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常见的生物学常识范文

常见的生物学常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常见的生物学常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常见的生物学常识

第1篇:常见的生物学常识范文

俄语和汉语分属不同的语系,对比两种语言,我们会发现两者有相似之处,但在许多方面又存在很大差异。这使中国学生在说俄语时会出现各种错误。如何掌握地道的俄语语音,使俄罗斯人听起来,你读的是俄语的音,说的是俄语的调,这是中国学生面临的主要任务。

二.容易读错的俄语元音和辅音

(一)发不准的俄语元音

通常发不准的俄语元音有[о]、[э]和[ы]。俄语元音[о]常被发成汉语的(ao)和(ou)等音。俄语元音[о]和汉语 (ao)、(ou)是有区别的。发俄语[о]时,口形是稳定的、不变化的。而发汉语的元音时就要发生变化,由一个音的口形向另一个音的口形变化、滑动,如(ao)就是由(a)的口形向(o)的口形滑动。发俄语的[о]时,舌的位置始终不变动。而发汉语(ou)时,舌的位置是由低到高的变动,口腔开度也由大到小。同时,发俄语[о]时,双唇要向前伸圆撮成筒状,而且前伸和圆撮的程度比汉语 (ao)、(ou)大。发俄语元音[э]时,中国学生常用汉语的(ai)代替。这两个音的区别在于俄语[э]是单元音,发音时舌位自始至终不移动,口型基本不变。而汉语的(ai)是双元音,发音时舌位移动,即舌位由(a)向(i)的位置移动,而且这个元音的张口过程是由大变小。俄语元音[ы]是学生较难掌握的一个元音。俄国人认为其他民族语言中没有这个音,中国学生也不易学好它。在学习中,许多学生把[ы]发成了汉语的(ei)。两者的区别很大,发俄语[ы]时,舌体向后缩,向软腭抬起,没有向前移的动作。而在发汉语(ei) 时,必然有一个(e)向(i)的过渡,在这个过程中舌头是移动的。因此,在练习发[ы]时,我们要体会它和(ei)的差别,并体会舌体向后移的动作,同时把[ы]发长,保持舌体不动,检查它的尾音,如果尾音不是(i),这个音就发对了。

(二)难发的俄语辅音

1.难发的清浊辅音

在辅音发音上,一般发不准的就是俄语的清浊辅音。在辅音学习中,有的学生受汉语的影响清辅音和浊辅音发的都是半清半浊,清辅音不够清,声带有所振动,而浊辅音不够浊,声带振动的不够。比如中国学生常把папа(爸爸)发成баба(婆娘),把дело(事情)发成тело(身体),гость(客人)发成кость(骨头)。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清浊对应辅音的主要区别在于发音过程中声带的活动。发清辅音时声带不颤动,发浊辅音时声带振动。我们在练习清浊辅音时可以把手放在喉咙的两侧,体会声带振动与否的感受,发清辅音时,手指感觉不到振动,而发浊辅音时声带的振动清楚地反射到手指上。

2.难发的响音[л]和[р]

[л]是俄语中较难发的音之一,汉语中的(l)对学生影响很大。 俄语的[л]和汉语(l)很相近,但二者又有很大区别。两个音的发音方法不同。发汉语(l)音时舌尖不用力,只要把舌尖轻触上齿龈(或偏后一点)就行了。而在发俄语的[л]音时,除了要把舌尖连同舌前部顶住上齿背外,还要用力将舌后部抬起,舌中部则下凹,整个舌头成勺状,气流从舌的两边缝隙流出。我们在发俄语[л]时,一定要注意舌的前部和后部都用力向上抬这个动作,否则发出的音一般都太软。对于大多数中国学生来讲,尤其困难的发音就是颤音[р], 因为在汉语中没有相对应的音可供参考。[р]是舌尖颤音。发音时,舌尖稍稍卷起,抬向齿龈,气流通过时冲击舌尖,舌尖颤动而成音。有的学生在刚学习这个音,感到很困难,甚至发不出来。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先练习发[др],[тр]及[хр],可以说[д],[т]和[х]是练习好[р]的拐棍。但是当学生借助于这些音的帮助把[р]发出来之后,要尽量去掉这些音,否则将影响单词和句子的朗读。同时,发这个音时学生往往把握不好振动的次数。刚开始学习时,舌尖振动很吃力;等到学会之后,又使舌尖振动次数过多。要知道,[р]这个音出现在字首时,舌尖一般振动两次,在元音之间出现,则振动一次,在词尾出现时振动三、四次。此外,[л]和[р]这两个音在同一个单词里出现时,中国学生很容易把这两个音混淆。例如把королева发成к

олорева把различ

ие发成лазричие。

3.难发的唏音

中国学生在学习唏音发音,会感到有些困难。俄语的[ш]、[ж]分别和汉语的(sh)、(r)相似。[ш]这个音听起来很像汉语中的(sh),实际上差别很大。学习俄语[ш]时,一定要注意舌尖上翘和舌体后缩这两个动作。这也是它与汉语(sh)的区别所在。初学者往往不习惯发硬音,就是因为舌尖上翘及舌体后缩的不够。初学者容易把俄语的[ж]发成汉语的(r)。发俄语[ж]时,因舌面下凹而音显得很硬。而汉语(r)无硬音色彩。在发俄语[ж]时,要注意舌尖上翘和加强摩擦音色,气流通过后舌部和软腭及舌尖与硬腭时加强摩擦的程度,有助于发好这个音。此外,发俄语[ш]和[ж]时,要把双唇略向前伸,拱成圆形。而发汉语的(sh)、(r)时,双唇则不用前伸圆撮。俄语的[ч]音对于中国学生来说也是一个较难发的音,学习中有的学生用汉语中的(q)代替。这两个音都是塞擦音,但是在发音部位上很不相同,(q)是舌面前音,发音时舌面前这部分直上直下构成阻碍,而且带一股明显的送气声。而俄语的[ч]是舌叶软音,发音时是前面舌叶先构成阻碍,而后有舌面中部抬起的附加动作,舌面前这部分是下凹的。此外,二者在发音时双唇的形状不同。发俄语[ч]时双唇前伸成方状,而发汉语(q)时双唇是自然舒展的。俄语中的[щ]音也是较难掌握的音之一。学习中很多学生把[щ]与[ш]混淆,其实二者的差别是很大的。发[ш]时舌尖上翘的程度和用力程度比[щ]大,而且发[щ]时舌中部向上、向前用力,舌尖悬空,舌前部成小小的匙状。发[щ]时声带不振动,发音时音长持续时间长。此外,还有的学生把俄语的[щ]音发成汉语的(x)音,这两个音都是擦音,但二者是有区别的。汉语的(x)音是舌面音,发此音时单纯把舌面前部靠近硬腭形成缝隙。而在发俄语的[щ]音时,前舌面要微向下凹,并向上齿龈后沿靠近。同时,发俄语的[щ]音时,唇形比较重要,要稍微往前撮,不能像我们说汉语的(xi)音,嘴是微敛开的。

三.俄汉语流特点

从语流分析的角度讲,俄语音节间的联系比较紧密,连读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如果前一个词以辅音结尾,后一个词以元音开始,连读时就近乎读成一个词。俄语音位在语流中会发生清化或浊化现象。如果前一个词以浊辅音结尾,后一个词以清辅音开始,则二词连接处就会发生清化。例如,в кино[фки

но],вшколе[фшко

ле]。如果前一个词以清辅音结尾,后一个词以浊辅音开始,则二词连接处就会发生浊化。例如,сбабушкой[зб

абушкой]нашбрат

[нажбрат]。但要注意浊辅音в, м, н, р, л不同化前面的清辅音。这些语音变化使俄语发音连贯流畅,同时也加快了语速。而汉语的语音以音节为基本单位,音节与音节的界限十分清晰。中国人在学习俄语时往往把汉语音节的特点带进俄语中,把每一个音节读得很重,而且读得清清楚楚,显得很生硬,一字一顿,影响了表达的连贯,违反了俄语的节奏规律。

四.结语

第2篇:常见的生物学常识范文

关键词:问题诊断学习法;生物周测;学生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8-0220-031.问题的来源

测试是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了解学生对所学生物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的方法,是复习巩固生物知识、强化技能、培养和发展生物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批改试卷成为高中生物教师的一项常规工作,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提高,它在检查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案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高中生物试卷批阅方式基本是教师全批全改,之后是错误率统计、重点讲评。这样的批阅讲评方式存在以下几个缺点:

1.1反馈时间过长。由于当前教师的工作量普遍偏重,如果对试卷施行全批全改,造成每次试卷批改的周期过长,反馈不及时,学生试卷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正确的得不到强化,错误的得不到及时纠正,实际上已经降低了批改试卷的信息价值,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

1.2反馈信息量过小。由于现在的教师教学负担过重,所谓全批全改,也只是机械性的重复工作,简单划上对错号,不能做到全面分析,不能给每个学生的试卷进行有针对性地批阅或指正。对个别基础较差的学生照顾不到,不能体现个别差异。学生看到的批改后的试卷只是对错号,却不明白错因,如此反馈,信息量过小,试卷利用价值不能最大限度的体现。

1.3校正措施不力。因为反馈时间过长,试卷返回学生手中时,测试已过去几天,学生对所测的内容已有所遗忘,加之每天都有新内容在学,不可能把原先的试卷拿出来细细研究,这样就形成了问题遗留,违背了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

1.4费时费力。教师对试卷进行全批全改,只是作大量的重复工作,用去了教师研究教材、教法,学习新课程、新理念的时间,不利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所以,我们要改变原来的传统的试卷批阅讲评方式,去探索科学、合理、高效的生物试卷批阅讲评方式。这样可以满足全体学生及广大教师的需要,同时也是高中新课程的需要,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其主体能动性,可以促进有效教学。我校对于高三学生每周进行学科测试(简称"周测"),在生物周测中,笔者尝试采用"问题诊断学习法"的试卷批阅讲评方式,起到良好的效果。

2.概念的界定

"问题诊断学习法"是以美国教育家、哲学家杜威"问题教学法"为理论基础,根据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吸取一线教师多年教学经验,从而提炼出的具有培优补差性质的独特学习法。"问题诊断学习法"的核心:教师转换传统的师生角色,在教学中善于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指导学生自主纠错,让学生掌握纠错方法和纠错策略,为后继学习扫除思维障碍。这种作法也是新课程思想的一种要求和具体体现。

"问题诊断学习法"包含三大步骤:第一步,自我诊断,发现问题。通过让学生试做三年高考真题,让学生知晓高考频点有哪些,哪些是高考的热点和重点,更为重要的目的是检验学生对高考考点的掌握程度,暴露学习上的问题。这样明确了问题,带着问题去培优补差效果会更好。第二步,问题突破。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第一步中暴露的问题进行突破。第三步,对问题的进一步反思、分析。一方面学生还要通过"方法技巧"、"解题通法"、"规律总结"等来提升自己的解题能力。另一方面学生需要通过"专题闯关"和"高考预测"两组试题来进行巩固。

通过"问题诊断学习法"的三大步骤"问题诊断-问题突破-问题反思",将高考考点转化为一个个问题来各个击破,切实帮助学生提高获取新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3.实践的尝试

3.1学生进行自我"问题诊断"。学生自我问题诊断就是学生对照参考答案进行"自悟、自批",让学生学习答案,分析答案,感受命题者的思路。这个过程就是其思维自我修正的过程。只有真正理解答案了才能对自己的答题进行评价,才能对自己进行"问题诊断"。例:(18分)研究人员利用番茄植株进行了两组实验,实验一、二的结果分别用下图中的图1、图2表示.请据图回答问题:

(1)实验一除满足植物对水和无机盐的需要外,还必需在适宜的等外界条件下进行。

(2)实验一的自变量是,图1中a点条件下番茄植株相对生长速率低于b点的主要原因是。日温26℃、夜温20℃一定 是番茄植株生长的最适温度组合吗?,理由是。

(3)图2表示在一个种植有番茄植株的密闭容器内O2含量的变化,据图分析:

①番茄植株光合作用释放的O2量和呼吸作用消耗的O2量相等的点是。

②该番茄植株经过一昼夜后,是否积累了有机物?,理由是。

③根据图2,在图3中以A为起点画出该密闭容器内CO2含量变化的曲线。

参考答案:

(1)光照强度和CO2浓度;

(2)夜温, a点的夜温过低导致植物夜间新陈代谢过弱,不利于物质合成、细胞分裂等生理活动的 进行,不一定,没有在其他日温和夜温条件下对番茄植株的生长速率进行实验。

(3)①B、C

②否(1分);密闭装置内的O2含量比实验前低,说明番茄植株细胞呼吸消耗的有机物总量多于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总量,因此没有积累有机物。

③答案见右图。

学生对照答案进行了批改,在批改的过程中,笔者强调了以下几点:(1)你现在是一个阅卷者,你可以对参考答案进行质疑。(2)如果你的答案跟参考答案有出入,你可根据自己的判断给分。(3)如果你的的答案是错误的,你要分析你的错因在哪里。学生要能够对自己的答案作出正确的判断,就需要对命题者思路有清晰的了解。因此学生学习了参考答案以后,首先是感受命题者的思路。对于上述例题,学生通过对试题和答案的分析,明确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物学的主干知识--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及两者的内在联系,本题的第(1)(2)小题考查学生对实验的初步探究能力,第(3)小题考查识图和绘图的能力。下面是2位学生的答题情况:

从上述学生的自批情况看:(1)学生不明白"夜温"为什么不能答成"温度"?(2)"不一定"与"不是"、"否"有什么不同?(3)生长速率降低的原因是什么?是不是仅仅取决于细胞呼吸的速率?(4)一昼夜后,是否积累有机物如何判断?

带着这些问题,学生进行自我纠错和评价。这样做的优越性在于对照答案给自己打分,本身就是站在阅卷者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答题,学生可从另一个角度分析怎样答题,同时可以强化对错点的认识和自己答题的不足。

3.2师生共同探讨 "问题突破"。学生自批完试卷后,教师要对试卷进行复批。对学生的答题情况、纠错等情况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集中。在掌握了大量有用信息后,师生一起探讨出题者的意图。首先请学生自己分析一下自己答题时的思路,然后让其他同学对其进行点评,最后师生一起归纳总结解题的思路、答题的技巧、规范性的要求等。在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解题思路、答题技巧时,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3.2.1教师引导学生对复杂的试题作具体分析,力戒"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例如上述。试题,从能力立意和考查主干知识点两者相结合的角度看,既考查了中学生物教学的主干知识――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也考查了对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能力考查方面体现了考试大纲对识图和绘图能力的要求。命题者为了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与综合能力,通常会有一些信息干扰学生的判断力。学生如果只看大概,就很难发现试题的主要题障,答题时容易答案不全。

就如上述试题的第(2)小题的第二问"图1中a点条件下番茄植株相对生长速率低于b点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果学生仅仅看到a点的夜温比b点低,就容易答成"温度低,酶活性降低,细胞呼吸减慢,分解的有机物减少",而此题的关键是要答出"为什么相对生长速率低",这就需要从植物生长的角度去考虑,植物生长需要物质的合成、细胞的分裂等,如果考生不能跨过这个题障,就很难得出其a点生长速率相对低于b点的原因是:a点的夜温过低导致植物夜间新陈代谢过弱,不利于物质合成、细胞分裂等生理活动的进行。

3.2.2引导考生寻找试题背后的隐藏条件,力戒"只看热闹,不看门道"。命题者为了增加解题难度,故意将与答题有关的重要条件加以隐藏,以期考察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与全面性,有效检验考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上述试题中第(3)小题中的第2问:"该番茄植株经过一昼夜后,是否积累了有机物?,理由是。"对于这个问题,很多同学找不到突破口,而出题者意图旨在打破定性思维,根据实验或调查的结果作出合理判断,把与此问题有关的重要条件隐含在图2中--A点和D点数值的大小。图2曲线反映了一昼夜中,环境中氧气含量的变化,A点是氧气的起始含量,D点是24小时后的氧气含量。从图2中我们可以看出,D点的数值比A点低,也就是说,消耗的氧气比产生的氧气多,即细胞呼吸分解的有机物比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多,一昼夜后,没有积累有机物。如果学生能发掘出藏于题干之中未显露出来的必要条件,将抽象的信息具体化,把隐藏的条件浮出来,从而明确问题的指向,那么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3.2.3对学生的共性问题进行分析。例如上述试题,学生的共性体现在下列几点:(1)语言表述不够准确。例如上述试题的第(2)小题"日温26℃、夜温20℃一定 是番茄植株生长的最适温度组合吗?,理由是。" 很多同学都知道此温度组合不一定是植物生长的最适温度组合,但答题的时候就容易答成"不是"、"否"。这是因为他们没有注意到语言表述的规范性,或者说没有很好理解语言的蕴含。因此,教师就要对此进行解释,并加以强调规范。(2)审题不够仔细,习惯性思维占优势。如在本题中答自变量时,很多同学把"夜温"答成了"温度",没有看清楚或领会题目中把温度分成了夜温和日温。(3)绘图能力不强。学生普遍没有把握绘图技巧,掌握几个关键点。针对学生中的这些共性,与学生一起探讨自己答题的问题所在,要告诫学生,在某种意义上,细心、规范是成败的关键。对于"审题之错",应指导学生审题时,不应急于求成,审题时慢一点、答题时快一些,并严格按着题目要求规范回答问题;对于"表达之错",应在平时的作业或训练中,严格按照高考评分标准写出必要的步骤,注意表达的规范性。

3.3学生进一步"问题反思"。 在评析完试卷后。笔者要求学生对本次考试进行反思分析、总结,主要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

3.3.1要求对考的题目进行所属知识点的标注。如上述试题的第(3)小题考查了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关系。笔者就要求学生在该题旁边进行知识点的标注。这样做的目的是能帮助学生体会和理解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可以从哪个角度去出题,使学生能从具体的题目中发现共同知识点的不同具体表现。

3.3.2要进行根源性原因的分析。所谓根源性原因,就是导致我们所关注的问题发生的最根本的原因。根本原因分析法的目的就是要努力找出问题的作用因素,并对所有的原因进行分析。这种方法通过反复问一个为什么,能够把问题逐渐引向深入,直到你发现根本原因。例如上述试题中的第(2)小题,学生就可以对此提出一系列的问题:植物的生长速率跟哪些生理过程有关?影响这些生理过程的因素有哪些等。这个过程不但能解决问题本身,还能把错题所属知识点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是反思过程最应该重视的一个环节。

3.3.3要寻找类似的题目,归纳总结。针对上述试题,笔者让学生从做过的一些习题或资料中去寻找一些类似的题目,从中找出共同点。例如针对上述例题,有学生找了如下试题:

学生从上述试题中总结出规律: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这两个生理过程在植物体内是相互对立又密切联系的两个方面。植物的光合作用为细胞呼吸提供氧气和有机物,细胞呼吸又可以为光合作用提供二氧化碳和水。因此,可以从环境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变化中分析两者的关系,或者从植物吸收或释放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量的变化来获取信息。无论试题以怎样的形式呈现,都必须要掌握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过程以及在生物体内这两者的内在联系。

学生的进一步反思和总结过程,是知识再认识、能力再提高、思维再升华的过程。通过反思,学生自主学习生物的能力得到提高,非智力因素得到了极大的调动。好多原本智力一般的学生掌握了学习生物的方法、解题思路与技巧,解决生物实际问题的能力稳步提高。

4.成效的分析

经过"问题诊断学习法"在周测中的实践尝试应用,笔者认为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4.1从教师的角度看,加强对试题的研究,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提高有效的教学。通过"问题诊断"、"问题突破""反思总结"等环节,对试题的深广度、难易程度和学生答题情况有了全面的认识,对学生的问题有更具体的了解,反馈的信息量大而全面,使得教学能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做到事半功倍。笔者在任教的班级中,应用了"问题诊断学习法", 学生试卷中出现的问题能得到及时反馈,一般在当天或第二天利用生物答疑的时间就能解决,使正确的得到强化,错误的及时改正,充分利用了试卷的信息价值,提高了教学质量。

4.2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的自悟能力得到明显的增强,记忆深刻,提高学习效率。俗话说:学而不思则惘。以往测试中,学生缺少一个及时反馈的环节,没有一个自悟的机会。现在要求学生自批自改,及时给予他们检查思维的机会。这样学生有三次接触自己试题的机会(考试、纠错、老师复批后的讲评和反思)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了提高,被掩盖了的主体作用充分地发挥了出来,通过领悟、对照、比较发现问题,也主动地去解决问题,且力求创新。可见,"问题诊断学习法"克服了以往复习过程中学生被动学习、目标不明、动力不足、疲于应付的缺点,激发了学生思考求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思考的时间给了学生,把诊断的机会留给了学生,校正力度大,因而提高了学习效率。在笔者任教的班级中,学生明显发生了变化。原先学生只是被动的听,回答问题也不主动。自从在周测中应用了"问题诊断学习法"后,学生能主动提问,一起与教师探讨问题,学习能力也有明显提升。

5.应用的反思

"问题诊断学习法"在周测中的尝试应用,也还有一些地方值得研究和探讨。

5.1要使"问题诊断学习法"在周测中更为有效,教师应该如何有效的在选择试题前作出对相关知识点的"问题诊断"。通过"问题诊断"与高考的热点、难点进行联系,为周测中学生的"自我诊断"作好准备。

5.2如何更为有效的引导学生对自己存在的问题进行诊断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从笔者任教的班级学生看,有一部分学生不知道自己存在哪些问题,也就无法对问题作出诊断。

5.3"问题诊断学习法"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问题突破"这一环节上所花的时间比传统的单纯教师讲、学生被动记忆要长。根据笔者的实践经验,有时候一节课下来只能分析一道题目。如此一来,与其他教师的教学进度就拉开了距离。如何更好的协调这两者的关系,是我们需要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5.4"问题诊断学习法"在不同程度的班级--名校班和重点班,或在同一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应用上是否可以有所区分。例如笔者任教的班级一个是名校班,一个是重点班,这两个班中是否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名校班是否可以进一步提高要求,如在学生的反思环节中可以让学生自己对题目进行变形、分析等,而重点班的同学一般就要求能把所做过的习题进行归纳总结。同一班级的不同学生是否也可采取类似的方式。这个设想能否让"问题诊断学习法"在周测的应用更个性化、有更好的成效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5.5"问题诊断学习法"如何在平日的作业批改、复习课中得以推广,使学生的能力得以提升,真正做到高效学习。 参考文献:

[1]郑敏 ,知识缺陷型错题管理探析,西华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现代中小学教育》,2008年03期

[2]杜志建主编.专题调研问题诊断学习法,汕头大学出版社.2010,7

[3]吴文侃主编.《比较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第3篇:常见的生物学常识范文

关键词 教学评价 改革 中学生物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变化。例如,在基础教育领域全面实现素质教育;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行为;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师院校作为培养基础教育教师的摇篮,也必须进行相应的教育改革,才能引领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建立一个理念先进、目标明确、方法多样化、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是高等师范院校实施教育改革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并且应该走在改革的前列。中学生物学教学论实践课是生物类师范生的必修课,和中学生物学教学论同步开设。该课程训练学生师范技能,指导学生将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应用于实践,帮助学生初步实现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以中学生物学教学论实践课为试点,对该学科现行的教学评价体系进行了改革尝试。

1 传统的中学生物学教学论实践课教学评价方式

目前,在大多数高师院校里,期末考试仍是唯一评价学生的手段,评价结果完全量化。这种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注重实施终结性评价,它孤立于教学整体的有机联系之外,其结果是导致师生不能内控和调节教学和学习过程,不能有效反馈信息,从而使教学失去了主动调控的机制。

这种评价方式在满足学校对学生总体的测量与评价等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优点。以分数为评价手段的终结性评价能标注、明了地反应出学生的差别,保证评价的准确性和公正性。然而,从全面评价学生,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看,其缺陷和其优点一样明显。首先,不能有效评价学习的整个过程,容易造成“临时抱佛脚”也能得高分的现象。其次,数字化的定量评价,很难反映出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成长变化。第三,现有评价体系不能和学生互动交流,不能向学生提出发展建议。

2 改革后的中学生物学教学论实践课的教学评价方式

2.1 形成性评价为主,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中学生物学教学论实践课是一门以实践为主的课程。课程不仅关注学生的最终试讲表现(终绪性评价),更为重视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并且强调学生间的合作精神(形成性评价)。该课程根据学年教学目标、学科教学目标和中学生物学教学特点,以模块教学为基础、小组练习为单位、组内配合、组间交流为载体实施教学。

2.1.1 以模块教学为线索,实施个人形成性评价

按照学号顺序,学生每10人分为一组,选出组长。每次模块练习前,学生根据自身条件提出明确的自我目标。各组指导教师根据此目标、结合当次训练内容及学生表现,指出问题、提出建议。并在问题出现时,利用微格实训系统,帮助学生及时改进及强化训练结果。同时,按照专题评价标准给学生量化打分。小组学生之间互相点评,分析学生试讲作品的优缺点,谈论克服缺点的方法。针对某些“大众”问题,和试讲教师展开讨论。最后,组长代表小组写出书面小组评语。在教师评价和组内评价后,要求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以利进一步提高。

所有模块成绩相加是学生个人的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1/5。

2.1.2 以期中课堂比赛为载体,进行小组形成性评价

学期进行到第5周左右,任课教师布置期中比赛内容,由各组自由推荐一名代表参加,组员协作准备。评委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实践课专任教师担任,同时实录比赛现场,留作档案。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设计、教材处理、板书板画、教风教态等给学生打分;综合点评各试讲代表的试讲情况,给每个试讲小组提出建议。

课堂比赛成绩作为小组平时成绩计入学生总成绩,占总成绩的1/3。

2.1.3 以试讲验收和期末讲课比赛为载体,进行终结性评价

课程的终结性评价包括两个部分:个人期末试讲验收的成绩和以小组为单位的讲课比赛成绩。个人的期末试讲验收在小组内进行,由各组指导老师进行评价打分。个人期末试讲成绩占总成绩的2/15。期末讲课比赛采用同课异构方式,赛前抽签选出各组代表、教学内容及讲课顺序。评委团是由学院中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组成。评委团参照比赛评分细则打分。这一分数在试讲小组每个成员的总成绩中占1/3。

中学生物教学实践课使用了形成性评价为主,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形成性评价是教学评价手段的提升,是发展的趋势,而终结性评价作为教学评价手段之一有着一定的优势,在教学中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更加合理地对学生进行评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2.2 改进后教学评价方式的其他特点

2.2.1 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图1)

定量评价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教育测量。定量评价的优点是评价具有标准性和客观性。在本课程建立的评价体系中,使用定量评价的意义主要有以下4点:(1)保证评价的标准性和客观性。各试讲小组的指导教师不同,各指导教师的个人喜好、价值观念、评价水平都有差异。使用同一的量化评价标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证评价结果的标准性和客观性。(2)简洁直观地反映学生学习效果的差异。分数是能直接反映学生学习水平高低的评价手段之一。(3)刺激学生不断努力。(4)满足学校对学生总体的测量与评价。

教育测量追求测量结果的客观化和标准化,但学生的态度、兴趣、情感是难以被简单地数量化描述的。美国学者格朗兰德提出了教育评价的基本信念公式:评价=定量测量or/and定性描述+价值判断。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要求教学评价要兼顾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注意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

本评价方案最主要的定性评价手段是评语。每位学生完成一个试讲作品后,指导教师都会给以口头点评和书面评语;试讲小组成员经过讨论,给出书面意见;课后,要求学生写出书面自我鉴定。评语要求指出作品的优缺点、模块自定目标完成情况以及提出改进建议。“教育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期望通过评语增加评价的激励功能和反馈功能。

2.2.2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传统的教学评价是由教师单独完成评价工作,学生没有评价的权力。区别于传统评价体系,此评价包括教师评价、学生小组互评和学生自评。(1)教师在每位学生试讲完后,都会进行点评。从教学技能的各方面详细地指出优缺点,并提出改进意见,同时,组织小组讨论。在教学评价中,教师的作用是多层面的,教师既是管理者、评价者,又是指导者和支持者。(2)学生互评不仅仅只是在课堂上流于形式,在课后的小组试讲练习中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课后试讲练习主要依靠学生间的相互评价讨论,发现问题,共同解决。这不仅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更有利于教学设计理念的交流。英国大文豪萧伯纳说过:“你我是朋友,各拿一

个苹果来交换,交换后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把各自思想相互交流,那么每个人就有两种思想了。”(3)自我评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身学习状态,总结心得体会。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使用恰当的学习策略,促进学生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进度和方法,最终成长为一个负责任的自主学习者。

2.2.3 重视个性评价

发展学生个性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现代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个性化教育。对学生进行评价必须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保护学生个体经验。在课堂上,要求学生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出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期待。教师和学生根据学生提出的目标和意愿对学生的试讲作品进行个性化的要求和建议,组织学生观看不同类型教师的教学视频,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2.3 方案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

2.3.1 指导教师水平参差不齐

形成性评价是教学评价方案中最核心的内容,评价的主要实施者和管理者是各试讲小组的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应该具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了解当前中学生物教学发展动态,熟悉中学生物知识体系。目前,大多数大学教师没有在中学任教的经历,个人研究兴趣也不在中学生物学教学方面。因此,指导学生教学依据理论标准和个人喜好偏多。另外,指导学生试讲需要教师有极大的教学热情,耐心、时间、精力是必不可少的。专职指导教师太少,不少教师都还担任其他教学和科研工作,能花在指导学生试讲上的时间比较少。

2.3.2 各试讲小组经验交流不够

生物教学实践课主要是以小组教学进行。虽然,通过两次比赛进行教学成果汇报交流,但在学习经验和训练具体实施等方面缺乏有效的交流。

3 期望

教育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国家施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有10余年时间,这期间有进步、有挫折,更多的是对祖国教育的责任和坚持。作为基础教育的摇篮――高等师范院校,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学生物学教学论实践课作为一名先行者,在教学评价上作了适应性调整。期待这份工作能为师范教育从业者提供一些经验,能真正早日做到高师院校教育和中学生物学教育的接轨。

参考文献:

[1]陆建身.生物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余文森.当代教学评价发展的特点[J]外国中小学教育1996,6:26―29

[3]刘廷风,丁克强,李红艺.《环境土壤学》课程评价体系改革探索[J]课改聚焦:40

[4]徐继存,徐文彬.高等院校教师教育核心课教材――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出版社,2009

[5]张玉田.学校教育评价[M].重庆:中南民族出版社,1987

第4篇:常见的生物学常识范文

关键词:高中历史;考试;错误;策略

一、学生应答选择题时的常见错误和应对策略

高考历史命题有全国统一命题和地方自主命题两种方式,与命题方式相对应,历史试卷有全国卷和地方卷。在文科综合的试卷中,历史选择题一般有10~12题,在历史单科试卷中,选择题在量上和分值上都占有很大的比例。比如,广东历史单科选择题共25题,计75分,占总分的50%;江苏历史单科选择题共20题,计60分,占总分的50%;海南历史单科选择题共25题,计50分,占总分的50%。文科综合中的历史选择题分值一般也要占到历史总分的40%~50%。选择题答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历史学科的分数,从而影响他的高考总分和最终的录取,因而做好选择题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结合学生在考试时常犯的错误,谈谈应对的策略。

1.似是而非,知识混乱,历史知识体系欠完备

历史基础知识熟练与否,直接关系到解题的正确率,是能力形成和运用的基本条件。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要能够做到全面、扎实、系统。任何历史事件都不可能是孤立的,而是环环相扣的,某一历史事件的结果,可能是另一历史事件的起因。事件之间环环相扣,要求学生对历史知识能够“系统”地掌握。

2.粗心大意,思维不周,以偏概全

这种错误是学生在考试时经常犯的,审题时一目十行;思考时不能深入细致周全;判断时就以偏概全。

针对这种错误,相应的对策是:强化审题,抓住“题眼”和“关键信息”。做题小心谨慎,不盲目求快,不轻视。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具体做法有两点:(1)要看准试题考查的时间、空间范围;根据限定语,特别要注意提取隐性时间信息,明确时限。搞清历史现象的横向、纵向的历史空间和阶段特征,明确题目的时间范围和空间范围。(2)一定要看准试题设问的角度(是关于政治、经济方面的,还是思想方面的;是考察积极作用还是消极作用等),明确题目结构。要仔细推敲题干,搞清题干中答题项、主干语和条件限定语。

3.不求甚解,概念不清,判断缺少依据

这种错误的出现,一方面是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够全面,还存在知识盲点造成的,另一方面是学生在学习时对部分概念囫囵吞枣,浅尝辄止,没有深究的结果。当考试时遇到没有学透的知识点,判断时就没有了方向。

针对这种错误,可以采取相应的对策是:注重对历史概念的归纳分析,即便是考纲中没有的,也要总结分析,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弄懂专业术语和概念,为考试过程中的准确判断做好知识储备。

4.一错再错,定势思维,缺少反思和提升

这种错误也是一部分学生容易犯的。同一个考点,做了好多次,再做还是错。究其原因是在第一次做错后,学生没有对相关知识进行及时的反思和弥补。时过境迁,原来的错误在脑海里扎了根,再次考查时,他仍然做出相同的判断,形成了思维定势。

针对这种常见的错误,应采取的相应对策是:做好选择题错题归类和整理,单元测试、月考不及格,务必及时查漏补缺;定期把错题整理出来再做。这样反复练习归纳强化,就会使正确的知识点内化,变成自己的东西,保存在自己的知识体系中。

二、历史主观题的常见错误及应对策略

在历史高考试卷中,主观题的分值要占到历史试卷总分的50%左右,因而要想在高考中取得较好的成绩,做好主观题同样重要。历史主观题一般有两种类型:材料题和问答题。现在的历史高考试卷中,两种题型大多合而为一,形成材料型问答题,即问答题不再直问直答,而是以材料为依托来设置问题,学生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来回答相关的问题。学生在解答材料题的过程中常犯的错误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对史料解读不透,审题不清;二是对材料、教材和考纲缺少必要的联想和联系;三是答案没有条理,文字表述不够规范。下面就上述错误及材料型问答题的解题技巧谈谈自己的看法。

材料型问答题的解题步骤,通常有三个环节:审读材料;联系教材和考纲;确定答案。

1.审读材料

(1)要注意具体材料具体分析。如古代史的材料多为文言文,阅读时要字斟句酌,理解材料的本义并挖掘其引申义。世界史的材料多为外来的翻译文,有的句子很长,很难读懂;此时,可以先找句子的主、谓、宾语,再找定、补、状语等其他修饰成分,确保读懂材料。

(2)要认真审读设问。因为设问的实质是为解析材料确定方向,使考生在阅读材料时能够充分提取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所以要明确设问要求,根据设问考查的方向、范围重新仔细读材料。

(3)注意提示性文字和材料出处。这些说明性文字能够提供材料的时间、国别、作者、背景等信息,给考生某种暗示和引导,有时能起到“得来全不费工夫”之效。特别是材料出处如果放在材料前面,就要更加留心细读,它对解题肯定有用。

2.联系教材和考纲

(1)找出材料之间的联系。一般每一道材料题都有一个中心。即使有些材料解析题的一些材料观点完全相反,它也是围绕一个中心而设计的。先找出中心,然后围绕这个中心,确认材料涉及的内容或对课本知识进行迁移,便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

(2)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相似点。尽管材料解析题具有“新材料、新情况、新问题”的特点,但不管使用的材料如何新颖,必定与教材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3)找出材料与设问的联系,体会命题者的意图,确定要考查的知识点。材料解析题大都属于“史论结合”类型。所以,读材料时要处处想着设问,把设问放到材料中相互对照。或从材料中找出回答设问的信息;或从设问行文的信息中重新获得第一次阅读材料时忽略的知识点,然后通过分析、判断得出结论。在找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时,领会命题者要考查的考点至关重要。

三、确定答案

1.按问作答,注意针对性和具体性

材料解析题多由多个问题组成,要根据具体要求组织答案。作答时要审读设问类型,确定答案是来自课本还是材料中。常见的设问及回答方式有:(1)“根据材料回答”:概括归纳材料;(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教材;(3)“根据材料获取什么历史信息”: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层层地提炼信息;(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认识或启示”:根据材料,结合教材,逐一分析,史论结合,生成新结论;谈评价、经验教训时,切记不能没有根据地随意空谈;(5)“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不能简单地从材料中概括,而需要依据材料所涉及的现象,结合课本总结出本质。

2.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思考答题,准确辨别材料所述观点的正误,并做出评价

材料解析题所引用的材料,古代史部分多是原始史料,难免受到封建的、落后的史学观点的影响,答题时要按照正确的立场和观点进行辨析。

3.针对设问做出的答案要注意几点

(1)思路要清晰,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2)角度要全面,面要宽、点要多、话要短,切忌针对一个点长篇大论,漏掉其他要点。(3)作答文字要规范,这里的规范是指要用历史学科术语来回答问题,体现历史学科特点,切忌用政治或语文学科的语言来夸张地描述,文字很优美,但不着边际,得分很少或不得分。

高考选择题知识覆盖面广、题量多的特点,要求考生要踏实、牢固、全面地掌握所学基础知识。材料型问答题,是对学生概括、归纳、分析、判断等多方面能力的综合考查,这些能力需要学生长时期的学习锻炼才能够获得,但好的答题方法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愿上文能有斯效!

参考文献:

第5篇:常见的生物学常识范文

20131112收稿;20140111接受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s. 21175037, 21277042, J1210040)和湖南省科研条件创新专项重点项目(No. 2011TT1004)资助

* Email: 1 引 言

液晶生物传感是基于液晶分子在功能膜表面排列取向发生变化,改变液晶分子对光线的折射能力,将界面上产生的反应变化信息转换成光学信号变化,实现对目标物的检测[1,2]。与传统的分析检测方法相比,液晶生物传感无需采用外源性标记物修饰,在自然光下就能进行检测,所呈现的光学信号可用肉眼观察,具有操作简单、响应快速、易于实现微型化和阵列化等特点,使其在生命科学、临床医学和环境研究上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蛋白质作为机体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体组织更新和修补的主要原料。它对调节生理功能,维持新陈代谢都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蛋白质检测是目前临床诊断以及化学与生物研究上的一个重要课题[3~5]。

本研究基于大分子物质,特别是蛋白质分子的空间尺寸效应能有效干扰液晶分子有序排列的原理[6,7],以核酸适体为捕获探针建立了基于液晶取向改变的新型液晶生物传感方法用于检测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BB, PDGFBB)。PDGFBB作为人体血小板中含有的一种促进细胞有丝分裂、趋化活性的生长因子[8~11],在正常细胞中含量较少,但在一些人类肿瘤细胞中却常常发生基因过表达,是癌症诊断中的一种标志物[12],因此发展对其灵敏的检测方法引起了人们很大的兴趣。本研究结合液晶生物传感的优点,建立了一种无需标记、操作简单、选择性好、成本低,响应快速的液晶生物传感检测PDGFBB的方法。 2 实验部分

2.1 仪器与试剂

References

1 Tan H, Yang S Y, Shen G L, Yu R Q, Wu Z Y. Angew. Chem. Int. Ed., 2010, 49(46): 8608-8611

2 Yang S Y, Liu Y M, Tan H, Wu C, Wu Z Y, Shen G L, Yu R Q. Chem. Commun., 2012, 48(23): 2861-2863

3 ZHANG GuoAn, XU XueJiao, ZHANG SuYan, FAN HuiZhi, YANG PengYuan. Chinese J. Anal. Chem., 2003, 31(5): 611-618

张国安, 许雪姣, 张素艳, 樊惠芝, 杨M原. 分析化学, 2003, 31(5): 611-618

4 WANG HongXia, XIA Qing, LI Ping, HE JiaTian, WANG Jie, ZHANG XueMin. Chinese J. Anal. Chem., 2006, 34(3): 321-324

王红霞, 夏 晴, 李 萍, 何佳田, 王 杰, 张学敏. 分析化学, 2006, 34(3): 321-324

5 ZHU Jing, HUANG Yong, JIANG XiaoPing,TAN ZhongYang, JIANG JianHui, SHEN GuoLi, YU RuQin. Chinese J. Anal. Chem., 2009, 37(11): 1596-1600

朱 静, 黄 勇, 蒋小平, 谭钟扬, 蒋建辉, 沈国励, 俞汝勤. 分析化学, 2009, 37(11): 1596-1600

6 Kim S R, Shah R R, Abbott N L. Anal. Chem., 2000, 72(19): 4646-4653

7 Brake J M, Abbott N L. Langmuir, 2007, 23(16): 8497-8507

8 Hammacher A, Hellman U, Johnsson A. J. Biol. Chem., 1988, 263(31): 16493-16498

9 Atkinson S, Fox S B. J. Pathol., 2004, 203(2): 721-728

10 Yeh H J, SilosSantiago I, Wang Y X, George R J, Snider W D, Deuel T F. P. Natl. Acad. Sci. USA., 1993, 90(5): 1952-1956

11 Hart C E, Bailey M, Curtis D A, Osborn S, Raines E, Ross R, Forstrom J W. Biochem., 1990, 29(1): 1660-172

12 Zhou C S, Jiang Y X, Hou S, Ma B, Fang X H, Li M L. Anal. Bioanal. Chem., 2006, 384(5): 1175-1180

13 Liss M, Petersen B, Wolf H, Prohaska E. Anal. Chem., 2002, 74(17): 4488-4495

14 Green L S, Jellinek D, Jenison R, Ostman A, Heldin C H, Janjic N. Biochem., 1996, 35(45): 14413-14424

15 Ruslinda A R, Penmatsa V, Ishii Y, Tajima S, Kawarada H. Analyst, 2012, 137(7): 1692-1697

16 LUAN RuiBo, YANG XiaoHai, WANG KeMin. Life Science Research, 2006, 10(2): 113-117

栾瑞波, 羊小海, 王柯敏. 生命科学研究, 2006, 10(2): 113-117

17 LIU Xin, XU GenMing, GUO JiangFeng, DING XianFeng, GAO XiaoLian. China Biotechnology, 2008, 28(1): 55-60

刘 歆, 徐根明, 郭江峰, 丁先锋, 高晓莲.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8, 28(1): 55-60

AptamerBased on Liquid Crystal Biosensor for

Detemination of 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BB

LI Xia, TAN Hui, LI YunLei, WU ZhaoYang*, SHEN GuoLi, YU RuQin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Chemo/Biosensing and Chemometrics, 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2, China)

Abstract A novel liquid crystal (LC) biosensor was developed for the detection of 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BB (PDGFBB) based on the orientation changes of liquid crystals. One glass slide of the LC cell was first modified with the APTES/DMOAP ((3aminopropyl)trimethoxysilane/N,NdimethylNoctadecyl(3aminopropyl)trimethoxysilyl chloride) selfassembled monolayer (SAM) to trigger the homeotropic alignment of LC molecules and thereby produced an black background optical image under the crossed polarized light, and then the specific aptamer of PDGFBB was immobilized on SAM through glutaraldehyde crosslinking to construct a LC sensing substrate. In the presence of PDGFBB, the stable triple helix structure of PDGFBB aptamer was formed by the specific binding event and thus led to the target PDGFBB captured to the sensing substrate, making a visible optical change observed under the crossed polarized light via the huge steric effect of the PDGFBB on disrupting the LC alignment. But in the absence of PDGFBB, the low packing density of the PDGFBB aptamer had little effect on disrupting the ordered alignment to the LC and caused the black background optical image still observed under the crossed polarized light. There was an obvious optical change when the concentration of target PDGFBB was 5 nmol/L. The proposed LC biosensing method permits the labelfree detection of PDGFBB with good selectivity and high sensitivity, making them sufficiently simple and particularly useful for lowcost screening bioassay performed away from central laboratories.

Keywords Aptamer; 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BB; Liquid crystal biosensor; Selfassembled monolayer

第6篇:常见的生物学常识范文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导入优化

初中生物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应该注重课堂的导入。教师课堂导入效果好,学生就会充满了学习的兴趣,更好地进入到生物探索中。若是教师的导入枯燥无味,学生在一开始就失去了生物学习的兴趣,生物课堂也就失去了吸引力。因此,教师要加强课堂导入的效果,提升学生参与生物教学的积极性。

一、复习导入法

复习导入法是初中生物教学经常使用的方法,教师在课堂的开始带领着同学进行以前相关知识的复习,让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新知识的迁移,从而引发生物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究。教师在进行复习导入时,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让学生能够融会贯通。首先,教师要带领学生复习旧知识;其次,教师要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为学生思考提供方向和思路;第三,教师要加强学生思维的引导,帮助学生能够向新知识进行靠拢。通过复习旧知识学习新知识,能够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种方法操作简便,能够提高生物知识的系统性,对初中生学习生物非常重要。

二、生活常识导入法

初中生已经掌握了大量的生活常识,并且对生活的现象有了一定的观察了解。生活常识导入法就是建立在初中生的生活常识中。教师使用生活常识导入法的时候,注意选择的生活现象和学生的生活相近,学生能够有一定的了解,而不是选择那些不知道的事件。教师列举的例子越是和生活实际联系紧密,越能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生活常识导入法还会增强学生细心观察的程度,学生会主动地了解生活中相关的现象,加强生物的生活性。

例如,教师可以这样进行课堂导入:“同学们,我们从小就要接受各种疫苗的注射,有的同学打过乙肝疫苗,有的同学打过狂犬疫苗,你们知道这些疫苗对我们的身体有什么主要的作用吗?我们今天就是要讲述疫苗的发挥机能――特异性免疫。”教师通过这样的描述,就可以让学生充满了好奇心,自然地进入到生物学习过程中。

三、情境导入法

情境导入法主要是将要学习的生物知识和情境进行融合,让学生在合适的环境中了解生物知识的本质。例如,教师在讲述食物链的相关章节时,就可以带领着同学们来到教室外面,观察花园中各种鲜花盛开的景象。教师就要在合适的情境中进行适当地引导:“同学们,咱们面前的花儿这么漂亮,你们能够看见花儿上面的小虫子么?花儿想要盛开的更加美丽,就需要杀虫,那么在自然界中谁是虫子的天敌呢?天空的鸟儿吃了虫子以后,还会不会被其他的动物吃掉呢?”教师通过这些问题的层层递进,就可以让学生领会到食物链的层次关系,对生物链的学习提高了兴趣。

四、实验导入法

在生物教学中,实验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生物实验能够深刻地揭示生物的本质,让各种生物关系更加真实化,让学生更加透彻地进行生物学习。教师在进行实验导入法时,要注意生物实验应该具有典型性,能够真实地反映生物的本质。教师通过实验的方法进行课堂的引入,能够极大地增强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集中精神关注生物实验的进展。

例如,教师在进行生物圈的细菌课堂导入的时候,就可以将实验室培养的菌种带到教室中,让学生亲自感受一下细菌的生活环境。为了方便学生细致观察,教师还要带着显微镜,将这些平常看不见的细菌真实地展露在学生的眼前,让学生了解不一样的世界。

五、故事导入法

初中生因为课程数量众多,很难有精力进行生物的探究工作。教师要想办法提高生物的趣味性,让学生能够从心底喜欢上生物的研究学习。故事导入法在生物教学中经常使用,生物在发展过程中发生了很多有趣的故事,让学生了解这些生物故事,能增强生物的内涵,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学习生物。故事导入法可以让生物教学的开始就充满了趣味性,学生的兴趣就会提高,就能够认真地听讲。

例如,教师在进行细胞教学的时候,就可以讲述细胞的发现过程,细胞在被发现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趣事。然后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之间的区别,让学生分角色扮演不同的细胞是如何进行分工合作的。学生在故事演绎的过程中,就掌握了生物的基本知识,增强了生物学习的兴趣。

六、多媒体导入法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信息技术在教育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最常见的多媒体技术在初中生物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教师进行生物课堂的导入优化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生物圈中我们肉眼看不到的很多有趣的现象。

例如,植物种子的生根发芽的过程,蚂蚁们之间的交流方式,细菌的生长环境等,这些微观的现象丰富了我们的生活,让生物变得更加有魅力。学生在观看了这些微观视频之后,眼界得到了拓展,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全新的认知。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生物课堂的深层次教学引导,通过观察森林系统的繁殖,树立保护环境的思想,通过观察江河湖泊的流动魅力,增强保护水资源的意识,通过了解生物圈各个环节中生物的作用,树立保护自然系统平衡的思想。

初中生物课堂的导入非常关键,教师要善于使用多种方法进行课堂导入优化。通过复习导入法、生活常识导入法、情境导入法、实验导入法、故事导入法、多媒体设备导入法等多种导入方法,提高学生参与生物课堂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在轻松的环境中掌握生物知识,提升生物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曹宏伟.浅谈初中生物课堂导入艺术[J].学周刊, 2012(6).

第7篇:常见的生物学常识范文

[关键词]中职生物;生活化;教学

所谓生活化教学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当前中职生物教学相对匮乏,教学形式单一,学生获取生物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少,希望通过本次研究为中职生物的推广和教学提供思路。2019年底,我们做了一个《中职生物教学“生活化”的探究与实践》的调查问卷,对象主要是漳州高新职业技术学校的中职学生,我们一共收到了239份答卷,经过统计分析,94.56%的学生喜欢听老师在生物课堂中介绍一些与生活、生产实际密切相关的生物学知识,86.61%的学生认为教学中将生物知识生活化会提高学习兴趣,85.77%的学生希望老师课上多组织生活化的活动,87.03%的学生非常欢迎在课堂上开展生活化教学,更多联系生活,认为这会使课堂更有趣。通过这个问卷分析,我们发现学生对生物教学生活化的认可与渴望,但是众多原因导致在真正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无法很好地实现,接下来我们从三个方面分析中职生物教学所面临的处境,针对这些处境提出对策,进行生物教学“生活化”的探究与实践。

一、中职生物教学所面临的处境

(一)教师教学进度赶、压力大

自从福建省实行学业水平考试的升学模式后,为了让学生考取更好的成绩,中职教师有了更大的教学压力。特别是许多专业的生物相关课程承担起了重要的专业基础知识应试科目,比如农林牧渔类的《植物生产与环境》《畜禽解剖生理》,医药卫生类的《解剖学基础》,学前教育的《学前儿童卫生保健》和烹饪专业的《烹饪原料知识》等,中职生物教师教学压力增大,1分钟恨不得掰成2分钟用,课堂时间更多利用在讲解错题上,强调应试重难点内容,希望学生能考好试,课后备课的重点目标更是放在如何让学生记住更多的考试知识点,基本无心去想更多的课堂趣味,更多地向“应试教育”上倾斜。

(二)生物学科边缘化,多数学生没有渠道继续学习生物知识

中职生正处于一个好奇、懵懂的年龄阶段,学习必要的生物学知识非常重要,但是当前中职教育的课程主要围绕学生的专业来设置,主要由公共基础知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三部分构成,由于课时限制,专业基础课程除非本专业需要生物相关知识,否则不会专门开设一门生物相关课程,因此很多专业的学生缺乏渠道学习必要的生物学知识。

(三)中职学生学情复杂,普遍缺乏主动探索的学习热情

中职的学生学情比较复杂,大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主动探索的热情往往容易消退,一些自主探究的活动没办法自觉、主动完成,因此很多课后布置的任务如果教师没有要求反馈,学生不会积极想方设法去完成,如果布置的任务比较繁琐、无趣,学生更难以完成,所以课堂向生活延伸比较困难。

二、“生活化”的探究与实践

(一)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利用“生活化”提升教学效果

面对学业水平考试的压力,我们的对策就是拉长战线,合理安排教学进度,一般从一年级就开始介入专业理论课,让学生不用匆忙应对考试,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安排一些生活化场景,结合生活里的例子帮助学生消化、理解知识点。比如我们在《学前儿童卫生保健》的传染病相关课程教学中,结合案例进行剖析,学生在讨论中能加深对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的理解。通过场景模拟教学,让学生组队扮演幼儿园教师,结合季节性传染病特点,起草《幼儿卫生保健常识及注意事项》。在《烹饪原料知识》的畜禽类、水产品烹饪原料知识教学前,我们给学生布置生活小任务,让他们走访周边菜市场,了解常见的畜禽肉类和水产品的名称、价格、烹饪应用等,并拍照、拍视频来参与课堂讲解,让学生更加印象深刻,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通过一学期的课堂生活化实践,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升,有结合生活实际例子或者让学生真正去调研的知识点,学生都能掌握得比较好,大大提升了教学效果。

(二)重视普及急需知识,创新“生活化”教学方法

针对许多学生缺乏渠道学习生物相关知识的问题,我们也进行了很多探索,例如开讲座、依托社团做活动、借班会课主题进行宣传等。2019年,我们策划组织了一次全校厕所绿化行动,除了向学生普及室内绿植的小知识,也让学生通过自身所学去美化、绿化学校厕所,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一致好评。2020年,我们深刻体会到生命的脆弱,也注意到很多令人悲伤的新闻,比如有人不小心气管呛到东西,通过海姆立克急救法就可以有效施救,但因为缺乏医学常识,错过最佳抢救时机。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学校专门成立了红十字协会,对新入会的会员进行系统化培训,主要内容包括急救知识、季节性疾病预防和常见运动伤的处置等,通过开设讲座、播放广播、录制教学视频、学生会员进课堂做健康宣讲等方式来提高医学常识普及率。2021年,我们组织开展“绿化班级我最行”活动,让学生在认识校园花草、装饰绿化班级过程中,认识身边的花草树木,发现校园的美。接下来我们计划以班会课的形式向学生传播“性”相关知识,为学生揭开“性”的神秘面纱,正确引导学生认识两性身体构造,让学生不走弯路,不谈“性”色变,最重要的是懂得保护好自己。

(三)充分调动学习热情,通过“生活化”增强教学趣味

学生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对于与生物相关课程的专业来说,教师要上好一堂课不容易,更何况一些需要学考的科目。如果不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难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当中,更别说提高学习成绩。因此,我们在教研的过程中提出了很多方法,比如在课堂教学中结合专业特点,穿插开展一些活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更好地调动起来,学习氛围也更加浓厚。在学前专业的自然科学课程中,我们连续几年开展了“干压花”创意大赛,每一年学生的参与热情都非常高,一些创意也经常能够打动我们。学前专业的学生一般对手工比较感兴趣,所以我们组织学生认识一些常见植物后,也介绍了“干压花”的制作方法和注意事项,学生就开始动起来了,用来拼画的材料可能是来自江边的一片羊蹄甲的叶子,也可能是田边地头的一朵小野花,一幅画不止藏进了他们的巧妙构思,一花一叶也都是一个个采摘、发现生活美的有趣故事。因此我们在展示作品环节,学生总能声情并茂地讲述自己和画的小故事,并且引得满堂喝彩。学生在动手中就能十分主动去认识各种花草及它们的特性,在展示作品的过程中不止分享了知识,也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不用教师满堂灌就能学到许多知识。烹饪专业的烹饪原料知识课堂活动更加丰富,因为教学内容涉及生活中许多原料,所以教师能结合实际就地教学,比如实训过程中买到的蔬菜、肉类、水产等都马上进行实物教学。特别是蔬菜类知识方面,因为分类多、种类多,因此我们先进行课堂授课,然后布置学生利用放假实地走访菜市场、超市、菜地等,考核的时候教师准备十几二十种蔬菜,让学生现场辨认并写下蔬菜品种名称,最后教师现场提问,学生回答各种蔬菜的产地、时节、别称、烹饪应用、注意事项等,这样学习下来学生对蔬菜的辨认、相关知识掌握更加牢固。我们还准备向学校申请开设教学“菜地”,组织学生种植一些常用的香料、蔬菜等,让学生能在实地劳作中对植物的各个生长阶段更加了解。不仅如此,我们在其他专业的教研中也做了一些活动实验,比如食品专业设计一些小实验,让学生寻找土壤中的小生物,观察班级绿植的光合作用过程,或者在实验室里一起制作一杯酸奶等,利用现有教学条件,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我们学校还有护理专业,他们不仅是红十字协会的强有力储备,还是急救知识进课堂最合适的“讲师团”,他们的专业学习也非常紧凑、深奥,教学节奏相对较快,因此我们教师尽量增加一些活动来丰富课堂,比如利用最常见的“你画我猜”游戏来上解剖课,用来记忆、对比一些不同动物的器官部位等,教学效果比较明显。

三、总结

在整个中职生物教学“生活化”探究与实践过程中,我们分析、总结了中职生物教学所面临的一些处境,主要通过三个方面来解决问题:第一,课堂教学方面,我们提出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利用“生活化”提升教学效果;第二,针对生物学科边缘化,多数学生没有渠道继续学习生物知识的问题,我们创新“生活化”教学形式,比如开展全校厕所绿化行动、“绿化班级我最行”等活动以及红十字协会活动等,普及学生急需的生物学知识;第三,鉴于中职学生学情复杂,大部分缺乏主动探索的热情,我们结合专业特点开展教研,提升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充分利用课后活动,随时随地进行生物教学。通过一年多的实践探索,我们的教学受到了学生的广泛好评,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生物知识的渠道增多,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生物相关活动中,形成了良性的循环。

参考文献:

[1]张浩.中职生物教学生活化的实施方法探讨[J].现代职业教育,2020(11):98-99.

[2]韩赟.中职生物教学中职业理念的渗透[J].西部素质教育,2020,6(3):220,240.

第8篇:常见的生物学常识范文

一、生物教学内容,要多方联系生活实际

例如,《植株的生长》一节中有关“无机盐与植物的生长”部分,“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容易理解,但讲道无机盐过多会引起“烧苗”现象时,由于学生并没有相关的经验,难以理解这个现象。在这段的教学中,我使用了在生活中制作拌黄瓜、糖拌番茄的例子。让学生想一想:在黄瓜中加入盐、在番茄中加糖会有什么现象产生?学生回答:有水出来。进一步提问:水从哪里来?学生回答:从黄瓜或番茄中来。再次深入:盐或糖加得越多从黄瓜或番茄中渗出的水有什么变化?学生回答:越来越多。这时再解释“烧苗”现象就是无机盐过多造成了植物细胞失水,植物枯萎的现象。学生就容易理解了。

例如,在进行《蒸腾作用》这一部分知识教学的时候,结合我校刚建校,进行了大规模的树木移栽,有些现象就发生在学生的眼前,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蒸腾作用的有关知识:

1.为什么移栽树木总是在春天进行?

2.为什么移栽时要剪去一部分枝叶?

3.为什么移栽树木总是在早晨、傍晚或阴天进行,并要进行遮阴处理?

通过学生的积极思考,得出结论,不仅加深了对教材知识的理解,而且学会了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生物现象,符合源于生活,走进生活的理念。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他们参与到教学中,成为教学的主体;另一方面,也可以将枯燥的理论解释清楚,便于记忆。

二、生物教学过程,要多方联系生活实际

教与学的知识源于生活,更需要使学到的知识回归到生活之中。教师在教学中很有必要把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生物学知识的教学更需要如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平易近人,教学结构要简单,课堂举例要常见,更要生活化,课堂语言需要讲普通话,更要学生听得懂,不要一味地用不作解释的专有名词。教学的设计要贴近真实生活,不要一味玩花样,脱离同学实际。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常态的教学,不是表演式的教学。只有常态教学质量的提高,才是教学的真正提高。有一个典型的练习题“有人爱吃蛙肉,为此便有大量捕捉野生青蛙,这种做法会产生怎样的后果?”这是一个与生活联系紧密的问题。还有,在学习“病毒”这一内容时,很多同学对微小的病毒是一个抽象的认知,而我们在教学中尽量引用与病毒有关的疾病其效果就大不一样。上课前先给学生阅读一侧有关“欧洲疯牛病”的新闻,从而使学生在惊讶的情绪中认识病毒的危害,效果良好。然后进行正面的饮食卫生教育,不乱吃零食,不吃腐败的食品,注意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所以这种“由生活引入生物常识,再由生物常识去解决生活问题”的教学模式,能使学生的学习生活化。

三、学习目标,要多方联系生活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终极目标,只有将所学知识与丰富的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服务于生产生活,培养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第9篇:常见的生物学常识范文

关键字:初中生物 学习兴趣 学生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课堂教学必须:是情感的课堂,要唤醒学生的学习欲望;是能动的课堂,要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共同探讨;是开放的课堂,要把课堂外延扩展到社会大舞台,改变以往单一的课堂内授课;是现代的课堂。也要求教师: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把趣味带进课堂。如何让初中生物课变得生动有趣,是初中生物教师必须钻研的问题。

一、创设问题情境、为课堂互动打好基础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创设了一种紧张、活跃、和谐、生动、张驰有效的理想气氛。教师在提出问题时要考虑:

1、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提出相应的问题。教师针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设计出疑问(能反映本课的教学目标、知识重点),使学生清晰地知道一节课内学什么,怎么学,学好了有什么意义,使学生的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转化,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时的积极思维。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全面深入地理解。

2、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在生活中能够遇到但不能用已有的知识去解答的问题,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产生立刻要想知道的欲望,如我们吃的西瓜有些有籽有些无籽为何的问题激发学生的质疑心理。

3、提出问题,强化学生的注意

利用学生熟知的生活常识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思考,利于学生分析、思维等能力的培养和注意力的集中。首先问学生发面都有哪些方法呢?学生能列举出如小苏打法、物理打泡法及酵母菌发酵法等。接着教师提出:什么叫发面呢?引导学生了解发面就是使面中充有气体,加热时气体膨胀,使面松软。再通过复习植物的呼吸作用,引出酵母菌的两种呼吸方式及酵母发面的原理。利用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发酵能产生酒精的知识,向学生介绍工业上酿酒的方法以及轰动一时的山西假酒案发生的原因及严重后果。通过向学生介绍有关甲醇与乙醇在物理特性方面的关系,教育学生要做品德高尚的人,不做损人利已的事。再通过敞口的广口瓶和盖严的广口瓶中的酵母菌培养液在气味上的区别,使学生进一步了解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二、在课堂上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及时留住学生

1、巧用比喻化疑难

细胞膜的结构像花生糕:花生米像蛋白质分子,爆米花像磷脂分子,花生米以不同的深度覆盖、镶嵌或贯穿于其中。糖类和ATP比喻成家里的粮食和口袋里的现金。高温和低温对酶的影响比喻成人死了和睡着了。

2、借用诗词,提高兴趣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来赞美自然界的生物。

教师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二,插入某些课中,既可丰富教学内容,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适量地运用一些与生物学有关的古诗词进行教学,不仅会把枯燥无味的内容讲得生动有趣,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增长学生的生物学知识,更可为学生创造出一种诗情画意般的教学情境,从而活跃课堂气氛,陶冶学生的情操。例如,在教学“生物与环境”时,导入时教师可引用“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唤起学生珍惜美、爱护环境的意识;还可以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峙桃花始盛开”来突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3、用比较法综合复习

课本中有2个“基本”、 3个“基础”、4种能源极易混淆,如何区分它们呢?我把它们找出来,排在一起,加以比较,学生一目了然。2个基本是: 新陈代谢是生命的最基本特征,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3个基础是: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细胞分裂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的基础;4种能源是:主要能源-糖类,储备能源-脂肪,直接能源-ATP,最终能源-光能。

4、利用生活常识,维持学生的注意

讲无氧呼吸时,我从长跑、做泡菜、制酒等方面发挥:①长跑后我们总感到腰酸背痛,为什么呢?因为长跑时氧气供应不足,我们的体细胞会进行少量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组织里乳酸积累过多会使人腰酸背疼。②在无氧条件下,乳酸菌可进行乳酸发酵产生乳酸。适当的酸味正是我们所喜欢的,这就是泡菜比新鲜蔬菜保存时间长不易腐败、味美可口的原因。

5、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多媒体可以用形象生动的画面和美妙的声音,直观的展现抽象文字所表达的内容,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生活中常见的新闻报道、图片、音像资料等素材都能够用于创设生物教学情境。多媒体技术可极大的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习热情。

6、用新闻热点事件激发学习兴趣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