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初中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第1篇:初中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课堂;教育;调查

一、调查背景及对象

(一)调查背景

1.青春期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生长发育时期,青春期的生理健康、心灵健康、行为规范等都直接决定着人一生的发展。因此青春期是决定人的一生发展方向的重要时期。

2.2016年3月,县内一初中学生因不懂月经的生理卫生知识,又羞于跟老师、父母交流而失去了年轻的生命。

3.由分管副县长牵头,联合教育、卫生等单位,全县欣起抓实青春期健康教育进课堂热潮。

(二)调查目的

1.通过对正值青春期的初中学生调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引导他们对男女生殖器官的认识,正确处理与异性的关系,树立正确的性价值观。

2.通过调查,了解学生已有知识情况,并根据已有知识结构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有的放矢地将青春期健康教育融入课堂。

(三)调查时间

2016年12月26日至12月30日,共5天

(四)调查地点

思南县思林初级民族中学

(五)调查对象

7―9年级12个教学班的615名学生

二、调查过程及获得信息情况

通过围绕以下七项内容与来自思林中学12个教学班的615名学生交流,获取信息统计如下:

三、结论分析及建议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学生急切渴望获取生理、心理健康知识,但他们又羞于跟父母、老师发问,仅仅是与要好的朋友、同学进行有限的交流,而他们的有限知识来源主要依靠的是网络,这就使他们很容易进入黄色网站,对学生的生理、心理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成人感”的突出,对异性的好奇心理,性意识的萌动,加之身体上突如其来的第二性征变化,都让处于青春期的初中学生始料不及,因此在初中生的课堂中适当地渗透青春期健康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四、抓实措施及方法

根据调查情况,结合县教育局、县卫计局文件精神。思林中学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并取得成效。

一是开展好教师二级培训,由到县局参加培训的教师对全校教师进行全员培训。二是利用班会课开展主题班会活动,组织学生观看相关视频,用生动、直观的事例教育学生。三是由生物教师牵头,确立青春期健康教育专项课题,开展青春期教育进学校课题研究。四是举行学生手抄报比赛,对优秀作品进行表彰并在学校展板中展出。五是开展青春期健康小论文竞赛,让学生畅谈自己的感想。

通过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学生收获到了很多的青春感悟和认识,为他们安全地度过美好而烦恼的青春期指明了方向,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五、活动图片(部分)

⒖嘉南祝

[1]浙江省青田县船小:洪毓桢.《浅谈心理健康教育进英语课堂教学体会》,2013.01.

[2]顾维红,曹莹文.《心理班会:中学心理教育进课堂的新思路》,江苏教育・心理健康10/2016.

[3]北京市华夏女子中学:苗世荣.《少女课堂与女学生健康成长》.

[4]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华光中学:刘佳武.《优化体育课堂对“待进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考试》周刊2008年第31期.

第2篇:初中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一、提前重视学生的生理卫生教育

由于现在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各种传媒的影响,青少年青春期性成熟比过去提前了一到两年。这样,以前大多出现在初中阶段的生理变化现象,现在已经提前到小学阶段。青春期的生理发展对心理的发展起重要作用,其生理发育与心理发育并不同步。小学五六年级阶段,是开始进行生理卫生教育的关键时期。

1、课堂是向学生进行性心理、性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

虽然青少年脑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已基本完善,但神经活动对行为的调节控制作用不强,表现出易冲动、不善自制等特点。他们分不清友谊与爱情的区别,容易分心,出现早恋现象。教师要利用课堂这一教育渠道,正确地引导和教育,让学生正确对待两性关系,正确看待异往,树立正确的性心理、性道德观念,提高思想认识,达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2、在日常班级工作中融入生理卫生教育。班主任老师既是学生的良师,也是他们的益友,平时与学生接触最多,也最了解学生状况。班主任应该正视男女学生的生理差异,利用班会、座谈会、个别交流等,培养学生自尊自爱,指导学生在异往中应有的态度和方式,树立正确的友谊观、异性观,使同学友爱相处、情绪稳定,以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

3、家庭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坚实后盾。每个学生都是在父母的细心抚养下长大的,家长与孩子血浓于水。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喜悦、不惑都会与其父母诉说,父母也非常关心孩子的成长。但是,更多的家长只专注于学生的学习,而忽略了孩子的生理健康。青春期正是学生在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特别是性成熟的生理变化带来的心理冲击)。处于懵懂时期的学生好奇心强,迫切想要了解自身的变化。这时候,就需要有人及时地给予正确的指导,让他们认识和理解自身的生理变化,从而正确对待,健康成长。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与学生关系最密切。每个家长除了关心学生的学习外,更应该密切注视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身上的每一丝细微变化,并进行正面、严肃、科学的生理卫生早教育,促使学生在紧张有序的学习之余,合理地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心理,避免误入歧途。

二、常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1、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

创造健康教育环境,避免学生经常性地陷入危机状态,维持其心理的平和、积极、顺畅,对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是至关重要的。比如:切实开展素质教育;教师和家长应采用恰当的教育方式以及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

2、宽容与约束都重要

对孩子宽容好还是严格好,并没有一致的意见。现实中家庭教育的失败往往是因为过分宽或过分严。家长应平等地对待孩子,在宽容孩子的同时要给孩子必要的约束。过分宽容将陷于溺爱,过分严格则是寡爱。家长要明白这样的道理:孩子快乐的性格不会是在训斥声中养成的,家长的适时表扬比其他物质奖励更能帮助孩子养成好品性,表扬孩子与约束孩子的不良行为不构成矛盾,奠定孩子愉悦、幸福的人生的基础是从鼓励与表扬开始的。

3、家校密切配合

家长是儿童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家校达成共识、协调教育方法、育要求是促进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保证。可以通过“家长园地”,向家长宣传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让家长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一个初步的认识。通过开办“家长学校”,邀请专家做有关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使家长对其有更深的认识。通过“家校联系栏”向家长介绍近期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内容与操作方法,使他们主动地配合学校的教育。通过“家访”,了解小学生在家的真实表现,对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指导家长掌握教育小学生的科学方法。教师与家长通过面对面的有针对性的探讨,可以解决许多实际问题,巩固和促进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

4、要坚持发展优先、防重于治的策略

第3篇:初中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影响他们的品德形成、人格发展和社会适应,而且影响他们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小学生升入初中后,学习生活有了很大的变化,学习负担日益加重,学习中各种矛盾和竞争加剧,学习的心理压力不断增加,这些问题若没有得到解决,许多中学生便会产生程度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从而成为阻碍其学习的障碍。我们认为,初中学习成绩差生增多,其中,心理健康问题是造成学习困难与成绩落后的一个重要的内部原因。因此,调查当前中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就可以从这方面去分析学习的障碍,进而研究如何帮助他们消除障碍,提高学习成绩。

研究目的是:1.研究当前初中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成绩优生与成绩差生、男女学生、初中各年级学生之间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否存在差异;从心理健康问题方面去分析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从而探讨解决的办法与改进措施;2.初中是基础素质教育,心理健康状况是学生素质水平的重要表现。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研究初中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有助于引起学校、家庭、社会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有助于中学贯彻《教育改革发展纲要》,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二、研究方法

关于心理健康问题的方面和范围,至今看法并不完全一致。我们采用的是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教授主持的对日本铃木清等人编制的《不安倾向诊断测验》进行了修订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该测验制定出了中国常模,适用于我国中小学生。该测验主要诊断学生的情绪困扰和适应不良,全量表由八个内容量表构成:(1)学习焦虑,(2)对人焦虑,(3)孤独倾向,(4)自责倾向,(5)过敏倾向,(6)身体症状,(7)恐怖倾向,(8)冲动倾向。该测验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我们严格按照测验实施的要求和程序,对两所中学初中一、二、三年级的学生在同一时间进行团体测验,时间为45分钟。剔除废卷,有效实测人数为955人,其中初一149人,初二389人,初三417人。我们先统计出每个内容量表的原始分,然后根据常模将原始分转换为标准分,据此确定学生在某方面是否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三、研究结果

研究发现,城市初中学生中有一项或一项以上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311人,占32.36%。与近几年其它类似研究相比较,有上升的趋向。表明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为普遍存在,必须引起重视。这些情绪困扰与适应不良的心理健康问题,必然会妨碍学生的学习,成为学生学习困难和成绩不良的内部原因。

1、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其身心发展特点有关,也与社会、家庭影响有关

初中生的年龄大致在十一、二岁至十四、五岁,称为少年期。这是一个从童年向青年的过渡期。由于身心 的迅速发展,产生了成人感,进入了人生的“心理断乳期”,即在心理上摆脱家长与成人的监控走向独立自主 的时期,又称“反抗期”或“抗争期”。这个时期的发展充满复杂的矛盾与冲突:如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渴望理解与闭锁心理的矛盾,身心迅速发展与人格发展迟缓的矛盾,活动能量增强与自控力弱的矛盾等等。所以,又称发展的“困难期”和“危机期”。

初中生很容易出现情绪困扰与适应不良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少心理学家都认为12岁至14岁是情感发展困难、最令人操心的年龄阶段。“少年在发现自己性征时,从各方面对它进行研究,任何其他年龄都不像12~15岁那样表现出大量的、不正常的、近乎病态的。”他们的情感具有极高的情绪兴奋性、紧张性与强烈的冲动性及波动性。他们的个性处于“动荡”之中,极不稳定。其中,初中二年级学生又是身心发展与心理冲突尤其加剧的年龄,是初中阶段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倘若教育影响不当,最容易出现情绪困扰与适应不良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因而,初二往往是初中最难管教的年级,这个年级最容易出现“乱班”。

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社会、家庭影响、学校教育有关。研究表明,人的心理健康与社会意识形态、社 会文化背景、社区环境、社会经济地位等社会因素有关。家庭结构、家庭人际关系、家长素质、家庭教育态度 与方式等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初中生进入“心理断乳期”,欲摆脱家长的束缚而抗争。而许多家长却并不理解孩子的这种心理变化。于是,家长的管教与孩子的反抗之间的矛盾冲突加剧。这是许多初中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值得重视的是,当前部分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存在问题,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严重,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疲劳不堪,有的教师不了解初中生心理变化特点,教育态度不好,教法失当,师生关系紧张,造成学生过重心理负担,这些也是影响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原因。国外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冷酷、刻板和专横的教师的那个班出现的欺骗最多,而友好的、民主的课堂则欺骗较少”。“着迷于分数的教师常常会使学生产生激惹、妒嫉、身心相关性疾病和疲倦”。

2、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学习成绩的关系

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影响学生人格的发展、品德的形成,而且影响其学习成绩和智力开发。但是,许多人却不太重视后一点。心理研究表明,“心理健康与学习中的成功是极其密切相关的”。心理健康是有效学习的基础,心理不健康则是有效学习的障碍。学生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是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主要因素。本次测验中,成绩差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比成绩优生要多。说明心理健康问题是影响其成绩差的一个重要因素。可见,要转化成绩差生。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就必须了解并解决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

3、初中男女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差异,与其身心发展上的不同特点有关

在生理发展上,初中学生进入青春发育期。他们的身体发育处于第二次“生长高峰”期。女生进入这一生长高峰期的时间大约比男生早两年左右,约从9~11、12岁,男生约从11~14、15岁。初中生还处于性生理、心理迅速发育的时期,而初中女生的第二性征的出现,性生理的发育大约比男生要早1~2年。大约女孩11、12岁,男孩13、14岁。女生开始青春期的突增阶段早于男生。这种生理发育上的差异、再加上社会上男女差异的文化传统习俗的影响,就使得初中女生更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据调查,女生初潮来临时,由于毫无思想准备,常常心烦意乱,惊慌失措。如果再受到一些错误认识的影响,更容易产生各种消极情绪。例如,认为月经是难为情的事,便会产生羞愧情绪。一项调查表明,约有67.1%的女生对月经初潮有各种不同的消极情绪反应。

四、结论

1.初中学生在情绪困扰和适应不良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应该引起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重视。必须在初中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2.成绩优差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出差异。成绩差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心理健康状况是影响初中生学习的重要因素。转化成绩差生,必须了解和解决他们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3.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出性别差异。女生在恐怖倾向、身体症状、学习焦虑方面比男生突出。

4.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出年级差异。初中二学生在冲动倾向、恐怖倾向、对人焦虑、身体症状等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比初一、初三学生突出。学习焦虑表现出随年级上升而增加的趋势,自责倾向则随年级升高而下降。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家麟著《学校心理卫生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年。

第4篇:初中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附表格]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他们所面临的内外压力普遍增多,其中不少压力已超过了他们所能负荷的程度,常常引起纷扰的、不利的、危机重重的后果。国内有些调查表明,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和适应不良的学生所占比例较高。那么,当前**县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呢?带着这一问题,我们开展了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以期了解当前**县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县各中学进一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对策性建议,也供教育行政部门和其他人士参考。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采取随机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择**县近郊的5所中学,其中高中一所,职高一所,初中三所,随机选取每个学校每个年段的班级各一个,合计15个班级共699人,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初一学生108人,初二学生121人,初三学生169人,高一学生119人,高二学生113人,高三学生69人;男生328人,女生371人。实际发放问卷800份,收回699份,回收率为87.4;剔除35份效度量表得分高于7分的问卷35份,实得有效问卷664份,有效率为回收总卷数95.0。 2、调查工具:采用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等修订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该测验适用于综合检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MHT共有100个题项,包括8个内容量表和一个效度量表(即测谎量表),该测验覆盖面广,筛选率高,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8个内容量表分别是: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每个题项后有“是”和“否”两个答案,要求被试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进行选择。8个内容量表得分累积起来,就是总得分。分量表从整体上表示焦虑程度强不强、焦虑范围广不广;而总得分则表示个人焦虑的一般倾向。该测验以整个量表在65分以上,各内容量表上超过8分作为指标来考察其心理健康状况。如果一个学生的总分超过了65分,说明该生的总焦虑水平较高,范围较广,有情绪困扰和行为问题。8个内容量表中,任何一项标准分达到8分以上时,表明该生在此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到需有针对性地辅导程度。 3、调查方法:本调查以班级为单位、由班主任配合给予统一指导语,利用学生自习时间集体施测。所有数据资料均通过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二、调查的初步结果 1、**县中学生心理健康基本情况 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县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一般,具有正常的焦虑水平。从表一可以看出,被调查的664名中学生其总焦虑倾向标准平均分为38.40,处于中等焦虑水平(总焦虑倾向标准分即8种焦虑倾向标准分之和在35分以下,属于低焦虑水平;总焦虑倾向标准分在65分以上,属于高焦虑水平;35分到65分之间的,属于中等焦虑水平),另外,在各个内容量表的得分上,学习焦虑得分最高(M=8.02),处在异常焦虑水平(焦虑倾向标准分在8分以下,属于焦虑正常,超过8分,属于异常焦虑)。从表1也可得知,单项高分(8分以上)所占比例由高到低排列循序为:学习焦虑(57.8,384人)、身体症状(22.3,148人)、过敏倾向(19.4,130)、自责倾向(17.5,116人)、对人焦虑(9.5,61人)、恐怖倾向(6.5,43人)、冲动倾向(4.4,29人)、孤独倾向(2.3,15人)。 表1664名学生在各个内容量表和总量表上的得分 学习对人孤独自责过敏身体恐怖冲动总焦虑 焦虑焦虑倾向倾向倾向症状倾向倾向倾向 平均分8.024.662.765.395.625.343.343.2338.40 标准差2.852.112.062.172.152.812.542.2312.36 检出率57.89.22.317.519.422.36.54.41.66 在被调查的664名学生中,41.41的学生(275人)分数在35分以下,说明这部分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是好的;分数在35分-65分之间的学生有378人,占所有被测学生的56.93,这部分学生处于中等焦虑水平,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对其进行心理健康的一般指导和教育;分数在65分以上的学生11人,占被测学生数的1.66,处于高焦虑水平,属于心理不健康的人群,对于这些总焦虑倾向较强、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需要制订特别的个别辅导计划,要重点辅导。 2、不同性别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 统计结果显示,**县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极其显著的性别差异。从表2可以看出,除了孤独倾向和冲动倾向外,其余六个分量表以及总量表的得分上都是女生高于男生,而且都达到了极其显著的差异,这个说明女生的总体焦虑程度要高于男 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附表格]第2页

生。 表2不同性别学生在各个内容量表以及全量表上的得分差异比较 男生(n=309)女生(n=355)T值P值 MSDMSD 学习焦虑7.422.998.552.61-5.1670.000 对人焦虑4.292.194.971.99-4.1890.000 孤独倾向2.782.142.741.990.2810.779 自责倾向4.992.115.732.17-4.4320.000 过敏倾向5.342.195.872.09-3.1750.002 身体症状4.953.045.682.55-3.3800.001 恐怖倾向2.802.463.812.53-5.2260.000 冲动倾向3.082.323.372.14-1.6680.096 总量表35.6813.0740.7611.19-5.3870.000 说明:在这里n表示被调查的个体数目;M表示平均数;SD表示标准差;T值是两个数字相比的一个比值;P值表示显著性,如果P值小于0.05,那么说明相比的两个数字存在差异,下同。 3、不同年龄段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 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后发现,初中生和高中生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恐怖倾向以及全量表的得分上均存在显著差异,经过比较得知,初中生在这四个分量表和全量表上的得分均高于高中生。由此可见,高中生的整体心理健康状况要好于初中生。具体比较可见表3 表3不同年龄段学生在各个内容量表以及全量表上的得分差异比较 初中生(n=378)高中生(n=284)T值P值 MSDMSD 学习焦虑8.432.777.492.874.2650.000 对人焦虑4.972.144.251.204.3850.000 孤独倾向2.832.112.661.991.0680.286 自责倾向5.682.115.002.204.0580.000 过敏倾向5.702.075.522.561.0160.310 身体症状5.522.885.112.701.8500.065 恐怖倾向3.512.563.122.511.9680.049 冲动倾向3.352.293.082.141.5270.127 总量表39.9812.1436.3012.353.8280.000 同时,对初一、初二、初三、高一、高二、高三的学生进行方差分析后发现,各个年级的学生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以及全量表上存在差异。经事后检验发现,在学习焦虑方面,初三学生要显著高于高一、高二、高三以及初一的学生;在对人焦虑方面高一、高二的学生要显著高于初三的学生;在自责倾向方面,初一学生要显著高于高一、高三的学生;在身体症状方面,初三学生要高于各个年级的学生,但是不存在显著差异;在总量表上,初三的学生要高于高一、高二的学生,初一学生要高于高一学生。由此我们也不难发现初三时期是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的多发期。 4、不同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 表4不同学校学生在各个内容量表以及全量表上的得分差异比较 梅中(n=119)二中(n=138)云职(n=136)三中(n=121)云中(n=150) MSDMSDMSDMSDMSD 学习焦虑8.382.568.412.837.712.878.502.917.292.86 对人焦虑4.562.035.002.064.332.055.322.304.171.96 孤独倾向3.061.932.432.082.631.903.072.272.692.08 自责倾向5.802.205.452.065.462.255.832.064.572.07 过敏倾向5.772.035.622.035.602.205.712.175.452.32 身体症状5.532.525.473.165.132.605.562.905.092.79 恐怖倾向4.112.643.102.463.152.543.382.513.092.50 冲动倾向3.532.173.092.203.002.273.452.473.152.02 总量表40.7411.6638.5711.5637.1812.6140.8313.1535.5112.10 对数据的统计后发现,不同学校的学生各个量表以及总量表的得分可见表4。 对五个不同学校的学生在各个量表以及总量表的得分进行方差分析可知,五个学校在学习焦虑(F=4.98,P<0.01=、对人焦虑(F=6.98,P<0.001=、自责倾向(F=7.94,P<0.001=、恐怖倾向(F=3.65,P<0.01=以及总量表(F=4.72,P<0.01=上存在差异。经过事后比较发现:在学习焦虑上,云中的学生要好于梅中、二中、三中的学生,而其他几个学校之间则不存在差异;在对人焦虑方面,云中的学生要好于二中、三中的学生,而职高的学生也要好于三中的学生;在自责倾向方面,云中的学生要好于梅中、二中、三中和职高的学生,而其他几个学校之间则不存在差异;在恐怖倾向方面,云中的学生要好于梅中的学生;而在总量表上,也是云中的学生要好于梅中和三中的学生,而其他学校之间则不存在差异。 5、不同民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 本次调查共收集到53位畲族学生的问卷(占了所有被调查学生的8),并对畲族学生和汉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比较,具体可见表5。 表3不同民族学生在各个内容量表以及全量表上的得分差异比较 汉族(n=611)畲族(n=53)T值P值 MSDMSD 学习焦虑8.002.648.252.64-0.5900.556 对人焦虑4.662.124.682.03-0.0780.938 孤独倾向2.782.092.551.670.7800.436 自责倾向5.682.115.002.204.0580.000 过敏倾向5.602.155.922.13-1.0670.286 身体症状5.352.825.302.770.1120.911 恐怖倾向3.402.572.622.072.1430.032 冲动倾向3.222.183.422.71-0.6240.533 总量表38.4212.4738.1711.040.1410.888 从上表可以得知,汉族学生和畲族学生只是在恐怖倾向方面存在差距,汉族学生在该方面的得分要高于畲族的学生。这说明汉族学生对某些日常事物的恐惧感要强于畲族学生。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可能是因为畲族学生的样本不足所引起的无差异的假象,这个有待今后的研究进一步证实。 三、调查结果分析 1、**县中学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的分析 调查显示,目前**县中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一般,在被调查的学生中只有41.41处于低焦虑水平,而有56.93处于中等焦虑水平,而有1.66处于异常焦虑状态,由此可见**县中学生当前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对于存在中等焦虑倾向的学生,即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十分需要通过学校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加以帮助,若焦虑异常得不到及时解决,就可能会产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此外,对于处于异常焦虑倾向的学生,这部分学生是处于心理不健康的群体,总体焦虑倾向较强、焦虑范围较广,存在心理疾病,需要立即进行心理治疗,这部分学生不容忽视。 2、男女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差异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男女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女生总体不如男生,这个与国内外同类研究的结果相似。女生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以及总量表上的得分都显著高于男生。 造成两性差异的原因首先是社会因素方面,如自我概念,对自己的期望,失败的归因方式等方面不同。国外有学者研究发现,男女生对成败归因有不同的模式:女性比男性更多的将自己的成败归因于运气,而把失败归因于自己的运气;而男性则更多的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将失败归因于任务艰难。这种归因导致了男女生自信心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显然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和专业有决定的影响。而且在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下,女生往往使自己扮演一个弱者的形象,学习成绩不好认为是性别差异造成的,认为男生天生比女生聪明,而没有从其他方面找原因。特别是传统的“男尊女卑”思想以及对妇女的歧视都严重地挫伤了青年女性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制约着女生各方面的发展。 其次是生理因素,由于女生性意识的萌生比男生约早一年的时间,因此性不安心理在女生身上表现得更早,更明显,他们变得易害羞、难为情,而且青春期的发育早于男生,青春期的女生对胜利的变化和月经的来临有一种神秘感和恐惧感,所以常处于焦虑不安中,有时莫名其妙的紧张,特别是在与人交往时尤为突出,于是产生了对人焦虑。 男生在孤独倾向和冲动倾向上的得分要高于女生,但是没有达到显著差异的水平。这个可能与男生的性格有关,人们在教育过程中赋予男生的形象是生来就刚强,为此在感情上不轻易外露自己,长此以往心中苦闷无处诉说,产生孤独感,而女生较男生更喜欢找人倾诉,心中的不快易化解。在冲动倾向方面,可能与男生更多地表现出攻击、多动和违纪等外向行为有关。 综上所述,加强女生的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和心理辅导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 3、不同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差异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初三年级在各个年级中问题最多,是心理问题的多发期。这主要因为,初中三年级的学生正值青春的高峰期,在生理上,他们已基本上发育成熟,在心理上,初中三年级学生的智力发展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尤其是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得他们对事物有了自己的看法,推理能力的发展使他们的某些观点或看法很深刻。基于以上两方面的发展原因,初三学生的自我概念也在逐渐形成并有着极强的自我意识,他们非常注重自我形象的良好设计,但由于对自我形象过度敏感,他们过于着重别人对自己的外在评价和成败得失的评价,以至于产生不良的自我形象,如自卑、自责等。 同时,初三学生面临中考,其所承受的心理压力,遭遇的学习上的挫折感及生活上的心理危机,使得个体的心理状态具有高度的不稳定性和不平衡性,这将直接影响学生成就动机模式的确立,并由此影响其学业成绩和心理健康状况,从而进一步影响个体人格的塑造和生涯的发展。 4、不同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差异分析 由调查结果可知,总体上,云中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相对于其他几个学校较好。这个可能是因为**中学和其他几个学校相比更加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重视学生的心理辅导。 5、不同民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差异的分析 由研究可知,此次被调查的汉族和畲族学生只是在恐怖倾向上存在差异,汉族学生要高于畲族学生。这个可能是由于当前的家长给予子女的教育多是保护型的,使他们缺乏性格上的各种锻炼,依赖性和独立性都比较差,所以成长过程中一旦失去成人的帮助就感到不安和没有着落。恐怖倾向的产生大多与家庭的过分保护有直接关系。 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是多方面因素的,既涉及到学校和家庭,也包括社会环境。就学校因素来说,应试教育仍占主导地位,升学率仍然是衡量学校和教师好坏的标准,只顾考试课程而随意增加超越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取消或削弱非考试科目的现象大量存在,加上少数教师自身人格偏异及不健康的教学行为,都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了消极影响;就家庭因素来说,一些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普遍过高。他们或者把孩子当作实现自己愿望的工具,主观地给孩子确立一个理想的目标;或者把孩子奉为“上帝”,使孩子拥有无限的权利。孩子往往不能自己把握自己,而且心理承受能力极差;就社会来说,功利主义的主导性倾向和大众传媒的消极因素,使青少年处于一种无所适从和复杂多变的社会中,他们要面临升学、就业、交友、休闲等各种生活压力,特别是性生理的早熟和非正常发展的性心理之间的矛盾,导致产生心理不适应,情绪不稳定,人际关系不协调。需要指出的是,中学生在冲动、自责、过敏、恐怖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其原因主要还是来自对学习、对考试的一种焦虑反应,中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困扰,仍然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几点建议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关系到中学生的生活、学习、工作和身心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更加应该重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根据我们调查分析发现,改善和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需要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收到实效,为此提出以下建议以供参考。 (一)改善家庭教育 1、家长要注意儿童早期人格的培养 许多研究表明,青少年在青春期出现的各种心理障碍,大多是儿童早期教育和社会交往带来的精神发育缺乏,如幼年的心理剥夺、童年的经历有时甚至会影响到一个人一生的生活态度和心理体验。如果在人生早期(一般指0-6岁)得到适应最佳教育将会使人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因此,家长要加强儿童早期的独立性和自制力的训练,要抓住这一时期,向子女施以早期智力开发或优良品德的早期熏陶。家长还应经常调整自己对子女的期望,期望值过高或过低都不好,家长只有设法使自己的主观愿望与孩子的客观实际相一致,同时在实现期望过程中应该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对原有期望进行调整,才能减轻孩子的压力。应提倡民主的家庭教育,这样才能较好地运用符合子女身心发展实际的科学方法,家庭教育才能收到实效。 2、让子女在实践中得到锻炼 我国自古以来,提倡在家长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的让子女参加各种实践活动的育人方法。孔子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说明品德高尚的人都重视在实践活动中培育良好的品德习惯。而且,在实践活动中应该持之以恒,使子女的意志和性格从中得到锻炼,并帮助子女从实践中总结经验。 3、家长要重视家庭环境的优化 家庭环境的优化不仅应体现在为子女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和文化气氛;还应体现在家长自身形象的完善上,使子女在家长乐观向上的情绪和刻苦学习、努力工作的实践中受到有利于身心健康成长的积极影响。对于子女的良好思想和行为表现,家长及时给予肯定才能收到激励、强化的效果。清代著名教育家颜元说过:“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指出表扬的效果优于批评,因此在教育中,要减少斥责和限制,多给以“表扬”和“承认”的机会,以提高其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其产生较高的自我效能感,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为了帮助子女明辨是非,克服、纠正和根除不良的思想行为和品德,可以适当采取不损害孩子身心为比标准的惩罚。原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教育子女,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用简单的手腕来应付,是无济于事的。”为此,家长应了解有关教育以及儿童心理方面的基础知识,切实担负起教育子女的重任。 (二)改善学校教育工作 1、转变教育观念 传统的教育忽视学生的个性特点,机械地按照预设的一套模式向学生强行灌输,使学生处于一种消极被动的“被教育者的地位上。”这个不仅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内在动力,而且抹杀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应将中学生由升学为中心的应试教育转向以提高素质为核心的教育轨道上来,它有助于中小学教育走出狂热追逐高分、升学竞争愈演愈烈的误区,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痼疾,把开发人的潜能、提高学生的素质作为根本目的和最终任务,才能在教育内部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青少年心理障碍的发生。 2、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教育要纠正和克服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教育代替心理教育的片面倾向,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到学校正常的教学中去。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从他助到自助,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可以采取宣传普及心理学常识(通过上心理辅导活动课和讲座的形式等)、开展一对一的心理咨询以及推广集体辅导、朋辈辅导的形式,从根本上增强学生心理上的自我调节能力,使他们在学习、生活中获得健康向上的心境。同时还可以对学生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工作,建立心理档案,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进行矫治。 3、加强青春期的性心理健康教育 对中学生进行性教育一定要讲究实效、慎重、科学,并注意把握时机。根据上海等地对中学生进行性教育的经验,初二年级是性教育的关键期,从这是开始系统地对他们进行有关方面的教育,并将这种教育有计划的延伸到高中阶段,是十分重要的。 4、着力提高教师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 学校应定期组织教师进行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知识的学习,通过讲座、讨论、宣传材料等方式,注重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还可聘请有关专家和教育先进工作者介绍符号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经验,提高教师的育人水平,以便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软环境。 5、重视家校沟通的途径 建立家庭和学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是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加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和发展,家庭环境、家庭教育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所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积极相互配合,将会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事半功倍。因此,学校要引导和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改善家庭环境,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和谐的气氛去影响和教育子女,这样有利于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和心理素质的提高。 6、重视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为学生健康发展提供机会和条件。课余时间参加业余活动,有利于中学生多种才能的发挥,丰富精神世界,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使生活更有乐趣,情操得到陶冶,能力得到锻炼,多种需要得到丰富,心理紧张得到缓解。其结果是进一步提高中学生脑力、体力的效率,改善适应能力,促进心理健康。 (三)积极引导青少年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 对于学生来讲,保持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锻炼培养自己良好的人格品质。青少年首先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才能对社会、对人生持有正确的认识,提高对心理冲突和挫折的耐受能力。其次是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心理学研究表明,凡是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与本人实际情况越接近,表现自我防御行为就少,社会适应能力就越强,特别是女同学要摆脱“男尊女卑”的思想束缚,充分认识自己,发挥自己的潜能。第三就是要学会自觉地调控情绪,保持积极的、健康的情绪,学会自我疏导不良情绪,使消极的情绪对身心的伤害减低到最小的程度。第四是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自觉的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劳逸结合,科学用脑,这个对处于紧张学习阶段的高三、初三年级学生尤为重要。 总之,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错综复杂的,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本人应密切配合,综合治理,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第5篇:初中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 体育教学 心理障碍 成因 调控

在体育教学中,心理过程始终伴随着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的心理矛盾随客观情况变化而变化,虽然表现形式不一,但仍有规律可循,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调节好学生的心理状态,消除其心理上的障碍,这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不仅要了解学生在体育过程中的心理卫生问题,还应掌握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心理障碍的成因,以便遵循体育心理健康规律,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措施来提高心理品质,排除心理障碍的影响和干扰。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时象。

以滨州市滨城区第二中学2008级学生6个班,共320名男、女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2.研究方法。

(1)采用调查分析法、资料文献法、数据统计法。

(2)问卷调查情况。将学生分班集中起来,先讲解填表内容和注意事项,让学生认真、如实地填写后当场交表。为消除顾虑,一律不填姓名。发放问卷320份,全部回收且均有效。

二、研究结果的分析

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动态过程。影响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也是复杂多样的,既有自身的心理因素的影响,也有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全面分析影响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根源之所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体育工作者一项新的教育任务。针对学生对体育课态度体验分析,笔者认为,在体育教学中引发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轻视体育课。调查结果表明,学习体育课的主要动机是为了完成考试,认为体育课不是主课,只要及格就行,而应当认真学好其他文化课的不良心态,占被调查人数的54.4%。担心参加体育锻炼会耽误学习时间,影响学习效果,从而轻视体育课。学生进人高中学校后,主要是为了考大学,由于这种思想和心态的根深蒂固,因此大都应付体育课考试,出现故意请假,无故缺席,情绪不高,不愿主动去练,练习效果不好等轻视体育课的不良心理状态。

(2)厌学体育课。认为教学内容陈旧、枯燥、乏味,缺乏新鲜感,不喜欢上体育课,并把上体育课作为一种心理负担,占被调查人数的59.8%。首先,高中体育课的内容与初中、小学的内容基本相似。教学中教师统得过死的军训式教学,枯燥的讲解、示范、练习,单调的教材教法,因而导致一部分学生不愿去上体育课。其次,部分学生体形较胖或较瘦,性格内向,体育基础、身体素质又差因而产生自卑心理。他们在体育课上过分担忧具有一定难度技术和竞赛性的练习,害怕练习不好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鄙视,因而厌学体育课。

(3)恐惧、厌倦耐力跑。耐力跑教学中,产生恐惧、焦虑心理,占被调查人数的85.2%。其一是由于耐力跑多数是在跑道上进行练习,这样一圈接一圈周而复始地在跑道上进行单调动作的频繁练习,极易使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从而在心理上对耐力跑练习产生恐惧与厌烦情绪,由此而使运动兴趣下降。其二是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普遍娇生惯养,心理脆弱,学生吃苦耐劳精神日趋减弱,对耐力跑这样一种枯燥的训练内容必然产生一种回避心理。

(4)人际关系不协调。在调查中有38.5%的学生人际关系不协调,不能在和谐、平等、友爱的运动环境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现在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普遍娇生惯养,心理脆弱。心理症状主要是交际范围比较窄,缺少和别人交往的能力,经常出现退缩、害怕他人、不能容忍挫折、固执己见等。有的学生在学习动作技能的过程中不能正确理解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评价,自尊心受到伤害。有的体育教师在对学生批评和纠正错误时不注意方式、方法,态度强硬并凌驾于学生之上,导致学生情绪低落,并容易产生烦恼情绪,长期下去就会形成人格适应不良的心理障碍。

三、对体育教学中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调控

(1)从思想上正确引导学生。要注意培养学生刻苦顽强、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注意激发和调动学生锻炼身体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明确锻炼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在教学中,让学生在思想上要树立不怕苦、不怕累,具有顽强毅力的品质;在锻炼中,有坚忍不拔的意志,要有意培养自己吃苦耐劳的精神,强化终身体育的思想。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习惯和能力。

(2)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老师应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应将快乐教学、尝试教学、情境教学等有机地渗透于教学之中。要发扬协作型教学,重视教学一与其他诸要素的协调,使启发式的教法与创造性的学法有机地统一起来。在内容上强调“发现学习”,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在形式上强调“过程的自组”,多为学生提供获得成功体验的条件和机会,努力实现参与练习的全体性,人人都有练习的机会;练习内容的层次性,确保全体学生在不同层面上获得成功;练习要求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基础和发展需要;练习过程的自主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目标意识,从而使他们从自学、自练、自评中,从互教、互学、互评中,从友爱团结的多向交流中,从自我肯定中得到满足,提高学习积极性,增强自我意识,发挥主体作用。

(3)精心挑选教学内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体育课的教材不仅要适合学生的身心特点,还要照顾学生的体育兴趣,满足他们的体育需要,尽可能地扩大选用教材的范围,使学习内容弹性化。增加一些选项课、专项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师应加强它的趣味性、科学性、对抗性,变“无味”教材为“有趣”教材。另外,体育课中要多讲涉及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的影响,掌握心理保健方法,能够恰当地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整。

(4)创造良好的心理氛围。在学习中多创造一些良好的心理氛围。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可减少在练习时出现的紧张和害怕心理。教师对具有紧张、胆怯心理的学生应多加关心,少批评,更不能讥讽,应及时鼓励,使他们经常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满足感”、“成功感”的情绪体验,从而逐步树立起信心。教师还可以利用语言对学生进行暗示。教师的语一言要生动、形象、准确,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

(5)加强体育教师的自身修养。在新的时期,旧的知识结构已经不适应当前的教育形势,因此教师必须从健身育人的角度和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态度、行为、习惯等方面出发,学习新的专业知识,如新的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组织形式和评价标准等。作为教师不但要掌握自然科学知识,还要掌握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提高人文素养。体育教师是学生模仿的对象,其品德、修养,直接影响学生。因此,体育教师必须保持高度的职业责任感,在教学中以熟练、优美的示范动作和生动、有趣的讲解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结论

(1)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对目前心理问题颇多的高中生,应该倾注更多的爱心,关心他们的成长,使其将来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中专生心理素质。

(2)影响高中学生体育学习障碍的内、外因素很多,其中有体育兴趣、体育意识、体育能力、教师素质、场地器材、服务设施、学生的消费水平等。因此对于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的消除措施和方法也是多渠道的。从诱发的原因来看,首先是个体心理因素,其次是外界的影响。

第6篇:初中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然而,对于广大的思想政治课教师来说,却是着实吃了一惊――“不习惯,没法教”。原因明摆着:心理素质教育对我们很多教师来说都是比较生疏,在以前的教学中从未接触过,在教学中如何把握心中无数。本文谈点教学体会旨在抛砖引玉。

一、善于学习,充实自己

孔子说:“学而不厌”。确实,作为一个教师要搞好教育,寻求最佳的教学方案,就得不断地学习。当前的心理素质教育对很多教师是陌生的,虽然以前在学校时,很多教师都曾学过心理学,但毕竟是比较肤浅的,更何况用之来进行教育,有困难是很容易理解的。因此,加强学习尤其重要。

首先,从接触到新教材开始,就加强了有关心理学知识的学习,把《教育心理学》《高中生心理学》《差生心理学》等书作为案头必备书,努力充实自己;其次,多吸取其他先进教师的优秀教法,及时在教学中尝试,缩短探索时间,提高课堂效益。比如,在今年第九期《政治课教学》中,有“多彩的消费”的教学设计,我觉得其中运用童话故事――《憋气的青蛙》导入新课新颖,在自己的教学中马上应用,学生反应热烈,效果极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二、设置悬念,激情引趣

兴趣是人们从事活动的最佳动力,它使人在学习中变得愉快,推动人积极获得知识技能。因此,我在教学中尽量设计出一些悬念,用此调动学生求知欲,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与解疑的动机。在教学《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课时,导入新课时提问:假设现在你购买了彩票,意外地中了500万大奖,你打算怎么做? (投影答案选项)你会 A. 立刻去商店把自己一直想要的东西全买回来,宁可把钱花光,反正也是意外之财。 B. 计算好,买一些自己需要的东西,合理分配。 C. 尽量不花,也许以后有急用,把钱攒起来。 (学生思考、选择后,教师投影参考答案) 选择A――你们属于大手大脚的奢侈类型消费者;选择B――你们属于理智型的消费者;选择C――你们属于类似于吝啬鬼类型的消费者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用一个消费心理、消费观念测试作为引题, 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三、幽默诙谐,放松心情

有人说,幽默是教育最主要的,第一位的助手。确实,中学生的学习是紧张的,在教学中,能让学生放松心境,使他们在轻松愉快之中知晓道理,这何尝不是件美事?因此,幽默常能在教学中起到奇效,从而避免空洞枯燥的说教。

我在教学 “货币的产生”时,讲道:“当你走进新华书店,拿着一本《英汉词典》爱不释手时,怎么办呢?你不可能指望营业员无偿奉送,也不能学孔乙己――‘窃书不算偷’(学生异口同声回答,并发出愉快的笑声),只能拿钱去买。为什么一张薄薄的‘纸片’,就能买到各种商品呢?”在这里,“窃书不算偷”的巧妙移用,诙谐有趣,增添了语言的幽默情趣。

四、紧贴现实,透视热点

当前的中学生大多是爷爷奶奶、父母亲围着团团转中成长起来,心理承受能力较差,而一个个父母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因此,上了高中以后,随着学业负担的加重,很多学生的心理压力很大。

我在教学“实现人生的价值”一框时,引入了近日报上的一个案例――“贵阳一有名女记者杀夫案”,着重讲了案件起因:女记者有一女儿,初中毕业后,自费送其入省重点中学学习,但女儿由于本身基础不是很扎实,成绩很不理想,因此,心理压力很大,自觉对不起父母的一片苦心,整天精神恍惚,终于有一天,为逃避现实,投湖自杀,引发后来的杀人案。由于此案中女学生的困惑是当前很多青少年成长中常见的现象,且又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例,学生反响很大,很多人谈了自己的看法,为女学生设想了解决困惑的对策。这时,适时地引导学生审视一下自己,平时是否也有那种面临困难就焦躁不安,畏惧退缩,悲观失望等不良心理,应如何正确对待这一现实。在这堂课里,学生显得格外的认真和严肃。

第7篇:初中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1.初中生复原力的现状分析

三所学校初中生复原力现状由表2数据可知,复原力总平均分为3.69,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中朋友支持维度均分最高为3.94;而有恒性和自我调适两个维度低于均分,其中有恒性得分最低为3.25。对初中生复原力围绕性别、年级和是否为独生子女的差异进行分析,如表3所示。在复原力总分上,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p<0.01);其中在朋友支持、责任感和自我调适三个维度上,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p<0.01),在家庭支持、目标感、有恒性三个维度上男女学生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在有恒性和责任感维度方面独生子女分数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分数(p<0.05);其他维度及总分方面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差异不显著。表3结果显示,在年级方面,有恒性和责任感维度分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事后检验结果显示:在有恒性维度上,初一>初三(p<0.05),在责任感维度上,初一>初三(p<0.05)。

2.初中生生活事件、心理健康的关系:复原力的中介效应

复原力与生活事件及心理健康各维度间的相关结果如表4所示,复原力总分和各维度与生活事件总分显著负相关(P<0.01);复原力总分与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健康适应、其他维度方面显著负相关(P<0.01);复原力总分及各维度与心理健康状态总分均呈显著负相关。为探讨复原力的中介效应,本研究采用温忠麟、张雷等人提出的中介效应检验程序进行检验(如下图1)[5]。(1)检验回归系数c’的显著性,以心理健康为因变量、生活事件为预测变量做回归,结果显示生活事件对心理健康的总效应,即路径c’的标准回归系数显著(β=0.179,P<0.01)。(2)以生活事件为自变量、复原力为因变量做回归,得到路径a显著(β=-0.244,P<0.001);(3)以生活事件和复原力为自变量、心理健康为因变量,得到路径b显著(β=-0.157,P<0.01);同时得到生活事件对心理健康的标准回归系数c’显著(β=0.121,P<0.05)。根据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可知,若c、a、b、c’显著,则复原力的部分中介效应显著,其中介效应大小为0.40,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16.6%。

二、分析与讨论

1.初中生复原力的基本现状

本研究结果表明,整体上来说,原厂办子弟学校初中学生复原力的人均水平中等偏上,说明大多数学生在面对问题时一方面通过利用内部资源调整自己,另一方面通过寻找外在的支持资源积极应对。初中生对生活学习的热情相对很高,人际交往广,自我感觉相对比较良好,颇有“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感觉,因此表现出比较高的复原力。在社会支持尤其是朋友支持维度上,三所学校的初中生对朋友支持维度的资源利用率较高,说明朋辈群体是初中学生遇到问题的首选求助对象。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相近。李素珍对中学生复原力进行调查发现,在进入青春期以后,中学生的同伴交往是他们获得理解、认可、支持、信任和成就的主要源泉[2]。本研究的结果也与学生家庭环境相近有一定的关系,厂办学校子弟之间更容易彼此亲近,在新的环境中相互依赖。从研究结果可知,有一小部分学生复原力在中等水平以下,说明他们应对各种问题的资源还不够,这类学生对学校改制归社会的适应问题应当引起老师和家长的充分重视与关注。提示父母或老师在与这些学生沟通时要注意方式方法,以减少学生来自家庭和学校的压力,避免产生心理问题。此外,有恒性和自我我调适两个维度均分较低,锻炼学生的恒心和毅力的养成也是初中生教育中十分重要的部分。

2.初中生复原力在各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本研究发现,女生在朋友支持、责任感和自我调适三个维度以及复原力总量表分上显著高于男生。这表明女生比男生拥有更多的朋友资源,而在家庭支持、有恒性、目标感三个维度上男女初中生差异不显著。这可能与我国传统的性别角色认同以及社会期望等因素有关。传统观念认为男生应该独立、自强,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即使有困难也很少主动寻求帮助,因此外部支持资源维度得分相对女生来说就少一些。男女生在责任感与自我调试维度的差异,笔者认为是初殊时期女生相对男生而言更加成熟、懂事,女生对自我认识也相对高,在遇到困难时懂得利用已有资源自我进行解决。而男女生在有恒性上差异不显著,很可能是由于初中时期男女生对事物的坚持感低,注意力容易扩散的缘故。在是否为独生子女方面,只有责任感维度存在显著差异,独生子女责任感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责任感。这结果与以往的研究结果基本保持一致。特别是本研究所选被试来自原企业子弟学校,其中独生子女大多来自原国企单位,职工待遇优越,多数独生子女家庭经济条件很好,而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只有学习成绩的提高,这种“家长疼、老师惯”的局面导致很多独生子女独立性差、责任感低。因此,家长和学校应有意识地培养独生子女的责任意识,将子弟学生社会责任感、集体荣誉感的提高作为走出“大院”的第一步;同时也提醒独生子女的家长要挖掘孩子的潜能,重视道德教育。在年级方面,除了有恒性和责任感各个年级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余各分量表和总量表均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在有恒性和责任感维度上面,低年级水平普遍高于高年级。很可能是因为处于中考压力困扰之下的初三学生,同时又要在短时间内适应学校改制等产生的变化,导致他们并不能很好地适应。他们的自我意识相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强,希望自己能独立解决一些问题并得到认可,因此更加封闭自己的思想,对周围事物责任意识低,却又对各种新奇的事物跃跃欲试,有恒性也就低一些。因此改制期间,尤其是学校地理位置发生改变的学校,教师一定要关注初三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及新学校的适应问题,缓解压力,保证学业。

3.初中生生活事件、心理健康的关系:复原力的中介效应

以往有关复原力的研究对象大多为发生过应激事件的青少年,如毛俊青对离异家庭中学生复原力的研究表明,离异家庭中学生复原力与非离异家庭中学生复原力有显著差异,在学业胜任力、社会支持、情绪积极和问题解决维度得分上离异家庭中学生都显著高于非离异家庭中学生。但在社交能力维度上离异家庭中学生则显著低于非离异家庭中学生。[6]张姝玥和王芳对汶川地震后的中小学生及大学生复原力状况进行了调查,探讨复原力对学生创伤后应激反应和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为心理援助活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7]。以往研究发现,发生过生活事件的青少年学生大多数尽管在学业上和社会胜任力上适应良好,但他们会出现如抑郁、绝望、焦虑等心理问题,因此探讨复原力与生活事件、心理健康的关系,为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也正是本研究的着手点。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初中生复原力在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即生活事件可通过复原力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16.6%,这说明复原力作为中介变量抑制着生活事件对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发挥着重要的中介缓冲作用。也就是说,面对相同的生活事件,如学校改制问题,复原力水平高的学生体验到的危机更小,因为高复原力的个体在面对应急情境时一方面通过利用内部资源调整自己,适当地调整自己的心态接受现实,另一方面通过积极地寻找外部资源,向朋友和家人倾述,以得到一定的心理疏导。反之,复原力水平低的学生在遇到这些生活事件时缺少可利用的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目标不明确,缺乏意志力,人际交往圈小,没有外在的保护资源,生活中的烦恼也没人诉说,因此,一些负性生活事件对复原力水平低的个体产生的影响很大,甚至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三、教育建议

第8篇:初中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什么是心理健康呢?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适应社会生活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正常的和谐的精神状态。具体地说,是指人在知、情、意、行方面的健康状态,主要包括自我身心知觉明确,能正视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能保持稳定而快乐的情绪、高尚的情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及和谐的人际关系等。几年来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的。

一、摘除学生头上的“光环”

现在的学生家庭生活条件,自小就有优越感,但是个体的心理承受能力就比较差,特别是一些成绩好的学生更是只能受表扬,不能挨批评,只能事事顺利,不能受挫折。在“光环效应”的作用下,他们对自己身上的缺点错误,不能正视,情绪也很不稳定。当老师来纠正他们的错误时往往因为没有任何心理准备而接受不了。

针对以上的情况,我在进行化学教学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要求每个学生对自己性格特点作一个分析,分析自己的优势是什么?劣势是什么?正确地对待自己。不能把环境的优势、家庭的优势变成自己的优势,自己的优势要由自己来创造。要求学生们逐步做到自知、自重,努力自觉、发奋自强,达到自制的目的。

二、克服不听教育、任性、对立的心理

现在的初中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家中是“小皇帝”,有的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这样有些学生到了学校就缺少集体意识,对老师的教育、同学们的规劝往往不听,甚至有“逆反心理”。在与人交往时和判断是非时很大程度上受他们自己的感情、情绪所左右,不是以理智来支配感情,而是以感情来支配理智,显得任性、不近情理。

我就给同学们讲清任性的危害,每个人到学校来就是为了受教育、学知识的。讲化学这门学科,如果不听老师的教导,不按老师的要求去做,有时就会发生危险。有语道:“亲其师而信其道”,当学生感受到教师在亲近他,在真心地帮助他时,就会感到老师所教的学科的重要,学习的兴趣陡增,对立情绪随之也就消失了,反而还会特别亲近老师、尊重老师。

三、克服恐惧心理

化学这门学科对于初三学生来说是一门新学科。初三教材中前三章内容讲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比较多,比较抽象、枯燥、难懂,学生觉得起点高,有怕困难的心理。特别是一些女学生,平时就胆子小,怕这怕那。一遇到挫折,一遇到困难,就容易退却,说化学真难学。课本中的概念多,黑体字在学生们眼里变成了跳动的“黑马”。在这种情况下,我一是尽量把知识传授点分散一点,一节课中内容安排恰当一些。同时,给他们讲居里夫人发现元素钋的艰难过程,讲门捷列夫,增大他们的信心使他们觉得没有翻不过去的“火焰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再就是把一些要记忆的东西编成朗朗上口的顺口溜,使同学们从“怕学”到“乐学”,书本上那跳动的“黑气”变成了优美的“音符”。

四、克服焦燥心理

初三的学生、接近毕业,每个学生都想考个好学校,每个学生都想成功。但如何才能成功呢?正确的途径如何?往往处于比较迷茫之中。有时为了想在其他同学面前显示一下,追求一时的虚荣,就想在学习上找捷径,抄作业,考试想作弊。有了这种心理,就想一夜之间挖出一口井来,当达不到目的时,就容易变得焦燥,忘记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做实验时,必须沉着冷静,一丝不苟。我就教育学生:在药品的称量、取用、操作时的先后顺序都不能有半点误差,不然的话会出现实验结果不准甚至出现危险。比如制氢气,就一定要先验纯度,才能进行其他实验。强调做实验时不能急躁,要一步一步地做,做完了一步再想―想,下―步应该怎样做?这样有意识地进行逐步训练,一些急性子学生变得稳重了,一些毛手毛脚的学生做起事来也变得有板有眼了。

第9篇:初中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青春,美丽的时光,它比彩霞还要鲜艳,比玫瑰更加芬芳。”高中女生在充分感受青春的美好之时,也有不少烦恼和困扰,加重了心理负担。对高中女生身心发展现状的分析与关注,一直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正确认识并依据其身心发展特点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可以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充分挖掘高中女生的潜能,进而达到培养她们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全人格的目的。

一、现状分析

女生进入高中以后,随着生理的变化、阅历的增加,抽象思维能力显著增强,思维的独立性、独创性和批判性更为深刻。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信息传播面广、快速,人际交往的大大扩展,使得天性敏感的女性精神生活空间扩大,视野更广阔。然而由于我国传统性别偏见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影响,部分地区对男孩期望过高,而对女孩则持无所谓的态度,这使得一些女孩抱负水平降低。另外,在当前独生子女居多的情况下,父母常将自己未能实现的理想强加于子女,超过了子女的心理承受能力,加上情绪、个性等因素的影响,使得部分女孩逐渐变得自卑、胆怯、多愁善感、焦虑、自我封闭、循规蹈矩。

以下几种现象值得我们认真思考:部分初中学习成绩处于中等或中等偏下的女生升入高中后,有一定的自卑心理,为掩盖这一心理,她们往往表现出不合群,我行我素;部分女生除学习外的某些方面有一定特长,有强烈被人认同的心理需要;升入高中是她们人生中的一个“转折点”,她们中的大多数都有一种重新奋起的强烈愿望,但在生活学习中缺乏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指导。以上种种因素表明,处于心理成长期的高中女学生受到的心理困扰较明显,心理矛盾突出。从近四年来我在学生咨询中了解到的情况看,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类:

(一)学习类问题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围绕着学习产生的问题占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厌学是目前学生中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学习好的同学在学生中威信不一定高,而成绩平平人缘好的同学却常常受到青睐,在推举各种代表时常当选,所以学生觉得学习没劲,不想努力读书。还有一些其他心理原因导致厌学的情况,如因反应较慢常被人讥笑而不愿上课,因记忆、理解等能力欠缺使成绩难以提高而对自己失去信心,或因家长期望值较高产生逆反心理等等。有的甚至发展到讨厌书、恨老师、旷课逃学的程度。有位同学就曾在日记中写到:“读书真没意思,望着桌上摆满的教科书、英语词典、作业簿,我真想把它们一下子烧成灰烬。”表现出强烈的焦躁、愤懑、无奈情绪,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二)人际关系问题

1. 与教师的关系问题。主要集中在由于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或过多干涉学生的业余生活和正常交往,引起学生的困惑和烦恼。有位学生谈到,一次她和一男生在街上聊天,老师看到后进行了苛刻的指责,并把这事作为一条小辫子抓在手里,动辄就揪出来“示众”一番,严重地刺伤了她的自尊心,导致她的反感和对立,老师指东她偏向西,影响了学习成绩。还有一位学生干部来访时谈到,现在做班干部真难,两头受气,不管事,教师批评你不负责任;管事,又难免与一些同学发生争执,一旦吵起来,老师首先批评班干部。该生觉得十分委屈,生老师的气又不敢顶撞,想不干又怕失去老师的信任,左右为难,不知到底该怎么办。此外,还有一些其他想法,诸如:认为老师“嫌贫爱富”,认为老师“处事不公正”,认为老师“轻视自己”等等,都反映出师生关系的问题。

2. 与同学的关系问题。主要集中在交友方面,因处理不好朋友之间的关系而苦恼。有位学生讲到,她的一位好朋友总是对她不信任,怀疑她的友谊,认为她付出的不够多,使她十分苦恼,不知怎样做才能消除朋友的怀疑。还有一位女生因两位要好的朋友发生了矛盾,她夹在中间十分为难,与甲交往怕乙不高兴,与乙交往又怕甲不理解,最后干脆两位朋友都不再交往,可内心又十分孤独、寂寞,想恢复与朋友的关系又不知该怎样做。此外,还有个别学生因初中升高中后朋友越来越少,怀疑世上没有真正的友谊,也交不到真正的朋友,进而想离世隐居。

3. 与父母的关系问题。主要是因为与父母缺乏相互理解和沟通,或家庭关系不和导致心灵伤害。例如,有位学生谈到“我经常和妈妈闹矛盾,听到她的骂声就心烦,有时真想一走了之再也不回来了,可看到她疲倦的面容、花白的头发又觉得于心不忍。每天都生活在这种内心矛盾之中,真不知该怎么办。”还有位学生家庭不和,父母经常吵架。有一次母亲出差时,父亲竟带了一个女人回来过夜。自此以后她恨死了父亲,再也不愿呆在家里了,不愿再见父母,整天就想往外跑,心里烦闷极了,觉得活着真没意思,产生了厌世的念头,可见,父母的不良行为,带给子女的不仅仅是厌恶、鄙视,而且是深深的内心创伤。

(三)情感类问题

青少年时期是花季年华,在这一阶段随着人的第二性征渐渐发育,性意识也慢慢成熟。此时,青少年情绪较为敏感,易冲动,对异性充满了好奇与向往,同时也会出现许多情感的困惑。如,初恋的兴奋,失恋的沮丧,单恋的烦恼等等。其表现归结为两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