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逻辑推理基本知识范文

逻辑推理基本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逻辑推理基本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逻辑推理基本知识

第1篇:逻辑推理基本知识范文

2011版新课标指出: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合情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出发,凭借经验和直觉,通过归纳和类比等推断某些结果;演绎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包括定义、公理、定理等)和确定的规则(包括运算的定义、法则、顺序等)出发,按照逻辑推理的法则证明和计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两种推理功能不同,相辅相成:合情推理用于探索思路,发现结论;演绎推理用于证明结论。

一、初中生推理能力的发展具有如下特点

1. 初中生的合情推理能力随年级的升高呈现缓慢增长趋势。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初中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原因主要在于:一是目前使用的新教材有利于合情推理教学;二是教师的教学观念的转变,对新课程的理念有了一定的体会。大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基本按照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留更多时间让学生进行思考、提问、发现、归纳等活动,并与学生共同探讨获得结论;三是中考试题的导向作用。从最近几年各地的数学中考题来看,各地都比较重视对合情推理能力的考查,比如让学生寻找规律,提出猜想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比较重视对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

随着学生知识量的增加,猜想能力随年级的升高而呈现增长的趋势。由于教师在整个初中阶段都注重了对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使得各年级之间的合情推理能力高低差异并不明显,因此初中生的合情推理能力随年级的升高增长呈现缓慢趋势。

2.初中生的演绎推理能力随年级的升高而快速增长。

一是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的发展日趋成熟,思维更加趋于抽象化、形式化,演绎推理能力的水平将得到提高;二是学生演绎推理能力与其自身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是成正比的;三是从教材的编排来看,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所以初中生的演绎推理能力随年级的升高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3. 初中生缺乏检验反思能力。

通过多年的教学,总结出多数学生欠缺检验反思能力。甚至有些学生不懂得如何检验,能够进行检验并进一步进行推广的学生寥寥无几。

二、初中生数学推理能力的培养策略

1.在教学中培养良好的推理风气。

推理能力的发展不同于一般知识与技能的获得,它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这种能力往往不是老师教会地,更多的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因此教师应在班级中培养良好的推理风气,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推理能力。

在教学中倡导民主的教学模式,改变以往那种“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多地采取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教师不应急于告诉学生结论,适当地延迟评价,给学生创造有利于推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机会用他们自己的常识、工具进行推理与论证,有机会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与观点,有机会自己发现、解释与纠正自己的错误,有机会接受其他同学的建议与帮助。

2.培养学生提出数学猜想的能力。

教学中营造民主氛围,让学生敢于猜想。营造和谐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能使学生的精神振奋,思维活跃,学生才可能无拘束地去猜想。当学生猜想时,不能因为学生讲不清其中的道理而指责学生“瞎猜”、“胡说八道”,而应该耐心地倾听他们的发言,对于他们猜想中的合理成分要给予充分地肯定,同时要容忍学生因一时的“发现”或“成功”而出现短暂的“忘乎所以”,这样学生就不会有所顾虑,遇到新问题时便敢于猜想。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有计划地教给学生提出猜想的方法。一是借助观察,运用归纳提出猜想。观察与实验是数学发现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剪一剪、量一量、做一做等实验活动,然后运用归纳法对这些具体实例或学习材料进行观察、分析,找出蕴含在其中的共同特征,进而合理地提出有关结论、方法等方面的猜想。二是借助联想,运用类比提出猜想。就是运用类比的方法,通过比较研究对象或问题某些方面的相似性作出猜想或推断。学生掌握了运用类比进行联想提出猜想的研究方法,可以在学习中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渗透逻辑推理知识。

教师在指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适时地介绍有关逻辑的基本知识,要求学生有意识地去领会、理解并逐步掌握这些逻辑思维的基本形式和方法,保证思维的正确性和合理性。这样还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己学过概念、命题、方法的理解,有利于今后的学习。例如,结合教学内容,适时地介绍概念定义的方式、概念的正确分类方法、推理与证明的规则等,就可以防止学生出现逻辑错误,逐步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4.挖掘推理素材,拓宽推理训练的途径。

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需要判断和推理,如早晨起床发现屋外地面有积水,由此可断定昨晚下了一场雨,这个判断就蕴涵着反证法。许多游戏活动也需要推理,如学生在下棋时需要判断、分析、选择,要用到推理。因此教师除了在教材中挖掘推理素材外,还要在生活中寻找推理的素材,让学生在提高推理能力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生活、活动中蕴含着数学道理,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

5.提高学生反思的能力。

第2篇:逻辑推理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 高考试题 立体几何 导数 试题

随着高考试题的不断演变和发展,传统的以考查学生单一知识点的掌握水平、解题方法和复杂题目计算能力的试题逐渐减少,重在考查考生逻辑思维能力、知识点综合运用能力与对陌生题型的应变能力的题目不断增加。这些题目的计算量适中,考查的知识点也较为基础,但是如果没有对基础知识深入的理解和掌握,是很难得到正确的解题思路并求解出正确答案的。立体几何试题将考查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运算能力融为一体,历年来考查的内容比较稳定, 较多地把空间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平行和垂直的性质及判定,线面间的角与距离的计算等知识点作为考查的重点。但是立体几何试题同时又有着适考题型多、材料背景广、与其他知识点有较多结合点的特点,因此近年来,立体几何试题在命题设计、立意上开始不断创新。特别是立体几何与导数知识相结合求最值的题型较为多见,知识点的结合也比较巧妙。下面对最近几年来各地高考题中该类型的一些题目进行简要的分析。

难点分析:该题构思巧妙,题型新颖,题目看似是立体几何题目,实际上将锥体和棱柱体积的求法与函数的导数知识结合起来,考查了考生设置自变量、构建函数的能力及对导数基本知识的运用。运算量不大,知识点考查也相对比较基础,但是如果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和应对新题型的应变能力,就很容易出现解题错误或者没有解题思路。

边BC上,且EFAB。现沿EF将BEF折起到PEF的位置,使PEAE。记BE=x,V(x)表示四棱锥P-ACFE的体积。

(1)求V(x)的表达式;

(2)当x为何值时,V(x)取得最大值?

(3)当V(x)取得最大值时,求异面直线AC与PF所成角的余弦值。

第3篇:逻辑推理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离散数学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O1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1120178-01

离散数学是研究离散量的结构和相互关系的数学学科,大多高校在计算机专业和信息专业开设离散数学课程,该课程是许多计算机专业课,如《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和人工智能》、《编译原理》等课的必备基础。离散数学课程重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讲授与基本方法、基本运算技能的训练,着重培养学生抽象思维、逻辑推理和用数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内容包括数理逻辑、集合论、代数系统和图论四个方面,内容繁杂,覆盖面广,教学课时又不太多,并且概念多,理论性强,高度抽象,所以,怎样帮助学生从繁杂的知识中找出最重要最根本的内容,并在有限的学时内让学生正确理解,通过练习会熟练应用,以达到基本掌握离散数学的目的,是该课程教学的难点,也是师生普遍关心和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对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一、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设计《离散数学》教学内容

应根据不同办学层次,专业背景和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离散数学课程的教学方案,这是整个一门课程的设计,依据就是不同专业方向的教学培养目标。数学专业的离散数学课程教学内容重在离散数学的数学理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教育可以分为科学型(计算机科学)、工程型(计算机工程)和应用型(信息技术)三种类型,不同类型可以设计不同的知识单元,对离散数学诸多内容进行适当取舍。

二、教学方法探索

(一)多渠道培养学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没有学习兴趣,就谈不上有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不可能真正学好一门课程,培养兴趣可以尝试以下几种途径:

1.抓住开头,激发求知欲。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方面,要注重开好这门课的头,第一节课进入理论知识讲授之前,可以通过实际例子,例如“理发师悖论”、“哥底斯堡七桥问题”‘“四色问题”等说明离散数学的应用,另一方面,每节课采用多种方式灵活的开场白,如以知识来源、背景开始,或以实际问题引入,或以逻辑游戏提问,或以前述章节知识的延伸开始等。

2.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兴趣。在教学中随时把具体内容和学生的专业课相联系,如利用布尔代数研究开关电路而建立一门完整的数字逻辑的理论,对计算机的逻辑设计起了很大作用;图论中的平面图、树的研究对集成电路的布线、网络信息流量的分析有很大的理论指导作用。

(二)重质疑强调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是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启发式教学的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深入理解,刺激他们的求知欲是最关键的,有多种启发教育模式,如对比启发、反例启发、设疑启发、实例启发等。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在记忆、应用极大项与极小项的性质时经常出问题,掌握不清楚,甚至把常用的记号都记错了,于是将他们写在一起,利用各自成真赋值、成假赋值与记号下标的关系,通过对比找出二者的规律,方便学生记忆。在讲授条件联结词的真值时,我通常举下述容易理解的例子消除学生的模糊性观点:爸爸说:“如果你期末考试得了全班第一名,我将给你买台电脑作奖励。”那么只有当孩子考了第一名但是爸爸没有给他买电脑时,才说明爸爸没有兑现诺言。这样,当条件联结词前件为假,不管后件是真还是假,条件式均为真。

三、教学手段多样化

(一)章节总结,精选习题,举一反三。每章结束后,安排习题课很必要,教师进行系统的章节总结,学生通过教师有条理的总结回顾本章内容,搞清所学知识的本质和内在联系。选择习题时要选至少能说明一个或多个重点问题的题目,且难度适中,讲解时提倡一题多解,启迪思路,同时归纳做题规律和技巧,例如在讲解命题逻辑中判断推理是否正确时,可以采用真值表法、等值演算法和主析取范式法,学生通过练习,就可以体会各种方法的优缺点,总结出什么样的推理用什么样的方法判断更简捷和方便。另外,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适当选取一些教材以外的题目,开拓思路。

(二)增加实验教学环节。离散数学有注重应用的一面,笔者认为可以利用上课时间介绍一些基本理论和方法,让学生在课后自由上机完成实验,进行实验教学关键是怎样合理设计实验题目。

(三)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手段优势互补。多媒体教学的引入,改变了“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和一本教科书”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充分节约了板书时间,有充分的时间解释概念和分析证明思路,还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加深对知识重难点的理解,课后学生从老师那里获得课件进行知识巩固的时候,有利于课堂场景的重现,更加深印象。但是教学也不能仅仅依赖于多媒体,由于信息量增大加上有些推理的过程很需要详加推导和解释,所以要把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结合起来,优势互补,概念、定理、例题采用多媒体演示,而需要推导或课件上步骤有跳跃的地方采用板书形式。

四、考核方式改革研究

传统的考核方式是试卷考试,考察学生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以及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笔者建议可以尝试采取试卷考试、平时考核和撰写离散数学论文三部分成绩有机结合的考核形式,老师大致指定论文范围,由学生在范围内自由选题,这种方式一方面使得学生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学到了不少在教材中没有的知识。

五、结束语

离散数学课程有益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逻辑推理和用数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教与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提高教学效果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经验,在教学中宜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如何确定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完善考核方式、加强实践应用,如何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这仍是今后教学实践中需要不断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耿素云、屈婉玲,离散数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第4篇:逻辑推理基本知识范文

一、自我认知

通过人才测评分析结果以及本人对自己的认识、朋友对我的评价,我认真的认知了自己。

1.职业兴趣:研究型,希望日后能在科研方面工作。

2.职业能力:逻辑推理的能力相对比较强,而信息分析能力也不错的,比较喜欢对复杂的事务进行思考,将复杂事物简化。

3.个人特质:喜欢追求各种不明确的目标;观察力强,工作自觉、热情,能够吃苦耐劳;主张少说多做;爱学习;喜欢独立工作。

4.职业价值观:基于家庭条件,首先考虑待遇较高的工作,对所选择的职业要有能从中不断学习并获得新知识的机会;当然,如果没有工资收入限制,我会先考虑自己最喜欢的工作,同时考虑这份工作是否能实现自己的目标或者自己的理想;最后,也考虑这份工作我是否合适去做,我的能力是否能胜任,等等的一些相关的问题。

5.胜任能力:

1)能力优势:头脑灵活,有较强的上进心,逻辑推理能力比较强;相信自己行,能全神贯注,能够客观地分析和处理问题,对自己要求严格,经常制定目标.

2)能力劣势:一件事做第二遍定会出错;做事过于理性,而有时候应该是按常规出牌的;有严重的个人中心主义,有时听不进别人的劝导;

自我分析小结:

我认为自己明确职业兴趣及方向,有一定的能力优势,但是也有一定的能力劣势,所以要发挥自己的优势,培养自己不够的能力。平时要多对自己的不足进行强化的训练,譬如,要多练练写作,多看一些课外书,拓宽自己的视野,等等。

二、职业认知与决策

职业认知

1.家庭环境分析:

家庭经济能力仅能维持正常的生活,我的学习费用为全额贷款。我的父母亲的工作不够稳定,所以经济收入不稳定。家庭文化氛围一般,姐姐从医,妹妹钢琴弹得不错,父母亲均未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但支持我们最低完成大学教程。

2.学校环境分析:

我就读于天津医科大学,生活环境一般,教学设施齐全,且比较先进,教学水平也较先进,只是学校更重视研究生,我们本科生不受重视;所在预防医学系虽不是全校的学科,但专业课的科目开设受到一致好评,毕业的就业率百分百;教学质量高,师资雄厚,总的来说,整体教学还是在不错的。

3.社会环境分析:

我国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就业难、失业率居高不下等等,都使我们的就业环境看起来不容乐观,而现在大学生毕业渐渐增多,而且需求量渐饱和,有些地域还存在性别歧视,女性就业前景不是很好。不过,政府愈来愈重视预防专业,我正在提高自己的专业才能,以在千万应聘者中脱颖而出。

4.职业环境分析:

在我国,由于预防医学为新兴专业,这方面的人才需求量目前很大,社会分工还行,前景不错,但也因此,专业知识技能不够发达,(要干实事去国外进修发展),报酬也不高。

5.行业环境分析:

将来我希望进CDC工作。预防医学目前还处于幼童期,不够壮大;但就业范围比较广,现在的医药、食品、卫生等方面均可,容易找工作,只是待遇不高,且国内此类高端人才及技术缺乏;不过经历非典、禽流感、甲流及此时正猖獗的麻疹(年年猖獗)后,国家越来越重视预防,正提倡培养该方面人才,全国各地都逐渐设立有CDC;现在自己多考些证,以更易游刃于上述就业范围。

职业决策

综合前面的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这两部分的内容,我得出本人的职业定位的SWOT分析如下:

内部因素:优势因素(S)弱势因素(W)

头脑灵活,逻辑推理能力较强具有个人中心主义,顽固

具有创造力,认真,负责不喜欢模式化工作,偶尔会有厌倦心理

有毅力,观察力强

外部因素:机会因素(O)威胁因素(T)

新兴专业的工作岗位相对社会环境不断变化,

多些,疾病预防发竞争激烈,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展前景较大。

结论:

1)职业目标:

我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和个人能力,最终成为一名在预防医学专业的科研工作者。

2)职业的发展路径:

考多种证----公务员-----CDC工作者-----进华中研究院

三、计划与途径:

1.大学期间:20xx年~20xx年

1)大四、五学好各科专业知识,掌握预防医学的基本知识。

2)大四前英语6级争取过600分,积极考托福,希望能用英语与外国人自由交谈。

3)大四前考取全国计算机二级证书。

4)大三开始业余学习韩语,希望能用韩语和商务伙伴自如沟通.

5)假期实习(和本人专业相符合的)积累社会经验.

2.大学毕业的五年:20xx年~20xx年(随机应变)

1)若考上研究生,则继续勤奋学习。

2)考公务员,去CDC工作

3)进科研院

4)去国外留学,学习本专业,继续深造.

5)去国外工作.

3.长期计划:

1)在努力工作之余,不断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增长各方面见识。

2)坚持锻炼身体。

第5篇:逻辑推理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依据;自信心;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除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之外还应十分重视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才能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富有创造性的人才。

直觉思维是以已经获得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为依据,思维水平达到超常的特殊表现形式,是对客观现象的详细内容或所遇问题没有经过充分逻辑推理和系统论证而作出的一种迅速而“径直”猜度的认识活动。比如,当学生遇到难题百思不得其解时,有时却忽然灵机一动,豁然开朗,猜想出按什么途径或方法可能将问题解决,这种思维活动便属直觉思维。

纵观物理学的发展历史,便会发现,物理学上的许多重大突破,往往是发端于直觉思维的。1900年普朗克摒弃了经典物理学的观点,靠直觉思维的帮助,大胆地提出了“量子论”的假说:1934年汤川秀树完成了“介子学说”的论文,当时也没有进行系统的论证,而是靠直觉思维的导引而产生的一种“假想”。因此,爱因斯坦认为,在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中,“真正可贵的是直觉思维”。

一、物理学科的知识结构,是产生直觉思维的依据

直觉思维不是凭空产生的,必须具有该学科的基本知识,了解该学科的研究方法。所谓物理学科的基本结构,就是指物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以及它们之间的逻辑联系和理论框架。学科的基本结构,是学生记忆、应用物理知识,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有力杠杆,也是发现问题、增强兴趣、探索发明的重要基础。因为物理学科的基本结构,是人类智慧活动的结晶,学生只有掌握了具有一定深度与广度的基本知识及其联系之后,才能使思维活动具有丰富的科学内容,才有可能从错综复杂的现象中直接而迅速地“一眼看穿”事物的本质和联系,才能避免无根据的想入非非和胡猜乱想。

教师除了帮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结构之外,还应鼓励学生在课外广泛地阅读相关学科的书籍,以求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因为学生的知识越丰富,思维才能越灵活,“直觉猜中”自然奥秘的几率也就越大。

二、了解前人的创造过程及物理学的发展趋势,触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发明和创造来自探索,探索又发源于直觉思维,而直觉思维又以科学的自信为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注意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应当把知识系统与该学科的发展史有机结合起来进行讲授,介绍该学科及其原理究竟是如何产生和演进的,使学生了解它的来龙去脉,把学生带进科学家的思维情境和发明创造的氛围之中,去感受前人的发现过程和情绪体验,这样可使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受激”状态,打破科学发明高不可攀的神秘感,并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和跃跃欲试的探索精神。

此外,教师还应经常向学生介绍本学科的发展趋势,以及还有哪些尚待解决的理论问题和应用问题,以便把学生带到科学前沿,从而获得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较高起点。例如,美国《PSSC物理》在“万有引力”一章中,介绍了牛顿在伽里略和开普勒等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苹果落地受到启发,而直觉地提出“地球作用于苹果的力可能也作用于月球”的猜想:而后牛顿又提出“引力平方反比定律不仅适用于太阳与行星、地球与月亮,而且也适用于任何两块物质”的假设;后来,经过理论研究和数学论证,终于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一百年以后,卡文迪许才给予实验证明。后来又应用这个定律直觉地预言了海王星由水星轨道的差异而引出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该教材的这些叙述,使学生既了解了前人的科研历程,又明白了学科进一步发展的趋势,更激发了学生勇于探索和不断进取的精神,并可使学生认识到,只要认真继承前人的知识财富,勤于思考和持之以恒,便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三、启发和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有计划地培养运用直觉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实验、列举事例或引用已有知识,把有待解决的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追求真理的愿望。教师要允许学生猜想各种问题,并进行热情鼓励和赞扬,使学生感到猜想的价值。布鲁纳认为,如果学生从来没有见过他们的长辈有效地利用直觉思维的方法去解决问题,那么,他们就未必会相信和发展自己的直觉思维能力。一个善于运用直觉思维的教师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一般来说比较聪明。否则,训练出来的学生难免思想僵化,思路狭窄,其创造思维活动的速度和效率必然极低,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经常用启发式教育学生,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直觉思维天地。例如教师可通过“打比方”、“举例子”等方式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这样不仅可使学生兴趣盎然,茅塞顿开,提高直觉思维能力,而且能使被研究的物理现象及其过程在学生脑海中形成物理图象,构成物理模型,进而使学生产生可贵的直觉猜想。据说大科学家麦克斯韦就养成了把每个问题在大脑中构成图像的习惯;法拉第在1952年引进了电力线和磁力线来形象地描绘电场和磁场,这启发人们形象地回答了许多磁学问题,并推广到其他矢量场。我们也经常发现在解物理题时,往往只有当学生正确地画出物理过程的示意图时,他们才能“一眼看到”问题的答案。所以,在物理教学中,我们应当注意通过把问题形象化来启发学生的直觉思维。

第6篇:逻辑推理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物理教师;探究性学习;探索;实践

高中物理不再是普通的物理现象,它要求的理论支撑更加繁多。高中物理教师在学历和知识的储备上是绝对充足的,但是高中物理课程也绝非容易学习的,因此高中物理教师对于物理研究性学习的探索和实践就必不可少了。

高中物理老师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很好地掌握高中的物理知识,但是最终的目的是将物理知识传授给学生。

一、将深奥的物理知识用浅显易懂的例子和语言表达

物理知识毕竟是非常抽象的知识,需要严密的逻辑思维。高中物理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首先自身要掌握其内部的物理含义,其次要运用浅显的语言和例子将物理含义解释清楚。

二、明白物理知识内部的联系和结构

物理不是文史类的学科,要求具备极强的逻辑推理判断能力。在对高中物理进行研究性探索和实践的时候,物理教师必须掌握其内部的物理结构。毕竟当物理学习到一定的程度,特别是更高层次的学习中,必须有理论知识的支撑。

三、探索物理的探索精神

高中物理教师研究物理的时候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和困难,这时最重要的就是不畏困难的精神,另外就是物理教研组内部的讨论。

综上所述,高中物理教师研究性学习的探索首先就是为了自己弄懂,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其次,对物理的研究必须有不畏困难的科学精神。最后,物理的研究可以利用团队的力量,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第7篇:逻辑推理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 高考 立体几何 证明 错因 复习策略

立体几何内容既承担着对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又承载着对空间想象能力的考查。注重空间线线、线面、面面的平行与垂直关系的判定,淡化空间角和空间距离的考查。以平行或垂直的证明为主,简单的线段长、体积表面积计算为辅。考纲对立体几何的要求是:柱、锥、台、球及其简单组合体;柱、锥、台、球的表面积与体积;平面及其基本性质;直线与平面平行、垂直的判定及性质;两平面平行、垂直的判定及性质。下面以考纲为基准,谈谈立体几何的常见证明、错误原因及应对策略。

一、立几的常见证明

1.线线关系的证明:线线平行的证明除了平面几何中常用的中位线定理、平行四边形性质及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的逆定理之外,在空间立体几何中,常用方法有平行公理、线面垂直性质定理、线面平行性质定理、面面平行性质定理等。线线垂直的证明在平面几何中主要有勾股定理、等腰(边)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垂直、菱形(正方形)对角线互相垂直等,在空间立体几何中主要由线面垂直的定义逆用得到。

2.线面关系的证明:线面平行的证明主要由线面平行判定定理和面面平行的性质得到。线面垂直的证明常用方法是线面垂直判定定理和面面垂直性质定理。

3.面面关系的证明:面面平行的证明主要由面面平行判定定理得到。面面垂直的证明主要由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得到,有时可用两平面所成的二面角为直二面角得到。

立体几何的证明多以空间几何体为载体,判断空间线、面平行与垂直等位置关系。平行中线线平行是核心,垂直中线面垂直是关键。在证明过程中要由已知想性质,由求证想判定,即分析法与综合法相结合寻找证题思路。利用题设条件的性质适当添加辅助线也是解题的常用方法。

二、错误原因分析

1.识图、作图障碍。图形语言是立体几何学习过程中进行交流的数学工具,是现实对象的空间关系的载体。由于学生对立体几何图形的认知缺乏空间想象,往往不易建立空间概念,在头脑中难以形成较准确、直观的几何模型,从而反映在做没有立体几何图形或只有部分图形题时不会根据题意画出图形或辅助线,或画出的图形不易辨认,甚至作出错误的图形,误导了解题且不易查错,从而影响解题。

2.概念理解不透,条件使用不清。理解与掌握数学概念是学好数学、提高数学能力的关键,但学生往往对于基本概念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机械的识记上,不注意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易混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认为记住了概念就掌握了概念。对于如正三棱锥与正四面体、长方体与平行六面体、直三棱柱与正三棱柱、球面与球等等基本概念的区别不太理解,什么几何体什么条件在证明时可以直接使用不清楚。

3.思维定势,臆造定理致错。

4.思维混乱,语言书写障碍。数学思维是对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的间接反映,并按照一般思维规律认识数学内容的理性活动。学生思维能力是否深刻、是否具有逻辑性将直接影响证明过程的表达,在证明时有的同学甚至有解题思路,但思维混乱,书写条理不清晰。并且立体几何一开始就借用集合符号表示空间中的点、线、面之间的关系,使用符号语言进行推理、论证。但由于符号本身具有抽象性,极易错写、漏写,这就共同导致证明过程的混乱和错误。

三、立几证明复习策略

1.强化系统知识,提升思维水平。立体几何中涉及的概念、性质和定理比较多,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也比较紧密。学生在平时练习中要注意归纳和概括,对知识点准确把握,尤其是一些很关键的定理的运用,掌握对一类题目的常规解法,高考教学复习时更要不断总结反思,强化系统知识。

2.重视能力培养,促进缜密思维。在立体几何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生动、形象、具体的特点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展示形象直观的空间几何体及动态的图形变化,给学生直观的感受,化抽象为具体,引导学生深入认识立体图形的位置及变换。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着重强调立体几何中定理的运用条件,只有定理的所有条件都具备了,才能推出相关结论。切忌条件不全就下结论,教师应当适当示范,并注意通过对不准确或错误推理案例的警示强化推理语言的叙写,逐步使学生养成缜密的推理习惯。

第8篇:逻辑推理基本知识范文

一、复习用书的选择

高考复习用书是高三复习使用的主要工具。复习用书质量的好坏对高三复习效果有着很大的影响。在选择复习资料时,要注意编写的逻辑性。其次在内容上,资料列举的知识点应围绕课本、符合考纲要求,不要补充太多的公式和结论,避免学生出现“背死书、做死题”走入题海战术的怪圈。题目难度要适中,能体现知识点的巩固和应用。题目不偏不怪、有梯度,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二、例题的选择

在选择例题时,要做到“精讲精练、强化三基”。教师选择的例题要能够体现对基本知识、基本思想、基本技能的训练,减少那些使用特殊技巧、题目。例题注重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以及解题方法的总结。随着复习的深入,例题不再只考查单一的知识点,而要体现各知识点的综合应用。

我们通常要求学生有“错题集”,教师也应建立一个错题集。这个错题集不是教师做错的题目,而是平时学生易错的题目。从错题集中选择典型题目作为例题进行训练,重点讲解及强调易错点,可以避免学生形成错误的思想方法、将错误变成习惯。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了解学生,积累素材。

三、作业的布置

作业是对课堂复习效果的检验和巩固。合理的布置作业,在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也可以减少学生的负担。作业习题要精心挑选,有代表性,能够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方法掌握的情况,也要考查学生书写的规范性。题目数量应考虑学生的实际自习时间。题目过多、过难,学生写不完,会产生抄袭现象,这样不仅使学生养成坏习惯,也使得教师无法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教师通过批改作业可以发现学生哪里有所欠缺,在以后的教学中进行调整。

四、习题的讲解

经常有学生出现这样的疑惑:“老师上课一讲就会,课后做题就不会;课堂例题会做,变个形式的就不会”。学生不会解题大体可以分为两个原因:一是知识欠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刻,只背概念不会应用,没有形成知识体系结构;二是方法欠缺,不会分析问题,无法找到问题的切入点。为了避免学生出现这两种情况,教师在习题讲解中,要紧扣课本,对知识点的含义和应用进行详细的分析,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结构网络。教师在习题讲解中,不能仅仅教学生“怎样做”这道题,更要重点引导学生“如何想”,训练学生找到题目的切入点,帮助学生形成逻辑思维能力。比如,在“求值”问题中要建立方程,在“求范围”问题中要寻找不等式,道理虽然浅显,但在解题过程中,这就是逻辑推理的起点。“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看作整体”等基本思想方法要在平时习题讲解过程中不断地渗透和强化,将解题过程升华为解题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五、效果反馈

高三的各种模拟考试是对学生复习效果的检验,也是检验教师的复习方式、复习策略是否见成效。在每次测试后,教师应分析学生每个知识点的得分率,了解学生对知识点和方法的掌握状况,为下一阶段的复习制订复习方案、查漏补缺。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同时,根据试卷难度系数,也要对学生进步与否给予客观评价和鼓励。同时还要指导学生进行卷面分析。学生成绩的高低,取决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教师应帮助学生认真分析非智力因素导致的卷面失分。哪些是计算失误,哪些是公式使用错误,哪些是不会应用知识点,哪些是方法不会,哪些是书写不规范……通过分析原因,使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足,帮助学生确定改进方法,制订学生下一步复习计划。

六、研究考纲

第9篇:逻辑推理基本知识范文

一、运用地理基本技能学习生成的问题

地理基本技能是构成地理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好地理的重要基础。地理课标对学生技能的要求,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阅读、分析和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二是获取地理信息与利用文字、图像等形式表达地理信息的技能;三是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简单地理观测、地理实验与地理调查等技能。由于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的显著特点,在新课改形势下新技术手段充分应用的今天,以上技能成为有效完成地理教与学活动,实现课程目标不可或缺的手段。掌握地理基本技能对学生学习生存和终身发展大有裨益,但该部分内容却是学生的薄弱点。学生运用地理技能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时常出现的生成性问题主要有:绘制地理图表中表达地理现象、地理事物常出错;不能用自己语言说出地理图像、表格数据所反映的地理现象、地理规律,更不能利用其地理信息来解决地理问题。

例如,讲解高中必修一“气压带和风带”时,教师设计“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这样的问题,请学生在课堂中完成,学生在绘图中常出现这样的生成性问题:①会机械绘制出北半球的气压带和风带,但却不能自己独立正确地绘制出南半球的气压带和风带;②在假设地表是均一的理想大陆上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时,常将六大风带的箭头画到赤道、南北纬30度、60度纬线上。③运用所绘制的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归纳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时,不能提炼出书本没有表达出的“北半球的高、低纬度地带的风向相同,同理南半球也一样”、“南、北半球对应纬度的气压带、风带的名称相同,但对应纬度风带中的风向不同”、“南、北半球对应纬度带的不同风向,主要是由于地转偏向力不同造成的”等规律。④不能应用全球气压、风带的分布规律来解释温带海洋性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等气候类型的成因。以上学生的错误根源在于:学生对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气候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等概念、原理与规律没有牢固掌握,知识结构、知识体系不够完善;地理空间概念不强,读图、绘图技能比较差,不能用图像等地理语言说明地理现象、表达地理事物;发现、归纳、概括及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比较差。教师针对学生生成性问题的错误根源,要及时进行点评或学生之间的互评给予纠正;教师还要设置运用学生的绘图表达地理现象、地理原理与规律的题目训练学生。学生在解答问题中发现自己的薄弱点,在师生、生生合作互动中自主建构知识,发展地理能力(包括技能),这样学生习得的知识比较灵活,容易迁移应用,真正起到促进其能力发展的目的。

二、促进地理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生成的问题

逻辑思维能力在学生的智力活动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它决定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力发展程度的高低。地理逻辑思维能力是基于地理形象思维和空间思维基础上的正确、合理思考的能力,即对地理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采用地理科学的逻辑方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地理思维过程的能力。地理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能力,学会运用地理概念、规律与原理进行判断和推理,揭示地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性。长期以来的教学实践说明学生的地理逻辑推理能力比较薄弱,师生互动中,学生会生成很多问题,主要有:不能自如地调用解决问题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解决地理问题的思路不够清晰;不能很好地运用地理逻辑思维方法解答问题等。

例如,讲解高中必修一“水循环”时,教师设计“分析黄河下游出现断流现象的人为原因”的问题,并且提供相关图文资料。从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视野看,学生做该题时出现的生成性问题体现在:①将人为原因答成“该流域气候干旱、降水少”、“该地蒸发旺盛”等错误答案;②不能从文图材料中提取 “水库、引水工程”、“城市和工农业发展” 等关键信息;③不能将河口断流的人为原因以新的有条理、有根据的清晰语言表达出来,而是像列菜单一样列出,如地形起伏大;土壤疏松、有利于下渗,人类活动较频繁等与题目要求的逻辑联系不太密切的混乱答案。之所以出现以上问题,主要是由于学生解答该问题时不能很好调用所学河流的补给水源、影响河流流量的因素、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等知识来解答问题,分析该问题没有清晰的思路,不能将所学知识与题目所提供的信息按照河流断流产生原因的逻辑主线组合在一起,形成综合;学生不会运用由果朔因的逆向思维论证问题的方法。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教师要研究教材,教学中要不断创设新情境设计新问题,加强将基础知识(基本概念、规律、原理等)和基本技能运用于解决新问题的训练,加强分析问题思维方法的启发和引导,利用课堂上课时间限时训练,以促进学生有条理地表达结论等。运用以上方法进行教学,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能得到顺利的发展。

三、基于问题解决知识建构生成的问题

知识在本质上是对如何解决问题而提出的理论假设或猜想。而知识的增长,就是通过不断地试错和清除错误来实现。学生的学习主要是一种问题解决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者需要对问题背后所隐含的基本关系、基本规律做思考与分析,从而建构起相应的知识体系。教师根据课题目标的不同,设置不同的问题情境,通过学生的分析、推理生成新理解、新假设,将原有知识经验与新知识进行同化与顺应中常出现的生成性问题有:不会基于原有知识经验提出解决新问题、新情境的新假设或猜想;没有掌握根据新情境新问题将原有知识经验进行重组和改照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