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债务危机的成因及启示范文

债务危机的成因及启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债务危机的成因及启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债务危机的成因及启示

第1篇:债务危机的成因及启示范文

关键词:欧洲债务危机 成因 世界经济 经济秩序 影响

全球经济一体化促使着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一系列边界都趋于淡化,尤其是欧元区的建立,各成员国之间的趋同性不言而喻,但其中也却也不断暴露出越来越明显的经济尴尬——2009年欧洲债务危机相继爆发并影响至今,甚至对世界经济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探究本次欧洲国际债务危机发生的原因,最根本的是成员国内部债务结构不合理、过度消费、经济结构存在弊端。这个也给了正处于发展中的中国一些启示。可以这么说,这次欧洲国际债务危机提醒着世人要深刻认识危机的根源、成因和可能给世界经济产生的影响,并采取积极的措施防范。

一、欧洲国际债务危机发生的背景

欧洲国际债务危机的发生是欧洲各成员国陆续不断出现了财政困难,信用评级不断降低,欧元大幅下跌,欧洲股市暴挫,最终演变成欧洲债务危机。其演变背景可以用下图表说明。

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的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上限分别为3%和60%。2009年4月,爱尔兰出现财政困难,出现财政赤字比重过高;2009 年10 月初, 希腊政府突然宣布,2009 年政府预计将分别达到12.7%和113%,超过上限的3 倍多,其债务危机就此浮出水面。全球三大信用评级机构中的惠誉、标准普尔和穆迪相继调低希腊信用评级。同年11月9 日,葡萄牙政府表示2009 年财政赤字占GDP 的比例从原来的5.9%上调到8%,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随即整个欧盟都受到了债务危机困扰,欧元大幅下跌,欧洲股市暴挫。然而在一系列的经济援助政策之后,希腊债务危机却愈演愈烈,西班牙、葡萄牙等国也相继陷入债务危机,最终演变成欧洲债务危机。

二、欧洲国际债务危机的成因

(一)欧元区成员国财务状况差异大

欧盟进一步扩大自己的管辖范围。在成员国加入欧元区时,标准放宽,导致不同财务状况的成员国进入。加入欧元区后,标准松弛,惩罚机制没有落实,成员国牺牲利益大规模赤字,影响欧元区整体经济。

(二)相对独立的财政政策促使偿债风险激增

平稳时期各成员国遵循游戏规则,一旦发生经济波动,各成员国就各寻出路,相对独立的财政政策造成了偿债风险激增。欧元区成立初期,欧洲经济欧盟成员国处于景气的经济周期,各国财政政策都能遵循1991 年底签订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和1997 年生效的《稳定与增长公约》,维持较好的赤字水平和债务水平。美国9.11时间之后,欧洲经济开始转寒,2000年后为抑制经济滑坡和老龄化危机,欧元区乃至欧盟国家都纷纷违约,通过扩大政府支出减税来刺激经济复苏,尤其是在2008 年金融危机的强烈影响下,进一步加剧了成员国政府的激进式财政扩张,财政赤字和债务比例急速上升,最后融资困难无法还债弥补赤字,酿成偿付危机。

(三)统一的货币政策情况下汇率操纵能力丧失

欧元区域内实行统一的货币政策,将促使各成员国执行统一的汇率,导致各成员国散失汇率操纵能力。1998 年6 月成立的欧洲中央银行开始代替成员国执行独立的货币政策,实现了各国货币的让渡,欧元的汇率随国际市场货币供求关系变动,间接导致欧元区成员国汇率操纵能力的丧失。

三、欧洲债务危机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的冲击和风险

希腊等欧洲国家债务危机爆发后,市场恐慌情绪迅速蔓延,深刻影响到欧元区的经济状况,并进一步波及世界经济。市场纷纷看空欧元,导致欧元对美元快速下跌,自2009 年11 月底的1.51 一直下滑到2010年3 月19 日的1.35 的心理关口,短短3 个月时间里,欧元对美元已经跌去近10%。这样的速度让人咋舌。此外,由于“金融传染”机制的作用,欧洲其他金融市场也饱受拖累。2010 年2 月初,葡萄牙政府称可能削弱缩减赤字的努力受阻及西班牙披露未来三年预算赤字将高于预测,导致市场不稳定,欧元遭到大肆抛售,引发欧洲股市暴跌,整个欧元区面临成立以来最严峻的考验。

欧洲债务危机对我国直接影响有限,主要是此次出现债务危机的都是经济规模不大的国家,而我国对欧洲的出口主要集中在一些发达的大国,对希腊、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出口不大,对希腊、葡萄牙、西班牙、爱尔兰等国的投资数额也非常小。但欧盟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危机的爆发致使欧元对美元贬值,相当于在中欧贸易中人民币升值,对欧出口产品成本增加,在欧洲市场上的竞争力就会削弱,如一直把欧洲作为出口第一大市场的浙江义乌出口量锐减,重庆市出口企业也大幅缩减出口订单,这些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总体上看,欧洲债务危机的爆发,使国际社会对欧洲国家的信誉和偿债能力的信任度锐减,纷纷减持相关国家的国债,或是买入信贷违约掉期合约以对冲债券违约风险。希腊等国家债务危机愈演愈烈,发生支付危机,势必拖累诸多欧元区国家和银行机构。在欧洲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欧元区债务危机可能引发连锁反应,拖累欧元区各国乃至整个欧盟经济复苏。更有甚者,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欧洲债务危机可能对全球投资者和决策者信心带来打击,从而给刚刚复苏向好的世界经济发展蒙上一层阴影。

四、欧洲债务危机对我国的启示

第2篇:债务危机的成因及启示范文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9)

摘 要:近年来,伴随自由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各国经济普遍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相应的,也将利益与风险捆绑在一起。最近发轫于希腊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之一。首先,介绍了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的基本情况及深刻原因,然后,结合中国发展的实际分析了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可能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重点研究危机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启示。

关键词 :债务危机;欧洲;中国经济;影响,外汇储备

中图分类号:F812.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11.014

收稿日期:2015-04-08

1 绪论

近年来,伴随自由经济的发展和金融市场的逐步全球化,各国经济普遍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相应的,自由化和全球化将利益与风险捆绑在一起。最近发轫于希腊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之一。所谓主权债务,就是指某一主权国家以自己的国家信誉作担保,通过发行债券等方式向国际社会所借的债务。由于所借债务大多是以外币计值,因此,一旦债务国家的信用评级被调低,就会引发主权债务危机。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国债负担率(国债余额与GDP之比)和赤字率(赤字总额与GDP之比)来分析和评价政府债务风险。比如,欧盟在《稳定与增长公约》中就规定,各成员国公共债务水平和财政赤字比例分别不得超同期GDP的60%和3%。

2009年10月,希腊政府宣布,2009年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预计达到GDP的12.7%,公共债务占GDP的比例也预计达到113.4%。此消息一出,随即全球三大评级公司相继下调希腊主权信用评级,希腊主权债务危机率先爆发。这之后,葡萄牙、西班牙、爱尔兰、意大利等欧洲国家相继爆发债务危机,希腊债务危机最终发展演变扩大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如今,欧洲债务危机不断加剧蔓延,全球经济都面临全面陷入的危险。中国经济虽然发展迅速,面对不断扩散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必须高度重视,应及时做好应对措施,避免我国出现债务危机。

2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的原因

2.1 对周期性较强产业过度依赖

希腊、西班牙、爱尔兰等国家过于依赖周期性产业,而这些产业受危机影响最为严重。以希腊为例,旅游业、造船业、文化业和农业是该国的主要产业,尤其是旅游业比重已超过20%。当金融危机爆发,希腊经济备受打击,2009年旅游业收入较之2008年,减额达到12亿欧元。西班牙的产业支柱是房地产和旅游业,随着2008年“国际金融海啸”来袭,房地产市场遇冷,价格持续下跌,空置率也居高不下;它的旅游业发展情况也不容乐观,游客稀少,酒店入住率严重不足,普遍都在不足50%以下。在爱尔兰,其支柱产业——农业,也因为金融危机的原因,出口受阻、价格下跌。相应的,因危机财政收入锐减的背景下,各国为了应对危机,提振国内经济,纷纷采取大规模财政刺激手段,如此政策叠加,各国的财政赤字和政府负债水平普遍大幅上扬。

2.2 畸形的收入分配制度不断积累隐患

二战之后,欧洲国家相继建立起以高福利为标志的社会收入分配制度与社会保障制度。首先,在工资水平上,欧洲国家一直以“高工资”著称。以希腊为例,它属于欧洲较贫困国家之列,虽然它的GDP增长速度始终徘徊在1%-2%,实际工资却一直保持高速增长,增速超过5%,在2008年甚至达到8%,比欧盟平均水平高出4个百分点。其次,在社会福利上,欧洲各国建立了包括儿童津贴、病假补助、失业救济、养老保险、殡葬补助、医疗、教育等各类完善的福利制度,覆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对失业人口提供的巨额补助,是拖累政府财政的重要原因。希腊的失业率常年在10%左右,这个比率在欧洲地区并不算最高,但是由于希腊综合国力薄弱,因此失业救济给政府增添了巨大的压力。

2.3 救济政策不力,市场投机盛行不断推波助澜

希腊等欧洲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既有其自身经济社会等方面的问题,也是欧元区体制上缺陷的集中体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各国政府为拯救本国经济,纷纷推出规模巨大的财政刺激计划和投资计划,以债治债,借债投资,造成许多经济体财政赤字攀升。虽然最终全球的大救市使得经济回暖,但是并未解决政府过分干预使得资源错配、低效的核心问题,最终以主权债务危机的形式表现出来。其次,诸如美国高盛集团等投资机构为了谋取高额利益,打着“创新”的旗号,为希腊政府设计出系列投机大、风险高的金融衍生品对于危机的发生与蔓延不断起到推波助澜作用。

3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3.1 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虽然欧洲发生主权债务危机的国家在我国贸易出口中仅占很小的份额,但是这些国家的债务危机波及到了整个欧盟地区,使得欧盟国家财政收入、社会投资、居民消费等方面发生紧缩。由此可见,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发生和蔓延会对世界其他地区造成不可小视的影响,特别是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严重依赖欧洲市场的发展中国家。

3.2 对我国外汇储备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一直保持快速增长,截至2013年底,我国外汇储备规模高达4亿美元,其中近70%都是美国资产。本着外汇储备多元化的方向,我国增持了更多的欧元资产。但是随后欧洲爆发主权债务危机,欧元对美元显著贬值,汇率从2009年22月26日的1.514下降至2013年12月31日的1.198,贬值幅度将近18%,而且存在进一步贬值的风险。这无疑加大了我国外汇储备的风险,为我国外汇储备多元化发展增添了新的难题。

4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对中国的启示

4.1 谨慎对待和处理中国的主权债务问题

面对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给全球经济特别是给主权国家经济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也提醒各主权国家包括中国,应该对政府债务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和谨慎对待处理。据我国财政部数据显示,到2013年底,我国中央政府债务占GDP的17%。债务水平远低于警戒水平,短期内发生主权债务危机的可能性很小,但是,这是排除地方政府债务之外的统计数据,2013年底,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总额已达107 174.91亿元,其中67 109.51亿元债务附有偿还责任,占比62.62%;其中23 369.74亿元附有担保责任,占比21.80%;另外16 695.66亿元附有救助责任,占比15.58%。如果将地方政府债务、大型国企债务等情况统计在内,2013年我国政府债务的总比重就达到惊人的82%。庞大的隐形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不容忽视,面对如此高垒的债务水平,政府必须谨慎对待,加大财政监管力度,严控地方政府举债行为,切实降低地方债务违约率,有效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4.2 强化金融监管,加强金融机构改革

首先,建立完善的银行业监管体系,尤其是对其合规性监管。加强银行业的风险管理,强化风险控制,严格控制政府负债规模。其次,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金融风险预警以及处理机制。再次,对金融机构应推行有效的市场退出机制。另外,建立和完善市场的法律法规,强化金融机构存款保险制度,可以对金融危机所带来的财政影响起到防范和缓解作用。

重新定位国有银行和政府之间的关系。政府不能继续充当国有银行的庇护神,切实增强银行的经营意识、市场意识和风险意识。要对国有银行进行产权改革。实现产权多元化的管理模式,必须重视吸收民间资本和国际资本。推动筹集资金的方式多种多样,例如引入境外投资者、发行基金证券和注资等。充分发挥非国有股东的盈利动机和风险规避意识,强化国有银行的防线内约机制,降低金融风险对国家财政的负面影响。

4.3 慎重用好财政刺激政策,把握好财政赤字的“尺度”和“亮度”

财政刺激政策是政府干预市场看得见的“手”。在我国,无论是基于根深蒂固的“GDP考核观”,还是经济下行时的有效提振经济措施,财政刺激政策都有可能多次伸出手,并且效果不错。但应该看到,财政刺激政策过大,也可能造成通货膨胀的压力,以及对私人部门的挤出效应,容易造成经济的大起大落,因此,应把握好财政刺激政策的“尺度”。

同时,随着中国经济日益全球化,一个主权国家财政刺激政策必然会影响其他社会经济体的发展与决策。因此,主权国家的财政刺激政策的透明度问题将越来越多地被关注,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说明,我国应该加强与国际机构的沟通、协调,与国际接轨,增加中国财政的“亮度”。

4.4 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投资出口导向型向消费导向型转变

出口、消费、投资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出口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在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中,显示过分依赖出口拉动的发展方式极易受到外部冲击,也是不可长期维持的。从长远和健康发展的角度看,中国的经济发展不能长期依赖出口导向型模式。必须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依靠外需转到以内需为主。消费是比出口、投资更好、更长效的拉动经济增长的持续动力,扩大内需是中国经济结构性转换的核心因素,倘若不主动转向内需为主,在面临危机时将处于被动的位置。同时,在出口地区与国家来看,应将主要向欧美国家出口逐步转向亚洲新兴国家、东盟、非洲国家等;出口产品也应全面转型升级,从单纯初级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结构向高附加值、高技术转变。

参考文献

1 原博.浅析欧债危机对中国的影响[J].东方企业文化,2011(22)

2 韩晓琴.欧债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其应对[J].桂海论丛,2011(6)

3 王军强.欧债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启示[J].现代商业,2012(2)

4李京阳.欧债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及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思考[J].财经科学,2012(3)

5 Prospects for European Integration as the EU Deals with the Debt Crisis[J].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2012(2)

6 沈国栋.试析欧债危机的成因、未来走向以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中国外资,2012(6)

7 曾寅初,刘君逸,梁筱筱.欧债危机对中欧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分析[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2(2)

8 徐爱勤.浅析欧债危机对中国外贸的影响及对策[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8)

9 董彦良.欧债危机对中国投资欧盟的战略影响[J].商场现代化,2012(11)

第3篇:债务危机的成因及启示范文

关键词:欧洲债务危机;地方债务;地方融资平台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8-0181-02

一、欧洲债务危机现状

欧洲债务危机始于希腊,随后西班牙、葡萄牙、爱尔兰和意大利也相继出现债务问题,并被开始称为“笨猪五国”。希腊债务危机发生之后,大多数国家并没有意识到其严重性,均采取观望政策,以德国为首的欧洲错失了救助的最佳机会,直到2010年5月6日,美国道琼斯当天大跌近千点,才惊醒了沉睡中的人们,欧洲债务危机原来离我们这么近。次日,欧元区财政部长和IMF了决定救助希腊的决策,提供希腊1 100亿欧元贷款,后果还未可知。

自从欧债危机爆发以后,市场反映波澜壮阔,欧元大幅贬值、全球股市走弱、当事国国债CDS飙升、大宗商品暴跌。而最近一段时间,在各方“救火”以及当事国出台“整改”措施之后,欧元开始小幅反弹,CDS基本稳定,大宗商品重新进入上升通道。平心而论,欧洲五国未来五年到期债务在1.1万亿欧元左右,而欧盟和IMF联合推出的总额7 500亿欧元救助资金加上各当事国自筹资金,完全有能力一解燃眉之急,这也是欧债危机重归平静的基础。

然而,欧债危机是否结束,现在判断为时尚早,但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可能还是要持续一段时间。

二、欧洲债务危机对中国的启示

(一)欧洲债务危机的成因

1.欧洲债务危机可以看成是金融危机的延伸。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当一国经济处于衰退的时候,政府应该反经济周期操作,即采取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使经济走出衰退。政府一方面要增加财政支出,另一方面要向市场投入大量的货币,从而加深了政府的负债。当政府债务达到一定程度时,国际投机金融机构的做空行为,加速了人们对该国偿债能力的质疑,尤其是穆迪和标普对这些国家的降级行为,引发了欧洲债务危机。

2.债务国家本身的经济状况欠佳。希腊加入欧元区之前,并没有达到欧元区的标准:第一,预算赤字不能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3%;第二,负债率低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为达到标准,希腊请美国投行高盛进行设计,从账面上达到了欧元区的标准,但隐藏了10亿欧元的债务。高盛对希腊的经济本身就知根知底,做空行为也是意料之中。西班牙、葡萄牙、爱尔兰、意大利随后被降级,希腊债务危机演变成欧洲债务危机。

表1 2009年部分欧洲国家政府财政状况

数据来源:经合组织(省略/home/)。

(二)对中国的警示

近期很多专家认为,欧洲债务危机对中国经济影响有限,因为中国外汇储备里欧元所占比重不大,其影响主要是来自对欧洲的贸易方面。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还是较为短视。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道琼斯指数从最高11 258点高处下跌至今,可以反映出,人们对欧洲是否能够走出债务危机是较为悲观的,而A股的连续下挫也说明大家对后期的经济形势不容乐观。

笔者认为,希腊债务危机已经通过“蝴蝶效应”有效放大了,如果不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治理,可能会产生更为严重的后果,甚至可能会出现“滞胀”现象。对中国的警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地方债务过多。欧洲债务危机首先体现的就是政府债务太多,资不抵债,最终可能出现违约情况。2008年金融危机时,为了应对困境,中国打开了地方融资的门槛。然而地方融资容易,监管很难。截至2009年底,在有统计的31个省、市和自治区中,只有黑龙江、内蒙古、新疆、、山西、河南、贵州、宁夏的平台贷款债务率(平台债务合计/本省GDP)低于60%,有10个省市甚至超过了100%(《10省市贷款债务率超100% 地方融资监管意见难产》,中国新闻网,2010年4月6日)。欧洲债务的发生,也加深了对地方债务风险的担忧,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好后续监管问题,地方债务可能会进一步加深。

欧洲债务危机告诉我们,赤字财政政策的实施必须把握好相应的度。虽然赤字财政是世界主要国家发展经济所共同使用的经济政策,但要注意量的积累所引起的质的转变,特别是在国际经济环境动荡不定的大背景下,财政赤字的持续攀升必须引起警惕。

2.货币政策。欧洲债务危机的发生,也是金融危机的延伸。各国为了应对金融危机,采取了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泡沫,泡沫一破,就出现经济危机。2008年以来,中国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提出了“4万亿”的刺激经济计划,同时,货币投放巨大。2009年的货币投放量是2008年的近2倍。其直接结果是:房地产价格翻了1倍,上证指数从1 664点一路上涨到3 478点。随后,各种物价也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涨,通胀压力加大。现在正好站在十字街头,货币政币外松内紧,经济形势更为复杂。

欧洲债务危机告诉我们,扩张的货币政府,可能在短时间内可以刺激人们消费,从而提升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通胀压力,形成一定的泡沫,当我们为泡沫而惊醒之时,也许就是灾难来临之时,之后一系列问题就将暴发。

(三)中国的应对措施

1.规范地方融资平台,加强金融监管。地方政府是有融资冲动的需求,因为融资,可以扩大投资,加速当地的经济发展,提升政绩水平,而且还可以增加相应的收入。如湖北省就有一个10万亿投资计划,按其GDP水平,是无法达到的,只有通过地方融资平台,增加政府债务才能做到。如果大多数地方政府都有这样的冲动,最后会导致经济严重过热,通胀压力巨大,同时,地方债务水平严重超标,债务危机也就产生了。所以现在急需要做到的是要遏制地方政府融资冲动,加强金融监管。为此,国务院6月10日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通知》明确规定,地方各级政府不得以财政性收入、行政事业等单位的国有资产或其他任何直接、间接形式为融资平台公司融资行为提供担保。这只是第一步具体措施,从经济学角度分析,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应从两个规则进行把握。第一,设置地方融资标准。地方政府主要是通过债券和银行进行融资,为了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可以设置融资标准,只有达到相应标准,才允许其发行债券或向银行贷款。第二,地方债务水平超标要进行处罚。现今,地方债务水平超标的省份较多,如果不加以管理,还会有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进行效仿。因为GDP增长了,自己就可以高升,而财务坏了,自己也不用担责。所以对于地方债务水平超标的,一定要通过相应的途径进行处罚。

2.改革地方政府财政管理制度。第一,明确地方政府收入来源。加强收入来源的管理,使地方政府知道,自己的收入是多少,举债的数量要与收入相稳合。同时,以立法形式加强对地方政府预算管理,增强透明度,合理控制政府债务规模,加强风险管理。应该及时对全国整体财政及债务状况作全面清查和评估,对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进行限额管理和风险预警,切实从财政和金融两方面防范偿债违约风险。第二,规范地方政府支出管理。为了“保增长”,地方政府会通过加大政府支出,刺激经济发展。增加基础设施建设,而不论这些支出是否必需。而作为纳税人的公众,对于这些支出毫不知情。中央应该加强对地方政府的支出管理,对于那些只为增加业绩,而不利于经济长远发展的支出进行限制。而且政府的投入,有时会形成恶性竞争,反而对经济产生不利的影响。如前几年的风能发电、钢产等,都由于地方政府的过度投资,产生严重过剩。

3.调整货币政策。中国去年以来,为应对金融危机,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欧洲国家一样,中国也产生了相应的部分泡沫经济,如房产价格上涨将近1倍,股市上涨1倍多。然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现在已走到十字路口。“中国的各种货币政策,目前都保持着弹性和余地,可以做到松紧有度”,这是央行副行长、外汇管理局局长易纲近日关于货币政策的最新表态。这说明中央对现在经济形势的复杂性已经了如指掌:如果继续执行去年的宽松货币政策,会进一步加大资产泡沫,通胀压力增加;如果退出经济刺激政策,采用紧缩的货币政策,则可能对刚刚出现的微弱的经济复苏不利。所以今年以来,央行一直没有采取过于激烈的货币政策。一直都是使用增加银行准备金率的杠杆作用,而对大家普遍预测的加息则一直隐而未发。

很明显,中央银行不会再持续去年的很宽松的货币政策,但是否应退出刺激经济政策,即采取大家认为的加息政策来管理通胀呢?本文认为,现在加息的必要性不大,由于欧债危机到来,欧洲都采取了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严格的货币政策,这对中国的出口将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而国内,现在房价和股价的效果已经显现,通胀水平正处于波峰,如果采取加息的措施,其延迟效应将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

三、总结

欧洲债务危机已经过去,然而余波不平,欧洲还将为欧债危机持续埋单。欧债危机本身对中国的影响不大,主要是从出口影响中国经济。但其更为重要的作用,是对中国的警示意义。中国虽还没有达到债务危机的时刻,但地方政府债务已经严重超标,需要我们提前预防,以阻止更大风险的到来。

参考文献:

[1]徐建军.欧债危机急性转慢性[EB/OL].新浪财经,2010-06-30.

[2]沈建光.欧洲债务危机:下一个拉美危机[R].中国国际金融公司海外市场研究部内部报告,2010-02-08.

[3]韩志国.欧洲债务危机的四种演绎方式[EB/OL].t.省略/1291592332,2010-05-21.

第4篇:债务危机的成因及启示范文

【关键词】欧债危机,中欧经贸,对策

一、欧债危机简述

2009年12月 惠誉将希腊信贷评级由A-下调至BBB+,正式拉开了欧债危机的序幕。危机很快扩散到欧洲其它国家,比利时这些外界认为较稳健的国家,及欧元区内经济实力较强的西班牙,都预报未来三年预算赤字居高不下。除此之外,德国等欧元区核心国也深受危机的影响,欧元大幅下跌,欧洲股市暴挫。不少学者已经对欧债危机的成因进行各方位的解读。既松散又脆弱的欧盟制度、欧元区内部不断增大的“南北”差异以及沉重的高福利社会保障体系都使欧洲经济积重难返,欧债危机无法在短期内有效解决,对中欧经贸产生进一步的影响。

二、中欧经贸发展的现状

从欧盟成立之初,到欧元区的创建,中欧贸易稳步发展。加入WTO后,作为出口导向型的发展中国家,欧洲在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中占据重要的位置。自2004年以来,欧盟地区已经超过美国、日本等国家,成为我国第一大出口市场。

从当前情况看,中欧经贸有如下主要特征:第一,双边经贸结构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欧盟科技发达,在资金密集型产业以及低碳经济发展方面优势明显;而中国以劳动力、资源密集型产业见长,有许多双赢的机会。第二,中欧在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的交往日益频繁,特别是企业界的合作渠道畅通,欧洲许多成熟的企业已经在中国市场找到了落脚点,而中国产品也越来越多地进入了欧洲市场。第三,中欧经贸往来开始深化发展,不仅消费品、工业品的进出口贸易在快速增长,金融和投资等服务领域的合作也在铺开。第四,中欧之间已经并继续建立较高级别的沟通和对话机制,有利于妥善解决彼此间的贸易摩擦,共同促进双边合作。

虽然中国与欧洲国家、特别是欧猪国家的进出口贸易严重下滑。鉴于“欧猪五国”(PIIGS)仅占我国出口贸易总额的3.5%,根据中国海关的月度统计数据,选取欧盟和欧元区的核心国家(德国、荷兰、英国)进行趋势分析,详见下图。

虽然受到欧债危机的影响,中国与欧猪国家的进出口贸易出现起伏。但是,通过图1,我们可以发现中国与欧盟核心国家的贸易额相对稳定,中欧经贸发展的基本面良好。

三、对策建议

(一)认清欧债危机形势,尽力规避出口风险。

企业要熟练运用国家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工具,认真调查国外买方的资信情况,有选择地出口;同时将全部出口投保出口信用保险,从而规避收汇风险。除此之外,商会要对出口企业就涉外合同风险防范进行专题辅导,从而让出口企业能够在合同订立时就及时规避风险,将损失概率降到最低。同时要建立一个国外企业的档案,将信誉不良的企业标注出来,以防有更多的出口企业遭受损失。

(二)加快人民币的国际化道路,有效规避汇率风险。

对欧加工、出口订单,尽可能使用人民币。欧债危机的产生,使得欧元大幅下跌,人民币相应升值,欧债危机的爆发部分地缓解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中国应抓住此次欧债危机的机会,进一度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三)重视培育国内消费市场、培育规模经济。

根据分析,在刺激消费方面,我国需要加快改善分配格局,加大对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的财政投入力度,放松对教育、医疗、金融等高收益服务业的行政垄断,鼓励向民间资本开放。在增加工资、财政支持、减免税收等方面多向工人和农民等低收入群体倾斜,扩大国内消费市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市场。同时大力扩展县乡两域的投资和消费,这样有助于扩大整个内需的规模,实现沿海地区的优质价廉产品向国内市场的充分供给。要重视内需和规模经济的培育,如果国内市场不断变大,会促使规模经济的形成,从而导致这些具有规模经济产品的出口。如果我们把各产业分成两类,一类是规模经济明显的产业,一类是规模经济不明显的产业。那么,今后我国有可能会在规模经济明显的产业部门形成比较优势。随着政府重视刺激内需,加大对规模经济的培育,我国也许会越来越成为很多具有规模经济产品的出口大国。

(四)政府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特别是中小型外贸企业。

政府在减税的同时还应该促使金融机构对外贸企业提供资金支持,解决中小型外贸企业的贷款担保问题。政府要采取一些措施保护这些出口企业的利益,并且在个别企业遭受收汇风险时利用政府间的交流与合作,维护这些外贸商家的利益。

(五)调整产业结构,降低外贸依存度。

自从加入WTO以来,我国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下降,外贸依存度不断攀升。2005年以后,外贸依存度连续超过60%,远高于美国、日本和印度20%~30%的水平。这反映出我国产业结构发展极不合理。此外,我国应借欧债危机之际,鼓励企业从欧洲国家进口设备,提高自身技术水平。我国应推动经济发展战略转型,降低对外经济失衡,从而减少经济运行的风险。

参考文献:

[1]周茂荣,杨继梅.欧洲五国’债务危机及欧元发展前景.世界经济研究,2010

第5篇:债务危机的成因及启示范文

一、欧洲主权债务危机问题简要回顾

1.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也称“欧债危机”,是继2008年美国华尔街金融风暴后新一波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于欧债危机的定义,学术界有很多版本,综合来说,就是欧元区国家以政府名义所发行“主权债券”或承担的债务,到期时无法向债权人全额支付债券发行时承诺的本金和利息,造成普遍性“主权债务违约”。欧债危机最早由希腊在2009年末出现大批到期主权债务无法兑现而引发,在2010年欧元区葡萄牙、意大利、爱尔兰、希腊、西班牙五个国家都出现严重偿还问题,欧债危机全面爆发。

2.国内外学者研究。国内外学者对欧债危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危机的成因、治理、影响三个方面,研究的学者和文献数量较多,但对于欧债危机中的银行业研究则数量较少。国外的学者有Francesca Battaglia等人在2014“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上针对意大利银行在欧债危机前后银行资产风险进行对比分析;Lucrezia Reichlin在2014“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上对货币政策和银行两者在欧债危机中的推动作用进行分析;Robert E.Krainer也在2014“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上对货币政策和银行借贷对于短期和长期利率的双重影响分析欧债危机。国内学者在欧债危机爆发后,王静文(2011)研究了欧债危机下的对欧洲银行业带来的危机;王月金(2011)提出了新一轮欧洲银行危机可能将发生;李欢丽、李石凯(2012)则对“欧债五国”银行业在主权债务危机中的衰退进行了研究;席春红(2013)则提出欧债危机下欧洲银行业出现了分化。总的来说,国内外学者针对欧债危机中的欧洲商业银行研究不多,而现有的研究都将银行业定位为“遭受重创”,对银行业在危机中的“衰退”进行研究。

3.本文研究。本文在欧债危机中的欧洲银行业研究领域,首次使用2010年危机爆发后的2011年、2012年、2013年三年间欧洲200多家大型银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按照当前国内外学术界的主流观点,针对欧洲银行业在欧债危机中遭受重创,进一步深入分析欧洲各国在欧债危机爆发后的三年里银行资产风险真实变动情况。通过分析资产规模、风险资产、不良资产、资产盈利的具体变化情况,转换以往对欧洲银行业“遭受重创”的定位,通过实证数据提出欧洲银行业资产风险并未如外界所说出现“严重衰退”,反而已趋向稳定并出现部分复苏现象,希望对欧洲银行业的研究以及国内银行业应对将来可能的金融冲击提供参考。

二、欧洲银行业资产规模变化

1.欧洲银行业依然占据世界主要份额。根据英国Banker的数据,2013年欧洲大型银行总资产达451 226亿美元,占世界1 000强银行的39%,在欧债危机发生后的第三年,欧洲银行业依然占据世界近四成的份额,实力不容忽视。

2.欧洲银行业规模并未出现明显变动。深入对比危机发生后的三年,以往主流意见所认为的欧洲银行业在欧债危机中“遭受重创”的说法,并没有在数据中体现。2011―2013年,欧债危机的重灾区欧债5国,三年间也是先升后降,整体只有1.3%的降幅。欧元区除欧债5国以外的14个国家,虽然在2012年有一定下降,但2013年竟然出现了增长。

3.欧元区国家表现优于非欧元区国家。在欧元区19国在危机后没有出现大型银行规模持续下跌的同时,相反欧元区以外的欧洲7国银行资产水平出现了持续下降,但三年累计只下降了5.3%,并没有出现大幅度降幅。银行数据实证研究下,欧债危机对银行业的冲击并没有外界估计的严重,欧洲大型银行,包括欧债五国的大型银行,在危机发生后资产业务及银行规模都没有受到大的冲击。

三、欧洲银行业风险资产变化

国际研究中对商业银行的风险资产,是指风险加权资产risk-weighted assets,使用RWA to Assets比率,也就是风险加权资产占银行总资产的比率对银行资产总体风险进行评估,比率越高则风险越大。风险加权资产RWA的计算有FIRB初级和AIRB高级两种统计标准,FIRB初级计算公式如下:

按照《巴塞尔协议Ⅲ》的标准,欧洲26国大型商业银行2013年风险加权资产RWA计算结果平均值(见表1)。

1.危机后欧洲银行业风险资产并未出现明显上升。在欧债危机发生后的三年间,影响最大的欧债5国银行风险加权资产并没有上升,反而由原来的57.3 %下降到52.17%,欧元区以外的欧洲7国先降后升,但变动率也在3%以内。只有欧元区14国在2011年、2012年二年保持31%左右的风险资产率,但2013年上升至43.29%,但就欧洲26国整体而言,风险加权资产并没有明显的整体大幅升高。

2.欧债5国风险资产高于其他欧洲国家。欧债5国在危机发生后风险资产出现了轻微下跌,但比率明显高于欧元区其他国家。三年间欧债5国风险资产率平均为54%左右,欧元区其他14国同期只有35%左右,欧元区以外7国同期平均也是49%左右,未超过50%。

3.欧洲整体情况和日本相当,低于美国水平。欧债危机对欧洲带来直接冲击,但只有欧债5国和欧洲7国的风险资产略高于日本的大型银行,欧元区14国更是低于日本的水平。但令人关注的是,已经经历了2008年华尔街金融风暴并以逐渐恢复正常的美国,大型银行风险资产竟然高于欧洲三组国家每一组的水平,并且美国还处于连年上升的阶段。

四、欧洲银行业不良资产变化

不良资产率NPL to Total Loans则是不良金融资产占银行总资产的比率。不良资产Non-performance Loan 简称NPL,是指商业银行资产业务中,对外放款的债权,出现本金或利息无法正常缴纳,或者直接出现无法回收的情况,在银行报表中记入“坏账”的部分,也称之为不良金融资产。

1.欧元区国家不良资产持续上涨。欧元区国家在银行不良资产方面出现了明显的持续上升,其中欧债5国幅度较大,从2011年8.03%大幅升至2013年17.57%,升幅超过110%。而欧元区剩下的14个国家,也从2011年的2.51%升至2013年4.29%,升幅也超过80%。欧债5国2012年不良资产率超10%。2013年超过15%,并呈现逐步加快的趋势,可见欧债5国银行在危机中的确受到了重创。

2.非欧元区欧洲国家并未出现不良资产持续上升。欧洲非欧元区的7个国家,在危机发生后的第二年,银行不良资产率不升反降,从4.13%下降到2.99%,这个数据与之前所认为欧债危机已经向欧元区以外扩散的观点不一致。随后在2013年欧洲7国不良资产又上升回3.68%,但幅度相对温和,并未因欧债危机而出现明显的持续上升。

3.除欧债5国以外的欧洲国家和日本美国水平相近。虽然欧债5国不良资产出现了大幅攀升,但欧洲其他21个国家,包括欧元区和非欧元区,不良资产率都低于5%,和日本、美国大致相近,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欧债危机并未对欧洲银行业整体的不良资产带来太大影响。特别关注的是美国的不良资产在明显的持续下降,这也说明美国银行业正逐步走出金融风暴的影响。

五、欧洲银行业资产收益变化

资产收益率Return on assets是指银行资产业务中能带来多少收益的比率,主要反映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的质量以及银行运营的能力。

1.欧债5国出现三年的亏损。欧债5国银行的资产收益率出现了负数,也就是三年间银行的资产业务没有收益,而且还出现了亏损。其中危机后的第一年2011年情况最严重,有-2.44%的亏损,但到了第二年收窄到-1.81%,到了2013年大幅收窄到-0.53%。可见危机对欧债5国银行业冲击明显,连续三年出现亏损,但资产收益方面的亏损已经在收窄,情况在好转。

2.欧洲7国资产收益持续增长。相反,欧元区以外的7个欧洲国家银行则资产收益持续增长。危机后的三年欧洲7国银行都有盈利,没有出现亏损。而且每年都有近两成幅度的增长,从2011年的0.38%增长至2013年0.4%,套算欧洲7国庞大的银行资产规模,这已经是很客观的资产收益,并且这是在欧债危机的情况下所取得银行资产收益。

3.除欧债5国以外的欧洲国家优于日本水平。除了欧债5国出现亏损外,欧元区14国的水平略高于日本,欧洲7国更是大幅高于日本,甚至接近美国的水平。这些数据说明了欧债危机后欧元区银行的确受到影响,但欧债5国以外的国家还能实现正收益,欧元区以外的国家甚至出现了收益增长,危机对欧元区以外的欧洲国家银行资产收益并未产生明显影响。

六、总结和启示

1.欧债危机中欧债5国银行资产风险显著上升。欧债5国是欧债危机的最早爆发地,也是本次危机的重灾区。欧债5国银行业在危机发生后的三年里,不良资产急速上升,银行出现亏损。虽然不良资产在持续上升,但同时欧债5国银行资产也出现了几个新动向:第一,风险加权资产并没有攀升,反而出现了下降,这说明5国在危机发生后已经开始调整银行资产业务的整体风险结构;第二,大型银行的规模并没有大幅缩小,在危机后的三年里银行资产业务都保持了稳定的规模;第三,资产收益率都为负数,但亏损已在三年间大幅缩窄。除不良资产外,欧债5国银行资产各项指标已经向好的方面变动,一旦银行所持有的主权债务完成减记,银行又不再新增持有风险资产,欧债5国的不良资产率也将会下降,重新进入稳定发展的通道。

第6篇:债务危机的成因及启示范文

关键词:金融危机;虚拟经济;实体经济;危机防范

中图分类号:F830.9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3-087-01

一、金融危机的描述

2008年爆发并蔓延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正在以几乎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正如格林斯潘提出的这是一次百年未遇的经济危机。本次危机的爆发源于次级债务危机,而后引发了金融市场的金融危机,最后转向实体经济,引发了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本次危机,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深受影响,全球经济陷入了重重困难,部分国家甚至出现经济发展的停滞,大批国际大公司如房地美、房利美和大批的银行破产,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的原因值得深入探讨。

日本金融危机。20世纪80年代日本实施金融自由政策,导致金融信贷规模的大幅扩张,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出现了大量的泡沫。同时,“广场协议”助推了日元的升值,日本政府为防止日元大幅升值带来的负面影响,日本政府先采取扩张的货币政策,后推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导致利率水平直线上升,股票市场崩盘,房地产和股票市场泡沫破裂,危机爆发。

亚洲金融危机。在1997年之前,亚洲四小龙成为亚洲经济发展的典型,也成为世界经济增长追逐的焦点。但在1997年7月2日,泰国央行承受不住金融压力,放弃维持泰铢币值,随即拉开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序幕。接着,菲律宾比索和马来西亚林吉特也深陷金融危机行列。本次危机根本原因在于金融自由化进程中,金融监管的滞后、资本的自由流动和外汇储备过低。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其爆发的根源在于美国高度自由的市场制度和低利率。国家长期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加之新兴市场国家外汇储备资金的大量流入,营造了低利率环境,导致房地产市场的火暴。同时,由于监管缺位,金融创新产品的复杂程度使得监管机构和评级机构对风险估计超出了一定的范围。政府对于资产价格泡沫的破裂后不恰当的政府行为,助长了危机的爆发。

纵观上次20世纪的几次金融危机不难发现一定的规律。金融危机多是从金融市场出现危机,而后蔓延到房地产市场,引起股票市场、金融市场、资产市场的崩盘。在地域范围内,也是从一个国家向临近国家蔓延,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最后造成一定区域的危机联合体。

二、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分析

透过金融危机的表象,需要我们深思的是引起金融危机的原因。导致危机爆发多是源于货币金融市场的不稳定,不健全。其深层原因可以从三个角度分析:

1.人性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引起社会制度的不同,其思想和意识形态多样。人们崇尚过度消费,超前消费,没有储蓄意识和风险意识,没有良好的消费意识。另外,出于人性的贪婪,投机的意识较强,同时增大了风险的可能性,导致社会消费能力和支付能力的破坏使危机爆发的可能性大增。

2.货币体系的不健全,货币政策的不适当。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国际金融体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美元作为国际单一货币主导的格局没有发生变化,虽然欧元的出现对这一格局有所冲击,但是,没有引起质的变化。单一货币主导的弊端是经济的发展,导致货币供给与需求的不对称变化。在大量贸易逆差面前,美国增大货币供给,以维持经济的发展。货币供给的增多,低利率水平,导致货币大量流入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等,出现大量泡沫,通货膨胀的可能性增大。为了防止通货膨胀,政府采取了紧缩的货币政策,必然引起泡沫的破裂,金融危机成为必然。

3.金融监管不利,金融衍生品泛滥。美国次贷危机带来的最大教训是金融监管的不利。金融危机爆发多是有虚拟经济爆发,而后在实体经济中蔓延。政府没有出台相关的法律,抑或是法律不健全,导致各种虚拟经济体借助法律盲区进行操作,牟取暴利。同时,由于金融监管的不利,金融衍生品花样百出,日益复杂,同时各种衍生品由金融市场慢慢渗透到实体经济市场,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连为一体,为危机的爆发创造了条件。

4.外因论。国际货币的流动是上述原因综合影响。国际金融市场的收益不同导致了货币的大量流动,流入国家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管机制,导致货币大量流入,助推了金融危机的爆发,东南亚金融危机是这一原因的典型写照。

综上所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虚离实合、泡沫经济的出现和膨胀及国际金融秩序的混乱和不公正,多种因素的结合,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

三、金融危机防范的政策性建议

为避免金融危机的爆发,应从一下角度加以改革,减少经济危机爆发的应从一下几方面加以引导。

1.培养民众合理健康的消费模式,杜绝过度消费等的不合理消费模式。同时,加强民众的适当储蓄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进一步减少投机行为,降低危机的助推力量。

2.从国家角度,应该建立健全稳健的金融体系,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施行不同层次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调整货币的供应与需求,借助市场的力量,维持金融市场的稳定。

3.加强金融监管,增加政府的参与程度。任何市场都存在各自的缺陷,需要政府适度的参与,维持市场的正常运行。加强金融监管,从立法的角度进行规范,建立良好的监管机制,一方面加强金融机构建立监管;另一方面,加强金融创新的监管,避免出现金融衍生品泛滥现象,同时,建立良好的信用等级评价制度,避免信用制度的膨胀,保证信用评价的可参考性;第三,从立法的角度调节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结合,适时适度的调整不同市场的结合,关注相关市场的变化,积极采取预警机制,避免危机的爆发和大范围蔓延。

4.从国际角度,各个国家应积极建立新的货币体系,改变原有的美元作为单一货币的体制,应建立多元的货币体制,避免单一货币存在的弊端。同时,各国建立联合预警机制,积极参与,共同监督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加强合作交流,共同抵御金融危机的爆发。③

参考文献:

[1] 顾华详. 论国际金融危机对完善我国金融监管法制的警示[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3).

[2] 周祖文.金融危机的历史经验与启示[J].甘肃金融,2009年8月.

第7篇:债务危机的成因及启示范文

关键词:中国经济 金融危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中国经济迅速得到发展,在世界经济中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然而,伴随着金融业高速发展而频繁爆发的金融危机,也引起人们日益密切的关注。2007年由美国房价下跌导致的次贷危机,让美国经济遭受衰退危险,特别是2008年9月雷曼兄弟公司陷入严重财务危机,并宣布申请破产保护后,金融危机迅速蔓延到实体经济,全球经济急剧萎缩。

基于此,本文收集国内外大量相关的文献资料和研究报告,查阅我国现行的金融危机管理的主要著作,借鉴国际上金融危机防范经验,提出中国应对金融危机风险的几点政策建议。

一、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金融危机(Financial Crises)最简单的定义是指突发的、覆盖几乎全部金融领域的金融状况恶化。金融危机在《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的定义是:“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短期利率、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金融危机具有三层含义:1.金融危机是金融状况的恶化;2.这种恶化涵盖了全部或大部分金融领域;3.这种恶化具有突发性质,是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总结起来,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主要有以下影响:

(一)影响我国的外贸出口

我国的对外贸易最近几年来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率,但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的外贸出口已经出现衰退,中国的出口商品竞争力较大幅度地减弱,对外经贸形势面临严峻挑战。

由于中国进出口总额占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比重近1/4,尤其是出口已成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一个重要“边际因素”,因此,贸易顺差减少,对我国经济影响巨大。同时,由于我国的出口中一半以上属于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国民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已达到较高水平,国际经济环境对中国经济运行和发展己开始产生较大直接影响,因此,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对国内经济的影响日益增加。

(二)影响我国企业引进外资

此次金融危机对工业项目招商引资和企业投资产生了普遍影响。部分投资者缺乏投资信心,致使引进资金、技术等借助外力的发展受到限制和影响,招商引资难度加大,项目引进势头减弱。出于对未来宏观经济走势的担忧,部分生产企业对国际经济走势难以预料把握,多数企业处于观望状态,经济增长放缓及企业投资削减会逐渐凸显,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未来工业引进外资增资扩能。

二、对中国防范和应对金融危机的几点政策建议

(一)深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一国汇率制度的选择应该顺应不同时期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和金融制度的特征而适时主动调整。目前人民币汇率还不适合完全自由浮动,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要继续深化和推进,进一步健全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逐步扩大汇率弹性区间,以增强汇率对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节能力,发挥汇率作为金融危机缓冲器的作用。汇率双向波动也有利于提高市场参与者防范风险的能力,并抑制短期资本的流入。同时,保持适度的外汇市场干预。货币当局应动态和准确地把握市场汇率相对于均衡水平的状况,遵从汇率目标区调控原则,采取“目标区内相机干预”和“边界干预”相结合的方式,逐渐扩大目标区宽度,保持渐进性与合理性,避免超调现象发生,使汇率水平能在自由浮动的情况下保持一定稳定的水平。

(二)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

资本自由流动这把双刃剑,在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包藏着巨大风险。发达国家的资本自由流动是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完善程度和金融监管水平相适应的。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资本项目对外开放要慎之又慎,如果在条件不具备或者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贸然实行资本项目的自由兑换,当国际游资流入时,运用不当将使本国经济陷入困难,如果一有风吹草动引起大量资金外流,本国将面临对外支付的困难。我国汇率弹性增大后,资本项目实行自由兑换应逐步推进,慎之又慎,待条件比较充分时再实现资本项目自由兑换,对投机资本的大量涌入和随后可能发生的流向逆转保持高度警惕。首先要夯实市场基础和完善市场规范,同时在开放中的动态博弈中逐步提高金融监管水平,有步骤地有计划地实现我国金融市场和金融制度的调整,从而更加安全地融入全球资本市场。

目前,大量流入的外商直接投资和数据巨大的外债,已对人民币形成压力。如果要避免因为过分依赖外商投资带来的潜在风险,中国就必须尽全力发展自己的资金市场。只有国内资本市场越活跃,中国对外资的依赖程度才会越低。因此,我们应该加快发展新的融资市场的步伐。在发展国内融资市场的过程中,特别应重视证券、债券和保险市场的发展,使它们成为中国国内基金的一个稳定来源的重要补充,特别是保证耗资巨大的基本建设项目的资金来源,减少对外国资本尤其是对短期外国资本的过分依赖。要建立充分完整的、市场化的资本市场运行规则,加强对资本市场的监管;扩大市场流通总规模,提高市场内在价值;提高市场透明度、全面公布信息,以帮助投资者对金融风险做出正确评估,提高投资者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

(四)坚持正确的利用外资政策,合理控制外债规模和外债结构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最快和最富活力的国家之一,也已连续数年成为发展中国家中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外资的大量涌入的确弥补了国内资金缺口,也支持了重点项目或大型项目的建设。但与此同时,也对我国的外资和债务管理提出了更为严峻的课题。首先,我国必须将外债规模确定并维持在一个适度或合理的水平上,即借用外债既要考虑本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对外债偿付能力和消化吸收能力,不能盲目大量向外举债。此外,还必须对外债结构的各个要素构成比例进行合理配置,优化组合,特别是要合理安排短期债务和中长期债务的比例,以达到降低成本、减少风险、保证偿还的目的。最后,尽管中国外债规模一直控制在国际公认的安全线以内,但应加快清理那些实际对外负债、又脱离政府监管的“隐性外债”,把“隐性外债”纳入外债监管范围之内,提高外债规范管理的有效性。

(五)维持国际收支平衡,保持充足的外汇储备,提高国家经济的抗风险能力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一场国际收支危机和债务危机。片面追求高的经济增长率,进口需求超过出口能力,必然会导致国际收支出现逆差,使外汇储备减少,削弱了国家经济的抗风险能力。因此借鉴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教训,必须维持国际收支平衡,我们既不能为出口而牺牲进口,更不能为进口而牺牲出口。在科学吸引外资的同时,我们更应大力发展出口加工工业,提高本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在维持国际收支平衡的同时,保持良好充足的外汇储备,以提高国家经济的抗风险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恒阳等编.全球金融危机经典案例[M].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9;

[2]石俊志著.金融危机生成机理与防范[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3](澳)罗伯特・希斯著、王成等译.危机管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1;

[4]李栋巍.金融危机的成因及预防措施[J].财税与会计.2003.(09);

第8篇:债务危机的成因及启示范文

关键词:金融危机;财政收支;结构性特征;潜在风险

在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珠三角地带和长三角地带相继出现了大量中小企业倒闭现象,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十分严峻。与此同时,此次危机对我国财政收支的影响也变得非常明显。2008年下半年至2009年初,我国财政收入显著下降,且一度呈现负增长;2009年上半年,全国财政收入同比下降2.4%,而财政支出一直保持快速的刚性增长。这种财政收入与支出呈现相反的运动趋势,使收支矛盾凸显,部分地区财政支出与财政能力不平衡加剧,刺激计划所需的地方政府配套资金跟不上,导致一些项目无法继续。这样的财政收支结构会有怎样的风险,它会持续下去吗?如果长期持续下去,会有什么严重的后果?本文主要通过2008年金融危机前后财政收支状况的变化来分析我国财政收支的结构特征,找出影响财政收支的主要因素和原因以及可能存在的一些风险,为化解财政收支结构性风险提供有价值的思路。

一、金融危机前后财政收支结构性特征考察

(一)金融危机前后财政收支情况的概括性描述

为了直观地看金融危机对我国财政收支的影响,本文从我国经济统计数据库搜集了1989-2009年财政收支年度增长率数据和2006-2010年财政收支月度数据,对财政收支变化情况进行对比分析(见图1)。结果发现,最近20年我国财政收支都为正增长。1993年之后一直以15%-25%的增长率增长;2007年在经济非常热的情况下,财政收入增长率达到了32.4%,而在之后的金融危机期间急速下降;2009年的增长率下降到11.7%,明显低于前些年的波动范围。从最近四年的数据来看,财政支出维持刚性增长,而收入的增长不是很稳定,波动幅度较大。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收入情况急剧恶化,这给财政收入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二)金融危机期间财政收支运行的趋势特征为了进一步分析金融危机对我国财政收支的影响,本文利用了时间序列数据对金融危机期间财政收支增长情况进行单独分析。结果表明,2008年财政收入增长速度一直在下降(见图2a、图2b)。2009年初这种下降趋势仍在继续,2008年末至2009年初财政收入负增长,直到2009年5月才开始出现正增长。

2009年以来,我国财政增收难度加大,前半年出现收入负增长,而财政支出增幅一直保持在20%以上,收支压力很大。2009年下半年,我国财政收入增长伴随经济的企稳回升而逐步回升(如图2b)。(三)金融危机期间财政收支运行的空间特征

为了分析各地区财政收支状况在金融危机期间受影响程度的差异,我们将全国各地区分为东、中、西部三个地区进行分析。根据杨灿明的分类,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山东等10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8个省,西部地区包括广西、海南、内蒙古、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3个省市区。我们收集了全国所有地区2004-2010年每个月的财政收入和收入增长率数据,由于没有找到各年度12月份的数据,我们从《中国财政年鉴》找到每年各地区财政收入增长率作为全年累积增长率。另外,由于经济在不断发展,为了消除价格指数的影响,我们采用增长率指标对不同年度财政收入进行比较。

下面,我们对每个地区2004-2010年的月度收入增长率进行描述。结果表明,2008年的这次危机对全国绝大部分地区的财政收入增长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全国各地财政收入的增长都直线下降。为了全面比较东、中、西三个地区总体受影响的程度,我们分别求出这三个地区的平均增长率,用折

从图3可以发现,金融危机期间全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财政收入均受到了很大影响。虽然危机期间中部、西部地区的财政收入平均增长率均高于东部地区,但是,从增长率下降幅度看,中部、西部地区的下降幅度与东部地区类似。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引起全国范围的财政收入都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哪些收入来源受影响最显著?下面,我们将通过财政收支的结构性特征分析来找出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二、财政收支结构性特征成因分析

(一)金融危机期间财政收入结构性特征及原因

目前我国财政收入的形式主要包括税收、国有资产经营收益、政府收费等。税收收入是国家财政收入的最主要部分,一般占到财政收入的90%以上。下面主要对税收收入及主要税种情况进行分析。

财政收入的增速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经济增速放缓,企业效益下滑,会直接减少企业所得税;个人收入下降,会对个人所得税直接造成负面的影响,具有累进性质的个人所得税下降幅度更大;经济交易活跃度下降,会直接影响流转税和行为税的征收。为了找出税收收入的主要税种,我们从中国经济统计数据库和《中国财政年鉴》收集了2008-2009年每项税收收入月度和年度数据,通过计算得出:国内增值税、企业所得税、营业税、进口增值税和消费税是财政收入的最主要来源(如表1)。

为了找出各项税收增长对财政收入增长率的影响程度,我们通过控制变量进行偏相关分析。分析结果如表2。由表2知,占财政收入比重大的这些税种增长率与财政收入增长率之间偏相关性很强。除了出口退税外,其他的都通过显著性检验,其中企业所得税对财政收入增长影响最大,其次是营业税和非税收入。这可以对我国金融危机期间财政收入受到冲击作出解释。危机影响了经济增长和企业经营状况,再加上结构性减税政策,导致占税收收入75%以上的企业所得税、营业税与增值税大幅度下降,进而导致财政收入大幅下降。

收集的数据显示:在金融危机期间,2008年这些主要税种的增长都是呈下降趋势,到2009年却是从比较低的增长水平逐渐上升。2009年收入增长最快的是消费税,同时,得益于金融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以及旅游业快速回暖,营业税一直在加速增长。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外贸企业遭遇的外需疲弱困难短期内难以扭转,一些受进出口影响较大的税种收入仍下降,如关税仍同比下降21.5%。另外,由于国家采取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与之相关的国内增值税在2009年一直是负增长。到2009年11月份,直接反映企业经济效益的两大税种—企业所得税和国内增值税相继实现正增长。

可见,2008年下半年至2009年初,我国财政收入一直处于下滑态势的原因有:一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增长趋缓,企业利润大幅减少,外贸进出口总额下降较多,使相关主体税种税基缩减。二是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全面推开增值税专项改革,进一步提高出口退税率,继续实施2008年出台的税费减免政策等,相应减少较多收入。三是2008年同期财政收入基数高。2009年下半年财政收入快速增长,是因为宏观经济形势好转、经济刺激计划的拉动以及各项增补政策的落实。另外,国税、地税部门加强征管,确保了财政收入持续增长。还有,受去年收入下降、基数较低,而今年成品油税费改革后消费税增加较多、房地产市场火爆等因素的影响。

(二)金融危机期间财政支出结构性特征及原因

我国财政支出从2002年的惠民政策开始一直倾向于民生,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财政支出既要保持原来的长期支出计划,又要应对金融危机安排一些新的支出。为了应对这次危机,我国政府在2008年11月5日审议通过了“进一步扩大内需的十项措施”以及“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在税收和减费方面,实施增值税转型和调整出口退税政策,给自主创新和中小企业税收优惠等政策;在财政支出与投资方面,加大“三农”支出、保障性住房和灾后恢复重建投资以及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为了分析金融危机期间财政支出特征,我们对2008-2009年的财政支出项目及相应的支出额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按照2008年底的“4万亿”投资方案的规划,交通运输、农业、环保、科技、医疗卫生等是重点投资领域,从2008年以及2009年1-11月的支出情况来看,这五个领域的支出增长均较快。尽管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城乡社区事务支出增速有所降低,但依然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且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基本没有减少。这说明国家既考虑了应对当前的困难,又没有放下长期的计划和目标。

为了对我国财政支出结构作进一步分析,我们对财政支出的具体项目进行分析。通过对金融危机期间各项财政支出增长率的时间序列分析,得出财政支出的变化情况和特征。结合2009年实行的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措施,将财政支出按功能划分为社会公共支出、经济建设支出、政府服务支出三大类。(1)社会公共支出。即为满足公共产品需要的支出,包括教育支出、公共安全支出、社保支出、科技支出、文体传媒支出以及医疗卫生支出等。收集的数据表明:2009年教育、文体传媒、医疗卫生支出仍保持较快增长,但增长幅度与前一年相比都稍有所下降(如图4)。公共安全支出、社保就业支出增长在逐步下降。2009年科技支出在20%到40%之间波动性下降,但增幅仍然在20%以上。这体现了国家对科技工作的重视。(2)经济建设支出。即为满足社会服务供给需要的支出,包括城乡事务、交通运输、环境保护、农林水、工商金融支出等。收集的数据表明:2009年环保和农林水支出都从极高的增长速度快速下降(这与2008年同期基数的大小也有关)(如图4),但最终总体累积增长率仍在30%以上。这是国家经济刺激计划的体现。交通运输支出累积增长率一直很高,且都远高于2008年的增长率,增长率一直在50%以上。(3)政府服务支出。即为保证政权运转需要支出,包括行政管理费和公检法支出。收集的数据表明:2008年政府服务支出一直下降,从最初的70%以上急剧下降到30%以下。之后,又缓慢下降至11月份的13.9%。2009年政府服务支出一直以缓慢的速度平稳增长,增长率一直在10%-12%之间。

注:图中横坐标表示对应的年月,纵坐标表示各个月份对应的各类财政支出的累积增长率,单位为%。

结合图4和图1可知,从2004年到2009年财政支出一直保持稳定的快速增长,而在金融危机期间的2008年和2009年各项财政支出规模增长进一步加快,总量巨大。这是因为,社会公共支出不仅要继续维持前些年的长期支出项目,而且在经济刺激计划下,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又要大幅增加一些支出,这导致了财政支出进一步刚性增长。由此可知,2008-2009年我国财政增收难度加大,收入下滑,这使得财政收支结构性矛盾突出。这种突出的矛盾会有怎样的风险?如何化解这种矛盾风险?下面将给出分析和建议。

三、我国财政收支结构性特征的潜在风险

前面分析表明,外生冲击对我国财政收支影响非常大。从全局看,财政收入突然大幅下降和财政支出刚性增长,使得财政收支矛盾开始凸显。这种突出的矛盾潜在的风险是非常大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财政收支结构性特征下的显性赤字风险

由于金融危机期间财政收支的增长出现相反的运动趋势,入不敷出使收支矛盾加剧,

2009年我国的财政赤字已经达到7400亿元。如果这次危机持续时间更长,基于2009年财政收支增长率,我们预测未来10年我国的赤字将持续扩大(如图5)。这种入不敷出的收支结构不能满足财政流动性资金的需要,为了解决流动性资金的问题,政府增加发行国债来满足这种结构性特征。我们知道,财政赤字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在一定时期内起到刺激经济发展的作用,但一个国家财政赤字比率过高不仅会形成通货膨胀压力,占用借款人的消费,而且会形成沉重的债务负担,使财政状况更加恶化。发行国债弥补财政赤字,是“寅吃卯粮”,其债务的风险承担者是“后来人”。但是,这种风险是以国家信用为担保的,只要国家经济平稳较好发展,这种风险是可控的;如果国家的经济增长长期不稳定,那么就会有国家信用贬值的风险。目一场金融危机导致各国“负债累累”,如迪拜、希腊、英国、美国都先后陷入债务危机。进入2010年以来,世界各国开始担忧全球性“赤字”对经济复苏的无形制约。

(二)当前我国财政收支结构下隐性的赤字风险

虽然2009年下半年我国经济有企稳回升的势头,但面对社会保障和改善民生以及经济结构调整的长期刚性需求,今后的支出压力依然很大。同时,老龄化的到来以及政府以人为本和“让人们过的有尊严”,的目标进一步增加了社会性财政支出的需求,这种需求将具有长期的刚性。然而,目前财政收入主要来源是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和营业税。增值税转型使财政收入的税基减小,从而减少税收。同时,由于受企业活动周期的影响,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呈不稳定的周期性波动,因此,这种不稳定的收入和刚性的支出需求不匹配,使现有的财政收支结构难以满足未来财政的需求。考虑到这些隐性因素,未来财政的潜在压力将进一步增大(如图6)。

(三)目前财政收支特征对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减弱效应

在2008年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中,中央政府投资总额为1.18万亿元,而地方政府则需要筹集剩余资金。如果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所需的地方财政配套资金跟不上,则使刺激计划的效果大打折扣。由于不同地区的财政收入能力和规模相差很大,目前体制使基层特别是贫困地区财政根本就无力投入地方建设,地方财政配套资金筹措比较困难,这导致一些地方投资项目无法按计划完成,也就无法达到刺激经济的目标。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导致了地方政府的隐形债务风险。

(四)现行财政收支结构性特征存在的管理风险

现行的财政体制和收支结构使地方政府的收入难以满足支出需求,再加上危机的影响使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加大,预算收入难以满足支出的刚性增长需求,这种矛盾会使地方政府行为扭曲,为了解决入不敷出的矛盾,地方政府必然会增加税收和非税收入。这些行为加大了预算管理的难度,使财政透明化、民主化的进程受到阻碍。另外,由于非税收入的稳定性相对较低,必然会导致财政收入同比增长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也不高。更令人担忧的是,土地出让金收入是地方政府非税收收入的主要来源。而土地收入是不可持续的,会把未来一些年份的收入提前消费掉,进一步给未来年份的财政收入带来压力。

四、结论与启示

第9篇:债务危机的成因及启示范文

1、前车之鉴

金融创新在短期内确实可以积聚大量的财富,会给人以巨大的诱惑,华尔街的神话证实了这一点,但高风险也会与之相伴。假如金融创新不能评估和不可控,假如金融创新的目的是为了逐利,那么,这种创新活动带来的一定是金融市场的泡沫、危机和灾难。本轮始发于美国的金融风暴是次贷危机蔓延的结果,是次贷危机与美国金融创新过度和不恰当使用金融衍生品的产物。美国房贷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购买商业银行和房贷公司流动性差的贷款,并通过粉饰包装使其资产证券化,将其转换成债券在市场上发售,投资银行又利用其金融工程技术,通过创新再将次债进行分割、打包、组合并在市场上分别出售。由此,衍生层次不断叠加,信用链条拉长,市场泡沫不断吹大,使得市场主体不再去关注资产的质量,而是考虑在购买了衍生产品之后,如何通过打包、分拆和证券化处理,再将衍生出来的新产品卖给下家。其结果是没有人去关心这些衍生金融产品的真正基础价值,从而助长了极度的短期投机趋利化,最终酿成了严重的金融市场危机。借鉴美国金融危机血的教训,我们有必要对金融创新进行重新审视,既要看到其对金融发展起到推进器的作用,又要对其令人防不胜防的放大风险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把金融创新的风险置于可控范围内。使我们金融企业发展变得更为健康,融资功能更为强健。

2、盲目创新是风险,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

虽说一国没有强大的金融,就不会有强大的经济。但我们不要忘了当今这场金融游戏是没有硝烟的战场,这场游戏也使我们看到国际金融集团及其代言人在世界金融史上翻云覆雨,掠夺他国财富,再现统治世界的精英俱乐部在政治与经济领域不断掀起金融战役的手段与结果。它给了我们许多启示:我们金融产品创新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不能为了追求眼前既得利益而创新,它必须要围绕实体经济服务而创新。因为脱离实体的虚拟的金融创新,其信用是难以把握和测控的,它必将为事后积聚大量的风险。譬如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就是为了解决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在当前金融危机情况下,我国许多中小企业是首当其冲受害者,更显其要害是融资困难,并可由此引起诸多问题困扰,将会引起我国失业率大幅上升。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将会起到提纲挈领、正中要的作用。因为中小企业可吸纳大量的就业人员,而就业人员增加就可以增加下游产品消费需求,下游需求旺盛起来必然会引起上游产品消费需求同步增长,从而理顺产业链,使经济活络起来,许多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所以说金融产品创新必须要与时俱进,与整体经济发展相联系,它不需要空洞的包装,虚幻的赢利,是要与实体经济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才会创造富有生命力的经久不衰的经济增长体系。

3、亚洲金融危机警示之要义

始于泰国的亚洲金融危机,迅速扩散至整个东南亚并波及世界,使许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汇市、股市轮番暴跌,金融系统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受到严重创伤。这次金融危机在半年时间之内以席卷国家之多、危害之大、损失之惨令世人瞠目结舌,在事后的总结中,人们认为危机的发生绝非偶然,而是一种必然。其外部原因,是国际投资的巨大冲击以及由此引起的外资撤离。据统计,危机期间撤离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外资高达400亿美元。但是,金融体制的不健全、金融活动的失控是金融危机的内生要素。正由于此,在当前我国的体制转型中,人们应该高度重视和切实搞好政府调控的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特别要花大力气健全金融体制,大力增强对内生的和外生的金融危机的防范能力。总结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之经验,人们对危机爆发的原因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指出了危机爆发的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从深层次的层面我们可以认为是现代货币信用机制导致危机的爆发。只要现代市场经济存在,市场经济所固有的货币信用机制就可能导致金融危机。它只发生在那些制度不健全的、最薄弱的国家。这一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也不例外。虽然如此,我们还是可以通过健全金融体制来防范金融危机。但是,这次金融危机的最根本原因还是在于这些国家和地区内部经济的矛盾性。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是近20年来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这些国家和地区近年来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暴露出日益严重的问题:包括经济结构未作适时有效的调整;国际收支赤字增大,外债增多;银行贷款过分宽松。

亚洲金融危机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及给民众带来的困苦是众所周知的,也是资本逐利行为所造成的,是以美国为首的少数金融寡头不计后果地劫掠他国财富所诱发的触目惊心的一幕,而当今源发于美国的全世界金融危机比之上世纪亚洲金融危机是更有甚者而无不及,它们追求暴利,但各有不同谋取方式。同样那些始作俑者也终将逃脱不了玩火自焚、殃及自身的下场。他们席卷了泰国财富,又把目标对准了香港和俄罗斯的时候,命运之神并没有眷顾他们,以索罗斯为首的金融大鳄们最后还是败将下来。不过俄罗斯国债信用掉期也应当引起我们关注,当前我国握有大量美国国债会不会同样存在隐忧呢?虽不能同日而语,这种担忧总是存在的。所以说我国财富储备应当多元化,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本文以为收贮大宗商品是最佳选择之一,不仅可以拉动经济增长,且又可以避免经济过热时大宗商品价格高企影响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溯源探因

1、金融杠杆无限制放大

人们追求财富的梦想始终伴随着社会发展,如果超出现实和不择手段地追求,往往会给别人或自己带来祸害。过去资本家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他们采用各种手段毫不顾市场环境地扩大生产,引起商品相对过剩,结果所生产的产品没办法销售,经营难以为继,最终导致大量失业,社会购买力大量下降,社会形成混乱,造成了恶性循环。这种趋利心理不被理性思维所占据,它就会周而复始地出现经济危机。不过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市场会变得更为理性,产品过剩没有那么严重,对经济破坏程度没有那么强。当人们慢慢醒悟过来的时候(也就是说经济危机所造成的震荡幅度越来越小的时候),社会更高层的危机就出现了,它的杀伤力绝对胜过产品过剩所造成的经济危机,这就是金融危机。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是对孪生兄弟,都是逐利求财不择手段的后果,都是造成了社会经济混乱,市场萎缩,流通堵塞,工厂开工不足,失业率急剧上升。近年来,在高利润的诱惑和激烈竞争的压力下,传统上以赚取佣金收入为主、对资本金要求很低的投资银行,大量介入次贷市场和复杂衍生金融产品的投资。目前,投资银行从事的业务中很多与衍生品相关,而衍生金融产品又具有众所周知的杠杆效应,它起到资本放大作用,可以放大收益和风险,交易主体只需交少量保证金,就可以完成高回报大额交易。“钱不够就借”,投资银行实际上悄然变成了追逐高风险、高回报,使用高财务杠杆化的“对冲基金”。高杠杆倍率使得投资银行对融资依赖增强,在市场较为宽松时,尚可通过资本市场融资来填补交易的资金缺口,而一旦信贷紧缩,自身财务状况恶化,评级公司降低其评级使融资成本上升,便可能造成投资银行无法通过融资维持流动性。贝尔斯登、雷曼兄弟、美林、高盛、摩根斯坦利等著名美国投资银行及其交易对手出现的流动性危机,都是源于高财务杠杆倍率支配下的过度投机行为。美国投资银行平均表内杠杆倍率为30倍,表外杠杆倍率为20倍,总体高达50倍。房利美和房地美的杠杆倍率则高达62.5∶1.这种投机取巧的经营作风弥漫了整个华尔街,才导致了今日之后果。

2、信用过度资产化所带来的危害

信用因华尔街的假账而动摇,对财富创造的信仰因CEO的贪婪而堕落。从本质上来讲,次贷危机的根源就是金融企业不顾触犯金融道德风险,非理性放大金融杠杆,令金融风险无限积聚,使泡沫破裂的灾难性后果超出了金融体系所能承受的临界点,进而引发银行危机、信用违约危机、债务危机、美元危机等一系列连锁反应,而这一系列危机的背后凸显的则是美国出现了整体性的信用坍塌。国家信用是金融体制的最后依托。联邦政府多年来对于两房疏于监管,无形中纵容了风险的不断膨胀,而事发后又将“风险社会化”,其所触犯的“道德风险”则从价值层面上对国家信用造成严重冲击。金融危机的历史经验表明,国家信用是建立在金融稳定的基础之上的,一旦遭遇金融风暴,很有可能连国家信用一起毁掉。“信用危机”也是人类社会最难防范的危机。其他任何危机无论轻重大小,往往都有“特异性”、“变异性”、“周期性”等蛛丝马迹可寻,人们可以通过采取有“预见性”、“防范性”的措施,进行防范和化解。而“信用危机”的爆发既无先兆,更无固定的模式和规律,因而也相对难以防范和化解。所以在极度投机氛围的华尔街里,没有什么不可以买卖,包括良心,甚至是灵魂都可以出售,这种早已透支了的信用资产,也已极度证劵化了,它早已潜伏着巨大的市场风险,为金融风暴的到来积累了大量的筹码。

3、集成因素

当今政府关心的是社会有效需求,企业关心的是满足消费者需求,设计师们是要创造新的需求,消费者所关心的是如何获得更多消费的权利。离开消费,世界将找不到重心。消费的概念内涵丰富多彩,包括了物质的,也包括非物质的;包括实体的,也包括虚拟的。现代人的购物清单似乎不再因时间和空间的约束而变得无所不包。“社会中受自利动机支配的行为逻辑,使得人的多样化需要的满足不再成为社会生活的主导。爱情、理想甚至生命这些生活中最可珍贵的事物,都统统受到金钱的支配”。拥有财富,人们才能够有能力选择他想过的生活。拥有更多的财富,才能够有更多的现实权利,而这种权利又多半是一种消费的自由。现实世界的诱惑是那么快速地变化,通过实物经济的积累,财富的增长似乎仍然不能满足人们变化得更快的消费需要。随着经济内在的增长因素的被耗尽,实体经济创造财富的速度在持续下降。泰勒的现代化标准生产、日本的精益生产、半导体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的普及、欠发达国家的廉价劳动力和原材料供应等使财富在过去的100年中被高速创造出来。进入二十一世纪初,随着廉价资源的过度开发、半导体技术发展渐近极限、重大创新普遍减少,下一个财富制造机器又在哪里呢?在实体经济内生性动力逐渐减弱的过程中,通过投资和膨胀消费的方法来刺激经济发展和财富创造是最简单、最便利的工具。但财富显然将被迫放慢自己的膨胀速度。

金融体系到底创造多少财富是一个大问题。金融体系调动和调制出巨额的资本,它的风险抵押品却主要是社会和国家,而所获得的收益的大部分却流入银行和各类投资机构的腰包。如此,便不难理解金融投资机构内在的扩大信贷款和追逐风险的冲动,重复抵押它并不具有的信誉,创造和包装越来越大的风险,无法遏制地追求更多的超额利润。这就是金融机构最本质的生存法则。随着产业资本的日益萎缩,世界经济越来越为银行和投资机构所左右。实体经济虽是基础,但它却变成俄罗斯套娃中最里面的那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