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精神科护理沟通技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神经外科;临床护理带教;师生关系;沟通技巧;临床思维能力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61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288-02
对于一名护理学生而言,护理临床实习是其学业必修的课程,是其踏上工作岗位前重要的学习阶段,而护生进入神经外科实习,可以更加形象的了解神经外科各种疾病,如颅脑外伤、颅内肿瘤、脑积水、脊髓肿瘤、脑出血、脑血管畸形、脑动脉瘤、环枕畸形[1],并将其所学理论应用于临床护理过程中,例如基础护理、循证护理、整体护理、临床路径护理等。
1 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培养护生的职业道德
在带教过程中,带教老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采取先进的教学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处处以护生着想。护生刚进入医院这一个陌生的环境,一切不熟悉,为加速他们融进医院的工作生活,带教需要摸清护生的心理特征,与其平心交流,将其护理的理念、方法传授于护生,让其充分理解,同时消除其疑虑、恐慌的情绪,感受带教的亲切感。在护生熟悉各种护理操作之后,带教有意识的要求护生独立与各科室及护士、医生、患者交流,让其明白如何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2]。带教需要从正面引导为主,消除紧张心理,树立自信,这样护生才能够尽快进入护士的角色。现在的护生基本上90后,他们个性极强,对此,带教需要尊重他们的合理意见,对于其不合理意见,应当善于观察他们情绪上的变化,循循引导,让其充分接受。
职业道德是每一行业长期从业人员必须遵守的规范,对于临床护理而言,其最高职业道德就是“救死扶伤”,换句话来说,就是“以病人为中心”[3]。对此,带教应当以身作则,在教学过程中,将职业道德溶于其中,正确引导学生遵守各种职业道德,耐心帮助患者,用一个关爱的心对待每一位患者,不仅自己感受带教教师的爱,也让这种爱传递于患者,这种实践才能够真正让护生明白护理的职业道德的精髓。
2 沟通的注意事项
护生与带教的沟通有其需要注意的事项,而微笑是最能够拉近带教的距离。对此,带教在给护生讲课或传授护理技巧时,普通话要标准,吐字要清晰,语气要适中,这样护生才能够明白带教讲话的意思,才会对带教老师产生亲切感。带教在与护生沟通之前,需要充分了解护生的家庭背景、心理情绪波动规律及教育背景,这样才会得到比较好的沟通效果。带教要采取互动的教与学,把握最有效的沟通时机,依据不同的地点、患者及所需遇到的实际情绪,充分结合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对护生教学,如对于一名颅脑外伤的患者,应当加强其意识状态和生命体征的监测,这时带教要认真为护生讲解期间变化及实际含义,在通过适当的提问、示范等教学模式,提高护生对护理工作的热情。[4]在此基础上,带教还需要具备一定程度的教学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将其传授于学生,这样不仅为护生解决生活上的一些问题,还能够培养和谐的师生感情,这样护生就能够感受到被尊重、接纳的感觉,当护生充分感受到带教教师的真情、信任之时,就能够发自内心信赖、爱戴带教教师。
3 带教中及时掌握护生心理动态
由于神经外科危重病人多,其中颅脑损伤急诊患者最多,来院时病情凶险,即要予以分秒必争的抢救,大约占到整个颅脑损伤的一半。对于这种情形,护生刚接触时大多束手无策,无从应对,带教老师应当站在她们的角度考虑,多鼓励,少批评。带教教师应当带着护生完整看完一个病例的急救过程,要求护生将其所见、所想都说出来,带教教师在对其总结、归纳对于颅脑损伤急诊的要点及特征。[5]护生在完整参与一次颅脑损伤抢救过程之后,带教教师的面对重症患者的镇定自若的神态、熟练而忙碌的抢救步骤、医护之间的紧密配合等,这都将会给护生留下难以忘记的印象,这种环节就可以让护生在锻炼中得到升华。
针对这种参与实践,总结护生的临床表现,对于表现优秀的护生,让其多参与临床救护中。一般情形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早期一般会出现消化道出血、意识障碍及呼吸衰竭等各种并发症,对于一部分患者而言,医生应当对其实施开颅血肿清除引流,这需要一个细致、规范的护理,在这一过程,带教教师需要演示每一个护理环节,并对护生的学习进行考核。在护理实习过程中,护生避免不了会出现失败的案例,这不仅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的伤痛,也会给护生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对此,此时的带教教师需要为护生排忧解难,及时疏导护生疑虑、紧张的情绪,让其正确面对失败,学会在失败中找回自信,坚信一个成功的护士是不怕一次简单的失败,需要总结自己的失误之处,这样才能够在实习环节中大彻大悟。对于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带教教师要亲切与护生交谈,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问题及所需,让这些护生真正感到被尊重与接收的感觉,带教教师也应当在工作中善于与护生交流,深入掌握护生的真实想法,正确处理护生的心理问题,并对其指导,尽最大的限度满足护生的合理需要。
4 巧妙运用沟通技巧
带教老师与护生要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对此,需要合理应用沟通技巧,提升带教教师与护生的关系。首先,带教教师需要以一种温和的态度、微笑的面容及风趣的解说等有效方式,与护生进行沟通,这样就能够营造一种和谐、亲密无间的交流空间,在增强说话的亲和力之后,双方都会处在一个愉悦的心境。[6]在平时闲暇时间,带教教师可以主动与护生分享一些生活乐趣及实践中的笑料,这样就能够彻底消除护生的紧张、恐惧的情绪。带教教师还可以带动一些临床护士与护生交流,由于年龄上没有代沟,他们的交流更主动、更有效果,对此,笔者建议每一个带教教师都应当有一个年龄与护生相仿的护士在一起,有其辅助指导护生的临床实践,这样有助于护生更加融进学习、实践中。
神经外科临床护理带教老师与护生沟通技巧是推动护生与带教教师良好关系的起点,透过有效地护理带教,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护患关系,对此,带教教师应当充分结合神经外科临床护理的特点,在带教过程中,总结其临床经验,借此提高带教的质量,为社会、为国家、为医院培养和训练一批批高素质、业务专的神经外科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 何金凤,李春玉,谭伟,等.护生临床带教中排班干预的做法与体会[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医学卷,2009,12(04):156-157.
[2] 程利,刘义兰.临床实习护理专业学生感知带教教师关怀行为现状调查[J].医学与社会,2011,11(01):193-194.
[3] 李国英.护理实习带教存在的问题分析与对策[A].全国内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全国心脏内、外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8:233-234.
[4] 王建婷,谢莉.循证护理在神经外科新护士临床带教中的应用[A].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169-171.
摘要: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们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以及健康观念的转变,现代医学模式已逐渐转变为生物―医学―心理的全新模式,整体护理的推广要求以人为中心,而住院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日益增强,如果护患沟通不当,容易产生护理纠纷[1,2]。对特殊的住院精神科患者的沟通尤为重要。笔者在精神科病房工作十余年,对护患沟通技巧谈几点体会。
关键词:精神科病房
1对首次入院患者的护理沟通技巧
精神科首次入院的患者常常缺乏自知力,但不能因为这样就忽视了护患沟通,恰恰相反,正由于患者处于疾病的高峰期,心理很脆弱,又极不情愿地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常常表现出紧张恐惧、焦虑不安等,护理时应该更为小心,因为此时一个小小的甚至是平时习以为常的动作或语言都会引起患者情绪上很大的波动,给今后的治疗和护理带来相当的负面影响。积极、主动、细心、耐心和恰到好处是顺利沟通的手段,要运用适当的语言技巧去了解患者的入院情况和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向患者做自我介绍、管床医生护士、住院制度、病房环境和其他相关项目,在对患者的病情解释时,做到恰如其分,既不过于夸大病情,亦不轻描淡写,让患者和家属认识到入院治疗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使之以积极的心态去看待即将开始的治疗程序。尽量满足合理要求,尊重患者的人格与权利,保守医疗秘密和个人隐私。向患者或家属说明保密原则,让患者安心入院。
2重视患者家属和社会关系的沟通
精神病患者需要家庭和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的长期照料和支持,强大的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对病情的康复至关重要。往往在护患关系的沟通中仅仅重视患者的恢复而忽视了“家”的神奇效果。其实有许多患者的发病病因正是因为家庭和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才造成的。处理好这种护患关系的沟通最大的技巧就是和患者家属,社会关系和谐沟通。家庭成员因长期难以忍受患者发作时的精神症状或缓解期残留的人格障碍时,难免会产生厌恶心理。加之外部社会,邻里对精神患者及其家庭所存在的歧视和偏见,也易使家庭成员将其归咎于患者,从而导致家庭亲密度下降,影响患者的家庭适应性。提高患者的家庭满意度应从关怀、疏导、支持和鼓励等方面入手。在沟通中应积极热情地接待患者及家属,向他们介绍病房采用的管理模式,告知患者情况,以及病房的环境、规章制度及患者在病房的日常生活,消除患者及家属对病房的陌生、恐惧感。进行精神卫生知识宣传,特别是对残留人格障碍的患者,除要尽量采取精神康复训练措施外,还要帮助家庭成员解决患者不实际的想法或不良行为。这样有助于增加家庭亲密度。对治疗方法及效果、检查知识等应简明扼要,重点突出介绍,过于繁琐不但效果不佳,还可能引起家属的担忧,增加不必要的麻烦,可待以后再做详细介绍。对于那些受精神症状支配存有自杀、自伤或伤人风险的患者,更应充分与家属做好沟通,避免矛盾和纠纷的产生。
3不能忽略精神疾病以外的合并症
对于控制稳定期的精神患者,及时处理合并的器质性疾患是改善护患关系的促进剂。住院精神患者中合并器质性疾患的占很大的比例。常表现为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呼吸道、尿路、皮肤感染等。合理地控制血压,调整血糖,抗感染等等措施,不但大大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提高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进一步融洽护患关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例如住院精神患者患有高血压,在护理上稳定患者的情绪,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压情况,让患者了解自己的血压有无异常,加强健康宣传教育,用通俗、明了的语言讲解高血压病的知识。使患者对高血压病有一个正确认识,增强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纠正其种种不良的心态和错误的认识,引导其积极配合治疗,避免血压波动过大。指导建立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忌烟酒,并适当参加一些文娱活动,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做到劳逸结合。指导患者进食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的清淡食品,治疗后不仅精神症状及血压控制,也建立了良好的护患关系。
4运用心理学的方法维护患者的自尊心
由于社会及家庭对精神疾病的偏见和歧视,加上疾病的影响,入院期间的患者会产生不同的心理需求和情绪障碍,如焦虑、急躁、自卑感、孤独、恐惧、期待、无助、情绪不稳等。因此运用心理学的方法维护患者的需要是改善护患沟通,融洽护患关系的有效手段。观察患者的、步态、手势、动作、面部表情,尤其是目光等[3],目光的接触是面部表情中非常重要的部分,目光的接触通常是希望交流的信号,表示尊重并愿意倾听对方的讲述,此外还可以通过目光的接触来判断患者的需求指数,交谈中运用目光接触技巧时,护理人员要注意视线的方向和注视时间的长短。一般目光大体在对方的嘴、头顶和脸颊的两侧这个范围活动为好,给对方一种很恰当地、很有礼貌地看着他面部的感觉,并且表情要轻松自然。其次是眼神,恰当地运用眼神,能调节护患双方的心理距离,在护患沟通中,护理人员首先必须是一个好的倾听者。当患者向你诉说时,不应左顾右盼,而应凝神聆听,患者才能意识到自己被重视、被尊重。在认真倾听患者谈话内容的同时,要注意通过患者说话的声调、频率、面部表情、身体姿势及移动等,尽可能捕捉、理解患者所传达的所有信息。仔细体会患者的弦外之音,了解并确认沟通过程中患者要表达的真正意思。同时要采用面部表情和身体姿势等非语言信息给予响应,表明自己在认真倾听[4]。维护患者的自尊心,尊重患者,要用真诚和宽容理解的态度使患者感到温暖,取得患者的充分信任,用亲切的语言与患者交谈,常言道“良言美语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甜言美语不是花言巧语,而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语言,不虚伪,不做作,用这种话来打动患者的心,让患者感到温暖,了解他的需要。学会尊重患者,言行要有礼貌,举止要文雅。切忌埋怨指责患者,无论这种隐私在别人眼里是多么的不齿,尽量避免谈及患者敏感的事,及不愿涉及的忌讳和隐私。更不能以其体态的滑稽、语言内容的荒谬而加以取笑。把握患者和家属的心理状态,依据不同特征在适宜的场所予以适当的赞扬和鼓励,以激励患者的自信心和满足感,维护患者的自尊心。在护患沟通中,护士使用适当的触摸可以起到治疗作用,能表达关心、理解和支持,使情绪不稳定的患者平静下来,触摸也是护士与视觉、听觉有障碍的患者进行有效沟通的重要方法。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不能达到时要诚恳的给予耐心的解释,避免伤及其自尊。在自尊心得到满足的情况下,绝大多数的患者能主动地改善护患关系,更好地配合治疗。
5不断提高的护理素质是护患沟通技巧实施的必备条件
护士的个人素质,在护理服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医疗活动顺利开展的坚实基础。端庄的气质,亲切稳重的仪表,优雅大方的体态及熟练的技术操作,都会在患者和家属的心中留下良好的深刻印象,增加信任感,使他们不安的心情得到安慰。洁白整齐的工作服不仅有预防和隔离的作用,还代表着护士的尊严和责任。优雅健康的姿态,自然亲切的表情,得体的举止,是护士必备的基本素质。人性化的微笑服务,关心、爱护、体贴的情感,诚实的美德使备受病魔折磨的患者感到友善、安全、平静、幸福和满足。有助于积极进一步沟通。精神科护士必须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高度的责任感,并热爱精神科护理专业,具有无私奉献精神;要有健康的心理,要有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患者在病态下对护士无礼,护士不能因此而出现不满情绪,更不能出现报复行为;要有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性格,对愤怒、忧虑等负面情绪有较强的克制力,保持乐观自信的情绪和饱满的工作热情。精神病患者住院时间长,对知识的需求面广,除基本的护理技能外,精神科护士要有更广博的知识,护士要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精神科知识宣教,对患者进行个性化的心理引导;解答患者及其家属提出的疑问;对患者讲解药物不良反应表现与应对,舒缓患者的心理压力或不舒适感;教患者学习生活技能,学习社会应对知识和处理人际关系等,要适应护理服务市场的需要,精神科护士必须有广博的知识和过硬的操作技能以及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这是提高护患沟通的纽带。护理人员必须意识到追求护理质量高效,熟练掌握护理业务,加强三基、三严训练,才能更好地胜任岗位要求。完备的护士业务素质与技能是保证护理服务安全、高效的重要前提。这就要求在平时工作中不断锻炼,不断娴熟自身的技术。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修养水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平凡的岗位上不断提高精神境界。也只有这样才能与患者进行圆满地沟通。
总之,在护理工作中对不同的患者应用不同的沟通技巧,能够稳定患者情绪,改善患者不良的心理状态,促进护患交流,更有利于治疗护理,更有利于患者的顺利康复。
[参考文献]
1刘晓红.护理心理学.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1998,206-207.
2李旭.国内外护理新进展.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148.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们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以及健康观念的转变,现代医学模式已逐渐转变为生物―医学―心理的全新模式,整体护理的推广要求以人为中心,而住院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日益增强,如果护患沟通不当,容易产生护理纠纷[1,2]。对特殊的住院精神科患者的沟通尤为重要。笔者在精神科病房工作十余年,对护患沟通技巧谈几点体会。
1 对首次入院患者的护理沟通技巧
精神科首次入院的患者常常缺乏自知力,但不能因为这样就忽视了护患沟通,恰恰相反,正由于患者处于疾病的高峰期,心理很脆弱,又极不情愿地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常常表现出紧张恐惧、焦虑不安等,护理时应该更为小心,因为此时一个小小的甚至是平时习以为常的动作或语言都会引起患者情绪上很大的波动,给今后的治疗和护理带来相当的负面影响。积极、主动、细心、耐心和恰到好处是顺利沟通的手段,要运用适当的语言技巧去了解患者的入院情况和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向患者做自我介绍、管床医生护士、住院制度、病房环境和其他相关项目,在对患者的病情解释时,做到恰如其分,既不过于夸大病情,亦不轻描淡写,让患者和家属认识到入院治疗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使之以积极的心态去看待即将开始的治疗程序。尽量满足合理要求,尊重患者的人格与权利,保守医疗秘密和个人隐私。向患者或家属说明保密原则,让患者安心入院。
2 重视患者家属和社会关系的沟通
精神病患者需要家庭和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的长期照料和支持,强大的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对病情的康复至关重要。往往在护患关系的沟通中仅仅重视患者的恢复而忽视了“家”的神奇效果。其实有许多患者的发病病因正是因为家庭和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才造成的。处理好这种护患关系的沟通最大的技巧就是和患者家属,社会关系和谐沟通。家庭成员因长期难以忍受患者发作时的精神症状或缓解期残留的人格障碍时,难免会产生厌恶心理。加之外部社会,邻里对精神患者及其家庭所存在的歧视和偏见,也易使家庭成员将其归咎于患者,从而导致家庭亲密度下降,影响患者的家庭适应性。提高患者的家庭满意度应从关怀、疏导、支持和鼓励等方面入手。在沟通中应积极热情地接待患者及家属,向他们介绍病房采用的管理模式,告知患者情况,以及病房的环境、规章制度及患者在病房的日常生活,消除患者及家属对病房的陌生、恐惧感。进行精神卫生知识宣传,特别是对残留人格障碍的患者,除要尽量采取精神康复训练措施外,还要帮助家庭成员解决患者不实际的想法或不良行为。这样有助于增加家庭亲密度。对治疗方法及效果、检查知识等应简明扼要,重点突出介绍,过于繁琐不但效果不佳,还可能引起家属的担忧,增加不必要的麻烦,可待以后再做详细介绍。对于那些受精神症状支配存有自杀、自伤或伤人风险的患者,更应充分与家属做好沟通,避免矛盾和纠纷的产生。
3 不能忽略精神疾病以外的合并症
对于控制稳定期的精神患者,及时处理合并的器质性疾患是改善护患关系的促进剂。住院精神患者中合并器质性疾患的占很大的比例。常表现为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呼吸道、尿路、皮肤感染等。合理地控制血压,调整血糖,抗感染等等措施,不但大大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提高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进一步融洽护患关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例如住院精神患者患有高血压,在护理上稳定患者的情绪,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压情况,让患者了解自己的血压有无异常,加强健康宣传教育,用通俗、明了的语言讲解高血压病的知识。使患者对高血压病有一个正确认识,增强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纠正其种种不良的心态和错误的认识,引导其积极配合治疗,避免血压波动过大。指导建立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忌烟酒,并适当参加一些文娱活动,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做到劳逸结合。指导患者进食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的清淡食品,治疗后不仅精神症状及血压控制,也建立了良好的护患关系。
4 运用心理学的方法维护患者的自尊心
由于社会及家庭对精神疾病的偏见和歧视,加上疾病的影响,入院期间的患者会产生不同的心理需求和情绪障碍,如焦虑、急躁、自卑感、孤独、恐惧、期待、无助、情绪不稳等。因此运用心理学的方法维护患者的需要是改善护患沟通,融洽护患关系的有效手段。观察患者的、步态、手势、动作、面部表情,尤其是目光等[3],目光的接触是面部表情中非常重要的部分,目光的接触通常是希望交流的信号,表示尊重并愿意倾听对方的讲述,此外还可以通过目光的接触来判断患者的需求指数,交谈中运用目光接触技巧时,护理人员要注意视线的方向和注视时间的长短。一般目光大体在对方的嘴、头顶和脸颊的两侧这个范围活动为好,给对方一种很恰当地、很有礼貌地看着他面部的感觉,并且表情要轻松自然。其次是眼神,恰当地运用眼神,能调节护患双方的心理距离,在护患沟通中,护理人员首先必须是一个好的倾听者。当患者向你诉说时,不应左顾右盼,而应凝神聆听,患者才能意识到自己被重视、被尊重。在认真倾听患者谈话内容的同时,要注意通过患者说话的声调、频率、面部表情、身体姿势及移动等,尽可能捕捉、理解患者所传达的所有信息。仔细体会患者的弦外之音,了解并确认沟通过程中患者要表达的真正意思。同时要采用面部表情和身体姿势等非语言信息给予响应,表明自己在认真倾听[4]。维护患者的自尊心,尊重患者,要用真诚和宽容理解的态度使患者感到温暖,取得患者的充分信任,用亲切的语言与患者交谈,常言道“良言美语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甜言美语不是花言巧语,而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语言,不虚伪,不做作,用这种话来打动患者的心,让患者感到温暖,了解他的需要。学会尊重患者,言行要有礼貌,举止要文雅。切忌埋怨指责患者,无论这种隐私在别人眼里是多么的不齿,尽量避免谈及患者敏感的事,及不愿涉及的忌讳和隐私。更不能以其体态的滑稽、语言内容的荒谬而加以取笑。把握患者和家属的心理状态,依据不同特征在适宜的场所予以适当的赞扬和鼓励,以激励患者的自信心和满足感,维护患者的自尊心。在护患沟通中,护士使用适当的触摸可以起到治疗作用,能表达关心、理解和支持,使情绪不稳定的患者平静下来,触摸也是护士与视觉、听觉有障碍的患者进行有效沟通的重要方法。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不能达到时要诚恳的给予耐心的解释,避免伤及其自尊。在自尊心得到满足的情况下,绝大多数的患者能主动地改善护患关系,更好地配合治疗。
5 不断提高的护理素质是护患沟通技巧实施的必备条件
护士的个人素质,在护理服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医疗活动顺利开展的坚实基础。端庄的气质,亲切稳重的仪表,优雅大方的体态及熟练的技术操作,都会在患者和家属的心中留下良好的深刻印象,增加信任感,使他们不安的心情得到安慰。洁白整齐的工作服不仅有预防和隔离的作用,还代表着护士的尊严和责任。优雅健康的姿态,自然亲切的表情,得体的举止,是护士必备的基本素质。人性化的微笑服务,关心、爱护、体贴的情感,诚实的美德使备受病魔折磨的患者感到友善、安全、平静、幸福和满足。有助于积极进一步沟通。精神科护士必须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高度的责任感,并热爱精神科护理专业,具有无私奉献精神;要有健康的心理,要有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患者在病态下对护士无礼,护士不能因此而出现不满情绪,更不能出现报复行为;要有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性格,对愤怒、忧虑等负面情绪有较强的克制力,保持乐观自信的情绪和饱满的工作热情。精神病患者住院时间长,对知识的需求面广,除基本的护理技能外,精神科护士要有更广博的知识,护士要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精神科知识宣教,对患者进行个性化的心理引导;解答患者及其家属提出的疑问;对患者讲解药物不良反应表现与应对,舒缓患者的心理压力或不舒适感;教患者学习生活技能,学习社会应对知识和处理人际关系等,要适应护理服务市场的需要,精神科护士必须有广博的知识和过硬的操作技能以及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这是提高护患沟通的纽带。护理人员必须意识到追求护理质量高效,熟练掌握护理业务,加强三基、三严训练,才能更好地胜任岗位要求。完备的护士业务素质与技能是保证护理服务安全、高效的重要前提。这就要求在平时工作中不断锻炼,不断娴熟自身的技术。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修养水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平凡的岗位上不断提高精神境界。也只有这样才能与患者进行圆满地沟通。
总之,在护理工作中对不同的患者应用不同的沟通技巧,能够稳定患者情绪,改善患者不良的心理状态,促进护患交流,更有利于治疗护理,更有利于患者的顺利康复。
[参考文献]
1 刘晓红.护理心理学.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1998,206-207.
2 李旭.国内外护理新进展.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148.
关键词:护理人员;法律意识;精神科护理;品管圈管理
精神科护理工作较为复杂,所面临的患者属于较为特殊的群体,意识不清,精神功能不全,在护理期间具有潜在的护理风险。因此在精神科护理管理中,应注意加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护理质量。品管圈是目前护理工作中新型护理模式,将同个场所的人组成一个小团体,不断改善护理工作。本文就在精神科护理工作中采用品管圈,其效果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精神科护理部于2014年1月-12月开展品管圈管理组织工作,病区护士26名,主任护师1名,副主任护师2名,主管护师2名,护师6名,护士15名;女20名,女6名;年龄20-45岁,平均(30.4±2.6)岁;我院2014年全年精神科病224名,2013年患者236名。
1.2方法 我院精神科护理部于2014年1月~12月开展品管圈管理组织工作,主任护师担任圈长。①确定品管圈活动主题。成立品管圈组织,1名主任护师担任圈长,圈成员25名,将“加强精神科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作为此次品管圈活动主题,每周开展活动一次,每次时间维持90-120 min。②实施措施。a.加强安全意识的学习和培训。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病房安全检查知识、护理安全及护理风险防范意识的培训工作,树立高度的安全防范意识,不断学习风险管理措施、医疗事故法律法规。尤其是对新进医疗成员,应对护理人员开展专门培训工作,认真学习安全管理制度,增强护理人员安全意识,加强工作责任意识,树立高度的法律意识。b.加强学习,增强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品管圈小组在开展组织活动时,鼓励护理人员不断学习,详细讲解精神科护理操作技巧、护理案例及行业进展等,提升护理人员对自身专业的认识,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水平,树立足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高度法律法规,整体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③增强法律意识:我国有关法律规定患者在就医时享有知情权、监督权,护理人员应尊重患者,树立高度的法律意识观念。任何一项治疗和护理措施需向患者和家属讲解,护理文书书写应具备高度的科学性、真性、完整性,与医疗文件同步,严格避免出现漏记、错记、涂改、删除等情况的发生。同时加强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管理,积极采取带教与培训工作。④加强护士的业务素质培养,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医护人员需具备娴熟的沟通技巧,能熟练应用沟通技巧与患者和家属沟通。同时护理人员需及时掌握患者的基本信息及病情,注意患者集中活动场所、病房、卫生间等场所存在的安全隐患,注意各个时间点的安全检查,贯彻落实安全交接班制度、责任制度、病区危险物品管理制度等,增强医护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树立高度的法律法规观念,以免发生不安全事件。同时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在护理期间能够熟练运用法律法规维护自身权益。⑤严格遵守操作流程,加强护理查对制度:护理人员需树立牢固的法律意识,应遵守严格的护理操作规程和各项规章制度,贯彻落实核心制度,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应急预案及护理操作流程,定期演练。
1.3评价指标 护士知识考核优秀率:制定精神病相关知识考核问卷,总分100分,优秀:分数超过90分。
法律意识:根据护理人员责任意识、综合素质、自我保护意识、维护患者合法权益意识、与患者间的法律关系等内容评价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共计100分,分数越高,患者法律意识越高。
1.4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运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中数据进行处理,在处理计量资料时,先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使用t检验,处理计数资料时,运用x2检验,当P
2.结果
2.1品管圈开展前后护士知识考核优秀率比较 开展后26名护士知识考核优秀率100%(26/26),开展前护士知识考核优秀率80.8%(21/26),开展前后对比,P
2.2开展前后护理人员法律意识对比 开展前护理人员法律意识(69.3±10.5)分,开展后护理人员法律意识(89.6±7.1)分,开展前后比较,P
2.3开展前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 开展前236例患者,护理风险发生率11.9%(28/236),即11例护理缺陷,10例护理差错,7例护理投诉;开展后护理风险发生率1.8%(4/224),即2例护理缺陷,1例护理差错,1例护理投诉;两组对比,P
【关键词】 精神科;压力源;护士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不断对护理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精神科护士由于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护理风险无处不在且后果严重。作为护理行业的特殊群体,由于护理人力资源短缺、护士长时间处于这种紧张而繁重工作中,决定了其承受的压力相对于其它临床科室护士较多,已严重影响了护士的身心健康,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在正确认识和分析精神科护士压力源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缓解精神科护士职业压力的对策,现分析如下。
1 分析精神科护士的压力来源
精神科病房收治的对象是以精神活动紊乱为主要症状的病人,护理风险难以预料。精神科护士的压力源主要来自风险度和社会地位以及心理和工作压力。对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容忽视影响。
1.1 职业病 神经衰弱和强迫性神经症是从事多年精神科护理工作人员常见的职业病。由于护患比例严重失调;患者多且精神症状复杂多变;值班时间长、任务重、注意力高度集中等;导致护理人员精神紧张,睡眠质量差。表现为失眠、焦虑、疲乏无力以及躯体不适症状(如头痛、心烦、腰酸背痛等)。强迫性神经症是以反复出现强迫观念、强迫行为作为基本特征的一类神经症。由于精神科护理特殊的工作性质,如反复检查出入大门的门锁是否锁好;以至于下班外出时,反复检查门锁是否锁好,电气、煤气是否关好;有时往返数次。
1.2 社会因素 精神疾病是一种慢性迁延性疾病,复发率极高。不同于其它疾病,临床疗效显著性低,导致护士个人成就感低,家属的认同度也低。同时,社会和政府对精神科护士的关爱和理解不够,工资待遇在同等国家中偏低等诸多社会现象,使精神科的护士的心理产生平衡失调,易造成情感抑郁,表现为情绪消极、自卑等现象。也是导致护士产生心理压力的又一因素。
1.3 职业的特殊性 临床上精神科护士所面对的是失去理智的精神病患者,病情变化多端、缺乏自知力、不配合治疗、甚至拒绝治疗的精神病患者。护士必须随时观察病人的病情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注意防止意外事件及暴力行为的发生,同时适当满足病人的合理要求。处于长期持续高度紧张状态下的工作,精神科护士从而容易导致心身上的疾病的产生。
1.4 特殊的职业环境 精神医院大多数采用封闭式或半封闭病房管理模式而且位置较偏僻。护士的工作环境处于半隔绝状态;同时也是一个充满病情变化多端和沟通障碍的场所。每日与情感淡漠、思维贫乏、兴奋冲动、行为紊乱的病人在一起,很难进行有效的沟通。有些衰退的精神病人个人卫生差、护理不合作、生活懒散,病房空气质量差,长期工作在这样的环境下,加上服务对象的危险性,工作繁琐、辛苦、责任性大,使人产生一种压抑感,将严重影响其心理健康,极易导致心理失衡,出现对工作的厌烦、疲倦感,表现为工作效率低,对患者漠不关心,消极怠工等。
1.5 工作压力风险较高 精神科护士需要具有高度的警惕性和应急处理能力,同时还要具有良好的心态和高素质护理能力。而精神疾患暴力行为发生率约为正常人的10倍,其异常行为直接威胁护士的人身安全和财产损失。精神科护士遭受病人的谩骂与殴打是常有的事,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一旦发生意外事件,对护士的身心健康将产生严重的影响,如果自身心理调节不当,干预不及时或方法不当,都会导致护士恐惧心理产生。
随着法律知识的普及、法律法规的健全;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出台,举证倒置零的实施,病人及家属的维权意识越来越强,担心工作方法不当,出现差错事故是造成精神科护士工作压力原因之一,由于护理工作的特殊性,病人在求医过程中,受妄想内容等支配下,常突发意外,而作为监护人的家属,对精神科知识知之甚少,对治疗、护理措施不合作、不了解、不清楚,产生分歧就有可能会引起医患纠纷。导致护士担心工作中出现差错而牵涉到医疗纠纷中。因此,工作的风险性成为主要的压力。
1.6 复杂的人际关系 护士在护理工作中产生的人际关系错综复杂,最主要的人际关系是护患关系和医护关系。不能妥善处理医患之间关系就会陷入困境,发生冲突将间接影响护士工作而产生压力。精神病院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环境,护士即使遇到病人言行及人身攻击、遇到病人及家属的不理解不配合、听信患者的病态言语和严重的歪曲事实,被误解冤枉,护士必须要保持良好心态和冷静态度,压抑自身的感受的同时还要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以维护良好的护患关系。医护关系也是主要的压力源,由于受传统文化、观念和社会偏见的影响,医生普遍受到社会的尊重和承认,社会对精神病人歧视的同时,不能正确认识精神科护士的社会地位、贡献及价值,使精神科护士不能体验到工作带来的满足感、成就感及自我价值。
1.7 沉重的工作压力 进入21世纪,人们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护理模式多样化和护理水平高质量化。护理人员面在对繁琐、复杂、紧张、高强度的护理工作,这需要护士付出更多的劳动和精力。目前国内护士严重缺编,精神科护士尤其普遍不足,严重的护患比例失调,使护士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而精神科不同于其它临床科室,除了常规的治疗护理工作以外,还要做心理护理和大量的生活护理,如:洗澡、剪指甲、买生活日用品及零食、并保管好病人的衣物食品、管理患者的零用钱等许多繁琐的工作,沉重的各种负荷,使护士产生心身疲惫,工作时注意力不集中,降低了工作效率。尤其夜班护士必须保持精力充沛、高度的责任心和警惕性,值班护士少,夜间是发生意外事故率较高的时间,也是精力最疲乏之际。一旦发生意外,护士不仅要受到处罚,还造成心理伤害。研究报道,职业紧张可影响智力活动、情感状态,高度的脑力紧张可引起管理人员的情绪障碍和自杀[1]。
1.8 源于家庭的压力 由于护理工作的特殊性,值班或加班改变正常的作息时间,不能正常接送孩子、照顾老人、做饭等,对家庭照顾欠周到,难免发生家庭矛盾,不良情绪及压力使护士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和负荷。
1.9 知识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技术新知识广泛应用于临床,而护士进修学习的机会很少,迫使护士完成紧张工作之余还要回家学习,这给护士带来新的挑战。
2 对 策
个人应对、组织及社会支持理解都有助于减轻精神科护士的压力源,缓解其疲惫感、有助身心健康,可预防及减轻护士的工作压力。
2.1 个人应对
2.1.1 良好和谐的护患关系是减少护患纠纷最有效的预防措施;良好和谐的工作和人际关系是减少压力源最有效的预防措施,能够保证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努力学习心理学和行为学知识,应对不良刺激时的心理承受能力,学会自我调节和自我疏导技巧[2]。由于精神患者的特殊性,在工作中要学会宽容、忍耐和克制,尽量避免产生恐惧、紧张、愤怒、抱怨等不良情绪,保持乐观、恬静、愉悦的心态。一旦产生负性情绪,要寻求正确途径和方式进行宣泄,主动向同事、家人及亲朋好友倾诉,并取得支持,采用适宜的自我调节方法,如幽默、微笑、放松疗法、各种娱乐活动等,以释放和调节情绪。正确处理工作、学习、生活方面的关系,增强自信心,养成良好的性格,健康向上的精神世界,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不把消极情绪带入工作中。
2.1.2 注重职业防护,精神病患者暴力行为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以攻击行为危害最重,难以预料,严重地影响了护士的人身安全。护士要注重与患者的沟通技巧,经常巡视病房,随时注意患者的动态,根据患者精神症状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沟通技巧,不得哄骗患者,得到患者的理解和支持,做好防范工作,从而降低危险因素,减轻工作风险所带来的心理压力。
2.1.3 不断提高精神科专业知识及护理技能水平,学会自我调节、解决问题、决策参与的技巧;严格遵守各项护理规章制度,密切观察病情,做到心中有数,掌握风险的预见性及早发现和预防不安全因素,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以减少由于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带来的压力。
2.1.4 提高护士自身素质修养和职业道德素质教育,作为精神科护士要理解精神病患者的病态语言和行为。护士应尊重患者的人格,对患者的隐私要保密,平等对待每一位患者。为其创造良好舒适的住院生活环境,对待不同症状的患者要注意接触方式,耐心细致地做好心理疏导。对于患者提出来的合理要求,要尽量满足;对于想家心切要求出院的患者,应及时与家属取得联系,尽快取得家属的合作,安排探视,使其安心住院,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最大限度的减少不安全因素,减轻护士的心理压力。
2.2 组织的理解与支持
2.2.1 构建和谐团队 管理者充分考虑护士的感受和身心需要,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有机结合,重视护士的合理建议,充分满足护士的求知欲望,公正平等的为每位护士提供学习、深造、提升的机会,以减少精神科护士由于职业认同感差而引发的焦虑、抑郁等情绪,不良情绪在团队的干预中得到宣泄。积极为护士业务成长搭建平台,鼓励护士全员参与医院组织的各项比赛。科室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大家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增加了沟通,增强了友谊,为科室荣誉充分发挥了各自优势,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及整体竞争力。
2.2.2 上级领导的支持 上级各部门领导应解决精神科护士的工作压力,充分了解护士产生压力的原因,逐一加以解决。首先完善设施,保护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减轻精神科护士的精神紧张和工作压力;其次提高工资及福利待遇等。
2.2.3 重视风险意识 护理管理者应重视培养护士风险意识,加强法制观念,护士必须掌握《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护士条例》,在工作中自觉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规范护理行为,认真观察病情,及时准确地记录患者的病程并及时向医生汇报。学会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最大限度地减少医疗事故和纠纷的发生。
2.2.4 人性化管理 护理管理者要注意人性化管理,创造融洽的工作氛围和温馨的工作环境,充分体谅精神科护士工作工作量大和繁琐高强度的工作,实行弹性排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教会护士沟通的技巧,让护士学会调整好工作、休息和睡眠三者之间的关系。护理管理者采取有效地的管理措施减少精神科护士的工作压力。
2.2.5 吸取经验教训 护理管理者要组织护士对以往发生的护理纠纷,进行讨论分析原因,吸取经验教训并提出对策,将处理纠纷的过程制成工作流程,使护士的工作能有章可循,应对自如,减少由于发生纠纷而引起的恐惧和盲目性产生的巨大心里压力。
2.2.6 关心理解护士 护士长应全盘掌握护士的心理、身体和家庭状况,关心理解精神科护士的生活,如护士遇到困难采用灵活的排班方式,给予一定照顾,使护士感受到领导的关心和尊重,有利于心态平衡;如遇到患者及家属的过激言行,应学会善于忍耐和克制,更不能与病人发生争吵,应予谅解,必要时由主任护士长出面沟通,取得患者和家属的合作与理解;当护士被攻击时,护士长要及时安抚护士,妥善处理善后事宜。只有让护士感受到被关爱,才能有效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减轻工作压力。
2.3 争取社会的理解与支持 社会支持是指在应激状态下,个体受到来自社会、家庭等各方面心理和物质上的支持或援助,它可以对受压力的个体提供帮助,以便使其维护良好的情绪体验。让社会重视精神卫生事业,加大精神卫生知识的科普宣传力度,给予精神科护士良好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对做出突出贡献者给予嘉奖,树立精神科护理队伍的先进典型,使精神科医护人员得到社会的尊重。由于精神科医务人员工作的特殊性,应提高精神科护士的待遇,解除后顾之忧。扩大医院护士的编制,解决人员紧张,护士超负荷的工作状态。家庭及家属对精神科护士的全力理解和支持,可有效的减轻其压力、消除自卑感。健全法制法规,完善精神病院的监控设置,保护精神科医护人员的合法权益,一旦发生不良事件,可提供有利证据。
3 总 结
精神科护士的工作属于高压力、高强度和高风险的职业,针对护士压力源,采取有效应对措施,变压力为动力。从社会、管理者和个人等三方面,为精神科护士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良性的社会支持系统;有效的消除护理工作压力源,缓解工作疲惫感。关爱和促进精神科护士身心健康,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高效的工作效率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护理服务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优质服务质量;影响因素;对策
卫生部从2010年实施优质护理示范工程以来,本溪市康宁医院精神科病房创建了优质护理10个试点病房,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护理质量明显提高,患者满意度也明显提高。但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影响着优质护理服务的深入开展,现就本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中出现的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
1 存在问题
11 护士对“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认识不到位
111 社会及家属有偏见认为精神科患者所有的日常生活都应由医院病房护士负责;甚至个别患者被家属送入病房后,不闻不问;加重了医院及病房护士的负担。
112 个别护士认为推进优质护理服务就是为了提高护理费用。
12 低年资护士经验不足,管床不到位 护士低年资人员较多,专业知识不全面,整体护理相关知识薄弱,技术操作不熟练,健康教育能力欠缺。在优质护理服务中感觉力不从心,存在积极性不够高,主动性不强。
13 宣教沟通细节管理亟待加强 理论知识不扎实,与患者交流语言生硬、机械、不会用言语表达健康教育的内容。
14 护理安全意识淡薄 精神患者由于疾病的特殊性,不但对自身有危害性,同时也危及工作人员及周围病友的安全,低年资护士对精神科护理工作缺乏认识,责任心不强,
15 基础护理不到位,对康复护理一知半解 一是缺少对护士的有效相关知识的培训,二是护士对基础知识掌握欠缺,导致对自己的护理职责不明确, 使基础护理和康复护理工作还存在薄弱环节。
16 绩效管理机制有待于完善 院结合岗位管理建立了绩效考核制度,并向临床一线护士倾斜,但在薪酬分配上体现层级差别不大,不能完全充分调动各层级护士的积极性。
17 后勤保障还需要加强 缺乏为临床服务意识,送标本、取药,还需要护士去做,护士没有充分做到把时间还给患者。
2 措施
21 首先按照“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要求,护理部制定完善了临床护理工作制定、各级各类护理人员岗位职责和工作标准,细化了基础护理服务工作规范、常用临床技术操作标准等。
22 丰富护理服务内涵,转变思路
221 护理部先后派出多位护士长到北京专科医院学习创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先进经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全面提高本院创优工作。
222 对年轻护士长,进行集中培训,重点讲授护理管理职能、沟通技巧、团队精神的培养和激励理论等,重点培养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加强护士岗位培训
231 首先培训护士学会把握情绪及沟通技巧;即使患者有过激的语言行为,也会被护士恰当的语言与行为所化解。培训护士掌握处理应激的方法,锻炼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更好地胜任精神科护理工作。
232 精神科护士要积极参加医院组织的各种精神疾病知识和安全防护技能培训,增强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的能力。住院治疗的精神病患者多处于疾病的急性期,掌握并正确识别常见暴力行为先兆的表现形式,以唤起护士的有意注意及采取相应的应对方式,有效规避被伤害的风险。
233 通过评选优秀护士、举办“512”护士节技术大赛、礼仪培训展示等手段强化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24 突出专科特色、做好安全护理
241 养成护理医疗工作所要求的安全行为习惯,注重用相关的法律、法规,认真执行并规范各项护理规章制度,有效防范差错事故。
242 护理部结合精神科护理六项核心制度即“查对制度、分级护理制度、交接班制度、病区安全管理制度、巡视制度、约束保护制度”,将其列入每月护士考核内容,扭转护士安全意识淡薄的现象;让每名护士活学活用,把护理纠纷消灭在萌芽状态。
243 护理部根据护士资质以及工作量,在试点病房推出“医护同查房”模式,即护士长、责任护士与医生共同查房;业务院长提出医务科、护理部共同查房模式,即科室提出疑难患者会诊申请,业务院长、医务科、护理部共同到临床查房会诊解决患者病情中的疑难问题,保证患者得到及时治疗及护理,减少安全隐患。
244 带班护士负责制定本小组的工作计划,评估患者病情,专项指导、沟通、护理要点等。对每位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从入院宣教、基础护理、病情观察、基础治疗、健康教育、心理护理到出院指导,为患者提供“全程、连续、无缝隙”的专业化护理服务。
245 尝试无惩罚护理不良事件上报制度的实施,鼓励护士主动报告护理不良事件,院建立相应的奖励机制;同时,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履行患者身份确认制度,做到对患者身份100%确认。每天随时进行安全检查,每周至少一次安全大检查。
246 实行弹性排班制,医院推行优化弹性排班模式,并实行午间轮流制;晚值班至少双人夜班制,实施白天8 h、晚12 h连班制、监控系统等,从而确保了护理工作的质量及连续性。在白、夜班繁忙及特殊情况发生时增加人手,加强薄弱环节的人力配置。
25 加强患者基础护理,做好患者康复工作
各病房及院康复中心开展多样的患者康复课堂,如绘画、书法、舞蹈、电脑、折纸、种植花草、简单的健美操等;进行相应的功能训练,目的是促使患者康复,重返社会。护理部定期或不定期对病房基础护理质量检查,对住院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院建立出院患者电话回访制度;定期举行家属、患者座谈会,并做好相应的健康教育。
26 结合岗位管理完善绩效考核制度,明确各层次护理岗位的职责、技能要求;向临床一线护士倾斜。在薪酬分配上体现层级差别,优绩优酬,充分调动各层级护士的积极性。
27 有力的后勤保障,体现护理专业价值,稳定护理队伍
医院行政部门,负责病房所需物资、药品下送;门诊负责化验单的送达、住院患者的陪检;水工、木工、电工每天下病房巡视维护;保洁中心确保病区环境卫生符合要求,为患者提供舒适的修养环境;食堂为患者送饭到病房,为值班人员免费供应晚餐。
关键词:精神科护士;给药错误;原因;对策
精神疾病的治疗是以口服药物为主。而精神科护士是最直接的观察者和执行者,在整个过程中始终处于第一线[1]。如何对药物治疗进行全程的安全管理,是精神科护士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经过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4年12月发生的26例口服给药错误事件,我科针对口服药发放错误的环节因素,制定了相应的对策,以提高护理人员专业素质,降低给药错误的发生率,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科口服给药错误发生事件26起。涉及给药错误人员职称:护士18名,护师6名,主管护师2名;工作年限10年1人;学历:本科2人,大专9人,中专5人。
1.2方法 对26起护理给药错误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给药错误引发人员的工作年限、职称,用药错误发生的主要类别等进行列表统计分析并针对具体原因制定防范对策。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录入,采用描述性分析及百分比进行统计处理。
2给药错误发生的原因
2.1影响给药错误发生的因素,见表1。
2.2给药错误发生的类别,见表2。
3原因分析与对策
3.1患者身份混淆不清 由于精神患者的特殊性,发药时呼唤患者姓名,患者有时会冒充答应,而付班护士又未核对清楚患者的相貌就发放了口服药,导致错发。因此精神科护士在发放口服药时,应严格遵守口服药发放流程。每次发药均由2人或2人以上工作人员共同负责完成。具体操作为:主班完成发药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发药前的药品查对工作)后,和其他工作人员一起到患者面前开始发药,先由主班呼叫患者姓名,患者答应后再由其他工作人员核对问患者相貌,再让患者自报姓名,主班护士再次确认是该患者后才给患者发药。同时要求工作人员看服到口,并检查是否真正喝进去了,严防藏药。这样能有效降低由于操作流程失误所致的给药错误。
3.2药物方面的错误 ①粗心大意看错单位,不认真核对剂量;②对高危药品认识不足;③给药过程中被其他工作打断后忙中出错;④配药时不看排的时间或次数,导致患者重复治疗。护士应在药品使用前和医生相互沟通,核实好所有医嘱,配药前三查七对,给药前双人查对。一个人值班的情况下,执行医嘱后一定要养成自查的习惯,并在医嘱执行单上注明"已自查"表示医嘱已执行。科室准备常用药物的说明书与药物手册,定期对护士进行用药安全指导,提供给护士可看和可更新的药物信息。为护士营造一个相对安静的工作环境,保证执行医嘱时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护士和医生要加强沟通,能减少医嘱处理方面的失误,提高查对有效性。当护理工作人员少时给药错误发生率较高,故护士长应重视护理人员的配置,合理排班,同时实行无处罚上报制度,分析用药错误的原因,提出整改措施,减少或防范相同错误再次发生。
3.3漏发药物 护士在给药的准备阶段时若受到其他事情的干扰,致使给药中断,是出现漏发药物的主要原因。另外,如交班时忙于下班,忘记交班的一些内容;执行医嘱时分神不用心,签字后不抄执行单,导致患者不能及时得到治疗;给药时段患者外出,而返回病房后又未及时补发给药等都容易造成药物漏发。故要求护士不能简化工作流程,要规范执行各环节流程,提高护理人员执行规章制度的依从性,从而杜绝用药遗漏的发生。
3.4不同职称与给药错误的关系 从高到低依次为护士、护师、主管护师。护理差错多发生在工作1~4年的护士中,年轻护士由于专业理论知识掌握不够、操作流程不规范、缺乏慎独精神、注意力不集中而发生差错。因此应加大对低年资护士的培训和考核,有目标、有组织、有系统地设计培训内容,同时掌握沟通技巧,减少因评估不足或沟通不良而引起的给药错误
4结论
影响给药错误最重要的因素是精神科护士的年资及职称、对患者身份的混淆不清。护理管理者应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加强医护沟通,护患沟通,并针对不同年资护士采取不同培训方案,提升护士整体风险意识水平,同时针对科室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用药错误应急预案、口服给药规范流程等,实行无处罚上报制度,从而降低给药错误发生率,确保护理安全。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幻觉;妄想;暴力行为
精神科暴力行为是指精神病患者在精神症状的影响下突然发生的自杀、自伤、伤人、毁物等冲动行为,以攻击行为较为突出,具有极强的爆发性和破坏性,会对攻击对象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甚至危及生命。精神科易引发暴力攻击行为的疾病以精神分裂症居首位。患者由于受到不同疾病症状的影响,暴力行为攻击的目标和方式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掌握了各种疾病症状所造成的暴力行为的特点,提高护士的预见性,并通过早期的护理干预和防范,就可以减少精神科暴力行为的发生。1与暴力行为相关的精神症状
1.1幻觉幻听最为常见,尤其评论性幻听和命令性幻听是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幻听。
1.2思维障碍被害妄想、关系妄想、妒忌妄想为主要因素,患者常伴有被动体验。
1.3情绪不稳定易激惹,精神活动兴奋导致行为控制能力下降一些早期的兴奋行为如踱步、不能静坐、握拳、肌肉紧张;或者一些语言的暗示,如威胁真实或想象的对象,说话大声并具有强迫性等,很可能就是暴力行为的前奏。
1.4疾病恢复期对所患疾病认识不正确。
1.5具有某种优势情绪(如焦虑、躁狂、抑郁)的患者易激惹,容易出现暴力行为。但是,大多数精神障碍患者发生暴力行为并不是由单一独立的精神病理现象所导致,而是多种精神病理现象综合作用的效果。2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暴力行为的特征
具有被害妄想的患者感觉任何环境和人对自己都不安全,这种状态下,患者对其他患者或护士的言行非常敏感,认为其一言一行都威胁到自己的安全,他为了保护自己而先发制人,进而出现暴力行为。幻觉或错视会给患者的思维、行动带来显著的影响,患者会在其支配下做出违背本性、不合常理的行为。如有的患者认为看见了危险的人和物,造成情绪上的惊恐,为了摆脱恐惧,可能会不计后果地逃跑,也可能出现对空怒骂、冲动伤人等暴力行为。有的患者可能在幻听的支配下,对症状不能正确认识,不能辨别声音的真假,尤其是一些幻听内容让患者感到焦虑、愤怒、恐惧,情绪不能自制,进而出现暴力行为;命令性幻听患者的行为受到声音的强烈控制,可出现自伤、伤人、毁物等暴力行为。此外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往往自知力缺乏,不愿意接受住院治疗和护理,反复纠缠护士,甚至逃跑,当行为受到限制时,常常发生暴力攻击行为。3护理措施
3.1评估患者过去的暴力史和当前的危险因素,对曾有暴力行为的患者实施及时、积极有效的治疗。有工作人员要充分掌握病情,重点患者心中有数,了解病情变化特点,严密观察患者幻觉、妄想内容及相应的情感反应,对异常行为要劝说阻止,防止发生意外。
3.2加强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对待患者态度和蔼、耐心,语言温和镇静,不可持恐惧、厌恶的态度,应正确认识到兴奋冲动行为是患者的病症,加强心理护理,鼓励患者参加集体活动,使其注意力得到转移。多方面了解患者的需要,尽量满足其合理要求,建立相互信任的护患关系。
3.3做好安全检查工作,严格执行安全管理制度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病区内设施损坏应及时维修,禁止患者及探视者将危险物品带入病房,患者入院、外出返回时要进行检查;转移环境中的一切危险物品,减少环境刺激如嘈杂、拥挤、强光刺激等,对冲动兴奋的患者应限制其活动范围,必要时隔离或遵医嘱给予保护性约束,室内物品陈设要简单,防止患者损坏及伤人,严格按要求巡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3.4当患者发呆,不停自语,情绪越来越激动,如频繁踱步、言语挑衅、拳头紧握、烦躁不安等先兆症状时,可能是幻听所致,护士要呼唤患者的姓名,握一握他的手或者拍一拍他的肩,将患者拉回到现实中来,询问患者,尽可能让患者倾诉内心的感受,了解患者幻听的内容,以发现和了解暴力行为的攻击对象及可能采取的攻击方式。命令性幻听的患者,暴力行为的对象和方式往往与幻听内容有着密切的关系,会在幻听的支配下突然采取暴力行为。患者的症状通常与文化背景、有直接关系,使患者无法抗拒,义无反顾的执行,往往会伤害到自己和他人,这种暴力行为表面上看起来带有突发性,先兆不明显,但通过认真评估,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掌握患者幻听的内容是可以预防的。
3.5存在关系妄想或被害妄想的患者,其对妄想的内容坚信不移,不能通过亲身体验加以纠正,激发其本能的自我保护,往往会导致患者出现暴力行为。因而,护士要经常与患者沟通,了解他的心理活动过程,评估病区内的患者及工作人员中有无与她有牵连的人,如果有,将如何对其进行不利的活动,准确把握患者暴力行为的先兆症状,此类患者,护士应给予反复的疾病知识宣教,教给患者寻求帮助的正确途径,鼓励患者用非破坏性的行为表达和宣泄,帮助患者建立社会能接受的行为模式,指导患者学习怎样应对引起暴力行为的压力,学习控制冲动的技巧等。当患者处在这种情绪困扰中不能自制时,要让患者学会向护士寻求帮助,不要自己采取措施。对其在幻觉妄想支配下出现的过激行为及时给予疏导和阻止,限制其活动范围,必要时遵医嘱给予保护性约束。护士在接触这类患者时,不要与患者争辩,不要试图以“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说服患者,以免让其对护士失去信任,甚至牵连到护士自身。
3.6当患者烦躁不安或有暴力行为时,护士要沉着、冷静、机智、敏捷,以简单、清楚、直接的语言提醒患者暴力行为的后果,尽可能说服其停止暴力行为。劝说无效时,需要有效的运用精神科防暴技巧处理患者的暴力行为,接近患者时不要单独行动,工作人员之间需形成一种默契,与患者保持安全距离,协同处理、步调一致。
总之,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暴力行为的护理,要基于充分观察了解患者的症状和暴力行为的特征,再融合护理人员的专科护理经验、沟通技巧等综合素质,才能有效应对。
参考文献
[1]贾克清.精神科暴力管理技能与技巧培训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5:R749-62.
【关键词】精神科患者 行为干预 护理缺陷 思考
在精神科临床护理工作中由于精神病患者的冲动行为具有突发性、冲动性及盲目性的特点[1]。患者冲动行为时有发生,发生行为冲动相关因素是多方面的,他直接威胁着病房医护人员、患者自身及其他患者的安全,使病房安全设施遭到破坏,严重影响病房的工作秩序。因此分析冲动行为发生相关因素,及时制定护理干预对策,为进一步减少和杜绝护理缺陷的发生提供依据,以提高医护的安全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样本选自2009年7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接受行为干预的276例患者。发生冲动干预护理缺陷24例(11.5%)。其中患者臂丛神经损伤1例(4.16%),患者骨折2例(8.3%)工作人员不同程度受伤9例(37.5%),引起家属强烈不满5例(20.83.%),被保护患者受伤害4例(16.66%),患者产生抵触情绪8例(33.33%)。
1.2 方法 询问患者和家属与查阅护理病历的方法进行相关分析。
2 原因分析
2.1 自我防护意识缺乏 精神病患者是一个特殊群体,是发生冲动行为的高危人群,医护人员必须有高度责任心,科学合理应用安全防范知识和技巧,随时将防范意外事件贯穿到整个医疗护理工作中。在引起工作人员受伤的9例中,一是护理人员缺乏防护意识,对其行为估计不足,致意外发生。二是在无任何支援情况下,强行制止患者,造成意外。
2.2 实施保护措施过当,对实施行为干预后的预判能力欠缺。年轻力壮患者,在发生冲动时不易控制,干预时若方法不得当,易造成损伤。其中部分臂丛神经损伤病例就是因为在干预时保护带约束太紧、保护性约束时间过长,未及时更换致患者损伤。资料显示,仅有7.48%的护士了解约束对患者躯体产生不良影响[2]。
2.3 责任心不强,监护措施不到位 预受伤害的4例均因工作人员未将患者单独隔离,监控在视线内,使其他患者进入病室,伤害患者或为冲动患者解除约束带。致患者受伤或冲动患者再次伤害他人。
2.4 心理指导措施不到位 被约束患者安静后,应及时解除约束,同时要解释和劝慰患者,使其理解约束的必要性[3]。因不能及时与患者沟通解释保护的原因,使患者产生抵触情绪。
2.5 与家属沟通欠缺 因冲动干预引起家属强烈不满的5例中,均因在进行冲动干预时,未能及时在患者入院时和家属进行有效的讲解和宣传有关患者冲动行为的危害性,没有掌握家属心理或沟通时态度生硬,多使用书面语言,使家属对冲动干预治疗不理解,不接受,从而引起家属不满。
3 对策
3.1 加强护理人员专科护理技术和护理知识的培训 精神科患者在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的支配下,都极易发生冲动行为。若执行不当常常会对患者造成伤害,所以每个护理人员要学习专科护理技巧,掌握有效控制冲动患者方法。做到行动上快、轻、准,避免撕、拉、拽等猛烈动作。约束时,患者要处于功能位,定时更换,给予适当按摩。使皮肤免受约束带伤害。
3.2 加强与患者家属进行有效沟通 由于家属对患者非常关爱,对冲动干预治疗表现不理解和不接受,有时还会在行为干预过程中起反作用,造成治疗不能进行或工作人员受伤等情况。因此,与家属之间沟通,干预前后做好解释工作是取得家属理解、信任、支持前提,也是做好干预工作的保障。
3.3 熟练掌握控制冲动患者的技巧,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对有冲动行为的患者,要注意接触方式[4],护理人员一定要有自我保护意识,与患者保持一定距离,不要正面接触,站在患者侧面、易于脱离或免受攻击的位置,最好有2位以上工作人员参加,一个人与其进行语言沟通、好言相劝、在其精神麻痹和注意力不集中时,工作人员进行约束。
3.4 加强护士工作责任心 患者被约束后,失去了自身防御能力,极易被他患伤害,所以工作人员做到定时巡视,把患者置其重点病室,不离视线进行保护性隔离,免受他患骚扰。
3.5 对患者做好心理疏导 护理干预解除后要及时进行心理护理,关心体贴患者,尽力满足其合理要求。同时在家属探视时,及时反馈,取得家属的理解,并指导家属安慰患者,使患者情绪稳定。
3.6 改善住院环境增加工娱活动 因精神科患者特殊性,管理大多采用封闭式,对患者来说有“监禁”的感觉,且活动范围小、样式单调,易产生急躁情绪,从心理上不易接受。加上与家人长期分离,思念之情油然而生,使大多数患者拒绝住院治疗产生出走甚至冲动行为。因此改善患者住院环境,增加工娱活动,使之感到有趣、安全、舒适,有助患者康复。
综上所述.对精神病患者进行行之有效的护理.是促进其疾病转归和患者早日回归社会的重要内容和手段,是加快患者身心健康的重要措施。从而使患者能较好地适应家庭和社会,减少其病残率,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为人类社会创造应有价值。
参 考 文 献
[1] 江开达.精神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06~307.
[2] 毛文英,梁爽.对精神病患者实施保护性约束的知识、态度与为为调查[J].护理管理杂志,2007,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