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水电工入门基础知识范文

水电工入门基础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水电工入门基础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水电工入门基础知识

第1篇:水电工入门基础知识范文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in China, English writing has always been the focus and difficulty of college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nd cultivating learners' writing ability is also an important aspect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With the strengthening of China's economic strength, more families send their children to the other countries in order to improve foreign language and professional skills. Many foreign studies have also shown that study abroad has played a positive role for foreign language learners to improve the writing. And also there are some contradictory theory. However, the domestic research in this area has just started and little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is area. This paper aims to use Schumann's Acculturation Theory as a theoretical guide to explore whether a period of study abroad will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writing ability ofEnglish learners.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writing accuracy, lexical density and lexical diversity, the author analyzes four writing texts of Chinese college English learners with intermediate English level through a one-year follow-up survey in order to get the answer. At the end of this paper, it discusses the research trends of writing in the context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the topics that may be studied in the future.

P键词: 多样文化;理工院校;外语选修课程

Key words: diverse culture;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stitutions;foreign language elective courses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6-0234-04

0 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在全球经济以及文化一体化的大趋势下,我国各大高校均把培养能够有效使用一门外语进行沟通,具有较高专业技术能力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在英语作为全球交流的第一语言这一大背景下,人才培养目标中的“使用一门外语”,却被局限的与“英语”打上了等号。现在我国从初等乃至幼儿教育直到高等教育中都过分重视英语教育,这种反复背单词的机械应试型教育,极大的损害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积极性。我国的外语学习者很早就学习英语,在发达城市,很多儿童在幼儿园就开始学习英语。在边远地区最晚从初中也开始了英语课堂学习,学习时长最少6年,最多12年,却依然在成年后不敢张口与英美国家人交流,语音奇怪、语调僵硬;他们对语言技能的掌握还停留在初级阶段,成为了做题的机器;他们缺乏有效的信息交流能力,综合文化素养较低,语言交际必要的西方文化背景知识更是匮乏。2017年《全国英语高考改革方案》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正式出台,明确规定,英语考试退出高考,考试分值由150分降低到100分。英语改为在高中阶段一年两考,学生可多次参加,按最好成绩计入高考总分,成绩三年内有效。王守仁(2016)等我国著名英语教育专家都在疾呼,英语学科要突出语言的实际应用,回归到学科应有的位置上,突出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及课标的基本要求,降低英语学科分数在高考招生中的权重。在全国英语高考改革的带动下,各大高校中大学英语学分也在大幅压缩。根据蔡基刚教授(2016)最新调查,985以及211的一些理工高校例如上海复旦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公共英语课程已经由10年前的16个学分减至8个学分,如果按照四个学期分配,那就是每个学期仅2个学分,暨每周仅2个课时。然后蔡基刚教授(2017))也指出了当前大学英语学习的目标:“国家提出了培养一流大学的一流学科建设的‘双一流’目标,培养一流的人才,就是要在各自的学科专业领域内培养较强的国际交往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然后在英语课程课时和学分减少的情况下,如何提高大学学生的国际交往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呢?因此,在高校现行外语教育体系中寻找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模式就显得势在必行。

1 理工院校中大学公共外语教育现状

我国现行的高等院校大学公共外语课程是在大一、大二年级面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公共外语课程,所谓的“公共外语”事实上所指的就是 “公共英语”。主要包括“大学英语读写”“大学英语听说”等一至二门课程。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是:一方面学生们在数年枯燥乏味的传统英语课堂模式学习后,已经厌烦僵化呆板的应试教育,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再加之他们自我学习能力有限,学习方法仍然停留在高中那一套背诵记忆的英语教学模式中,死记单词,强调阅读技巧以及写作模板的简单记忆,死抠考试策略。特别是理工专业学生逻辑思维强,缺乏语言学习的空间联想力及词汇想象力,只知死记硬背,导致他们的英语整体水平低下,缺乏必要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另一方面,大学英语教材的选用还是以“经久考验、百读不厌的经典文章为主”(董亚芬,2003),教学方法也与中小学英语课堂雷同,教师意在弘扬与课文主题相符的主流价值观,过分注重让学生欣赏曲折的故事、优美的语言而忽略了世界多元文化的介绍与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因此,学生的学习效果自然不尽如人意。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文化,这一外语学习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在大学外语教学课堂的缺失也是导致学生外语学习水平低下的重要原因。Sapir (1941) 很早就指出:“文化也是影响语言暨思维模式的另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在我国高校外语课时大幅压缩的情况下,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学实践较少。以及大学教师自身知识的短缺,以及对于目的语文化知识的不重视,异域文化讲解与外语教学被生硬的割裂开来,学生对于一些语言现象的理解仅仅停留在一知半解状态。例如,pandora’s box这个词组,教师讲解词汇时一带而过,学生只按照字面意思简单理解为“潘多拉的盒子”,却不知道其源于希腊神话,意指“不幸的礼物;灾难的渊薮”。因此,在没有理解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的文字记忆只能是停留在大脑表层,转瞬既忘,就更不要谈到实际运用了。

随着世界经济、政治与外交等全方位多层次的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国际化实用型人才的培养是我国高校今年来的的培养总方针、大目标。就如王守仁教授(2016)所说:“国际化人才的英语能力主要还是通过大学英语课程来培养和提高的”。然而,国际人才的外语能力培养是否是单单的英语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吗?答案显然不能以简单的“是”或者“否”来一概而论。

我们的高校学习者渴望了解外面日新月异的世界,他们希望掌握除了以英语为母语的其他国家如德国、日本、法国、越南、刚果等欧美非洲国家的语言及文化知识的愿望日益强烈。现实情况中,我国大部分高校大学生们依然受到家庭经济条件限制,无法如欧美发达国家的高等院校学生一样,有充裕的家庭财力支持,能够较容易地获得出国留学交流学习机会;同时,地域因素也是一个主要障碍。作为身处亚洲与欧美大洲距离较远的英语学习者,我们的高校学生无法像欧美国家的英语学习者一般,拥有便宜又方便的交通便利条件,他们往往无力负担高昂的路费。在大学外语教学中,有意识的多样文化知识的系统讲解是缺失的一个重要部分,大学英语课堂也依然是以英美主流文化为主体媒介进行语言文化知识的传播的直接领域。因此,广大的中国高校的英语学习者们没有条件像欧美国家的学生一样,有机会学习别国多元文化的同时也能够提升自己的外语交际能力及全球文化意识,从而导致我国高校学习者的国际交往能力以及争力相对较弱。因此,大学英语课程的合理化构建迫在眉睫。

2 以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为个案的公共外语课程现状调查

2.1 调查内容和方法

为了更好地了解理工院校学生对大学外语课程的喜好和实际需求状况,笔者对云南省的一所三本理工院校――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的理工科学生300余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形成了量化的统计结果。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是一所以理工为主,经、管、文、法多科协同发展的三本院校,学生进校时高考分数多在及格线以下,英语基础薄弱,语言的应用水平较低。因此,选择在这所院校展开调查研究,提高理工科学生的外语运用能力以及人文综合素质,具有很大的空间和可应用性。小语种公共选修课程在该校自2015年秋开设以来,火爆异常,网络选课系统上,60个人的班级空额在3分钟之内立刻选满,学生的热情空前高涨。笔者在该校近四个学期参加小语种课程(包括《德语入门》、《法语入门》、《日语入门》、《进阶日语》四门全校公共选修课)学习的300名学生中发出问卷,问卷采取不记名形式,排除国贸、汉语国际教育、法学等传统文科专业或者属于在高考时属于文理兼收专业的学生问卷,收集土木工程、建筑学、电气工程自动化、水利水电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城乡规划以及工程造价等8个传统意义上的纯理工科专业问卷207份,回收有效问卷200份。

2.2 调查过程

问卷调查采取不记名形式,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4个问题,了解学生的专业、性别、英语高考分数及学习英语兴趣等基本外语学习背景知识,第二部分2个问题,了解学生在大学英语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及自我判断英语水平不高的原因,第三部分有4个问题,了解学生对该门小语种选修课程以及相应进阶课程的学习的兴趣以及与自己所学专业的知识背景相关度以及教学具体实施过程的设想;第四部分为开放式问答,了解参加课程之后学生的一些心得体会及收获。

2.3 调查结果

2.3.1 性别以及学习动机

从调查结果来看,理工科学生本身就是一个男生数量占压倒性的群体,因此200名学生中,男性为178人,占比89%。女性学习者虽然只占约11%的比例,但是他们的整体英语水平较高,高考平均分数为92.3,且比男性学习者的平均分足足高出15分之多。可以看出,性别差异在理工科外语学习者中是一个很大影响因素。其他研究结果得出的女性比男性在外语学习中取得更高的成就这一论断,在本研究中得到了印证。

在全部195名学习者中,英语高考分数在40-100分之间(满分为150分),分值差异明显,高分很高,低分很低。最低分仅为41分,是及格分数90分的一半都不到,最高分数131分,所有学习者的平均分数为75.86,低于及格线。可以看出,将近4/5的人是低于及格线90分的,换一句话说,他们的英语基础比较薄弱,英语综合运用能力较低,他们在外语学习领域只是初步掌握了基本技能,且缺乏一定的沟通交流技巧。

从他们的学习兴趣来看,如果用1-10的衡度为标准,0表示没有兴趣,10表示有浓厚的兴趣,200位学习者的英语学习兴趣出现两极分化,平均值仅为4.53;如果再结合他们的学习效果来看,学习兴趣越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就越好,也就是在高考中取得的分数就呈往上的走势。值得指出的是,虽然该平均值较低,但是在后面的问卷调查中数据,学习者们还是对外语学习充满了兴趣。

2.3.2 英语学习难点及外语选修课程可能性

本次调查的重点在于探究理工科学生在大学英语课程学习时出现的问题以及探讨在大学阶段是否可以采取更为灵活、更为积极的一种外语教学方式。笔者预测大部分学生的学习问题是在于他们没有找到有效的学习方法,同时初高中阶段授课者缺少文化知识输入过程以及习得知识的输出过程。结果基本和笔者的猜想一致,但也有一些有意思的发现。(见图1)

首先,学生非常反感学校的应试式教育,死记硬背以及轻视沟通技能的哑巴式英语学习模式,在对于自己英语水平不高的原因分析,该项选择名列第一, 79% 的同学认为这是导致自己英语习得水平低下的首要原因。令人惊讶的是,英语水平的不高原因处,他们也承认自身原因占了很大比例:懒惰,不愿意记单词,没有花时间朗读。67.5%的学习者非常诚实地指出了导致自己学习效率低下的第二大原因是“由于自己的惰性,不爱背单词及写作文”而导致了他们英语学习不能持之以恒,英语学习积极性较低。由此可以看出,理科学生有他们的特点:学习即时性强,学习连贯性差,缺乏自制力。理科学生的逻辑思维强,由原因推理结果,注重结论,思维呈直线性,而缺乏外语学习需要的感性思维以及记忆能力。他们对于外语学习这样的典型需要发散性思维以及想象力、记忆能力的人文学科,学习起来如果没有掌握适当的学习窍门,是不容易取得好成绩的。

在这次调查中,同学们对外语学习虽然兴趣总体不高,学习成效低下,然而令人惊讶的是,还是有71.5%的学生愿意在大学本科阶段继续开展英语课程的连贯学习。究其原因,笔者猜测还是与社会环境以及就业形势有关。英语不单单是一种简单的语言,更为重要的是成为了促进国际交流的一种十分有效的媒介和途径。进入全球化新时期,英语学习对个人发展、社会进步乃至国家复兴都具有重要意义。

正如文秋芳(2013)所说:“我国外语教学所有研究与实践都是在探讨如何使当下的外语教学如何更好的适应学生未来的就业服务。”因此,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并不是要把英语边缘化、弱势化,而是要让学生真正的掌握英语这一基本工具,同时树立世界眼光,培养国际意识。

值得注意的是有将近 37%的学生在被问到,如果大一进校时可以自由选择时,愿意选择其他的外语替代英语学习。所选的外语依次是:法语(45.95%), 日语(27.03%),韩语(10.81%)、泰语(9.46%)以及德语(6.76%)。可以看出,虽然普遍认为理工科学生对于语言学习缺乏热情,但是在有选择余地的条件下,他们也愿意去学了英语这一世界性语言以外的其他语种以及目的语国家的人文地理等文化知识。

例如,在调查中,给出的9个选修课程中,《韩语初级入门》(42%)以及《东盟国家概况》(39.5% )是学生们最感兴趣的课程,和《大学生心理教育》(11.5%)、《英语语法》(7.5%)等强调书面知识的课程相比,学生们更愿意选择实用型及兴趣性较强的课程,他们渴望了解外面的文化。语言是开启知识的钥匙,学生们更想要了解的是外面的世界以及不一样的生活。

同时,在对应的外语学习对策建议处,22.5%学生对于传统的语法讲授,语音操练部分,学生表示兴趣不高,无法调动学习主观能动性;而一些老师认为浪费教学时间的音乐影视欣赏(61.5%)、日常对话操练(52%)以及中西风俗差异(57%)等教学内容,特别与自己的专业相关的背景文化(66%)例如德国机械制造业现状及学科前沿,理工科学生们表示非常实际,与自己的专业学科知识挂钩,能够开过自己的视野,与国际接轨。(见图2)

66.5%的同学们建议在高校中,应该在一定的听说读写基本的语言技能学习外,而增加该门外语涉及国家的历史人文风俗等相关文化知识介绍的输入,同时适当穿插文化实践课,采取多样形式开展语言的学习;例如在笔者在该校开设的《德语入门》选修课程中,万圣节瓜灯制作,啤酒品尝这样一些有意思的教学实践活动就得到了大家的好评。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更好的认知西方国家的传统文化,也加强对异质文化的理解与包容能力及宽广的国际化视野。在被问到“语言学习的革新方式”,有61.5%的同学选择了“注重听说实际技能操练,增加文化知识输入”的选项,可以看出同学们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兴趣,而基于对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上,掌握一定的外语沟通能力是与外界进行有效对话的有效方式。

最后通过学生的网上评教以及问卷调查的自由问答,还有与学生座谈调查反馈显示,学生在参加了一个学期的大学小语种选修课程后普遍觉得教学内容安排合理,形式新颖,难度适当;特别是参加《进阶日语》的同学们,67.6%的参加者表示一年的课程让他们掌握了较扎实的第二外语日常对话沟通能力以及相应的日本国家政治历史等文化背景知识,收获满满。

3 推广外语选修课程的一些建议性措施

从决策者层面来看,必须转变教育理念,明确大学外语课程应该培养“全面人才“而不是“工具人才”,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为大目标。就如王守仁教授(2016)提到的:“不应该只用一把尺子来衡量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发展,要避免‘千校一面’的同质化发展。”决策者应立足理工院校生源特点,以学生发展为本位,遵循理工科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着重学生的文化需求,设立多元化、科学化以及人文化的大学外语课程目恕T诖笱в⒂镅Х执蠓减少的同时,适当开设注重语言听说实际技能及文化输入过程的小语种选修课程,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未来就业方向以及个性差异,结合他们的自我兴趣,在外语学习以大学英语为主的基本大框架下再加入一些其他语言例如日语、法语、德语及其涉及国家的文化知识学习的可能性,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空间,真正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软实力。

同时学校还可以开展更多有趣的文化活动周,讲座,体验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校际间国际文化交流合作可能性,让学生走出去,学以致用,丰富他们的学校生活,感受语言的魅力。在评价方式方面,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减少以考试为主的量化评价,增加质性评价以及以人为本的形成性评价,如口语测试、师生访谈、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及反思性写作等。

从课堂参与者的层面来看,授课者应在大学外语强调语言运用能力基础上将内容提升到文化素养层面上来,改变语言课程中以传授语言技巧,讲解语法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应以所教语言所涉及国家的人文风俗地理历史等文化知识为导入,紧贴现实,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选取有时代特点的教材以及补充材料,激活死气沉沉的大学课堂,与学生进行课堂内外的深度探讨。

例如,通过“二战中德国人和日本人对于战败国家的态度截然不同,是由什么样的国性以及意识形态决定的?”这样一些课堂讨论,来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塑造学生的审美情操以及正确的价值观,文化观,真正发挥外语课程的人文教育功能。也可以通过上文提到的文化实践课,例如开展中泰美食大比拼,韩剧实拍等富有文化特色的文化实践活动,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宽学习者的国际化视野。大学外语课程才能最终实现以学生为课堂中心,从而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的外语及文化学习兴趣以及整体人文素质修养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Sapir, Edward. Language, Culture and Personality Essays in memory of Edward Sapir.1941. Menasha, Wisconsin.

[2]边新灿.全国30个省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比较[J].中国考试,2015(3):12-18.

[3]蔡基刚.国家外语能力需求和大学生外语能力无缝对接――关于个性化教和个性化需求的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6(3):33-38.

[4]蔡基刚.高校外语教学理念挑战与颠覆:以《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为例[J].外语教学,2017(1):6-10.

[5]董亚芬.我国英语教学应始终以读写为本[J].外语界,2003(1):2-7.

[6]王守仁.《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要点解读[J].外语界,2016(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