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医学人文精神的感悟范文

对医学人文精神的感悟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医学人文精神的感悟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医学人文精神的感悟

第1篇:对医学人文精神的感悟范文

Abstract: This article described the importance of strengthening the medical humanism construction and humane care from the medical humanism and humane care point of medical personnel to the patients, emphasized the medical humanism, and implemented the concept of humane care to medical services, so as to make patient satisfaction, really provide good service and make effectiveness.

关键词: 医学人文精神;人文关怀;心理疏导

Key words: medicine humanism;humane care;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7―0289―02

0 引言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身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生命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医学人文精神是人类挚爱生命,在医学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精神,是反映人类对生命根本态度的精神。加强医学人文精神建设,倡导医学的人文关怀是21世纪医学发展的主旋律。加强医患沟通,将人文关怀通过医务人员的言行和行为融入到临床工作中,引导医务人员尊重、关心、理解、体贴病人,增强病人对医务人员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建立良好的道德良知和社会责任。从细微处入手,学会倾听、交流与沟通,了解病人的痛苦,明确行医目的,认真思考自己的追求。凡事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具体工作时,就能巧妙的了解患者的心。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使患者得到抚慰,为他们排忧解难。用真情和诚挚的行动赢得广大患者的心,接近与患者的距离,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帮助其提高生活质量。

1 医学人文精神与人文关怀

1.1 人文精神和医学人文精神的定义

1.1.1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身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生命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正如周国平先生所言,“人是最重要的,人是最根本的,把人放在中心,这样的一种思想就叫人文精神,人文主义”[1]。人文精神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而且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它是构成一个民族区域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在西文中,“人文精神”通常译为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其核心思想是:①关心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反对神学对人性的压抑;②张扬人的理性,反对神学对理性的贬低;③主张灵肉和谐、立足于尘世生活的超越性精神追求。人文精神的基本涵义就是: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精神的价值。

1.1.2 医学人文精神是人类挚爱生命,在医学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精神,是反映人类对生命根本态度的精神。

1.2 人文关怀的定义 人文关怀又称为人性关怀、关怀照护、爱护[2],是指对人的主体、地位,对符合人性的需求,生存状态,生活条件以及保障的关注,着重强调尊重患者情感世界、尊重患者意愿、追求医学人性化、重视情感因素的倾注,倡导真善美。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

2 加强医学人文精神建设和人文关怀的重要性

在医疗卫生事业迅猛发展的时代,医学模式已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的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医学的职业要求医务人员在专业学习上,踏实谦虚,厚积薄发;与患者的沟通上,清晰准确,更重要的是,让患者明白医务人员是设身处地为他着想;无论患者卑微、权贵,无论贫穷,巨富,道德水准,文化背景等,均一视同仁。医学人文精神是医学的灵魂,人文关怀是医学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

①加强医学人文精神建设是适应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是培养医学高素质、高技术人才的需要,是不断完善自我,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需要。②加强医学人文精神建设,注重医学人文关怀是21世纪医学发展的主旋律,它不仅仅是对医务工作者的要求,更是对整个医疗卫生的建设和发展的期望。③加强医学人文精神建设,在全体医务人员中树立起医学人文精神是预防医疗纠纷、改善医患关系的重要环节[3]。倡导医学人文精神,重视医学人文关怀,是新世纪医院建设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2.1 医务人员人文关怀是赢得患者满意的重要基础 医学人文关怀贯穿着历史,三国时期的东吴名医董奉心怀慈悲,为贫苦病人精心诊治,关怀备至,为治病既不收费,也不收礼,只要求被诊治者在其门前空地上栽一棵杏树作留念。数年后,杏树蔚然成林,独成一景,“杏林”成了医学人文关怀的千古佳话。对于疾病,患者与医生之间的视角往往不同,在医生看来很平常的病症,有时患者却感觉很严重。其实,医生不是治病,而是医人。职业的性质决定了医生不仅要关心患者的“病情”,更要关注患者的“心情”。患者不良情绪易导致自身病情加重,如果医务人员能适时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加强医患沟通,将人文关怀通过医务人员的言行和行为融入到临床工作中,使患者掌握疾病的保健知识,提高遵医行为,减轻心理负担,积极配合治疗,更好地促进疾病的康复,赢得患者的满意。

2.2 医务人员人文关怀是和谐医患关系的必要手段 随着医学科学发展的不断深入,各种现代医疗仪器、设备的使用,提高了诊断的精确性,以致医生们对疾病的诊疗越来越依赖仪器设备,失去了与患者彼此间的交流与沟通。使高新科技离临床越来越近,医患关系却越来越远;引进一流设施设备越来越多,人文关怀却越来越少。易造成医学人文精神与人文关怀的缺失。加强医学人文精神建设,在医务人员中树立医学人文精神,注重人文关怀是预防医疗纠纷,改善医患关系,促进医患之间和谐的重要环节和纽带,它可引导医务人员尊重、关心、理解、体贴病人,增强病人对医务人员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主动配合治疗。因此,人文关怀是化解医患矛盾,建立和谐医患关系的最好方法。

2.3 医务人员人文关怀是重塑医务人员形象的希望 医学人文精神来自于医务人员对生活经验日积月累的感悟和体验。要使医生摆脱“医匠”的影子――虽是受过良好专业训练的医学人才,但因忽略了人文素养的培养,只会替患者治“病”而不会医“心”,缺乏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加强医务人员人文精神的教育和培养,使他们认识到一个真正杰出的医生,不但有学术、医术上的造诣,还要有睿智及广阔的人文胸怀,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建立良好的道德良知和社会责任。从细微处入手,学会倾听、交流与沟通,了解病人的痛苦,明确行医目的,认真思考自己的追求。只有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具体工作时,就能巧妙的了解患者的心。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使患者得到抚慰,为他们排忧解难。用真情和诚挚的行动赢得广大患者的心,接近与患者的距离,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帮助其提高生活质量,实现自己最初的梦想,塑造医务人员在社会上的形象。其实,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每一个医务人员应懂得一个完美的医护职业形象应该是技术精湛、爱心浓烈和人文素养丰厚的完美组合[4]。

3 医学人文关怀的实现途径

医学作为直接面对人的科学比其它科学更强调人文关怀。从古到今,人们的期望,都把“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的结合”作为医学的理想模式。

3.1 重视和加强医学人才的医学人文培养和教育 新世纪新形势新型医学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医学人文建设。在临床实践中,注重加强医学人文教育,通过典型案例、身边发生的典型事例等,进行医学人文案例分析和专题讲座,将医学人文理论知识和技能应用于临床实践中。充分发挥老专家、学科带头人等的言传身教作用,将医学人文精神知识的传授与医学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将加强医学人才人文精神教育和开展医德医风教育结合起来,使医学人才能从医学、道德、法律等不同角度加以理解、解决临床上可能遇到的问题,不断丰富人文情感,升华职业精神,增长智慧和见识,培养敬畏生命、尊重权利、关心群众疾苦的良好品质。使医学人才在精通专业理论技术的同时,拥有博爱、宽仁的人文品质,努力培养有技术、有责任感、有道德和创新精神的受群众欢迎的新型医生。

3.2 关爱患者,用心服务,体现人文关怀的内涵 医务人员的人文关怀主要体现在丰富的医学专业知识和精湛的医术中,这是医务人员为病人服务的基础。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病人第一、质量第一、服务第一”的理念是对医务人员的要求。在医疗服务中,无锡市二院将深化“三好一满意”活动与我院开展的“满意在二院―双百日优质服务竞赛”活动有机结合,强化精细化管理和医务人员的主动服务意识,关爱患者,将人文关怀体现在医务人员的言行、举动,及为患者服务的每一个环节中。尊重患者的权利,注重患者心理,因势利导,加强沟通及心理疏导,促进医患和谐,切实增强医务人员人文关怀意识,大力倡导人性化服务,努力为患者提供温情、温馨的服务,不断提高医疗、护理服务的技巧和能力,将用心温馨优质服务贯穿于医疗服务的全过程,以实际行动体现医学人文关怀的内涵,取得了良好的服务效果。

在医疗服务逐步向人性化迈进的今天,我们在需要精湛的医疗技术服务的同时,更需要人文关怀。临床工作的实践告诉我们,只有重视医学人文精神,把人文关怀的理念落实到医疗服务的过程中,尽量满足患者病理―生理―心理需求,使患者真正感受到温馨、贴心、放心、省心,实现医疗技术与人文关怀的紧密结合,才能真正做好服务,做出成效。

参考文献:

[1]周国平.医学与人文[J].医学与哲学,2006,5(1):1―4.

[2]王菊吾,叶志弘,蔡学联等.关怀照护的本质和内涵[J].护理研究,2005,19(1):1―2.

第2篇:对医学人文精神的感悟范文

关键词:关爱生命;医学人文教育;基础

近年来,医疗纠纷案件的持续上升,使医患关系越来越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问题。反思医患关系不和谐的成因,医生人文素质低下和医学人文精神缺失无疑是一个重要因素。因此,重视和加强对未来医疗从业人员———医学生医学人文素质的培养,进一步提升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的效果,对于从源头上促使医患关系走上良性循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一、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的现状

有人说,医学淡化和漠视人文教育是医学人文精神失落的直接原因。其实,医学作为最富有人文关怀和人性温度的科学,早已成为人类医学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共识。医学人文教育作为高等医学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就已经开始引起我国医学高等教育的重视,并从那时起各医学院校陆续开设了医学人文教育的相关课程。经过20多年的发展,基本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医学人文教育课程体系。但是,医学人文教育课程的系统化与当前医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却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些年层出不穷的医疗纠纷案件充分表明,医务人员医学人文素质下降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同时,我们在对高等医学院校医学人文教育现状的调查中也发现,大部分学生比较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训练,而对人文知识的学习则缺乏主动性,甚至干脆认为作为医学生学好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足以;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何为医学人文精神不太了解,有的学生仍然认为临床上医务人员所诊疗的对象是人得的病。在对如何提升医学生人文素质的调查中,虽然绝大部分学生对医学人文课程的作用予以肯定,但在实际学习中,却又表现为重专业课而轻医学人文课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这一现状,不仅从一个方面折射出了当代大学生既愿意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又趋向于急功近利的既矛盾又浮躁的心态,也是导致医学生人文精神欠缺的重要因素。这说明,课程体系的完善不等于教育的完善,提升医学人文教育的实效性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调查还发现,尽管医学人文教育课程体系在不断完善,但人文课程“走过场”的情况仍较为普遍。教学内容的空泛枯燥,教学形式的机械呆板,使医学生对医学人文课程的学习缺乏热情。更值得注意的是,许多人文课程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淡化了知识以外的生命教育、人格教育及心理教育等,医学人文教育评价体系也简单化为通过考试成绩一锤定音。其结果势必将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异化为竞技教育,尤其是将考试成绩再同奖学金、保研等与学生切身利益相挂钩时,这样的竞技甚至会走向极端。震惊全国的复旦大学医学博士生投毒杀死其室友事件,让我们看到一个受过近十年医学高等教育的医学生对生命的残忍和漠视。这虽然是一起极端个案,但也警醒我们必须深入思考在医学人文教育中所缺失的究竟是什么?调查结果虽然显示大部分学生能够将敬畏生命、关爱生命、尊重患者权利、尊重患者人格和尊严等作为医学人文精神的内容选中,但从大多数医学生不太了解什么是医学人文精神到不重视医学人文课程的学习,再到仍将人得的病作为诊疗对象的现状表明,医学生医学人文素质的低下与医学人文教育中关爱生命教育的缺失有直接关系。

二、关爱生命教育在医学人文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关爱生命是医学的最终归宿与目的。强调把关爱生命作为医学人文教育的基石,正是由医学的这一本质所决定的。医学是关于人的生命的学说,医学自身的价值就在于关爱生命。而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也是关爱生命,它倡导对人的关怀、对生命的敬畏,对生命的维护和珍惜,主张以人为中心的医学价值观。所谓关爱生命的教育,就是指以生命为核心,以教育为手段,倡导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善待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的一种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就是让受教育者学会爱自己、爱别人、爱自然,学会爱与被爱的教育。如果说一切教育都是以人为起点的话,那么,关爱生命的教育就必然是整个医学教育的基点。在关爱生命的教育中,引导受教育者“敬畏生命”是最基础的教育。“敬畏”二字具有“崇敬”和“畏惧”双重含义,它所表达的是对生命的一种虔诚态度。敬畏生命,不仅包括敬畏自我生命、他人生命及其他生命形式的价值追求,同时也包含着爱、奉献、同情、同乐和共同追求等伦理要求。由于医学经常要面对病痛与死亡,所以重视病人的价值、探求生命的意义和医学的目的对医务人员来说非常重要。正如周国平所说,医生的人文素质就是你要真正热爱生命,关注生命。从这个意义上说,医学人文教育所追求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每一位医学生能够“对生命充满同情”,让关爱生命成为每一位医学生的最基本人文价值观,让每位医学生尽快形成敬畏生命的伦理道德观,真正懂得和理解“善是保持生命、促进生命,使可发展的生命实现其最高的价值,恶则是毁灭生命、伤害生命,压制生命的发展”这一“必然的、普遍的、绝对的伦理原则”[1]9。为此,医学人文教育必须以关爱生命为基石,并将关爱生命贯穿于整个医学人文教育过程始终。只有当医学生比一般人更能意识到生命神圣时,在他们走上医疗岗位去面对一个个饱受病痛折磨的鲜活生命时,才能怀揣悲悯之心,发自内心地去珍惜生命、维护生命和拯救生命;才能在医疗活动中关注人的生存质量、生活理念、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做到自觉自愿地关心和爱护患者;才能使救死扶伤,实行医学人道主义不仅是医务工作者的职责,而且能内化为一种行为习惯。

三、加强以关爱生命为基础的医学人文教育的途径

把关爱生命作为医学人文教育的基石,就是把关爱生命作为对医学生人文教育的最基本内容,使学生在进入医学院校举手宣誓“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学生誓词的那一刻起,就开始形成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识;就要让生命教育渗透到医学人文教育和医学生行为教育中去,使学生在不断接受生命教育熏陶的过程中,自觉形成生命神圣的理念,并将这一理念逐步升华为医学生必须具备的神圣职责和使命;就是在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自身行为培育生命责任感,并使其成为一种稳定的行为特征。具体说来,就是在医学人文教育中,以关爱生命为基础,在理论教学中,把关爱生命教育贯穿于医学专业课和医学人文课始终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在实践教学中,以养成学生关爱生命的基本理念和行为方式为目标,形成医学人文教育模式。以关爱生命教育为基础,是指把关爱生命教育作为医学人文教育的维度,以生命教育理论为依据,以生命伦理课程为内容,对刚刚接触医学专业知识、尚未形成医学人文与道德伦理理念的医学生进行以关爱生命为主题的教育,引导学生在重新认识和发现“人为何生”、“人何以为生”的终级价值的同时,关注和思考一些与医学人文精神相关的诸如生命神圣、生命质量、生命价值和人类未来的健康与幸福等问题,从而为医学生形成认识生命、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医学人文意识奠定基础。为使这一教育规范化,应将《生命伦理学》纳入医学专业的必修课程,成为基础医学教育有机组成部分,形成以关爱生命为基础的全程医学人文教育体系,实现启蒙医学人文意识———掌握医学人文知识———锻炼医学人文思维———提升医学人文修养的医学人文教育目标。把关爱生命教育贯穿于医学专业课和医学人文课始终作为教学的切入点,是指在医学专业课和医学人文课的教学中,渗透和贯穿关爱生命的教育。关爱生命教育,不仅仅是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同样也是医学专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医学专业教育中渗透关爱生命教育,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说,在专业课教学中,医学生不仅要同曾经的“活人”标本打交道,还要经常面对活生生的动物实验,在这种近距离接触生命的过程中,通过渗透关爱生命的教育,可以使学生直接体验和感知生命的神圣和对生命的敬畏。同时,对处于基础医学知识学习阶段的医学生来说,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对疾病的理解只能停留在书本知识上很难体悟病患的疾苦,更不可能将“病”和“人”有机统一起来。这就需要通过教师的渗透和引导,培养学生对逝者的尊敬之情、对生命的敬畏之心和对患者的同情之感,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体会人性的温度;在不断学习和理解生命诞生、死亡和生存困境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关爱生命的重要性,并将其升华为悬壶济世的价值追求。由于医学从一开始就具有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统一的性质,医学和人文科学在本质上也总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所以医学人文教育的核心任务就是实现医学与人文的整合。为此,要做到“三个结合”:一是医学专业课与医学人文课的结合,实现医学专业知识与医学人文知识的内在统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相互融合,这有助于学生对生存意义的反思和对生命价值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在感悟“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形成“大医必有大德,大德必有大爱”的医学人文精神与职业道德素养;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医学人文课的结合,使学生在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指导下,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广阔视阈下,关注和感悟人类的身心健康同自然、社会和人之间的和谐互动及可持续发展,认识和把握科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相关性以及不同文明带来的科学发展的特殊性;三是医学专题讲座(或论坛)与公共选修课的结合,通过科学的、伦理的、文学的、美术的、音乐的等多学科、多种知识的交融,让同学们增长见识、开阔眼界。这有利于进一步激活学生的情感能力和认知能力,引领和调动学生丰富敏锐的生命感受力;有利于学生对生命意义进行多维度思考,并以积极主动的态度直面生命、担当生命。这三者结合所形成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和医学人文教育模式,有利于提高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养,使他们在未来的医疗工作岗位上,更好地适应医学科学与医疗实践发展的要求。以养成学生关爱生命的基本理念和行为方式为目标,就是把关爱生命教育内化为学生日常的行为教育,通过有目的的引导学生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营造关爱生命的校园文化氛围;鼓励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关注、了解社会的同时,自觉地融入社会,感知生活的不易和认识自身的幸福;用健康价值观引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方式,在不自觉中受到熏陶,受到教育,形成良好的生命意识;通过教育的力量去影响医学生的思想感情、道德水平、价值取向及审美追求,丰富、滋养并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既能感知到生命的伟大与崇高,又能体会到生命的脆弱与无助;既能了解人类生命的价值,又能认可自然界中其他生命的意义;既能以平等的眼光看待世间万物,又能以敬畏的心情善待一切生命,还能以负责任的态度关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只有使关爱生命真正成为每一个从事医务工作的人的内心信念时,才能使医患之间的关系和谐和睦。

【参考文献】

第3篇:对医学人文精神的感悟范文

一、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近年来,医患关系成为社会生活的热门话题,医疗事故增加、医患纠纷增多、医闹现象频发,医生这个职业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被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关注医疗行业和卫生教育将人文素质的培养提高到了更加重要的层面。医学生是高等教育学生中的特殊群体,他们将来从事的工作面对的特殊群体决定了他们执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当面对希波克拉底誓言,尊重生命、救死扶伤、关爱病人,需深知“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意义之重大。医学生从进校开始就应该对将来从事的职业有明确的认识,除了对医学理论知识的认真学习,在行为和道德规范上也要以医生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我国对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探索和实践始于20 世纪 80 年代末期,起步较晚,医学生的主要来源是高中毕业生,文化素质基础较差。在医学教育中偏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忽略了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加之科学合理的人文课程体系尚未完全建立,教师整体素质不高等因素的影响,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是滞后的。不少医学院校的学生片面的将人文素质理解为“对患者态度好”“有责任心,有爱心”“医德高尚”等,这种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脱节的现象,使人文危机日渐严重。重视医学教育中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推动人文素质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将人文教育贯穿于医学教育的全过程,从而培养出较高人文素质的医务工作者,促进医疗技术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

二、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一)彰显专业课程中的人文魅力

专业课教师应视野开阔,跳出专业的限制,站在更广阔的平台,以平等、博爱之心去关注人类健康。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更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注重培养学生追求真理、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以及互尊互爱、谦虚谨慎的人文精神;增加学生对生命的感悟和思考,培养学生热爱本职、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重视医学专职教师的人文学习,在授课时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提高学生兴趣,激发学习热情,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在课程建设中,打破专业课程的局限,将人文素质培养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之中,二者的融合不是1+1=2式的简单添加,而是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和谐发展的过程。例如专业课教师在讲授疾病的治疗用药时,可以给学生介绍药物发明的背景知识,每一个药物的背后都凝聚了无数位科学家的智慧与汗水,科学家们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无私奉献的学术精神可鼓励学生树立为提高医学水平而努力的理想信念。

(二)突出人文课程的重要地位

由于目前尚没有关于人文素质培养的统一标准,在专业性较强的医学教育中,专业知识教育处于中心位置,而人文素质培养的相关课程却处于可有可无的尴尬位置,或直接被政治理论课替代,有的学生认为学好专业知识就可以成为好医生,人文社科知识并无太大意义,因此不重视人文课程的学习,走马观花的完成内容。加之人文课程的设置尚未形成系统性和科学性,随意性很强,人文课程和医学课程、人文课程和人文课程间的联系性较差,理论知识重复,内容生硬,实用性差,造成教师不重视,学生也不“感冒”。而西方发达国家的医学教育是建立在本科教育的基础之上,课程设置由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医学三大类组成,医学人文课程在课程总学时中的比例达到 20%~25%,除此之外,问题、案例和实践教学也是国外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突出医学人文课程的实用性,不仅仅是进行理论和概念的灌输,在课程安排上,将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医学辩证法等人文社科课程逐步纳入必修课程计划,让人文课程不再是“空壳子”。人文课程老师要打破课程的界限,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人格魅力,通过尝试接触医学知识,让医学知识和人文知识有机融合在一起。在人文课程教学中,以往多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将理论灌输给学生,教学方法单一,考试形式呆板,学生通过背背理论也可以取得不错的成绩,没有注重知识的实际运用,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提倡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例如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情景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等,可增加师生互动,从多方面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重视实习实践的作用

医学的实践性很强,将理论知识运用于临床实践,是医学生向临床医生过渡的重要阶段,在学生的见习、实习过程中注重人文素养教育,有助于学生将人文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不再“纸上谈兵”。在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学生可能对将来的职业和生活感到迷茫与困惑,在实习中通过带习教师的指导,加强正面的宣传和引导,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鼓励和引导学生以良好的心态面对社会与生活,遵守社会道德,营造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团结友爱的工作氛围,使学生能更快适应社会,更好服务社会。在实习的具体环境中进行医德医风教育,在实际工作中积累责任心,其效果是课堂理论教育达不到的。

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需要培养医学生沟通和交流能力,而人际沟通能力欠佳是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在临床实习工作中学习沟通技巧,需要反复实践才能不断提高。对病人的治疗不是医生单独能够完成的,例如在病情的诊断中需要辅助科室的协助,医嘱执行需要护士的密切配合,在实习中注重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养成相互信任、紧密协作的工作态度。临床指导教师对待工作的态度和对待患者的言行会对学生起到榜样作用,而这种隐形的教育方式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带教医院要严格选拔临床指导教师,培养高素质的指导教师队伍,以高尚的职业道德、严谨的工作作风、精湛的业务水平对学生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在实习实践中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学习和运用医学知识的同时加以人文精神的思考,例如如何将医学文化继承和创新,如何将高深的医学知识为大众所掌握,如何从病人实际出发选择使病人获益最佳的治疗方案等,使学生在工作中充分领会人文精神带来的愉悦,激发学生心灵的感悟,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此外,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三下乡”活动所承载的人文体验教育更易于学生接受,通过这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如何为人处事,如何与人和谐相处。

(四)提高师资队伍的人文素养

高校教师肩上不仅担负着专业知识的传授,还承载着人文精神的传播。重视高校教师人文素质培养的现实意义和价值,教育者的精神风貌、治学态度、价值取向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是在校期间,对学生以后执业和生活也会产生长久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其意义是深远的。但是近年来随着高校学生的扩招,青年教师数量增多,成为高校教师队伍的主力军。虽然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和科研水平较以前有所提高,但是受到教育观念偏差、课程设置缺陷以及社会大环境消极因素等影响,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并没有相应提高。教师应成为既具备专业知识,又具备人文素质才能的双师型工作者。促进师资队伍专业水平和文化修养的全面提升,形成教-学、教师-学生的良性循环,才能为学生的人文素养及综合素质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更新旧观念,改变重专业轻道德、重技术轻人文的思想,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培养出富有竞争力、创造力和实干精神的高素质医学人才。在师资培训课程中开设人文讲座,增加可利用的人文社科资源,安排组织不同层次的教师(老、中、青)进行人文和社科培训,支持教师到高层次综合性大学学习和进修;鼓励医学课程教师与人文课程教师交流学习,增加医学教师的人文知识,补充人文教师的医学知识,形成医学与人文的和谐交融,将教师的职业技能培训和人文素质培养有机结合起来,贯穿于教师培养的全过程。邀请德高望重的老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工作,将一名优秀教师应具备的“敬业、进取、仁爱、创新、自律”等精神文化和人文素养传达于他们,关爱学生、脚踏实地、不断耕耘,引领青年教师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在教学实践和育人管理中自我约束、自我学习、不断进步。

(五)营造浓郁的校园人文氛围

第4篇:对医学人文精神的感悟范文

关键词:医患矛盾;医学人文教育;临床实习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6-0036-03

目前我国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患矛盾日益突出,医疗纠纷明显增加;这既与我国目前经济、社会、文化及个人的价值观处于转型期有关,也与我们的医学教育在某些方面的缺失有很大的关系。作为医学临床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只埋怨外部执业环境的恶化,而应该反思医务人员本身自身素质的提高,特别是医师本身沟通技巧、人文关怀方面的欠缺是加重医患矛盾的一个不能忽视的因素。临床实习阶段是医学生成为一名合格临床医师的桥梁阶段,这一阶段的学习效果直接影响到一名医师的行医态度、方式及目标;因此在这一阶段如何进行合理的人文教育是本文探讨的内容。

一、医学教育中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医学的研究对象是以生命为主体具体情感基础的自然人,最重要的核心是医病救人,因而医学是具有人文精神的学科。随着社会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人们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无缝连接,人文精神愈加凸显其重要性。上个世纪,医学模式经历了从生物医学模式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本世纪的医学将更加注重“环境-社会-心理-工程-生物”的综合医学模式,更加重视整体医学观和有关复杂系统的研究;注重健康促进(promotion)、疾病预防(prevention)和个体化处理(personality)的3P医学模式将会得到空前重视与普及。可以说,现代医学是体现现代科学、工程技术、社会科学和人文关怀等能力的复杂学科,因此适应当前医学模式的转变,在医学临床教育中加强人文教育就显得尤为必要。同时随着社会各方面的深度发展与持续推进,慢性病、老年病、职业病、重大传染病、心理健康等健康问题日趋严重。有关研究表明,在美国初级保健诊所中,自述有躯体症状的患者大约有30%并无器官的实质性病变。同时伴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患者和家庭已经不满足于医生以权威的姿态进行单向交流,他们希望与医生的交流更加平等,能够与医生更加深入地共同探讨和决定医疗中的问题。这就需要在医学临床教育中,帮助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建立对社会、心理和行为方面的认知。为了适应患者需求的变化,医生必须改变传统的行医方式,更加注重在执业中的人文关怀和与患者沟通交流的技巧。这就需要在医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增加医学人文学、伦理学的学习,以增加对不同文化、不同社会背景和不同经济条件患者的认知和理解。

二、人文教育与医患矛盾

现阶段我国的各级医院中,各地医疗纠纷频发,医患关系紧张,医生与患者摩擦升级。医学临床人文教育的脱节可能是造成目前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近几年发生的浙江温岭耳鼻喉科主任医师被刺死一事以及最近的湘潭县妇幼保健院孕妇死亡事件就是医患矛盾的极端体现。深入探析这两起事件,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并无明显过错,也没有造成患者的健康和利益损失。医生本身并不存在过失,但是医患之间的沟通可能存在问题,进而造成医患之间的信任问题。医务人员对患者及家属没有尽到充分告知的义务,造成患者及家属对于对于医务人员实施的治疗没有充分的理解,对自身疾病的发展和预后并没有清晰的了解,因此并没有感觉到医护对病人的关心和安慰。而医生对患者在精神上的支持对病人是很重要的,是行医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临床实习阶段人文教育的缺失导致我们的医生过于重视医疗技术,而忽视甚至不知如何在医疗诊治中进行人文关怀;而这一阶段的人文学习是如此的重要,以至于它能影响我们一生的行医习惯;当医学生独立走上临床岗位上,以他的经验与学识,如何帮助患者在解决身体上的病痛同时,再进行精神上的抚慰,心理上的疏导?“医疗有时是治愈,经常是帮助,却总是抚慰;因为当前医学发展并不发达,很多疾病依旧是无法解决的难题。在就诊过程中医生结合病患的实情对其进行积极的心理的引导,对病患显示出更多的关怀,让他们认识到医生的诚意。在此基础上,就算是疾病无法医治,依旧会得到医患家属的宽慰理解。医生对待病人表现出了尽心尽力的态度,而病人能在医疗结果后表示接受,就不会产生医疗纠纷问题。解决医疗纠纷的关键是医生的人文精神是否体现,体现出在医疗过程中对生命的敬畏,人与人间的相互关爱。

三、当前我国医学教育临床实习阶段人文教育的现状

当前我国的医学人文教育主要包括医学史、医学哲学、医学伦理学、医学法学以及医学社会学、医学心理学等医学人文学科,这些学科一般在大学的前面4年开设,这一阶段的医学生对临床疾病的认识还处于理论学习阶段,与患者的接触还处于见习阶段,对人文与医学的结合理解不深;而在临床实习阶段,人文教育存在严重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实习基地较为分散,很多学校没有足够的人文学科老师进行分散授课,主要以少数讲座形式为主。(2)进行讲座的人文教育的老师大部分缺乏医学专业背景,没有相关的临床经验,对理解医学人文不清楚;教学过程中采用直接灌输人文精神,不能与医学结合,无法在医疗临床的基础上进行讲解讨论。因此不能和学生在思想上得到共鸣。同时学生对人文类课程的期望与人文老师的教学效果存在偏差,表现为老师在授课时仅仅采用板书式教学,不能对临床中实际人文问题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流于泛泛而谈,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与共鸣。(3)学生更大的兴趣在于学习临床技能,对人文学习重视不够,认识不深;大部分医学专业的学生只对专业知识、实际应用技术重视,对于其他学科一律采用忽视态度,对自身修养和人文素质不在乎,从而导致“有高达68.3%的学生不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及人文主义的产生背景’”。(4)实习阶段临床带教老师临床经验丰富,但又缺乏系统的人文知识,更为严重的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受到西方拜金主义浪潮的冲击,同时还没有制定比较完备的监督制度,导致部分医务人员的人生价值取向出现偏差,主要表现为向物质利益倾斜,用市场化原则来处理医患关系,放松了医生对救死扶伤的职业素质修养,医生态度事不关己,对生命、对病人的关爱减少,有的甚至违背医德,开大处方、收受回扣和红包等,医学在这里失去了崇高的本质,相反被异化,形容成“钱篮子”。不少医院对医师的考核越来越趋向经济化,强调考核指标。对违反医德医风的行为不能有效地管制,对医德医风的教育与要求流于形式,致使医疗行业不良风气愈演愈烈,在损害病患有效权益的同时造成了医院甚至整个行业的名誉受损。在医学人文方面表里不一,严重地影响临床实习生树立正确的行医观。(5)实习阶段采用笔试和临床操作为主要考核方式,在考核过程中对学生的病理理论的理解程度更偏重。在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医德教育方面并不重视,致使医学专业的学生对这方面的认识并不重视,认为对以后的职业生涯并不重要。从而造教育讲座的冷遇,也影响了人文教育老师上课的积极性。

总之以上这些因素导致学生从主观上重视不够,客观上又没有条件进行系统的人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的机会,再加上社会上拜金主义及少部分医德低下的医务人员的影响;造成了人文教育在临床实习阶段严重脱节的现实。

四、临床实习阶段医学人文教育改革的探索

1.以融合的方式解决人文教学的条块分割问题。要加强临床实习阶段的医学人文教育,我们要正视临床实习阶段的特点。首先临床实习阶段基本上实行二十四小时住院医师制,学生很难再集中进行长时间的人文课程学习;其次开设单独的传统人文课程或讲座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2009年的《医学发展高峰论坛北京共识》强调不应该忽视医学人文和医学专业的整合。针对临床实习阶段的学习特点,如何将医学人文与社会的内容与临床医学内容进行整合、避免条块分割是我们探讨的重点。如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的“临床医学基要”课程,以医学生和医生最基本的技能(问诊和查体)为主,将人文、社会等内容放在平时课程教导中交叉学习,例如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职业素养与病人安全、伦理学以及性问题和使用等社会问题交织在一起,并鼓励学生在临床实践中运用起来。要求学生在问诊、查体和临床决策时应用这些知识与技能,同时在学生学业评价、自我检核和评价等环节进行强调,提醒学生医学离不开人文与社会知识,不再是“附加于”医学的部分,而是基本的、必要的内容之一。采用小组学习、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注重自我教育与反思和团队合作与教学相长,形成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一模式在我看来能够应用于临床实习阶段,其比较好地解决了我国医学人文教育条块分割、脱离临床实践的问题;围绕临床实践,很好地把人文教育融入临床知识并成为其一部分,使得学生的素质得到了全面的提高。

2.加强临床师资建设,提高医院人文气氛,搞好医学人文教育。医院实习阶段人文教学要发展起来离不开教师队伍的发展。同志在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事业的发展关键在教师,必须紧紧依靠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遵循教育规律办学教学,不断提高教师政治和业务素质。一个强大的具有合理知识结构的教师团队是建设人文医学的必要条件。一个具有良好医德医风的临床医生,通过适当的医学人文与社会的培训,可以成为医学人文教育方面的传教士。临床前的教学不能代表所有的医学人文教育,医学人文的内容必须融入医学教育的全过程,特别需要融入临床医学教材中。医院要培养合格的具有人文知识背景的临床带教老师,可以参照医学技术论坛或者病例讨论会的形式,定期举行医学人文的学习与讨论,甚至可以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可与职称晋升挂钩,提高临床医师的学习积极性。当前体制不够完善,部分医疗系统和医生有过度“商业化”的价值倾向,持续不断的医学人文学习与讨论,能持续不断地提醒临床医生和医学生们对“好”的医学、人文的医学的坚持。其次需要医院在各个场所提高人文气氛。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为医院硬件、设施与环境的人文关怀,处处能够体现出一种人性化的便利与关怀;第二为医院管理与政策层面的人文关怀,让每一个医务人员能够安心工作,以最好的精神状态面对患者,同时针对不良医德医风,制定严格的处罚措施;第三为医疗实践全过程中的人文关怀,作为临床一线的医务人员,医疗行为中我们每一个细节体现出的人文关怀对病人而言是最真诚、朴实的情感表现,同样是病人在无助时渴望的,是最重要的医学人文关怀。良好的言行举止会产生由小即大的影响。身处于温馨的医疗环境,医者在成为医师的过程中受益。同时教学相长,临床老师不断地把人文知识融入临床教学中,相应也会促进自身医德修养的提高。

3.从问诊、查体、书写病例入手,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问诊、查体、书写病例是临床实习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沟通能力是医生基本人文素质的表现之一,是做好问诊查体的重要因素。病人不仅是以身体疾患就诊,而且还有随疾病产生的心理症状,患者就诊后不仅想缓解身体上的不适,更希望在心理上能得到医生的宽慰与疏导。一定的沟通技巧是需要的,不过更重要的还是要培养仁爱之心。例如体查前,先将双手洗净、搓暖,为患者拉好帘子以保护病人隐私,查体完毕后为患者盖好被子等。这些细节看起来很琐碎,恰恰体现了医生对患者真诚体贴,能够医患之间的关系。临床实习生每天都要跟随临床带教老师问诊体查各种不同类型的患者,每天耳濡目染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得到提高。

同时,目前医学教育和临床实践中,存在“见病不见人,懂病不懂人,治病不治人”的现象。针对这种现象,我建议医学实习生在撰写好临床常规病历的基础上,同时还要书写人文病历,以便全面了解患者生活状况、心理状况,真正做到我们所倡导的“环境-社会-心理-工程-生物”的综合医学模式。用心感受,感悟生命,感悟医道、医术,塑造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是必须贯穿临床工作始终的。另外,在书写医学病历中,培养学生尊重患者权利,增强法律意识。在病历书写中,应帮助医学生重视相关的法律问题,如保持病历书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落实书写者的责任,反映患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等等。如果面对病历没有责任心和认真的态度,要想在更为复杂的操作和诊疗上万无一失是不可能的。让医务工作者对待病历书写树立高度负责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也是医学人文进临床的体现。

4.临床考核为导向,增加医学生对医学人文的重视。临床见习是医学生进入临床,成为一名合格医师迈出的第一步,这一阶段的教学对学生以后的行医态度、方式可以产生决定性的影响。然而目前我国临床实习阶段的教育考评,仍停留在对学生临床专业理论、临床实践操作技能的测试上。这样培养出来的医师,践行的仍是我们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在实践中易于暴露出医患沟通不足、医疗纠纷不断的问题。因此在医学生的临床实习阶段,一个包含有人文精神的教学与考评体系的建立势在必行。比如我们可以在考评项目上增加患者对实习医师的评价,采用随机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带教老师的评价中增加对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评价;这样有助于医学生增加对病人的关怀,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的习惯,逐步养成一个合格的、适应当下社会、病患需求的良医。

参考文献:

[1]Lioyd,G.Medicine without signs.British Medical Journal,1983,(287):539-542.

[2]邱晨辉,董伟.医学教育瘸了“人文”这条腿[N].中国青年报,2013-02-07(3).

[3]林君.浅谈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J].现代医院管理,2010,4(37):71-72,

[4]张俊,戴冰,邱高会,等.医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1):64-65.

[5]曾勇,Dale Lorens,Maureen Valaski,等.人文社会与医学:UIC临床医学基要课程[J].复旦教育论坛,2010,8(2):88-92.

第5篇:对医学人文精神的感悟范文

关键词:医学院校;新生教育周;人文素质教育;隐性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0-0049-03

对于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我们从来就不缺少关注和实践。特别是在医疗技术越来越发达,医患冲突越来越频繁的当下,我们已然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生的隐秘守护神。如果医学生在校就具备了一名医生所应具备的人文素养,那行医时就能很好地避免和缓解一些危机。医学人文素养是要通过某些载体传授的,而医学生本身课业负担较重,在教学计划内增设显性人文课程是难以实现的。在新生教育周阶段,通过隐性课程的方式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既符合医学院校的教育教学实际,也符合刚入校新生的隐性需求。

一、医学院校在新生教育周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1.医学人文本质的需要。医学不同于其他自然科学,它服务研究的对象是人,人具有生物学特性的同时,还具有社会属性。医学与人的心理、社会特征、文化环境等因素息息相关,可以说医学的本质是人学。“医学承载的对象是人的生命和健康。在治病救人,揭示生命、健康和疾病奥秘的同时,医学必然包含着对生命的认识,对患者的情感,对人类命运的责任等至关重要的人文态度。”[1]热爱生命是医学人文素质的核心,“救死扶伤”是医学人道主义的目的,关爱生命和维护生命的健康是医学人文精神和医学人道主义的体现。在医学新生的教育中,培养他们关爱生命、关心病人苦难、关注现实的医学人文精神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2.提高医学新生人文素养的需要。大学生在高中阶段课程紧凑,学业负担较重,时间精力多放在追求分数上,对人文知识涉猎不足。并且我国高中阶段文理分科较早,导致理科生的人文素质训练缺乏,由此造成了大学新生人文素养的先天不足。

大学是形成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而新生教育周是一个关键过渡期,也是学生接受专业思想以及树立人文精神理念的有利时期。这时加以适当的引导,效果最佳。而作为医学生,人文素养是医学生整个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良好的医德医风就要从医学生入校抓起,从源头上提供连续不断的养分。

3.医学生未来职业的需要。自从现代医学领导世界医流以来,医学技术的冷峻和客观取代原本与医学融为一体的亲情和仁爱趋势渐盛[2],这对医疗环境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根据一项专业调查表明,医学生口语表达、心理干预、协调沟通等能力层面相较于综合性学科学生存在一定的差距,反映到医疗中,出现只见病情不见人、不能有效胜任工作需要和要求的现象。[3]这些现象和趋势给医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未来的医者能否承担起为广大患者解除病痛、树立生活信念、营造健康人生的崇高职责,不仅取决于他们在校间储备掌握的大量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更主要取决于医学生在校间确立起的人文关怀精神理念和价值取向。而这种伴随他们终身职业的道德精神,有赖于医学院校以高尚的医德作为人文素质教育核心的培养目标。医学生只有尽早对自身职业有了清晰的认知和感知,尽早领悟和学习到人文精神的真谛,才能在走上社会后自觉弘扬高尚的医风医德,以医患和谐为荣、以救死扶伤为荣,进而促进其自身发展乃至推动社会整体的进步和发展。

二、隐性课程是人文素质教育的有力载体

人文素质教育与一般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不同,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养成教育,主要依靠医学生的感悟和体会。隐性课程便是一种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无意识地习得知识的课程。在新生教育周实施人文素质教育隐性课程,就是通过有意识的构建让学生无意识中获得人文素质的教育和熏陶。

1.隐性课程的传授方式适合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人文素质教育仅仅通过纯粹显性课程教学是很难触及学生灵魂的。首先,“显性课程是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学目标在固定的场合里展开学术性知识的传授,实施目标明确且可以量化”[4]。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是难以量化和直接传授的,它最好通过间接的方式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影响学生的发展。而隐性课程便是以一种相对灵活和隐性的方式――暗示、感染、模仿和认同等对学生施加影响,并且在心理健康发展、提升实践能力、社会适应等多方面让学生获得发展[5]。

2.新生教育周隐性课程的内容补充了专业学习中人文素质教育的不足。有研究表明:广州地区医学院校普遍意识到医学人文关怀教育的重要性并开设了相关课程,但医学生人文意识依旧较为薄弱,对人文关怀的认知依然不足。究其原因,虽然高校广泛开展了相关人文课程,但参与度仅为62.6%,重视程度不足;其次,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与基础医学课程的融合不足,约48.7%的医学生认为教师没有或者很少介绍与课程相关的医学人文关怀的内容[6]。这种现状和问题在我国各地区医学院校屡见不鲜。因此,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不是通过独立的几门相关课程便能实现,而是需要建构与医学专业知识相融合,并具有系统性的医学人文精神的教育。在医学生步入医学殿堂的第一课,通过隐性课程教育的方式在全体医学新生中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显得尤为必要,它很好地补充了专业学习中人文素质教育的不足。

3.隐性课程的实施是对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系统整合的有益探索和实践。医学院校在传统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长期偏重于显性课程,而对人文素质教育隐性课程开发处于滞后状态。显性课程教育带给学生更多的是知识和技能,而在主动性、创造性、适应社会环境和人际交流沟通能力形成方面则需要隐性课程的潜移默化作用来完成。从人文素质教育系统的整体性来看,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同等重要,不能偏颇。所以说隐性课程的实施是对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系统整合的有益探索。隐性课程教育通过暗示、同化、激励与心理协调改变大学生的情感、行为和生活方式,它可以使大学教育由“知识本位”、“能力本位”转为“人格本位”。学生的性格会升华到一个更高的阶段,他们会具有更多优秀的品质――助人为乐、奉献社会、有远大理想。

三、同济大学医学院新生教育周人文素质教育隐性课程的实践

同济大学医学院在新生教育周构建实施的隐性课程包含四部分:物质形态的隐性课程、精神形态的隐性课程、制度形态的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中隐含的隐性课程。

1.物质形态隐性课程的实施。(1)参观附属医院。同济大学医学院一直提倡学生“早接触、早临床、早实践”。在新生入学一周内安排学生参观各家附属医院,使学生对专业和职业有一个主观直接的认识和感受,为他们学习专业知识和正式从事医学活动做好全方位准备。安排学生观看手术直播,让学生走进急诊室、走进病房观察带教老师与病患的实际接触,切身感受病患之痛、体验病患所急、了解病患所想。这些接触和直观的目睹有利于医学新生从一开始就不断鞭策自己着眼于“人”而非“疾病”,思考如何给予病人更多的人文关怀,并将其注入自己的灵魂深处。当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再把人文精神价值实践在自己行医过程中。(2)参观解剖学实验室。医学解剖学是医学教育中的重要基础课程,是每一位从事医疗工作者必修的一门课程。而面对遗体进行的实践操作是医学生必经的培养环节。因此,安排医学新生参观解剖学实验室是让学生尽早接触认识人体的形态结构,以科学理性的态度对待人体标本。参观的同时配有专业老师的讲解和学长学姐的解答,在参观互动过程中让医学生懂得尊重逝者。这是提高医学生尊重生命、关爱患者与以人为本的医疗工作意识的重要基础。

2.精神形态隐性课程的实施。(1)卓越医学生事迹报告会。卓越医学生事迹报告会通常会邀请在科学研究、社会实践、出国交流、创新创业等某个方面表现突出的学长学姐与医学新生分享自己的经验和心得。卓越医学生的分享不会局限于自己成功的结果,他们还会给予新生过程、方法、思想理念乃至做人交友方面的具体指导。因为卓越医学生与新生的年龄和经历相仿,他们的成长经历和优异成绩更容易得到新生的认同和信任。新生从他们的交流分享中不仅能获得努力的方向、可借鉴的操作路径和清晰的目标,更能从他们的言谈举止中感受到卓越医学生所应具备的综合素质和人文关怀。可以说这种朋辈榜样式的教育不失为一种有效的人文教育途径。(2)院史院情教育。医学院院史对医学新生有着非凡的意义,它能够带给人不同的心灵感受和启发。医学院悠久的发展历程和辉煌成就展现了办院之路的曲折与艰辛,彰显了办学精神;展示了传承者开拓创新、奋发有为创造辉煌的足迹,凸显了人文精神。从而激励广大医学生继承和发扬“同心同德,济人济事”的优良传统,满怀感恩之情,满怀对未来美好的憧憬,更加奋发图强、锐意进取,用实际行动担负起对医学院、对社会的责任,为医学院创造更多精彩和感动,为医学事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努力和贡献。(3)授予白大衣仪式。对于医学生来说,白大衣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是一种职业、一种使命的象征。举行白大衣授予仪式是医学生郑重选择医学的开端,是医学生完成医学身份转换的象征。通常白大衣授予仪式包括导师授予白大衣、导师领读宣誓医学誓言和导师寄语等环节。医学生誓言引用自希波克拉底誓词,内容包含从医者必须具备的思想品质、伦理道德和行为要求,誓言表达了医学生献身医学的价值观和事业信念。当医学新生身着白大衣庄严宣读医学生誓言时,仪式感会使学生不自觉地产生一种神圣感和庄严感,对于增强医学新生对医生这一职业的认同感有很大帮助。让医学生从穿上白大衣起,就牢记自身肩负的重任和使命,坚守救死扶伤的信念。(4)新生晚会。人文素质实质是指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品格,文化素质包括文、史、哲和艺术等内容。而新生晚会就是一台由全体医学新生自导自演,体现学生文化艺术涵养的盛会。医学新生通过晚会的平台展示个人才艺促进相互间的交流与沟通,分享入学感受和对医学专业、医生职业的认识。同时,他们还会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手段塑造医者形象,反映社会现实,展现正确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这种健康高雅的文化艺术活动为学生们所热爱,他们会在这种寓教于乐的活动中获得启发,潜移默化地进行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的校园文化熏陶,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3.制度形态隐性课程的实施――专业培养方案等介绍。制度形态包括各种管理制度、管理方式、规章守则、保障措施、奖惩制度等。学生只有在了解学习了学校管理培养制度基础上,才能根据制度进一步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在良好的校园制度环境中养成优良品德。

同济大学医学院的培养目标――旨在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医学职业素养,具有扎实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的临床专业技能,适应国家卫生发展和人民群众医学卫生需要,现代医学模式和医学科学创新发展需要的高级临床医学人才。繁重的课程学习内容,医学生的行为准则和奖惩方式等会在新生教育周介绍给医学新生。学生通过对相关制度的学习,让其将客观的制度约束内化为自我约束,向成为一名有社会责任感和职业操守的医者的目标努力。

4.显性课程中隐含的隐性课程――新生教授研讨课。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固然,许多事情有赖于学校的一般规章,但是,最重要的东西永远取决于跟学生面对面的教师的个性,教师的个性对年轻心灵的影响所形成的那种力量,是无论靠教科书,靠道德说教,靠奖惩制度都无法取代的。”

教师的道德品质、理想信念、思维方式、思想见解、人格榜样都会对医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的新生研讨课邀请的是在各自专业有建树且有良好道德风范的一线专家前来为新生叩开医学各领域的大门。他们良好的性格修养、渊博的知识积累和自身的人格魅力赢得学生的尊重,由此产生由认同到模仿乃至内化的教育效果。他们的授课方式和内容不同,看待分析问题的视角也不尽相同。有的以学生感兴趣的医学科学常识为切入点,有的从自身学医行医经历出发,有的以临床科研中遇到的伦理和人性等问题或是时事热点话题为切入点。他们教会学生从医学、道德、科学、政治等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而他们有一致的教育目标:使学生不仅理解疾病和生命,而且理解生命的重要、医生的价值,真正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会医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在新生教育周通过构建隐性课程的方式对学生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是同济大学医学院近年来的育人实践。通过学生的反馈和教师的观察,这一实践对学生产生了持续有益的影响。

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是一个长期潜移默化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的,它会随着教育和环境熏陶的加强以及学生自身的努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主体作用在隐性课程信息传递的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他们只有经历“反映―选择―整合―内化”的复杂的认识过程,才能真正掌握隐性课程所传递的人文信号,才能充分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因此,在新生教育周构建人文素质教育隐性课程只是一个开端,如何让学生更快更有效更大量地接收到人文信号并内化为人文精神还值得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赵建立.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构建和谐医患关系[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63-65.

[2]赵明,陆菁,等.促进医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的前提和途径[J].教育与社会,2010,(10):20.

[3]刘晓飞,王中海.当今社会医学类硕士研究生人文精神反思与重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4,(48):3.

[4]冉春芳.国内高校隐性课程研究综述[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4,(1):124.

第6篇:对医学人文精神的感悟范文

[论文摘要]人文素质是医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是医师职业的基本要求。新时期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面临严峻挑战,创新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方式与手段势在必行。只有如此,才能适应医学教育发展和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要求,适应人民群众日益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的要求。

[论文关键词]医学生 人文素质 教育方式与手段

人义素质是指人们的一种精神特质和文化特质,是人们通过学习伦理道德、文学、历史、哲学、法律、艺术等人文学科知识,存个性、人格、气质、风度、理想、情感、意志、人际关系等方面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内在素养和品质,是对世界、社会、他人和自身的认同与正确看法。人文素质是医学生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和技能,是未来从事医师职业应当具备的前提条件,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教育的必然要求。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就是通过课堂教学和校园育人环境,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命伦理意识、职业道德意识、人际关系交往意识、遵纪守法意识等,具有弘德善医的人文素养。当前,受市场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影响,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正面临严峻挑战,必须得到高度重视。

一、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教育的基本要求

医学是一门研究人体结构和功能(包括思维与心理)并努力使其尽可能保持正常自然状态的科学和技术。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体的疾病治疗与预防,医患之间必然形成人与人的情感关系,医学就是“人学”,既有自然科学的属性,也体现出人文社会科学的属性。从古今中外医学发展历史来看,生命伦理道德、敬业精神、善良、仁慈等都必定是医师职业的前提和基础。中国传统医学认为“医乃仁术。非仁德者不为医”。西医《希波克拉底誓言》说:“医生应当竭力、忠实为病人筹算,严禁对病人的一切毒害与妄为。无论进入谁家,始终以病人的安危为念,远避不善之举,不论男女老少、自由民或奴隶,均戒绝随心所欲的行为和诱惑。我严守上述誓言时,请求神让我生命与医术能得天上之荣耀。我若违誓,天地鬼神共诛之。”当医学发展到今天,已由生物医学模式进入到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更强调人文素质在医学生综合技能和素质构建中的作用。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Medical Education,IIME)在制定面向21世纪的“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时指出,敬业精神和伦理行为是医疗实践的核心,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同医学知识、临床技能一样,是毕业生所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和基本素质之一。在医学生中进行以敬业精神和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的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教育的基本要求。然而,改革开放以来,受经济全球化、市场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影响,我国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面临严峻挑战,极大地影响着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构建与提高。

二、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面临严峻挑战

1 医学教育行为的短期化和功利性挤压着人文素质教育的空间,市场经济竞争导致学习评价标准的简单化、短期化和工具性。学校需要通过毕业生就业率来获得信誉和资源,拓展发展空间。用人单位在招聘毕业生时,在短时间内难以准确评价候选者的素质和品行,只能以学科成绩、英语水平、计算机水平等作为选人的依据。这样导致学生学习的功利性增强,使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面临边缘化的状况。在课程设置上,人文素质课主要包括“医学伦理学”“卫生法学”等,课程性质为任选课程,教学时数为16学时,一般安排在晚上或周末上课。在学分制下,大部分学生不会选修这类课程。据调查,80%的学生认为只要学好专业知识,拿到英语四、六级证书和计算机等级证书就能找到好工作;87%的学生认为专业课、英语与计算机等级考试已经占用了90%以上的学习时间,自己不会主动再去学习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据某高校统计,选修该类课程的医学生不到15%。由此可见,通过课程教学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面临挑战。

2 教师的教书育人功能面临挑战。科学技术的进步使高校的教学形式多媒体化,这种教学形式能给学生提供多角度的、立体式的感受,但也使教师囿于操作台,难以走到学生中,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少,学生想从教师的言谈举止中领略气质、风度、意志、品行、情感、人格魅力的机会越来越少,教师的教书育人功能面临挑战。再加上当前高校职称评定过于看重教师的科研成果,特别是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教师的教学工作权重越来越小,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的劳动与付出难以体现,导致教师在价值追求与行为选择上的功利性,不愿把过多的时间与精力花在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上,这就使得学生难以从教师。特别是自己所敬重的专业课教师身上获得人文精神的启发。

3 网络的大众化和娱乐性减弱了医学生对人文精神探索的兴趣。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上网成了大学生活必不可少的内容,这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拓宽知识视野,了解学科专业知识和社会信息,扩大交往范围;另一方面,网络的娱乐化、庸俗化又助长了学生逃避社会现实,不愿意思考人生问题的风气。据统计,医学生平均每天上网1.5小时,上网查专业资料与信息的占10%~15%,玩游戏娱乐的占35%~45%,交友聊天的占30%~40%;85%的学生在面临人生难题时选择上网玩游戏或聊天来解脱。  4 医学生人文素质状况不容乐观,难以适应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与改革的要求。据调查,73%的学生认为医术比医德重要,道德解决不了问题,只有钱最重要,掌握了高超的医术才有自己的幸福;89%的学生选择去大城市与“三甲”医院就业,不愿意去农村和基层工作;34%的学生感觉在人际交往上不适应,难以处理好与舍友之间的关系;当被问到“当你走在街上,看到有个老人摔倒在地昏迷不醒,你会怎样?”时,选择“毫不犹豫去抢救”的为12%,“打120急救电话”的为53%,“悄悄走开”的为31%;85%的学生不了解国家医疗卫生方面的政策和法律法规,认为这些知识等工作后再学也不晚。由此可见,学生的职业精神和伦理道德意识亟待提高。

三、创新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方式与手段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面临的问题必然会影响到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构建与提高,更会影响到他们未来的职业道德素养和精神状态,影响到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因此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势在必行。医学院校要高度重视人文素质教育,正视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树立危机意识,科学修订医学生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创新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方式与手段。

1 改革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增加人文课程比重,提升人文素质教育质量。据统计,国外大学人文类课程比重达20%以上,而我国只占10%,医学院校人文课程比重只占8%。因此,应改革医学院校课程结构,增加医学人文课程,将“医学伦理学”和“卫生法学”由选修课改为必修课;“大学语文”改为“医学与文化”,“艺术欣赏”改为“医学艺术修养”,由任选课改为必选课;增开“医学社会学”和“医学行为学”;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实施课程教学质量工程,开展评教、评学活动,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2 重视校园育人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高校特别是高等医学院校要对校园育人环境进行科学规划,在学生聚集区设置文化长廊,在教室、宿舍、运动场、图书馆、活动室、楼道、林荫道等地,悬挂名言、格言、警句标牌,让学生时刻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在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和人文情怀,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在社团管理和文化艺术活动中彰显人文精神,例如,可选择在华陀、张仲景、李时珍等中医名师纪念日举行文化艺术节庆活动。图书馆要增加人文类书籍、报刊杂志的数量,不断满足学生获取人文知识和信息的需求。在校园网建设上要彰显人文精神,建立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网页和论坛,让学生主动参与人文素质教育活动。要开设更具有针对性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教师主动参与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有效延伸和拓展人文素质教育手段和方法,积极营造一个和谐、丰富又有吸引力的校园人文教育环境。

3 举办人文讲座和文化沙龙,弥补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缺陷。首先,人文讲座和文化沙龙要利用周末和晚上举行,在不占用专业课程教学时间,不增加学校和学生的教学负担的前提下,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提供高雅文化选择,充实学生的周末文化生活。其次,人文讲座和文化沙龙的目的性、针对性要强,应围绕社会热点问题和关键问题展开。可以预先征集学生感兴趣和普遍关注的问题,预设主题,例如,新时期医患关系问题、医德与医术关系问题、新医改方案的实施与医学生就业和竞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对医学生就业影响、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与医学生就业选择等。这类讲座或文化沙龙的信息量大、观点新颖、互动性强,能有效地吸引学生参与,通过互动和交流为学生析疑解惑,使学生更关注自己的成长与人文素质构建,更关注社会的发展与职业要求,使学生的思想和意识得到提高和升华。再次,举办人文讲座和文化沙龙的成本小,不占编制,不需要新增相关教学人员,不涉及高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需要像专业讲座那样邀请顶级专家,只需有效利用校内已有资源即可。

第7篇:对医学人文精神的感悟范文

(一)教育管理中人文关怀的缺失

不少高校并未构建相应机制以引导大学生合理规划其学习生活,促使其转变学习方式、激发其学习动机。不乏有学生抱怨,大学的第一堂课竟交由就业办老师讲解如何备战工作。而这些将使得学生认为大学的主要任务在于为日后找一份满意工作,从而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的战略意义,从而容易导致大学生在人生新阶段无以感受人文关怀的引领。故而他们在正确认知科学素养、人文素质对于人生的关键作用上可能有所偏颇,在人生意义及人生价值的探索上将兴趣索然。

(二)大学人文教育不受重视

从当下看,大学在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与服务社会经济发展这一目标上有所偏离。具言之,表现在专业过度细分而视野比较偏狭,课程设置上偏向专业教育而导致面向过窄。人文课程的教育不受重视,不谈质量却关注学分。为与社会经济发展相接轨,大学教育正被专业主义、功利主义所侵占,尤其是受市场经济实用主义的影响,大学生人文精神的边界被不断侵蚀、突破。人文教育在大学教育中不再处于统治地位,知识分子的地位为管理家、企业家所代替。即便涉及人文教育,也大抵是对本学科的基础扩展与整合,极少采取文理相通式的设计和实施,对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无疑助益颇小。

(三)大学人文教育实效差

一是学生不具有主动提升自身人文素质的内在需求。从当下的教育实践看,高中文理分科的现状依然未有任何改变。在高考压力之下,报考理科的学生漠视甚至放弃对语文人文知识的学习,导致部分大学生在人文素养上先天畸形,也导致其信奉理科而贬低文科的心理的滋生。二是高校语文教师因人文教育不受重视而被边缘化。语文人文教育的命运与大学语文教师的命运息息相关,从近十年看,大学语文这门课程时而作为本科教学培养方案中的必修课,时而作为选修课,不断变化,大学语文教师的待遇可见一斑。大学语文教师不受重视的尴尬处境也进一步恶化了大学生的人文教育。

(四)人文阅读指导不到位

伴随新媒体的迅猛发展,阅读已俨然步入后现代阅读时代,即读图远远超过读书的时代。无论是采取网上阅读还是书本阅读的方式,都亟需学校的引导。然而这方面在当下的人文教育中仍是一个薄弱环节。尤其在后现代阅读时代,被改变的并非是简单的以书籍为主的阅读方式,还包括阅读本身。[2]这个过程通过不同视角述说同一事物,并全方位地展示同一事物,立体式地刺激读者的感官。同时,其浅阅读、碎片化的特征尤为明显,使得大学生更倾向于以直观方式体验,从而少了思考的自觉性,这也进一步制约了读者对这些人文精神的感悟和理解。

二、教改语境下高校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优化路径

(一)明晰大学教育理念,增强大学的人文精神

首先,明晰大学的教育理念。教育理念作为大学的灵魂,是教育者对如何开展教学的理性认知与理想追求。转型时期的高等教育应重塑一些曾丢失的教育精神。如若没有了人文灵魂,没有对个体生命的价值、尊严、自由、平等、民主的唤醒和追求,这样的高等教育也只是形在而魂散。其次,注重提升教育者的人文素养。唯有立己,才能立人。作为人文精神的传播者,教育工作者也应具有高度的人文素养,才能以正直品格感染学生,以美好的人性唤醒学生,以博学强知教导学生,才能完成生命的对话。教材并非好的课程,教师才是最好的课程。教育管理工作者与学生朝夕相处,其工作态度、工作作风,是隐性的人文教育过程,也是鲜活的人文熏陶过程,其行为范式无不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优化大学人文课程改革,着重人文精神的内化

高校应当依据素质教育的目的和要求,促进高校课程的全面改革,将人文课程摆在高校教育的关键地位。首先,将人文素质教育这一理念植入课程规划设计与教学实践中,使得人文教育自始至终伴随教育的整个过程。在追求专业的精尖同时,也不忘探索生命的意义。其次,构建大学生人文素养课程体系。配合学分制的改革,在增加人文教育必修课课时同时,也多加开设人文教育的选修课。再次,开设人文学科双学位和辅修专业制度,破除人才培养模式较窄的困境。最后,深入人文教育改革,力改机械强调工具性、单一性的传统教学理念,摒弃原来的灌输模式,关注人文教育的开展策略和设计,将人文教育作为教学重心,注重培养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使得学生在汲取充沛知识精华的同时,也不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和感召,从而自觉内化人文精神。

(三)创新课程设置与教学,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在现有大学教育的课程设置中,社会科学课在公共必修课中占据了比较大的比重。这些课程的设置目的在于帮助大学生形塑正确的意识形态。然而教学实际当中却主要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无论是教材内容的安排,还是具体的教学过程,都鲜有展现人文教育的独特内涵,也未能突出人的精神与智慧,从而难以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为破除以上这些困境,首先,应反思这些课程设置的意义和责任,重新布置和安排这些课程,可以专题形式进行,从而真正发挥这些课程的作用,特别是要重视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审美教育,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真善美的熏陶中展现大学的核心价值理念,也有助于学生在能力、品味、气质等多方面有长足的发展。[3]其次,对于从事这些课程教学的教师也有相应的要求。其应具有更高的教学智慧与人生智慧,对于课堂教学的把握得心应手,懂得以何种更为恰当的方式开展教学,明晰如何启迪学生,如何用爱心来呼唤生命,如何用情感和理性来开拓学生的精神空间,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四)培养大学生阅读经典作品的习惯,提升大学生人文品位

首先,制定阅读经典作品的科学规划,可依据学年进程分为基础阅读和专题研读的形式,为学生列出专门的书单。通过经典作品的基础阅读,有利于学生与世界伟大心灵进行顺畅对话;通过专题研读形式,促进学生关注生命,关注自我人生,关注人类的过去和未来,也关注对多元文化的思考与解读。其次,开设大师经典讲座,可邀请校内外的知名专家、学者到校开展经典导读讲座,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线上线下活动,深度解析有趣的事件、人物,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深化学生对经典作品的思考和理解。再次,建立数字图书馆,充分发挥传统媒体的人才优势和内容优势,输送数字阅读材料,对有深厚内涵的期刊、书籍等文本资料和图像、语音等音像材料开展广泛收集,进而实现知识的保值及增值。

三、结语

第8篇:对医学人文精神的感悟范文

【关键词】医学专业课程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 统一

众所周知,未来世界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未来人才的标准是: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而且还要具备现代观念意识、完善的个性和良好的伦理道德等人文修养。因此,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当前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医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更是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需要。

目前,我国许多学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式可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①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②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改善校园文化氛围;③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④将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专业课程教育的始终。笔者认为前三点容易做到,但专业教师如何在专业课程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使二者达到内在的统一是个难点。下面谈谈个人的看法,供大家商榷。

一、医学专业课程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关系

医学专业课程教育属于科学教育范畴,是以物为中心的教育,传授的是科学知识,培养的是科学精神,积淀的是科学素质。它关注的是人与物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整个物质世界的关系,旨在通过传授科学知识来培养人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素质,引导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变化做出准确的事实判断,探索客观世界的各种规律。它重在发展人的能力,是“如何做事”的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是以人为中心的教育,传授的是人文知识,培养的是人文精神,积淀的是人文素质。人文教育关注的是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与整个精神世界的关系,旨在通过传授和阐释生活意义、人生哲理等人文知识来培养人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引导人们对社会的各种现象包括自己的行为做出合理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它重在提高人的文化修养、道德修养,提升人格的内在价值,是“如何做人”的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是相通的,前者是精神的支柱、追求真理的动力,后者是探索自然奥秘的实践,二者相得益彰。人文精神完全可以渗透到专业课程中去,使学生不仅获得具体的科学知识,而且受到高尚的人文精神与道德情操的熏陶。

二、医学专业课程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医学教育中存在着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的不平衡状态。大部分学校开设的人文课程较少,专业课程的设置一般都在60%以上,占据了学生大部分的时间,而且备受学生的重视。教师队伍中,人文课教师的知识结构单一,缺乏较为理想的跨学科专业结构的教师;部分专业课程的教师“重专业、轻人文”,他们往往只强调专业知识的重要性,而没有意识到人文知识的积累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但是,专业课程的教师常常占学校教学人员的大多数,如果这部分人仅仅是纯专业性的,不与人文教育结合起来,我们就会丢掉这片教育的主阵地,文化素质教育就难以深入,也难以持久。因此,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贯穿人文教育的精神,实现科学化的人文教育和人文化的科学教育的有机结合,是使人文素质教育得以持续、深化和提高的重要环节。

三、医学专业课程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统一

(一)提高医学专业课程教师的人文素质

医学专业课程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统一,关键在教师。教师对学生而言是活榜样,“身教重于言教”。健康高尚的教师文化和教师形象对学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是直接的,它更容易使学生产生价值的认同,而自觉培养与效仿。教师的人品、学问、胸襟、气质以及创造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对科学真理的追求、对人生的感悟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学生在毕业多年后,对学校里面印象最深的常常是专业课老师的人文素质状况。因此,要求教师自身不仅要有很高的科学文化素养,而且要有较高的人文素质。

1.要有高度的敬业精神和严谨的科学作风

教师是学校的灵魂,教师只有具有崇高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才能影响学生,才能培养学生克服困难、攀登科学高峰的志气和毅力。很难想象一位缺乏科学精神和敬业精神的教师,能培养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为科学精神献身的学生。教师教学中要表现出对科学的极大热情,敢于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与学生平等相待,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自由进行辩论;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如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以及谦虚谨慎、和而不同、相互尊重的人文精神等。

2.要有良好的道德准则

符合道德准则是对教师最基本的要求。道德准则就其范畴来讲,不外乎对人、对己、对事等方面,即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别人,如何处理事情。这就要求:作为师长,为人要态度豁达,恭敬谨慎,性情温和而又有主见;要行为谦逊而又严肃认真,能够接受别人的意见,又不为纷杂的意见所迷惑;行为正直,遇事从大处着眼又能从小处着手。

3.要有较强的读书能力

教师不但要自己会读书,而且要有指导学生如何读好书的能力。要多读经典的书,多读好书,如古文、诗词、散文、名著等,它们能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气质,会使人受益终生。

(二)课堂教学中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统一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最主要的途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

1.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

任何一门科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社会背景,都离不开科学家的执着追求。因此,专业教师如果能善于发掘教材,讲出自然科学的人文内涵,这种人文素质教育可能更为深刻具体,更具说服力。如,教师在讲科学概念、原理、方法时,一定会提到发现科学规律的动机,提到科学家如何通过艰苦的努力甚至牺牲生命取得的创新,以及这些成果的应用对社会造成的影响等,还会以自己的认识、情感、体会去影响学生。

2.要引导学生求“真”求“美”

教学中难免会出现教师在课堂上讲错了、突然忘了要讲的内容、学生提问教师不能准确回答等意外情况。教师是否敢于面对,不回避,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积极处理,这种敬业精神和严谨的科学作风就是教师自身人文素质的体现,并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和启发学生去感受和鉴赏科学的“美”,比如人体细胞的多姿多彩、DNA的双螺旋结构、胚胎的发育过程等等。美的追求能丰富人的生活内涵,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与品位,发展与升华对美的追求,使之系统化与理性化始终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

3.要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和发展,结合时事及时讲解我国在医学行业的发展状况,要挖掘优势,同时也讲不足及努力的方向,以此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三)在实践课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1.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

医学专业实践课的操作大多数是在模型上进行的,由于模型不能说话,无法将治疗和护理过程中的感受与医护人员交流,导致学生无法进行实际的人文关怀。因此,我们要求学生树立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思想,将模型当成是一个有生命、有思想、有各种需求的人,多动口,加强与“病人”的交流;多动手,反复练习,熟练掌握各项操作技能。

2.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团队意识

在实际工作中,不仅需要学生具有较高的个体素质和技能,而且要有较强的合作协调能力。不同单位、工种、行业的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对完成一个项目是非常重要的。在实践课中,采取分小组进行,大家分工合作,互相配合,荣辱与共。教师要对小组的分工进行指导、适时调整,对小组成绩要评判合理,促使成员人人参与、积极配合。经过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处理与他人的合作关系。

3.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经受挫折、坚持不懈的顽强毅力

第9篇:对医学人文精神的感悟范文

中国的医学思想,深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特别是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仁学思想的光辉折射在医学之中,成就了“医乃仁术”[1]的高尚命题,这是中医学的特色之一,也是全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济世救人”是祖国传统医学的目的,先贤们一生追求的就是“大医精诚”的境界。人的生命是神圣的,医术是为人神圣无比的生命而存在的。从医学史来看,历代医家一直在强调这一点:晋代杨泉提出“用医必选仁爱之士”;唐代名医孙思邈曾说,“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宋代林甫提出“无恒德者不可以作医”;明代陈实功提出“医家五戒十要”,龚廷贤提出“医家十要”;清代喻昌提出“医必笃于情”等等。历代医学家强调对任何患者都要关心、体贴、爱护,做到竭诚尽智,全力救治;在医学上恭身实践,不尚空谈,对患者一视同仁,视疾病之需给予力所能及的治疗和帮助。唐代名医孙思邈主张不分贫富贵贱,一视同仁。他认为:凡属患者求治,医家应当摒弃一切私心杂念,精诚诊治。治病贵速,一发千钧,凡病家有请,就得不顾艰险疲劳,立即出诊。医家诊病,要根据病情需要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华佗在诊疗患者时,总是先仔细观察病情,再对症施治。治病救人时,医家必须忠于自己的职守,不能怕脏怕臭。即使碰上“疮痍下痢,臭秽不可瞻视”的患者,也要认真负责地予以医治,绝不能产生半点厌恶心理。明代外科医学家陈实功经常给人排脓、除腐、洗疮、敷药,从不顾虑什么臭秽。医家诊病,必须遵循一定的规章制度,尤其在诊查妇产科疾患时,不可造次。对于妇科病、性病、生理缺陷,乃至某些情志病等,不能随便对他人乱说,有的要严守秘密,否则可能引起不良后果,这也是对患者极大的尊重。

2热爱事业,精勤不倦———严谨扎实的治学风范

技术低劣的医家,可以把轻病患者治死;而技艺高超的医家却能化险为夷,使垂危患者得救。医家一身系着患者的安危,凡看病施治,必须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切忌粗心大意,敷衍塞责,更不能浅尝辄止。因此,只有无比热爱自己的专业,并以从事医学专业为乐时,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真正做出成绩来。一旦从事了医学事业,就要精勤不倦,刻苦钻研。医学的道理很艰深,疾病的发展千变万化,《素问•著至教论》提出:一个好的医家必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若非多闻博识,勤学苦练,又怎么能掌握呢?东汉名医华佗之所以在医学上造诣很高,与他“游学徐土,兼通数经”(《华佗传》)是分不开的。张仲景强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认为自己绝非生而知之者,必须通过后天的刻苦学习来掌握方术。孙思邈主张医家博览群书,认为医学、史学、哲学、文学、天文、地理等书籍,都要阅读,才能于医道无所窒碍,否则如“无目夜游,动致颠殒”。李时珍更是一位博学多才而又刻苦钻研的典型,他只要遇上有关医药学的内容,就立即加以摘录,这为他后来著书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3谦虚谨慎,尊重同道———贵和尚中的和谐思想

历代有成就的医学家,都是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孙思邈为人十分谦恭,一贯反对“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认为如果那样,便是医家本身的膏肓之疾。同行之间,应当互相尊重,互相砥砺切磋,以便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历代名医之所以技艺专精、造诣很高,这其中的原因很多,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善于虚心诚恳地向别人学习。孙思邈闻人有“事事长于己者,不远千里,伏膺取决”。不耻下问,这是学习上的美德。

4整体干预,恬淡寡欲———行之有效的养生观念

中医学是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哲学于一体的社会文化医学。在中医体系中“人”始终有着最高的地位,中医的特色是重视个体化治疗,重视人的情志,以人为本。在传统的中医学著作里,就有可贵的“养生”观念。养生,又称摄生、道生,即保养生命,泛指一切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方法,医古文中论述养生的内容非常多。从根本上讲,养生是一种整体干预,它要求人们顺应自然四时的变化,调和形体与精神的关系,沟通人体各部的联系,使人体各部处于天人相应、内外一致的最佳状态。《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医学典籍,全书162篇中有40多篇涉及养生,形成了系统的养生理论和方法,更可贵的是前瞻性地提出了“治未病”的理念,这可以说是治病的一种极高境界,是中医养生理论的精华所在。书中还提出了“顺应自然、形神兼养、和谐守度、重调脾胃、动静结合、畅通经络、扶正避邪、因人施养、综合调养、持之以恒”[2]等养生的基本原则。即便对今天的生活,这些养生原则也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孙思邈还提出人要有好的心态,恬淡寡欲是养生的重要原则。这一养生原则对现实生活尤有指导意义。人生活在社会之中,受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因而产生各种思想和情绪,这些思想和情绪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的健康。当然,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医古文中蕴涵的并不都是精华,我们要引导学生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医古文,正确、全面地认识医古文。结合医古文进行的文化史教学,作为富有专业特色的人文精神教育,有助于优秀护理人才的培养。

4.1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许多中职护生不能正视现实,产生诸多不良情绪。文化史教学在调节心理、消融苦难、化解忧愁、完善人格方面有独特的作用,它可以使学生受到正确价值观的熏陶,形成健全的心理品格和高尚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在情感、意志等方面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和生活态度,在潜移默化中培养高尚的情操,提升人生境界,完善人格,体现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人的精神生活,以求精神世界的完善。在中医学史上,有数不尽的先贤大医们,他们在艰难的生活、求学、行医条件下,执着于自己的医学追求,一路在艰难跋涉中走来,依旧从容不迫,痴心不改,给后人留下了无数可贵的精神财富。面对大医的从容不迫、民本思想、为人处事的风骨,学生在感佩之余,比照自身,内心恐怕更多的是惭愧,惭愧之后,会让学生感悟、释然、升华。

4.2符合护理工作的内涵需求

护理工作是以母性的慈爱为基础,以对人的关心照顾为手段来维护人的生命与健康的。护理职业要求护士不但要理解人、尊重人,更要心甘情愿地为人服务。这种以关爱、尊重、奉献为核心的人文精神,体现了护理工作的本质。如果去除了人文精神这一信念,人文关怀这一行动,任何娴熟的技术、先进的设备都可能在实践中流于冰冷的形式和机械的程序。作为护生,提升人文素质,培养人文精神,是将来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

4.3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