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心理学的主要功能范文

心理学的主要功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心理学的主要功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心理学的主要功能范文

关键词:发展心理学学前儿童家具设计应用

引言

发展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是用发展的、联系的眼光去研究人类成长发展各个阶段的心理变化并究其内在的原因。1882年,德国心理学家普莱尔发表的《儿童心理》一书,既被视为发展心理学的前身,也是公认有关儿童心理学早期的经典著作。此后,欧美一些心理学家纷纷开始投入到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中,使儿童心理学得到进一步发展。1957年,美国出版的《心理学年鉴》中用“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作为文章的标题,标志着儿童心理学向发展心理学的演变。随着人们对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深入,使发展心理学在不同领域得到了应用,为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基于发展心理学的儿童家具设计便是其应用的发展趋势之一。

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

“学龄前儿童”指正式进入小学阶段学习前的儿童。年龄阶段在3-6岁,处于童年早期[1]。这个阶段的儿童心理作为儿童成长阶段的特有时期,无论是从成长的内容还是成长的心理特征来看,都呈现出本阶段特有的特点。

1.1认知的发展

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通过对儿童认知成长机制的研究,将儿童思维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阶段(1-2岁),前运算思维阶段(3-6岁),具体运算阶段(6-12岁)以及形式运算阶段(12-18岁)。并指出前运算思维阶段(3-6岁)是儿童认知发展相对较快的时期。该阶段儿童在认知方面容易受外在事物显著特征的影响,更多靠物体的形态去感知与判断事物。由于神经系统还未发育成熟,儿童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随时转换注意的目标,对于新的事物往往不能形成清晰的认识。有研究表明,学前期是儿童认知发展的黄金时期,该阶段儿童的认知方式对其成年后的思维习惯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有重要影响。然而,不同的生活环境会对儿童的认知产生差异。鉴于此,从小给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生活环境对于他们认知的发展至关重要。

1.2个性的发展

这个时期的儿童可塑性非常强,也是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个性是指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组合[2]。随着语言能力、自理能力及思维的提升,该阶段儿童的自我意识开始发展,渐渐表现出强烈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思考问题习惯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对于那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开始想要依靠自己独立完成。然而,个性贯穿于人的一生,良好的个性会影响儿童未来的发展。因此,重视学前儿童个性的培养与发展,对儿童今后人际关系及事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1.3人际交往的发展

人际交往指个体通过语言、肢体动作以及表情等表达方式同其他个体进行信息传递的过程。它体现了人的社会属性,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际交往作为儿童进入学校后社会性的重要形式,在儿童未来的生活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游戏作为学前儿童日常生活中最主要的活动,贯穿于他们整个成长过程中。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学前儿童更愿意选择可靠的游戏伙伴作朋友。另外,通过观察儿童的游戏行为,心理学家认为好的游戏不单单有趣好玩,还能激发儿童的好奇心与探索欲,让孩子在游戏中懂得如何思考,激发他们的潜能,促进他们某些能力的发展。由此可见,游戏是该阶段儿童学习以及与同伴互动交流最好的方式,是促进其人际交往的有效途径。

2儿童家具在学前儿童生活中的作用

“儿童家具”是指适应0-18岁的儿童身心特征,并能满足儿童的生活、学习、娱乐和社交方面的需求,为儿童提供坐、卧及储存物品等功能需要的一类器具[3]。学前儿童家具主要包括儿童床、学习桌、儿童座椅以及储物柜等。有调查显示,人类每天与家具的接触时间较长。对儿童而言,其学习、娱乐、休息等活动与家具亦密不可分[4]。因此,儿童家具适合与否对儿童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通常,儿童家具有以下作用:

2.1提供儿童休息与储物

满足儿童生活作息的需求是儿童家具的首要功能。学前儿童处在身体快速发育的阶段,休息对于他们的成长有重要意义。良好的睡眠不仅为其生长创造有利条件,也能保证他们拥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去生活学习[5]。同样,对于儿童来说,储物需求也是必不可少的。该阶段儿童物品多且杂乱,房间里随处乱扔玩具是常见现象,将儿童物品进行分类收纳,可以给他们提供一个宽敞、舒适、安全的生活空间。

2.2培养儿童自理能力

这个阶段的儿童好奇心强,喜欢尝试自己独立完成任务。对于家庭事务,他们虽然不能做到完全自理,但可以在家长的指导下完成简单的收纳任务。例如,儿童将自己的物品进行分类整理,放在指定的位置,既易于寻找又在无形中培养了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从小归类收纳自己的物品,使儿童较早就有独立的意识,自理能力不断提高,有利于他们今后更好地发展。

2.3寓教于乐

爱玩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是学前儿童生活中的重要内容,该阶段的儿童往往通过游戏来慢慢感知世界。研究发现,儿童可以从游戏中获得生理与心理的满足,这对他们的身体发育、人际社交、认知能力等都会产生积极影响。因此,儿童家具在满足主要功能的基础上应同时具备娱乐功能,在游戏中提高儿童在家具使用中的参与性并从中学习新技能,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

2.4亲子互动

亲子关系对父母与子女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影响,彼此的沟通可以培养亲子感情。家长在儿童的成长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学前儿童的许多知识及生活技能是由家长言传身教的。儿童家具可以成为家长与孩子沟通交流的平台。例如,孩子在家长的指导下整理自己的衣物并进行合理收纳,将玩具放在指定的位置,家长陪孩子一起玩耍、学习等。这些活动不但使孩子在使用家具过程中锻炼了能力,也让孩子与家长在交流过程中增进彼此的感情。

3优秀案例

发展心理学经过百余年的发展,理论体系日趋成熟,现已逐渐转向应用领域方向。设计师通过不断探索,将发展心理学的理论研究与儿童家具的设计实践相结合,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许多儿童家具在设计中融入游戏性、益智性等各种元素,深受家长和孩子的青睐。

3.1儿童衣帽架

该款衣帽架由意大利设计师埃莱娜设计。它是由2个高低不同的衣帽架,床头柜,挂钩和洗衣篮组成。首先,针对学前儿童注意力易分散的现象,将衣帽架的挂钩处设计成动物的眼睛,看起来乖巧可爱,使儿童的注意力能很容易地放在收纳上,使他们养成了从小收纳衣物的好习惯。其次,2个高低不同的衣帽架,分别给家长和学前儿童使用,增加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互动,拉近彼此感情(见图1)。

3.2儿童滑梯床

由著名丹麦儿童家具品牌芙莱莎(FLEXA)公司设计的儿童滑梯床,把家具产品造型和儿童发展的特点进行了很好的结合。设计师将学前儿童喜爱玩滑梯的特点融入儿童床的设计中,深得儿童喜爱。此外,考虑到学前儿童爱玩捉迷藏,喜欢保持一种神秘感,设计师还将帐篷元素与儿童床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儿童的睡眠时间也充满乐趣。在细节的处理上,整体的家具都采用圆角的设计,可以有效防止儿童在玩耍中不小心磕碰(见图2)。

3.3儿童椅

儿童椅由家居设计公司设计。整体采用模块化设计,主体部分由靠背椅和座椅组成,此外,还包括婴儿床体、座椅支撑架与脚踏板等零部件。其最大特点是通过将主体模块与不同零部件组合会产生不同的使用功能,以满足不同成长阶段的儿童使用。例如,将靠背椅与婴儿床体组合,它可成为一款幼儿助行器;把靠背椅与脚踏板组合又变为一把儿童高脚椅。该产品解决了父母在儿童不同成长阶段需求不同的问题,属于典型的满足儿童发展需求的家具设计(见图3)。

4结论

将发展心理学理论与儿童家具进行设计实践的结合,成为儿童家具发展的趋势。本文通过对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进行解析,并列举儿童家具设计的优秀案例来阐述发展心理学在儿童家具中的应用。发展心理学总结了不同年龄阶段儿童不同的心理特点,设计师从中提取符合儿童成长变化所需的设计元素,设计出满足他们身心发展需求的儿童家具,让产品更好地为儿童用户服务。

参考文献

[1]侯涛.从发展的角度探析儿童娱乐产品设计[D].北京理工大学.2014

[2]刘博文.儿童家具可成长性设计研究[D].江南大学.2012

[3]卓霄.何庆华与汪斌.儿童家具设计初探[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0(03).28-29

[4]何小娟.潘文芳.从工业设计角度解读《儿童家具通用技术条件》[J].设计.2013(08):68-69

第2篇:心理学的主要功能范文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学观

1.强调人的因素和“以学生为中心”。学校教学的基本目的是促使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激发自己高层次的学习动机,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和积极向上的自我概念、价值观和态度体系,从而使学习者能够自己教育自己,最终把他们培养成为人格充分发挥作用的人。

2.主张意义学习及自发的经验学习。罗杰斯在描述他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的特征时,经常使用“意义学习”这个术语。他认为,意义学习提倡对知识的灵活理解,而不是消极地接受。在这种学习中,要求学生能在相当大的范围内自行选择学习材料;自行安排适合自己的情境;提出自己的问题,确定自己的学习进程;关心自己的选择结果。此外,罗杰斯还用“自发的经验学习”描述他所提倡的这种学习类型。其特征为:(1)它使整个人沉浸于学习中――躯体的、情绪的和心智的。(2)教学的方向来自学生。(3)它产生学生不同的行为和态度。(4)根据学习者而不是教师的学习活动作出评价。

3.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并增强适应性。罗杰斯认为,教学过程的重心是“学会学习”。在教学中,至关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获得知识、信息和个人成长,这些将使他们更加建设性地对付“现实世界”。而这根本不是凭借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就能实现的。

罗杰斯主张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促进变化、改革和学习。变化是确立教育目标的根据,而对这种变化的适应取决于学习过程,而非静态的知识。所以,应该把学生培养成“学会如何学习的人”,“学会如何适应变化的人”,从而成为能顺应社会要求“充分发挥作用”的人。

4.倡导学生的自我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罗杰斯对外部评价模式持反对态度,倡导学生的自我评价。他认为学生是处于学习过程中心的人,只有他自己才能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否已作出了最大努力,才能发现哪些方面失败了,哪些方面意义深远和成果累累。自我评价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的本质就是使学生为自己的学习承担责任,因而能使学生更加主动,更加有效和更加持久,意义学习就自然而然出现了。

二、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在教学实践中怎样运用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呢?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人本主义思想,首先要求教师找准一个角度、围绕一个中心、扮演好两种角色。

1.一个角度。首先要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有关原理作深入的了解,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设计好教学环节,在课堂教学中高扬“人本主义”旗帜,促使个体和谐发展。

人本主义心理学特别重视人的情感、勇气、自信等方面。它的主要观点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应该是“健康人”;成长与发展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倾向,其中,自我的充分发挥和实现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人并不是被动的受到环境的制约,人具有创造性、主动性以及对自己的未来作出能动的选择;人的本性由经验、无意识和情感所滋育,但不为这些因素所决定。这些基本理论,是我们实现“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出发点。

2.一个中心。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的“学习者中心”教育思想指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要求教师具有这样的品质:(1)最基本的重要态度――真诚、坦诚;(2)成功地促进学习的态度是重视学习者,认为他们是有价值的;建立以共情式理解的学习氛围。

第3篇:心理学的主要功能范文

一.指导课堂教学活动的理论思想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明,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是外来的信息与学生原有知识和思维结构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的物理能力是通过活动作为中介形成的;在活动中进行思考,在思考中进行活动是青少年的一个重要心理特征。传统的物理教学基本上是单向灌输式的教学,忽略了学生主体的活动过程,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学受制于教,严重地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为了达到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物理能力这一目标,就应该创设一个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活动环境,通过多层次多方位的动态活动方式,努力揭示知识发生的过程和学生思维展开的层次,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制定课堂活动的原则

1.学生主动参与的原则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对思维活动过程的展开,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实际水平和学生所能接受的活动方式出发,精心设计学生活动程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认知结构、个性品质在参与中都得到发展。

2.个体活动和集体活动相结合的原则

物理课堂教学活动必须为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各不相同的学习物理 的机会。在制定活动策略时,要鼓励个别化学习及同学间的相互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作用和"群体效应",创造一种个体和群体相互促进的活动氛围。

3. 具体与抽象相结合的原则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处在具体运算阶段的青少年缺乏形式运算能力,要依靠具体的对象进行思考。#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制定活动策略,帮助学生学会内化,适应形式思维。通过直观教具的演示、模型的操作、生活实例的对比等多种活动方式,揭示抽象概念中的某种状态,某个横断面,并通过学生的个别活动来形成概念,提高思维的能力。

三.课堂教学活动的操作策略

课堂教学活动的操作策略,就是怎样引导学生通过思维获得物理概念的具体步骤。其中,活动内容的选择,活动情景的创设,活动中的议论和活动后的小结是四个关键的操作环节。

1.活动内容的选择和转换

为了达到传授知识,提高能力的教学目标,物理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并抓住教材加工的两个环节:选择和转换。所谓 选择,一是要选择教材中的关键内容,便于以点带面,以线成串;二是要选择能启迪学生思维的良机。所谓转换,就是把现成的教材转换成既有教学内容又有活动步骤的"超文本"。

2. 活动情景的创设

从静止的平面教案到立体的课堂活动,首先应该把握好活动情景的超内创设这个控制环节。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我们能在活动的起始阶段多着笔墨,多动脑筋,往往能起到出奇制胜、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据教学目标创设优良的活动环境,是一门教学艺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遵循针对性、趣味性、创造性的创设原则,在了如下尝试: 转贴于

(1)设置悬念,构建迫切学习的活动情景

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实际上是以"疑"为纽带的动态统一体系。以问题作为出发点,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心理,从而造成积极活动的课堂气氛。

(2)设计实验操作,构建手脑并用的活动情景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动作思维的操练直接制约着物理思维的发展。在进行抽象的物理概念的教学时,教师可以构建学生操作实验的活动情景,并以学生操作获得的结论为感性材料展开教学,形成一猜想--验证的教学活动模式

(3)实例引发,构建学用结合的活动情景

(4)采用电教手段,构建多媒体的活动 情景

现代科技的发展,为丰富教学活动的形式带来了良好的契机。优化组合多种媒体,不但 能够展示活动内容的某些细节和动态变化过程,激发学生多种感官协调活动,而且可以节省活动的时间和拓宽活动的空间。在进行练习、总结等反馈活动时,可组织学生把答案写在胶片上,用投影的发生来交流。

3.活动过程的组织和调空

为了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始至终保持着积极思维的心理状态,教师必须把握好活动过程中的两个要素:活动的组织形式和活动的调控手段。

活动的组织形式可分为个体活动、小组活动和班级活动,其选择必须根据问题的特点和活动的要求。为了让每个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个体活动必须贯彻在活动的始终,而通过小组活动和交流,能使尽可能多的学生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并在与他人思维的比较中得到补充和完善 。班级活动是活动开展的起点和归宿,通过教师的调空、点拨和全班学生的集思广益,使学生对问题的解决达到更深层次的掌握和理解。

教师对活动过程的调控应该像渔夫一样,既要撒得开,又要收得拢。在活动设计时,教师应该充分估计到学生有可能遇到的障碍,做好适当的铺垫;在活动进行时,教师应该注意观察、倾听并收集有关信息,进行适当的引导;对活动中学生表现出来的创造性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当活动发展下去不再具有发展性时,教师应立即结束活动。

4.活动中的议论和小结 议论和交流,是物理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它的主要功能有:(1)可以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对知识进行"内化";(2)可以提供给学生思考和主动建构知识的机会;(3)可以充分发挥个体作用和群体效应,创造出师生共同探讨问题的良好气氛。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尽可能多地提供给学生交流的机会,努力采取多种教学策略,启动并协调有创造性的、有成效的课堂讨论。

活动的目的是为了问题讨论,活动后的小结水平是检验活动是否有成效的标准。教师可采取给出小结提纲--学生小结--教师补充--学生自己小结的递进方式, 使学生学会对活动结果进行观察比较和归纳总结,完成从具体到抽象、从模糊到准确、从单一到系统的思维训练。

第4篇:心理学的主要功能范文

关键词:积极情绪;家庭教育;幼儿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7-0235-02

在“早教热”的背景下,家长们在对幼儿的早期教育问题上过多重视智育、强调认知,而忽视了幼儿的情绪体验以及良好情绪的培养。受积极心理学的启示,笔者认为,早期家庭教育应该重视对幼儿积极情绪的培养,早期的情绪教育应该是一种预防性和发展性的教育,而不是在孩子出现情绪问题和障碍之后采取的补偿性措施。

一、何为积极情绪

积极情绪是积极心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积极心理学是二战后兴起于美国的一股心理思潮,不同于以往以矫正心理缺陷为主的临床心理学,积极心理学关注普通人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积极的情绪和体验作为积极心理学关注的重点之一,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

二、积极情绪的功能

在积极情绪的理论研究领域,Fredrickson的“拓展——建构”理论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成就,它着重强调积极情绪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拓展和建构是这一理论的两个核心,同时也是积极情绪的主要功能体现。

(一)积极情绪的拓展功能

积极情绪能拓展个体即时的思维—行动范畴,包括拓展个体注意、认知、行动等的范围。从心理进化的角度来看,消极情绪和积极情绪都具有进化适应的价值。不同的情绪会产生不同的行为倾向,比如:当个体感到恐惧时,流经肌肉群的血液会增加,做好逃跑的准备,这时个体的思维会被窄化,认知上更专注于目前的状况,以便迅速采取措施脱离险境。

在日常的亲子互动中,家长如果让幼儿产生了积极的情绪,使他在游戏和学习中充满兴趣、具有旺盛的求知欲,他便会产生探究环境的动机,并努力去认识事物,解决问题。这样,智力也就不断地得到了促进和发展。由此可见,积极情绪能促进幼儿智能的发展。

(二)积极情绪的建构功能

消极情绪通过窄化个体即时的认知和行为倾向达到使个体避免伤害逃离险境的结果,这一作用是直接的,瞬时的。与之相反,积极情绪是间接的,长远的方式给个体带来各种利益。他能使个体建立起提供自己长期发展的个人资源,包括身体资源、智力资源、人际资源和心理资源。这些不仅包含了个体自身内部成长所需的关键要素,也提供了个体社会化所需要的资源。

(三)积极情绪的缓释功能

积极情绪的缓释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消极情绪被唤醒之后,能通过修复使自主神经恢复平静,比如可以控制由于消极情绪引起的血压上升、心跳加快等,并使这种异常回归基准线。二是积极情绪可以放松消极情绪对思维的控制,恢复灵敏的思维,消解消极情绪带来的心理紧张,促使个体恢复活力,探求思维—行动的新路径。

三、积极情绪的培养

(一)有目的地培养积极情绪

1.关注幼儿的积极潜力

个体心理拥有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两个方面,不仅可以采取措施使消极方面减弱,而且应该强调积极方面的加强。因此,在早期家庭教育中,父母应多关注孩子的积极潜力,有目的的训练和培养,这将有利于其积极人格的建构。

2.创设轻松、愉快的环境

任何情绪的产生都是跟外界环境紧密相关的,受外界刺激和影响。良好的生活环境,轻松、愉快的氛围,有利于孩子积极情绪的形成。因此,民主和睦、温馨有爱的家庭,能让孩子感到安全和愉快,而充满争吵的家庭会让孩子害怕和压抑,产生害羞、孤僻、自卑、不敢与人交往、不合群等不良后果。

3.以自身的积极情绪感染幼儿

幼儿年龄小,爱模仿,受暗示性强。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他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家长应保持健康积极的情绪,对幼儿积极情绪的培养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4.帮助幼儿建立积极的情绪体验

幼儿在与家长的交往中会获得许多情绪体验的经验,这些情感经验有助于提升他们对情绪的理解能力。当遇到相似的情境时,幼儿利用已有的情绪经验与新的进行对照,如果经验是愉快的情绪体验,幼儿就积极而自信地面对新的情境,并决定自己的行为;反之,如果经验是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幼儿就会对新的情境产生排斥和厌恶或恐惧的心理。

5.经常引导幼儿去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务

幼儿自己能做的事情就让他做,或者引导帮助他做一些最近发展区以内的事情,完成这样的任务,幼儿会产生“成功”的情绪体验,认可自己。父母不要让幼儿仅仅在满足吃、穿、需要时才产生愉快、喜悦情绪,应同时让幼儿在完成游戏、学习、劳动任务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

(二)帮助孩子应对消极情绪

1.允许并正确对待孩子的消极情绪

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会产生愉快或郁闷等情绪,每个人都有积极情绪、消极情绪,孩子也不例外。因此家长要允许孩子的消极情绪,当孩子向你表达他的消极情绪的时候,不要阻止,也不要紧张慌乱。最重要的是:不管孩子有什么样的情绪,他都是被允许的,他能自己表达,他愿意与家长交流。

2.防止幼儿产生恐惧、愤怒、紧张等消极情绪

首先要防止幼儿产生恐惧感。幼儿的恐惧情绪,往往是由于客观环境或者成人的不正确教育产生的,比如:把孩子关到黑暗或缺少光亮的地方去,以鬼怪或拐卖儿童的人来吓唬孩子,打骂孩子,避免孩子看到暴力或恐怖电影等。其次,防止幼儿产生愤怒情绪。幼儿的愤怒情绪多是因为他与成人或与其他小朋友的关系产生问题而出现的。有的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使幼儿习惯了在成人的迁就下生活,在平常与成人或小伙伴的交往中稍有不顺心就大发脾气。因此成人不应迁就幼儿的不合理要求,教育他们养成良好的与人交往的习惯。最后,要防止幼儿产生紧张的情绪。紧张的情绪往往是与惧怕联系在一起的,有的家长对孩子期望值很高,要求严格,一旦孩子达不到自己的要求就横加批评,幼儿经常因担心家长的批评而心绪不宁,时常焦虑、惧怕。家长不应该给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施加压力,而是要激发他对事物的兴趣,引导他完成任务,体验成功的喜悦,解脱紧张情绪。

3.应对消极情绪的具体方法

宣泄法:引导孩子合理的宣泄自己的情绪。幼儿处理消极情绪的能力还很弱,如果不加以引导,使消极情绪郁积在心中得不到宣泄,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当然也不能不加控制的宣泄,而是要家长作科学的积极的引导,教给孩子以正确的方式宣泄自己的消极情绪。给孩子宣泄的时间和空间,用心倾听,给予孩子关爱、理解和疏导。

游戏转移法:当孩子产生消极情绪时,鼓励孩子进行游戏,做他感兴趣的事情,转移注意力。在游戏中提高认知水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产生积极的情绪,并且消除消极情绪的不良影响。

暂时回避法:著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成人对儿童某些行为和情绪的关注,会提高这些行为和情绪再次发生的频率。因此,对幼儿的某些消极情绪,家长采取回避的方式更能减少它的发生。比如:当幼儿因某些不合理要求达不到满足而产生消极情绪时,家长可以假装没看见,不予理会,因为此时越理会越会让幼儿觉得这种方法是有效的,成为他日后达到自己目的的手段。

积极引导法:引导幼儿从消极情绪向积极情绪转化,教给孩子用积极的心态看问题。例如:笼子里的小鸟飞走了,孩子非常难过,妈妈告诉他小鸟也想自己的妈妈了,它飞出去跟妈妈在一起,会很幸福,这样孩子也为小鸟感到高兴,不再难过了。事物都是有两面的,家长一定要引导孩子积极乐观的面对问题,往好的一面努力。

参考文献:

[1]Fredrickson Barbara L.What Good Are Positive Emotions?[J]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1998,2(3).

[2]成莉.幼儿情绪社会化的家长内隐观研究[D].西南大学,2006.

[3]王凤.让消极情绪远离儿童[J].山东教育,2008,(18).

[4]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5]Russel J A,Feldman B L.Core affect, prototypicalemotional episodes, and other things called emotion:Dissecting theelephant[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9,(76).

[6]兰伟彬,常经营.积极情绪相关研究综述[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8,(10).

[7]Fredrickson B L.The role of positive emotions in positive psychology:The broaden and Build theory of positive emotions [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1,(56).

[8]Fredrickson B L.Gratitude,like other positive emotions,Broaden and buillds[C]//In Emmons R A,M E McCullough (Eds.)The Psychology of Gratitude.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

第5篇:心理学的主要功能范文

关键词:高校  课堂管理  原因分析  对策

 

有效的课堂教学管理是课堂教学得以顺利和有效进行的前提。没有课堂教学管理,或者课堂教学管理不当,会直接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但在实际教学中,高校教师较多关注的只是课堂教学的改进,而忽视课堂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高校课堂上学生随意说话、睡觉、玩手机等等,这些现象俨然成为高校课堂的一个缩影。

一、原因分析

勿庸置疑,教师是课堂教学管理的主导者,必须看到教师管理能力的高低是决定课堂教学管理效果的关键。但同时也应认识到,课堂教学管理同样是双向的,教师的“管”必须以学生为对象,学生在教学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高校的管理手段和模式同样决定着将会产生什么样的课堂管理效果。因此,笔者认为,影响课堂教学管理效果的因素应该来自三个方面。

1、教师方面

(1)认识差距。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由于高校教师尚未能真正将教学管理作为一种专业来认识,他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就没有充分地体现教师的学科专业与教学管理的双专业特色,尤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误认为教师的任务是教学,管理是班主任的事,与己无关,因而不能很好地发挥课堂管理的作用。

(2)能力差距。由于部分教师缺乏必备的课堂教学管理知识和管理经验,因而课堂教学管理驾驭能力不高,易出现课堂教学秩序混乱的现象。有的教师过高估计学生的自制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放松对学生的管理;有的教师未能担当起既是课堂教学的实际操作者又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管理者的重任,存在“有教无管”现象。

2、学生方面

(1)整体素质下降。随着教育形势的发展,我国普通高校从1999年开始扩招,2003年,中国大学就学率第一次超过15%,标志着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变为大众教育,2005年录取比例已经达到2∶1。高等教育大众化,给课堂教学管理带来新的课题。

(2)道德意识滑坡。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旧的思想观念、礼仪规范被打碎了,但有些传统的美德同样遭受冲击。一些娇生惯养、放纵自由的行为浸入了大学生这支队伍,抽烟、酗酒、逃课、考试作弊等现象滋生繁衍。

3、管理方面

(1)制度缺陷。近年来,各所高校加强了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收到了初步的改革成效。但是一些管理制度由于自身缺陷所引发的负面效应也比较突出。如近年来实施的学生给教师课堂教学评估打分,虽然能比较真实地反映教师课堂教学的情况,但也同时出现部分教师害怕因严格管理学生致使学生给自己打低分,而放松对学生课堂教学管理的现象,也极大地挫伤了那些管教管导的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造成课堂教学管理水平和课堂教学质量的下降。

(2)模式落后。目前不少的高校教师习惯于课堂教学管理的权威模式,整个课堂教学管理侧重于规章和学生的服从,这种管理遵循的是一种单向的运作模式,虽然能确保课堂秩序,但仅是暂时的行为控制,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学生问题行为产生的思想问题。因此,这种约束多、弹性少的课堂教学管理模式显然不能满足高校课堂教学管理改革的需要。

二、对策建议

如何实现课堂教学管理的良好效果?笔者认为应该从几方面努力。

1、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有序高效的教学是课堂教学管理的目的,也是课堂教学管理的根本途径。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并且在课前精心设计好课堂教学,展示给学生一堂精彩生动,能够吸引学生参与的课堂。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注意专业教育和德育教育的有机结合,也是提高课堂教学管理质量的途径之一。

2、提升课堂管理水平。教师素质的高低是有效课堂教学管理的关键。胜任教育教学的教师需要具备特定学科的知识、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知识以及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情境经验。高校教师要切实加强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学习,课堂上要注意学生动态,善于指导学生行为,及时恰当的处理问题行为,促进学生自我矫正。

3、创新教学管理模式。课堂教学管理模式受制于建构者的见识、经验和课堂教学管理环境。随着教育发展和社会需要,固定的教学管理模式已不适应发展需求。因此,教师要注意学习、借鉴现有的各类课堂教学管理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建构适合高校课堂教学特点的课堂教学管理新模式。

第6篇:心理学的主要功能范文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分子与细胞”第2章“组成细胞的分子”第2节内容。其中的教学难点较多,如,氨基酸的结构特点、脱水缩合反应的过程、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等。本节内容比较抽象,高一学生没有有机化学的知识基础,对于氨基酸的结构通式以及氨基酸如何脱水缩合等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根据心理学的首因效应,新授课的教学效果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上述疑难问题理解的深度。因此,我将新知识进行分层引导,以简单知识作为理解疑难问题的台阶,让学生能够顺利地掌握难度较大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阐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2.能力目标

尝试建立氨基酸结构通式的球棍模型,以及使用球棍模型演示脱水缩合过程;能够利用多媒体搜集相关信息,学会鉴别、选择、运用和分享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承担者,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2004年安徽阜阳出现的“大头婴儿”照片和2008年三鹿奶粉添加三聚氰胺事件照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哪些食品富含蛋白质?展示不同食品,学生思考回答。为何食物中蛋白质如此重要?蛋白质在我们生命活动中有哪些作用?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总结蛋白质的主要功能。蛋白质能够承担多种多样的功能,这与它的结构有什么关系呢?展示“瑞年氨基酸片”的图片、说明书,启发学生思考:瑞年氨基酸片为什么能够促进生长并提高免疫力?我们需要服用吗?从而引出氨基酸的结构。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事件入手,引导学生思考归纳蛋白质的功能,从保健品“瑞年氨基酸片”引导学生思考蛋白质和氨基酸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

2.以甲烷模型为例,构建氨基酸结构模型

展示甲烷结构模型,以学生熟悉的乙酸(CH3COOH)引入化学基团羧基(―COOH)的概念,以学生熟悉的氨气(NH3)引入化学基团氨基(―NH2)的概念。接着要求学生利用所给的球棍(红、黑、绿、蓝色球分别代表氢原子、碳原子、氧原子、氮原子,小铁棍代表化学键,弹簧棍代表碳氧双键)模仿甲烷的结构模型组装出甘氨酸。组装完后请学生从不同角度识别氨基、羧基,并比较氨基酸空间结构与平面结构的区别。展示四种不同的氨基酸图片,请学生比较归纳出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及其结构特点。

设计意图:在学生没有相关有机化学知识的情况下,通过学生熟知的甲烷、乙酸、氨气等知识引入羧基、氨基新概念,通过动手操作构建氨基酸模型,多角度比较使学生掌握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从而突破该教学难点。

3.学生活动,模拟氨基酸脱水缩合反应

展示氨基酸脱水缩合的Flas,利用前面组装的氨基酸

球棍模型构建两个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反应模型。由学生活动模拟多个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反应。具体做法:(课前用A4纸分别打印好羧基、氨基、肽键、水,其中肽键用彩色纸打印最好)若干名学生(身躯代表碳原子,头代表R基,腿代表H)每人一手拿羧基,另一只手拿氨基,互相之间找同学(代表氨基酸)发生脱水缩合反应,一名同学专门负责取下消耗的氨基和羧基并换上肽键。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学生模拟脱水缩合反应过程中肽键与水分子、氨基酸数目及肽链数目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模拟脱水缩合反应,变抽象为直观,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4.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决定其功能的多样性

展示因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肽链折叠空间结构不同而形成的蛋白质,让学生归纳出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与其功能的多样性有怎样的关系?引导学生得出生物界的普遍规律:结构与功能相统一。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自主归纳出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进而理解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四、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因学生缺少相关化学基础知识,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笔者通过对新知识进行分层引导,化抽象为直观,学生活动模拟实验,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突出知识的主要矛盾,促进学生理解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

第7篇:心理学的主要功能范文

关键词:花园式商务办公园区;景观设计;天安数码新城

中图分类号:[TU985.12+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商务办公园区一般是由房地产开发商开发建设的独立的办公区域,既可以是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管理服务机构集聚而成,也可以是是具有相似功能的企业组合而成,如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研究设计等第三产业中必须依托办公楼为载体进行组织活动的行业。作为一种新型的办公区域,园区基础服务设施齐全,环境优美,力求创造一种花园式的办公环境。1 龙岗天安数码新城简介

天安龙岗数码新城位于深圳市龙岗区中心城区,占地12万平方米。目前,园区入驻企业逾50家,主要为电子信息、光电子、新能源及节能环保产业为主的中小民营科技企业,并引入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以及北京银行、海上皇澳葡街、7-11便利店等金融、餐饮配套商业机构。园区在设计规划上体现城市性和开放性,建筑与城市融为一体,实现功能上的协作与互补。园区景观设计引入生态可持续发展概念,追求建筑内外空间的连续与关联,创造连贯三维绿色办公空间。

2 龙岗天安数码景观设计分析

刘滨谊教授认为: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的基本方面均蕴含有三个不同层面的追求,即:①景观环境形象;②环境生态绿化;③大众行为心理,并称之为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三元或三元素。 一个优秀的景观环境为人们带来的感受,必定包含着三元素的共同作用。商务办公园区的景观设计当然也不例外。

2.1 景观环境形象

景观环境形象主要是从视觉形象感受出发,根据美学规律,利用空间实体景物,研究如何创造赏心悦目的景观。对于具有一定审美素质的办公族来说,园区景观形象应该是活泼多变,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办公族又是从事脑力劳动的族,窗外优美的景观环境将成为工作之外的视觉休息点,优美的环境将会起到振奋精神、减轻疲劳的作用。

(1)天安数码新城整体布局及建筑风格

天安数码新城的整体布局可以概括为“一带两片”。“一带”是指地块里贯穿南北的动态绿色走廊,以及与之相呼应的动态建筑空间序列,使得整个园区规划一气呵成,为该片区甚至所处的整个工业园区建立了景观意象和城市意象。整个园区绿地点、线、面结合。 “两片”是指横向穿越用地的规划城市道路白灰围一路将整个园区分为南北两个片区。沿城市干道一侧,分别布置了城市广场、公共休闲空间和沿街商业休闲空间;紧靠其后的城市休闲步道将人流逐渐渗透向园区之内的建筑之内。

(2)天安数码新城景观规划与设计

天安数码新城的景观设计理念将“工业印象”与“城市表情”相结合。“工业印象”指简单的材质、简单的线条,运用最简单的设计语言,设计出简约、硬朗、时尚的景观环境空间,达到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目的,“城市表情”是指在景观小品以及其他景观元素中,突出趣味性、功能化、时尚感,使得整个园区的景观更显人性化与舒适度。

2.2 环境生态绿化分析

环境生态绿化主要是从人的生理感受的要求出发,根据自然界生物学原理,利用阳光、气候、动植物、水体等自然和人工材料,研究如何创造令人舒适的良好的物理环境。这就要考虑空间的采光照明情况、环境中的温度与湿度的调节情况、空气的清新度情况、噪声的控制情况等等。

植物是生态问题的关键,天安数码新城植物的生态设计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态位

生态位反映了物种与物种之间、物种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物种在群落中的共存是以生态位的分化为前提的,所以天安数码新城的植物景观的设计中充分考虑乔灌草各类植物的应用,耐阴与否的各种习性,以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

(2)因地制宜

天安数码新城位于深圳市龙岗区,属于华南亚热带地区,要注重本区乡土树种的选择,如凤凰木、小叶榕、蜘蛛兰、合果芋等;另外还要考虑项目的立地条件,小尺度范围内的小气候条件等,这个时候对植物生态习性的把握至关重要,以保证其正常生长。

2.3 大众行为心理

大众行为心理主要是从人类的心理精神感受需求出发,根据人类在环境中的行为心理乃至精神生活的规律,利用心理、文化的引导,研究如何创造使人赏心悦目、浮想联翩、积极上进的精神环境。设计承载了对人类精神和心灵慰藉的重任。根据环境心理学的理论,人的以下心理特征,深刻影响着人在景观环境中的心理感受。

(1)安全性与领域感

心理学家Altman提出:领域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对空间的控制提供安全感。领域性作为环境空间的属性之一,商务办公园区的植物景观设计应充分考虑这种个人空间的设计。对于这种考虑,通常采取的设计措施是通过植物加强边界感。

(2)实用性与宜人性

二者之间密切联系,不可偏废。太注重实用,就会有损美观,太注重宜人就会影响实用,使景观变成镜中花,水中月。所以只有取得二者协调才能是优秀的景观设计。天安数码新城的景观设计遵循“先功能后艺术”的原则,即先做功能分区,再做艺术的加工。

(3)私密性与公共性

景观中的人,形形。有的人喜欢安静,有的人喜欢热闹。而且,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也可能会有独处与参与社交的不同需求。天安数码新城倡导“人性化”的现代景观,合理设置私密空间与公共空间。面向城市道路的多为广场等公共空间,而建筑之间的庭院绿化则追求一定的私密性。

3 结语

传统的办公空间――城市CBD等办公写字楼,已带来了一些明显的社会问题,如交通堵塞、人口高密度、办公族“亚健康”等,而花园式商务办公园区是一种低密度、高品质、个性化的商务办公模式,其必将会越来越收到人们的亲睐。而其景观设计必须严格从“景观环境形象”、“环境生态绿化”、“使用人群行为心理”等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取以得三者之间的协调,打造真正花园式的、利于人们身心健康的社会办公空间。

参考文献:

[1] 刘滨谊 景观规划设计三元论――寻求中国景观规划设计发展创新的基点[J].新建筑,2001,(5)

第8篇:心理学的主要功能范文

关键词:商品包装设计消费心理

商品包装是指用于盛装、包裹、捆扎货物的容器和包装物。商品包装可以分为内包装、中包装与外包装三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品包装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它不仅具有保护商品,减少损耗,便于计量、购买、携带、运输与储存的作用,还具有装饰美化商品,刺激购买欲望,促销的作用。

商品包装已成为商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设计符合消费者心理需要则可以激发其购买欲望,因此,研究其与消费心理之间的联系已成为一种必然。

一、消费者购买行为

1.消费需要及动机

商品包装是商品的“无声推销员”,它最直接的目的是激发消费者进行购买。因此制定商品包装计划时首先考虑的就应该是这个目的。其次,即使消费者不准备购买此种商品,也应使他们通过对包装的第一印象,产生对该产品以及生产厂家的良好的印象。

消费者决定购买行为是在某种动机推动下进行的。人的行为一般都是由一定的主观原因即动机支配进行,而动机又与需要密切相关,动机是在一定条件下需要的体现,是由人的需要转化而来。换言之,人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才采取某种行为的,消费者到商店购买某种商品是因为他们需要这种商品。

动机是由需要转化而来的,但是人的需要不一定全都能转化为推动人产生行为的动机。推动人产生动机的需要往往是没有得到满足的需要,换言之,其往往因没有得到满足而产生缺失感,继而以愿望的形式被人们感知到。例如,很多人都希望自己健康,但是如果没有养生保健类产品的出现,这种愿望就无法推动人们去购买养生保健品的行为,而仅仅以愿望的形式存在于心中。只有当现实中具备了实现愿望的条件,并且通过广告宣传,使消费者了解到有满足自己愿望的产品后,消费者才会产生相应的购买行为。只有这时,需要才真正转化为动机,成为人购买行为的动力。

不同的存在不同的需要,人的需要也有层次差别,很多心理学家对此做了深入的研究与探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他将人的需要划分为五个层次:

(1)生理需要。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是人类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存和种族繁衍而产生的低级需要,如衣、食、住、行、性等;

(2)安全需要。包括有秩序、稳定性、安全感等内容,如人身安全、职业安全等;

(3)归属与爱的需要(或社交需要)。追求与他人交往,给他人爱,也希望被别人爱的需要,如友谊、归属感等;

(4)尊重的需要。对荣誉的需要,如地位、权威等;

(5)自我实现的需要。希望自己潜在能力得以实现,并获得自我满足的需要,如成就感等。

其中自我实现需要包括对自己成长、发展的需要,发挥自己才能的需要等等。在现实社会中,在满足了基本的生活、生存需要后,消费者购买商品,一方面是为了使用,另一方面还要借此显示自己的地位、教养、鉴赏力、满足个人兴趣爱好等等。因此在进行不同商品的包装设计定位时,应对消费者的需要和动机类型作调查研究,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

2.购买行为特征

购买行为是消费者为满足某种需要而发生的购买商品的一切活动,是消费者心理的外在表现,心理因素则是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制约因素和动力。

消费者在购买行为中主要体现出以下特征:

(1)消费者购买行为中具有满足多种需要的特点。例如,购买烟、酒、菜、奶粉、服装、鞋帽等物,基本上是为了满足充饥、营养、保温等生理需要,但也不排除其中有满足心理需要的成分,如对不同包装、不同价位产品的取舍。而对书籍等产品的购买则是为了满足其心理需要或精神需要。

(2)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有时是由一种动机支配的,有时是由多种复杂动机综合支配的,这些动机综合在一起构成购买行为体系。满足精神、社会需要的动机常常与满足生理、物质需要的动机相伴产生。例如,经济收入较低的消费群体往往更加看重商品的实用价值,对商品的要求是价廉物美。而经济收入丰厚的消费行为往往讲究商品包装品质。这部分消费者的购买动机就相当复杂了,是生理、物质需要与精神、社会需要交织在一起,其中精神、社会需要占了主导地位。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的需要不断变化,在确立包装设计的目标和定位时,就应多从满足目标顾客的社会生活和精神需要作为着眼点。

(3)消费者的需要是由低级的生理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向高级的精神、社会需要发展的。但是高级的精神、社会需要不会自发产生,而是在社会现实环境和市场发展规律的影响后才能形成。消费者高级需要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包装设计的指导和影响,即消费者购买动机受商品包装引导。例如,矿泉水的包装设计,如果只宣传解渴的作用而忽视其安全性、水中所含人体需要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以及卫生健康的介绍,效果估计不会很好。因为现代消费者对饮用水的需要不仅为了解渴,而且还需补充人体内所需的物质元素。所以设计时应主要体现其原料来源,以及保证饮用安全健康等。这样,消费者才会被打动,才会按照包装的指导进行购买,从而满足人们生理和精神上的需要和追求。

我们要清楚的是,只有了解消费者购买行为的特征及规律,才能使包装引导、指导消费的作用得到体现。

二、商品包装的心理功能

1.刺激功能。商品包装是商品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是消费者在选购商品过程中首先看到的那一部分。因此,商品的包装与商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有着密切的关系。造型独特、新颖、精美的包装,可以引起消费者的浓厚兴趣,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情趣和欲望。

2.宣传功能。包装上的色彩和介绍生产厂家、使用说明等有关资料,恰恰构成了商品广告的一种形式,起到了宣传产品形象的作用,便于消费者比较、选择与购买。

3.享受功能。设计精美、富有时代感与艺术魅力的包装,不仅烘托出商品的价值,而且美化了商品,提高了商品的外观价值,给消费者以美感与享受。一些审美观念较强的消费者往往为精美的包装所吸引而购买商品。

三、商品包装设计中的心理策略

1.能引起人们的注意是增强包装效果的首位因素

“注意”是心理认识活动过程的一种特征,是人对所认知事物的指向和集中。人们无论在知觉、记忆或思维时都会表现出注意的特征。心理学研究分析,一件包装设计要想使消费者注意并能理解、领会并形成巩固的记忆,是和作用于人的眼、耳等感觉器官的包装中的文字、色彩、图形以及声音等条件的独特性分不开的。

在人们的视觉认知过程中,不是被动接受客观事物的刺激作用,而是在客观事物和人的主观心理因素相互作用下进行的。商品包装的文、图、色及造型形态,对消费者来说都是一种视觉元素,而这些元素必须具备一定的个性特征才可能引起消费者的注意。

2.情感与联想

设计师对包装做到醒目并不太困难,但要做到与众不同,又能体现出商品文化内涵则是设计过程中最为关键的。

在商品包装设计的诸多元素中,色彩的视觉冲击力最强。商品包装所使用的色彩,会使消费者产生联想,诱发各种情感,使购买心理发生变化。但要注意的是,使用色彩来激发人的情感时也应遵循一定的规律。心理学研究认为,在设计食品包装时,要少用蓝色、绿色、紫色等,而尽量多的使用橙色、桔红色等使人联想到丰收、成熟的色彩,从而引起顾客的食欲促使购买的行动。消费者购买滋补类产品时,大多会对大面积暖色调包装的商品感到满意,而对洗洁用品则对冷色调包装比较感兴趣。

商品的包装还要考虑与商品的市场定位、等级、价值、成本相匹配。消费者普遍认为包装的好坏反映了产品的质量与形象,但也要注意避免过度包装,以免消费者产生华而不实、上当受骗的感觉。这就是商品包装作用于消费者心理的效果。

3.成功的商品包装还应当使消费者“过目不忘”

心理学认为记忆是人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重现,记忆是心理认识过程的重要环节,基本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回忆和再认。其中,识记和保持是前提,回忆和再认是结果,只有识记、保持牢固,回忆和再认才能实现。

因此,商品包装设计要想让消费者牢记,就必须体现商品鲜明的个性特性,拥有简洁明了的文字、图像,同时还要反映商品文化特色和现代消费时尚。

综上所述,人的心理活动是极其微妙的,也是难以琢磨的,人们往往凭自己的印象购买商品。对消费者的心理测试表明,美丽与丑陋,高雅与粗俗,关注与排斥,这些心理上的情感,不仅男女老幼各不相同,也因国家、地区和个人的偏爱而有很大的差异。所以,一个看似简单的商品包装渗透了消费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不断地分析目标顾客的心理需要,在此基础上建立不同消费者购买行为模式,才能准确地摸索到商品包装与消费者心理的关系,从而提高包装设计的效果,激起消费者产生购买商品的欲望。

参考文献:

[1]李丁.消费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第9篇:心理学的主要功能范文

Abstract: WeChat group is an important function of WeChat. It is a public platform for many people to chat and exchange at the same time. Carrying out the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by WeChat group is the long term requirements of individual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It conforms to the acteristics of novelty and strange of college students.It can admit more people and can be more flexible when studying. The main contents of carrying out the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by WeChat group include sending psychological article, giving micro-lectures、offerring free counselling services, organising discussions, sharring cases and propagating psychological activities.When the counsellors carry out the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by WeChat group, they must form accompanying group, setting up the rule of the WeChat group, organising activities and enhancing learning.

关键词:辅导员;微信群;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陪伴小组

Key words: counsellor;WeChat group;psychological education;psychological accompanying group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23-0157-02

0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技术手段的应用,微信群成为传播信息、传授知识最快速、高校学生最受欢迎的一种方式;辅导员群体在学生工作前线,与高校学生的联系最为密切,利用微信群的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成为时展的必然,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1 微信群的定义与功能

1.1 微信群的定义

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推出的一款通过网络快速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支持多人群聊的手C聊天软件。用户可以通过微信与好友进行形式上更加丰富的类似于短信、彩信等方式的联系。微信群是微信的一个重要功能,一个能够供多人同时聊天交流的公众平台。它支持用户在创建群以后,可以邀请朋友或者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到一个群里面聊天。微信群可以跨平台沟通、显示实时输入状态,免费发送语音图片,只耗用少量的流量,与传统的短信沟通方式相比,更灵活快捷、智能,且节省资费。

1.2 微信群的主要功能

①聊天:支持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包括表情)和文字,是一种聊天软件,支持多人群聊。

②添加好友:微信群支持群主或成员直接添加或邀请好友进群,同时,有意愿进群的人也可以通过二维码分享进群。

③实时对讲机:用户可以通过语音聊天室和一群人语音对讲,但与在群里发语音不同的是,这个聊天室的消息几乎是实时的,并且不会留下任何记录,在手机屏幕关闭的情况下也仍可进行实时聊天。

④文件快速查找:聊天记录刷新太快,群成员想要查找照片、文件等素材时可以选择翻聊天记录,也可以点击右上角功能键,选择聊天文件按钮即可快速查找需要的照片和文件。

2 辅导员利用微信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2.1 个体心理发展长期性的要求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以提高心理素质为核心,培养具有对社会进步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目前辅导员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活动、开展心理咨询等方式进行。这些方式虽然广受学生欢迎,但是无论是课程的开设还是活动的组织都是短时间内完成的,课程受到课时的限制、活动则相对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它们无法对学生产生长久的影响。每个人的心理成长是长久且缓慢的,大学生个体心理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辛的工程,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利用微信群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受时间和地域的影响,可以随时随地传播心理知识、进行心理辅导、对群成员进行长期陪伴,从而对学生的心理产生持续的影响。只要学生在群里就可以自行学习,其心理素质通过日常的学习得以提升。

2.2 符合大学生求新求奇的心理特征

大学生的思维具有敢于求新、富有创造的特点,这个群体充满好奇心,喜欢新鲜感。微信群近两年快速发展,受大学生群体的欢迎,基本上每位学生都拥有微信帐号。学生只要有网络就能使用,不受时间和地域的制约,操作便利。辅导员通过微信群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符合了他们的心理特点,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与时机。

2.3 受教育的人群更广

在日常生活中,性格较为内向的大学生喜欢学习,但却不太愿意参与各种活动,也不喜欢主动找老师同学倾诉,他们已经习惯了在背后默默关注他人的言行。利用微信群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微信群匿名的方式有利于广大学生参与其中,不活跃的学生也更愿意参与其中,关注每天的发文、微课、讨论,并从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可以说,利用微信群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受教育的对象更广。

2.4 学习方式更自由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活动的组织、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教育形式都是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的,既受时间的限制,也无法让学生反复学习。在微信群的文章、图片、视频、微课等内容都可以突破时间的限制,只要在群内,内容没有被删除,任何时间都可以反复查看和收听,并可以通过文件快速查找功能查到该信。它突破了心理健康教育原有方式的局限性。在问题讨论上,只要有意见有感想随时可以发表,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学生通过微信群进行学习讨论更加方便快捷、时间更自由。

3 如何利用微信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3.1 辅导员利用微信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辅导员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辅导员工作的重要任务,是新形势下辅导员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利用微信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能够不受时间和地域的影响,在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发挥着非常大的优势。根据微信群的功能,辅导员利用微信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的内容是心理文章、微课讲授、组织讨论、团体心理辅导、分享案例和宣传心理活动。群主或陪伴小组成员可以根据大学生的特点x择合适的学习资源和相关的资料进行分享,如文章、图片、视频等,引进心理健康教育专家进行微课的讲授,定期组织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心理问题进行分享与讨论以及对心理健康案例进行分析。另外,可以通过微信群对学校所组织的心理活动进行宣传,对于学生遇到的普遍性心理问题进行团体心理辅导。

3.2 辅导员利用微信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3.2.1 明确责任人,组建心理陪伴小组

建立微信群的时候,要明确在群里主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即辅导员担当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责任人。由于辅导员的精力有限,并且为避免学习内容太单一、学习方式太枯燥,辅导员可以建立一支心理陪伴小组队伍作为辅助。心理陪伴小组可以由老师和学生组成,而辅导员应当同时担任心理陪伴小组的组长,对陪伴小组进行指导与跟进。为了保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度,陪伴小组成员必须经过专业的选拔,具备相关的心理知识背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心理资料进行鉴别。

3.2.2 明确微信群的功能,建立群规

辅导员在建立微信陪伴群时,应先做好定位,明确微信群的功能,主要是传播心理知识,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为避免某此学生把微信群当成普通的聊天群看待,随意地在群内聊天,信息,刷屏频率快,导致群内庸俗信息泛滥,心理陪伴小组的重要信息快速地被取代,其他学生错过心理健康教育的信息,群主即辅导员应当在开通微信群的同时制定群规,禁止各种不良信息进入。

3.2.3 确定阶段性主题,定期组织相关活动

大学生处于求新求奇的年龄,具有很大的学习热情和潜力,如果微信群建立后只是留存形式,而没有实质内容,那群成员便会觉得没有存在的价值,会选择退出。因此,在组建微信群后,辅导员应当结合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事件、社会上发生的热门事件确定阶段性的主题,并组织定期内容、引入微课和组织讨论、组织相关活动,做到日常有内容陪伴。

3.2.4 丰富心理知识,提高心理辅导技能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者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丰富的心理知识背景、具备一定的心理辅导技能、并能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另外,世界不断在发展、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对象也不断在变化,这就要求辅导员要学会利用新方式、解决新问题。因此,无论是辅导员还是心理陪伴小组成员,都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培训,丰富自己的心理知识,提高自己的心理辅导技能,把控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真正利用好微信群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杜玉波.要推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1-03-13.

[2]董少校.同济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伴随学生成长[N].中国教育报,2010-09-04.

[3]樊富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4]全国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用教材.新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5]任为民.远程教育跨世纪的变迁[M].上海:上海高教电子音像出版社,2010.

[6]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7]倪海.关于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系的思考[J].北京教育,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