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财务风险点排查及防控措施范文

财务风险点排查及防控措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财务风险点排查及防控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财务风险点排查及防控措施

第1篇:财务风险点排查及防控措施范文

【关键词】 内部控制 财务风险 地勘 投资

近年来,地勘行业出现了较大的生存和发展的压力,为了应对市场的竞争,很多的地勘单位都进行了转企的改革,部分地勘单位也在转企过程中变成了跨行业、多业务的企业,部分地勘企业也逐步涉足地勘、施工、商业等多个领域。目前地勘企业已经逐步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但是在这种竞争日益恶化的地勘行业中,地勘企业需要提升自身的财务风险应对能力,同时由于地勘企业的经济活动和其他企业有较大的差异,能源需求和地质灾害对企业的经营也有较大的影响,对其风险控制能力也有一定的挑战。总之,地勘企业需要加强自身的内部控制建设,加强对风险的控制。

一、地勘企业财务风险的种类

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经营中由于不确定性导致的财务面临损失的可能性,地勘企业在财务管理中的资金安全不高、使用不合理、投资失效等问题突出,造成了企业资产流失和国有资产的损失,地勘企业需要加强对其财务风险的排查

1、资金筹集面临的金额和期限不匹配及费用上升的风险

在转企和效益改革中,很多的地勘企业为了更好地提升经济效益,逐步加强对其他领域的涉入,例如房地产、矿业投资、商业服务等,这样的发展导致企业内部对资金的需求急剧上升。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些业务的发展,企业需要向金融机构等进行融资,但是在实体发展中,很多的业务由于缺少人才、市场和经验等,很多的项目并没有获得预期的效果,造成了很多的损失。同时,在筹资的时候企业通常按照其日常现金流动的特点匹配相应的金额和期限,一旦自身探矿业务发展出现问题,企业很容易出现无法及时、足额还清贷款的困境。同时,这种急剧增加的筹资也增加了企业的费用,增加了企业经营的风险,容易导致企业的信用风险。

2、资金投资面临的效益下降和资金无法回收等风险

地勘企业由于转企时间不久,很多的制度和程序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在投资方面很多的地勘企业决策并不科学,权力得不到约束,内部的授权和审批也走过场,这样的投资并没有真正衡量企业项目未来的效益问题,很多项目也不能够获得预期的效益,这样的投资完全浪费了企业的资金。另外很多的地勘企业为了获得财政资金的补助或者地方政府的支持,盲目上项目,在考虑这些项目的时候目光短视,仅仅考虑到可以获得的资金支持,却没有真正考虑未来的折旧、摊销等对企业效益的侵蚀,部分项目购置的设备可有可无,并没有真正支持地质勘探项目的开展。

3、资金日常使用不合理及因主观因素导致的综合财务风险

地勘企业的日常资金使用也存在很多的问题,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随意性大,很多的项目对成本和费用的控制力度不足,地勘项目在后期的现金回收上不严格,容易造成很多的资金风险。同时,很多的地勘企业长期未真正接触市场经济,其对外部环境的变化敏感度不强,很多的地勘企业会计制度不健全,很多的项目也没有明细科目,对应收款项没有建立必要的台账跟踪,会计信息系统建设不完善,很多的财务信息掌握不及时,无法真正了解企业现金的流向和未来的需求,这样的管理自然导致较大的资金管理风险。同时由于内部控制不完善,很多的地勘企业也出现了预算资金被挪用的问题,很多的财务风险其实还是企业自身的内部控制不完善导致的。

二、企业内部控制和财务风险的关系

地勘企业的财务风险较大和其内部控制建设不够完善有重要的关系,可以说,很多的地勘企业财务风险过大是其历史上内部控制较差的现实导致的,因此为了降低地勘企业的财务风险必然需要企业加强对其内部控制的完善。

内部控制是地勘企业防范财务风险的重要保障,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质量的重要体现,企业出现财务风险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企业内部的职务没有分离或者内部出现了大量的现象导致的。从经验和历史数据可以发现,很多的企业就是因为内部控制没有完善或者没有得到执行从而导致了企业没有能够规避住一些违法违规的现象,从而导致企业内部的财产不安全、会计信息不真实等。内部控制的重要目标就是在于企业能够真正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促使企业正常经营,保证企业的财产安全,并最终提升企业的经营效率,实现企业发展战略,而发展战略的实现就是保证企业财务安全的重要措施。同时,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也可以逐步提升企业内部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内部控制意识,从而培养出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这种文化才是最终保证企业财务安全的根本因素。

从根本上而言,企业的内部控制目标和财务管理目的是一致的,企业内部控制中的财务控制也是可以提升财务管理能力,从而降低企业财务风险的重要措施,一个有效的内部控制也才能够保证企业的投资更加科学性。因此,地勘企业需要从内部控制的完善入手,更加努力完善自身的风险控制建设,最终才能够真正控制好企业的财务风险。

三、地勘企业加强内部控制、防控财务风险的主要措施

地勘企业的风险意识较差,内部控制水平不高,企业需要切实加强其内部控制的水平,改善公司治理的水平,这才是促进企业持续经营和发展的必要措施,也只有这样,企业的财务风险才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

第2篇:财务风险点排查及防控措施范文

【关键词】融资性贸易 贸易融资 风险防范 应对策略

一、案例背景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造成重创。2009年,希腊等欧盟国家爆发的欧洲债务危机,再次对世界经济产生深远影响。近年来,随着我国国内经济增速放缓、钢铁行业持续产能过剩、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波动,钢贸行业竞争日益加剧,国有或上市钢贸企业盈利空间被不断压缩,再加之其固有的体制、机制,企业经营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企业资金被牢牢地固化在上下游的漫长产业链上。此外,中小民营钢贸商强烈的扩张欲望,利用自有资金和通过质押、联保贷款等获得的资金,已经无法满足其发展扩张的需求。但国有或上市钢贸企业具有良好的银行信贷优势,通过企业信用以贸易形式给中小民营钢贸商融通短期流动资金以赚取类似“佣金”的固定收益,通过不断加速周转,以此来解决其利润来源。国有或上市钢贸企业、中小民营钢贸商的共同利益需求,催生了钢贸业融资性贸易业务的发展。随着整个钢贸业融资性贸易业务规模越做越大,风险敞口累积的风险也不断加剧,资金链随时存在断裂的风险。在运作中,国有或上市钢贸企业缺乏完整、严密的风控体系,监管上也是力不从心,仅能依托有限的保证金及部分抵押物抵御一定风险,一旦贸易链条某一环节出现问题,资金链断裂,就会引发整个钢贸行业的系统性风险。资金链断裂也就成为了钢贸业危机爆发的“导火索”。

融资性贸易业务,是以贸易为形式、融资为实质的“贸易”业务,是业内通常所说的“托盘”业务模式之一,是中小民营钢贸商将一定数量的钢材以销售合同的方式转移货权给一些有实力的国有或上市钢贸企业,从而获得短期流动资金融资。中小民营钢贸商通过国有或上市钢贸企业的良好银行信用从中获得流动资金融资,国有或上市钢贸企业则扮演“二银行”或者“影子银行”的角色,获得类似“佣金或资金占用费”的固定收益。融资性贸易业务,不同于银行开展的服务于国际及国内经济贸易的短期资金融通业务。贸易融资是银行短期融资产品,是以企业真实商品贸易为背景,基于商品贸易中的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存货等资产的短期融资业务,具有合法性,受法律保护;而融资性贸易业务不涉及银行方,有着一定隐蔽性,具有贸易合同主体存在关联关系或同属于同一实际控制人、贸易合同签约时间接近、标的物为同批货物且不发生位移、合同收益固定、中间贸易商不承担转售交易风险等显著特征,是以签订货物购销合同之名掩盖企业间借贷之实质业务,购销合同属非法无效合同,不受法律保护。

二、典型案例

钢贸业危机爆发而引发的司法案例不胜枚举,但审理结案却有一定时间性,笔者根据已审理判结的河北中储物流中心(以下简称河北中储)与河北金鲲商贸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鲲公司)票据追索权纠纷典型案例,进行融资性贸易业务的识别分析与探讨。

2008年1月31日,河北中储与金鲲公司签订《购买协议》,协议约定,金鲲公司每月向河北中储销售价值不低于1 250万元的铁精粉,并按双方另行签订的订货单中确认的品质、数量按时供货。同日,河北中储又与与河北奇石麟商贸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奇石麟公司)签订《销售协议》,协议约定,以河北中储与金鲲公司所签订的合同中的品质、数量等为基础,再加价2.4%由河北中储销售给奇石麟公司,奇石麟公司在合同签订后的1个月内付款,奇石麟公司付款前的货物所有权属河北中储。按照三方协议约定,1月至5月期间,河北中储、金鲲公司及奇石麟公司三方共签订6笔除数量和价款不同,其他合同内容基本相同的买卖合同。前5笔合同以相同的模式履行完毕,且各方均无异议。第6笔合同,河北中储于6月26日向奇石麟公司开具了第6笔合同的增值税发票,奇石麟公司由于资金困难,未能在合同约定的6月底前的期限内向河北中储付款。经与河北中储协商同意,奇石麟公司于7月10日将货款2 000万元支付给河北中储,履行了第6笔合同项下的应付款项。同日,河北中储向金鲲公司开出2 000万元转账支票一张。7月11日,当金鲲公司到付款行提示承兑该转账支票时,因河北中储的银行账户余额不足,系空头支票遭拒付。7月14日,金鲲公司收到银行同城票据交换退票理由书,金鲲公司所持支票因已被挂失故而被退回。金鲲公司认为河北中储的行为涉嫌经济诈骗,遂向石家庄市公安局报案并向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讼。一审法院经审理后,判决河北中储支付金鲲公司票据款2 000万元及利息,并承担赔偿金、案件受理费及保全费。河北中储遂向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二审法院经审理后,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河北中储又向最高人民法院提起再审,最高人民法院经审理后,将案由定性为票据追索权纠纷,认定河北中储与金鲲公司、奇石麟公司之间以签订买卖合同为名,进行企业间借贷融资,违反《合同法》第52条第(3)项“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规定,认定买卖合同无效。2011年12月17日,最高人民法院下达民事终审判决,撤销一审、二审民事判决,驳回金鲲公司诉讼请求并由其承担一审、二审案件受理费及保全费。

上述案例中,尽管金鲲公司向法院提交了其不断供货给河北中储的证据,证明其存在实物货物流转,但其并不能否认河北中储与金鲲公司、奇石麟公司之间以签订购销合同为形式,进行企业间借贷融资的事实。从河北中储采购合同上游金鲲公司和销售合同下游奇石麟公司为关联公司、采购与销售合同同天签订、河北中储不承担货物验收义务与转售风险、河北中储1个月内收回货款并获取固定收益回报等方面来判断,该业务具有融资性贸易业务的明显特征,属于典型的融资性贸易业务。上述案例中,融资性贸易业务不仅使得国有企业形象与信誉受到了损害,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惨痛的教训与损失,融资性贸易业务使得企业面临法律风险、信用风险与财务风险,防范融资性贸易业务风险是我国钢贸业上市公司和大型国企必须面对且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应对策略

河北中储与金鲲公司票据追索权纠纷案的融资性贸易业务典型案例,给众多钢贸业上市公司和大型国企敲响了警钟,钢贸企业应认清并重视其给企业带来的风险与影响,强化风险管理,积极采取应对策略,防控融资性贸易业务风险。

1.强化风险管理意识。钢贸企业要不断关注国家宏观经济走势、国家财政与货币政策、行业产能、产业经济特点及金融机构信贷政策的变化,准确研判,认清形势,将强化企业风险管理纳入企业日常管理机制当中。企业通过宣传、培训、考核、监督、检查、排查等形式,逐步牢固树立企业员工的风险管理意识,彻底从思想上转变观念。钢贸企业定期通过召开座谈会或培训会,组织公司决策、业务、财务、业管、运营、审计等相关部门人员,学习交流融资性贸易业务发生的背景、成因、特点、影响及对策,提高员工风险防范意识,提升甄别能力,从思想意识上防范风险,强化风险管理。

2.健全优化全面风险管理机制。钢贸企业要根据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及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相关规定,逐步健全优化企业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建设,从风险管理目标与原则、风险管理组织架构与职责分工、风险管理阶段与流程、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风险管理文化建设等方面,持续强化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制度,建立企业重大风险预警及风险防范应急预案,不断优化完善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机制。根据企业业务特点,建立企业各业务板块风险防范手册与风险管理操作指引,作为企业日常业务操作的风险防控指南,从业务端对业务的操作进行日常评估,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评估体系。

3.强化重大合同评审。钢贸企业应进一步强化业务前期项目可行性分析与市场调研,强化重大合同评审制度,严格审查贸易商、仓储商及运输商资质,加强对上下游客户、仓储商、运输商、担保商的主体资格信用调研与审查,建立事前的风险预控机制。定期召开企业重大合同评审管理工作会议,重大合同由企业财务、业务、业管、运营、法律、审计等多部门联合参与评审并发表意见,形成重大合同评审议事机制,有效防控贸易前期风险。

4.提升业务质量与效益。融资性贸易业务是不受法律保护的业务,钢贸企业应严禁无真实贸易背景的融资性贸易业务。企业应从业务源头抓起,着眼于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努力提升企业业务发展质量与效益,优化业务模式与结构,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并寻求新的业务利润增长点,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回归钢材贸易传统主业,紧贴市场变化,积极“走出去”,拓展市场,延伸加工、配送、仓储、运输、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深挖产业供应链条价值。

5.强化检查监督。钢贸企业应强化内部财务与审计的服务与监督职能。财务部门应渗透业务、参与业务并把控业务,把业务风险防控端口前移,对执行中的合同进行跟踪管理,及时发现并纠正合同执行过程中的问题与风险点,发现重大问题及时向上级领导汇报,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审计部门应定期对业务合同执行与跟踪情况进行监督评估,并定期联合风险防控部门进行有针对性的检查与全面排查,对于检查与排查中发现的问题,制定整改方案并落实责任人,防控风险,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督职能与作用。

四、总结与启示

我国钢贸业发展历经风霜雨雪,融资性贸易业务规模的不断壮大发展而累积的风险给我国钢贸业带来了深远影响。钢贸业企业不能只顾眼前利益,需放远眼界,制定长远战略规划,未雨绸缪,严控并禁止融资性贸易业务的进一步发展,有效防范并采取应对策略防范融资性贸易业务风险,深入做大做强传统钢材贸易业务,从而实现我国钢贸业的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作者为财务总监、会计师)

第3篇:财务风险点排查及防控措施范文

关键词: 国际项目;工业性承包;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7-0109-02

0引言

如何认清当前我国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形势,使我国国际工业性承包业务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是目前必须要面对及解决的一个问题。后金融危机环境下,企业乃至国家间的国际承包业务,尤其大型成套设备和工业性承包项目竞争越来越激烈。在这种国际背景下,如何使我国与世界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开展经贸合作,同时在对国际工业性承包业务的风险管理也是我国企业乃至国家在扩大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出口、推动企业“走出去”的保障和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

1我国国际工业性承包项目发展现状

1.1 行业基本情况我国国际工业主要是指大型成套设备和工业性承包项目。其主要的内容包括:石化装备、铁路装备、冶金装备、电力装备、通讯设备、建材装备、轻工装备、交通装备和纺织机械等。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国“十五”规划期间.我国大型成套设备出口总计超过800亿美元。到2006年企业新签合同230亿美元,2007年新签合同约500亿美元,2008年重点成套行业签约约为700亿美元。目前,企业正在做未完成合同金额大约在1400-1500亿美元左右[1]。

从表1,2可以看出,在2008年新签总承包合同中,电站装备行业225亿美元,电信行业250亿美元,建材装备行业97亿美元,冶金装备行业30亿美元,铁路装备行业17亿美元,石化装备行业73亿美元。平均角度看,工业性承包行业带动的机电产品出口占签约项目金额的60%左右。从地区看,主要集中在亚洲和非洲地区。在08年新签约项目中,亚洲384亿美元,占比46%;非洲139亿美元,占比25%;欧洲66亿美元,占比9.5%;拉美60亿美元,占比8.5%:大洋洲35亿美元,占比5%;北美13亿美元,占比2%。

1.2 整体水平状况我国国际工业项目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约为20%左右,但不同子行业的表现不同:在电信领域,华为公司2008年在全球新增市场中位居第三,在移动和固网领域的多个产品的新增商用合同数已居世界电站设备已居世界第一;在水泥装备行业,中材国际的全球份额08年超过德国史密斯,跃居全球首位。议价能力,随着国内产业的不断发展,国内企业对外议价能力逐步提高。但总体上看,受到国际竞争的压力及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企业对外议价空间有限。[1]从赢利状况上看,国内企业在对外投标时,考虑各种成本后,通常会加上10.15%作为利润空间,但由于人民币升值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利润空间很难得到保证,不少企业已临近或突破盈亏平衡点。

2后金融危机给国际工业性承包项目带来的风险

当前我国外贸出口面临的形势比较严峻,原材料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率下调、利率上升和劳动力成本增加、融资难度增加和海运费上升等多重不利因素叠加出现,工业性承包项目由于其执行时间长、资金占有量大、收汇周期长等不同于一般产品出口的特点,所受影响更大,出口形势更为严峻。

2.1 财务风险是目前企业面临更大的问题金融危机增加了企业的汇率风险。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动荡在汇率方面表现十分明显,全球金融波动造成汇率变化无常、捉摸不定。境外承包工程以外汇结算周期长,投标、签约的项目无论以美元、欧元还是当地币结算,都可能面临汇率风险。金融危机导致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企业投标成本增加、中标机会减少。有些BOOT项目,因为人民币升值,导致还款成本增加。

通货膨胀和当地币贬值的风险。资料显示,50个国家和地区的通胀率达到两位数左右,这些国家原材料价格的上涨,造成当地采购成本的增加。境外项目的结算币种有可能有一定比例的当地币,由于当地币的贬值,当地币比重越大,项目损失越大。价格波动的风险:国际经济的不景气和动荡,使各种原材料价格不稳定,增加了投标报价和项目管理的难度。账款回收的风险:由于资金紧张,造成业主履约能力下降,工程款支付拖延的可能性增加;业主的资金链断裂,应收账款收不回来,可能造成企业破产。当前阶段,企业应全面清理排查应收账款。

2.2 项目整体签约管理风险加大对于已签约生效正执行的项目,不少企业反映,有些业主开始出现资金紧张、推迟付款的现象或迹象;对于已签约未生效项目,业主因资金紧张、对经济形势不看好等因素推迟或拒绝项目生效的现象明显;对于新跟踪的项目,业主上项目的冲动明显下降,一定要上的项目增加了无数的风险转嫁条款,合同的谈判难度大大增加。

2.3 我国不同行业的工业性承包项目面临的风险从不同行业看,石化装备行业和冶金装备行业受到国际原材料价格下降、需求减少等方面的影响,各国业主没有信心和动力上新项目,因此,这类行业受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最为严重。

在电力装备行业,四川东方、上海电气、哈电等电站企业反映,全球经济衰退将导致发展中国家电力需求和资金能力下降,新合同难以推进。因电站项目主要集中在印尼、越南、印度、土耳其等国别,而且印度、土耳其的项目多为私营业主和自有资金运作,如印度RELIANCE公司一家就有国内公司正执行的几十亿美元的电站项目,一旦业主资金链出现断裂,项目将面临中断的风险。在电信行业,华为公司在欧洲业务占全部海外业务的份额为20%,这部分业务受影响相对较大。[2]相对而言,因水泥建材装备、铁路装备等有些反周期特点,所受影响相对较小。

3加强工业性承包项目风险管理的应对措施

要提高风险意识,加强工业性承包项目整个过程要防控风险管理。

3.1 加强财务管理,减少汇兑环节认真做好现金流管理,在建项目加强结算和收款工作;工程款的回收也是一个重要环节,加强境外工程执行项目工程款的结算,抓紧收款回笼资金,以降低风险;审慎选择结算币种,尽量减少结售汇(项目收入美元,就用美元采购;收入欧元,就用欧元采购),不要频繁换汇;同时考虑在银行做一部分短期理财产品和外汇调期、远期结售汇业务。

3.2 要充分发挥政府功能,加大扶持力度建议政府要两手措施一起用,在刺激内需的同时,采取措施鼓励“走出去”。内需和“走出去”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目前情况下,“走出去”有更多机遇。政府部门要以多元化、多角度的观察和思维制定相应措施,适当调整现行的贷款政策和审批程序,加大对政府框架下项目的贷款支持力度;适当考虑人民币升值给企业造成的损失,给汇率损失一定的补贴;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多跟踪境外BOT在融资方面给于支持。采取切实措施,创造有利条件,鼓励企业“走出去”。具体建议如下:①完善出口退税政策,大型成套设备出口和工业性承包工程项目项下主机、辅机和辅材都以项目为单位,按17%退税率执行。②在融资利率、币种选择和批贷程序上制定一些倾斜政策,支持成套设备出口项目。③信保国别额度不够,建议调低费率并根据项目进度分批支付,减少企业一次性支付压力。④允许企业提前结汇,取消对大型成套设备出口和工业性承包项目行业“核查帐户”的规定。同时建议政府有关部门高度重视金融危机对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发展带来的影响,从支持对外承包工程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给予对外承包工程一定的政策扶持,例如工程项下材料设备的出口退税政策、工程企业的税收优惠和费税减免政策;加强金融支持力度,丰富服务的内容和方式等,帮助企业规避风险。

3.3 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助力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等行业组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目前,在企业应对金融危机挑战的时候,行业组织要首当其冲,要更好地发挥凝聚作用。行业组织要充分发挥上传下达的功能。重要问题和企业普遍关注的问题要及时向政府反映并跟踪结果。

3.4 加强我国工业企业自身的国际竞争力企业要采取有效手段规避风险,加强对在建项目的监控,妥善处理与当地利益集团的冲突加剧、劳务人员管理困难等问题。同时利用金融危机带来的结构调整的机遇,进一步转变业务增长方式,从粗放型的数量增长向提高质量和效益方面发展,实现行业和企业业务升级。最后有条件的企业应抓住市场机遇,通过并购和投资等方式积极向高端市场和高端业务发展,从而提高企业自身竞争力。

4结语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国际承包业务的发展状况和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因素,我国工业企业尤其是有国际工程外包业务的企业要提高风险意识,全程防控风险;政府也要加大扶持力度,发挥行业协会作用,使我国的国际承包业务化危机为机会。在对外工程承包市场方面会更加具有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鲍晓玲.境外承包风险分析与管[J].国际经济合作.2008(5).

[2]网站:省略.

第4篇:财务风险点排查及防控措施范文

一、高校基建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基建核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2013年12月颁布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要求基建财务单独建账、单独核算的同时,将基建财务数据至少按月并入事业大账,这是高校基建财务核算史上的重大改革,对于统一会计主体,完善报表信息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然而由于基建工程的特殊性,基建财务核算中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

首先,大量的“内债”使工程的真实进度无法体现。在每个会计期间内基建项目的超计划情况都或多或少的存在,具体操作是在年底将“建安投资”“待摊投资”“设备投资”中的部分支出计入“预付工程款”。为了反映基建项目的真实进程,新制度中规定在基建财务和大财务并账过程中,将“预付工程款”计入“在建工程”,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为了与计划对应,各高校只能将超计划投资计入“其他应收款”,“预付工程款”中核算的是真正的预付款。工程的真实进展情况还是没能很好地体现出来。

其次,基建项目竣工不能及时办理竣工决算。大量的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或已经投入使用的固定资产仍然记入“在建工程”科目,不能按照新会计制度的要求对已经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有的资产已经达到了报废年限还没有办理固定资产手续,这些资产一直游离在学校资产管理部门的监管之外,无法真实地反映学校资产的增加及使用状况,严重的会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另外根据高校会计制度规定在建工程阶段的借款利息计入工程成本,工程完工后的借款利息不再计入工程成本,竣工不及时决算,财务人员只能将借款利息继续计入工程成本,这样就虚增了资产,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准确性。

(二)基建财务管理体制不完善。基建财务管理体制不健全,对基建财务管理工作认识不足,内部控制手段薄弱,无法对基本建设的全过程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由于缺乏制度方面的约束,高校在基本建设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如基建项目概算粗糙;投资规模报小建大;任意修改规划设计,边建边改;随意变更合同等。导致在竣工决算时出现不同程度的“三超”现象,即超规模、超概算、超投资,预算失去作用;导致项目建设资金供应不足,延长工期,加重学校资金压力;导致基建项目竣工不能及时决算。另外,按照《招标投标法》规定,工程建设项目的设计、施工、监理以及与工程建设有关的重要设备、材料的采购,必须进行招标。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高校基建项目招标活动不规范、不严谨的现象比较普遍,如肢解工程规避招标、只进行部分招标其他以增加工程量或变更设计来追加、明标暗定等。

(三)高校相关各部门配合不充分,影响基建财务管理效率。在一个基建项目的立项、融资、预算、招标、施工、监督检查、竣工审计验收及决算的整个过程中,需要学校各相关部门如基建处、审计处、资产管理处以及财务处等部门的协调配合,然而,由于各部门工作性质、职责、关注点及利益出发点不同,在基建工程管理中处理问题的方法就会存在差别。例如基建部门为保证工程顺利进行,可以预先付款,而从财务部门的角度看这种不符合工程进度的付款方式会增加财务风险。财务部门一方面要统筹安排全校的资金使用兼顾各方,另一方面也不能影响基建工程的进度,只能形成“内债”来支付工程款。而这部分款项只能作为“其他应收款”支付出去,不能计入“在建工程”,不能体现工程的真实进度,影响基建部门的工作成绩。审计部门主要负责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跟踪审计和竣工决算审计,并不关心资金筹措和何时竣工决算移交资产等问题;资产管理部门报怨财务部门对已经使用的资产转账不够及时等等,这些情况极大地降低了高校基建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及效率。

(四)复合型基建会计人员短缺。部分高校领导没有充分认识到加强财务管理对降低施工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重要性,“重工程管理,轻财务管理”,导致对基建财务人员的不重视。目前,高校财务人员由于对工程造价管理、工程建设的程序、工程量计算规则、成本造价、招投标制度、合同管理等基建方面的知识匮乏,并没有机会参与到基建项目的申请、立项、预算编制的过程中去,学校也没有赋予财务人员监督管理的权利,因此只能被动地跟着基建部门的工程进度申请表支付相关成本并做账,这样就无法做到基建成本的合理性控制,无法完成财务监督控制的职责。以某大学新建学研大厦项目为例,工程项目立项可行性研究报告阶段没有财务人员参加,可行性研究报告也不能给到财务部门,财务部门只能根据基建部门的审批单付款,工程付款过半的时候才发现本不应该计入在建工程的装修费用全部计入在建工程,在还有大量主体工程款未付的情况下,已接近预算上限,基建部门又申请调账,财务人员也只能被动接受。

二、降低基建财务管理风险的对策

以上基建财务问题从内控的角度上来讲是由于财务人员并未全方位全过程地参与到基建管理过程中去,财务人员应尽可能参与、了解基建项目的全过程,并找准关键控制点,实施重点控制。笔者认为可以从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及事后控制等角度提出对策,以降低基建财务管理风险。另外2015年4月出台的《教育部直属高校基本建设廉政风险防控手册(征求意见稿)》根据基本建设项目流程,逐一排查项目建设各环节中的风险点,从防治腐败的角度出发明确防控主体,提出防控措施。其中明确了财务管理部门为防控主体的环节有资金管理、竣工决算、资金交付等。因此可以将这几个环节作为基建财务内部控制的关键点,全面控制并有所侧重。

(一)事前控制。

1.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财务内部控制是高校基建财务管理的重要手段,通过建立健全基建财务管理制度,如资产管理制度、工程合同管理制度、招投标管理制度、工程变更审批制度、工程价款结算制度、成本核算制度、基建财务人员岗位职责制度、重大财务事项报告制度及会签制度等的完善,丰富基建财务的内部控制制度。这些制度经由学校相关部门及领导集体讨论通过后,由纪检审、财务、基建管理、资产管理等部门共同执行并相互监督定期检查,以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2.规范基建会计财务核算。2013年末由财政部颁布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对基建账并入“大账”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与指引,为了使合并后的大账在信息表达方面更加合理准确,应当在合并前将原来各个基建科目进行归集整理,并在“大账”中设立与基建相关的各类明细科目,对基建账和大财务账中的往来款进行分析,剔除重复因素后再并账。在按月并账的过程中要注意区分项目的性质、阶段、资金来源等情况谨慎并账,要保证两套账目之间会计信息匹配。对于历史遗留的长期挂账项目要积极进行清理。另外从上级主管部门的层面也要进一步统一要求加强管理,比如大部分学校基建财务设在财务部门,也有一些学校基建财务设在基建部门;部分学校根据上级财政部门的规定取消了基建银行账户,而有些学校基建账户仍然存在。上级主管部门也应及时对基建财务软件进行升级,使操作更加便捷,管理更加规范。

3.加强基建财务复合型会计人员的培养。现有的高校基建财务人员基本分为两类,第一类是财务人员转型为基建财务人员,第二类为基建管理人员转型为基建财务人员,从来源上说都属于半路出家。如果基建财务人员不熟悉工程建设相关知识就很难突破传统会计的局限,另一方面如果基建财务人员没有很好的财务专业基础尤其对大财务账务体系不够熟悉,就很难适应现行会计制度对两账定期合并的要求。因此应该加强对基建财务人员的培训力度,使得基建财务人员不仅熟练掌握基建财务制度和相关政策法规,还要熟悉基建项目的一般程序和基本流程、工程预算、工程招标、工程投资计划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

(二)事中控制。

1.加强预算管理控制。基建项目预算大到整个项目的预算,小到每个具体合同的预算都要加强管理。首先在基建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阶段,财务人员就要参与,这样在日后的支付过程中财务人员才能清楚地知道哪些项目是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中包含的项目,才能有效地控制支出类别。财务人员参与项目的招投标管理,严格执行招投标制度,坚决杜绝肢解工程逃避招标或者部分招标的行为,设置合同的超预算红线,超出预算一定比例就要进行集体决策和审计论证。在编制学校年度预算时要努力做到“量入为出,收支平衡”,在实施基建工程计划时要结构合理、规模适度、经费保障有力。通过加强预算控制解决“超规模、超概算、超投资”的三超问题。

2.审批程序要完整。资金管理是基建财务内部控制最关键的控制点,要严格规范工程款项的支付程序。以工程款的支付程序为例:由施工方提出支付申请,由监理工程师审核签字,跟踪审计负责人审核签字,甲方代表审核签字,基建处工程负责人审批,基建处处长签字,审计处相关负责人及领导签字,分管基建的校领导签字,财务处处长安排资金并签字,基建财务人员付款。基建财务人员在付款之前还要反复核对发票是否真实、合同是否完整、工程进度审批单是否连续、工程款付款进度与合同是否一致、各个环节签字人员的签字是否真实等情况。

3.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基建、财务、资产以及审计部门应当加强合作意识,相互沟通、相互协调,提高相互配合的工作效率。各建设工程项目在开工之前,基建处应向财务处提交工程施工合同、投标函书、开工许可证及支付工程前期费用有关的全部合同,以便于作为未来各项资金支付的依据,基建部门应当及时向财务部门提供工程完工程度信息,在中途出现的变更方案及相应的支撑材料要及时提交财务部门,邀请财务人员参与到工地例会与建设例会中,使财务部门对工程进度情况和基建管理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和了解。财务部门要经常向基建和审计部门通报工程款项的支付情况,尽量避免超付,对于已经超付的,财务部门要主动与基建部门和审计部门进行沟通,并且在经过审计部门领导及相关人员的审批认可后方可办理付款手续。资产管理部门对已经竣工验收的项目及时登记,对已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但未办理竣工手续的资产要暂估其价值,进行管理,以避免资产流失。

(三)事后控制。

1.完工决算入账要及时。根据财政部《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建设单位应在项目竣工后3个月内完成竣工财务决算的编制工作,办好固定资产移交手续。为避免因时间跨度过长,基建管理人员及财务人员换岗等原因导致竣工项目资料不全、手续缺失等问题,高校应当在项目竣工后及时完成竣工财务决算报表的编制工作,根据国家相关规定,聘请有资质的审计机构进行竣工决算审计,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做好项目的验收及交付手续,确保工程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合理解决基建中的遗留问题,妥善做好基建项目的收尾验收工作,有效地杜绝因竣工决算时间过久而给施工单位弄虚作假提供可乘之机。验收工作结束后资产便会移交资产管理部门,财务部门也开始计提折旧,一方面便于资产管理,另一方面也确保了资产的账实相符,保证财务信息真实可信。

2.加强财务信息管理,建立信息反馈制度。高校财务人员不能仅注重事前控制和事中控制,也应当重视事后控制。高校财务人员应利用会计信息化的手段,将财务信息资料(资金到位和使用情况的月报年报,项目竣工财务决算等)准确无误地报送给上级主管部门,并对预算决算差异进行分析,及时总结经验,建立一个良好的信息循环系统,为下次的基建工程做好准备。S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