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传统文化中的和文化范文

传统文化中的和文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传统文化中的和文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传统文化中的和文化

第1篇:传统文化中的和文化范文

新课标为打破这种尴尬局面指出了方向,新课标突出强调“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为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奠定基础。”新课标把语文教育提升到审美教育的高度,具有深远的意义。以审美教育为突破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因为只有经过审美教育的洗礼,人的感性和理性才能获得和谐平衡的发展,进而打破工业社会所带来的把人变得单一化、片面化和残缺化的窘境。而将传统文化作为审美教育的抓手,与语文教育相结合,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抓住学生的学习兴奋点

语文应是最具活力、最有人文魅力、最能提升学生品位的学科,但令人忧虑的是,目前,语文教学少“人”味,少“情”味,少“趣”味,少“品”味,对学生没有吸引力。语文教学与生活脱节,与学生兴趣脱节,要想达到使语文教学提高效率的目的,必须让学生想学语文,乐学语文。

可以回顾一下,古人一天到晚都在学“语文”,学好了就能判案子、修水利、搞经济,那时的语文覆盖一切,穿透一切。五千年中华文明的主基座就是“语文”,这就是传统文化的主流。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它与深厚的民族文化血肉相连,密不可分。而古代学语文不仅有强记,也有孔子与学生“浴乎沂,风乎舞雩”的畅快,更有各种各样的轻松的文字游戏。猜谜语,写对联,填诗词,将语言玩到尽兴,玩到极致。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当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而自觉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知识才能转化为学生的品质与素养。

二、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是师生共享精神自由、提升人生价值的过程

钱理群教授说过,中学语文教学落实到人文教育上,就是给人打一个精神的底子。优秀的传统文化所承载的人文价值,已经化为中华民族血管里流淌的血液。优秀的文化是优秀的历史人物生命情感的积淀,也是表达这些生命情感的诗词文赋的符号化的形态。托尔斯泰说:“艺术起源于一个人为了要把自己体验的情感传达给别人。”优秀作品中那些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典雅蕴藉的语言,悠远优美的意境,以及作者丰富的人生阅历,无不是作者情感喷涌的结晶,包孕着丰富美好的情感和积极健康的价值追求。

语文教师要有文化的眼光,要努力使自己站在文化的平台上,理性地审视语文教学,感性地带领学生徜徉在民族文化的家园。通过语文这一媒介,让学生获取语言技能,感受传统文化,探寻民族精神,进而提升学生的品位,历练学生的人格。有美感,有文化含量的语言是生动的,而且是有特殊“能量”的。教师要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普及经典,迎合广大青少年的阅读口味,贴近时代,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契合点。

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染,涵泳其中,落实新课标“注重道德修养、

人文精神、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的培养” 的要求。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同时净化师生的心灵,使每一个学生个性健康,人格健全,共同守护和完善师生共有的精神家园。

三、让学生多角度学习传统文化,积累知识,提升成绩

语文素养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的融合,人文教育与知识传授是水融的。

1.把语文知识与成语相结合。成语经历几千年的历史筛选,大多数承载了社会文化,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并且许多成语还将文言知识保留了下来。如,实词、虚词的特殊解释,文言文句式,文言活用,等等,它能有效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文言知识。学习典型的成语,既学习了语音、字形和成语运用,又增加了学生的作文文采,还能让学生了解一些文化常识,知道一些文学典故,更能带动名句名篇的背诵。可以进行成语接龙、数字叠塔、师生名字镶嵌、历史故事等活动,收效很大。

2.进行散文诗歌的品赏,练习写对联,猜谜及自制谜面。学生最感兴趣的是自创师生名字的谜面,虽然有些幼稚,但在快乐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开启了学生的创造才能。玩转语言,玩透语文,学生再面对课本、考试、竞赛等,便能找到“老叟戏顽童”的快乐。

第2篇:传统文化中的和文化范文

一、中国品牌包装设计的概况

1.中国品牌包装设计的发展现状。在我国,伴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包装产业也随之发展壮大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主要产业,但由于经济形态、消费群体的多样化,中国包装设计市场缺乏规范性和规律性。虽然包装设计风格多种多样,但能够代表中国民族风格的产品包装设计少之又少。2.中国品牌包装设计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首先是由国内消费群体的特点所决定的。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民众的审美思维、审美情趣并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速度。特别是加快开放步伐,多种外来文化蜂拥而至,民族文化受到强烈的冲击,导致传统文化在一定时期内处于被抑制的状态。其次是由设计理念决定的。在欧洲国家,虽然他们的商品包装设计遵循一定的国际标准,但同时也保持着各自的民族风格。中国同行许多人的选择盲目模仿与抄袭,丢弃了本民族的文化元素和文化特色,无法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播。只有转变设计理念,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有效的推广,才能建立起消费者对民族品牌的信心和忠诚度。最后是由人才结构决定的。我国规范化设计教育开展得比较晚,包装设计缺乏创造性与生命力。近年来包装设计专业团体、设计组织虽然数量有所增多,但缺乏规范性。高校培养的专业人才需要与其有效地整合,方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体现人才价值、提高设计水平。3.现代包装设计的发展趋势。根据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情况,局部地区的经济水平已经出现赶超发达国家的趋势。伴随着本民族企业的崛起壮大,国人对民族品牌、民族文化形成全新的认识与重视,不再盲目追求外来文化。这将大大地促进民族企业的发展、加快传统文化元素在包装设计中应用与推广、提高设计人才专业素质,将使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完美的融合到现代包装设计中,并被消费者接受与认可。同时,随着人类环保意识的增强,“绿色包装”将成为包装设计的主导理念。而中国传统图案、传统文字、传统色彩、传统材料等传统文化元素恰恰能够使得“绿色包装”得到充分的展示,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视觉效果。

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符号相结合并应用于包装设计的优势

首先是中国传统元素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产品包装设计的视觉组成要素主要包括图案、文字、色彩以及包装材料。视觉组成要素能够直接影响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也是品牌形象的外在展示和传播。因此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充分应用于现代包装设计,重点要从传统图案、传统文字、传统色彩以及传统包装材料出发。1.传统图案在包装设计的应用。中国是拥有悠久文化历史的文明古国,时间积淀了大量宝贵的传统文化,其中传统纹样具有一定代表性,特别是吉祥图案,更是家喻户晓。如橘子和梨放在一起寓意“大吉大利”;牡丹花寓意“花开富贵”;石榴和蝙蝠放在一起寓意“多子多福”等等。在现代的包装设计中,运用这些传统图案不仅能够让受众对原本熟悉的形象心领神会,更能够使设计深入人心。但直接套用原始的传统图案会使设计作品跟不上时代步伐,这就需要设计师根据实际情况,重新构造图案形态,传承并创新地去使用传统图案。2.传统文字在包装设计的应用。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长河里,汉字作为一种独特的记录形式,凝聚了各民族的文化理念,成为造型独特、别具一格的艺术品。在《说文解字》中,编者许慎将汉字构造归纳为六种规律,即象形、指示、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而汉字的结构具有平衡和谐、点线结构相互牵扯等特点,将其运用于包装设计中,能够把文字以“形象”的形式表现出来,充分展示民族传统文化,达到无可替代的艺术效果。3.传统色彩在包装设计的应用。在包装设计中利用中国传统色彩所具有的独特神韵,可以促使消费者对产品建立具象概念和丰富的想像,进而激发消费者对商品的好感度,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4.传统包装材料在包装设计的应用。受到东方美学观念的影响,首选天然的、没有装饰的物品作为包装材料,称之为自然美;其次选择简洁装饰但不掩盖自然美的物品作为包装材料,称之为和谐美;最后选择需通过设计师加工处理后方可展示出美感的物品作为包装材料,称之为人工美。例如木材原有形态的肌理效果便可以充分展示大自然的气韵,纸张则可以根据本身的韧性、厚度等特质体现包装肌理,竹材则可以根据形态特点进行截取并深入地雕刻。随着制作工艺的不断发展,设计师可以选用的材料更加多样化,传统的设计风格更加易于借助现代设计手法加以表现,甚至可以通过科技手段完成仿古材质的包装设计,将古代传统特色与现代科技手法融为一体,营造出特殊的质感效果。其次是现代设计符号传播的特点。现代设计符号在包装设计上的应用各不相同,每一种符号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例如图像性符号能够通过再现、类比、抽象等手法来传播信息;指示性符号能够运用因果、临近等指示关系让受众了解所表达的意义;象征性符号则是将设计的主题内涵和某种象征性符号所蕴含的意义相吻合,使其达到传播该设计主题意义的效果。

三、如何在包装设计中将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符号完美契合

首先是在传统的包装设计中融入具有个性感、时代感和新鲜感的现代符号。信息产业迅猛发展,大数据时代对各行各业产生巨大影响,包装设计也不例外。多种高新软件开发并应用于包装设计,能够将原有的设计创意更加鲜活的展示出来;能够使中国传统元素摆脱原有的手绘稿、黑白稿的局限,通过印刷手段将其以新颖现代符号的多种形式表现。包装设计在充分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现代设计符号的精华,使创意精致的包装设计既具有传统文化元素的独特魅力,又能够给人以全新的个性感、时代感和新鲜感。其次是在现代设计符号中融入“中国哲学”的设计理念,挖掘品牌文化内涵。很多设计师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理念并不深刻,所以在他们的设计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不能被合理地利用,进而促成西方文化的“侵略”。但事实情况并非如此,中国哲学为中国古代的各家思想,其中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在现代设计中最为常用。在产品包装设计中,将传统的“中国哲学”作为设计理念依据,借助现代设计符号作为表现形式,把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符号完美结合,进一步挖掘民族品牌的传统文化内涵,推动传统文化转型和整合。最后是加强国内包装设计师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认识与理解。包装设计师需要深层次的了解、理解关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并将其应用表现于设计作品。而这种艺术表现,并不是单纯地将包装材质转换成传统陶瓷、将包装图形转换成国画,而是需要设计师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掌握传统文化元素的精髓,构建一个具有符合中国特色的包装设计艺术体系,并通过与现代设计符号结合,打破民族局限性,真正使民族的包装精神得以发展。

第3篇:传统文化中的和文化范文

    传统文化对锻造人文素养、完善人格的作用不可小觑。中国传统文化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一个包罗万象的文化生态,并且难能可贵地有机统一、相互融合。古往今来,教育都强调“文道结合”,在“传道授业”的同时培养道德品质,中学美术教育除了注重知识传播和技能锻炼,更重要的是通过艺术的熏陶砥砺道德品质、完善人格修养,实现对人精神世界的塑造。而要实现这一目标,传统文化积淀的精神财富则是取之不尽的瑰宝,中国传统文化中闪耀着崇高的人性光辉,胸怀、仁爱、诚信、修身、立志、廉洁、牺牲……这些美德都是传统文化的信仰,也同样应该成为我们锻造人文素养、完善人格的信仰。

    传统文化对拓宽审美视野、提高艺术修养大有裨益。中国传统文化凝结了哲学和艺术的结晶,在中医、科技、文学、艺术、教育各个领域积淀了无数令人为之倾倒的作品,其形态、功能、内涵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和精神状态,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宝贵财富。脱离传统文化的积淀空谈艺术修养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人们欣赏顾恺之的《洛神赋图》时,如果对《洛神赋》毫不知晓,则很难对画中展现的情节和意境有深刻的理解,进而体会其巨大的艺术价值,更无法进入“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艺术境界。同样,如果不了解“云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在古代建筑、雕塑中的广泛应用,尤其是其代表的“渊源共生,和谐共融”的理念,那么北京奥运火炬“祥云”的诞生也是不可想象的。传统文化和中学美术教育间存在着无法割裂的关系,是美术学习和创作永不枯竭的智慧源泉,只有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刻的理解,才能真正拓宽审美视野、提高艺术修养,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进入更深的艺术境界。

    2 传承发展——当今中学美术教与传统文化结合亟待加强

    “重知识,轻素养”根深蒂固。当前中学美术教育在提升人文素养上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重知识,轻素养”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善。一是注重美术技能传授,忽视审美感受培养;二是注重美术形式学习,忽视文化底蕴积累;三是注重美术学科本身,忽视跨学科交流。这种局面下,美术教育容易流于形式,导致部分学生文化素质苍白、难以厚积薄发,因此,强化传统文化的熏陶,从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中汲取精华,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积累文化功底,是一项现实而紧迫的任务。

    “重洋轻土”一度普遍存在。毋庸讳言,当前我国中学的美术教育实践中仍然存在“重洋轻土”的现象,表现为大量采用西方的美术教学模式,侧重西方美术能力锻炼,比如绘画上过分重视素描、色彩(水粉、水彩、油画)、速写等西方画种教育,忽略中国画的表现技法和形式。重视这些并无不妥之处,西方的焦点透视、解剖学、光影素描等能力的锻炼也是非常重要的,不妥的是厚此薄彼、“重洋轻土”。这种情况下,容易使人在文化意识尚且模糊的状态下,盲目追求“中西结合”,追求表面形式,忽视精神内涵,这对培养真正优秀的美术人才并无益处。当今世界文化发展趋势是相互融合、取长补短,我们应该时刻清醒地认识到,只有立足传统文化,我们才能“拿来”得更理直气壮,避免陷入盲从和消极。

    3 多措并举——立足传统文化土壤实现中学美术教育的发展提升

    中华民族要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建立一个兼具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和谐社会,在各个方面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将大有裨益,对中学美术教育而言,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3.1 在优化课程设置上下功夫

    课堂教学是最直接、最基本的教学方式。可以考虑在中学美术课程中增加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学课程的比例,加大跨学科交流的力度,把优秀艺术作品引入课堂,充分利用课程设置的示范作用,鼓励学生广泛深入地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欣赏传统文化的艺术价值,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的传统文化底蕴。

    3.2在创新教育模式上下功夫

    美术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既可以让优秀的内容走进课堂,又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博物馆、美术馆,走进节日风俗、祭祀仪式,有条件的中学还可以鼓励学生“走出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进行社会实践,到国家重大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实地考察感受,了解我们国家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起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进而进行保护和传承。同时,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教育和交流也是创新教育模式的应有之义,在这种教育环境下,师生之间的教育关系也应相应扩展,发展充分交流、合作、激励的互动教育关系。

    3.3 在搭建交流平台上下功夫

第4篇:传统文化中的和文化范文

本文阐述了传统文化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作用,探讨了在城市景观设计中运用传统文化元素的途径与方法。指出要加强地域性文化传承;增强传统元素与色彩的运用;提高传统文化意境的运用水平。

【关键词】

传统文化;城市景观;设计;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世代相传的有一定特色的思想、道德、风俗、文化、艺术、制度、技术等等一个外延很广的概念。从静态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封建社会不同时期的文化总和;从动态上看它还包括从过去传承下来的至今还存活于我们内心深处发挥影响的那些习惯、伦理、方法和文化心理。

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运用在城市景观设计中,便是本文拟探讨的重要问题。

一、传统文化的运用可以提高景观设计的档次

景观设计指对包括家庭住宅院落,城市的街道、休闲广场、活动公园、桥梁、河流、绿色用地等区域的规划与设计。使之形成科学美观的办公区、居住区、工业区、商业区等。

中国古代早已形成了观点深刻、独具特色的景观设计理论,并创造出了数不胜数的经典案例,如大唐芙蓉园、圆明园、苏州园林等。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直接影响了古代景观设计理念。诸如儒家的“礼制思想”,我们抛开等级观念不说,其中的“中和”思想就对景观设计有很大影响。具体来说就是保持中正仁和无不及无不过的谦谦君子之风。体现在景观设计上就是在进行城市景观设计时要与本地文化、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在庄重而不失情趣的设计风格之中体现一种宁静优雅的含蓄之美。道家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更是在古代景观设计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且独具特色,将独具特色的中华传统文化元素运用于景观设计中,能将往昔的辉煌照进当下的现实之中,从而激起久违的民族自豪感与美好的记忆。能使中国的景观设计变得与众不同,使中国的景观设计拥有自己的独特品格。

二、如何在景观设计中运用传统文化元素

传承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中国经过上下五千年的发展,园林的形式与内容颇为繁杂。传承问题在园林中指的是文化的传承(地域性会有很多不同的文化)、意境的传承(中国讲“禅”,在园林中运用较多)、传统美德的传承(比如大树旁是小树,尊老爱幼)、中国艺术的传承(讲究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等。

1、地域性文化传承

在崇尚人文精神回归的今天,常听见“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句话,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发展史,我们民族的美是独有的,但美是没有国界的,所以我们民族的美也是世界的美。我们要善于在古典风格中体味现代生活的味道,要在现在景观设计中找寻传统文化的影子,寻找我们或许遗失的美好,从而创造景观的独特品质。例如浙江杭州西湖文化广场,纵览整个广场,我们会发现它是以杭州特有的西湖文化、古塔文化和运河文化为建筑背景,并巧妙的结合了现代文明的瑰丽意象,出色的体现出了秀外慧中的吴越文化本质。再如陕西西安的大雁塔北广场的景观设计,整个广场由水景音乐喷泉、园林景观、休闲文化长廊和旅游商贸设施等组成。广场以大雁塔为中轴分为三大部分,中间为音乐喷泉,左右两侧分别为“唐诗园林区”、“法相花坛区”、“禅修林树区”等景观,南端设置“水景落瀑”、“观景平台”等景观。将一系列诸如中国结、唐诗雕塑、戏曲脸谱、开元通宝、剪纸等陕西传统文化元素穿插其间。从容地烘托出了本地的文化特色。

2、传统元素与色彩的运用

我国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在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里,有许多独具特色的元素得到了世界范围内设计师的青睐,其中有诸如中国书法、中国结、国画 、篆刻印章、京剧脸谱、观音手、龙凤纹样、祥云图案、太极图等这些寓意深刻的民族图案。许多设计师将其运用到自己的景观设计中,不仅表达出了中华民族深刻的文化内涵,而且向世界介绍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并很好的起到了本民族文化传承的作用,同时又使景观设计的品格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例如,将祥云图案和龙凤纹样等元素通过雕刻或手绘的手法装饰桥梁栏杆或空白墙壁,能将文化中寓意的祈福与祝愿的美好意愿传达给民众,使民众内心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感与文化归属感。

景观的色彩是景观表情定位的首要元素,在城市建设、景观设计方面,对于色彩的运用也是多样的。比如明朝以后,在故都北京,只有皇亲国戚才能住在红墙黄瓦的建筑中,百姓的建筑只能是青砖青瓦。但在雕梁画柱方面,色彩的使用也是十分丰富的。民间建筑多为黑瓦白墙。将传统色彩运用到景观设计中,能有效地营造景观的表情。

3、传统文化意境的运用

设计结合自然,中国古代建筑园林设计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力求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对今天的城市景观设计仍有现实意义。

中国古典园林营造丰富意境的最重要的手法,是采取曲折而自由的布局,用划分景区和空间、以及“借景”的办法。在空间布局方面,通常使用风景开合、空间对比等手法。在借景方面,《园冶》一书中,总结为五种方法,即“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利用具有浓厚民族风格的建筑物,如亭、台、楼、阁、廊、榭、轩、舫、馆、桥等,配合自然的水、石、花、木等表现园景的不同情趣。还可运用一些诸如引导与暗示、藏与露、渗透与层次、叠石观水等艺术手法,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景观空间意韵。还会吸取其他艺术领域的优点,比如诗词、山水画等,将其“中和”的思想融入景观设计中,巧妙地将自然与建筑物融为一体。实现写意与写实、自由与规整和谐统一的效果。例如,奥运森林公园以及中心区景观规划设计就是巧妙地运用了传统的阴阳哲学,依据方位设计了3个景观区,分别代表“历史”“现在”与“未来”。并充分吸取了中国古代庭院建筑中门的设计理念,结合现代设计手法在公园的起点方位将奥运五环标志设计成了大门,并巧妙构思了起点和终点,每个空间的设计无不很好的展现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精神。

第5篇:传统文化中的和文化范文

[关键词]传统文化;民族元素;现代设计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各种科技成果的诞生使现代产品的功能达到了近乎完美的水平。现代人在选择产品时已不仅仅满足于功能的先进和使用的便捷,人们更为重视的是产品的情感元素和所具备的文化内涵。设计在现代生产和生活中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如何创造出优秀的设计作品,是现代设计师共同的课题。经过了时代的沉淀和众多设计风格的变更,现代设计正朝着一个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各种各样的设计潮流此起彼伏,种类繁多的设计风格百花争艳。但纵观所有富有生命力的成功设计,无不具备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它们都浓缩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内涵,总结了多年来积累的传统文化,综合了各具特色的民族元素。文化在现代设计中所体现的比重越来越大,大多数文化受益于传统,是在传统和民族的基础上升华而成,所以重视传统、挖掘民族元素是当今成就优秀设计的一个重要出发点。

可见,传统文化和民族元素在现代设计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并且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正在逐渐成为新时期时尚设计的焦点。

一 传统文化和民族元素深刻影响着现代设计和时尚风格

现代设计是一个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发展相结合的综合产物。时展到今天,科学技术水平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在现代设计中,设计师更加关注如何将文化理念与情感因素融合到时尚设计中来,如何求得产品功能与人们主观感受完美的统一。而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也就是说,文化从传统中来,在实践中发展,在民族化中得以提炼和升华。所以要想完全摆脱传统文化和民族元素的影响,创造出完全属于自己的设计经典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纵观设计史上任何一次设计思潮,任何一种设计风格,乃至任何一件优秀的设计作品,无一不是具备了充分的传统文化基础,在传统基础上加以升华和革新的。因此,我们可以说传统文化对艺术设计以及科技发展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并通过艺术与设计,对时尚风格起到了引导作用。

现代设计不能摆脱传统约束而独立存在

所谓传统文化,就是人类自在以往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出的一切文明成果和价值取向。而我们今天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对明天而言,也是传统文化。也就是说人类文明是这样递进着前行的,我们今天的成就总是踩在前人的肩膀上创造的,想要摆脱传统的束缚而标新立异出新的文化是不可能的。现代设计也是如此,如何将传统文明提炼融合到当今的设计中,使其具有历史的积淀和文化的底蕴,是现代设计师所要探索和追求的。

现代人中有人认为传统的、民族的,就是落后的、过时的,是与现代设计毫无联系的,是被时尚设计所摒弃的,这种想法是十分偏激十分片面的,是融合了强烈的主观感受的。事实上,人类文化发展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向前递进的过程,是从总体上保留精华去除糟粕的过程,虽然还会有一些负面的内容存在,但那些能够经历了千百年岁月而被保留下来的,也就是能够对今天和明天产生巨大影响的,是文化的凝结和精华。如果我们粗暴地将这些传统文化的产物视为落后和过时,将是何等的无知和迂腐。

综观文化与设计的历史,从敦煌的壁画到距今7000~5000年的仰韶文化,各种逼真的形态、丰富的色彩和对自然界人与事物准确的把握,有很多是现代人所望尘莫及的,你能说它们是落后的吗?从古埃及法老的金字塔,到哥特式、罗马式气势恢弘的建筑,一些至今对我们来说仍然是未解的迷,你能说它们是过时的吗?

传统艺术与设计为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的经典内容,而我们现代设计师要做的,就是如何领会和提炼这些传统元素,将其融会贯通,领会其设计的深层内涵,将好的风格与原理应用到现代设计中,为现代设计服务。

设计中的文化含量引发产品的情感因素

现代产品一般给人传递两种信息:一种是知识的,即理性的信息,例如通常提到的产品的功能、材料、工艺等,是产品存在的基础;另一种是感性信息,如产品的造型、色彩、使用方式等,这与产品设计中的文化体现有关。

而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又是传统人文在时展中的积淀。事实上,艺术家和设计师的创作灵感,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本身的文化与艺术的修养。这种修养,又直接来源于对自然、社会和历史知识的吸收,来源于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领悟。只有当设计师的文化修养与使用者保持在同一立场,才会引起共鸣,其设计作品才有可能得到人们的认可和情感的回应。

在这个多元化的世界上,相同文化背景、相同民族的人总会对本民族风格的设计表现出特别的情感与偏爱,而对于其他民族的设计风格又会表现出好奇,设计师如果能够较好地将民族文化融合到时尚设计中,就能够在情感上打动使用者,使产品在功用的基础上,上升成为情感的寄托,使其文化内涵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经典的才是领导时尚的

现代社会,充斥着各种流行元素与时尚风格。而缔造这种种时尚的源头,正是传统文化的基础。正是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新生文化,使设计师产生了新鲜的灵感,产生了时尚、前卫的设计。

台湾设计杂志曾经载文说:展望21世纪的设计趋势,复古主义、新自然主义、传统材料的复苏、色彩情感化等将是发展的重点。这也证明了设计中不管应用了多少流行的语言和时髦的元素,归根结底都来源于传统文化的积淀。时尚的设计风格,也有可能回到历史的品位之中去。

二、东方传统文化和民族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体现

这里所谓的东方主要指中国。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其传统文化渊源流长。中国又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又有其特有的文化基础。在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国是唯一一个不间断地将文化一脉相承流传下来的国家,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对中国文化情有独钟的原因。在现代设计中,融合了中国文化的设计是十分常见的也是 非常成功的。

在设计上,从古至今,中国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设计文化,这种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精华,也传承了华夏民族特有的艺术精神。中国传统设计重在体现和谐、庄重和丰富的想象,具体说来大概有以下四个特点:

(1)中国风格的设计注重精细的艺术表现和工艺技巧,使用大量的图案和饰件表达丰富的想象,设计中体现出一种浪漫主义的情调,具有浓厚的艺术色彩。

(2)中国风格的设计注重气派稳健的氛围效果,给人以和谐和秩序的美感。整体风格严肃庄重,质朴高雅,体现出具备浓厚文明底蕴下的浑然天成。

(3)中国风格的设计注重营造和平统一的设计氛围。在以孔孟之道为文化内核的思想指导下,人们对于设计的追求也力求稳重、平静。设计中力求突出一种平均、共荣的整体效果。

(4)中国风格的设计具备鲜明的民族性。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鲜明的民族个性。“在一个大的文化背景下,存在着许多有着很大区别的民族文化分支:岭南文化,上海文化、京派文化、备民族的风格等等,都在影响着与其相关的现代设计。”

由于中华文化的渊源流长,在现代设计中,中国元素是十分常见的中国传统颜色的应用也是十分普遍的。有些外国人认为中国的民族色就是大红大绿,其实这充其量只能算是中国的民间色,不能代表中国色。认真参观过故宫和欣赏过中国传统艺术作品的人都不难发现,中国色有特有的色彩体系,虽然也是红、绿、蓝,但和西方的红、绿、蓝有着明显的区别。

中国的红是珊瑚红,绿是绿松石的绿,蓝是青金石的蓝,这三种颜色是国画颜料中的根本色,也是中国文化中的珍贵色。比如蓝色,西方人喜欢的是宝石蓝,基督教堂的穹顶都是使用的这种颜色,而中国文化中的青金石蓝,则要更加浑厚庄重,仔细观察,在我国的佛教寺庙中就经常可以见到这种颜色。

现代设计中有一些成功的案例,就是因为很好的应用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元素而获得成功的。例如著名的可口可乐公司,在首次登陆中国的时候就掀起了一场“红色旋风”的品牌宣传热潮,公司将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连年有余(鱼)”和可口可乐的商标巧妙的结合在一起,使中西方文化十分自然的融会贯通,既体现了东方的文化,又宣传了自身的品牌,收到了良好的市场效应,这就是将传统文化和民族因素应用到现代设计中的成功典范。

我们从中国的服饰设计文化中就能够看得出传统文化与民族元素对于中国现代设计的重大影响。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中国的服饰设计,一直徜徉在传统与现代、古典与时尚之间,在服饰设计中,传统与现代、古典与时尚有着更密切的交融,以至于人们很难辨别它们中间的传统与现代、古典与时尚。

中国服饰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原始社会、夏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金元、明清,直到近现代,都以极其鲜明的特色为世界瞩目。每一个时期的中国服饰都有其特殊的文化内涵、时代特征和民族特点,这些元素至今仍然被现代服装设计师应用着,并且造就了最为流行的现代时尚服饰作品。例如前一时期流行的唐装热,就是流行设计时尚追寻古代文化的一个很好的体现。另外还有一些民族服饰元素,也成为了时下流行服装设计应用的热点,在各种设计大赛中,以全新的形式应用到时尚设计中来。

三 西方传统文化和民族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体现

这里的西方指的是欧洲和美国。西方的设计充满了躁动、不安和遐想。从文艺复兴开始,欧美的设计发展经过了一个漫长且复杂的过程,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设计运动和设计流派。从拉斯金、莫里斯的工艺美术运动到新艺术运动、美国设计革命;从风格派、构成派到现代主义、机器美学;从艺术装饰风格、流线型风格到新现代主义高技派,再到波普风格、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每一次设计风格的变更和设计流派的诞生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和特殊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都是在传统基础上的改良和进步,也都是受着民族与文化制约的。

西方设计的风格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西方设计崇尚人与自然的美。设计中突显自由、方便、轻松和活力。简约的风格是时下西方流行的设计风格,体现出西方文化中追求高尚、简洁的特点。

(2)西方设计注重表现个性。西方文化中很注重自身价值的体现,其设计也经常使用夸张的色彩和造型来打破视觉和心理的平衡,来表现自我,创造自我。树立别具一格的设计特点。

(3)西方设计追求感官刺激,喜欢运用新颖、个性化的元素来表现另类、性感等,形成不寻常的感官刺激。

经历了较为热烈的设计发展变革,西方的现代设计发展得较为成熟,西方人很善于将其传统的元素应用到现代设计中来。例如将古代哥特式和罗马式的建筑风格加以提炼,并将其元素应用到时尚产品的设计中,创造出优秀的设计作品。再比如一向追求时尚的欧洲设计文化,在现代商品设计上,也常常受到拜占庭风格、巴洛克艺术风格、洛可可艺术风格等传统设计风格的影响,虽然这些都是20世纪以前所积淀的文化,但时至今日,仍然被现代时尚设计师交替使用着,并且常常被人们视为最摩登、最时尚的流行设计。

这些应用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因为如果能够将传统风格和民族文化很好的应用到时尚设计中来,就很容易引起使用者在情感上的共鸣,提升产品的文化和艺术价值。

从欧洲最著名的雕塑、绘画和设计作品中,我们也会发现,那些堪称世界精品的,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是历史文化底蕴丰厚的艺术设计作品。在欧洲的艺术宝库中,那些世界大师的绝笔,大都取材于古希腊神话等历史文化中,那些经典的设计作品,也有很多来源于传统风格的延续。可以说是古希腊一罗马文化造就了欧洲现代文明。牛顿曾经说过,我们比前人看得远,是因为我们总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现代欧洲人,就是站在古希腊一罗马文化的巅峰上,创造了今天引以自豪的现代设计文明。

四 如何更好地促进传统文化和民族元素与现代设计的结合与发展

现代设计经历了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这同时也是一个滚动发展的过程。在现代设计中,我们既应该重视与时俱进,又要同时注重与传统文化的一脉相承,形成一种互动关系,在反映设计文化的同时,推动设计文化的创新。

第6篇:传统文化中的和文化范文

摘要:“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中原地区有“居天下之中”的独特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是我国较早开发和进入文明社会的地区,素有“文明摇篮”之称。中原传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承与发展华夏文明必不可少的主要元素。中原传统文化对历史记忆和文明元素的承载需要保持、发展、传承和创新。增强中原传统文化传承,有效发挥其物质性、社会性和精神性的文化属性,为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助力。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6)10-0002-03

任何一种文化的传承,都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漫长过程。文化传承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去糟粕留精华的过程,能够通过物质、社会和精神等属性加以不断延续的文化,最终得以传承和发展。文化是人类各种信息的有效载体,传统文化是人类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某个民族或地域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民族或地域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从人类诞生和文明起始的那一刻开始,传统文化就是文明元素和历史记忆的代表,它承载了千万年的沧桑变化,延续了人类文明的成就。

1中原传统文化是华夏文明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源流

文化是一个由少到多的发展史,从不完美到精致化,是一个日臻完善的历程,是一个延续与传承发展的历程。优秀的传统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具有不屈的追求和执着的精神财富,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的关键支撑。

华夏文明自夏代开启了三千多年的历史,在时间长河中,中原地区一直是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的核心,前后共有二十多个王朝的二百余位帝王在这里建都或将都城迁于此处。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汉字与姓氏都是传承中华文明的载体以及中华民族血亲的主要象征,它们均发源在此并日益繁荣兴盛。从某种程度上讲,中原的发展史是中国历史进程的写照。中原传统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所呈现出来一些特性,都足以表明它是中华文明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源流。中原传统文化亦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需采取更多的措施,凝聚社会各界的力量,大力推进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迅速扩大其知名度,不断提高中原传统文化的竞争优势。

1.1发掘中原传统文化的历史记忆和文明元素

“天下设九州,河南为之重”,自古以来中原都是兵家必争之地,便捷的交通和丰富的资源、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浓厚的中原传统文化孕育了河南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诸多优秀品质。中原地区被称为中华文明的摇篮和礼仪之乡,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许多风俗习惯的中原人勤劳勇敢、代代相沿,渐渐积累形成了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中原传统文化。

河南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五六十万年以前,据考古发现,在河南的南阳云阳镇一带发现过猿人臼齿化石,可以认为云阳猿人与北京猿人处于同一时期。从远古时期开始,我们的先祖就在中原大地上繁衍、开拓和劳作,创造出了令世人赞颂的史前文化,如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相传伏羲、女娲在中原一带奠定了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基础。到目前为止,河南淮阳依旧保存着的太昊陵,其规模非常庞大。著名的“中华第一大帝”轩辕黄帝,就诞生在如今的河南新郑,并在这里建立都城。从中国第一个世袭奴隶王朝夏朝建都于河南偃师,到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覆灭,在这四千多年的历史中,河南就曾处于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域长达三千年之久,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也曾经几度达到鼎盛巅峰,从古至今,二十多个朝代均建都或迁都于此。中国的古都,仅河南就占四个:商都郑州、殷商古都安阳、九朝古都洛阳、七朝古都开封。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河南的千古先贤人物人才辈出、群星璀璨,如:古代哲学家、思想家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许慎、程颐、程颢等,政治家、军事家管仲、李斯、刘邦、张良等,再如科学家和医学家张衡、张仲景、李诫、郭守敬、许衡等,文学家、艺术家杜甫、韩愈、欧阳修、白居易、李贺、李商隐、刘禹锡、吴道子、朱载值龋近代以来的历史文化名人刘青霞、吉鸿昌、彭雪枫、杨靖宇、冯友兰、姚雪垠、徐玉诺、李省⑼跤烂竦取

自唐代以来,洛阳牡丹就有“甲天下”的美誉。北宋时期流传着“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的习俗。每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牡丹花争奇斗艳,美不胜收。早在一千多年前,信阳已成为我国的茶区之一;新郑则是枣的发祥地之一,千百年来,民间广为流传着各种关于枣的风俗和技艺。河南是中国功夫的故乡,著名的少林武术发源于此,陈式太极拳也最先于河南发扬并流传开来。

国内外知名民间工艺品更是令人目不暇接,如开封汴绣的针法多变令人叹为观止、南阳玉雕的精美造型让人过目难忘、洛阳唐三彩栩栩如生使人大为赞叹、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古老朴素以及民间泥玩的风趣幽默,当然还有烙花、烙画等不胜枚举。中原地区自古以来都是百家争鸣、人才济济,不仅拥有安阳、洛阳、开封等千年古都,还涌现出儒、释、道的各种思想交汇;不仅有名满天下的美食和酒文化,还有多种多样的书画、戏剧、武术。中原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

1.2传承和发展中原传统文化

第7篇:传统文化中的和文化范文

普世价值的内涵和实质

普世价值是已经存在的,并不具有广泛争议的公共秩序以及风俗习惯。在哲学等人文科学上,普世价值泛指那些不分领域,超越宗教、国家、民族,出于人类的良知与理性之价值观念。

在一定的条件下,相对存在“普世价值”。全球化造成了世界各个国家普遍的联系,这种联系是以双方的共同利益为基础,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的条件下,所形成共同的信任、价值的认同。从的观点来看,并不笼统地否定普世价值,但是必须在具备一定的共同利益的前提下存在,如无共同的利益,普世价值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存在。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来看,不存在抽象、永久不变的普世价值。当面临全人类面临的共同的自然、环境、反恐安全等问题时,会形成具体的、暂时的普遍共识。

不存在普世价值。以唯物的、历史的方法看,具有属于全人类的精神文化财富,但在阶级社会中,作为意识形态的思想文化的历史性继承,同时是与其经济基础和整个社会发展的要求所进行的文化改造和文化创新相统一的,从根本上看,其实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一劳永逸的普世价值。

普世价值与中国的文化的民族性

中国传统的“普世”价值观久已有之。老子的“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道损不足而不有余”。孔子观点有:“天下大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些哲学命题都是认为任何事物具有多样性和统一性。自古至今,先贤的思想的历史传承,让我们文化的民族性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普世价值”。在今天,用一个“文化自信”向世界彰显着具有我们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所带来的巨大生命力。

中国艺术文化中民族精神传承的重要性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各知识阶层发生重大观念的改变,必须树立民族精神,坚定核心价值观。全球化在改变世界,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全球化推动了文明的转型,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我国由经典的社会主义向有特色的社会主义转型。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在整个进程中,世界性的联系导致世界的改变,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世界已经离不开中国。在此进程中,中国社会各知识阶层的观念发生了重大的改变,打开国门学习,有这么一部分人,相信“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文化自信方面妄自菲薄,易于丧失传统“真、善、美”的标准,中国优秀的传统艺术文化中所倡导的民族精神亟需传承和发展,坚定中国的核心价值观,这是我们实现自己的“中国梦“的必要保证。

艺术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相统一的要求。艺术的美,就是自由,创造规则,改变规则,艺术源于人和服务于人本身,人的情感、感悟的析出,可以创造出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美。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科学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存方式和交往方式,在艺术文化领域,现代科技的手段与传统的艺术相结合,创造了不少展现本民族文化的优秀作品。例如,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上,2008尊中国古代打击乐器――缶发出动人心魄的声音,2008名演员击缶吟诵“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自古,秦就有击缶而歌,加之高科技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向我们展现了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强大的民族自豪感蕴含其中。但在魍秤胂执的融合,科技工具辅助艺术的过程中,艺术价值理性所追求的人本主义精神,与工具理性也会出现失衡,科学技术盲目崇拜,追求经济利益,作品缺乏精神主体,形式繁杂,在这样的作品中,人的能动作用降低,工具的使用占主导地位。主体和客体相倒置。艺术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失衡。艺术创造被异化,艺术作品的美感降低,作品无法传承艺术作品中优秀的民族精神。所以,对于弘扬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中的民族精神,是在科技革命下,努力实现文化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融合统一的重要保证。

传统艺术文化中传承我国民族精神几点想法

利用信息技术为手段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乐谱是承载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符号体系,工尺谱是中国传统的记谱法之一。因用工、尺等字记写唱名而得名。它与许多重要的民族乐器的指法和宫调系统紧密联系,在中国古代跟近代的歌曲、曲艺、戏曲、器乐中应用广泛。现在只有部分从事音乐工作和音乐研究的人员能了解和使用工尺谱记谱法为载体的乐谱,大量的传统音乐作品不能译解和传播。目前,已开展对工尺谱的数字化过程和数字处理变换,利用数字化过程和数字处理过程的数据进行存储、处理、转化、识别等,从而提升了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保护了传统剧种如利用工尺谱记谱的昆曲等剧种文化的传播,促进了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承。

发挥现代科技的优势,结合地方特色,丰富传统艺术素材。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提到,“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注重地方文化特色,是艺术作品中饮水思源的表现。就笔者所生活的城市一西安来说,文化积淀厚重,有其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民俗风情。在作品创编中可以将具有典型的西北民族特色的声音以及各种具有地方特色的声音纳入音乐创作的基本材料。如流行于陕西以及西北等地的秦腔曲目,将电子音乐创作与电子乐器的演奏结合,在不违背戏曲舞台规律和戏曲美学原则的前提下,老式新用,使当代科技成果在传统舞台上发挥更大魅力。其次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中,以电子乐器演奏者为音乐制作人的音乐工作站可以减免舞台道具繁重、传统乐器难以齐备等因素。电子音乐与传统音乐相结合,通过电子音乐方式创造出来的新声音以及电子音乐与乐器的合作,极大地丰富了音响素材,扩大了传统乐器演奏的影响力,既继承传统又开拓创新,将传统意义上的音乐带入了新的认知领域,满足了人们不断追求新的音乐效果的审美需求。

第8篇:传统文化中的和文化范文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糟粕

所谓传统,是世代相传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遗产。中国的传统文化,则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对于人类的伟大贡献。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之所以能够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也是开创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与新道德的历史依据和现实基础。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一)中华文明的核心元素

(1)易经:可以说是百家思想之源:天行道,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其乃阴阳五行辩证思想的源头,具有超越古今的大智慧!(2)道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世界客观规律本质的科学观,也是追求自然和谐的生命观!(3)儒家:人之初,性本善! 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以人性本善为出发点,追求博爱与大同世界,追求和谐完美的人文主义,讲究人文伦理,是人文思想的集中表现。(4)法家:人之初,性本恶!洞悉人性中恶的部分,以严明的法律约束一切,短短几百年,成就了 秦国一统天下的霸业!(5)兵家:智慧超越古今的兵家---孙子兵法,这些先人高度的战争智慧的结晶,可是当今最发达的美国也在学习的瑰宝!也是确保华夏民族5000年长盛不衰的强大的军事思想保障!(6)医家:中医,博大精深,具有巨大的不可替代的超越时空的科学性实用性与高效性!(7)墨家: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用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①包容博大的精神。中国文化是开放的文化,是海纳百川的文化。中国文化从一开始,就在不断地包容并融合外来文化。②天下大同的精神。“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今天中国提出的“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理念,也是大同精神的体现。③中庸的精神。中庸不是当好好先生,而是一种为人处事上的恰到好处,是一种“黄金分割”的大智慧。中国传统文化倡导“智、仁、勇”的结合才是完善的人格,而非强调一端,就是中庸精神的表现。④时新的精神。“周虽旧邦,其命惟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都是时新的精神体现。⑤以民为本的精神。“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宣示,也是与中国传统文化以民为本的思想一脉相承的。⑥爱护他人和担当社会的精神。“仁者爱人”、“兼相爱,交相利”,都是强调对他人的关爱。中国传统文化认为,真正的个人幸福,必然是与他人及社会整体的福祉相连。⑦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每当民族危亡的时候,无数仁人志士总是义无反顾站起来,不怕牺牲自己,保卫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

(一)缺乏平等性。“平等”具有双重涵义。一是人际关系的平等,也就是人格上的平等;二是社会关系的平等,也就是法律(权利义务)上的平等。没有人际和社会关系的平等性,就没有个人的独立性;没有个人的独立性,就没有个人权利可言。在我国古代,首先应承担义务,而不是享受权利。个人受到礼教和宗法、国家和家族机器的强力压制,几乎无丝毫自由可言。皇帝随意杀死臣民,父母可打骂甚至杀死孩子。至于父母棒打鸳鸯、干涉婚姻!儒家的伦理道德严重摧残了人性。古代等级森严,虽然说“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但是更普遍的是“刑不上大夫”。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是法律上的平等。我们每个人,无论职业、年龄、职务有多大区别,人格方面都是平等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拜官主义”和“拜金主义”严重,人们很难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成熟的民主国家可以通过“理智辩论”进行沟通,做到“宽容异见”。

(二)缺乏科学精神。首先,我国古代关心的是人伦和社会而不是自然界。“四书五经”不谈科学,科举考试也不考科学知识。被李约瑟称为“最具科学精神”的道家,产生的一些科学成果不过是追求长生术的副产品。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古代不可能出现系统的科学理论。四大发明只是技术成果。其次,我国古代不重视工商业。“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商人的社会地位低下,经商被认为是不务正业。而近代科学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工业革命推动了近代科学的产生,近代科学的产生又推动了工业革命。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具有相互推动的关系。最后,我国古代缺乏形式逻辑。形式逻辑是数学的基础,而数学是科学之母。在诸子百家中,名家讲形式逻辑,可惜名家只破不立,其本质是诡辩论。《易经》和《道德经》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但辩证逻辑必须建立在形式逻辑之上,是形式逻辑的补充和发展,它本身不能取代形式逻辑。在没有建立形式逻辑的我国古代,《易经》和《道德经》恰恰破坏了科学的推理和实验精神,起了反科学的作用。形式逻辑不仅对科学影响重大,还对政治和法律辩论有重要影响。

(三)缺乏法治观念。在诸子百家中,法家讲法治,儒家讲德治。法家一度取得优势,但是因为过于刻薄寡恩,法家随着秦朝的灭亡而失势。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调整最基本、最重要的人和人之间、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从概念和性质上分析,道德是一般行为规范,而法律是高级行为规范。因此,法律是最大的道德。提高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道德水准,最重要的是国家机关首先要严格守法、执法。法律和道德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相辅相成,不能相互替代。而我国古代以儒家的“礼”作为事实上的“法”,抹杀了道德和法律之间的区别。法律规范具有严格的逻辑结构,即使是圣人制订的“礼”,也不具备法律的严密性。因此,“以德治国”本质上还是“以人治国”。“出礼入刑”混淆了民法和刑法的区别,“原心定罪”败坏了刑罚的原则。

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我们真正需要的不是评判传统文化哪些是精华,或者哪些是糟粕,而是探讨哪些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了或不合时宜了。对于不合时宜的传统文化,重要的也不是对其进行批判,而是将其封存(留而不用)或改造。改造传统文化,包括从心态上的改造和实际上的改造;所谓心态上的改造,即降低对该文化的笃信程度及其价值认同;所谓实际上的改造,即改造其不合时宜的成分,增加新的文化成分。例如,舞龙,在当初是一种笃信的求雨仪式,在今天则演变成了娱乐活动。又如,多子多福的文化观念,在今天则被优生优育的文化观念所取代。与此同时,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不仅仅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且也要不断地创造出新的文化来。中国人创造出来的新文化,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续,因为中国人的血液中和心灵里都有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和成分。

【参考文献】

[1]《中庸》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1964

[2]肖尚军.中国传统文化概要・武汉出版社,2007.

第9篇:传统文化中的和文化范文

关键字:传统文化;社区;大学生

一、引言

中国传统文化有各种表现形态,居中心地位的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以儒家伦理中心主义为出发点的信念。中国传统伦理政治思想,不仅决定了中国古代人的文化人格,而且决定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特征。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已经构成中国社会的文化背景。文化是一个 同意连续的整体,它的发展具有继承性、延续性。而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建设者,是民族的希望。现代化建设必须以传统文化为基点,否则就失去了发展创造的根基和依据。违背了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也就是说,现代文化是从传统文化中孕育出的,并且结合时代的发展所延伸出来的产物。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置身于中国传统文化这个大的文化背景之中,特别是在经济和文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院校面临的一项迫切的任务,而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切入点。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有利于改善大学生知识结构,丰富和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创新,而且有利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需要,也是社会文明发展的需要;传统文化教育不但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而且会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在大学校园中,大学生每天在课堂上学习专业知识,并没有很多时间去集合学习其他方面的知识。所以如何聚集学生是推广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问题。所以,学生每天住的社区楼宇则变成了既方便又有效率的学习之地。在社区楼宇中开展传统文化思想教育能更好的让学生接触到传统文化,并且学习到其中的真谛。

二、传统文化推广中面临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的课业压力也在逐渐增大。并且,来自于各方面的压力,使得他们不得不在课下去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并没有很多时间去了解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知识和宝贵财富。

并且,随着信息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迅猛发展和普及,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学习、娱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为大学生提供便利的信息获取途径的同时,也存在着巨大的危害性,大量不良信息充斥网络,给大学生心理和生理健康成长带来诸多不良影响。

所以,如何正确利用网络的优势,帮助我们让更多的大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急需思考的一个问题。

三、在大学社区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

(一)在社区中建立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室

在社区中成立工作室,由专业的指导老师带领。为了让大学生能够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必须形成全社区乃至全校都尊重传统文化的氛围,而社区工作室则为宣传的基地。让在学生课下,吸取传统文化精髓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帮助。定期拍摄宣传视频和录制音频在学校的电视台和广播站进行播放。并且,定期开展社区工作室研讨,不断创新好的想法,为弘扬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奋斗。

(二)注意“家”的概念,营造温馨、和谐的社区氛围

在中华的传统文化中,“家”的概念是非常突出的。家人是自己最为亲近的人群。所以,在社区中营造温馨、和谐的社区氛围将大大提升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激情。使大学生在大学的四年中始终保持处于一个健康的宿舍环境和浓厚传统文化氛围的社区,这样会大大的提升大学生的民族信念和凝聚力。这样,在毕业后将会更好的为社会和国家献出自己所有力量,更好的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

(三)网络与传统文化相结合

优化网络环境和培养大学生主体意识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学校、社区要担当起网络文化建设的职能,以社会主义为指导,把中华传统文化,带到网络阵地,同时,加强对网络的监管;网络媒体要加强自律,在抓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社会效益社区在建设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同时,要把大学生网络主体意识教育摆在重要位置,唤醒大学生主动参与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中,使大学生逐步形成网络参与的道德自律意识,自觉抵制不良信息,和不文明行为作斗争;社区环境教育的作用也不可忽视。一方面建设和优化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环境,一方面对大学生进行主体学习的意识,并重并举。

四、总结

中华五千年的年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宝贵的财富。如何去继承和发扬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本文中提出了以社区为载体,工作室为基础的社区传统文化建设。利用学生课下时间,更好的、更有效率的吸引学生参与到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的工作中。并且,注重将社区设计成温馨、和谐之“家”的概念。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传统文化中孕育的美和高尚的情怀。并且,利用网络传播快,受利面广的特点。正确的使用网络来传播和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