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镇建设专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建设;建筑行业英语;中原经济区发展
中原经济区是河南发展的载体,是河南加强对外交流合作的巨大平台。而新型城镇化建设对于中原经济区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2014年1月4日郑州市委十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召开。会议再次强调了中原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性,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是河南振兴、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对中原经济区的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中原经济区是河南加大对外交流、扩大对外开放的平台,新型城镇化的推进需要增加与国际间的交流,与国际间的合作建筑项目也日益增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加大,这就使得中原经济区城镇化建设对建筑英语人才的要求进一步提高。要避免“懂英语的, 不懂工程, 懂工程的, 不懂英语”的现象存在,因此,为了推进中原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要将英语沟通和建筑知识结合起来,培养既懂外语、又懂建筑工程的复合型人才。
一、建筑行业英语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作用
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推进,国际间的交流日益增多,建筑行业与国际社会接轨的项目也越来越多。与国际建筑项目的合作对中原经济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是河南加大对外交流的重要渠道。推进中原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势必要增加与国际建筑项目的交流与合作。而一个大的施工场地只配备一两个翻译来完成沟通工作是根本不现实的。一个施工现场所设计到的各个部门、人员、材料选购、工程量计算、现场会议、监理、来往信函等方面都是需要有专门的工作人员都进行沟通协调。甚至很多工地出现了可以没有建筑专业人员却不能没有翻译的现象。这种情况既影响了工作效率,又影响了河南的形象。而建筑行业英语人才的培养有利于促进国际间的合作,提高建筑工程质量。新型城镇化的建设需要国际间的交流合作,而建筑行业英语人才扮演着沟通与桥梁的角色。
二、高职高专建筑行业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实践是建筑专业英语的唯一用武之地,建筑专业英语的实际运用是学习建筑英语的唯一目标。国内很多高校如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都开设了建筑科技英语专业,可见建筑行业英语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而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一直是纸上谈兵,存在很多问题。
第一,教材编写质量有缺陷。高职高专建筑行业英语与其他英语类教育是有所不同的。建筑行业英语更加注重应用性、实际操作性,强调专业实际运用能力。建筑行业英语教材容易偏向某一方面,或者过分强调建筑专业知识,或者注重英语相关知识。通常不能将二者融合,而大多数建筑英语教材编写缺乏针对性、理论性较强,较空洞,不实用。
第二,高职高专建筑专业教师的综合知识不全面。随着建筑专业与国际项目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多,一方面需要建筑行业英语人才懂得国内外先进建筑知识,规章制度,另一方面还要求他们具备较强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也就是流利的听说能力和基本的读写能力。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建筑行业英语教师不仅要懂得建筑专业知识,更要具备基本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而现在英语教师很多,但同时具备建筑专业知识和英语知识的教师是少之又少。
第三,高职高专学生因高考录取分数较低,造成了英语基础差,起点低的普遍情况,这就给日常教学和教学改革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在日常的建筑行业英语教学中,我们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口语交流和专业词汇的使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水平。
第四,高职高专建筑英语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脱节。我国传统英语教学一直采用“填鸭式”教学,中国一直采用应试教学,直到近年来才逐渐改变教学方法。之前的教学方法导致很多学生的英语是“哑巴式”英语,并且大多是基于教材内容的训练。很多学生由于接受英语听说训练较少,很难完整地表达简单的句子,更不可能进行建筑专业英语听说读写译。这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教学内容不能很好地与实际相联系,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发现课堂上学的知识与工作中实际遇到的情况是不相符的,不能很好地学以致用。
三、高职高专建筑行业英语教学建议
高职高专建筑行业英语教学存在诸多问题,要将建筑行业英语教学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紧密结合,就要进行建筑行业英语教学改革,而在进行教学改革之前必须解决目前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
第一,提高教材编写质量。教材的选用很重要,如今很多教材都是互相参考,导致教材质量层次不齐,教材内容大同小异。建筑行业英语教材的编写人员应同时具备建筑专业知识和英语知识,将两者与实际紧密结合才能编写出符合实际、理论与实践结合、同时兼顾建筑专业知识和英语知识的教材。另外,高职高专教材编写因其受众目标的特性并不需要高深的内容,更需要注重的是教材的实际应用性。
第二,高职高专建筑行业英语教师需要加强专业知识培训。建筑行业英语教学对教师要求比较高,要求教师既了解建筑专业知识、规章制度,又精通英语。首先,教师要懂得建筑专业知识、最新的规章制度、工程量计算、工地现场协调等相关知识,其次,教师要精通英语,能够用英语解决相关建筑知识,能够教会学生在工地现场进行英语沟通。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高专建筑行业英语教师应加强专业培训,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
第三,高职高专学生因高考录取分数较低是和国家政策紧密相连的。高职高专在实际录取时,只能尽量控制生源和分数线,争取录取高考分数较高的同学。与此同时,在日常教学中,应针对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对学生的基础、兴趣、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进行分析,制定适用于学生的教学方法。
第四,教学内容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不是纸上谈兵,是需要实实在在的知识与实践结合才能顺利完成。高职高专建筑行业英语教学应当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过程中,安排教学实践,带领学生下工地,搞实践,深入了解工地现场实际情况。另外,在教学过程中不要局限于教材,可模拟工地现场实际情况展开教学。
四、结语
关键词:毕业实践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K826.1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毕业实践环节是高职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它主要包括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两方面的内容,这两方面内容是对前面各个环节的总结、转化和深化,是毕业生通向社会的桥梁。它的重要性是其它环节所无法比拟的,不可替代的。为了把高职类学生培养成应用型技术人才,特别强调实践技能,而毕业设计环节尤其重要,是检验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次检阅。
我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课题方向,大致有工程应用类、管理类、设计类等。如施工组织设计、预算编制、施工方案等,其中施工组织设计占了大半。
对于施工组织设计编制,课题的选择非常重要。课题的方向,应该结合社会岗位需求,跟工程实际结合起来。通过发动老师以及发动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来确定课题。一方面可以扩大信息的来源范围,另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调查中了解行业信息,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目的性,也可以与顶岗实习作进一步结合。
此外应加强校企合作以获得较多的具体工程施工组织方面的课题。高职院校一般都有专业指导委员会,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成员大多是各施工类企业的负责人,而且这些企业通常都是校企合作企业,那么定期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会议,增强与这些企业的沟通,邀请有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就施工组织设计编制进行专项指导,很有必要。
下面针对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存在的问题作一些分析:
1 当前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在施工组织设计编制的命题定位上把握不准确
立题不当体现在施工组织设计编制的命题上,没有根据学生自身实际来,有些教师不能很好的把握毕业实践选题难度,在给部分学生制定毕业设计课题时,没有考虑到学生本身的知识结构的局限,题目的范围或体量超出了高职学生所能承受的范围,在进行施工组织设计编制的过程中才发现完不成或不会做,影响了施工组织设计编制的顺利进行。为了完成毕业设计,还会造成抄袭现象,影响实践锻炼效果。 1.2学生投入不足或认识不够,完不成选题就业对学生毕业实践影响比较大。由于存在就业的压力,使许多学生将很多精力放在联系工作之上,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毕业实践中去,毕业实践时心不在焉,出现懈怠情绪。对整个毕业实践进程影响明星。
部分学生对研究题目认识不足,准备不充分,其表现往往是应付了事。对需要完成的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前面还好后面就不行,或者很不完整。另外有些学生,还把一些其他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文件全盘照抄,没有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具体工程上来,闹出许多笑话。 2相关问题的改进 2.1完善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的选题 为保证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的选题质量,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把关:首先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编制施工组织设计选题的内容应与本行业最新的发展趋势密切相关,这需要指导教师密切关注当下国内外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其次选题难度应适中,尤其是需要根据不同学生个体,有针对性的布置不同难度或范围不同的施工组织设计题目,以确保每个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现有条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毕业设计。如果学生在完成全部施工组织设计文件编制有困难时,也可以让他做专项施工组织设计编制,绝对不能把其他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文件复制了事;另外选题要在校企合作下进行,依托顶岗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一起来进行,选题可以是真实的和接近实际的工程,这样学生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文件才是真实以及有效果的,其本人也会觉得有成就感。另外还需保证课题的多样性,避免题目重复出现。 2.2根据学生差异,因材选题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个体存在很大的差异,且新时期的学生每个人所追求的目标亦不相同,自身想法很多,因此在面对具体施工组织设计时,有些学生会认真去思考,根据所学知识把施工进度、施工质量、施工成本以及文明生产等都考虑进去,但相当多学生不会把各个方面都能形成想法的,对这部分学生就应当考虑让他完成施工组织设计总体编制,或针对某专项施工进行组织设计编制就可以了,但可以在深度方面作出要求。
鉴于不同学生各自拥有不同客观条件和自身追求,因此作为指导教师需要根据各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适合的施工组织设计编制课题,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完成选题,顺利毕业。为此作为指导教师,首先应该主动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在毕业环节中初见学生的时候,了解学生的就业方向,签约的意向单位以及将来拟从事工作的类型,了解专业课程的学习情况。在明确学生的相关背景之后,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化差异,为不同学生量身定做不同难度的施工组织设计编制课题。
3如何进行施工组织设计编制的实施
3.1由具有“双师型”资格的教师担任指导老师。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既可以是学校教师,也可以外聘校企合作单位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当然外聘教师最好经过教师职业培训)。对于学生自己到实习单位联系的校外工程技术人员,经资格审查后,也可作为校外指导教师,但同时学校还应指定一位校内联系教师,负责联系和监督的作用。从这里可以看出校企合作企业的作用不仅是提供课题,更重要的是提供实践指导。
由于真实的课题是千变万化的,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所以对指导教师也是一个挑战,教师们在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时,首先必须充实自己的实践知识,这有利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同时教师要密切与学生顶岗实习的单位指导老师联系,有目标地选择施工组织设计编制课题,一方面为企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同时有助于产、学、研一体化,加强与教学的紧密结合,使教师更加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
关键词:小城镇发展建设策略
中图分类号:F291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推进小城镇建设是我市实施城镇化战略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的重要举措。几年来,我市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有关会议精神,紧紧围绕“抢抓新机遇,建设新唐山”这一主题,以“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发展思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
2唐山市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我市小城镇建设近几年虽有较快发展,但从整体上看,发展还不均衡。尤其在建设思路、规划水平、资金投入、城镇面貌等方面,还存在的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小城镇建设规划建设滞后,特色不够鲜明。
对小城镇规划重视程度不够,存在短期行为。有的没有新编规划,致使建设无章可循、无序发展;有的规划定位不明确,特色不明显,与实际结合不密切,缺乏可操作性;有的没有制定详细规划,导致建设布局不规范,特色不突出,基础设施不配套,建设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多数小城镇建筑样式单调、风格雷同,主要街道和重点地段缺乏详规控制,没有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城镇形象。
(二)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不配套。多数小城镇基础设施不配套,由于缺少建设改造资金,存在着设施不完备、建设标准不高的问题,容貌环境脏乱差的现象依然存在。集中供热、供气发展缓慢,已建成的供热、供气覆盖范围过小,不能满足大多数居民日常生活需要。开敞空间和公共绿地普遍不足,休闲娱乐设施和空间还不能满足居民的需求。
(三)小城镇聚集产业和人口的能力还不强,多数镇缺乏强有力的产业支撑。部分小城镇缺乏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工业企业规模小、布局散,没有形成较大规模的工业园区,产业拉动力不足,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能力较弱,乡村人口向小城镇聚集缓慢,影响了城镇化的进程。
(四)小城镇建设的投融资渠道还不宽,资金问题成为制约小城镇建设发展的“瓶颈”。多数县(市)区投入小城镇建设的资金较少;受建设投资理念和土地政策的制约,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以存量资产吸引增量资金做的不够,利用民间资本和金融贷款还不足,资金问题成为困扰小城镇建设发展的突出问题。
(五)优先扶持小城镇发展的政策落实的不到位。为支持小城镇建设,促进其加快发展,省市先后出台了相关文件,对小城镇建设都提出了具体的扶持政策,但落实情况普遍不理想,尤其是财税等机构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有关留用和返还的税费没有落实。
(六)全市村镇建设系统管理力量不足。随着村镇建设的快速发展,村镇建设管理薄弱的问题日渐突出。县、乡(镇)两级村镇建设管理人员不足。县建设主管部门村镇建设管理职能科(处)室人员配置及管理力量严重不足,尤其是专业管理人员更为匮乏。
3唐山市小城镇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唐山市以发展小城镇为突出重点,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建设,增强小城镇的辐射功能、服务功能和聚集功能。根据区位条件和发展基础,进一步明确城镇的功能定位,优化城镇规模和布局,增强镇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发挥其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因此在推进小城镇建设中,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一)坚持规划先行,引导小城镇科学发展。
小城镇规划编制要从实际出发,着眼未来,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真正做到“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条龙”。首先是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结合。规划编制要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合理确定发展规模,保证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其次是与保护耕地和生态环境相结合。进一步改革完善城镇用地制度,在保护耕地和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妥善解决建设用地指标,杜绝土地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破坏的现象发生。第三是与详细规划相结合。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各类用地及重要节点科学编制详细规划。在政府财力允许的情况下,高标准高质量配套建设,提高规模效益和聚集效应。
(二)坚持高标准建设,提升小城镇品位。在小城镇建设中,把完善功能,改善环境,提升品位作为切入点,增强小城镇的聚集辐射带动能力,发挥其区域经济、文化中心作用。一是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完善城镇功能。近几年来,我市的小城镇根据经济发展状况,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相继完成了一批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逐步完善城镇功能。二是以精品工程建设为载体,全面提升城镇形象。各地坚持从实际出发,按照因地制宜,美化家园的原则,开展具有地方特色小城镇建设,改善了城镇环境,提升了城镇品位。三是以旧城改造为契机,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随着城镇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地结合旧城改造,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配套建设的理念,进行小城镇的开发建设,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改善了城镇居民的居住环境,也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生活需求。
(三)坚持扶优扶强,突出抓好小城镇镇建设。近几年,我市按照“不均衡发展”策略,在加强分类指导、典型引路的基础上,对率先崛起的小城镇,进行了综合评价和发展潜力分析,按照扶优扶强、突出重点、梯度推进的原则,对省、市、县三级重点培育发展的对象,并实行动态管理。对具有发展潜力的小城镇在政策、资金、技术上给予倾斜,发挥其在全市小城镇建设中的领跑作用。
目前,我市小城镇建设已形成了梯度推进,健康发展的态势。一批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小城镇已脱颖而出,成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力量。
4加快唐山市小城镇建设的措施和建议
按照中央和省、市的有关要求,针对当前我市小城镇建设的现状和问题,提出如下措施和建议:
(一)科学编制小城镇建设规划,促进了小城镇建设健康有序发展。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是建设小城镇、经营小城镇、发展小城镇的重要基础。它既关系当前,更影响长远。小城镇建设规划的编制要综合考虑地理位置、交通条件、辐射带动力等因素,明确总体发展思路,合理布局各类用地。合理安排企业、住宅、商业、文化、市政设施等各项建设,使近期规划有较强的超前性,可操作性和控制性;远期规划要留有发展余地,增强规划的弹性和应变能力。制定和完善与总体规划配套的详细规划、专项规划。小城镇建设要严格按照规划执行,维护规划严肃性,坚持逐步发展,分步实施的思路,避免走规划重复调整、重复建设的弯路。
(二)积极推进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镇功能。以解决小城镇的基础设施欠账为重点,积极推进小城镇建成实施建设,不断扩大小城镇的集中供热、供气、供水覆盖面积;实施村庄道路硬化、街院净化、村庄绿化工程,加快村庄街道和小巷的硬化改造和道路两侧沟渠、绿化建设;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文化娱乐和医疗保健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合理安排中小学校,完善城镇功能,提高文化品位。
(三)加快小城镇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针对小城镇各自不同的经济基础和现状特点,拓宽投融资渠道,运用市场机制推进小城镇建设,积极探索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投资主体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融资体制,吸引外资、民资和社会资本投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变一方投资为多方聚资,实现小城镇建设的良性循环和滚动发展。支持有条件的小城镇镇组建建设投资公司,实行公司化运作,加大投融资力度。积极引导乡镇树立经营意识、市场意识,盘活用好存量资产,把小城镇建设作为产业来对待,走产业化发展的路子。
(四)深化户籍管理配套改革,实现小城镇人口健康有序增长。发展小城镇的实质是发展小城镇经济,促进人口向小城镇集中。要加快小城镇经济的发展,必须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按实际居住地和所从事的职业,将人口统计为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实现城乡一体化管理。鼓励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扩大城镇人口规模。
【关键词】 十;小城镇建设;旅游经济;生态环境
小城镇是“城之尾、乡之首”,是城乡结合的综合体,也是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平台。十报告明确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为小城镇建设指明了方向。陕西的小城镇建设既要着眼于现在,又要放眼未来,既要结合自身情况,又要吸取成功经验。
一、充分认识小城镇建设的重大意义
小城镇是介于农村与城镇之间的部分,是连接城乡、实现城乡统筹和一体化发展的桥梁和纽带,小城镇建设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三农”的解决,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加快城镇化步伐、发展城乡建设事业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变的历史过程,是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潜力之一,是实现农村产业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实施城镇化与城乡建设战略,既是调整经济结构,实现农业化、工业化由初始阶段进入中期阶段的根本要求,又是繁荣现代服务业,扩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小城镇建设是我们党在深刻分析当前国内外形势和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从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是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提高社会的消费需求,进而缩小城乡差别,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认识到小城镇建设的重大意义,才能从全局的高度来制定小城镇发展战略,为小城镇的健康发展提供各种保障。
二、充分发挥小城镇建设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纽带作用
我国农民人均占有资源太少是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根本原因。农业是耕地密集型和水资源密集型产业,然而我国人均耕地不到世界人均耕地的1/2,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的1/4,农民人均耕地约为世界农村人均耕地的1/3,陕西省的人均耕地则由1996年的1.42亩降到2009年的1.14亩,较全国平均水平少0.24亩。由于农户经营规模太小,粮食和许多大宗农产品的生产成本过高,纯收益率太低,农民在农村通过农业增收就成为一大难题。
小城镇建设需要更多的劳动力,不但可以缓解农村就业压力,增加农民收入,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因外出打工造成的空巢老人、子女教育等很多社会问题。小城镇建设,会产生一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在吸引外来资金、人才的同时,也可以为农村的闲散资金提供机会,并为附近农村的农产品提供更大的市场,成为工业产品流向农村和农副产品流向城市的纽带。小城镇是连接城乡的桥梁,是一定区域内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在乡村居民生产、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变革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富裕起来的农民,要求既有丰富的物质生活,又有多种精神文化生活,因此,小城镇建设为推动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未来更大范围的城镇化提供基础。只有小城镇建设与农村建设互为依托,才能形成长期持续的经济增长点。
三、充分挖掘陕西资源优势在推动小城镇建设中的潜力
小城镇建设要取得成功,实现可持续的发展,不能盲目照搬外部经验,而是需要立足当地自然禀赋和人文资源优势,充分挖掘自身潜力。陕西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加上陕西地形多样,气候复杂,生物资源丰富,不但为因地制宜地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各业提供了自然基础,也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条件。除了单独发展农业和旅游业之外,还可以将二者相结合,充分发挥各种资源所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和辐射带动作用。小城镇建设可以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结合文化因素,发展特色农业,实现农业的规模化效应,并在此基础上考虑发展观光农业,与小城镇的配套设施相结合,实现一条龙服务,促进农业与旅游业的双丰收,甚至可以将镇的周边乡、村建设成旅游专业乡、专业村,构建以城市带动农村、以中心城镇辐射带动周边乡镇的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此外,应该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村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以当地文化特色为基础的旅游产品开发和以旅游服务为主的服务业,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开发就业空间,拓宽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
四、充分认识整体规划在小城镇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小城镇建设要有大的发展,就需要科学制定整体规划。党的十提出,要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聚集功能。在最近的陕西省小城镇建设工作会议上,娄勤俭省长指出要切实加强小城镇规划工作,以系统化思维编制规划,以法制化程序管理规划,以科学化态度执行规划,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表明,小城镇建设必须规划先行,规划是前提,是基础,是关键,规划好才能建设好管理好。
小城镇建设的整体规划应该包含全省的整体规划和小城镇自身的整体规划,以及小城镇建设的硬件规划和软件规划。规划既要突出经济建设的重点,又要配合做好教育、科学、文化、人口、劳动力、社会保障、生态环境、镇政设施等方面。全省小城镇建设的整体规划,需要站在全省的高度,从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发展四个一体化建设为抓手,侧重解决一定区域内小城镇的密度、规模、功能和空间布局,以及发展速度、具体方法和步骤等问题,尽可能做到密度适当、规模合理、功能互补、布局均衡。整体规划还应该包含全省小城镇整体的特色布局和设计以及对外宣传等内容,从不同角度反映陕西的文化与地域特色,提高陕西整个小城镇对外的影响力。小城镇自身发展的整体规划除了需要强调设施建设,更要关注经济、生态、思想、文化、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建设,形成小城镇特有的文化品质和丰富内涵。城镇的规模不在于大,楼不在于高,而是要充分体现时代气息和当地的文化的特色,形成与本地民俗风情和历史文脉相一致的建筑风格和城市风貌,为前来投资、旅游、定居的人营造一个良好的休闲、娱乐、购物、观光去处。
五、充分意识人的城镇化在小城镇建设中的重要性
城镇化不仅仅是一群人生活在一个建好的城镇中,而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它主要表现为,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农村人口居住地点向城镇的迁移和农村劳动力从事职业向城镇二、三产业的转移。城镇化的过程也是各个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所经历社会变迁的一种反映。2013年年初,陕西省出台了《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城镇化的决定》,对于陕西省建制镇的面积、人口数量、标准化新型农村社区的规模和全省的城镇化水平提出明确的要求,这为未来陕西小城镇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但是要实现真正的城镇化,还需要人与城镇的有机结合,实现人的城镇化。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小城镇建设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由于人的城镇化与产业化发展相对滞后,造成大量资源的闲置和浪费,由于缺乏合理规划,导致空间布局混乱。实现人的城镇化,需要从基础设施建设、城镇管理水平、居民文化素质、经济基础、产业结构等诸多方面着手,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六、充分认识生态环境保护在小城镇建设中的地位
制定小城镇建设规划,要兼顾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人类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同时会造成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经济增长已经对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和不可再生资源的合理运用造成了危害,因此,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代世界的主题。中国经济的发展决不能再以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以及对土地的掠夺性经营和牺牲自然生态环境为代价,破坏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生态系统,而是要在人与自然关系协调的基础上,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生态环境优化,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虽然经济建设在小城镇建设中处于中心地位,生态环境建设直接影响着小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极大地制约着小城镇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自然资源、地理区位是小城镇发展必不可少的主导因素,既为小城镇发展提供条件,又规定着人类的物资生产活动及其他活动的界限。加强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城市环境,改善人类生存和居住条件,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是全人类努力追求的目标,城镇走生态化发展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小城镇建设应该高度重视消除或控制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废渣污染、噪声污染而进行的排烟、防尘、绿化、美化、供水、排水、垃圾和粪便处理,以及隔声、消声等方面的建设。注重基础设施的投入,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甚至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盲目无序发展,是与可持续发展严重相违背的。因此,需要通过加强规划手段保护小城镇良好的生态环境,使小城镇由传统的纯经济发展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过渡,这不仅涉及到小城镇物质环境的生态建设、生态恢复,还涉及到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政策法规等方面的根本性转变。小城镇建设不能再重复牺牲生态环境推动经济发展的老路,必须以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依靠科学的规划和先进技术的运用,建设资源节约、生态环境友好型小城镇,保持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国锋,段禄峰.生态环境与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问题研究[J].生态经济,2012(02).
[2] 贾玉洁.关于小城镇建设的思考[J].改革与开放,2011(04).
[3] 许庆国.我国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2(12).
【关键词】城镇;建设规划;问题;对策
一、城镇建设规划存在的几大“难”问题
(一)重视“难”,城镇建设规划仍然受困于“雷声大、雨点小”的政策口号困局。近年来,为了响应国家和政府的号召,各地都在搞城镇建设,一派风风火火的景象,但是很多城镇建设要么“难产”、要么“流产”,大多数城镇建设规划都停留在喊喊口号、做做规划图、城镇范围内扯扯横幅的不作为层面上,或是停留在拆几栋违章建筑、建几条商业街等表面功夫上,城镇建设规划很难得到根本的贯彻实施。这与各地政府的不重视有很大关系,政府不重视,城镇建设规划就面临着资金难、技术难、落实难等重重困境,很难落实到位。
(二)规划“难”,城镇建设规划缺乏前瞻性和科学性,造成规划被城镇建设“牵着鼻子走”的尴尬局面。规划要先于建设,要在科学合理的规划下进行城镇建设,但是当前的情况是规划滞后于城镇建设,各城镇在制定规划时比较随意,没有考虑到规划的科学性和城镇发展的长远目标,造成了某些问题的规划“空白”,比如规划没有充分考虑城镇内部资源的整合利用,规划把老城区的改造排斥在外,对城镇建设用地的布局缺乏通盘考虑,造成城镇建设中的用地矛盾等。规划的不合理和落后严重制约了城镇的建设发展。
(三)保护“难”,城镇建设规划把环境保护放在次要地位,把当地一些历史悠久的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抛之脑后”。当前,很多城镇规划建设中都只重视城镇的发展规模和空间分布,这就出现了随意开发、随意建设,想怎么建就怎么建的城镇建设混乱局面,导致一些工业污染物随意堆放、生活工业污水随意排放,引发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同时,一些城镇以牺牲物质文化遗产为代价进行扩建,使得城镇文化遗产遭受重创,也让城镇失去了历史文化特色,失去了自己的“名片”。
二、城镇规划建设“四步走”战略
(一)“第一步”,城镇建设要做到“规划先行”,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保证城镇建设的“有步骤、按计划”。首先,城镇规划要做到高瞻远瞩,在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城镇的实际情况,要确保城镇建设用地符合当地的土地发展规划,要保证征地工作的合理合法,不能出现强制农民“让地”的行为。其次,要考虑城镇目前乃至今后的长远发展,要考虑空间布局是否合理,资源利用是否充分。各地领导应高度重视规划工作,要组织专业的技术人员组成规划小组,制定科学的详细规划编制,既要保证规划的科学合理,也要突出各城镇自己的特色。城镇建设要严格按照规划执行,避免违章建筑的出现。当然,城镇规划建设还要充分考虑三农问题,要立足于城镇产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长远目标制定具有超前性的发展规划。
(二)“第二步”,城镇建设中政府要“身体力行”,要发挥其“主角”作用。没有政府的参与和推波助澜,城镇规划建设将只能是空谈。因此,各地政府在城镇规划建设中必须“发力”。首先,政府部门想方设法筹措资金,可以通过拓展融资渠道,招商引资等方式来筹集资金,保证城镇规划建设有钱可用,要避免因资金短缺造成城镇规划建设搁浅的现象出现。其次,政府要发挥其指导作用,要保证城镇建设规划资金的专款专用,要保证城镇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要完善符合城镇发展规划的道路a交通、水电设施,要加强地下管线的建设,要建设满足城镇居民需要的通讯网络设施。再次,政府要发挥其统领全局的领导作用,要加大城镇绿化建设,保证城镇园林绿地建设,为城镇居民创造一个高质量的生存、生活环境。
(三)“第三步”,城镇建设规划要做到“多让老百姓说话,多听老百姓意见”,要提高群众参与城镇建设规划的热情。当前,很多城镇在规划中都是“领导第一”,领导说怎么规划就怎么规划,很少听取广大群众的意见。而被打上“领导“烙印的规划又往往很难满足群众的规划愿望,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城镇规划建设中必须建立健全民众参与制度,要让民众参与到城镇规划建设的讨论中来,听取并采纳宝贵的意见,尽量实现城镇规划建设“群众满意”的目标。这样既可以保证城镇规划建设反映民众意愿,又有助于推动和谐社会的发展。
(四)“第四步”,城镇规划建设要做到“紧抓环保不放松、保护物质文化遗产不动摇”。城镇规划建设必须把环境保护放在首位,规划中要体现“保护第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环保方针,要严格地贯彻环保精神,任何凌驾于环境之上的规划都要坚决予以取缔,环境保护是千秋大业,是绝不容忽视的头等大事,要保证城镇规划建设不损害环境。此外,必须树立牢固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物质文化遗产是城市的宝贵财富和珍贵名片,在城镇规划建设中要保留历史建筑和文化建筑,绝不能随意拆迁。同时,要加大物质文化遗产建筑的保护建设工作,要保留城镇特色。
大家好!今天,能与大家一起参加市第二届城市规划建设研讨会,并在会上进行深入、热烈的研讨,我感到很荣幸!能在这样一个高规格、高标准的研讨会发言,我更是倍感荣幸。大力促进小城镇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优化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吸引农村富余劳动力,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建设,对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有重要意义,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加快乡镇经济发展,是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两个率先”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年来,我们大兴镇在各级政府、各位领导的正确领导与亲切关怀下,在各位同仁的大力支持与全力帮助下,在全镇五万干群的共同努力与负重拼搏下,紧紧围绕“打造特色精品小城镇,构筑经济发展新平台”这一主题,坚持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不断加大城镇建设力度,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丰富小城镇的内涵,拓展小城镇建设领域,提升小城镇品位。着力打造生态小城镇、特色小城镇、精品小城镇,努力构筑经济发展的新平台,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下面,我就以“打造特色精品小城镇,构筑经济发展新平台”为题,向各位领导、同仁介绍我镇小城镇建设有关情况,并与大家共同研讨。
我们大兴镇位于宿迁市宿豫区南15公里处,东临京沪高速公路,西靠古老的京杭运河,宿泗路横穿腹部,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有着悠久的历史,优美的环境,深厚的文化底蕴。大兴镇现辖3个居民委员会、14个行政村,总人口5.6万人。区域面积59平方公里,镇区规划面积3.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万人。我镇重视小城镇建设,把发展小城镇工作提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议事日程。在小城镇建设上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以“工业强镇,商贸活镇,调整富镇,畜禽大镇,科教兴镇”为总体思路,立足“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强度管理”,以建成一个“现代化、园林式、生态型小城镇”为理念,强调小城镇的“格调性、综合性、实用性”。近两年来,我镇进一步加大对小城镇建设的投资力度,总计完成镇区控详规划面积220万平方米,新增道路面积3.58万平方米,新增建筑面积50562平方米,新增公共绿地面积1.38万平方米,累计新增加投入建设资金近6000万元。从而实现了小城镇亮化、绿化、美化,提升了小城镇建设水平与档次。
一、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强力推进小城镇建设上水平
小城镇是农村对外开放的窗口,联结城乡的枢纽,城乡经济文化交融的纽带。小城镇规划要做到“科学性、超前性、高标准、高起点,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基于此,我镇在小城镇规划上,进一步加大力度,结合实际,采取措施,重点抓好小城镇规划建设工作,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全镇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在具体实施操作过程中,我们建立和健全小城镇规划和建设机构人员,切实把小城镇建设纳入到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中,并制定了小城镇建设科学的经济发展规划和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坚持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体现特色,科学组织,强化管理,注重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关于镇区控详规,我们邀请了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和盐城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编制,从提高城镇整体效益和带动区域发展的要求制定规划。注重完善城镇功能,科学划分商贸、居住、工业、农业等功能分区;统筹安排城镇交通道路、居住区、工业区、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各项用地规划,做好与土地总体规划、经济的发展规划,交通网络等方面规划的衔接协调。一改传统的火柴盒式、框架式建筑,改变了过去各建各家房,一家门前一个天的现象,形成具有特色的小城镇,使小城镇规划、建设上了一个新水平。
二、统一建设,综合开发,促进小城镇建设可持续发展
小城镇在建设过程中要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高标准建设”的原则,坚持统一建设,综合开发。在这方面,我镇建立了多元化投资体制,增加了小城镇投入,完善和配套了小城镇建设。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促进了小城镇建设可持续发展。
1、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硬化工程。
目前,镇区改造了振兴繁荣路,新建了宿泗路两侧人行道、振兴路,把振兴路两侧的排水明沟改建成为高规格的管道式暗排水沟,并把两侧铺设为彩色地面砖,新建了派出所办松楼、双语学校、宏升电子元件厂、高级中学宿舍楼、汽车客运站和专业农贸市场。已建成富民路、振兴路、宿泗路、东方大道、兴张路、便民路、繁荣路、利民巷、幸福路三横六纵九条街,三个公共绿地广场和一个人民公园。其中,大兴镇农贸市场占地面积16675平方米。二期工程总投入1000万元,兴建商住楼13幢,建筑面积11562平方米。为聚集人气、扩大农产品流通拓宽了渠道。江苏宿迁绿源照明有限公司落户于我镇,位于大兴镇工业园区。是一个专业生产电子节能灯的集团性企业。该公司占地100亩,投资额8000万元,建设面积3.5万平方米,是一个大型节能灯及节能光源的生产基地。主要产品为电子节能灯。该公司建成后,年产节能灯上亿只,年产值可达3亿元,年税利将突破2000万元。将产生巨大的链式效应,带动大兴镇工业的飞速迅猛发展。我镇将成为一个完整的节能灯配套产业镇,一个名副其实的“光源之乡”。通过实施硬化工程,我镇的小城镇更大、更美了、更上档次了。
2、美化环境,实施绿化工程。
镇区绿地系统规划要从宏观上强调区域性、城乡一体的大框架基础上,并结合城镇景观建设进行生态绿化设计。为了美化环境做好城镇绿化工作,我镇形成了以普遍绿化为基础,道路、水系绿地为框架,公共绿地为重点的绿地系统。发动群众送土10多万方,填起二个臭水塘,建设了东方公共绿地广场,利民公共绿地广场和宿泗路公共绿地广场,新植各种高规格苗木五万余株。
3、方便群众,实施亮化工程。
“富民强镇”应该是我们建设小城镇的初衷,致富群众,方便群众,满意群众也应该是我们建设小城镇不懈的追求。为了方便群众我镇在小城镇建设上,大力实施亮化工程。在宿泗路镇区段新安装了62盏高规格路灯,在振兴路安装了22个公益性灯箱广告牌。振兴路东路马上还要新安装16盏路灯。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增强了小城镇发展后劲。
三、积极创造人文环境,加速小城镇城市化进程
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小城镇改革,改善小城镇投资环境和生活环境,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美化城镇,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我镇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创造人文环境,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有关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分工明确,互助协作,加强协调,实行综合管理,为了加速小城镇城市化进程,我镇抓紧抓好抓实小城镇管理。小城镇三分建设,七分管理。“建”要先行,“管”更要跟上。在抓好小城镇管理上,我们采用两支队伍齐抓共管。一支是城管队伍,一支是环卫队伍。在管理上坚持专业性与群体性,正常性与突出性结合,以管理城市的管理理念来管理小城镇,以铁的纪律、铁的面孔、铁的手腕确保“六包”“六保”的落实到位,从而有效的维护了小城镇的美化、亮化和净化,尤其是近期以来,我们通过大力实施小城镇建设“四个一”工程和开展“三整一创”活动,使小城镇的建设管理水平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四、积极培育小城镇经济,增强小城镇发展实力
充满活力的经济是小城镇繁荣和发展的基础,发展小城镇的关键在于繁荣小城镇的经济。在培育小城镇经济,增强小城镇发展实力方便,我镇根据小城镇特点与地方特点、特色结合,与地方经济发展结合,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为依托,大力发展特色经济,着力培育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形成农副产品的加工销售基地,下大力气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大对农业资金、技术、信息等的投入,发展“市场农业,效益农业,订单农业”。今年我镇就依据市场规律,尊重农民意愿,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主题,创特色,兴科技,扶龙头,树品牌,拓市场,以南北挂钩项目为契机,以种植“百蔬之王”芦笋为着力点和突破口,培育小城镇经济。全镇芦笋面积计划为6000亩,由于芦笋栽培方式的改变,由白芦笋改为绿芦笋,由亩均栽植1200棵至1400棵,加密到每亩栽植2400棵至2500棵,实际栽植了2513亩,加之近600亩的老芦笋。目前,新老芦笋面积已达3000亩以上,计划明年再扩8000亩,达到万亩以上。在芦笋产业上,该镇为了切实提高农业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促进农业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取得了良好的效益。建设成了有特色的小城镇,增强了小城镇发展实力。
关键词:城镇建设,规划 , 发展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constantly, and timely accelerating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is to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and speed up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objective request, to the comprehensive construction well-off society has the extremely vital significance. But how to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pace of construction of small towns, is worth deeply analysis. This paper is how to speed up the construction of small towns HanJiang area about something personal shallow view.
Keywords: urban construction, planning,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镇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小城镇,大战略”已成为当前全国上下的热门话题。当前涵江区小城镇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基础设施差、功能弱、规划滞后、资金投入不足等制约因素,我们唯有深入培析,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才能确保证小城镇建设健康稳步的推进。
一、涵江区小城镇建设现状情况
自2003年莆田市区域划分后,农村建制镇的数量扩大了一倍,我区现辖10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全区总面积754平方公里,其中城市规划区82平方公里(市区30平方公里,近郊区30平方公里,控制区22平方公里)共有198个村(居),1321个自然村,总人口43.1万,其中农村人口39.58万。目前,涵江区的农村城镇化虽处于加速发展的阶段,但仍然呈现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平原地区的小城镇(如:江口、三江口、白塘、梧塘、国欢镇等)经济发展较快,相应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就较快,小城镇建设发展速度也相对较快。相反山区不发达地区的小城镇建设的速度就比较慢。
二、分析影响和制约我区小城镇建设的重要因素和薄弱环节
近年来,涵江区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坚持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小城镇建设作为推进城镇化的大战略来抓,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我们也不得不看到在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弊端。如:城镇规划的整体水平还不高,有些方面的建设规划、项目布局前瞻性不够,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够,有的中心镇的配套建设甚至还没有实质性突破,推进小城镇建设变化不大,面貌未改;注重形象开发,忽视集镇要素聚集,对产业如何布局、人口如何集中、土地如何集约缺乏明确的思路,缺少具体的措施;究其原因,制约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经济和社会基础比较薄弱,小城镇建设缺乏资本和资源的支撑。一是大部分乡镇经济总量不大,特别是缺少骨干企业的支撑,原始积累不够充足,建设资金紧张,难以支持小城镇的发展。二是龙头企业发展不够,产品缺乏特色,基地建设规模偏小,产业聚集度不高,发展后劲不足。三是人口集聚度不高。根据现有户籍制度规定,进城经商务工人员身份没有改变,流动性大。同时,乡镇企业分散性和小型化,难以促使农村人口集聚。四是城镇质量不高。三产业、设施、文化、环境等条件差,吸引外地人口相对较少。
2、城镇规划滞后,建设缺乏规划指导。除中心镇以外乡镇驻地总体规划大多是1992年以前编制完成,许多已超出规划年限而没有及时进行修编,对建设的实际指导作用不大,乡(镇)村一级组织无可操作性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许多建设只能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进行,导致绿地率、容积率等技术指标无法控制和落实,基本上没有排水、排污、供水等专业规划。有的近几年虽然编制了规划,但未经法律程序审批,没有法律依据,再加上由于技术、资金、时间等方面原因,村庄规划编制的深度不够,大部分只有“一书两图”,操作性不强,难以实施。
3、配套方面的制约因素突出。乡镇现有的经济和行政管理权限已不能满足经济容量不断扩大的要求,条块关系不顺,影响到小城镇的统一规划和管理。虽然各级政府为小城镇基础设施注入大量资金,实现村村通水泥路。但由于村财普遍空虚,筹资渠道不宽,村内道路、住宅入户路没有硬化,缺少排水、排污,环卫设施,绿化面积少,再加上管理不到住,乱占乱堆乱放,致使新房虽然盖了不少,居住环境脏、乱、差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
三、加快涵江区小城镇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1、以深化配套改革为前提,促进城镇化的发展。一是要鼓励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就业,向各类城市、向中小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减少农民数量。同时,要扩大劳务输出,组织农民到发达城市经商务工。在生态环境建设和扶贫开发、灾后重建中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引导、鼓励、帮助农民向城镇流动。对居住在基本不具备生存条件地区的农民,通过实施退耕还林(草)政策,以及迁移式、开发式扶贫搬迁等办法,将他们迁移到建制镇所在地居住,有条件的可在县城附近建立移民新村或居住点。二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市场,解决好进城农民就业难的问题。要广开就业门路,重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中小企业,积极发展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社区服务业和非公有制经济,扩大就业空间,为农民务工提供更多岗位和就业机会;同时,特色产业是城镇的支撑和依托,没有主导产业,城镇失去了生存和赖以发展的基础。围绕这些产业可以做出品牌产业,以产品的品牌和特色,打出我区城镇化的特色。
2、以坚持规划为先导,着力加强城镇体系规划。要统筹配置城乡资源,整体安排城乡布局,进一步完善小城镇重点地段、主要街道、居住小区和产业园区、公用公益设施、园林绿化及其它专业规划,努力实现全区城镇总体规划和重要专业规划全覆盖,逐步实现城镇体系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全覆盖。要结合立足本地实际,结合深入贯彻《城乡规划法》,抓紧抓好新一轮小城镇规划的修编和完善,尽快组织编制城镇的控制性规划、专项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进一步确立小城镇总体发展思路和产业布局,明确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完善镇区及周边村庄工业、商贸、住宅、办公、文化、卫生等设施布局,构建起县域一体、城乡一体的规划框架。同时,规划实施要体现权威性和严肃性,加强监督,保证小城镇建设和管理的健康有序,要坚持做到“四个一”、“三个把关”。“四个一”就是: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配套一条龙。“三个把关”就是把好规划控制红线关、造型关和立面装修关,建设各具特色小城镇。
3、以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为目标,创造小城镇发展新氛围。要以小城镇为中心,逐步完善道路、电网、上下水、供气供暖、垃圾处理、通讯广播网络等设施,切实改善小城镇的生产条件、居住条件和生态环境。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导向、民建公助、主要依靠社会资金建设小城镇的多元化投资机制。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国内企业、个人及外商参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农民个人、本区居民、企事业单位到小城镇购买住房或合作建房;鼓励民间资金投资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进一步加大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对有收益的基础设施,要吸引外资和民间资金参与建设,实行有偿使用,逐步引导公用事业向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经营型方向转变;鼓励相邻的城镇之间共建、共享基础设施,提高投资的规模效益。
总之,在今后一个时期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择优扶强、集聚发展、生态优先、配套建设的原则,突出重点、强化管理,推出精品、体现特色,优化小城镇发展布局,完善小城镇载体功能,进一步提高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化建设水平,努力打造出一批规模适度、经济繁荣、布局合理、设施配套、“三产”兴盛、工贸发达、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现代化中心城镇。确保城镇建设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熊薇.加快我国小城镇建设苦干问题的思考.【J 】.理论与当代,2005.1
[2]姜长云.城镇化与“三农”问题.【J】.农业经济问题,2003(2)
[关键词]生态化;城镇建设;策略;实施
近年来,共青农场的小城镇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由于过去对环境发展规划薄弱、监管不力、投入不足,导致随着经济的发展,小城镇的环境污染呈上升趋势。主要表现为:生活区、商业区、教育区等相互混杂,发展空间受限;道路附近生活区汽车噪声污染日益严重。
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以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前提的。针对现阶段共青农场小城镇的环境问题,应该采取建设生态化小城镇的战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目前,共青农场应该吸收牡丹江管理局系列生态城镇建设模式的成功经验,入手建设自己风格的生态型小城镇。
一、牡丹江管理局城镇的生态化建设
1.文化性,小城镇是一个基本上由当地人构成的空间实体,他们具有共同的文化背景和需求,在环境建设方面容易获得高度认同。
2.尺度小,小城镇具有人们生活和工作步行可达的小尺度,因而可以避免大城市巨大的机动车交通流量带来的空气和噪声污染等环境问题。
3.城镇外是景观,小城镇的周围通常被田野和自然山水景观所包围,没有无序蔓延的镇结合带,是人们所追求的天然的“田园城镇”。
4.城乡环境一体,通过河流、残遗的农田林网等将小城镇与周围的自然景观连为一体,城镇和风景互相融合。
5.低能耗,建设合理的小城镇不会有大城市的“热岛效应”,可以节约大量的调温用能。
城镇的这些生态上的特点,表明小城镇与生态学应用的基本原则有着天然的联系,对于本地居民安居乐业,大城市中追求过一种简朴宜人生活的人群具有强烈吸引力。
因此,共青农场生态化城镇建设应该围绕如何强化以上生态学的内涵进行。
二、共青农场建设生态城镇的条件
共青素有全国第一青年垦荒场之称,1955年8月30日,在团中央的号召下,北京60名有志青年组建成全国第一支青年志愿垦荒队奔远征北大荒,在萝北荒原(今天的共青农场)点燃了垦荒星星之火,随后,天津、山东、河北、哈尔滨等地共两千多有志青年也陆续来到这里开荒种粮,建立家园,创建了农场。为纪念青年垦荒队开发北大荒30周年,同志亲自为农场题写了场名。
今年,共青农场以“低碳生态城镇”为标志的城镇名片,从彰显历史文化之韵,呵护碧水蓝天、营造山水之秀、倡导低碳生活、培树文明之风等几个方面铺笔落墨,促进历史、文化、生态的有机融合,丰富城镇的美学元素和文化内涵,强化城镇的可识别性,为加强城镇生态建设力度,搞好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取得了不少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良好的基础条件成就生态城镇建设
1.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1)土地资源。共青农场现有耕地46万亩,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 0.2万亩。场内林业资源丰富,林地13.9万亩,林材总蓄积量为42万立方米。水面3.5万亩,草原、湿地、滩地等17.5万亩。
(2)旅游资源。共青农场境内拥有四山、两河、一湖、一个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这些风光秀丽的自然资源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农场具有全国唯一的青年志愿垦荒历史,场史馆、垦荒“庄”、文化广场又为发展旅游产业提供了独特的青年志愿垦荒文化底蕴。高标准建设的农业高新科技园、水稻种植科技园、水稻育秧基地园、现代农机装备园已经成为现代农业观光旅游的好去处。
(二)共青农场生态化城镇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生态化城镇建设资金与实际发展需求矛盾突出。共青农场城镇建设起步晚,基础薄弱,自身承载筹措资金能力不强。近年来,共青农场通过市场化运作,筹措了部分建设资金,但该场正处在城镇建设的快速发展时期,需要大量的建设资金,特别是在改善生态环境上还需有大的投入。
2.城镇化水平低,生态城镇建设制约因素多。共青农场行政单位(如,辖区27各居民组),分布广、规模小、这种自然条件限制严重阻碍了该场城镇建设发展。
3.生态化城镇建设专业技术人才相对不足。由于历史原因,该场自身培养相关人才相对较少,这就形成了该场城镇建设技术人才缺乏,与生态化城镇相关的专业技术人员更是少之又少。因此造成了科技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发展速度跟不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生态化发展策略与实施
城镇生态化不仅涉及城镇物质环境的生态建设、生态恢复和生态重构,更涉及发展观、价值观、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根本性转变。共青农场经济指数、科技水平、意识观念与海林、宁安等农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这些因素都将影响到城镇的生态化发展。面对这样的场情,应以新的生态视角开辟一条共青生态化城镇发展之路。
(一)科学编制生态城镇规划
科学编制生态城镇规划,是建设生态城镇的前提和基础。生态城镇规划的内容主要包括经济总量的提高和生态经济的发展、城镇人口的分布、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环境质量的提高等。编制生态城镇规划,首先要建立一套由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要素构成的生态城镇规划指标体系。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小城镇;机遇;挑战;策略
中图分类号:F299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小城镇是农村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同时也是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教、信息服务中心,是联结城市和农村的桥梁和纽带,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小城镇建设已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小城镇的建设速度得到较快发展,并出现了一批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建设新颖的现代化小城镇。
一、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的农村城镇化正处在加速发展时期。农村小城镇是我国城镇体系中层次最低,数量最大的群体,它处于城市之尾,农村之首,起到连接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桥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通过减少农业人口,增加城镇人口的方式有效地解决工农两大产业间的利益失衡问题,还可以扩大农产品市场的空间范围,提高农民的相对和绝对收入水平。
一(1)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有利于促进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国未来城市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可能的选择方案将是走总体城市化与农村城市化共同推进的道路,即在发展大中城市的同时,有计划地推行农村城市化,重点建设好一批县城镇和中心镇,使其逐步具有城市功能,成为总体城市化的组成部分。因此,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既是整体城市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其重要推动力量。
一(2)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有利于促进农村工业化的发展。乡镇企业尤其是乡镇工业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问题也日益暴露出来。乡镇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大部分分布在农村,不仅难以管理,而且无法实现相应的聚集效益。通过小城镇的发展,使目前分散的部分工业企业积聚到小城镇,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资源的最佳配置,促进乡镇企业上规模、上档次,加快发展步伐,走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工业化道路。发展小城镇可以加强对资源利用的规划管理,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规模经营,有利于转变乡镇企业尤其是乡镇工业的经济增长方式。
一(3)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能够促进农村小康的早日实现。小康社会是一个综合性概念。衡量小康社会的指标也是多方面的。应包括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素质、生活质量、社会分配结构、社会秩序等多方面的内容。小城镇建设可以集中相当多的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体育、信息和服务事业。这对于提高农村人口生活质量,促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将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农村小城镇建设不仅可以通过促进工业化、商品化而为农村实现小康提供物质基础,而且也可以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从而推动农村小康的全面实现。
一(4)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可以有效地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我国目前不仅有1亿多农业剩余劳动力等待转移,而且数量每年还在增加。实践证明依靠大中城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有限。而乡镇企业由于正在发生增长方式的转变,其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呈下降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大力发展农村小城镇,可以促进乡镇企业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有效地转移剩余劳动力。农村小城镇通过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使土地相对集中,这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了前提条件。另外,农村非农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可以为农业采用先进的、大型的农业机械设备提高机械化水平。同时,小城镇建设为农村职业教育、科技推广应用创造了条件。这将有利于农业生产、管理的科学化。
二、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的措施
二(1)制定科学的小城镇规划
科学规划是保证小城镇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而规划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它的超前性和实用性。在超前性方面,规划应该要估计到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城镇发展趋势。为了保证规划的超前性,要注意两个问题:首先要注意规划的合理性;其次要注意规划的严肃性。在合理性方面,规划应该是由专业的技术部门根据小城镇的发展趋势来制定,而要避免领导干部根据自己的主观想法来制定;在严肃性方面,规划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不能随意更改,避免出现边建设边调整规划的现象。在实用性方面,合理的规划应该要考虑到规划目标是否能顺利实现。科学的规划是小城镇建设的必要前提,同时政府应制定科学的规划实施计划,先期启动基础设施建设,只有把基础设施建设好了,才可能引导市场的投资和后续的特色产业发展。
二(2)实行市场运作,多渠道筹措城镇建设资金
首先,按照“政府策划,财政支持,市场运作”的思路,整合城镇资源,优化资源配置,通过经营城镇赚钱建城、谋划项目争钱建城、适度举债借钱建城和增收节支挤钱建城,努力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其次,本着“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吸引民间资本投资城镇建设。将所有可经营性的基础设施项目向国有、集体、外资和个体经济开放。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小城镇普通住宅开发、旧城改造和新村建设。对能够取得投资收益回报的各类基础设施,可以实行经营权有偿转让。
二(3)构建产业体系,增强小城镇的经济实力
从实际出发,利用当地资源、环境条件发展经济,逐步形成能够体现和发挥自己优势的产业聚集,逐步构建聚集效应明显的产业体系。一是把城镇化建设与工业化结合。要以园区建设为平台,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招商引资为动力,不断壮大特色的工业体系。二是把城镇化建设与农业产业化结合。要依托丰富的农业资源,围绕特色主导产业,不断壮大农业产业体系。三是把城镇化建设与市场建设结合。大力加强专业化市场建设,发展新型商业业态,拓展服务领域,提升服务层次,实现以市场活流通,以流通促生产,逐步培育壮大内外相联的市场体系。
二(4)小城镇促进农业的产业化发展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的各项改革都必须本着有利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来进行,小城镇综合改革更应如此。保护耕地是发展农业的重要前提,对于那些已经进镇务工经商的农民,要帮助他们把承包地的耕种安排好,防止土地的撂荒。镇政府要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多渠道筹集资金进行各种形式的“以工补农”和“以工建农”。要处理好农业发展与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关系,防止把用于农业的资金用来搞城镇。要以小城镇为载体,组建各种形式的为农服务组织,为农业提前、产中和产后服务,促进农业的产业化发展。
二(5)采取优惠政策,鼓励小城镇加快发展
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扶持政策和灵活措施:首先,管理服务方面,各级政府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产业发展导向、符合小城镇总体规划和产业布局的项目实行特事特办,对小城镇发展项目提供绿色审批通道。其次,财税方面。实行“一级政府一级财政”,对小城镇新增地方收入实行全留;在小城镇建设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和节能节水项目享受税收优惠;对新入驻的大型商贸企业、金融保险企业的部分税费给予全额拨补或半额拨补。最后,土地方面。允许转让、出租集体建设用地,对小城镇建设用地予以优先保障,在规模限制上适当放宽;实施农村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除宅基地之外,允许依法转让、出租和抵押合法取得的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结束语
小城镇建设对于加快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我们应本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则,认真研究政策,结合本地区实际,加快步伐,推动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翟宁,,王圣学.市场经济条件下小城镇规划方法探讨[J].城市,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