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工艺美术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动漫设计;传统工艺美术;应用
1引言
从定义上来看,传统工艺美术指的是人们为了达到自身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在不同的客观外部条件当中,利用各种类型的物质材料和工艺技术而打造的人工艺术作品。我国的传统工艺美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传统艺术形式,通过传统工艺美术的合理运用,能够为现代的艺术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和灵感。动漫产业作为我国近几年来的新兴产业,在国家有关政策和资金的扶持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但是从整体的发展趋势来看,我国动漫产品的制作水准还有着非常大的提升空间,传统工艺美术和现代动漫的融合无疑是动漫产业发展的新思路。在下文中笔者将对此进行展开论述。
2传统工艺美术在动漫设计当中的应用现状
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末期,我国一些有识之士就开始对传统民族风格动漫的探索工作,本着“探民族风格之路”的宗旨,力求使中国动漫走在世界发展的前沿。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动漫在传统领域的探索当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以中国上海美影厂为代表的动漫创作单位,创作出了许多具有强烈民族风格的动漫作品,也就是在这个时间段,代表我国动漫民族身份的“中国学派”开始形成,并在世界动漫行业当中取得了非常大的反响,这些优质的民族动漫屡屡斩获国际奖项,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中国风”[1]。其中的代表作品主要包括传统的水墨动漫《小蝌蚪找妈妈》、经典传统故事动漫《猴子钓鱼》、传统的木偶动漫《阿凡提的故事》,这些动漫以其优良的做工和鲜明的中华民族风格,受到了国内外专业人士的一致好评,在世界范围内曾经风靡一时。但是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在海外动漫尤其是日本动漫的冲击下,中国动漫开始逐渐走向衰退。纵观我国近十余年以来的动漫作品,曾经问鼎世界的“中国学派”早已走向没落,这些现代的动漫作品无论在艺术性和文化性上都与中国的早期传统动漫有着非常大的差距,但是笔者认为,既然中国传统动漫曾经有过辉煌灿烂的时光,在崭新的时代下,传统艺术风格的动漫仍然具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在现阶段宏观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的动漫创作人员要深刻的认识到,若想实现中国动漫的长远发展,就必须要将传统的工艺美术与现代的动漫风格进行完美融合[2],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和严谨的制作态度,使传统民族风格的动漫再次展现辉煌。
3通过传统工艺美术提升动漫设计水平的具体措施
3.1积极学习和借鉴动漫发达国家的制作经验。从世界范围来看,现阶段动漫产业最为发达的国家无疑是日本和美国,美国动漫以迪士尼和漫威为主,日本动漫则百花齐放,各种优良的动漫制作公司一直以来秉承着严谨的制作态度,创造出了大量的优秀动漫作品,受到了世界各国粉丝的广泛追捧。在我国本土动漫发展相对停滞的过程当中,这些国外的引进动漫受到了我国“二次元”粉丝的热烈欢迎。动漫作为一种软文化,能够直接向观众传达本土丰富多彩的文化和价值观,这些国外优秀动漫的传播,虽然给我国传统动漫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冲击,但是同样也给我国的动漫创作者带来了一定的创作经验。我国的动漫创作人员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融合我国传统的工艺美术,全面提升我国传统动漫作品的质量。下面笔者将对美国和日本的动漫作品进行综合性的论述分析。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移民国家,其文化表现出强烈的多元化倾向,受到这种多元化文化的影响,其本土的动漫作品经过对各国文化的有机整合,最终形成了具有强烈美式特色价值观的优秀动漫作品。例如迪士尼经典的动漫电影《花木兰》和《功夫熊猫》,故事的题材和背景均取自于中国,但是从技术风格和角色风格设计来看,整个动漫展现出非常浓厚的美式色彩[3],角色的造型相对比较幽默夸张,人物的线条比较圆润且具有一定的弹性,不论是哪个国家的观众,都能够在第一时间辨别出这些动漫角色设计的艺术来源。日本的动漫作品从取材来说更加广泛,不仅有对各国神话作品的改编,同时也有基于本国民间神话的创作。例如经典的动漫作品《火影忍者》当中,李洛克和迈特凯这两个角色的灵感就来源于我国著名的武术家李小龙,其中李洛克在动漫当中展现了“醉拳”这一技能,将我国的传统武术进行适当的改变,从而使动漫作品更加的丰满;奈良鹿丸这一角色则取自于奈良本地的民间传说,其守护神为鹿,在动漫当中通过人物的性格充分展现了奈良鹿的风采和品质,向世界展现了日本优秀的地域文化[4]。从动漫角色的设计角度来看,日本动漫角色的设计普遍采用大眼睛、尖下巴,发型和服饰的特征相对来说比较复杂,具有鲜明的本国特色。通过上述对美、日两国动漫制作特点的分析来看,我国的动漫设计人员应当充分借鉴这些动漫产业比较发达的国家的宝贵经验,可以根据时代的特性适当的融入一些外来文化,同时重点突出我国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通过传统工艺美术的形式将这些传统文化的艺术之美展现给观众,进而对国内动漫作品的风格进行统一,不断提升我国动漫的辨识度。3.2充分借鉴我国早期的动漫作品。从设计技术角度来看,我国传统民族风格动漫的设计工作需要从表层形式和深层含义两方面进行入手,其中表层形式使传统工艺美术元素的重要展现,进而将动漫作品打造成为包含鲜明民族特性的作品,具体技术措施主要有如下几点:3.2.1传统工艺美术造型的剖析。动漫设计人员在设计工作当中,需要将所应用的传统工艺美术当中美的元素进行分解,将其分解成点、面、线条以及文字等,同时要对这些元素进行细致化的分析[5],之后将其全面运用到动漫的美术设计工作中,从而丰富动漫当中的人物角色设计,提升动漫场景设计的装饰感。例如在动漫设计的过程当中,设计人员可以对我国传统艺术形式当中的青花瓷、彩陶、以及传统的剪纸图案进行全面的分解,最终领会这些传统艺术形式的设计要领,根据动漫作品当中的实际需求进行重组和设计。需要注意的是,这个过程并不是单纯地对传统素材的照搬照抄,而是一种“破而后立”的设计理念。其中的“破”指的是对传统工艺美术元素的打散和解构,而“立”指的是将传统元素与符合时代特征的现代元素进行融合,充分借鉴现代的设计理念而形成的崭新的形象。在这种理念指导下设计的动漫作品,不仅仅具备传统文化的厚重感,同时还契合于现代审美观念当中的全新视觉形象。3.2.2对传统工艺美术材质的合理借鉴和运用。传统工艺美术当中使用过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材质,许多具有鲜明文化特征的传统艺术材质可以运用的现代的动漫设计工作当中。例如水墨画、剪纸、皮影。陶瓷以及书法艺术等。由于每一种传统工艺美术的材质都有着其独特的特性,在动漫设计过程中对不同艺术材料的借鉴能够直接影响到动漫作品的风格。一般来说,动漫设计的成品往往都是通过荧幕以及印刷的方式来完成的,因此对传统工艺美术材质的学习往往以某种形式的模仿为主。例如剪纸艺术在动漫作品当中的应用,主要是寻求一种剪纸的形式感,并不是一定要通过剪纸的方式来完成动漫的制作,设计人员也可以使用手绘的方式,只要在动漫设计作品当中能够体现出剪纸的艺术效果和材料的特点即可。水墨风格的动画也并非完全通过水墨的形式画出来,设计人员完全可以使用相关的计算机技术来完成水墨效果的设计,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提升动漫设计工作的效率,同时还能够对传统水墨艺术形式进行有效的借鉴,进而使动漫作品具备传统工艺美术的灵魂。3.2.3充分借鉴传统工艺美术当中丰富的色彩。在传统的生产活动和生活当中,人们逐渐形成了地域差异和人群差异的色彩观。原始社会当中的色彩观具有较强的单色性,经过时代的发展演变为我国古代比较经典的五色馆,最终发展成具有鲜明阶级特性的色彩认知。与这些色彩观相对应的是传统工艺美术作品当中的色彩特性。设计人员在动漫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对这些经典的传统工艺美术作品当中所蕴含的色彩进行细致化的分析,并在其中探寻出不同类型美术作品的色彩特性和色彩搭配技巧。在动漫色彩的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可以依照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身份以及不同的种族特性对传统工艺美术当中的色彩运用进行借鉴,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在计算机技术日益成熟的今天,动漫设计过程中色彩的搭配和选择与以往相比具备非常强大的便利性,颜色的更换往往只需要通过鼠标的移动就可以完成,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动漫设计的过程中可以随意变更色彩以及进行色彩搭配,可以说现阶段色彩的多样化选择为现代动漫的设计工作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挑战。因此,动漫设计人员要充分掌握传统工艺美术当中色彩的精髓,并以此为技术依据完美完成传统风格动漫色彩的设计工作。3.3培养精通传统工艺美术的动漫设计人才。动漫设计专业的高效毕业生是动漫设计工作的主要人才来源,因此在我国传统工艺美术动漫兴起的过程中,相关部门及工作人员要格外重视人才的培养工作,进而为我国的动漫行业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从具体措施来看,动漫设计高校以及综合类高校的相关专业可以适当地在校园当中举办一些传统文化宣传活动,这样一来就能够在校园当中营造出一种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为学生提供源源不断的设计灵感[6]。同时,动漫设计专业在课程设置上要重视传统艺术文化课程的地位,让学生真正地了解这些传统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对动漫专业的教材进行仔细的研究,在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编写一些具有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特色的专业教材,同时在教学工作中积极使用一些中国传统风格的设计实例,从根源上培养学生的传统艺术素养,使其能够在实际的设计工作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传统艺术形式的设计思路,使传统工艺美术在动漫设计当中所发挥的作用最大化。
总所周知,一谈到陶瓷我们不由自主地想到瓷都景德镇,潮州外贸瓷,德化白瓷,山东黑陶等等,这些具有地域性的陶瓷产地有着得天独厚的材料优势,技术优势,产业优势。作为工艺美术的学生必须对这些传统产陶瓷地域做一个全面的考察调研。已达到对陶瓷的不同工艺有着深度认识,进而根据自己需要进行创作。在有条件的前提下可以去参观国外一些职业陶艺家工作室。据笔者了解,国外一些职业陶艺家一般从泥料到烧成都得亲历亲为。强调个人的创作理念及对材料的把握。而我们产瓷区更多是把工艺细分化力求达到工艺的完美。两者的制作方向及环境截然不同,作为高校的工艺美术专业在陶艺制作环境下必须建立自己的创作生产平台。力求学校工作室以研究创作为主,而产品就直接拿到产瓷区去生产。高校教育教师为本,一个学校教学质量好坏根本在于教师的本身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但工艺美术专业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主要从两方面去教授学生陶艺,一是技术层面,二是理论层面。要两者结合的恰到好处才是一个优秀教师。不然则学生容易变成只会技术的工匠,或只会纸上谈兵的理论家。教师可采用包豪斯学院教师和清华美术学院(原中央工艺美院)的教师配置。
针对不同的课程聘请工艺美术大师,优秀工匠,陶瓷厂厂长,技术员,职业陶艺家去从不同方面教授学生,力求学生在理论上和技术上有一个全面了解和掌握。至于本校教师则采取辅助教学方式,整合教学资源让学生做出满意作品。师资水平也是由学校本身的经济实力及教学理念决定。作为工艺美术教师不可能只靠在校的的几个教师去指导教学,这样学生的视野及能力都会相对狭隘。当然目前想所有课程都请国内外一线陶艺人才来校传授也是不切实际的,这就需要学校和院系及社会上优秀陶艺人才进行合理沟通分配。
以达到学生能更充分学习到各方面知识。工艺美术专业陶艺课程设计必须结合自己的学校文化课程,理论实践课时量等诸多元素进行合理安排。而每个院校的教学风格及要求也是不同的。笔者就本校工艺美术陶艺课程设置发表一些看法。陶艺只是一个工艺美术专业学生的一门课程,故学生不可能四年都学陶艺,根据有限的课程如何去合理安排显得尤为重要。大一完成素描,色彩,制图等基础课程训练后,大二时候学校陶艺室可为工艺美术专业学生开放,让学生初步制作一些简单陶艺,主要是了解从泥到瓷的工艺过程,同时可以加强学生的专项技术训练,例如,有喜欢拉坯的同学,就分成小组经行初级,中级,高级拉坯训练,有喜欢色料配制的就制作大量的色片,有喜欢装饰的经行雕刻,绘画训练。在这个过程主要培养学生一专多能,同时有高年级学生以做课题,做作品参加一些比赛的项目带着这些初学者。形成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模式。大三根据学生具体条件可以走访一些产瓷区及国内外职业陶艺家工作室,同时可以结合自己创作方向进行具体调研和学习。调研考察结束后根据自己画的图纸和专业教师,同学进行分析探讨可行性。确定设计稿后,根据作品大小及需要配备大二学弟学妹开始制作陶艺。制作完成后进行展览。条件允许作品可以进行展卖。
关键词:民族文化; 文化表征; 同化
现在,愈来愈多的民族工艺美术在以市场需求为价值导向的商品社会中丧失了原本的质朴和纯真。在功利主义的蛊惑下,在内因与外因的作用下,它们的各种价值(特别是文化、艺术价值)正在流失。在这种局面下,原汁原味的民族工艺美术品种是否还能够流传后世?是否还能得到具有原创精神的创作发展?这都是令人担忧的。笔者对此尴尬处境从四方面做出了分析,试图以此提供解决问题的参考。
一、少数民族工艺美术品的文化内涵、表达形式在当代的际遇
民族服饰(包括日常着装、节庆着装、礼仪着装等)形态受制于传统规范,也因地域和民族分支的不同而有所区别。这些独特的服饰除了具有继承传统和美学文化的延续功能及实用功能外,还有重要的标示作用——对外区分民族类别,对内表现本民族内成员间的关系,以符号的形式传达有关穿用者的文化信息——社会阶层与地位、年龄、有关社会功能与道德的性别角色、婚姻状况、地域、宗族、宗教、节庆时的专职功能、美化、引欲、幻化功能等。例如,哈萨克族的姑娘出嫁时,帽子的正前方饰有一排串珠垂吊在脸前,作为新娘的标志,要在婚后佩戴一年。而基诺族的未婚男子要在包头上饰彩色绒线球。侗族人在传统的祭祖仪式中,要全体肩披“伦织”以示不忘祖先。根据地域和服饰特点不同,瑶族又有“盘瑶”、“蓝靛瑶”、“八排瑶”等分别。
然而,当这些通常产生于农业经济中,由少数个体所构建的相对简单的“小集合”秩序,接触并融入到更为复杂而广泛的工业化社会生活后,以上提到的服饰文化表征功能就会部分瘫痪。在文化间的适应与同化过程中,人们有可能会主动抛弃本民族的外观标示,同化在大社会的主流文化里。
人们以服饰和织物为具体表现载体,把本民族的精神信仰和文化内涵以符号的形式表达于其中,通过感官的方式反映大量的社会生活讯息。但是民族内部的个体要设计出某一特色款式,使其内容与形式富含大量的传统文化信息并取得本民族内部的共识,从而取代或发展原有的传统款式,却是相当困难且要耗费大量时间的,在有些民族中还会受到宗教信仰的制约。因此,少数民族的服饰款式一直以来是沿袭多于变化的。在当代社会大文化的背景下,这种以“不变应万变”的状态是难以维持的,各民族在文化和商业交往中,尤其是在旅游文化和环保观念的影响下,开始对本族服饰品在科技、美学、道德和仪式形态方面做出调整。在面料和材质的运用上不再只局限于传统习惯,工艺制造由手工单件的作坊式发展为大机械化批量生产,色彩搭配和款式调整更多考虑目标销售群体的审美需求。各种代表不同意义的美学符码被混合运用以达到视觉上的满足,从而实现交换价值。在商业价值的驱动下,原有的民族道德及仪式形态变得不再非常重要。
但值得说明的是,这些卖给观光客的产品和本族人自己穿用的传统民俗服饰还是有区别的。这些缺乏原创精神的产品本身就给广大的消费群体以视觉与意识上的误导,许多传统意识似乎正在模糊中消失。这些新鲜而通俗的制品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也不具有很强的实用性,经常作为收藏和装饰品被束之高阁,造成使用者与生产者之间缺乏意见的交流与互动,因此一些少数民族的服饰在现代生活中的实用性能也得不到发展。
二、 宗教信仰在民族文化中的地位变化
虽然在封建王权的禁锢统治结束之后,宗教信仰在很大程度上还继续履行着区分他族、规范人们的行为和思想、坚固民族文化凝聚力的职责,但在不同宗教精神的感召下,人们的生活面貌也不尽相同。如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在各民族交往日益频繁的今天依然对本民族内部生活有所保留,比方说在禁忌、联姻等方面,不会轻易受外族文明的同化,对于接纳异族人为本民族成员会表现出顾虑和抵触情绪。而在当代生活中,多数个体信仰佛教的满族人在以上方面就不会体现出统一的排异性,并在清朝以来的多民族杂居中不再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目前,对于大多数民族来说,宗教已不再是指导精神生活的惟一信念,宽松的宗教信仰对民族文化所能起到的凝聚作用也日渐甚微了。当灵魂逐渐衰萎,肉体也会萎靡不振。从某种角度看,宗教力量的减弱解释了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传统服饰和工艺制品的穿用不再重要的原因。
三、青年人对本民族工艺美术品的态度
年轻人是民族的希望和未来,因此他们的意见是不容忽视的。相比老一辈,年轻人更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在大众媒体和开放便利的交流环境下,各少数民族中出生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之后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越来越多地浸染在非本族的世界文化氛围中,经济、文化愈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愈是如此。发展下去,来自家庭、部族和宗教等有关民族文化教化的影响逐渐减弱,而来自外界的影响正一步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很多以手工艺见长的工艺美术种类面临失传。
现代社会中传统的民族工艺制品和生活用品由基于使用或寄托情感等而为自己和亲友制造的非功利性目的,逐渐演化成为实现交易利润而生产,不但价格昂贵,在传统质感和人文情怀的意义上也显得粗糙而冷淡。青年人在现代化的生活中也许只会在重大的节庆场合以购买或租借的形式使用传统工艺品,而在日常生活中他们更倾向于使用方便而且便宜的现代化工业产品。另外,许多事实证明,年轻人改用现代化工业产品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们认为使用这些流行的现代化物品能够说明自己在文化和经济层面上的进步程度。在这种情况下,新一代将会逐渐忽略文化的传统层面,当传统层面和目前所倡导的创新氛围无法协调一致时,在成长中对外界文化已适应或被同化的新一代更倾向于舍弃传统工艺美术品仅存的实用价值,但还会在很大程度上承认它的文化价值。学者认为,这个过程通常会变成民族工艺美术的现代化特色。
成长于民族传统文化氛围之中,萌发于当时具体生活的民族工艺美术品,在当代的生活中渐渐远离了曾经创造并使用它的族群,由日常用品变成了现在的奢侈品被归类到欣赏陈列品之中,它也就失去了曾经滋养它成长的文化养分和环境,必然会失去鲜活的生命气息。
四、消费群体对于民族工艺美术品的态度
(一)民间编结工艺概述
编结艺术是民间美术历经漫长岁月而沉淀下来的精华,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拥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在对编结工艺美术教学方法探究过程中,教育者需要从编结的理论知识切入,再进行实践的动手操作,而不是“纸上谈兵”。追溯编结艺术的起源,可以到文字发明之前。原始人类用树叶串起来包住身体当衣服,这种方法就是最早的一种编结。上古时代,淮河流域有个部落首领叫太睐。在他的领导下发明了结绳记事。当简单的刻记已经满足不了人们的愿望的时候,部落人民总结经验发明了结绳记事的方法。正如东汉郑玄的《周易注》:结绳为约,事大,大结而绳。事小,小结其绳。意思是如果记录的是大事情,就在绳上打大结。相反就打小结。经过几千年的日转星移,结绳记事的实用功能逐渐淡化。而艺术欣赏、审美与装饰功能日益增强。如今编结艺术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家居装饰、服饰搭配、传情信物、个性表达都有中国编结的元素体现。
(二)多材质的编结艺术
我国幅员辽阔,有着丰富的编织材料,主要分为:竹编、棕编、藤编、绳编。由于编结课程的教学对象是中小学学生,大部分的学生年龄不超过16岁,一方面考虑到学生对材料的熟悉性,另一方面考虑学生有限的接受能力。在教学中可以选择几类学生熟悉的编结种类进行介绍,这样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国竹编工艺遍布全国各地,以四川、浙江、安徽、福建等地最为有名。人们将竹子经过多道繁琐程序进行加工,最终制成精美实用的工艺品。棕编是以棕榈树的树叶为原材料编制的工艺品。棕编物古来有之,古时人们穿上棕编的蓑衣避雨并驱走猛兽。如今棕编升华为民间艺术的一种,我们在街上看见的编织的蜻蜓、蚱蜢等各类昆虫都是棕编的工艺品。柳编是我国流传广泛的手工艺品。柳编原材料的来源特别广泛,因品种不同被分为盛物类编织工艺、编织组装工艺、经纬编工艺。绳编是我们生活接触最多的一种编织物。绳编采用不同颜色、不同粗细的绳子进行编结,用不同的编织方法编织出不同种类的中国结。
(三)由远古走向近代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编结也像其他艺术一样,成为现代艺术大潮中的一员。现代许多纤维艺术是由传统手工编织发展而来,它已经从最原始、最简单的实用功能升华为具有审美价值的纤维艺术以及一些“软”雕塑。编结在当今欧美、日本、俄罗斯等地都深受欢迎。1962年,第一届洛桑双年展成功举办,这确立了现代手工编织艺术的国际地位。日本公共艺术大师堀内纪子,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日本纤维艺术的新浪潮代表之一,她钟情于大型互动编织艺术。由此看来,我们也必须保护并继承这一民族财富。
二、“民间编结工艺美术”课程教学探索
(一)理论模块教学模式探索
在对民间编结工艺美术教学方法探究之前,我们应先对“民间编结工艺美术”课程教学基础进行探索。
1.“造型•表现”学习领域“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是指运用多种媒材和手段表达感情和思想,体验造型乐趣,逐步形成基本造型能力的学习领域。在“编结艺术”教学中一切具有视觉形象的教学素材都可以成为本学习领域研究的对象。不同材质的编结工艺品图例、同一材质不同造型的编结工艺品的了解都能成为视觉形象的教学素材,也都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造型的方式将其表现出来。
2.“设计•应用”学习领域“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是指运用一定材质和方法,围绕一定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与制作,传递与交流信息,改善环境与生活,逐步形成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领域。本学习领域的教学重点便是打开学生编结的设计巧思。编结本身所具有的实用功能可以引出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有目的的进行设计与制作。同时教师也要充分利用一切校内外教学资源,发挥好独特的引导作用。
3.“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是指通过欣赏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了解重要美术家及流派。在编结艺术教学中,一切关于编结艺术的理论知识都可以在这一学习领域进行探究。如:编结的起源、发展以及在现当代生活中的运用都可以引入课堂。在本学习领域中,由于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有限,所以教师必须发挥主导作用,教师应多渠道、多方式的调查资料,大力度的带着学生欣赏各种编结工艺品,多角度地进行讲解。
4.“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是指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技能,用多种美术媒材、方法和形式进行记录、规划、创作、表演与展示。在这一学习领域,教师要将前三个学习领域进行综合运用,引导学生探究编结艺术中的美学价值。同时,还得学会联系其他学科门类、运用多种方式辅助教学。因此,教师在这一环节应该注重让学生将课堂所学联系到生活中。
(二)实践模块教学模式探索
1.课程教学教具选择的针对性多样化、趣味化的教具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催化剂。由于编结材质的多样性,所以在编结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所选取的编结教学材质也会存在着区别。城乡取材的差异性:在城市中,由于教师很难得到大量竹丝、柳条、棕榈叶等天然材料进行编结教学。所以,可以选择后天生成的材料进行教学。许多学生会在市场上购买彩绳、塑料皮管、纸条之类的材料编织一些小工艺品。由于这些材料在城市中比较易得且价格适中,所以比较适合城市编结教学。同时,选择时也要做到因地制宜。在我省北方的编结教学中,柳条是比较易得且实惠的原材料。在南方地区的编结教学中,竹丝便可成为教学可考虑的对象。编结材料的安全性:作为教师要事先对材料进行市场调查及实验,找到对身体无害的材料。教师在取到竹丝一类的材料之后,应磨去材料上粗糙的部分,或者选择柔软性比较好的材料,以减少教学过程中的教学隐患。
一、方法论的引入
“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髙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W(PW)史学的方法论,是史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史学研究中,许多新成果、新突破往往是由先进而科学的方法论导致的,这是因为方法论的外在形式和内涵同事物的本质是一体的,越是科学的方法论就越能认识和揭示事物的本质。中国工艺美术史学研究要想有新的突破就必须引)先进而科学的研究方法,必须充分认识工艺美术的“生态系统。”?工艺美术的“生态系统”包括外部的生态环境和内部的种群结构及种类群关系两大部分。外部的生态环境,总体上包括自然环境(条件)、物质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而内部的种群则包括中国工艺美术的各种品类及各自的品性。种群结构既有各品类自身的物质结构、功能结构和转化结构,同时又有各品类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整体结构。在工艺美术生态系统中,两大部分之间并不是分开的,而是由外部的生态环境通过其所引发的社会意识形态、科技水平和人的愿望与种群之间形成对流与整合。社会意识形态的“生态因子”包括了人们的政治、经济、法律、哲学形态以及民俗、伦理、心理、审美、宗教、价值观、设计观等等。科技水平主要涉及到应用科学、材料科学、机械工程等方面,而人的愿望则包含了对造物的选择和信息的传达与筛选。工艺美术的生态系统就是自身在其外部生态环境的作用影响下,随着历史时间的推移,在空间上、在对流的深度和广度上,交替地、此消彼长地实现着转化运动,同时也转变着种群结构和种群关系的生态幅度和适应范围,并以此展现出无比丰富的内容和强大的生命力。中国工艺美术史学研究的方法论应该充分结合这一生态现象,把握各相关学科的内在结构,在深广的领域里实现其客观性与科学性。谈到深广,还应认识到中国工艺美术的生态系统只是人类生态圈的一部分,我们不仅要站在工艺美术的角度去看待其周围世界,不妨也站在其他生态系统的角度上去看待工艺美术。同时,中国工艺美术也是世界工艺美术的一部分,它在影响世界工艺美术的同时也在受到世界文化的影响。
以现代系统论为代表的科学研究成果,使人们认识到事物是一个多层次、多时空的网络交叉结构,它促使人们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产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中国工艺美术史学方法论应该在此基础上延展开去,以浑融而有序的研究方法去描述其浑融的历史现象,从中揭示其规律和本来面目。因此,中国工艺美术史学研究在充分认识自身生态系统的前提下,科学而合理地引入新的科学成果,探索出一种新的、全方位多层次的、整体和立体的研究方法,应是时代的必然之举。
二、直面历史的真实
什么是中国工艺美术历史的真实?如何在阔大而浑融的工艺美术现象中找出最本质、最根本的问题加以研究?这些问题是中国工艺美术史学研究方法论所必须予以面对的。当代文学史家曾指出,历史的存在具有二重性,存于已经消逝的过去的时空中的历史,是历史的第一重存在,它只给我们留下了层累的遗迹,而真实的历史则依赖于人们对这些存留的理解来复现,由此历史便获得了第二重的存在,即它存在于人们的理解之中,这种对历史的理解和复现必须力求逼近历史真实的第一重存在。M对于中国工艺美术史学研究来说,如何逼近历史的真实或怎样才算逼近历史的真实呢?我们说历史是泛指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其中含有极强的空间和时间概念。人类历史的发展是在社会活动的环环相扣、互为因果中前进着,一旦历史活动形成并随时间消亡后,它就成为一种不可逆的凝定而永远成为过去的存在。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历史的发展变化是与时间同步的,人类并非只是在过去的时空中创造了洱史,人类同样在现代乃至现时无法避免地创造着历史。从哲学意义上说,这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我们由此就获得了历史的一贯性认识,即在过去、现在和现时等主观时间概念的不同界定中,历史由始而终地客观存在着。中国工艺美术历史的真实也就由其存在于客观历史中而获得了从过去到现代及现时的一贯性。由此引发开去,我们可以由对现代、现时工艺美术真实性的把握方法推及到对工艺美术过去真实的把握方法。而这种对现代、现时工艺美术的真实的把握方法就应该是对人和对生活的把握。
在当代,工艺美术及其延展的艺术设计领域比以前更加将人和人的生活放在了首位,并且以人与生活、人与自然及生活与自然的关系作为最基本的出发点。人们的物质需求、精神理想、价值重心、回归自然、休闲乃至文化与髙科技接轨,在,工艺美术中都是以人的要求为中心,以能让人生活得更美好为最终目的,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也在工艺美术中得到髙度一体化的实现。因此,现代工艺美术的真实无疑要在对人和对生活的把握中去展现。
在中国工艺美术史学的研究中,应该充分表述工艺美术在长期发展历程中与生活的必然关系,避免只见历史的物(工艺美术各品类)、不见当时的人,不见当时人的生活的工艺美术史的研究倾向,同时还要避免那种以贵族工艺、陈设欣赏工艺作为中国工艺美术历史的主体的研究倾向。在认识方法上,既要从工艺美术的自身角度去看待人、看待社会、看待生活;更重要的是从生活、从社会、从人的角度去看待工艺美术,它们二者的区别是前者侧重于工艺美术自身的品性,而后者则使工艺美术更具有客观性、科学性和真实性。我们应将二者有机地融合,以科学而客观的方法去考证和论证史实,抓住为人、为生活这一本质,对中国工艺美术的历史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剖析和研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层面上达到中国工艺美术历史真实的“再现”。
三、规律的相对性与互动
史学研究的科学性在于对客观规律的探寻。而对规律的认识则是史学研究方法论所要最终解决的问题。“世界是物质的有规律的运动,我们的认识既然是自然界的最高产物,就只能够反映这个规律性。”M(PI72)人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最高认识,是对客观规律的认识,正确认识了客观规律,也就实现了人的认识的科学性。
中国工艺美术的发展蕴含在整个人类历史的运动之中,在其产生、分合、演进、变化的过程中,必然隐含着某种不以人们的意志所能决定的规律。例如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中夏商周三代的最辉煌的工艺美术品一青铜器,除了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和工艺技术水平外,还是当时政治、宗教、精神、等级制度的象征物,在三代社会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就是这样一种灿烂文化的代表,却在西汉末年乃至以后衰落了下去,其部分实用功能被铁器所代替,其审美部分被应用于其他工艺美术品类之中,而其所含的象征意义也消失殆尽。这种取代与消亡之背后必然有某种不可阻挡的力量所驱使。因此,正如人类社会的整个历史的发展受到内在规律的作用一样,工艺美术的历史进程也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对于这种规律的认识和总结,则成为工艺美术史学研究的当然任务。
然而,中国工艺美术发展的历史又似乎呈现出纷繁复杂的无规律现象,由诸多因素影响的工艺美术,在其演进中显现出随机性、偶然性和不确定性。例如汉唐等社会经济髙度繁荣的时期的工艺美术都有极大的发展,我们由此似乎可以这样认为,即工艺美术的兴盛与当时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思想文化的开放程度“成正比”。然而我们也看到了在宋代政治上屈辱、经济上的相对低滞、思想文化上的束缚和压制之下,却出现了空前杰出的各类工艺美术品,并具有极高的艺术品味、丰富多样的形式和髙超的工艺制作技术水平,这似乎又与汉唐工艺美术发展与社会经济“成正比”的律动相悖。于是我们发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即工艺美术的发展进程中,人们无法用单一种规律去涵盖工艺美术发展的全部。工艺美术的发展是由许多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下的不同规律所支配的,而这些规律中含有许多特殊性、偶然性和随机性。对史学研究而言,人们只能是从其不断发生的偶然性中去发现内在所蕴含的发生、发展的必然性。从这个意义上说,规律是相对的,其相对性存在于人的认识的有限性与规律的无限性之中。中国工艺美术的史学研究应充分认识规律相对性这一特点,避免以单一规律完全覆盖和解释甚而论定全部的工艺美术的发展历程,我们对多种规律的共同作用以及规律中偶然性“逸出”现象也应作出切实合理的、科学的探究和阐释。
从规律的相对性出发去认识和总结规律,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工艺美术各种规律的运动存在于各种为生活的实用与美的相互运动之中。工艺美术的实用性与审美性是统一的、缺一不可的,但是二者在统一中又各自有不同的规律。实用性的规律是以社会物质条件和社会人文条件的形态变化成为其发展变化的动力,具有进步性。而工艺美术的审美性同其他艺术相联系则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发展形态,艺术的诸多规律在其中交互作用,文化的选择也呈循环式表现出来。由于工艺美术的实用性和审美性都在各自的规律下发生变化,而二者又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因此,工艺美术的实用性规律和审美性规律之间就必然地形成了互动。总体来说,工艺美术的实用性规律是使工艺美术呈现出进步形态的主要因素,它以适用性和舒适度促进着审美美感的形成;而审美规律则是非进化形态的,但是它以求新美、求异美的追求以循环往复的形式刺激着实用性并使其产生新的变化。工艺美术在这两种规律的互动下形成了必然性与偶然性相结合的、相对的、整体的规律性。
中国传统的工艺美学在继承了优良传统以后,保持了一贯的美学特性,但是在经历了历史的大浪淘沙后,逐渐失去了其主流地位,形成了丰富的模式,融入了社会当中。具有独特的艺术构造,丰富的艺术形式,民族特色鲜明的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在当代社会中有着其生活的直接意义和艺术的多样风格。工艺美术是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有其存在的特殊意义。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工艺美术随处可见,工艺美术是环境的一部分,是人们感受生活的一部分,在各个地方都会吸引更多的目光,释放着情感,这是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是工艺美术的独特魅力,在很多设计中都会看到传统工艺美术在设计理念中的作用。
二、工艺美术在室内装饰中的应用
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已经得到基本满足,随着社会的发展,需求会不断加大。特别是新的一代人,自由张扬的性格对工艺美术的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是工艺美术创新的发展源泉。在人们对住房、饰品、室内摆设等空间的创作时,这也是工业美术的新舞台。如何合理完美的塑造一个美而舒适方便的室内环境,这是一个艺术。室内的装饰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需求,以中心设计为理念的现代室内装饰,可分为两类:一是对室内装饰的实用工能的选择,如何合理的采光,色彩选择,通风换气等等,来提高室内的舒适性和实用性;二是对室内空间美化的修饰,在选择和设计创造的室内气氛中,让人耳目一新,陶冶情操。中华民族智慧孕育出的工艺美术,它包含了丰富的价值、深厚的功底、独特的风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使用价值,还可以为现代室内装饰的设计,提供强有力的借鉴和参考。在美化人们生活的同时,很多精良的工艺品就是室内装饰提供欣赏,在美学的角度来看,工艺美术的作品和绘画或其他造型比较更加适合运用于室内装饰。工艺的主要对象是手工,这些艺术设计是批量生产的,在表达了思想的同时,还体现了现代人的理念。工艺美术讲技术和现象,在涉及图案的问题时,往往偏重材料的阐释。与工艺美术相应的物质载体,是美术领域范畴。在涉及造型设计产品的传统制造时,对产品的传统观念,也反映了国人的思考方式,是对当代设计的一种认识。
三、结论
关键词:民间工艺;师范生;手工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9-0103-02
湘西自治州是湖南省的西北部,处于湘鄂黔四省(市)边区,吉首大学师范学院是湘西自治州唯一一所师范大专院校,2006年4月,被省教育厅确定为大专层次小学教师的培养学校,是湘西特区师资训练的摇篮,为湘西民族教育事业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培养小学教师,要求具备良好的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教师技能突出、动手能力强,具有能歌善舞、能写会画的艺术素质。
一、湘西师范生的美术手工课现状
五年制初等教育师范生来源于湘西自治州八个县市,入学前学生的美术基础水平低,层次条件不尽一致,进入高等师范院校以后,在学习期间也表现出了不同的学习状态。大多数五年制初等教育的学生由于美术基础太差,完成美术和手工课的相关作业难度较大,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不足、主动性不强。
1.由湖南省教育厅组织编写,2007年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美术基础》教材一直沿用至今,内容更新迟缓,教学大多沿用传统的知识体系,未能体现美术教育的改革创新精神,与现代社会环境、专业、学生美术教育的需求不相适应。
2.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学校教学设施条件差,没有画室设备,基本上就是一本教材、一根粉笔、一块黑板,教师课堂教学为主。美术技能培养体现不明显,美术手工教学案例开发滞后,美术图库图片资料欠缺。
3.五年制初等教育的学生大多数来自本地,土家族、苗族地区民间工艺美术资源、乡土美术资源丰富,湘西民间美术品类繁多,工艺精湛,湘西土生土长的学生打小都耳濡目染过民间工艺美术的艺术魅力,学生对本土文化有认同感和自信心。
二、湘西民间工艺美术的调查研究
湘西民族地区师范院校与发达地区院校相比,由于地区内部不同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极为不平衡,人才稀缺、自然环境、历史民俗等因素影响,湘西民族地区师范院校的美术基础教育发展在理念、规模、速度和质量等方面都与发达地区师范类院校存在差距。但是在湘西这片风景如画的土地上,有着祖祖辈辈传承的民间风俗,有遗存悠久而丰硕的非物质文化,湘西民间工艺美术有湘西民居、民族服饰、土家织锦、银饰、苗族花带、苗族刺绣、挑花、锉花(剪纸)、纸扎、蓝印染、雕刻、陶器、竹艺、苗画等等,很多的乡土资源都可以应用到美术教学中去。针对当地的师范生,如何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之魂,如何提高非美术专业师范学生的美术技能水平,开拓美术手工教学的新途径,培养湘西地区师范学生的美术素养,丰富美术手工课程资源,需要实践开发和探索研究。
三、湘西民间工艺美术与当地师范生手工课的应用实践教学
1.剪纸——锉花。锉花是湘西苗族妇女用心灵和锉刀创造出来的具有湘西特色的艺术,它也是一种剪纸文化,是以独特的工具和加工工艺在纸上锉出具有湘西民族特色的纹样图案的一种民间手工艺。湘西苗族剪纸按其分布特征可分为“高山台地型”和“河谷边缘型”,按其实用性可分为服饰类纹样和日常物品纹样两大类。图案款式多样,花鸟组合、蝴蝶组合、花草图案、动物纹样、龙凤呈祥、二龙戏珠、凤穿牡丹、麒麟送子、狮子滚绣球、鸳鸯戏水、莲(连)生贵子等,除传统特定意义的物象外,湘西锉花还取材传说故事或戏曲人物故事,反映世俗生活的剪纸图案。如:“老鼠嫁女”、“仙女散花”、“儿童牧牛”、“八宝图案”等。将以上湘西民间美术图案和工艺应用到剪纸手工课堂上,作为图案原稿极具本土特色,折射出湘西人民的审美风格。
2.刺绣——挑花。挑花,又称十字挑花、十字绣、数纱。这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在湘西分布广泛,其表现形式、构图方式与在湘西沅水、酉水沿岸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发掘出的土陶片的纹饰十分相似,都有直线、斜线、波纹线、折线等方格纹、锯齿纹几何纹样。挑花图案的构成特点是中心纹样为四方连续,四周纹样多为二方连续。挑花纹样有:枫叶花、蝴蝶花、蟾蜍花、狗纹花、葫芦花、阳球花、葛藤花、珍珠花、福寿花、年鱼花、龟寿花、龙凤花等。在湘西师范生的手工课程中,可以用苗族的挑花图案来做刺绣手工,挑花刺绣作品还可以做成卡包、钱包、手机袋等,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参与性强。
3.纸张立体造型——苗族银饰。苗族银饰种类繁多、造型精美、炫丽多彩,与苗族银饰相比,土家族银饰显得单纯、朴素。苗族银饰的分类有头饰、颈饰、身前身后银饰、镯环等。在湘西师范生的手工课程中,可以用纸张材料来替代银质材料,将白色或银色的纸张剪成莲花形、梅花朵、蝴蝶形状、关公大刀纹样、虾蟹纹样、鱼纹等,将纸张曲卷粘贴做成圆柱形、圆锥体、方块状、圆圈状等,再将以上纸张造型用白色棉绳连接上,做成各式各样的帽饰、头饰、项圈等,还可以让学生将做好的银饰工艺品戴在身上,表演一番,学生对苗族、土家族银饰民族文化更进一步加深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
美术手工课属于艺术教育的基础教育学科,在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的大背景下,实践、探索、研究美术基础课程,对于湘西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改革、促进湘西民族地区美术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湘西民族地区中小学美术教育质量有着重大意义。湘西有秀丽的山水、淳朴的民族风情、精巧的民间工艺;依山落寨、傍水立村、随遇而安的居住环境;诗情画意、山歌苗鼓、民族文化艺术等。以乡土资源做手工教学的材料,随处可见、俯拾皆是的泥土、石头、木材、竹木、芭茅、稻草、玉米秆等材料,用这些本土原生态材料替换美术手工教材中都市工业化的材料。工具材料的改变,使湘西地区师范生手工课走出了传统美术材料限制的困境,走出了一片新天地,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龙颂江,张心平.湘西民间工艺美术精粹[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
[2]龙颂江.行走湘西[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8.
媒体艺术作为当今设计界的主流,与公共艺术形成互动,赋予了公共艺术新的内涵,拉近了公共艺术与观众之间的距离。结合数字媒体艺术的多样性,对南京公共艺术设计进行研究,探讨数字媒体艺术与公共艺术的融合,有利于加快城市公共艺术设计领域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突出南京的历史文化,塑造南京现代化的大都市形象。
关键词:
数字媒体;公共艺术;融合;地域文化
一、发展现状
公共艺术作为城市的名片,在塑造城市独特性格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公共艺术已成为构建当代城市多元文化、传播公共信息的重要方式之一。公共艺术作为城市中不可缺少的视觉艺术形象,记载着城市的历史,蕴涵着城市的文化。其设计既应满足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又应体现城市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数字媒体打破传统的单项公共艺术交流模式,使观者不自觉地成为作品的一部分,与之形成互动。数字媒体作为艺术与技术的结晶,是一种直接的信息传播方式,活跃于公共服务领域。在英国,数字媒体产业的产值约占GDP的7.9%,是第一大产业;在日本,电子游戏、动漫卡通、网络游戏等产业成为仅次于汽车业的第二大产业。国内数字媒体产业也在飞速发展,近几年,数字媒体技术与公共艺术设计的融合较为普遍。数字媒体具有公共性和人情味,不仅传播符号多样,而且反馈灵敏、调整迅速,对消费者行为具有积极的影响。
二、数字媒体融入公共艺术的意义
城市公共艺术在设计中越来越多地与影视广告、三维动画、网络游戏、网络艺术、数字音乐等现代数字媒体艺术相结合,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凸显公共性
数字媒体介入公共艺术设计,以视频艺术、音频艺术、编码艺术、交互艺术、网络艺术等手段为基础,将艺术与技术巧妙结合,产生了全新的动态艺术表现形态,丰富了公共艺术的内涵。在城市广场公共艺术设计中,利用数字媒体艺术的独特传播方式有利于广场氛围的营造,趋向大众化,具有亲和力,增强了公共艺术品与观众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凸显了公共艺术的公共性质。美国芝加哥千禧公园中的皇冠喷泉(CrownFountain)就是数字媒体与公共艺术完美融合的典型实例。设计者将媒体艺术巧妙融入公共艺术,将喷泉的背景设置为多媒体屏幕。由电脑控制的多媒体显示屏交替播放着代表芝加哥的1000个市民的笑脸,以此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每隔一段时间,多媒体屏幕上从市民的口中会喷出水柱,为观众带来一阵阵惊喜,加强了媒体公共艺术与观众之间的互动,凸显了公共性。
(二)增强互动性
数字媒体融入公共艺术设计,丰富了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为公众营造出网上虚拟空间。随着数字技术的介入,人们可以更方便地进行交流,互动性增强。为纪念遇难同胞而建的“国家公祭网”就是很好的例子。网友可通过网络媒体为遇难同胞点蜡烛、献花,以表达对死者的哀悼。“国家公祭网”设计色调以血红、黑色和白色为主,凸显了“国之祭、史之痛、民之愿”的主题。目前,该网推出了中英日三种文字版本。中文版主要分为公祭资讯、海外公祭、在线公祭、公祭回音、公祭教育、公祭知识和网上史料馆等七大板块。英文版和日文版均分为在线公祭、公祭资讯、公祭知识、论坛互动等四大板块。媒体艺术的应用不仅为公共艺术设计提供了高科技的设计平台,也丰富了公共艺术设计的表现形式。
(三)塑造城市美好形象
多媒体公共艺术作为动态艺术表现形式,通常以动态的形式与公众进行互动。通过动态媒体艺术手段,融独特的地域文化、自然环境与现代城市的气质于一体,可以彰显城市个性,营造城市的美好形象。在部分欧美国家,公共艺术已发展成为城市文化生活的重要标志。例如法国巴黎的凯旋门和埃菲尔铁塔,不仅形象地记载了城市的历史,而且体现了城市独特的地域文化。又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闭幕式上,策划者运用数字媒体艺术方式将各个国家的国旗以超大电子屏动态传播的形式呈现在人们眼前,给观者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体验。
三、南京公共艺术设计
南京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被誉为六朝古都、十代都会。远古文化、六朝文化、明文化、清()文化与民国文化交相辉映,悠久的历史为南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奠定了南京特有的文化底蕴。而目前真正能够体现出城市地域文化特征,且满足公共文化服务需求的公共艺术设计很少。南京公共艺术的设计大多没有与数字媒体艺术相融合,形式单一,不能给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公共艺术设计要想体现出一座城市独特的审美价值,就应加强与数字媒体技术的融合。
(一)数字媒体在南京公共艺术设计中的运用
数字媒体技术以“智能化”为主要特色,结合平面媒体、网络交互、影视动画等多种形式使得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多样化。2014年南京青奥会上大量采用了数字媒体技术,让南京在交通疏导、安全保障、休闲购物、旅游住宿、文化及运动场馆建设等公共空间的现代化设计方面均展现了世界一流水平,从而给各国游客留下了美好印象。南京多数公交站台的上方设置了显示“XX路公交车离本站还有几站”字样的多媒体电子屏。等候者可以根据屏幕上的提示清楚地了解等候的时间。
(二)数字媒体介入公共艺术的对策
1.视频和音频取代传统媒介
借助视频和音频等新媒体表现方式能够更好地体现城市的地域文化,塑造城市的美好形象。可以在南京城中心地段设置多媒体大屏幕,交替播放南京的文化、历史、娱乐、美食。在城市公交站台橱窗中,可以结合数字媒体手段,交替展示两幅广告,用多媒体动态广告代替静止、单一的传统广告。另外还可以在站台旁设置MP3播放器,根据人们的不同需求播放不同的音乐作品。
2.WIFI全面覆盖城市中心
三年内实现无线宽带全面覆盖市中心,加快推进城市网络数字化系统建设。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介入,人们可以借助无线网络技术与他人随时随地进行互动交流。数字媒体技术结合网络交互艺术,由WIFI向游客提供手机定位导游。公众可以借助无线网络交互艺术,参与网络问卷调查,及时反馈信息,与他人互动,与公共艺术品互动。
四、结语
在数字信息化时代,公共艺术设计应加强与数字媒体技术的融合。数字媒体与公共艺术的融合,有利于增强城市环境的趣味性,增强公共艺术与公众的交流互动。这种互动不受时空限制,能够更好地体现城市的文化,提升城市的品质,凸显城市的个性,塑造城市美好形象。
作者:唐丽 黄文静 单位: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马骏,张新宇.浅析当代城市广场公共艺术与媒体艺术跨界设计[J].装饰,2012,(3):139-140.
[2]唐丽.唤醒城市的记忆———六朝文化背景下的南京公共环境艺术设计研究[J].大众文艺,2012,(3).
[3]陆明明.浅谈数字新媒体公共艺术的互动性[J].大众文艺,2012,(10).
公共艺术是两种内涵的结合,首先是公共内涵,强调的是公共艺术的公共性,指明其受众是广大群众、发生地点是公共空间;艺术内涵表明其本质是美的载体,是运用各种适合于公共场域的表现手法而展现出来的艺术之美。因此,公共艺术应该是有助于从形态美和精神美上增强公共空间整体美的存在。城市公共艺术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它的产生与发展不是偶然的,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佐证之一。当代城市空间公共艺术的范围已经不再局限于园艺或城市雕塑作品,城市空间布局、建筑形式等都已经成为了城市公共艺术的范畴,是城市空间、情感、场景、公众事物等的集合。综上所述,城市公共艺术所包含的范围是非常广的,根据其时效性、规模、形式、结构、情感等可细分出非常多的类型。比如通过艺术类型可分为雕塑、装饰、影像、园林艺术等,从表现形式可分为平面、立体等,从内涵上可分为写实的、抽象的、寓意的等。因此,公共艺术作品的设计需要根据现实空间的功能需要、情感需要、场景需要、文化需要等来决定,只有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后才能创作出适宜的公共艺术作品。
城市公共艺术的内涵决定着它的特征,所有城市公共艺术都具有如下典型特征:第一,装饰性。公共艺术的首要作用是点缀城市空间、美化城市环境,装饰性是其作为艺术的基本特性。公共艺术的装饰性主要体现在空间布局的装饰性和表现手法的装饰性,合理、美观的空间布局给人带来耳目一新的视觉感受,恰如其分的表现手法同样带来愉悦的精神享受;第
二,实用性。现代城市发展重心是“人本建设”,以服务于民为宗旨。因此,公共艺术在装饰城市空间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实用性。比如与雕塑、壁画等艺术形式相结合的公共设施,以浮雕为载体的具有视觉导向作用的过道和长廊,即具有实用性也增加了公共环境的美感和趣味感;第三,互动性。公共艺术不是孤立存在的,是与城市空间、城市空间中的居民等相互协调共存的,互动性主要体现在物与物、物与环境、物与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在满足城市空间审美需求、城市居民知行需求的同时给城市带来新的活力。公共艺术的上述典型特征也不是独立的,是相辅相成的,共同构成了公共艺术的独特性。
成功的公共艺术不在于公共艺术作品本体的突出艺术性和经济价值,而在于是否做到了艺术性与公共性的相互协调,是否有助于城市社会与空间自然的协调,是否实现了城市情感与艺术形式的融会贯通。
二、公共艺术之美对提升城市“软实力”的推动作用研究
公共艺术作为城市文化的宣传载体和城市形象的名片,对城市空间整体美感的构建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提升城市软实力的有效手段。
(一)公共艺术对增强城市空间美感的双重促进作用
城市空间的构建是否具有设计美感与城市的系统规划息息相关,而公共艺术是城市规划必须考虑的要素之一,城市规划以公共艺术的形式表现出城市的细节美和形态美,从平面、空间等不同维度来勾勒城市的设计之美,从而从城市自身形象建设上去推动经济建设。良好的城市公共艺术作品是城市对外宣传的名片,是增加城市辨识度和知名度的有效媒介,随之而来的商业效应和经济效益能够直接、有效地推动城市经济的增长。此外,现代城市的高速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问题,盲目追求经济发展带来了生态文明滞后是得不偿失的。当代城市中以环保为题材或以环保材料为载体的公共艺术作品数量越来越多,通过这种手段将艺术之美与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运用循环生态哲学来进行公共艺术作品创作,在满足城市公共空间审美需求的同时实现生态文明建设,这种形式的公共艺术在满足当前经济发展需求的同时为子孙后代的延续留下宝贵的生态资源,从而从城市自身去推动经济的永续发展。城市空间的美感不仅仅体现在空间内优美的环境和亮丽的风景,同样体现在城市经济、文化的双重可持续发展。
(二)公共艺术对弘扬城市文化内涵的名片作用
公共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态实质上是隶属于文化范畴的,城市空间的公共艺术对城市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3}城市文化形成于历史积累和城市精神,公共艺术是这些风俗文化、人文精神得以表达的直接手段,而城市文化又给公共艺术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比如北京丰富的历史建筑和雕塑展现着北京的皇城文化特色,拉萨的佛教建筑群透露出浓厚的佛教文化气息。通过这些极具地方特色的公共艺术作品向人们传达着城市、民族所追求的精神价值和审美需求,从而形成独特的城市文化。城市形象是由城市地理环境、风俗文化、建筑风格等公共营造的,城市旅游业的发达程度直接反映着城市形象的好坏。而具有地方特色的公共艺术作品对城市形象塑造的帮助是十分巨大的,当人们来到城市旅游时,总会重点寻找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景点,对该城市的认知也大多建立在这些具有对方特色的景点或者艺术作品之上。比如到了长沙就一定会去橘子洲,到了武汉就一定会去黄鹤楼,这些建筑、雕塑都可以划分到公共艺术作品的范畴,他们对城市文化建设、城市形象塑造的重要性已不必赘述。这些公共艺术作品在推动城市文化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客观的经济效益,进一步促进了城市的健康发展。
三、公共艺术与城市空间的互动性
艺术不是文化人的专属,要渗透到生活中去,公共艺术的存在意义就是深入推进生活与艺术的互动,培养人们的艺术素养,从而提升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品质,艺术不应该都是曲高和寡,应更多地融入生活。纵观当代城市社会,互动性的艺术作品逐渐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成为公共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互动必然是多个个体共同参与,互动需要主体、客体、场域和媒介。}4}公共艺术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的过程就是典型的互动过程,其中互动的主体包括城市大众和公共艺术的创作者,这两者的思维、情感、技艺等构成了互动的主体;互动的客体主要包括公共艺术作品和城市空间环境,公共艺术创作者根据作品所处的空间环境、人文氛围等因素,从风格、尺度、主题、色彩、功能等方面进行艺术作品的创作,将这些要素融入到客观环境之中,以实现作品与空间环境的呼应和协调。此外,通过这种客观的表达手法和特有的人文气质来烘托周围空间的文化氛围,从而改善周围空间的环境。
公共艺术与城市空间的互动性主要表现为以行为的方式(如语言、肢体动作、动作场景等)和以物的形式(色彩、造型等)进行。公共艺术的这种互动性逐渐构成了以人为主体,公共艺术作品为媒介,发生在城市空间环境场域中的情感、审美、技艺的互动与交流,并在这种互动过程中体现了公共艺术的社会价值,促进了城市的和谐与融洽。当代城市生活节奏快、压力大,人们在公共空间中参与到公共艺术的这种互动之中可实现放松与减压,这种微妙的情感体验不仅能帮人们舒缓情绪,还能够进一步拉近公共艺术作品与人之间的距离。公共艺术作品不仅能够增加城市空间的活力,同样能够帮助城市空间在功能和审美上实现提升,公共艺术作品一方面可以展现地方文化特色,另一方面也是识别城市的标志,同时给城市空间中的人们形成一种归属感,从而增强凝聚力。公共艺术的互动性是建立在艺术作品与城市空间价值互相匹配的前提之下的,也就是说,公共艺术作品不是简单粗暴的将某个艺术作品不假思索的置于某一公共空间之中。公共艺术作品应该具有地域性,而不是趋同性,要与当地的风土人情、文化品质相互关联,在作品的创作初期要经过充分的调研和论证,结合人文、空间、环境等要素进行恰当的创作。公共艺术作品的重点是公共性,曲高和寡不是公共艺术所追求的,公共艺术作品需要被广泛接纳,艺术性再强的公共艺术作品放置到不合时宜的公共空间中只会显得突兀,破坏空间的整体性。公共艺术的互动性是多方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其目的是增强城市空间环境的宜居性,并在此基础之上向人们传达城市特有的精神文化,从而逐渐形成人们的精神归属。
四、城市空间公共艺术设计的美感与情感体验
设立公共艺术作品的初衷主要分为两大块,首先是提升城市空间环境质量,增强居住环境美感,为人们提供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其次就是增强人们的情感体验,使人们身心愉悦并感知城市的精神文化风貌。在美感形成的基础上加强艺术作品的情感表达,从审美和情感两个角度来增加公共艺术作品的表现力,已实现其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