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作物品质好的原因范文

农作物品质好的原因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作物品质好的原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作物品质好的原因

第1篇:农作物品质好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土壤培育;科学施肥

中图分类号:S1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0-0090-1

1 我国土壤养分概况

我国土壤耕层中全氮含量大概在0.05~0.25%,其中尤以东北地区黑土层是我国土壤平均含氮量最高的土壤,大概在0.15~0.35%。而一般情况下,水田的含氮量要高于旱田土壤。1.磷是仅次于氮的一个重要土壤养分。我国土壤全磷含量大概在0.02~0.11%,其中又以北方的土壤含磷含量高于南方土壤全磷含量为基本认识。土壤中大部分磷都是以无机状态存在。2.钾在土壤中含量大概1.7%左右。钾全部以无机形式存在,总体含量总体上呈现出南低北高状态。3.微量元素。在土壤中,微量元素大部分是以氧化物、硫化物、碳酸盐等无机盐形式存在,而对农作物形成有效供给的是水溶液或呈交换状态的微量元素。

2 施加有机肥提高作物产量,改善作物品质

有机肥养分含量全,既含有丰富的氮、磷、钾、钙、镁、硫等元素,又含有钼、铁、铬、锌等微量元素以及糖类阳脂肪等物质。有机肥能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培肥地力,提高作物抗旱、抗寒蓄水保墒能力,提高土壤的生产能力。同时由于土壤中有机肥分解形成的腐殖质能对土壤中重金属离子如铜、镉、汞、镍等有很好的吸附净化作用,从而减轻重金属对农产品的污染,为发展绿色农业提供保障。获得有机肥的途径有:大力推广小麦、玉米秸秆还田技术,积极推广秸秆速腐熟技术和秸秆养牛技术,有规模灌制农户农肥以及其他因地制宜种植绿肥。

3 施加化学肥料,保障农产品优质高产

在化学业飞速发展的今天,为化学肥料的获得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但也正是化学肥料的大量应用,除了一部分养分被农作物吸收以外,其余的大部分养分随着农田排水及地表径流携至地下水和地表水中,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只有通过科学施肥,提高化学肥料的有效利用,减少环境污染发展农业有着重要意义。

3.1 氮肥的施用

在一般施肥情况下,植物吸收的氮中有30%~60%来自于土壤。氮肥对农作物生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植物体内氨基酸的组成,构成蛋白质的重要元素,参与植物光合作用的叶绿素的组成部分。植物吸收氮不足时会出现叶片褪绿,颜色变淡,甚至变黄,植株生长弱小,抗病虫害能力下降。而氮肥的过量,不但使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下降,而且增加生产成本。由于作物吸收过多的氮元素,造成植株叶体过于肥大,从而减少了农作物群体的沟通利用率,导致植株呼吸作用旺盛,增加消耗减少了干物质积累形成减产。因此在施加氮肥时,通过一定的方法,如测土配方施肥,做到科学、合理、适时、适量,同时兼顾其他养分的配合,施加用量。

3.2 磷肥的应用

植物吸收的磷中,有50%~70%是通过土壤获得的。磷是植物的三大营养元素之一,是组成细胞核、原生质的重要元素,是核酸及核苷酸的组成部分。缺磷时植物生长缓慢、矮小、瘦弱、直立。分枝少,叶小易脱落;色泽一般,呈暗绿或灰绿色,叶缘及叶柄常出现紫红色;根系发育不良、成熟延迟,产量和品质下降。合理施用磷肥,可增加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加速谷类作物分蘖,促进幼穗分化、灌浆和籽粒饱满,促进早熟。在具体施加磷肥时,应注意调整氮、磷比例,避免浪费及施用不当造成减产。

3.3 钾肥的应用

植物吸收的钾中有40%~60%来自于土壤,钾是农作物体内多种酶的活化剂,对于作物的生长、代谢、产量和品质都有着广泛的影响。钾肥的取得主要是施用有机肥,通过合理施用化学钾肥,也是一个重要的补充。

3.4 微量元素

土壤中微量元素供应不足的一个原因是土壤本身含量过低,另一种原因是本身含量并不低,甚至很高,然而由于土壤自身条件限制,比如说土壤酸碱度及氧化还原条件等而造成的供应不足。针对第一种情况,通过施加微量元素肥料补充。而第二种情况,只需改良土壤条件本身,提高微量元素的有效供应水平来解决问题。合理的施肥方法,对于改善土壤结构,促进农作物对各种养分的吸收和合理利用,从而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而且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建设有着积极的影响,也关乎着国家的食品安全建设。

第2篇:农作物品质好的原因范文

1 生物技术在我国农业生产领域中的发展现状

我国农业生物技术起步晚,与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尤其是在国家“863”计划,“973”计划和“国家转基因植物研究与产业化专项”的直接支持下,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目前,我国农业生物技术在一些领域已经进入了国际先进行列,例如我国是世界上继美国之后,第2个拥有自主研制抗虫棉技术的国家;我国转基因水稻的研制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现如今我国涉及农业生物技术的各类研究机构已超过200家,初步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到产品开发相互衔接,相互促进的创新体系。

2 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中的实践应用

生物技术之所以能够对传统农业产生冲击,是因为它在改变物种性状、增加抗病害能力、提高单产、改善品质等诸多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1 提高作物的抗性

自然界强光、干旱、低温等不利环境因素对作物影响极大,其引起的不良结果之一就是氧离子基团的产生,因此若能提高作物对氧离子基团的耐受能力,就能大大提高其抵抗外界不良环境的能力。例如,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转入到作物基因组中,使其表达超氧化物歧化酶蛋白,以抵抗氧离子基团的毒害,这种技术在烟草上已经获得了应用[1];另外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出的抗寒、抗旱、抗盐碱等作物也获得了喜人的效果[2]。

2.2 增强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

虫害是导致农作物减产的重要原因之一,全世界每年因此损失达数千亿美元[3]。如今利用基因工程手段把抗虫害基因转入到农作物中,使培育出的新品种具有抗虫害功能。目前,抗虫害的基因主要有两类,一是具有杀虫活性的原毒素基因,另一类是编码蛋白酶抑制剂的基因[4]。

抗病毒最有效的方法是将弱毒株病毒外壳蛋白基因转入到作物基因组中,使其表达病毒外壳蛋白,这些蛋白的积累能够抑制病毒,这样就有效的保护了农作物。例如,美国科学家将烟草花叶病毒的外壳蛋白基因转入到烟草及番茄中,并用于大田生产实践中,其防病率高达90%[5]。

2.3 增加作物新的性状

杂草是导致农作物减产的重要因素之一,而除草剂在除草的同时也会把农作物杀死,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例如,将抗草甘膦的基因转入到植物中,使植物获得对草甘膦的抗性,在大田中使用草甘膦除草剂时就能有选择将杂草杀死而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从而大大减少劳动力,提高粮食产量。目前已经获得抗草甘膦的转基因植物有烟草、大豆、番茄、马铃薯、棉花等[6]。

2.4 改进农产品的品质

将一些用传统育种方式无法培育出的性状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引入作物,使作物提高营养价值,并达到改善产品品质的目的。近些年来进行的作物品质改良主要集中在种子贮藏蛋白、淀粉、油脂等成分的含量和组成上。比如,通过转基因技术,可使甜味蛋白在马铃薯种成功表达;可使大豆、油菜、向日葵等植物含有较高水平的不饱和脂肪酸[7]。

3 生物技术在我国农业发展中的展望

我国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前景是美好的。首先,在国际上发展生物技术的热度始终不减,仍在你追我赶,激烈竞争。这是由于生物技术多方面的应用价值决定的,而这种应用价值难以很快被其它技术所替代,据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2011年统计,中国的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已经位居全球第六。其次,我国政府非常重视生物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我国政府已对农业生物技术投入大量资金,此外还在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建立起众多国家重点实验室,吸引了一大批高水平的科技人才从事范围广泛的农业科学研究工作。

综上所述,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有着广泛的发展和应用前景。相信只要我们发挥优势,奋起直追,我们完全有能力攀登农业生物技术领域高峰,为我国的农业发展作出大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丁福章等.超氧化物歧化酶在烟草上的应用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8, 36( 5) : 1897- 1898.

[2]乎庆等.植物抗性基因研究现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2,31(1):74-82.

[3]翟礼嘉等.现代生物技术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4]冯斌,谢先芝.基因工程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5]高传生.美国生物技术及其在农业上应用[J].国外科技动态,1989,(10):38-40.

[6]顾宝根.生物技术对未来农药的影响[J].世界农业,2000,(2):27-29.

第3篇:农作物品质好的原因范文

一、农业保险概念

农业生产具有固有的风险性,农业生产者需要面对诸如气象、病虫害、地质以及与市场相关的一系列风险,这些风险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严重影响农民收入的稳定性,导致农户支付能力不足,生计无保障;其次,影响农业金融发展,农业生产的固有风险使得农民还贷能力具有不确定性,呆账坏账率较高,导致金融机构不愿意发放对农贷款,或通过抬高利息率来补偿贷款风险。

二、当前农作物保险模式和问题分析

(一)“联办共保”保险模式

当前农作物保险主要采取的是单体产量综合责任险,所谓单体产量综合责任险是指保险合同的标的物是农作物的产量,保险责任包括造成损失率达30%以上的暴雨、洪水、内涝、风灾、雹灾、冰灾和造成损失率达70%以上的旱灾、病虫害,保险合同实行一户一保单,标的损失的鉴定和赔付以每户保单为单元的保险方式。保险品种主要有小麦、水稻、玉米、棉花和油菜等,每亩最高保额为500元,保费费率为5%,保费由中央、省、区县三级财政和农户共同分摊,其中三级财政共承担75%,农户仅需承担25%。农作物保险的经营模式为“联办共保”,政府和保险公司按5:5比例分享保费并分担赔付责任。

(二)“联办共保”保险的存在问题

1.农户参保积极性不高

影响农户参保积极性的因素主要有:一是农户风险意识淡薄,对农业保险政策的理解和认识不足,参保意识不强;二是最高赔付额较低,仅能涵盖农作物的基本种植成本。三是保险方案单一,不能满足不同种类农户的需求。四是超小规模的土地经营客观上弱化了农业保险的经济保障功能,窄小的经营规模使农民产生较低的预期收益,因而不愿意付出保险成本。五是缺乏完整的农业风险管理链,农户单靠农业保险并不能实现旱涝保收。农业风险不仅有生产风险,而且还有市场风险,这两种风险共同形成了农业保险的短板效应,只要有其中一种风险发生,即便另外一种风险得到了很好的管理,农户同样会招受巨大的损失。当前农作物保险只是对农作物的生产风险进行管理,而农作物的市场风险则缺乏相应的管理措施。

2.保险公司承保积极性不高

目前农作物保险主要以政策性为主,保险公司很难从商业的角度产生很高的积极性,这主要与农作物保险的低保额、低收费、低保障和高风险、高成本、高赔付的特性有关。首先,可保风险是有条件的,其中之一是风险不能使大多数的保险标的同时遭受损失,即要求损失的发生具有分散性,而农业风险,如大的洪涝灾害,往往导致大片区域的农作物遭受损失。而且,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旱涝等自然灾害频繁,农作物保险赔付率高。其次,当前农作物保险采取的是低保障运作的模式,亩均农作物保险保额、保费低。再次,农业保险管理成本高。一方面,超小规模的土地经营模式加大了农作物保险的营销成本;另一方面,由于标的损失的鉴定和赔付以每户保单为单元,并且农村地区幅员辽阔,加大了勘损、理赔成本。

3.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逆向选择是指由于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产生的劣质品驱逐优质品,进而出现市场交易产品平均质量下降的现象。逆向选择是保险面临的一大难题,农作物保险尤其如此。由于农业保险采取自愿参与的原则,使得农业保险风险不是被分散而是被集中,导致保险公司的保费不能弥补所赔付的损失,以至于费率提高,进而导致更严重的逆向选择。

道德风险是指当签约一方不完全承担风险后果时所采取的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自私行为。农作物保险同样面临着严重的道德风险。一方面,农户在购买了农作物保险以后,当发生的被保风险造成的损失超出了免赔额时,农户的损失可以得到赔偿,这会导致农户在风险发生时不作为,甚至在风险发生导致的损失较小的情况下人为扩大损失,以获取保险赔偿。另一方面,由于当前农作物保险是产量险,保险的赔付依据的是被保风险造成的最终损失,农户在被保风险发生时,若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灾害损失,其所能获得的赔付也将相应的减少,而采取措施的成本却得不到补偿。

4.政府补贴大,财政负担重

当前农作物保险采取的是政府与保险公司“联办共保”的经营模式。首先,财政对农户购买农作物保险的保费进行补贴,中央、省、区县三级财政共同补贴农户保费的75%。其次,对于由于被保风险发生的损失,政府和保险公司按5:5的比例承担赔付责任。再次,市、县财政按每年总保费的5%-10%配套巨灾风险准备金。

三、农作物保险发展方向

1.气象指数保险模式

气象指数保险是基于气象状况是影响农作物生产的重要因素的理念,以气象指数为保险内容的一种保险模式。这里的气象指数是指气象变动情况的一种量化指标,如降雨量、气温等。与传统的农作物保险产品不同,气象指数保险并不对因气象原因造成的农作物品质下降或减产向投保农户支付赔偿,而是对气象指标本身变动情况超出了事先确定值域进行赔偿。

同传统农作物保险产品相比,气象指数保险具有以下几个优点:第一,气象指数保险以客观的气象指数变动数据作为赔付预计,与农作物的实际产量无关,可以有效克服信息不对的问题,减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第二,气象指数保险不需要对单个农户进行监督,在发生灾害时,也不需要对损失进行勘查、评估,只需从气象监测站获取气象数据,对着事先确定的保险方案,即可确定赔偿,管理成本低;第三,天气指数保险合同的标准化高,适合在二级市场流通,而且根据国外的经验,政府很少对天气指数保险合同进行补贴,而是为保险公司提供再保险,财政负担相应也减轻了。

气象指数保险业也存在着一些不足。首先,存在着“基差风险”。 “基差风险”是指由于气象指数保险并以实际损失作为赔偿的依据所造成了接受赔偿的对象与遭受损失的对象不一致、赔偿的金额与损失的程度不匹配的现象,这种风险可以通过改善气象指数的设计和气象监测站点的布局予以减小。其次,由于气象条件具有区域同质性,造成局部风险不易分散。这个可以通过扩大气象指数保险统筹区域、国家对保险公司提供再担保以及融入国家保险市场予以解决。

2.“政府-保险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

农作物经营规模小、产值低、效益差是制约农户投保积极性和保险公司承保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事实上,当前我国农村已经出现了一批以高效设施农业为代表的专业合作社,这些专业合作社由众多农户组合而成,在经营上形成一定的规模,经营投入大,产值高,遭受灾害时的损失也大,农业保险的经济保障功能也就得到了凸显。另一方面,合作社组织者的知识水平相对普通农户要高,风险管理意识更强,对农作物保险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从保险公司方面来看,合作社的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可以增加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以合作社作为保险公司沟通农户的桥梁,方便了保险公司收取保费,营销成本和管理成本也相应减少了。

3.“保险-信贷”模式

将农作物保险同农业信贷结合起来是国外农业保险的一种普遍做法,比如在印度,农作物保险产品推广之初往往以因种植农作物而向金融机构贷款的农户为对象,保险的最高可保额以贷款额或者低于贷款额的150%,保费则通过事先从贷款额中扣留的方式收取,当农户因投保风险受灾损失时,保险公司的赔偿优先付给发放贷款的银行,用于偿还贷款,多余部分才支付给农户。

“保险-信贷”相结合的模式,一方面,通过将是否购买保险作为信贷审核的重要指标,或者对已购买保险的农户贷款实现优惠利率,可以有效地提高农作物保险的参保率,方便保费的收取,降低管理成本。另一方面,将“保险-信贷”相结合,可以有效地解决当前我国普遍存在的农业贷款难问题。农业贷款难的一大主要原因就是农户缺乏足够的信用抵押物,而农户所拥有的在产农作物因为属于未来收益,具有不确定性,不足以作为抵押物,导致金融机构信贷风险及信贷成本过高,呆账坏账率高,金融机构不愿向农户发放贷款。但是,当农作物参加保险后,其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大大降低,从而可以有效地减小金融机构信贷风险。

4.农作物风险链综合管理模式

传统的农作物保险只注重农作物的产量,仅仅试图规避与诸如气象、病虫害、地质等相关的生产风险,但是,在现实农作物经营过程中,谷贱伤农的现象并不少见,大量的丰收反而会因价格大幅下降而损失巨大,而歉收却会因价格的上涨而损失较少、甚至没有损失。可见,传统的农作物保险并不能使农户旱涝保收,农作物经营依然暴露在市场风险下,一种统筹生产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农作物风险链综合管理模式亟待建立起来。

第4篇:农作物品质好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种粮农户;农业新技术;需求

中图分类号 F3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19-01-03

Study o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Demands of Grain Household

Zhang Yaolan et al.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Economy and Information,Anhu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Hefei 230031,China)

Abstract:Accourding to the survey of major grain production areas in Anhui Province,The paper analyzed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demands of grain household from the demand content,demand types of agricultual technolog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op five much-needed advanced agriculture technologies were as follows:insect pest control techniques,new varieties,simplified cultural techniques,seeding technology and fertilization technology. Be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specific technical measures of grain production,the paper proposed the poplicy recommendations about how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grain production technology in Anhui Province.

Key words:Grain household;New agricultural technology;Demand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还是一个政治问题。粮食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一直以来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安徽省是一个农业大省,是我国6个粮食持续输出的省份之一,在保障全国农产品供给和国家粮食安全方面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同时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在目前我省粮食产量水平的基础上,提高农户的粮食生产水平,必须依靠农业科技创新。农户作为作为技术需求最重要的主体之一,直接决定一项技术创新成果能否最终被采用。农户作为农业生产的微观主体,既是农业科学技术转化的重要载体,也是现代农业产业技术的终端需求主体,其技术选择行为是一个包含技术认知、技术潜在需求、技术采用在内的多阶段、连续性决策过程[1]。因此,农业科技创新与技术服务更应该面向农户需求。技术创新也是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驱动力。在当前农业投入资源有限的前提下,有效把握农户实际科技需求,对于优化安徽省农业科技创新资源、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等有重大意义[2-4]。

1 数据来源

本文的研究数据来源于2013年在安徽省粮食主产区18个粮食生产示范县的粮食种植户的问卷调查。每个示范县采用随机抽样调查方式选择15至20户农户,共获得有效调研问卷238份。调查内容主要涉及种植户粮食生产情况、粮食生产技术采用的情况、及农业新技术的需求情况和农户获取农业新技术的来源等。

2 农户农业技术采用现状

2.1 良种采用率较高 品种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作物产量和品质,近而影响到农业生产效益。调研结果显示,超过50%以上的(占54.08%)的农户选择了高产、优质、抗倒的品种,其次有23.98%的农户选择高产的品种。表明,在实际的粮食生产过程中表现出高产、稳产等综合性能好的品种,较易获得农户的认可。

2.2 农户农业机械化比重明显提高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可以解放劳动力,推动农业技术推广,加快农业集约经营等重要作用,进而可以解决谁来种地难题。近年来我省粮食生产装备水平和机械化水平都有了一定提高。农机化作业普及程度的提高对提高粮食单产、减少自然风险、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发挥了关键作用。由调研结果显示可知,所有农户在粮食生产过程中均采用了农业机械化服务,其中,小麦、水稻的耕作机械化率分别为97.7%和99.6%;播种、插秧的机械化率分别为89.0%和31.9%;收获机械化率分别为97.7%和93.7%。

2.3 农业技术信息来源多元化趋势 为农户提供农业技术信息及相关技术服务的主体呈多元化趋势,主要包括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农业企业、村委会、农资销售部门、农民协会、农民合作社、亲戚朋友邻居及网络等。随着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农业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农户对农业新技术的需要也越来越多。调研结果表明,仍是传统的方式跟周围农民看样学习和自己摸索农业技术的的农户分别占被调查农户的14.99%和6.31%,来自县乡农技人员田间指导的农户所占比重为38.07%,看电视、书刊、报纸获取农业技术信息的农户比重为22.68%,手机获取农业技术信息的农户占7.50%。可以看出,农户获取农业技术信息的渠道日渐的多元化,其中外部渠道起了主导作用。

2.4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程度逐步提高 农作物秸秆的处理方式主要有直接露天焚烧、全量还田、出售、生产沼气、用作青饲料、用作燃料等,目前各地大多以秸秆直接燃烧为主,利用效率低,且环境污染严重。今年安徽省农委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方案》,包括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利用、饲料化利用、基料化利用等渠道,制定了详细的技术实施意见。省财政厅向我省生物质电厂下达农作物秸秆发电财政奖补资金加快推进秸秆能源化利用,促进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改善了大气环境质量。目前,安徽省农作物秸秆利用具有明显的环境友好型特点,主要是将作物秸秆还田、燃料用、饲料用等。

3 农户技术需求分析

3.1 农户对未来粮食生产中最希望使用的先进农业技术分析 农户按照自己的需求对未来粮食生产中最希望使用的先进农业技术进行排序,排序情况如图1所示。排序在第一位的农业技术是病虫草害防治技术,技术需求的农户比例达78.2%,其次是新品种和简化栽培技术,技术需求的农户比例分别为54.62%和50.84%,再次是播种技术和施肥技术,技术需求的农户比例分别为46.64%和45.38%,对灌溉技术、新农机农具新肥料和新农药的需求也有较大比例。由此可见,在粮食生产过程中涉及到多种栽培技术,其中农户对产中病虫害防治技术、新品种、简化栽培技术、播种技术和施肥技术需求较为迫切,对灌溉技术、新农机农具新肥料和新农药技术也有比较大的需求。通过对粮食生产过程中最希望采用的农业技术类型分析看,高产技术需求比例最大,占32.18%,其次是省工技术占技术需求比例的26.47%,优质技术和节水技术分别占技术需求比重的19.20%和13.49%,环保技术也有一定需求,占需求比重的8.13%。

图1 农户对粮食生产先进技术需求总体状况

3.2 农户对粮食生产具体技术措施的需求分析 农户对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调查结果显示了病虫草害防治技术是农户技术需求比例最高的农业技术。说明在粮食生产中,病、虫、草害造成的损失较重。对安徽省粮食主产区水稻、小麦和玉米的调查结果显示,水稻的病、虫、草害造成的损失中,由病害、虫害和草害引起损失的比例分别约为53.79%、40.69%和5.52%;小麦的病、虫、草害造成的损失中,由病害、虫害和草害引起损失的比例分别约为79.78%、11.80%和8.43;玉米的小麦的病、虫、草害造成的损失中,由病害、虫害和草害引起损失的比例分别约为35.62%、60.27%和4.11%。可见,在粮食生产中由病害和虫害造成粮食损失较为严重(图2)。

图2 农作物因病虫害造成的损失

采用农作物新品种可以节省化肥、农药等生产要素投入,也可以提高产量和品质。农户调查显示,新品种是农户需求仅次于病虫草害防治技术的农业技术。农作物的品种性状包括产量、品质和抗性。农户选择高产、优质、高抗的品种比例达到54.08%,说明农户综合性状较好的品种作为首选。其次是产量高的品种占比23.98%,高产、优质的品种占17.35%,优质的品种仅占4.59%,可见目前仅品质好的品种仍然不能获得农户的认可。农户把高产、稳产的品种作为首先的因素。伴随着安徽省城镇化、工业化的加速推进,农业劳动力的快速转移,种粮兼业化现象普遍发生,在目前农业劳动力短缺的形式下,农户对简化栽培技术需求较为迫切,农户的技术需求比例达到50.84%,提高机械化装备水平可以提高(下转39页)(上接2页)劳动生产率。小麦和玉米的播种机械化率分别达到89.0%和84.5%,播种机械化水平较高,水稻的插秧机械化率达到31.9%,机械化水皮较低,主要是以人工插秧为主,当前迫切需要提高插秧的机械水平。肥料在粮食增产中发挥重要作用,调查显示当前氮肥使用过量,化肥农药施用量和施用方式对生态环境和土壤已造成严重污染,目前农户迫切需求改进测土配方施肥和施肥方法。

4 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安徽省粮食主产区农户的调研,结果显示有75.88%的农户认为近几年的粮食产量比以前略有增产,而增产的原因主要是用了新品种、新农药防治病虫害、掌握了新的施肥方法及气候好,风调雨顺。调研农户对粮食生产先进技术的需求显示农户对病虫草害防治技术、新品种、简化栽培技术、播种技术和施肥技术需求较大,其中有78.15%的农户把病虫草害防治技术排在了技术需求的首位。表明在粮食生产过程中,病、虫、草害造成的损失较为严重。调查显示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超过1/2以上的农户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不知道何时打药及打多少药。建议农技部门提供病虫草害的精准预报技术、加强合作社的植保服务工作和建立完善植保社会化服务。新品种是仅次于病虫草害防治技术求的一项需求较强的技术。在农户对新品种的性状调查中,高产、高抗的品种是农户选择作物品种的首要考虑因素。在目前生产条件下气象因素仍然是限制粮食稳产的重要因素,农户选择受高温、旱灾影响的农户比例分别达50.98%和24.18%,农户选土壤肥力差和土壤质地差的比例分别为59.46和29.13%。可见,在粮食生产过程中,气候条件和土壤质量仍然是粮食增产的重要影响因素。建议农业气象部门做好农业气象服务、研究提高中低产田改造技术及选育高产、稳产等综合性状好的品种,以满足粮食生产的迫切需求,以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

安徽省粮食生产装备水平和机械化水平都有了较快发展。截至到2015年1月底,我省农机总动力达到6 365万kW,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9.6%,高出全国8个百分点,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装备支撑。在总量增加的同时,薄弱环节的机械化水平快速提高。目前,我省水稻机插、油菜及玉米机收水平分别达到32.9%、29.3%和67%以上,同比提高5.8个、4.1个和10.5个百分点[5]。调研表明,农户对农机具需求比较多的是插秧机、植保机和秸秆回收机械,分别所占比重为26.1%、21.6%和16.6%。建议农机部门继续加大对插秧机、植保机和秸秆回收机的研制和推广。

参考文献

[1]王静,霍学喜.技术创新环境对苹果种植户技术认知影响研究. 农业技术经济,2014(1):31-41.

[2]朱萌,齐振宏,邬兰娅,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技术需求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以江苏省南部395户种稻大户为例[J].中国农村观察,2015,121(1)1:31-38.

[3]余国新,李孟华,杨毅.新疆番茄农户技术需求优先序及决策行为分析――以新疆巴州农户调查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3(16):218-222.

第5篇:农作物品质好的原因范文

农作物秸秆蕴藏着丰富的能量,含有大量的碳、钾等元素,其主要成分为纤维素、半纤维素及木质素等,在自然状态下很难被降解。若将农作物秸秆堆积发酵,不仅可以加快秸秆的腐解速度,而且可以提高堆肥肥效。秸秆堆积发酵主要是在一定的温度、水分、养分、气体环境条件下,使堆体中的微生物能够大量繁殖生长,在较短时间内促进秸秆分解腐熟。目前,有机肥的应用越来越多,加之近年来农作物秸秆速腐技术的应用,使农作物秸秆堆肥还田成为秸秆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对我国可持续农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秸秆堆肥还田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秸秆还田特别是直接还田越来越受到重视。一方面,大规模的农业生产需要对秸秆就近处理,以节省劳力;另一方面,长期单纯施用化肥不利于土壤肥力的提高。在传统的农业耕作实践中,秸秆往往是被腐解后施入农田,成为作物所需养分和土壤改良剂。我国人均占有耕地少,复种指数高,倒茬间隔时间短,加之在自然条件下秸秆碳氮比高,不易腐烂。因此秸秆还田常因翻压量过大、土壤水分不适、施氮肥不够、翻压质量不好等原因,而出现妨碍耕作、烧苗、病虫害增加等现象,有的甚至造成减产。将农作物秸秆经堆肥化处理后,再将堆肥产物作为有机肥料再还田,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2秸秆堆肥还田作用

1)减少秸秆焚烧,保护生态环境,减少环境污染。秸秆堆肥还田是一项成熟技术,推广应用没有负面影响,可以直接大面积推广。该技术推广可以大幅度减少秸秆就地焚烧和乱堆积,有效控制大气污染、河水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2)提高土壤有机含量,改良培肥土壤。秸秆中含有丰富的营养元素,可以使土壤有机质不断得到更新、补充和积累。同时,秸秆分解时所产生的有机酸能促进土壤中难溶性磷酸盐转化为弱酸可溶性磷酸盐,大大提高有效性。另外,因土壤肥力的提高,蓄水保墒的效果进一步增强,适宜蚯蚓生长和繁殖,有利于土壤进一步熟化。

3秸秆堆肥还田优点

在秸秆堆积、腐熟的过程中,产生的高温可杀死杀伤大部分病菌和害虫,减轻病原基数,降低虫口密度,还可以产生一些有益微生物,从而减轻作物病害、虫害和草害的发生。同时,还具有解决重茬、固氮、解磷钾、改善农作物品质等多种功效。在解决作物秸秆有效利用难题的基础上,还能解决长期使用化肥所引起的日益严重的农产品污染问题,适合在农村大范围推广。在秸秆堆积、腐熟的过程中,易分解的有机物大部分被分解,堆肥还田后不会造成烧根、农作物死亡等现象。秸秆的碳氮比高,直接施到土壤中后,会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争夺土壤中的氮元素来繁殖微生物菌体,造成与植物争氮的现象。秸秆腐熟可有效提高种子发芽率。

4秸秆堆肥还田影响因素

4.1含水量

在秸秆堆积、腐熟的过程中,水分直接影响堆肥的发酵速度和腐熟程度。对好氧堆肥工艺而言,如果含水率过高(超过65%),堆肥物料被紧缩或其内部游离空隙被水膜充填,因游离空隙率降低而影响空气扩散,使有机物因供氧不足而出现厌氧状态,形成发臭的中间产物(硫化氢、硫醇、氨等)产生恶臭,并导致堆料腐败发黑;物料中的水分低于40%,则不能满足微生物的生长需要,限制微生物的运动及代谢,使堆料中心部位达不到适宜的高温,有机物难以分解,从而降低反应速率;当含水率低于30%时,微生物在水中摄取营养物质的能力降低,微生物繁殖慢,有机物分解过程相当缓慢。

4.2碳氮比

堆肥物料碳氮比的变化在堆肥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对堆肥来讲,堆肥C/N比应满足微生物所需的最佳值。研究表明,理想C/N比为30~35,最多不超过40。

4.3氧含量

供气是好氧堆肥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供气的作用主要有3个方面:第一,为堆体内的微生物提供氧气,使生化反应顺利进行,以达到提高堆层温度之目的。如果堆体内的氧气含量不足,微生物处于厌氧状态,降解速度减缓,产生硫化氢等臭气,同时使堆体温度下降。第二,调节温度。堆肥需要微生物反应而产生的高温,但堆肥又必须避免长时间高温,在极限情况下,堆层温度可土升至80~90℃,这将严重影响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所以当堆肥温度上升到峰值以后,供氧的调节主要以控制温度为主,即通过加大供气量,借助水分蒸发带走热量,使堆温下降。第三,散除水分。堆肥后期应加大通气量,以冷却堆肥及带走水分,达到减少堆肥体积、质量的目的。通气可以采取鼓风或抽气方式。抽气的优势在于可将堆体中的废气在排入大气前统一进行处理,减少二次污染;鼓风的优势是利于水分及热量散失。最好的办法是在堆肥前期采用抽气方式处理产生的臭气,在堆肥后期采用鼓风方式减少水分。4.4温度堆肥作为一种生物系统,与非生物系统是有差别的。对非生物系统而言,反应的速度直接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反应速度越快。然而,靠酶促作用进行的堆肥生物化学反应系统,有利于反应进行的温度是有限定范围的。高温堆肥温度最好在45~55℃之间。

4.5pH值

第6篇:农作物品质好的原因范文

1.1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

传统农业重视的是要利用自然的生产力并且要提高生物转化的效率,而生态农业正是传承了这两个优点,并在这基础上增加了利用科学技术的效果,将现代农业建设成为了基于酶工程、发酵工程、基因工程、细胞工程以及实现了高度机械化与自动化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

1.2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

农业能够在保持为社会提供高质、高量的产品的同时,又能够保持住最佳平衡状态的农业生态。农业环境保护是通过科学的农业管理,来保护和合理利用农业自然环境和农业自然资源,保护大气、水体、土壤等公益环境,实现农业自然环境和农业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维护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防止环境污染。

2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2.1合理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

优化调整产业结构,退耕还林还草、退田还湖还湿地,并且将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渍化的恶性发展趋势严格控制,努力实现中国自然资源环境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大力造林护林,改造农业自然环境,森林是陆地表面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改造自然、保证农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增加植被,实行集约化经营,使农村生态环境朝着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2.2应用农业技术,改造农业土壤环境

首先要在田地与水系统适当隔离,如设置一定宽度的植被缓冲带,要在田地景观中增加湿地所占的比例,还在地形改变的过渡带设置一定宽度的树墙或水沟等设施。还可利用农地的立体空间实行轮作、套种等方式,这样也能够一定程度上控制对地下水系统的污染。

2.3要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发展农业生产

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减少化肥、农药用量,发展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实现资源的多级利用,使农业生产逐步走上生态平衡、生态良性循环的道路。

2.4应采取多种措施

防止工业及其他行业污染对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特别要减少“三废”的排放。要将农业环境保护与农村小城镇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实行种养一条龙,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提高经济效益,改善农村居住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2.5重视科技创新

让科学技术支持保护着农业生态环境的进步,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不断提出新理论,研究新型科技。

3发展生态农业的措施

3.1依靠新兴能源

沼气能源结合养殖与种植业,将禽畜所、沼气池、排泄处还有阳光温室等在封闭的条件下结合一体化。这十分有利于充分合理、多层次利用生物能资源、加速能流与物流运转、保护林草植被和自然环境、改善农业环卫情况。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使化学农药和肥料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减少,提高农作物、食品的质量并且保障食品安全。

3.2治理有害生物

治理有害生物即是利用天然因素,保持有害生物天敌的数量是增强和保持自然控制的方法。在每年农业生产时,粮食的产量常常因为杂草、病虫害等而造成大量损失,平均要达到25%左右。直到现在,要预防、治疗这些病虫害更多的还是利用化学农药,而大量的化学农药在农业生产中使用,是造成环境污染、禽畜中毒、天敌灭亡的重要原因,而且农药过量还会增加这些农业有害物的抗药性,使得来年病虫害更会来势汹汹。只有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实用方法才会将杂草、害虫等有效控制住,减少经济损失。

3.3合理发展养殖业及污水的灌溉管理

只有科学、合理地规划控制养殖业的规模,成立生态养殖农场,走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道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养殖业污染问题。污水灌溉问题与农业、水利、城建和环保等多个部门息息相关,所以,眼前最重要的是第一时间建立治理污水灌溉的机构组织,尤其是农业、水利部门要加强水质的监测指标与手段,提倡利用灌溉污水预处理技术。

3.4利用天然生态优势,提高农作物品质

第7篇:农作物品质好的原因范文

七十七团四连位于科库土拜山以西,连队分别与一、二、三连接壤,现有耕地面积26621亩,土地分布呈扇形,其分布为东边与一连毗邻,南边以特克斯河为界,北边以灌溉渠道与二连分界,集种植、养殖、农机服务为一体的农业连队。2015年我连农业经历了低温、冰雹、大风及高温干旱等天气影响,致使我连农业生产工作受到严重影响,现就一年来农业生产工作作如下分析总结:

1 四连2015年农业生产完成情况

连队总面积26621亩,主要种植小麦、油菜等农作物,土壤土质贫瘠,含戈壁、含沙量大,年降雨量偏少。今年种植小麦14959亩,种植油菜9939亩,种植胡麻1588亩。连队今年滴灌地有1#、1400#和茅草地,面积6800余亩,其中2300亩滴灌小麦,4500亩滴灌油菜。由于今年受到低温,冰雹、干旱等的影响,作物的产量均受到严重影响,且作物品质比往年差。油菜平均单产153公斤,小麦平均单产358公斤. 滴灌油菜单产135公斤,滴灌小麦平均单产380公斤。

2 四连在农业生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2.1 作物播种量过大

首先由于土壤土质贫瘠,含戈壁、含沙量大,和职工一贯的“千斤种子万斤粮”传统观念影响,不论常规种植还是滴灌种植,作物播量普遍较大。

其次和作业整地质量有关。首先驾驶员责任心不强,抢进度,忽视质量。近年来农机手技术素质有所下降,缺乏责任心和职业道德,农机具在日常操作、维护、保养等基础环节上不够规范。相当一部分农机手没有经过系统的技术培训和专业训练。农机手文化程度普遍低,相当一部分人都是在实战中靠自己的摸索学会了一些基本操作技能,但是还不够系统和规范。缺乏相关理论知识,整体水平有待提高。机车进地前准备工作不到位造成机车停车现象时有发生,农忙时机车一旦出现故障,影响农业生产,雇工人员不好找,许多人不愿意给车主打工,造成农机队伍人员严重不足。其次原因是职工监督不到位,他们把自己的地交给连队管农机的副连长和技术员,自己不管不顾,试想连队工作人员身兼数职哪里能兼顾过来,就算连队抽查也不是每家都能走到。因此职工应自己负责管理,发现问题及时反馈,连队及时给予解决。

最后作物不能适期播种,造成作物晚播播种量过大。开春由于雨水较多,很多身份地去年入冬前没有冬施肥,天气转晴后要播肥还要播种,有的还要播前化除,这样就错过了最佳播种时间,播量自然就加大了。

2.2 今年滴灌不增收的原因分析如下

滴灌设施设计不合理及滴灌运行、管理不规范,不科学,没有专门的滴灌管理人员,同时没有经过科学系统的培训。造成管道设施损坏,管道爆裂,滴灌低压运行,从而使节水滴灌滴水效果较差,增产效果不明显,不能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一是滴水时机掌握不好。如三叶期滴水灌溉偏晚,影响小麦的穗分化时间。拔节初期灌水是形成小麦倒伏的因素之一。在灌浆期遭遇严重干旱,影响了小麦灌浆,从而形成瘪籽。油菜由于铺设滴灌时间长,管道爆裂等原因,在苗期或蕾苔期浇水后,造成油菜疯长,很多化控措施未能及时跟上(在正常年份都要打一遍多效唑,浇水地或雨水较多年份要打二遍,还要防菌核病)后因雨水较多从而造成倒伏严重,在花期又遇到高温,因此产量不高。

二是小麦进入成熟期,雨水偏多,田间持水量长期处于饱和状态,土壤透气性差,小麦水肥吸收能力下降,灌浆不充分。

三是亩灌量大。这主要是承包户还缺乏科学的灌溉意识,地面不见明水就认为没有灌好,小麦田变成了水稻地,导致轮灌周期长。根据今年所掌握的情况,小麦每次灌溉时间都在 10 小时以上,影响了小麦生长。

四是灌水均匀度不高。由于作物密度大,作物后期承包户在滴水期间基本不下地,对滴水过程中的跑、冒、滴、漏问题重视不够低压运行,主要原因是承包户害怕踩踏以及滴灌带损伤处较为隐蔽等。

2.3 农作物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足。原因是:昭苏地处偏远,交通运输相对不便,水利基础设施不完善,土质条件较差,不能满足特色种植及经济作物的生长条件。现有的滴灌设施投入成本大,职工最后获得的经济利益少,尤其是今年由于市场原因,出现了卖粮难,因此很多职工不愿在这上面投资,滴灌推广受到一定阻力。

2.4 职工种植作物管理水平不高,需要转变思想观念,加强学习提高耕作技术水平。用现代农业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是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团基层科技力量薄弱,农业科技人员后继不足、专业技术和理论知识有待提高,专业知识陈旧、老化;责任心不强,职工种植业技术水平低,特别是随着职工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的增加,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新技术推广应用受到影响,大多数职工是凭经验种田。当前职工种粮积极性提高主要是政策因素所致,随着政策效应的衰减,其积极性也会逐步消退,随着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粮食涨价收入被抵消,职工生产积极性也会受到影响。

3 征对以上问题提出的建议

3.1 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作物播量,要在“早”字上做文章,早动手,早准备,早播种。严抓整地播种质量,做到播行端直深践一致,滴灌带辅设应随播种同时进行,不宜过宽。平均间距在 0.7-0.75 米为宜的等距离,否则会影响灌水均匀度和增加亩灌量,滴灌带连接支管时,要用米尺丈量,确定与三通的精准间距。

3.2 滴灌条田在入冬前应做好地下管网秋季排水打压工作,防止冬季主管道积水结冰,影响春季作物滴灌溉水。 滴水工作应根据作物生长周期做到适时适量滴水,并加强田间管理,坚决杜绝田间积水。

第8篇:农作物品质好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 产量因素;增加;千粒重;亲本的经济系数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0-0044-0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小麦产量由1978年的1 350 kg/hm2增加到了2011年的8 400 kg/hm2。但是,中、低产田依然存在,增加播种量、多用化肥等措施导致小麦生产成本上升。为尽可能地杜绝化肥施用,减少播种量的浪费和种植成本的涨幅,将冬麦与春麦、普通小麦和小麦种之间进行杂交可以得到千粒重高、粒数多、籽粒饱满、品质优良的高产新品种。虽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小麦生产发展迅速,但是产量高、品质好的优良品种还比较少。没有高产品种就不能创造高产纪录。因此,需要大量培育优质、高产品种,以增加小麦单产。但目前在增加单产方面,化肥的作用非常大,而品种增产潜力属于遗传特性,增加产量因素的遗传能力更能展现品种的增产潜力。因此,通过传统育种方法培育结粒多、千粒重高、品质优良的新品种,提高小麦产量,可避免人力、物力的浪费,防止土壤污染。

1 产量因素

在我国,认为影响小麦产量的因素有单位面积苗数、穗数、籽粒重等。而在国外千粒重被认为是影响小麦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位于第4位,且特别受到重视[1]。据我国有关文献观点,认为千粒重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不大或不显著。但是在丰收纪录中,可以发现千粒重对小麦增产具有一定的作用。我国统计小麦产量记录的因素[2]如表1所示。

2 千粒重的形成

千粒重是有限的时间(天数)内形成的籽粒的干物质。有的品种灌浆时间短,有的品种灌浆时间长,这属于遗传特性,所以品种分为早熟品种、中熟品种和晚熟品种。早熟品种的灌浆速度快,籽粒饱满。中熟品种特别是晚熟品种灌浆速度慢,如果遇到干旱、干热风,籽粒变硬不能饱满。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小麦灌浆时期多发生干热风、土壤干旱和大气干旱,导致籽粒变小,减产[3]。因此,品种的早熟性已成为南疆以及北疆年积温较大的地区品种性能改良的主要目标。品种的早熟性已成为作物抵御干旱、干热风、病虫害、小麦倒伏和减产的主要因素。引进的冬小麦品种“唐山冬麦6898”虽然对水肥要求较高,但是因为其属于早熟品种,所以产量高,单产超过7 500 kg/hm2、千粒重达45 g[4]。所以,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应该培育和引进灌浆期短、籽粒饱满、早熟的小麦品种。新疆农业科学院农业品种资源研究室、核技术生物技术研究所,利用β射线培育的冬麦系列77-21作为父本,将最早抽穗的春小麦“京春-5021”作为母本进行杂交,培育出单产10 125 kg/hm2、千粒重达53.5 g的小麦丰产品种石冬6号。

千粒重由遗传特性决定,也是遗传显示的现象,是指特定时期内的灌浆程度。灌浆速度快的品种籽粒饱满且重。灌浆速度慢的品种在干旱地区,灌浆期遭到干旱、病虫害以及倒伏的影响,使籽粒变得瘦小、粒轻。所以品种的产量潜力取决于籽粒数和籽粒重,籽粒重要通过千粒重表现出来。千粒重的质能得到体现,籽粒才能达到最终的重量,所以能够达到增加籽粒重量的目的,籽粒达到最终重量是产量潜力。

3 增加千粒重的方法

麦穗粒数和粒重受品种遗传特性的制约,可以通过常规育种得到粒数多、高千粒重的品种,不同类别、不同生态的小麦品种,比如将冬麦与春麦、普通小麦和小麦种之间进行杂交就可以得到千粒重高、粒数多、籽粒饱满、品质优良的高产新品种。新疆农业科学院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在1980年将春小麦品种京-5021作母本,将冬小麦品系77-21作父本进行杂交,培育出了80-111、80-131(石冬6号)、80-135、80-171(石冬7号)等品种和品系。20世纪90年代将春小麦作为母本、硬粒小麦作为父本进行杂交,培育出了冬麦90-006、90-008、90-116、90-119、90-127等新品种和品系。70年代英国培育出了千粒重为58.6 g的冬小麦品种。但是培育出的这些品种和品系的千粒重达到了50~60 g(90-127参加昌吉州区域性试验千粒重达到64 g),产量在6.0~7.5 t/hm2,最高达到了10 125 kg/hm2。其蛋白质含量超过13%,最高的达到15.26%。一般情况下冬小麦蛋白质含量达不到15%,这个品种的蛋白质含量超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当地品种。一般情况下小麦品种抗盐碱能力不超过2.5,石冬7号的抗盐碱程度达到了5.1。石冬6号的单产超过10.2 t/hm2,在世界上属于罕见的纪录。据国外有关资料记载,最高可达到9 t/hm2 [5]。以上这些小麦的千粒重增加的原因,可以从营养来源、营养运输、库容这3个性状来分析。营养指的是根和叶,营养的运输指营养通过茎传输情况,库容指麦粒的大小。营养运输快、库容大,籽粒就饱满,千粒重增加。新疆农业科学院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多年的原始材料观察结果表明:冬小麦的灌浆速度比春小麦以及其他麦类作物的灌浆速度快,植株韧性好,材料的营养运输速度比矮秆、粗壮的材料快。春麦和其他麦类作物的籽粒库容大,品质好,利用这些性状进行杂交,可以得到高千粒重、优质、早熟品种。石冬6号是杂交优势的一个典型,其母本京-5021的千粒重为46 g,父本77-21的千粒重为40 g,石冬6号的千粒重达到了53.5 g。

4 亲本的经济系数

通过育种工作可以增加千粒重,也可以培育出高千粒重的新品种。在考虑2个亲本优势互补的同时,应该计算亲本的经济系数。利用经济系数好的2个材料进行杂交,容易得到产量高、千粒重增加的后代。适合当地的品种一般千粒重较高,应该考虑将这些品种作为杂交组合的亲本材料。品种的经济系数是纯种子与单株其他部分(根、茎、叶)干物质的比重。籽粒重的品种经济系数好,千粒重高,相应的籽粒数量多。根据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多年的品种鉴定和计算结果,矮秆、秆子韧性好和穗大品种的经济系数好,产量潜力大,千粒重高。千粒重与灌浆速度的快慢、籽粒的大小有关,取决于品种的遗传特性。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要创造9 t/hm2的产量纪录,要求穗数要达到750万~825万穗/hm2,穗粒重需超过1 g。要创造7 500 kg/hm2的产量纪录,要求穗数要达到750万~900万穗/hm2,穗粒重需达到1 g[6]。由此可见,千粒重比穗粒重重要。如果利用传统育种的方法将千粒重增加2~10 g,就可以将产量增加到理想的产量。已证明春小麦与冬小麦杂交、硬粒小麦品种和普通小麦品种杂交可增加千粒重。比如石冬6号,1998年10 hm2地块的单产达到10 125 kg/hm2,千粒重达到53.5 kg。

如果将2008年自治区小麦单产6 450 kg/hm2为出发点,将千粒重40 g的品种的千粒重提高2~10 g,根据数学计算方法可以得到不同的产量结果,具体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千粒重增加2 g,单产一定会增加。因为千粒重属于遗传特性,对单产会产生明显和稳定的影响。

5 化肥的施用

目前,粮食生产离不开化肥,特别是增加低产田和中产田的产量过程中化肥的作用较大。1986年,自治区标准局提出了小麦生产的技术标准规范,化肥用量规定为675 kg/hm2。因为实际上单位面积用量已超过这个标准,达到不用化肥不能丰产的程度。

从新疆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田化肥施用情况调查报告来看,化肥的增产效果在高产田为10%,中产田为15%~20%,低产田为30%。由此表明,当前粮食生产已经离不开化肥。根据数学方法计算,千粒重增加2~10 g,产量的增加额度相当于和接近施用化肥的增产额度。

由图1可以看出,将施用化肥和千粒重增加2 g时的产量进行比较,相差不多或者是相同。这种情况下,用增加千粒重的方式提高产量替代施用化肥增加产量的方法比较可行。因为施用化肥会降低作物抵御不良环境,特别是会降低作物抵抗病虫的危害、抗倒伏的能力,生育期延长,籽粒品质下降,发生土壤污染,浪费人力物力。甚至造成土壤污染加重,以致于无法恢复土壤原来的性状。

另外,从人类健康角度来考虑,也应该以增加千粒重提高作物产量方法替代施用化肥提高作物产量的方法。因为以提高千粒重提高作物产量的方法是通过遗传特性得到的,稳定而且可靠。施用化肥是一个技术问题。增加千粒重是科学问题。增加穗数、提高千粒重是目前值得研究的问题,可以将提高千粒重增加作物产量看作是一个提高小麦产量的新途径。

6 参考文献

[1] J.莱利.小麦育种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2.

[2] 伊里哈木·依拉里丁.在干旱地区利用高千粒重材料提高小麦单产的有效措施[C]//武京湘.中华新论.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1992:124.

[3] 华晔迪,罗宇凡.我国每年损失500亿斤粮食[N].乌鲁木齐晚报,2012-07-07(A2).

[4] 吴锦文,陈仲荣.新疆小麦[M].中国科普出版社新疆维、哈分社,1992.

第9篇:农作物品质好的原因范文

一、作物良种选用

在品种的播种品质优异的条件下,如果协调好品种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就能充分发挥产量潜力,产生预期效益。要使农业生产效益最大化,首先选择作物和品种是关键,正确和适当地使用一定的作物优良品种,无论是当地种植还是异地种植,都应遵循一定的原则,要有可靠的科学依据。

1.要严格遵守用种程序试验、示范和推广是一套缺一不可的用种程序。首先,要对品种进行严格规范的试验。试验对品种的特征、特性、抗逆性,产量性状和产量、品质性状和品质,生态适应性,利用价值和前景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考察。其次,严格遵守种子法,在试验成功的基础上再开展一定规范和范围的生产示范。通过特定程序,经专门机构审定或认定,这样才能使一个优良品种合法地被逐步推广。

2.选用适宜的品种类型尽管作物品种繁多,但都有一定类型归属。种植中如果类型不当,就不能完成生长发育全过程,失去了种植意义。以玉米为例,关于玉米的品种类型划分,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有不同的划分方法和体系。生产上使用的是熟期类型。国际上通用的熟期类型有超早熟、早熟、中早熟、中熟、中晚熟、晚熟和超晚熟7类。要具体掌握作物品种的特征特性,计算用种地区的积温和区划,既不要浪费光热资源,又能完全正常成熟,是种植成功的保证。

3.注意作物和品种的生态适应性

一种作物和一个品种的生态适应性强,就有较广阔的种植范围。前苏联学者曾把生态适应性称为生态可逆性。他们曾把30个不同熟期类型的玉米品种在全国划定了118个栽培区。根据品种的性状,组合归纳出高产、生态可逆性强的类型,最有生产价值,而高产、生态可逆性差,与低产、生态可逆性也差的类型都无生产意义。对于这样的生态适应范围较窄的作物品种,应有意识地及早更换。

4.要注意光温特性的差异不同的作物及不同的品种,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要求的光、温等生态条件各不相同,对其有不同的反应,对光、温因子的敏感程度不同,形成了各自的光温特征。比如玉米,高纬度长日照地区的品种或自交系,一般对短日照条件敏感,种植范围较广。低纬度地区的品种或自交系一般对短日照条件敏感。在玉米种植或制种中有时对杂交种或自交系的日长反应特性不甚了解,若把低纬度地区的品种引到高纬度地区,或把低纬度地区育成的自交系,拿到高纬度地区制种,结果营养生长延长,迟迟不能转入生殖生长,或一对亲本自交系生育期显著延长,并导致花期不遇,甚至出现花粉败育现象,除分析其他影响因素外,首先要考虑其日长反应特性。

5.要选用抗逆性强的品种同一作物的不同品种,即使异地种植成功,但如果不耐(抗)旱,不耐微寒,易感病,易招虫害,对环境胁迫的抗逆性差,那么也无实际意义。调查发现,有的年份玉米矮花叶病毒曾使制种田和大田玉米生产大幅度减产或绝收。有的品种在多年引种试验中表现较好,但在不正常年份相对招致毁灭性病害,那也只能被淘汰。国家种子审定部门在评价作物品种时,首先要提出抗逆性问题,其原因就在此。

6.选用高产优质作物品种量中求质,保质增量。结合市场需求和种植结构调整,无论种植何种作物,在品种选用上要求品种优良,以保证其销路和提高商品市场竞争力。在此基础上,还要有较高的产量表现,提高经济效益。众所周知,产量和品质之间存在一定相互制约。但有的品种,在适宜地区合理栽培措施下产量和品质都表现较好。除遗传因素外,环境状况、生态条件和栽培措施,对品种产量和品质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选用作物良种时一定要从环境、生态和栽培条件出发,并积极加以改善,使优良品种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二、提高作物良种丰产效益的技术对策

农作物种子是农业生产活动中不可取代的重要生产资料,选用优良作物品种是农业生产技术中最基本,最可靠,最经济的增产措施,实践证明:优良品种普及快,见效快,投资少。在正常情况下,换一次品种,至少可以增产10%左右。水稻、玉米使用杂交种,可增产30%~40%,甚至更多。怎样才能充分发挥良种的丰产效应?根据当地自然生态条件及多年的实践经验,笔者认为:

1.重视常规种子,健全良种繁育体系,扩大组织供种多数农民种地盲目追求新、奇、特品种,农户自留自购、一户多种,一地多种,插花种植,不可避免地出现多、乱、杂现象,必须尽快改变这种局面。种子经营部门和科研单位应把常规品种的育种工作放到杂交种同等地位以充分发挥常规品种的增产潜力。搞好常规品种的关键,在于建立健全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做到主要作物品种布局统一,种子生产专业化。

2.搞好种子贮备,做到有备无患 我省地域辽阔,自然灾害频繁,每年都有部分受灾农田需要救灾种子,但种子贮备尚未形成制度,一旦遭灾,往往“以粮代种”。因此,必须根据国家颁布的《种子法》实行国家分级贮备种子制度。农业主管部门具体落实,搞好组织协调。

3.加速育种进程,选配新的杂交组合我省不少现有玉米、水稻品种组合,或成熟期不太理想、或抗病性弱、或适应性不强、或米质较差,必须加速更新,以适应生产需要。玉米要加速选育和推广增产潜力大、耐密型轴细粒深的杂交组合。用以加大种植密度,增株增产。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