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课堂教学概述范文

课堂教学概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堂教学概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课堂教学概述

第1篇:课堂教学概述范文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课堂沉默

引言:作为一名大学英语教师,在课堂上会经常注意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坐在那目视前方聚精会神得听老师讲课,但是当老师提问或者要求学生讨论时,绝大多数学生便迅速地低下头,无论教师如何呼吁都“三缄其口”。这种现象就是课堂沉默。学生课堂沉默与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课堂背道而驰,严重阻碍了学生语言水平的提高。

1. 沉默定义

沉默,作为一种语言行为,反映着一个特定群体的文化意识和性格特点。通常沉默被定义为当谈话被感知声音的缺乏和不情愿的交流。

Jaworski (1993:95) 从语用学的角度对沉默进行分析,他认为沉默和其他形式的非语言交流如手势、姿势、面部表情有本质上的区别。沉默在语用学中是有价值的交流形式。与Jaworski 的理解类似,White (1996:37) 认为沉默是缺乏言语并不是缺乏思考。在课堂教学中,沉默指在课堂互动中有限制的参与或者是缺乏课堂参与。它并不意味着在交流过程中的停顿或者是犹豫。

课堂中持续的沉默现象不仅仅暗示着学生知识的缺乏,因此McCroskey (1977: 78) 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对将沉默解释为:交流忧惧(communication apprehension),也就是在与他人进行交流时伴随着真实的或者预期的交流而产生的恐惧和焦虑。 McCroskey还认为家庭环境、自我意识和性格都是造成“交流忧惧”的原因。

最近,人们又给了沉默新的定义。Keaten and Kelly (2000: 168) 指出,沉默是人们因为坚信保持沉默比愚蠢的发言更好而避免交流的行为。这一解释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面子”问题不谋而合。

2. 沉默分类与功能

作为非语言交流的一中形式,在交际中沉默有不同的类型。Bruneau (1973)举出了沉默的三种类型:1)心里语言学上的沉默——心理语言学过程中的参与者,作为说话者他需要花费时间进行推理和组织或者作为听众他需要花费时间进行评价和回应。2)交互中的沉默,指的是在对话、交谈谈论或者是辩论中的停顿。3)社会文化中的沉默指的是整个社会和文化秩序所抑制的言语和操纵的心里语言学和交互沉默中的典型方式。

Levinson (1983) 根据沉默出现的不同位置将沉默分为三种:第一种是话轮中的沉默( within-turn silence),这种沉默出现在谈话的同一个话轮中,也可以被看作是停顿。第二种是不同话轮间的沉默( inter-turn silence), 它出现在两个话轮之间,可以被看作是间隔或者是失误。第三种是话轮沉默,这种沉默本身作为一个话轮具有一定的意义。

和话语一样,沉默有着广泛的功能。从交际角度来看,沉默具有强大的交际功能。Levinson (1983)指出沉默有五种交际功能。1) 连接功能 (linking function),沉默将人们联系在一起并形成亲密的关系。2) 情感功能 (affective function),它包括了一系列的感情。3) 揭示功能(revelation function),沉默能够隐瞒一些信息。4) 评价功能 (judgment function),沉默能够表达一中赞成的或者是反对的意见。5) 唤醒功能 (activating function),沉默能够和人们的思想有一些联系。

3. 国内外研究

国内外不同领域的学者都对沉默进行了研究,而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造成课堂沉默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

3.1 国外研究

国外学者将课堂沉默的主要原因归结为三个方面:文化背景、课堂情境以及学生的个人心理素质。Hall(1959)指出造成亚洲学生课堂沉默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的个体心理发育差别和社会文化背景不同之间的冲突。此外,Chan 和 Jackson (1995&1996) 一致认为中国学生课堂沉默主要是受到中国古代传统儒家思想——尊师重教的影响。

Petress (2001)提出学生课堂沉默的四点原因。首先是学生的自我意识差,他们认为在课堂上不能过于积极;其次是语言焦虑,学生担心因为语言表达不够流利和表述不够有效而被同伴嘲笑;再次是文化碰撞,在中国学生被“服从教师的教导而不是说出自己的意见”这种思想所左右;最后是交流恐惧,学生担心通过交流和别人产生联系。

3.2 国内研究

国内学者也对造成学生课堂沉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国内学者认为造成学生沉默的原因主要是:文化背景因素、教师自身因素、学生因素和综合因素四个方面。

国内学者认为中国学生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多听少言”,教师的“权威”不容侵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到了大学即使学习环境相对轻松,学生也难以积极加入互动性的英语课堂中。其次是教师因素,教师的自身专业素质和教学理念都会影响课堂教学。学生的语言功底不足、缺乏自信等心理因素都会造成课堂沉默。最后,课堂沉默的原因来自多个方面,我们必须进行综合因素的分析。

4.结束语

课堂沉默作为一个消极因素严重影响着学生的语言习得和教师的课堂教学安排。作为一线英语教师要对课堂沉默现象有一个系统的认识才能够全面认识自身课堂中出现的沉默现象,正确归因,找到适合的解决策略。

参考文献

[1]庞小峰. 大学英语课堂沉默探究[D].山东大学,2010.

[2]谈瑶. 大学英语课堂沉默现象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

第2篇:课堂教学概述范文

关键字:小学语文;板书设计;改进策略

板书设计,既是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也是教师借由粉笔黑板呈现给学生的一种文字艺术美的形式。所以板书的设计是否达到要求,十分考验一个教师的基本功。良好的板书的展示不仅可以提升课堂的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还能增强学生对教师的好印象。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板书的使用和排版,不能随意乱写,忽视其对课堂教学的作用。以下几点是我对如何具体提高板书的设计水平提出的几点建议和策略。

一、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板书存在的问题

现如今,随着多媒体教学在小学课堂教学的流行和发展,许多小学语文教师教师也慢慢懂得利用鲜活有趣的多媒体课件给大家讲课。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从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其显露的不足之处也愈发明显。尤其是多数教师在书写上的能力渐渐退化。陈旧的教学理念需要不断翻新,但是课堂教学中传统的板书却是不可忽视的。因为,教师的一言一行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和行为。工整流程的板书能直接影响小学生书写习惯的培养,还有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所以,教师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将比较基本的板书“硬笔字”的书写水平提上去。

二、教师在进行板书设计时要遵循板书设计的基本原则,突出板书设计的针对性

(1)目标性原则。板书设计一定要切合教学的主题,具体表述上要能体现出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要求要将内容系统、条理、简练的表_出来;与教学目标无关的内容就不要画蛇添足,分散学生学习的注意力。

(2)准确性原则。板书设计要准确把握课文的中心内容,结合学生学习的习惯,精炼、准确表现出教学内容。

(3)凝练性原则。板书设计的篇幅不要过长,教师在板书设计的过程中,要学会提炼文章内容的精华部分。因为板书受到授课时间和黑板面积的限制。所以只要要抓住主要内容,准确的表达给学生。

(4)条理性原则。板书设计要根据课文的段落结构和知识结构,有条理的反应教学内容的要点给学生。可以借助课文中的关键词以及它本身所具备的逻辑关系,构成板书的主要提纲。

(5)直观性原则。板书设计的格式、字体的大小、所用粉笔的颜色、文字的布局都直接决定了学生对板书所表述的课程内容能否认真学下去。而这些都是教师在进行板书设计要精心考虑的。

三、根据板书设计的具体要求,突出板书设计的效用性

教师在实际的板书设计过程中,要注意紧扣下面几个要求,将板书的实际效用发挥到极致。

(1)创新性。教师在掌握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并且对该课文的板书设计有了基础的设计以后,借鉴参考他人的板书如何来设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出和符合自己教学实际的新型板书设计。

(2)美观性。小学时期的教师在板书时要切记勿使用龙飞凤舞的文字,因为学生还处在字词积累的基本阶段,过度艺术化的字迹会干扰学生在汉字的认知,可能会对他们以后学习汉字或者写作上造成消极的影响。所以,教师在板书出来的字体要整齐美观,笔画、笔顺、间架结构都要规范,最好是使用标准的正楷字。

(3)准确性。板书的词,点,线,画,其各自安排的位置和形式,教师都要经过周密的考虑和安排。板书的内容要有条不紊,清晰明了,万不能在课堂上随心所欲的书写。

(4)实效性。板书设计时的色彩和图形要尽量简洁明了,尤其是面对低年级的小学生,板书的内容更要能一目了然。

四、板书设计的策略,实现板书设计的操作性

(1)画龙点睛式。板书设计要善于抓住课文的关键字词。如:课文《秋天的图画》,我们可以从秋天的图画入手,将秋天的景物的特点表述给学生,将课程内容分点有条理的列出,提出问题秋天的图画在作者的笔下是怎么样的?在学生在进行简答时,教师将秋天的图画的特点一条一条板书上去,这样的紧扣文章中心,同时也鼓励了学生参与到其中来。在板书教学的过程中,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文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线条连接式。在板书设计过程中,借助于线条的连接作用,确切地表达词语的意义,节省了板书的空间和时间,而且让学生能快速的通过板书得到自己想要的信息,这在促进课堂的教学效率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课文脉络式。板书设计要能基本表达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的重点和关键要都能在板书上一目了然,教师要在板书课文内容的过程中紧扣作者的思路和逻辑。如《坐井观天》课文的板书设计,先分条概述故事的结构和内容,在保证学生基本了解了课程的内容以后,再分条进行概述。当小青蛙遇到不同的动物和他描述外面的世界有多大时,我让同学们思考青蛙的态度和回答,并给出自己的回答。

(4)简笔画图示式。教师要根据小学生所处的年龄段的思维特性来进行板书设计。小学生大多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客观规律,教师在进行板书设计时可以运用简笔画手段丰富板书的设计。

如在《观潮》的板书设计时,我会在黑板上将不同的浪潮“一线潮”“潮头”用简笔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帮助同学们理解钱塘江浪潮的恢弘。这样能锻炼学生们在语文阅读上的想象力,帮助他们了解课程的内容。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进行板书设计时要遵循板书设计的基本原则,突出板书设计的针对性。然后根据具体的要求进行设计和再创造。小学语文板书一定会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出它的巨大的作用和潜力,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有力地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第3篇:课堂教学概述范文

一、屏弃形式主义,还原真实朴素

数学教学是本真的师生互动,是真实的交流探索,教师切忌吹嘘作秀。

在一次校内公开课上,一位教师讲授简单的推理,在最后一个环节,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应该怎样做一个善于推理的人,于是教师象征性地在教室内走了一圈。其中,有几组学生并没有配合展开讨论,甚至无从下手。私下里,听课教师议论,质疑这位教师为什么不停下来指导学生讨论。为了完成公开课要求的基本环节,追求所谓的教学“完整性”,竟然对学生的学习感受置之不理,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得不偿失,违背了教学的真实性。

同样是这堂课,学生在讨论推理的方法有哪几种时,大部分学生都认为有语言描述法和连线法,这位教师走了一圈后也没有发现哪个学生用表格法,可在展示讨论结果时,他撒了一个谎,说有一位同学用了列表法。这时,全班学生一片茫然,都在观望是谁想出来的,而教师不知怎么圆谎,不管学生的言论,直接继续上自己的课。教师已经习惯了“作秀”,习惯了形式,可学生却变得敢于质问,而这种好奇心和质疑的精神却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反而扰乱了学生的心。

从以上两位教师的教学来看,他们的改革还停留在形式上,并没有读懂素质教育的本质。在教学的路上我们要脚踏实地,做一个本质的教学者。

二、严禁喧宾夺主,重视学生主体地位

素质教育的另一个要求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是幕后者,是学生成才的推动者,所以,教师要放手把“舞台”交给学生。

一次参加“同课异构”听课,一位资深教师的课堂主线分明,重难点突出,她的课堂掌控能力令我瞠目结舌,她对教材的把握如轻舟熟路。一节课下来,非常充实,虽然技艺高超,但听者疲劳,思者困扰。同比之下,一位青年教师虽技艺平平,但听她的课犹如船在水中走,人在画中游,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思考和讨论,也能和教师一起授业解惑,慢节奏的徜徉反而给了我们美的享受。

教育是一门慢的艺术,教师要学会等待,等待是值得的,因为学生会给你更美的交代。

三、鼓励学生演练,激发学生的成功欲

教学需要提供平台来让学生操练,过去的“满堂灌”已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当知识得到理解之后,每个人都有用实验去证明真知的冲动,这种冲动若能得以保护,并给以机会施展,学生的学习效果会更理想。

大学实习时,我的一个实习班级是个老前辈,听过他不少的课,给我影响最深刻的一堂课就是小学数学五年级的《平行四边形》。当提到平行四边形可以由两个完全一样的图形拼凑时,他没有给学生时间思考和操作,就直接告诉了学生答案。学生只能被动地知道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和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却没能体验这个过程。学生学起来比较枯燥,抽象思维较差的学生也不能完全理解。于是,第二节课我尝试用自己的教学方法,我让学生在一张纸上画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鼓励他们自由地去剪。结果,整节课学生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他们边剪边聊,边聊边学,有的剪出了两个相同的三角形,有的剪出了相同的平行四边形,有的剪出了相同的梯形。我惊奇地发现,这节课我教得很轻松,学生却学得很牢固,很开心,我想,这也许就是寓教于乐吧。

第4篇:课堂教学概述范文

关键词:数学课堂;有效课堂;中职学校

一、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情境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尤其是在中职学校,由于大部分学生的数学基础不太扎实,学习动机也调动不起来。如果把课本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创设学习情境,积极调动他们课堂的主动参与性,相信会收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听过同事的一节数学课,其所讲授的内容是“补集”这一节。对于全集、子集、补集这些概念,该老师并不是照本宣科,而是用身边的事与物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如,现在全班同学看作一个全集,戴眼镜的同学看作子集,不戴眼镜的同学看作补集,现在请同学们马上找好自己的位置。这么一来,全班同学都参与了活动,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贴切,也真正掌握知识点的应用,更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了数学理论之用处,从而也收到很好的课堂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空间图形”的点线面的位置关系时,可具体联系身边事物一教室,点线面的各种位置关系的例子均可在我们教室环境中体现出。教师创设学习情境,学生由被动式的接受变为主动式的自主学习,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与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从而加强课堂的有效互动。可见,教师积极去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学习情境,是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

二、加强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师总认为将课堂宝贵时间交给学生,会影响教学效果。这种观点仅仅一味地灌输,而忽略了教育的效果。教学实践表明,只要教师充分信任学生,在课堂中多留点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与交流学习,就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与无限学习潜能。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大幅提高。

课堂进行自主探索与小组讨论,让学生的学习态度更自主,他们也乐于交流和展现自己的思考答案,这种互动也是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的关键。曾有机会到一学校参观学习,听一节数学课“加法原理与乘法原理”。整节课的设计上都是以学生的自主探索、小组讨论为主,题型的设计都是以身边事物有联系的。如,在讲授加法原理这一知识点时,引用的问题:某天桥有东西南北四个入口,当你从一个入口上又从另一个人口下,请问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走法?然后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小组交流讨论。小组代表也各抒己见,某些学生的见解也让老师感到“意外”,甚有学生借助数型结合思想进行解释,课堂气氛活跃非凡。“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不失为一种切实可行的办法。

三、结合多媒体技术,采用新颖教学模式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例如,在讲授“指数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常规的教学中,教师只能通过形象的语言描述,由于课堂时间的约束,画图也受限制,图象性质也得不到体现,学生只有通过机械的死记硬背这些性质。现在数学与多媒体技术的整合改变了这种局面。首先,利用本校数学教师自行开发的数型器软件,制作函数的图象,根据参数a的取值不同,得到不同的图象。最后利用软件来探究指数函数的性质,学生在电脑上进行自主探究,小组讨论,总结得出结论,最后派小组代表回答。

四、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精神

第5篇:课堂教学概述范文

河底小学 王平

课堂教学改革在我区已实施多年,先后经历了由学到创的过程,近年来,在区教育局、教研室的力主下,我区提出打造“三有”课堂的课堂教学改革目标,特别是2020年河底联校在“三有”的基础上综合拓展提出打造“三有四主”课堂,将“三有”课堂理念具体化、操作化。一学年来,我校校认真贯彻区、镇教学工作思路,继续坚持“问题道导学,课模推进”,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继续逐步引深“2+X”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积极践行“三有四主”课堂,规范课堂教学管理,落实“普查+抽查”常规管理运行机制,使教育教学工作有了长足发展。

一、深入学习贯彻领会精神,牢树课改先进思想。

1、加强学习,转变观念。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推进,“三有四主”课堂的构建越来越深入,围绕问题导学,在问题设计的思维性、灵敏性、差异性、批判性等方面,越来越细腻,在导学过程中的训练和检测,越来越全面,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加强学习,领会课改精神,坚定课改信念。学校针对新形势、新要求,先后组织教师采用集体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结合的形式,强化教师学习。

2、加强培训,借鉴经验

学校历来重视对教师的培训工作,尤其针对年轻教师,总是尽可能提供有利条件,安排培训,帮助他们尽快成长。本学年,学校先后安排了区级观摩,联盟校观摩,联校观摩,校级观摩,没学期每月都有培训活动。

在学校范围组织的观摩活动中,年轻教师王磊的科学课,充分利用自己的知识设计吸引学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问题设置环环相扣,培养了学生的思维的共鸣;同时教学设计融入了自己的思想,新颖、独特,引人入胜,课堂目标达成率高;骨干教师李静的数学课,通过多媒体与数学课的深度融合,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使数学课堂内容丰富多彩。

二、努力践行,大胆尝试。

1、开展教学展示活动。本学年,我校结合联校教学工作计划,以构建“三有四主”课堂,突出教学有效性为主题,于2020年11月开展了全校课堂示范展示活动。

2、青蓝工程结队活动。学校开展“师徒结对”活动,以老带新,帮助新教师迅速成长。就“培养名师,打造名师”入手,通过建机制、创条件、搭台子、压担子等多种形式,打造有影响有示范的名师,为学校教学工作增添了新鲜血液和活力。

三、深入反思,不断改进,保证效果落实

课堂教学改革是教学工作中重要的内容,虽然本学期我们在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反思过后,我们存在的问题,更需我们认真面对。

一是学校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在教学指导方面,学校还有差距,教学领导的示范、引领、指导水平有待加强和提高。对薄弱学科的研究继续深入,对学生指导、辅导再想办法,攻坚克难。

二是质量意识高度不够,坚持长期践行课改力度不够,体现在学校平时推门听课时,部分教师备课不够充分,教学环节设计欠合理,教学语言不准确,课堂教学时不能抓紧重点,突破难点,存在效益低的现象。

第6篇:课堂教学概述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 新课改 课堂教学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也取得了很大进步,这对我国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根据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教学课程标准的内容,我国小学数学教学更加注重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与态度的培养等。正是在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教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与理念指导下,我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内容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与研究。笔者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深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的重要性。因此,在研究我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联系自身的实践教学经验,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的相关内容进行论述。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探究式方法

探究式教学方法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个教学方法,也是经验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所谓的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方法,也就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立足于教学的内容,将教学的知识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合理利用提问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以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笔者在进行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时候还会根据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教学的硬件条件等,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将学生进行一定的分组学习。给每个小组都布置一定的问题或者任务,让小组内的学生自行讨论和学习,将发现的问题、解决的问题进行总结,把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全班一起讨论。这样的课堂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而且也增加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互动与交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互相学习彼此的长处,增加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气氛。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兴趣教学方法

学习的兴趣对于学生的学习成绩有着很大的影响,对于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也有一定影响,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时候要尽量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对于同一个符号,不同的学生处于不同的思维角度,可以给出不同的解释,这是学生思维发散的表现,也是可以促进学生数学学习成绩的良好素质,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时候应该注意到学生的发散思维的优势,尽量将学生的这一优势发挥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以促进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例如在讲授“乘法的简便算法”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优势,考虑到学生对于玩游戏的兴趣,将游戏的趣味性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相联系。笔者在实践教学的时候,就给同学出了几道题目,17×5×20;22×7×5;12×9×5,让学生比赛看谁先计算出这三个题目的结果,而且要检查学生的准确性。最快计算出结果的同学要向大家展示他计算的方法与结果,每位同学在听取别人的展示之后可以提出一定的问题,在学生展示与提问结束之后,教师可以对不同学生的方法进行点评,总结学生的表现,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在这样的教学方法中,学生都希望自己可以拿到第一,都希望自己计算的结果既准确又简便,因此,在这样的竞争气氛下学生会更加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兴趣教学方法通常采用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益智性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的发展。

三、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将实践与综合运用相结合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就是强调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通过实践与综合运用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也是如此,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强调小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将小学数学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把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生活化,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小学数学知识的重要性与实用性,而且也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小学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利用的普遍性,让学生感受到小学数学知识为人们生活带来的诸多便利,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对于小学数学知识的重视程度,让学生将所学到的数学知识有效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而且可以锻炼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真正联系起来,而不是死读书,读死书。小学生本身就处于一个对于生活和世界都很好奇的阶段,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让学生在实践中检验知识,总结知识,在学生经过实践检验并总结提升自己之后,学生的内心就会有很大的满足感,这也为成为学生更加努力学习的动力。在实践与综合运用中,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思维、独立思考、探究、创新等各方面的能力。

四、结束语

新课改理念指导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发展,也促进了我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研究的进步。本文在结合笔者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新课改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希望可以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的进步,文中不妥之处,还望指出。

参考文献:

第7篇:课堂教学概述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数学;课堂模式;定标 ;质疑;导学探究;汇报交流

一、定标

定标的意思就是给学生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学习目标是学生课堂行动的指南,是人追求奋进的动力,切实有效的教学目标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只有做到教学目标明确、具体和层次性,在进行组织教学时才能有的放矢。定标教师首先要了解本节内容在小学阶段的位置和作用,并能根据教学内容,将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有效的细化分解,融入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同时还要结合本班的学生实际情况,目标不能太大,要有操作性,要简单易探究。《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2015版)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课程内容既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学科的特征,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论,也应包括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学生经验、思考与探索。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化和多样化,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所以我们制定的目标就应考虑这个目标是每一个学生都能进行的,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问题情境;是能为学生获得更多的活动经验提供广阔的探索空间;是能充分体现数学的本质,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充分交流的目标。

二、质疑

质疑就是学生根据教学目标,进行自学环节,在自学的过程中提出疑问。巴甫洛夫说过“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究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由此可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不仅学会“答”,更重要的是学会“问”。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才能促使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我们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说有创见的话,说错了重说,说不完整的,自己或同学补充,没有想好的想好再说,你认为不清楚的地方可以举手提问,有不同意见的可以当堂进行争论,自由发表意见,当学生在提问过程中出现一些诸如逻辑不清、表述不当等情况,我们教师不是立即打断学生的话语,也不立即予以订正,而是让在学生说完之后,再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或者请同学补充、订正。当然,刚开始可能很难,学生不会提问题,那我们可以让他们模仿,教给他们质疑的方法,如在知识的“生长点”上找问题,从旧知到新知的迁移过程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知识的“结合点”上找问题,也就是在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上发现和提出问题;从自己不明白、不清楚的地方提问题等,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些方法,就会提出许多令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另外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积极主动性发挥的前提,它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使学生处于一种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学生心情舒畅,就能迅速地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乐于思维,敢于质疑。因此,我们教师要与学生角色平等,变“一言堂”为师生互动。在课堂上我们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对学困生更应该倾注以爱心和耐心,使其深刻地感受到教师的厚爱和关注,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缩短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角色距离,建立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

三、导学探究

《新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课堂上要放手让他们自己观察,动手操作、充分地与同伴交流,培养学生互相合作交流的意识,学会与人合作,让全班学生都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第二环节已经提出了足够的问题,还有个别共性的问题没有解决,这时候我们如果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给学生提供的丰富学习素材,为学生提供恰当的时间和空间,创造机会让学生自主发现数学问题、生成数学问题,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通过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经历“经验――模型――符号”的数学化过程,建立数学模型,逐步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学生根据教师出示的学习提纲看书自学后,对基本知识、方法进行填空或者是对相关公式、性质、定理适当推导;发现问题在组内交流,通过同伴互助初步解决;同时收集不能解决的问题,进入下一环节。此处是学生自主探究基本知识、基本方法或其根源的重要栏目,一定要科学合理地设置基本知识、基本方法的探究过程与问答。通过亲自操作,动手实践来解决问题,那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更深,同时记忆深刻,还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老师始终要记住自己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可以适当给以引导,纠正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偏差,找到更优化的方法,但切记不能硬性传授。

四、汇报交流

这一环节就是学生把通过导学探究得到的知识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出来,全班达成共识,形成问题解决。汇报展示可以采用下面步骤。第一步:由4人小组长带领小组成员,一起上台,由小组长全权代表汇报,组长说漏掉的让组员补充。第二步:台上台下相互质疑,

当一个小组展示汇报完之后,下面的同学,提问质疑,为什么?或者我不同意他们的看法。刚开始学生不知道怎么提问,质疑,老师假装不懂,让展示汇报的小组作出解释与说明;另一方面由老师示范相关的质疑技巧,比如让展示小组自己问:我们的汇报对吗,谁有补充的?对于我们的汇报,谁有不同看法?第三步:是另一小组上台展示汇报,然后相互质疑,情形大同小异。上台展示,是整堂课的重点与核心,如果时间允许的话,一定要请上3个小组的同学上台展示汇报。一个小组会做,是特例,二个小组会做,是偶然,三个小组会做,这才是必然。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学生都可以随机评价,激励学生,把课堂气氛引向。学生通过展示,变得大胆了、说话利索了、有条理了,同时也学会了如何倾听别人的发言,如何评价别人了,在评价同学的过程中和自己有了比较,学生的交流汇报等能力等到锻炼。对于展示汇报的实质,有一个简单明了的表述:展示汇报的不仅仅是过程、步骤、答案,更重要展示的是思想,是方法的集结,是探寻真理的心路历程。只有展示汇报,才能分享到思想的深刻,成功的巅峰,失败的智慧。只有展示汇报,才能将细微的成就放大、张扬,从而将兴趣激扬、燃烧。

以上是我校教师这几年来学习了很多课改有经验的学校后,经过长期不断探索、研究、改进、创新出来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在这个模式的教学下,我校的学生学习能力,自主探究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都得到很大发展,受到兄弟学校的表扬。当然,这个模式随着时间的发展,我们也在不断改进与创新。

第8篇:课堂教学概述范文

一、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但是,长期以来,教师心中已经有了一个定式思维:教材是教师授课的唯一依据,也是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唯一材料. 但是,当前使用的教材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有一定的差距,教材有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不大,甚至是学生完全陌生的. 这样,学生心中很难形成“数学来源于生活”这样的理念,也不容易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甚至会让学生厌烦数学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如:在教学“克、千克的初步认识”时,我用小黑板准备了一些题:一头猪重75克,一个鸡蛋重50千克,一个梨重75千克……这些物品都是学生常见的,所以让学生对以上数据发表自己的意见时,虽然学生对千克和克没有明确的区分,但是因为日常生活中学生对这些物品有所了解,一眼就能够看出物品的重量不对. 由此引发学生的讨论,从而引入教学. 这样,在有限的教材中,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挖掘出鲜活的内容,拓宽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视野,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数学课程标准》关于“课程实施建议”中提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 如在教学“概率”时,我课前准备了十个白乒乓球和三个黄乒乓球装在袋子里,让学生猜测摸出哪种颜色乒乓球的可能性大,并让学生亲自实践. 这一下子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也很快融入教学之中. 这样的教学设计,既便于组织教学,又利于学生进行操作. 这样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在教学中体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只有对课程文本进行再加工、再建构,在这种加工和建构的过程中,学生才能得到了某种情感的体验、生命的感情,同时,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就是水到渠成的必然.

二、合理、有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具备探索性与挑战性的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中. 于是,有的老师便把小组合作交流当成了法宝,好像一节课如果没有合作、没有小组讨论,就不是一节完整的课,就不是一堂成功的课一样,弄得小组合作满堂飞. 如在教学“5的认识”时,有的教师要求学生分小组摆一摆5根小棒或者5个小圆. 这些简单的数学活动学生完全能够独立完成,没有必要再让学生小组合作,我们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而应追求形式与效果的统一.

合作探究有利于集思广益、优势互补,但如果过于频繁,就会适得其反. 讨论要在真正需要的时候用,讨论的问题应该有思考价值,而且不宜过多. 例如“根据数列的排列规律,填出空缺位置上的数:19,1,17,4,15,7,( ),10,11,( ),9,16,7,19”这类题,学生不能很快找出规律,就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从不同角度去探究可能隐含的规律,并在全班进行交流. 学生只要说出一种规律并能合理解释,就应该给予肯定. 当遇到了学生都希望解决的问题,教材中没有答案,而问题又有一定难度时可以让学生合作探究;当学生的意见不一致,而且有必要争论时,不妨让持相同意见的学生一起探究,准备与对方“争辩”.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进行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教师应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乐于合作交流. 同时,在课堂上要为学生留有足够的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不能为了突出形式而草草收场. 要防止学生的合作流于形式,要强调在个人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的合作,以及通过合作与交流来开拓思路.

三、注重让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并强调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积累,同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把学习到的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加以应用,从而体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以及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重要途径,所以,教师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所学数学知识的意识和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了“行程应用题”后,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拓展,让学生把课堂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应用,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同时也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第9篇:课堂教学概述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探究

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课程改革,犹如一声春雷滚过,对传统的课堂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波。课堂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一言堂变成了群言堂。多了动感、生气与活力,有时还有孩子们的真知灼见,让人欣喜不己。我们认为新教材最大的特点是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和客观事实出发,“图画情景的展现,使学生亲自体验数学就在生活当中,给学生充分提供动手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主动研究数学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一面都有了进步,实践结果,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学生思维活跃,敢于质疑,愿意与同学、老师交流,勇于发表不同见解,乐于表现自己。

一、在情境中学数学

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探索规律的兴趣,新课程标准中很重要的改革是注重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的培养。有效的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感,学生能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寓数学知识教学于游戏活动和故事情境中,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深刻。如:在教学《猜数游戏》一课中的“想一想”,教师引导学生讲《小老鼠背土豆》的故事,通过拓展故事情节,很自然地引出了多种多样的数学问题,教师再加以点拨,学生就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数学知识。

二、增强学生自信,培养学生自主参与意识、参与能力

教学任务要靠教学过程来完成,实现短时、高效、省力、低耗的教学效果,关键是要优化教学过程,要在教学过程中达到优化的教学效果。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必须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形成以教导学、以教促学局面。

1.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人人都要动脑、动口、动手

在21世纪教材的使用中,需要教师转变教学思想,摆正自己位置,还学生主人地位。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处理好师生间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多给学生创造动脑、动口、动手。在讲“两位数的乘法”这一课时,我注重了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抓住了知识的生长点。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发现问题,得出结论。如:学生在以前学习“一位数乘法”这一课时,已经明白了用第二个因数分别与第一个因数各个位上的数字相乘的算理。针对这一情况,先让同学们以小组形式展开讨论,温故知新,并让学生口述算理,在引导学生用多种算法计算两位数的乘法,从多种算法中启发学生用笔算,从而使同学们感悟到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渗透了思想教育,达到了全体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目的。

2.让学生主动探寻知识规律,悟出道理,得出结论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之上,让学生通过对新知识的感知――概括――应用去发现、掌握规律。这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发展能力的过程。我在讲“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这一课时,首先通过动手实践摸一摸、描一描让学生体会周长是求各边长度的总和。然后启发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长方形的特征入手照寻求长方形周长的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有多种算法,得出结论。在教学中我抓住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运用小组讨论、口述过程、直观演示等教学手段,达到了让学生主动探寻知识规律的目的。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在具体教学环节安排上,多一些引导、点拨,让学生主动探寻知识规律。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教师都知道,对小学生来说,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的习惯是很重要的。在这里,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是要求学生上课坐好,举手发言等外在形式,更重要的是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勇于表达自己的杨法,乐于与人合作等内在的学习品质。

老师还要明确,学生这些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就能完成的。教学中,不要急于求成,不要对学生过早地提出统一的、硬性的要求,而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让学生学会讨论、学会交流、学会思考、学生合作、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分享。这引起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为学生学习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终生受益无穷。

四、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对小学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在教学中,我努力拓展学生认识数学、发现数学的空间,重视学生对数学经验的积累,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道之前尽早感受,这种做法在课堂教学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教学“数数”前,由于学生刚入学,互相之间还比较陌生,我就设计了“自我介绍”的活动,介绍内容必须包括“家里有几口人”这样,就把要学习的“数数”的知识孕伏在其中了。又如,教学“高矮”时,前一天,我对学生说:“明天数学课上,同学们要告诉全班同学,是爸爸高些,还是妈妈高些?”学生回家后将认真观察比较,无形中就把“高矮”的知识渗透在生活实际中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