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学影像超声诊断学范文

医学影像超声诊断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学影像超声诊断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医学影像超声诊断学

第1篇:医学影像超声诊断学范文

【关键词】 超声诊断学;实习带教

超声医学是医学影像学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普通X线诊断学、核医学、介入放射学、计算机体层摄影(CT)、磁共振成像(MRI)、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SPE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PET)等构成了临床医学中必不可少的影像诊断技术[1]。

超声以其无放射性、操作简便、经济、可用于术中及床边等优点,常常成为临床上一线检查方法。与其它影像学相比,超声医学实践性更强,集仪器操作技术和疾病诊断思维于一体,需要手、眼、脑并用,因此诊断医生个人操作能力及知识结构组成决定了其诊断水平的高低。医学影像专业学生如何在实习期间提高操作能力及诊断水平,除了自身努力外,实习带教老师的教学策略是很重要的影响因素[2]。我院一直承担着徐州医学院本科、研究生的超声诊断学实习带教任务,现对教学体会总结如下。

1 目前医学影像专业超声医学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1.1 超声医学相关课程设置较少:目前影像专业广泛开展的课程仅有医学影像学、医学影像设备学、超声诊断学、X线诊断学等,超声医学课时比例仅占所有专业课课时的15%左右,比如现在所用教材《超声诊断学》第二版厚538页仅有不到100个学时,学生的实习课更为少,仅有20学时,教学效果很难得到保证。

1.2 教材的内容相对比较滞后:可供医学影像专业使用的超声医学相关教材数量较少,目前超声学科所用教材《超声诊断学》第二版已连续应用近十年,可知教材中的内容早已不能完全适应快速发展的超声医学了。一些介绍超声新技术,比如造影、三维重建、弹性成像、血管内超声、介入超声、超声靶向药物治疗等新技术、新设备、新知识的教材也较少[3]。上述新技术相关的知识学生也只是在课堂上听老师简单的介绍一下,真正能够接触到那些新技术、新知识的学生可谓少之又少。

1.3  教学过于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传统实习带教模式是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师处于主动灌输的位置,大多数学生以被动学习为主,教师提前准备好各个器官正常及异常的典型超声图像以幻灯片的形式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学习与其有关的超声理论知识,学生只需认真聆听,沿着老师的思路进行学习及思考就行了。这种教学方法枯燥乏味,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1.4  教学师资相对不足:超声医学专业无论理论教学还是见习教学师资力量都相对不足,其学历层次、知识结构、教学方式、综合能力参差不齐。通常一位见习带教老师要给一个班几十位同学同时上课,而每次上课的时间都是固定地、有限地,这样很难让每一位学生都亲自上机操作、熟悉操作方式及声像表现,从而使教学效果难以得到保证。

2  教学重点与策略

2.1 重视基础医学:超声医学是一门以形态学为主的诊断学,这就必须要求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解剖学的相关知识有所掌握,在熟悉正常解剖结构的基础上才能发现异常的情况。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对疾病的诊断至关重要,各种疾病都有其病理学改变,组织和脏器的不同病理、病理生理、解剖变化决定了超声波对其的不同反射,从而表现出不同的声像特征。一个好的超声诊断医生必须学好基础医学及临床医学,了解各科有关疾病的临床表现、主诉、体征、病程、实验室检查,才能避免出现漏诊、误诊,并能及时作出相应的、较准确的超声学诊断,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2.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只是对脏器和疾病的初步认识,他们理解不充分,也不利于长期记忆,只有安排实习课程,让学生亲自操作机器、观摩声像图像,了解不同技术检测方式的原理和应用范围,熟悉各种疾病的声像表现,才能进一步加深理解和记忆。一般来说,带教过程中,老师一边做检查一边讲解超声检查的手法与图像的内容,在学生有了感性认识后由学生自己互相检查,老师在旁边加以指导。如条件允许可以让学生直接对在医院就诊的病人进行检查,让学生试着提出诊断性意见,然后带教老师再帮忙纠正错误或进一步完善诊断结果。学生通过实例观察、具体讨论,将会启发他们的独立思维能力及增强他们的疾病诊断能力。

第2篇:医学影像超声诊断学范文

【关键词】比较影像学;医学影像学;教学

影像诊断学目的在于让医学生了解影像诊断中各项检查方法的基本原理,掌握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特点及在临床工作中的正确应用。近年来影像诊断技术飞速发展,新技术、新序列不断推出,但每种检查方法都有各自的优势与不足。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大多疾病诊断是通过多种影像手段协同完成的,这种多元化的影像诊断模式,形成了一种新的影像学教学方法——比较影像学(comparativeimageology,CI)。比较影像学是将同一疾病不同检查方法的影像特征相比较、将不同疾病间影像图像的异同之处相比较、将形态影像与功能影像相比较、将不同影像诊断方法的时间-经济效价比相比较,同时,将疾病的影像表现与临床、解剖、病理相结合,进而综合比较,它是一种能使学生了解各种影像学检查手段合理组合与使用的新型教学模式[1]。笔者在临床专业本科生的理论授课及带教实习过程中,运用了比较影像学教学法,现将应用体会总结如下:

1我国医学教育的教学模式

当今世界通用的医学教育体系大致分为“学科型”、“问题型”、“器官系统型”三种模式[2]。以学科为主的课程体系仍是我国主要的教学模式,将教学分为医学基础课、临床专业课和见习实习三个阶段。此类教学法优势在于兼顾了医学教育的基础性、应用性和系统性,方便教学的实施和管理;劣势在于各学科间缺乏横向对比、纵向联系,教与学易脱节,学生被动接收、被动记忆,虽然培养出来的学生成绩优异,但常常出现临床思维锻炼不足,在实际工作中因缺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无法胜任工作。在全球医学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国也在积极地进行探索及改革,以问题式学习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标准化病人临床教学等国际流行的教学方法在部分院校实施了探索性的开展,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影像诊断学教学中,引入比较思维模式,以期学生的知识储备、整合能力能尽快跟上对临床医生要求日益增高的社会发展需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加深学生思维的深度,以利于提高学生思考推断、综合分析能力,为今后开展临床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2比较影像学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可行性

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icturesarchivingandcommunicationssystem,PACS)的临床应用,为比较影像学教学法提供了方便条件。以数字信息对影像学图像进行保存、管理、传送、读取,同时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的联网为每位就诊患者建立了唯一的身份标识号码(ID号),患者的全部资料信息,包括影像学图像及报告、血液学检查结果、临床资料等,影像科医生可以随时调阅参考。PACS系统具有图像质量高、信息完整、传送迅捷、实时共享的优点,辅助实现了影像学各分支间的横向联系。

3比较影像学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作用

3.1学生更全面系统的掌握影像学知识

影像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影像诊断从早期单一的X线成像发展为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核医学成像等多元化的影像技术手段,放射诊断学也随之演变成为医学影像学[3]。目前医学影像学的教学主要是按照各组织系统介绍成像方法、正常及异常影像学表现,讲授过程中辅以示教典型病例影像图像,但较少涉及其他相关影像学表现,此类教学法不利于学生对不同影像手段进行系统了解。医学生是未来工作在一线的临床医生,对各类检查方法的全面掌握关系到日后是否能够正确选择并应用最有效合理的疾病诊断检查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比较教学法的应用,向学生详细介绍各种诊断方法的利弊。比如在腹部消化系统疾病的授课中,对于肝脏疾病,超声检查安全无创、费用低廉,具有可重复性,是肝脏疾病的首选检查方法,特别是对肝脏囊性病变具有较高的价值;而在肝脏实性占位性病变如肝癌的诊断及鉴别中,多排螺旋CT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检查手段,其多方位重建模式及CT血管造影(CTA)检查在肝癌的定位定性方面具有重要价值;MRI是通过利用磁共振现象从人体中获得电磁信号,并重建信息的一种成像方式,对肝脏疾病也可很好的显示,特别是在超声、CT对疾病鉴别困难时,MRI可提供更多有价值的病变信息。又如冠状动脉造影(CAG)是目前诊断冠状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的金标准,但其不能反映心肌局部的血流灌注与心肌细胞的活性,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SPECT)心肌灌注显像不仅可以诊断有无心肌缺血,而且还能判定缺血是否可逆以及冠状动脉的贮备功能,部分冠心病患者CAG结果正常,而心肌灌注显像却显示异常[4];冠状动脉CTA检查是一种无创的检查手段,可以较准确的判断病变有无及程度,需要进一步确诊或治疗者再进行冠脉造影检查,从而避免过度使用价格昂贵、有创性的冠脉造影检查。因此每种影像学检查手段在疾病的诊断中都有各自的优势及不足,在教学中比较一种疾病的不同成像技术及检查方法的优劣有利于学生全面认识、掌握疾病诊断。

3.2学生更准确地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

疾病的影像学表现具有多样性,临床诊断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异病同影或同病异影的情况,学生学习困难,往往对这种现象不知所措。应用比较影像学的方法,将影像学表现相似的不同疾病图像进行比较,列出它们的异同点,同时介绍每个疾病的特征性表现,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性思维,系统认识图像所反映的疾病的病理改变,增加学生疾病诊断能力及鉴别能力。因此在医学影像教学中介绍疾病的某种影像学表现时,同时适当介绍该疾病的其他影像学表现,归纳同一疾病在不同影像表现间相同及相异,从解剖、病理等基础医学角度,分析各影像出现的原理,此类教学法即满足了深度又兼顾了广度,有利于提高学生整体学习能力、知识水平及举一反三的能力,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3.3学生更合理地选择影像检查方法

影像检查的基本原理相对枯燥、抽象,授课难度较大,学生不易理解,难以引起学习兴趣。教师讲解过程中如果采用比较教学法可使学生了解不同影像检查方法在行业领域中的地位及价值;相对容易掌握不同影像设备的成像原理、应用范围、优势及局限性;引导他们思考临床工作中对不同疾病首选和配伍的影像检查方法[5]。放射学前辈们从实践中积累经验,总结出了一些针对特定疾病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6],如骨关节外伤性病变首选普通X线平片,必要时行CT进一步检查;颅脑外伤,出血性脑卒中患者首选CT检查;脊柱脊髓病变首选MRI检查;胆管、尿路梗阻先考虑磁共振胆胰管造影(MRCP)检查;而超声检查无创、价廉,在实质脏器病变、软组织、小器官病变、妇科病变、胎儿健康筛查方面诊断准确率高,是首选检查方式。各种影像检查价格、特点各异,X线、超声、CT价格相对低廉,特别是在进行疾病的初步筛查及急诊患者广泛应用,并被广大患者及临床医生所接受;MRI序列齐全,可兼顾形态学及功能检查,但价格略显昂贵;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可检查全身骨骼、软组织病变,尤其近年来PET/CT、PET/MRI一体化检查的推进,在神经系统病变等方面较传统影像检查手段优势更为明显,但价格昂贵且具有放射药物辐射风险。因此,比较影像学不仅是要学生们了解各类影像检查在诊断疾病中的不同价值,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能为患者选择更准确的影像检查方法打下坚实基础。

4应用比较影像学教学法时教师应注意的问题

医学影像学是一门发展迅速的应用性学科,在实际教学中引入比较影像学方法会给从事影像学教学的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首先,作为影像医学授课教师不但要具备全面的影像医学专业知识,包括X线、CT、MRI、超声、核医学,还必须具备较丰富的临床及病理等相关知识,并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明确进行比较的目的和意义,有计划地准备相关影像学资料,重点突出。受课时所限,对于在临床上应用价值不大或已被证实不适用于当今诊断要求的技术内容,教师授课时只做简单介绍,这样既可以减轻学生学习压力又能突出教学重点[7]。最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的比较分析各种影像检查手段的特点、优势与不足,根据疾病特点总结不同疾病首选的影像诊断方法,使学生加深对疾病的认识,培养综合分析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医学影像学科教学质量的目的。综上所述,将比较影像学应用到医学影像学教学工作中,利用其比较性、综合性等特点,将有助于学生更全面系统的掌握影像学知识,更准确地诊断和鉴别诊断疾病,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成为临床医生后,更合理地选择影像检查方法。希望我们的教学经验对各医学院附属医院、教学医院更新教学观念,建立适应时展要求的医学生培养机制做出绵薄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吕富荣,吕发金,肖智博,等.医学影像学教学中比较影像学的重要性[J].医学教育探索,2009,8(2):177-178.

[2]张传标,路学一.当前国内外医学教学改革的现状比较分析[J].医学教育管理,2015,1(3):174-178.

[3]关泓.比较影像学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应用[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1,27(3):111-113.

[4]谭天秩.临床核医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24-452.

[5]倪雪君,成建萍,谢阳桂,等.比较影像学在超声诊断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交通医学,2012,26(5):513-514.

[6]高艳,李坤成,杜祥颖,等.医学影像学教学中比较影像学的重要性[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1):79-80.

第3篇:医学影像超声诊断学范文

【关键词】 临床医学专业; 医学影像学; 教学计划; 教学质量; 改革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medical imaging in clinical medicine.Methods Based on the internet information resources and investigation on teachers and students from 3 Sichuan provincial western medicine colleges and other 23 universities selected randomly in China,we analyze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to medical imaging teaching quality such as teaching scheme and methods,textbooks and servicing facilities,students number of the class,intracourse teaching and examination methods,etc.Results Problems of medical imaging teaching exist in China,such as too large number of students in one class and relatively lack of servicing facilities,contradiction among few teaching hours and high requirements,simpleness of test mode,etc.Conclusion According to the teaching character,educative purpose and realistic situation,we should immediately transform teaching idea and advance teaching reform.

【Key words】 clinical medicine; medical imaging; teaching plan; teaching quality; reform

医学影像学是临床其他专业重要的支撑学科,值得临床专业学生深入学习领悟。医学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国内高校医学影像专业的不断壮大,理应更好地促进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影像学》教学工作,但现实状况可能并非如此。因此,为了解本课程教学现状,我们抽样调查了部分医学本科院校,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了质量改进措施。

1 材料与方法

将我国西医类本科医学院校无序排列编号(不含四川省属3所院校),用随机数字表法,抽取其中的23所(约占1/3)。结合网络信息,对该23所院校及四川省属3所西医院校(共26所)的相关教师、近2年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36人)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班级人数、课程教材、教学条件、教学计划、见习安排、教学方法与学习效果等。

2 结果

各校理论课教学班级学生数量为80~260人,平均约163人。安排阅片实验/见习课的学校每组学生数量6~30人,平均19人。

各院校均使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医学影像学》教材,计划总学时30~112学时,平均58.71学时,其中,理论课时15~56学时,平均33学时,阅片实验/见习课学时3~56学时,平均25.71学时。实施过程中,9所学校并未开展实验/见习课,另17所学校实验/见习课教学学时3~36个,平均7.29学时。

各院校见习课的主要内容包括了解科室环境、工作流程和影像学设备。实验课教学的主要方式仍为传统胶片实习(以X线诊断为主),有3所学校同时使用PACS辅助实验教学。无院校常规使用CAI电子教材辅助教学。

各院校均使用多媒体教学,1所院校在理论课教学中全程尝试了参与式教改手段,实验课教学的主要方式依旧是教师讲授和答疑。9所学校考核了学生实际阅片能力,其中,8所学校以胶片或PACS方式考核,1所学校以试卷和图像投影相结合的方式考核。

36名被调查学生都认为该课程理论抽象,不易理解,66.67 %的学生在课程学习结束后仅能分析简单的胸部和骨骼X片。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都不够满意,认为学习效果中等、较差、很差的比例分别为55.56 %、33.33 %、11.11 %(合计100 %)。

3 讨论

3.1 教学效果整体评价

学生反馈意见表明,学生对本课程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刻,实践能力很弱,整体教学质量不容乐观,难以达到所用教材“教师易教,学生易学”的目标。

3.2 影响教学原因分析

3.2.1 教学任务重 与学科发展同步更新的《医学影像学》,是教育部确定的国家级规划教材,包含X线、CT、MRI、超声、介入放射学的最基本内容,共六篇二十一章。为缩小篇幅,删减了解剖、临床与病理等基础内容,知识连贯性难免减弱。在省略疾病诊断各论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比较影像学的内容。为了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图像、综合分析疾病的能力,教材配备了CAI教学光盘,并推荐了其他28种电子教材供学生参考使用[1]。因此,该课程内容多而复杂,教学任务十分繁重。

3.2.2 计划课时少 早期《X线诊断学》内容单一,理论与实验课一般以1∶1的比例设计约60学时,另有1~2周的见习课,授课计划条理清晰。目前的《医学影像学》内容至少需要在原先基础上成倍增加课时才能保证教学质量,与目前总平均58.71学时的计划反差巨大。

3.2.3 学生数量多 平均每班163名的学生数量,显著增加了目前高度依赖PPT的理论课程教学难度,实验/阅片课程更是难以开展[2,3]。

3.2.4 教学设施差 以往胶片式的实验课方式和场所早已不能满足现实需求。在PACS广泛用于临床的今天,运用PACS开展影像学实验教学已成为必然的趋势[4]。由于经费紧张,目前国内还没有一所院校建立了可以基本满足临床医学专业学生需求的PACS教学实验室。

3.2.5 教学手段少 目前,国内影像学教改研究极其缺乏,启发式教学方法虽有引用,但仍不规范,而网络教学和电子教材的使用也不普遍,于是,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用PPT讲授理论并展示影像学图片的理论与实验阅片相混杂的教学手段渐成主流[58],其效果有待考证。由于配套CAI光碟的内容与教材图片相同,其教学辅助作用同样不明显。

3.2.6 考核方式旧 考试是指引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的有力手段,在影像学实验课教学陷入困境的状况下,陈旧的理论为主的考核方式将进一步误导学生的学习目标,限制大学生自学能力的充分发挥。

3.3 教学质量改进措施

从长远来看,只有提高人们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进而增强师资力量,改善硬件条件,调整课程设置[2],才能最终改进其教学质量。目前,教师应该重视先进教学方法的合理引用,提高大班理论课教学水平;勇敢探索简易有效的实验教学方法和内容体系;大胆改革考试形式和内容,引导学生自学“三基”重点内容[9,10]。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影像学》的教学工作终将再度受到人们的重视,发挥其“融众多基础与临床医学知识于一体”的优势,为我国优秀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吴恩惠.医学影像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

[2] 周杰,虞春堂,温志波,等.影像诊断学课程中使用多媒体课件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0,5:4647.

[3] 伍红霞,梅徽.改革教学方法,提高诊断学教学质量[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7(8):202203.

[4] 彭鹏,邱维加,唐海民,等.基于PACS的网络教学在医学影像学实习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1):193194.

[5] 袁蕙芸,谢宗豹,陈佩.临床医学创新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4,5:5153.

[6] 夏红梅,高云华,钱频.超声心动图学教学体会[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09,11(1):7172.

[7] 梁东群,孙磊,汤艳萍.多媒体教学在医学影像教学中的应用体会[J].医用放射技术杂志,2006,5:1213.

[8] 姜新雅,仇斌,廖伟华.多媒体在医学影像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医学临床研究,2007,24(5):859861.

第4篇:医学影像超声诊断学范文

一、自我分析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没有瑕疵的玉就不是美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我当然也不例外,所以我必须对自己的优缺点有清醒的认识。

(一)、我的优点

1、乐观向上、大方开朗、乐于助人、积极进取。

2、善良、有爱心,待人热情、真诚。

3、有良好的道德素质,责任心强,尊敬师长,团结同学。

4、工作认真负责,能吃苦耐劳,艰苦奋斗,有团队精神。

4、细心谨慎,总是能发现别人发现不到的细节,防患于未然。

5、擅长手工制作,热爱生活。

6、兴趣比较广泛,对事物的接受能力强。

7、忧患意识较强,做事情计划性较强。

(二)、我的缺点

1、 注意力不集中,有时做事不能一心一意。

2、 有时侯比较固执,比较倔强,不见棺材不落泪。

3、 有时候优柔寡断,犹豫不定,做事不够干脆利落。

4、 容易被日常生活中琐碎的小事乱了阵脚,进而影响更重要的事情,分不清主次。

5、 太在乎别人的评价,意志不够坚定,不够坚信自己。

6、 我的字写得不好,这也是一个缺点。

7、 有时会很懒,以自我为中心。

8、 社会实践的经验还不丰富,对许多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够,且没有积极地去学习。

(三)、决心

将不足改善,让优势发扬!

(四)、格言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观天外云卷云舒。

二、环境分析

(一)、家庭分析

我出生在西北陕西宝鸡的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家里世代以种地为生,家庭条件一般。之所以选择医学这条道路,主要是因为家里人觉得医生是神圣而崇高的,而我本人又善良热心,喜欢帮助别人,所以就来到了医科大,走上了这条漫长孤独而又欣慰的医学之路。

(二)、学校分析

我就读于河北医科大学临床学院,河北医科大学位于河北省省会石家庄市,是一所具有百年历史和优秀医学教育传统的省属骨干大学,其前身是1894年清政府批准建立的北洋医学堂。1995年5月,由原河北医学院、河北中医学院、石家庄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新的河北医科大学。2005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目前,河北医科大学已成为集西医、中医、药学等学科专业为一体的综合性医科大学。河北医科大学具有较完善的办学条件。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第二医院、第三医院、第四医院、口腔医院等5所省级医院为直属附属医院,共开设病床8810张。河北省人民医院、唐山工人医院等14所医院为河北医科大学非直属附属医院,此外,学校另有60余所教学医院和实习基地。河北医科大学不仅是河北省的医学教育、医疗救治中心,也是河北省的医学研究中心。近年来,河北医科大学已成为河北省对外文化、学术交流的一个重要窗口。

(三)、社会分析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环境污染、食品安全、高压力等问题,导致病患人口数量持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医疗服务越来越成为必需。2011年我国执业(助理)医师为246.6万人,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为1.82人,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每千人口执业医师数还有较大差距,并呈现结构性失衡。可见中国医生还是很少。

三、职业分析

(一)、主要课程

系统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微生物与免疫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药理学、物理诊断学、实验诊断学、卫生学、内科学、外科学、神经病学、妇产科学、儿科学、耳鼻喉炎学、眼科学、医学心理学、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医学影像物理学、人体断面解剖学、医学影像设备学、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医学影像诊断学、肿瘤放射治疗学、超声诊断学、影像核医学、介入放射学等等。

(二)、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德高医精、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毕业后能在卫生医疗单位从事医学影像诊断、介入放射学和医学成像技术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医学专门人才。

(三)、基本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受到常规放射学、ct、核磁共振、dsa、超声学、核医学影像学等操作技能的基本训练,具有常见的影像诊断和介入放射学操作基本能力。

(四)、就业前景

该专业学生毕业后,可报考医学影像学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继续深造;可在各级各类医院、高等医学院校等部门从事医学影像诊断、放射治疗、教学、科研等工作。

(五)、就业现状

1、毕业人数在增加,就业难度逐渐加大

2、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

3、毕业生供需矛盾

(六)、理想

1、短期学业目标:完成大学所开的专业课程,做好在医院的实习工作,获得医学影像学专业学士学位毕业证。

2、长期学业目标:考取执业医师资格证,考取大型医疗器械上岗证以及相关的上岗证,争取进入三甲医院。

3、人生理想:成为引领时代的影像高级技师、执业医师。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争做一名对社会有用的好公民。

五、结束语

计划固然好,但更重要的,在于其具体实践并取得成效。任何目标,只说不做到头来都会是一场空,只有实践的目标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然而现实是未知多变的,定出的目标计划随时都可能遭遇问题,要求有清醒的头脑。其实,每个人的心都有一座山峰,雕刻着理想、信念、追求、抱负;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森林,承载着收获、芬芳、失意、磨砺。一个人,若要获得成功,必须拿出勇气,付出努力、拼搏、奋斗。成功,不相信眼泪;成功,不相信颓废;成功,不相信幻影。未来,要靠自己去打拼!

作为医生这个特殊的行业,实践能力更是我们锻炼的技巧,所以要加强实践。在学习之余,给自己找个医院实地观察和学习,很多临床经验是我们在书本上学不到的。

对于工作后的我们,更应该发挥自己的长处,利用我们的知识和行动服务于病人,并虚心和老医生学习临床经验,医生是个要不停学习的职业所以我们不可以放弃学习的时间,利用自己的年轻给自己充电。包括: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组织能力、交往能力、管理能力、综合能力、创造能力,等等。

总而言之,我们应该珍惜青春时光,用知识和能力武装自己,为自己的未来做好准备,迎接每时每刻的挑战!学院:河北医科大学临床学院

专业:医学影像学

班级:2011级影像班1小班

第5篇:医学影像超声诊断学范文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让医疗影像的区域共享得以实现。PACS从科室、医院逐渐向外延伸,走向区域。区域PACS的出现,以及在其基础上的医疗信息共享和医疗行为对平衡医疗资源、缓解“看病难 ”问题等均有积极意义。

目前,国内多地都在进行区域PACS的尝试,借鉴现有的区域PACS模式,探索适合自己的区域影像协同模式,是各地方医疗行政部门和大型医院都应考虑的问题。

医学影像的发展

1895年,德国一位叫伦琴的科学家发现了X射线,他当时一定没有想到这个发现日后对医学发展的巨大推动。不久后,X射线即被用于人体疾病的检查,形成了传统的X线诊断学,奠定了医学影像学的基础。

20世纪50年代~60年代,随着超声和核素显像技术的日益成熟,出现了超声成像和γ闪烁显像。20世纪70年代末,CT、MRI和ECT的出现,医学影像学检查手段、检查技术和检查内容都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医学影像图像由过去的单一方向、单一角度观察转变为多角度、多方位观察。

融合,是近年来医学影像学领域的一个热门词汇。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院长、前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主任委员郭启勇说:“医学影像过去想融合,现在在融合,未来被融合”。融合,已经成为医学影像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华医学会副会长戴建平也曾指出,影像融合需要更好地融合包括X 线、超声、核学、光学和成像在内的各种医学影像诊断技术,充分发挥不同影像技术的作用和优势,弥补了单项检查成像的不足。

随着科技的进步、设备的更新换代,PACS本身的概念也在经历着变化。PACS是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的简称,翻译过来是医学影像存储通信系统。这个词由心血管放射医师Andre Duerinckx博士在1981年使用,1983年发表。从字面上看,当时的PACS只是影像的存储和传输。

到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应用软件、图像处理软件技术的发展,专业医用显示器被发明出来,医生可以不用把影像打印出来,直接在电脑上进行影像诊断,PACS增加了诊断的功能。上世纪90年代末,PACS又实现了影像三维后处理的功能。至此,现代PACS系统事实上具有影像存储、影像传输、影像诊断和影像后处理等四种功能,已远远超过了当初简单的存储和传输功能。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曾在2009年《关于医学影像诊断系统等产品分类界定的通知》,其中对“医学影像诊断系统”的界定如此描述:对于符合DICOM标准的医疗设备的图像进行获取、显示、存储、图像分析和处理、三维图像提取和重建、打印及传输等功能的软件。作为Ⅲ类医疗器械管理。

从以上界定可以看出,“医学影像诊断系统”更接近现代意义上的PACS的定义。因PACS处于信息学和影像学的交叉地带,双方都试图从自己的角度对其进行概念阐释,但到目前为止似乎还未有一个彼此都认可的定义。

结合以上所述PACS的功能衍进,本刊认为可以对现代PACS系统进行如下定义:可以实现对符合DICOM标准的医学影像的分析、处理和诊断,并可以进行图像三维后处理的医学影像系统。

与区域PACS相关的几个定义

PACS行业已经在全球发展了数十年,期间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变化,从最初的单机版PACS系统,到科室级PACS系统(Mini PACS),到全院PACS系统(Enterprise PACS),目前正朝着区域级、甚至国家级PACS系统(Regional PACS)的方向发展,这一发展趋势一方面是由医疗影像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所推动,另一方面也符合我国卫生部“十二五”新医改政策中建设区域医疗中心、加强跨医疗机构协同合作、影像检查结果互通互认的要求。

随着医学影像检查设备的飞速发展和普及,在日常诊断过程中各类影像检查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随之而来的是医学影像数据量的急剧增长,据相关机构的统计,影像数据量已经占到整个医院业务数据量的80%以上,这就对医学影像数据的传输、存储、管理和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看到在过去的几年间国内越来越多的医院都已经或计划建设本医院内的PACS/RIS系统,实现本医院内的医学影像及相关医疗数据的数字化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共享,利用数字化、信息化的手段改善影像检查工作流程、提高影像诊断服务质量、提升医院影像业务的整体效率。

与此同时,随着国家新医改政策的推进,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浪潮扑面而来,作为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组件之一的区域PACS系统的建设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全院PACS系统在医院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相似,区域PACS系统的建设也是整个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支柱之一。

区域PACS目前还尚未有一个明确的定义,结合上文PACS的定义,本刊拟对区域PACS进行如此定义:覆盖多家医疗机构的,可同构也可异构的,能够实现区域内患者影像资料的统一管理,实现区域内规范的医学影像服务,包括存储、调阅和重现。支持远程医学影像业务,是区域卫生信息系统的组成部分。

与区域PACS相关的定义包括远程医学和远程放射学。勃兰斯敦(Prestom)对远程医学作了如下描述:“远程医学是利用远程通讯技术,以双向传送数据、语音、图像的方式开展的远程医学活动。”

第6篇:医学影像超声诊断学范文

关键词:PACS系统医学影像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295-01

PACS(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 影像储存与传输系统),将医学图像资料转化为数字信息,通过高速计算机设备及 通讯网络,使图像资料得以有效管理和充分利用。在更好地为临床医疗服务的同时,也为医学影像学教学提供了更先进的手段。

1PACS 系统的工作原理

成像设备(获取图像的计算机) 得到图像文件后,通过文本信息的描述进入数据库系统、进行图像文件归档与控制,最后数据图像在显示工作站自由显示。图像显示工作站是PACS 系统的窗口,也是医学影像诊断的基础,它为用户提供良好操作界面,实施图像(组织、测量、文档处理等) 多种操作。网络是PACS 系统信息流动的通路。

2PACS系统的主要构成

2.1图像输入部分:图像输入采用两种方式,通过采集工作站将CT、MRI、DSA、CR、DR设备输出的视频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并符合DICOM3.0标准格式以及由DICOM3.0接口直接进行数字信号传输。对图像可以进行静态及动态采集,将采集来的CT、MRI、DSA、CR、DR图像有选择性地上传至数据库服务器。

2.2图像数据库:图像数据库用来存储和管理图像数据,分为短期存储和长期存储两种。

2.3图像数据通讯网络:在影像科内部采用局域网。

2.4图像处理工作站:图像处理工作站具有图像后处理、图像显示、局部存储及各种操作控制功能。它由处理机、图像显示缓冲存储器、高分辨力显视器、文字显示器和局部图像储存器组成。

3利用PACS进行超声诊断学教学的优越性

3.1PACS系统有利于教师备课和多媒体教学。传统影像学实习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文字说明形式的授课、临床实习和考试组成。其准备工作耗时长、影像教学图片质量不佳、数量少,难以使人产生兴趣,特别 是无法解决复习图片的困难。现在,利用PACS系统强大的查询功能,采用简单便捷的系统分类和病名关键词查 询方式,可以直接从PACS系统调取符合教学要求的图像,完成医学影像学专业和 非影像医学专业诊断学课程多媒体幻灯教学课件的制作,极大地缩短了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周期。通过PACS系统直接处理制作的多媒体幻灯课件与利川扫描仪或数 码相机获得的图像相比,避免了因扫描仪亮度、数码相机像素、胶片影像质量、 背景灯完度和均匀度,拍摄位置、角度等因素造成的信息丢失和图像变形,减少了操作步骤,提高了课件制作的质量和效率。也给教学人员集体备课、讨论、检查和修改教学内容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节约了时间。教学的结果显示,多媒体教学受到普遍欢迎,它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课上记、课后背的教学模式,特别是针对超声影像学科直观形象、空间立体感强的特点,调动了学生的多感官学习,具有获取知识量大、重点突出、有利于专业技能的掌握等特点,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以提高。

3.2PACS系统使学生的学习更主动、高效、灵活。PACS系统以其新颖的形式、多变的字体、丰富的图片、活泼逼真的动画形象,表现力和感染力强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枯燥的医学影像教 学变得生动活泼,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根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像的具体情况,快捷方便地调用和同时显示,学生能在较短的单位课时内,获取较大量的图文信息,可高效率地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和读片能力。利用PACS系统形象化教学变死教材为活教材,提高记忆效果和理解力。对于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及抽象、不易理解的内容或难理 解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适当地表现出来使其形象化。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去进行概念理解就会产生前所未有的效果。教学课件可反复播放,部分学生可将其内容拷贝后课后复习、归纳、总结,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在传统的放射诊断学教学中,小班阅片实习课占较大比例,是学生巩固、复习所学理论及提高实际阅片能力的重要一环。但老师每次上实习课时必须提一大堆体积大,重量可观的教学片,同时在新的形势下,伴随大学扩招,各专业各年级的学生人数大幅度增加,而教师人数明显不足,客观上不可能再沿续“小班讲课和实习”的老路。PACS系统出现后,实习时学生可直接在与PACS联接的电脑上进行操作,极大地提高了阅片实习课的效率。依靠PACS网络,我们可以方便地从其他地区和院校的影像数据库中找到我们需要教学病例资料,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教学资源中的病例自测题库可供学生加深课堂印象,及时评价并提高教学或自学效果。

4PACS系统应用于医学影像学教学的展望

首先,对授课教师计算机技能及PACS技术的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多数课件 是由教师自己制作,收集,由于受各种因素的限制,课件的质量还有待于提高,这就需要教师努力钻研计算机技术,使课件设计制作水平不断提高。其次,利用PACS系统教学具有集成性、可控性、立体化和非线性化等特点,是对传统教学观念的挑战。许多老师难以把握教学方法,出现了坐在电脑前机械地点击鼠标,向学生朗读课件内容的情形,影响了教师的发挥和与学生的交流。因此,运用 PACS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结合,注意调节课堂气氛,使教师和学生形成互动,从而提高授课效果。再次,PACS系统的广泛用还需要从硬件上进一步支持。

总之,这种现代化的教育方式解决了传统教学面临的弊端,丰富了教学内容,彻底改革了教学手段,达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必将在医学影像学临床与教学工作中发挥愈来愈大的作用。今后,加强计算机知识的训练,改进教学方法,进一步完善硬件是我们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第7篇:医学影像超声诊断学范文

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是近年来高等教育受关注的问题之一[1]。医学与其它学科不同之处,是其实践性更强,实践教学是临床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才培养质量有着密切关系。只有根据专业的自身特点,结合培养目标,采用科学、合理、可行的方法,才能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这在其它临床医学学科专业是这样,在医学影像学专业也如此。为提高医学影像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相关教育工作者曾做过有益的探讨[2,3]。我院是一所普通高等医学院校,医学影像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高级医学影像人才。因此,如何加强本专业主要临床课程的实践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值得探索和思考。

1 加强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培养一个合格的应用型医学本科学生,使其具备扎实的基本理论知识固然重要,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样必不可少,也就是要使学生能将所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增强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众所周知,医学实践性强,尤其是进入临床主要课程学习阶段后,临床实践成为主要教学形式,这一阶段具有其自身的规律性,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具体体现,医学影像学专业也不例外。需要加强专业主要课程的教学研究,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2 医学影像学专业主要临床课程的实践教学特点

不同的医学学科专业,主要的临床课程的实践教学各有其特点。医学影像学专业主要临床课程的实践教学有别于其他医学专业的常表现为如下几方面:①教学内容需要用图片说明;②通过实验室观看教学片影像就可以达到或接近临床那样的效果;③教学片或影像资料可以从既往的片库或互联网上获得,因此,多数情况下不需要与病人直接接触,不存在因为在病人身上检查所造成的资源不足的问题;④与电子计算机技术关系密切,可以通过计算机技术、多媒体进行影像学习;⑤影像学科的工作目标多数情况下最终仍然是为临床提供疾病的影像诊断(介入治疗依然是少数),因此,书写影像诊断报告书是主要的技能之一;⑥影像技术训练可以在练习者身上进行。这就需要我们在开展实践教学时,应根据自身专业特点进行。

3 医学影像学专业主要临床课程实践教学措施的思考

3.1 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疾病的诊断过程是对具体临床现象或临床问题的分析、综合和判断、推理。临床思维活动是高级电脑和先进设备所不能取代的联系与整合过程,经验丰富的医师在收集资料时就已开始了积极的思维活动,对疾病的本质有了初步的印象。因此,实践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对医学影像学专业学生的培养同样是这样。医学影像学是利用特殊设备使人体组织器官形成影像,通过对人体组织器官影像的观察,达到诊断疾病的目的。在专业主要课程的实践教学上,应积极探索开展启发式教学的各种形式,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逐渐建立良好的影像诊断思维。比如,理论课授课,在按照传统的授课方法讲完某个疾病后,可以尝试引入临床影像实例,先介绍病例的一般情况及临床资料,然后展示病例的影像图片,根据已学的知识进行分析,提出诊断和鉴别诊断依据。通过这种接近临床真实情景的方法,可能既会加深学生对该病的记忆,同时又会对临床实践中影像诊断过程有所了解,对培养学生逐渐建立正确的影像诊断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有益的。

3.2 充分利用影像图库,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

如前面所述,医学影像学专业主要临床课程,例如《医学影像诊断学》、《影像核医学》等,通过实验室观看教学影像片就可以达到或接近临床那样的效果,因此,应该充分利用影像实验室的图片,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例如,一次见习可按两个步骤进行,第一个步骤不妨称为“授人以渔”,由教师按照教学要求把本次见习内容的影像表现进行讲解,要向学生说明疾病的影像表现没有固定的模式,讲解的只是共性的表现,要学会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比如肿瘤有大有小,影像上常表现为肿块或结节,而不应以看到某一张片的表现是这样,就认为这个疾病就是这个样子;然后由学生自己阅片、分析,教师现场答疑,这个时段要充分利用实验室的影像图库包括影像实物片和电脑上的图像,使学生充分认识一种疾病的多样表现及其共性表现。第二个步骤是在下课前教师再用适当时间根据学生在阅片过程中提出的具代表性的问题进行总结,这一过程让学生参与进行讨论。第一个步骤可能有利于系统提高学生的知识结构并且帮助学生理解,引领学生入门,因为教师作为有临床经验者,认为不复杂的东西,在学生来说就不一定是简单的,再加上课程进程中并不鲜见的上午4、5节是理论课,下午6、7节是见习课,学生来不及复习消化;第二个步骤解决了学生在观察与思考中的疑惑,甚至有的疑惑是以前教师不曾思考过的,这同样锻炼了学生,使学生能主动思考,主动查询有关资料,从被动到主动,从依赖到独立,学会互相交流,有利于提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3 根据教学进程,适时调整见习方式

随着学习的逐渐深入,累积的教学内容逐渐增多和学生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后,就应适时调整见习方式。比如,《医学影像诊断学》的见习,这时就可以尝试以临床实践中放射科集体阅片的方式进行,由教师主持,学生通过对有临床资料的病例的影像特点进行分析,提出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思路和依据,如果是单一的临床影像检查病例,还应提出下一步应考虑进行的其它影像检查方法,然后由教师作分析、点评、总结,纠正学生的诊断思维中的不当之处。这种见习方式不宜在课程刚开始时进行,因为那个阶段学生还没有知识的积累。课堂上,还应布置一定量的作业,让学生根据影像图片学习书写影像诊断报告书,使学生学会规范化影像诊断报告书的书写,以提高其临床技能。

3.4 培养学生主观思维适应客观实际变化的能力,认识学科间联系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进一步加强学习

正如上述提到的疾病的影像表现复杂多样,而且相同的疾病可有不同表现,不同疾病也可有相同表现。在临床实践中常常遇到,无论X线还是CT检查,肺部的斑片状影,可见于炎症,也可见于结核或出血、水肿及其他病变,单纯依据影像表现做诊断可能会有差错,只有通过结合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等,进行综合分析,才可能获得正确的诊断。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学会防止主观、片面或僵化的思维方法。还可以就这一问题进一步强调,医学影像学专业学生学好临床医学专业主要课程(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不仅是目前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需要,也是临床实践中影像诊断的需要。

3.5 开设第二课堂

开设第二课堂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课外不定期分批适当安排学生到附属医院放射科、超声检查室等部门观摩、学习,使学生通过这种对临床影像科室的观摩、学习,熟悉其工作流程,为日后临床实习和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更容易融入临床情景打下基础。同时通过开设第二课堂,让学生亲身感受教师在临床工作中的言行,培养学生参与临床实践的自觉性、使命感及责任感,使学生逐步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懂得在医学实践中任何事情都要认真对待,自觉把医德规范变成自己的行动。

3.6 提高学生操作动手能力

要达到这一点,就必须让学生有更多的动手操作机会。为此,除了在课程学时安排上,使本专业主要临床课程的实践课时达到或接近总课时的50%外,在教学方式的设计上,应根据具体情况来定。例如,《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这门课程,像CT检查和X线投照中的摆位,可以尝试先见习,然后进行理论课授课,最后再安排学生在同学中自己练习。同样,《超声学》的操作检查,可以尝试利用实验室的超声诊断仪让学生在同学间进行练习。

3.7 培养学生正确面对失败,学会互相交流和协作

在临床实践中,即便是经验丰富的高年资医生在诊疗中也不可能完全正确,需要从失败中不断吸取教训,才能不断积累临床经验,提高临床影像思维能力。临床工作是一项需要医师之间、医护之间进行沟通、交流、协作,才能完成的工作。我们应在实践教学中积极引导,使学生学会面对失败,学会从失败中分析原因,学会从失败中提高自己,学会互相交流、团结协作。

总之,在医学影像学专业主要临床课程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在强调让学生具备扎实的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要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临床影像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影像技能的提高常常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刻苦的学习、不断的钻研和反复的实践,如何使学生在有限的在校学习期间,不断提高实践能力,仍然需要不断探索和思考。

参考文献

[1]于博瀛.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27(7):40-41.

第8篇:医学影像超声诊断学范文

【中图分类号】R4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183(2013)11-0254-01

肝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临床上以海绵状血管瘤最多见,本质上是一个极其缓慢流动的血管湖,可发生肝的任何部位,以右叶多见。自然人群尸检发现率为0.35―7.3%,占肝良性肿瘤的5―20%。女性发病率多于男性,10―20%为多发。血管瘤的诊断首选超声,典型病例可以确诊,不典型者应作CT增强或MRI进一步确诊,现收集我院三年经彩超及CT平扫的78个病例95个病灶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彩超和CT平扫对肝血管瘤诊断的差别,评价两种检查方法对肝血管瘤的诊断价值。

1 材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2009年至2012年经彩超及CT平扫检查的78病例,其中男40例,女38例,年龄16至70岁,平均年龄42岁,78例中63常规体检发现,7例胆囊炎或胆囊结石检查时发现,5例外伤时发现,3例肝区不适检查时发现。所有病例行CT增强、MRI或多次随访复查证实为血管瘤,除3例患者有肝区不适外,其余均否认肝病史,实验室肝功能检查正常。

1.2方法:超声分别使用德国西门子PREMIER及深圳迈瑞DC-N3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工作频率分别为2.5-4、3.5-5MH,其中49例58个病灶用西门子彩色超声诊断仪。29例37个病灶用迈瑞DC-N3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CT使用西门子双排螺旋CT,所有病例均行螺旋CT容积扫描,层厚3―5mm,必要时1mm薄层扫描。

2 结果

2.1 彩超检查结果:78例95个血管瘤,彩超发现93个,两个肝右叶位于膈下的血管瘤未查到。单发64例,多发14例,位于肝左叶16个,肝右叶77个,病灶大小6mm至7.6cm,小于3.5cm的85个病灶,其中78个病灶为圆形或椭圆形,呈强回声,边界清晰,内部回声较均匀或呈筛网状,周边裂隙征,犹如浮雕样改变;5个病灶呈低回声,境界清晰规则,病灶内见不规则“小等号”回声,当其位于瘤周时,可形成“周边裂隙征”。低回声瘤周可有相对较厚的线状或血管状高回声环绕,瘤体后方可轻度增强;以上病灶有典型血管瘤表现而确诊。1个呈等回声,可见强回声边缘;1个呈囊性改变。8个病灶大于3.5cm,其中4个呈强回声型;1个为低回声型;3个表现为低回声为主的混合回声,边缘见不规则强回声环绕。

2.2 CT检查结果:CT平扫检查发现78例,发现病灶82个, 95个病灶中13个未显示,未查出的病灶均小于2cm;70个肝血管瘤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低密度,绝大多数肝血管瘤的密度均匀,边界清楚。有的血管瘤内含有较多机化组织,影像上呈星状或裂隙状低密度,有的含有较多机化组织以见到点状或不定形的钙化斑。较大的血管瘤,肝叶有明显的变形,边缘光滑整齐,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无移行带;边界较清晰;3个病灶呈稍高密度,边界尚清晰。3个大于5cm的病灶,呈不均匀低密度,其内可见液化区,边界较清晰,其中一例病灶内可见斑点状钙化。

3 讨论

血管瘤组织学上分为海绵状血管瘤,毛细血管瘤、和混合型血管瘤3种。海绵状血管瘤最常见,外观呈紫红色,一般无包膜,呈囊状或筛状空隙,犹如海绵,故称海绵状血管瘤(CLH),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生长缓慢,无临床症状,多为查体时偶然发现。

超声可以多角度、多频率、多途径地探查,对肝血管瘤的特异性较高,能检出1cm以下的小血管瘤,对大多数血管瘤可以明确诊断。这是CT检查无法替代的,应作为肝血管瘤的首选检查方法。但是超声检查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超声受检查者的经验,手法的限制,并且有时受腹腔气体的影响,有些病灶难以发现而漏诊,肝右前叶膈下病灶由于位置关系漏诊率也比较高,重度脂肪肝患者血管瘤的显示有时也较困难。CT能显示彩超不易显示部位的病灶,对重度脂肪肝患者血管瘤的显示较为满意,可作为彩超对肝脏显示不满意患者的补充检查。

参考文献

[1] 李松年 唐光健 现代全身CT诊断学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10

[2] 许达生 临床CT诊断学 广东科技出版社 1998.12

[3] 何望春 比较影像诊断学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第9篇:医学影像超声诊断学范文

关键词:影像医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5-0080-02

自伦琴发现X线不久,X线即用于人体的疾病检查,并由此形成了放射诊断学。影像医学是以放射诊断医学为基础的涵盖多种影像技术的学科,如普通X线摄影、数字摄影(CR、DR)、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乳腺钼靶摄影、CT、磁共振成像、超声技术、放射性核素扫描(SPECT、PET)等等。近年来,影像设备不断改进和完善,检查技术和方法也不断创新,影像医学与临床工作息息相关,影像医学的发展使得影像医学的教学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一、影像医学的现状及进展

1.涉及内容广泛、繁杂,其基础学科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医学基础课程。当今医学影像诊断的四大影像技术是CT、磁共振成像、核t学成像和超声成像[1]。前面提到了影像医学包含内容的广泛,而且基于这四大技术的分支学科和边缘学科也越来越多,不仅各有侧重,而且相互交叉。

CT、MRI以及超声三种成像技术所获得的影像基本为解剖结构成像,图像清晰。而核医学成像不仅可以显示脏器或病变的解剖学结构,同时还可以提供有关脏器和病变的血流、功能、代谢和受体密度的信息,甚至是分子水平的生物化学信息,因此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药理学、分子生物学等等基础医学学科都与影像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2.学科发展快,各种影像检查技术都有突破性进展。近年来各种成像技术均有很大的发展。超声利用更多的声学参数作载体,以获得患者更多的生理、病理信息,血流信号,通过数字化等途径努力提高声、像、图质量,使其能显示更微细的三维、四维组织结构。对比剂增强和动态CT、磁共振波谱和灌注显像技术等可显示血流动力学、分子微观运动、生理、功能、代谢变化以及化合物定量分析等。新的挑战也促使核医学向发挥自己优势的方向快速发展[1]。随着放射性药物的发展,核医学作为生物学、医学与核能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也随着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领域――分子核医学。

而CT、MRI、超声和核素显像设备在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检查技术和方法也在不断地创新,影像诊断已从单一依靠形态变化进行诊断发展成为集形态、功能、代谢改变为一体的综合诊断体系[2]。

3.设备发展快,多学科影像融合。从影像诊断技术的发展来看,70年代主要是传统X线影像、核医学及超声;从信号角度来看,均以模拟方式进行数据处理。但由于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和数字影像技术的导入,现在所有的装置均实现了用计算机存贮图像。

随着图像融合技术的发展,一种全新的影像学(解剖―功能影像学)形成了,将CT、MRI解剖结构影像与核医学SPECT和PET获得的功能代谢影像相叠加,更有利于病变精确定位和准确定性诊断,其代表设备为PET/CT。现在SPECT/CT、PET/CT和PET/MRI均已应用于临床。

二、影像医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1.教学的步伐相对慢,实际应用能力差。相对于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影像教学的步伐相对缓慢,究其原因,大致有几点:其一,教材和教学大纲的限制,教材内容相对陈旧,教学大纲有时滞后于临床实际的发展;其二,教师自身知识更新速度慢、拓展能力差,对相关学科的关注度欠缺;其三,教师对PACS系统利用不足。

2.影像医学各专业独立运行,不利于学科发展。我国很多医院的影像专业,传统影像(包括放射、CT、MRI)、超声、介入、核医学等多年来都是独立运行的科室,并未搭建大影像学科发展平台,或者只是一部分专业的简单合并而形成“大影像”科。在这种传统模式下,学生系统的理论知识与临床技能培训缺乏整体安排,由此培养出的学生临床工作能力局限,综合能力差[3]。

三、解决影像医学教学中所存在问题的教学策略

1.调整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现行的教材特点是各种影像技术都是相对独立的学科,每门学科分别介绍各系统中各器官不同疾病的不同影像表现,而就某一疾病而言,需要我们把它的超声、放射、甚至CT、MRI的影像特点比较出来,才能让学生在临床工作中把所有资料结合起来。

据此,我们可以整合各种影像资源集中安排教学,即X线、CT、MRI及超声相结合;影像、临床、解剖和病理结合的新模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立体的、三维的影像概念,建立起各种影像间的立体联系,增强学生多方面影像的认识能力[4]。同时,在教学中必须严格遵守临床诊断思路,不仅要根据影像图像分析病变的部位和性质,还必须要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资料,做出全面、正确的分析,展现给学生一个影像学的视角,使学生从影像角度对疾病有更全面的认识。

2.分层次教学,将相关内容紧密结合。解剖学是医学影像教学的基础,病理改变是医学影像教学的重点[5]。这要求教师牢固掌握系统、局部、断层解剖学,能回顾授课内容所涉及部位的解剖结构,并与病理、影像对照,加深理解。影像学中的三维重建技术是展示解剖学位置及相邻组织器官关系的好方法[6,7],三维重建后的图像立体感强、解剖结构显示清楚,还可行多方位多角度观察,对认识正常及病变都有着很大的帮助,而且还可以复习解剖知识,利用其进行手术入路等的设计,将影像与临床紧密结合。

3.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加快知识更新。对于日新月异的影像医学,教师知识更新速度要快,不仅是专业知识、计算机知识,而且要跨专业、跨学科,比如以前具备了X线、CT、MRI知识,现在还要学习核医学、超声知识,及时把临床的新知识融合到教学中[8]。

4.互动式教学,学与教相互促进。学生们感兴趣的是怎样才能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临床实际中,影像学教师应注重围绕问题进行教学[9],而影像本身是一门有着生动的图像的学科,因此我们更应该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学与教相互促进。读片会是一种很好的途径,在读片的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参加并积极发言,听取各种观点,与老师同学相互探讨,既可以让理论知识得以应用,还能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也可以在合适的时机让学生主持阅片工作,激发他们的自主潜能,提高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10];参加随访病例的学习及病例讨论也是提高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好办法,让临床验证影像,让影像回归临床。另外,在PACS系统上动手操作也可以作为一种补充手段。

现在,医学成像技术仍在不断变革,一方面是前述各种系统性能的改进,另一方面还在探索新的成像技术。影像教学的任务仍然艰巨,要求我们不断总结、积极探索,使影像医学真正成为临床的“眼睛”,在R床工作中发挥愈来愈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少林,王荣福等.核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2.

[2]吴兴旺,王乐,刘斌.非影像专业的影像学教学体会与探讨[J].安徽医药,2013,17(3):534-535.

[3]段小艺,徐贵平,强永乾,郭佑民.“大影像”学科发展对医学影像专业研究生培养的要求及策略[J].西北医学教育,2015,23(4):618-620.

[4]刘东宇,宋玲玲.医学影像学教学改革实践与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0(2):255-256.

[5]袁小平,陈建宇,李勇等.TBL教学法结合影像诊断思维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14):71-72.

[6]黎杨梅.医学图像三维重建[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1):49-51.

[7]廖胜辉.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在解剖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3):69-69.

[8]赵绘萍,张红梅,蒋高民等.影像医学的教学如何适应影像医学快速发展[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4,35(1):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