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其研究对象主要是在于活动开展过程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心理状态和变化情况。文章主要分析了当代教育心理学在高校教育中的问题以及发展前景。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高校教育;发展前景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其研究对象主要是在于活动开展过程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心理状态和变化情况,从而得出一定的教育双方的心理活动、教学开展的规律以及教育的发展趋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环境是教学场景,主要关注得是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心理和被教育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教育学和心理学交叉的关键在于将心理学相关的理论运用到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从而实现教学活动中教育双方的心理健康。
一、当代教育心理学在高校教育中的问题
1、内容体系缺乏系统性。
我国当代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的内容不仅仅涉及到学习心理,还对品德心理、教学心理、教师心理和心理健康等领域涉猎甚广。但对这些领域在先后顺序、轻重缓急上必须要有一个排序,这样才能做到调理明晰。但是在当前我国教育心理学的现状中,有的重视学习心理,有的重视品德心理,有的重视心理健康,并没有达到统一。这说明,当前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冗杂、体系不清晰。导致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庞杂的原因主要是:首先,没有明确、官方、主流的理论指导。其次,研究课题没有限定、主题花样繁杂。最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背景和方法的变化性较大,难以掌控。
2、研究方法缺乏创新性。
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上述要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强调实证主义,注重自然科学的客观性,采用大量的实证量化分析,利用一系列的数据来说明教育双方在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另一种是强调现象主义。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并不能用自然现象的观测方法,采用大量的非自然的定性方法来说明教育双方在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在整个教育心理学发展的过程中大致上只出现了这两种教育方法。
3、理论与实际联系缺失。
在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中,没有做到理论和实际的有效结合,主要表现为:首先,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无法接轨。教育心理研究者的成果跨度是从理论到理论,并没有实践的经验成果作为理论的有效支持;另一方面,高校教育工作者是关注到日常的实践,却没有将教育心理学作为教学的理论指导。其次,教育心理学并没有在教育改革中但有一定地位。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忽视了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它除了得出一定的教育双方的心理活动、教学开展的规律外,还会对教育体制造成重大影响。最后,学科应用领域不光。目前,教育心理学还仅仅应用于高校中的教学活动和教育双方,制约了教育心理学的应用性。
二、当代教育心理学在高校教育中的发展前景
1、研究设计质量要求不断提高。
随着教育手段的不断发展与创新,大量高科技统计分析方法被应用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中,这虽然为研究开展提供了便利,但是也造成了为研究沦为数字化和科技化的附属品。这种现象虽然源于研究工作者对于统计精确度的严格要求以及数据量的本身限制,但是想要站在该领域的尖端,不仅仅要对方法、技能进行高科技创新,更关键的是要提高研究的质量。
2、科学研究方法不断创新。
首先,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双管齐下。定量研究保证了研究的客观性和精确度,但教育心理现象不同于自然现象不能仅仅使用定量研究。定性研究方法注重的是观察性和体验性,并能够深入发掘某种现象背后的客观规律。定性研究虽然能够进行思维的发散,但是过高的主观性会对研究结果造成影响。因此,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双管齐下才是进行心理学现象研究的正确方法。其次,使用高科技的研究手段作为辅助。传统的研究方法不能摒弃,但也要迎合是代变化采用高科技手段,能够大大提高数据处理的速度和精确度,也为定性研究提供了许多新的支持。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随着现代教育心理学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其在现代教育实践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人们往往仅仅关注到了理论研究取得的重大突破,而忽略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但,也就出现了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的脱轨现象。理论研究者们需要意识到过往的研究大多是站在格式化的情景下开展了,无视了社会现实。因此教育心理学研究应更尊重当下的社会现实,以教学现场为背景,在实际教学中发现教育双发的心理动态的变化以及背后的规律机制,走出理论研究的禁锢,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4、学科体系具有地方特色。
首先,了解国内外研究的差异。不能将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成果生搬硬套,这是不符合我国国情的,而是要在分析和比较中国人的心理的基础上,学习和借鉴国外研究的成果。其次,保证研究对象的典型性。认真了解研究对象的心理特征和性格特,面向社会进行研究对象的招募。此外,也要保留我国教育心理学在发展过历程中的精华,极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领域。最后,打造一支分工明确、特色显著、跨文化的科研团队。由于我国地广人多,不同区域的研究对象有着不同的特征,我开展大范围的研究需要多方位的人才的支持,只有协同共进的通力合作,才能保证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研究对象有着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心理学体系。当代教育心理学在高校教育中主要存在内容体系缺乏系统性、研究方法缺乏创新性、理论与实际联系缺失的问题。因此,我们要采取提高研究设计的质量要求、创新科学研究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构建地方特色的学科体系等手段保证教育心理学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春兴.从思想演变看教育心理学发展宜采的取向[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5(1)
[2]程刚,曾捷英.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与展望[J].心理科学,2015(4)
[3]王力娟,张大均.当代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多元取向及发展趋势[J].中国教育学刊,2007(2)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多元取向;发展趋势
一、当代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多元取向
1.建构主义取向
从某个角度分析,在教育心理学中建构主义已经发展成为最具代表性的一个产物,并且为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带来了变化,在诸多刊物中建构主义这一内容均得到体现,比如《英国教育心理学杂志》《教育研究回顾》等。从理论上分析,虽然建构主义并不是一个比较单一的理论,但是其内容多以强调解决问题、强调合作学习等,所以说建构主义对教育心理学的影响是比较全面的,尤其是在教学设计、课程设计、培训中具有代表性,当然,这种模式会一直持续下去,逐渐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点。
2.后现代主义取向
后现代主义同样是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哲学思潮,其代表人物包括伽达默尔、德里达等,从后现代主义的诸多作品中可以了解到主张多元化,对还原论有所反对,且后现代主义提倡方法的多元化,对教育心理学而言具有推动性。其中在后现代主义中教育心理学的主要表现是在后现代主义思维的影响中涌现出一大批全新的研究领域以及研究性话题,比如,跨文化研究、个体差异、网络教学等。
3.认知主义取向
在20世纪末认知心理学诞生,且在心理学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逐渐演变为一支非常重要的流派。毋庸置疑,认知主义在心理学中的作用十分明显,不仅可以为心理学提供连贯的观念,还能推动心理学的创新发展。其中在认知主义取向中,教育心理学中的学习迁移、先前知识作用、分散联系、储备知识等成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当然,根据相关文献得知,在近几年认知主义理论的影响下,内隐学习、认知神经科学、社会认知理论、动机研究已经成为认知主义理论中不可或缺的组成元素。
4.人本主义取向
从某个角度分析,在心理学中人本主义被称为第三势力,而且在近几十年的发展中由国外诸多研究家提出了众多理论模型,最具代表性的便是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罗杰斯的个体中心理论,无论哪一种理论,均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教育发展中离不开方法论、跨文化理论,还需要从多维度以及多途径角度分析,所以,无论从宏观还是微观角度分析,均可以清楚了解到人本主义当前已经发展成为极端机械主义的矫正器,尤其在某一个特殊情况下,人本主义往往以人道主义在整个研究中得到复苏。
5.行为主义取向
在20世纪中期行为主义取向以全新的研究取向出现在人们身边,其中与行为主义取向相关的包括个别化教育系统、不间断的持续默读。从整个发展趋势分析,现阶段受到应激影响的行为主义已经不存在,这种情况导致心理学家受到批判,甚至导致心理学湮没在社会中。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行为主义演变得比较温和,而且将各个流派的内容进行了融合,虽然缺乏绝对话语权,但是却出现一种比较奇怪的现象,即行为主义教学方法仍旧属于主流教学方法。
二、新形势下当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总而言之,教育心理学是传播心理规律的一种科学,是以心理学理论与实践作为发展基础的,自教育心理学出现以来受到诸多思维的影响,无论是哪一种取向,所形成的现实性、客观性等,均能够推动教育心理学的创新发展。在当前的发展模式下,教育心理学会呈现出以下几种形式:
1.实现理论观念的融合
从当前的发展趋势分析,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会导致人们过分追求多元化,几千年前的理论流程不能再重演,而且能够实现多种理论观念的融合,这些理论的多元化融合能够推动教育心理学的创新发展与进步。
2.实现研究情景的生态化
在当前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创新发展下,教育心理学的社会价值期望逐渐增加,虽然从全局出发教育心理学理论已经比较完美,但是仍旧存在非常多的缺陷,这种情况下大多数研究者也明显感受到与社会现实有所脱轨,所以在这种发展背景下,需要尽可能地在自然环境中创设非参与式研究情景,从根本上探究现实教育教学中的心理行为机制,如此才能促使教育心理学贴合教学实践。
3.研究视角呈现多样化
根据相关文献得知,在近几年我国教育心理学的不断发展下,大多数现代教育心理学家会利用后现代主义思维实现对传统理论体系的构建,能够从崭新的视角出发,实现对教育心理学的审视。此外,教育心理学在研究视角上所存在的各种固执、偏执等需要从多个角度出发,从多个因素以及多维空间进行研究。
4.研究方法具备综合化
在当前的研究中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在科学心理学创建的时候仅仅认为加强实证才能推动心理学的发展,与性质类似,所以教育心理学也不例外,在整个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中,其研究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其中所涉及的方法包括了叙事式、阐述式、客观式等,因为方法不同,所以在统一研究中的应用也不同,但是也只有保证研究方法的综合性,才能真正推动教育心理学的创新发展与可持续进步。综上所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取向以及发展趋势往往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为了进一步实现对教育心理学的分析,本文主要对其研究取向以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并期望能够推动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王力娟,张大均.当代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多元取向及发展趋势[J].中国教育学刊,2007(2):11-14.
[2]葛鲁嘉.心理学演进的当代思想潮流[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63-70.
[3]张礼娟,宋明玲.社区心理学的发展对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挑战[J].学理论,2012(35):67-68.
[4]李志专.教育心理学在我国发展的新趋势[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19):12-13.
论文摘要:随着国内高职院校的示范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推进,教育心理学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得到重视。作为教育学和心理学结合与延伸的一门学科,教育心理学如何发挥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是本文探讨的重点。本文从教育心理学研究体系的完善,教育心理学理论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以及教育心理学与具体学科的结合来阐述在当前的教育改革中教育心理学如何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自诞生以来,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汲取教育学、心理学及各个领域的最新成果;同时,也为教育学和心理学等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教育心理学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上发展,并将其理论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去,这是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动力也是其存在并飞快发展的重要原因。教育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同时也是应用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始终与其在教育中的实践过程密不可分。高职教育教学中课堂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授课效果均无形当中受到教育心理学的影响,教师在授课中对教育心理学理论的运用程度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反过来,在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及真是教育环境的经验积累又促进了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完善和更新。笔者认为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发挥教育心理学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一、拓宽教育心理学研究体系,为高职教育教学提供直观指导
教育心理学是在教学与和心理学结合并逐渐走向独立的一个分支学科,它来源于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发现与经验积累,而形成其对教育教学有巨大实际指导作用的教育心理学理论。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为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学生;教学环境;以及受教和施教双方的心理现象等,每一个研究对象都会对教育教学过程和效果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高职院校中,教育特色即为教育的专业性和方向性较为明显,如何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成果在高职院校的专业性教育中作用最大化,这成为高职院校心理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将教育心理学理论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不仅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的基本心理规律,更要有针对性的在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将其问题和教学特点结合起来建立符合高职院校特点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因此,拓宽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体系,让教育心理学成果在不同院校中发挥其特色的引领作用,为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理论问题提供科学的依据,努力构建起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和理论框架。
二、以理论指导实践,深化教育的改革和完善
(一)以理论指导实践,着眼于高职教育实训课程
现代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是通过有组织、有目的的学校教育将学生培养成品学兼优、专业性突出的社会成员和用人单位的合格员工,因此学校的教育活动以及教师的教学水平管理等都需要应用教育心理学对认知、能力和人格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来使其符合学生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最终使教育实践取得如下成效。
众所周知,高职教育的特点是专业性和方向性,实训课程在高职教学中占有巨大的比例,根绝国家教育部相关文件规定,高职院校的专业实训课程占到总的教学任务的30%-50%。试训教学既是专业性教育的特色和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素质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实施部分。由此可见,实训课称的开展和质量对于高职院校培养合格的专业型人才起着决定性作用,
实训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把探究学习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摆到突出位置,强调培养学生的自我体现学习和实践能力。实训课程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从课堂中通过自我体验发现问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目前,在实训课程中已经将教育心理学中很多理论,例如:自我体验、以学习者为中心等应用其中,但是还需要进一步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融入大高职的实训教育教学中,培养出更多合格的专业型人才。教育心理学理论中的全面发展心理研究为多元课程设置提供了心理科学依据,多元化和应用型是当今社会所需人才的重要衡量指标,因此在实训课程中更多的引入教育心理学理论对于培养多元化、专业型、应用型人才是非常必要的。
(二)以理论指导课堂教学,为提高课堂效率服务
在高职院校教学中实训课程中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是课堂教学始终是教育教学的中心,因为无论是提高教学质量,还是创办国家示范性院校特色院校,都要求深入地进行课堂教学心理规律的研究。教育心理学认为,有效教学主要取决于课程施教内容在多大程度上对学生有意义。当代教育心理学把学习看成是学习者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结果主要取决于学生的积极认知活动,教师则是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有效的认知活动。高职院校的教学活动一个显著特点是课堂组织的灵活性和专业性相结合,因此需要将教育心理学理论引入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三)将理论融入高职德育教育,促进德育发展
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职院校中也不例外。德育关系着学校的发展、学生的培育和社会未来发展方向,因此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引入德育教学,提高德育效果对于学校、学校和社会都有重要的作用。教育心理学对德育教学效果的重要作用体现在:激发学习主体的潜能,改革德育教学内容,为迁移而学,遵循动机与学习的辨证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师素质,丰富德育教师教学技巧,重视隐性课程作用,塑造教师健全人格,结合德育内容改革,优化教师知识结构,结合大学生认知特点,丰富教师教学技巧。高职院校德育教学过程是德育教师用社会所要求的品德规范影响学生,启发学生自觉接受教育并转化为个人品德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基本特点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师生双方的努力程度为条件,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共同完成教与学两方面任务。
(四)将教育心理学引入教师管理,从施教主体实践素质教育的理念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重要实施者,因此将教育心理学引入教师的教学水平管理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践行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教育心理学认为"在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容忽视,在心理准备阶段,学生对教师的态度直接影响教育效果。因此学校的德育教师更要充分意识到自身修养和价值取向中的德育意蕴,既要以学识教人,更要以人格育人。
三、加强教育心理学在高职院校各层次的应用
加强教育心理学在高职院校各层次的应用和指导,主要体现在对公司员工的职业培训、英语教学、科学研究等方面。
职业培训是高职院校教学部分的延伸,职业培训对于职业技能更新、职业动向指导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担负着为祖国的四化建设,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高职院校培养的专业型人才的职业培训对于职工的技能更新、技能考核及学历晋升都有着重要作用,也是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重要实施途径。
一直以来,高职院校一直在考虑如何更加有效的组织英语教学,如何提高英语课程的受教效果,施教者认识到课程内容的有序组织和精彩进展离不开学生心理的把握和揣摩,将教育心理学知识切合实际的应用到英语教学中,对于英语教学效果的如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当代,教育心理学密切结合英语教学已成为一种趋势,为了满足我国教育改革的需求,跟上时代步伐,了解教育心理学,大力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在英语教育中,教师不仅要传输知识,而且要研究学生的心理,这样,英语教学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现阶段的教学中,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摸索,科学教师们越来越意识到,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将课堂内容与教育心理学结合起来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所在,把教育心理学理论知识运用到科学教学过程中去。目前,教学现代化多媒体的应用对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提供了可行性,有了这些条件的支持,我们就能够设计一个完整的学习情境,开展直观、形象的教学活动,给学生以视觉、听觉等多方面的刺激,并得到知识的强化,科学课程的教学也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我们在重新设计课堂结构时一定要符合这些学习理论。
总之,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越来越多的培养着社会专业型应用人才,因此如何提高其教育教学的成果是教育心理学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体现,同时,高职教育教学的特点和教学事例又对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完善和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力求使高职教育赶上时代的潮流,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是当前推进素质教育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实施的基本途径,而做为研究教育领域心理现象和规律的教育心理学对于教学发展具有借鉴和指导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将教育心理学中符合高职教育教学发展的理论充分应用到各项教学中,使我国的高职教育事业取得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黄晶. 浅析教育心理学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J]. 职业时空. 2009/06
关键词: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5-0188-02
伴随着现代职业教育和心理学事业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心理学也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国内外均出版了一些各具特色、有代表性的研究专著。从这些成果看,主要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测验法、实验法、工作分析法等,国外教师在应用职业教育心理学理论指导学生相对比较成熟,在激发学习兴趣、放大学习热情、营造学习氛围、提升学习能力方面成效比较明显,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就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建设问题进行了探讨,在分析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现状及不足的基础上,给出了基本的建设策略,以期对学科建设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现状及不足
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建设近年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一方面,继续学习和引进西方的研究成果,侧重于职业教育领域心理现象的基础学科研究;另一方面,根据我国职业教育的实际开展研究,重点研究心理学原理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应用,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提出了实验法、测量法、问卷法等定量和观察法,个案法、访谈法、工作分析法等定性研究手段。由于受到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这两大流派的影响,职业教育心理学在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和研究方法上存在诸多分歧,呈现不成体系、低水平重复研究的现状,与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实践的要求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形势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
1.发展方向不明确
职业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是职业教育与心理学等学科相结合的产物。纵观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大部分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都是借鉴和引进,理论与实际结合较差,独立研究成果较少,缺乏中国化元素。此外,其应用性与学术性之争,暂未形成统一的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离成为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还有不小的差距。在学科性质上,到底是属于职业教育学还是教育心理学尚未明确;在研究范式上,缺乏统一性、完整性;在学科走向上,也没有形成自身独特的话语体系,与其它学科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还没有形成。未来朝哪个方向发展?能否形成有特定核心的理论模式,并最终形成一门完善的学科?都有待进一步的探索。
2.结构体系不完善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研究大多是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所进行的验证性研究或补充性研究,其间没有很好的协调,大都停留到一个层面上,低水平重复研究的状态比较普遍,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我国构建职业教育心理学体系,目前大体有两种思路:一是职业教育与教育心理学的对接与嫁接;二是依据职业教育工作的实际需要来寻求心理学理论的支撑与支持。这两种思路都无法满足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求,将导致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和教材出现普教化问题,套用心理学教育的特征比较明显,缺乏应有的改造创新和职业教育特色,没有对职教心理规律的深层次把握,不能很好地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与决策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虽然一些院校,将职业教育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不断引入到职业教育心理学中,积极拓展研究课题,将师生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社会心理、管理心理与职业心理等内容进行融合,提出了可行研究方法,但仍然难以形成相对成熟、比较公认的学科框架和结构体系。
3.整体实力不如意
在当前的学科体系中,职业教育心理学基本上处于职业教育学的“奴婢”和教育心理学的“附庸”的尴尬位置。在职业教育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心理学定位不够准确,大多作为学校教育创新发展的“墙面砖”,在申报与论证课题、制定发展计划时才进入大家的视野,其扮演的角色变得可有可无,学科整体建设和地位不尽如人意。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建设缺乏系统的规划。在研究视野上,它研究的课题基本是职业教育与心理学共同关注的“交集”,把重大的、重要的职业教育心理学课题人为地排除在专业研究领域之外;在研究习惯上,它沿用普通教育或高等教育研究的思维方式,没有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在研究方式上,各院校大多闭门造车,蒙头搞职业教育心理学学科和课程建设,没有体现出职业教育心理学跨学科的特性。此外,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的不足还表现为地区发展不平衡、政策保障和经费投入不到位、基础理论相对薄弱、理论创新能力不强、对重大现实问题研究力度不够大、有重大影响的精品力作不够多、科研体制及服务和发展机制没有真正建立,等等。
二、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策略及展望
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必须贯彻“为职业教育服务”的宗旨,坚持理论结合实际,推动理论不断创新,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心理学实践与发展的规律,以实践应用研究为主,不断深化基础理论研究。
1.构建统一规范的理论模式
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建设,既要立足于现在,又要着眼于将来,既要统领全局,又要兼顾局部,在多元交叉的发展范式的基础上,逐步实现综合化、完整化、系统化。职业教育是纷繁复杂的,心理学的发展也是流派纷呈,从而决定了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范式的多元性,既有基于职业教育科学的范式,也有基于职业技术科学的范式,还有基于教育心理科学的范式。职业教育心理学的交叉学科特性,决定了它必须要向社会开放,积极吸纳社会职业教育资源,广泛开展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鼓励和支持多学科专家共同协作,多侧面、多角度研究职业教育心理学课题。因此,不能孤立地发展职业教育心理学,要在多元交叉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大范围、以特定核心为基础的统一理论模式,逐步完善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方法和手段,最终形成一门完善的学科。
2.搭建特色鲜明的结构体系
职业教育心理学在建设中,要站在现今职业教育领域和心理学学术的发展前沿,处理好推进学科建设和为社会实践服务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着力建设具有特色的中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结构体系。职业教育心理学属于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系统。按照教育的主体划分,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实际有社会、家庭和职业学校三个类别;根据纵向层次来划分,就有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心理学;按照其横向服务的范围来划分,就有岗前、转岗和在岗三种。但无论如何分层,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是其最突出的特点,应该以服务教育发展、培养特色人才为本,加强服务职业教育的科学性,突出服务职业教育的针对性,注重服务职业教育的实效性,把握服务职业教育的创造性,坚定不移地为职业教育决策服务。要结合中国职业教育的特点和现实需要,按照理论、应用与专项三个层级逐步拓展,努力建成纵向有机衔接、横向融会贯通的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心理学体系。
3.综合提高学科的整体实力
职业教育心理学建设,要在强化课程建设、拓展研究课题、打造人才队伍等三个方面投入力度,三者联合互动,整体提升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建设水平和学科地位。课程建设是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要倡导科学性和针对性,在把握职业教育心理学特殊规律的基础上,科学地界定课程性质并推进其建设;在联系职业教育发展实际和办学实际的基础上,强化和优化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研究课题是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关键。要以加强应用性与实践性研究为主线,开阔研究视野,拓展研究思维,积极吸收自然科学的成果,研究脑功能开发与职校学生素质教育、多元智能理论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心理科学与职业教育改革之间的关系,更好地把握职业教育教学情境中教师与学生及其相互作用时的心理现象及规律。人才队伍是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支柱。要重视学术研究机构和专业组织建设,搭建良好的学术研究和交流平台,采取务实的倾斜和扶持政策,吸引和团结大批的专业人才,组织合力公关,共同提高,多出精品。
参考文献:
[1]王琼.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与思考[J].职教研究,2012,(15).
[2]刘玉英.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2,(02).
[3]锁冠侠.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思考[J].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11,(07).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 英语教学 启示
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在这30年期间。此理论对我国教育心理学界和学校教育实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各种心理现象变化和发展规律的一门新兴的学科。它最早只是仅仅将心理学的原理应用于教育的一门学问,随着各国教育家对此理论的重视和不断研究,它逐步壮大成为了心理学的一门独立分支。它研究的对象是受教育者在一定条件的学校教育下,积极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逐步形成了全面发展的个性品质和道德行为的规律。据调查研究显示,教育心理学涵盖了学习心理、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心理学、课堂动力和管理与纪律、学习动机、学习的测量与评价等主题。本文预研究教育心理学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和作用。
教育心理学是通过科学方法研究学与教基本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包括:学生心理的研究,教师教学心理的研究,教育理论的研究和应用。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学、教及教学活动组成一个特殊系统,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无时无刻不受教育活动的影响。同时,教与学的成效,又反作用于教育活动。教、学、教育活动三者,构成了一个“互动系统“(interactive system)。教育心理学研究互动系统中师生的心理现象和规律,让这个系统运行更加高效,系统结构更加完善,系统内的关系更加和谐。
一、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中国是一文明古国,在古代的教育实践中,开始萌发了教育心理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在孔丘、苟况、墨翟等思想学家的著作中,已有不少的教育心理思想。相关因材施教的有:“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的叙述。中国古代思想学家的这些教育心理思想,到了汉、唐、宋、元、明、清各朝代虽然在不断的充实和发展,但仍然没有形成严密的知识系统,并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教育心理学成为中国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清朝末年间随着师范教育的兴起而出现的。在学科的心理学方面研究工作,20世纪20年代也相继开展起来。20世纪70年代也是中国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重新得到恢复,并不断发展的时期。
二、教育心理学对语言教学的影响
就学习的理论而言,教育心理学可以总结概括为行为主义、认知论和人本主义三大主流学派。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学习以刺激――反应的原理从而形成了机械性的语言操练,是语言知识的灌输,目的就是使学习者形成一种新的语言习惯。外语学习归咎到底就是为了学习者提供语言输入,并使他们能运用所掌握的语言来进行语言输出的过程。Krashen提出,促进语言习得的前提就是教师应该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为学者提供最佳的语言输入上。他还列举出了最佳语言输入的四个必备的条件。简而言之,输入的内容应该是可理解的,不应过分强调语法。认知学派的基本理论就是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引导学生用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主来构建知识。其图式理论成为了现代认知学派的核心。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图式理论的研究意义在于:通过激发学习者的相关图式来帮助他们对输入的信息进行预测和分析,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从而加强他们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建构主义理论是认知学习理论的重要分支。建构主义认为,在教育的各环节中,学生成为建构知识的主体,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以及知识的灌输对象。交互是建构意义中的一个重要手段,课堂里最有价值的活动就是学生们组成小组和集体间相互的交流,共同形成知识。
行为主义产生了自我管理、自我言语等方法。虽然早期自我管理还是更多地以操作性条件反射为基础,近来的自我管理开始含有认知的成分。自我管理的过程是这样的:教师先采用传统的行为分析法,塑造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然后将这种外在的控制逐渐转化为学生内在的控制。另一种偏向认知的自我控制技术是自我言语。鲁利亚发现儿童年龄的成长,可以不靠成人教学,而靠对自己行为的信息来改变行为,所以自我言语很重要。自我教学训练可以帮助教师对冲动性儿童进行训练。先由教师出声示范如何完成任务,然后让儿童教自己完成任务,由出声直到无声完成任务。
国外的教育心理学研究技术也有了许多新的进展。如利用网络,网络具有方便,受众广,成本小等特点,许多教育实验都可以利用网络完成。再比如通过生理测量,进行教育心理学实验。如采用瞳孔放大(pupil dilation)和脑自发电位两个生理指标,研究认知负荷。
当代教育心理学开始更多地关注个体的认知、动机、情绪甚至情景,整合已经成为教育心理学的主流趋势旧。结合新的技术,未来的教育心理学将会是认知主义、人本主义和行为主义相互融合的一门学科。
三、学生在英语课堂中的学习现状
英语教学是师生合作的共同活动。教师为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对教育心理学进行研究,从而了解学生英语学习的规律以及语言技能发展的过程、影响着学习者的心理因素和学习者心理的个体差异等特点.这无疑会有助于教师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在英语教学当中,我们发现不少的学生厌学,那是因为他们还没有找到正确的英语学习的动机与目标,缺乏英语学习的兴趣。他们学习英语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他们的动机并不是自身能力的提高,而只是想通过考试拿到等级证书。而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这些并不能说明任何问题的。
参考文献
[1]潘菽.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2]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关键词】职业教育心理学 学科范式 发展理念 学术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7-0081-02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我国职业教育和心理学事业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心理学也有了引人瞩目的发展,出版了一些各具特色、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但从总体上看,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发展速度缓慢,发挥作用不大。理性反思与科学建构是新兴学科发展与成熟的关键。一门学科只有在把自身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时,它才开始走向成熟。职业教育心理学应当能够通过不断反身自观而获得可持续发展。
一、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存在的问题
与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实践的要求,与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形势相比,职业教育心理学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在实际工作和理论研究中,有关职业教育心理学现状存在的问题值得思考。
1.结构体系不成熟
构建职业教育心理学体系,目前基本上有两种思路:一种是职业教育与教育心理学的“对接”与“嫁接”,一种是依据职业教育工作实际需要来寻求心理学理论的支撑与支持。这两种思路并不适合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求,也导致了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和教材编写的“普教化”问题,移植和复制的倾向较明显,缺乏应有的职业教育特色。在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比较通行的做法是努力反映职业教育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不断增加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新课题,把师生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社会心理、管理心理与职业心理等几块内容组合,将这些内容相加包容于一体,还没有形成相对成熟、比较公认的学科框架和结构体系。
2.发展方向不明确
职业教育心理学是职业教育与心理学等相结合的产物,是一门交叉学科。在学科划分上,职业教育心理学究竟属于职业教育学还是属于教育心理学,学术界也是众说纷纭,没有明确的规定。在学科发展走向上,职业教育心理学还没有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还没有形成自身独特的话语体系。也可以说,职业教育心理学与其他学科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还没有形成,我们还没有找到比较适合的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路径。
3.学科形象不如意
在职业院校,许多教师的感觉是,职业教育心理学如同“塑料花瓶”一般,让人觉得“好看不中用”,说起来相当重要,做起来排在次要,忙起来根本不要,只是在特别需要时才被搬出来作为“装饰与摆设”,或是作为学校教育创新发展的“墙面砖”,或是在申报与论证课题、制定发展计划时才被一些研究者想起。
此外,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的问题还表现为地区发展不平衡,政策保障和经费投入不到位,基础理论相对薄弱,理论创新能力不强,对重大现实问题研究力度不够大,有重大影响的精品力作不够多,科研体制、服务和发展机制没有真正建立等。
二、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的科学思路
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必须坚持为职业教育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推动理论不断创新,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实践与发展的心理规律,以实践应用研究为主,加强基础理论研究。职业教育心理学要以科学发展观、现代教育思想和心理学新理念为指导,突出重点,凸现特色,强化质量,优化效益,全面加大建设力度,着力打造发展品牌,以学科建设、课程建设、队伍建设为基本依托,以科学研究来促进创新发展,以服务职业教育来积极塑造社会形象。
在发展范式上,职业教育心理学要从走“独木桥”变成走“立交桥”,既立足于现在又着眼于将来,既统领全局又兼顾局部,做到学科建设、巩固与提高并重。目前,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主要有经济学范式、人才学范式和技术学范式。
从理论和逻辑上分析职业教育心理学的“成长”,其发展范式也应是多元的。既有基于职业教育科学的范式,也有基于职业(技术)科学的范式,还有基于教育心理科学的范式;既有偏重于对职业教育基本范畴心理规律研究的教育学科范式,也有侧重于对心理发展与职业教育关系研究的心理学科范式;既有侧重于研究职业教育教学心理规律的范式,也有侧重于研究职业教育学习心理规律的范式。应该说,职业教育本来就是纷繁复杂的,其逻辑起点必然是多元的,而且心理学的发展更是流派纷呈、此起彼伏,这就决定了职业教育心理学学科范式发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促进交叉学科的发展是目前科学界普遍关心的问题之一,而针对社会需求开展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是推动交叉学科研究发展的方向之一。职业教育心理学要向社会开放,把握职业教育的社会需求,积极吸纳社会职业教育资源,主动向社会学、文化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经济学、伦理学等多学科开放,欢迎、鼓励和支持多学科专家共同协作,从多侧面、多角度研究职业教育心理学课题。要组织召开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心理学学术研讨会,就学科当前的焦点和重大问题进行国内或国际合作研究。
职业教育心理学理论工作者要自觉深入职业教育改革实践、参与职业教育决策,从创造性实践中汲取营养,实现理论进步。而实践工作者也要主动学习职业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方法,在理论的科学指导下,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
职业教育心理学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多维度的系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有研究者主张,职业教育心理学体系应分为理论、应用和专项3个层次,其中应用的职业教育心理学又可以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层次。
从教育主体来划分,职业教育心理学有职业学校、家庭和社会三大类别;从纵向层次上划分,有初等、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心理学;从横向服务范围来看,有岗前、转岗和在岗的职业教育心理学。最重要的是,能站在当代职业教育和心理学学术发展的前沿,处理好为实践服务和推进学科建设的关系,在科学分层的基础上纵向有机衔接、横向融会贯通,着力建设有中国职业教育特色的职业教育心理学体系。
课程建设是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的重要基础。求真,就是要倡导科学性,研究、把握职业教育心理的特殊规律,研究本真的职业教育心理学问题,科学界定其课程性质,科学推进课程建设。务实,就是课程建设要有针对性,尤其要紧密联系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实际、职校生发展实际和职业学校办学实际,强化和优化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培养学习者的实际应用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要站在培养职教师资专业人才和彰显办学特色的高度,采取务实的倾斜和扶持政策,整体提升职业教育心理学的课程建设水平。
职业教育最突出的特点是应用性和实践性,职业教育实践是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职业教育心理学要坚持“以育人为本”的理念,进一步认识“职业教育的对象是人,职业教育是由人来实施”的这一特殊现象,围绕“职业教育促进人的心理发展”问题,加强实践性、实证性和应用性的研究。要坚持“以服务特色人才培养为本,以服务职业教育发展为本”,加强服务职教的科学性;突出服务职教的针对性;注重服务职教的实效性;把握服务职教的创造性;坚定不移地为职业教育决策服务,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与创新实践服务。
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现实和理论问题是职业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攻方向。21世纪,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研究要以加强应用性与实践性研究为主线,注重校本研究、行动研究,积极倡导发展性研究、服务性研究。
应用研究始终是职业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体,同时要立足于两个基本出发点:一是要围绕和解决具有普遍性和根本性的职业教育心理学中的基础问题;二是要瞄准和解决能够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大心理学课题。职业教育心理学要研究“职业教育教学情境中教师与学生及其相互作用时的心理现象及规律”,积极吸收自然科学的成果,研究脑功能开发与职校生素质教育、多元智能理论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心理科学与职业教育改革之间的关系。特别要注重对职校生这一主体的研究,研究职校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以及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问题。
发展职业教育心理学,高质量的专业人才队伍是决定性的关键要素。要以加强专业化、网络化人才队伍建设为依托,重视学术研究机构和专业组织建设。既要搭建学术平台,也要吸引其他学科学者加盟职教心理学研究队伍。今后要逐步建立网络化的职业教育心理学学术交流组织和研究机构,可以建立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职业教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在省、市职业技术教育研究院所(中心)建立专门的职业教育心理学研究室(中心),建立职业教育心理学专业人才档案和人才库,善于发现和汇聚职业教育心理学专业人才,培育研究队伍的团队协作精神,支持优秀中青年人才潜心研究、多出精品。要通过5~10年的努力,造就一批学术作风严谨、理论功底扎实、富有创新精神的优秀职业教育心理学专家。
参考文献
1 刘重庆、崔景贵.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研究现状与展望[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0(13)
2 李晓玲.中国二十年来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进展及其问题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2)
3 徐国庆.职业教育心理学教学中运用自学――研讨法的初步实验研究[J].常州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9(3)
4 包昆锦.课程改革行动研究综述[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6(1)
5 刘重庆.突出重点坚持特色――课程建设总结[J].常州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2(3)
由于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师范教育性质,国内大多数的对外汉语教学专业都将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开设。虽然对外汉语教学专业具有师范教育的性质,但是在其课程设置中,和师范大学的师范专业相比,其开设的教师教育类课程较少。在这种情况下,像其他师范类专业那样学习教育心理学就会存在诸多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学生不能将这门课程的内容和其他语言类的专业课程结合起来,将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教育心理学必须学科化,即从教育心理学转向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本文试图从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两个方面探讨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课程建设,以期抛砖引玉。
一、学科取向——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课程体系探索
(一)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目标与发展趋势
每一本教育心理学教材都会给教育心理下一个定义,无疑教育心理学的定义反映了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目标。笔者对教育心理学给予的定义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的学与教相互作用的心理学规律的科学。这里对这一定义中的核心词“学与教的相互作用”做一说明。首先,这一核心词包含了教学中涉及的两大因素,即学习的因素和教学的因素。其中,学习的因素包括学生、学习内容等方面,教学的因素即教师教学这一方面。在教学中,教学效果或学习效果的达成并不是由学习因素或教学因素单一方面决定的,而是由这两者共同决定的。其次,这一核心词中的“相互作用”说明了这两个因素起作用的方式不是简单相加的方式,而是相互匹配的方式。当学习因素和教学因素相互匹配时,学习效果或教学效果最好;当学习因素和教学因素不匹配时,学习效果或教学效果较差。换句话说,当学习因素改变时,教学因素必须随之改变,以达到学习因素与教学因素的最佳匹配。也可以说,教育心理学就是探讨因材施教的问题,但它又不局限于此,因为学习因素包括学生特点,也包括学习内容等方面。就教育心理学的上述定义来看,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教育心理学必须探讨如何根据教学对象(不同国别、不同年龄、不同特点的学生)和学习内容(词汇教学、语法教学等)展开教学的心理学规律。由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专业中开设教育心理学课,单纯讲授一般的教育心理学内容是不够的,必须从教育心理学走向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
上面从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目标的角度探讨了对外汉语教学专业教育心理学课应转向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下面从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为这一观点提供支持。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梅耶(Richard Mayer)关于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在其所撰写的著作名称中得以鲜明体现。梅耶1999年出版的一本非常有影响的教育心理学著作的名称是The promise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learning in the content areas,国内版本的中文译名为《教育心理学的生机——学科学习与教学心理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在这本书中,梅耶指明了教育心理学从一般教育心理学走向学科教育心理学的趋势,整本书涵盖了阅读、写作、数学、科学等学科领域的教育心理学规律。这本书虽然没有涵盖外语学习的教育心理学规律,但它的意涵却是清晰明了的。
由此可见,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目标和发展趋势是完全一致的, 对外汉语专业开设的教育心理学必须是学科取向的。
(二)从教育心理学到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
综上分析,教育心理学要发挥其作用,必然要从一般教育心理学走向学科教育心理学。对于对外汉语专业的教育心理学课来说,就是要建构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一般来说,教育心理学应该涵盖学生发展、学生差异、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和学业评估这五个相互联系的部分。那么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就要在此基础上将与专业有关的内容纳入其中。在学生发展部分,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应着重探讨二语获得的心理学规律,探索不同年龄阶段的国外学习者学习汉语的教学策略。在学生差异部分,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除探索一般的学生差异对教学策略的影响外,还要探索不同母语学习者的汉语教学策略,如我们教授韩国、日本等国的汉语学习者时,教学策略、教材编写都应有针对性的变化。在学习心理方面,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应该着重探讨的是外国学习者学习汉语词汇、汉语语法,掌握听、说、读、写技能等方面的心理学规律,这些心理学规律和学习数学、学习科学的心理学规律是完全不同的。在教学心理方面,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应着重探讨的是外国学生的课堂管理问题以及汉语作为外语进行教学的教学设计问题。在学业评估方面,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应着重探讨的是如何通过考核促进外国学习者掌握相应的汉语知识和技能。如果脱离了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这些独特的内容讲授一般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可能会使学生产生教育心理学无用的认知,导致学生在将来的教学中不重视教育心理学对教育教学的指导作用。
二、整合取向——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教学模式探索
(一)教学内容的整合——专业学习与教育心理学的结合
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课程体系决定了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教学内容要将其他专业课的内容与教育心理学的内容进行整合,在讲授其他专业课(主要是教学类专业课)的时候要探寻其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在讲授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时候要探寻其中的心理学理论可为哪些专业课中强调的教学策略提供理论支撑。当学生能够将其他专业课的知识与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整合起来时,学生便对所学习的知识进行了深层加工,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才能灵活运用所学习的知识。培根倡导知识就是力量,我们应该注意的是,只有整合起来的知识才能运用,才是力量。
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课包括语言类的专业课,也包括教学类的专业课,上面所提到的专业学习主要是指教学类的专业课,如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对外汉语语法教学、对外汉语听力教学、对外汉语口语教学、对外汉语阅读与写作教学等,这些课程中罗列了诸多对应的教学策略,而这些教学策略所依据的理论基础往往来自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因此,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教师应从这些课程中汲取所需要的教学材料、教学案例,分析这些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具体的教育心理学理论依据,在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授课中使用它们,并逐渐积累,形成专业学习和心理学理论基础的双向表格,如表1所示。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教师应该在空白处确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教育心理学还可为其他教学类专业课程提供什么教学策略。
(二)教学方法的整合——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结合
教学内容上的建构决定了教学方法上的建构。其他专业课的教师并未完全清晰教育心理学理论,而教育心理学教师在其他专业课方面可能有知识上的欠缺。此时,这种看似有局限性的学生培养模式,却恰恰为学生展开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提供了机会。虽然教育心理学教师可能对其他教学类专业课程不是十分熟悉,但是只要明晰教育心理学课程和其他专业课程的关系,就足以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教育心理学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将两类课程进行整合,将所学习的知识进行联系,进行深层次的学习,和教师一样完成“对外汉语教学类专业课学习与教育心理学理论基础的双向表格”中的任务。这种学习方式将使学生的学习生涯和工作生涯都会有所受益。当然,每个单一的学生是无法在短短的一个学期的时间内完成对外汉语教学类专业课的学习与教育心理学课的学习的整合的,此时,合作学习就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帮助学生确定教育心理学与其他专业课进行整合的研究主题,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这些主题,教师再提供平台让学生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通过这样的合作学习,学生的收获将达到最大化,而教师在此过程中也会实现教学相长,教学水平得到提高,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帮助。
综上所述,对外汉语专业开设的教育心理学课应从一般的教育心理学走向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上寻求与其他专业课内容的整合,而在教学内容上要实现教育心理学与其他专业课内容的整合,在教学方法上就必须以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为主。
要实现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课程体系的学科取向和教学模式的整合取向,教育心理学教师、其他专业课教师以及学生的三方合作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三方的合作包括学生之间的合作、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合作,教师之间的合作。通过这三方合作,共同挖掘教育心理学的课堂教学案例,不断分享、建构,使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课程体系逐渐清晰,对其他专业课教师教授他们的课程也会有所帮助,同时也帮助学生理解教育心理学的内涵。最后,通过合作,共同完成教育心理学的教材或各种教学文本,对于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发展将会大有裨益。
首先,教育心理学与学生的德育教学的融合,突出学校对学生的德育管理。德育教育是一个学校开展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德育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学校未来的发展快慢和学生素质水平的高低。因此,学校必须要将教育心理学与德育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种有机的结合一定会激发出学生的潜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也对教师素质的提升有一定的影响,最终达到相互学习、相互进步的目的,以培养品学兼优的学生。其次,将教育心理学融入到教师管理中,提升高职院校的教学水平。教师作为学校教学的实施者和组织者,其水平的高低在某方面是对所在院校综合实力考量的一种依据。因此,需关注如何提升教师队伍的总体水平。在教学管理中应当将教育心理学中的德育教学和素质教学结合起来。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特别是在心理成熟期,以德育教育为导向,加强心理辅导作用,让学生从小就明白基本做人的道理,让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心理学与教师队伍的管理,是借助于教育的教学本质和心理学的相关特点,教师不断将其进行再创新,形成自己的理论,这进一步提升了教师的水平,这也是对所在的高职院校的一种肯定。最后,将教育心理学与学校各个层次有机结合。教育心理学对推进高职院校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这主要表现在教师的教学、培训和科学研究上。现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主要还是侧重于对专业化知识的教学上。教师教学成果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是教育心理学一种实践的体现。例如在英语教学中,很多院校都在思考如何有效地将这门课程讲好,这就需要将心理教育学融入到教学中来,要对听、说、读、写、练进行创新,可以通过做游戏或者讲故事的方式来练习英语,真正将英语的学习变成学生的一种自愿性的行为,真正把学生当成教学的主体。同时,在英语教学中真正解决学生不敢说的恐惧心理,教师要及时地给予疏导和沟通。通过心理学理论,能够把英语中很多内在的语法特点及其相互之间普遍的规律和内在联系揭示出来,这也为教师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提供依据。这样就能够促进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相关的语言技巧。平时的训练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对于学生在非智力方面的训练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将教育心理学融入到教学中,就能轻松地教学,实现预期教学成果,真正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栋梁。
2提升教育心理学在教学管理中水平的措施
教育心理学本身就是教育学和心理学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融合,不断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改进和提升。教育心理学既注重理论知识也注重实践运用,教师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要无形地将教育心理学贯穿其中。教师教学质量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与教育心理学息息相关,因此,如何提升其水平至关重要。第一,要着眼于理论指导实践,提升高职教学水平。教育心理学是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也是源于教学实践的。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当今教育模式,不仅要求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最主要的是要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来。而教育心理学正是一门实训课,它更强调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以理论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这样才能培养更多品学兼优、专业性突出的学生,真正才能提高高职教学的水平。第二,将教育心理学融入到课堂中,提升教学质量。现在很多的院校都积极开展实践课程,因为它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动手水平,更重要的是提升了教育心理学在大家心理的认知程度。课堂仍旧是广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最好方式。当代教育心理学普遍认为,学生的认知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与自我认知的积极性有关,因此,越积极自我认知的人,其专业水平就越高,而教师仅仅只是给予指导作用。将教育心理学融入到课堂中就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性。通过此种方式,能够真正提高教学水平。第三,将教育心理学融入到教师队伍建设中来。教师队伍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校的发展水平。教师是教学的中心,在教学中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一举一动都与教学有着很大的关系。教师是道德的楷模,是专业技能的传授者。如何将教育心理学融入到教师队伍中变得更加有意义,它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很大的提升,真正提升教学队伍水平。
3结束语
关键词:《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 音乐教育研究方法 特点
随着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音乐教育心理学作为其一门重要的分支学科逐步成为众多音乐教育研究者的热门领域。由此形成的一系列研究成果也颇为丰富。从最初由邹敏、铁明所著的《音乐教育心理学》(连载于《音乐教育》1937年第5卷第1、2、3、4、5、6期),到近十年内出版的章姚姚《音乐教育心理学》(妇女出版社1998年出版)和由曹理、何工合著的《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出版)等,其研究内容也随着人们对音乐教育心理学认知的发展而不断拓展和深入。2003年4月出版的由星海音乐学院教授赵宋光先生主编,罗小平、黄虹、何平为副主编的《音乐教育心理学》则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上加以补充和创新,正如赵宋光先生自己所说:“本书具有溯源寻本、以史代论,理论思索与感性积淀相结合,强调实践性、注重本土化研究、提倡实证研究等特点。”从一个读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使我对此前并不熟悉的音乐教育心理学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并且在音乐教育研究方法上得到了诸多启示。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以下几个特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不一样”的编写者
最初让我对这本书感到“眼前一亮”的是这本书的编写者。它是由主编、副主编和撰写者共计七人这样一个团队合力而成的,并且这七人来自多个不同的学科。就拿主编赵宋光先生来说,从我之前所见过的文章来看,主要是以研究乐律学和音乐美学方面为主。通过相关信息的搜索与整理,对于赵宋光先生的简介大致是这样的:赵宋光(1931-),男,星海音乐学院教授,他是我国著名哲学家、音乐理论家,其研究范围包括哲学、律学、音乐美学、传统音乐、音乐教育、水利工程、数学等诸多学科领域。他的主要成果有论著《论五度相生调式体系》、《关于民族调式和声的一些理论问题》、《关于和声的民族特点问题》、《论音乐的形象性》、《数在音乐表现手段中的意义》、《论美育的功能》、《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奥秘》、《数学教学方法新探》、《天球十八视域》、《黄河河套双主槽绿化工程刍议》等。先生的治学领域已经横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两大领域,其知识之广博,思维之灵活,结构之缜密,实在令人惊叹。再观我们的音乐教育心理学,它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其结构组成是以音乐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门学科的有机综合,而不是多门学科的简单叠加,所以说我们不能够从单纯的音乐或心理学的角度去学习并理解这门学科,而应该全面扩充自己的认知水平,以多重的视角去分析问题,在这一点上,本书的编写者们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二、开拓者的勇气和精神
本书的一大特色在于它的独创性。就拿第一大部分“绪论与学科构建于发展篇”中所重点谈到的中西方音乐教育心理学发展概述来说,这对于我们今后研究音乐教育心理学是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中国古代音乐思想关于心理学的著作并不少见,但是,由于资料及其零散、繁琐且缺少科学依据,因此以往每次谈到此类话题便是廖寥几字。而在这本书中,作者用一百多页纸的篇幅把中西方的音乐教育心理学发展的轮廓清晰地勾勒出来。编者们并不是把资料进行简单的罗列和梳理,而是对其进行深入的思考,做出分析和评价。尽管它没有史论专著的详细具体,尽管在某些方面还不够完美,但是它带领我们走出了音乐教育心理学史论研究的第一步,为后人的补充和深入提供了理论帮助。值得一提的是,编者们在谈论到中古、近古音乐教育心理学思想的时候,除了对《乐记》等音乐美学名著和嵇康、阮籍等文人音乐家进行分析之外,更是把琴乐(古琴)教学心理学思想作为中国古代音乐教育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研究。“古琴对中国古代音乐史的作用绝不亚于钢琴对于西方近代音乐史所做出的贡献”(赵宋光《音乐教育心理学》),因为古琴是最能够体现中国文人精神的乐器,琴乐的教育心理学思想在封建社会音乐教育体制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甚至对当代音乐教学也仍具有现实意义。如唐代琴家陈康士强调学习过程中应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音乐学习心理思想,薛易简的“多则不精,精则不多”的音乐教育心理学思想等。从另一个角度讲,编写者也希望通过对琴乐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能够将我国古代音乐教育心理学思想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
三、强调本土音乐文化
编者们在谈论到中国音乐教育心理学在新世纪的发展趋势时提出,“应立足本土,以我为主融合古今中外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精粹,结合中国音乐教育的具体实践进行系统研究。这一方面是要加强学科建设,迅速组织专业研究队伍,形成群体合力的优化组合。另一方面是要积极挖掘中国古代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精华,吸取外国音乐教育心理学优秀的研究成果。以中国音乐教育具体情况为据,总结出中国音乐教育活动的心理规律”。在本书中,则多处体现这一特点,除了刚刚提到的研究“古琴音乐教育心理学思想”之外,编者们在“关于节奏、节拍感知相关的音乐教学手段”中提出了一种由赵宋光先生新创的节奏念声方案以帮助儿童更好地理解“节奏”的特征。它是在我国传统记谱法中“锣鼓经”这一特殊品种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从“锣鼓经”中的“象声字词”选取若干,运用了念声的方法,并设计了它们的用法规格。这样一来,原本枯燥、机械、单一的打拍子,念节奏,用“冬、代、大、拉”等九个音节进行念唱,就像在演奏打击乐器一样,这样生动有趣的节奏练习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且简单易行,对于儿童音乐教育,是值得推广的。这套方案用的是中国常用打击乐器发音的象声字词,符合中国人的发音习惯。赵宋光先生倡导把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精髓运用于现代以西方教学模式为主体的学校音乐教育,不仅有利于我们了解和掌握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并且使得它们能够得以保护和传承。
四、大量的实证材料研究
提倡用实证研究材料,是本书的特色之一。编者们亲自从事问卷调查和分析来研究人对音乐的感受及其发展的特点、规律。如:为了研究音乐的熟悉性与人的反应之间的关系的测试所总结出的“倒U曲线理论”。编者们在1998年9月2日至10月21日期间,在星海音乐学院95级各专业的本科生(共约70人)中进行的一项(分若干次完成)关于重复与喜欢程度关系的测试。在被测试的六首乐曲的片段中,有其中五首的问卷统计结果在不同程度上都印证了“倒U曲线理论”,并且经过深入研究得出单纯重复、重复间隔时间的长短,社会环境因素及历史积淀等具体因素与音乐反应之间的关系。编者们在“音乐反应研究与音乐审美 意识的建构”这一章中,通过先后7个测试对音乐情绪的和谐性、音乐的熟悉性、音乐的复杂性与人的反应的比较研究来揭示音乐反应规律并把它运用到了实际教学中以解决问题。在我国音乐教育研究中往往是以思辨分析为主,而忽视了音乐教育实践的实证研究。许多文章以一定的个人经验积累为前提,通过推论得出结论,或从固有的思想、理论和经验模式出发。到音乐教育实际中去例证。其结果由于不能深入研究音乐教育实践,缺乏对音乐教育活动特征和规律的深刻揭示而致使音乐教育研究学术水平难以提高。因而,对于我们来说,不仅仅要求掌握书中的内容,更要学会怎样运用这种科学的研究方法。
五、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