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程资源的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远程教育 虚拟实验 实践教学
课程实践是根据课程教学的要求,在真实或模拟环境下,结合课程内容和社会生活及工作实际情况进行的验证性、基础性或综合性训练,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课程实践能力,为专业学习及专业实践教学打下基础。课程实践一般包括课程实验、课程大作业、实践性课程等。从实践环节教学体系上看,课程实践是综合实践的基础,所以远程教育中课程实践教学资源的建设是非常必要且重要的。
远程教育的主体学员是职业人,职业人就是曾经有工作,或现在正在工作着的人。有工作就有实践经验,有实践经验就具有实践能力的积累,而这恰恰是普通高校学生所不具备的。学员大部分有一线工作的经历或经验,已经具有了本专业课程的一些感性认识和职业经验积累,只是不够系统和理论需要提升。学员的特点,决定了远程教育中课程实践教学资源的建设决不能照搬普通高等学校的资源建设模式,要建有远程教育特色、符合学员需求、具有鲜明行业特性和岗位指向性的教学资源。
2 实践资源的数字化是必然手段,数字化的实践资源不能取代实践环节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虚拟实验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从实现技术手段和实验目的看,虚拟实验的实现方式主要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2.1 遥控型实验
遥控型实验是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通讯技术,将实验室内真实的实验设备及控制系统,转换成三维图像、声音、状态等传输到远端的学生计算机中,参加实验的学生可以在自己的计算机中进行操作,通过通讯线路遥控真实实验室现场中的实验设备,进行编程、校对、启停、测试、监控等操作。而学生执行操作的结果如:文字、图像、数据等又会实时地回传给学生,从而使实验学生可对实验数据实时采集并进行处理。
2.2 模拟型实验
模拟型实验是在计算机中用软件模拟仪器、设备、元器件、材料等实验器材和实验条件或通过数据库建立虚拟操作环境,并以文字、图形或动画方式显示出来。以数控技术专业的电工电子课程实验为例,实验学生可以自由地取用软件中的各种电阻、电容、晶体管、集成电路等虚拟器件组成实验要求的电路,然后接上虚拟的开关和电源,以及信号发生器、测量仪器、示波器等虚拟仪器进行实验,观察记录实验数据和结果,可以取得和采用真实实验器材、设备相同的实验结果。
2.3 仿真型实验
这种形式的实验采用计算机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构建网上虚拟实验环境、虚拟仪器和设备的方法,为学生提供一种仿真的实验“情境”,它不仅可以控制学习情境的复杂度和逼真度,还可以弱化甚至剔除真实情境中无关的干扰因素,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进行实时操作。以电子商务专业的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电子商务课程实验为例,模拟系统中体现为厂家与商家之间的交易。虚拟实验在远程教学中虽然有着十分突出的优点,但虚拟实验教学本身也存在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
a虚拟实验教学的非真实性
由于远程教育中课程实验教学的特殊性,如:在实验过程中的声音、温度、振动、气味、光亮等等是不容易仿真或传递的,并且学员在实验过程中操作技能也是很重要的,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意外和错误也是重要的收获,因为能够分析好实验的误差或错误有时比得到精确的数据更重要,这些都是远程实验不能办到的。
b虚拟实验教学的非经济性
虚拟实验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其维护费也不例外。如日常的更新、服务器的维护、安全策略、用户的培训等。而且,需要有更多的辅导老师为学员来回复大规模的实验邮件、主持论坛,这无疑也要不断增加开支。反过来,对学生而言,若要让实验者可以“沉浸”在高度交互的虚拟实验环境中,那昂贵的感知设备并不能让每个人如愿以偿。
c虚拟实验教学的非严谨性
开放性是虚拟实验教学基本特征之一,学生随时随地自主开展实验,有利于其创新思维的培养。但与此同时在虚拟实验教学中,学生毫无实验室制度的制约、毫无谨慎使用仪器设备的顾忌;根本不必担心实验存在的危险、也不必考虑实验失败的代价等,正是虚拟实验教学的随意性会让学生逐渐失去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在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作风上打了折扣。
3 模块化构建是课程实践资源建设的有效方法
整合资源就是要建立起“虚实互补、优化整合”这样一个模式。将资源合理的组合,发挥出最大的功效,而模块化的构建是课程实践资源建设的有效方法。一体设计的课件在修改或更新时经常会牵一发而动全身,而模块化构建就比较灵活,尤其是在局部调整时会显示出其优势。模块化的构建具有良好的延展性,资源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阶段性的工作,甚至是长期的工作,模块化的构建为后续的资源丰富留出了友好的接口。模块化设计符合学生的需求,学生的学习过程是通过认知、理解、巩固、应用、交互等环节的,每个环节本身就形成了不同的模块,模块化的构建能使学生学习的效率、效果更好。
综合以上提出了适合远程教育的虚拟实践教学策略,即:基于情境式的自主发展性虚拟实践教学策略。该策略主要由创设虚拟情境、启发引导,明确实践问题、锁定内容,自主学习、独立探索,交流讨论、协作学习,自我评价、自我反思等环节组成。其中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根据学习者的发展需求,学生可以随机进入不同的情境。实践资源的模块化构建可以分为:实境录像、教师详解、学员模拟、自测自练、实验报告、交互平台等模块。通过实境录像模块创设真实情境;通过教师详解模块明确实验、锁定内容;通过学员模拟模块和实验报告模块自主学习、独立探索;通过自测自练模块自我评价、自我反思;通过交互平台模块交流讨论、协作学习。实际构建时也可以根据不同的实验选定不同的模块,使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组合。
4 资源共享是实践资源建设的有利保障
资源共享表面上看是教学资源的共享,其内涵是教师资源的共享、学生共享资源、资金的共享,是系统资源的共享。远程教育系统的优势在于它广泛的网络,远程教育的教学模式和低廉的收费标准就决定了远程教育的优势在于共享。
对于远程虚拟实验资源的开发可以整合远程教育的人才资源合作开发,这样可以减少由于重复开发造成的人力和财力的浪费。要作好这件事情,首先就要成立一个共同的组织来进行协调,对于协作开发的远程虚拟实验(室)资源可放在一个可共享服务器上进行统一管理。可采用科研立项并给予资金资助,对于完成远程虚拟实验资源建设项目的人在职称评定中可给予加分,从而使远程教育虚拟实验资源建设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赵建华.《虚拟现实技术与教育》.《现代远距离教育》.1998.4.
[2] 裘伟廷.《虚拟实验在远程实验教学中的前景》.《当代远程教育》.1999.3.
关键词:Java;网络课程;网络资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课程建设是高校最重要的教学基本建设之一,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性工作。而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改善和提高,网络课程形式的教学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手段之一,非常具有探讨的价值。近几年来,笔者在参与网络课程建设和针对计算机类课程的各类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和改革,在网络资源建设方面收获了很多体会和经验。本文以Java网络课程的建设为例进行相应的阐述。在课程建设过程中,针对初、中级阶段的教学需求,结合Java语言本身的特点,着重从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和业界认证辅导等方面进行了Java课程网络资源的建设,以专题学习网站的形式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进行推广应用,与课堂内的理论和实践教学相辅相成,对教学活动产生了显著的作用和良好的效果。
2网络课程的资源建设
要建设好一门网络课程,内容的取舍和安排是首先要注意的。Java程序设计的一个特点是虽然语法相对简单,但知识点庞杂。在实际的程序设计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实践当中反映出来的一个普遍性的问题,是对知识本身的把握不够,这个缺陷导致学生难以动手写程序,从而又影响到对基本的程序设计方法的学习。我们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建设。
2.1专题知识建设
Java程序设计中所涉及的、入门阶段所需要掌握的主要有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语法概念、常用系统类API、
常用图形界面组件类、异常处理机制、多线程、流与文件等相对简单和基础的方面,针对这些知识点,我们建设了初级专题。对于图形图像处理、音频视频处理、网络程序设计、数据库编程以及J2EE和J2ME等方面,是相对要求更高、难度更大的专题知识点,建设中级层次的专题。结合平时的教学,特别是实践教学中学生反映出来的问题,分别设计有针对性的专题内容。专题的内容根据需求,通过文本、图形图像、动画、音频、视频等形式呈现,供学生阅读、理解和掌握。专题知识的介绍尤其注重其先后顺序,注重知识点的先后关联,使得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和理解成为一个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过程,维护其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效果。
2.2专题资源库建设
在初级、中级阶段的学习中,通过阅读和模仿专题知识本身的同时掌握程序设计方法,是比较有效的途径。作为课程资源的建设者,对用于教学的教材的比较和把握需要重视,为课程内容的安排奠定良好的基础。但Java知识点的庞杂经常成为阻碍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过程的难点,学生在实际的程序设计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是不知道该用什么知识点去解决问题。我们所呈现给学生的教学内容,不仅应该是教授他们程序设计的方法,同时应该将Java中众多的基本知识点,潜移默化地在掌握设计方法的过程中展现出来。而不管是理论教学还是实验教学,课堂内的学时都是有限的。并且课堂教学面向的是所有层次的学生,注重的是课程的一般知识点,不允许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与特定的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或者对更深层次的问题展开讨论。在多年的理论、实验以及课程设计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在教学第一线对学生的指导,基本了解学生在Java课程的学习和实践中常见的典型问题,以及对知识点理解上所存在的重点难点,为此我们建设了两种类型的专题资源库:
(1) 建设针对初级阶段和实践教学的案例程序库和演示程序库(包括程序源代码的文本、动画、音频、视频等)。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一一进行印证,这本质上也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研究Java语言本身的语法知识点以及程序的基本结构,例如普通变量和对象的定义、数组(包括Java中比较特殊的不规则数组)的定义、类的定义、Application程序的构成、Applet程序的构成及其生命周期等,通过精心设计的案例来展现,使学生不仅了解到语法基本知识本身,同时对Java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Java程序的结构等,也有了比较深入的掌握。通过示例问题的解决以及演示,不仅帮助学生掌握实践教学大纲范围内的Java特定的专题知识和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还将程序设计中经常用到的知识点贯穿在例程中,使得学生在学习方法和知识点的掌握两方面相辅相成,迅速掌握初级入门阶段的各项知识。
(2) 建设针对中级阶段的项目案例库。学生在项目开发的各个过程和任务的驱动下完成学习,有助于掌握分析设计能力和协作能力。其中主要是建设针对多种具体实际应用问题的项目案例,采用项目驱动的形式促进学生学习。这些项目是对Java专题知识的综合应用。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能发挥主观能动性,体验真实问题的解决过程,锻炼了协作学习能力的同时,个人能力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通过项目案例库,使学生的学习进一步深入,并掌握中型以上项目的程序设计,掌握生产实践中较大型的应用问题的解决方案,乃至在此基础上具备创新性设计能力。克服了被动教学过程中,难以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问题。为我校成为“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实施单位”提供支撑。
2.3认证辅导功能建设
目前国内高校软件行业人才培养的一个问题是学生只具备基本的理论知识,知识的广度和深度都比较欠缺,难以适应行业需求。而Java程序设计的最权威认证为Sun公司推出的SCJP(Sun认证Java程序员)以及SCJD(Sun认证Java开发员)认证,其认证内容是业界需求的一个重要的反映。也是对学习者的能力进行检测的一个有效手段。本课程针对初、中级阶段的学生,开设认证考试介绍和辅导专题,对该认证的知识范围和知识点进行讲解和辅导。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SCJP等认证的形式和内容,使学生的学习符合业界认证要求,并具备通过该认证考试的能力。鼓励和引导学生通过认证,以提高学生实际的程序设计水平,并具备良好的就业竞争力。
3网络课程资源的利用建设
网络资源内容的建设完成之后,如何有效地利用是一个很值得探索的问题。如不能有效利用资源,则可能事倍而功半。为此我们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了建设。
3.1专题学习应用工具建设
网络资源内容建设的成果,如果只是简单的放置到网页上,那么相对来说只是一种静态的教学资源。其效果仍然有限。在网络资源通过网络途径后,我们通过在网站设置有效的分类分区,将各类资源进行合理区分,并通过搜索、链接等功能,使得学习者能迅速有效寻找到相应的资源进行学习利用,资源之间建立逻辑关系,随时根据学习者当前的需求,展现最具关联性的内容,使得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能获得无形的引导和帮助。并为学习者提供多种完整的开发环境解决方案。从小型、教学型的BlueJ、JCreator和IntelJ等,到商业性或开源性质的中大型的Eclipse和NetBeans、JBuilder等开发环境,从环境的配置到使用,以及常见问题的解决,都具有对应的解决方案。在专题知识学习版块中可嵌入编译环境,使学生在专题学习过程中能迅速熟悉开发环境并进行实践,提高专题知识和专题资源库的应用效果。与此同时,针对现有的教学要求,使学生能通过本平台进行预习,并能在预习和后续学习过程中,直接将学习成果生成符合实验教学过程中所需格式的预习报告、实验报告和课程设计报告,有效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果和兴趣,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前述的建设成果一方面可在学院内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安全等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中得到应用,另一方面通过学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BlackBord网络教学平台和其它教学资源库平台进行推广应用,产生良好效果。
3.2专题学习评价功能建设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学习者进行自我检验、督促学生加强学习、了解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我们建设了练习和测试系统,产生测试题供学生进行自我测试,并提供评价结果,一方面可实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实时了解自身的学习和掌握情况,并能通过此项功能进行自主学习,从而保证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4结束语
本文论述了建设面向计算机类专业以及其他专业的Java课程网络资源的建设和探索思想,使之能够培养学
生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能力,解决初、中级学习阶段各种典型问题,辅助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实践教学效果。介绍和辅导业界认证,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知识本身和传授知识的方式在不断发展之中。如何结合教育学理论与教学实际,做好改革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出具有较好的理论知识、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学生始终是我们关注的目标。网络课程的建设上,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去重视和解决。
参考文献:
[1] 葛志春,刘志成,聂艳明,等. Java面向对象编程[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 王挺,周会平,刘春林,等. 国外“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教材研究[J].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7,30(1):73-75.
[3] 韦海鸣.以案例教学改革为核心全面整合教学资源的新探索[J].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8(S1): 116-119.
[4] 陈晓兵,张永军,王文豪 .面向学生主体和项目驱动的软件工程教学模式研究[J].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2007(12):105-106.
[5] 李雪梅,张振刚. 中英两国高校计算机课程辅助教学研究[J].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4(6):102-104.
The Construction and Exploration of Java Course Network Resource
WANG Hua-deng, Deng Zhen-rong
(College of Computer and Control, Guilin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 Guilin 541004, China)
关键词:广告摄影;专业群;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现阶段,一改原有精品课程,开放资源,创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这样可以将原有精品课程的教学资源和成果充分利用以达到共享,解决原有精品课程中出现的实用性不够、交互性缺乏、平台不统一、利用率低下以及后续维护弱等问题。更为关键的是能促进教学观念的转变,引领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革新,推动高职院校专业群创建中的优质课程资源通过数字媒体等现代信息手段共建共享,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的目标。作为即将转型的院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广告摄影”必然紧跟课程建设步伐,提供教学资源的管理、共享和创新功能,并且为大量远程学习者提供方便,为课堂教学以外知识的拓展开辟捷径。
一、课程定位与目标“广告摄影”是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所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要求学生懂得摄影的基本技能,并能把握当今摄影的潮流,学会鉴赏、拍摄、制作专业的摄影图像,并使摄影成为设计的有力工具。本课程分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两个部分,两部分既具有相对独立性,又具有较强的延续性和整体性其任务旨在通过对摄影器材、技法以及创意思维的理论学习来更好地指导实践操作部分,是视觉传达专业具有社会岗位定位的一门专业课程,也是本专业诸领域内的核心课程。
“广告摄影”课程主要目的是通过教学和实践,让学生掌握广告摄影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使用广告摄影的器材及相关设备、材料,掌握广告摄影的创意要求,并能充分运用广告摄影语言表达并设计主题,同时提高其鉴赏力,具备从照片的拍摄、制作到广告作品中的创意、对照片的选用等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达到广告摄影的标准。
二、教学内容及过程“广告摄影”课程从技术层面和艺术层面以及商业层面向学生展现摄影的基本生态,专业面铺展得尽量周全,在理清摄影基本问题的基础上,务求从实训的角度将商业摄影与艺术摄影的方方面面描述到位,为相应专业的学生学习提供一个实用的蓝本,使他们能迅捷地了解和从事相关行业。
课程侧重广告摄影理论与广告摄影表现的有机结合。除了做到与广告设计、美术基础、美学理论、影视广告等广告艺术表现类专业的纵向联系外还考虑到广告策划、市场调研、广告方案等相关广告学专业的横向联系。
课程对广告摄影的表现方法进行分析以便与广告的各相关学科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广告摄影的艺术构思、表现、制作能力。本课程力求做到内容翔实,结构合理,内容的普及性和表述深度的统一。
课程主要按照实践题材分四个项目、先理论后实践的方案完成教学任务,期间每个部分中又穿插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并由理论来指导实践。
第一项目是理论概述部分。让学生首先对广告摄影的发展史、相机的功能以及曝光原理等有所了解,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项目是室内影棚广告摄影。这是课程的主体部分,从介绍相机的拍摄、室内用光、布光技法以及广告摄影各类题材的拍摄特点到学生的实际操作这样一个由浅入深,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过程。
第三项目是广告摄影的外拍。这部分主要针对部分需要外景实拍的题材,并结合广告公司或企业的实战方案完成广告的主题拍摄。
最后一项目主要是利用PS等图片处理软件实际操作处理一些摄影作品,电脑的后期制作来完善广告摄影的最终效果,以达到命题广告设计的方案。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主要由理论和实践、课上与课余相结合的总方法,在实践教学中穿插利用多种教学创新方法和手段综合教学,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一,运用现代技术信息手段进行教学,多媒体课件教学率达100%。编制的课件有“摄影基础”“广告摄影创意”“摄影的构图”“商业摄影特效”“广告摄影后期处理”等。以及数百张中外优秀广告摄影的幻灯片和数十盘广告摄影的光盘资料。教学课件可实现网络教学,将视频、图片等资料通过网络达到开放共享,使更多的学生受益。
第二,课题训练采取以短期作业为主(一般1~2课时),长期作用为辅(一般4~8课时)。课堂作业为主,课外作业为辅相结合的方式,提倡快速的摄影表现能力的练习。特别是创意形态以大作业量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强调创意形态的构思能力,变通能力。课余时间,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师生互动,答疑解问,以促进自主学习。
第三,课堂辅导主要运用示范、集体点评、研讨、答疑,个别指点的教学方法,既解决学生共性的问题,又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具有不同才能和兴趣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发展空间,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网络学习平台主要是通过留言板等方式给教师交作业、问问题,互动学习。
第四,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课题的设计与选择、拍摄由教师宏观控制、启发、引导学生,学生主动选择表现物象,共同研讨广告摄影的视觉表现语言,使学生学会分析、思考、比较、选择及发展。教与学的互动,促进了教学相长。
四、师资团队与教材课程的师资队伍是由老、中、青组成,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其中年轻教师占80%,我们有蓬勃的朝气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在教师团队中,研究生比例达50%,专业方向搭配与学历结构基本合理。总的来看,这支队伍年轻有为,勇于开拓,敢于创新,能够根据市场的需要和时代的特点及时地更新教学内容,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并取得了一些教学与科研成果。
由潘岷老师主编的《广告摄影》教材2012年被评为江苏省精品教材,该教材是由学校的相关教师和社会企业的专家共同完成,教材语言表述精练生动,深入浅出,配以清晰精美的范画和图例,提高了教材的阅读性和启发性,增强了对学生的吸引力。
五、教学创新与特色1教学场所的创新性
实训室是教学过程必要条件和保证。根据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要求和职业标准为依据,满足学生的职业生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广告摄影课程是门以实践为授课主体的课程,所以实训室在该课程中十分重要。利用实训室资源,引导学生熟悉现场拍摄,尤其是了解大型摄影棚的灯光布局,具体产品的拍摄流程,能满足教学科研、学生实训的基本要求,把该实训室建成具有我系特色的教学实训科研开发场所。通过课程项目化设计实训室,更加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过程,也可以通过统筹规划,改进理论教学内容,完善实践教学环节。
2调动学生主动探索、分析、表现、创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教学过程中课题的选择与训练,教师只提出明确的目的,指点路径,由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或能引发强烈表现欲望物象完成广告摄影的拍摄,从而开阔视野,拓宽思路,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与创造潜能。形成教师宏观控制教学进程的教与学互动机制,使学生的潜能得以释放。
3突出表现形式与视觉语言的探索性意识
根据不同的课题要求,打破以往传统表现方式的局限,尝试创造性地运用广告摄影的各种手段,探索各种摄影视觉表现语言表现的可能性。实施与学分制管理体制相适应的教学评价、评分、考试等的组织与管理。建立学生评教的信息反馈。能够较全面,准确地反映出本课程教师的能力以及教学质量的高低。
4课程的资源共享
构建课程教学资源与专业群教学资源库相结合,集优秀的教学课程文档素材、数字化媒体素材、示范性教学案例素材与可扩充开放式教学支持系统相结合,引进企业行业技术标准、开发管理规范与专业群课程体系相结合,可以更好的充实资源内容,达到专业群课程建设的动态共享。
(1)课程教学方案的修整。通过组织我系教师市场调研、听课议课和开会研讨等形式,完善和修订“广告摄影”课程标准、项目式课程设计方案、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方案、考核评价体系等,从而可以更好地推动课程的内涵建设。
(2)优质教学视频制作。课程视频的录制应该是课程建设的核心,总结课程的结构和框架,解决一些技术上的难题,力争每节课都录制章节视频。
(3)教材的编写与再版。课程实施改革后,必然需要新的教材与其相适应,所以教材的编写和选用也显得至关重要。作为课程负责人和实施者,预备将原有精品教材重新修订,才能将教学经验与成果展现给共享资源的学生或学习者。
关键词:微课;混合式教学模式
无线网络的覆盖和移动通讯设备的日新月异,促使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育部刘利民副部长认为:“微课符合时代的需求,它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对某个知识点进行充分的、有趣的讲解,符合当今紧张的学习生活节律。”微课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现代化教学资源,它短小精悍、主题鲜明、易用性强,既可以应用于课堂教学、对教学进行有益的补充,也可以作为优质资源集合在翻转课堂、慕课网络平台、微信公众平台和各类学习软件之中,它顺应了社会发展的潮流,在教学中拥有广阔的前景。为了应对现代教育技术对课堂教学的冲击与挑战,适应现代化环境的教学形态,探索大学英语教学中微课建设的方法与策略,将有助于优化大学英语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引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创新。
一、微课的概念和内涵
在中国,微课的概念自2010年引入,是一种新兴领域的研究。微课的研究大致分为两个阶段:2012—2013年是第一阶段,研究者主要关注微课的界定、微课开发与制作、微课的教学方法等课程建设方面的问题。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率先提出了微课的概念,他在2011年提出:“微课是根据新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实际,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中所需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体。”2013年,胡铁生又重新修订了微课的定义,认为“微课是基于学科知识点而构建、生成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微课’以‘微视频’为核心,包含与教学相配套的‘微教案’、‘微练习’、‘微课件’、‘微反思’及‘微点评’等支持性和扩展性资源,从而形成一个半结构化、网页化、开放性、情景化的资源动态生成与交互教学应用环境”。2014年,关于微课的研究进入第二阶段,研究者将微课与网络学习平台的构建联系起来,开始探索微课网络资源的建设与运用,胡铁生提出,“微课程应该定位于一种以微视频为核心资源和呈现载体的微型在线视频课程”[1]。由微课定义的不断更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微课内涵的发展轨迹,人们对微课的理解由“微型资源构成”到“微型教学活动”再到“微型网络课程”,朝着立体化、课程化、系列化的方向迈进。微课应该具有四个主要特征:第一,微课顾名思义是微型课程,授课时间短,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第二,微课是依托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视频教学资源,并通过网络为载体传播、共享,是一种基于网络的交互学习活动;第三,微课是一段完整的教学过程,授课人要准备完整的教学资料,课前设计教案与课件,授课时既要讲授知识点,也要合理安排有针对性的训练,课后要对教学进行反思;第四,微课的教学内容为某一学科的具体知识点,可能是这个学科的某个重点、难点或一个考试要点等,并非是对整个教学章节或者一门课程的讲授。
二、大学英语课程微课资源制作的方法
微课制作要精心设计,突出教学内容,微课应该具有一定深度,能够带来学习者知识意义的螺旋式上升。结构合理、条理清晰、讲解生动形象、互动性强的教学视频受到普遍的欢迎。总的来说,微课的质量可以从两个方面把握:一是具有教育性,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组织有序,教学环节完备,教学过程自然流畅,教学方法准确,视频效果形象新颖,生动有趣,配套练习富有启发性;二是具有技术性,确切地说,微课集技术性、艺术性于一体,视频制作技术成熟,画面效果协调,布局美观大方,视觉效果好。把握好微课制作的原则,才能作出有吸引力的作品。大学英语微课的设计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确保微课教学过程完整
微课是一段完整的教学过程,参考课堂教学的流程,可以将微课教学大致分为“前端分析———导入———讲解———总结———布置作业”等几个阶段。前端分析是学情分析,是对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的分析判断;导入部分要生动形象,与教学任务密切相关,能够针对英语教学内容的特点,真实形象地联系具体场景,准确而迅速地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吸引学习者去主动探究;讲解要清楚,重点突出而且详略得当,语言富有启发性;总结要简单明了,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印象;布置作业是对所学内容的巩固复习,适当的练习能够强化学习效果。总之,微课视频要逻辑清楚、内容完整,尽量减少学习者的认知负荷。
2.精心选择微课教学内容
就外语学习而言,微课可以选择的内容包括语法教学、词汇教学、文化教学、篇章理解、听读写译能力技巧等。在选择微课的教学内容时,应该遵循几个原则:一是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将一个单元细化为若干个不同的教学目标,再根据每一阶段的目标确定教学重点和讲授的知识点,制作微课视频。二是微课选题要实用准确。教师对讲授内容加以提炼,归纳出重点和难点,再生动形象地加以展示,使学习者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知识点,提高学习效率。三是微课的教学内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微课视频的教学内容要符合学习者的基础,抓住学生认知的特点开展教学设计,使微课视频既有实用性又具有启发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此外,教师在布置微课学习任务前,应该引导学生明确微课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可以通过设置问题来启发学生思考:Why(为什么学习微课)、What(微课学习了什么)、Where(哪里是学习重点和疑点)、How(如何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3.提高视频制作质量
微课制作的形式主要有五种:教学录像型、屏幕录制型、多媒体讲解型、动画讲解型和视频剪辑型。微课建设到达一定程度时,应该制作一些优质教学资源,高水准的微课视频更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尤其在一个微课专题中,如果个别微课制作质量不高,将影响整个专题的质量和学习效果。目前,技术人员、教育工作者在不断努力中提高了微课制作水平,出现了一批内容新颖、制作水平高超的微课视频,教师可以在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官网、中国外语微课大赛官网等众多网站中寻找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三、构建基于微课的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
黎加厚指出,“未来趋势是系列化的和教材配套的,进一步发展为移动-云端能够支持的,并且是跨系统的”[2]。本文所探讨的微课建设,不仅是构建视频资源,而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相互作用,在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完整教学过程。只有将微课放在整个教学环节中通盘考虑,融入教学流程之中做整体化设计,才能保证学生自主学习效果,使微课的应用发挥更大的作用。基于微课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具备这样的特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精神和协作精神,学生由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设计者、引导者、合作者。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能够较好地说明微课学习的认知规律,它将学习定义为“在一定的情境(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学习包含四种要素,情境、对话、协作、意义建构。
1.课前应用阶段
首先,教师分析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结合教学目的制定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前提开展教学设计,制作微课教学视频,创设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学习情境。因为翻转课堂是新生事物,教学流程与传统教学截然不同,所以教师应该详细考虑课前、课上、课后三个阶段的教学特点,分层次制定每一环节的教学目标。其次,学生接到教师布置的任务后,利用微课资源自学,自主制订学习计划、控制学习时间、掌握学习效果。同时,教师应随时了解与掌握学生学习进程,督促学生学习进度。教师可采用面授的形式,答疑解惑、检查监督,此外,师生间、学生间可以利用QQ群、微信、大学英语网络教学平台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相互沟通,充分发挥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的作用。通过这些途径,教师能够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督促学习进度,学生可以开展研讨、求教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分享学习成果。
2.课上知识内化阶段
课上是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形成新的认识的重要环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内化知识,课堂不再是教师讲授的主要场所,而是师生间、生生间协作对话、合作学习的场所。教学实践中,学生将课前自学的成果向教师及同学汇报,提出学习中难点、疑点,共同寻找答案;教师应该将课前自学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理顺知识的逻辑性,对所学重点内容进行点拨;之后,教师应该组织有效的课堂活动,解决学习中的难点问题,运用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精神;最后,教师应该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堂练习检验学习效果,发现教学设计的不足之处,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后辅导。此外,教师还应该布置家庭作业,督促学生回顾总结学习内容,并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3.课后评价反馈阶段课后,学生总结反思
学习过程,根据教师布置的作业回顾教学重点,是巩固提高的阶段;教师也可以布置不同的任务,对学习效果存在差异的同学重点辅导,以提高整体教学质量;这一阶段,也是教师课后反思、促进教学的过程,教师应该发现教学难点,总结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机制,寻找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由大学英语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的分析和设计可见,微课能够辅助教师教学,帮助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独立思考的意识,推动学生由“被动学”向“主动学”转变,从而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
四、结语
教育部即将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指出,“各高校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积极创建多元的教学与学习环境,鼓励教师建设和使用微课、慕课,利用网上优质教育资源改造和拓展教学内容”。微课的应用具有广阔空间,教师应把握教学发展脉络,积极推动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广泛应用,开发优质微课教学资源,设计和构建基于微课的现代教学模式,开展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将有助于提高微课应用效率和教学效果,推动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铁生,黄晓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15-18.
[2]钟志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06(5):10-16.
教材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教学之本,但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北京市海淀区中小学舞蹈课程并没有统一的教材及相应的教学资源,每节课都要靠教师独立创编和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有的教师根据自己学习舞蹈的经验对学生进行训练;有的教师选择社会舞蹈考级教材或舞蹈专业教材的简化版对学生进行训练;有的教师照搬社会流行的舞蹈进行教学。因此,课堂教学随意性较大,教学目标不明确,学生学习舞蹈的积极性不高。由此可见,开发一套适合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现状的舞蹈课程资源迫在眉睫。
一、基于“情境教学”理念,研发舞蹈课程资源
舞蹈素材应该来源于生活,教学内容应贴近学生的生活,适合学生的认知。为了更好地研发中小学舞蹈教学资源,为中小学舞蹈教师提供有益的教学资源补充,我们组建了由相关舞蹈领域的专家、教研员和海淀区30名中小学一线舞蹈及音乐骨干教师共同组成的小学舞蹈教学资源研发团队。基于“情境教学”理念研发中小学舞蹈课程资源,借鉴当前国内外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身体训练的理念和方法,并针对我国中小学生的年龄、生理和心理特征不断实践。
舞蹈“情境教学”主要是指教师根据有情境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或多种真实的、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的生活场景,引发学生的身体体验与积极参与,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释放学生的表演潜能,最终提升学生的舞蹈核心素养。
以《钓鱼》一课为例,舞蹈动作以地面前压腿、旁压腿训练为主。教师设置的情境是在“大海”里“钓鱼”,师生坐于地面,双手“划船”来到“大海”中“钓鱼”。实际上,“划船”“钓鱼”训练的是学生地面前压腿的舞蹈基本动作,与单纯的喊口令训练相比,有情境的训练学生不易感到枯燥,练习时非常积极、投入。当学生没有钓到“大鱼”表现出“失望”的心情时,教师鼓励学生不要气馁;当学生经过努力终于钓到“大鱼”时,教师又引导学生尽情释放激动和喜悦的心情。返航时,教师指导学生改变姿势,双腿打开,变成一艘小船,学生练习的是地面压旁腿。在返航的途中,教师设计了遇到风暴的场景,引导学生根据风浪强弱的变化,变换节奏进行压旁腿训练。这样的情境教学既训练了学生的腿部柔韧度,又培养了学生的情感表达与想象力。
二、贴近师生需求,构建舞蹈课程资源框架
中小学舞蹈教学资源是根据新课程理念及学生实际需求创编,在边实践边研发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它有别于专业艺术院校的舞蹈教育教学,突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具有开放性、科学性、主体性特点,同时,教学目的明确。我们在实践中逐步确立了舞蹈课程资源的六大内容领域(表1),其中,舞蹈基本能力训练主要是改变学生的自然状态,提升学生身体的健康指标,提高学生的协调能力和自信心;即兴舞蹈创编主要是增进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智力的发展;舞蹈综合表演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荣誉感、吃苦精神以及综合表现能力;民族民间舞蹈主要是传承民族舞蹈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舞蹈作品欣赏主要是提升学生的欣赏能力与生活品质;多元舞蹈文化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世界舞蹈与文化。舞蹈课程资源由学生示范、教师讲解、教学片段、微课程等形式构成,便于教师有效地开展教学和学生自学。
三、稳妥推进实验,形成舞蹈课程资源
根据北京市海淀区中小学舞蹈课程开设情况,课题组首先选择了海淀区10所小学参加舞蹈课程资源的实践。这些学校都有专职的舞蹈教师和专用的舞蹈教室,同时,学校领导也比较重视全体学生舞蹈素质的发展。随着课程资源研发的不断推进,参与实验的学校由原来的10所增加到30所。
在资源研发的过程中,针对实验学校每位教师每学年撰写的实验报告,课题组多次聘请儿童心理学、运动学、舞蹈理论与实践等方面的专家亲临课堂现场进行指导。专家们从课程资源本身、资源的科学性与适用性、教师课堂教授情况、学生发生的变化等方面进行了细致、耐心的指导,每一课的教学内容都历经了“形成―实践―研究―修改―再形成”的反复打磨过程。经过十余年的舞蹈课堂教学问诊、舞蹈教学方法研究、舞蹈教学资源创编与实践,《小学舞蹈艺术教程》(低年级)最终于2015年6月正式出版。这套教程课程资源丰富,内容全面,形式多样,针对性很强,丰富了小学舞蹈教学资源的内容,尤其是“情境教学”,非常符合学生特点。
四、课堂发生的变化
《小学舞蹈艺术教程》在北京市海淀区和其他几个区进行了推广使用,教师们普遍反映这套课程资源让舞蹈课堂变得更加丰富了,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了,学生也学得更快乐了。不少教师这样评价道,“这套教程对舞蹈教学太有帮助了,不喜欢舞蹈的学生也开始喜欢舞蹈了,喜欢舞蹈的学生更加热爱舞蹈了”“这套舞蹈课程资源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给了我全新的启示”。
1.转变了教师传统的专业舞蹈教育观念
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一直是困扰中小学舞蹈教师的一大难题。《小学舞蹈艺术教程》引导教师摒弃了传统的舞蹈教学方式,对中小学舞蹈教学进行了全新的思考,摸索并尝试以一种独特的、新颖的模式开展中小学舞蹈教学。通过对课例、案例以及舞蹈“情境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教师们在授课形式、授课方法、课堂组织,教学内容安排、课程设计等方面都有了自己的思考。这套课程资源不仅仅是为教师提供了课堂教学内容的素材,更重要的是使教师的观念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并最终达到“教师教得自如,学生学得快乐”的目的。
2.教法更加灵活,舞蹈学习更加有趣
《小学舞蹈艺术教程》中的每一课都以一个领域的内容为主,每一课都有“情境”的设计。教师在授课时将“情境”悄然带入课堂,每一个“情境”的设计都遵循“从生活中发现舞蹈,从舞蹈中挖掘美感”的原则。在“情境”的选择上,以自然环境、生活场景、校园生活、动物模仿等为主,既有科学性,又不乏趣味性;既有舞蹈训练,又有即兴创意;既有民族特点,又不强加民族风格;既有主题设计,又能关注个性差异。教师有意识地鼓励和引导学生在不同的音乐“情境”中,在自由的空间里,纵情驰骋想象,无拘无束地舞蹈。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较好地提升学生的舞蹈表达能力、肢体应用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关键词:高职数学;精品资源;基本资源;拓展资源;资源共享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4-0125-02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使精品资源共享课得到有效开发和普及共享,2012年5月,教育部颁布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对课程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笔者在本校高职数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中,对各项相关要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取得了一些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准确把握高职数学课程的定位
高职数学的教学内容要将数学模块与专业案例一体化,实现数学与专业融合起来,重点培养学生的量化能力和数学思维习惯,并通过数学软件提高学生处理复杂计算的能力。高职数学教学任务要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一致。高职数学的教学模式应该首先根据专业课程确定与数学关联的案例或模型,然后将案例所涉及的数学知识加工整理成若干功能互补的数学模块,再用专业案例来驱动数学模块的内容,最后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专业或实际问题。
二、组建一支多元化的高职数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优秀建设团队
精品资源课程建设是一项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组建一个优秀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团队,是保证课程建设任务保质保量如期完成的关键。课程团队的组建要注意对学历、专业技术职务及职业资格、专业工作经验、专职教学经验、年龄、研究领域等的综合考虑。
高职数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团队,团队负责人要有主持相关领域科研项目、发表相关领域科研论文的经历,同时要具有制定合理的计划、统筹规划安排工作及协调团队合作的能力。团队成员要求专业素质高且组成要多元化,在数学课程所在专业领域有比较丰富的开发经验和教学经验,能正确把握数学课程的脉络;能够熟练地完成课程网络平台的建设、更新和维护;要具备踏实肯干、积极进取、敢为人先的精神;要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为取得好的建设成效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合理设计高职数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体系
我院《高等数学》课程设计了面向工科类、经管类专业的2个不同的课程体系。工科类以“公共必修模块+不同专业方向的必选模块+选修模块”的课程体系,即“一元微积分+必选模块+数学建模或数学软件”。这里,必修模块是满足规格教育需求,其主要教学目标是提供必不可少的数学基础知识和方法;选学模块满足专业需求,培养学生用数学思想、概念、方法解决专业应用问题的能力。选修模块,是满足学生个性发展,进一步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经管类则以线性代数、线性规划、概率统计为主线,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吸收、消化、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在课程系统设计时要充分考虑高等数学基础模块即公共必修模块具有受众面广且学生基础参差不齐、教学要求不能“一刀切”等特点。
四、深入分析高职数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资源建设内涵
1.深入领会高职数学课程的基本资源建设内涵。数学课程资源建设由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两部分组成。
基本资源是指能反映课程数学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核心资源,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考评方式与标准、学习指南、教案或演示文稿、重点难点指导、作业、试卷、参考资料目录和课程全程教学录像等反映教学活动必需的资源。可按课程概要、课程模块、教学单元和教学资源的要求加以组织。课程模块即课程的章和节,教学单元则包括学习指导、演示文稿、教学录像、实验资源等,教学资源相对独立,可以被单独使用。另外,对于数学概念、定理多,运算规律多,为了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和理解,可以用微课的形式对教学难点、易错点进行专项指导,教学模式可以采用“混合式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模块案例一体化”教学模式等展开教学。几种主要基本资源建设要求如下。
数学课程介绍:要求体现课程特色。包括课程目标、课程性质与定位、教学内容覆盖面、教学方法及组织形式、专业/岗位要求及人才培养目标、与前导课程和后续课程的关系、对授课对象的要求、教材与参考资料、已经具备的教学条件等。
数学课程大纲:包括课堂数学教学大纲、数学实验大纲等,以纲要形式规定课程的教学内容,具体应包括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的结构、模块或单元教学目标与任务、教学活动以及教学方法上的基本要求等。
数学教学日历:教学日历是数学教师组织教学的实施计划表,包括具体教学进程、授课内容及时间、课外作业、授课方式等。
数学考评方式与标准:即数学课程最终对学生的知识、态度、技能的评价方案与标准,包括考核的形式、内容及所占比重等。
数学学习指南:即课程导学,是教师对学生学好本门课程的建议与指导。
数学教学重点难点:是对课程总的教学要求,通过对学习的调研分析重点、难点。
教学设计:是针对具体教学内容设计的教学方案,包括引入导语、确定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的解决策略、课堂提问、内容编排等。
教学录像:教学录像按教学单元录制,包括教师授课录像、实验演示录像等原创资源,采取MP4格式(标清或以上)。
教学课件:是教师在教学中为讲解和演示某个知识点、技能点所制作的教学资源,所采用的素材要符合一定的技术要求,如应是基于静态网页的课件或基于服务器的交互式课件,必须能够通过常用浏览器正常使用。
教学案例:即课程中引入的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点、掌握所需技能的实际案例,必须具有典型意义,能说明一定的实际问题,如“一元函数微积分”案例中引入了“商业经营中的利润最大案例”等。
2.深入领会高职数学课程拓展资源建设内涵。在课程建设中,拓展资源应该是既能够反映课程特点、应用于各教学与学习环节,同时又具备多样性、交互性,能辅助学习、提高学习效果的资源,例如案例库、专题讲座库、素材资源库、学科专业知识检索系统、演示/虚拟/仿真实验系统、试题库系统等。几种主要数学课程拓展资源建设要求如下。
数学案例库:除基本资源中用于课堂的教学案例以外,提供的用于课外拓展学习的多个案例,可以是来自企业的真实案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设计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案例。
数学专题讲座库:根据与课程相关的内容,聘请企业行业专家或知名学者进行专题讲座。每一次讲座要有不同的主题,经长期积累和资料保存,可建立较为完整的专题讲座资源库。也可到网上收集相关资料,但必须注明出处。
数学素材资源库:搜集各种媒体素材,对应课程的相关知识点,建立资源库。
数学学科专业知识检索系统:通常是提供网络上已有的与本课程相关的知识检索系统,提供相关网址。
数学演示/虚拟/仿真实验系统:自主研发仿真实验实训系统,供学生进行仿真练习,或与企业行业合作,引入企业真实案例,协同开发仿真练习系统。
数学试题库系统:建立试题库,能够随机生成不同的试卷,供学习者进行测试练习。试题库的题量相对要大一点,难度要适中,应尽量涵盖所有的知识点。
五、广泛收集数学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的广泛收集是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重要一环,每一个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都需要课程组的成员花费很长时间和精力完成。为做好此项工作,团队每个成员都应注意以下方面。
分工协作:课程组成员分工承担任务,每一位主讲教师负责所讲章节的基本内容,非主讲教师协助主讲教师完成整理、修改、上传等工作。
收集网上材料:网络上的资源广泛及时,更新也比较快,要注意搜索、整理和归类,并注明出处,及时上传到课程网站上。
收集自主资源:课程组的主讲教师平时的授课资料、实验资料、授课课件以及外出培训学习的相关资料,都要及时地进行积累和整理归档,这些均是非常有价值的资源。
收集学生资源:这里主要是指对学生通过实训而完成的作品的收集。每一届学生中都有学习非常优秀的学生,他们的优秀作品对下一届学生的学习能提供很好的鼓励和帮助。
六、树立精品意识,把握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内涵
从对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程通知文件及指标体系的分析不难发现,其中的精髓主要体现在“共享”和“精品”这两个词上。共享是指资源要通过网络提供给所有有需求的学习者,精品是指资源的质量。要树立精品意识,明确建设精品课程并不是简单地搞好课程的课堂教学就行,提供的优质资源要能够为学习者获取知识能力、提高文化素质提供帮助。因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注重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内涵建设。
先进的教学理念:高职教育不同于传统的普通教育,强调的是“能力本位”,工作和学习是一体化的,通过工作实现学习。教学中要体现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相结合。
优秀的师资队伍:优秀的师资体现在教师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优秀的人格魅力、高度的敬业精神、良好的工作态度等。
实用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要精心选择,要体现实用性、典型性、趣味性、综合性和可行性,理论与应用应占有一定的比例。另外,课程组在与专业课教师合作的过程中,共同开发实用型的教材,也是课程建设中的重要一环,非常有利于精品课程的建设。
严格的教学管理:要实施一流的教学管理,学校应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安排教学工作,并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综合考核与监督,保证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建立科学、规范的网络资源管理平台,对于精品课程的建设、使用与维护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文章针对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的更新步伐日益加快,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时空观。一个开放、多元的国际性互联网络将不断地给各学科体系带来新的增长点,教师和学生将随时获取学科前沿及其发展的最新知识信息和学术动态。而随着精品课程网络建设的日趋完善,包括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材、教学参考资料和教案等在内的精品教学内容资源已经实现了网络化;借助将课堂教学录像上网所建立的“网上课堂”,拓展了课堂教学的形式与内涵;那些只能借助师生面对面的单一形式才能实现的教学服务与教学管理功能,如答疑、论坛、测验、考试、教学调度、教学评价与反馈、实验室开放预约等,都可基于网络以一种更加便捷和更加有效的方式实现;网上实验仿真系统的开通,为学生提供了虚拟环境下的全天候实验室开放教学环境;同时,通过师资队伍、课程演变、教师赠言、教学观点等模块,间接而有效地传达了我们的教学理念和育人思想。
一、完善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的意义
作为“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先期启动的四大项目之一,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不仅要造就一批具有一流教学质量的课程精品,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对“精品”的共享来提升精品课程作为优质教育资源的内在价值。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历史性跨越,高等教育需求同教育供给的矛盾,特别是同优质教育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顺利地解决这个基本矛盾并保持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但是小范围、校本意义上的“精品”课程对解决或缓解这种矛盾的作用极小,只有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提供大范围、校际间的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才能最大程度地体现精品课程在缓解上述矛盾,实现更大范围内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上的作用与价值。因此,完善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的意义非常重大。
二、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网络本身是一个巨大的信息资源库,互联网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教学资源的建设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精品课程”上网,使精品课程在最大限度上扩大了受益人群。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和应用,我国高校精品课程网站已具有相当的规模,80%~90%的高校都有了自己的精品课程网站,这些网站对高等学校的教学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精品课程网站“热”的兴起,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也日渐显现出来。
1.受技术“瓶颈”的制约,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的制作质量难以保证。由于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中技术应用的难度很大,技术与内容分离的瓶颈就不可避免,所以往往导致制作者与授课者的角色分工,具体表现为其功能不是从满足教育和被教育者的需要出发的,而是从技术能否实现的角度出发,难以把教师的知识和经验与网上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另外,精品课程网站页面制作无序,风格不统一,而为了统一界面,往往需要复制代码之后再进行修改来建设新页面,这样使系统难以形成独立的模块,严重影响了系统的扩展能力,在集成其他应用时更是降低了其灵活性。
2.内容组织繁琐,管理效率低下。内容是一个教学平台的灵魂,在基于静态和动态网页系统的课程教学网站建设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内容组织繁琐、更新困难。对于简单的内容,比如文字、图片等新闻信息,可以通过动态网页技术开发自己的专用系统来维护更新。但是课程教学网站的信息量十分庞大,而且内容以多媒体、流媒体等形式居多,一般的系统难以将种类如此繁多的信息上网。因此,在特殊内容时就需要编写新页面,这样就在严重影响了网页更新效率的同时,网站难以对信息进行统一的管理。如果网站需要改版升级,其工作量将是巨大的。
3.缺乏长远的课程建设规划和平台。高等学校对精品课程网络建设缺乏有力的技术支持和技术指导,缺少统一的、合适的网络教学平台。许多课程只是为申报而建,仓促应战,一次性建设结束即告完毕,缺乏长远的维护和使用目标;课程组教师各自为政,无统一的平台管理,仅仅按照申报条件要求,将有关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五十分钟左右的现场教学录像放在一个网页上,较好的也只是PowerPoint讲稿的网上,大部分内容往往只是数字化的文本,难以称为优质教学资源。
4.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缺失。精品课程资源的“毫无保护”容易产生剽窃,“过度保护”不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也违背了教育部要求精品课程向高等学校免费开放的要求。虽然“毫无保护”和“过度保护”都不可取,但知识产权保护是非常必要的,否则将侵害作者的合法权益,也损害了作者创作和给网络资源升级的热情。
三、改善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的建议
为了改善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利用,使精品课程网站以形式取悦于人,以内容信服于人,建设出一流的资源交流平台,笔者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几点自己的看法。
1.制定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的总体规划。精品课程共享资源建设是一个紧随精品课程自身建设与改革步伐的动态过程,针对精品课程共享资源建设的这种特点,制定一个有一定前瞻性的精品课程共享资源建设规划是很有帮助的。该规划作为精品课程总体建设规划的一部分,必须结合课程自身教学建设的推进速度,从资源共享与立体化教学相融合的角度出发,给出网络共享资源建设的总体目标与框架、分阶段任务与实施计划。提倡“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建设原则。这不仅有助于精品课程资源建设工作的稳妥推进,避免因仓促上马或无序建设影响教学资源的建设质量,还会有利于精品课程共享资源的后期管理。尤其是有利于提高精品课程教学网站的可扩展性,使得所规划与设计的网站能更加灵活地适应因课程建设发展所带来的资源扩充需求。
2.构建统一的网络教学平台,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实施精品课程建设。根据精品课程网络建设的要求,针对技术症结,建议省级主管部门构建精品课程的专用平台,集中管理该省各年度的国家级与省级精品课程,同时要求各高校网站在醒目位置提供各级精品课程的网址链接,从而实现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共享,可以克服静态网站制作、应用、管理等诸多弊端。一是学校统一配置服务器,统一实施网络管理,技术管理、技术维护得到加强,具有统一的管理机制,便于学校实施统一的规划和宣传力度,统一考虑制作质量,便于开展各级课程的评价、评审工作,有利于课程的长远建设。二是课程自身的教学管理。平台自有的教学管理功能,为课程的教学管理提供方便。比如,用户可以分级为学生、教师、管理员、访客等,给各级用户赋予不同的权限。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开展网络辅助教学,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及时与更新教学资源信息、作业,批改作业、测试等教学活动;通过答疑信箱、师生园地(BBS)等互动交流空间,课程老师定期与学生进行在线交流,为学生答疑解惑,使得精品课程真正用于教学,克服课程建设与教学应用脱节、与人才培养目标脱节的弊端,使精品课程收到更加显著的教学效果。三是有利于课程内容更新与维护。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备课功能,教师可以随时自主修改、调整与更新课程内容,控制课程内容的;课程组成员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课程内容的建设上,无须关心网站的技术问题,一定程度上有效解决技术瓶颈问题。四是协同工作。基于网络教学平台,教师、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学生用户可以协同工作,发挥各方面能动性和参与机制。
3.健全动态的检测机制,完善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监督检查机制。完善的精品课程监督检查机制是提高精品课程网络资源服务质量的根本保障。这不仅需要得到精品课程所在学校的进一步重视与支持,需要“国家精品课程”荣誉获得者的进一步努力与投入,还需要教育主管部门通过健全现有的精品课程教学网站的动态监测体系,从外部推动此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动态监测机制不应只局限于网站访问的连通性,而应扩展到资源更新率。针对不同的监测内容,监测的形式也应该多样化。因此,建议现行评审体系纳入网络资源建设及应用状况的考评指标,各参评课程除提供现有参评材料外,还必须提供网站运行、课程连通、基本维护以及网上资源的点击率、访问IP地址数、PV流量、资源更新、学生对课程的应用状况及具体效果的反馈信息等,从而避免评审前突击建设、评审后疏于管理的现象。
4.积极推进精品课程建设的知识产权保护进程。一门精品课程的“出炉”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是经过了制作、修改、完善、评选等过程的历练才形成的产品,凝聚了整个课题组老师的辛勤劳动和心血,是大家智慧和经验的结晶。这样一件好的产品难道就是为了让其“养在深闺无人识”吗?肯定不是。为了让精品课程的“优质”资源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可以在课程网站入口设置“公众网”和“教育网”两类,网站内容根据入口不同而有差异。在“公众网”,公用性资源可以互相开展共享活动,扩大资源利用的受益面,同时可通过适当的方法进行保护,使大家能够看到精品课程的内容,却不能过度下载。而在“教育网”,则可以开展校际资源共建共享合作。学校有特色的、自创的、有知识产权的资源可以推介给兄弟院校使用,象征性收取一定费用。还可以开展一些相同专业课程的资源共建共享合用,统一规划,分工建设,共用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这样,既避免了商业用途的恶意下载及使用,又可以在各教学院校间进行学术交流,从而达到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03]1号)[Z].2003-04-08.
[2]国家精品课程支撑网站连通情况的抽查报告[EB/OL]. schoolsports.com.cn/info/info.asp?info_ID=6440,2005-12-20.
[3]张艳萍,隋清江,张进宝.精品课程的网络资源建构问题初探[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4(5).
[4]娄道凯,孙光国.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加强精品课程网络建设[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5(4).
[5]施晓秋,薛伟.精品课程共享资源建设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5(1).
[6]谢幼如.广东高校基于网络资源利用的课程教改试验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5(5).
[7]谢幼如,何芳.高等学校基于网络环境的教改研究与实践[A].第七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论文集[C].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8]唐俊英.从国家精品课程政策看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J].教育与职业,2006(21).
【关键词】职业教育 微型移动学习 微课程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科研课题《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一体化研究》(项目编号:SGH12582)的研究成果。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移动计算技术的迅猛发展,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的普及,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微型移动学习成为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微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成为推动教育理念改革,促进教学模式创新,引导资源共建共享的重点问题之一。本文从学习环境、学习资源、支持体系三个方面分析微课程资源建设的方法和机制,为促进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提供思路。
研究的理论基础
1.微型学习
微型学习是一种借助于新媒介生态系统(如微博、微信等),基于微型内容和微型媒体的新型学习。微型学习表现为学习时间微型化、学习过程灵活多样、学习内容段落较小、可用终端媒介多样化、微型学习的环境复杂化。
2.移动学习
移动学习是利用无线移动通信网络以无线移动通信设备(如智能手机、PDA等)获取教育信息、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的一种新型数字化学习形式。
3.微型移动学习
微型移动学习是微型学习和移动学习相互融合的结合体,它利用移动设备作为学习的载体,按照一定的教学规律,开展教学活动,教学内容主要是以数字化信息资源为主。
4.微课程
微课程是按照课程特点及学习规律形成的独立的、集中主题的微型学习资源,可在计算机或移动设备上运行,供学生随时随地学习。
微课程资源的设计模式
微课程资源开发以微型视频作为核心教学资源,资源提供者必须根据不同学习对象、不同学习需求进行完整的教学设计,并根据教学需求、资源应用、学生反馈等情况动态更新学习资源。因此,微课程资源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学习环境;二是学习资源;三是支持体系。其中,学习环境是基础,是微型移动学习的硬件平台,主要包括无线通信技术、移动计算技术和移动数据库等相关技术;学习资源是核心,是微型移动学习的软件平台,主要包括学情分析、课程规划、资源设计等内容;教学支持服务体系是支柱,是微型移动学习的辅助系统,主要包括学习辅助工具、支架与路径、同步与异步讨论与协作、不同层次的练习与反馈等问题。具体的微课程资源设计模式,如图1所示。
高职院校的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1.学情分析
⑴学生能力分析
信息时代的知识内容更新频繁,需要学生随时了解,微移动学习可满足学生的移动学习需求,但是,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存在很大差别。第一,学习知识。高职院校的学生通过阅读或浏览的方式来实施知识的获取,如学生为具体工作而开展的学习,或是为提高工作效率而拓展学习等。第二,提高技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迫使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
⑵学生习惯分析
首先,高职院校的学生入学成绩低、基础相对较差、生源类型层次复杂、学习能力不强,对专业知识的接受存在一定难度。其次,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不合理,很多学生难以抵挡手机等移动设备的诱惑,利用手机阅读微博、微信、网上购物、网络游戏等,严重影响课堂的正常教学。最后,现代社会很多领域、很多岗位需要具有广阔的知识平台、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多种技能的人才。高职学生的零散时间和片段时间较多,作为成年人自觉学习和想要了解的知识领域很宽,课堂授课内容无法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和就业需求,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相关知识。
2.课程规划
⑴核心课程分析
根据学校的办学特点,以及未来的发展规划,确定本校的核心专业和一般专业,核心专业中的核心课程,分析核心课程的知识重点、技能难点,确定出微课程资源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按照分步、分批建设的原则,进行资源建设。
⑵课程知识解构
梳理核心课程的知识内容,按照工作过程将课程内容解构,划分成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若干知识单元。每个知识单元由若干模块资源构成,模块资源之间呈现松散的知识关系,可封装成一个知识单元,提供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内容;不同的知识单元呈现松散关系,但必须体现一定的知识关联,形成一个连续的知识结构,模块资源要有鲜明的主题,可激发学习者的兴趣。
⑶整合课程群
为了促进信息技术与高职教育深度融合,教师要处理微课程与传统课堂的关系。微课程要以课堂教学为基础,利用微课程简短、灵活的特点,应用到课程引入、核心概念简述、操作过程演示、课后练习等方面。在此基础上,将微课程根据课程知识脉络进行组织与整合,形成完整的课程知识框架。最后,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确定专业课程体系中各课程的先修后续关系、课程之间的知识互用关系、理论实践关系等,构造资源完备、脉络清晰,具有良好导学、助学功能的专业课程群。
3.资源设计
⑴内容设计
微课程资源设计的关键在于内容规划的合理性,主要包含文字、图片、音频、动画以及视频等。首先,将知识点、技能操作点细化分解成一系列知识单元,以相对独立的模块形式呈现,用文字、图片、音视频或动画等形式编辑内容。其次,进行知识点、技能点资源的关联开发,开发的知识点和技能点模块相互之间有隐含的逻辑结构,为学生提供完整的知识框架,实现资源库有序丰富、有序存储、有序访问、有序利用。
⑵活动设计
微课程资源开发的关键在于交互式学习过程,为了方便师生之间交流互动,在学习平台上构建讨论交流区,学生在平台上交流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发表建议和意见。同时,学习平台的资源应持续更新,使学生保持新鲜感,不断激发学习兴趣。
⑶媒体设计
首先,针对不同的学习目标以及学习内容,微课程资源的媒体形式存在差异。一是知识点的说明采用文本形式,简单明了;二是口语交流采用音频方式,易于模仿;三是设施设备等采用图片展示,形象直观;四是操作技能采用视频以及动画等多媒体方式,方便重复学习。其次,学习资源程度不同,选取的媒体形式存在差异。
微课程资源教学支持服务体系
1.建立多元化的微课程评价反馈体系
系统性的微课程资源需要经过同行教师、学生和企业兼职教师进行评判、实践,并在交流和应用中不断对微课程进行完善,特别要关注与其他点状的微课程资源建立网络连接,并随着教学需要与环境发展不断发展与充实网络结构,这样的教学资源以及课堂教学才会充满生机。
2.建立科学的学分奖励制度
首先,学院要制定并实施《学分制学籍管理办法》、《学分制选课管理规定》等相关管理规范,逐步建立起具有学院特色的学分制运行管理与调控模式,确保学分制的顺利运行。其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特长的发挥创造良好的条件,将有利于提高职业素质和创新精神的课外活动与学分挂钩;将学分制度与证书制度相结合,通过参加职业资格考试,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替代教学计划相应课程的考试及学分;学院要建立微课程资源考核管理、评价制度,鼓励学生自学微课程资源获得奖励学分,亦可将此部分学分来冲抵选修课学分。
3.健全微课程资源开发管理机制
首先,为了提高微课程资源开发效率,学院要坚持开放、共享的原则,主动与兄弟院校、教育企业、培训机构等多样化的、具有相应资质的微型移动资源提供者进行深度合作,共建共享微课程资源。其次,学院加强微课程项目监督检查管理力度,项目立项后,资金保障及时到位,资金使用合理透明;加强项目过程性管理,实施初期立项、中期检查、后期验收,确保微课程资源开发质量。最后,积极鼓励教师参加信息化大赛、多媒体课件大赛等全国性资源建设竞赛,对获奖教师给予物质奖励,甚至与职称评定相结合。
微型移动学习平台建设
建立微课程资源硬件平台,完善微课程资源网站,通过相应的网站功能模块来实现。同时,教学支持服务还要增强师生之间的在线同步、异步交流工具的使用,让学生的学习可以无处不在,使得课上的正式学习与课外的非正式学习统一、连续。
结束语
信息技术和高职教育的融合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微型移动学习适应了现代社会的互联网思维方式,微课程资源建设在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中初见成效。如何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微课程资源,将是高职院校教师不断探索的主题。
参考文献:
[1]华传强:《移动学习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研究》,《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第12期。
[2]李远:《移动学习视角下微型学习视频资源设计研究》,《软件导刊》2013年第12期。
[3]秦学礼:《移动学习对高职教育的影响和对策》,《计算机教育》2013年第10期。
[4]夏海静:《移动微型学习――高职生非正式学习的新途径》,《职教论坛》2012年第10期。
[5]姚月霞:《手机媒体对提高高职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性研究》,《职业教育》2014年第7期。
[6]李娟:《基于微型移动终端的非正式学习研究》,《现代教育技术》2009年第7期。
[7]夏春红:《移动学习的资源整合在终身教育中的应用研究》,《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12年第7期。
[8]王佩楷:《基于移动终端的高职共享型教学资源建设探析》,《福建电脑》2014年第6期。
[9]穆肃:《微型学习理论指导下移动学习材料设计的研究》,《现代远距离教育》2010年第2期。
[关键词]资源共享课 电工及工业电子学 知识模块 知识点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6-0064-02
2012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旨在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是指以高校教师和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学习者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等各类网络共享课程。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电工及工业电子学课程凭借多年的教学探索和教学实践的积累,于2013年获批辽宁省第三批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论文中介绍了本课程资源共享课的建设思路、结构及在制作资源共享课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一、电工及工业电子学课程资源共享课的建设思路
电工及工业电子学课程隶属于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2003年被评为辽宁省精品课程。课程的目的与任务是使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和步入工程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资源共享课的建设思路是秉承实现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享,遵循课程的教学规律、认知规律,更好地满足学习者和教学者需要。力求自然、专业、循序渐进、充满激情,录制图像清晰,视频字幕清晰,声音清楚,并配以详细、完善的各个知识模块和知识点的教学资料素材,使资源共享课所有的素材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可见,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求一个教学团队合理分工,互相配合。
二、电工及工业电子学课程资源共享课的结构设计
电工及工业电子学课程共享资源体系是由知识模块组成,而知识模块是由若干个知识点组成。合理、清晰地切分知识点对整个资源共享课建设来说显得尤为重要。针对每个知识模块和知识点要从几个方面来编辑、整理相应的资料。每个知识模块包含十个标签,它们分别是学习目标、学习指南、知识内容、练习、实践、作业、测验、案例、常见问题和知识结构。知识模块的架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
■
理论目标
1.了解电路的概念和主要物理量;
2.了解电路模型的概念和理想电路元件的特性
图1知识模块架构示意图
每个知识点包含六个标签,分别是内容、练习、测验、案例、资源下载和扩展学习。知识点的架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
■
一、电路
电路就是电路的通路,它是为了某种需要由某些电工设备或电器元件按一定方式组合起来的实体。
电路由电源、负载及中间环节三十部分组成的:电源是提供电能的设备;负载;是取用电能的设备,而
图2知识点架构示意图
三、 电工及工业电子学课程资源共享课的建设
(一)知识模块、知识点的切分
电工及工业电子学课程以知识模块和知识点组织课堂录像、课件、练习和作业等全部课程资源。针对本课程的课程体系,合理、科学地切分知识模块和知识点。以选择的一本教材为主,根据教材的章节来划分知识模块和知识点。只有合理的划分,才能保证后续文档的制作都能围绕着同一个知识模块和知识点展开工作,否则,一旦修改知识模块和知识点结构将使得大量的资料编辑工作要重新进行,浪费了很多时间。本课程划分的知识模块和知识点示意图如图3所示。
■
图3 知识模块和知识点划分示意图
(二)课程录像的制作
课程录像录制前,要认真进行教学设计,把课程特色充分体现出来。根据划分的知识模块和知识点,梳理课程讲义,制作课程教学录像时需要的课程演示文稿(PPT文档)。录像过程中不要总看PPT,一定要熟悉课程内容,表情自然,语速适中;发现讲课时出现错误,最好停下来重新录制,以免后期制作麻烦。全部视频录像完成后,要逐字认真听,注意言论和科学性错误,发现问题填写问题清单进行修改。修改后重新审核,并将PPT错误地方同时修正。
文档资料的编辑和整理工作包括课程导航、每个知识模块和知识点对应的相应资料和素材。课程导航的架构如图4所示。课程导航的每一部分都要编辑成WORD文档,然后拷贝到资源共享课制作系统中的usercontent目录下即可,按制作系统的要求,每个WORD文档的文件名都要命名为英文文件名。
■
图4课程导航架构图
每个知识模块和知识点对应的相应资料和素材的编辑与整理工作主要为WORD文档的编辑和整理,如知识模块和知识点中的非试题类标签的内容。团队教师需要针对每个标签的含义,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料的积累,整理出反映本课程特点的文档。如案例部分,需要把每个模块和每个知识点的理论和实际的应用相结合,找出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案例,从而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在资源共享课制作系统中制作这部分文档时,必须将WORD文件全部转换为要求的网页格式html文件,然后将其拷贝到对应的目录中即可。
对于练习、作业、测验等部分,首先要收集、整理与各个模块和知识点相对应的试题,这部分要注意试题的深度、覆盖面和重复性,而且要根据试题给出正确答案,解答题要给出简单、清晰的结题步骤,并按照资源共享课制作系统中提供的试题模版,制作每道试题和试题答案,使学生可以在资源共享课平台上实现在线测试。
四、结论及下一步的工作
总之,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每位团队教师尽心尽力地耐心建设,实现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享,更好地满足学习者和教学者需要。本课程的资源共享课还需要不断自查和完善,如知识模块和知识点内容还需精益求精,还要增加案例分析和进行拓展资源的建设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Z].教高厅 [2011]8号文.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Z].教高厅[2012]2号文.
[3]朱小丽,李宇宏.《国际商务单证》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探析[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