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化学在医学中的应用范文

化学在医学中的应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化学在医学中的应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化学在医学中的应用

第1篇:化学在医学中的应用范文

1.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良好的兴趣就有良好的学习动机,但不是每个学生都具有良好的医学化学学习兴趣。传统的医学化学教学是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承袭落后的教学思想,沿用陈旧的教学方法,把学生封闭在枯燥的教材和单调的课堂内,致使学生学习医学化学的兴趣不浓。而将多媒体技术融于医学化学教学课堂,利用多媒体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可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2.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有利于降低教学过程难度。把多媒体技术和医学化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有利于帮助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医学化学教学过程。在具体的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医学化学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研究、探索,继而对其进行开拓、创新。于是,教师如何设计医学化学问题、选择医学化学问题就成为医学化学教学的关键。问题产生于情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创设情景成为组织课堂教学的核心。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强大的情景资源。如,在讲解医学化学过程时,如果只让学生观察模型,或者只在黑板上作出直观图,大部分学生很难更好的掌握。由于多媒体技术创设情景可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直观、形象,这样大大降低了教学难度。

而且,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加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传统教学中,信息输入主要通过语言信息和文字信息两种途径,但以此获得的信息量是很有限的和很片面的。电教多媒体一般具有幻灯、投影、摄像、录音、电脑、光盘等多项综合功能,比传统的教学媒体要丰富得多、完善得多,而且可以达到不同的效果。例如在医学化学知识分块复习阶段,教师要在课堂上进行全面的知识总结与大量的巩固训练活动。教师若在教学中使用事先制作好的多媒体课件来辅助复习教学,不但能增大化学课的教学容量,还能减轻教师的负担,开拓学生视野,这种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空间内容纳大量信息的高效教学手段和高密度的教学方式,无疑会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极大地提高了化学课的复习效率。

3.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师生专业技能。医学化学知识是集严密性、逻辑性、精确性、创造性与想象力于一身的科学,医学化学教学要求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或提供的环境中通过积极的思维不断理解和掌握这门科学。于是,揭示思维过程、促进学生思考就成为医学化学教育的特殊要求。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利用多媒体技术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技能,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思维能力。如,在讲解下一章节前,学生自己利用网络查询并收集有关的资料,提出有关的实际问题,然后浏览教师的动画课件,学生就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和记忆。

将多媒体技术融于教学课堂,有助于提离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计算机使用技能。首先,体现在语言能力的提高上,引入多媒体技术之后,教师的作用是导,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用精炼准确的课堂教学语言,引导学生接受知识。其次,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在备课时首先根据教学目标分析教材,分析学生,搜集各种资料制作教学课件,选用多种媒体设计教学过程。所有这一切,不但提高了教师对教材的熟悉程度,而且还提高了实际操作使用多媒体系统的能力;课堂上面对电教媒体输出信息的多样性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锻炼了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调控能力。再次,电教课的备课与传统备课相比,复杂程度和难度都要大,虽然电教课上起来轻松愉快,但大量的工作是在备课过程中完成的,搜集资料、阅读、观察、筛选、整理、制作等,最终形成有用的教学材料,在此过程中,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也是难以估量的。

二、多媒体技术在医学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景。在化学教学中正确、适度地使用电教手段远比用一张嘴说来得快捷、生动、感人很多,且学生印象深,又感轻松,课堂效果好。多媒体手段提供了生动、具体的事物影像和声音来作为丰富想象的翅膀,积极地主动地有兴趣地展开想象,把“死”的知识变成“活”的知识。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是发展学生综合能力的必经阶段。

2.将多媒体技术融入教学环节。有些实验在传统教学中只能靠教师口头讲解,学生凭空想象,现在则可利用相应的多媒体课件来演示,化抽象为直观,让学生直观、生动、形象地了解到这些知识,加深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能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一些典型分子的构型CH4(空间构型)、C60(足球分子)等,在以往的教学中这些分子的结构只能用简单的球棒模型来示意,或靠学生的想象来理解,今天化学教师则可选用或设计相应的多媒体课件,来演示这些分子的空间构型,解剖分子的内部结构,使学生能从多个角度来进行仔细观察、充分比较各类分子的结构特征,深化学生对这些抽象的分子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第2篇:化学在医学中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临床案例教学法;医学:校;化学教学

临床案例教学法在医学院校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西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孙宝丽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较为先进的教学方法,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应用,能够使传统的教学模式得到显著改善。整个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的单一教学,而是由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师生课堂讨论等多个部分共同组成,有利于提升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分析、自主学习以及团队协作等多方面的能力,从而更加有效地实现教学目的。

一、案例教学法在医学院化学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化学课程是医学院校开展日常教学工作的重要基础,其发展十分迅速,但是具有内容枯燥、抽象难懂的特点,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得到切实提升。根据目前的情况来看,多数医学院校主要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展化学课程教学,在此情况下,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遏制,导致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受到限制,所以有必要对案例教学法进行积极应用。

二、我校化学课程应用案例教学法的现状

在我校化学教学应用案例教学法之前,教学活动主要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不利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特别是内容复杂、枯燥的部分,教学效果相对较差。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应用案例教学法之后,这一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在对配位化合物进行讲解时,可以使用“蓝血人”这一案例。要求学生于课前自行对相关资料进行查阅,了解人的血液是红色的原因,从而顺利引出配离子作用以及存在形式等专业知识;在开展烯烃知识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使用“香蕉长斑”以及“塑料袋的分类”等案例实施导入;在对溶液的配置与稀释这一部分进行教学时,使用“深圳妇幼儿童医院感染事件”作为课前导入内容,促使学生对于本节课程的重视程度提高。教师在正式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可以将案例应用于教学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

同时,在上课之前,学生应首先开展小组讨论,之后在课堂上开展师生之间的讨论。最后,由教师根据课堂实际情况进行总结,以完成教学大纲中的教学任务。

在对案例教学法应用一个月以后,化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得到了显著提升,学生普遍认为应用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效果更加理想,并且有 80% 以上的学生认为该教学方法能够促使学习效率得到提升。同时,该教学方法还能够对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临床思维能力起到提升作用,有效地加深了学生对于知识点的记忆,是一种十分值得推广的教学方法。

三、我校化学课程应用案例教学法的措施

第一,在对案例教学法进行落实之前,教师应该首先帮助学生对案例相关的临床知识以及思维方法进行了解。例如在对肝性脑病临床案例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应向学生介绍案例的临床表现、检查指标等相关情况,使学生能够对案例情况具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第二,为了提升学生对于案例教学参与的积极性,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每组中选出一名组长对小组的课后讨论进行负责,并且组内每一名学生均应担任不同的职责,在开展讨论之后还需将讨论记录提供给教师。进入课堂讨论环节之后,针对表现突出的学生,教师应给予适当的奖励,以促进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进一步提升。

第三,若在课堂上进行讨论的时间过多,则会导致教学进度受到影响。所以,对案例教学法的应用还需进行相应调整。例如,将案例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结合,在开展讨论之后由教师对其中涉及的教材知识进行总结,对于较为简单的知识点,教师要求学生自学并进行抽查即可。

第四,在开展大班教学的过程中,通常不易对学生的秩序进行控制,所以此时教师可以采用班级竞赛制度。以班级为单位,由班长组织班级内部开展小组讨论,之后班级内分工制作 PPT,并推荐学生代表进行课堂陈述。对于表现突出的班级给予奖励,从而提升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四、结案语例教学法属于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将其应用于我校的化学课程当中,已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我校对于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尚未成熟,所以为了使该教学方法得到更加广泛和有效的应用,还应积极对案例教学法的教学体系进行完善。

参考文献

[1]杜鹏飞.医学类高职医用化学教学实践与应用——以多样化教学法为例[J].中国保健营养,2019,29(22):368-369.

[2]李晶琴,许子华,任立平.融合 PBL 的案例教学法在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教学中的应用[J].继续医学教育,2017,31(12):41-42.

第3篇:化学在医学中的应用范文

随着国家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当今以多媒体和互联网为代表的当代信息技术, 已广泛应用到各个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技术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结合网络通讯技术,全方位、多角度集成了多种信息媒体的一种先进的交互式教学手段[1]。它能使教学活动打破时空的限制,把文字、图形、图像、音乐、动画等多种媒体结合起来,使静止的图文动态化,使抽象的内容直观形象化,使所教授的知识更加系统完整。

近年来,基于多媒体及网络教学的研究越来越广泛地在课堂教学中得到运用,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相结合的多媒体教学模式给医用化学带来了极大的发展空间,改变了我们的教学方式,由以前的“粉笔+黑板”模式转变为运用多媒体技术来进行教学的活动。现对多媒体教学技术在医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简要分析。

1 医用化学教学的特点

《医用化学》是医学专业本科生(临床医学、影像医学、麻醉医学、预防医学、卫生管理、劳动保护等专业)必修的第一门基础课。每年大约有2000名学生学习该课程,涉及面比较广泛。本课程师资严重不足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已经成为制约医用化学教学质量提高的主要因素。医用化学课程是向学生介绍化学学科的全貌、分支、基本原理以及现代化学研究的前沿状态等的课程。该课程特别强调现代化学与医学的关系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增强医学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其科学思维方法、基本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为学好医学课程及以后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化学基础。因此,医用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桥梁课程,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医用化学教学在医学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也同样面临着许多新的课题,如教学模式的转变,素质教育的实施以及教学方法的改进等。在面对众多不同专业和知识背景的学生时,如何让学生在一个学期的时间内,对丰富的化学基础知识有清晰的了解和把握,并且能够初步掌握科学思维和研究问题的方法,是医用化学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任务。

长期以来形成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根深蒂固,多数高校的医用化学课堂仍然是以教师为主体的集体授课制,教师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征进行教学设计,信息传递是单方向的,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造成学生被动地吸收[2]。由于课堂教学模式单一化、学时数少、课堂气氛沉闷、师生之间缺乏互动等较多的弊端,教学内容缺乏与学科发展前沿知识的衔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专业特色脱节;理论讲述与实践锻炼脱节。

因此,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进行医用化学课程教学,对该课程进行必要的建设和改进,就成为当前十分重要的课题。

2 多媒体教学技术在医用化学教学中的优势

2.1 教学资源的丰富和便捷,弥补了教学过程中文字教材的不足

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传授的教学信息,是学生获得知识,培养技能的主要源泉。传统医用化学教学,是以固定教材为主,而且为了保持教材稳定性,往往一套教材一般使用几年,知识比较陈旧。多媒体教学技术打破了教材的单一形式,使教学内容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如文字、图形、音频、动画、视频等各种媒体的教学信息。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能将超大容量的信息资源整合在一起,并在医用化学教学过程中根据需要穿插其它相关学科知识;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促进了学校的教学改革和教学现代化进程,提高了教学质量。

另外,互联网上的信息是一个取之不竭的“信息海洋”,学生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根据个人需要,灵活地选择学习材料和工具,扩大了医用化学教学的范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2 教学信息的直观性,强化感知,提高教学效率

医用化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其内容抽象、难于理解成为传统教学中的难点。如溶液相关理论(酸碱、电解质、胶体)、化学反应的理论(能量、速率、电化学)知识系统性强且抽象难懂;而物质结构(原子、分子、配合物)部分主要讲述微观领域的知识及规律,其概念的抽象性及微观模型的复杂性难于演示,使得该课程的学习成为学生口中的“天书课”“头疼课”。

多媒体教学技术可以对教学资料进行有机的整合,具有化小为大、化大为小、化静为动、化动为静、过程分解等特点,克服学生的认识障碍,促进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3]。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化学的原理,对抽象的概念、理论等知识点作形象生动的描述,达到了抽象概念具体化,微观概念宏观化的良好效果,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难懂的原理变得容易理解和掌握,更好的掌握化学基本知识、基本概念。

在实验教学方面,借助于多媒体教学技术(动画、视频等)实现实验过程、实验现象的模拟,学生通过直观的演示,加深对实验中涉及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增强主观感受,适应课堂教学及个体化学习。

2.3 教学方式的交互性和灵活性,充分调动学生情感,促进个别化教学的实施

在传统的教学形式中,由于学生多、学时少等因素的限制,教师很难针对每一同学的情况进行个别化教学,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探索性的认知,很难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多媒体教学技术具有交互性强、界面友好、使用灵活等特点,突破时空的局限性,为实现教育的个别化提供了支持,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成为师生沟通的桥梁。

医用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很多理论观点的讲解是通过实验的总结得出来的,理论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学习也离不开实验。在传统的教学中,由于时间的原因,很难在课上进行实际的演示实验,同时对于实验现象的微观解释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只能通过教师的语言描述及黑板图示,此类问题普遍存在于本学科的教学当中,成为制约课堂教学质量的瓶颈。

多媒体课件是数字化的教学材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交互性的学习平台,通过实验的数字化演示,很容易观察实验现象,并直观地了解微观原子之间的作用机理,准确地掌握操作的注意事项。与此同时,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应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自主而不拘束,活泼而无压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体的认知能力。

3 结论

第4篇:化学在医学中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差异化教学;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5

一、小学数学实施差异化教学的意义

1、有利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所谓差异教学化教学就是将学生的个别差异作为教学的一部分,根据学生不同的基础水平、兴趣爱好、性格习惯等因素出发进行差异化教学内容的相关设计,达到让所有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的最终目的。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小学教学实施的差异性教学关注的是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面向的是全体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了解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特点的同时,还要研究产生差异性的原因,从而进一步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2、增强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每个学生的数学水平不同,差异化教学尊重了学生的这种个性差异,允许学生通过不同的学习方式进行数学学习,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这样就为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和机会。当遇到数学难题的时候,学生就会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而当学习和活动符合学生学习需要和偏好的时候,他们会主动参与到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并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到能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从而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差异化教学的具体实施策略

1、全面了解学生差异

知识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有针对性的实施教学。根据日常数学课堂教学和作业完成情况来对学生各方面的情况做一个调查和了解,具体可以从影响学生学习的不稳定性因素着手,例如学生最近心理、生理、情感、意志等方面是否存在大的变化,再了解每个学生智力、知识、能力等方面的差异程度。然后根据所调查了解的信息对学生进行一个动态的安置处理,将各方面情况较为接近的学生分为一组,然后根据程度的变化分成若干个不同弹性的小组。在学生分层分类的基础上,教师就能依据实际情况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作出合理的选择。

2、实施个性化教学

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不同,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可以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和策略。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可以鼓励他们学习更多课堂外的物理知识,接触更新更前沿的数学信息,让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从最初的感兴趣加深为热爱,甚至于可以对数学课程天赋秉异的学生加以重点培养。对于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主要采取的是引导和赞扬的方式,逐渐培养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更加主动的学习数学。而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给予他们充分的信心和鼓励是最为重要的,然后引导学生打牢基础,对于他们的每一次进步要及时给予肯定。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则实施有效的个性化教学,帮助学生进一步成长。

3、进行多样化的课堂教学

数学课堂教学通常采用的是传统的授课模式,也就是教师在45分的时间内先将这节课需要讲授的新知识完成,然后出题目让学生做练习。让学生在不断的练习中熟悉理论知识,这种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过于强调学生整体成绩的提高,忽视了对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发展。改变教学模式的弊端,实现“合―分”式的教学结构,第一步“合”就是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第二步“分”就是学习新知识,进行巩固练习,第三步“合”就是课堂答疑和课堂小结,第四步“分”则是课内外作业的制定和教师对学习进行巡视指导工作。有“合”有“分”,二者相互兼顾、相互统一,具体的数学教学策略的制定和实施不仅面向全体学生,同时还兼顾到学生个体。除了保证一节课有其系统的教学内容:讲解、练习、答疑、小结外,还应该将独立教学和个别指导加入课堂教学中,此外也可适当加入分组学习和讨论、自学等形式,丰富课堂教学策略。

4、安排有差异性的练习作业

布置作业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单纯应付差事,而是要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学习的巩固练习中来。这也就要求,数学作业布置类型要丰富多样,给学生提供更多可以选择的机会,满足不同的学习需求。在布置数学作业的时候,根据学生学习的差异,不同类型的学生完成不同类型的作用,同时完成作业的程度也不尽相同,当然对于相同的题目一样也可以有不同的要求。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教师在安排差异性练习作业的时候,避免让学习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有落差感,注意语言和表达方式的适度,给予这类学生更多的顾虑和支持,并创造更多条件让学生实现层次的突破。

5、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积极探索适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课堂评语、作业评价方式、小组评价等,提高与家长的互动,加强教师与家长间的互动评价。在学生的学习成长过程中,教师要不断进行评估教育,善于发现学生的进步,多鼓励多赞扬,给予学生更多的信心。

【参考文献】

[1]刘宏利,杨玉明.兼顾学生个体差异――推行差异教学.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2.2003,10:70-72.

[2]夏正江.一个模子不适合所有的学生[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第5篇:化学在医学中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PBL教学法;分析化学;传统教学模式

分析化学是一门为研究物质的组成、物质的含量以及物质的结构形态等化学信息提供分析方法及理论的科学[1],在医药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四大民族医药体系之一的中医药体系是华夏5000年文化的结晶,曾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贡献,而分析化学在定性、定量方面的突出表现则是其走出国门、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同时也是各个中医药院校医学检验、药学等相关专业的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之一。

人才培养是高等院校的首要任务,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的重大进展,社会各界对人才质量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己逐渐成为各个高等院校的共同目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指出“科学技术的时代意味着知识在不断地变革,革新在不断地进行。教育应较少地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而应该更努力追求获得知识的方法,即学会如何学习。”布鲁纳,著名的教育家、教育心理学家,也提出学习应该是一个主动的认识过程,学习应该是“索取”过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而PBL教学法正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较好的突破了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法是1969年由美国Barrows教授首创,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问题为导向的教育方式。与LBL(lecture-based learning)传统教学法相比,PBL教学法更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包括学生的创新能力、发现问题、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等能力的培养,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2]

1 分析化学在教学中引入PBL教学法的必要性

在知识日新月异的今天,学科不断发展,新的交叉学科也不断涌现,照本宣科或填鸭式的“满堂灌”式教学已难以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宗旨。分析化学所涉及的酸碱平衡、沉淀溶解平衡、氧化还原平衡和配位平衡,事实上学生在高中时已对这四大化学平衡有所了解,而作为大学的入门课程绝不能简单重复高中所学,而应让学生在理论提升的同时,凝练为实际应用的能力。此外,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体会到自主学习获得新知识绝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学会超越和发现现有知识体系的不足。第1个提出“氧化还原平衡理论”的科学家是没有学过“氧化还原平衡”的,可是他的老师培养了他实现超越和发现的素养。[3]

分析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仅要深基础化学的理论和概念、熟练实验操作,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传统教学的弊端很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教学方法讲授为主,限制了学生的主动获取的意识和想象力;②教学时间不足,教授内容有限,也无法因材施教;③实验课程验证性实验较多,探索研究性较少,几乎未涉及新技术;④期末成绩往往仅限于理论考试、实验报告及操作,并未考核学生的创新能力,无法显现有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传统分析化学的教学只注重理论知识,忽略了与实际相联系以及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由此学生在分析化学专业素养方面只会纸上谈兵,对于新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往往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这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相悖。因此,将PBL教学法应用于分析化学教学中来培养自学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 PBL在分析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针对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采用PBL教学法进行的改革尝试,由于人们不同的理解,在具体实施上有所差异,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设计问题阶段、探索解决阶段以及交流讨论阶段。

2.1 情景问题设计

一般设计的问题既需符合教学内容、难易适中,也要贴近生活实际,才能够激发学生兴趣,这就对设计问题的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授课教师需在教学准备过程中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关注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的基础上,在教学过程中由具体的情境引发问题来引起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兴趣,使“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4]。

在讲授氧化还原滴定法的理论教学中,可以设计以下几个问题:①什么是氧化还原滴定法;②常用的标准溶液有哪些,应该如何配制;③通过查阅文献,设计如何测定指定样品中葡萄糖含量,写出测定步骤;④葡萄糖含量作为临床上诊断糖尿病的一个重要指标,临床上通常是如何检测葡萄糖含量?问题透过理论联系实际,由浅到深,在使学生明确教学目标的同时,还可以使学生了解到分析化学与生活和将来的工作都紧密相连,能够学有所用,同时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得到提升。

2.2 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探究及阶段性研讨

解决问题的途径有很多,灌输式和单纯的传授式教学会降低学生的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造成思维僵化。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应该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建构主体,教师可以是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引导学生对知识深入理解,投入到高层次的认知活动中,这样就达到了PBL教学法拓宽视野、发展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提出的问题要由浅入深,学生带着疑问去探索思考,带着问题查阅资料,包括参考书和文献,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获取资料的基本方式,比如,中英文数据库的种类及文献检索方法等,从而培养其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此外,教学的重心在学习过程的调控和情景设计上,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学生在已有知识上,借鉴资料中的方法主动参与解决问题,这样,在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能学会探究的方法,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面对分析化学的问题,学生第一时间是调动原有初高中知识和经验,但仅凭原有的知识并不能高效解决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将新的知识融入其中,共同解决问题。过程中适当引入合作及小组交流,把学生随机分组,围绕问题组内交流,互相启发,最终各组学生要将收获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书面文字及口头报告。教师必须参与到小组讨论中,适当加以引导,期间合理运用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会使得学生产生持续学习的动力,并对自身阶段性成长更有把握。

例如,在学习配位滴定法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讲解测定葡萄糖酸锌口服液中Zn含量的相关方法或流程图,在讲解过程中引入配位滴定法及其理论知识,并提出第1系列问题:(1)配位滴定法的定义是什么?(2)常见的配位剂有哪些?(3)配位滴定的应用有哪些?(4)EDTA是什么物质?如何配位?几齿配位化合物?学生可通过查阅配位滴定、配位剂的相关文献,形成小组讨论模式来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此部分教学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合作精神,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发展的过程,为新理论的学习做好铺垫。在第1阶段的4个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将学生汇报的结果进行总结和拓展,引导学生思考第2系列问题:(1)如何正确认识稳定常数、副反应系数和条件稳定常数等?(2)配位滴定指示剂的该如何选择?(3)如何控制配位滴定的反应条件?第2阶段的问题是在第1阶段问题解决后的深入。授课教师可先让学生进行理论假设或分析,后以实验探究方式进行解决问题。通过设计、验证得到的结果更易使学生信服且印象深刻,既激发学生兴趣,又锻炼其综合能力。

3 结语

期末PBL教学评价调查问卷显示,PBL教学法可调动学习兴趣,使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知识掌握得更牢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因此,在分析化学教学中引入PBL教学法,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体现了教师的“导”完全为学生的“学”服务这一理念。与传统教学法相比,PBL教学法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综合分析素质、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应当在分析专业基础课教学中逐步实施和推广。

【参考文献】

[1]魏芳弟,胡琴,杨静,蔡政,许贯虹.案例版《分析化学》教材使用体会[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2(12):1160-1161.

[2]黄斌.PBL与我国的教育现实[J].现代教育科学,2005(6):7-9.

第6篇:化学在医学中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留白艺术” 初中化学 应用教学

一、引言

教学针对教师而言是一门艺术,在课堂教学进程中教师只有合理地运用教学方式、方法,使得教学变得艺术化,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化。而这些教学方式中最为重要就是留白教学艺术。留白式教学方法是从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中得到的,即“在每个人心灵的深处都有一颗难以扑灭的火花,这种火花能为资金的生命重新带来希望,重新对自己的人生进行规划。”这样的留白教学要求把课堂中的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发挥自身的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让其独立思考,不断地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对于初中生来说,化学是一门理论兼实验为一体的学科,所以留白艺术在化学中的应用将对改进中学化学教学工作起到较为重要的作用。

二、留白教学艺术与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结合

在初中课程体系中,化学作为一门实验性较强的学科,主要培养目标是通过自主实验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规律。但是,在当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较多的问题。首先,由于初中化学课程的内容较多,时间紧张,导致了一些教师对实验教学的内容重视程度较低,初中化学中的实验以演示实验为主,无法让学生自己做实验,有的教师甚至缺乏演示实验,直接将实验结果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实验结论。久而久之,学生缺乏对新课程内容进行自主探索的能力,遇到了新问题,就变得无从下手了。其次,有些学校尽管有条件可以开展相关的课程实验,但是由于担心学生的安全问题,最终依然是取消了开展课程性实验。这些学校的担忧虽然有一定的道理,有的实验要素是有毒的,有腐蚀性的,不小心会危及人的生命,实验过程中固然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但是完全放弃实验也存在着预期的教学效果无法达成的可能。因此,为了解决实验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与放弃实验对于教学效果的阻碍之间的矛盾,建立起合理的实验风险防范与规避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以人教版课程系列中的氧气制备条件实验为例,不难发现,本课程要求学生所掌握的内容有三个方面,主要是电极的选择,电解质溶液的选取和反应进行的基本条件,并通过学生实验使学生真正的掌握此项课程的内容。首先,教师在讲台中向学生展示产生氧气原电池的组成结构。在学生在明确原电池结构后,将全班的学生分组,利用课前预习的内容组装原电池,并通过实验让学生发现每个实验小组所组装的原电池样式是不同的。此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对各自组装原电池的原理做出分析,并将每组组装后的原电池进行展示。通过这种方式,使得学生们认识到,由于每个小组所设置的条件是不同的,实验结果也是不一样的。通过这种留白教学的方式,可以使学生是在自主学习的情况下掌握了化学的基本原理――反应条件不同,结果不同,并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的实践经历,使学生更能感受到化学的微妙之处。

三、初中化学基础概念教学中的“留白”艺术

由于初中是中学阶段课程量最多的阶段,所以,在传统的教学体系中,往往是以灌输式、填压式的教学方式为主,特别是在概念教学中,往往所体现出的是教师将本节课中所涉及的相关知识罗列,然后学生对知识进行记忆。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传统的教学方式,并做过调查与研究,就不难发现大多数初中生对某些知识点的来龙去脉并不清楚,只是在进行机械记忆。但是根据遗忘曲线,随着课程结束的时间推移,学生遗忘的知识也会越来越多。所以特别是在对一些基本公式及定理进行授课时,面对枯燥的基础知识,如果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积极的思考方式,给学生留下空白,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那些知识点的来龙去脉,效果会好很多。通过留白教学艺术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一种能够大幅增加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的新型的教学模式。这种留白的教学艺术克服了原有的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能够较好地将教师与学生真正地联系在一起,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同时,这也是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提升学生学习素养的一种极好的方法,学生只有真正搞清楚知识的来龙去脉才能对于这些知识实现真正的掌握。

四、结束语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使用留白艺术原理对课程进行优化,运用空白教学艺术进行初中化学课程的讲授,是当前教学改革中的重点之一,同时也符合当前教育发展的要求,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我研究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与作用。在这种教学思维的指导下,一方面,学生在课堂中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教师提出的问题积极的思考,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另一方面,教师也应及时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使学生能够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学习。

参考文献:

[1]张海天.新课改理念下的初中化学教学模式初探[J].职业圈,2007,(17).

第7篇:化学在医学中的应用范文

【摘 要】多媒体网络教学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与专业课教学相结合的一种现代教学方式。生物化学实验是中医类院校学生的基础实验课。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辅助生物化学实验的课堂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和资源的局限性,实现多向互动,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从而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多媒体网络;生物化学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4-0058-02

作者简介:林晓晖,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及科研。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中医药大学2013年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福建中医药大学生物化学实验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编号:XJJGY1304)的成果。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作为医学科研的一项基本技术已成为广大医学科研人员研究和阐明人类疾病的重要研究工具,并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同时,随着中医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表明中医药在疾病治疗中的重要作用,并揭示了其分子机制。因此生物化学实验是中医类院校学生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实验课程。但是,在现代医学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其课堂教学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在网络环境下提高教学的质量,实现课堂教学内容与网络资源的整合优化,提高教学效果,是当前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改革的热点。鉴于此,本文针对多媒体网络教学在中医类院校生物化学实验中的应用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与分析,希望能够进一步完善实验教学工作。

一、传统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主要使用的是“授”与“受”的教学模式,即教师主要通过讲授和板书形式进行教学,学生按部就班的学习和操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但这种“授”与“受”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被动地位,只是单一强调教师的“教”,忽略了学生的“学”,不但不利于知识的掌握,而且还会使学生觉得课堂枯燥乏味,对实验内容毫无兴趣,降低了学习的积极性。同时,由于课堂的教学课时的有限,教师无法在课堂上演示整个实验操作的全过程,导致学生缺乏对实验全局性的整体把握,因而实验操作规范性较差,随之影响其所做实验的效果。另外,实验教材的信息资源有限,学生完成实验后无法很好地对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加以统计和分析,从而无法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案改进实验操作。长此以往,学生会渐渐失去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因此,改变这种教学方式是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教师应该有效利用目前网络信息资源并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发挥多媒体网络技术的优势,建立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从而实现“以人为本,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

二、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内涵与优势

多媒体网络教学是充分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按照教学要求,将语言、文字、声音、图像、影像、动画等多媒体要素有机结合在一起加以呈现,通过使用者与计算机的人机交互的方式来完成教学活动。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较,具有如下优势:

1.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拓展学生有效学习的时间。对于传统的实验教学,主要以实验教材为主,教学资源十分有限。而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包含了三个层次的资源:基础资源,如实验教学中用到的文本、图像、动画库、音视频库等;集成单元,如实验项目库、实验试题库、常见问题库、参考资料库、网址库和共享软件库等;课件,包括多媒体实验课件、电子教案、电子图书等。教师根据实验课程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等信息按照上述三个层次并入资源库,为多媒体网络教学提供媒体支持。学生则可以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上自由索取实验课程的有效资源,对课堂教学的内容充分预习,在真正动手实验时能够把握全局,操作得当,达到预计的实验效果;同时利用平台资源科学合理的进行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甚至提出有效的改进方案等。而对于受到实验条件限制无法在课堂上进行的实验项目,学生也可以利用平台上的资源库,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学习。这样就克服了传统实验教学的不足,大大拓展了学生的有效学习时间,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采用交互式教学模式,实现多向互动。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实验教学的模式可以从传统的“授”与“受”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交互式教学模式,即“教师占主导,学生占主体”的教学模式。它采用多媒体、网络和课堂实物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要求学生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上的资源并查阅相关资料认真完成课前预习,充分了解实验的原理和把握整个实验的流程,并通过网络交流平台在实验开始前提出问题或明确技术难点,在教师的指导下找出有效的解决方案。这种方式不仅有助于教师在实验课堂上顺利高效地推进教学进程,而且有利于学生在实验操作时得心应手,达到预期效果。此外,在课堂实验结束后,学生也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对实验结果、数据处理以及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教师或者同学进行进一步交流。因此,多媒体网络教学实现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交流,从而使实验教学呈现多样性。它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明显提高,并且有利于学生之间协同学习,培养其团队精神和协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多媒体网络教学在生物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1.在基础性实验中的应用。基础性实验项目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帮助学生理解重要理论知识而设置的。在实验内容上,可能要学习一种实验方法或者验证一种实验现象等。在生物化学实验中,如蛋白质浓度的测定、分子筛层析、血清蛋白醋酸纤维薄膜电泳等都属于基础性实验内容。以血清蛋白醋酸纤维电泳为例,学生在上课之前可以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了解实验的目的、原理、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通过反复观看实验操作的视频资源可熟悉电泳操作的整个流程和成功的电泳结果,通过该实验的图片资源与失败的电泳结果进行比较,就可以对可能影响电泳结果的各个环节,特别是电泳试剂材料、点样量、点样手法、样品的放置位置、电泳的电压和时间的控制等细节,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和把握。这样,学生在课堂实验的过程中就可以做到“胸有成竹”,避免操作失误,提高实验的成功率。在实验结束后,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的交流版块,引导学生展示各自电泳图谱,自主查阅资料,分析实验结果是否正常,通过师生和学生之间的讨论,使学生掌握巩固了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同时让医学生了解临床上如何根据电泳图谱的变化,来对一些疾病进行辅助诊断,加深了学生对该实验的临床意义的认识。学生在课外还可以利用实验试题库,对本次实验进行自我考核,最终完成学习目标。

2.在设计性实验中的应用。设计性实验是由教师事先给定实验的目的,由学生根据实验室所具备的条件独立设计一套可行性的实验方案并完成实验。结合中医类院校的教学特点,在生物化学的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中设置设计性实验项目库,如 “降糖中药对糖尿病模型小鼠血糖浓度的影响”、“中药对家兔实验性高脂血症的影响”、“四君子汤对控制饲料小鼠胸腺核酸含量的影响”等实验项目,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知识背景布置一些实验设计的任务让学生完成,学生自己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挑选实验项目来完成。设计性实验通常是以多人组成的实验小组来完成的,教师可以通过交流版块给各个实验小组布置任务,引导学生通过网络电子资源查阅相关实验的背景资料,完成实验技术路线的设计,并且根据实验项目的涉及的实验操作,布置学生观看相关的视频资料。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实时性,学生在正式实施实验项目之前,都可以通过交流版块对设计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教师进行及时沟通,教师也可以了解组员之间互动的情况,最终设计出一整套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这种教学方式是课堂教学的拓展,打破了课堂教学中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一方面,学生通过动手设计实验,能够有效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达到了预期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教师通过对学生的思路引导,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和提高其科研能力。

3.在实验考核中的应用。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教师可以在生物化学实验课程的考核中,充分关注学生在实验全过程中的表现,将学生在课外查阅资料的情况、互动讨论的表现、课外实验习题的完成情况和团队合作的能力等纳入实验考核体系,而不是仅仅关注学生的实验结果和实验报告的成绩。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科学的评价,对学生在实验课学习过程中付出的努力给予充分的肯定与鼓励,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结语

随着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的飞速发展,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更要反映现代科技发展的水平。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多媒体网络教学拓展了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的空间,丰富了教学的资源,增添了教学的手段,实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即主动参与、探究、练习与自主评价,是一种很好的辅助课堂教学的方式。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应加大对多媒体网络的建设力度;同时,从事实验教学工作的教师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掌握新的实验技术和方法,不断更新实验资源库,通过多媒体网络这个载体,着眼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席东.大学多媒体网络教学之现状与反思[J].中国成人教育,2012,(9):142-144.

[2]韩丽红,杨文杰,吴刚.医学院校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 2014,(14):154-156.

[3]鲍志莹.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应用研究[J].煤炭经济研究,2005,(2):80-81.

[4]杨明莉,陈义辉.互动式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创新模式分析[J].教学与管理,2010,(11):154-155.

第8篇:化学在医学中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 焊接教学 具体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9(b)-0133-02

我国高校或职业院校中,开设焊接专业或焊接课程的不在少数,而且焊接教学要求教师和学生都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学生在操作时必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够在实际的工作中,充分发挥专业优势。随着人才市场的需求日渐严苛,焊接教学模式面临着进一步的改革和创新,而“一体化”教学的概念被提出来,对于发展焊接教学有着重要意义。焊接教学“一体化”的最大优势是在理论知识的讲授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这是符合社会人才需求的,也可以促进焊接专业培养出优质的复合型人才,符合当今学校教育的规律性和科学性。

1 “一体化”教学的概念解析

具体来讲,“一体化”教学是融合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将学生培养成既具备过硬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人才,而且适合于该专业教学大纲和计划的拟定,能够帮助学生构建一套完善的职业能力体系,进而保证专业教学目标的实现。[1]

“一体化”教学尤其有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技术能力,真正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真正完成预先设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而焊接专业的“一体化”教学要由师生共同完成,老师制定具体的教学内容、进度、方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保证教学计划的顺利实施,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效率和学生的专业能力。

2 实施一体化教学的核心内容

焊接专业的“一体化”教学是要实现学生理论、实践的一体化,因此,需要通过工厂实践,检验理论知识,有机结合教学与实践,真正实现焊接教学的“一体化”。在教学核心内容的研究方面,要从社会的基本用人需求角度出发,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迫切需要“一体化”教学方式,要求学生将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综合运用焊接知识,切实提高焊接技术,那么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边复习旧知识,一边启发新教育,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融会贯通,能够更准确地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并且要做到理解、会用。因此,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课上积极思考问题,深入理解教师讲授的知识内容,并注意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并且能够灵活应用技能。例如,根据学生能力分成不同的小组,讨论课堂知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与此同时,教师仔细观察学生的一言一行,通过讨论过程掌握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真实掌握程度,便于教师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及时修改、调整教学内容、方法和方案。

3 “一体化”教学在焊接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由于焊接专业的实用性很强,因此“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能有效提高焊接专业的教学效率,还可以加强学生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两个方面的能力。

3.1 授课安排

焊接教学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复杂繁琐,所以教师的讲解一般比较细致,需要多课时的授课,还要考虑理论教学和教学实践两个方面,因此,在焊接“一体化”教学活动中,教学地点不应该局限于教室内,还应该加入车间实训室的教学计划,在教室中模拟实训情景,同时满足理论讲解和现场教学的要求,才能够有针对性地提高焊接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例如,板对接教学时,第一层打底焊是双面成形的关键,起弧要先在试弧板上调好电流,以检查焊条的偏心度,电弧稳定后,再引回始焊端坡口中心;运条阶段要仔细观察熔池形状和熔孔情况,才能成型良好;接头时要注意熔好后再把焊条恢复到原来角度;清渣过程要注意熔渣冷却后再清渣。这是一个实际操作比较复杂的过程,单纯讲解是不够的,因此,教师能够通过实际操作将理论知识融汇进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理论知识,提高操作能力,真正体现“一体化”教学的优越性和有效性。

3.2 教学任务设置

焊接“一体化”教学过程中,由于需要着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要尽量多地布置实际的教学任务,既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做到理解会用,又能够促进学生熟练掌握技能,通过具体的教学任务,帮助学生提高焊接水平,为其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课堂必须要进行教学试验和任务实施。

首先,教师要全面掌握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按照学生具体情况,将其平均分成若干合作小组,以小组形式完成“一体化”教学的任务,根据任务难易程度的不同,教师可将学生分为人数不同的小组,一般每小组3~5人为宜;其次,教师要求学生按照任务需求完成焊接任务,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设置任务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讲明知识点,引导学生完成任务;第三,教师还要事先对学生要完成的任务进行内容分析,如所需工具、焊接过程、焊接方法等,而学生也要针对教师的指导,积极解决问题;第四,教学任务的具体实施阶段,按照老师演示的内容,学生根据小组分组的情况自己动手实施任务,如果遇到问题要及时向任课教师请教。要求教师认真检查每一组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注意早发现、早改正、早解决,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掌握高水平的焊接技能;第五,在教学任务完成后,教师要根据每个小组的任务完成情况,进一步讲解过程和原理,总结任务难点,这个过程是通过总结,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技能,而教师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了解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2]

3.3 激发学生兴趣

传统的焊接教学是枯燥乏味的,而“一体化”教学却能够让学生在焊接教学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3]不可否认,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因为文化课成绩低,进而对学习就提不起兴趣,明显缺乏学习动机。“一体化”教学则可以有效地改变这种不良状况,帮助学生成长为主动学习知识、提高技能的人,这也是人的社会化的必然条件。这也需要教师做出实质性的努力,创新教学方法,改变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明白理想的重要性。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不断地在竞争中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并将其内化为学习动力。

3.4 教学手段多样化

我国职业教育在不断的改革中得到提升,而焊接专业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纵观当代社会,教师必须要能够灵活运用先进教学技术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因为先进的、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不仅能够让学生全面地掌握专业知识,还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焊接工作细节,使教师原本难以用言语解释清楚的专业知识变得具体化、可视化,这从根本上节约了教学成本和时间。例如,教师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现代技术,真实地模拟施工现场,学生可以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下完成习任务,掌握各种焊接技术和技巧,但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和模拟现场情况,分析出实践参数,及时发现学生的各种问题,并帮助学生切实解决问题。

4 结语

作为时下最热门的专业,焊接技术的重要性被突出出来,因此,焊接技术水平的高低影响着每一个学生未来的职业高度。鉴于此,该文根据具体事例,研究焊接教学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赵宇.“一体化”教学在焊接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4(32):56.

第9篇:化学在医学中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初中物理;差异化;课堂教学;有效策略

引言

新课程改革旨在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展开,初中阶段的学生在各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以物理学科为例,每位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以及理解接受能力各不相同。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开展差异化教学有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符合“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能在学生素质均衡发展的基础上挖掘学生潜能,使教学达到最优化。

一、教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提升自我专业素质

新课程理念倡导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在兼顾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传统的“一刀切”的授课方法无法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导致部分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失去信心和兴趣,进而直接体现为物理成绩不理想。因此,教师在实施差异化教学时,要及时更新和转变教学观念,在努力提升自我专业素质的同时,尊重每位学生,与学生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实施差异化教学。在物理教学中开展差异化教学,不仅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做好学生学情、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及作业等各方面的分层备课,还要根据教学内容认真研究教学方法,因此,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就需要物理教师在教学中积极探究增强自我业务水平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参加培训与教研活动、向老教师请教、课下利用互联网自学等方式加强理论知识学习,并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理论知识运用到教学实际中,同时提高自我教学组织与管理能力。

二、在充分考虑学生差异的基础上科学制订教学目标

每位学生都是具有独特个性与独立思维的有机个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科学制订教学目标,切忌采取传统的“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因此,物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合理评估学生的学习基础,依据各类因素将学生分为若干层次,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进而逐步缩小班级内学生的知识差异。例如,在教学“物体的运动”一章中《速度》一节时,由于学生在小学及初一数学已经学习过行程问题,已经对速度的公式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笔者在设定教学目标时,从物理学科的特点出发,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设定了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此次学习不仅知道速度在物理学科中的抽象定义,还能理解单位时间和速度的关系以及速度单位的换算方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笔者让学习较好的学生带领接受能力较慢的学生自主探究比较速度快慢的方法,引导学生准确测量速度。又如,在教学《密度》一课时,教师除了设置“知道相关公式,能运用密度公式进行简单运算”这一基本学习目标外,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让他们思考“同一种类物质,密度与质量和体积之间存在什么关系,不同种类的物质是否存在相同的密度”,并让他们在思考和探究中做到举一反三。

三、在营造课堂轻松氛围的前提下设计循序渐进的教学环节

在实际授课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基础和学习能力不同,导致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有偏差,如有的学生头脑灵活,吸收知识快;有的学生遇到知识跨度较大的情况会陷入困惑,不能立刻理解和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以九年级电学方面的知识教授为例,有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强,能很快理解这部分知识难点,而有的学生则理解较慢。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营造讨论交流的乐学气氛,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根据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程度,抓住教学重难点,有层次性地设计教学环节,在步步深入的过程中了解学生的疑惑,及时做出解答,或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课堂中爱上物理学习。以“声现象”这一单元的复习课为例,由于本章内容的难度较低,在复习课中,教师应该将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上,在教学环节的完善方面,可以把声现象在中考中的考点分散成一个个小考点,以填空的形式引导学生做系统性的知识梳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重点关注对知识点掌握不够熟练的学生和基础知识检测错误较多的学生,让基础掌握较好的学生做正确的示范,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做讲解。在实验设计题目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组探究,在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的同时锻炼他们的实验能力和利用物理专业术语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1]。

四、根据学生思维方式的差异合理调整教学方法

物理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在备课时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思维方式的差异开展教学,在课堂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反馈的情况恰当调整教学方法,力求用最有效的方法让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知识。例如,在教学《杠杆》一课时,笔者通过创设生活化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讲“杠杆的平衡条件”模块的知识时,笔者观察到部分学生对动力、动力臂以及阻力、阻力臂等抽象概念的理解有困难,因此,在让学生分小组展开实验探究时,笔者指定这些学生实际操作实验,以加深他们的理解。又如,在教学《牛顿第一定律》一课时,由于概念较为抽象,学生理解起来略有难度,笔者在教学中注重因材施教,在分组过程中让具有互补个性的学生一起探究牛顿运动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根据学生程度不同布置层次性有梯度的作业

课内外作业的布置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是有效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合理布置作业,学生可以在巩固知识的同时锻炼知识迁移运用的能力。在差异化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设置分层作业能使学生更有针对性、更高效地完成作业,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2]。教师在设计分层作业时,可以按照学生的掌握情况设置基础题、应用题和综合题三类,高层次的学生必做综合题目,在基础和应用类题目中任选一类或全做;中层次的学生必做应用题,选做基础和综合题;低层次的学生在做完基础题的基础上可以选做其他任意一类,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程度上尽可能地将思路写下来。这样教师在批改作业的过程中便能看到反映学生思维方向的答案,在评讲时更有针对性。教师可以在设置题目时做出细微的变化,给出学生同样的题目,设置不同的条件让学生作答。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