,定期评选出在图书馆阅读方面有良好表现的部门、班级和教师、学生,发挥出相互之间的带动作用[5]。
三、结语
众所周知,阅读对于学生素养提升和终身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对于学生来说,一直以来校内图书馆就是其进行阅读、学习、文献信息资料查询的主要场所,是教育院校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但是在新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发展形势之下,学生阅读习惯、方式和倾向性的改变给中职图书馆工作的开展带来一定挑战。所以,中职图书馆应认清发展形势,结合自身院校实际情况和学生实际需求,从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导读员队伍建设和多种阅读推广活动以及监督考评机制建立都等方面入手积极推进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
【参考文献】
[1]郑庆华.中职院校图书馆阅读策略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4,24(9):92~94
[2]马红亚.经典阅读推广在中职学校书香校园建设中的意义和作用[J].大众文艺,2014,21:247~248
[3]余元秀.中职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探析[J].科技资讯,2014,12(19):246~247
[4]赵铭.浅谈中职图书馆阅读现状与推广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15,4:191~192
部分精品图书展示
《教育新理念》:深入浅出地阐发了从课堂到课程、从学科到学术观念更新的问题,揭示了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将理论转化为方法、将思想转化为性格的真谛。
《思想肖像:中国知名教育家的故事》:以“教育叙事”的方式实现“知人论世”,细致刻画11位教育家的成长历程、事业发展与学术贡献,生动再现中国近百年来的政治、文化与社会变迁。
《说课的变革》:启发教师将教学与研究有机结合,指引教师将教学当作是一种充满智慧挑战、不断反思提升的行为,在说课中实现自身角色的转变。
《教师印迹:课堂生活的叙事研究》:图文并茂地再现课堂生活,揭示看似平常甚至习焉不察的行为背后隐含的教育内涵,生动呈现教师课堂生活的意义世界。
《嵌入村庄的学校――仁村教育的历史人类学探究》:描绘一个多世纪以来华北地区一个村庄的学校和教育发展轨迹,呈现一个真实村落教育的历史演进历程。
《江南名校的中国文化教育》:生动再现昔日江南名校非凡的学校文化与中国文化教育成就,细致刻画诸多国学大师的学术薪火、教育智慧与伟岸人格。
《过去的教师》:中国最优秀的一批知识分子投身到“教育救国”的历史洪流中,开创了现代教育本土化的艰难实验,谱写了中国新式教育一时的辉煌。
《做研究型教师》:阐述了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研究的特征和价值,展现了其研究的过程、方法和技术,详细说明了其研究成果的表达形式、要求和技巧。
《教师实践智慧及其养成》:紧扣“教师智慧的类型及其获得途径”展开,系统论及教师思维的优化、教师实践知识管理、教师研究、教师伦理等与教师实践智慧养成相关的问题。
《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作者以其独到的现象学研究方法和敏锐的教育体验,特别是从孩子的角度来考虑教育方面的问题,对教育学的诸多方面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精彩书摘
中华民族是一个十分重视下一代教育的民族,为了孩子的教育,父母花多大的代价都舍得。问题是我们要孩子掌握的都是我们认为他们应该掌握的,而孩子感兴趣的问题、出自孩子思维发展自身要求的问题我们却常常视而不见或置之不理。从孩子尚未具备识数能力的时候起,我们就不厌其烦地教给他们1、2、3、4、5;从孩子还在呀呀学习母语的时候,我们就艰难地教给他们A、B、C、D;而对发自孩子内心世界的“为什么”,我们却常常以漫不经心的态度,以“将来长大了就知道”来搪塞他们。
――摘自袁振国著《教育新理念(修订版)》
感悟读书
人生是一条长长的路,欢愉之时,是什么,最能盛起那份快乐?悲伤时刻,又是什么最能平息那些痛苦?凝神而思,我想,答案,唯有书。为人一世,要带着书本上路。
西班牙作家卡洛斯说:“你看到的每一本书,都是有灵魂的。这个灵魂,不但是作者的灵魂,也是曾经读过这本书,与它一起生活、一起做梦留下来的灵魂。”读书的幸福就在于它是灵魂与众多灵魂间的对话。如果有一天,能坐下来静静地捧读一本好书,我们也能感到,自己的人生,自己的内心,慢慢开始改变。在自己内心深处,有那么一个角落,开始变得宁静,变得空灵,那是零距离贴近一个个高远灵魂带来的震动。真正有益的阅读就好像思想的朝圣,可以让心灵崇高,让人格独立。
选择做一名教师,就必须选择读书。
关键词:园林专业;技能转化;校园文化产品;甘肃农业大学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6)03-0016-04
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是学校在长期发展的历程中形成并积淀下来的精华所在,是学校的灵魂和潜在的无形资产[1]。它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高校的体现,并以高校独特的精神风貌呈现。优良的校园文化氛围不仅代表着学校的外在形象,更有利于促进校内师生形成良好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也能大力推动高校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和落实,为大学生成才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作为知识传承、文化传播的角色也越来越突出。高校中具有时代特点、以校园文化消费为载体的校园文化传播方式应运而生。作为大学生最普通的一种消费途径,校园文化产品消费有助于学生巩固专业技能知识、丰富文化生活、提高情操修为,等。校园文化产品体现一种精神,对于提升文化认同度、外树形象、内聚人心、传承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都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2]。而校园文化以及校园文化消费的传播与推广需要借助校园文化产品等具有实物形态的物体来展现。所以,校园文化产品的开发与推广非常重要,对于校园文化的传承意义重大。
本文以甘肃农业大学为例,研究了以园林专业技能转化而成的校园文化产品的开发及其推广途径,为丰富高校校园文化及提高学生就业创业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1园林专业的基本技能
园林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强、实践性强的学科,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全面的理论基础知识、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还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3]。同时要求把专业课程与社会生活、文化艺术等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随着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园林专业也表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许多高校将园林专业分为园林植物栽培、园林景观设计和园林工程三个模块,与之相适应的专业技能训练也应呈现出多样化。园林专业技能是学生们通过一定阶段的学习而掌握的园林景观设计能力、园林规划设计能力、植物景观配置能力、计算机绘图能力、手绘能力、计算机辅助设计以及插花设计等技能,而这些技能均可以运用于校园生活日用产品、装饰产品及具有纪念意义的校园文化产品的开发。
2技能转化的校园文化产品类型
校园文化产品作为校园文化的具体体现形式,不仅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还有传播校园文化的作用,故应具有一定的实用、收藏和纪念等多重价值。大学生是校园文化传播和校园文化产品消费的主要群体,因此,以专业技能为依托而转化的校园文化产品的开发设计应该以大学生需求为主。
2.1校园印象手绘明信片
明信片是大学生日常消费的最普遍的情感表达载体,而手绘明信片用专业技能手绘形式和表现技法来记载校园文化,对校园文化精神的直观表达和充分展现很重要 [2]。现在大学生的精神文化在逐渐缺失,而有情怀的纪念品,可以满足大学生精神需求。学校的每个地方都印着大学生的足迹,留有美好的回忆。手绘的校园明信片不仅仅是纪念品和礼品,还具有校园的文化内涵,并且有感染力的手绘表现方式能唤起着消费者对校园的向往与怀念。手绘校园景色,然后制作成明信片让即将毕业的学生带走作为纪念。同时,不同的学生对同一个校园景点所创作成的作品风格也不同,有收藏爱好的老师和学生可以收集起来作为收藏品。
2.2园林植物鉴别扑克牌
园林花卉学和园林树木学是园林专业的主要植物类课程。植物认知是园林专业的学生的必备知识。但现在学生人数多、实践基地偏少等导致许多园林专业的学生对植物的认知能力较差。同时,非本专业的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一些花卉也缺乏基本名称认知。为了提高和普及学生的植物认知能力,可以结合园林花卉学和园林树木学知识制作出园林植物花卉识别图鉴扑克牌。这样一方面让制作的学生了解和熟悉这些花卉的名称、生态习性、栽培特点等知识;另一个方面,也提高作为娱乐使用的同学的植物认知能力。此外,如果将扑克牌推广到校外市场,也能普及大众的植物认知能力。
2.3艺术产品
插花艺术是园林专业的选修课程,是在园林花卉学课程的基础上对园林植物应用的进一步升华和创造。通过这门课程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就业能力,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艺术修养。其作品类型多样,可以适用于多种环境和场所。当今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丰富多彩,对于校园生活品质的追求也越来越高。例如,用鲜花来装饰活动场所以提升活动效果,在各种节日用鲜花来表达感情。这些花卉通常来自花卉市场,价格昂贵,对于许多学生来说是一种负担。而园林专业的学生可以利用课程实习或对插花艺术的掌握,制作出各类插花作品在校园中销售。所用材料都是批发,价格较便宜,再加上销售对象以在校学生为主,所以整体价格也较低,价格和花材形式均可满足大学的需求。
2.4校园画册设计
甘肃农业大学校园环境优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其“敦品励学、笃志允能”的校训,“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校风,“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教风,“诚朴博学、慎思敏行”的学风,作为其独特的校园文化精神,一代一代的传递着。为了能让大家对甘肃农业大学有更加直接深入的了解,可通过制作校园画册,向社会消费者及在校大学生展示本校良好的公众形象,即把本校的校园文化、发展成果和未来追求(优秀的教师团队、一流的设备设施、创新的课堂教学、扎实的技能教育、兴旺的成人教育、实效的养成德育、多彩的校园文化、主要的专业介绍、历年的荣誉成果等)以校园画册为载体展示于人。
通过校园画册的设计,不但可以帮助学生们运用和提高所需的专业技能,还可以让更多学生和社会人士对甘肃农业大学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可以将在校大学生校园生活的照片采集制作精美的校园画册,值得大学生收藏。
2.5校园纪念币、徽章、信封等具有景观设计图案的文具
园林景观设计是园林专业的主要设计类课程。通过运用Photoshop、AutoCAD、3DMax、Sketchup等设计类软件来完成相关的设计,是园林专业的学生必备的专业技能之一。但是结合甘肃农业大学林学院园林专业的实际教学情况来看,现在学生人数偏多,实践基地以及可参与的实践项目较少,这些都导致学生通过实践展现自己设计技能的机会也相对较少。因此,为了让园林专业的学生们有更多实践、提高、运用设计技能的机会,可以让学生们参与设计一些体现校园文化、传递校园精神的校园纪念币、徽章、信封等具有景观设计图案的文具类产品。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们有更多机会充分展现和提升自己的设计才能;另一方面,通过产品的销售,可间接宣传甘肃农业大学园林专业,让更多人深入去了解。此外,通过纪念币、徽章、信封等作为传播校园文化的载体,有助于校园文化的传播。
3转化途径
园林专业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虽然学到了一定的专业技能,但要将其转化为校园文化产品还需要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法,总结如下:
3.1培训机制的建立
首先,针对园林专业相关的设计和制图软件学习,可邀请比较专业的培训机构定期对学员进行较深层次的培训指导,巩固校园理论知识,提升学员的水平。同时与这些培训机构做好长期的联系,学习他们的培训经验和策略。其次是邀请校外专家和从事本专业多年的优秀行家对学员进行专业与技术指导。让学员了解社会中的专业与技术运用特点,使学校理论知识与校外实践知识相结合。再次,从学院中选出优秀的高年级学员来指导低年级学生学习。这样一方面能够巩固高年级学生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低年级学生对专业的学习热情。通过对甘肃农业大学现有参加培训人员的统计分析,发现学习手绘的同学随着年级的增长而逐渐减少,学习软件的学生则随年级的增长而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图1)。在参与软件和手绘课程培训的159名学生中,大一与大二的学生占主体,达87%。其中大一学生更偏向于手绘培训,占总培训人数的26%,大二学生更偏向于计算机辅助软件培训,占总培训人数的23%。这主要是由于每个年级所上的专业课程不同,所以学生在学习内容上的选择也不同。
其他培训常规培训主要是学员自主选择相应技能(如:PS、CAD、3DMax、工程测量仪器使用、工程测量图纸绘景观手绘、Logo设计明信片制作全景照片等)报学不同的培训班。
3.2校园文化产品开发
校园文化产品吸引消费人群的主要因素是外观设计和实用性,而要达到这些要求必须有高水平的产品开发人员。园林专业技能转化的校园文化产品开发要求开发人员对本专业比较熟悉,并对专业技能熟练掌握。因此,这些人员应该是培训中选出的优秀学员,这样有利于促进学员的积极性,提高培训质量和人才的循环利用。校园文化产品开发出后对开发人员的酬劳可以按劳分配。
3.3校园文化产品的有效方式
校园文化产品作为消费品之一,必须通过一定的营销方式才能实现盈利最大化。大学生作为最具活力的消费群体,最愿意接受快捷、新颖、方便的消费方式。因此,在日新月异的今天,除了开设产品销售店铺等传统的营销方式外,还可以在产品营销时利用智能手机作为营销的主要战地,如借助建立微信、微博平台,创立校园产品APP等网络宣方式,形成一个整体销售网,从而建立校园文化产品销售平台。
4产品应用
4.1消费人群分析
校园文化产品因其设计元素的特殊性在传统意义上仅被认为是官方交流时的馈赠礼品[4]。但这种理解是比较片面和狭窄的,主要是因为对校园文化产品的开发力度不够,尤其是对将园林专业技能转化为校园文化产品的认识度不够。本研究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购买校园文化产品的200人样本群进行了分析,结果(图 2)得出,在校学生有192人,老师6人,其他人员2人,说明园林专业技能转化的校园文化产品消费的主体是在校大学生。同时对接受调查的192名(男生72人,女生120人)大学生就男女性别差异对于校园文化产品的接受程度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图3),女生比男生在直观上更容易接受校园文化产品,其中47%男生和68%女生容易接受,在54位有异性朋友的学生中有46人从直观上容易接受,占85%。
4.2购买力分析
高校的校园文化产品只要在多数情况下被认定为具有一定文化价值和纪念意义,其生产成本与售卖价格也就相对较高。与全球资源共享的商家相比,校园文化产品在价格上的竞争力相对较弱。高校的消费者大多是经济还未独立的大学生,所以一般会考虑物美价廉的产品,价格因素决定了学生的购买情况。通过调查发现,在100名在校学生中(其中一年级43人,二年级25人,三年级15人,四年级17人)有35%的认为价格适中,55%的认为价格偏高,10%的学生认为价格偏低。
从图4中体现出主要消费者是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学生。这些表明新生对校园文化产品比较感兴趣,随年纪增长而逐渐淡忘,但是即将离校的毕业生对校园生活更为留恋,消费百分比也随之有所提升。
5园林专业技能转化为校园文化产品产生的效益
校园文化产品的制作和销售主要依托了大学生科研训练(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 program, SRTP)项目,参与人员既有园林专业的学生也有业余爱好者,在时间、人力投入方面都较廉价。在资金方面,既有项目经费支持,同时在项目进行中通过产品的售卖,实现了前期资金投入的回笼,取得了可观的效益。最重要是对甘肃农业大学校园文化宣传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带动了大学生对校园文化和校园文化产品的关注,在学校中也带动其他学生组织以及个人对校园文化产品进行制作与开发。此外,通过本项目的培训使得学生在计算机软件、创意产品的开发等方面有了新的方向,在毕业时不仅仅依靠专业找工作,也可以依靠所学的计算机软件在平面设计、影视传媒、室内设计等行业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还可以在创意产品售卖方面自主创业。
可以看出,园林专业技能转化的校园文化产品开发和推广对于校园文化精神的传播、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提高、就业创业的指导等均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6前景和展望
现在大部分高校的课程教育在不同程度上与社会需求脱节,而通过开发和推广校园文化产品还能有效地提高校园文化氛围。运用园林专业技能的表现手法进行独特的、具有趣味性与美观性的艺术设计,并积极运用创新设计手法进行校园产品的宣传、推广与营销,使其成为甘肃农业大学的校园品牌,对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实质性的意义。但是,校园文化产品的开发和推广本身就任重道远,而以园林专业技能为依托的校园文化产品开发才刚刚起步,未来在产品开发的形式、功能、途径及推广等方面还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同时,校园文化的传播也是面向社会的,譬如华南农业大学的紫荆节、武汉大学的樱花节等高校特色节庆日和旅游每年都吸引无数的社会人员来参观。因此,校园文化产品的消费需求对象不仅针对在校学生,还应面对社会人群。今后校园文化产品的开发也应注重这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金广.大学生校园文化消费初探[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 ,26(10):54-57.
[2] 吕文娟.基于高校校园文化的手绘创意产品开发[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3(17):76-77.
>>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高职院校开展校园文化品牌活动探析 论高职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品牌的创建 论高职院校大学精神与校园文化建设 高职院校园文化与苏州城市精神融合路径研究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与探索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与图书馆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构建与创新 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现状调查与分析 阅读推广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论高职院校档案与校园文化建设 构建校园文化,塑造教育品牌 基于校园文化视野下的大学精神塑造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创新研究 浅谈艺术院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与塑造 用十七大精神指导高职院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大学精神的培育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契合与构建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4]展立新.大学精神释义[J].教育学术月刊,2016(1):3.
[5]傅文第.用大学精神引领文化校园建设的实践路径研究[J].黑龙江教育,2015(12):64.
[6]叶桉.八一精神内涵的概括表述[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6(4):29.
[7].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4.
关键词: 高雅艺术 高校新校区 校园文化建设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阶段迈进,很多高校都在城市的边缘地带建立了新校区。作为校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也逐步引起了高校管理者的重视。如何使新校区在文化底蕴馈乏的初始条件下,传承发扬老校区的文化传统,提升校园文化品味,构建和创造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总结“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所取得的成效,我认为,高雅艺术在文化建设中具有其它文艺形式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广泛开展高雅艺术活动,是促进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高校新校区呼唤高雅艺术
校园文化与大学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是大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曾撰文指出,“文化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的根基血脉”[1]。新校区作为大学的一部分,如果没有文化作支撑,没有传统的校园文化底蕴,将最终失去其作为大学的意义或者与整个学校的办学宗旨相背离。而目前的高校新校区大多是在文化贫瘠的环境中建立起来的,存在着十分严重的“文化孤岛”现象。
(一)缺乏应有的人文氛围。高校新区周边极少有博物馆、图书馆、影剧院等文化设施,缺乏文化元素,学生很难从周边环境中感受到文化的熏陶。同时,新校区建设最初的出发点都是为了改善办学条件和扩大办学规模,建设的重点大多集中在硬件功能上,致使新校区给人的印象更多的是建筑物的集合,缺少能体现学校内涵及优良传统的人文气息。并且由于急功近利思想作祟,一些有深刻的人文、学术内涵的文化活动也处于明显不足的状态。
(二)缺乏校园文化建设的传承链。作为在老校区基础上延伸出来的新校区,本应具有与老校区相同质地的精神文化。但由于教职工大都居住在市内,上班来下班走,与学生交流的机会比较少。同时,新校区大都安排低年级学生入驻,高年级学生与研究生一般在老校区,新老学生之间交流沟通也非常少。因而,新校区学生难以从教工和高年级学生身上受到传统校园文化的熏陶与感染。
(三)缺乏高层次、高品位的文化活动。新校区处于相对封闭的环境,缺乏与外界的互动,大学生鲜有接触市区内优秀的文化艺术节目的机会。而校园文化活动内容单一,层次偏低,仅仅停留在娱乐层面,加之专业教师参与校园文化活动较少,校园文化活动无法保证整体性和全面性的开展。
以上现象的存在,导致大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不高,文化活动氛围不浓厚,给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许多负面影响。而事实上,新校区学生对当前的校园文化活动缺乏参与的热情,并不意味着他们排斥一切校园文化活动,相反,绝大部分学生非常渴望能参与到较高层次的文化活动中去。国家教育部对2008年高雅艺术进校园情况的介绍显示,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受到了大学生的热烈欢迎和广泛的认同:表示“非常欢迎”和“欢迎”的占到了93.7%,表示“震撼心灵、提高了艺术修养、获得艺术享受、学到了知识、开阔了眼界”的学生,占活动参与者的89.6%以上。[2]这充分说明,当代大学生对高层次的文化活动是非常喜爱的。因此,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着力于满足文化活动主体的需要,积极地、有计划地引入高层次的文化艺术形式,让社会上优秀的艺术曲目和文化展览与校园建立密切联系。同时,大学生对高层次文化活动的热情向往和新校区提升文化品位的需要,也为高雅艺术进驻新校区提供了非常广阔的空间。
二、高雅艺术在高校新校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高雅艺术是经过了时间检验的经典艺术,是全人类共有的文明财富,具有其他学科门类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高雅艺术的审美需求和对高尚精神生活的追求也在不断提高。对正在建设发展中的高校新校区而言,高雅艺术恰如滋养干涸土壤的雨露,以其精湛的艺术表达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启迪感染在校学生,从而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我认为,高雅艺术对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有利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高雅艺术中包含着很多优秀的民族文化艺术的内容,让在校大学生面对面地接触民族艺术、感受民族文化,必将会对优秀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高校老校区多年形成的文化传统,大都包含在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之中,大学生对民族文化传统的认同和接纳,也必然有利于老校区文化传统向新校区的移植。
(二)有利于培养大学精神。新校区文化建设的目的既是对老校区文化的传承,又要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融聚时代精神,营造集包容性、开放性、批判性为一体的校园文化氛围。[3]高雅文化通常充满先进知识分子的强烈忧患意识、载道意识,饱含人文精神,意蕴丰富而深刻,大学生在鉴赏这些艺术时可以认识社会的现状和前景,感悟人生的价值和责任。这对培养正确的大学精神,自然是非常重要的。
(三)有利于提升校园文化的品位。近年来伴随着教育产业化的大潮,各种不正常的文化形式在校园滋长,侵蚀校园,扰乱了校园的宁静,大学生们深受庸俗文化的腐蚀。让学生多接触些高雅艺术,可让他们的内心得到震撼,能够自觉抵制庸俗,追求心灵的纯真、平静,追求高雅高尚。同时,通过高雅艺术的熏陶,大学生自身的审美能力、文化修养也会得以提高,再组织开展文化活动时,会更加注重活动的艺术水准,这无疑会促进校园文化活动品位和层次的提高。
(四)有利于调动大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高雅艺术对于提高大学的审美能力、综合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也必然会提升他们的表现力和创造力,激发他们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热情,促使校园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三、努力营造适宜高雅艺术发展的校园环境
与办学基础设施的建设相比,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创新育人环境,提升校园文化品位,不断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是现代化大学发展的必然。高雅艺术对校园文化具有积极的引导和催化作用,在高等教育界已形成了广泛的共识。高校新校区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在引入高雅艺术时,应根据需要加强校园环境、氛围的营造,为高雅艺术在校园的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一)加大经费投入,完善配套设施。在各高校新校区的建设过程中,因财力有限,一般会把大学生活动礼堂、艺术中心等文化设施的建设作为锦上添花的项目,安排到后期工程来完成。这种指导思想是错误的,对校园文化建设非常不利。对高校而言,推广高雅艺术,合适的演出场地是必备的。就目前高校所推广的高雅艺术来看,其中绝大部分属于表演艺术,而场地设施的质量,如灯光、舞台布景、场馆构造等往往能够极大地影响演出的效果,因此必须转变观念,把校区文化艺术场馆和配套设施的完善放在重要的位置来考虑。同时,高雅艺术活动的开展离不开经费的支持,高校新校区要将活动经费纳入学校的财政预算,逐步提高投入比例,并积极发动社会力量,提高社会参与度,不断增强经费保障,提高高雅艺术进校园的频度。
(二)加强宣传推广,营造校园氛围。高雅艺术作为众多门类中一束独具魅力的花朵,历经兴衰沉淀至今,其审美价值和思想价值具有不可计量性。但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当代大学生偏重于对物质的追求,受大众文化甚至庸俗文化的长期影响,导致对高雅艺术的认识比较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对高雅艺术的宣传推广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应充分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宣传引导时融入时尚元素,用网络、报纸、校园广播等现代传媒工具和手段激活传统文化,用全新的方式加强宣传和推广高雅艺术,让更多的大学生自觉地去了解、欣赏和接受传统文化艺术,为高雅艺术活动的顺利开展营造浓郁的校园氛围。
(三)强化艺术教育,提高欣赏水平。如果观众缺乏应有的艺术知识,欣赏水平不高,势必会影响高雅艺术的演出效果和接受效果。例如,音乐会上观众因不了解鼓掌的时机而破坏演出气氛的现象屡见不鲜。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本身就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促进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举措。高校应将公共艺术教育纳入教学体系建设,首先,在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强化艺术文化的渗透,提高大学生对高雅艺术的认知度。可以通过设置选修课的形式,将艺术门类专业课程设置为公共的选修课程,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公共艺术教育。其次,可以通过举办高雅艺术学术讲座等形式,激发大学生学习高雅艺术的热情,提高学生接受艺术的能力和水平,从而为高雅艺术开辟更加广阔的校园生存空间。
(四)结合校区实际,注重传承融合。高雅艺术进校园并不是一定要把京剧、昆曲、话剧、交响乐、歌剧、芭蕾舞都要搬到学校,也不是为了培养很多艺术人才。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要坚持“注重数量和质量”、“注重结果和过程”、“注重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4]各高校要结合本土的地域文化和学校自身的专业特点,从有利于传承本土文化、凝炼校园精神的角度,有针对性、有选择地开展高雅艺术活动。同时,要重视大学生习得高雅艺术后的再创造,鼓励和组织学生成立大学生艺术团、合唱团、管乐队、舞蹈队和话剧社等团体,举办大学生艺术节、合唱节、戏剧节,使大学生由台下走到台上,不断产生具有大学生特性和时代特征的艺术作品,将高雅艺术的意识与概念行为引向所有普通大学生群体。
(五)健全工作机制,促进持续发展。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同样,高雅艺术进校园不是几场演出、几场讲座、几天的事情,更不是一时的兴趣或“一阵风”。因此,要将高雅艺术活动的开展纳入校园文化建设规划之中;提出明确的目标,制定具体的活动实施方案;成立领导机构,明确组织形式和责任部门;建立健全保证活动开展的各项规章制度等。只有将科学的工作机制作保障,才能保证高雅艺术在校园的健康持续开展。
总之,高雅艺术对大学生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无疑等于给校园的思想领域吹进了一股清风。校园需要高雅艺术,高雅情结不可抗拒。在高校新校区开展高雅艺术活动,是消解高校新校区“文化孤岛”现象、培育校园文化氛围的重要举措,对推进和加快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袁贵仁.加强大学文化研究 推进大学文化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04-1-7.
[2]教育部介绍2008年高雅艺术进校园情况.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2008-06-23/2009-09-25.
[3]徐朝亮,王栓.论高校高雅文化的建设[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8,(6):132.
[关键词]高校档案;校园文化;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7)06-0019-02
校园文化是学生以及教师在长期教学活动当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文化,反映了校园的精神面貌以及文化环境等内容。其中,高校的档案工作是对校园的各种活动、历史、科研活动进行记录,对于学校的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高校档案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密切关系,并且提出了档案工作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一、高校档案管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不但可以增加学生们的知识,而且可以对学生起到正面教育的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此外,校园文化具备传播知识、宣传教育以及组织能力等几大功能。通常来讲,大学的校园文化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物质文化,是指具有文化特征以及文化气息的物质环境和物质设施,属于校园当中的文化物质形态,比如,图书资料、图书馆、建筑物、教研设备、网络环境等,此外,物质文化包括全体的学生、老师等。二是制度文化,是指全体的学生以及老师在长年累月的教学当中应当严格遵守的工作守则、行为规范以及规章制度等,其中规章制度等高度彰显了学校的治学思想,对于学生以及教师都具有一定的规范、指导和约束的作用,促使学生尽快养成比较良好的行为规范以及治学习惯。三是精神文化,是指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实践当中逐渐新形成的观念以及理念,这种理念得到全体师生的一致的认可,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道德等多个方面,校园的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主体以及核心。
(二)高校档案管理和校园文化之间的关系
高校的档案管理主要是通过对教学活动、学校招生以及科研等活动进行记录,通过其真实反映出本校的历史、科研成果、文化传统以及管理经验等,从而对学校的文化精神进行延续。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当中逐渐体现出来的精神文化以及物质文化的总和,并且通过校园建设、制度建设、办学理念以及人文关怀等多个方面综合体现出来,集中显示出校园的办学理念以及办学的特点,对于校园的发展以及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实际的校园工作当中,校园文化的建设不但是校园管理的重要的一部分,而且对于促进学校其他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的意义。高校的档案管理工作对于校园的文化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它们都是以学校的工作为发展基础,并且传授各种科学文化知识,从而提升校园学生们的综合素质。例如,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档案管理工作以及校园文化建设都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素质。高校档案工作是文化建设的副产品,是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档案工作对于学校的未来发展提供必要的借鉴资料。
因此,在校园的档案工作环节,由于学校的文化多种多样,导致档案工作种类逐渐多样化。其中,校园文化建设和学校的档案管理也存在显著的区别,主要的区别是档案工作以静态方式开展,并且是为了给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服务。然而,校园文化建设是动态方式开展,应用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应用档案资料等。档案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一方面,通过档案工作,可以有效促进文化建设的发展。另一方面,校园文化建设是为了帮助学校培养优秀的、高素质的人才,是学校形成品牌以及提升外在形象的重要方式。由此可见,高校档案管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建设必须高度重视档案管理工作。
二、高校档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档案建设以及管理工作对于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的工作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主要从对学校教育的作用以及校园环境两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一方面,档案建设管理工作可以对学校的教育起到补充的作用,另一方面,档案建设可以辅助建设文化校园。
(一)对学校教育起补充作用
对于学校而言,开展教育工作的主要还是依托课堂教育,但是,高校档案学习内容也不应被忽视。对于大多数高校来说,悠久的办学历史和历代的学者、学生辛勤研究,积攒了很多的学术研究成果,也创造了无数的荣誉。这也是一直以来,学校的档案馆和校史馆是思想政治工作主要阵地的原因。前辈的辛苦付出不仅塑造着这所学校的丰碑,也激励着后来者继续努力,不懈奋进。同时,也能让学生接触到最前沿的科学成果,为他们的学术研究提供资料。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通过档案工作,让师生认识到高校是人文精神的摇篮,要让学生的心灵在人文精神中氤氲,成长为国家、民族和社会需要的人才。
(二)辅助建设文化校园
高等院校是教书育人、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的地方。无数的专家、学者、教授、老师,在这里挥洒汗水,为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培养合适的接班人。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的社会,学校更要成为一座宁静的“象牙塔”,让老师可以在这里安心的育人,让学生可以在这里耐心的成长、成材。学校教育给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老师是学生心目中的灯塔,可以指引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寻找到合适的、正确的道理。在阅读高校的档案时,学生可以从前辈的为人处世中寻找到合适的行为方式,塑造出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悠久的办学历史,营造了独特而又相似的人文氛围,正直的办学精神,也必定会影响一代又一代的学子。特别是我国的很多高校,建校历史都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在艰苦的条件中坚守在治学一线,为国家培养人才的伟大教育家们的事迹,又怎能不让学生深受鼓舞而努力前行呢。所以,高校切不可忽略n案在建设校园文化中的重要作用,要发扬学校建立和建设历史中先辈们的精神力量,建设富有人文精神的校园环境,坚定学生向真理和向善的信心和勇气。
三、高校档案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通常而言,每所高校都具有独特的文化发展的历程,并且都具有一大批的学者、教授以及专家等,这些专家学者的信息是档案工作的记录主要对象。因此,学校方面应当充分认识到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将档案工作运用在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当中,通过使用档案管理促使高校逐渐形成独具特点的人文景观、建筑以及雕塑等,并且通过档案管理工作赋予每个建筑、雕塑以及基础设施以不同的内涵,从而营造出朝气蓬勃以及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通过文化美以及思想美等对学生的心灵进行净化以及鼓舞,促使学校的全体师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
(一)让档案与校园文化的建设工作充分结合
档案的管理者和校园文化的建设者必须加强合作,要在新的形势下,不断挖掘档案中与时代紧密结合的内容,与校园文化的建设广泛结合在一起。同时,单纯的讲课或者说教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要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将档案中的精神内容融入师生的日常教学生活中,要让学生和教师自发的学习档案中的积极内容,加强对于学校的归属感,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要让档案在高校的校园建设中发挥实质性的作用,而不只是单纯走形式主义的道路。
(二)加大高校文化建设中的档案比重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电子信息技术开始走进档案管理工作中。当今,电子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数字博物馆等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应接不暇。高校的档案管理者应该从中寻找灵感,将新技术引用到档案管理工作中。一方面,高校处在科技的最前沿中,应该主动的接收新技术,并寻求学科复合的可行性;另一方面,高校也应该广泛利用校园网的平台,推广档案管理和推广的新模式。
(三)完善高校档案建设的内容
当前,部分高校的档案建设还存在不完整的现象。例如,学校的科研成果记录不够完整,对学生的宣传推广力度还不够完善。学术成果是一个学校科研工作的一个重要指标,重要的科研成果一方面体现了学校科研工作的成功,一方面也能让学生对所学学科产生一种敬畏感,更有动力继续学习和研究。但是很可惜的是,由于宣传的途径过于单调,对学生而言吸引力不大,对学生的激励作用非常的有限。校史馆的建设不够全面,也没能及时对学生进行校史的必要教育,导致部分学生对自己就读的高校还知之甚少。甚至有些学生连学校的建校时间或是校训都不甚了解。同时,档案建设还存在宣传途径太过老套的问题,总是采用讲座或者课堂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说教,一方面会让学生产生厌烦感,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学生对档案形成系统的印象。在电子信息技术于高校普及的今天,档案建设管理人员也要开动脑筋发散思维,思考如何利用新媒体技术完善高校档案建设的途径和内容,让学生更主动的了解学校的档案,更便更好的接收信息。
(四)完善高校档案数据和资源的领域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思政教育;内在联系;重要导向
随着学校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思政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联系日益密切,为了更好地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需积极推动思政教育的导向型作用,实现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
一、思政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联系
校园文化建设涵盖的内容极为丰富,囊括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课堂文化等多重层面的内容,其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组成,课堂文化则是基础的实现途径,如离开了课堂文化的知识传播和文化宣导,则较难实现真正符合时展需求的校园文化构建。思政教育即思想政治教育是课堂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应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学生思想的重要教育阵地。思政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这两者在教育目的层面存在一定的共通性,都是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体系的内在要求,为社会主义发展培养合格的接班人。另外就教育内容而言,这两者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无论是思政教育亦或是校园文化建设都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的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开阔的世界观及高尚的品德修养为主要教育内容,引导学生往更为积极且正能量的人生方向发展。
但在思政教育的实际推广过程中,由于传统思政教育思想重视理论教学,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枯燥化和书本化的特征,这对于学生而言,较难激发其参与到思政教育过程中的自主积极性。为了实现思政教育的实效性,需立足于实践改革教育思路,将思政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进行有效结合,以校园文化建设为重要契机,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的重要思想导向作用,真正关注学生在校园环境中的生活、学习以及身心素质层面的内在需求,促进学生群体的健康成长。
二、有效发挥思政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一)充分发挥思政教育作用,促进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建设是教育工作的主要职能所在,通过有效、系统且全方位精神文化建设,有助于促进学生科学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一方面教师通过思政教育课程的开展,系统性地讲解政治文化、道德文化、法律文化等多方面思政知识,同时辅助于阶段性考核等教育手段,引导学生激发思政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掌握的思政教育学习成果将会在直接或间接渠道对整体校园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如学生个体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升,同时建立了更为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这将有助于形成更加具备和谐活力的校园精神文化。就另一方面而言,可通过思政教育基地带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发展,丰富校园活动的数量及类型,鼓励师生群体之间的积极参与,潜移默化之间实现思政教育效果。
(二)充分发挥思想教育作用,促进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是保障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这包括校园基础设施、专业设备以及校园整体环境的构建,需为学生提供更加专业和便利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以及课程实践环境,从而促进学生能感受到更为舒适的成长体验,帮助其在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接班人的道路上迈出人生的重要一步。以职业发展方向教育为例,部分理工科专业的实践性较强,因此需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的促进作用,构建思政教育和课程实训基地,充分帮助学生实现校园教育与职业培训的有效对接,为学生提供更具有针对性的职业能力培养指导方向,同时充分给与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锻炼机会。
(三)充分发挥思政教育作用,促进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通过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的积极导向作用,有助于促进校园制度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这可以通过课程教学中法律知识的宣导或校园法律知识推广活动的开展等多种途径,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法律常识和社会规范,严格遵守学校规定和国家法规,自主规范个体行为,有意识地抵御社会不良思潮及行为的侵蚀。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不断拓展,在当前校园文化建设中也出现了不少不和谐声音,拜金主义及功利主义等不良思想开始出现,校园违规行为也并不少见,这直接给学校形象造成了一定消极影响。基于思政教育作用的发挥促进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将正确的行为规范真正烙印在心中,有效指导师生个体的行为发展,真正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向更为积极和谐的方向发展。
三、结束语
在校园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需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的导向功能作用,促进其积极影响的发挥,实现高质量的校园文化建设,为社会发展和进步建设更为专业化和全面化的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李国才.试论思政课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教育与职业,2013(12):190-191.
价值观作为一种思想上的观念,对社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随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运而生。最初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具体概念是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指明要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最根本的途径是先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再次发展是在党的十七大会议上,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文化建设关键的第一步。至此,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据了主导地位。校园是个小社会,因此校园文化建设与普通大众的文化建设具有一致性,同时又具有鲜明的特点。在建设高校校园文化的时候既要遵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又要充分考虑到高校的实际情况。纵观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以前高等教育建立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民族。中华民族成立之后,掀起了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热潮,高级知识分子成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最坚实的力量。现在的高等教育中,对大学生的培养目标明确指出不仅要继承以前的教育特色,而且还要融入新时代的特征。这种培养优秀人才的新标准,不仅将中华传统美德延续下来,而且将新时代的特色发扬光大,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对大学生进行教育时,要正确树立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新时期,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培养优秀人才的时代要求和标准,不管是在师生行为得失方面,还是道德选择方面,甚至是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方面都制定出严格的条条框框。综上所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一致。因此,在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建设校园文化是正确的发展方向。随着国门的打开,西方文化大量涌进我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相互碰撞,相互融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逐渐形成一种新文化,促进人们思想的都解放,画出一道自由学风。然而,西方文化的传入是把双刃剑,有利又有弊。西方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中,给校园文化带来不好的倾向,慢慢显示出以经济利益为首要地位的不良现象。在追求张扬自由的同时失去了本身更有价值意义的社会公共道德意识,导致学生在道德观和价值观上出现偏差。教师作为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没有发挥积极的作用,没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文化建设中,不能做到人人为校园文化建设出一份力。这是由于没有规范性的科学道德进行约束作用,在文化建设时没有制定具体的建设指标,严重缺乏对学生的引导意识。相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好弥补了这方面的缺陷,指明了正确的发展方向,提供了清晰的建设思路。显而易见,根据我国高校校园的现状,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重视校园文化的价值主导
高校作为专门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接班人的集中地,无论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都应该时刻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地位,积极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大学生明确自己的政治方向,养成自强独立的品质。首先,要加强对大学教师的思想灌输,给大学生做好正确的榜样。教师可以积极组织各种主题班会,在班会上给大学生讲解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逐渐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开展各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在校园内营造一种文化氛围,引领校园舆论,用中国特色的思想观念培养学生逐渐形成宽阔的胸怀和积极奋斗的品质,同时,树立学生的爱国情怀,以及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另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合理融入理论的指导,大力倡导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研究学习。从根本上培养教师和学生的思想观念与道德品质,从而提高了教师以及学生的整体水平和综合素质。另外,在大学校园内,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积极有效将实践锻炼与理论教育结合起来,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丰富课程的内容,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热情,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才能有效提高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教学质量。另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成立专门的理论学习小组,再邀请方面的专家进行定期的思想政治辅导,加深学生对的认识,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在课外,也要鼓励学生进行研读马列著作,通过对文献的阅读与研究,再进行学习心得的互动交流,形成良好的研究氛围。
(二)解读教学目标,积极贯彻落实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要着重推进学校文化建设,优化学校环境,让学校变成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和综合能力的人才培育基地。正因如此,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首先,需要构建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模式。其次,为学生提供最适宜的环境,学校应当充满人文关怀,及时做好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再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积极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过程,夯实思想基础为建设校园文化提供思想指引,坚定共同理想为建设校园文化提供目标指引,弘扬时代旋律,为建设校园文化提供动力指引,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建设校园文化提供行为指引。
三、结语
高职教育是一种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教育类型,有着不同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规模和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校园文化建设有着自己独特的内涵、特征和规律。近年来,虽有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成果见诸报刊杂志,但系统研究的少,尤其是既有一定理论深度、又具一定实践价值的高职校园文化研究的专著则鲜见。由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贺继明、蒋家胜主编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拓宽和深化了这个领域的理论研究。该书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
第一,体系完整,剖析深刻,系统总结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规律。高职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极富灵动个性的亚文化类型,根植于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土壤之中。该书作者采用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方法,面对当今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所面临的历史使命,继承和发展中国关于校园文化精华,批判地吸收西方校园文化中积极的部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探索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规律。该著作共10章40节,第一章总论,从共性的角度剖析校园文化的内涵特征,考察国内外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与研究的现状,归纳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一般规律,得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建设方略。第二章至第五章,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分析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建构、动力机制、总体要求、基本原则。第六至九章,从要素与整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要求出发,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及活动文化四个维度剖析高职校园文化的四个结构元素的文化功能。最后一章,剖析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与学院品牌竞争力打造的关系,运用CIS理论提升高职院校的品牌形象的战略目标和路径选择。全书脉络分明,层次清晰,体系完整,总结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规律。
第二,立足现实,紧跟时代,摆脱了空谈理论的抽象做法,凸显实践价值。校园文化并非书斋中的学问,其价值重在实践和建设。作者是长期从事职业教育的管理者、教育者和研究者,有着较深厚的学术底蕴、对校园文化有真知灼见和实践经验,在剖析我国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成绩与不足的基础上,全面阐述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主张以为指导,立足国情、校情、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国外优秀校园文化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体系相碰撞及融合中,建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体系。该著作对于新时期如何进一步适应转型、提升品质、突出特色和创建人民满意的高等职业教育,尤其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建设体现时代特征、学校特色和建设规律的高职校园文化具有一定的推广和借鉴价值。
第三,研究视角独特,开展继承性创新,突出校园文化在高职品牌竞争中的功能。作者认为校园文化建设是高职院校的“软实力”之一,将校园文化与高职院校品牌竞争力联系起来,而且采用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理论梳理与实践案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提出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定位、构成要素、五大原则、四大建设等创新性观点,都是比较深刻和有见地的。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建设长期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也是推进高职院校改革建设的重点难点问题,该著作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框架设计合理,逻辑结构严谨,重点突出,行文流畅,文风朴实,实现了理论性、学术性、可读性和操作性融于一体,增强了理论著作的吸引力和说服力,是一部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学术价值和写作质量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