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精品课程资源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3.047
Network Resources Construction of Quality Course
LIU Limei, SHI Biao, ZHOU Xiancheng, ZHOU Kaijun
(School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Hu'na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Changsha, Hu'nan 410205)
Abstract Based on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building Course Website for quality course,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teaching material integration construction、 interactive modules diversified construction and instructional video network construction and other network resources. And analyzed some problems of network resources exist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quality courses, proposed the subsequent development of appropriate measures to achieve the effects of radiation course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in higher education.
Key words quality courses, network resources, low-frequency electronic circuit
0 引言
2003年教育部了《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从当年4月起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截至2011年7月,教育部共公布了3835门精品课程,覆盖了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程。2011年,国家教育部开始进行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
而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在精品课程的整个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出发,结合我校学生的特点,以界面友好、操作简单、资源丰富、服务教学为建设目标,建设了“低频电子线路”省级精品课程的教学网站。本文试结合本课程网站的建设实践,对精品课程的网络资源建设做一些有益的探讨。
1 精品课程网络教学资源的内涵
图1 “低频电子线路”精品课程的网站
精品课程资源主要依托网络平台优势,解决了各高校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让各个高校尤其是一些基础比较弱的高校可以通过网络分享到优校名校的资源。因此,精品课程除具有 “理论教学大纲、实验教学大纲、课程设计大纲、考试大纲、授课课件和教案、例题和习题解答”等传统的教学资源外,还应配备一些网络教学资源,如在线答疑、在线讨论等课程互动环节以及自我检测、视频教学等教学活动,从而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促进校内与校外教育资源的整合和交流。如图1所示为省级精品课程“低频电子线路”的网站。
2 精品课程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
2.1 一体化教材的建设
构成完整的一体化教材,才能较好地满足教学需求。一体化教材,从实际意义上而言,除了上课所选用的主教材以外,还应包括理论参考教材、实践和实验参考教材、学习指导书、教学教案、电子课件等等,其中电子课件将教学内容以文字、图片、动画等形式用幻灯片展现给学生,具有开放性好,扩展性强的特点。在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课堂的实际效果,注重电路图的布局、文字的颜色、大小以及动画的设计等诸多细节问题。一体化教材将教学内容以不同的编写方式呈现给学生,它们之间既有重复、强调,又有交叉和补充,相互配合,相辅相成,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
2.2 多元互动模块的建设
多元互动的建设包括人与人(师与生、生与生)、人与机、人与文本、人与环境等多种教与学模块的建设。所开发设计的“低频电子线路”精品课程互动模块包括课堂学习辅导系统和师生交流互动平台两大部分,可以使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本课程的自主和研究性学习。
2.2.1 辅导系统的建设
针对每章节的教学内容设计的辅导系统,包含五个部分的内容:每章节的基本要求、主要内容、难点释疑、例题分析、自我检测和知识扩展,该系统由学生在每章节的学习后在计算机上完成。其中学生在完成自我检测部分后,系统会自动给出学生的测试成绩和做题的时间,并提供出正确的答案,以供学生参考。如图2所示为该辅导系统中半导体二三极管的辅导内容。
图2 半导体二三极管的辅导系统的内容
2.2.2 师生交流互动平台
师生的交流互动平台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通过网站进行交流互动,教师将作业题、讨论题以及相关的通知通过网站进行,同时可以通过网站进行在线答疑和在线讨论等环节;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该网站下载辅导系统和相应的教学资料,对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在线方式进行交流,并且同过该平台也可以分享学习中的心得和体会。二是新媒体互动平台,老师可以采用新的媒体手段,如微博、微信、QQ群等方式和学生进行交流互动,该方式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受到广大学生的喜爱。
2.3 教学视频资源的建设
随着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本课堂将所有的教学内容制成视频放到了网上,以供学生和兴趣爱好者进行及时点播。从某种程度上教学视频使学生温故而知新,另一方面也使其他的学习者能够真正享受到名校和名师的优质资源。该部分资源已经成为了精品课程资源建设中的重要部分。
3 网络课程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3.1 网站后期维护被忽视
精品课程的数量每年在递增,但是精品课程很多网站上面的信息一直停留在建站初期,没有及时更新。根据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2011年7月份针对2003 ~2010年国家精品课程各本科学校网站运行状况监控统计如图3和表1所示:
图3 2003-2010年国家精品课程本科学校的运行状况饼图
表1 2003-2010年国家精品课程本科学校的运行状况表
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实际正常运行的精品课程网站数量并不多,还有近30%的网站执行情况比较差,这种状况与我们最初建设网络资源的目的相悖。
3.2 各院校单独建设
目前,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都是由各院校单独建设,各个高校之间共同建设资源共享的现象并不多见。将各个院校的特色集于一体,从不同侧面给学生提供更为多元化的资源,实现高校之间的共建和共享,能够促进精品课程网络资源更专业、更全面、更实用,同时也能够避免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重复建设,防止多而不精的现象。各院校间如何促进共建共享,还需考虑知识产权、任务分工和责任等问题。
4 展望
精品课程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如何扩大课程的辐射影响,如何提高课程的质量和推广精品课程仍需要进一步深思。在此基础上真正实现资源的共享,缓解高等教育资源的区域不平衡问题,从而带动整个教师队伍的提高。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商学院教研教改课题“面向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实习基地运作及管理模式研 究”、湖南省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资助、湖南省教育厅教研教改项目“中美‘产学研用’合作模式比较研究”、湖南省教育厅项目“ 依托学科竞赛的高校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基于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湖南省教育厅科研课题“基于Agent的智能电子商务系统研究”(项目编号:10C0864)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宋佳琪,郑燕林.国家精品课程的网络资源建设现状研究[J].软件导刊,2010(5):93-95.
[2] 刘庆伟,刁文广,舒云星.“模拟电子技术”精品课程网站的开发[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8.30(2):93-95.
[3] 方辉.精品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J].信息与电脑,2011.8:186-198.
[4] 魏孔鹏,余巍巍.数字媒体技术在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共享中的应用[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0(1):72-76.
[论文摘要]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建立科学、规范的网络资源管理平台,对于精品课程的建设、使用与维护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文章针对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的更新步伐日益加快,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时空观。一个开放、多元的国际性互联网络将不断地给各学科体系带来新的增长点,教师和学生将随时获取学科前沿及其发展的最新知识信息和学术动态。而随着精品课程网络建设的日趋完善,包括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材、教学参考资料和教案等在内的精品教学内容资源已经实现了网络化;借助将课堂教学录像上网所建立的“网上课堂”,拓展了课堂教学的形式与内涵;那些只能借助师生面对面的单一形式才能实现的教学服务与教学管理功能,如答疑、论坛、测验、考试、教学调度、教学评价与反馈、实验室开放预约等,都可基于网络以一种更加便捷和更加有效的方式实现;网上实验仿真系统的开通,为学生提供了虚拟环境下的全天候实验室开放教学环境;同时,通过师资队伍、课程演变、教师赠言、教学观点等模块,间接而有效地传达了我们的教学理念和育人思想。
一、完善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的意义
作为“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先期启动的四大项目之一,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不仅要造就一批具有一流教学质量的课程精品,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对“精品”的共享来提升精品课程作为优质教育资源的内在价值。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历史性跨越,高等教育需求同教育供给的矛盾,特别是同优质教育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顺利地解决这个基本矛盾并保持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但是小范围、校本意义上的“精品”课程对解决或缓解这种矛盾的作用极小,只有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提供大范围、校际间的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才能最大程度地体现精品课程在缓解上述矛盾,实现更大范围内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上的作用与价值。因此,完善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的意义非常重大。
二、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网络本身是一个巨大的信息资源库,互联网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教学资源的建设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精品课程”上网,使精品课程在最大限度上扩大了受益人群。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和应用,我国高校精品课程网站已具有相当的规模,80%~90%的高校都有了自己的精品课程网站,这些网站对高等学校的教学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精品课程网站“热”的兴起,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也日渐显现出来。
1.受技术“瓶颈”的制约,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的制作质量难以保证。由于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中技术应用的难度很大,技术与内容分离的瓶颈就不可避免,所以往往导致制作者与授课者的角色分工,具体表现为其功能不是从满足教育和被教育者的需要出发的,而是从技术能否实现的角度出发,难以把教师的知识和经验与网上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另外,精品课程网站页面制作无序,风格不统一,而为了统一界面,往往需要复制代码之后再进行修改来建设新页面,这样使系统难以形成独立的模块,严重影响了系统的扩展能力,在集成其他应用时更是降低了其灵活性。
2.内容组织繁琐,管理效率低下。内容是一个教学平台的灵魂,在基于静态和动态网页系统的课程教学网站建设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内容组织繁琐、更新困难。对于简单的内容,比如文字、图片等新闻信息,可以通过动态网页技术开发自己的专用系统来维护更新。但是课程教学网站的信息量十分庞大,而且内容以多媒体、流媒体等形式居多,一般的系统难以将种类如此繁多的信息上网。因此,在特殊内容时就需要编写新页面,这样就在严重影响了网页更新效率的同时,网站难以对信息进行统一的管理。如果网站需要改版升级,其工作量将是巨大的。
3.缺乏长远的课程建设规划和平台。高等学校对精品课程网络建设缺乏有力的技术支持和技术指导,缺少统一的、合适的网络教学平台。许多课程只是为申报而建,仓促应战,一次性建设结束即告完毕,缺乏长远的维护和使用目标;课程组教师各自为政,无统一的平台管理,仅仅按照申报条件要求,将有关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五十分钟左右的现场教学录像放在一个网页上,较好的也只是powerpoint讲稿的网上,大部分内容往往只是数字化的文本,难以称为优质教学资源。
4.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缺失。精品课程资源的“毫无保护”容易产生剽窃,“过度保护”不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也违背了教育部要求精品课程向高等学校免费开放的要求。虽然“毫无保护”和“过度保护”都不可取,但知识产权保护是非常必要的,否则将侵害作者的合法权益,也损害了作者创作和给网络资源升级的热情。
三、改善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的建议
为了改善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利用,使精品课程网站以形式取悦于人,以内容信服于人,建设出一流的资源交流平台,笔者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几点自己的看法。
1.制定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的总体规划。精品课程共享资源建设是一个紧随精品课程自身建设与改革步伐的动态过程,针对精品课程共享资源建设的这种特点,制定一个有一定前瞻性的精品课程共享资源建设规划是很有帮助的。该规划作为精品课程总体建设规划的一部分,必须结合课程自身教学建设的推进速度,从资源共享与立体化教学相融合的角度出发,给出网络共享资源建设的总体目标与框架、分阶段任务与实施计划。提倡“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建设原则。这不仅有助于精品课程资源建设工作的稳妥推进,避免因仓促上马或无序建设影响教学资源的建设质量,还会有利于精品课程共享资源的后期管理。尤其是有利于提高精品课程教学网站的可扩展性,使得所规划与设计的网站能更加灵活地适应因课程建设发展所带来的资源扩充需求。
2.构建统一的网络教学平台,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实施精品课程建设。根据精品课程网络建设的要求,针对技术症结,建议省级主管部门构建精品课程的专用平台,集中管理该省各年度的国家级与省级精品课程,同时要求各高校网站在醒目位置提供各级精品课程的网址链接,从而实现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共享,可以克服静态网站制作、应用、管理等诸多弊端。一是学校统一配置服务器,统一实施网络管理,技术管理、技术维护得到加强,具有统一的管理机制,便于学校实施统一的规划和宣传力度,统一考虑制作质量,便于开展各级课程的评价、评审工作,有利于课程的长远建设。二是课程自身的教学管理。平台自有的教学管理功能,为课程的教学管理提供方便。比如,用户可以分级为学生、教师、管理员、访客等,给各级用户赋予不同的权限。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开展网络辅助教学,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及时与更新教学资源信息、作业,批改作业、测试等教学活动;通过答疑信箱、师生园地(bbs)等互动交流空间,课程老师定期与学生进行在线交流,为学生答疑解惑,使得精品课程真正用于教学,克服课程建设与教学应用脱节、与人才培养目标脱节的弊端,使精品课程收到更加显著的教学效果。三是有利于课程内容更新与维护。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备课功能,教师可以随时自主修改、调整与更新课程内容,控制课程内容的;课程组成员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课程内容的建设上,无须关心网站的技术问题,一定程度上有效解决技术瓶颈问题。四是协同工作。基于网络教学平台,教师、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学生用户可以协同工作,发挥各方面能动性和参与机制。
3.健全动态的检测机制,完善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监督检查机制。完善的精品课程监督检查机制是提高精品课程网络资源服务质量的根本保障。这不仅需要得到精品课程所在学校的进一步重视与支持,需要“国家精品课程”荣誉获得者的进一步努力与投入,还需要教育主管部门通过健全现有的精品课程教学网站的动态监测体系,从外部推动此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动态监测机制不应只局限于网站访问的连通性,而应扩展到资源更新率。针对不同的监测内容,监测的形式也应该多样化。因此,建议现行评审体系纳入网络资源建设及应用状况的考评指标,各参评课程除提供现有参评材料外,还必须提供网站运行、课程连通、基本维护以及网上资源的点击率、访问ip地址数、pv流量、资源更新、学生对课程的应用状况及具体效果的反馈信息等,从而避免评审前突击建设、评审后疏于管理的现象。
4.积极推进精品课程建设的知识产权保护进程。一门精品课程的“出炉”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是经过了制作、修改、完善、评选等过程的历练才形成的产品,凝聚了整个课题组老师的辛勤劳动和心血,是大家智慧和经验的结晶。这样一件好的产品难道就是为了让其“养在深闺无人识”吗?肯定不是。为了让精品课程的“优质”资源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可以在课程网站入口设置“公众网”和“教育网”两类,网站内容根据入口不同而有差异。在“公众网”,公用性资源可以互相开展共享活动,扩大资源利用的受益面,同时可通过适当的方法进行保护,使大家能够看到精品课程的内容,却不能过度下载。而在“教育网”,则可以开展校际资源共建共享合作。学校有特色的、自创的、有知识产权的资源可以推介给兄弟院校使用,象征性收取一定费用。还可以开展一些相同专业课程的资源共建共享合用,统一规划,分工建设,共用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这样,既避免了商业用途的恶意下载及使用,又可以在各教学院校间进行学术交流,从而达到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03]1号)[z].2003-04-08.
[2]国家精品课程支撑网站连通情况的抽查报告[eb/ol]. schoolsports.com.cn/info/info.asp?info_id=6440,2005-12-20.
[3]张艳萍,隋清江,张进宝.精品课程的网络资源建构问题初探[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4(5).
[4]娄道凯,孙光国.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加强精品课程网络建设[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5(4).
[5]施晓秋,薛伟.精品课程共享资源建设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5(1).
[6]谢幼如.广东高校基于网络资源利用的课程教改试验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5(5).
[7]谢幼如,何芳.高等学校基于网络环境的教改研究与实践[a].第七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论文集[c].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8]唐俊英.从国家精品课程政策看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j].教育与职业,2006(21).
关键词: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教学CM;教学平台
0 引言
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是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也是衡量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本文中所讨论的计算机基础类精品课程主要是指大学计算机基础和计算机语言类课程。从2003年开始到现在,精品课程建设已经经历了六年的时间,共评出2151门国家精品课程。虽然国家精品课程数量众多,一直受到各界的关注,其建设也有持续性,但计算机基础类国家精品课程数量并不多,一共只有14门,其影响面却很大,取得的成果不容忽视,值得回顾总结。纵览2003开始国内已评选出的计算机基础类国家精品课程,比如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的王移芝教授曾提出了数字教学资源,哈尔滨工业大学自主研制了c语言编程题自动评分系统,杭州师范大学计算机教育与应用研究所开发了信息技术开放式考试评价系统等等,可以看出,每个课程团队在教学资源建设方面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 综合分析
教学资源研发与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相互关联、相互促进。教学资源对高校精品课程建设有着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精品课程建设对教学资源也不断提出了新的要求。
1.1 优质课程资源体系
计算机基础类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给计算机基础类课程的教学带来了很多启示和帮助,各个课程团队都竭力研究和探索有利于教学和学习的方法与手段,研究成果各有千秋。那么,精品课程到底应该有一个怎样的资源体系呢?考虑到计算机基础类课程的专业特点,我们将优质课程资源体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1)基于教室的教学资源体系如图1所示。
如图2所示,我们将网络教学系统归为自主学习系统、答疑系统、作业管理系统、在线练习与测试系统、虚拟实验系统五大类。在这五大类别当中,每一类均可再进行细致分类,比如自主学习系统可包括课程信息与课程资源。课程信息包括电子教材、电子教案、课程大纲、电子课件、配套教学素材、教学案例、学生优秀作品展示、知识要点演示、实验模拟视频、应用讲座、教学视频、参考文献、课外虚拟实践活动等内容。另外,网络教学资源还包括精品课程网站上的优质课程资源、各高校间的资源交流平台、国外优质课程资源等。
(3)考试与评价。
开放式考试平台。开放式考试评价系统是一个集命题、测试、监控、阅卷于一体的计算机技能评价平台,拥有独特的自主命题、智能阅卷技术,其强大的安全机制,灵活多样的评测模式可以满足各层次计算机教学、测评的需求,解决了计算机应用能力测评过程中出题难、评价难的问题。
面向无纸考试的评分系统。面向无纸考试的评分系统突破了传统评分模式,可根据程序的结构和语义,衡量实现编程任务的正确程度,实现学生主观编程题的自动评分,为程序设计语言的考试提供一种全新的模式。它不仅可以提高阅卷效率,减轻教师负担,还避免了人工评分时人为因素的影响,确保了评分的客观公正。
(4)实验。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目前所有高校各个专业都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其实践性非常强。在教学中,实践教学是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许多知识只有通过上机实验才能掌握。目前计算机基础类课程的实验类型主要分为四类,如图3所示。
1.2 重视实验教材建设,加强实验教学CAI的研究
目前所使用的实验教材并不多,特别适合教学使用的更少,因此,学校在工作量、教学科研立项等方
面,鼓励有经验的实验教师根据自己的心得体会编写与教学配套的高质量实验教材,学生上机就选用老师自编的实验讲义。这样的教学方法有优点,但缺点也很显然。学生缺少了创造性的练习、教师参与控制性不强。由于一个教师往往是指导十几个学生同时上机,学生遇到问题时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同时计算机技术发展很快,要求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及实验内容都要不断更新,但实验教材内容更新往往滞后。在现代教学体系中CAI教学模式应用越来越广泛,在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中也可以应用CAI教学系统,这样就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的特点来优化实验教学内容、教学进度,由教师自己增加或删减实验内容;学生可以通过系统的关联帮助,较快地获得指导,提高实验效果。这种方法可以使教学内容与实验内容紧密结合,减轻教师指导实验的劳动强度。
1.3 网络教学平台建设是资源建设的整合
在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中,资源建设是核心,尤其是计算机基础类课程,网络教学平台更加显得重要。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学习课件、参考资料、疑难问题的视频、重点难点解答、自我试题自测等学习和帮助信息等多种资源,还要为任课教师提供素材库、试题库等备课资源,成为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有力支撑环境。网络教学平台依靠教学资源的充实实现网络教学,进而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基于Web的网络教育资源库是实施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基础。
(1)构建资源库系统主结构及媒体类型――明确体系结构,构建在线课堂、教师平台、学生平台、资源平台和支撑五大平台。在线课堂主要分为教学信息库、课程信息库和前沿信息库;教师平台主要提供教师备课的个性需要、提供教学需要;学生平台主要提供专业知识共享学习及重组,可以选取资源、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在线测试、交互讨论、查询、上传、下载等;资源平台就是微教学单元库;支撑平台包括搜索引擎、资源管理及CMI系统、支持在线测试、评价策略等等,提供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和多种方式的资源检索功能,最大限度的满足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2)整合网络教学和资源管理平台,确保网络教学建设与素材资源建设协调一致。针对目前网络教学和资源管理平台种类繁多、功能各异、互不兼容的现状,国家教育机构应该组织力量进行整合,把那些优秀平台比较成功的设计思想和成熟的技术吸收进来。参考《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推荐的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体系结构,可以明确看出网络课程与素材资源之间互相依托的关系。课程需要素材资源作为支撑,而素材与学科知识点相关联。所有的设计开发模式最终还是要靠技术手段去实现,如果没有技术上的支持,就不能保证网络课程与素材资源协调一致。
(3)基于Web的网络教学平台开发要有开放性。技术的开放指的是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课程设计要留有必要的技术接口以备以后的技术升级。内容的开放主要是针对教师的,一方面由于学科内容和相关知识在不断更新,另一方面,由于教育对象的特征也是一个常变的量(不同时期的学生有其各自不同的群体特征和个体特征),也要对教学的各个方面进行灵活的调整,这些都要求网络课程对教师一方具有良好的开放性。
1.4 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是完善资源建设的有效途径
积极推进网络教学资源开发和共享平台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精品课程网络共享发展较快,但是资源浪费现象还是比较严重。在各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中,校际之间仅限于成果的交流,或者说是成果的宣传,真正意义上的交流与合作,特别是在精品课程的开发和提高阶段的合作较少;精品课程建设阶段校际之间“各自为政”的现象比较严重,缺乏教学硬件和经验等资源的共享,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借鉴和吸收国外发达国家的优质课程资源建设也不够,不能达到建设高质量课程资源体系的目的。对于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后续应加强系统建设。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的实现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
关键词:电子技术;资源共享;课程建设
作者简介:陈鸿雁(1970-),女,重庆人,重庆理工大学电子信息与自动化学院,副教授;肖蕙蕙(1964-),女,湖南衡阳人,重庆理工大学电子信息与自动化学院,教授。(重庆 400054)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理工大学重大教学成果培育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1-0064-02
1986年,重庆理工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就开设了电子技术这门课程。1993年,该课程成为校级重点建设课程。1994年,评为校级重点课程。1995年,该课程成为四川省重点课程。1996年,评为四川省一类课程。2000年,该课程转评为重庆市重点课程。2005年,评为校级精品课程。2008年,该课程评为重庆市精品课程。2012年,该课程评为重庆市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目前,全校共有17个专业开设电子技术课程。
电子技术课程的任务是通过学习电子技术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训练,让学生了解课程的基础知识、应用以及发展,获得必要的通用知识和通用技能,培养学生通过分析问题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为学生学习下一阶段的专业知识技能,从事电子技术专业领域相关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课程内容不断更新,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电子技术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利用网络资源的开发实现资源共享
高校教育资源的共享与建设是高校教学水平不断提升的重要基础。随着高校校园的网络化、数字化建设不断深入,如何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平台,共享和使用高校优质教学资源,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题目。
电子技术精品课程资源共享主要指课程资源的共享。课程资源主要包括课程大纲、电子教案、电子课件、教学案例、配套教学素材、教学视频、实验模拟视频、应用讲座、参考文献、课外虚拟实验室、系统库等内容。
利用网络资源的开发来实现资源共享,既突破了传统课程的狭隘性,又突破了时空的局限。网络可以提供充足的信息,多媒体强大的模拟功能提供实践和实验的模拟环境和操作平台,网络便捷的交互性也可以使交流更及时和深入,所以利用网络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内容重组也是目前的常用方法。不仅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使学生以独特的方式进行学习,学生自己也可以在适合自己的时间、地点获得有关的学习资料。
二、基于资源共享的电子技术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
电子技术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主要围绕着课程体系改革优化、教学内容的整合与创新、实践教学改革、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探索、实现资源共享等方面进行,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项目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
1.优化教学体系,不断更新充实教学内容
为体现电子技术“夯实基础、激发兴趣、培养能力”的教学理念,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设计,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思想,便于学生理解电子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基本的分析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技能,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把传统的经典理论和前沿的电子技术新技术新思想结合在一起,及时把教改教研成果和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引入教学中,建立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科学性的教学体系。
由于17个专业分别属于不同的学科,为满足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分别建立电类、计算机类、非电类专业等不同的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平台。课程设置按照“必需、够用”的原则,较好地解决了内容扩张与学时减少的矛盾。
在对传统的电子技术的经典理论进行创新和整合的基础上,引入电子技术的先进技术、新方法和新一代的电子器件等内容,充实更新教学内容。在数字电子技术课程中,及时引入可编程逻辑器件、高性能集成电路的应用等方面内容。同时及时引入EDA 的教学内容,在课程体系的各个层次、各个环节贯穿EDA 技术手段,并且将EDA 引入课堂,灵活开展课堂演示实验。
引入电子设计与制作的教学内容和典型实例,项目组老师积极参与电子设计竞赛、机器人竞赛、开拓杯等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建立了课堂教学和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2.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重视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重视探究性和研究性学习,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思考和学习。由于电子技术课程概念多,内容抽象,学生容易产生畏难心理,因而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项目组在电子技术教学中摸索出兴趣引领等教学策略,用新颖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采用变死记为理解、化抽象为具体的教学形式。实践结果表明,以兴趣引领的教学法帮助学生将学习内容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提高了学习兴趣,对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取得积极效果。
对于不同的专业,要选取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因材施教。电子技术课程信息量大、图例多,课程组开发和购买了电子技术多媒体CAI课件。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和EDA工具形象生动地展示传统教学方式中存在的抽象问题,如利用多媒体把EDA仿真软件中的虚拟元器件和仪器仪表在教学过程中实时演示,学生感觉到直观,容易理解,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基于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手段的结合,增加了课堂信息量,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建立网络化的自主实验教学平台
通过多年的研究逐步建立起的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改革理念,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主线,依托“优化的实验教学体系,基础与前沿、经典与现代的有机结合,丰富的网络资源与网上虚拟实验”四个平台,采用“层次化实验教学和开放式实验教学”两种方式,建设立体化的教材资料。根据基础实验、综合应用、设计开发、研究创新四个层次,构建了自下而上、逐层提高的按类分层次、多模块的实验教学体系。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独立设置电子技术实验课程,构建电类学科实验大平台。首先,为了培养学生做基本实验的技能,融合电子技术相关课程的基础知识,单独开设“电路电子基础实验”。然后,利用现代电子技术和计算机仿真技术,开设计算机电路仿真实验和电子线路设计实验,并整合为“电子技术应用实验”。最后,为提高学生解决电路系统综合设计以及处理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新增“电子综合设计实验”。
增加实验教学课件,采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利用网络资源,搭建虚拟实验室,实验内容包括与电子技术相关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为了使实验能在空间和时间上得到有效延伸,项目组正着手增加远程操作实验,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利用远程实验,开展与电子技术相关实验。学生除了自学实验理论、实验方法,还可以通过网络和教师进行讨论交流,老师也可以在线辅导。
4.坚持考试方法的改革和探索,建立多元化的考核方法
考核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除了要对基本理论、基本技能进行考核,还要重视综合能力的考核。考核形式包括开卷闭卷相结合、平时成绩与期终考试相结合,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成绩。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比如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完成系统仿真、系统综合设计并撰写论文,以考核学生查阅资料和基本知识的综合能力。在实验课程考核中,为了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对于综合设计实验项目,学生首先应完成实做和实验报告,然后参加实验老师组织的答辩,才能确定成绩。
为了使考核方式更加多元化,构建网络考试系统。该系统包括在线考查、课程考核资料库两个方面。学生自测时,根据自学的需要设定考查的章节、难度、题量、时间等,考查结束,系统自动给出考查结果,并且提供正确答案。课程考核资料库罗列出近年来的考题和参考答案,供学生参考。网络考试系统方便学生自学自检,消除学生对考试的畏惧心理。
5.建设在线学习平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拓宽知识面,建设在线学习平台。该平台除了前面提到的虚拟实验室、网络考试系统,还包括精品视频、网络答疑等模块。教学资源中给出老师教学的大纲、教案、课件、习题例题的详细解答。利用网络答疑,学生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提出问题,回答问题,互相学习交流,老师也可以解答学生的问题,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将重点问题和常见问题及其回答及时转入常见问题区,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归纳、总结。项目组坚持由教授给本科生上课,把最新最前沿的科研情况告诉同学们,并且把上课视频存放在精品视频模块,方便同学随时查看。通过该平台,学生不仅可以预约实验,还能查询相关学科的网站,获取最新的学科信息,可以和老师、同学们对某个学科问题进行信息交流和学术讨论。教师除了远程辅导答疑外,也可以与课程相关的通知和教学信息。
三、结束语
电子技术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通过项目组成员的努力,该课程建设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为今后的建设打好了基础。在今后的建设中要继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采用各种方法提高电子技术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陈以海.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质量监控保障体系的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08,(5):53-55.
[2]余永辉, 何莉,贺晓蓉.“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构建[J].中国电力教育,2009,(2):81-82.
[3]杨奕, 施海,施帮利.电工电子实验教学改革思路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8,(8):332-334.
[4]杨继森, 杨奕,张静.虚拟实验平台在嵌入式系统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2):51-54.
一、整合精品优势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我校精品课程建设充分认识到课堂教学水平的重要性,课堂教学不是单纯意义上的知识简单机械的堆砌,而是在原有教学过程上的深加工,包括许多新要素等都能有机地融为一体,这是体现教学创新观念的关键。
美国著名哲学家罗索曾经说过:“人生幸福在于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健康人格,而培养健康人格应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入手。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尊重生命个体的需要,我校行为习惯课程以一年级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教育为主,旨在指导、培养、教育学生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在教学中我们把该课程纳入正式课表,每班每两周安排一个课时。同时进行学科整合,将学生的行为习惯渗透在每一门的学科中,加强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孩子们经过一年级的学习,各方面都产生了变化,也取得了一点一滴的进步。和幼儿园时期相比,孩子们的确是长大了,孩子们更愿意向大家展示自己的进步与变化。
另外,我们还通过课堂主阵地,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习惯养成方法教育,使学生了解习惯养成方法,引导他们亲身体验,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从整体上让学生的学习习惯意识得到提高。如学校的卢老师在教学《节约水电不浪费》这一课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各地缺水的情况。我国的云南地区,因为严重缺水,那里的孩子们要到几十里地外挑水喝;甘肃省的农民因为缺水,冬天把雪囤积起来,化成雪水后再用;临武县的人们修建了蓄水池,收集雨水、雪水使用。这样一来,不仅在视觉上给孩子们以冲击,而且让学生在严峻的气氛中体验到缺水给人们带来的不便,从而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珍惜水资源的重要性。
新课程标准强调“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我校一年级学生“知”与“行”的校本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老师努力在教学中架设从学习到生活、活动的桥梁。一年级与二年级同属于低年段。我校一年级、二年级的教室安排在同一个教学区,所以一、二年级的学生经常在一起活动,一年级学生有机会观察二年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情况。同时学生也想更深入地了解二年级同学的学习生活究竟是什么样,跟一年级究竟有什么不同。通过平日参与生活课的各项活动,学生已经初步养成了与他人交往、合作的能力。他们喜欢观察,善于动脑,乐于探究,并能主动学习他人的优点。为了让孩子在课堂上有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多角度感知二年级的生活,学校张老师设计了如下的课堂活动:在教学《我要上二年级》这一课中,提供了较多的时间给孩子们讨论和交流,整节课由“词语游戏――我来当小记者――我们来参观――互道祝福与希望――互结友好班级――说说收获――课外延伸”这几个方面组成,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和体验。只有通过亲身参与和直接体验,学生才能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感悟。
二、整合精品优势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等,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课堂教学中要明确落实好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充分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人本主义也指出,学习应成为一种自发的和有目的地塑造自我的愉快的学习过程。如学校的蔡老师在教学《认真听,积极说》中,以儿歌的形式引入,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他们顿时都想参与进来。教师从细节入手,教给学生听的方法,要求孩子们在听对方讲话时,眼睛一定要看着对方,以此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认真倾听。采用连环教学,让学生明确认真听之后,再明确如何积极说。以创设情境的教学办法,让学生体会想发言先举手,得到老师同意后,站正大声讲。没有叫到,就放下手,认真听别人讲。这是对老师、同学的尊重和有礼貌的表现。一年级学生的课堂,如果没有充分激起学生的积极性,就根本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在这堂课上,蔡老师时刻贯穿着游戏,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在合作交流中学、学后交流合作。
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学生的专注时间非常短,常常一节课,学生只会有十几分钟时间的专注,注意力比较不集中。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摈弃传统意义上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而是不断吸纳许多好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校张老师在教学《我的这一年》时,课的开始,老师和学生同唱歌曲《小小的我》,学生们都被歌曲中优美的旋律吸引住,很有表情地投入到演唱中,流露出天真、活泼的一面。通过师生同唱歌曲,让学生回忆一年前他们刚刚入校时的情景,引出这节课学习的课题“我的这一年”。然后,开展“寻找自己和小伙伴的变化”的活动,孩子们在师与生、生与生的对话交流中寻找自己与伙伴的变化。接着进入“击鼓传花”的游戏:“每个人的桌子上都有一封爸爸、妈妈和老师写给你们的信,鼓声响起开始传花,鼓声停花传到哪,谁就将信拆开读给大家听。”这个游戏同学们玩得非常开心,当读到爸爸、妈妈或老师的话时,同学们眼睛里洋溢着喜悦和兴奋。最后,让学生填写“我的成长卡”,在卡上给自己贴上星星:在各方面都做得好的,获得二颗星,还有一些不足的,只获得一颗星,记录这一年的变化和进步。活动中,大部分的学生都读了爸爸、妈妈的话或老师的话。在“我的成长卡”这一环节,将活动中的所有内容作了一个很好的总结。
三、整合精品优势资源,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有教育专家指出: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而其中兼具条件性与素材性课程资源两种性质的人的要素,在整个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起着主导的作用。也就是说:教师是最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
关键词:精品资源 共享课程 建设
课 题:交通运输职业教育科研项目,项目编号:2013B02。
高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旨在为广大的学习者提供更多的学习条件。该项活动的顺利开展,将带动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侧重的是视频资源建设,即为学习者提供课程的全部录像资源。它与视频公开课共同构成精品开放课程。国家计划在“二十五”期间,建设5000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并在省、校中逐步开展。笔者学院积极响应号召,选取学院特色课程进行建设。本文以机械制图课程为例,从课程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建设方法、运行与效果四个方面来阐述该课程建设的具体实践,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一、课程建设目标
通过课程建设,创建一支独特的教学团队,既包括校内专任教师,又引入企业外聘教师,同时聘请国内知名专家;建设课程精品录像资源,从准备到后期处理,达到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教学录像的建设要求;建设优质的课程拓展资源,包括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两个方面的资源,为社会学习者提供更多的学习条件。
二、课程建设内容
机械制图课程是工科高职类学生的必修课程。课程采用最新的制图国家标准,并与之进行对比分析,创设了9个项目内容,涵盖了制图各项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培养,为其他专业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机械制图课程资源主要有:基本资源由课程组教师独立完成,涉及多方面资源建设,如教案课件、习题课、技能考核试题库、图片库、模型库、案例课等;拓展资源由学院教育技术中心教师完成,主要通过网络平台以在线测试的方式实现师生互动。以机械制图课程标准为依据,打破以往课程内容设置,进行更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课程中渗透CAD/CAM知识学习和技能培养,实现学生手绘图与计算机绘图的统一,减少学生在CAD/CAM课程的学习学时;为社会学习者提供学习机械制图课程所需的初高中预备知识,进一步扩大课程学习者的范围,为基础弱的学员提供更多的便利条件。
三、课程建设方法
1.引用原精品课中的精品资源
机械制图课程组对原有精品课程中的学习资源进行分析统计,整理出一些精品资源,如制图的基本知识、企业的工程案例、经典的视图动画、热点问题、识图难点分析等。这些仍然是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内容,直接引用即可,不用重复建设,以免造成浪费。
2.课程教学方法设计
制图课程在非机械专业教学中的定位为基础课,在机械类专业中确定为专业课。机械制图课程整体设计方案由课程组教师制定,并经过企业专家和校内专家共同论证,是经得住考验的设计方案。该方案从课程整体设计思路、情境设计、学时分配、教学条件、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设计,同时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意见。
3.资源建设由学校和合作企业共同完成
课程资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内容,由学校与合作企业共同完成。学校课程组教师以及教育技术中心教师负责课程基本资源的建设,如课程介绍、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教学日历、教案、课件、案例库等;而合作企业负责课程拓展资源的建设,如试题库、在线测试等。
4.课程运行与效果
经过近一年的建设,机械制图课程组基本完成课程资源的建设,并将成果上传至机械制图网络课程中。机械制图精品资源共享课程,选取13G111在校生以及渤船重工内业分厂的30名职工作为首批运行试用者。通过运行和测试,渤船企业和学院相关专家一致认为该课程符合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要求,可以开通浏览学习权限,扩大学习者的适用范围,使更多的人受益。
四、小结
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不是一句口号,也不是为了评审,而是一场教育教学改革的硬仗。通过建设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核心课程,带动其他课程的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而是一项有计划、系统的工程,需要课程组所有教师努力发挥自己的长处,打造全新课程,为更多的学习者服务。
参考文献:
[1]徐经长.财务会计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探索和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3(6).
[2]冷国华,邵晓阳,束锁平.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可持续发展研究[J].镇江高专学报,2013(1).
关键词 制冷压缩机拆卸与装配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建设思路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National Quality Resource Sharing Course Construction Ideas and Planning
——Take Refrigeration Compressor Disassembly and Assembly Courses as an example
ZHOU Li
(Wuhan Business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56)
Abstract May 2012, the General Office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to the provinces and autonomous regions of the units issued a "boutique resource sharing lessons building measures for implementation." This will combine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documents to "refrigeration compressor disassembly and assembly" course, for example, from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oundation and building goals, thinking of building, construction, content, construction and ways explore resource sharing lessons boutique building should be of concern, so a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the national quality benefits of resource sharing lessons.
Key words refrigeration compressor disassembly and assembly; national quality resource sharing course; construction ideas
制冷压缩机拆卸与装配被评选为2010年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作为一门教育部重点关注的制冷专业核心课程,其资源共享的需求甚为迫切,势必会成为诸多高校争相申报的课程,但是如何能够精益求精,真正发挥精品资源共享课的作用 ,确实是需要建设单位认真仔细思考的问题。
1 课程建设基础
武汉商学院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目前已经建设有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 制冷压缩机拆卸与装配课程平台优越,教学成果出众,若将此课程转型升级为国家资源共享课程,应该着手重点进行基础资源完善和丰富拓展资源等工作,前期已经完成了网络平台设计和构建了资源名录,并进行了课程概要、基本资源、部分拓展资源的上传工作,还需进一步收集整理资料及持续更新和建设工作。
2 课程建设目标与思路
我们的总体指导思想是按照企业岗位要求,参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结合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三线并行,二层深入”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中心,进行制冷压缩机拆卸与装配课程建设。
我们将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进行持续建设。进一步明确课程的职业指向和职业能力要求;完善符合学校实际和满足行业要求的教学内容的遴选机制;进一步完善模块化课程体系,全面推行体现“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方法;完善实习实训环境;以课程教学资源库为核心,构建网上课程自主学习系统;建成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课程团队;全面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职业素质,将本课程建为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和一流教学管理的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进而使课程建设的成果辐射至全国,起到示范性带头作用。
3 课程建设计划
3.1 课程建设组织工作
在课程建设领导小组指导下,制定课程建设责任制;课程负责人认真组织团队成员进行研讨,集思广益,根据课程建设要求,对项目建设提出明确的目标,制定详细的建设步骤和建设措施;课程建设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专题会议,邀请企业技术骨干共同研究课程建设问题。
3.2 课程内容建设
对于课程建设,课程内容的建设是重中之重,是后续建设工作的基石,课程内容建设工作中,我们主要从课程调研、内容体系设计、实训教学项目设计、制定教学大纲等方面入手。
3.3 课程教学团队建设
3.3.1 课程负责人
目标:提升课程负责人的课程建设与改革、课程团队、科研团队建设的能力。
措施:(1)完成课程建设相关的1项省部级以上教研课题;(2)指导课程组青年教师1名;(3)参与学院及学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评审工作。
3.3.2 主讲教师
目标:培养主讲教师4人,使其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课程开发能力。
措施:(1)增加1名校内青年教师加入课程教学团队,实行随堂听课的形式培养。(2)安排1名教师到企业调研;(3)继续对团队中青年教师进行督导听课,促进青年教师整体素质提高。
3.3.3 团队整体建设
目标: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措施:(1)组织课程教学团队研讨活动;(2)引进并补充1名专业教师成为课程组成员,以优化教学团队;(3)召开1次课程建设座谈会,形成会议纪要及时反映到课程建设中;(4)继续培养青年教师成为本课程教学及理论研究的接班人;(5)教学团队成员参与企业项目开发和技术服务少于两项。
3.4 教学改革
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良好的教学效果的保障,制冷压缩机拆卸与装配课程在教学中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基于现有的教学特色,我们将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主要在教学模式设计、教学手段运用、教学方式改革、考核评价体系改革等方面入手。
3.4.1 教学模式
目标:继续探讨和推进教学模式的创新
措施:(1)优化“教、学、做”教学的实施方案;(2)组织课程团队探讨课程教学组织。
3.4.2 教学方法
目标:优化课程教学方法
措施:(1)组织课程团队研讨和分享各自的教学心得,总结课程适宜的教学方法,并细化到各教学单元;(2)开展1次教学团队青年教师的观摩课,研讨教学方法的运用;(3)要求教师在制冷压缩机拆卸与装配教学中运用科学适用的教学方法。
3.4.3 教学手段
目标:继续运用好现代教学手段
措施:(1)进一步优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加强课程教学中教学视频、教学图片的运用;(2)继续推进学资源库建设,让制冷压缩机拆卸与装配的网络课程成为资源共享的平台。
3.4.4 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目标:完善课程考核体系
措施:(1)在教学团队中开展考核分析总结和交流活动,优化考核方案;(2)形成较为系统的全过程、全方位的考核评价标准。
3.5 课程资源建设
3.5.1 课程资源整体建设
目标:完善课程资源,全面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措施:(1)制作上传各种电子化学习资源,构建课程学习系统,全面实现教学资源共享;(2)继续积极申报省级、国家资源共享课程建设项目。
3.5.2 教学录像
目标:完善课程全程录像
措施:(1)基于课程内容优化的需要将部分课程进行重新录像和加工;(2)逐步增加相关的第二课堂活动录像等。
3.5.3 资源补充与完善
目标:继续完善和补充资源
措施:(1)设立学习论坛、在线测试、在线课堂等栏目,促进师生交流互动与探究;(2)补充新增的习题,定期补充各种教学文件,随时补充相关参考文献,及时补充最新相关国家政策法规,定期补充教研论文和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职院校 校企合作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一、高职教育与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因为无法接触到一线生产工作,当前高职院校教育内容与社会生产之间存在严重知识脱节。即使有实训、实习等环节,但是由于实训设备的落后或者实习环节评价工作不到位,学生整体水平也无法提高。
2014年,为促进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总理明确提出需要利用校企联合招生培养的方式,推进现代学徒制政策的发展。2015年,根据教育部通知决定,我国学徒制试点工作会议召开,表示为促进职业教育发展,深化校企联合育人能力,全面开展校企联合育人政策。
二、高职院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问题
(一)精品课程建设功利性较强
各个高职院校在课程建设之初,忽视了课程建设的意义,片面将课程作为自身品牌建设的一部分,过分追求课程评审的通过,对于课程的质量、如何实现共享、如何进行课程评价、课程后期维护需要采取的手段以及后期课程使用情况等都不关心。据调查显示,仅有20%左右的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会使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同时还有13.9%的院校从未关注过这些共享课程,更谈不上使用。具体数据如图1
(二)高职院校精品共享课程建设体制不合理
在高职院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前期课程建设中,虽然学校联合企业与科研机构,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完成了课程建设和上线,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管理机制,使用要求不够明确,对适用对象的研究不够精准等原因,并未针对后期教师维护进行明确规定,维护工作也仅限计算机教师的课程共享次数统计,且课程与校内学生的学习关联性不强,与学生的学分成绩等也没有直接联系。
(三)教育内容和资源不够丰富
从现有精品共享可建设情况来看,虽然大多数课程采用项目化模式进行,但是课程教学依然停留在课堂理论教育阶段,对于课程交互工作不够重视,过分强调学生的自律性,且学生无法通过与教师及时沟通了解自身现有学习水平以及今后学习方向。
(四)资源共享工作无法有效落实
部分高职院校建设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仅仅用于校内课程评审和申报,一旦课程申报成功,教育资源后期的推广和维护工作无法落实,很多教师和学生甚至不知道校内开设有精品课程网站。另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使得申报者的精品课程仅仅围绕课程简介和相关教学大纲展开,至于具体教育课件、教育习题设计方式等不提供下载。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依然o法得到落实。
三、校企合作下高职院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策略
(一)转变课程教育观念,增强课程教育管理
首先,转变课程建设理念。学校领导层需要对课程进行正确认识,明确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对于学校教育水平提高、校级之间的资源共享以及社会教育发展的意义。
其次,强化课程维护和管理工作。为增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水平,学校需要成立专门机构,通过搭建课程平台、进行课程设计、教学资源整合以及教学录像等,充分发挥自身教学资源的优势。同时需要配套专门维护人员,对课程利用情况进行监督和分析,同时进行针对性课程资源共享水平的提高。
(二)提高教学团队素质,引进企业教育队伍
在团队建设方面,首先需要重视教育人员的学术研究水平考核、教育经验以及基本教学特色。其次,从校企合作角度出发,发挥“双师型”教育队伍的优势,组建校内精英教学队伍的同时,聘任专业的企业教师,或者是校外教育专家,同时加强对教师团队的考核,确保其年龄结构、教龄结构、团队总体能力结构等符合课程展开要求。
(三)整合教育内容,拓展教育资源
在教育内容安排方面,课程建设者需要结合“学习型社会”建设要求,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和职业发展规律,从专业能力培养、学生技能培养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培养角度出发,进行教育内容的划分并确定不同阶段的学习任务。
教育资源的拓展,表现在不同教育环节中网络教育资源以及特色化教育资源等的应用以及教育环节的交互辅助。比如在学生掌握某单元教学任务后,利用人及考核、知识回顾等模式,对学生进行考核,同时针对考核情况实时指导等。
(四)强化课程推广,促进课程应用
为提高课程利用率,学校需要重视课程的推广和运营工作。比如通过评价老师网络教学水平、对学生进行网络学习学分评定等,在学校范围内促进精品课程的推广工作。另外,可以与社会上的课程推广单位合作,通过教育资源共享等手段展开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商业化运作,实现资源共享平台上企业典型工作技术、学校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
四、结语
基于校企合作的指导,贴近一线生产要求进行高职院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设计和建设,能够帮助学校和社会之间实现信息互通,同时为校企之间展开新型教学项目合作,提高高职院校教育质量,为社会输送更多优质人才提供条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 [EB/OL].http:///details?uuid=f11c87e6-137c-1000-bad4-9bd9a94f2948
关键词:高职院校 工业机器人 课程建设 资源共享
课 题:本文系辽宁省现代远程教育学会科研项目(2015XH01-23)研究成果。
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背景下,机器人作为制造业先进方向的杰出代表,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会。为满足现代企业对工业机器人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笔者院校开设了工业机器人课程,培养具备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机器人自动线维护、工业机器人安装调试和售后服务等典型岗位能力的专业技能型人才。
一、精选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资源,实现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目标
1.课程内容选取
依据“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发展目标,通过机器人企业调研,将工业机器人各行业典型工作岗位的技能要求进行分析和分类,找出与工业机器人知识体系的关联性,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编排和重组;精选了工业机器人入门、工业机器人基础知识、工业机器人机械结构、工业机器人环境感觉技术、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串联机器人操作及应用、并联机器人操作及应用七个典型项目。课程内容贴近生产岗位,体现“精练”和“实用”的特点,使学生能更快地掌握专业技术,更好地胜任岗位工作。
2.课程资源建设
课程资源库集纸质、电子和网络等多种资源于一体,包括教学指导文件、CAI课件、教学录像、动画资源、课程网站等要素。其中教学指导文件包括课程标准、授课计划等,向学习者提供宏观的学习指导,确定教学目标、基本教学内容、学习方法与步骤、教学进程安排等;在教学课件建设上,增强了CAI教学课件的美观度和实用性,使其内容更丰富、制作更精美,在国内高职院校同类课程中居于前列。
教学录像作为教材和课件的补充,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为此笔者学校录制了六轴机器人点位运动、六轴机器人连续轨迹(直线、圆弧)运动、机器视觉的应用等典型实操环节的课程录像。在动画资源建设中,建设了六轴机器人工作原理、图像采集系统的工作原理、典型机器人气压、液压驱动回路、机器人伺服系统的驱动及控制、搬运机器人工作站等丰富的二维、三维动画资源。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网站中包括课程介绍、课程标准、教师信息、教学材料、课程通知、答疑讨论、课程问卷调查、课程作业、试题试卷库、在线测试、课程管理等栏目,该网站可供校际、校企间工业机器人课程的交流。
二、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中心,开发实训项目,提高学生技能
笔者学校现拥有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视觉系统(型号:FD-MS01)单元设备1套。该系统能够完成PLC编程与调试、工业机器人示教单元使用、工业机器人基本指令操作与位置点设置、工业机器人工件的跟踪抓取、工业机器人成品组装与入库、工业机器人综合应用、图像识别系统的应用、机器视觉原理与技术等实训内容。
通过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实践模式,使学生掌握典型工业机器人的机械结构、运动控制、软件编程和离线仿真等环节,具备工业机器人系统分析的能力,能够解决工业机器人现场运行时的各种故障及检测与维修方法,能够胜任工业机器人编程及调试、工业机器人项目管理、工业机器人及周边维护工程师、工业机器人技术支持、工业机器人销售等岗位的工作。
三、加强多元考核机制的构建,引入机器人职业技能认证项目
在课程的考核方式上,要突出机器人职业岗位能力,建立与“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对应的课程考核方案。在考核题目的设计上,选题要与企业的生产项目相对接,突出学生的能力档次划分,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此外要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的考核方法,采用课程设计、论文撰写、市场调研、项目开发与制作、技能竞赛等与平时课堂表现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注重过程考核,使学生树立素质教育的考试观,促进学生个人能力的全面提高。此外,采用“双证书”机制,引入机器人企业职业技能认证项目,在企业课堂、远程教室、模拟车间组织教学,学生取得机器人企业颁发的职业技能证书方能毕业。
四、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