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服务业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作为服务性行业,物业管理企业的产品是服务,是为业主提供服务,以业主的需求作为工作内容,而且应当做到“全方位、全天候、全过程”,使业主处处感受到舒适和便利,不仅要达到“量的满足”,更要达到“质的保证”。物业管理的基本原则(1.权责分明原则;2.业主主导原则;3.服务第一原则;4.统一管理原则;5.专业高效原则;6.收费合理原则;7.公平竞争原则;8.依法行事原则)其三“服务第一原则”,也明确了物业管理企业所做的每一项工作都是服务,物业管理活动必须坚持“服务第一”。
2物业管理服务的内容和本质
2.1物业管理服务的概念
物业管理是物业管理企业在接受业主委托后,运用现代化科学管理与服务的技术,按照双方签订的合同约定内容,通过对已经在使用的各类物业实施科学的系统化管理,提升物业的有效价值;通过提供高效率、优质周到的服务,为业主创造安全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物业管理服务,包含有丰富的内涵:1)物业管理服务,管理的对象是物业,这个物业可以是在建的,也可以是已经投入使用的,即楼宇。2)物业管理服务,服务的对象是人,即业主。3)物业管理服务,是一种企业经营,物业管理服务活动,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是有偿但无形的商品,那就是劳务与服务。4)物业管理服务活动这种劳务和服务的投入,能够极大的提高物业的使用效能,并使它保值、增值。5)现代化的物业管理服务活动,集管理、服务、经营一体化,对物业进行全方位、多功能的管理。6)物业管理服务活动的基本要求是统一管理、协调发展。7)物业管理可以与社区服务相结合,提供高标准管理和特色化服务。8)物业管理具有中介性质,是一种信托管理,通过合同约定相关利益方的权利和义务。
2.2物业管理服务的内容
物业管理企业属于服务性行业,根据服务内容不同可以分为三大类。2.2.1常规常规是物业管理服务活动中公共性的管理和服务工作,是物业管理企业对所有业主提供的最常规的基本管理和服务。主要包括有:1)房屋的建筑主体的日常管理以及住宅装修的监督监管;2)房屋内外的原有设备、设施的管理;3)辖区环境和卫生的管理;4)辖区绿化管理和维护;5)住宅区内公共秩序的维护工作和治安保护以及消防安全工作;6)车辆的管理,停放车辆的秩序维护;7)公众代办性质的服务项目;8)物业档案资料的管理和保存等。2.2.2针对除常规项目,物业管理企业还要提供一些为满足某些群体或者单位的一定需要而进行的服务工作。诸如:日常生活类;商业服务类;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类;金融服务类;经纪中介服务;社会福利类等等,这些非常规服务项目常见而且很有必要。2.2.3委托性特约服务物业管理服务人员在特定条件或者特殊情况下受住用人的委托依法提供专项服务,只满足个体需求。物业管理企业在实施管理服务活动时,常规是最基本的工作内容,是必须要做好的,针对性专项服务和委托性特约服务,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和业主的要求,采用机动灵活的经营方式和服务机制,以热情的态度和诚实周到的行事风格做好物业管理的各项工作。
3树立优质服务意识,创建优秀服务品牌
物业管理企业的性质是服务性行业,企业的产品是服务,为业主提供服务是企业的职责和义务,树立优质服务意识是提供优质服务的基础,创建优秀服务品牌是提供优质服务的手段和措施。树立优质服务的意识,创建优秀服务的品牌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3.1要有准确的职业认知
知道自己从事的什么职业,服务的对象是谁;了解业主的心理需求;怀着真诚的爱心爱工业主,业主是我们的衣食父母;熟悉物业管理服务工作的具体工作内容;具备每项服务工作的技能和技术要求。
3.2要了解物业管理服务工作的特点
物业管理企业的服务项目和服务活动具有广泛性和综合性,受益主体的广泛性和差异性,服务的及时性和无形性,物业管理服务的持续性和长期性等特点,这是区别于其他服务活动的本质。要强化服务意识和竞争意识物业管理企业要从领导层抓起,转变观念,强化服务意识;建立新型企业管理机制,激发员工市场竞争意识。要提高服务技能物业管理企业一要不断引进先进管理理念、先进专业技术适应发展的需要,二要重视职业培训,建设专业化技术队伍,树立技术标杆,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创建高标准服务品牌。
4服务在物业管理活动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财务负责人;企业财务管理;地位与作用;研究分析
市场经济的发展,国际贸易往来的频繁,企业或者单位管理的核心在于财务,如何做好企业整体发展规划与市场环境背景的合理统筹,如何做好企业财务管理中细节与宏观层面的衔接,如何做好企业运用成本的控制与企业盈利空间的提升都是财务管理所涉及的内容。而财务管理中起领导作用的当属财务管理负责人,其对企业财务管理负直接责任。因此了解当前企业财务负责人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进一步明确其职责与权利范围具有现实必要性,是带动企业发展与财务规范化管理的前提与基础。
1财务负责人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地位剖析
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客观上带动金融市场的发达完善,现代企业管理更加重视财务负责人的素质技能培养,其作为企业管理阶层中相当重要的职位之一,作为企业主管部门负责人之一,其需要做好方方面面的统筹与规划。其一能够对项目的收益与风险做合理评估。其二能制定科学的预算计划并作出切合实际的财务展望。其三能对应发现资金缺口并及时做好资金的调配。其四最大限度保证企业资金安全及资金链条的正常运转。其五维持既有的财务运营现状并对隐患因素作合理规避。其六做好企业对应财务数据的记录,成为企业的“活账本”。其七能正确平衡各级各部门利益,作为企业财务方面利益的协调。可以说财务负责人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内部核心,其管理职责直接关系到企业各方面的利益,并对企业未来发展起着直接的影响作用。对于企业来说,企业管理中的各项矛盾都会在财务管理中涉及体现,而财务负责人则是各项利益与矛盾的中和点,其管理与协调地位不容小觑。
2财务负责人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作用剖析
2.1主导做好财务预算计划的合理科学编制
基于财务负责人在财务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其作用更加突出。其中合理科学地编制财务预算计划是最基础最重要的作用之一。一方面财务负责人要对本企业的工作任务、财务收支情况有着合理的预期规划,重点做好流动资金的规划,根据企业财务实际,组织筹措并安排对应的资金项目,综合利用因素分析法、趋势分析法等计算方式对财务预算计划进行检查并验证。另一方面企业财务预算计划是企业货币反应的综合性计划,因此必须做好各级各部门意见的征集,财务负责人做好对应的信息搜索与分析,在权衡各方面利益关系的基础上,利用科学的预算编制方式指导开展财务管理工作,并对制定的财务计划提供具体详细的分析说明。做好上述两大方面才能确保企业财务预算计划编制的合理到位。
2.2主持制定企业财务政策并做好预算控制
企业要想实现自身长远稳定发展离不开必要的政策支撑,尤其是与企业发展密切相关的财务政策。财务政策立足企业长远规划在充分考虑职工利益的基础上依据国家财务规定制定,对财务活动运作模式及权责关系进行明确,起到控制督导财务工作的作用,而财务负责人则要根据企业发展实际制定合理的内部财务政策。除了制定财务政策,其也对企业的预算控制负责。财务负责人作为财务部门核心人物,必须做好预算控制,从业务开展到财务预算,做好不同部门利益的平衡协调,在此基础上确保预算控制的合理化。
2.3强化对企业财务资金及资产的高效管理
资金是企业发展的资本前提,作为财务负责人加强资金管理是其本职内重点工作,财务负责人正确筹划测算现金流量,在估计现金流量基础上积极履行融通资金的重要职责,财务负责人并要引导企业选择信用程度高、前景预期好的企业进行政策允许范围内的投资,对于其中涉及到的短期过剩资金就进行灵活调度利用。这是作为财务负责人在资金管理方面需要履行的职责。除了资金管理还有资产的高效管理,对于企业来说,资产有固定资产与易耗品两类,作为财务负责人必须督促各部门做好设备的爱护与合理使用,并组织财务内部人员定期抽查盘点,及时掌握企业财务资产的使用情况,确保设备的合理使用与寿命延长。确保资产的合理使用还表现为对资产的规划与高效运用,杜绝设备的闲置或者设备重复购买,在企业内部做好资源最大价值的发挥,提高设备使用率,为企业节省开支,为企业其他方面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财务负责人做好资产与资本的管理,引导企业内部合理高效地使用资金资产,为企业运营提供良好的内部环境。
2.4平衡利益基础上解决部门财务矛盾纠纷
财务部门作为企业的管理部门之一,必须做好各级利益关系的协调处理。内部是各级与各部门,外部则是银行、税务机构及审计单位等,而这些错综复杂关系的处理必然由财务负责人牵头,其本身担负着企业资金筹集、资金使用及分配等多个方面的管理工作,并对企业内部的考核、分配、结算起指导作用,基于各个环节的各种矛盾激化暴露,必须学会运筹帷幄,及时化解矛盾冲突,做好本职工作的圆满完成。
3结语
随着现代企业经营发展的深入,企业财务管理的价值与作用日益凸显,而财务负责人作为财务管理的直接参与者与指导者,其地位与作用也备受关注。本文从其职责范围论述了财务负责人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基础重要地位,并在此基础上从四个方面就财务负责人在财务管理中的作用进行梳理,为企业财务管理指明方向,也为财务负责人的培养提供有效思路。
[参考文献]
[1]李亚平.论财务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J].现代经济信息,2015(07).
[2]胡丽琼,崔丽娟.财务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J].时代金融,2015(20).
关键词:售后服务 品牌 忠诚度 知名度 态度
科技的不断发展,造成市场上同类产品的竞争逐渐趋于相似化,在产品功能、商品质量、销售环境都比较相似的情况下,售后服务则成为吸引客户和消费者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对于企业来说,完善售后服务工作,全面提升服务品质,在产品营销中显得尤为重要。
1.售后服务概念
售后服务是指商品出售以后,商家为消费者提供的一系列服务活动。主要包括产品介绍、送货、在使用过程中的调试及维护、技术培训、质量问题咨询、客户沟通和回访等方面。它既是一次营销的最后过程,也是再营销的开始,是企业与顾客建立长久关系的起点。售后服务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企业的声誉、产品形象、更关系到顾客对产品的认可度。售后服务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服务质量直接影响着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2.完善售后服务工作的重要性
2.1售后服务工作是保证消费者权益的重要防线
站在消费者的角度理解消费者权益,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可靠的产品和完善的售后服务是保证企业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渐将服务列为提高企业核心的竞争力的基本战略。企业服务一般包括售前服务、售中服务和售后服务三种形式。售前服务主要是通过营销人员将企业产品信息释放给目标客户,让顾客在未接触产品之前所开展的一系列刺激顾客购买欲望的服务工作;售中服务是产品在销售过程中为顾客提供的服务。虽然企业致力于向消费者提供安全、可靠的产品和完善的售后服务,但是由于工作人员的疏忽或消费者自身对产品的使用不当而引发的产品问题,导致消费者投诉也时有发生,因此有效地处理客户投诉等售后服务措施则成了保证消费者权益的重要、有效途径。
2.2提高消费者对产品品牌的忠诚度
良好的售后服务是树立企业品牌和传播企业形象的重要途径,是无形的品牌说服力。例如,国内汽车维修维护市场长期混乱,消费者对汽车维修维护方面的投诉数量也长期在高位徘徊。在市场迅速扩充阶段,企业如果只关注将汽车卖出去,而不考虑服务和品牌维护,最终会大大降低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
2.3提升品牌的知名度
品牌不是一个单纯的符号特指,它体现的是独特的价值理念,是人们对一个企业及其产品、售后服务、文化价值的一种评价和认知,是一种信任。它背后蕴含着品质、技术、战略以及服务等。可以说,品牌的背后体现的是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正如国外某汽车品牌营销的一句口号:“争取到新客户的是销售部,但是能够留住客户的却是服务部。”在当今市场竞争趋于白热化的年代,宣传手段日益丰富的环境下,消费者购买产品最直接、最简单的方式,是通过周围朋友的推荐。口碑效应在某种程度上,左右着消费者对产品的心理认知和购买行为。而好的售后服务,可以有效的提品的口碑效应从而提高品牌的知名度。
2.4搜集产品质量信息,不断提升服务质量
好的产品不好的售后服务工作,会营造不安的消费环境,致使品牌信誉受损、消费者数量减少、销售收益降低、福利降低员工不满、产品信息不全,产品不改善、不好的售后服务,最终造成恶性循环。
除了专业产品质量检测者之外,最直接了解产品质量信息的群体是消费者,因此,企业要了解产品信息最直接的方式是通过消费者的信息反馈进行搜集。所以,全面的消费者信息管理工作,建立商品质量监督档案,从而不断改进产品质量,以利于企业长远发展。
3.如何做好售后服务工作
3.1树立正确的售后服务观念
建立健全的售后服务管理体系,树立售后服务管理意识。首先,建立规范的服务标准,对整个售后服务部门进行全面系统的工作培训。其次,提高服务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最后,对技术、维修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力争做到各类工作的顺利开展。
3.2独特的问题处理方式
服务人员的工作重点主要表现在消费者的咨询及投诉问题,那么在平时处理消费者问题时,首先,需留意那些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但易被企业忽视的小细节,如产品包装后面的服务热线是否准确、是否为24小时热线、沟通平台是否能及时对消费者的问题作出解答;其次,服务人员需对产品质量、性能、功效等问题,有很深刻全面的了解。最后,服务人员要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还需企业培养一批专业水平强、个人素质高的员工进行售后服务工作的组建,以提高售后的整体服务水平。
3.3维护目标客户群
售后服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消费者对该企业产品的重复购买次数,所以企业除了需要做好售前和售中服务外,更要做好后续维护。从售后服务信息管理系统中分析消费群体,定期回访顾客,打电话或者email的方式关心客户,在店铺内制定出相应的优惠政策,与他们建立起良好的客户关系,同时也可以搜集顾客的意见和建议。
3.4健全的信息管理制度
系统的信息管理可以帮助企业总结长期交易情况,主要对企业不同阶段相同产品销售情况、同一阶段不同产品销售情况、同一产品不同阶段的购买群体、同一阶段的购买群体等情况进行管理。总结目前物品成交的情况,成交物品的数量,成交率等情况,有助于企业了解目前产品销售情况。
3.5优质的服务态度
优质的服务态度主要表现为四心:热心、细心、耐心、用心。消费者无论是咨询、维修还是投诉,服务工作人员都应无条件热心,给消费者一个满意的解答,针对问题提出可行性解决方案。方法运用得当,不但可以增进和巩固与消费者的关系,甚至还可以提高产品销量。解决客户问题的整个过程,都要求服务人员耐心倾听,用心整理消费者信息、分析消费者需求,提供解决方案,以提升消费者满意度。
3.6维护与消费者的良好关系
维护消费者关系有助于提高消费者满意度,进而促进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以提高品牌的知名度。此外需重视稳定消费群体的口碑是最具经济收益、影响效果最直观、最大、最直接的广告。对于他们提供的新顾客或潜在顾客群,无论是否购买公司产品都有必要与其建立长期良好关系,赢得消费者对产品、对企业的信任。消费者的人脉力量应建立在服务人员与其的感情基础上为佳。
4.结束语
企业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必须重视售后服务工作,提高售后服务工作意识,认识到售后服务重要性,采用灵活的售后服务方式,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企业快速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薛海燕 王艳. 基于闭环控制的企业售后服务管理[A]. 光盘数据库与信息系统,2008,(4).
【2】谭敏.怎样做好售后服务工作[j]科技致富向导,2012(32)
【3】魏玉华.新一代售后服务系统构建分析[A]硅谷,2012(13).
【4】姚沈妤.售后服务两大心理效应及四要诀分析[]今日科技,2012(6)
【5】冀希君.服务流程对提高4S店售后服务客户满意度的影响[A]科学之友,2006(8)
关键词:旅游服务 礼仪 教学
礼仪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是人际交往中必用的一门艺术,是人们相互沟通的技巧,是心灵美的外化。不少人认为礼仪是与生俱来的,能否知礼、懂礼、用礼跟家长教育密切相关,在学校学的好不好并不重要,也不是人才培养的主要方面,尤其对于以“技能”为主的中等职业学校、技校更为如此。因此在这种片面认识的影响下,一些学校在教学课程设计上忽略礼仪教学,偏重专业基础课。如我校的汽车驾驶与维修专业、机械加工专业都未开设礼仪课程,而开设了礼仪课程的电子商务与旅游服务专业,也是以饭店服务与管理、旅游英语、导游基础等专业基础课为主。旅游服务行业是非常重视礼仪、礼貌、礼节等行业素质的窗口服务行业,该专业与学校开设的其他专业相比更强调学生礼仪修养的培养,而学校在礼仪教学上的薄弱导致旅游服务专业的大部分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出现礼仪修养不足、行业素质缺乏的问题。不少宾馆饭店、游船、收费站等服务窗口的用人单位不得不对新员工进行岗前礼仪培训,从此可见对学生全面能力的培养与市场就业需求标准存在一定的差距,针对这一现象笔者现就中职技校礼仪教学的重要性谈谈粗浅的认识:
一 、 礼仪在服务行业的重要地位和对个人的重要性
1、礼仪是行业成功的金钥匙。
礼仪在服务行业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是成功的金钥匙。我们要提高学生和教育工作者们对礼仪修养重要性的认识,特别是要树立加强旅游服务专业学生的行业素质重要性的认识。那么,什么是礼仪修养?对旅游专业而言,礼仪修养的重要性何在?
礼仪修养是指人们为达到某种社交目的按照一定的利益规范要求,结合自己实际,在礼仪品质、意识等方面进行的自我锻炼。礼仪修养包含行为修养和思想修养,良好的礼仪是心灵美和行为美的统一 。是乐于助人敬人的行为,是人类最美的高级语言。
我们很难想象在服务行业工作中不懂礼仪、怠慢顾客、不善于与客人沟通,如何能热情周到的为客人服务并令客人满意 。纵观成功的酒店经营,无一不是服务一流,员工彬彬有礼、训练有素、礼仪到位。一声亲切的问候,一个温馨的微笑,使客人有 “宾至如归”的感觉;不文明的举止和生硬的、粗暴的、无礼的服务,使客人避之唯恐不及,也难怪业内人士把具备良好的行业礼仪视为企业成功的金钥匙。
2、礼仪是个人美好形象的标志,是一个人内在素质和外在形象的具体体现。
良好的礼仪对个人来说则是成功者的潜在资本,是现代人的处世根本。社会发展到高度文明的今天,人们对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人只有娴熟的专业技术是不够的,仅有高智商,却没有高情商的人是不受欢迎的。社会已向我们发出一个经实践检验后得出的真理──“要学会做事,要先学会做人。”这句良言已成为有识者的共识,现代企业在录用员工时,不仅要观其“才”更要观其“德”,这里所说的“德”就是礼仪修养及思想品德。各行各业都需要德才兼备的人才,而旅游服务行业由于工作的服务性性质则对礼仪提出比其它行业更高的要求,它要求从事这一行业的员工具备较高的行业素质和礼仪修养。旅游服务专业的毕业生只会摆台、斟酒、铺床、炒菜等,而缺乏得体地与客人交往的能力是无法做好本职工作的。因为这一行业是与社会上各式各样的人打交道的窗口服务行业,窗口服务行业的服务宗旨就是为来宾提供热情周到的优质服务,而不同国籍、不同信仰、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顾客有不同的习惯和礼仪要求,要为顾客提供的优质服务,不具备良好的行业礼仪知识是无法做到的。
好的礼仪如沐浴春风,令人神情爽快;粗鲁的举止如寒风,让人避而远之。在社会上也必将是到处碰壁、寸步难行。正如一位公共关系大师曾经说过:“在世人眼里每一个人的形象如同他所在单位生产的产品提供的服务一样重要,它不仅真实地反映个人的教养、阅历及是否训练有素,而且还准确地体现他所在单位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所以说,学会做人首先要具备良好的礼仪修养,提高自身的内蕴与外涵是现代人必不可少的行为准则。其重要意义绝不亚于掌握外语、电脑、驾驶等热门技术,而对旅游服务专业的学生而言,旅游服务行业用工特点决定了掌握旅游服务行业基本礼仪的意义更为重大,其重要程度绝不亚于诸如导游基础、旅游心理学、餐饮服务、前厅服务和客房服务等专业课。
为此,我们要在思想认识上对礼仪的重要地位应有足够的认识,反映在旅游服务专业教学上则要注重加大加强礼仪课程的教学力度,注重学生礼仪能力的培养。使学校培养出的旅游专业的学生能熟练掌握行业礼仪,成为受企业欢迎的高素质人才。
二、旅游服务行业用工现状
目前,在中等职业学校、技校的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招生和就业都是看好的,也是开设的诸多专业中较热门的专业之一。又在桂林这个得天独厚,风景甲天下的旅游观光名城中,需要数量众多的旅游服务专业人才。
从供与求的关系上看:数量基本吻合(供略小于求),而“质量”存在一些问题。为数较多的用人单位反映,从学校刚毕业出来的学生缺乏最基本的礼仪知识,用人单位反映的问题主要是礼仪行为欠缺,有些旅游专业毕业的学生连站姿、坐姿、走姿、迎宾等基本礼仪都做不到位,接待客人时不懂或缺少行业礼貌用语等。具体表现在:
1、客人进店时不主动上前迎接;
2、与客人交流时不会使用问候语;
3、服务员在为客人服务工作时身体靠着桌子;
4、站姿、坐姿、走姿各式各样,不符合礼仪标准,举止随意;
5、有的服务员口无遮拦随意在客人背后指指点点;有的取笑有身体缺陷的客人;
6、有的以貌取人,怠慢客人;
7、有的工作手法不卫生用手触及酒杯杯口、随地吐痰、手指甲内存有污垢;
8、有的上班时互相嘻戏,大声喧哗;
9、有的当着客人的面化妆和打私人电话;
10、为客人服务时表情冷漠缺乏热情,更谈不上微笑服务;
诸如此类的行为不仅使客人反感和不自在,而且直接损害了用人单位的声誉和形象。其造成的恶劣后果甚至会使一个企业关门倒闭的严重境地。为此,用人单位对这些员工重新进行最基本的岗前礼仪培训。
三、学校礼仪教学现状及应对措施
1、 教学形式单一
礼仪知识最大的特点是通俗易懂,贴近生活。这个特点决定了礼仪课的教学不能死搬教条、按部就班,而应生动灵活、寓教于乐,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提倡快乐教学,快乐学习。但现在的礼仪教学多为教师课堂讲授,教学方法不够灵活,削弱了教学质量与效果。“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方法单一,学生很容易产生疲劳感,精神懈怠,课堂气氛沉闷,教师讲授的内容无法在学生中产生共鸣与回应,教学效果较差,已经满足不了现阶段礼仪教学的需要。
礼仪课程教学的设计思路要根据贯穿课内课外、贴近专业特点的原则。第一,课堂模拟分组练习、讨论、演示、播放影视片等方式创造条件,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参与教育和教学过程,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第二,课外实践――理解与体验。课外实践是礼仪课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我们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活动,通过组建义务礼仪服务队进行课外实践,使学生克服胆怯羞涩的心理。第三,社会实践――知识拓展。利用节假日和课余时间安排学生参加相关礼仪服务的实践活动。
2、专业师资缺乏
从事礼仪教学的教师多是由其他专业转行过来的,没有经过专门的礼仪培训,对礼仪知识的获取大多是通过自学,对礼仪的认识停留在一个相对较浅的层面。因此,教学比较随意,内容缺乏系统性,缺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同时缺乏对学生学习礼仪目的的正确引导,由此使学生形成了“礼仪就是规范言行举止、讲究穿衣戴帽 ”的肤浅认知。礼仪教学强调身教重于言教,但很多礼仪课程的教师自身不修边幅,说话做事缺乏技巧,没有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进行多渠道、大力度的师资队伍建设是为了更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理论与实践知识的教育,学校应不断整合资源,为礼仪课程教学创造必要的条件,同时要加大礼仪教师培养力度,投入资金,允许符合条件的教师接受专门的礼仪培训,建立一支懂理论、会实训的优秀的礼仪课程教师队伍。通过多渠道、大力度的培养,提升了礼仪课教师的业务素质,为高质量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3、加强学生内涵培养
礼仪不仅仅是指人的得体举止和谈吐,它还有更深刻的内涵,即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常言道:“言为心声”。因为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一个人的思想意识不能理解某件事就很难在行动上去主动地做这件事情。当然就不能在不同的情况下灵活地表现出得体的行为举止。相反,有良好思想修养的人他的行为举止会自然流露出高雅、大方、得体的气质。所以,具有良好的礼仪先具有美的思想和美的心灵,后具有得体的举止和美丽的外表。
心灵美是行为美的基础,思想修养是行为修养的关键,我们不能强迫一个人去做他不愿意做的事,而是要从思想上提高他的认识,使他知道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在理解的基础上积极主动的去做去学礼仪。这样一来才能理解礼仪的精髓,才能学好礼仪。而一个人良好的思想素养的形成是一项长期磨练的过程,良好的礼仪形成不是一蹴而成的,徒有外表是不够的,要从内心到外表的统一,才是美的最高境界。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学校教育一个重要的不容忽视的环节。而思想品德的培养需要日积月累,不是简单一个站姿或坐姿标不标准来衡量的。如上所述,思想品德修养和行为修养是礼仪修养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要达到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才是礼仪修养的最佳境界。
为此,学校不仅在礼仪课教学上要重视思想品德教育,在其他专业课教学中要注意渗透素质教育的有机内容,学校的各项活动都应贯穿渗透思想教育,提高他们对真、善、美的认识,树立做一个有修养、讲文明、知书达理的人。
参考文献:
[1]旅游专业教学中学生服务意识培养模式研究[J] 赵春艳,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近日,总理到人社部专题考察就业工作时,再次强调就业是经济的“底盘”,整体就业形势稳,经济才稳,社会才会稳。可见,党和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就业问题,就业问题无疑是事关民生大计的大事。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就专门有章节论述提升就业质量,加快实现充分就业的问题。与此同时,国务院也批准了题为《促进就业规划(2011-2015年)》的首部国家级别的专项规划,特别针对十二五期间的就业促进相关工作进行了细致的安排和部署。所有这一切都充分表明,为了进一步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维护改革发展的稳定大局,切实促进就业,充分实现再就业刻不容缓。今年将新增765万高校毕业生就业需求,以及大量转岗农民工的再就业需求。面临日益严峻、复杂的就业形势,每一位从事就业服务工作的人员都要努力落实国家的各项就业服务工作政策,切实为广大群众提供更精确、细致的就业服务,这其中就包含做好职业指导工作。
一、职业指导工作是实施“精细化”就业服务工作的前提
职业指导工作作为我国公共就业服务中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它不仅仅是建立起用人单位和求职者间的桥梁,更蕴含着“授人以鱼”以及 “授人以渔”的双重的就业指导的重要内涵。做好职业指导工作,在全面落实“精细化”就业服务工作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针对城乡就业困难人员“精细化”服务
开展“精细化”就业服务主要是针对城乡就业困难人员,其重点就是按照这些特殊就业群体的特点,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就业帮助计划,努力实现服务模式的人性化、集约化、规范化。全方位促进社会充分就业,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和谐发展。
2.促进职业指导工作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职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此项工作的作用主要旨在促进就业、促进稳定就业,同时帮助劳动者规划职业生涯。其工作重点既包括保障求职者就业、发展,又包括帮助用人单位实现合理用人、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3.“精细化”就业服务工作与职业指导
职业指导的过程,就是以就业服务为载体开展工作,做好了职业指导工作,“精细化”服务工作就有了良好基础。此外,职业指导对“精细化”就业服务的作用与重要性还体现在为促进就业而进行的相关的教育以及培训等过程中。职业指导通过扎根基层了解供求双方需求,制定个性化方案,为“精细化”就业服务奠定了基础。可见,职业指导的工作目标和内容为促进“精细化”就业服务深入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脱离了深入有效的职业指导,就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精细化”就业服务。
二、 实现“精细化”就业服务“以人为本”的工作宗旨
“精细化”就业服务的理念是指凭借服务方式的专业化、工作机制的社会化、服务规范的制度化、秉持“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为用人单位以及求职者提供便捷高效的就业服务,促进再就业,确保就业困难人员获得有效的援助。
职业指导则是在两者之间建立起的一架桥梁,旨在推动劳动力市场的有序流动和劳动资源的有效利用,从而满足“以人为本”的“精细化”就业服务工作宗旨。通过职业指导,可以帮助劳动者确定择业方向,掌握求职方法,增强择业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双方及时了解最新职业现状,进一步把握供求双方互补性,以期分别指导,增进双方的选择,实现人才与职位匹配最大化。更能够通过职业指导,来把握市场的热点,创新就业岗位。鼓励和引导有资质、有思想的求职者进行自主创业。坚持以人为本,对劳动力资源进行更好的利用和开发。
三、职业指导通过优先服务,提升“精细化”服务成效
同“精细化”就业服务工作的要求一致,职业指导要求各类、各层级相关就业服务机构把援助对象列为优先服务重点群体。按照具体工作的程序,制定有针对性的服务流程,并细化服务标准,将各类援助工作的期限、内容以及效果进行明确,施行“首问负责制”,将责任落实。具体到我们的日常工作中,主要对以下三类人员进行优先服务,提供差异化、专业化的就业帮助。
1.通过职业指导,帮助失业人员再就业
尽早给予专业的职业指导,有助于帮助他们树立职业信心,调整就业心态,可以预防因长期失业而失去就业动力。可从讲授求职应聘技巧、方法;介绍就业政策、就业市场形势;引导其对自身条件进行客观分析,了解市场需求,确定正确的职业方向等多个角度入手,为他们再次寻找找职业方向创造便利条件,促成他们顺利地实现稳定、成功地再就业。
2.准确指导再就业培训方向
对下岗失业人员,高效的职业指导可以促进他们实现再就业。该人群大都具有一定的技术、技能,也具备较强的组织纪律性,但是他们心理负担重,自卑感强,对再就业信心不足。特别是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不愿到集体、私营企业就业。职业指导人员在解决了他们的思想上的负担之后,可以准确地指导他们选择再就业培训方向,为获得新的工作岗位积累实力,弥补自身技能的不足。
3.多元化就业
对社会弱势群体,通过职业指导,可以帮助实现多元化就业。弱势群体人员因年龄偏大、技能单一、文化偏低、家庭负担重等原因,导致对企业性质、工作条件、工种、就业方式等要求不高。通过职业指导,可以及时、精准地向他们传递一手的就业信息,介绍多种新型的诸如政府创办的公益性的、社区就业岗位,指导他们利用好国家创办的再就业援助活动,增加就业机会。
本论文以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航空服务专业为例讨论校企合作的意义,应用英语(航空服务方向)专业始建于2011年,2012年调整为航空服务专业,并开始招生,目前已有三届毕业生,在校学生人数260人。
一、航空服务专业校企合作的应用前景
航空服务专业主要学习民航概论、航空市场营销、机场服务概论、航空运输地理、航空服务礼仪概论、民航安全与应急处理、民航服务心理学、民航专业英语、航空服务技能培训等课程。航空服务专业主要培养有灵活的协调和应变能力,能熟练掌握民航服务理论和基本技能,适应民航企业发展需要,能从事国内外民航服务的复合型、技能型、应用型高级航空人才。我国正处于从“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的伟大转变过程中。中国航空运输业在全球的排名已跃升至世界第三位。到2020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航空运输业年均增长速度将保持10%左右,每百万平方公里拥有机场数量将大幅度增加,航班密度、旅客客运量等各项指标都将快速增长,中国将成为亚太地区乃至全球范围内最重要的航空市场。民航业的高速发展,对民航专业服务与管理人才的需求量也将大大增加。
1.1 航空服务专业就业前景
从国际国内现有薪资水平看,国内主流航空公司优秀空乘人员平均年薪在10万人民币以上,同时因其专业性和供应不足,其职业稳定性得到保证。我国正处于从“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的伟大转变过程中。由此预测到2010年中国至少需要新增加40000多名空乘服务人员岗位,民航空乘服务人员队伍将超过25万,规模将扩大5倍。整个航空业自身也将演变成一个集民航管理,机场物流,机械机务,航空气象,地面服务,流程签派,航空营销,票务销售多元化复式行业。
1.2 航空服务专业就业方向
航空服务专业学生主要面向国内外各大航空公司、地方航空公司、民营航空公司、外航服务公司、各大机场,大中型企、事业单位。也可以在高星级宾馆、饭店和旅行社从事饭店服务、导游服务及管理工作,在各大航空公司、C场从事航空服务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也可以在电信、移动通讯、金融服务等行业及其它各类涉外企事业单位从事高级文秘、公关营销和管理等工作。
二、航空服务专业校企合作的实践
2012年12月与东方领航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进行校企合作签约,建立“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国语分院航空服务专业订单式培养班”,校企优势互补,合作育人,合作就业。2013年5月与南方航空公司吉林分公司签定了校企合作协议,建立了学生实习就业基地,并成立航空服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聘请王雪雁经理为我分院航空服务专业建设顾问。2016年3月29日与南航吉林分公司的实习基地协议续签三年,并对校企双方推进培训能力、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实习生留用及南航企业文化融入校园等话题进行了深入座谈交流。
三、航空服务专业校企合作模式
与企业共同制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了“3+1+2”的教学模式,既“1-3学期”在本校学习专业基础课, “第四学期”在南航长春龙嘉机场顶岗实习,“5-6学期”在校企合作方东方领航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学习专业课及实习就业。校内教学,以理论课为主,辅之以实验、实训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学生在企业的一年以顶岗实习为主,同时学习部分专业课,结合实习经历选择毕业设计题目,在学校、企业指导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此模式强调的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动力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其实质是由校企两个育人主体在校企两个育人环境中培育学生做人、做事的本领,目的是使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能够满足市场的需要。“3+1+2”人才培养模式的局限性在于,学校很难帮助学生联系到合适的企业能接纳这么多学生,学生自己也很难找到合适的实习岗位,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单位也很少,使1年在企业的实习流于形式,起不到预期的效果。
四、航空服务专业校企合作成效
2013年6月,应用外国语分院送第一批即2011级32名学生赴长春龙嘉机场南航开始为期6个月顶岗实习。在此之前,南航派14名专职教员及实操教师对这批学生进行了一个月包括民航运输基础、行查业务、服务礼仪、企业文化等岗前综合培训。解决了航空类课程讲授和师资培训、职业资格证书考取等新建专业所存在的问题,建立了航空服务专业的实习就业基地,保障了新建专业学生的实习和就业。
4.1 航空服务专业招生/实习/就业一览表
4.2 校企合作对教师的培训
2013年8月―2015年8月,我院连续派出10名教师前往河北省民航干部管理学院进行各专业课师资训,如《民航英语》,《民航法律法规》,《民航播音》等。2015年1月我院派万琳老师到长春龙嘉机场南航分公司为期一学期的专职指导教师。
【摘要】政府公共部门的主要目标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与服务业绩相关信息是解除公共部门受托责任和利益相关者进行决策的依据。本文回顾了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理事会《报告服务绩效信息实务指南》进展情况,并对其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未来政府公共部门服务业绩信息报告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服务业绩信息 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理事会 推荐实务指南
国际公共会计准则理事(简称IPSASB)通过制定高质量的公共部门会计准则和促进对这些准则的采用和执行来服务公共利益,从而提高世界范围内财务报告质量和实务的一致性,加强公共财政的透明度和受托责任。
为满足上述目标,IPSASB 制定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IPSASs) 和推荐实务指南(RPGs) 用于公共部门实体,包括国家、地区和地方政府以及相关的政府机构。2013 年12 月IPSASB 了《报告服务绩效信息实务指南》(征求意见稿54 号),以下对该指南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服务业绩信息的报告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报告服务绩效信息实务指南》进展与评析
该推荐的实务指南征求意见稿包括目标、地位和范围、定义、报告边界、年度报告和报告期间、服务业绩信息报告的原则、与财务报表相同的报告或在单独的报告列报等。
(一)目标、地位与范围
服务业绩信息是用户所需的实体服务业绩目标、这些目标的成就以及实体提供的服务等信息。服务业绩信息能有助于用户评价实体的服务效率和效果。理事会认为按照推荐的实务指南的信息报告代表良好实务,因此理事会鼓励实体按照推荐实务指南报告服务业绩信息。推荐的实务指南适用于除政府企业以外的其他公共实体。尽管推荐的实务指南不直接适应于政府企业,但与在推荐实务指南中报告实体控制的政府企业相关的服务属于该指南的范畴。理事会认为实体除非遵从该指南的所有要求,否则服务业绩信息不应被描述为遵从了该指南。同时推荐的实务指南概括了应当列报的最少的信息,但如果额外信息在满足财务报告目标方面和信息质量特征方面是有用的,不应排除在推荐的实务指南之外。此外,在某些地区如果服务业绩信息的编制和列报属于法定和监管要求,鼓励实体按照推荐的实务指南披露关于这些要求影响的信息。
(二)定义
在该推荐实务指南中,提出了一些专业词汇并被赋予特定的内涵:
当结果和相关的服务业绩目标以产出和结果内在一致的表述,效果描述实体真实结果和服务业绩目标的关系,实体的服务业绩目标既可能以产出也可能以结果表示,当报告效果时实体可能报告每个相关的服务业绩目标已经实现的程度。 作为服务提供者,一个实体的运营越有效,意味着其真实的结果也越好(实际提供的产出和实际实现的结果)。例如,如果一个实体的服务业绩目标(实体计划结果)一个效率指标可以用来表示服务与以前的报告期间、预期、类似的服务提供者、衍生的基准相比是否更为高效(或更为低效)。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产出能以比以前更低的成本生产,那么生产效率得以提高,设计用于报告效率类型增加的效率指标将显示有所改进。类似的,如果一项服务质量的改进使得实现的结果比前期获得更好,如果其他如服务数量和成本保持不变,则意味着效率的增加,设计用于捕捉效率增加类型的指标将显示有所改进。
投入:用于生产产出的资源包括:(1)人力资源或劳动;(2)资本资产,例如土地、建筑物和交通工具;(3)现金和其他金融资产;(4)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结果:公共部门实体提出的社会影响。一个实体的存在或运营可能有助于结果的实现,其行动与结果有关的成就可能存在紧密的、直接的因果关系,但并非总是如此,实体控制之外的其他因素可能阻碍或者促进结果的实现。产出:实体提供的服务,可能包括:(1)直接向个人或机构提供的服务,如健康或教育服务、提供的物品;(2)间接向个人或机构提供的服务,如旨在促进、保护或维护一个社区、机构、国家或者社区价值观或权利的服务。(3)对个人或机构的转移支付,如现金支付和提供如税收优惠等经济激励;(4)提供政策、规则或立法实现公共政策目标,包括例如收入相关的立法以及与实施;(5)征收税收和其他收入。实体外部接受者接受的服务是决定服务是否是产出的关键因素,而不是内部消耗服务作为实体产出部分。
业绩指标:用于报告服务业绩信息的业绩指标的类型包括投入、产出、结果、效率和效果。业绩指标可以是定量计量,例如生产产出的数量、服务的成本、提供服务的时间, 一项结果对应的一个数字目标。业绩指标也可以是定性计量,如差/ 好/ 优秀或者满意/ 不满意。定量和定性计量的使用可以帮助信息使用者评价服务业绩目标是否实现或进行服务业绩的跨期和跨实体的比较。当定性讨论能为用户提供相关和可理解的业绩信息可能是必要的,业绩指标也可以定性讨论的形式存在。当服务业绩不能通过一个简单或一组定量或定性计量真正代表时,应采用定性讨论的方法。
服务业绩目标:服务业绩目标可以采取投入、产出、结果、效率或者效果等表示,服务业绩目标也可以采用描述性叙述提供服务的期望未来声明结果来表示。实体服务业绩目标也可以通过相同类型的业绩指标来表述,例如,均用结果指标表述。他们也可以不同类型的业绩指标表述,例如,一些服务业绩目标以结果指标表述,而另一些则以产出或投入表述。为建立有效的受托责任,实体应当在开始报告期之前建立清晰的服务业绩目标,并在报告期末提供在报告期内目标实现程度的明确信息。列报的服务业绩信息应当与实体服务业绩目标相适应。单一服务可能有助于一个或多个服务业绩目标的实现,多个服务也可能导致相同的服务业绩目标。
(三)报告边界与报告期间
服务业绩信息的边界应当与财务报告的边界一致。服务业绩信息可能通过一个经济实体中的不同报告实体进行反映,当每个实体报告的信息与财务报表有同样的报告边界,汇总的程度和报告的服务可能依赖于政府内实体的层次而发生变化。服务业绩信息应按年度进行列报并按照财务报表涵盖相同的期间进行列报。如果服务业绩目标可能需要一年以上的时间才能实现,需要向信息使用者报告与受托责任和决策观相关的跨年服务业绩目标的进展信息。
(四)服务业绩信息报告原则
报告服务业绩信息应有助于评价实体的受托责任和决策,能够满足使用者评估:(1)报告期服务提供活动和成就;(2)实现服务提供目标背景下的财务结果;(3)实体提供服务的效率和效果。服务业绩信息的提供应当与服务业绩的目标相适应,即服务业绩目标和服务业绩成就的关系是清晰的。服务业绩目标和其他列报的信息应当考虑实体特定的情况,例如:(1)实体提供的服务;(2)实体的性质;(3)实体运营的管制环境。服务业绩信息的列报应当满足财务报告的信息质量特征要求,主要包括相关性(满足受托责任和决策目标)、如实列报(无偏列报)、可理解性(简单和明了)、及时性(在信息内涵清空前报告)、可比性(与目标或其他实体在时间上可比)和可证实性(独立的机构采取同样的计量方法报告信息可以复制)。 通用目的财务报告信息的普遍约束- 重要性、成本效益以及信息质量特征之间的平衡应该运用于服务业绩信息。重要性是选择列报服务业绩信息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信息如果遗漏或者误述将会影响到实体受托责任的解除、或者影响用户以实体在报告期编制的服务业绩信息作出的决策,则该信息具有重要性。每个实体在特别情景下重要性的判断依赖于项目的性质和金额。当服务业绩信息运用重要性时,不可能为在一个特定类型的信息变得重要指定一个标准的数量门槛。因为服务业绩信息在报告期关于服务提供成就包括定性和定量信息可能影响未来对服务提供和财务结果的期望。报告服务业绩的信息应当证明是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效益是编制和报告服务业绩信息的对信息的使用者和主体而言是能产生更好的决策结果。可能发生的成本包括信息搜集和处理成本、证实以及提供支持假设和方法的成本、扩散成本,在考虑成本时,编制者也需要考虑用户发生的以下成本:分析和解释成本、遗漏有用信息的成本(包括用户发生的从其他信息源获取必要信息的成本以及使用不完整信息进行决策导致成本)。评价提供信息是否符合成本效益原则通常是一个判断的过程。当实体的服务业绩目标发生改变,信息列报应反映这种变化。一个地区可能建立适用于实体的服务业绩报告要求,这将超越推荐应用指南中概述的最低信息水平,在这种情况下,鼓励实体通过应用指南和通过地区规定要求确保信息的确认。
(五)报告列报与服务业绩信息的披露
实体可以将服务业绩信息作为财务报表的一部分或作为一个单独的报告来进行列报。在进行此类决策时应考虑下列因素:(1) 服务业绩信息需要被审核的程度;(2) 用户的需求和信息质量特征是否得以改进;(3) 信息约束条件的运用,如成本效益原则;(4) 是否存在与司法权相关的具体因素。组织服务业绩信息的一种方式是“服务业绩声明”,其中包括将以表格或声明的形式进行信息组织。当数字或者“汇总性描述业绩指标”( 例如满意或不满意) 在多个服务中报告,服务业绩信息声明能够有助于可理解性和可比性。服务业绩信息也能够有通过描述或案例研究进行列报,也可能通过案例研究和一个或多个声明进行列报。高水平的信息汇总应当通过更深入的讨论和分析进行支持。信息应当组织以使高水平的汇总和支持细节以及相关的讨论和分析关系是清晰的。
(六)服务业绩信息的列报
服务业绩信息应当识别实体重要的服务、相关的业绩指标以及与这些服务相关的其他信息。识别重要服务的信息可能在实体的计划文件(预算表、声明、战略计划、融资协议等),通常提供实体目的最相关的信息,如服务业绩目标以及这些服务应当列报什么信息。服务业绩信息的汇总应在一定程度上传递实体服务业绩成就的有意义的理解。汇总不应过过于简化导致覆盖或者模糊业绩,详细列举结果等过于详细也会导致模糊业绩以及减少可理解性。报告信息应当足够具体以方便信息使用者对实体的服务业绩能够问责,特别是关于服务业绩目标的业绩信息。当一个实体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包括来自一个或多个实体报告的财务信息,这可能是指受控实体报告的财务业绩信息的范围,而不是重复控制主体的信息。控制实体可能列报其受控实体提供的服务包的高水平的汇总的服务业绩信息。控制实体也可能列报其直接提供的服务其受控实体额外提供服务的信息。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第18 号准则(IPSAS 18)《分部报告》运用于实体分部的确认,这个准则描述了服务分部以及由于财务报告目的将分组服务分至分部应当考虑确认的因素。当他们认为如何列报服务业绩信息时,IPSAS 18 规定对服务分部的描述可能对实体而言是有用的。
1. 信息列示
每个相关服务报告应当列示下列信息:(1)服务业绩目标;(2)披露关于实体服务业绩目标成就的业绩指标;(3)服务成本的信息。关于业绩指标和服务成本,实体应当列示:(1)报告期计划和实际信息;(2)以前报告期实际信息。当服务业绩信息包含的信息也包含在财务报表中,包含对财务报表的交叉引用。
业绩指标:决定最合适的报告业绩指标需要判断,最重要的原则是指标的选择应基于对信息使用者的重要性和在评价实体服务业绩信息目标成就的有用性基础上。指标的选择应当与用户能够确定实体耗费其资源来提供服务并实现服务业绩目标效率和效果的方式相关。鼓励实体列示其预期的结果和这些结果的成就信息,是所有实体旨在提供的信息。这主要是由于结果信息聚焦于服务提供的最终原因,即服务对社区的影响。通过报告与投入和产出相关的结果,一个实体最直接解决的问题是实体的服务提供是否达到预期的影响以及这些花费于服务的资源是否产生预期的结果。
对单一计划或服务而言,可能存在列报大量的业绩指标。为确保信息的可理解性以及避免难以应付的用户,实体通常需要对每个列报的服务只确认一些关键性业绩指标以最好满足用户的需求。涉及到量化的指标应能够可靠计量,信息列示应该是中性和无偏的。实体在列示业绩指标时应当避免任何偏向报告正面结果的倾向,这将确保满足信息质量特征并使用户对业绩指标“如实”列示实体服务业绩抱有信心。业绩指标对用户的重要性以及在评价实体服务业绩目标成就的有用性是优先考虑的,在选择报告的业绩指标易于计量是可能要考虑的,但是应次于用户的需求,不应过度强调易于计量的维度。对于一些服务,或在某些情况下,当定性计量和定量计量不相关或不可能时,定性讨论(也称描述性信息)应予以列报,尤其是在定性讨论比定性计量和定量计量在描述特定服务业绩目标成就的程度时能够提供更为相关和可理解性的信息情况下。实体的服务业绩目标可能跨越多个报告期时,在列示业绩指标时,实体应当考虑这些业绩指标将有助于用户对计划的、跨期服务业绩目标的进展状况的理解。投入、产出和结果业绩指标和服务业绩目标的一致性有助于用户评估资源和和结果的关系以及可用资源可能会如何影响服务业绩目标的实现。实体可能采用不同标准:(1)精简足以可理解;(2)提供与每个服务绩效目标多方面充分的细节。几个层次的报告的使用允许揭示更高层次的精简报告,以及揭示或披露更为详细的覆盖更低层次的报告,例如在服务领域,能够分解为两个或更多的服务。业绩指标报告的数量和类型可能基于政府的层级而发生变化,在级别更低的报告需要额外、更为详细的业绩指标。
服务成本:用户对服务业绩的理解通过投入、产出或结果等成本信息得以增强,例如用户通过提供与产出或结果相关的成本来评价效率。在报告成本时,鼓励分解的成本信息报告。分解成本信息能够列报与个别服务业绩目标、结果、服务领域、个别服务、单位产出成本、以及与特别投入相关的成本。
计划和实际的服务业绩:计划和实际的服务业绩信息应当以一致的方式进行报告,以便于比较。只要有可能,实体应该用报告期前建立的同样的方式和参数计算并报告同样的业绩指标,这使用户能够在报告期末能对计划业绩和真实业绩进行比较。近几年业绩指标的一致性能够促进长期趋势分析,但这种一致性的追求不能以下列因素为代价:(1)业绩指标质量的改进,例如通过修改指标使得决策更为相关以及与期望结果更为一致;(2)调整指标与用户变化的期望。当利益相关者在报告期修改服务业绩期望导致对服务业绩目标的修正,实体需要解决如何报告计划服务业绩变更的问题。服务业绩也可能因一个实体的合并而变化,当服务受托责任从一个实体转移到另一个实体或者原先有两个不同的实体提供的服务而现在由一个单独的合并实体提供需要报告时。在这些情况下建议尽可能报告原始和修正后的服务业绩目标。这些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应当在辅的评论中概述,以便用户充分理解在报告开始期与真实成就服务业绩目标变化的原因,同时也便于用户理解最新、修订服务业绩目标的实际成就程度。
2. 信息披露
应提供描述性讨论和分析以支持用户对服务效率和效果的评价,有助于用户理解服务业绩信息列示的基础也应当予以披露。具体包括:(1)列报信息的平衡解释;(2)识别和讨论影响结果的因素,包括那些影响业绩目标的成就因素(非成就因素);(3)识别和讨论伴随着提供服务的风险;(4)识别和讨论服务提供有意和无意、直接和间接的后果。描述性讨论和分析应当涵盖服务业绩目标实现的程度,同时也强调特别的成绩、不足和存在的问题。当一个主体的服务业绩目标可能需要一年以上的时间才能实现时,应当鼓励实体在描述性讨论和分析中确认这些目标以及披露目标实现进展情况的信息。
不同时间的业绩指标、与里程碑业绩、真实业绩和计划业绩指标的比较应当进行披露和讨论,包括自上年度以来的趋势信息、重大变化解释的分析提供服务业业绩的背景。应当提供实际和计划结果差异大小和导致差异因素的解释,这些因素可能包括外部因素的影响(正面或负面的)、流程的效率和无效、可用资源的影响(例如资金或人员增加可用性或约束)或者明确的政府决策。结果的实现往往受到实体控制之外的因素影响,当结果信息被披露时,应当披露以下信息:(1)结果能够归因于实体活动的程度;(2)可能影响结果的其他因素。披露应当充分以确保用户对结果改进和恶化方面不会高估实体的作用。公共服务提供通常伴随着风险评估,建立风险容忍度涉及“假阳性”和“假阴性”风险参数的澄清,风险评估对实体服务业绩而言是关键的。
成本和费用核对比较:服务相关的成本和实体财务报表中报告的费用核对和比较可能进行披露。这些信息能够有助于用户了解服务成本的基础以及实体在其他活动环境下的重要性。核对或比较主要在服务的总成本与总费用、与单一服务或组服务的成本与不同分部报告的成本等之间进行。
服务业绩信息基础:在决定哪些信息需要披露时需要判断,应该有足够的信息让用户理解服务业绩信息披露的基础。基于服务业绩信息报告应当考虑披露下列信息:披露服务业绩信息目标的解释,描述目标如何建立的,实现这些目标的需要和需求,以及目标和提供的服务、目标和披露的服务业绩指标、实体的总体目标以及服务业绩目标或服务的披露之间的关系。用户需要了解哪些服务被报告以及为什么与这些服务相关的信息包含在内的原因。提供的详细程度、决定应报告哪些信息、以及上述方法应当如何对用户进行解释。应提供充分的信息来允许用户决定:(1)服务业绩报告是否与他们相关;(2)如果将提供这类信息,他们需要做出明智的决策并得出实体服务业绩结果的结论。
二、《报告服务绩效信息实务指南》对我国启示
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理事会的《报告服务绩效信息实务指南》对服务业绩信息报告从不同方面进行了阐述,政府和大部分公共部门实体的功能是为选民提供公共服务,因此需要评价服务提供目标成就的财务后果,政府或者其他公共部门实体在报告期报告服务提供活动的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成就和/ 或结果对于解除其受托责任是必要的。
(一)建立我国的政府服务业绩信息报告规范
目前政府对外提供信息主要包括预算和决算报告等信息,这些信息主要从财务方面的对政府的投入和产出等进行计量和分析。由于预算和决算报告体系高度浓缩性,大部分与服务相关的信息无法从得以反映的,如成本、结果、效率和效果等信息。由于信息使用者的异质性,其在信息需求和使用上存在较大的差别,在现有通用目的的财务报告体系下,信息的不完整导致受托责任观以及决策有用观都无法真正实现。因此明确服务业绩信息的相关词汇定义,建立符合我国服务业绩报告规范,以便于信息之间的可比性。鼓励公共部门按照相关规定自愿披露相关服务业绩信息,既可以满足一般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也可以满足一些特殊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特别是国务院转发《关于2014 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任务的意见》的通知提出了规范政府举债融资制度,开明渠、堵暗道,建立以政府债券为主体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剥离融资平台公司政府融资职能后,服务业绩信息提供更凸显其重要性。当条件成熟时,建议将服务业绩信息披露规范形成政府会计准则的一部分。
(二)明确服务业绩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
合理性理论认为组织并非天生有权利享有资源,相反获得资源的权利是要争取的。合理性并非是静态的,因为社会公众总是对政府提供服务业绩进行判断,以确定这些业绩与其期望是否一致,不同的服务业绩信息将会诱导不同的资源配置行为。要满足决策有用和受托责任观,就必须保证其披露的信息通过建立一致的逻辑关系,以确保资源的配置是科学和合理的。在此基础上能够确保公共部门实体的业绩信息可以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同时应建立政府层面的管理层讨论和分析,对实体的战略方向等进行描述,以进一步了解政府业绩目标的实现情况,将服务业业绩目标和成就之间的比较能够解除其受托责任,并有助于资源配置和服务提供的决策,并有助于提升透明度,增进社会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为实现服务业绩信息和财务报告有效对接,服务业绩报告的信息质量特征应该和通用目的的财务报告一致。
(三)按照服务的性质、用户的信息需求和管制环境进行不同的列报
公共部门实体重要的目标是实现公共价值最大化,而公共价值的实现需要相关的信息作为支撑。资源提供者及其代表、服务提供者及其代表、服务接受者及其代表作为主要的信息需求者,需要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做出经济、社会和政治决策。由于有些信息难以用货币进行计量,有的服务的影响也难以评估,如教育、国防等,不宜简单的将服务业绩信息简单的归并到财务报表中,目前应将其纳入单独的报告中,并与财务报告一并报送。
关键词: 服务行业 英语应用 现状及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迅猛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行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而在这个世界经济已经进入全球化的时代,各个国家的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因此,以沟通交流作为纽带的服务行业需要发生新一轮的变革。如果不懂外语,经济发展的交流与互动则将成为一句空话。因此,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英语能力的大力培养已经迫在眉睫,并将为服务业的国际化进程扫清障碍。
一、服务业的含义及地位
1.服务业的含义
对于服务业的概念一直存在些许的争议,但基本概括起来就是以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公民的行业,而服务于社会是指凭借一定技术、设备、工具、信息等来对人们的生活进行各种服务的。
按照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的分类方法,服务业主要包括11大类:商务服务(其中又分为专业服务、计算机服务、干租服务等类别);通讯服务(其中又分为邮政服务、速递服务、电信服务、视听服务等类别);建筑和相关工程服务;分销服务(其中又分为佣金服务、批发服务、零售服务、特许经营服务等类别);教育服务;环境服务;金融服务(其中又分为保险和保险相关服务、银行和其他金融服务、证券服务等类别);与健康相关的服务和社会服务;旅游和与旅行相关的服务;娱乐、文化和体育服务;运输服务(其中又分为海运服务、内河运输服务、航空运输服务、航天运输服务、铁路运输服务、公路运输服务、管道运输服务、运输辅助服务等类型)。
服务业与其他产业部门的基本区别是,服务业生产的是服务产品,服务产品具有非实物性、不可储存性和生产与消费同时性等特征。
2.服务业的地位
改革开放的步伐越来越快,我国的产业结构也发生着巨大的改变,经过几十年的调整与完善,经济发展迅猛,但各个产业的发展变化仍旧出现不平衡现象,尤其是第三产业的服务行业。我国服务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仅仅占40%,而美国却占80%,其差距显然。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服务业的发达与否。因此大力发展服务业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服务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1)服务业能增加就业机会,其经营范围广,能容纳大量的劳动力。因此,发展服务业是解决和扩大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
2)服务业紧密联系生产与消费,能使产品顺利快捷地经过流通到达消费领域,并且能帮助消费者更好地利用产品,引导消费,加速循环再生产过程。同时,还能传递信息,促进生产者和消费者相互之间的了解。因此,服务业是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纽带。
3)随着服务产品的增多,社会的物质财富得以不断增加,最终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质量。
二、服务行业从业人员英语能力的现状
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人民的交往日益频繁,加之奥运会、世博会和亚运会的成功举办,为我国的服务业,特别是旅游行业,带来了又一个春天。而在频繁接待入境旅游者的过程中,行业规范英语的运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旅游业中,以酒店行业为例,它的影响尤为突出,涉外酒店的迅猛发展,随之而来的就是对人才,特别是懂外语的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在酒店业日趋国际化的背景下,英语水平的高低几乎成为酒店业从业人员职业发展的“胜负手”。《饭店服务英语》是高等职业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是一门对英语口语、听力水平有较高要求,同时强调专业技能学习的课程。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后直接投入到实际工作中,这就对高职院校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让学生掌握丰富的语言知识,而且要具备实际操作的技能。
英语教育在我国广泛普及,已经形成一定的模式和系统。但是,我们也应看到,这些英语教育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尤其是对英语应用而言,应试教育远远超过了语言本身的功能。因此,教育者对广泛用于社会生活的语言应用没有足够的重视,对语言应用的研究没有更新的突破,这就犹如隔靴搔痒,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
近年来,我国的就业情况不胜理想,大学生的就业率越来越低,而大学生失业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我国的服务业不够发达。因为大学生受过高等教育,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英语应用能力,然而我国服务业发展的不平衡迫使大学生无法施展其真正的才华,也最终导致服务行业平均的能力素质等多方面水平的偏低,特别是酒店、餐饮、旅游等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大多数学历低,没受过高等教育,英语基础薄弱,服务英语的学习能力和运用能力都比较低下。因此,从整体上说,服务业的发展还要经历较长的一条路,需要提高从业人员的基本个人素质,而外语方面沟通的需求则是服务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职业院校的学生要进入人才市场,英语是一项十分必要的技能。但是,作为技能型应用人才,用人单位需要的是他们能以英语为工具进行与工作有关的日常和业务交流。各项调查研究表明,行业英语的社会需求及职业英语教学质量保证的迫切性得到可靠的证实。其中,用人单位对求职者英语应用能力的期望也无处不体现了其行业特征。
1.听说能力:能流畅进行涉外事务谈判的交流,能就一般性业务话题与同事客户等进行较为流畅的交流,能流利地进行日常交流。
2.读译能力:能基本读懂或借助工具书基本读懂与本行业相关的应用文体材料与行业文体材料。
3.写作能力:能撰写简单应用信函、简单行业报告、填写简单行业表单;能借助工具书撰写行业相关文件及邮件往来等。
针对现在服务行业涉及的内容越来越广,市场上已经源源不断地出现了各种针对于比如旅游、酒店餐饮、公交乘务、公务商务等一系列的服务英语丛书。我们可以自行或是委托权威的培训机构找到合适规范的英语教材进行培训,甚至可以采用“拿来主义”,直接借鉴,统一到全国可使用的培训教程。有些也可普及为自学教材,例如,“饭店英语900句”、“旅游英语900句”、“商务英语900句”等。
三、解决服务业从业人员英语能力的对策
通过以上对服务业重要性的分析及从业人员英语能力的现状,不难看出,提高从业人员英语水平迫在眉睫。为了使我国的服务业与国际接轨,需要从业者的良好的英语能力才能够实现服务行业的交流与合作,否则服务业的国际化发展将是一句空话。此外,我们还必须学习国外发展服务业的经验,借以来发展我们自己,而这也必须借助于英语才能克服语言障碍。解决这一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普及服务业从业人员对自身行业和工作职能的知识,使服务人员清醒地认识到服务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更要从自身的发展和能力出发,积极地学习外语,将这一交流工具顺其自然地运用到服务工作当中,加强自身的自信心,警觉个人岗位在整个行业中的重要性。
2.系统地制定从业人员的英语培训计划,制定商业服务业英语考核等级制,借以提高他们的英语能力。寻找专业的培训机构或是高校外语中心等能使服务人员更便捷、更系统地接受英语各方面的知识,而企业中的统一培训,则能使服务人员更好、更快地融入企业文化,以企业的视觉,运用英语能力服务他人。所有计划的实施需要有条不紊,以阶段式培训逐渐提高从业人员由浅入深的英语表达和书写能力。
3.在高等教育的背景下,为大学生提供适当的工作岗位,开辟高素质的服务行业,同时鼓励大学生积极投入服务行业,消除对普通服务行业的偏见,给其更好的平台发挥自身能力,也能将服务业从业人员英语能力提高,而这也进一步提高了服务业整体的发展水平。
4.国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经济环境,而服务业得到良好的发展,所产生的需求必定是对从业人员英语能力要求,这也将有利于为服务业从业人员学习英语提供动力,让其更积极主动地提高自身的英语能力。
四、结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论述,我们更明确了服务业从业人员的英语能力对整个行业乃至国际间的交流和发展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日渐发展的服务业,培养从业人员的英语听、说、读、写等多重能力,能快速促进服务业的发展,是一举两得的制胜法宝。
参考文献:
[1]王莹.以就业为导向提高饭店管理专业学生英语水平[J].辽宁高职学报,2009,(12).
一、承接服务业转移的内部条件
浙江省在改革开放初期(1978~1981年)的增长速度比全国大约快六个百分点;在1982~1990年的增长速度的波动性较大,如在1983和1989年低于全国增长速度,而在1987、1988和1990年的增长速度几乎与全国水平一致;1992年后的增长速度比全国大约快3个百分点,但2008年除外。通过比较可发现,2001―2008年间浙江的经济增长速度出现了明显的下滑趋势,引发了浙江经济将向何处去的思考。
按照经济发展阶段论,当人均GDP达到了3000美元,经济发展进入了起飞阶段,此时具备了实现产业转移的内在条件,即经济发展促使服务业存在向外扩张的动力。浙江省在1985年和2000年的人均GDP分别为363和1621美元,而2004年则接近3000美元,在2008年突破了6000美元。与此相对应的是,全国在2008年才突破了3000美元。从经济发展相对水平看,浙江人均GDP与全国人均GDP的比值由1985年的1.24逐步增加到2004年的1.97,并且在2004-2007年间基本不变,但在2008年下降为1.86,这从侧面也反映出浙江的经济增长在2008年出现了较大下降。
经济结构可在一定程度上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而不同产业从业人数的相对变化也是考察区域发展的重要指标。从产业结构看,浙江省的经济结构的优化程度要快于全国平均水平,如1985年的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接近全国水平,而2005年后则不到全国的1/2。但是,浙江省的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自1985年来就接近全国平均水平,表明浙江省的经济结构优化更多体现在第二产业,而第三产业的优化相对不明显。按照发展经济学的观点,第三产业的转型或升级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浙江省第二产业的快速提升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随后为实现第三产业反哺第一和第二产业就要求通过第三产业的升级发展来提升区域经济的运行质量。从就业构成看,浙江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比重由1985年的54.9%下降到2008年的19.2%,而全国同期的该值仅从62.4%下降为39.6%,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浙江省的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在1985~2007年间与全国平均水平差别不大。
考察浙江省的第三产业构成,可以发现,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是浙江省的主要服务行业,占据着60%左右的第三产业增加值。通常可将服务业分为生产性和非生产性两类,而生产业由于具有经营性和可贸易性的特点,不仅为制造业提供中间投入服务,也为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提供中间投入服务,因而有必要对此进行考察。对比《北京市生产业统计分类标准》[京统发〔2009〕11号],将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批发和零售业对应着流通服务,将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对应着信息服务,将金融业对应着金融服务,将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对应着商务服务,将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对应着科技服务,据此可考察浙江省生产业的发展状况,将相关数据代入可以得到浙江省的生产业比重。在2004~2007年间,浙江省的生产业的比重分别为58.04%、57.82%、58.77%和59.27%,而北京在2005~2007年的该比重分别为56.81%、57.21%和59.39%,显示出浙江和北京的服务业总体构成差别较小。然而,北京在2005~2007年的三产比重分别达到了69.1%、70.9%和72.1%,比浙江省同期大约高30%,显示出两者在服务业发展水平上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
由上述分析可知,浙江省的经济发展总体上达到了相对较高的水平,基本可满足实现服务业升级的条件,但服务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与既有的经济发展水平形成了鲜明反差。浙江省已经具备了用以实现第三产业升级与转型的条件,为与其他经济部门实现协调发展并促使国民经济发展进入良性循环状态,此时就需通过外力来刺激第三产业的发展,而实施承接服务业转移就是一条重要的途径。更进一步,浙江在2008年经济增长速度出现下滑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视为是产业结构亟待调整引致的,这更凹陷了提升服务业发展质量的必要性。
二、承接服务业转移的外部条件
开放经济条件下发展服务业离不开外部环境的影响,并且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会对服务业的发展提出更高要求。全球产业大转移对浙江服务业的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机遇为有助于实施赶超战略,而挑战则是会对本地相对较弱的服务业会产生较为强烈的冲击效应。作为我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区域之一,长三角应通过充分发挥产业集聚来强化核心竞争力。因此,从外向型经济发展要求吸引更多服务业、国际服务产业转移要求为相关产业寻求落脚点和长三角城市群的稳健发展促使聚集经济效应日益显现来考察浙江省承接服务业转移的外部条件。诚然,还有诸多外部因素会影响着产业转移,如经济发展形势、次贷金融危机,但在随后分析中不予考虑。
1.外向型经济发展要求吸引更多服务业
改革开放政策在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促使使外贸得到了快速发展,而加入WTO更为国际贸易的稳定推进铺平了道路。如果用货物贸易额和服务贸易额与GDP的百分比值分别表示货物贸易开放度(用表示)和服务贸易开放度(用表示),由相关数据可知我国在1997年的和分别为34.15和5.52,随后值增加很快且在2005~2008年间维持在65左右。与之相对应的值增加相对缓慢,如在2008年仅为7.78。从服务业来看,在2008年的国民经济中占据着40.1%的份额,但服务贸易并没有与之出现同步发展,这表明我国的服务贸易发展相对滞后。从浙江的值看,在1998~2004年比全国平均水平低近4个百分点,并且在2008年仍然低近3个百分点,由此可知浙江的服务贸易发展水平也是相对较低的。浙江经济发展的外向性相当明显,但其相对脆弱的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很有可能会成为经济进一步稳健发展的瓶颈,因此有必要通过吸引更多的其他区域的服务业转移来破除这一困境。通过外来服务业引致的鲶鱼效应在刺激本地服务业的同时也会带来自身快速的提升,而浙江外向型经济的稳步发展则对此提出了更高要求。
2.国际服务产业转移要求为相关产业寻求落脚点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区域或国家为了实现比较优势而积极实施了相对开放的政策,由此引致要素和资源逐步在全球实现最优配置,即国际分工格局在稳步地形成。目前,全球各大产业在进行重新调整,而既有的各种便利条件逐步促使国际产业向我国漂移,主要为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在承接国际产业进行转移时,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往往交互发生作用,通常是通过第二产业转移带动第三产业的结转。作为长三角的经济重镇,浙江如何承接国际产业就不仅仅是区域性的问题,而是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和战略调整的重大事项。如浙江能有效吸收国际第二产业和服务产业,则通过“二小时经济圈”和杭州湾大桥就能有效地将浙江省内和上海乃至江苏有效衔接起来,在提升浙江省经济发展竞争力的同时增强长三角在全国的经济话语权。为承接国际服务产业转移,浙江省应该通过何种措施来实现推移?政策要发挥绩效的先决条件应该是区域内相关产业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因而为使浙江省能够有效承接国际服务产业转移,提升区域内的服务业发展水平是根本。
3.长三角城市群稳健发展促使聚集经济效应日益显现
区域化和集团化是经济发展的趋势,有利于形成区域发展的名片,而抱团发展则是重要的途径,其根本路径是通过产业集聚产生的外溢效应来推动本相关产业发展。一个区域的稳健发展除需要具有发展极外,亚中心区域的快速提升也是必不可少的。为提升长三角城市群的综合竞争力,应该将相关产业有效组织起来,通过累积效应产生更强的示范效应。该区域的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总体水平还相对较低,因此应该通过产业集聚来实现组团式发展。就长三角区域内部而言,浙江在全国的地位比上海要弱但比江苏要强,从国家各项相关战略来看也是如此,即处于承上启下的雁身位置。浙江服务业的发展既能为上海相关产业才发展提供支撑,也能为江苏服务业的进一步升级提供动力,而长三角服务业发展也能为全国相关产业的发展起着很好的拉动效应。
三、政府政策支持
在2008年末的人均GDP顺利达到6000美元后,浙江已经进入了中等收入水平,这会是经济发展的“新起点”还会是“天花板”?然而,伴随之而来的各种发展瓶颈也会逐步地制约着浙江的发展,如2008年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也许就是一个信号。为预防经济发展出现断代,浙江省各级政府出台了各种措施来提升经济发展的竞争力,通过经济转型来实现可持续发展,其中服务业转型与升级是重点所在,即通过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联动发展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实现稳健发展。加快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是浙江省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的重要推动力量,是经济增长方式实现转变的必由之路,也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的内在要求。我国各地区的竞争,也逐步在由第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尤其是在如何承接服务业转移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