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土壤有机质提高方法范文

土壤有机质提高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土壤有机质提高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土壤有机质提高方法

第1篇:土壤有机质提高方法范文

【关键词】土样采集检测;有机质分析;增施有机肥;配方施肥

北镇市有耕地近141万亩,其中玉米85万亩、水稻22万亩、高粱4万亩、花生7万亩、大豆5万亩,其余为保护地蔬菜面积。北镇是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平均粮食单产510公斤左右,为了提高粮食产量,实施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从06年起至今共采集12250个土样,进行了土壤有机质含量等项目检测分析,提出了提高土壤肥力,增加粮食产量的施肥措施。

1.有机质分析方法及变化状况

根据全市草甸土、棕壤土、沼泽土、风沙土、水稻土、盐碱土分布状况和生产实际情况,于2006年至2009年对全市18个乡镇96%以上村的耕地,每百亩采集一个代表土样,采用人工钻取土壤、多点混合。具体方法是:按S型均匀采15个样相混合,去掉杂质,然后用四分法取留0.5公斤,风干后经过磨筛处理,再由土肥站按常规化验方法检测有机质等项目。

有机质检测方法,采用电热板加热重铬酸钾氧化容量法测定,其具体步骤是在加热条件下,用定量的重铬酸钾—硫酸溶液氧化土壤中的有机碳,剩余的重铬酸钾用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滴试,并以二氧化硅为添加物作成剂空白标定,根据氧化前后氧化剂质量差值,计算出有机碳量,再乘以系数1.724,即为土壤有机质含量。按照这种检测方法对所有的土样进行了有机质检测,检测结果同80年做了对比,并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见表1

表1 土壤有机质含量状况变化情况

表2 北镇市土壤有机质含量状况对比表

从表2看出,经过二十多年的耕作,土壤有机质总的来说是上升趋势,上升幅度最大的是“缺”级别,全市有机质含量低于0.6%的只有几千亩。其次是较丰的级别上升的幅度也较大,比1980年上升7.95个百分点,占总耕地面积的8.26%,有机质中等含量的比例比较大,占总面积的一半。

2.耕地土壤有机质上升的原因

一是增施了有机肥料,畜牧业的快速发展,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大量优质肥源。近几年粮食价格稳张,经济效益可观,广大农民堆积沤肥的积极性提高,在增施有机肥的同时相应减少了化肥的施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达到节本增效的目的。耕地增施有机肥料,能够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改善农产品品质;二是多年来大力推广了根茬粉碎还田技术,全市96%的根茬都做到了根茬粉碎还田。个别乡镇实施了玉米秸杆直接还田,水稻高留茬耕翻还田措施,使土壤有机质增长幅度较大。三是对耕地施肥实行“配餐”制,进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指导,实现农业生产节本增收、提质增效、减少污染。四是大力推广了商品有机肥的使用,利用畜禽粪便、动植物残体及富含有机质的副产品等有机废弃物资源为主要原料,经发酵腐熟后制成的产品,氮、磷、钾、有机质及水分含量指标经符合性检测,达到《有机肥料》农业行业标准(NY525-2002),重金属、有害病菌和虫卵等必须达到无害化要求。确定合理的有机肥施用量,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成果,在确定粮食作物目标产量和需肥总量的基础上,确定有机肥与化肥使用量。在施用有机肥的基础上,对实现作物目标产量时需肥量不足部分通过施用化肥进行调节。原则上推荐玉米每亩基施商品有机肥200公斤,推荐花生每亩基施商品有机肥100公斤。

3.土壤有机质与产量的关系

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有机质高地力就肥沃,产量就高。在正常情况下,土壤有机质含量与作物产量成正相关,有机质含量越高,粮食产量越高。2007年在有机质含量高中低等级地块做了产量试验,就说明了这个道理。见表3

表3 有机质高中低产量试验

从表3看出,在施肥水平、作物品种一致,管理相同的情况下,有机质含量高的地块产量相对也高,反之,有机质含量低的地块产量也低。新立一分场试验点有机质含量检测值2.3%,其产量比有机质0.7%的高217公斤,比有机质含量1.2%的高74公斤。通过有机质的试验,建议农民在土壤有机质较丰的状况下,要适量降低氮、磷、钾的施用量,土壤有机质较缺的地块要在增施有机肥的前提下合理施用无机肥。并根据土壤检测数据结果和土肥技术部门提供的施肥建议卡,结合自己的生产经验,实施配方施肥,且使用配方肥料。此外,土壤有机质提升工作要常抓不懈,促进粮食产量不断提高,增加效益。

第2篇:土壤有机质提高方法范文

1调节土壤的环境条件

影响微生物活动的因素均影响矿化过程和腐殖化过程。因此,除了有机残体本身的化学组成外,控制影响微生物活动的土壤温度、湿度、通气状况和土壤酸碱反应等因素,也可以达到调节土壤有机质矿化和积累的目的。当土壤水分过多时,土壤有机质分解较慢,可以通过挖沟排水等措施来改善土壤的通透性,促进有机质分解。要使土壤有机质分解既不太快,也不太慢,以适应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要控制土壤有机质转化进程、方向和速度,注意处理好养分释放和腐殖质积累的关系,做到合理利用有机物来培肥土壤,保持地力常新。

2增施有机肥料

堆肥和沤肥是有效利用高碳氮比有机物料的方法。作物茎秆经堆沤后肥效既稳又长,并有利于保护环境、减少污染。厩肥是土壤有机质的良好来源,如连续几年施用,可显著提高有机质含量。饼肥、人畜粪肥、河湖泥等也都是良好的有机肥。

3种植绿肥

种植绿肥在我国历史悠久。绿肥是我国农业生产中有机肥料的重要来源,其分解快,腐殖质的形成也较快。在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发展面积较大,北方地区对绿肥的种植也很重视。在粮食作物中播种绿肥,培肥土壤,效果较好。栽培绿肥的主要品种有苕子、苜蓿、绿豆、田菁等。苜蓿可在春、夏、秋三季播种,一般667m2用种1~1.5kg,在盛花期压青。绿豆、田菁3―6月均可播种,一般667m2用种3-5kg,在初花期压青。苕子一般于9月上旬播种,用作春季作物的基肥,也可在3―4月播种,作追肥用,667m2播种量为3~5kg,第二年4月下旬现蕾即可压青。

4秸秆还田

我国秸秆资源丰富,进行秸秆还田不仅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而且可以减少资源的浪费,减少农业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是经济有效的培肥土壤的途径。目前,我国北方正大力提倡以小麦高茬为主要措施的秸秆还田技术。小麦收割时,留20-30cm高的麦秆,经一个雨季的风吹日晒雨淋,到秋季小麦再播种时,已变成半分解状态,成为上好的有机肥料。秸秆还田简单易行,省力省工,但在还田时,应加施化学氮肥,避免微生物与作物争氮。

第3篇:土壤有机质提高方法范文

关键词:土壤;有机质;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S153.6 文献标识码:A

1 土壤有机质的作用

土壤中的有机质,对于改善土壤的物性状,增加透气性都有很大的作用,作物在呼吸时能更加通畅,有效的快速吸收有机质中的养分,同时把养分供给到植株的茎叶、果实上去。有机质的含量越多,养分就越充足,而且对于土壤的物性状改善作用就越大,疏松土壤,保水保肥,减少流失,大大提充肥效。所以,土壤中的一些微生物体死亡后残留体形成有机质,对土壤的影响是很明显的,在作物的生长阶段,要尽可能多的使用有机肥料,满足植株的生长需要。

1.1 提供作物生长需要的养分

有机质含有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各种营养元素,为土壤微生物、土壤动物活动提供养分和能量。土壤有机质中的氮素占全氮的90%~98%,磷素占全磷的20%~50%,还含有K、Ca、Mg等营养元素。

1.2 增强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和缓冲性

土壤有机质属于有机胶体,比矿质胶体大20~30倍,具有强大的吸附能力,能吸附大量的养分和水分,增强土壤保肥能力。土壤有机质可以提高土壤对酸碱缓冲能力。

1.3 改善土壤物理性质

有机质中的腐殖质促进团粒结构形成,使土壤透水性、蓄水性、通气性及根系生长环境有良好改善;改善土壤有效持水量;改善土壤热量状况,颜色深,吸热多。

1.4 促进微生物的生命活动

土壤有机质能为微生物生活提供能量和养分,同时又能调节土壤水、气热及酸碱状况。

1.5 促进植物的生理活性

加强作物呼吸作用,增加膜的透性,提高其对养分的吸收,增强根系的发育。

2 土壤有机质严重缺失

近年来由于在农业生产中大量施用化肥,很少施或不施用有机肥,导致农田土壤养分非均衡化严重,土壤板结,土壤生物性状退化,土壤酸化、潜育化、盐渍化增加,防旱排涝能力差,耕地土壤基础地力不断下降,土壤出现了“亚健康”。致使农作物品质下降,瓜不甜、果不脆、米不香;大量秸秆、畜禽粪便等有机肥肥源被丢弃、浪费造成环境污染。以东北黑土区为例,土壤有机质已由开垦时的8%~10%,下降到2%~3%。我国目前的土壤资源现状迫切需要通过人为措施来补充土壤有机质,以确保农业种植水平和提高农作物产品品质。

3 提升土壤有机质的有效途径

3.1 增施有机肥

有机肥一般就是指农家肥,可以通过畜禽粪便,以及一些植物的茎秆经过堆肥、沤制而成,因其沤制腐熟的过程要经过微生物的发酵,所以肥料中会富含有机质,对土壤的物理性状改良、保水保墒、改善土壤的结构等都有很好的作用,而且肥效时间长,能为作物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和丰富的营养供应,是一种十分理想的肥料。

3.2 提倡秸秆还田免耕技术

采用秸秆还田免耕播种不灭茬,不清理秸秆,全覆盖播种,秸秆全部还田,增加了土壤有机质,每年有机质含量提高0.07%。秸秆直接还田比施用等量的沤肥效果更好,既能有效地利用有机肥资源,又能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保肥供肥性能。目前,龙江县大力提倡玉米秸秆还田技术,机收的玉米秸秆,已经被粉碎,经过风吹日晒雨淋,已变成半分解状态,成为上好的有机肥料。秸秆还田简单易行,省力省工,但在还田时,就应加施化学氮肥,避免微生物与作物争氮。通过秸秆还田技术的应用,可以节约化肥投入,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通过秸秆腐熟还田利用,逐步稳定化肥用量,优化施肥结构,提高化肥的利用率,还能减少水土流失,减轻了洪涝灾害,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

3.3 粮肥轮作、间作,用地养地相结合

轮作、间作制度,对于种植结构有很好的调节作用,能科学合理的利用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而且对于土壤中的有机质的品质改善也有很好的作用,科学合理的轮作、间作能把用地和养地很好的结合起来,边用边养,使土壤的肥力有效的补充,维持一个均衡的水平,而且还能改善农产品的品质,对于高效优质、绿色有机农业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4 因地制宜栽培绿肥

栽培绿肥可为土壤提供丰富的有机质和氮素,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及土壤的理化性状,促进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减少连作障碍及下茬化肥用量,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3.5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

测土配方施肥是在合理施用有机肥的基础上,提出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的施用数量、施肥时期和施肥方法。有针对性地补充作物所需的营养元素,作物缺什么元素补什么元素,需多少补多少,实现各种养分平衡供应,满足作物的需要。现在越来越多农民自己开始认识到盲目施肥的危害性,测土配方施肥会给他们带来很多好处,对开展此项工作越来越积极。如县农技中心工作人员在野外取土采样调查中,当农民知道取土样化验结果出来后要把化验结果反馈给他们时,很多人争着要求在他们田里取土。测土配方施肥原则:

3.5.1 有机无机相结合的原则

实行测土配方施肥必须增施有机肥,从而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物理状况,提高土壤保水保肥的能力,增强微生物活性。

3.5.2 用地和养地相结合的原则

耕地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养分循环系统,客观上要求实现养分输出和输入平衡。为此,必须坚持用养结合,形成物质和能量的良性循环,才能实现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5.3 大、中、微量元素配合的原则

第4篇:土壤有机质提高方法范文

关键词 耕地土壤;养分状况;调查;变化分析;施肥建议;江苏姜堰

中图分类号 S15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9-0240-02

1980年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查明了姜堰市土壤的养分含量、类型、数量及分布情况,近30年来,土壤养分状况随着种植模式、耕作措施、施肥水平等不同而发生变化。为探明全市土壤现有状况,笔者结合2006年实施的农业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应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展全市耕地土壤养分现状调查,为测土配方施肥成果的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1 土壤养分状况调查与测定方法

土样采集于2006年秋收前后进行。耕地质量调查采样点的确定按照《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采用国土部门提供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与第二次土壤普查时的土壤类型图叠加形成的图斑,以镇、村行政区域为单元,选择代表田块采样,平均每10~20 hm2设定1个肥力调查采样点,采用GPS定位[1-3],对全市逾6万hm2耕地采样,分析了1 466个土壤样品。

采集的土样经风干,去除杂质,过20目和60目的土样筛,用于分析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有机质采用重镉酸钾容量法-外加热法,全氮采用半微量开氏法,碱解氮采用蒸馏法,速效磷采用0.5 moL/L NaHCO3浸提-钼锑抗比色法,速效钾采用浸提-火焰光度法测定[4-5]。

2 耕地土壤养分状况

2.1 土壤养分状况

本次耕地地力情况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全市1 466个农化样点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18.19 g/kg,全氮平均含量为1.17 g/kg,有效磷平均含量为15 mg/kg,速效钾平均含量为80 mg/kg,pH值为7.6。调查结果表明:25年来全市耕地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等主要肥力指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其中磷、钾的幅度变化较大。

2.2 土壤养分统计特征

由表2可知,全市耕地土壤肥力指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其中有效磷、速效钾的变异系数较大,变异系数分别达到38.07%、40.98%,有机质、全氮的变异系数中等,分别为28.22%、16.22%,土壤pH值的变异系数最小,为6.44%。

与1982年第二次土壤普查相比,25年来土壤有机质含量从13.59 g/kg提高到18.19 g/kg,全氮含量从0.83 g/kg提高到1.17 g/kg,有效磷含量从4.89 mg/kg提高到14.68 mg/kg,速效钾含量从63 mg/kg提高到80 mg/kg。土壤养分普遍得到提高的原因,主要是姜堰市高砂土地区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展平田整地,实施旱改水,以及大力推广秸秆还田,实施以增施复混肥为主的增磷补钾工程,提高土壤有机质及磷、钾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的保肥、保水性能。

2.3 土壤养分丰缺情况

从土壤养分等级分布情况[6](表3)来看,大部分耕地土壤养分都在中等以上水平,5级地所占的比例明显减少,其中土壤有机质、有效磷5级地所占的比例1%左右,比1982年减少了36.8、68.6个百分点,有效钾5级地只占为8.12%,全氮5级地占比较高达21.3%,说明姜堰市实施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质的提高有显著的影响,实施增磷补钾工程对土壤磷、钾的提高有促进作用,但仍有少量耕地土壤养分达不到高产要求,需要科学合理施用氮磷钾肥料。

3 施肥建议

通过采集的土壤样品分析与统计分析,25年来全市耕地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等主要肥力指标有了较大提高,其中磷、钾的增加幅度较为明显,主要原因是姜堰市秸秆还田利用,及实施以施用复混肥为主的增磷补钾工程的结果。但仍有部分耕地磷、钾含量较低,生产上应因地制宜,继续施用磷、钾,促进耕地地力水平的保持和提高[7]。

4 参考文献

[1] 白由路,金继运,杨俐苹,等.基于GIS的土壤养分分区管理模型的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1,34(1):46-50.

[2] 赵月玲,陈桂芬,王越.基于GIS的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状况研究[J].西北农业学报,2005,14(6):195-198.

[3] 张月平,张炳宁.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CLRM IS)研制与应用[C]//第六届ArcGIS暨ERDAS中国用户大会论文集(2004),北京:地震出版社,2004:511-544.

[4] 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试行)(修订稿)[S].北京:农业出版社,2006.

[5] 鲍士旦.土壤理化分析[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第5篇:土壤有机质提高方法范文

关键词:秸秆还田;温室甜瓜;土壤改良

中图分类号:S156 文献标识码:A

唐山市蔬菜播种面积22万hm2,其中设施蔬菜8.7万hm2,占总播种面积的39.5%。随着设施蔬菜种植年限不断增加,由于重施化肥,氮、磷、钾施用比例不合理,造成设施内土壤养分失衡、板结、酸化,导致蔬菜产量增幅减缓,品质下降。同时,全市每年玉米秸秆资源总量220万吨,玉米秸秆中含有丰富氮磷钾等养分,并含大量有机质和微量元素,秸秆腐熟还田既可改良土壤性质、加速生土熟化、提高土壤肥力,又避免污染环境,实现玉米秸秆高效生态循环利用,实现节本增收。本研究通过在日光温室甜瓜生产中进行玉米秸杆腐熟还田试验,明确秸秆还田对土壤的改良效果和增产作用,为玉米秸秆高效生态循环利用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基本情况

试验于2009~2011年在乐亭县城关镇肖圈村的日光温室大棚进行,温室面积800m2。试验地土壤质地为中壤质潮土,耕层土壤有机质22.1 g/kg,全氮1.52 g/kg,有效磷135.6 mg/kg,速效钾154.0 mg/kg,容重1.36 g/cm3。前茬作物为西红柿。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对照和试验两个处理,每个处理重复3次,小区面积30 m2。试验处理于11月16日在种植行的位置上挖沟,沟深20cm,每公顷填加60000 kg秸秆于沟内,铺匀踏实,每公顷撒施磷酸二铵300kg、尿素150kg、硫酸钾300kg做基肥。秸秆腐熟菌剂品种为“科瑞”有机物料腐熟菌剂,唐山金科瑞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每个棚用8kg菌剂,将菌剂与麦麸按1:10混均后,用水拌均堆闷4小时后撒施在秸秆,整平起垄,使秸秆上土层厚度保持20cm左右,覆膜,浇水湿透秸秆,3天后打孔。对照处理为常规施肥,每公顷施有机肥45000kg,化肥用量与试验处理相同。甜瓜品种为红城二十,11月5日育苗, 12月8日定植,在一、二茬瓜的彭瓜期追施45%复混肥225 kg/hm2。

1.3 测试方法

在甜瓜定植前和收获后在常规和试验处理测定土壤容重,采集土壤样品,风干过筛后分析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考察土壤改良效果。

测产方法:从开始采收到收获结束分别记录多次重量并汇总,最后折实产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土壤容重的影响

施用有机肥和玉米秸秆腐熟还田,土壤容重均有所减少。表1数据显示,对照处理土壤容重减少0.02g/cm3,秸秆腐熟还田处理土壤容重减少0.05g/cm3,秸秆腐熟还田处理比对照处理土壤容重多降低0.05g/cm3,说明秸秆腐熟还田比施用有机肥对土壤容重影响大。土壤容重减小,土壤通气透水能力提高,有利于甜瓜生长。

2.2 对土壤有机质影响

玉米秸秆还田和施用有机肥均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秸秆腐熟还田效果更好。由表1可知,秸秆腐熟还田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1.70g/kg,比对照处理提高1.40g/kg。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有助于提高土壤保肥性,促进良好土壤结构的形成。因此,玉米秸秆腐熟还田对改良温室土壤具有积极作用。

2.3 对土壤氮、磷、钾养分含量的影响

玉米秸秆腐熟还田对温室土壤的氮、磷和钾养分含量均有所提高,但对土壤速效钾的效果更加明显。表1数据显示,对照处理土壤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三项养分指标分别比试验前增加0.03g/kg、3.30mg/kg和5.00mg/kg;秸秆腐熟还田处理则分别比试验前增加0.09g/kg、4.40mg/kg和9.00mg/kg。秸秆腐熟还田处理与对照处理相比,土壤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为0.06g/kg、1.10mg/kg和4.00mg/kg。

2.4 对产量的影响

秸秆腐熟还田能够延长甜瓜采收期,提高甜瓜产量,且达到显著水平。采收期调查,与对照比较,试验处理甜瓜采收期提前7天,最后一次采收延长13天。据调查,采收期提前可能与秸秆杆腐熟还田能够提高低温,促进甜瓜秧苗早发育有关。

如表2所示,试验处理甜瓜平均产量59304.0 kg/hm2,增产率17.1%,增产效果显著。

第6篇:土壤有机质提高方法范文

关键词: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施肥;土壤养分;动态变化

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大量使用各种化肥以求获得农产品的高产,满足众多人口的粮食需求。土壤养分是土壤中含有的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土壤速效养分含量是评价土壤供肥能力的主要指标,体现着生态环境条件下土壤养分的转化能力和人们的施肥与管理水平[1]。土壤氮素是影响作物生长最重要的限制因子之一[2],隽英华等[3]研究表明,施氮明显提高耕层土壤碱解氮的含量,随着生育期推进,表层土壤碱解氮和有效磷的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和速效氮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呈现下降的趋势[4-6]。地膜覆盖可以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氮素利用效率,使作物获得高产[7]。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技术是我国农业科技人员对传统地膜覆盖栽培技术逐步改进的最新成果,该技术集垄面集流、覆膜抑蒸、垄沟种植技术于一体,大幅度提高了土壤水分的利用效率和降水保蓄率,促进了玉米对土壤养分的吸收,增产幅度达30%以上,被视为旱作农业的一项重大创新技术[8,9]。众多学者对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增产机理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并取得较多研究成果[10-14]。目前,对不同施肥处理及其他覆盖方式下土壤养分含量动态变化的研究已经很多,但对全膜双垄沟播种植模式下玉米土壤养分含量动态变化的研究报道较少。因此,根据我国西北地区气候特点,以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田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不同氮磷施肥水平下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土壤养分的动态变化特征,旨在充分了解全膜双垄沟播种植模式下土壤养分的特性,为该地区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技术,提高玉米产量,增加种植效益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区概况

试验于2011年3~10月在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定西干旱气象与生态环境试验基地进行,地理位置e 104°37′,n 35°35′。海拔1 896.7 m,属中温带半干旱区,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特点为光能较多,雨热同季,降水少蒸发率大,气候干燥。年均气温6.4 ℃,≥10 ℃积温 2 239.1 ℃,年均日照数2 500 h,年均太阳辐射591.89 kj/cm2,年均无霜期146 d,年均降水量386.0 mm,主要集中在5~10月,占年降水量的86.9%。2011年降水量低于该区年均降水量(表1),为干旱年份。土壤质地为黄绵土,呈碱性(表2)。

1.2 试验设计

2011年3月15日覆地膜,地膜宽为120 cm、厚0.008 mm,由兰州绿园塑业有限公司生产。供试玉米品种承单20号。玉米播种密度为6.75×104 株/hm2。试验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方法。设施纯氮(n)、p2o5(p)2个因素。施肥梯度设置6个水平,ck不施np、np2 (n 120 kg/hm2,p 96 kg/hm2)、np3(n 150 kg/hm2,p 120 kg/hm2)、np4(n 180 kg/hm2,p 144 kg/hm2)、np5(n 210 kg/hm2,p 168 kg/hm2)、np6(n 240 kg/hm2,p 192 kg/hm2)。其中:氮肥为尿素(n 46%),磷肥为过磷酸钙(p2o5 12%)。尿素60%作基肥施入,40%分别在拔节期和灌浆期追施;过磷酸钙全部作基肥施入。每个处理3次重复,共18个试验小区。小区面积3.3 m×7 m,小区间分别留40 cm、60 cm宽走道。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1 土样采集 试验样品2011年3~10月采集,3月15日采集基础土样,之后于玉米苗期、拔节期、抽雄期、灌浆期和成熟期分别采集0~20和20~40 cm土层土样,采样按5点采样法采集,然后把各土层的土样分别混合均匀,剔除石砾和植物残根等杂物,分别装入自封

中带回实验室,样品风干后过1 mm筛备测。

1.3.2 测定方法 土壤全氮用半微量凯氏法测定;土壤全磷采用h2so4(浓)-hclo4消煮,钼锑抗显色,分光光度法测定;有机质采用重铬酸钾外加热法测定;碱解氮采用氢氧化钠-硼酸碱解扩散法测定;速效磷采用0.5 mol/l nahco3浸提比色法测定[15]。

1.4 数据处理

试验数据利用excel软件进行整理,利用spss20.0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和显著性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施肥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动态变化的影响

整个生育期内全膜双垄沟播玉米2个土层各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动态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表3),均是在苗期有机质含量较高,随着玉米生育期的进行,拔节期和抽雄期2个土层各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含量逐渐下降,到灌浆期、成熟期2个土层各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得到回升,成熟期时各处理的有机质含量较灌浆期时变化不大,但各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与苗期相比,均略有下降。苗期玉米靠自身的营养生长,很少吸收土壤养分,故各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均比较高,拔节期玉米营养生长迅速,抽雄期玉米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变,均需要从土壤中吸取大量的养分,故这2个时期各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均较低。而玉米生长后期根系开始衰退,从土壤中吸取的养分逐渐减少,促使土壤有机质不断得到回升。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全生育期内2个土层均是np5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ck处理最低。其中,0~20 cm土层5个生育期np5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比ck处理提高了17.82%、19.12%、32.35%、19.23%和25.39%;20~40 cm土层5个生育期np5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比ck处  理提高了19.20%、32.20%、29.08%、36.01%和29.29%。土壤有机质含量存在着明显的垂直递减的变化趋势,总体上5个生育时期0~20 cm土层各处理的有机质含量比20~40 cm土层高出了0.01~3.42 g/kg。

2.2 施肥对土壤全氮含量动态变化的影响

整个生育期内全膜双垄沟播玉米2个土层各处理土壤全氮含量的变化幅度相对较小,动态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从苗期到拔节期之间2个土层各处理的土壤全氮含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长,拔节期、抽雄期、灌浆期时2个土层各处理的土壤全氮量处在一个相对稳定的高峰时期,3个时期2个土层各处理的土壤全氮量均以抽雄期最高,而成熟期时2个土层各处理的土壤全氮含量与前面其他4个生育期相比出现了比较明显的下降。苗期玉米植株较小,根系不发达,对土壤养分的吸收相对较小,而拔节期、抽雄期和灌浆期属玉米的生长旺盛期,需要从土壤中吸取大量的养分来满足生长,此时段由于地表温度较高且覆盖了地膜,促使地下水分不断向地表集聚,使得土壤下层有效氮上移至表层,补充了表层土壤可被植株吸收的有效氮的含量。此时土壤全氮含量较高,很好的满足了植株生长的养分需求。玉米前期从土壤吸取了大量的养分,成熟期土壤养分没有从外界得到有效的补充、玉米根系的衰老也不利于深层土壤氮素向地表的集聚等原因导致了成熟期全膜双垄沟播玉米2个土层各处理土壤全氮含量出现了明显下降。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全生育期2个土层均是np5处理土壤全氮含量最高,ck处理最低。说明适度的增施氮磷肥料能有效促进土壤全氮的含量。其中,0~20 cm土层5个生育期np5处理土壤全氮含量分别比ck处理提高了21.98%、9.40%、15.25%、9.32%和25.32%;20~40 cm土层5个生育期np5处理土壤全氮含量分别比ck处理提高了15.47%、15.12%、21.98%,6.59%和23.61%。土壤全氮含量存在着明显的垂直递减的变化趋势,总体上5个生育时期0~20 cm土层各处理的全氮含量比20~40 cm土层高出了0.06~0.39 g/kg。

2.3 施肥对土壤全磷含量动态变化的影响

土壤全磷是土壤磷素总体水平的体现,是土壤无机磷素和有机磷素的总和,能反映土壤磷库大小和潜在的供磷能力。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整个生育期2个土层各处理的土壤全磷含量变化幅度均相对较小,且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表5),从苗期到成熟期之间2个土层各处理的土壤全磷含量均逐渐降低,各处理的土壤全磷含量均为苗期最高,成熟期最低。其中,0~20 cm土层各处理土壤全磷含量成熟期分别比苗期降低了17.24%、14.44%、7.69%、10.31%、12.01%和18.37%;20~40 cm土层各处理土壤全磷含量成熟期分别比苗期降低了19.18%、20.51%、17.28%、11.11%、12.79%和15.19%。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全生育期内两个土层均是np5处理

土壤全磷含量最高,ck处理最低。其中0~20 cm土层5个生育期np5处理土壤全磷含量分别比ck处理提高了14.94%、20.73%、13.42%、14.29%和22.22%;20~40 cm土层5个生育期np5处理土壤全磷含量分别比ck处理提高了17.81%、15.94%、16.42%、28.33%和27.12%。土壤全磷含量存在着明显的垂直递减的变化趋势,总体上5个生育时期0~20 cm土层各处理的全磷含量比20~40 cm土层高出了0.11~0.18 g/kg。

2.4 施肥对土壤碱解氮含量动态变化的影响

整个生育期内全膜双垄沟播玉米2个土层各处理的土壤碱解氮含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且呈现出较强的规律性(表6),即整个生育期内2个土层各处理的土壤碱解氮含量从苗期到拔节期迅速下降,而拔节期到抽雄期、抽雄期到灌浆期之间也呈下降趋势,但下降幅度要低于苗期至拔节期之间。灌浆期到成熟期时各处理的土壤碱解氮含量又出现略微的回升。苗期时玉米植株相对较小,根系也不发达,植株从土壤中吸取的养分相对较少,从而有利于土层内有效氮的集聚,而拔节期到抽雄期这一段时间是玉米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阶段,从抽雄期到灌浆期是玉米的生殖生长阶段,这些时期玉米的生长均需要消耗大量的养分,因此拔节期到灌浆期时2个土层各处理的土壤碱解氮含量较低符合玉米这两个时期需肥量多、吸收速度快的营养特点,全生育期内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整个耕层内各施肥处理土壤碱解氮含量均大于ck处理,表明氮肥施入有效地提高了土壤有效氮的含量。其中各施肥处理中以np5处理的效果尤为显著。5个生育期全膜双垄沟播玉米0~20 cm土层np5处理土壤碱解氮含量分别比ck处理提高了38.08%、50.05%、43.95%、59.34%、54.08%。20~40 cm土层np5处理土壤碱解氮含量分别比ck处理提高了49.49%、68.95%、33.37%、38.01%、51.26%。土壤碱解氮含量存在着明显的垂直递减的变化的趋势,总体上5个生育时期内0~20 cm土层各处理的碱解氮含量比20~40 cm土层高出了4.90~10.42 mg/kg。

2.5 施肥对土壤速效磷含量动态变化的影响

整个耕层内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各施肥处理的土壤速效磷含量从苗期到拔节期逐渐升高,各处理在拔节期时土壤速效磷含量均达到最大值,抽雄期时各处理

的土壤速效磷含量与拔节期时相比略有下降,之后灌浆期和成熟期逐渐下降,且成熟期时各处理的土壤速效磷含量最低(表7)。苗期之后土壤磷素存在明显的活化作用。一方面,可能是随着温度的升高,有机磷矿化和无机磷转化加强而导致土壤磷素表现出明显的温度效应[16];另一方面,玉米植株的不断生长,玉米根系不断发达延伸,植物根系分泌物以及土壤里的微生物等对土壤磷素的活化作用也有重要影响。玉米中前期的生长消耗了大量磷素,成熟期玉米根系逐渐老化,温度也不断下降,导致了各处理的土壤速效磷出现了明显下降。在整个生育时期内,两个土层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均以np5处理的土壤速效磷含量最高,ck处理最低。np5处理土壤速效磷含量与其他处理之间差异显著。其他处理土壤速效磷含量与ck处理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说明使用磷肥能迅速有效地在土壤中建立起有效的磷库,满足植株生长对磷素的需求。5个生育期内0~20 cm土层np5处理土壤速效磷含量分别比ck处理提高了21.88%、21.58%、20.74%、27.84%、23.93%。20~40 cm土层np5处理土壤速效磷含量分别比ck处理提高了21.87%、32.99%、23.41%、23.19%、28.86%。土壤碱解氮含量存在着明显的垂直递减的变化趋势,总体上5个生育时期0~20 cm土层各处理的碱解氮含量比20~40 cm土层高出了大约3.66~8.22 mg/kg。  3 讨论与结论

已有研究表明土壤水分和地温对土壤养分有重要影响[17],而全膜双垄沟播种植方式增加了土壤含水量,提高了土壤温度,改变了土壤微环境,因此全膜双垄沟播种植模式必然对土壤养分产生重要影响。舒英杰等[18]研究发现,地膜覆盖可以显著提高土壤中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磷含量,而本研究结果表明,施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不同玉米生长时期变化不尽相同。在玉米生长前期,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均呈现快速降低趋势,其中有机质含量在抽雄期达到最低值,碱解氮含量在灌浆期达到最低值。由于覆盖了地膜,以及地温的不断升高,土壤微生物活性提高,土壤有机质不断被分解、矿化,而玉米生育前期植株生长旺盛,需肥量大,对土壤速

效养分的消耗量大,导致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消耗大于积累。而成熟期时,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又略有回升,这是玉米叶片逐渐枯黄,根系逐渐衰老,代谢功能和养分吸收能力降低的结果[19]。此次试验玉米全生育期内各处理土壤全氮含量从苗期到抽雄期不断升高,之后略有下降。而全磷含量则是从苗期到成熟期呈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总体上整个生育时期土壤全氮、全磷含量变化幅度相对较小,由于土壤全氮和全磷代表了整个土壤的氮源和碳源,所以很难通过一季作物的施肥就能取得巨大的变化。整个生育时期,土壤速效磷含量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拔节期达到最大值,成熟期时含量最低。随着温度的升高,有机磷矿化和无机磷转化加强,从而使得土壤速效磷含量不断升高。但玉米植株相对较大,从土壤中吸收的养分多,最终使得土壤速效磷的积累大于消耗,导致土壤速效磷的下降[16,20]。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均在玉米生长旺盛的时期出现明显下降,这与玉米需肥规律相一致,很好的满足了植株生长对土壤养分的需求,为玉米最后的高产稳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个生育期内,各施肥处理的土壤养分含量均大于不施肥处理,这与程东娟等[21]的研究结果相一致。研究结果表明,0~20 cm土层各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均高于20~40 cm土层。证实了土壤养分存在着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垂直递减的规律。

此次研究结果表明,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种植密度确定为6.75×104株/hm2时,np5处理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的动态变化最有利于玉米生长,说明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的最佳施肥量为纯n 210 kg/hm2和p2o5 168 kg/hm2,可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邹传俊.小麦生长期土壤养分动态变化与产量的关系[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5):75-78.

[2] chirwa p w,black c r,ong c k,et al.nitrogen dy-namics in cropping systems in southern malawi contain-ning gliricidia sepium,pigeon peas and maize[j].agroforestry systems,2006,67:93-106.

[3] 隽英华,汪仁,孙文涛,等.辽西石灰性褐土不同施氮模式下的土壤养分动态研究[j].中国土壤与肥料,2011(2):10-14.

[4] 李亚娟,曹广民,龙瑞军.不同草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的影响[j].草原与草坪,2012,32(5):26-29.

[5] 张风承,史印涛,李洪影,等.放牧强度对土壤物理性状和速效养分的影响[j].草原与草坪,2013,33(2):5-10.

[6] 焦婷,赵生国,祁娟,等.放牧强度对温性荒漠草原土壤全氮和有机质的影响[j].草原与草坪,2012,32(5):22-25.

[7] wu l,zhu z,liang y,et al.plastic film mulching cultivation:a new technology for resource saving water n fertilizerand reduce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j].developments in plant and soil sciences,2002,(92):1024-1025.

[8] 刘广才,杨祁峰,李来祥,等.旱地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土壤水分效应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8,26(6):18-28.

[9] 李来祥,刘广才,杨祁峰,等.甘肃省旱地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研究与应用进展[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9,27(1):114-119.

[10] 杨祁峰,岳云,熊春蓉,等.不同覆膜方式对陇东旱塬玉米田土壤温度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8,26(6):29-33.

[11] 张文斌,杨祁峰,牛俊义,等.种植密度对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籽粒灌浆及产量的影响[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10,45(2):74-78.

[12] 刘广才,杨祁峰,段禳全,等.甘肃发展旱地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主要模式[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29(5):629-632.

[13] 孙学保,杨祁峰,牛俊义,等.旱地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增产效应研究[j].作物杂志,2009(3):32-36.

[14] 王红丽,张绪成,宋尚有,等.旱地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的土壤水热效应及其对产量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1,22(10):2609-2614.

[15]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理化分析[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62-142.

[16] 周陈,李许滨,杨明开,等.冬小麦不同生育期土壤微生物及养分动态变化[j].西北农业学报

2008,17(3):113-116.

[17] 郑汐,王齐,孙吉雄.中水灌溉对草坪绿地土壤理化性状及肥力的影响[j].草原与草坪,2011,31(2):61-64.

[18] 舒英杰,周玉丽,张子学,等.麻地膜与肥料互作对辣椒生长、土壤养分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2,20(2):175-180.

[19] 牛俊义,闫志利.旱地作物地膜覆盖栽培理论与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64-86.

第7篇:土壤有机质提高方法范文

关键词 耕地土壤;碱解氮;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兵团农十三师

中图分类号 S15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4-0220-02

农十三师地处东经92°36′~96°30′,北纬41°48′~44°37′,南北宽270 km,东西长297 km,控制总面积约为99.87万hm2,占哈密地区总面积的7%。东与甘肃省酒泉地区毗连,西邻素有“火洲”之称的吐鲁番地区的鄯善县和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南跨戈壁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相接,北部和东北部与蒙古国交界。

农十三师耕地土壤受开垦时间、土壤质地、成土母质、耕作水平、施肥方式等因素的影响,造成该区土壤养分含量丰缺不一,差异较大。近年来,由于化肥施用量增加过快,相应的平衡施肥方法滞后,给我国的农业生产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土壤养分的丰缺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为此,研究人员借助国家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于2012年对农十三师的8个项目团场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调查,并进行了土壤样品的采集与测定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土壤样品采集与制备

2012年9—10月在十三师8个团场按照0~20 cm的采样深度共采集土样383个,每个代表土样由5~8个样点按“S”形布点采样混合而成。土样风干后过尼龙筛(2 mm孔径),装入牛皮纸袋内保存备用[1-3]。

1.2 测定项目及方法

土壤中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含量分别采用油浴加热重铬酸钾容量法、碱解扩散法、碳酸氢钠浸提—钼锑抗比色法、乙酸铵浸提—火焰光度计法测定[4-6]。

1.3 土壤养分评价方法

土壤养分丰缺情况分析参照《十三师土壤养分分级指标》(表1)进行。

2 结果与分析

2.1 土壤有机质

测定结果表明,十三师土壤有机质含量总体上处于中等偏低水平,且各团场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范围为1.2~50.6 g/kg,平均为17.3g/kg,处于极低水平的占8.6%,处于低水平的占13.6%,中等水平的占43.9%,高水平的占33.9%(表2)。

2.2 土壤碱解氮

测定结果表明,十三师土壤碱解氮含量总体上处于中等水平。碱解氮含量平均为92.05 mg/kg,变化范围为9.64~949.00 mg/kg,个体差异及其明显;处于极低水平的占23.7%,低水平的占24%,中等水平的占26.1%,高水平的占26.14%(表2)。

2.3 土壤有效磷

测定结果表明,土壤有效磷含量总体上处于中等偏低水平,平均值为15.85 mg/kg,变化范围在0.85~80.60 mg/kg,处于极低水平的占27.4%,处于低水平的占32.1%,中等水平的占21.72%,高水平的占18.8%(表2)。

2.4 土壤速效钾

测定结果表明,土壤速效钾含量总体上处于高水平,土壤速效钾含量平均为232.93 mg/kg,范围在33~853 mg/kg,处于极低水平的占16.4%,低水平的占14.4%,中等水平的占19.6%,高水平的占49.6%(表2)。

3 结论与讨论

十三师耕地土壤有机质大多数团场处于中等偏低水平,而碱解氮和速效磷的含量各团场之间的养分差距很明显,而即使在同一个团场,因农户的种植方式、施肥状况,也会导致耕地之间养分的差距显著。有的田块土壤养分比较贫乏,亟需增加肥料来维持作物的正常生长,而有的田块中的养分已经达到极高水平,再通过增加养分来加大对土壤的投入,会产生负效益[7-8]。因此,针对目前十三师土壤的养分状况,进一步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建议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培肥地力,大力推广秸秆腐熟还田技术,增施农家肥或商品有机肥,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二是根据土壤养分状况以及作物需肥规律调整氮、磷、钾的配方,调整肥料品种结构,精准施肥。三是做到“三个结合”,培肥土壤。即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大量元素与微量元素相结合,用地与养地相结合。以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减少肥料损失,提高土壤对肥料的吸附能力,使土壤向用养良性方向转化,采用综合培肥措施保护好耕地这一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

4 参考文献

[1] 王激清,刘全清,马文奇,等.中国养分资源利用状况及调控途径[J].资源科学,2005,27(3):47-53.

[2] 张旭初.当代中国一部科学报告─评《中国农业持续发展中的肥料问题》[J].中国图书评论,2000(2):41-42.

[3] 刘艳红.平衡施肥与我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J].甘肃农业,2000(5):22.

[4] 周宏美,宋晓,张彦玲,等.豫东潮土区耕地土壤养分动态监测与培肥途径[J].河南农业科学,2006(3):68-71.

[5] 张礼康,唐宝国.江苏省江都市耕地土壤养分状况调查[J].安徽农业科学,2004,32(6):1163.

[6] 赵庚星,李秀娟,李涛,等.耕地不同利用方式下的土壤养分状况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05,21(10):55-58.

第8篇:土壤有机质提高方法范文

关键词:水稻;商品有机肥;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6-0105-02

传统的商品有机肥是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施用商品有机肥能提升土壤肥力,增加作物产量[1-2]。近些年来,农业劳动力转移、积肥难、难积肥等现象的出现导致田间有机肥投入不足,对化肥的依赖越来越重。而长期单一使用化肥会造成土壤板结,使土壤酸碱度及土壤中微生物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商品有机肥的应用,实现了有机肥和无机肥的合理搭配使用,对实施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土壤培肥项目具有重要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土壤 试验安排在柯桥区福全镇兴联村,该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南方湿润水网平原区,海拔7m,常年平均气温17.9℃,日照时数1 394.0h,降雨量1 853.9mm,相对湿度75%,无霜期281d。试验地土壤为青紫泥田,系柯桥区代表性水稻土种之一,试验示范区大田地势平坦,水旱无忧,灌排方便,地力均匀。土壤基本理化性状为:pH6.9,有机质31.7g/kg,有效磷6.05mg/kg,速效钾80mg/kg,肥力中等。

1.2 供试品种 绍粳18,单季常规晚粳稻品种,绍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育成,是柯桥区规模性栽种品种。2015年6月12日直播,9月18日左右齐穗,11月20日左右成熟。

1.3 供试肥料 氮肥:尿素(N46%);磷肥:钙镁磷肥(P2O512%);钾肥:氯化钾(K2O60%);有机肥(N+P2O5+K2O>5.0%,有机质>45%)。

1.4 试验方法 小区试验设空白、纯化肥、纯化肥+有机肥3个处理,每处理重复3次,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24m2(6m×4m),小区间用小田埂隔开,所有小田埂用塑料薄膜包裹,田埂宽度30cm,高度35cm,单独排灌。各处理施肥如下:(1)空白处理:不施任何肥料。(2)纯化肥肥处理:第1次基肥,施尿素112.5kg/hm2,钙镁磷肥350kg/hm2,氯化钾56.25kg/hm2;第2次追肥,6月28日,施尿素112.5kg/hm2;第3次追肥,7月15日,施尿素120kg/hm2;第4次追肥,8月3日,施尿素60kg/hm2,氯化钾56.25kg/hm2。(3)纯化肥+有机肥处理。第1次基肥,施尿素112.5kg/hm2,钙镁磷肥350kg/hm2,氯化钾56.25kg/hm2,有机肥3000kg/hm2;第2次追肥,6月28日,施尿素112.5kg/hm2;第3次追肥,7月15日,施尿素120kg/hm2;第4次追肥,8月3日,施尿素60kg/hm2,氯化钾56.25kg/hm2。主要病虫草害防治均为:除草剂6月14日、6月25日共2次;7月24日、8月7日、8月26日、10月3日防治纵卷叶螟3次,二化螟2次,稻飞虱3次,纹枯病2次。其他栽培管理等一致。

1.5 数据采集与分析 试验前取0~20cm耕层基础土样,用常规方法测定pH、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试验区在收获前3d各小区随机取3个0.25O(0.5m×0.5m),考察株高、穗长、有效穗数、总粒数、实粒数、千粒重。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由表1可以看出,与纯化肥相比,施用有机肥均能提高水稻的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其中试验理论产量提高411kg/hm2,实际产量提高423kg/hm2。

2.2 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纯化肥+有机肥施肥处理区对于有效穗数、实粒数、千粒重上表现出一定的提高效果。

2.3 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从表3可以看出,小区试验中纯化肥处理的土壤有机质比空白增加0.7g/kg,提升2.24%;纯化肥+有机肥处理的土壤有机质比空白增加1.2g/kg,提升3.85%。表明施用商品有机肥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3 结论

本试验条件下,施用商品有机肥能促进水稻分蘖,增加有效穗数、实粒数、千粒重,相对纯化肥区增产423kg/hm2,增产5.32%,水稻增产效果较好,且对于土壤有机质的提升有一定的效果。但因试验开展年限有限,其增产机理还需进一步开展试验获取。

参考文献

[1]杨文叶,王京文,李丹,等.商品有机肥对耕地质量及水稻产量的影响[J].浙江农业科学,2012(12):1621-1622.

第9篇:土壤有机质提高方法范文

对于玉米秸和稻秸,多采用粉碎翻压还田,也采用玉米秸秆高温堆沤还田和稻秸留高茬15cm机械旋埋;根据本人多年的基层经验,金安区主要的秸秆是稻秸、小麦秸、油菜秸、玉米秸、芝麻秸等,可采用高温堆肥或机械粉碎翻压还田等方式。

二、油菜、小麦秸秆快速堆腐还田技术

金安区午收油菜农时紧,抢收抢栽劳动强度大,农民往往就地焚烧油菜秸秆,污染大气,影响交通和造成秸秆资源严重浪费。本人经过几年实践和试验,总结出油菜田头快速堆腐还田新技术。该技术的操作方法是:

1.就地堆腐

油菜田间打晒后,秸秆采用田头就地挖坑堆腐。一般堆坑挖深30至40厘米,长宽为3×2米,堆垛高2米左右;也可根据油菜秸秆量,加长堆坑。堆坑挖出的表层泥土用来做埂,下面再挖的泥土留作压盖农膜。田头堆腐不需挑运,可节省劳力和时间。

2.一次堆制

一次码堆,再浇匀浇透拌有速腐菌剂的水,最后用0.8丝农膜1至1.5公斤盖好即可。每堆制1000公斤秸秆,加入“腐秸灵”或“速腐301”菌剂0.5至1公斤,尿素3至5公斤,水10至15担。速腐剂分两次拌入水中,前8至12桶水加入速腐剂的1/3,余下放入后2至3桶水。部分在稻场、路边脱粒的油菜秸秆,也可就近利用有水空地或荒沟,挖坑堆腐。

3.快速腐熟

要使秸秆在20至25天完全腐熟,必须注意堆垛补水和密封增温。堆制时应在垛顶堆放松软菜籽壳,防止硬秆戳破盖膜。膜盖好后四周用泥土压实,两块膜接口处可用胶带粘牢,垛顶撒少量稻草或杂草并封泥。一般封堆7至10天,应揭膜补浇5至7桶水,保证速腐剂生长的潮湿条件。

三、秸秆还田技术的效应分析

1.土壤效应

土壤有机质和N素水平是土壤肥力和土壤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其含量较高,土壤是肥沃的好耕层,高性能、更耐用。秸秆还田现场技术是最重要的作用,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活化土壤N,P,K养分,提高土壤肥力。根据含有水分的玉米地里的秸秆有机物质的测定,平均约为15%,速效钾含量为2.28%,氮含量为0.61%,磷含量是0.27%和一些微量元素镁、钙、硅等也是农作物生长所需。一根稻草一年后,返回的分解率可以达到80%-90%,土壤有机质和腐殖质大大增加,表层土壤速效N、P、K养分有了明显的提高。根据该报告,黑龙江省兰西县,由于长期施用化肥,黑色土壤有机物质含量的从6%降到现在的1.8%左右,且平均每年仍以0.1%的速度下降;854和855农场的黑龙江省常年坚持秸秆还田,其农场土壤有机质、N、P、K含量显著增加,所以秸秆还田是提高土壤养分含量与作物产量的有效措施。

2.改土效应

秸秆还田的主要作用是改善土壤结构、补充土壤养分平衡,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耕层的有效方法。此技术主要提供更稳定的腐殖质物质,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增加土壤孔隙度,体积密度下降,土壤松散,水分和肥力的增加,土地温度的上升,加速了土壤养分的循环。

3.微生物效应

土壤微生物是重要的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分解和净化效果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酶活性是基本的反应之一,秸秆微生物还田显著提高了土壤脲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生长,增加有益的土壤微生物类群数量,加快有机物质的分解,成分从细菌类型化为真菌型的转型趋势,有利于微生物土壤有机质转化积累丰富的土壤微生物。

4.经济效应

在望城街道大岗头村多年推广秸秆还田技术,通过跟踪调查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水稻平均增产4%-9%,而且多表现为连续还田的产量逐年提高。秸秆具有明显的抑制病害作用,对水稻和稻瘟病,过早老化性能也明显的有显著疗效。作物生长、根系发达,茎粗壮,作物产量显著增收。因此,此技术,以提高可再生利用的秸秆,回收的作物产量潜力和节约肥料投资成本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5.环境效应

现在很多农业人员直接将秸秆焚烧,既浪费了资源,同时秸秆燃烧所产生的废气也对空气造成了很大的污染。那么如何将秸秆做到最有效的利用呢。古人说“落叶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秸秆生于土壤,含有很多对土壤有用的成分。如果将秸秆粉碎,最后回归土壤,可以很大程度的增加土壤养分,使土地长时间保持肥力,同时,秸秆还田还可以有效的减少农田因常年使用所形成的沉积,减少土壤盐碱化现象,对土壤的长期有效使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未来展望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