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传统文化的设计案例范文

传统文化的设计案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传统文化的设计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传统文化的设计案例

第1篇:传统文化的设计案例范文

[论文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以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不仅赢得了世人的关注与尊重,也唤醒了世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和重视。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大势下,中国要完成从有形的“中国制造”到无形的“中国创造”的跨越式转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业设计的创新,而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合于工业产品设计中又是一个创新的渠道,使“中国创造”更具特色、更具民族性。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和文明,其传统文化更是底蕴深厚、博大精深,在现代的各个设计领域,如包装设计、产品设计、舞台设计、园林设计等等,已经有很多设计案例成功的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从而使得设计具有一种浓郁的文化底蕴。设计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得益于文化的滋养,同时也传承着文化的理念,因此,对于现代工业产品的设计和研究来讲,如何清楚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并加以合理的应用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和涵盖范围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涵盖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蕴藏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总而言之,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看到它就能联想到中国,这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中国传统文化世代相传,无论是物质形态还是思想文化,无论是材料还是颜色,无论是建筑还是服饰,都给后人留下了丰富宝贵的、可供借鉴的设计资源。

1、动植物类,包括麒麟、龙、凤、鹤、龟、大熊猫;梅兰竹菊(梅花、兰花、竹子、)、松、柏、牡丹等等,由于印刷工艺技术的提高,在外观上很多工业产品都会有一些画龙点睛的图案,这样不仅使得产品外观更具个性化,也提高了产品的文化品位。

2、服饰类,唐装、深衣、襦裙、直裰、绣花鞋、老虎头鞋、旗袍、伪唐装、肚兜、斗笠、皇冠、凤冠、丝绸等,还记得阿莱西的设计师StefanoGio—vannoni设计的“TheChinFamily一清宫系列”吗,这套设计作品是设计师根据清宫的人物服饰和肖像设计的调味瓶、计时器、研磨罐等,使得中国历史文化与时尚家居完美融合。

3、乐器类,包括筝、笛子、二胡、鼓、锣、古琴、琵琶、箫、埙、唢呐、芦笙,还有一些板类乐器,如响板、梆子、木鱼等。这些中国传统乐器历史悠久,很多乐器的形态都是经典之作,现代工业产品的外形设计可以加以借鉴。

4、琴棋书画类,琴棋书画在中国古代常用来形容文人骚客(包括一些名门闺秀)修身所需掌握的技能,现在来表示人的文化素养。棋类包括中国象棋、中国围棋、麻将以及与棋类相关的对弈、棋子、棋盘等;书包括中国书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宝(毛笔、墨、砚台、宣纸)、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竖排线装书等;画包括国画、山水画、写意画、敦煌壁画、八骏图、太极图(太极)等。很多现代的平面设计和影视设计作品都从古代的绘画中汲取灵感获得成功。

5、器物类,玉(玉佩、玉雕等)、瓷器、中国结、景泰蓝、中国漆器、彩陶、紫砂壶、蜡染、兵器、青铜器、古玩、鼎、金元宝、如意、烛台、红灯笼、黄包车、鼻烟壶、鸟笼、长命锁、糖葫芦、铜镜、大花轿、水烟袋、鼻烟壶、芭蕉扇、桃花扇、罗盘、八卦、司南等,这些器物的形态都可以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6、民俗民风类,对联、门神、年画、鞭炮、饺子、舞狮、中秋月饼等。

7、民间艺术和工艺类,如剪纸、风筝、中国刺绣、中国结、泥人面塑、龙凤纹样、回纹、祥云图案、风眼、千层底、檐、鹫、脸谱、皮影、武术等。最经典的一个设计便是祥云火炬了。

8、建筑类,长城、牌坊、园林、寺院、钟、塔、庙宇、亭台楼阁、井、石狮、民宅、秦砖汉瓦、兵马俑等。

9、思想文化类,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别是儒家(孔盂思想)、道家(老子、庄子)等思想对现代产品设计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比如庄子阐述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就是教育人们应该与自然和睦相处,体现在产品设计上就应该讲求绿色设计,讲求简约为美的理念。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案例

中国传统文化的运用在产品设计中已经有很多成功的案例,为产品带来高附加值,也已成为本土企业打造高端品牌的重要武器。

2008年方正推出的卓越$2008就以中国红和牡丹的图案吸引了大量消费者;在我国,兰花给人以极高洁、清雅的优美形象,同样是方正2008年推出的卓越i500台式机的机箱前滑盖处印有兰花图案,给人以典雅的感觉。与此相仿的,2008年初,联想公司了一款奥运会火炬典藏版笔记本电脑,这款产品的外壳以中国印象的“漆红色”色彩与“祥云图案交相辉映,蕴含着吉祥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视觉效果冲击力十足,整体机身小巧、轻薄、精致。笔记本表面仿漆盒工艺,更体现了华贵高雅的品质。

在形态上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设计案例也有很多,比如TCL女性品牌蒙宝欧(MBO)“旗袍”系列手机,该系列是意大利设计团队专门为中国女性打造的,以古典民俗的旗袍元素为核心,集合了中国特色元素比如灯笼、折扇、中国结、窗棂、丝绸等,手机的外观非常个性非常女性化。手机的背面有的还采用了旗袍上面的盘扣式样,很是新颖。

由此可见,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在国内应用广泛,在国外的设计中也备受推崇,这也说明了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2006年度德国红点设计概念奖中,最受瞩目的红点设计概念至尊奖授予了源自德国制造而又蕴涵着“八卦”理念的“阴阳”椅。中国传统的阴阳八卦与家具设计相融合,不仅时尚美观,在人机和功能上也较为完善。

在材料方面,瓷器、竹子等比较有中国特色的材料在产品设计中应用较为广泛。

此类产品设计案例不胜枚举。国际著名的汽车设计大师乔治亚罗说:“设计的内涵就是文化。”没有文化内涵的产品设计是没有生命力的,中国传统文化蕴涵深厚,将其精华应用到产品设计中,将使产品设计具有很好的文化支撑。

三、传统文化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应用于工业产品设计不能仅仅是简单的在表面堆砌,既不能刻意追求或者硬贴在产品造型上,又不能把传统文化泛滥使用;而是应该从符号学的角度从深层次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结合产品的特点和功能,提炼出某种文化的精髓和核心内容,从而进行创作。在外观设计上,在深入认识和了解传统图形符号的基础上逐步对其挖掘、变化、改造,结合产品的特点,与外来元素完美融合成为时尚的设计;

在形态设计上,在对产品有充分的理解,从而借鉴中国传统的器物的形态或部分形态加以改造,从而成为产品的一个有特色的设计元素。如诺基亚6108,笔化作剑,构思巧妙,整体像一个背剑武士,造型有气势,另外一个成功的案例就是祥云火炬,创意灵感来自“渊源共生,和谐共融”的“祥云”图案。祥云的文化概念在中国具有上千年的时间跨度,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符号,其造型的设计灵感来自中国传统的纸卷轴。

在思想文化方面,中国早在春秋时期就对物的设计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思想。比如墨子的“非乐、节用”思想,阐明了对物的设计不能过于繁杂,庄子的“返璞归真”思想,阐述了生态自然、绿色设计的思想,韩非子的“物以致用”,强调了产品的功能最大化的思想,等等。所有这些先民的造物思想虽然在当时没有针对产品的设计提出,但对现在的工业产品设计的影响却非常深远。

四、总结

第2篇:传统文化的设计案例范文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工业;产品设计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五千年以来文化思想和观念形态的总和,反映的是中华人民的民族特征和民族风貌。中华民族的世世代代都在不断的创造文化,中华文化都在不断的继承和发展。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工业产品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既是工业产品的需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需要。

1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工业产品

中国传统文化是各个时期中华文明的演化与汇集,既有物质形态也有思想文化,涵盖着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文化常常反映的是当时的政治和经济环境,它不断的作用于政治和经济环境,并迫使其发生改变。传统文化也可以说是一种与武力相对应的社会治理方式。传统文化主要是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通常是指宗教、信仰、学术思想以及风俗习惯等等。有着广阔的涵盖范围的中国传统文化为现代产品设计留下了无数宝贵的借鉴资源【1】。产品表达信息的媒介是产品的形态。产品的形态是设计师向外界展示自己的思想理念的重要方式,也是消费者决定是否购买该产品的决定性因素,所以产品的形态设计是判断产品是否成功,衡量产品设计是否成功的标杆,在产品设计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产品形态中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会显著提高客户对产品的满意程度,这也是传统文化继承发展的主要方式。

2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工业产品中的应用

在当下的产品设计中,文化已经是产品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产品更是引人注目。中国传统文化通常蕴含着和谐美满,这种美好的寓意会树立产品的良好形象,直接影响着产品的销售量。

2.1产品设计借鉴的文化资源类型

2.1.1思想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经历时间的沉淀的诸子百家思想,尤其是儒家、道家以及佛教的影响最为深远。这些思想对现代产品设计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例如,道家推崇的天人合一思想教育人们和谐相处在产品设计的应用非常广泛。这种讲求绿色设计,简约为美的理念是很多设计师所喜爱的。除了主要的文化思想,民间具有鲜明特色的风俗也是很多设计师喜欢应用的,比如中秋月饼、舞龙舞狮、年画、鞭炮等等【2】。2.1.2器物服饰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独特的器物服饰。器物中的乐器类更是传统文化最好的诠释者,传统的笛子、二胡、琵琶都是现代产品设计中经常出现的元素,它们的外形和内涵都是经过时间考验的优秀设计。其他比如中国结、瓷器、兵器也都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值得人们不断借鉴。服饰类的产品往往追求的是新颖独特,在现代的产品设计中,旗袍、绣花鞋、唐装等传统文化相关的服饰一直深受消费者喜爱。2.1.3建筑工艺中国历史上有很多伟大的建筑,长城自然是必须要提到的,除它之外,兵马俑、寺院、钟楼、民宅都是很好的设计借鉴物。而这些建筑的灵感都是来自于自然,我们的先辈对自然的理解非常到位,他们对自然界中的动植物都做了很好的解释,对于他们的应用也是恰到好处,通常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也是设计师应该重点注意的。

2.2中国传统文化在设计中的应用案例

第一个要提到的是月饼的包装设计。中秋节是中国人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注重的是亲人团聚。我们不难发现,月饼的包装设计是产品能否成功的关键。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红色代表的是喜庆,蓝色代表的是夜色,黄色代表的是月亮,这三种颜色几乎统治了月饼的包装,很难看到别的颜色应用,这就是受传统文化的影响。除此之外,很多商家也会在包装上设计一些传统的中秋诗词,以此引起人们内心的情愫,激起购买欲望。第二个应用案例是就是2008年奥用火炬的设计。传统文化不是完美无缺的,在现代的社会中,传统文化在面对造型形态的空间处理时,制作工艺和材料运用都有很大的不足,传统人工的制造形式限制了传统文化的应用。2008年的火炬设计就是整合传统与现代文化的最佳典范,它完全将传统文化与现念无缝对接,设计出了震惊世界奥运火炬【3】。中国传统文化的应用也同样带来了很多负面结果,很多设计者都是表面堆砌传统文化造成传统文化的滥用,降低了传统文化的内涵。设计者在运用传统文化时要在形态和思想文化两方面来考虑,力求在产品中完全展现自己的思想理念。

3结语

全球各国在传统文化上都有着各自的特色,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更加鲜明的特质,将中国传统文化设计进产品是向世界展示中国的重要形式。在未来的产品设计中中国传统元素是必不可少的,设计者要合理利用上文中提到的可借鉴文化资源,设计出优秀的产品,这对产品本身和中国传统文化都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陈艳.中国传统文化在工业产品设计中的运用[J].包装世界,2011,01:60-61.

[2]范大伟,王新燕.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工业产品设计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0,06:284-285.

第3篇:传统文化的设计案例范文

一、仿制应用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对传统艺术文化的仿制运用相当普遍,比较典型的是在文化产业开发旗帜下的旅游热点建设和各类冠于文化地标的地产项目。这些建设项目大部分依托原有遗址或传世建筑进行扩建、重建,其建筑和环境的营造是对传统建筑及其视觉元素的复制或仿制,比如云南的大理古城、丽江古城,湘西的凤凰古镇,山西的平遥古城等,为了保护古城风貌,新增建筑与老建筑在形态、结构、材料上追求一致,以便能够融于老城的环境氛围。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对传统文化艺术的复制运用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了解和研究,掌握传统文化的形式规律和构成。比如建筑,传统的建筑形制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对其仿制应用必须对造型、结构、材料以及规划布局等方面进行详细的了解,弄清其工艺流程和建构方法。建筑环境的仿制同样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分析研究,空间结构、家具样式、陈设布局、色彩搭配都是构成室内环境的重要环节。仿制设计因为直接复制运用传统的视觉符号和视觉语言,因此风格上较容易融入遗存的传统建筑语境之中。但是,由于仿制运用重在复制,这种仿制运用只适合于特殊环境的营造,比如古建筑环境的维护与改造,以及主题性环境设计。在这一类环境艺术设计运用中,其设计的任务就是创造气氛,营造的环境观赏性多于实用性,没有时代特色且与人们的现实生活是脱离的,如同演出用的布景道具。如果现实环境中出现大量的仿制建筑或者仿制空间,会让人有“赝品”的感觉,没有真实感,因此难以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

二、装饰应用

环境艺术设计中对传统文化的装饰运用,主要是提炼典型的视觉符号作为环境空间的装饰元素,多集中在具有传统文化诉求的店面设计或餐馆、茶室、酒店等室内环境设计,目的是使室内环境具有某种传统文化特色。通常的做法是,运用一些典型的传统纹样或文化视觉符号对室内六个界面进行装饰设计。这种以装饰为目的的设计常常流于形式,用于装饰的视觉元素大都为图案、工艺品、古建筑构件或艺术品。对传统元素的装饰运用比较容易使空间环境富有特色,但往往只是流于表象。装饰设计往往为了强调视觉冲击力,会强调视觉元素的特点,会对装饰元素进行改良,把一些不同时代、不同背景的视觉元素进行混搭构成,加强视觉冲击力以形成特色。对传统文化的装饰应用是当下环境艺术设计中较为普遍的手法,目的是使空间环境具有某种传统文化特征,需要设计师在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分析和挑选出最有代表性的传统视觉符号系统或视觉语言,并利用这些视觉符号对室内空间界面展开针对性的装饰研究,最终设计出具有传统特色的装饰方案。通常是利用手工艺品、雕刻(塑)、传统纹样、纺织工艺品、服装、图腾用品等传统视觉元素,对界面进行装饰设计,来达到营造传统文化氛围的目的。由于装饰设计重在视觉效果,典型的传统视觉元素通常会被突出或夸张运用,其色彩、造型和材质也是重要的视觉元素,运用得当会出现很好的效果。近年来各地出现的室内设计案例中有许多是重在装饰的,但是有很多案例设计只是简单地运用符号进行堆砌,只要感觉是中国的传统元素都拿来用,不讲规矩章法,没有主次地胡乱拼凑、混搭、张冠李戴,用来装饰的物件缺乏细节,工艺粗糙致使整个室内空间环境不够严谨,缺乏统一性,有拼凑之感。

三、解构应用

第4篇:传统文化的设计案例范文

(1)注重闽南文化经典案例的价值取向与德育教学目标的一致性。中职校德育校本课程建设既要关注学生现有水平,从中职校学生的实际状况入手,注重基本职业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职业道德和品行,又要关注学生发展的需要,让学生充分理解和认识社会对他们的基本的道德期许和行为准则要求,从而学会为人处世。闽南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丰富而独特的内涵,其在价值取向、民俗信仰、语言艺术、励志创新等方面自成体系。如何把闽南文化经典案例融入德育校本课程建设中?我们认为应该注重经典案例与德育教学目标的一致性。我们把闽南文化作为教育优势资源,既承载对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发展的历史使命,又把闽南文化的励志、创新等优秀传统与学校德育的工作主线紧密结合,形成具有闽南文化特色的德育校本课程。(2)注重理论教育和实践活动的统一。德育工作覆盖于学校的方方面面,既有德育理论教育,又有德育活动教育。在基于闽南文化特色的德育校本课程建设中,我们要把闽南文化知识和精神内容贯穿于德育理论教育课程中,让德育课的教学内容以闽南文化为实例和支撑,同时,在校本课程中要融入具体的实践活动,设定具有闽南文化特色的活动方案。以活动方案为主线,指导班级或专业学部开展相应的德育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把知识性、理论性内容活动化,把教育思想和目标活动化。德育理论、闽南文化经典案例等通过德育实践活动加以展示,使教育过程更加生动形象,更容易接受。(3)注重校本课程的可行性和适应性。德育校本课程建设,应因地制宜,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科学推进,切忌盲目照搬。不同学校在地域特点、师资质量、学校经费、教学设备、社会物质环境及精神文化环境等方面不尽相同。因此,在进行德育校本课程开发和建设时,我们特别注重可行性和适应性的统一。我们对学校在闽南文化特色教育方面的优势进行可行性论证,突出了学校的区位优势、师资力量、经费配备等优势,提高了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成功率。基于闽南文化特色的德育校本课程建设源于我校师生多年的教育实践,具有很强的适应性。一方面,加强德育校本课程的培训实践,注重德育队伍的能力和技术培训,提高德育校本课程建设的能力。另一方面,在校本课程建设中我们围绕学生的适应性,强化对学生德育活动的指导。我校学生多来自闽南地区,学生学习生活空间相对稳定,但是由于受到当前信息化潮流的冲击,学生的生活、心理、思想状态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与传统闽南社会环境有所脱节,对传统闽南文化的传承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应在德育课堂中融入闽南传统文化素材,把闽南文化中的传统文化精髓在德育课堂中进行展现,一定要适应学生现实情况,强化指导。

二、开发流程

(1)调研论证,明确思路。我们通过闽南文化专题调查、德育专题理论研究、专家论证等方式,确定基于闽南文化精神的德育教学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然后,组建校本编写队伍,明确工作分工,编订德育教师工作手册,启动德育教师队伍培训。由于教师们此前对课程标准的认识还很肤浅,甚至对其体例、内容还很陌生,我们在制定《德育校本课程标准》之前,便先组织教师研究新颁布的国家课程标准,特别是对《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通过开展编写队伍的校本建设理论学习和编写工作培训,统一思想,提高大家的校本课程建设能力和水平。在此基础上,结合德育校本课程的特点与要求,确定了《德育校本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第一部分为前言,从总体上阐明德育校本课程的性质、特点、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第二部分为课程目标,分别阐明课程的总目标和分类目标;第三部分为内容标准,分专题提出具体目标、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第四部分为实施建议,分别对教材编写、活动实施、活动评价以及课程资源开发提出比较翔实的要求与建议。这为整个德育校本开发活动提供了基本依据与准绳。(2)收集材料,编写课程。组织德育课程编写队伍,开展课程开发研讨会,划分任务,分类对闽南文化进行收集整理,初步形成典型案例文稿。我们还与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院、东南花都闽南文化展馆、泉州师范学院等高校和研究机构合作,收集并编写通俗易懂的闽南文化知识读本,归纳有关励志和创新的闽南文化精神的案例。针对当前中职学生的特点,我们尽量规避闽南文化知识中的学术性文稿,而主要以案例和活动内容为主融入德育教学中,并编写德育校本课程。德育校本课程简述如下:序言第一章闽南先贤:爱国与爱乡篇以郑成功、“开漳圣王”陈元光等闽南历史名人的实例,编写德育课程。第二章闽南印象:传统与现代之感悟篇围绕厦漳泉等典型闽南文化古迹编写闽南印象,突出传统文化感知与心灵的感悟。第三章闽南现代名人堂:励志与德行篇以中国近现代文学家林语堂的实例编写励志教育课程;以教育家、慈善家陈嘉庚的实例,编写德行教育课程,等等。第四章闽台同根同源:爱拼创业启示篇结合闽台人文和企业文化实例介绍,以创业就业为导向,启发学生的爱拼思想和创业激情。(3)设计学习情境与课堂活动。设计学习情境,重点突出德育课堂的活动化,依据编写的闽南文化内容和所体现的精神品质,通过活动的形式展现出来。以闽南文化为基础,创新教学方式,开展以闽南文化精神为主题的系列活动。比如:开展以闽南印象为主题的情景活动,如海报设计比赛、闽南语歌曲习唱、闽南文化历史讲堂。实地考察漳州历史古街、漳州文庙、漳台宗亲文化族谱对接馆、林语堂纪念馆、闽南文化展示馆等风景名胜古迹,品尝漳州的特色小吃,了解当地风土人情,感知闽南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编写要突出具体实例配合德育活动,加入学生参与的情景教学环节,创新德育课程。(4)闽台互动交流,突显特色。我们还积极开辟闽台文化沟通渠道,与台湾高校、出版社、研究机构、台资企业建立联系,收集台湾地区的闽南文化读本、案例,对校本课程进行修改和扩充。针对闽南区域闽台合作优势和丰富的台资企业资源,结合中职学校学生特点,对校本课程中的企业管理模式进行修改和完善。在校本课程中增加台资企业文化,有针对性地向学生介绍有关学习阶段、顶岗实习和就业阶段的知识,进一步提升校本课程的深度和实践性。(5)修改和完善。我们确立了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分步实施、逐渐完善的原则。我们先在低年级新生中进行试点,先指定有经验的教师根据德育读本中的内容和活动方案进行操作,摸索出经验后,再给其他教师上观摩课,课后大家交流研讨,对校本课程中的不足之处加以修改完善。在活动模式基本定型后,予以全面推广,广泛运用。我们还把校本课程交给有关专家、教师、家长乃至社会有关人士去阅读,请他们提出修改意见。通过具体教学实践和专家评估,寻找校本课程的不足,适时组织教师对受教育学生进行跟踪调研,对校本课程进行完善。通过不断总结德育校本课程建设的经验和做法,在校本课程中及时加入对德育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成果。通过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确立课题、总结经验、指导实践、完善校本,形成我校自身的德育特色。

三、校本课程建设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5篇:传统文化的设计案例范文

【关键词】服饰品;传统文化;传承

目前,充分挖掘传统文化元素,将传统文化元素充分渗透到服饰品设计当中,已成为服饰品设计教育主流的发展趋势。在开展服饰品设计教育过程中有效传承传统文化元素,可有效提升服饰品设计效果,促使学生能够充分结合各地的传统文化元素来完成服饰品设计工作,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服饰品设计灵感,使学生的服饰品设计更加具备自然性以及传统性,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学生服饰品审美能力,使学生在服饰品设计过程中能够体验到强烈的自豪感以及满足感。

一、服饰品设计中传统文化传承意义

(一)激发学生服饰品设计创造力众所周知,服饰品设计对于学生有着较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目前,服饰品设计更多的还是融入了大量现代时尚元素,对于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相对较为匮乏,这不利于学生服饰品设计能力的提升。将传统文化有效传承到服饰品设计教育当中,可帮助学生储备大量的传统文化知识,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使学生能够借鉴各种不同的传统文化来进行服饰品设计,提升学生的服饰品设计能力,激发学生服饰品设计的艺术创造力,培养一批综合素养较强的服饰品设计人才,确保服饰品设计教育既能够满足现代时尚风格,又能够体现出传统文化特色,以此促进服饰品设计的发展。

(二)调动学生服饰品设计的积极性众所周知,我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艺术底蕴,并且在不同地区以及不同年代均有着较为鲜明的风格特色。从民族角度来看,我国传统文化包含了藏族文化、傣族文化以及彝族文化等内容;从地区角度来看,我国传统文化包含陕北文化、江南文化以及中原文化等内容;从工艺角度来看,我国传统文化包含刺绣文化、扎染文化以及印花文化等内容。将传统文化有效传承到服饰品设计教育当中,可调动学生服饰品设计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了解传统文化的内在风格以及本质特征,加深学生对于各种传统文化元素的深刻了解,促使学生敢于应用传统文化元素,使学生的服饰品设计理念更加趋向于传统性以及文化性。

二、服饰品设计中传统文化传承问题

(一)服饰品设计教育理念存在偏差目前,国内服饰品设计教育理念存在一定偏差,过于追求服饰品的现代感以及时尚感,忽视了传统文化元素对于服饰品设计教育的重要性,使得学生在服饰品设计过程中更加青睐于添加现代元素以及时尚元素,导致服饰品设计逐渐丧失了鲜明的传统韵味。如此一来,服饰品设计就会越来越趋向于国外的艺术风格,难以将国内的传统文化特色充分体现在服饰品设计当中,一方面不利于国内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推广属于国内的服饰品设计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服饰品设计发展水平。

(二)服饰品设计教育模式有待改进目前,国内服饰品设计教育模式存在一定不足,主要依靠课堂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的服饰品设计能力,但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学生难以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特色,无法将传统文化元素有效应用到服饰品设计当中。同时,从服饰品设计教育的评价体系来看,过于看重学生服饰品设计的现代感以及时尚感,没有对服饰品设计的文化感以及传统感进行有效关注,导致学生在服饰品设计中不会主动去融入一些传统文化元素,使得服饰品设计难以有效传承传统文化特色。此外,服饰品设计教育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相对有限,没有让学生前往现场去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特色,导致学生难以将传统文化合理渗透到服饰品设计当中。

(三)服饰品设计教育内容较为有限目前,国内服饰品设计教育内容主要以教材为主,而教材所涉及到的传统文化内容十分有限,无法帮助学生对传统文化形成深刻认识。同时,服饰品设计教育没有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导致学生只能接受有限的服饰品设计教育内容,无法扩充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储备量,使得学生无法将传统文化有效应用到服饰品设计当中。此外,服饰品设计教育欠缺相关的竞赛以及演出等校园活动,无法调动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学生的传统文化较为欠缺,难以在服饰品设计中体现传统文化元素。

三、服饰品设计中传统文化传承策略

(一)转变服饰品设计教育理念目前,我国服饰品设计更青睐融入国外时尚文化元素,而国内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相对较少。要想将传统文化真正传承到服饰品设计当中,还需要明确传统文化对于服饰品设计教育的实际价值。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许多服饰品设计人员认为添加国外文化元素能够提升服饰品设计效果,使服饰品更具时尚感。为此,可转变服饰品设计理念,树立传统文化元素在服饰品设计中的重要地位,促使学生在服饰品设计中主动运用国内传统文化元素,并学会将传统文化元素与国外时尚文化元素进行有效结合,在不破坏服饰品现代感的前提下注入一些历史感,使服饰品设计能够充分体现出传统文化特征,这样一方面能够有效传承国内传统文化元素,防止国内传统文化失传,另一方面有助于创建属于我国特有的服饰品品牌,提升我国服饰品品牌在全球的实际影响力。同时,教师应不断提升自己的传统文化素养,了解大量与服饰品设计教育相关的传统文化元素,包括旗袍、中山装、国画、少数民族文化等内容,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帮助学生形成一种基于传统文化元素的服饰品设计理念,以此促进传统文化在服饰品设计教育中的有效传承。

(二)创新服饰品设计教育模式目前,服饰品设计教育模式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这就极大限制了学生课后对于服饰品设计的学习效果。为此,可创新服饰品设计教育模式,大力推动第二课堂教学的发展,使学生能够在课外时间充分学习到服饰品设计内容,并积极了解传统文化的内在涵义,从而将传统文化充分融合到服饰品设计当中。例如,可制作网络教学课程,主并将网络教学课程分为三大模块,第一大模块主要介绍不同的传统文化,使学生对传统文化形成有效认识,第二大模块主要介绍服饰品设计内容,帮助学生掌握一些有效的服饰品设计方法第三模块主要介绍传统文化与服饰品设计有效融合的方法以及案例,使学生学会将传统文化与服饰品设计进行充分结合,使其服饰品设计更具鲜明的文化特征。同时,还可以对教育评价体系进行有效变革,将学生传统文化的掌握程度作为服饰品设计教育的重要评价指标,鼓励学生积极将传统文化作为服饰品设计的核心元素,并提高传统文化在服饰品设计教育的比重,以此促进传统文化在服饰品设计教育中的传承。此外,还可以带领班级学生深入市场,让班级学生体验到不同质地材料的显著特征。例如,侗族刺绣中棉麻的质朴感以及珠片的华丽感能够提升服饰品的时尚风格,侗族刺绣中面料的厚薄粗细能够提升服饰品的艺术魅力。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促使学生结合自身情感来选择相应的传统文化元素,提升服饰品设计的情感价值。

(三)开展服饰品设计教育活动只有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传统文化,才能帮助学生将传统文化更好的应用到装饰品设计当中。为此,可大力开展服饰品设计教育实践活动,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实践活动环境,不断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元素的认知以及理解,以此提升学生的装饰品设计水平。例如,在介绍瑶族服饰品特色时,可带领学生前往实地现场去了解瑶族服饰品搭配特点,包括服装款式结构、头巾特色、披肩风格、银饰搭配以及腰带材质等,使学生充分真正了解到瑶族服饰品的鲜明特色,并学会将瑶族服饰品特色合理应用到自己的装饰品设计当中,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还能提高学生服饰品设计水平,有助于学生将传统文化元素以及服饰品设计进行有效结合。再如,在介绍汉画像石装纹样特色时,可组织学生前往博物馆观看汉画像石艺术的装饰纹样,并从包袋设计特点、耳饰设计特点以及丝巾设计特点三个方面进行讲解,使学生了解到汉画像石艺术装饰纹样的图案表现形式、色彩表现形式、工艺表现形式以及构图表现形式等内容,再通过实际案例进行深入剖析,从而帮助学生有效掌握汉画像石艺术装饰纹样的实际特色。

(四)组织服饰品设计教育竞赛要想真正将传统文化有效传承到服饰品设计教育当中,就需要将传统文化渗透到服饰品设计教育实践当中。为此,可组织一些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服饰品设计教育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其中,使学生能够将自己掌握的传统文化知识充分应用到服饰品设计当中。例如,在开展服饰品设计竞赛过程中,可由学生任意选择传统文化元素,如刺绣、扎染以及印花等传统工艺,充分发挥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艺术审美能力以及服饰品设计水平,使学生能够将传统文化巧妙应用到服饰品设计竞赛当中,并对学生的服饰品设计作品进行客观评价,鼓励学生在未来的服饰品设计中积极添加传统文化元素。同时,还可以将参赛学生服饰品设计竞赛作品进行展览,让参与模特表演的学生各自搭配不同款式的服饰品,将融合传统文化的服饰品充分展现给全体学生进行观看,让学生能够对传统文化元素形成深刻认识,激发学生的服饰品设计灵感,促使学生能够将传统文化合理应用到服饰品设计当中。

(五)丰富服饰品设计教育内容服饰品设计涉及到较多的专业知识以及文化底蕴,仅依靠教材内容难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服饰品设计能力,也无法将传统文化有效传承到服饰品设计教育当中。为此,可丰富服饰品设计教育内容,借助互联网平台来整合有效的服饰品设计教育资源,使学生能够了解到更多的传统文化,从而将传统文化充分应用到服饰品设计当中。例如,可从网络平台下载相应的服饰品设计教育资源以及传统文化资源,并将其上传至班级统一的群当中,以便于班级学生随时学习服饰品设计的相关内容。同时,还可以让班级学生统一下载服装设计App,如服装设计平台、糖果女孩学服装设计以及穿针引线等学习软件,指导班级学生积极使用这些App,这样一方面可增加班级学生对服饰品设计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促使班级学生将传统文化积极应用到服饰品设计当中。此外,还可以指导班级学生在网络平台自行下载相关的装饰品设计教学视频、传统文化讲解视频等内容,再统一上传到云盘当中,有助于扩充服饰品设计教育内容,实现服饰品教育资源共享,以此提高班级学生应用传统文化进行服饰品设计的能力。

四、结语

第6篇:传统文化的设计案例范文

关键词:物态文化元素;非物态文化元素;空间设计;转换设计

检 索:.cn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5)03-0096-04

The Applied Research?of the Cultural Elements of Hakka’s Traditional Physical and Unphysical State of Matter in Space Design

ZHAO Yong-jun(Guangdong Literature & Art Vocational College, Guangzhou 511400, China)

Abstract :The traditional Hakka Culture is made up of physical and non-physical cultural elements, which complement each other. Physical cultural elements represent the material carrier, while non-physical cultural elements reveal the traditional spiritual essence through its material form. they respectively form the material and spiritual level. objective: the article is to explain how to apply the physical and non-physical cultural elements of the traditional Hakka Culture to space design through actual cases. method: collect and sort out the traditional Hakka Cultural elements, then extract their feature and the spiritual essence. transform the extraction so as to convert it into a resource for space design. Conclusion: Practices have proved that it is an effective way to convert the traditional Hakka Culture, especially the non-physical cultural elements, into a resource for space design by extracting their feature and the spiritual essence and transforming the extraction. This, in turn, helps to promote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Key words :the cultural elements of physical state of matter; the cultural elements of unphysical state of matter; space design; conversion design

Internet :.cn

每一种文化都是依附在各种载体之上的,这些载体往往是与创造这种文化的人们的生活生产、、思维方式、行为规范息息相关的,是人们在生存方式上区别于其他族群的标记。这种文化载体可以称之为“文化元素”。“如何在表现形式上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这就需要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有效整合,使其具有时代感”。物态与非物态文化元素均承载者丰富的历史与文化信息,并具有重要的开发与利用的价值。客家传统文化有着鲜明的特点,在物态与非物态文化元素方面有丰富的资源,为将岭南传统文化融入到空间艺术设计中提供了优质样本与研究对象。本文以河源客家“姓氏”传统文化设计项目教学为案例, 探讨将传统的文化元素在空间设计中的应用问题。

一、物态与非物态文化元素解释

(一)物态与非物态文化元素的概念

文化的载体可以分为物态与非物态两种,物态文化元素是可以看到,触摸到的物体,物态文化元素以物态的形式存在,并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同时有体现文化的特征。物态文化元素载体有建筑、装饰、服饰、生活生产工具等。非物态文化元素是人们共同遵守与认同的精神文化及与其相适应的行为规范,其存在的形式是非物态的,其载体主要体现在人们的思想及其指导的行为中。非物态文化元素载体体现在礼仪,风俗、行为方式、、哲学思想等方面。物态文化与非物态文化分别构成了文化的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相对于物态文化元素,非物态文化元素所代表的是该文化的精神内容,是物态文化元素形成的动因与精神显现,而物态文化元素是文化精神内涵的物质显现。二者相辅相成构成了文化的主体。

(二)非物态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的区别

非物态文化元素的概念不同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他们有相似性,但也存在区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包括:语言、文学、音乐、舞蹈、游戏、神话、礼仪、习俗、手工艺、建筑术及其他艺术”( 联合国的公约)。其中建筑艺术与手工艺等是以物态形式体现的,非物态文化元素则更倾向于非物态的载体,更注重文化精神。

二、客家传统文化与设计项目背景

(一)客家传统文化简述

“客家”(Hakka)可以做如下界定:“它是南迁汉民于南宋末年至明末清初,在赣闽粤与畲族、瑶族等土著民族融合而成的,具有独特方言、文化、风俗的一个汉族民系”。文献指出这只民系所创造的文化同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共同构成了岭南文化。三大族群文化均脱胎于中华传统文化,同时也有各自的独特性。客家人因其迁徙的历史,居住的环境等各种因素影响,逐渐形成了有别于其他族群的文化特征--既保有传统中原文化特征,又容纳了南方少数民族文化精粹,其在民俗、风情、文化、语言等方面有鲜明个性。因其独特性,“客家”“可以说是一个文化概念”更为准确。

(二)设计项目背景

在迁徙的历史过程中,客家人时刻没有忘记自己的根源,较其他族群文化更注重祖先崇拜,所以客家人的聚集区中祠堂文化与祠堂建筑相当盛行。这也是龙川县政府决定筹建“客家姓氏文化馆”及“百姓文化街”项目的原因。从微观的角度看,该项目以姓氏文化为主题 ,从宏观的角度看,实际是客家文化的集中体现。客家姓氏文化中,从小孩出生起名、教育、婚嫁、生子到殡葬融入了几乎所有的客家文化内容,所以在该馆的设计中需要充分融入客家传统的文化元素,以便更深刻的展现客家姓氏文化。

三、传统文化符号梳理

作为独特且底蕴深厚的文化,客家文化符号载体相当丰富,做全面梳理非本文所能做到,在此将其做大的分类,我们把客家文化符号分为物态文化符号和非物态文化的符号。

四、文化元素载体图像梳理

空间设计最终是以三维空间的形式体现,所以将设计元素的原始依据以图像的形式体现是设计的重要步骤。物态文化元素因其以物质形态的方式存在,在做梳理的过程中需要将该文化元素的物质载体图像梳理出来。而非物态文化元素多存在于人们的思维与行为方式中,其多以动态的形式体现,在载体图像的搜集方法上应以行为的场景为目的,同时要做好图像内容的解读工作。文化元素载体图像是空间设计程序中元素转换的原始依据。虽然并非收集的所有原始素材都会运用到项目设计中,但收集的过程本身就是对设计背景深入了解与消化的过程,有助于将设计方案做的更有深度与内涵。所以在展开设计前,需要尽可能的梳理出具有代表性的载体图像作为筛选的资源。

五、传统文化元素的转换设计路径

对传统文化的发扬,不能简单地采取拿来主义,而是要对民族文化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在把握其精髓的基础上,进行再设计、再创造。无论物态与非物态文化元素,在转换为空间设计元素过程中都需要正确且严谨方法。物态文化元素以物态的形式存在,在设计运用中可根据其形态、材料及使用功能进行现代视觉的转换设计,设计程序操作相对容易。而非物态文化元素则存在于人们的思想、行为、生活方式中,多以非物态的形式存在,但其也有相应的物态载体,如客家建筑的平面布局就是儒家思想的行为规范的物化显现。客家祠堂中所进行的仪式即是客家“崇尚祖先,追根问祖”的非物态文化的物化显现。非物态文化元素所包含的内在精神在转换为空间设计元素时需要寻求物态化的载体,设计程序需更宽的思路与路径。

(一)物态文化元素的转换设计

物态文化元素一般以二维或三维形态存在,其转换设计实际是将一种二维或三维空间形态转换为另一种二维或三维空间形态,在转换过程中把握住其源形态的典型形态特征进行形态的再设计。如北京奥运会上,以祥云为原形态所做的各种应用设计。具体的设计路径如图1。

油纸伞的转换设计应用:“油纸伞”,谐音“有子伞”体现了客家人对于生育的观念,希望多子多福。应用设计上,将该元素形态直接运用到空间设计的天花上,作为照明的灯具使用。改变了元素本身的使用功能却保留了该元素的原本内涵。(图2)

姓氏图腾的转换设计路径:客家人崇尚祖先,对于自己的姓氏起源极为重视。以印章为元素进行转换设计,使之以姓氏图腾的形式再现,同样保留了元素的原本内涵。(图3)

休闲椅的转换设计路径:将客家凉帽与石鼓结合进行形态再设计,使之从一种三维形态转换为另一种三维形态,改变了元素的使用功能,保留了元素的形态特征。(图4)

售票站的转换设计路径:以凉帽与斗笠的形态为原型进行再设计,改变了元素的原使用功能,保留了元素的形态特征。(图5)

物态文化元素的转换设计是将一种形态转换为另一种形态,其转换路径基本是形态之间与使用功能之间的转换设计,设计程序相对简单,可操作性较强,也是传统文化空间设计项目常用的一种设计方法,属于较为浅层次的转换设计。(图6)

(二)非物态文化元素转换设计

非物态文化元素是以非物态形式存在,如儒家思想对客家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支配作用,作为一种指导人们行为的哲学,它以非物态的形式存在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客家文化中有很多物态元素都体现了儒家思想,但其在转换设计为空间元素的困难在于如何体现人们行为方式的时间维度。非物质文化元素的转换设计需要寻找可体现该元素文化精神的物态载体,再进行转换设计,其设计程序既要考虑元素的形态美,又要考虑其文化内涵,是非物态化元素的物态化设计。其设计程序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严谨的推理思维,属于较深层次的转换设计。(图7)

图8展现了客家祭祀民俗中“追根问祖”,劳动民俗中“坚忍不拔”,礼仪民俗中“儒家思想”三种非物态文化的转换设计过程。以水流、树根的形态作为“追根问祖”文化的物态载体,隐喻“追根溯源,落叶归根”之意。水流中的岩石形态作为“坚忍不拔”精神的物态载体。体现儒家礼制的客家建筑平面布局作为“儒家思想”的物态载体。

传统客家建筑的平面布局、流水、树根、岩石作为客家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追根问祖”,“坚忍不拔”三种族群精神(非物态文化元素)连同油纸伞、围龙屋、灰砖灰瓦、姓氏图腾等物态文化元素共同构成了客家姓氏文化馆的设计元素被整合到展示空间中,较好的运用了客家传统的文化符号,是整个展馆既体现出传统文化的底蕴,又展现出现代的视觉经验。(图9)

传统文化由各种物态文化和非物态文化元素构成,并通过一定的形式进行传承的,物态文化和非物态文化两者辅相成的,物态文化往往是非物态文化体现的载体,如客家姓氏祠堂是物态文化元素,而在祠堂所从事的体现追根问祖的相关活动则是非物态的。所以非物态文化往往是物态文化的精神体现,是传统文化的本质。对于传承传统文化的空间设计来说,对非物态文化元素的挖掘与转换应用要更具意义。

结论

设计艺术与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是历史的潮流,也是未来设计艺术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我国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需要传承,更需要创新。本文通过设计实践,运用提取典型形态和精神内涵因子,寻找替换图形,是将客家传统物态与非物态文化元素,特别是属于精神文化层面的非物态文化元素转换为空间设计资源的有效路径,从而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细心剖析本民族独特而丰富的形式元素,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设计体系,才可使我国的设计走向世界、立足世界的根本。

参考文献:

[1]斌,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J].包装工程,2014,35(8):18-25.

[2] 胡希张、莫盼、董励、张维耿.客家风华[M].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4

[3] 吴卫光.围龙屋建筑形态的图像学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4] 谢重光.客家形成发展史纲 [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5] 姚青华.民间色彩在中原特产包装设计中的表达[J].包装工程,2014,35(8):121-124.

第7篇:传统文化的设计案例范文

【关键词】新中式风格;传统文化;餐饮空间设计

一、我国餐饮空间设计的现状

社会的不断发展,带来餐饮业的迅速腾飞,餐厅的数量及种类也越来越多,餐饮消费已经成为现代人们日常消费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餐厅进行消费时,人们所享受的不单是食物的美味,更是它所提供的优质服务和舒适宜人的用餐环境。餐饮空间的特色化、个性化越来越成为经营者及消费者关注的焦点。我国的现代设计起步较晚,室内设计水平还处在初步探索阶段,设计思想体系不够完善,大多设计作品仍停留在借鉴模仿阶段。由于我国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期处于封建统治下,由此形成了较为固化的传统文化与西方国家的现代设计思路基本背离。室内设计中出现了很多一味模仿照搬西方设计的作品,在设计的形式上不能体现出我国的独有特色,在文化内涵上也得不到传承和发展。将我国几千年传承下来的生活方式及审美心理抛之于外进行设计,这无疑只是在形式上的肤浅表达,是没有情感的设计。

二、新中式风格的概念和历史文脉

新中式风格指的是在传统中式风格的基础上,结合现代人的生活及审美方式,融入现代时尚的“新元素”,运用现代的设计手法来演绎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内涵。新中式风格并非是对传统中式元素的简单堆砌和照搬,而是在充分理解我国传统文化及当代文化的前提下,提炼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将之运用于现代的室内空间设计中,表达出传统中式风格中的气韵和风味。对传统元素和符号进行精准的简化、提炼,才能将其中的文化内涵生动表达出来并被大众感受到。新中式风格的集大成者当属美籍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他提出的“中而新”的设计理念是新中式风格的准则。即设计上以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内涵为内核,赋予设计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征,同时体现出时代性和创新性,运用新材料、新技术、新结构、新理念,将新中式风格的设计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切忌一味强调传统元素的堆砌或一味强调时尚创新而丧失了传统文化的底蕴。

三、新中式风格餐饮空间案例分析

近年来,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回归和保护意识快速加强,体现在餐饮空间设计上即是将中式传统元素融入到餐饮空间的装饰设计上。把中国传统元素看作是有生命力、有情感的东西,赋予餐饮空间更多传统文化的内涵,体现餐饮空间的风格和意境。贝聿铭先生在中国的第一个作品——北京香山饭店,是他将现代设计手法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相结合,意图寻找中国自己的民族设计之路的实践探索。建筑的外部形式采用了我国传统的江南民居造型,融入西方现代建筑设计手法,营造了一个具有中国气质的建筑空间。将建筑与地形相结合,营造了高低错落的庭院式空间,恬静地依偎在香山的怀抱,仿若本就生长于此的满地植物。前庭、大堂至后院,以一条中轴线为空间序列主轴,流华池中小桥与平台相连,都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中深深庭院、曲水流觞的意境之美。香山饭店在色彩设计上以白色为主调,灰色为副调,黄褐色为点缀色,从室外到室内都体现出高雅、和谐、清秀之感。造型设计上,采用现代设计手法重复使用方形(大门、漏窗、砖饰、宫灯等)、圆形(月洞门、茶几、灯具等)两种基本的几何造型,巧妙地将我国古典园林设计的元素运用现代设计手法表现出来,时尚且富有中国气质。当然,光寻历史的根是不够的,还要现代化。有了好的根可以插枝,把新的东西,能用的东西,接到老根上去。贝聿铭先生以实际行动表明了他想引导中国设计师走出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设计之路。新中式风格即是这条设计之路上的形式及内涵的呈现。

四、结语

第8篇:传统文化的设计案例范文

论文摘要: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是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在设计领域中传统与现代有着密切关系,充分运用传统民族元素于现代设计之中,是创造中国特色设计的关键。在本门课程改革的教学中,充分把握艺术设计类课程教学的特色,发挥以学生为主,教师为指导的教学方式,从教学的方式、过程和考核方法三个方面做了全面改革。基本确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强调个性培养和创意性思维的形成的教育方式,以用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来面对新时代的大学生教育。

广西大学教学改革实施已经~段时间了,作为参加教学改革的教师,对实施改革性教学还是有了一点经验和体会,希望通过汇报和交流,达到学习、沟通和资源共享的目的。由于专业原因,对艺术设计类课程实施教学改革个人觉得还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本来艺术设计专业就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专业,学生本身就是专业人才,也是思维和技法的拥有者和主导者。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范围和深度就可以更大,更深,也可以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的、强调独到创造性思维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在培养学生的个性思维,创意能力及社会实践能力、动手能力上产生更有价值的成就。

在这里我从三个方面,不同的角度把这门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结果分别作了改革和汇报。其目的是想引发对艺术设计这一特殊专业的学习和教育的方式与同行进行一次交流和互动,希望从中可以得到更多的建议和意见,也希望能够推陈出新,打破常规,用大胆的尝试和独特的方式对待特殊专业的教学,以求取得更多的收获,在未来的教学当中应用、完善和发展。

一、本门专业课程的课程介绍

(一)本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是一门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当今时代,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出现不和谐的发展,从社会的各个领域甚至出现冲突的矛盾关系.其主要原因是现代社会与世界的全球~体化的模式与各国、各民族文化特色上的冲突。但从另~个角度去看,两者又是唇齿相依的,没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底蕴支撑,设计是没有个性和生命的,更不能体现一个国家的风格。因此,如何把握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两者之间的关系,延续“传统继承发展派”的艺术设计风格,也是我们当代设计师必须关注的重要课题。

作为未来设计师的艺术设计专业的大学生有必要熟练掌握本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脉络,用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去感动世界,让世界知道“中国设计”的价值和意义,同时又要不违背全球一体化的时展大背景。所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正是对中国现代艺术设计的明确定位。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5000年的文化历史厚重的基础为现代设计提供了无尽的文化艺术题材和元素。怎样使现代设计更具有文化底蕴和时代气息,更具有历史内涵和民族特性是非常值得研究和探讨的学术课题。本课程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解析及与外来文化之间的交流积对话,充分融合传统与现代的元素和理念,进一步阐明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诠释了传统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地位和意义,为民族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艺术中的弘扬和运用提供了一个较完整的结合方式。

(二)本门课程教学的内容简介

《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是在了解和掌握了中西方传统文化艺术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理解、变革和应用三个过程,把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精髓有生命的运用到现代艺术设计当中,使现代设计在良好的视觉艺术基础之上进一步增加文化底蕴和内在品质,从而在使中国设计能有机会世界设计大舞台上脱颖而出,形成具有较强民族特性和艺术个性的设计风格,更适合现代艺术设计的潮流风范。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传统文化艺术

本章主要是阐述了中国传统图形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以中国国画为例,中国传统国画之中的创作六法之首一气韵生动!气韵:抓住事物表达的精神内涵,形态准确,体现出精神气质,形与神之间的关系,气韵的感受。意象造型:不似之似,精神之象,既表现事物的表象,又再现事物的内质。动静虚实;和平有度,和凿自然。东方;和谐完美,国画中自不是空,而是体现船在白纸上,白是水。在疏密关系上强调;疏可跑马.密不透风。传统艺术中线的艺术,平面化、装饰化、程式化、均衡、简化。这些中国传统线条的气质和个性是必须要理解和把握的,并在将来的设计中予以渗透和应用。

2.中国传统图案

本章内容是中国传统图案的基本特征:特殊的美术式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依赖性很强”。中国传统图案的内容包括:正面肯定的吉祥图案,吉者一福善之事。祥者一嘉庆之征。表示赞美和颂扬的图案。六合“东西南北加上天地统称六合”。它们的构成法则足以文字为基础,用文字做为装饰元索构成图案。这些图案的内涵意义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图案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是应该掌握和理解的。

3.现代视觉艺术对传统图形的继承

本章以中西方现代艺术设计思考的立足点为基础:直接把传统元素应用到现代设计中去为出发点,首先是举例说明了西方艺术设汁的思考方式.用右脑画素描,用右脑思维方法。反画法、意念思维的表现等等。其次是设计艺术表现出的生命感,设计的个性一不一样的东西,造型一表意,观念一创意的体现。同时理解形态美的概念。西方对传统结构的剖析,光、形、结构、轮廓、体积、质感。固有色、透视、成功的艺术家更强调某一点。但结构更为重要,是不可忽略的一点,必须充分理解形态美的本质~结构为本。通过了解以上的相关知识后,掌握国内外设计师怎样将传统元素运用到现代设计当中。

4.现代艺术设计的观念

现代艺术设计方法观念。观察与表现:对艺术创造能力的自我开发。模仿与创造:来自生活的真情实感。功能至上:美观、经济、结构合理、运输储存方便。设计是生活的艺术:生活的概念,设计来源于生活,是自我价值的实现。设计艺术家的基本能力:造型能力。跟一观察与分析,手一表现与技艺,脑一思考与想象,心—创造爱与情感。审美判断能力,敏锐的感受,对美的认知。观察的能力,感受生活,了解自然,学习自然。有了表现的激情,观察就会深入。就会生动。艺术创作的基本因素—情感、思想、想象、灵感。通过一系列学习和理解,最终做到把握好视觉秩序,形式与思想的相互作用。其中最为关键的是现代设计观念的形成过程,设计创意思维的形成过程

5.形的分析

形一思想、愿望的传递。艺术设计中形的类别和表现形式:有机形,动物,植物的生长形态一有弹性,有一种内在的生命力,具有一种发展性,完形心里。几何形,具有理性的明快。机械形,冷漠感、缺少人性、工业机械美、力量感。自在形,手绘的自由形,个性的自由,偶发性,自然、生动、出人意料的新奇感,过程的美。象征的形,形式、意味的统一。设计是人类在造物过程中造型构想的表现形式,是生活的艺术。设计的象包括衣食住行,包罗万象。同时,也反应了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构成一个时代、地域的生活样式。从传统的艺术形态当找到形的特性和表现语言在现代艺术设计当中运用。

6.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案例分析

重点列举三大重点案例,从中得到较大启发和思维拓展。中国历代艺术作品分析鉴赏,国外艺术作品赏析及设计作品赏析与中国现代设计的联姻和发展。传统艺术在现代设计各个领域的应用研究。通过欣赏解析,透彻掌握设计案例的特点并加以吸收应用。

二、本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式和过程

(一)教学方式的改革一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个体培养为主的教学方式

了解了本门课程的大体脉络和具体内容后。我们可以根据本课程的具体情况拟定教学方案了。由于本门课程涉及较多较宽的知识面,有一定的文化深度要求。因此在教学上要结合学生个人情况采取了分类、分别小范围、独立教学的方式。在初步的理论讲授结束后。首先在班上重点选择几个不同文化底蕴、比较有代表性的的同学。结合其综合素质的考虑,以其为主体,让他们完全自主的从自己的观点和思想出发思考并阐述对中西方传统艺术的认识和看法,同时拟定一个议题,此议题将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展开对未来自己现代设计的一个构思和展望,然后以此议题为中心辐射出去,在相同层次和有共同认识的同学中展开联合讨论和研究,最终组合成一个有机团队。此团队完全由同层次类别及对此议题有共同研究兴趣的学生组成。这种由学生找学生的方式,在共同感兴趣的课程议题的前提下,充分保证了学习过程的主动性和完全参与性,同时也对最终的学习成效提供了有力保障。由于对传统和现解和看法的不同,不同层次的同学提出的观点和议题将是广泛和具代表性的,当议题形成同类学生取得共识之后,由老师出面指定针对每一个同学的综合情况确定其在此议题中充当的角色和工作范围。比如有学生对中国传统书法有一定的了解和兴趣、有学生对西方传统古典绘画有强烈兴趣,则可以将其准确的定位于在课题议题中的位置和未来主攻方向。这样就可以充分的用其所长,再以其兴趣为引导使其在课程议题中看到自身的价值的同时发挥所有的想象力和潜能,为教师下一步实施教学和推进课程进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在未来的教学进程中教师可以轻松自如的把握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程度和专业高度而因材施教,这样就完全符合了艺术设计课程对学生个人能力和个性创意思维培养的教学宗旨。

(二)教学过程的改革——学生全程发挥,尽显个人风采,教师引领方向、画龙点睛

在进一步的教学过程中,随着课程教学的逐步推进,在把中西方传统文化艺术脉络和特征分割细化、分散整理落实到不同学生个体之后.教师此刻可以逐步将学生逐个引入到几个不同的中心议题上来,也就是最初不同深度层次的学生们自己拟定的课程议题。此时教师必须起到一个集中、汇总、推陈出新的重要作用。相当于每个学生在努力的走着自己的路,各自都是平行的行走着,老师现在要在每条路上放置一盏灯,让他们看见灯光后顺着灯光方向并用自己的方法走到一个新地点。在每个学生提出自己新的设计观念或创意之前,教师必须把每个课题组对中西方传统文化艺术特征和前期基础性的知识做一次彻底的总结和评论,当然这个总结的前提也是在每个同学根据个人所长阐述了自己对传统的认识和看法以及对未来设计中自已会怎样去运用的基础上进行的,否则就没有意义,也就是在以学生的观念和看法为前提下的总结性概括。期间还必须与学生进行多次的讨论、研究和互动。以求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积极主动性和潜力,这点对于未来学生提出和形成自我个性的创意观念和设计风格是至关重要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就好比是一个撑船的舵手,不管有多大的风浪,航线有多宽广、多少条。永远保持着船的最短行程和正确的航向。至于船上的水手们。完全可以让他们自由的选择干活和生活的方式。正是基于对中西方传统文化艺术认识的巨大差异和广博的范围,才能使得一个班的几十个学生可以根据个人能力大小和知识储备的优劣从各自不同的方向去选择和追求自己想学到和得到的东西。也才更全面的体现出这样的教学方法对于此门课程在教学上的必要性。

当然艺术设计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到最实用的知识、思维创意的方法和动手制作技法,这也是设计教学学以致用的教学根本目的。因此在学生众多的观念和看法及思维面前,要求老师也要有一双雪亮的眼睛和敏锐的洞察力。也就是最终要把学生引导到思维和创意上来,这也才是教学的最后目标。基于此目的。在最后的辩论中,每一个同学都将会提出自己的创意构思和个性想法。然后以此为基础去设计属于自己那一部分的作品,最终的作业完成形式将是以中西方传统文化艺术为创意基础,提取诸多不同传统设计元素之后,综合形成的一个系列套装设计。而在这个套装设计的诸多设计项目中,既有每个学生各自的单体设计案例元素,同时又有以不同层次的小组为单位的团体设计项目,这样就达到了既锻炼个体和又考核团队合作思维、讲究配合,为目标的团体创意精神的学习目的.为将来在社会工作中既保持个性风格又讲求团队合作的设计师工作模式的习惯形成打下了夯实的基础。同时教师也就达到了完成此门专业基础课程所要追求的教学效果。

(三)课程成绩及评定上的教学改革——注重整体表现,全面综合评定,做到准确考核每一个学生

作为一门设计专业的设计基础课程,

通过这样一种考核方式。我们可以真正的让学生理解艺术设计教学的关键所在,培养的目标是什么,也进一步说明了设计到底应该怎样去做,它应该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是一种思维创造的表现,而不是仅仅用一张画面就能说明问题的。

第9篇:传统文化的设计案例范文

关键词:英语教学;语文教学;传统文化

大家都知道,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是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重要任务。而在新目标英语教材中,其教学内容设计,充分展示了丰富的英美文化,扩展了中学生的阅读视野。而且,在这一阶段,使用现有教材仍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实际,充分挖掘教材,潜移默化地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使语言技能的教学和传统文化意识的培养同步进行。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让学生在了解西方先进文化的同时,也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从而发展和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鉴于此,我将在本文中,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和思考,简要地做一些分析和探究。

一、传统文化翻译的特点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翻译使用大量的专业性词语。传统文化爱好者对英语文化新闻报道中的专有名词了若指掌。但是,不太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外友人理解起来就有一定的障碍。如一些中国传统节日的翻译:LanternFestival(元宵节),而“lantern”本是“灯笼”的意思;TombSweepingDay(清明节),而“tomb-sweeping”本是“扫墓”的意思;DragonBoatFestival(端午节),而“dragon-boat”本是“龙舟”的意思。其次,中国传统文化翻译中有时牵涉到成语、谚语以及古诗词的翻译,此时要准确把握诗句的含义,不要一味地追求句式的对仗工整。再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翻译是建立在了解其浓厚文化底蕴的基础上,不仅要了解它的来源、典故,还要了解它的传统民俗如食品、服装、节日、礼节、宗教等各个方面的知识。

二、生态教学法培养传统文化翻译能力的策略和方向

生态教学指的是把课堂教学主体(教师、学生)和与课堂教学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要素和环节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指引下有机联系、协调统一、相互促进。生态课堂各要素、环节中始终贯穿的是联系、发展、共生、平衡、开放等生态理念。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特别是培养学生传统文化翻译能力方面,需要教师的教授、讲解、分析、指导和学生的学习、讨论、总结、交流有机结合。

(一)课堂教学内容应体现整体性和联系性。生态理念认为,一切事物都处于一个整体之中,整体是部分存在的前提。在生态化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以联系性和整体性作为指导。其一,教学内容要体现相邻知识系列的整合,要体现性质相近课程的整合。在传统文化翻译教学中,应恰当地融入英美文学、语言学、词汇学、修辞学等课程内容,体现与其他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的整合。其二,教学内容应充分体现学生与其生存环境的联系,重视对学生联系意识的培养。

(二)课堂教学过程应体现教学主体间的互动交流。传统文化翻译教学过程应贯彻动态性、联系性、发展性等生态理念。教学过程应重视师生间的互动交流。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多鼓励学生积极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另外,还应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机会。学生之间的交流不仅能巩固知识,还能拓宽彼此视野,活跃课堂氛围,增加课堂的生机和活力。

(三)课堂教学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传统文化翻译课堂教学方法应贯彻多样性、联系性等生态理念。一是文化背景知识介绍与导入。背景介绍主要指教师选择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在教课的同时讲解给学生,使他们对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特定文化知识有所了解,形成一定的文化意识。进行不同的文化对比指教师在讲解本国文化知识的过程中侧重与外国文化内容进行联想和比较,使学生形成全球文化意识。二是传统文化中的内涵探索。教师可以在传统文化教学中介绍词汇的文化内涵,实现词汇与文化教学的结合。三是案例分析实践。教师可以根据特定的教学目的编写相关的案例,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和辩论,培养学生的能力,包括分析技巧、思辨能力、翻译技巧和沟通能力。四是角色扮演与情景模仿。常见的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通过规定情景和目标完成角色扮演;另一种是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是任务完成的主体,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文化知识、翻译技巧、策略完成特定情景下的传统文化翻译任务。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把课文改编成情景剧,充分地了解课文中出现的传统文化知识。五是适度地使用多媒体。传统文化翻译课堂的构建离不开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例如:播放视频,利用模型、照片和PPT等能够改变学生的学习思路,拓宽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四)课堂教学评价要多样化。生态理念认为,多样性是生态系统存在的基础和前提。生态系统要充分发挥其作用,离不开各个部分多样性的存在。传统文化翻译课堂的生态化必须以多样化的教学评价作为重要条件。教育生态学要求教学评价应当有益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独立的学习能力,实现其全面发展。例如:同学之间的评价可以用来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这种评价既能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训练其批判性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