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可创造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旅游规划与开发;实践教学;通化师范学院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2012年,教育部颁布了最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其中在管理学学科门类下单独设立了旅游管理学科大类,该学科大类下又设立了酒店管理、物业管理、文化产业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四大专业。从此,旅游管理成为与工商管理平级的一级学科。这充分说明旅游业在我国国民产业中的地位日渐重要,同时也表明了教育部加强旅游业相关学科建设、培养旅游专业相关人才的决心。这对于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建设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如何培养新形势下适应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和旅游业发展要求的旅游规划人才是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必须面对的问题。
旅游规划与开发是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为旅游专业培养规划人才的重点课程。通化师范学院于2004年成立旅游管理专业,专业成立之初就将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设立为专业核心课。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一直没有改变,导致学生只懂理论不懂应用,被动接受,本应成为学生就业的一把利器,却只成为个别学生考研的一份助力。教学与实践的脱节严重阻碍了本课程的健康发展,实践教学的优化势在必行。
二、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实践教学优化的思路
1.理论为引,实践为主
本课程的教学分为两大块: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通化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学生在学习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之前,就已经学习了管理学、旅游经济学、旅行社管理、旅游人力资源管理、旅游市场营销学、饭店管理概论、旅游政策与法规和旅游线路设计等课程,这为学习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因此,本课程在进行理论知识的讲授时会有选择地重点讲授学生没有接触过的内容。总之,理论教学只是个引子,引导学生进入旅游规划与开发的世界,真正掌握这些知识则要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实现。
2.依托地方资源开展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要求学生必须进入真实的情境中。对于旅游规划与开发这门课程来说,实践教学意味着学生必须进入真实的或模拟的规划环境中,也即依托真实的旅游区域开展教学。考虑到教学的成本、学生和教师的文化环境,依托地方旅游资源进行教学是最佳选择。
通化市旅游资源类型多样,价值较高,距离通化师范学院的路程都不是太远,具备开展实践教学的条件。
本课程拟选取通化市较著名的几处旅游景区建立实践基地,分别为:靖宇陵园、高句丽文物古迹旅游区、龙湾群国家森林公园、罗通山风景区,并依托这几个“点”进行所在旅游区域的考察工作。
3.课程组负责制
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实践教学是一个庞大的体系,任务繁重,单纯依靠任课教师的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必须成立一个课程组,由相关研究的教师组成,每个教师负责一个实践基地的教学工作,并轮流滚动,以集体的力量去完成教学。
4.争取学院的支持
实践基地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涉及到和众多旅游相关部门的合作。在教学工作开展之初,就要争取学院相关部门在财务和行政方面的支持,并争取得到地方旅游管理部门、旅游景区、旅行社、旅游行业专业人员的支持,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
三、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实践教学优化的设计
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的内容体系主要包括以下模块:基础知识模块、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模块、旅游市场营销模块、旅游产品开发模块、旅游保障体系模块和图件制作模块。
1.考核方式的设计
本课程的考核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平时成绩的考核、理论教学的考核和实践教学的考核。其中平时成绩以出勤和课堂表现的方式考核,占10%;理论教学以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成绩占40%;实践教学依据实践过程中的表现和规划文本的制作进行综合考核,成绩占50%。该考核方式突破了传统以学生单纯记忆为主的考核模式,考核学生将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
2.教学目标的设计
本课程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掌握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内容与程序,培养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独立进行旅游规划的能力,培育真正的实践型人才。具体实现以下目标:学生对通化市的旅游资源形成明确而清晰的认知体系;学生对通化市各区域的旅游资源特色有自己独特的认知;学生能够相对独立地完成相关的市场调研工作;学生能够运用创造性思维进行市场策划和旅游产品设计;学生能够学会制作相对完整的旅游规划文本;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和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3.教学环节的设计
设计安排本课程的总教学时数为6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的学时为28学时,具体分配如下:
■
实践教学的时数设计为36学时,具体分配如下:
■
4.各知识模块的实践教学设计
每个模块所考查的知识点不同,需要开展实践教学的要求也不同。具体安排如下:
(1)基础知识模块采用理论教学。除了要向学生讲授常规的基础知识之外,还要结合旅游业的最新发展态势不断扩充新的知识。
(2)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模块。教学重点:在理论讲授阶段要求学生重点掌握《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03)》关于旅游资源认定的国家标准,学会填写旅游资源单体调查样表,掌握旅游资源评价的几种方法并学会运用国家标准进行旅游资源评价。实践要求:每个小组的学生将自己搜集和整理的实践基地的材料向其他学生进行介绍,展示自己所填写的旅游资源单体调查表。课堂讨论,进行旅游资源评价。
(3)旅游市场营销模块。教学重点:在理论讲授阶段要求学生掌握市场调研的程序和方法、学会进行目标市场的定位、学会采用不同的营销渠道进行营销策划。实践要求:每个小组针对自己所考察的旅游地进行市场调查,了解该旅游地目前的市场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完成一定量的市场调查问卷;对相关专业人员进行访谈并完成访谈记录。
(4)旅游产品开发模块。教学重点:在理论讲授阶段要求学生掌握旅游主题形象定位的体系和方法;了解旅游功能分区的模式、意义和方法;掌握旅游项目和线路设计的理念。实践要求:首先进行全班大讨论,使学生对通化市旅游资源的整体形象形成统一认知;然后分组讨论,针对每个小组所考察的旅游地进行分区旅游形象的定位,并针对各个旅游区的特点进行具体的功能分区、项目设计和线路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入头脑风暴法,其中教师的引导和提示作用至关重要。
(5)旅游保障体系模块。教学重点:在理论讲授阶段要求学生了解旅游保障体系的构成,掌握各保障构成的意义和规划内容。由于这一部分涉及到很多城市规划学、地理学和建筑工程学等的专业知识,规划起来难度较大,因此,只需要学生掌握相关规划的思路即可。实践要求:要求各小组的学生针对所考察的旅游区的特征写出简单的规划文本。
(6)图件制作。旅游规划与开发的成果包括规划文本和规划图件两大类。规划图件的制作涉及到Auto、CAD、Photoshop、CorelDraw等计算机专业画图软件,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较有难度。本模块的教学目标在于使学生了解所需要的制图技术、向学生展示规划图件的成果,请专业教师向学生展示制图技术的过程,把学生引入到图件制作中去,至于学生今后能不能学成这些技术则取决于学生的自学能力。
当然,在教学的最后会要求学生将每个模块的成果综合成一个完整的旅游规划文本。
5.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1)学生的安全问题。实践教学的对象是学生,由于学生的社会经验不足、好奇心较重、个性较强,给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多不便。因此,在组织过程中要非常重视学生的安全问题,实践之前做好各方面工作,尽量为学生的身心提供较好的环境。
(2)教师的能力问题。旅游规划与开发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要求专业教师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规划能力。因此,在实践教学开展之前需要对专业教师进行培训,如请行业专家进行讲学、安排教师到旅游区进行实地考察或者参加专业的规划团队等,增强教师教学的能力。
(3)教学环节的不断优化。旅游业是一个发展变化非常快的行业,今天发展很好的旅游区可能明天就会被其他旅游区赶超,五年、十年以后通化市的旅游业发展也已经是另一番模样。这就要求本课程在实践教学基地的选择、实践环节的设计上不断进行创新,以适应旅游业发展的要求。
2013《旅游法》的出台将把我国的旅游业带入更加正规和有序的发展轨道,未来的旅游规划已不再是可有可无的工作,而是各个旅游区必然的选择。这对规划人员既有量的要求更有质的要求。依托通化市旅游资源开展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的实践教学,不仅为培养优质的旅游规划专业人员提供了便利,也为通化市培养了更多优秀的本土化规划人才,从而促进通化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旅游管理升格为一级学科[N].中国旅游报(数字报),2012-12
关键词:旅游目的地开发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旅游营销陕西安康
一、引言
我国对旅游资源质量等级的评价依据是《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和“旅游资源共有因子综合评价系统”。通过资源要素价值、资源影响力、附加值等项目进行评价,根据对旅游资源单体的评价,得出了该单体旅游资源共有综合因子评价赋分值。目前学界研究的重点都是知名度高、评分赋值大的“特品”旅游资源及旅游目的地开发,对不属于传统观念中“优质”旅游资源及目的地的开发与保护研究较少。然而,一个普遍的事实是我国众多的地方政府出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多重目的而正在积极进行旅游开发。那些相对来说旅游资源价值较低、尚未被开发或只是“浅开发”的旅游目的地开发对缓解珍稀自然、文化遗产遭受的旅游压力,丰富旅游产品品种,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保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研究现状概述
随着对旅游目的地开发和演变规律研究的深入,旅游资源次优区研究也得到了学界的重视。国内主要研究成果是“旅游资源非优区”概念及其相关研究。许春晓在我国较早提出“旅游资源非优区”概念,探讨其演变规律和开发策略,指出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补偿类型、性质、突变概念和依附式开发理论,以期指导区域旅游业开发。罗艳菊对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的影响因素、非优区的优化机制及理论依据等进行研究,提出开发的盈利模式。唐文跃分析了旅游非优区的主要特征和开发的优弱势,探讨了非优区旅游开发的一般规律,提出了非优区旅游发展道路。隆学文讨论了旅游非优区的概念和开发非优区旅游资源的意义,从资源区位、经济区位、客源区位、交通区位、文化区位、认知区位等角度分析了旅游非优区的区位特征。李东和以合肥市为例说明实施旅游业空间拓展战略是旅游资源非优大城市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彭华从需求驱动角度研究城市郊区与周边小城镇的旅游开发成功之道……但现有研究成果均未涉及旅游资源次优区内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分布不均衡、丰欠程度不价值禀赋不等这些现象。
国外相关研究主要是对旅游地的生命周期现象的研究,如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为研究旅游地演化过程、预测旅游地的发展和指导旅游地的市场营销、规划提供了理论框架。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巴特勒根据产品周期理论,提出旅游地演化经过6个阶段,即探索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落或复苏阶段。ChrisRyan对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进行完善,指出发掘当地的历史文化遗产对目的地复兴的作用,以及在越来越多的旅游者热衷寻求“新的”、“未开发的”旅游目的地的情况下,缺乏“名气”也可成为旅游目的地的成功开发和促销亮点。
本文认为旅游开发的重要基础是拥有优质或较为优秀的旅游资源。“非”在汉语中主要是否定的意思,而“次”在汉语中则含有差于、第二的意思。参考经济学,“次优”的含义是未达最佳标准的,不最理想的,不最适宜的,不最满意的,因此本文使用“旅游资源次优区”的提法是较为合适的。
三、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概念和特征
许春晓将旅游资源非优区定义为“在特定地区内,没有国家级和世界级的知名风景名胜区,缺少骨干旅游景点,并且旅游景点的丰度和密度均不够,难于形成优秀旅游产品的现象”。按旅游资源的成因及属性,马耀峰等将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型。自然旅游资源是构成自然环境的主体要素,是地貌、气象、水体和生物中具有旅游吸引力的部分,从根本上说是属于大自然的产物;而人文旅游资源是由人类活动所产生,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可能被利用来开展旅游活动的一切事物。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在特定地域内的分布是不均等的,存在优弱丰疏的差异。由于区位条件和历史发展轨迹的不同,存在这样一大批自然旅游资源禀赋优势比较明显而人文旅游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如我国西部很多贫困地区,长期交通不便,区内工业发展缓慢,人文遗址遗迹较少,但自然生态资源保存良好,这是其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
根据旅游资源的特征和属性,本文将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定义为,在特定的区域内,由于地理区位、经济区位等条件所限和社会历史文化发展轨迹不同,拥有较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而人文旅游资源特征不明显、优势不突出,暂时难以形成特色旅游形象及产品的现象。
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是一个相对概念,具有相对性、普遍存在性和可演变性的特征。随着当地经济、旅游业的发展,交通条件的改善,在科学的旅游规划导引下,凭借区内自然旅游资源优势,整合、创新区域文化旅游资源,经过成功的旅游形象塑造和旅游营销,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也可成为旅游资源优质区。
旅游活动本质上是一种人类对地理空间选择、经历和体验的过程,旅游目的地形象能直接影响旅游者的旅游决策和行为选择。对于正待开发或已在开发中的旅游资源次优区来说,更需要以真实、独特、充满感召力的旅游形象驱动目的地旅游的发展。区域文脉、地脉是区域自然基础、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积淀本质特征的高度概括,它鲜明地展现了区域旅游的特色,旅游形象也会因区域文化差异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旅游开发中普遍面临的难题是区域文化旅游资源匮乏和特色不鲜明,难以塑造具有地域特色、深刻人文内涵的旅游形象和旅游产品。文化资源具有延续性、动态性、可创造性、非独占性的特点。MommaasHans从增强地点的身份、吸引力和市场地位,进行革新和创意,为文化多样性和文化民族主义探讨了文化产业集群策略,对文化旅游资源次优区旅游开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如基于工业遗址改造利用而兴起的北京798艺术区,现已成为京城令人瞩目的新旅游吸引物。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可通过对区域文化资源的整合和创新,结合当今旅游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汲取外来优秀文化元素,通过文化产业集群达到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形成地域旅游文化特色和竞争力,将其融合进区域旅游形象塑造、旅游产品设计和旅游发展之中,进行卓有成效的旅游营销,并逐步向旅游资源优质区演进。
四、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发展策略——以安康市为例
1、安康旅游发展简介
安康市位于陕西省南部,在秦巴山地之间。秦巴山地是我国亚热带与暖温带的交界线,山地垂直高度大、气候复杂多变,森林垂直带谱明显,汉江从西向东纵贯全市,两山夹一川的地形格局使这座山水之城独具特色。长期以来秦岭巴山阻隔造成其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目前仍为国家级贫困地区。与分别以秦汉唐历史文化遗迹著称的近邻西安、咸阳等和以楚汉文化历史遗迹见长的湖北武汉、荆州、陕西汉中等地相比,其“秦风汉韵楚文化”的自我文化定位形象相形见绌。1983年安康曾发生特大洪灾,洪水几乎摧毁安康古城,原县城内历史文化遗迹和陕南小城建筑格局饱受灾难。然而其山、水、林特色突出,有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典型的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以观光旅游产品为主,原旅游形象模糊,旅游商品开发滞后,旅游产业链短。2007年国内游客为206万人次,旅游收入7.21亿元,国际游客8000人,旅游外汇收入144万美元。在周围西安、重庆、成都、武汉、汉中等具有人文旅游资源优势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屏蔽下,亟需独特的旅游形象和产品发展。
旅游形象和旅游资源并非旅游发展的唯一保证。目的地可进入性、交通容量、空间节点分布同样重要,而旅游开发反过来也会促进目的地交通环境的改善。如与安康毗邻的汉中市,在西汉高速公路开通后获得了旅游发展的良机,2007年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733.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7.2亿元人民币,占当年GDP的5.9%。安康旅游面临的机遇使国家西部大开发和陕南突破发展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西康高速(包北高速川陕段)、十(十堰)天(天水)高速、襄渝、阳安铁路将相继建成和安康至湖南常德铁路专线、西康二线铁路也已进入开工建设准备阶段,这将会有力地促进安康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2、整合、创新人文旅游资源,形成旅游产业集群
文化氛围是蕴涵在一切环境与气氛中的文化现象与文化特征。从心理学的视角看,城市文化氛围是某种城市心理的形成并起作用的过程,是弥漫于城市空间的社会气候。与西安、汉中、重庆、武汉等周边城市相比,安康可供旅游开发的人文旅游资源相对贫乏。安康这所陕南小城具有浓郁而独特的茶文化、酒文化、娱乐休闲文化;多元、移民文化融合形成兼容并蓄以及长期处于经济落后状态下安于现状、淡定悠闲的城市气质;汉江穿城而过的浪漫氛围等因素交织出安康特有的休闲旅游文化氛围;“灯红酒绿”的汉江两岸将成为最令休闲度假旅游者留恋往返的景观和旅游亮点。要力争塑造出区别于忙碌、拥挤的现代大都市的独特旅游形象——保留小城市素有的恬美、浪漫和独特魅力,承袭传统地方文化渊源,创造具有时代特征的当代文化符号。如以传统的汉剧、陕南民歌、陕南民俗、文学、书画等艺术创作、文化元素打造陕南风雅之城;修建或修缮各类博物馆、电影院、剧院、名人故居、地方传统建筑民居、画廊、特色街区等使之成为这座风雅小城的文化标志,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元素在这座素有多元文化色彩的城市中交汇融合,通过休闲文化产业集群达到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形成地域旅游文化特色和竞争力。
3、旅游形象塑造
旅游形象指旅游者通过各种传播形式得到的,目的地旅游资源、服务产品与项目、管理体制与水平、设施体系、交往经历与态度的综合感知,是吸引旅游者做出前往目的地城市旅游的关键因素之一。旅游者所持有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将对他们的质量感知、游后评价、口碑宣传和重游意向都会产生深刻影响。
旅游形象策划的关键在于对目的地旅游资源、文脉、地脉的准确把握和提炼,对旅游者的需求、购买决策、消费行为等关于旅游目的地形象意境地图的信息进行系统的收集、整理、分析,归纳目的地旅游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提炼目的地旅游特质并从周围旅游竞争对手的同质旅游产品和形象屏蔽中脱颖而出。以语言口号、理念、行为和视觉等形象设计表达出来,由理念内涵、行为系统、传播感觉系统、风情塑造、核心区塑造等共同构成的一个内容丰富、内涵深刻的复合形象系统。通过旅游形象口号向公众传递,向旅游市场宣读自身的产品定位和独特魅力,唤起特定市场的旅游欲望进而做出旅游决定。
在缺乏具有鲜明特征的人文旅游资源和形象的情况下,可以选择的制胜之道是“串联”目的地不同的旅游吸引物,组合旅游产品,塑造多元化、复合型的旅游形象,提高目的地的市场认知度和美誉度。如新西兰成功塑造的“100%纯净的新西兰”(100%pureNewZealand)和“世界探险之都—皇后镇”(World’sAdventureCapital)的独特形象。安康形象塑造基础是秦巴汉水在安康境内构造了良好、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及汉楚等多文化、多地域移民文化大融合的人文底蕴。由北京达沃斯巅峰旅游规划设计院完成的《安康旅游总体规划》,将其形象定位为“水舞秦巴自然安康”,一个宜游、宜居、自然,兼具优美山水自然风光和休闲格调的旅游胜地呼之欲出。根据这一旅游形象定位,可以将不同类别的旅游产品横向串联起来,形成纵、横交错而又相互关联的立体的旅游产品网络结构。自然真山水的安康旅游形象定位与塑造,为安康从周围历史文化资源型旅游目的地如西安、汉中等旅游形象屏蔽下突围。
4、营销策略
RyanandGu认为在旅游景区私有化发展趋势下,旅游形象已成为目的地营销者的首选产品和现代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旅游目的地营销需采取卓有成效的营销战略,打造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统一的独特形象。对于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来说,旅游营销更应注重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营销合作,建立紧密的营销网络,统筹构建、运行,由形象塑造、产品设计、包装、传播与管理组成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整合营销体系,协调、整合旅游地营销要素,培育统一和谐的形象系统,以较低的成本取得最佳营销传播影响力。
安康旅游营销可采用“旅游整体营销+核心旅游产品重点营销”模式,将目的地作为一个整体旅游产品进行整合营销传播(IntegratedMarketingCommunication,IMC)。通过广告、公关和形象推广活动、销售奖励、节庆活动、事件营销、网络营销、面向旅游市场和旅游中介商的直接营销等,针对特定目标市场,宣传真实、独特、充满魅力的亲山近水、自然健康、浪漫休闲的旅游形象,传达一致的旅游产品信息,实施对目的地的全方位推销。
(注: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基金资助项目“安康、汉中两市旅游产品差异化发展战略与旅游合作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08JK001。)
【参考文献】
[1]许春晓:21世纪中国旅游地理学的新领域:旅游资源非优区研究[J].旅游学刊,2000(1).
[2]许春晓:论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补偿类型与性质[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4).
[3]许春晓:旅游资源非优区“依附式开发”论[J].旅游学刊,2005(1).
[4]罗艳菊: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若干理论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9).
[5]罗艳菊:城郊型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探讨[J].江苏商论,2006(4).
[6]唐文跃:非优区旅游开发的一般规律初探[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6).
[7]隆学文:旅游非优区开发策略[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2(12).
[8]李东和、赵玉宗:旅游资源非优大城市旅游业空间拓展战略研究—以安徽省合肥市为例[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7).
[9]彭华:关于城市旅游发展动力机制的初步思考[J].人文地理,2000,151).
[10]ChrisRyan、谷慧敏:旅游业对北京互通的社会影响—以环境变化为例[J].中国旅游研究,2007(6).
[11]崔晓明、ChrisRyan:安康旅游形象塑造和旅游营销策略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08(6).
[12]马耀峰、宋保平、赵振斌:旅游资源与开发[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
[13]王晞: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提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14]雷国雄:基于文脉、地脉的区域旅游品牌形象管理研究[D].武汉大学,2005.
[15]MommaasHans.CulturalClustersandthePost-industrialCity:TowardstheRemappingofUrbanCulturalPolicy,UrbanStudies[J].2004,41(3).
[16]孙根年:安康旅游业的区位开发与区域联合开发[J].商业研究,2005(18).
[17]
[18]王伟年:城市文化产业区位因素及地域组织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19]沙莲香:北京人文环境与城市文化氛围[J].北京社会科学,2004(1).
[20]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21]崔晓明、张红:安康旅游形象定位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07(1).
[22]吴必虎、宋治清:一种区域旅游形象分析的技术程序[J].经济地理,2001(4).
一、简述旅游资源的内涵。
1.旅游资源的概念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是能够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也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统称为旅游资源。
2、了解旅游资源的分类
自然旅游资源:地质地貌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象景观
人文旅游资源:遗址遗迹、建筑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
3、运用资料说明旅游资源的多样性
(1)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
(2)历史、文化背景和民间习俗的不同
(3)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水平
(4)人们的旅游动机复杂多样
4、列举实例,比较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
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
种类
自然旅游资源
人文旅游资源
形成
天然形成的自然事物和现象
人类创造的文化事物和现象
规模
一般教大
一般较小
变化
一般比较缓慢
一般比较迅速
分布
野外较多
居民地较多
功能
生态旅游、探险旅游、体育旅游、度假旅游、健身旅游
文化旅游、宗教旅游、休闲旅游、购物旅游、会议旅游等
示例
山体、水域、植被、野生动物群、气象奇观、天文奇观、构景地貌、自然灾害遗迹、自然保护区等
历史古迹、园林、工艺品、表演艺术、民俗、宗教礼仪、城乡风貌、社会风情等
5、举例说明旅游资源的主要特点
多样性、地域性、观赏性与吸引性、不可移动性、重复使用性、可创造性
二、在地图上指出我国“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的名称与分布
遗产性质
遗产项目及所在省级行政区
世界自然遗产
九寨沟风景名胜区--四川
云南三江并流保护区--云南
黄龙风景名胜区--四川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湖南
世界文化遗产
长城——八达岭--北京
长城——山海关--河北
长城——嘉峪关--甘肃
明清故宫——北京--北京
明清故宫——沈阳---辽宁
莫高窟---甘肃
平遥古城--山西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陕西
苏州古典园林--江苏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北京
颐和园--北京
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河北
天坛---北京
曲阜孔林、孔府、孔庙--山东
大足石刻--重庆
武当山古建筑群--湖北
青城山——都江堰--四川
布达拉宫历史区---西藏
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安徽
丽江古城----云南
龙门石窟---河南
明清皇家寝陵—明十三陵、明孝陵--北京
明清皇家寝陵—明显陵--湖北
明清皇家寝陵——清东陵、清西陵-河北
明清皇家寝陵—盛京三陵--辽宁
云冈石窟---山西
庐山国家公园--江西
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吉林、辽宁
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
泰山—山东
峨眉山——乐山大佛--四川
黄山--安徽
武夷山---福建
三、结合实例,简述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基本内容
1.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
(1)评价旅游资源的质量:主要看其是否具备较高的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具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高质量的旅游资源,才会对旅游者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①美学价值——自然风景名胜区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最根本原因
②科学价值
③历史文化价值——主要指人文景观而言
④经济价值:旅游资源的开发,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目前,旅游业已发展成为世界上重要的产业之一。
(2)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
(3)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
2.地理位置与交通
3.客源市场:旅游地与客源地之间的距离是影响客源市场的重要因素。因为旅游地的吸引半径是有限的。一般来说,靠近经济发达地区或国家(即主要客源地)的旅游资源,其开发利用的价值要优于远离经济发达区的资源。
4.旅游地的接待能力
5.旅游地的环境容量
四、旅游景观欣赏
(一)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
1.选择观赏位置
①距离
常见景观欣赏位置把握
景观类型
景观举例
观赏位置选择
高大山峰
庐山(赣)、黄山(皖)、泰山(鲁)、武陵源群峰(湘西北)
远眺、俯瞰
地貌的酷似造型
云南路南石林的阿诗玛、广东肇庆的七星岩、安微黄山的石猴观海、青岛的石老人
特定的观赏位置
山中的峡谷、溶洞、一线天
长江三峡(渝、鄂)、科罗拉多大峡谷(美国)
置身其中近观
桂林的芦笛岩溶洞
一线天
瀑
布
尼亚加拉瀑布(加、美两国间,伊利湖与安大略湖之间)、莫西奥图尼亚瀑布(赞比亚、津巴布韦两国间,赞比西河上)、黄果树瀑布(贵州境内,北盘江上)
适当距离仰观
②角度
③动态:
对于山水有机组合的景观,可乘船(筏)沿水路观赏两岸风景。
常见景观欣赏角度、动态把握
景观类型
景观举例
观赏位置选择
江河湖海
洞庭湖、长江、滇地
位置较高的亭台楼阁(岳阳楼一岳阳,黄鹤楼——武汉,滕王阁一南昌,大观楼一昆明)之上俯览远望
湖沼池塘
济南大明湖、北大未名湖、南京莫愁湖
多低临水面建亭、榭、廊,水边铺小路近观俯视
山水有机组合景观
漓江山水、长江三峡
乘船(筏)沿水路观两岸风景
2.把握观赏时机
景观类型
景观举例及其最佳观赏时机
随季节而变化的自然景观
北方山水风景——夏季;南方千米以上高山——夏季(此季节雨水多,云雾多,景色丰富且有变化,兼收避暑之效);北国风光——冬季
随天气而变化的自景观
泰山观日出——凌晨;黄山观日落——黄昏;海拔较高的风景名山——雨过天晴(既可观云海,又可观日出日落)
特定时间出的自然景观
钱溏江大潮——农历八月十八观大潮;青海湖候鸟——五月;大理蝴蝶会——三月;海市蜃楼、峨眉山“佛光”、吉林雾淞——特定的气象条件
3.抓住景观特色
①做好景观观赏前的准备工作
②观赏过程中,观赏项目、活动方式、观赏速度等方面保持一定的节奏,将观赏与思考结合起来。
③园林景观的常用构景手法
构景手法
做法与效果
举例
主
配
主景
鲜明突出是园林整体效果成败的关键
故宫以太和殿、孔府以大成殿为主景,其余为配景
配景
为主景起烘云托月的作用
层
次
障景法
多在园林入口处或园林中相对独立景区的入口处,利用一些景物(假山、屏风、竹林等)阻碍另一些景物,达到山重水复、曲径通幽的意境
《红楼梦》中大观园入园处
隔景法
利用墙、廊、树篱、殿堂等将景物分隔为不同的景区,以增加曲折、层次,丰富景观层次和旅游者的想像
苏州园林
框景
用门框、窗框、洞框作为取景的画框,把景象框限在从框中看到的范围内,优化组合审美对象,达到纯真、精炼、集中的景观美
苏州园林
借景
借园外风景来衬托本园的景色,以扩大园境
西湖借“三面云山一面城”;颐和园借四山宝塔
4.领悟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体验景观的意境
①我国自然风景区最大特色之一
——
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融为一体
A.寺、庙、亭、阁、塔、摩崖石刻等人文景观,布局、设计的基本思想是因势、得体,使人文景观起到与自然协调,并突出自然美的作用。
寺庙与塔
寺庙与塔
寺庙
塔
地理位置
位于山麓、山谷、山间小盆地的茂林中
在湖光山色的低山丘林地区,小山岗的脊线上或山麓湖边
人文含义
造成深山藏古寺的意境。与佛教中宣扬的超脱于红尘之外的思想一致。
用挺立的塔的形象突破地貌的平缓的曲线,从而使塔成为景观中的重要构景。
例
五台山寺庙
大理三塔
B.诗词楹联、神话传说、名人轶事等文学艺术形式来渲染自然美,把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巧妙而和谐地联系起来。
②其他人文景观的建设上表现出的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在我国古代园林建设:要求再现自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我国北方园林与南方园林的对比
北方皇家园林
南方私家园林
建筑特色
规模宏大。建筑色彩浓重,以红黄为主色调
规模较小。建筑色彩素淡,以黑白为主色调
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显示出皇权的尊荣富贵,又与宽阔整齐的地形、多蓝天白云的气候特点相辉映
迎合园主追求闲适宁静的心理需要,又与水乡风光、湿润的气候特点融为一体
③一方山水一方情
风俗民情——是一定地区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结果,一方山水一方情
5.以情观景——景观欣赏的最高境界
以情观景的具体要求
①综合感受——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
②发挥想象——泰山、黄山、华山、峨眉山、青城山的特点分别是雄、奇、险、秀、幽,地貌的酷似造型……都要通过想象才能感知。
③移情与景,情景交融——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
④登山涉水,求质求真
(二)旅游区的景观特点及成因--------中外著名旅游景观欣赏
1.黄山风景名胜区
(1)位置:黄山风景区位于我国安徽省南部。
(2)景观特征:黄山有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3)黄山自然景观的成因:黄山由花岗岩构成,其花岗岩体垂直节理发育充分,是我国花岗岩地貌中的杰出代表。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塑造了黄山的地质地貌景观。
黄山四绝
现象
成因
奇松
黄山松是黄山特有的树种,生长在黄山海拔800米以上的悬崖峭壁上,遍布于山巅峰峦之间。黄山松依山势而长,形态有立、有卧、有仰,还有异体同干。正所谓黄山“无峰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黄山的松树以其顽强的生命力与奇异的姿态闻名于天下。
黄山松生存于高峰悬崖之上,那里岩石坚硬,土壤贫瘠。然而,黄山松根部能释放酸性物质,溶解、侵蚀花岗岩体,使根系穿缝而植。悬崖峭壁的生存条件和植物向阳的特性,加之黄山山谷风大的影响,促使黄山松枝干虬生,树冠扁平。
怪石
古人曾留下这样一副对联,极言黄山峰石的奇绝:“人间有石皆奴仆,天下无山可弟兄。”黄山群峰之间怪石星罗棋布,形态各异,名物状景,惟妙惟肖。前人谓黄山石“有一石皆可名一物。”黄山石之怪还在于它往往有“移目换彩”“移步换形”之妙。
黄山的怪石是在奇峰的基础上,通过外力
的风化和侵蚀作用而形成的。
云海
“黄山自古云成海”,黄山云海缥缈,瑰丽壮观,气象万千。黄山一年之中有250多天有云雾,有“十日九云烟”“山色去来云”之说。
黄山云雾多是由特殊的自然条件造成的。黄山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山高谷深,林木繁茂,日照时间短,湿度大,水汽多,容易成云致雾。此外,峰顶和谷底、向阳处和背阴处温差大,水分蒸发速度不同,以及受山谷风的影响,黄山的云雾变幻诡谲。
温泉
与诸多名山相比,黄山因有温泉而备受游人青睐,因此有“五岳若与黄山并,犹欠灵砂一道泉”之说。
黄山温泉终年喷涌,水洁明净,可饮可浴。温泉的热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当地表水下渗受热,或是地下水与地下炽热的岩体相接触,就变成地下热水或蒸汽。地下热水沿着断层或裂隙上升到地表,就形成了温泉。
2.澳大利亚大堡礁风景区
(1)概况:大堡礁是澳大利亚东北海岸外一系列珊瑚岛礁的总称,是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
(2)大堡礁的位置、分布、成因
①位置、分布:
A.大堡礁位于澳大利亚东北部海岸外。
B.大堡礁海域处于热带的纬度位置,温暖的浅海环境适合珊瑚虫繁衍。
②成因
形成条件
海域环境
水温高达2l℃~38℃,且垂直变化和季节变化较小
盐度平均3.5%
海水清晰度高,水面较平静
海水浅,阳光充足
地质环境
地壳缓慢沉积,珊瑚虫骨骼堆积
(3)大堡礁丰富的旅游资源
A.海底世界
B.热带风光的大陆岛屿和土著部落文化
3.中国云南的元阳梯田景区
(1)地理位置:元阳县位于我国云南省南部,与云南省省会昆明相距290千米。
(2)元阳梯田修建的地理背景:是近千年来世代居住在这里的哈尼族人民辛勤汗水的结晶,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3)元阳的梯田景观——不同的季节,景观不同。
4.法国巴黎塞纳河畔的古城区
(1)发展历史:2
000年以前的巴黎只是塞纳河上西岱岛和附近几个小岛上的渔村,后来逐渐扩大,到3世纪开始有了巴黎这个名字。
(2)巴黎的建筑艺术和名胜古迹:凯旋门、艾菲尔铁塔夜景、卢浮宫外景、巴黎圣母院外景
五、旅游景区规划
1.旅游景区的基本要素应具备交通便捷、景观独特、安全卫生、服务周到、环境优良、配套设置完善,能够满足多种消费需求等基本要素
2.旅游规划的基本内容
①旅游开发条件的评价②旅游目标定位与发展战略规划
③旅游空间布局与旅游产品规划④旅游服务设施规划⑤旅游实施与保障体系规划
3.旅游规划的基本要求
①规划观念新颖
②调查分析细致
③旅游定位准确
④空间布局合理
⑤内容体系完整
⑥规划科学可行
4.规划中一般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旅游资源的科学分析与评估,未能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2)旅游开发没有形成特色。旅游区形象不明,游客市场及产品定位不准
(3)旅游区空间布局不合理,中心区过多的接待设施不利于景观和生态环境保护。
(4)景区开发建设中,城市化的特征过于明显,人工建设痕迹太多,对背景环境破坏严重。
(5)旅游建设项目缺乏科学的论证,人造景观重复建设、内容雷同,在当地缺乏文化根基。
六、旅游活动设计
1.收集旅游地的信息
(1)收集旅游地信息的渠道
各种新闻媒介、旅行社、导游手册、亲朋好友、有经验的旅游者等。
(2)应该收集的信息
主要包括旅游资源的特色、旅游地的时空可达性、旅游服务设施和条件(如旅游交通方式及工具、旅游住宿条件、旅游餐饮的种类和标准、导游服务、旅行费用等),以及大致的旅行费用等。
2.确定旅游目的地,选择旅游线路
①符合自身特点
②选择最佳路径
③景观丰富多样
④注意劳逸结合
⑤追求最佳效果
七、旅游安全
1.旅游不安全因素
交通事故、犯罪、疾病(或中毒)、火灾与爆炸、自然灾害、战争、社会动荡、恐怖活动、旅游者冒险造成的以外伤害、旅途迷路、其他突发性以外事故
2.旅游活动中应采取的安全防范措施
加强预防与管理
做好自我防范
八、阐明旅游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和文化的作用
1.拉动经济发展
(1)发展国际旅游,能够增加国家外汇收入
(2)发展国内旅游业是回笼货币、稳定市场的一个重要途径
(3)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4)增加经济收入,缩小地区差异
2.促进社会文化繁荣
(1)满足精神文化需求
(2)促进文化交流与发展
(3)促进传统文化的保护。
3.旅游业促进社会进步
(1)扩大对外开放,提高文明程度
(2)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社会稳定
(3)促进社区建设,改善生活环境
(4)推动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
九、旅游与环境
1.旅游对环境的促进作用
(1)保护自然景区和历史古迹
(2)提高环境质量(3)改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
2.旅游活动带来的环境问题
(1)污染自然环境(大气\水\固体废弃物\噪声\视觉)
(2)破坏生态系统
(3)损毁文物古迹
(4)扰乱社会秩序
3.说明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1)健全环保法规,强化环境管理
(2)加强全民教育,提高环保意识
(3)搞好环境评价,制定环保规划
关键词:现代旅游产品设计;旅游产品开发;文化因子;运用对策
人文旅游资源被打上了深深的人类烙印,具有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人文旅游产品是由人文旅游资源构成的,是人类文明的载体和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文化内涵与生俱来,其灵魂是文化,是文化与旅游共存。人文旅游产品是人类活动的艺术结晶和文化成就,是民族风貌和地方特色的集中体现,具有明显的历史痕迹和地域特点。就国内旅游产品的开发现状来看,现实生活中的旅游文化产品开发是存在不少问题,需要我们加以解决。
一、旅游产品开发过程出现的文化矛盾和问题
(一)文化旅游资源的“内涵价值”与开发者和旅游者的“文化素质”之间的矛盾
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作为一种策划设计行为,其本质乃是在那些处于初始状态的文化旅游资源和作为最终目标的文化旅游产品之间寻找合适的途径。因此,开发者(规划师)的价值取向从一开始便决定并制约着产品开发的方向和程度。而现今中国许多地区在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一方面由于开发者整体文化素质偏低,科学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淡薄,导致低级粗糙的商业化景观泛滥,经营管理与开发上的短视化行为普遍,使文化旅游资源失去了其固有的文化价值和内在魅力。
(二)旅游者的层次化需求与开发者的错位性开发之间的矛盾
由于文化旅游者的自身差异,使其对文化旅游产品的需求指向表现为多样性和层次化,客观上要求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者首先要认清当地文化旅游资源的性质,掌握产品的开发方向,正确处理好资源利用的取舍关系,兼顾市场需求与资源利用的关系,设计生产那些既能够展现属地文化内涵,又能够满足旅游市场需求的合适的文化旅游产品。而当前的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由于市场定位和开发者意识的偏差,很多地区出现了两种“极端”现象:一方面,但凡与文化沾边的资源都进行所谓的“包装”,对文化旅游资源的“包装”简单到对当地民间文化仅以小画片、小画册为主,当然其中不乏认真严肃之作,但更多的是哗众取宠,有些根本就是背离其文化内涵的东西;此外,由于无知和商业利益驱使,以“伪民俗”的方式在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体现和展示民族文化风情现象随处可见。另一方面,由“旅游规划专家”在品味高雅的文化旅游资源基础上,以专家的视角和审美能力而开发出来的产品,往往需要旅游者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不能做到“神动附之形现”,容易形成曲高和寡的局面。
(三)当前效益与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
与其他行业开发相似,由于“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发展模式和在宏观调控乏力、规划执行随意性大的粗放发展格局下,目前中国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中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许多地方对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极不合理,利益驱动的短期开发行为和开发建设的无序状态,造成了高品质的文化旅游资源的不合理开发或低水平开发,并带来了市场的混乱,已严重危及到文化旅游环境的良性循环,并将会导致文化景观的变质,民族文化的削弱,而且造成的后果往往无法挽回,成为中国文化旅游经济永续发展的主要障碍。
二、旅游产品设计开发中的文化因素运用手段
(一)创新意识,突出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主题和特色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文化旅游是一项充满憧憬、创意的文化活动,必须以观念创新推动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在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中,要按照全面创新的战略要求,用新的思维认识、开发和管理文化旅游产品。
一是要在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战略上要有创新意识。要树立符合时代特征和市场方向的文化旅游资源观、产业观和发展观,把观念创新提升到战略层面,形成思路、规划、项目、资金、建设、效益、发展的良性循环格局。在开发实践中坚持“先规划、后开发”和“统一规划,滚动开发”的方针,通过开展国内、国际合作等形式,提高开发项目规划的水平,为高水准开发文化旅游资源,建设文化旅游精品打好基础。
二是策划创新。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策划要有创新意识,其核心是要把文化旅游资源转变为文化旅游产品。这就要求开发者立足现有的文化旅游资源,精心搞好策划,深挖文化内涵,张扬本土个性。
三是表现创新。特色文化要有合理的表现形式。既要根据资源特色和不同的消费市场,开发出集展示性、表演性、参与性(体验性)于一体的文化旅游精品;又要注重文化延伸,开发那些丰富多样的文化商品与文化旅游活动,拉长文化旅游产品(产业)链,使文化旅游产品在表现形式上具有协调性、多样性和创新性。当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还必须具备相应的主题。从发展趋势看,产品主题越鲜明、越典型集中、越富有层次感,就越有利于展示和设计,使其文化内涵得到充分发挥,得到旅游者的青睐。因此,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应以鲜明的特色为文化形式,以丰厚的品位为文化内涵,以人本主义精神为文化本质,重点体现出异地和异时的文化风格。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应该体现独立的文化主题,突出和强化文化旅游产品、文化旅游场景或环境的文化性,凸显文化旅游产品对文化旅游需求的多元“文化格次”的关怀与满足,体现出对文化旅游者的人文关怀。
(二)找准市场定位,掌握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重要环节
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市场定位是在深度市场调研和文化旅游资源科学评估的基础上确定的。文化旅游行为和消费的基本倾向是对异地、异质文化的期望。中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从时空角度看,满足这种文化旅游期望的资源极其丰富。不同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和民俗文化都可以组合成不同系列的文化旅游产品。比如依托已有的考古发现,我们可以设计组成历史文化内涵极其深厚的“中国历史文化旅游线路”;依托丰富多样的区域文化,可以设计组合地方文化色彩浓郁的“中国区域文化之旅”;依托灿烂的中国文化宝藏,可以设计组合成“中国专题文化之旅”等等。因此,在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市场定位方面要注重两个切入点:
一是变换文化旅游的生活场景,使旅游者置身并参与人文景观,产生文化上的“换景移情”。
二是通过改变旅游者的生活节奏、生活内容组合和形式变化与文化上的反差,消除旅游者对生活的单调感和乏味感。此外,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市场定位还要处理好产品开发与客源地文化背景的对照关系。主要包括国内旅游市场和入境旅游市场两部分。而入境文化旅游市场细分和定位尤显重要,应在表现东方文化的独特魅力、展示中华悠久文明和民族风情以及文化寻根等方面着重策划设计文化旅游产品,满足来自世界各地旅游者的需求。
(三)完善产品体系,实现文化旅游产品多元化开发
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应充分体现地域性、历史性、民族性,充分体现民俗文化、艺术文化、建筑文化、宗教文化、饮食文化等等文化样式中的独特魅力,使旅游产品文化呈现出一种具有市场号召力的多元格局。因此,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既包括对经典历史文化名胜的文化再开发,也包括对许多看似寻常实则蕴含丰富的文化资源的开发或再开发;既包括对以实物形式存在的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或再开发,也包括对仅以信息形式存在的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或再开发。所以,在进行旅游产品开发时,应对旅游消费心理进行认真细致的研究,发现旅游者旅游行为的多元的文化心理依据,并据此进行产品文化开发计划。
(四)旅游文化表现的精品化
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中的文化内涵开发是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手段。在充分实现旅游产品大众化的基本基础上,还可以在分析地方文脉的基础上确定文化的开发方向和主题格调,明确定位围绕主题进行内容组织,进而通过产品形式加以体现,并不断丰富文化内涵,进行创造性的升级改造。其本质在于对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概括、发掘、升华后通过物化、创新,实现更深层次的整合,将文化内涵渗透、表现在产品的各个层面,形成特色品牌,强化旅游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因此,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者必须从长远出发,做好自己的市场定位,从深层次挖掘产品的潜力,充分挖掘内涵,突出特色,提高科技含量,形成自己的品牌优势。
(五)旅游产品文化的绿色化
实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但由于种种原因,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产品开发行为尚不能对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产品开发行为构成明显的竞争优势。因此,各种“游牧式”的粗放资源开发和经营行为仍大量存在,许多旅游资源在不断增长的旅游需求面前岌岌可危。例如,随着中国城市化速度的不断提高及城市居民收入的稳步提升,在国内旅游市场中对自然资源产品的需求势必越来越旺盛,因此许多地区都在旅游发展战略中强调了对“生态旅游”的重视,并将进一步扩大对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规模和力度列入计划。但在开发中应特别注意在严谨的、全面的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兼顾资源的多元价值,并保证“生态旅游”在严格有效的管理下进行。旅游产品的绿色化不仅体现在旅游产品的规划和开发中,还应体现在旅游产品的各个经营环节中。
(六)强化现代旅游规划中的文化权重
旅游规划中的文化属性是旅游文化研究中的一个分支,或称为旅游文化在一个侧面。旅游文化研究必然要建立在普通文化学的基础之上。旅游活动,无论是旅游消费活动还是旅游经营活动,都具有文化性。将旅游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加以研究,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和揭示旅游发展的固有规律,促进旅游事业和整个社会的繁荣。旅游规划的核心则致力于有效地组织各种文化资源为旅游者创造某种美好的经历,为开发商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为政府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促进当地社区社会经济协调快速发展。旅游规划既不是资源评价,也不是市场分析,而是文化资源与市场的匹配,是对旅游最终产品――旅游经历的生产与交换的系统构想,这个最终产品要同时实现游客,开发商与当地社区的价值满足。旅游文化与旅游规划密不可分,旅游文化是进行旅游规划的前提和基础,旅游规划是对旅游文化的总结、提升和表现。
(七)重视旅游目的地的民俗文化
发展地域文化,还应关注一个更为久远、本色、深厚的文化资源,那就是民俗民间文化。根据现有民俗民间文化资源的种类、特点以及市场需求状况,重点规划开发民间艺术文化和饮食文化。开发民俗风情文化旅游产品,更应考虑如何把民间艺术转化为产品展现给游客。一方面,可以把这些民间艺术品展览出来供游客参观;另一方面,还可根据旅游目的地的传统文化和民俗民情,积极开发各地富有特色的旅游商品,显示地方风格。民俗风情是反映本土性的民俗生活、民族历史传统等,绝大部分内容都经过了千百年的代代传承,具有古朴、纯真、神秘的吸引力,许多有悠久传统的民俗,富含了在当今都市中已经了无痕迹的“乡土味”,而正是这久已陌生的“乡土味”使旅游者难以抗拒。在产品开发时,应重点突出地方特色文化,开发设计出独具特色的旅游商品,这样才能吸引游客的购买力。另外,在工艺品的设计上,要加强专业化工艺,提高科技含量。要提高产品的档次和文化品位,设计新颖精美的外包装。在制作和包装上要尽量形成高、中、低3个不同的档次,在艺术性、制作工艺等方面加以区别,以扩大游人的选择余地,全面适应多样化、个性化的市场需求。
参考文献:
1、陶犁.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探析[J].思想战线,2002(4).
2、胡海胜.论民俗旅游开发研究的一般方法[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2).
3、张国洪.中国文化旅游――理论.战略.实践[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4、刘德谦.旅游规划刍议[M].旅游学刊,1993(3).
关键词:生态旅游;区域划分;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甘肃幅员辽阔,境内自然景观旅游资源丰富,既有四季温暖宜人、青山绿水的江南水乡之美色,又有千沟万壑、绵延千里的黄土高坡;既有古木参天、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又有寸草难见、茫茫无垠的戈壁沙漠,到处充斥着西部的神秘色彩;更有丝绸之路自东向西横贯全境,使古代博大辉煌的文明在区域内留下众多的历史文化遗产;省内少数民族较多,且民族风情各具特色。只有在对生态旅游区域进行初步划分的基础上,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开发对策。
一、甘肃生态旅游区域划分
(一)沙漠绿洲生态旅游区。这一区域分布在甘肃河西走廊的嘉峪关、酒泉、张掖、金昌、武威等5市。石窟、古长城、沙漠、戈壁、野生动物和沙漠绿洲构成了这一区域的特色。有著名旅游城市敦煌、嘉峪关;有全国第一个沙漠森林公园――阳关沙漠森林公园等。
(二)祁连冰雪生态旅游区。这一区域分布在河西走廊中部,包括张掖和武威两市。祁连山区丰富的原始森林、冰川、雪山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成为这一区域的主要特点。有国家级历史名城――张掖市;有张掖、黑河、马蹄寺、海潮坝、焉支山等5个森林公园。
(三)黄河风情生态旅游区。这一区域分布在甘肃中部,包括兰州、白银和定西地区。悠久的黄河文化、香甜的瓜果、金城的都市风光和黄河两岸的古树名木构成这一区域的特色。有地处中国地理版图几何中心的甘肃省会城市兰州;有吐鲁沟、石佛沟、徐家山、贵清山、兴隆山、莲峰山、铁木山、东山、寿鹿山、岳麓山、仁寿山、西岩山、二郎山、五一山、兰山、关山、石头坪等森林公园和黄河石林景区。
(四)草原风光生态旅游区。这一区域分布在临夏回族自治州和甘南藏族自治州。高山森林、山地景观、草原景观和浓厚的民族风情成为这一区域的显著特点。有松鸣岩、则岔、合作、莲花山、南龙山、南阳山等6个森林公园;有黄河三峡、龙首山、炳灵寺石窟、拉卜楞寺、三角石、柏木沟、腊子口等景区和景点。
(五)伏羲文化生态旅游区。这一区域分布在天水市和陇南地区。天水是丝绸之路重镇、伏羲文化发源地、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有“小江南”之称;陇南有“天然药库”、“千年药乡”的美誉,也是大熊猫和金丝猴的栖息地。有麦积山、鸡峰山、天池、大河坝、温泉、老君山、尖山寺等7个森林公园;有麦积山石窟、伏羲庙、万象洞、哈达铺等自然和人文景观。
(六)黄土风情生态旅游区。这一区域分布在平凉和庆阳两市。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厚的黄土风情、浓郁的田园风光和黄土高原上的天然次生林构成了这一区域的特色。有云崖寺、太统、莲花谷、五龙山、北山、周祖陵、巴家嘴、老爷山等8个森林公园;有崆峒山、王母宫山、北石拱寺等景点。
二、甘肃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
甘肃旅游虽然起步早,但发展缓慢,和全国的差距越来越大。分析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生态旅游区的交通、住宿业等设施还不完善。同全国一样,甘肃大多数生态旅游区一般所处的位置远离城市,虽然资源价值高,但区位条件较差,偏离交通干线,交通设施滞后,尤其是许多森林景点交通不便,可进入性差,一些景区的餐饮条件极差,卫生质量难保,饭菜价格昂贵,景区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不能满足各类游客的要求,这些问题均制约着生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二)投入严重不足,市场促销力度小。旅游业是一个需要先期大投入的产业,没有投入,资源就转化不成产品,进入不了市场,接待不了游客,资源优势就变不成经济优势和市场优势。甘肃的好多资源品位很高,就是因为投入不足,开发程度太低而远远落后于兄弟省区的同类产品。受资金制约严重,对外宣传促销力度不大,旅游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不高。如小陇山曲溪森林公园有着极为秀丽的自然山水风光,自1999年开发以来到现在变化不大,虽距天水市仅有30km,但在旅游旺季仍显得比较冷清,反差极大,这与其资源开发中资金投入不足有极大的关系。
(三)旅游产品单一、老化,活动内容不够丰富多彩。据甘肃省旅游局统计:青海、宁夏的游客一半来自甘肃。也就是说,甘肃人民在支撑着青海、宁夏两省旅游产业的半壁江山。另一统计:甘肃居民旅游首选出省旅游。“白天看庙,晚上睡觉”是外地旅游者在甘肃旅游常常发出的感慨,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目前全省旅游产品的单一和老化。甘肃旅游经济发展与发达省区差距比较大,与周边相邻省区差距也在扩大。大自然赐予了甘肃丰富、独特的旅游产品,但甘肃人把这一产品看成了洋芋蛋,没有很好地去包装。和宁夏相比,说甘肃的旅游资源胜过其百倍都不为过,一个沙湖,40年前还是一片沼泽地,蚊蝇满天飞;一个沙坡头,风沙连铁路都能盖了,可如今宁夏人把这两块地改造成为旅游景点,开发出参与性、娱乐性、刺激性活动项目,一举成为西部旅游热点地区,吸引了众多甘肃游人,这一做法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四)缺乏精品产品,市场知名度低。甘肃除了敦煌莫高窟知名度高一些外,其他旅游资源外人知之甚少,明显缺乏旅游的“热度”。相比几年前,甘肃旅游的基本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可是作为旅游资源大省就其现状来看,并不乐观。“知道敦煌,不一定知道在甘肃境内;看过《读者》,不一定知道是甘肃出版的;吃过牛肉拉面,却不一定知道源自兰州。”在不少地方,我们都能听到这调侃性的“段子”。其潜台词是:甘肃省有好的资源,有好的品牌,却没有充分利用起来,“抱着金饭碗饿肚子”。就北京市民的旅游去向,有关部门抽样统计,结果发现有9成人认为甘肃没什么地方可去,市场知名度低。
(五)观念陈旧,思想不解放,严重影响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尽管人们已经认识到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新兴产业,甚至有一些地方已将旅游业作为当地的支柱产业、龙头产业,但这些工作只是刚刚起步。甘肃旅游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尤其是旅游行业自身,无论是行政管理部门还是旅游企业,都存在一个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跟上时展步伐的问题。
三、甘肃生态旅游发展若干对策
(一)转变观念、树立信心,创作性地开展工作。旅游业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主要是旅游资源,首先肯定甘肃的旅游业大有可为。“反弹琵琶”战略曾为甘肃的经济带来过光明,旅游也需要反弹琵琶,旅游业不仅成为很多市、县脱贫致富的必由之路,还成为通往小康的必由之路。甘肃旅游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对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切实开展符合生态旅游要求的各种旅游项目。
(二)以“丝绸之路”申遗为突破口,实施精品战略。从旅游和市场属性上来说,资源不等于产品,产品不等于品牌,市场经济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对品牌的认同。申遗成功不断造就我国新的一批著名旅游目的地。在目前国内多处世界遗产中,既有北京故宫这样传统的著名旅游景点;更有丽江、张家界、平遥、九寨沟这些新兴的旅游目的地,这些十几年前在中国还非常陌生的地名,如今已经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世界遗产所带来的综合效益。尽管申遗难度很大,但并非不可能。
近期应以联合“丝绸之路”相关国家及相邻省区,共同整体申报“丝绸之路”世界遗产为工作重点和突破口,实施精品战略,带动甘肃旅游业的发展。同时,大力培育以沙漠、戈壁、森林、高山、草原、牧场、冰川、雪山独特地貌等甘肃特有的生态旅游产品,使游客看有看头,玩有玩头,争取把“头回客”变成“回头客”,用自己的特色旅游项目留住旅游者的脚步。
(三)大力发展以敦煌舞蹈为龙头的甘肃文艺产业,提升旅游形象和品位。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与旅游有着高度关联、强烈互动的关系。《云南印象》、《丽水金沙》、《难忘的泼水节》、《五朵金花》和《月光下的凤尾竹》……云南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文化气息浓厚,文化资源在旅游业的发展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使人在旅游中体验文化,在领略文化中游山玩水,感觉特别轻松、愉快、陶醉、流连忘返。同样,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积淀的甘肃,发展文化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20世纪七十年代末甘肃省歌舞团曾创作出经典作品《丝路花雨》;之后,也曾创作出《敦煌古乐》、《敦煌组舞》、《西出阳关》、《大梦敦煌》等敦煌舞蹈作品。然而,这一品牌始终没有形成产业,没能带动全省文艺产业的发展。因此,甘肃旅游大发展,首先要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将其作为旅游资源的一部分进行开发,尤其是大力发展以敦煌歌舞为龙头的甘肃文化产业。使游客能够在白天游览甘肃现有的旅游景点,晚上通过欣赏旅游歌舞晚会回味追寻丝绸之路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既增加了旅游产品的品位又带热了相关旅游产品,以此提高甘肃旅游资源的产品竞争力。
(四)加大宣传促销力度,扩大客源市场。早在20世纪六十年代,电影《五朵金花》和《阿诗玛》就让全国人民家喻户晓地了解了云南的少数民族和优美的自然风光,电视台轮流热播的《一米阳光》又让更多的年轻人向往去丽江古城一游。甘肃应加强与国内外新闻媒体、旅游机构合作,尤其是利用央视播放《大敦煌》、《最后一个冬日》、《美丽的大脚》、《西部热土》、《天下粮仓》、《汗血宝马》、《惊天传奇》、《雪花那个飘》等在甘肃大地上拍摄并上演影片的契机,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大力宣传甘肃,提升知名度,打造一个崭新的甘肃旅游形象。
(五)拓宽多元化投资渠道,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应进一步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上向社会全面开放,吸引社会资金进入;向外资进入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优惠政策,吸引外资进入。
(六)加强和周边省份的区域联合,共谋旅游大发展。借鉴华东“15+1”、珠江三角区“9+2”、西南“长江新三峡”等旅游联合体的成功经验。以“丝路之路”、“伏羲文化”为纽带,加强与陕西、宁夏、青海、新疆、河南区域联合,整合资源、资金、人才和环境,形成“集团式作战”,“捆绑式销售”,共谋旅游大发展。
(作者单位: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马尚英,游遍甘肃[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关键词:资源类景区;投资特性;传统投资方法;期权博弈
基金项目:广东省软科学研究项目“基于博弈理论的景区开发与投资研究”。项目编号:2007B070900034。
作者简介:郭淳凡(1968~),女,河南郑州人,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教师,华南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投资研究。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8)04-0140-03 收稿日期:2008-06-06
由于我国旅游消费需求的爆发式增长和旅游业发展的黄金期,旅游投资进入到高峰期,投资规模总量大大提高。其中,景区项目成为旅游投资的主要方面,“十一五”期间景区项目投资达8003.82亿元,占旅游总投资额的44.74%。资源类景区是以自然和历史人文旅游资源为吸引力本原的景区,由于该类旅游资源的垄断性和不可复制性,而吸引了众多企业的投资。但资源类景区投资周期长、成本高,旅游业的敏感性强加剧了景区投资的不确定性。因而企业对资源类景区投资有很大的风险性。为了避免投资风险,企业必须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一、资源类景区投资的不确定性、不可逆性和博弈性分析
资源类景区投资具有投入大、周期长的特点,其收益和风险不仅受到政治、经济、自然和社会等宏观环境因素的影响,也受到设计、施工、管理、市场等微观环境因素的影响。由于影响因素众多,使得资源类景区投资具有不可逆性、不确定性和竞争性。
(一)资源类景区投资的不可逆性
投资不可逆是指投资行为发生后,投资者的部分或全部投资是不可逆转的,即若投资者改变主意则不可能收回全部投资。造成投资不可逆的因素有:资产专用性、行业竞争程度、逆向选择机制和包括政策约束、机构设置、企业文化差异在内的制度因素等(欧阳红兵,1998)。景区投资的企业或行业专用性表现在:一方面,景区投资中用于资源保护、游乐设施和设备等的投资是“非流动性”的,只能用于旅游行业,即具有行业专用性;另一方面,为了更好地管理和经营景区进行的投资,景区要进行市场营销和广告等无形资产投资,以及用于专业化积累的人力资本投资等,这些投资具有企业专用性。资源类景区中的自然或历史人文旅游资源具有唯一性、不可再生性和不可替代性,在投资开发过程中,一旦遭到破坏,将难以恢复,这使得景区资产本身具有不可逆转性。
制度因素造成的不可逆性则是景区投资开发政策的不稳定性。在我国现有的资源产权制度安排下,企业是通过当地政府的同意而获得资源类景区的一定期限内的经营权,在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的状态下对景区进行投资。这种旅游资源产权的安排是行政确定的,因此产权的行使和保护取决于政府的行政行为,而得不到法律的保护,即景区投资开发政策具有不稳定性。一旦政府收回景区的经营权,将造成景区投资的不可逆。
(二)资源类景区投资的不确定性
投资的不确定性是指在投资前不知道所有可能的结果,或者虽然知道可能后果,但不知道它们出现的概率。产生不确定性的原因在于,人们不能准确无误地预测未来并且解决复杂问题时能力有限。不确定性的直接后果使投资项目经济效果的实际值与评价值相偏离,给投资者带来投资风险,甚至造成决策失误(柳洋,2005)。资源类景区投资的不确定性主要来自:经济上的不确定、技术上的不确定、政治上的不确定和特殊的非寻常因素的不确定性。
经济上的不确定性与整个经济系统运行有关,存在于整个投资过程。影响景区投资项目收益的经济因素主要门票价格、资金的回收周期和回收率、景区产品的有效需求量以及外汇汇率等。景区门票收入是景区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门票价格的波动将影响投资收入和利润。在景区投资中,需要大量的投资和固定费用,如土地征用、居民拆迁、施工成本、建筑造价等等,资金回收比较困难。另外,景区投资的时滞和开发周期比较长,投资的不确定性较大,投资见效慢。所以,景区投资收益存在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在现实旅游需求中,有效旅游需求的比例越高,景区投资收入和利润就增加得越快。但是影响有效旅游需求的因素既有来自目的地供给环境的因素,也有来自客源地的需求限制因素,是不确定的。因此,有效旅游需求的不确定造成了景区投资收入和利润的不确定。当涉及国际旅游时,汇率对旅游市场具有巨大的影响。若投资景区所在国或地区的汇率下降,该国或地区的入境旅游将减少,该景区的旅游外汇收入也将减少。反之亦然。因此汇率影响投资项目的价值。
技术上的不确定性与投资项目使用技术相关。就景区项目而言,技术的不确定性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景区是否具有开发价值,二是景区规划。景区是否具有开发价值取决于旅游资源价值的高低,因此在投资前或旅游项目设计前要对旅游资源的本体价值、区位条件、开发现状进行开发性评价。然而,旅游资源具有明显的社会性,无论是其个体品质高低、资源组合状况优劣,还是开发利用条件的好坏几乎均无法进行严格界定(余臻胜,2007),这给旅游资源价值的评价带来了不确定性或模糊性。景区规划是对旅游吸引物规划、塑造旅游吸引力的过程,包括主题设置、功能定位和设置、项目设计、营造意境、景观设计等,既包含了策划创意的创造性工作,也包含了设计类的技术性工作。景区规划决定着景区产品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投资收入。
政治上的不确定性主要指国家对资源类景区投资开发的政策。自然资源和历史人文资源的唯一性、不可再生性和不可替代性,以及所具有的科学价值、美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等多重复合价值,在投资开发时容易受国家政策的影响。国家政策具体包括国家对旅游资源投资开发的政策、环境保护政策、生态保护政策以及税收政策等。当涉及到国际旅游市场时,还受到国际政治环境的影响。另外,旅游业是一个敏感性行业,易受到自然、人为等不可预测的突发事件的影响。如海啸、SARS、恐怖事件、灾害性天气等,一旦此类事件发生,对景区投资将产生相当程度的冲击。
(三)资源类景区投资的竞争性
在一般项目投资中,如开发新产品、创立新企业、购买新设施等,由于市场结构决定着企业之间的竞争,会产生企业对新的投资机会进行投资竞争,而竞争的均衡结果又影响着市场结构,所以企业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必须将竞争对手的竞争行动纳入其决策框架中。与一般投资项目不同,资源类景区具有典型的区域性垄断特点,在资源投资开发中的竞争更多
来自于各利益主体之间的竞争。
在对资源类景区开发时,涉及的直接利益主体主要有:国家、地方政府、投资者、当地居民、旅游消费者和非营利组织(如绿色环保组织等)。各利益主体对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追求重点不一样(如表1所示),因此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中存在着竞争。在竞争中,各利益主体所行使的权利也不相同(如表1所示),所以获得信息的渠道和数量也不相同,这就造成了各利益主体获取利益时的竞争在力量上是不均衡的。为了达到利益上的均衡,各利益主体都积极选择自己的策略,其策略选择对自身的利益并没有影响,但却会对其他各方的收益产生很大的影响,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所以作为投资者在进行景区投资决策时,要将各利益主体之间的竞争行动纳入到决策框架中。
二、传统景区投资决策方法的局限性
资源类景区投资是投资者对某一土地及依附于土地上的自然、历史人文景观等吸引物进行开发、经营的活动。通过投资,使具有独特性的旅游资源转化为具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资源类景区投资决策就是投资者在进行旅游资源开发时,对其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预期的经济效果进行分析,以期最优化其投资活动。投资决策的正确与否依赖于投资决策与评价方法是否科学。长期以来传统投资决策常使用的方法有:回收期法、平均收益率法、净现值法和内部收益率法。 .传统投资决策方法暗含着三个假设:一是投资项目未来的现金流是确定的;二是投资项目是可逆的;三是刚性决策,即企业对项目投资决策要么“投资”,要么“不投资”。作为一种高度标准化的投资评价方法,传统投资方法适用于现金流比较稳定的投资项目评价,对于未来的现金流量不确定性很高的投资项目及含有决策选择权的投资项目来说却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难以全面反映该投资项目的应有价值(曹玉贵,2006)。
与一般投资项目相比,资源类景区投资是多阶投资,风险大,并能为企业带来持续经营能力和生存能力。使用传统投资决策方法,其局限性则更加明显。
1 景区投资风险大,风险系数高。景区投资容易受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投资风险大。一般投资项目,风险系数是按照综合加权资本成本,再加上1%~2%计算的。但由于景区投资风险大,风险系数较高,与项目综合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相加而得出的基准收益率就会较高。这可能会导致NPV<0,即意味着会失掉一些经济效益较好的项目。
2 景区投资是多阶段投资项目,存在着决策柔性。景区投资项目是一庞大的工程,包括策划期、筹建期、一期项目、二期项目以及后续投资期等,是多阶段投资项目。在投资的每一个阶段都包含有延期投资、继续或按原计划投资、追加投资、减少或放弃等选择,这意味着在景区项目投资中存在着延期期权、扩张期权、放弃期权、转换期权、增长期权等。景区投资项目中多种实物期权的存在,使企业在进行景区项目投资时,能够主动适应环境的变化,制定相应的策略和方案,利用变化和制造变化,达到规避风险提高项目盈利水平的目的。
3 资源类景区项目投资将使企业拥有较强的持续经营能力和生存能力。中国旅游业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增长时期,自然资源和历史人文资源具有垄断优势,不容易受同质化竞争的困扰,而且资源类景区一旦成为世界遗产,则将享有较高的定价权,可以通过提高门票的方式获得高额收益,这样可使企业最大程度地分享旅游行业高速增长带来的实际收益。因此,无论旅游企业还是非旅游企业,投资资源类景区都会获得一个未来成长获利的机会,而这个机会可能比眼前的收益更有价值。传统的项目评估方法单从数字和结果评价项目的价值,无法将投资的战略意义量化。如根据净现值法,NPV>0时接受投资项目,NPV<0时拒绝投资项目。NPV<0意味着该项目在财务上无利益,但不一定意味着该项目没有投资意义和战略价值。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传统的项目决策理论不仅在确定项目未来的现金流和折现率方面存在很大程度的主观性,而且还忽视了景区投资的不可逆性和决策柔性。使用单一地的传统投资决策方法,将导致景区投资决策的随意性和非机动性,影响对投资项目的正确评估。
三、构建资源类景区投资决策框架:基于期权博弈理论
期权博弈理论是在采用期权定价理论思想方法基础上,对包含实物期权的项目价值进行评估的同时,利用博弈理论的思想、建模方法对项目投资进行科学管理决策的理论和方法,是项目投资决策方法的最新发展。期权是一种在未来采取某项行动的权利,但不是义务。当存在不确定性时,期权是有价值的。与传统的投资决策决策方法相比,实物期权方法解决了项目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投资成本的沉没性和项目执行的灵活性,博弈理论解决的是实物期权的共享性和竞争对手的反映。因此运用期权博弈理论适用于具有不确定性、不可逆性和竞争性的投资项目。
国外对期权博弈理论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我国则始于2001年。这些研究从技术、收益分布、市场条件以及成本的确定性、不完全信息和不对称竞争企业、多阶段投资等各个角度放松或改变经典的实物期权模型的假设条件,试图更真实地刻画企业在竞争环境下的投资行为,这些研究在某种特定环境下都是有效的,为企业投资决提供了更加科学的理论基础(何德忠,2006)。
同时期权博弈理论的应用领域也不断拓宽,如制药行业、石油勘探行业、电力生产行业、房地产行业以及半导体设计行业,这些行业已经在估价、决策制定和公司战略上运用了适合于本行业的一些期权博弈方法。但采用基于期权博弈的景区投资决策方法的研究尚未进行。
按照一般化的期权博弈方法的工作流程,景区投资决策框架有五个方面组成:(1)景区项目估价及投资决策假设和变量设置、项目投资的不确定因素的数学描述;(2)实物期权估价;(3)各方利益分析;(4)博弈分析方法和模型选择;(5)科学决策。在这个框架中,要解决两个关键问题:
一是在对投资项目进行期权定价时,可以通过复制一个与实物期权标的资产价格完全相关的无套利头寸代替实物资产进行定价。但在我国由于旅游资源资本市场的不完善,实物期权的标的资产是不可交易的,这使得投资者无法通过市场发现标的资产的现行价格及价格变化的瞬时收益率和波动率,这就不可以套用一般实物期权定价模型。要对资源类景区投资项目的实物期权进行正确定价,可以在市场中寻找一个与景区标的资产最为相关的可交易资产,利用可交易资产的价格信息来对景区实物期权进行定价和风险对冲,即利用最相关资产组合来确定景区实物期权的近似值。国内外学者如David G.Luenberger(2002)、陈金龙、张维(2004)都对相关定价法做了研究。
关键词:中小城市镇江扬州城市旅游区域合作
随着区域旅游合作及城市旅游的研究与推进,作为中小城市的镇江、扬州的旅游合作研究也在紧锣密鼓进行着,但从研究成果来看,大都是进行两地的旅游资源合作研究,且大都将两市的旅游合作放在长三角或宁镇扬这两个共同圈中进行研究,有关镇江扬州此类的中小城市进行城市旅游合作的研究尚留有极大的空间。
中小城市构建城市旅游合作共同体的依据
城市旅游指旅游者以城市本身作为旅游目的地,在城市内部及其周边地区完成其包括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在内的各种旅游活动的总称。现已成为现代旅游的主体,被誉为“托起旅游大厦的脊梁”。
随着现代城市的快速发展与城市功能的日益完善,增强了城市旅游吸引力。城市作为人类物质文化生活发展的最重要空间场所,提供了大量的艺术、娱乐和文化等方面的体验,吸引着大量的旅游者。同时传统的观光旅游为主的旅游形式已经发展到了会展、休闲、商务、购物、生态等多种形式并存,人们已逐步追求更高境界的旅游经历,城市精彩纷呈的生活迎合了现代人的要求,我国的城市旅游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升温,且正在逐渐成为旅游业的发展趋势。
旅游业区域合作是旅游经济发展的规律所决定的。旅游业作为一项开放性、关联性程度极高的产业,就必须贯彻“大旅游、大市场、大开放、大产业”的发展方针。区域旅游合作是区域旅游整体形象建设的终极形态。从旅游业注意力经济的角度考虑,旅游者的注意力是一种稀缺资源,他们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越来越趋向于区域的整体形象而非单一的产品信息。因此,合作、协作是树立旅游整体形象、吸引旅游者的必然选择,区域合作旅游已经成为一个趋势。
中小城市旅游业的竞争主要表现为城市特色、资源特色的竞争,即以独特的旅游产品进行旅游营销,吸引游客。由于中小城市的规模、功能和地位的限制,无论旅游产业地位在城市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如何,在旅游接待量上都无法与大城市相比,表现在综合旅游竞争力上是与大城市没有竞争的基础。中小城市发展旅游业就应加强旅游目的地整合,提升城市的旅游集散地作用。事实上,区域间经济的协调合作是基于区域之间的竞争与合作而展开的,区际间的经济竞争,包括城市旅游竞争一直是各地发展的主导线,而合作是竞争的必然,经济合作是迫于竞争压力,而合作本身也是一种竞争,其是竞争范围的延续与扩展。
镇江、扬州开展城市旅游合作的可行性分析
作为中小城市的江苏省镇江、扬州两市要提升自身城市旅游的竞争力,要想在竞争中求发展,就要不断寻求合作优势,探索合作途径,联合共生,做精做强。
(一)区位可行性
区位相邻优势是镇江扬州实现区域旅游资源合作开发的关键。镇江扬州处于“工”字形构架的中心点位置,在长三角黄金旅游带、长江沿岸旅游带和大运河旅游带中均具有独特的地位,与周边城市组成密集的历史文化名城群落,居民具有较强的旅游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客源市场丰富。首先,从自然地理位置上看两市地处我国长江中下游,一江之隔,超近距离的有利条件为游客观赏两地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其次,从旅游区位来看,镇江、扬州作为连接长江中下游及大运河旅游发展的桥梁,起到了承上启下、左右连通的作用。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在全国的旅游网络发展过程中,举足轻重,不可忽略。
(二)合作人文(地缘)优势
厚实的文化底蕴是镇江、扬州实现旅游区域合作的基础。由于两地相隔较近,增加了两市地缘的亲近性,几千年来都同处于一个文化大区内,在民族风俗、饮食文化等人文旅游资源方面具有同一性。两地有着相近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习惯,交流频繁,不论是在宗教或是饮食等旅游文化资源上都有很强的同宗性。旅游资源文化底蕴的同一性,有利于两地更好的联系起来,是两地实现旅游资源合作的重要前提。两地应把相同或类似的旅游资源共同组合包装为一个完整的旅游资源大区,冲破地区行政划分的人为干扰,对外进行整体宣传,以整体形象的提升来促进两地各自旅游业的发展。
(三)合作资源互补优势
镇江、扬州两地互补性的旅游资源是实现区域旅游合作的先决条件。两市不但旅游资源丰富,个体品质好,在某些方面有类似的特点,更为重要的是两地的旅游资源各具特色,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兼容互补。扬州属风光园林型历史文化名城,“园在城中、城在园中、城园一体”;镇江属“城市山林”,可概括为“山、寺、林、泉、洞”,“山中有城,城中有山,城市与山林交融”。两市的旅游资源既适应传统观光旅游的需求,更符合新兴的度假、休闲、文化旅游的需要。两市进行城市旅游合作能做到旅游资源互为补充、强强联合,悠久的历史文脉贯穿两城的发展、如画的自然山水错落景致使人陶醉、独特的休闲服务文化时尚康体健身、优良的城市环境质量塑造了良好形象、互补的山水与私家园林展示出特有的建筑文化。
(四)合作交通优势
便利的交通是镇江与扬州实现旅游合作的保障。旅游交通是联结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的纽带,是旅游业发展的先决条件之一。在旅游的行、住、食、购、娱这几大要素中“行”是最首要的要素。高速公路、铁路、润扬大桥、水路(长江、古运河)无不将镇江扬州紧密联系在一起,“铁、公、水、空”的立体交通网络给发展旅游业创造了快速便捷的交通条件,特别是扬州铁路的建设、城际公交车的运行使两市完全成为一个统一体,缩短了长江南北城市的沟通和联系。
(五)合作品牌优势
江苏镇江、扬州已成型的品牌是两地实现城市旅游合作的市场优势。两地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应,如镇江“三怪”、扬州“三把刀”、淮扬菜之乡……,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上都享有盛誉,无数游客慕名而来。也为进行资源整合做了良好的铺垫,为打造两地共同的旅游品牌成功地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而且两市小吃、休闲、玩具、手工艺、传统/观赏农业,以及文化、教育、医疗等产业,均与旅游业有广泛、良好的对接空间。
(六)发展的均衡优势
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均衡性,绝对的均衡发展是不现实的。旅游业同样不例外。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导致了行政区域旅游业发展的非均衡性。这种非均衡性的存在既是旅游行政区间合作的推动力又是阻碍力,正是因为这种不均衡才会促使行政区间努力寻找发展的契机,取长补短,整合外部资源,发挥外来优势。也是因为这种非均衡性的悬殊,导致了旅游发达地区不愿做“扶贫式”的旅游合作。这种发展的非均衡性在长期内还将阻碍合作的进程。
江苏镇江、扬州两市从各自的经济、旅游发展及城市旅游竞争力等各方面的现状来看联姻有着“门当户对”优势,有助于两市在“平视”的角度下开展旅游合作。且镇江、扬州的旅游资源在全国同质性大、缺少差异性,在吸引力上不利于与旅游发达地区相比较,而合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存在的劣势。
构建城市旅游合作遵循的原则
(一)政府导向的原则
跨行政区域的旅游合作,是一种政府行为,必须通过政府导向。各个行政区的相对独立直接导致了各自为政,也给区域旅游市场运作带来了一定的阻碍。镇江与扬州要开展城市旅游合作,建成城市旅游“双子城”,就必须成立相应的政府间合作机构,达成政府之间的旅游合作协议。通过充分的市场调查,从市场需求出发,决定合作内容和方式,同时也要发挥两市合作特色优势的效果,扬长避短,来引导市场。
(二)整体提高的原则
有无整体提高,是最终的衡量城市间的旅游合作的标准。两市都应该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位子,避免合作区内出现不良竞争、损害合作中双方旅游利益。合作各方应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和合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加强各方面的优势互补与集成。坚持合作的公平、开放、坚持非排他性和非歧视性,打破地区封锁,加强沟通交流,促进市场开放,促进共同发展。
(三)平等互利的原则
互利原则是合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合作的双方政府、旅游产品企业的关系是平等的,不存在谁领导谁的问题。要使镇江扬州合作双方都有所收益,提高旅游效益,两市在合作过程中不论其自然资源、资金和旅游发展水平如何,都应平等地享有合作章程中的权利和履行其应有的义务,才能促进合作可持续发展。应将社会生态理论运用到合作中,实事求是地为双方在合作中定位,既合作,又适度竞争。合作各方政府、企业应积极主动改善合作环境、深化合作内容、落实合作措施、提高合作效益和水平,推动加快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四)循序渐进的原则
在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下,特别是镇江、扬州两市在目前物力、财力方面还不雄厚,地方经济发展水平还不很高的情况下,城市旅游合作起始阶段不可能采取区域整体统一开发的方式,一蹴而就,合作的点、线、片面面俱到,反而适得其反。应首先选择条件优越、基础较好的旅游产品,实行择优发展战略,特别是能将城市旅游合作深层次的基础条件应首当其冲,如两市公交IC卡、游览的“游园年票”的“一卡通”……。随着合作的逐步成熟,合作的范围、内容、规模越来越大,最终扩展到整个城市,达到多领域、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整体竞争实力才能提高。总之,集中资金重点开发,按照先急后缓、先易后难、集小为大的发展顺序,稳步发展,合理投资,不断增强城市旅游的合力。
对城市旅游合作关系的协调
(一)处理好城市发展规划与城市旅游发展规划的关系
城市规划与城市旅游规划的关系是相互的,总体上说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下级规划要接受上级规划的指导,上级规划对下级规划进行宏观调控并作适应性调整,应协调一致。
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应充分体现当地居民和城市旅游者两个群体的利益和要求。有了这一指导思想,规划将更具指导意义。扬州“四望亭街”美食一条街现完全找不到初衷,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协调好旅游服务者、城市居民与城市旅游者三个群体间的关系。
镇扬两市发展规划及城市旅游规划的制定过程中主要处理好两个问题。其一,在进行城市发展规划时要紧密结合并重视城市旅游规划。不能出现城市旅游由于规划的对接不到位或城市旅游服务项目实施“处于慢半拍状态”现象。如镇江的两大败笔主题公园——三国城21世纪乐园消失的原因之一就是交通规划不到位。其二,镇扬两市政府在进行各自城市发展规划时,也要考虑两市城市旅游合作规划的统一制定。淡化行政区域的观念,防止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的倾向,实现旅游资源有效共享和合作的有序进行。要相互借鉴和沟通,在城市旅游资源方面进行合理布局和分工,强调比较优势的充分发挥,舍弃暂时的、局部的利益,着眼合作所带来的整合效益、集聚效益和长远效益,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努力达成区域内的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从而建设公平、公正的旅游大市场。
(二)合作中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协调
合作目的最终是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基于各地的共同利益之上的,因此,就应建立协调各方利益的多层次、多形式的非政府组织的旅游协调机构以及分配旅游合作利益的分享机制。
首先,地方政府间的利益协调,起着主导作用,是真正合作的前提。打破行政区域界线的限制,消除分割市场的行为,实现两市人、财、物、资源、信息的自由流通,政策、制度、措施做到高度协调,真正实现旅游业一体化、无障碍旅游。
其次,是地方政府与相关企业间的利益协调,起着关键的作用,是合作正常开展的前提。由于旅游企业的实际主管是各级地方政府,旅游企业进行整合的核心主体是相关的行政政府,其在旅游元素整合中扮演倡导者和组织者的重要角色,政府应做到:转变观念,倡导整合;建立模式,引导整合;制定政策,保障整合;组织协调,促进整合。世界各地由于免费或降低门票反而城市旅游综合收入大增的例子举不胜举,这就是旅游元素整合的效果。2002年起,杭州西湖环湖景点陆续“免票”,虽说门票收入有所损失,但吸引了更多游客,延长了他们逗留时间,杭州综合收益大大增加,2002年杭州旅游总收入为294亿元,2004年已突破400亿元。若镇江扬州在合作过程中将部分景点门票免收,或凭一市景点门票可在另一市优惠购门票,景点收入减少的同时带来的是城市旅游经济效益提高是可观的。
第三,是两市相关企业间的利益协调,这起着稳定的作用,是保证合作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镇扬地缘、文化、部分旅游产品相近,易导致两市间相关旅游企业的排他性,特别对对方城市特色旅游产品的排斥性,从而不能理智地追求利益最大化。而两地城市旅游合作的长久要求这些企业互为包容,实现共赢,如两市可允许对方城市的旅行社在自己的城市内开设分支机构,逐步取消两市旅游“地陪制”,跨城市旅行社组团,鼓励优秀旅游企业跨城市连锁经营。
(三)合作中的可持续和谐发展的协调
促进旅游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既要保证在从事城市旅游开发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为满足其旅游需求而进行的旅游开发的可能性,也要保证在满足游客需求的同时也满足旅游地居民的需求。其实质是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的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以协调和平衡彼此间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目标与社会发展目标的统一。这就要求城市旅游开发者从实际出发,本着为后代人着想、为以后发展留有余地的原则,实现城市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保持旅游产品的生命力。旅游业中的许多经营和投资决策的有效性都取决于旅游产品的周期性特征。只有掌握了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不断提高推出旅游地和管理旅游新产品的能力,才能保持旅游地的经济可持续性发展。这就要镇江、扬州在合作过程中齐心协力,不断探索,加大钻研,推陈出新,顺应规律,持续发展。
推进合作的可持续。要做到两地合作的长久、可持续、和谐,双方政府、各类旅游企业及相关部门和产业必须调整自身,放下架子,甘于当配角,甘于当“插班生”,把自己放到资源链条上去,与相关的城市旅游资源互动生财。特别是资深不够的企业要比照其它的旅游元素,尤其是大型知名旅游元素,把自己整合进环线上去做一个有特色的“点”,借力打力,以达到合作各利益相关者“和气生财”、“生财持续”。
(四)镇江、扬州城市旅游合作与宁镇扬旅游共同圈发展的协调
近年来,镇江扬州旅游部门在合作方面作了一些尝试,2004年签订了旅游产业合作框架协议,2005年5月,策划了“观润扬大桥,赏镇扬美景”互动游活动,历时1个月,近5万名镇江扬州市民参加了润扬两地互动游,游览了双方联手打造的精品旅游线路。
镇江扬州两市城市旅游合作有着较坚实的基础与优势,要发展两市的旅游经济,首先应着力于镇江扬州两市城市旅游合作,在此基础上扩大成宁镇扬旅游合作,时刻凸显在长三角旅游中的地位。南京不论从城市地位、知名度、经济实力、城市旅游竞争力来看都超过镇江、扬州,且优势明显。同时三市有着合作基础,并渊源相近,镇江扬州必须利用长江三角洲经济体的综合优势,依靠南京旅游发展实力强的优势,在长三角旅游链条中突出镇扬的旅游特点,以更优越的区位和更强的竞争力融入长三角旅游经济圈和上海旅游圈,从而推动相对弱势者的旅游发展。
由于南京的强势,镇江扬州就必须着力培育和打造强势产品,走差别化、高端化发展之路。两市可在宁镇扬合作视野中利用各自特色进行合作,充分彰显两市人文性、生态性、休闲性和精致化的城市特点,走错位化发展、差别化竞争之路,完善丰富文化休闲产品,推进城市旅游建设与发展,着力发展中高端旅游,设计出富有特色和吸引力的旅游产品,整合并打造“双子城”的特色、亮点,将“长三角文化休闲后花园”建设好。
参考文献:
1.杨家栋,魏文杰.构建“扬—镇经济共同体”的理论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2001(1)
2.张欣建,吴国清.城市旅游诚信体系及保障措施探讨[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5)
[关键词]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影响因素;SEM
[中图分类号] F590.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0461(2011)04-0063-09
一、引言
从整个旅游系统来看,大部分旅游活动发生于目的地,目的地在任何旅游系统模型中都是重要的一极。从旅游业管理工作的视角来看,旅游目的地乃是众多层面的旅游问题赖以依托的基础单位[1]。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世界范围内旅游目的地之间竞争的日益激烈。面临这些挑战,旅游目的地如何既要有能力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有效地展示其竞争力,又要确保经济、社会以及文化的可持续性,成为理论界和政府政策制订者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领域。
围绕“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学者们迄今展开了大量的探索。国外对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研究内容主要涉及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概念、影响因素和评价;在研究方法上,注重一手数据的收集与定量方法的运用,尤其是结构方程、因子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的引入,大大推进了该领域研究的深入开展。从国内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研究进程来看,学者们在该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与国外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国内有关“旅游竞争力”的研究文献十分丰富,主要从旅游产业和城市或者国家的角度探讨竞争力问题,而有关“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研究甚少,就其研究内容而言,主要涉及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内涵、提升途径和评价等方面,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研究方法以定性描述为主,实证研究与定量分析十分缺乏。鉴于此,本文在借鉴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影响因素的构成及其作用程度,以期为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提升与评价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也为我国为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理论研究的深入和研究方法的改进提供一个新思路。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纵观国内外研究进展,Crouch和Ritchie对旅游目的地竞争力进行了最全面的研究[2][3][4][5][6][7][8],为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理论的发展和深入作了突出贡献。Ritchie 和Crouch提出了Calgary模型,把影响目的地旅游竞争力的因素分为目的地吸引力、目的地管理、目的地组织、目的地信息和目的地效率5个方面[5]。1999年,Crouch和 Ritchie认为核心资源和吸引物、支持性要素和资源、目的地管理以及限制性和放大性要素构成了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此研究的基础上,他们以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和国家竞争力“钻石模型”为依据,构建了可持续的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概念模型[4]。该模型囊括了宏观环境、微观环境、核心资源和吸引物、提高支持性要素和资源、目的地管理、目的地政策规划和开发、限制性和放大性因素等影响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诸项重要因素。其中,核心资源和吸引物是人们到目的地游览的关键驱动力,包括自然地理、文化与历史、市场联系、各种闲暇活动、特殊事件、娱乐和旅游配套设施等。支持要素和资源是指目的地的可进入性、企业家、通讯设施、地方交通设施、公共服务、金融、教育和研究机构等。目的地管理包括目的地营销、信息系统、人力资源的开发、游客管理、目的地活动的组织、资源的管理。限制性和放大性因素指限定目的地发展的规模、范围和潜力的因素,包括安全、区位、目的地之间的相互依赖性、成本/价值(目的地之间的旅行成本、目的地的居住成本和汇率影响等)。目的地政策、规划和开发旨在创造一个旅游业能够以一个合理的方式繁荣的环境,包括解说系统、哲学体系、远景规划、审计、定位、开发、竞争/合作分析、监控与评估。
Dwyer和Kim在Crouch和Ritchie研究的基础上,对一些因素重新进行了整合与归类,提出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综合模型,认为影响目的地竞争力的因素包括资源、目的地管理、环境条件和需求要素四个部分。资源包括禀赋类资源(自然的或继承的)、创造性资源和支持性资源三类。禀赋类资源指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资源,创造性资源包括旅游设施、特殊事件、各种闲暇活动、娱乐和购物;支持性资源包括一般设施、服务品质、可进入性和市场联系等。环境条件指目的地的区位、竞争(微观)环境、企业能力、企业战略、产业结构与竞争对手、全球(宏观)环境、政治/法律制度、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安全/保险、价格竞争力。目的地管理包括目的地管理组织、信息提供、监控与评估、目的地营销管理、目的地政策规划与开发、人力资源开发和环境管理。需求条件包括旅游者的意识、感知和偏好。这些影响因素的综合作用将表现为旅游目的地在主观上的属性(目的地的吸引力、风景美感度等)和在客观上的属性(目的地市场细分、旅游外汇收入等)[9]。
Keyser和Vanhove认为目的地竞争力地位的分析应包括竞争力要素:旅游政策、宏观环境、供给、交通和需求要素[10];Hassan提出保护环境的义务、比较优势、产业结构和需求要素等是决定目的地竞争力的四大主要因素[11]。Enright和Newton认为,旅游目的地竞争力不仅包括特定的旅游吸引物要素,还应包括参与生产旅游产品和提供旅游服务的企业的或组织。换句话说,目的地的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由旅游吸引物和系列企业相关要素构成[12][13]。他们以中国香港为例,研究了旅游吸引物和企业相关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和竞争力。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香港的企业相关因素的重要性稍高于旅游吸引物因素[12]。2005年,Enright和Newton对中国香港、新加坡和曼谷的旅游吸引物和企业相关因素的相对重要性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三个目的地在旅游吸引物和企业相关要素上的相对重要性存在较大差异,其中旅游吸引物要素的差异要大于企业相关要素,这说明决定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因素可能因区位与目标市场的不同而不同[13]。
郭舒和曹宁基于Crouch和Ritchie的研究,提出包括核心吸引物、基础性资源、支持性因素、发展性因素、资格性因素和管理创新等六因素联动模型[14]。吸引物主要包括自然景观、文化和历史、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的先天联系、参与性活动、特殊事件、旅游设施等类;基础性因素指资源禀赋要素;支持性因素集中反映在基础设施、相关企业和可进入性等方面;发展性因素主要是指目的地对各类资源加以利用的能力;资格性因素包括目的地的区位、目的地的安全感、目的地的成本。管理创新指区域营销、旅游服务、信息传递、产业组织与协调以及产品开发等管理活动的不断创新。
Gooroochurn和Sugiyarto 根据世界旅游业理事会首创的世界竞争力监测系统,把目的地竞争力的23个竞争力监测标准浓缩成8个主要决定因素,包括价格、经济和社会影响、人力资源、基础设施、环境、技术、开放性以及社会发展[15]。Mazanec等人综合世界竞争力监测系统以及Gooroochurn和Sugiyarto的研究成果,提出目的地竞争力解释模型,认为目的地竞争力是一个多维度概念,由开放性、遗产和文化、基础设施、通讯设施、社会竞争力、教育、旅游价格以及环境保护等多种因素构成[16]。
臧德霞等以Crouch和Ritchie的概念模型、Dwyer和Kim的综合模型以及六因素联动模型为理论依据,探究了海滨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影响因素[17],研究结论表明,目的地管理因素对海滨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影响最大,然后依次为:核心资源与吸引物、限制性与放大性因素以及辅与支持性因素。宋章海认为旅游目的地竞争力主要包括旅游吸引物和环境要素、旅游产品的服务要素和旅游市场要素[18]。李维等人认为旅游目的地是一个系统,其核心竞争力由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和内部环境等构成[19]。
除了上述系统研究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之外,还有一些学者目的地争力影响因素的某一方面进行了探讨。Dwyer, Forsyth 和Rao研究了世界4大洲的19个目的地的价格竞争力[20][21]。他们通过构建国际价格竞争力指数,比较了不同目的地在提供旅游产品和服务方面的价格,以反映一个国家相对于另一个国家是否更具竞争性。
Mihalic从环境的角度研究了目的地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他认为有效的环境影响管理与环境质量管理以及某些环境营销活动有助于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提升[22]。Huybers和Bennett认为,环境管理对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增加旅游企业的经营成本;另一方面提高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需求水平。但是环境管理所带来的新增旅游需求的价值足以弥补由此引发的成本。因此,旅游企业可以从环境管理中获利,从而有动力参与到旅游目的地环境管理当中,于是出现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共同合作的旅游目的地环境管理模式[23]。
Uysal基于48个地理和文化特性,借助感知图像对美国弗吉尼亚和大西洋中部地区的10个州进行了对比研究,建议在对目的地市场定位的基础上加强目的地促销活动来提高目的地的竞争力[24]。卞显红、树夫把生命周期理论与旅游目的地市场营销结合起来,分析了旅游目的地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市场营销战略对目的地竞争力提升的影响[25] [26]。
总的来看,关于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因素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得出的研究结论虽然具有一定的差异,但是同样存在很多的共性因素。因此,基于国内外学者们关于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理论研究,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假设1: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包括旅游资源、旅游配套设施、基础设施、目的地支持要素、目的地的管理以及旅游服务质量等6个方面。
假设2: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对重要性存在差异。
三、研究方法
1. 问卷的设计
首先在回顾现有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研究的实际情况,初步设计旅游目的地竞争力调查问卷;然后,请旅游领域的5位专家对初步设计的项目可能产生的歧义、表达的清晰性和合理性提出建议,并对可能遗漏的项目进行补充;最后,抽取张家界现有50名旅游业内人士,包括旅游行政机构的管理人员以及旅游企业的管理人员、策划人员、一线导游等进行预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进一步完善问卷。因而,问卷可认为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
问卷内容共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包括旅游资源、目的地支持要素、旅游配套设施、基础设施、目的地管理以及旅游服务质量等6个方面,共31个题项。其中旅游资源的衡量参考了Dwyer和 Kim[9]、郭舒和曹宁[14]以及李维[18]等人的研究,包括4个题项;目的地支持要素的衡量参考了Enright和Newton[12][13]的研究,包括3个测项;旅游配套设施的测量参考了Ritchie 和Crouch[7]的研究,包括4个题项;基础设施的衡量参考了Dwyer 和Kim[9]以及郭舒和曹宁[14]的研究,包括5个题项;目的地管理的测量参考了Ritchie和Crouch[7] 、Dwyer和Kim[9]的研究,包括7个题项;旅游服务质量的衡量则参考了李维[18]、宋章海[19]、张立军[27]等人的研究,包括6个题项。各个测试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尺度来计分予以量化,量表测评影响因素的重要性,1到5分别表示很不重要、不重要、一般、重要和很重要。第二部分为旅游者的社会统计特征,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收入和职业等5个题项。
2. 数据收集与样本特征
本研究主要采用拦截式访问的方式对张家界的游客进行调查,调查地点包括张家界森林公园、黄龙洞、宝峰湖、天门山等景区景点、火车站、飞机场、星级酒店以及旅游商品的购物点等。调查时间为2010年7月1日~8月1日,共发放问卷630份,回收582份,其中有效问卷525份,有效回收率为83.3%。样本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3. 数据分析
为了降低同一样本的因子存在偶然性特征的可能性,本研究将总有效样本随机分为两个子样本:样本S1(n = 200)和样本S2(n = 325)。S1用来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EFA),而较大样本,S2用作验证性因子分析(CFA)。在这里,S1和S2的分配比例是随机选择的。在测量误差的评价标准上,CFA比EFA更能提供严格的解释。所有的EFA和CFA都采用SPSS-AMOS 17.0来完成。
四、实证分析
1. 探索性因子分析
首先利用200个旅游者样本(S1),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EFA),以确定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维度。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因子,进行方差最大正交旋转,以特征根大于等于1为因子抽取原则,参照碎石图确定抽取因子的有效数目。在任何因子上的载荷量小于0.4或者同时在两个或以上因子的交叉载荷量都大于0.4的题项都剔除[28]。通过对问卷中29个测量指标进行分析,KMO值为0.832,巴特利特检验P=0.000,表明测量指标适合作因子分析。经过因子分析,剔除了6个不符合标准的题项,最后得到由23个指标构成的6个因子,分别命名为:旅游资源、目的地管理、旅游配套设施、目的地支持要素、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质量,EFA结果见表2。表2中6个因子共解释了原有23个指标总方差的70.41%。
从表2可以看出,6个因子的Cronbach's Alpha的取值范围从0.732到0.878,高于最低临界值0.7[27],表明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每个因子内部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信度)。
(二)验证性因子分析
在EFA的基础上,对较大样本(S2)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CFA)。首先,为进一步确认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测量指标与因子之间的从属关系,对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测量模型进行CFA。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测量模型包括共23个测量指标:旅游资源3个,目的地管理5个,旅游配套设施4个,目的地支持要素3个、基础设施5个以及旅游服务质量3个。如果测量指标的标准化因子载荷不显著,那么该测量指标不能评价相应的潜在因子,同时任何测量指标的标准化因子载荷量小于0.4都应剔除。表3给出了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CFA的结果。由于第16道题“旅游企业对发展旅游业的支持”的标准化因子载荷量为0.368,低于理想接受水平0.4,因而删掉该题项,最终共形成22个项目共6个因子,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各题项因子载荷量均达到统计显著性,表明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各因子的构成题项均是对应因子的有效测评指标。
此外,还应检验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测量模型的稳健性。模型稳健性的评价包括模型的拟合度、信度和效度(聚合效度和区别效度)。拟合度用来检验模型与数据的拟合程度,通常用卡方指数与自由度比值(?字2/df)、P>0.05、GFI、AGFI、CFI、NNFI和RMSEA来衡量。一般认为?字2 /df在2.0~5.0之间,RMSEA小于0.08,GFI、AGFI、CFI、NNFI均大于0.9,表示模型拟合程度很高。旅游目的地竞争力一阶因子测量模型的各项拟合指数为:?字2/df =2.261,P
以旅游资源、目的地管理、旅游配套设施、基础设施、目的地支持要素和旅游服务质量为外生变量,旅游目的地竞争力为内生变量,构建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影响因素的二阶因子模型(如图1所示)。二阶因子模型的各项拟合指数为:?字2 /df =
2.165,P
由图1可知,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包括旅游资源、目的地的管理、旅游配套设施、目的地支持要素、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质量等方面,这就支持了假设1。各因素对旅游目的地竞争力都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目的地管理对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影响最大(路径系数为0.846),然后依次为旅游资源(0.729)、旅游服务质量(0.562)、旅游配套设施(0.548)目的地支持要素(0.545)和基础设施(0.536)。因此,假设2:“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对重要性存在差异”得到证实。
五、结论与对策建议
本文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对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旅游资源、目的地的管理、旅游配套设施、目的地支持要素、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质量等6个方面;(2)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6个影响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存在差异,从大到小依次为:目的地管理对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影响最大,旅游资源、旅游服务质量、旅游配套设施、目的地支持要素和基础设施。基于上述结论,结合张家界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就如何提升竞争力,提出如下建议:
1. 充分发挥目的地管理组织的作用,加强目的地的管理
旅游资源、旅游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等构成了旅游目的地的比较优势而非竞争优势,对于资源禀赋良好的旅游目的地而言,这种比较优势能够在一定时期内发挥作用,但随着旅游目的地经营逐渐由粗放型向集约化转变,仅靠比较优势生存的旅游目的地势必被市场淘汰。因此,对张家界而言,旅游管理组织应着眼于整个地区,加强对目的地的管理。首先,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多渠道、多形式培育和建设旅游人才队伍,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适应现代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其次,加大宣传和促销力度,树立良好的旅游形象,打造旅游品牌。再次,加快建立旅游信息系统,加强对旅游产品和服务信息的采集、和传播,提高市场透明度,克服旅游消费市场信息不对称的弊端。最后,为避免和减轻危机事件给张家界旅游所带来的威胁,应强化风险和危机意识,建立危机管理体系,使张家界和旅游者的损失降到最低。
2. 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实现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是旅游目的地对游客产生吸引力的重要因素。因而,必须对旅游资源进行合理利用、有序开发,努力减少和避免旅游资源开发给环境保护带来的负面影响,实现张家界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首先,张家界应充分挖掘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独具特色的民族旅游项目,使旅游景点的文化品味得到提升。其次,坚持“世界自然遗产”的品牌战略,不断提升产品层次;同时强化环境的保护,突出自然旅游资源的生态、原始特色。最后,策划各种有特色的节庆活动,提升张家界的旅游形象。
3. 加强旅游企业服务软件的建设,不断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目的地的核心产品是由旅游企业提供的,目的地的竞争力很大程度上依赖当地旅游企业的竞争力。旅游企业作为与旅游者直接接触的一线部门,其服务质量直接影响着旅游者的满意度和忠诚度,是旅游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有力武器。因此,张家界的旅游企业应该加强服务质量控制,通过对员工进行培训,提高员工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培养员工具有先进的服务理念和良好的行为方式;其次,应实施服务补救管理,及时、准确解决服务失误的问题,提升旅游者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4. 大力推进旅游配套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创造良好的旅游环境
“吃、住、行、游、购、娱”作为旅游活动的六要素,缺少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影响到旅游者体验的质量及其满意度。与目的地管理与旅游资源因素相比,旅游服务设施对张家界竞争力的影响相对较小,但却是为旅游者提供满意而难忘的旅游经历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因此,张家界要提升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接待设施的完善是重点,应以客源市场为导向,并根据客源流量、流向、构成和消费水平来确定接待设施的数量、布局、档次和类型;完善旅游购物设施,提供富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满足旅游者的购物需求;构建立体交通网络,提高旅游景点的可进入性,逐步形成结构合理、道路通畅、运输安全快捷的旅游交通运输体系;加强各主要景区的通讯网络、金融服务、供水、电力、排污等设施改造,积极完善景区环保系统建设。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和旅游配套设施的建设,创造良好的旅游环境使顾客的体验质量提高,从而达到提高张家界竞争力的目的。
5. 强化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作用,提高社区参与发展旅游的积极性
旅游是个综合性行业,也是关联性、带动性很强的行业,在发展过程中离不开政府和社区支持。因此,张家界应结合旅游业自身的特点,在以市场为主配置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对旅游业的支持和引导作用,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制定发展旅游规划,引导旅游投资方向;加大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同时应倡导社区居民深层次、广泛而全面地参与旅游开发,进而提升张家界的旅游竞争力。
把结构方程模型(SEM)应用于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研究,不仅为张家界竞争力的提升与评价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也为我国为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理论研究的深入和研究方法的改进提供一个新思路。但是本研究尚存在以下不足:首先,由于调查数据收集的局限,本文关于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影响因素以及测量指标的数量存在一定的局限。其次,本研究主要从旅游目的地供方的角度研究了各影响因素对竞争力的作用,而忽略了旅游者的需求特征对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影响,因而不能十分全面地反映目的地的竞争力。因此,如何在现有影响因素及其测量指标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和完善目的地供给方面的因素,探索更精确有效的测量指标,同时引入旅游需求因素是后续研究要考虑的方向。最后,本研究以自然遗产地张家界为研究对象,得出的结论未必完全适用于其他类型的旅游目的地。所以,针对其他类型旅游目的地展开相关探讨也是今后该领域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臧德霞,于春玲. 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研究进展与评述[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7):8-14.
[2] Crouch,G. I., and J. R. Brent-Ritchie. Destination Competitive Exploring Foundations for a Long-Term Research Programme. Proceedings of the Administrative Sciences Association of Canada 1994 Annual Conference[Z]. Halifax, Nova Scotia. 1994:79-88.
[3] Crouch,G. I.,and J. R. Brent-Ritchie. Destination Competitiveness andtheRole ofthe TourismEnterprise. Proceedings of the Fourth Annual Business Congress[M]. Istanbul,Turkey,1995,July 13-16,43-48.
[4] Crouch,G. I.,and J. R. Brent-Ritchie. Tourism,Competitiveness,and Societal Prosperity[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1999(44): 137-152.
[5] Ritchie,J. R. B.,and Crouch,G. Competitiveness in International Tourism: A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and Analysis. Proceedings of the 43rd Congress of 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e d'Experts Scientifique de Tourisme[M].San Carlos de Bariloche,Argentina,1993,October 17-23.
[6] Ritchie,J. R. B.,and Crouch,G. The Competitive Destination: A Sustainability Perspective[J]. Tourism Management,2000,21 (1): 1-7.
[7] Ritchie,J. R. B. and Crouch,G. The Competitive Destination: A Sustainable Tourism Perspective[M].Wallingford,UK: CABI Publishing. 2003.
[8] Ritchie,J. R. B.,G. I. Crouch,and S. Hudson. Developing Operational Measures for the Components of a Destination Competitiveness/Sustainability Model: Consumer versus Managerial Perspectives[A]. In Consumer Psychology of Tourism,Hospitality and Leisure[C]. A. G. Woodside. Wallingford,UK: CABI Publishing,pp. 1-17,2001.
[9] Dwyer,L.,and C. KimDestination Competitiveness: Determinants and Indicators [J]. 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2003,6 (5): 369-414.
[10] De Keyser,R.,& Vanhove,N. The competitive situation of tourism in the Caribbean area-Methodological approach[J]. Revue de Tourisme,
1994(3):19-22.
[11] Hassan,S. S. Determinants of Market Competitiveness in an 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 Tourism Industry[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2000, 38(3):239-45.
[12] Enright, M. J., and J. NewtonTourism Destination Competitiveness:A Quantitative Approach[J]. Tourism Management, 2004, 25(6):777-788.
[13] Determinants of Tourism Destination Competitiveness in Asia Pacific:Comprehensiveness and Universality[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2005(43):339-350.
[14] 郭 舒,曹 宁.旅游目的地竞争力问题的一种解释 [J].南开管理评论,2004(7):95-99.
[15] Gooroochurn, N., and G. petitiveness Indicators in the Travel and Tourism Industry[J]. Tourism Economics, 2005, 11(1):25-43.
[16]Josef A. Mazanec, Karl W?ber and Andreas H. Zins. Tourism Destination Competitiveness:From Definition to Explanation?[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2007, 46(1):86-104.
[17]臧德霞,黄 洁.海滨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7(5):105-108.
[18]宋章海. 试论旅游目的地核心竞争力的培育[J].改革与战略,2008(8):35-38.
[19]李 维, 杨 燕,曾克峰. 旅游目的地系统及其核心竞争力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5(26):8320- 8321.
[20]Dwyer, L., P. Forsyth, and P. Rao. The Price Competitiveness of Travel and Tourism:A Comparison of 19 Destinations [J]. Tourism Management, 2000, 21(1):9-22.
[21]Dwyer, L., P. Forsyth, and P. Rao. Destination Price Competitiveness:Exchange Rate Changes versus Domestic Inflation [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2002, 40(3):328-336.
[22] Tanja Mihalic.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of a tourist destination-A factor of tourism competitiveness[J]. Tourism Management, 2000, 21(1):65-78.
[23] Twan Huybers,Jeff Bennett.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nd the Competitiveness of Nature Based Tourism Destinations[M].Edwar Edgar Publishing, 2002:192.
[24] Muzaler Uysal, Joseph S,Chen, Daniel R Williams. Increasing state market share through regional positioning [J]. Tourism Management,2000(1):89-96.
[25] 卞显红,张光生.旅游目的地环境竞争力及其提升研究[J]. 生态经济,2006(11):112-115.
[26] 卞显红,树 夫.旅游目的地市场营销战略及其竞争力提升研究[J].江苏商论,2005(3):68-70.
[27] 张立军. 旅游服务质量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1):85-88.
[28] Hair, J. F., Jr., R. E. Anderson, R. L. Tatham, W. C. Black.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 with Readings[M].New York:Macmillan, 1992.
[29] Pedhazur, E. J., and L. P. Schmelkin. Measurement, Design, and Analysis:An Integrated Approach [M]. Hillsdale NJ:Erlbaum, 1991.
[30] Hatcher,L.. A Step-by-Step Approach to Using the SAS System for Factor Analysis an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M]. Cary,NC: SAS Institute,1994.
On Factors of Tourism Destination Competitiveness Based on SEM
――A Case Study of Zhangjiajie
Wang Chunyang 1,2, Huang Fucai1
(1. College of Management,Xiamen University,Xiamen361005,China; 2. College of Management,WuyiUniversity,Jiangmen529020,China)
现代旅游是在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后,主动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方式而出现的一种综合性大众活动,文化要素对旅游活动影响很大。
文化的内涵,一直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笔者结合众多学者的观点和理解,总体上对文化的内涵得出以下认识:
1.文化的广泛性。文化是一个大的范畴,包括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人们对文化多角度、多侧面的研究也正说明文化内容丰富,外延宽广。从不同视角可以把文化进行细分,旅游文化是其中的一个分支。
2.文化的层次性。文化具备特有的层次结构,包括表层的物质文化、核心层的精神文化、中间层的制度文化和中介层的教育文化。所以“物态文化和心态文化互为表里地对立统一于整个旅游活动中。而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则是由物态到心态的中间性过渡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制度文化是保证服务质量,提高旅游层次,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因素,具有保证方向和指南的意义”。因此,深度发掘旅游文化内涵应当多方位、多层次思考。
3.文化的模糊性。由于文化涵盖面广泛,有学者提出文化天然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其内容既具体又抽象,“模糊的文化和文化的模糊,使得我们在理解、研究文化时,有时不得不不求甚解”。理解和掌握旅游文化内涵必须分门别类,层层递进。
4.文化的差异性和发展性。文化是历史发展中各地区各民族实践中创造的产物,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文化作为一个不断进行物质和信息交换的动态开放系统,在稳定与发展的对立中不断实现自我保持和自我更新。文化与时俱进的发展进程中,人居于中心地位。要以人为本,客观地看待由旅游人群流动带来的文化交流,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的文化差异并不能说明两地文化孰优孰劣。
结合旅游产业理解文化,旅游文化不是旅游与文化的简单叠加,它不仅仅局限在民族传统文化的领域,也不是仅仅关注文化旅游这类文化表征比较明显的旅游形式,而是要将旅游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进一步揭示其内在的固有规律,以利于其可持续发展。旅游文化和一般文化形式相同,也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多层次结构体系,“既涉及历史、地理、民族宗教、饮食服务、园林建筑、民俗娱乐与自然景观等旅游客体文化领域;又涉及旅游者自身文化素质、兴趣爱好、行为方式、思想信仰等文化主体领域;更涉及旅游业的服务文化、商品文化、管理文化、导游文化、政策法规等旅游介体文化”。全面而深刻地理解旅游的文化内涵,将使旅游文化建设更具目的性、针对性和实际可操作性。
二、文化在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先进的旅游文化引领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旅游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产业,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的文化本质特征必然要求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优先发展旅游文化,用先进文化引领旅游可持续发展。现代旅游是旅游者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文化需要而实施的一种高级消费,旅游者最大的收获就是精神的愉悦和一段回味无穷的美好记忆,所以没有文化就没有旅游,旅游产品和旅游产业的经济性、文化性是统一的。只有充分重视旅游产品的文化性,挖掘其文化内涵,展示文化特色,提高文化品位和文化含量,才能吸引旅游者,才能带来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2.文化是旅游经济竞争的核心。旅游业的竞争本质上是文化的竞争,文化因素成为旅游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物质方面的需求是较低级的需求,易于满足;但是其最终目标是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属于高级而复杂的需求,较难于满足。由于各地域、各民族的文化差异性往往为一个地域、一个民族所独有,很难模仿和复制,可比性较低,易于创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形成发展旅游强有力的竞争能力,文化中所带有的民族和地域的独特信息,往往是不可再生也是不可替代的,突出旅游文化特色形成区域间文化特质,是培植旅游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随着旅游开发逐渐向深度发展,文化象一只无形的手支配着旅游经济活动,只有通过文化创新才能保持旅游经济基业长青。
3.文化是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知识经济时代,文化经济一体化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重视文化因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是世界性现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报告中强调:实现发展的动力实际上存在于文化之中,文化是发展的摇篮。国际旅游发展的经验显示,旅游业的收益越来越不依靠人数的增加,而来自于多元文化含量的旅游产品和特色旅游服务,旅游与文化交流结合程度愈高、旅游文化因素越多,旅游经济越发达。以北京大观园为例,从160万元《红楼梦》电视连续剧的制景费起家,不断发掘红楼文化,按《红楼梦》小说中的菜谱开发红楼宴、红楼宴舞,靠挖掘文化内涵使得企业发展成为国内旅游企业的知名品牌。在旅游资源走过普遍开发阶段之后,文化成为将旅游业发展引向深入的重要驱动力。
4.文化旅游是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我国旅游业在近年的迅猛发展,很大程度得益于我国悠久深厚的文化资源。2002年,海外游客对中国最感兴趣的旅游资源调查中,五种游客最感兴趣的旅游资源,文化类型就占了四种,其中对华侨的调查,文物古迹名列第一位。这体现了旅游对文化的依附性以及它本身具有的文化属性,中国独有的历史文化延续性、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繁多的文化资源种类,有利于开发结构完善、选择适应面广的旅游产品,形成优质品牌。目前,文化旅游市场开发方兴未艾,大力发展旅游文化、开发以文化为特色的旅游景点和旅游活动内容,可以满足游客的高层次文化需求,是中国旅游面向国际市场和竞争的必然选择,推进文化旅游的发展,才能使我国由旅游大国成为旅游强国。
5.旅游与文化相互作用。旅游者通过旅行活动,学习了解到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同时也将自己本地区的文化带给了旅游目的地的居民,传播和交流了两地的文化。同时,为了吸引旅游者,旅游目的地也日益重视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这对于文化的发展无疑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众多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的有关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旅游者大规模持续来访,对旅游目的地文化影响更多的是消极部分,最明显的是使当地文化不正常的商品化,这类变化对于那些原本以独具特色的文化和地方社会风情民俗为基本的旅游资源吸引旅游者来访的目的地是致命的,它将使这些目的地失去原有吸引力,失去旅游产业持续发展乃至维持其基本生存的基础。
三、旅游文化内涵建设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
实现旅游产业利益最大化和不断发展,关键在于开发利用各种文化资源,满足人们对旅游产品和服务中的文化需求,在深度挖掘旅游文化内涵的过程中,建立产业良性的内部运行机制和外部发展关系,从而提升产业素质,获得可持续发展。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旅游发展观念。我国旅游业起步较晚,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提出“以旅游养旅游”、“五个一齐上”等发展思路,曾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使人们对旅游从外事接待到事业再到产业的认识逐渐明晰,一些项目在一定时期内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但是这种外延式扩张的粗放型发展,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对于旅游目的地的自然资源和社会文化资源造成的破坏难以用经济数字来计量。科学发展观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旅游产业发展从数量型转向质量型和效益型,通过挖掘旅游文化内涵、提升产品附加价值,向深度发展。
2.坚持政府主导全面发挥旅游产业功能。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和旅游产业发展水平条件下,形成了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模式,并由此形成的政府主导、市场主体、企业运作、全民参与的产业发展态势,在旅游目的地,旅游投资经营者、游客、当地居民三者之间的利益交织在一起,只有政府才能协调好他们之间的现实矛盾,追求并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文化效益的统一,因此,政府管理部门要提高管理的专业化、科学化水平,摒弃短期行为,做先进文化的代表,引导当地旅游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并由此全面发挥旅游产业功能。
3.构建旅游企业文化营造和谐旅游环境。随着我国旅游法制建设的逐步健全,促进了旅游市场环境的规范,但是旅游行业恶性竞争、虚假广告、合同欺诈等各种短期行为仍然在侵蚀着旅游经济本不健壮的肌体,严重威胁着旅游产业的长远发展。营造诚信公平的经营环境,改善旅游行业形象,是旅游经营企业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依法治旅完善旅游法律法规建设,可以一定程度地规范市场秩序,更重要的是依靠旅游经营企业的自律,通过构建旅游经营企业的企业文化倡导诚信守法经营。
4.深度开发旅游资源以品牌促发展。旅游资源开发中的文化内涵开发是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手段。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核心是文化创意,在分析地方文脉的基础上确定文化的开发方向和主题格调,明确定位围绕主题进行内容组织,进而通过旅游产品加以体现,并不断丰富文化内涵,进行创造性的升级改造。其中,对旅游资源文化主题的感知和把握并经由旅游产品外显是关键,其本质在于对旅游文化资源进行概括、发掘、升华最终凝聚区域特色的个性化精神,然后通过物化、创新,实现更深层次的整合,将文化内涵渗透、表现在旅游产品的各个层面,形成特色品牌,强化旅游吸引力。
5.重视旅游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做好前瞻性研究。我国旅游产业起步较晚,旅游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缺乏市场的纵深拓展能力;另一方面,羽翼尚未丰满,恰逢中国加入WTO的巨大变革,刚刚蹒跚学步就面临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挑战,客观上使得中国旅游产业不可能亦步亦趋照搬照抄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同时,正是由于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历史很短,旅游产业发展的焦点集中在经济领域,加上旅游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不如它对经济和环境的影响那么直接和易于察觉,往往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其结果才逐渐显现出来,可一旦结果显现,其后果也就无可挽回,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远远落后于旅游对经济和环境影响的问题研究。我们必须重视这个现象并做好前瞻性研究,现阶段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旅游接待地区社会文化商品化问题、传统文化衰退问题、民族文化异化问题以及游客带来的文化示范对旅游接待地的文化影响问题等等,从事这些研究的不仅包括旅游工作者,还包括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所以还应当重视做好成果共享和研究成果在实践中的应用推广。
6.加快人才培养夯实旅游产业发展基础。旅游产业链较长,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快人才培养,提高劳动者素质,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长期以来,我国旅游专业教育是置于经济学范畴内的,旅游文化还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对旅游人才文化素质的提高重视不够。而实际上旅游产品设计、资源开发和规划、旅游服务都是基于文化基础上的,但旅游从业人员文化层次偏低,对文化的认知度不够,旅游文化内涵的“白化”环节缺失,无法做到帮助不同文化背景旅游者感悟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旅游活动只能停留观光的浅显层面,不能适应现代旅游的发展要求。因此,要加快旅游人才培养,逐步从单纯的生产性投资转向人力资本投资,提高旅游从业人员业务素质,提高他们对所处环境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的了解程度,既要做好服务员,又要做好讲解员,通过每一位旅游工作者的一言一行给与游客全方位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享受,提升旅游文化品位。
旅游产业是兼有经济、文化、社会和环境四大功能的产业,但是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忽视文化及其他功能的现象在很多地方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旅游资源的适度开发和永续利用要求提升产业素质,整合文化要素,进行品牌运作。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研究精神文化,开发物质文化,打造制度文化和管理文化,推进教育文化,由政府以及与旅游产业有关各方参与,深度发掘旅游文化内涵,积极实践,促使旅游产业走向成熟,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谢春山.旅游文化——中国旅游业参与国际竞争成败的关键[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3).
[2]安宇,沈山.和谐社会的区域文化战略:江苏建设文化大省与发展文化产业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3]林永匡.弘扬优秀文化,强化阵地意识[N].中国旅游报,2000-01-17.
[4]李天元.中国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