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美丽新乡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入户
65万户农牧民用上沼气
“这个沼气用起来真是好,既卫生又方便。还很省钱,一方沼气才1元。”2月28日,新疆昌吉奇台县半截沟镇腰站子村村民张兆举告诉记者。
计量表上显示,从去年7月开通至今,张兆举家共用了84m3沼气,每月费用只有12元,比起以前两个月用掉95元一罐的液化天然气来说,可谓天壤之别。
据了解,2003年以来,我区大力实施农村沼气建设项目和巩固退耕还林农村能源建设项目,共争取中央投资12.58亿元,地方财政投入1.35亿元,在全区84个县(市)建成农村户用沼气65万户,联户沼气与养殖小区沼气工程300处,大中型沼气工程40处,推广省柴节煤灶16997户,太阳灶13813户,农村能源建设受益农户68万多户,受益农牧民270万人。全区农村能源设施每年为农民增收节支3亿元,为国家节约能源约27.2万t标准煤,减排温室气体约108.8万t。
“利用畜禽粪便、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生产沼气,解决了长期困扰农村环境脏乱差的难题,同时解决了农村使用水冲式厕所、盥洗污水排放问题,让新农村建设有了内涵,有了质量。”自治区农业厅副厅长・玉山说。
二、生态
形成十大沼气生态建设模式
10年来,全区各地实践总结出了“十大农村沼气生态建设模式”,因地制宜,将沼气与畜牧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相结合,充分利用畜禽粪便、废弃秸秆、生活污水等生产沼气,实现了废物资源化循环利用。沼肥在农业生产上的大量使用,改善了土壤质量,提升了农田有机质水平,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有效地推进了自治区绿色、有机农业的发展。
在奇台县腰站子村,依托畜旺养殖合作社筹建的300m3的中型沼气工程,不仅解决了周边90多户农民的生活用能,还带动了200户农民发展“牲畜养殖-沼气-生态种植”模式的生态农业。
据和田县测算,全县15294口沼气池,每年可节约82.41万m3烧柴,价值1300万元。按一口沼气池一年的废料能替代300kg化肥计算,全县一年可减少化肥用量458万t。综合计算,每口沼气池每年可为农户带来640元左右的经济效益。
“2012年,我区农村沼气产生的沼液、沼渣优质有机肥960万t,沼肥在蔬菜、果树、棉花等农作物施用面积达200万亩,有效促进了生态农业的发展。”・玉山说。
三、规划
科学谋划合理布局
“煤、天然气这些化石能源最终是会用完的,它们的使用对自然环境、生态发展也会产生不利影响,而清洁能源是无穷无尽的,它真正实现了循环利用,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双赢。”自治区农村能源工作站站长马跃峰一语中的。
2003年,国家启动农村沼气建设项目,2006年起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均将农村沼气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列入为农牧民办的“十件实事”之一。2011~2012年,自治区党委将农村沼气列入重大民生工程,制定完成了“十二五”农村能源、农村沼气、农村秸秆能源化利用和农村太阳能利用四项规划,根据各县(市)气候条件和光热资源分布,将全区划分为沼气适宜区、沼气次适宜区、沼气不适宜区三类区域,因地制宜发展沼气。
根据规划,在沼气适宜区36个县(市),要在原料充足、农民积极性高的前提下大力推广农村户用沼气,在新农村规划建设的中心村、社区村庄、安居富民、定居兴牧点、设施农业基地等重点发展沼气集中供气工程。在沼气次适宜区29个县(市),重点支持小型和大中型沼气工程,适度发展与设施农业相结合的温室户用沼气。
・玉山说,要因地制宜,按照自治区确定的功能布局、规划目标和建设标准,结合本地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要求,将农村沼气建设规划与美丽乡村、“气化新疆”、畜牧养殖、农村环境整治、天然气入户工程等规划衔接,加快农村沼气、太阳能开发、秸秆能源化利用、农村生活节能技术推广普及步伐。
四、转型
由户用沼气向大中型沼气工程转变
“近年来,由于农村养殖方式已由分散经营式的养殖向规模化、产业化的养殖场转变,农户原料不足,以及沼池投资运营成本较高、后续服务不到位等原因,户用沼气发展出现了问题。”阿克苏地区农业局副局长艾尼瓦尔・艾木肉拉说。
“以前自己家建的沼气池一到冬天就没气了,现在零下30多度还能用,火力比天然气还足呢。”吉木萨尔县三台镇羊圈台子村村民任金莲说。在该村投资891.8万元建设的大中型沼气工程项目,让250多户用上了沼气,并且实现了一年四季常态化供气。
马跃峰表示,目前,我区农村沼气正逐步由户用沼气建设为主向大中型沼气工程集中供气建设转变。
根据自治区发改委提出的《自治区农村沼气建设指导意见》及全国农村沼气工作会议精神,我区沼气发展将打破“两个捆绑”,即沼气工程与养殖场或养殖小区的捆绑、发酵原料与畜禽粪便的捆绑,力求结构上由户用沼气为主向沼气多元化发展转变,功能上由生活为主向生活生产生态一体化转变,服务上由建站布点为主向注重可持续运营转变,建设上由新建为主向新建与巩固并重转变。
关键词:美丽乡村;住宅设计;新农村建设
1.引言
“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是浙江省委、省政府协调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战略目标,是“千万”工程建设的深化和提升,而村镇住宅建设及改造正是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中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东阳市作为全国百强县市之一,是著名的建筑之乡,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行动中也走在了浙江省各县市的前列。根据市委提出的第二期目标:重点完成集镇规划区,东阳江、南江沿岸,甬金和诸永高速公路沿线的村庄建设,总体完成120个左右的美丽乡村创建,初步显现美丽乡村的建设成效。
目前,已建成了中国十大名村之一的花园村,在村镇规划和住宅设计中积累了一定的设计经验,东阳江北街道、六石街道、城东街道和白云街道新农村改造已取得初步进展,巍山巍四小区改造、楼西宅、佐村等改造工程正大力推进农房改造建设,使新农村建设初步具备了理论指导,开始沿着规范合理的方向发展,值得在东阳地区的美丽乡村建设中借鉴和推广。
2.东阳新农村住宅设计现状
中心镇、集镇、中心村是农村人口的主要载体,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战略节点。东阳按照“突出重点、全面推进、打造精品”的要求,加快中心村和一般村建设,从抓点连线到成片,培育出一批中心村及特色村、示范村,不断提升东阳农村整体形象。在新农村住宅设计工程实际中我们发现,由于东阳本地建筑设计院缺少,大多数新农村改造项目设计均由外地设计院或本地城市规划设计院和小型设计事务所完成。部分建筑师由于身处其他地域或本身缺乏农村生活经验,又对本地区农村现状、农民生活习惯、地方文化传统等多方面的不够了解或调研不够深入,只是盲目套用城市居住建筑和别墅的设计思路到农村住宅中,设计成果并不能满足本地区农民生活实际需要。
同时,发达的东阳建筑业带来的东阳经济的发展,返乡建筑从业人员建筑建造思潮的影响,使得其平面设计方案盲目追求品位化,不符合本地区农村居民生活的实际要求;在立面设计中受业主的思想影响较大,一味追求独特、奇异、与周边不同等,使得建设不符合村镇规划的整体要求,造成了立面的另类和违规等现象,带来了极大的浪费,新农村住宅设计水平亟待提高,。因此,在新农村住宅设计中应结合本地区农村经济的实际情况和农村居民对生产生活新的需求,重点研究住宅形式和住宅套型空间构成,以适应本地区美丽乡村建设宜居生活环境。
3.设计思路与理念
3.1设计思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现代新农村住宅模仿城镇住宅建筑的现象越来越突出,失去了传统的农村住宅空间特色与韵味。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居住方式的不断变化,现代农村对居住的要求也随之发生着不断的变化。美丽乡村建设拟将现代农村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因此,新农村住宅设计应满足“宜居、宜业、宜游”的整体要求,同时,要结合地区经济发展、本地区农村现状、农民生活习惯、各村文化传统和节能环保、生态要求的不同进行设计,使得住宅设计体现本地区美丽乡村建设特色。
3.2设计理念
3.2.1因地制宜,探索多种住宅形式
根据《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1999(2003版))规定,我国住宅类型大致有以下几种:低层住宅、多层住宅、中高层住宅和高层住宅等。根据美丽乡村建设要求和本地区农村的特点,低层住宅具有占地面积大、空间形态和建筑造型更趋近自然、平面和空间组合方式灵活等特点,更适宜本地区农村居民的居住实际需求,宜作为新农村住宅的主要设计形式。但是,由于低层住宅建筑密度较低,土地资源消耗较大。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以及中心村培育,带动村庄布局的调整优化,城镇周边地区的农村土地资源紧张,再加上本地区耕地资源紧缺等问题,城市周边农村可根据实际需求适当考虑多层或高层住宅建设,以缓解土地资源压力,增加农村住宅形式的多样化。
3.2.2切合居住需求,研究适宜套型模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已进入了追求生活质量的时代,人们对居住条件的要求和居住品位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提高,逐渐向高层次的需求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新农村生活中社交活动不断增多,形式也呈现多样化,农村居民对住宅功能的分解和各功能空间的尺度要求也越来越高。
社会主义现代化农村新模式下,农民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村生产模式,东阳经济模式下,农村土地耕种大多处于出租状态,当地农民基本基于生物高科、基础材料、红木家具、建筑地产、食品服装等工业产业模式生存,物质条件充实,精神追求较高,对居住条件的要求自然也与传统农村差异较大,需要根据生活实际情况,在住宅套型空间构成上进行研究,既结合本地区农民居住实际又不会是城市户型的照搬。
4.新农村住宅设计探索
4.1新农村住宅形式探索
东阳地区地理形势除南北东阳江和南江的两江平原,其他均为山地。根据东阳整体规划的要求,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区域基本在南乡与北乡的东阳江、南江沿岸,甬金和诸永高速公路沿线。这些地区是本地区经济主要来源地,居住建设用地资源相对紧张。同时,又存在着卢宅等古建筑较多的保护村落,且原有村落相对分散,而上世纪规划建设的村庄普遍存在着道路狭窄、单一的联排式建筑、间距过小等缺陷,已远不能满足新农村居民对居住的要求。
根据地区特点,可借鉴东阳市花园村“以工富农、以工强村”的建设模式,在做好规划的基础上,原有自然村落在实施行政撤并后,实行统一规划,并村建设。在离产业区相对距离较远的村庄,住宅类型主要以并联式住宅为主、独院式住宅为辅的低层住宅模式。而在离产业区较近的村庄,在规划的住宅用地区域,可根据发展要求和居民需求,在开发独院式、并联式低层住宅的同时,考虑发展多层和高层住宅区,以适应综合发展的需要。
4.2新农村住宅套型空间构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更加注重了精神追求。东阳产业经济的发展给现代化农村建设注入了经济血液,从而加快了农村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对住宅的空间尺度及构成要求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农村住宅从传统的农村生产生活型向舒适型转变,功能空间的尺度和构成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
以独院式和并联式低层住宅设计为例,在设计实践中,人们对住宅的空间尺度的要求随着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发生着较大变化,如在客厅设计中,传统的直接式顶棚向多形式的吊挂式顶棚的改变,从普通照明到多样式大型灯具的安装以及各类豪华家具的布置等,都要求客厅空间向着大而高的方向改变,因此在设计中往往与餐厅结合设计,采用错层的方式来实现客厅空间的大和高。
而在功能空间构成方面,传统的居住空间构成已不适应现代新农村的生活习惯,如厨房的使用方式已从传统的秸秆燃料转换为液化气燃料,秸秆的储存空间和大灶台模式被现代化厨房所取代。经济的发展使东阳农村家用汽车的数量急剧上升,因此,车库设计在新农村住宅设计中必不可少。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住宅的居住空间中的“卧室”也不在是传统的卧室,其私密性要求也不断提高,卧室中也融入了卫生间、衣帽间等的尺度空间。而传统的储物和农机具储存空间等则被省略或者移入到地下室的设计中。以上所述农村住宅功能空间的尺度变化和构成改变,体现了本地区新农村住宅设计的新变化和新要求,在实际设计中应予以综合考虑。
5.结语
住宅作为“美丽乡村”建设中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新农村建设“宜居”环境的重要方面,设计是在设计过程中要结合本地区实际,通过充分的前期调研和实际工程设计积累,找出与本地区新农村改造相适应的住宅设计模式。实践证明,住宅形式随着农村所处地理位置如距离产业区域的远近等的不同可选择不同的规划形式,住宅套型空间设计应根据当地农村和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和习惯进行合理的尺度和空间构成设计,以适应不同的家庭需求。同时,在设计中要充分考虑新材料、新技术以及节能环保等方面的综合要求,从而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旋律奏响和谐音符。
参考文献:
[1]赵小龙.居住建筑设计[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11.2
[2]许耀波,厉文杰,庞杰 天台县农房改造成功经验、存在问题及对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27)
[3]帅丽芳.做好“美丽”文章 打造魅力乡村――丽水市莲都区仙渡乡美丽乡村建设的个案研究[J].丽水学院学报.2013,35(1)
[4]李英豪,郑宇军.基于综合发展规划理念的“美丽乡村”规划设计研究――以东阳市花园村为例[J].规划师.2011.5(27)
作者简介:
【关键词】新媒体;传统报媒;困境现状;解决对策;未来发展
【中图分类号】TN949 1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09-0149-01
一、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理论介绍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
二、新媒体的发展趋势及影响力分析
1、形式多样化
(1)网络电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网上看电视。高科技的媒体技术让更多的人选择上网看电视,因为它广告少,可以全集联播、随意查找想看的节目。谁真的愿意为无休无止的广告买单?这种电视的选择性更高,让每一位观众更有选择权。它巧妙的广告设计不影响观众观看,难怪一推出就迅速普及。
(2)数字化报纸。自从互联网开始普及,报纸业也开始了自己的数字化转型。人们看报纸不用订或买了,只要点击鼠标,天下大事尽收眼底。不仅如此,网格的编辑功能可不是以前的剪刀和胶水能替代的。不用花钱买报纸就可以看多种报纸,可以随时挑选日期和看相关章节,谁还愿意总守着老观念?
(3)多功能手机。现代人拥有一部手机就足以掌握天下,3G技术的超大带宽更是让人们在移动中享受生活。接着,物联网技术更让手机这种媒体进发出核电一样的能量。全国4亿的用户基数,是何等的利润来源。
2、接受群体的普遍化
对于以网络传播为主的新媒体,以人机对话代替人与人交流,由点对点转变到多点对多点的趋势,它无疑扩大了接受群体的范围。它没有空间、时间,甚至地域的限制,成年人、孩子、老人都成为接受群体,丰富广泛的广告传播甚至都成为了孩子们玩耍时的经典语句。
三、传统报纸的困境与机遇
从全球范围来看,早在金融危机来临之前,传统媒体在网络等新媒体的“攻击”之下,已经显露出下滑迹象。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电子媒介的冲击、新闻纸价格上涨等诸多原因,美国报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发行量出现了连续20年的下滑。据统计,金融危机之后,美国有507家日报的发行量锐减,绝大多数报业公司只能勉强维持运营。新媒体的现状及优势。据统计,截止2010年底,世界网民的数量已超过20.8亿,中国网民数也高达5.4亿,其中网络新闻的使用率为77.2%,用户规模达到3.53亿。同时,艾瑞咨询公告,2011第一季度网络广告市场同比增长43.7%达到85.6亿元,并预测2012年中国互联网将超越报纸成为第二大媒体。
传统媒体在人们心目中具有权威性和可信性的地位,有较完备的组织机构与人才网络,有品牌效应,但仅仅有这些本身优势是不够的,传统媒体必须完善自身的品牌价值,追求新闻及时性的同时应保障新闻的真实性,坚决杜绝假新闻,维护自身形象,做出更优秀的作品,强化在人民群众心中的权威性,使其自身的品牌价值得到更好的延伸及提高。从而获得新的生存道路和发展空间。
2.采取积极对策,拓展生存空间
目前,很多传统媒体开通了自己的网站。相对于网络媒体,传统媒体的网站具有极大的优势,一是政策资源优势;二是原创新闻信息优势,传统媒体大多具有完善的采编队伍;三是信誉优势,传统媒体的网络版信誉度一般要高于网络媒体。但是,传统媒体网站存在内容单一的缺点,这些网站主要是依托于母体建成的,网站里的新闻比起母体几乎无多少新意。在内容方面传统媒体网站就显得比较单薄。加之传统媒体网站普遍处在发展的初创阶段,资金不足,人员匾乏,大部分还只作为母体的附加物存在,受重视不够的现象还很突出,在同商业网站的竞争中不可避免的处于劣势,这就需要在运行机制上有所创新。所以传统媒体的网站需要与网络媒体的渗透与融合,将自身产业链进行完整延伸,形成新的传播优势和新的市场竞争力。
3.传媒内容至关重要
众所周知,新媒体的优势在于信息的海量、传播的迅速还有广泛的互动交叉性。但是传统媒体有着自身的内容优势,传统媒体的内容和编辑水准是新媒体所达不到的。而且新媒体虽然提供海量的资讯,但其中不乏大量的垃圾信息。因此,“传统媒体如果能强化自身的内容优势,把最核心的新闻和最有价值的资讯及时提供给受众,就能使受众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重要的价值,而不是在网络上费时琐碎的搜索。”
4.媒体责任是传统媒体主要竞争力
在该项目推进三年之际,为全面回顾历程,也为给更多关注项目、关注乡村发展的人提供审视视角,共同把脉未来,7月17日,腾讯基金会《腾讯筑梦新乡村绿皮书》。同时,举办“重估乡村价值——腾讯筑梦新乡村绿皮书暨保育乡村论坛”,邀请当地政府官员、来自的知名专家、学者和媒体人在被誉为“人类疲惫心灵最后家园”的黎平肇兴坐而论道,围绕“探寻乡村文化保育,重估乡村价值”的主题,试图在已开展的教育培育的基础上,更准确地把握以文化保育推进乡村复兴的路径。
筑梦之基:以真正“善意”寻找帮扶新路径
“我们一直在努力,寻找和探索一个模式,一个能让来自社会的力量,能够以正确的方式注入乡村,让中国的乡村重新焕发活力与生机的新模式。”腾讯公司首席行政官、腾讯公益慈善基金发起人、执行理事长陈一丹说。
在这样的思路框架和追寻方向下,腾讯基金会从助力云贵乡村发展的美丽愿景出发,在“筑梦新乡村”项目的具体实践中不断去探索更为清晰有效的路径。
从“筑梦乐园”、“筑梦学堂”等系列教育培育项目开始,为避免过去“粗放公益”的弊端,除提供资金和委托相关伙伴执行具体项目外,腾讯基金会采取了紧密参与的方式,与当地政府合作,选拔腾讯优秀员工,在当地进行为期一年的挂职,直接参与项目调研、推进和资源协调。
作为腾讯基金会“筑梦新乡村”的负责人,陈圆圆同时也是黎平教育局挂职副局长。在过去的一年中,为全力推进项目,她会在酒桌上因不同意见否定当地领导的意见;也会为公益合作中的一些反复而深夜痛哭,第二天则又精神满满……凭着一份坦诚和投入,项目在磨合和思考中得以前行。陈圆圆感叹:“项目开展的三年后,我们终于找到了方向。”
《腾讯筑梦新乡村绿皮书》中对“筑梦新乡村”有着这样的阐释:项目将以“重估乡村价值”为核心,力图解决中国落后民族地区乡村教育资源贫乏,传统文化凋敝,经济贫困等一系列问题,并以点带面,为更大范围内的乡村复兴探索经验。项目拒绝简单的捐赠钱款和硬件建设,而是以乡村基础教育发展和青少年健康自信成长为基础,以传统民族文化保护、传承、重塑、传播为代表的乡村文化复兴为核心,进而围绕传统文化优势,借力互联网企业特长进行经济产业提振,反过来助力乡村文化保护和复兴,让这一良性循环实现对乡村价值的重估。
“教育、文化、经济综合发展”成为了腾讯基金会“筑梦新乡村”中逐渐厘清的核心思路。其中所蕴含的“着眼根本问题”、“造血式帮扶”、“发挥企业优势”等要点,构成了实现公益效率的基础。这些关键词的内在逻辑還被腾讯基金会进一步演绎为:城市文化善意输入,乡村价值有效输出。
腾讯基金会认为,开展帮扶的前提必须是真正的“善意”。“从教育培育,到文化复兴的思考和深度运营;从输血式的直接帮扶,到造血能力培育的理念转变,腾讯始终秉承‘一切以用户价值为依归’的企业文化理念,与帮扶地政府、村民、学校和师生们真诚沟通,携手走在创新公益的探索道路上,并努力为之创造新的价值和发展机遇。”陈一丹说。
腾讯基金会目前已成形的帮扶思路,得到了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委统战部部长龙超云的肯定:“探索乡村教育、文化、经济协调发展的模式,对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更好更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保育根本:开拓文化的活化传承
“筑梦新乡村”项目是目前腾讯基金会成立五年中,投入资金最多,参与运营最深、计划最系统持久的公益项目。项目计划在五年间投入不少于5000万元,集中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黎平、雷山两县和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的乡村,展开公益帮扶探索。
上述选择的帮扶地,既是普通的贫困乡村地区,也是鲜明的民族地区。这些以少数民族文化为代表的乡村文化,是乡村活力之源,然而,在城市化大潮下,受外来经济和流行文化双重冲击,乡村文化保育濒临困境。
“我们传播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我们鼓励民族自信心的建立。”陈一丹说。通过教育推动文化自觉,促进文化自豪,并形成文化产业反哺文化发展,保持乡村的独特价值,“筑梦新乡村”的逻辑,与文化密切相关。
在云贵乡村中,少数民族各具特色的音乐是典型的文化代表。在侗族聚集的黎平,侗族大歌是侗族文化的直接体现。论坛开幕式上,腾讯基金会特别启动了“民族音乐保护基金”;论坛的前一天,由腾讯基金会帮扶200万元将建设并运行的腾讯—侗族大歌生态博物馆研究中心在侗族大歌发源地——岩洞镇铜关侗寨举行签约暨奠基仪式。
据悉,这一侗族大歌生态博物馆计划于2012年底完工,建成后将承担起民族音乐学校和剧场演出的角色;還将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以及传统手工艺传承研究之所。同时,甚至侗家的农产食品和饮食也将在这被重新包装和开发。腾讯基金会的最终目的,是为像铜关这样的乡村找到复兴之途——只有经济向好,才能吸引年轻人回到乡村,文化才会得以继续,也才能改变中国乡村日显突出的乡土文化凋敝。
“总之,我们期望这个生态博物馆的研究中心,能变成一个乡村传统文化保育之后创新的‘大脑’,而不是复印机。”陈圆圆说。
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的新业态,是推进农村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目前,河南乡村旅游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存着一些问题,在全域旅游的背景下,提出了发展河南乡村旅游的举措。
一、全域旅游与乡村旅游的关系
全域旅游是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是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是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它要求旅游基础设施全域化、公共服务一体化,更加注重设施建设的系统性和规划布局的合理性,以“旅游+”融合发展模式开展实践。而这种发展理念可以很好地促进农业与旅游的融合,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乡村旅游在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美丽乡村建设方面有着重要作用。而在全域旅游的背景下,发展乡村旅游可以优化整合和合理配置农村资源,改善乡村基础设施条件及配套服务水平,营造生态、宜居宜业宜游的乡村环境,很好地契合了全域旅游的发展要求,为全域旅游的实现发挥了一定作用。
二、河南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产品单一,缺乏特色
河南省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但乡村旅游产品单一,大多集中在种植、采摘或收获农产品、农家乐、游览观光农村景观等项目上,很难突出乡村旅游的“乡村性”和每个乡村当地的民族特色、乡村文化和乡土民俗等,浓浓的乡情或乡愁很容易被淹没。同时,旅游项目很容易被复制或模仿,旅游产品雷同现象尤为普遍,亟需深入挖掘乡村旅游的特色,跳出传统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避免千村一面的局面,真正体现“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二)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可进入性差
乡村淳朴的民风、独特的自然风光及慢节奏的生活节奏,吸引着当下都市人群走进乡村,以一颗放松的心态去体验返璞归真的生活状态。但乡村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如公共交通系统不完备,可进入性差;住宿、餐饮和娱乐方面安全与卫生状况不容乐观,大多仍停留在家庭服务的水平上,很难吸引高端消费人群到乡村进行旅游体验。作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旅游基础设施的不完善极大地影响着乡村旅游的接待能力和乡村旅游目的的形象。
(三)旅游专业人才缺乏,经营管理不够规范
河南乡村旅游以农业和农村为基础,从业和经营管理人员主要为农户,大多采用传统的经营管理理念,缺乏现代化的管理理念、科学合理的经营方式以及专业化、高素质的综合服务能力去满足顾客的需求。同时,在“互联网+”和“旅游+”的时代背景下,乡村旅游的个体农户缺乏宣传营销意识,对外宣传较少。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河南乡村旅游的发展。
(四)旅游经营规模小,旅游产业链短
河南乡村旅游大部分地区缺少整体规划,大多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经营,规模小,较为分散,、与周围景点缺乏有机联系,这极大拉低了乡村旅游的层次。同时,乡村旅游是一个融合度极高的产业,它不仅涉及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更涉及第一产业的农、林、牧、副、渔,第二产业的加工业(农产品的加工和农村特色手工艺品的加工),第三产业的交通运输、服务等。然而,乡村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度并不高,旅游产业链短,需要延伸旅游产业链,提高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度。
二、全域旅游背景下河南乡村旅游发展对策
(一)更新乡村旅游开发理念,丰富乡村旅游产品
全域旅游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它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为指引,打破地域界限和行政分割,注意发挥旅游产业的核心优势,培育区域旅游的增长极。全域旅游要求创新旅游管理体制和机制,将河南乡村旅游与其他旅游形式相融合,规划、整合和合理利用区域旅游资源,丰富河南乡村旅游产品。
基于“创新”的发展理念,河南乡村旅游的发展要突破传统乡村旅游模式,创新乡村旅游形式,适时引入文化创意,因地制宜的发展民宿旅游,从而更好留住游客,让游客深入体验乡村旅游的乡土性和原真性。比如,开展农耕生活体验项目,让游客亲身经历小麦的播种、管理和收割,果蔬的种植和采摘的过程。
基于“协调”的发展理念,河南乡村旅游要逐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高乡村旅游服务质量,促进乡村旅游软硬件的协调;要不断培育乡村旅游地域特色,实现景区内外的协调。比如,按照宜居、宜业、宜游的标准,推进农村的厕所革命,营造干净、舒适的卫生环境。
基于“绿色”的发展理念,河南乡村旅游发展应注重保护农业和农村的生态环境,积极开发绿色、有机、无污染的乡村美食,在游客体验种植、采摘食材乐趣的同时可以品尝到农家菜的别样味道。同时,以自然、优美、干净、清新的乡村环境为依托,积极开展养生康疗乡村旅游项目。
基于“开放”的发展理念,河南乡村旅游要打造大旅游的格局,实现乡村旅游区域化协调发展。基于“共享”的发展理念,河南乡村旅游要充分调动村民参与的积极性,实施乡村旅游发展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成果全民共享,全民共同⒂胂绱迓糜蔚娜过程。
(二)转变经营机制,完善乡村旅游产业链
在全域旅游的视角下,河南乡村旅游要融合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延伸和拓宽乡村旅游产业链。比如,跟第一产业农业深度融合,打造乡村旅游新业态(农业劳动方式体验项目、农田风景游览观光项目、农产品采摘项目等);跟第二产业加工制造业深度融合,打造乡村美食特色旅游纪念品、乡土风情手工艺品;跟第三产业交通运输、信息、金融、服务等相融合,以科技作为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动力和支撑,以信息推动乡村旅游智慧化旅游服务,以交通运输拉长乡村旅游产业链。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依托美丽乡村、城乡一体化,河南乡村旅游全域化发展要优化道路交通线路,完善进入乡村旅游景区的道路交通标牌体系,提高河南乡村旅游的通达性;注重积极推进乡村的生态创建,实现乡村旅游环境优美、乡土味浓郁;改善乡村街道的硬化、绿化和美化工作;改造农村水电、网络等设施,切实提高农村饮用水的质量;加强乡村厕所、餐厅、购物、娱乐等方面的配套设施建设。
借助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推进河南乡村旅游智能化。积极推进乡村旅游游客服务中心、建设公共信息共享及服务平台,引导乡村旅游实现“乡村旅游+信息化”模式,让游客在乡村也能体验到旅游生活的便捷。
(四)加大人才培养,完善用人机制
乡村旅游由于本身的季节性和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很难吸引高层次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因此,乡村旅游的管理者和从业人员管理理念和服务水平相对较低,亟需加大对乡村旅游相关人员的培训力度。此外,可通过外部引进+内部培养的模式,打造河南乡村旅游高素质管理和服务团队。
春节回到依兰县老家,笔者几天来跟很多从小一起长大的发小觥筹交错,一个强烈的感受如同畅饮的白酒:历经十余年的社会变迁,外出务工闯荡的乡土青年们有了更多的新观念、新思路、新视野。
一股变革向上重塑乡村文明的动力一直在积蓄,外出闯荡的农村青年,正是一个个照亮新乡村文明的火种。
20年前,30多岁的老王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种地,夏收小麦秋收玉米,面朝黄土背朝天。冬天打粉芡,几家村民合伙搞个作坊,把红薯经过打芡、沉淀、晾晒等一系列工序后做成粉条卖。春天闲暇的时间,他就和村里的几个老伙计一起,拉着排子车在周边的镇村走街串乡卖“十香菜”。这种菜是把萝卜、芥菜等用盐腌渍后涂上“糖色”后切拌的。出去半个月,能挣两百多块钱。
“那时候,除了卖粮食,打粉芡、卖十香菜是咱村年轻人的主业,起早贪黑,风餐露宿,挣得也不多。”老王说,“年轻时没什么想法,老婆孩子热炕头就够啦。”
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中青年们的生活圈开始急速扩展,眼界跳出“金箍棒划的圈”,不断接触并熟悉曾经对他们完全陌生的城市文明。日渐频繁的社会流动给村里的青年们带来了潜移默化且不可估量的面貌变迁。
在农村,勤劳致富的朴素观念从未改变,但如今的年轻人的所思所想却早已不同于上一代年轻人。
他们经常通过微信或QQ联系,在“村民”群里分享自己所在城市的所见所闻,提供招工信息;他们更爱看新闻而不是电视剧,每个人的智能手机里都装了几个新闻类APP;他们关心国家政策,两会、扶贫、双创等等,他们都能说出个道道来。
他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视子女教育。34岁的小李说,他初中毕业后就不想上学了,家里人也没太所谓,觉得读书不如早点回家干活。“我这几年去过天津、江苏、广东,学历高的工人的基本工资比我高很多,他们学新技术也比我快,真后悔当初没有多读书。”
如今,受过专科、本科和硕士等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已经不胜枚举,他们成为了教育改变命运的榜样。小李说:“我两个孩子现在送到私立学校读书,学费确实高点。但是,只要他们能把书读好,砸锅卖铁我也愿意。”
“我们眷恋乡村,因为我们在这里长大,一草一木都有记忆。”小刘是从依兰县走出来的大学生,毕业后在河北石家庄的一家银行工作。“村里的年轻人都在努力让家乡变得更好,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不论大伙是在务农、在打工,还是在大城市里工作,我们的根在这里。”
不仅如此,今年以来,依兰县一直将建设美丽乡村工作作为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老哈同公路在依兰县宏克力境内绵延约50公里,由于修建时间长且一直没有修缮,每天过往的重型货车导致路面严重受损,让其他车辆和沿线百姓叫苦不迭。
“镇里现在把这条道修好了,原来的路是大坑连小坑,躲都躲不过去,开小车去宏克力得四五十分钟。现在好了,路面平坦了不说,去宏克力也比原来缩短一半的时间。”张洪军是大洼丹村的普通村民,为了方便日常农耕生产,早些年买了辆拖拉机,由于道路不好走,所以一提起开车外出就会产生厌烦情绪。自从依兰县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以来,这条路的维修就提上了日程,如今开上拖拉机奔驰在平坦畅通的新路上,张别提多高兴了。
除了大洼丹村,这条路的修缮也使沿线三义、小洼丹、宏克力等村镇居民获益。宏克力村民张宝利兴奋地说:“老哈同公路坑坑包包,现在镇政府用一周时间就把路修好了,我们来回出行方便多了。”
去冬今春的雾霾天气至今让人记忆犹新,挥之不去的无奈阴影,让人对生态环境有了无尽的期盼。
郑州市民李女士现在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打开手机,查看天气通,看看PM2.5的数值是多少,偶尔看见一次良好,便欣喜若狂。她说,更多的时候,看到的是中度污染或轻微污染,甚至有时候还是重度污染。霎时,她的心情会低落到极点。
5月2日,从河南省林业厅传来的一则消息,让中原初夏的绿意更浓了一些,国家绿化至高荣誉“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在河南“花开三朵”,新乡、安阳、南阳携手戴上了这顶象征绿色、生态、宜居的国家级桂冠。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新乡、安阳、南阳今年能在众多的城市中脱颖而出,其创建经验和成效也是各具特色,自成体系。
新乡的当选,重点是打了一手“绿色生态名片”的好牌。
作为城乡绿化一体化标杆,她在全国前十名荣获“国家森林城市”;位于新乡的凤凰山森林公园,是河南省为数不多的“全国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她还是“国家园林城市”、“中国最佳生态宜居城市”……
说起来这些名片,老市民张培风说,这可不是一日成就的。从2006年至今,新乡市已连续八年在春节后上班第一天召开林业工作会议。
每年“节后会”首先安排林业工作,这并不是走形式。新乡市委书记李庆贵说,林业生态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要在完善提升、提高品位、加强管理等方面取得突破,只有务实重干,持之以恒。
建设生态文明,唱响绿色主旋律,多年来,新乡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林业生态建设工作,坚持把生态绿化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现代化建设和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以来,新乡已投入资金15亿元,在牧野大地孜孜不倦地描绘绿色画卷。
透过一组数据可以看出,全国“绿模城”新乡的答卷的确傲人:全市有林地面积205.26万亩,森林覆盖率20.92%,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已达41.27%,绿地率38.38%,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05平方米。
这当中,最令新乡人民感到自豪的是,绿色生态迸发的勃勃生机,也点燃了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新乡正在构筑“中原粮仓”的绿色屏障。
在山区,强力推进的太行山绿化工程使全市水土流失面积逐年减小。以凤凰山森林公园建设为例,当地通过采取“打一个眼、放一个炮、炸一个坑、填一坑土、栽一棵树、浇一担水”的方法,完成植树2610万株,使昔日废旧矿山摇身一变成为集生态、旅游、休闲、观光、科普为一体的城市后花园。
在平原,大力实施的廊道绿化工程和农田林网建设,使境内省级以上廊道全部完成绿化,建设林网539.02万亩,农田林网控制率达96%,基本实现了“田成方、路成网、林成行”,构筑起网、带、点、片相结合的农田综合防护林体系。
绿色成阴,天更蓝,水更清,这就是今日新乡。新乡市现有林业资源每年吸收固定二氧化碳量316万吨,相当于吸收全市工业用煤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4;新乡市2012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88.5%,为323天。森林面积逐年增加,每年减少土壤流失总量达480万吨,年涵养水源总量已达2.49亿立方米,相当于两个大型水库的蓄水量。
相对于新乡,古都安阳的取胜则是绘就了一幅绝美的生态画卷。
安阳当选“全国绿化模范城”的消息传来,市民拍手相贺:今天,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的桂冠戴在我们头上,透射的是一种凝重的美、一种流动的美,更是一种张扬的美。透过这种美,我们感受到的是安阳人民建设生态文明的决心,看到的是安阳市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美画卷。
安阳历来重视绿化、爱树护绿。历届市委、市政府都把造林绿化工作当作一场绿色接力,不断加强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和国土绿化。特别是2008年以来,连续启动了太行山绿化、防沙治沙、生态廊道、城郊森林公园建设、两岭绿化等一系列重点林业工程,全市环境质量日益改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安阳市郊区山区森林覆盖率、丘陵森林覆盖率大幅度提升,平原森林覆盖率26.6%,通道绿化率95.4%,乡镇所在地和村屯绿化覆盖率分别达33.55%和33.26%;城市绿地总面积2719.8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0.9%,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4平方米。“全国太行山绿化先进单位”、“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森林防火先进单位”等殊荣先后花落安阳。
绿色是城市的生命。围绕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的目标,安阳市既抓中心城市绿化又抓城镇绿化,既抓山区绿化又抓平原绿化,初步形成了城市森林化、城区园林化、通道林荫化、农田林网化、乡村片林化的城乡绿化一体化新格局。绿色像一条翡翠玉带环绕在城乡之中,将巍峨苍翠的高山、广袤无垠的田野、错落有致的园林、别具一格的居民小区连成一体。
城市绿了,生态好了,环境优了,人们乐了。但是,安阳并没有因成绩而停下造林绿化的脚步。今年,安阳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大力植树造林,大干三年,努力实现“城市绿化高水平、农村绿化大提升”的奋斗目标,并着手制定安阳市城乡绿化三年大提升规划,为共建绿色安阳描绘更加宏伟的蓝图。
正如安阳市委副书记、市长马林青所说:“成功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对于安阳来说,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它吹响了安阳城乡绿化大提升的号角,未来的安阳将会天更蓝、树更绿、人民生活更美好!”
南阳本就是一块生态圣地,今年又增添了一个耀眼的新头衔――“全国绿化模范城市”,这让南阳人民更加自豪和幸福。
翻开地图,青山环抱的南阳地域面积全省最大,有林地1276万亩全省最多,森林覆盖率达3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近12个百分点。
丰茂的森林为南阳孕育出国家和省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14个,内乡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人与自然生物圈保护区”……
在南阳市委、市政府眼里,南阳举足轻重的生态地位,是荣耀,更是一份绿色的责任。为此,勇于担当的南阳市历届领导始终把造林绿化作为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不放松。
2008年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以来,南阳市委、市政府树立起“把政绩融在清水里、把丰碑铸在青山上”的政绩观,高标准编制出《南阳市林业生态建设规划》《南阳市绿化模范城市建设规划》《南阳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等,并将创建工作纳入政府目标管理。
尤其是南阳实施的“五大工程”,被人喻为生态建设的“绿色密码”:
城市绿化工程,倾力打造生态宜居南阳。发挥一条大河穿城而过的优势,大力实施门户绿化、白河湿地公园绿化、道路绿化、公园游园绿化等绿化提升行动,营造出沿白河长30余公里的“城市绿肺”,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9%,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02平方米。
城郊森林建设工程,营建城市生态屏障。采取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相配合、绿化与美化相结合、城区与郊区相衔接,重点围绕环城高速、南水北调中线干渠、白河沿线、西二十里岗片林等,加强环城防护林、通道绿化、森林公园建设,形成环、带、片、点相结合的城郊森林景观。
平原绿化工程,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进程。突出农田示范区林网建设,不断提高平原绿化水平。近几年,共补植完善农田林网265万亩,新建199.3万亩,全市农田林网控制率达85%以上,平原农区呈现一派林网密织、片林棋布、林茂粮丰的绿色家园新景象。
村镇绿化工程,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加强围村林营造、街道绿化、庭院绿化、休闲公益林建设及村容村貌综合整治等,全市乡镇政府所在地绿化覆盖率达33.1%,村屯绿化覆盖率42.2%,农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乡村园林;景观设计;自然;发展
1 乡村园林景观的意义
我国的风景园林一直都是重视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做巧妙结合的.即便是在设计城市的时候,也要先考虑因其地形和自然环境而建,并在城中巧妙地建设园林,使城市与自然能够和谐相处。但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现代的城市规模庞大而且远离自然,想通过在城市中建造一些仿自然的园林景观来实现人和自然的接触和融合:①空间上难以满足人们的要求;②也难以实现想要塑造的自然。这样设计出的园林景观对于人们接触并融合于自然的要求,如同隔靴搔痒。而,如果我们将目光范围扩大,就会发现城市之外的乡村园林景观正能够很好的满足这些要求,乡村园林景观是几千年来农业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与自然环境不断的相互影响形成的,既反映了人的许多特性,同时也受到了自然环境的很大影响。是人和自然相互影响过程中达到的一种平和。它既能表现出自然的勃勃生机也能体现出人性的自由活泼,具有一种和谐的美感。乡村园林景观中虽然也有很多人文活动痕迹。但仍然可以用未加雕琢来形容它的自然部分.因为乡村园林景观中的人文并未对其自然部分做过多的刻意的修饰,它的诸多痕迹,耕作、植被、地貌、文化都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平衡的和谐的乡村自然。我们可以从乡村和城市道路的不同中发现这种差异,这对于现代的景观园林规划和设计十分重要。对于风景园林的规划和设计.既不必刻意的去修饰雕琢,加上过多的人工痕迹;也不必有意的将原来的痕迹全部抹去然后再去人工塑造一个“纯自然”出来乡村园林景观的这种自然,既为风景规划提供了极富特色的资源,也给园林设计师们带来了很大启发.为现代园林的设计提供了新思路。
2 乡村园林景观的要素
园林是指以自然山水为主题思想,以花木、水石、建筑等物质为表现手段,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出视觉无限的、具有高度自然精神境界的环境(摘自张家骥先生在《中国造园论》一书中汇总专家学者对“园林”的理解和定义)。由此,乡村园林景观是指城市人类聚居地区以外的广大的人类聚居地,以自然水石、地貌、花木及建筑等要素为表现手段,创造出具有乡村自然美境的园林景观空间,其要素包括如下几点:
(1)地形地貌:它是形成乡村地域景观的基本要素之一,任何景观的律动和美学特征都受地形地貌的直接影响。
(2)水体:水资源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备条件以及农业发展的命脉,同时具有丰富观赏价值,是乡村园林景观风貌构成中最为生动和具有活力的要素。例如,河流、湖泊、沼泽以及小溪等。
(3)动植物:植物的生长受到土壤、水、光、风以及温度等自然条件的影响,随着季节的不同和生长环境变化而不断变化。植物的形状、色彩、质地以及叶丛的疏密等特征的变化,形成不同时期的自然景观。动物作为自然界的物种之一,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植物花木、果实与小鸟、蝴蝶等小动物是生态环境美感必不可少的补偿和协调。
(4)建筑物:建筑物具有空间构成与引导空间构成的作用。它既能引导视线、影响小气候,又能影响周围景观的功能结构。乡村建筑是有别于城市建筑,它处于稳定的乡村地区,形成于不同历史时代,具有乡村地区独特的历史文化特色。
(5)构筑物:乡村园林中的构筑物主要指乡村道路、小径、堤坝、路灯、墙、步行桥以及座椅等设施。它们是构成景观的三维空间要素。这些要素与植物、建筑物等共同组成乡村景观空间,形成特殊的功能。
(6)铺装:是指自然或人工的硬质铺地材料,如瓷砖、石材、沙(卵)石、木材、砖、水泥以及沥青等,按照不同形式黏贴于室外空间的地面上,形成永久的地表,满足乡村景观色彩、纹理、质感等观赏效果的需要。
3 创新乡村园林景观设计理念,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
随着乡村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也随着恶化,为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应运而生。可持续的乡村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园林景观设计应遵循崇尚自然、力求人与自然的高度融合。加强乡村景观要素的运用,应以源于大自然的绿色空间为蓝本,对乡村景观进行补充与调整、整合与恢复。同样的乡村自然环境,不同的设计理念与需求,创作出千变万化的乡村园林画图。
3.1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乡村园林景观设计应体现以人为本。在总体规划中控制局部规划的乡村景观设计,各种服务性设施的配置都要从人的角度出发,满足乡村居民的生活与生产、心理与生理的需求。乡村居民是乡村的主体,他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活动决定着乡村的未来,乡村园林景观设计应考虑乡村的历史文化、思想观念、地方习俗等的不同需求。一个好的乡村园林景观设计应反映不同地域的历史、观念与习俗,处处为乡村居民着想,让乡村居民在亲近大自然的同时,享受园林景观美景及受到文化气息的熏陶。
3.2 尊重自然,强化原有自然景观要素
好的乡村园林景观设计是乡村规划设计的核心。构筑结构简洁、主题鲜明、生态自然以及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乡村园林生态景观,也是乡村园林设计应遵循的规律。随着乡村建设飞跃发展,园林景观设计同其他绿地一样也要遵循统一、协调、均衡、尺度与比例以及节奏与韵律的原则。乡村园林景观设计一定要以服务乡村居民为目的,打造一个可观、宜居、适用的乡村环境空间。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景用结合,充分合理地利用乡村园林景观要素,节约造景成本;尊重并强化原有自然景观要素,彰显乡村园林景观本土特色与个性。
3.3 注重乡村的历史与现实结合
乡村中那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场所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古树、习俗与传说、革命遗址等,这些场所为乡村园林景观个性化建设奠定了基础,将有效提升乡村园林景观艺术性与文化底蕴。乡村中有意义的建筑形式、文化习俗、空间尺度、色彩以及生活方式等恰恰与隐藏在乡村居民心中的行为方式、地域文化认同、社会价值相吻合。因此,能引起乡村居民的共鸣,唤起对过去的回忆,产生文化认同感。所以,在乡村园林景观设计中要尊重、继承和保护历史,激发和升化乡村文明与精神面貌,推动乡村精神文明向前发展。
创意农业是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为目标,构建农村创意生活的一种生产和生活方式。创意农业以知识产权为先导,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以农业企业为主体,以创意生产为核心,以美学经济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指引,以科技创新为手段,以质量效益为动力,以持续利用为目的,指导人们将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各环节连接成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在美学经济时代,与文化、艺术相结合的创意农产品将成为市民消费的“新宠”。
创意农业:顺应求美求新的时代潮流
赏天然美景,吃农家美味,沐自然风光,鉴民风民俗,享山野乐趣,创意农业顺应求美求新的时代潮流,在美学经济和乡土文化创意上做文章,走出了一条让农民增收、农村增美的特色发展道路。
玫瑰飘香,香草浪漫,从通州南瓜、房山磨盘柿、昌平苹果主题公园,到门头沟玫瑰园、大兴御瓜园,京郊世外桃园般的创意农业园成为市民生活的新体验。100多个红红火火的创意农业园,每年吸引500多万游客为魅力无穷的“农业创意”消费6亿余元。“十二五”期间,北京还会以科技来促进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循环农业、休闲农业、创意农业以及旅游农业等的技术创新与应用将拓宽农民增收途径。
古老的乡村正在创意农业的引领下发生着美丽的嬗变:白墙红瓦庭园美,绿树鲜花廊榭雅。乡间小镇或许缺少城市的华丽,但你会不由自主地被它古老、深沉、淳朴的气质所吸引。秋末冬初苹果变色的季节,可以和果农一道学习苹果“刻”字的艺术,体验作创意农民之乐;面对面地与大自然亲近,和朋友一起在农家乐里采摘、垂钓,悠闲地用镜头捕捉搬食的小蚂蚁、正在绽放的鲜花和掠过湖面的飞鸟……这些都远比网络里虚拟的“种菜”开心得多。创意农业改变中国,越来越多的农民尝到创意农业带来的甜头,发展创意农业产业成为农民的新追求。
体验田园乐趣――创意农村生活的别样风景
说起创意乡村,人们常常会想到英国的乡下。在英国,农业生产不仅仅是提供粮食,而是将享受田园农艺的乐趣、体验回归自然的幸福变成农业生活的主要内容。
感悟泉流波涌的天籁之音,享受田园山水的乐趣,摘果拔菜,用花香装扮多彩人生,参加别出心裁的农耕生态体验活动,欣赏垂柳依依、渔舟唱晚的水乡风光,体验乡土风情,是台湾农业生活的别样风景。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在杭州,一个个独具创意的农村新型居住小区正呈现在眼前,一幅幅美丽新乡村、幸福新家园的图画正在杭州大地上徐徐绘就。创意农业带来的生态之美、生活之美、环境之美正使杭州的城乡阡陌间呈现出新的变化。
苏州利用乡村的空气、山林、水源、养生文化遗迹、养生民俗等资源,打造北部长江沿岸“江海文化与乡村观光”、西部环太湖“绿色度假与文化休闲”、中部湖泊芦荡“美食体验与生态休闲”、南部江南水乡“古镇观光与文化体验”四大乡村旅游聚集区,凸显“乡村观光+生态休闲+文化体验=绿色度假”的乡村旅游精髓。
在南京,绚丽多姿又质朴传神的乡土艺术农民画在冶山镇六合农民画艺术中心展出。一个小镇立足于乡土传统文化,不断创新发展,引来了人们赞叹的目光。
创意:构建生活美学的沃土
在当前社会巨大的生存压力下,创意农业生活方式让人们趋之若鹜,到乡村生活已经成为一种潮流、一种令人羡慕的时尚。返璞归真、崇尚自然、体验美食,创意农业让健康文明、快乐充实的生活方式更多地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在美学经济的熏陶下,人们更注重陶冶情操,追求精神、情感、心灵上的美学享受。读史前神话,听清泉鸣唱,品民俗文化,登高山祈福,尝桃花盛宴,创意农业已经不仅是一种生产方式,同时也是一种更低碳、更创意、更时尚、更潮流的生活方式。建设美丽乡村,发展生态经济和创意乡村旅游体验产业,正是顺应了现代旅游业发展的这一趋势。
美学经济孕育快乐产业
美学经济是指以审美愉悦和创意为核心,以生态文明为导向,以消费体验和消费时尚为表现形式,以满足消费者强烈的审美情感需求为目的,通过创意密集、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创造高利润和高附加值产业的体验经济。
创意农业美学经济是在农产品生产、加工与营销的过程中,以创意生产和审美愉悦为核心 ,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为目标,达到 “六美 ”(即美色、美形、美味、美质、美感、美景)的目的,满足消费者的情感需求、审美需求和表达需求,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增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型体验经济。
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模式,创意农业美学经济时代的消费呈现出情感和个性需求上升、消费者的自主参与和文化环保等意识增强的特点。创意农产品生产拓展了农业发展的新空间,为农业的审美研究提出了全新的课题。农业美学使人获得了审美享受和情感升华,从而进入到欢快喜悦的状态。比如在观光农业园中,从春季的繁花绿叶到秋季的层林尽染,消费者在宁静和悠然自得的田园牧歌式的氛围中,亲手种植营养健康的绿色蔬菜,制作新鲜干净的味美佳肴,享受清新的空气、宁静的环境、优美的风光和纯朴的民风,一切烦忧和压力都会随之烟消云散。
创意农业作为对人们具有吸引力的审美对象,具有审美价值高、体验功能多和趣味性强等特点,注重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力求使经济、生态、社会三者的效益在和谐的基础上达到最大化。创意农业美学经济用生态学、美学和经济学理论来指导农业生产,通过合理规划布局,使农业生态系统进入良性循环,具备生产、加工、销售、疗养、旅游娱乐、审美体验等多种综合功能,在人类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随着社会的发展,消费者崇尚自然、贴近自然的本性愈发显现,审美体验将成为都市人未来生活的主流。创意农业生产重视消费者的审美感官需求,以个性化服务为出发点,广泛采用有创意、有个性的“体验 ”模式,增加互动参与性,最大程度地满足消费者更加个性化、人性化、绿色化的需求。创意农业美学经济是农业生产与美学经济的有机结合,正在逐渐成为现代农业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美学经济时代的创意农产品成为消费“新宠”
农业生产是一项培育生命、传播美学的事业。美学经济正在改变着传统的种植模式和销售模式,改变着传统意义上农民的生活方式。
美学经济的兴起,迎合了娱乐时代的公众心理。美学经济时代的创意农产品,使用优质的种子,具有独特的欣赏价值,再辅以艺术包装,使其附加值不断增加。美学农业使农产品从“为胃服务”的阶段转向“为舌尖服务”:美味、美艳、美形的各类农产品给人们带来全方位的享受,也为农民增开了财路。美学农业引导人们崇尚绿色生活、亲近大自然、回归大自然,提升人民群众的艺术欣赏水平,创造文明、绿色、和谐的生活新风尚。
在被称为“中国蔬菜之乡”的寿光,农耕文化源远流长。空中深液流栽培、滚筒栽培、立柱栽培、飞碟式栽培、树式栽培以及雾培、水培等几十种当今国内外先进的高科技蔬菜栽培模式尤如一道道蔬菜美学盛宴,诠释了蔬菜文化的内涵。 特别是管道栽培和立柱栽培,不仅节省了大量的土地资源,还可以广泛运用于广场、餐饮、办公、学习以及室内装饰等多种领域,让人们充分感受到美学农业的魅力。
创意农业美学经济坚持以人为本,以人身、心的双重幸福为目标,使人的思想道德、审美情趣、情感意志和个性才能等多个方面得到充分发展,顺应农民求知、求乐、求富、求美的愿望,最终达到创意生产、创意生活、创意生态的有机结合,让农民富裕起来、快乐起来。
创意农业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自2011年8月出台《山东省国民休闲发展纲要》后,山东省推出了好客山东休闲汇,并将其提升为全社会联手打造的节事品牌,文化、体育、商务、农业、林业、水利、教育、卫生、旅游等32个部门推出了系列休闲专题活动,各地也纷纷推出采摘、垂钓、观光、农事体验、泡温泉等各类休闲度假项目,使山东成为游客度假的佳选。一个个独具匠心的创意奉献出绿色餐饮、生态观光、旅游度假等越来越多的精品主题,创意农业吸引大批游客走进乡村,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近年来,我国高收入、高消费人群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并形成了一个以富裕阶层为主、规模可观的农产品高消费群体,他们要求农产品味道更好、外观更美、安全更有保证,同时还能体现消费者的地位和身份。《创意农业学》(2009年)的研究表明,我国高端农产品稀缺,市场亟待开发,应当按照优质农产品的标准,组织生产和加工以特取胜的创意农产品,瞄准高消费群体,打造中国创意农产品高端品牌,抢占高端特色农产品市场,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使其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法宝”。
在美学经济理论的指导下,进一步挖掘种植业内部的增收潜力,提高创意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增值的比重,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提升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和集约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