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范文

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

第1篇: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范文

【关键词】心理教学 中职 英语

现代的教育模式要将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心理教育相结合,双重保证学生的学习能力。尽管一些教师教学严格、认真,但是也很难保证学生的成绩是否会提高。因此,不仅要注意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得到保证,也要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心理是否健康,也决定着学生能否健康的茁壮成长。想要学生对学习英语感兴趣,就要从学生心理上消除对待学习英语的恐惧。只有这样,才能令学生专心致志的对英语课程进行学习。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不能仅仅从学生的心理问题下手,还要针对现有的教育模式,进行科学化、合理化的改革。只有在教学方式上进行创新,学生才会对学习英语产生兴趣。因此,本文将会深入探究,教育心理学与学生对待学习英语的态度,并进行分析。

一、中职学校教授英语课程的实际状况

随着我国人才市场的需求,高等教育的普及面越来越大,各大中学都会对学生进行扩招。这就导致了中职类的院校招生数目变少。不仅如此,与其他学校的学生相比,中职学校的学生素质,也不如中学学校的学生优秀。这就说明了,中职类学校的学生,英语方面的学习能力较差。这也是中职学生对待英语较为排斥的原因。中职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的过程中,通常情况下会显得较为吃力,不仅如此,对于英语知识的学习,总是一种逃避的状态,这也体现出了中职学生对于学习英语知识的厌恶情绪。这种情况,只能导致学生对英语的学习更加懈怠,更加没有信心,中职学生在这种状态下是无法提高自身学习英语的能力的。

针对中职学生对待英语学习态度的这一现状,应该如何解决呢?这也是中职英语教师面临的一大难题。我国现代化教育改革的发展,已经步入到繁盛时期,各类学校也应该迎合新教育改革的发展,将传统模式的教学方法进行革新,以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除此之外,还要针对学生当下的心理,进行积极健康的引导,以适应新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

中职类学校的学生,与中学类学校的学生相比,在个人素质方面有明显差异,就连学校培养学生们的目标也不大相同的。因此,这就决定了对待中职学生的教育方式,与对待中学学生的教育方式,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使中职学校教育学生的方式,成了独有的特点。

中学学校的学生,都是因为成绩达到学校的标准,而被准许入学。因此,在个人素质上要比中职学生更加优秀。除此之外,中学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学习的积极性、学习的专心度、投入力度、对待学习的热情等等,都要比中职学生更加优秀。通过中考考试来讲,中职学生算是这场考试的失败者,不得以才进入了中职类院校。因此,与中学学生相比,中职学生的心理肯定会有很大的落差,会有深深的自卑感以及降低对学习的兴趣度。由此可以得知,教师的责任,就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这对于一个教师来说,是必须掌握的。

二、运用正确的教学摸式,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

中职学校的学生,之所以对英语知识的学习具有排斥的心理,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英语学习的难度,以及中职学生的心理落差及英语基础较差,从而觉得英语难学,产生学不好英语的自卑心理。中职教师想要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就要对教学模式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改变,采用正确的教学模式。除此之外,从学生的心理上,要让学生对自己有肯定的态度,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这也是十分有必要的。因此,想要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及能力,就要从教学摸式及心理辅导两个方面下手。

采用互动性教学模式,提高英语课堂的教学氛围,对于英语口语及英语知识的学习是尤为重要的。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过:“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上能‘自由的呼吸 ’。如果不能造就这样良好的教学气氛,那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作为英语教师。我们要努力的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快乐地学习。从教育心理学方面来解释,教师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使学生打开心扉,是建立快乐、活跃课堂氛围的基础,也是打开学生对待英语放松学习的心门。因此,采用互动性教学模式,有效的进行心理沟通,是教师提高学生对于学习英语热情的重要途径。

中职生的年龄一般在十五、十六岁到十八、十九岁之间,正值青春期或青年初期。这一时期是人的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学习上的差生. 品德上的差生和行为上的差生成为现阶段中职学校学生构成的主要成分。作为教师,想要对学生心理进行积极的辅导,必须要对每个学生进行细致入微的了解、观察。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观察学生的日常生活、情绪波动、情感变化、学习态度,特别是学生学习英语的态度、毅力。对症下药,对每个学生实施不同的心理辅导方法。从心教起,引导学生有积极的人生观,乐观的学习态度,以及克服学习困难的决心和毅力。由于每个学生所对待学习英语的态度都是有所差别的,想要对学生的心理进行积极向上的引导,及在上英语课时,每个人的不同表现,以此来判断学生对待学习英语的不同的心理,这样也方便教师对学生心理进行不同的辅导。对学生的心理进行观察以及积极的引导,是每一个教师的义务。学生只有从心理上接受了对英语知识的学习,这才能对于他们学习英语的能力提高有所帮助。

教师要在课堂上与学生增加互动。例如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发表自己对待学习英语的看法,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在学习英语时的胆量,敢于提出不同的问题,对于不懂的知识点,也敢于发问。只有让学生自己开口主动提问,教师才能逐步了解学生的英语水平,了解他们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针对性地进行讲解辅导。使学生点点滴滴、积少成多地学会英语,提高学生对于学习英语的勇气及积极性,从而提高学好英语的自信心。

运用正确的教学模式,才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对于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这才能够提高学生,在英语知识学习方面的自主学习能力。中职英语教学大纲的教学目的中提到在英语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当今教育界,也一直强调,要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管是什么学科,都要养成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这也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锻炼。因此,我们应该紧跟教育界的发展提倡,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应该创新教学方法,不再是传统的、枯燥的教学模式,教师应该和学生多多沟通、成为朋友,使学生对于英语知识的学习,能够有更好地提高学习积极性。

学生进入中职学校进行学习,开始时,由于环境的改变、课程设置的不同,学生难免会有一定程度上的不适应。这时候,教师的责任就是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状态,使学生尽快地适应新的环境,逐步地把心思投入到学习当中。尤其是对于英语这种有一定难度的学科,更加将学生快速带入良好学习的状态,以打下夯实的英语基础,这对于学生以后学习有难度的英语知识,也是十分有帮助的。因此,教师应该从心理上对学生进行健康的辅导,减轻学生对于学习英语的惧怕心理压力,使学生克服心理因素,提高对于学习英语知识的兴趣度,这才会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提高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具体操作方法

1.从心理层面对学生进行辅导。教师和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层面的沟通,对于学生消除对学习英语的排斥感,是十分有必要的。想要学生毫无戒备的打开心扉,对老师畅谈心里的想法,需要教师用爱心来关爱学生,我们都说“以心换心、以情动人。”学生只有感受到老师的亲和力,老师的真心所在,才会收起对老师倾诉的胆怯,勇敢地向老师诉说,自己对于学习英语知识点看法、观点。在学生学习英语知识遇到困难时,教师应该第一时间对学生的困难进行解决及帮助。由易到难,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学习英语,这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对学习英语的自信心。教师也应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及自学英语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只利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使学生对于难点知识的学习能够学的透彻,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就是学生和老师有很大的距离感,这并不利于教师和学生进行心理上的沟通。因此,除了课下老师要与学生多进行沟通交流,还可将学生进行分组学习,例如全班40个人,那就每4个人一组,一共分成10组,进行课下的英语口语练习、讨论交流,学生还可以进行小组之间的交流,交换学习意见,这样也有促于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及信心。教师也应该进行实时的引导,除了上课教学、进行提问,还可以组织一些有关英语知识的小组比赛,英文歌曲ok赛,在学校设英语角等等。这样学生会有更多交流的机会,有更多接触英语的机会,从而促进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英语的能力。除此之外,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的功能,通过一些动画短片,英语教学片或推荐优秀的英语纪录片、电影、电视剧给学生,让学生对英语语言的实际使用情境有直观的认识。同时对英语知识进行教学,使学生对于学习英语知识的印象更加深刻,也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自觉性、主观能动性及自主能力。

3.教师与家长相配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家庭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学校的教学、教育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对于学校的学生而言,学校和家庭是最重要的环境。如果缺失任何一方,我们的教育都是不全面的,学生的心理发展也是不健全的。家校联系有助于家长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有利于老师了解孩子的性格特点,开展针对性教育。当教师发现学生情绪波动,学习自觉性、积极性下降时,应及时的与家长沟通。查找原因,因地制宜地给学生以心理疏导。与此同时,家长也应该与老师进行定期的沟通,了解学生在课堂时的上课状态,针对学生的状态及知识技能,为学生量身订造一个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家长要努力配合,监督学生按照设定好的学习计划去进行学习,这种方式会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也会使中职学生对于学习英语知识来说,不再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除了语文和数学以外,英语是第三大基础学科。根据我国就业形势,及人才需求市场的情况来看,英语是一门高级技能,很多工作都需要要求工作人员精通英语,英语的流行程度也是波及到多个国家。因此,将英语学好,必须从一开始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中职学校的学生,对于学习英语的热情并不高,甚至有一种排斥心理,觉得英语很难学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心里的障碍和负担。因此,中职英语教师的责任,便是对学生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心理辅导,从教心开始,师生互动,使学生面对英语课程的教授时,不会产生排斥心理和逆反心理。除此之外,一个合理的、科学化的、系统化的、完善的教学方式和教育体系,对于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是十分有必要的。只有将心理教育辅导,与创新的教学方法相结合,才有可能培养出学生爱学习英语的热情。与此同时,家长也应该与老师配合,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创造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争取改变学生对待英语的态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及能力。

参考文献:

[1]周文红.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谈中职英语教学的方法和技巧[J].广西教育,2012(03).

第2篇: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范文

论文摘要:随着国内高职院校的示范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推进,教育心理学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得到重视。作为教育学和心理学结合与延伸的一门学科,教育心理学如何发挥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是本文探讨的重点。本文从教育心理学研究体系的完善,教育心理学理论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以及教育心理学与具体学科的结合来阐述在当前的教育改革中教育心理学如何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自诞生以来,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汲取教育学、心理学及各个领域的最新成果;同时,也为教育学和心理学等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教育心理学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上发展,并将其理论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去,这是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动力也是其存在并飞快发展的重要原因。教育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同时也是应用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始终与其在教育中的实践过程密不可分。高职教育教学中课堂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授课效果均无形当中受到教育心理学的影响,教师在授课中对教育心理学理论的运用程度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反过来,在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及真是教育环境的经验积累又促进了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完善和更新。笔者认为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发挥教育心理学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一、拓宽教育心理学研究体系,为高职教育教学提供直观指导

教育心理学是在教学与和心理学结合并逐渐走向独立的一个分支学科,它来源于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发现与经验积累,而形成其对教育教学有巨大实际指导作用的教育心理学理论。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为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学生;教学环境;以及受教和施教双方的心理现象等,每一个研究对象都会对教育教学过程和效果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高职院校中,教育特色即为教育的专业性和方向性较为明显,如何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成果在高职院校的专业性教育中作用最大化,这成为高职院校心理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将教育心理学理论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不仅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的基本心理规律,更要有针对性的在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将其问题和教学特点结合起来建立符合高职院校特点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因此,拓宽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体系,让教育心理学成果在不同院校中发挥其特色的引领作用,为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理论问题提供科学的依据,努力构建起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和理论框架。

二、以理论指导实践,深化教育的改革和完善

(一)以理论指导实践,着眼于高职教育实训课程

现代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是通过有组织、有目的的学校教育将学生培养成品学兼优、专业性突出的社会成员和用人单位的合格员工,因此学校的教育活动以及教师的教学水平管理等都需要应用教育心理学对认知、能力和人格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来使其符合学生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最终使教育实践取得如下成效。

众所周知,高职教育的特点是专业性和方向性,实训课程在高职教学中占有巨大的比例,根绝国家教育部相关文件规定,高职院校的专业实训课程占到总的教学任务的30%-50%。试训教学既是专业性教育的特色和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素质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实施部分。由此可见,实训课称的开展和质量对于高职院校培养合格的专业型人才起着决定性作用,

实训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把探究学习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摆到突出位置,强调培养学生的自我体现学习和实践能力。实训课程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从课堂中通过自我体验发现问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目前,在实训课程中已经将教育心理学中很多理论,例如:自我体验、以学习者为中心等应用其中,但是还需要进一步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融入大高职的实训教育教学中,培养出更多合格的专业型人才。教育心理学理论中的全面发展心理研究为多元课程设置提供了心理科学依据,多元化和应用型是当今社会所需人才的重要衡量指标,因此在实训课程中更多的引入教育心理学理论对于培养多元化、专业型、应用型人才是非常必要的。

(二)以理论指导课堂教学,为提高课堂效率服务

在高职院校教学中实训课程中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是课堂教学始终是教育教学的中心,因为无论是提高教学质量,还是创办国家示范性院校特色院校,都要求深入地进行课堂教学心理规律的研究。教育心理学认为,有效教学主要取决于课程施教内容在多大程度上对学生有意义。当代教育心理学把学习看成是学习者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结果主要取决于学生的积极认知活动,教师则是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有效的认知活动。高职院校的教学活动一个显著特点是课堂组织的灵活性和专业性相结合,因此需要将教育心理学理论引入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三)将理论融入高职德育教育,促进德育发展

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职院校中也不例外。德育关系着学校的发展、学生的培育和社会未来发展方向,因此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引入德育教学,提高德育效果对于学校、学校和社会都有重要的作用。教育心理学对德育教学效果的重要作用体现在:激发学习主体的潜能,改革德育教学内容,为迁移而学,遵循动机与学习的辨证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师素质,丰富德育教师教学技巧,重视隐性课程作用,塑造教师健全人格,结合德育内容改革,优化教师知识结构,结合大学生认知特点,丰富教师教学技巧。高职院校德育教学过程是德育教师用社会所要求的品德规范影响学生,启发学生自觉接受教育并转化为个人品德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基本特点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师生双方的努力程度为条件,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共同完成教与学两方面任务。

(四)将教育心理学引入教师管理,从施教主体实践素质教育的理念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重要实施者,因此将教育心理学引入教师的教学水平管理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践行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教育心理学认为"在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容忽视,在心理准备阶段,学生对教师的态度直接影响教育效果。因此学校的德育教师更要充分意识到自身修养和价值取向中的德育意蕴,既要以学识教人,更要以人格育人。

三、加强教育心理学在高职院校各层次的应用

加强教育心理学在高职院校各层次的应用和指导,主要体现在对公司员工的职业培训、英语教学、科学研究等方面。

职业培训是高职院校教学部分的延伸,职业培训对于职业技能更新、职业动向指导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担负着为祖国的四化建设,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高职院校培养的专业型人才的职业培训对于职工的技能更新、技能考核及学历晋升都有着重要作用,也是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重要实施途径。

一直以来,高职院校一直在考虑如何更加有效的组织英语教学,如何提高英语课程的受教效果,施教者认识到课程内容的有序组织和精彩进展离不开学生心理的把握和揣摩,将教育心理学知识切合实际的应用到英语教学中,对于英语教学效果的如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当代,教育心理学密切结合英语教学已成为一种趋势,为了满足我国教育改革的需求,跟上时代步伐,了解教育心理学,大力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在英语教育中,教师不仅要传输知识,而且要研究学生的心理,这样,英语教学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现阶段的教学中,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摸索,科学教师们越来越意识到,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将课堂内容与教育心理学结合起来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所在,把教育心理学理论知识运用到科学教学过程中去。目前,教学现代化多媒体的应用对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提供了可行性,有了这些条件的支持,我们就能够设计一个完整的学习情境,开展直观、形象的教学活动,给学生以视觉、听觉等多方面的刺激,并得到知识的强化,科学课程的教学也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我们在重新设计课堂结构时一定要符合这些学习理论。

总之,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越来越多的培养着社会专业型应用人才,因此如何提高其教育教学的成果是教育心理学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体现,同时,高职教育教学的特点和教学事例又对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完善和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力求使高职教育赶上时代的潮流,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是当前推进素质教育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实施的基本途径,而做为研究教育领域心理现象和规律的教育心理学对于教学发展具有借鉴和指导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将教育心理学中符合高职教育教学发展的理论充分应用到各项教学中,使我国的高职教育事业取得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黄晶. 浅析教育心理学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j]. 职业时空. 2009/06

第3篇: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范文

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不能只是死板的进行课本教材内容的讲述,教师需要注重课堂教学内容的延伸,要恰当的应用其它专业知识,促进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加强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教师不仅需要对教材进行深人研究,还需要注重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教学对象心理活动特点设计教学方法、教学重点,这样课堂教学活动开展才能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行充分调动起来。让学生在科学知识领域徜徉,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为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一、心理学与教学方法相融合的趋势

教学方法经过长时间的变革已经从以往单一的言语讲述转变成为一个非常庞大的教学体系。科学技术、教育学、心理学等众多领域发展,为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奠定了良好基础,教学方法发展也呈现除了新的趋势,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心理学研究成果对教学方法发展的影响。心理学是教育学科中一门非常基础的课程,心理学研究主要对象就是人的心理现象,对人心理现象的产生、发展和变化规律进行探索。教学理论是研究通过何种方法开展教学活动,才能促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所以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必须要结合心理学,对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给于充分尊重,这样才能保障教学方法改革的有效行,顺利实现教育目标。在很早很早以前人们就注重心理学与教学方法的融合,例如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最为著名的教育家孔子,他提出在教学中需要注重应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注重因材施教,教育活动开展不能违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孟子对独立思考非常重视,要求在教育中需要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良好呈现出来,在独立思考中进行反省。但是对教育领域发展进行深人分析发现,在十八世纪之前教学方法研究更多的是停留在经验描述层面上。社会不断发展,对教育领域也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众多学科领域获得的研究成果为教学方法发展输人了新的血液,特别是心理学研究成果。在十九世纪瑞士著名教育家提出了“教育心理学化运动”,提倡心理学与教学方法的融合。他强调在心理学层面上对理论进行论证,解决教学问题,认为心理学与教学方法的融合是教育发展的必然需求。这一内容不仅代表着他对教学理论进行了深人研究,同时反映了科学的不断发展,将心理学与教学方法相融合的探讨工作已经开始。他明确的指出,为了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在教学实践中必须要考虑到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活动特点,越小年龄阶段教学活动开展越需要心理学知识进行引导。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中,教育领域重点研究内容不应是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如何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这一道理也越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证。课程教学改革不断深人,素质教育快速发展,教学方法与心理学之间的联系越来越为密切。在教学实践中需要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主动行充分调动起来,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学习和掌握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交流与合作的机会,注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情感体验。避免学生陷人被动式的学习状态中,让学生懂得如何学习,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将学生具有的创新意识呈现出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现代教学方法的发展,离不开心理学理论的支持。

二、现代教学方法与心理学的融合分析

众多教育研究人员认为优秀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动能,强化学生学习成效,对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也有着积极影响。不良的教学方法很有可能使得教学课堂成为扼杀人才成长的主要场所。全球化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推进,蔓延与地球的每一个角落中。不可置疑的是,现阶段国际竞争越来越为激烈,如果谁没有重视教育改革,谁就会在新世纪中失去教育发展的契机。对全球教育教育改革进行分析,特别是针对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虽然在内容、结构等众多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但是改革的切人点却有着相似指出,就是对课堂结构进行充足,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展现出来。从中可以得到这样这一结论,关注心理学现代研究成果,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已经成为现代教学方法改革的基础,下面就对教学方法与心理的融合进行深人分析。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从心理学层面进行分析,兴趣是驱使学生学习最有效的工具,是人们对某种事物进行认知动力源泉。如果学生可以带着浓厚的兴趣投人到学习活动中去,对提升课堂教学成效有着积极影响。本文笔者在课堂教学时间中对学生的注意状态、情绪变化和意志情况进行了长期性的观察。最终了解到学习兴趣较高的学生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表现踊跃,不仅会非常认真的听取教师讲述的内容,同时还可以保质保量的完成课后作业,具有良好的创新精神和专研精神。他们不畏惧在学习中遇到的众多困难,会在难题攻关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但是对于那些学习兴趣不高的学生,他们课堂上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学习中遇到困难总是畏缩,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去解决,同时也会产生焦躁、自卑等不良心理。从中这些情况中可以看出学习兴趣对学生学习态度有着较深影响。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仅需要让学生学习到有用的知识,同时还需要深人思考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为学生后续学习道路奠定良好基础。兴趣来源于目的,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明确学习的目的性。想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需要结合“学了可以派上用场”的心理,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知识对他们有什么作用。在叫许中教师需要加强教学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同时在生活中的众多方面也有所应用。还可以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二)知情统一,注重学生和谐发展

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研究表示,学生智力因素与学生情意等非智力因素有着非常紧密联系,二者相辅相成。因为非智力因素是学生学习活动开展的动力所在,可以对教学活动开展进行调节,对提升课堂教学成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成效,对学生智力发展也有着较深影响。当代教育领域强调学生的素质教育,教育人员也逐渐认识至了情意等非智力因素对教学成效的影响。所以心理学与教学方法的融合,教师需要注重帮助学生养成积极的学习情感,将学生学习过程看作是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过程与情意过程的统一。暗示教学方法最为主要的原则就是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避免让学生产生较大的学习压力,使得学习活动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心理学与教学方法的融合,教师必须要注重学生学习中的情意因素,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方法改革取得良好成效。

(三)倡导启发式探究,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从上文叙述中也可以了解到,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教师看重的不应该是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学生是否掌握了学习知识的方法。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科研工作人员的探索过程有着很多相似之处,都是以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心理学与教学方法的融合倡导启发式探究教学,教育人员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让学生依据学习要求选择学习方法,并且对教学方法进行设计,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懂得如何学习。教学方法改革需要从“学会”向着“会学”方向转变,教学改革重点在于指导学生懂得自学。从某种层面上进行来讲,教师教会学生知识不如教师教会学生学习知识的技能,这样为学生后续学习道路也可以做好铺垫。教会学生学习不仅是心理学与教学方法融合的要求,同时也是素质教育开展重要任务,是提升教学成效的根本途径,也是促进现代教育领域的发展的主要对策。

(四)集思广益,强调学习情境的合作性

合作性教学对教学活动中众多动态因素之间的联系非常看重,强调众多动态因素之间的重要性。这种合作不仅是为了将众多动态因素的优势咋还能现出来,促进课堂教学成效提升,同时也是为了让学生在竞争中合作,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使得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满足现代教育发展对教学方法的需求,为社会输出更多高素质人才。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是单向性的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内容灌输,没有认识到学生学习能动性和主动行的重要作用。西方学者在上个世纪对合作学习进行了深人研究,并且试着将社会心理学对合作原理的实验研究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区。我国对该内容的研究非常起步较晚,但是经过长时间研究也取得了非常客观成就。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学习的情感体验,改善学生的人际关系,突显学生在教学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同时也非常适合现代教学方法改革的需求,以及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它包括以下几个要素:积极的相互支持和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的个人责任;成员之间的有效沟通,并建立和维护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对于需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找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竞争意识。同时,它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沟通,培养团队精神,凝聚人心,增进认识与了解,促进主体的自我认知与自我反省,使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一个认知过程,而且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

(五)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权利

教学要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要因材施教,是现代教学方法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不仅一些专门的个别化教学法如程序教学法、非指导性教学法等强调这一点,就是其他的教学方法也十分重视这一问题。总体来看,现代教学方法更加趋向于关注个别化教学和因材施教,更加关注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关注学习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更加注意增加个体学习的参与度,更加注意发展学生的潜能。众所周知,学生享赋因人而异,如他们对不同学科的兴趣不尽相同,学习的能力大小有别,学习的速度快慢不一。此外,学生在智力、健康、情绪、经验背景、特殊能力、社会适应等方面,也是千差万别洛不相同的。而在实际生活中,这些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地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因此,我们一定要清楚地认识并努力设法适应这些差异,这也是现代教学方法改革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为了更好地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许多国家在教育教学改革中,都特别强调教学方法的个性化和多样化。如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提倡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全面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

结语:

第4篇: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范文

关键词:心理教育 心理障碍 举措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286-02

心理教育是教育者运用心理科学的方法,对教育对象心理的各层面施加积极的影响,以促进其心理发展与适应、维护其心理健康的教育实践活动。学生心理教育工作是一项利教、促学、益社会的奠基工程,有利于教育教学的科学化、有利于素质教育的落实、有利于教育者自身的优化,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助于学生主动成长,有益于校园的和谐、有益于社区的安定、有益于社会的文明。“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育人为本;育人大计,正心为本。”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新常态、新形势下的心理学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近年来,作为一名心理学教师,笔者认真学习研究新形势,结合教学工作,积极探索心理学工作的新途径、新举措,努力寻找新常态下心理学工作与日常教育工作、学生行为管理工作的切入点,力求同频共振,努力发挥心理学工作作用,努力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心理品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加快发展,学生心理问题明显突出,无论是媒体上、现实中,经常可以看到、听到有关学生自杀、离家出走、犯罪等事件的新闻,为此,我们学校的心理教育工作也日益受到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得到了飞速发展。我们针对学生的不同思想状态,针对社会、家庭可能对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针对人才发展所需要的心理素质要求等,不断调整教学计划,不断调整教学方法,不断调整内容,有的放矢地通过多种形式及途径,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较好地促进了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

1 加强宣传教育,营造浓厚的心理教育氛围

我们积极依托学校的电台、广播、政教信息、家长学校、系列讲座等宣传阵地,大力宣传心理知识。一方面,对每一期宣讲,每一次讲座,每一次广播,我们都精心选择内容,认真准备课程,努力从实际出发,努力贴近学生们生活成长需要,使学生易于接受,能够引起兴趣,产生共鸣;另一方面,作为心理教育老师,我认真研究教育活动的对象、新时期学生所想、所盼,不断增强对实际情况的把握和了解,主动走进学生当中,倾听学生的想法,了解学生的心理。再认真准备教育材料、教育提纲,并重视布置教育环境,努力在方方面面为心理教育提供最合情合理的准备,打好每场“前战”。同时,每次教育活动前,还主动将活动方案向学校分管领导汇报,征求有关意见建议,努力使每一次教育活动能收到良好效果。规范的运作,也是笔者学习提升的途径。在这个过程中,大家围绕心理教育活动,出谋划策,普遍增长了心理知识,锻炼了能力,实现了一举多得。

2 推进渗透教育,力争教育全覆盖

学校十分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积极倡导广大教师员工学习教育、心理理论知识,提高自身心理素质,深刻理解做好心理工作的重要意义。近年来,不少班主任利用班级班会,不断拓展渗透心理讲学内容,紧贴学生心理,互相探讨,引导学生们正确看待他人,和他人和睦相处,向他人学习,克服妒忌等不良心理,树立正确的心态。我校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总体分为三个部分:

2.1针对学生开展的教育

今年主要开展了《学生如何与老师沟通?》《如何解决与同学、室友相处难的问题?》《在当前社会环境里,期中、期终考试前的心理状况及调适》《对性格孤独学生教育引导的思考》《如何调节学生的成绩观》《如何解决学生的厌学情绪》等心理讲座。

2.2重视对教师队伍的培训

教师如何看待学生,如何尊重学生人格,独特个性,了解学生内心世界,和学生成为朋友,促进师生间沟通联系,愿意讲心里话等,激发了全校教师学习心理学知识、尊重理解学生的热情,收到了明显成效。同时,我校还定期组织教师开展心理学教育工作交流活动,让大家来畅谈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工作体会和感受,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寻求解决的良策和路劲。学校还充分利用墙报、专栏、电子屏幕、广播等各类阵地,积极开展教师心理学知识普及,较好地营造了关注心理学、重视心理学、研究心理学、热心心理学教育的良好氛围,增强了广大教师的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

2.3引导对家长的教育

为了使家庭教育能更好地配合学校教育,我们认为对家长的心理教育指导也是非常关键的,为此,我们利用家长会议、家校联系、家庭走访等机会,有的放矢开展心理学知识普及工作,结合学校心理学工作要求及整体教育安排,引导家长重视孩子心理学教育,正确认识孩子的心理问题,围绕如何和孩子沟通,怎样从心理角度做孩子的教育等等,使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有了一定的了解,提升了家长配合做好学生心理学教育工作的主动性、自觉性,为学校的心理教育工作上水平、上台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多措并举开展咨询,积极化解心理障碍

3.1不断拓展咨询途径

开展心理咨询是促进心理健康、及时化解心理障碍的一个重要活动。当前,新常态下,随着学习压力的增大,竞争日趋激烈,学生青春期遇到的一系列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学生们迫切需要心理辅导以摆脱日益严重的不良情绪。我校十分重视心理咨询工作,通过主动、积极、及时、凑效的心理咨询、心理疏导,努力发挥咨询工作职能作用。在咨询的形式上,不断拓展,不断优化,相应开设了电话咨询、短信咨询、QQ咨询、微信咨询、信件咨询、学生个体直面咨询及家长咨询,从四面八方来努力接受学生、家长的心理咨询,最大范围化解心理矛盾,理顺心理情绪,实现正常心理的回归。

3.2以人为本开展咨询

当学生有心理问题、困惑需要帮助而又因为某些原因不能面谈的,都可以写信投到学校“心理”信箱,由心理老师对症下药,及时写回信。为了保密起见,减轻学生思想负担,一切信件来往都可以以笔名著名,大大地方便了学生与老师的沟通联系,使学生本来感到尴尬的心理一下子得到放松,卸下了思想包袱,一切都在很轻松自然的互动中得到缓解,得到解决。从信件咨询来看,反映的内容主要有学习问题、考试焦虑问题、自制力问题、人际关系、异往、家庭关系等等,心理老师们都一一作了回复,紧贴学生思想实际,从专业领域向他们解释、建议、鼓励,从中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3.3定期定点预约咨询

我们学校定于每周五下午最后节课为学生心理咨询课时间。学生可以按时来当面咨询,也可以和心理老师预约时间。心理老师对待每一名前来寻求帮助的学生都耐心和他们一起讨论问题,分析原因,探讨解决的方法,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每名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帮助。同时,也接受学生家长咨询,听取一些家长反映问题。针对家长反映孩子的问题,共同寻求妥善的解决办法,有效地处理好孩子们身上的心理障碍问题或情绪问题。并就如何教育孩子,指导他们正确看待孩子的心理问题,有效正面开导,加强家长与孩子的真诚沟通,在理解孩子心理的前提下,在得到孩子信任的前提下,再有的放矢地跟进教育。如有必要,心理老师还会直接找到该学生开展谈心,做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学生教育工作,帮助学生及时缓解心理障碍,理顺思想情绪。

4 提高学生心理教育工作成效

4.1心理教育必须紧密围绕学生的思想和实际需求来开展

抓住了学生的特点,学生感兴趣什么,需要什么就及时开展相应的教育指导工作。如期终考试临近时,及时开设《浅谈应考的心理调适》的讲座,告诉他们正确认识考试,对自己做出恰当的估计,调整期望水平,降低焦虑。要及时开展考后心理学教育。考试结果出来后,许多学生的成绩不理想,甚至出现一落千丈的情况。这时指导学生重新定位,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重塑自信心,最大限度的减少心理不平衡。因此对于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既要按照成长规律进行系统安排,又要兼顾特殊时期、特殊情况出现的问题,灵活掌握,切实满足学生的需求。

4.2对于心理咨询工作的时间上应尽量方便学生

正常的教学可以有正规的课时安排,但心理咨询不同,要随时以学生的课余时间为工作时间。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为下午第八节课,放学后的高峰期,或是另外预约的时间,更是不包括在规定时间之内。咨询的时机是千变万化的,一旦错过就很难再找到,而有些学生是鼓足勇气,下了很大的决心来的,如果这次没能及时帮助,也许就不会有下次了。因此,面对这样一种情况,就要求心理教师爱岗敬业,甘于奉献,一切以学生为主。

4.3准确掌握学生心理学教育的火候

学生渴望心理健康教育,在信息化时代,社会处于同新月异的变化之中,学生们在学校中在体验自身成长变化的同时,还要感受激烈的竞争,学习的压力及以不断变革所带来的不稳定因素的影响,因此他们内心的矛盾、冲突、压抑就更为显著。在开展心理教育的工作中可以明显感受到他们的迫切需求,渴望参与的心情。在这种局面下,就更有利于在学生中间开展各项活动与工作,也能够及时的发现问题进行指导。

4.4提升教师心理水平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

以前很多教师对心理学一知半解,对于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心理健康教育都不清楚。而现在大多数教师都能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学生的心理问题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如对学生异往问题,不再是以往的严厉批评,生硬拆散,严禁交往……现在许多班主任对这个问题都有了新的认识,会找同学谈心,和他一起分析探讨,能够正确看待青春期中学生向往异性接触的心理。因此,随着教师心理水平的提高,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也更趋于人性化,更注重心理感受,避免了矛盾冲突或直接造成尖锐的问题。

总之,新常态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任重道远,我们将进一步增强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大力拓展心理学教育的途径,深入研究探索,不断改进我们的教育工作,力争通过更加扎实的工作,来提升学生心理学教育工作的成效,不断开创心理学教育工作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宋爱华.浅谈学生心理教育过程中的障碍和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3.

第5篇: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我国高校现今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参与部分,当前在社会总体创新改革发展的情形下,高校针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在不断的创新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和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但是,基于高校思想教育水平和质量提高的趋势,当前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社会经济条件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其中以网络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冲击大学生所接受的正统的政治教育观念,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形成了很多的负面影响,所以现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进行必须结合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具体的教育开展工作。所以,针对现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进行的教育路径对于现今开展教育工作有着非常必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可行性研究分析

1、两者之间的关系介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有着相互区别和相互联系的关系,两者是一种辩证的关系。高校之所以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目的是促使大学生形成健全的思想人格,但是大学生作为一个健全的独立的个体,其健全的思想人格的形成离不开大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心理状态。简言之,大学生思想教育是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被升华了、高尚的组成部分,大学生健康的思想品格的形成是在学生认知、情感、需要和动机等多种心理素质的共同促使下形成的。综上所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在区别的基础上联系的,但实际教育的过程是联系的基础上又有所区别。

2、两者有共同的教育主体:首先从教育机构来讲,两者都是同属于高校德育工作的范围内,都是高校教师和政工干部必须同时关注和开展的工作。其次两者共同教育的对象都是高校在校学生,且都是通过语言性的力量,从主观上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心理观念和行为观念,都是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意识。

3、两者相结合的理论依据—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从字面上看,其就是指的是高校在面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的时候所根据的学术理论基础则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其也就是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础上根据教育目标和实际教育工作的开展有条件的结合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观念而形成的一门学术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作为现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进行教育工作的重要的学术基础,其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应用型和强有力的实践操作性。这一学术理论基础的存在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结合开展提供了相互借鉴和相互提高的空间和途径。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现状分析

1、忽视心理健康教育。两者在面向高校大学生进行实际教育工作的开展中,过度的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而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促使两者的结合流于形式上的存在。具体而言,首先大学生正常进行的教育工作基本上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文化教育,道德素质教育方面,却唯独没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存在,而且最终的评价方式和评价结果的呈现也没有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评判合理的包含在其中。其次,贯穿在整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教育环节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大学阶段的学生正是明确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三观的关键阶段,而这一阶段的教育环节的实施过度的重视社会对大学生所要求的各种思想道德规范,整体环节的安排缺乏系统性,忽视大学生环境应变能力和心理适应能力等心理方面环节的设置和实施。最后,现今高校缺乏相对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人员,基本上现今所进行的高校心理健康辅导人员无法为学生进行深层次的、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

2、两者结合过程中对现代化网络作用的忽视:现代化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进行提供了便利化和及时性强的教育资源,同时为结合途径的使用提供了创新途径和手段。但是现今高校在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无法正视网络作用,缺乏对现代化网络技术的积极利用。具体而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无法改变落后的教育观念,由于网络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大部分大学生无法抵抗网络所带来的诱惑,导致不良社会现象的发生。教育工作者缺乏利用网络信息处理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能力。现今部分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者虽然能够意识到网络作用的重要性,但是在网络作用的发挥中却往往忽视了大学生正常的心理干预工作,无法保持网络作用在两者结合使用过程中的平衡度。

3、两者结合过程中大学生人本理念的淡化:具体而言,现今高校在进行大学生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中,单纯的围绕社会所要求的大学生应有的思想道德标准进行具体的教育工作,而忽略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实际需求的调查和分析,在教育工作的开展中逐渐淡化了“教育以学生为本”的现代化素质教育理念,导致教育工作的开展无法满足大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具体的教育工作的开展无法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缺乏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吸引力,这也是现今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到课率非常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基于以上问题的分析,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结合的措施分析

1、高校负责教育管理的机构要促使的创造能够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具体而言,两者有机结合的教学环境的创设首先应积极的促使家庭、学校、社会等三者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中作用的同步发挥,促使三者相互合作,形成全方位的三维教育网络体系。其次,两者结合使用的教育内容的设置应和教育目标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保证两种教育不同侧重点实施的情形下,促使大学生思想认知和心理认知共同得到提高和发展。最后,要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两者教育手段和教育策略有机的结合在一起,通过将心理健康教育感知、倾听、同感的心理方法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将心理感知、心理咨询等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进行具体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方法和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方法的结合是两者能够在高校共同开展教育工作的基础。

2、积极发挥网络作用在全方位的教育体系中作用的发挥:首先,大学生教育工作者应准确的定位网络与大学生的上网行为,这就要求高校教师管理机构要强化教师对网络的认识和了解,针对大学生的上网行为作出理性、客观的分析,正视网络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中作用的发挥。其次,高校教育管理部门要积极的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主体网站和网页的开发建设和作用的发挥。高校教育管理者要重视网络在宣传和教育方面的先进行、及时性,通过积极的开发网络在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中潜在功能的发挥,提高其为大学生服务功能的发挥。最后,高校负责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能够促使大学生心理健康网络化教育的建设。具体而言,创建与学生主体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校园环境,高校在环境创设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独立人格的形成和参与教育工作实际开展的意识和观念,其次和谐的教育换进的创设要保持师生关系的平等,通过教师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健康素质,启迪学生、引领学生,并于学生共同为学生自身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链接资源,维护学生获取教育的正当权益,从而满足学生个性化和多样化的个体发展需要,以此通过校园文化环境和校园教育环境的创设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进行创造具体良好的工作环境。综上所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结合开展是正确处理两者之间关系以及实际教育工作开展的需要,所以面对现今两者结合开展存在的问题,高校教育工作者能够从教学环境的创设、网络作用的发挥、校园文化环境的创设以及正确的与时代结合等方面全方位的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林燕,张丹.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结合[J].青年科学:教师版,2013,(12).

[2]张海亮,冯海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结合[J].今日湖北,2013,(10).

[3]赵志杰.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J].科学中国人,2014,(19).

第6篇: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范文

    [摘要]新教育技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加强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恰当的使用信息技术对语文教学会产生推动作用,但不适当的使用就会对语文教学产生负面影响,造成资源的喧宾夺主,减弱学生的想象力,妨碍师生情感互动,退化教师技能等现象。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新教育技术   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优势  误区  应对方法

普及新教育技术,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普遍的共识和不可逆转的趋势与潮流。我国教育部也于2004年制定和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其中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地把人类在社会生产与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新技术、新设备加以改进并应用于教学活动中。实质就是要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在教学中,不仅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信息技术凭借其知识的多样、广泛、速度快等优势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给教学带来了一场全新的革命。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整合之优势

1、信息表现的直观性,能突破学生视觉的限制,让其多角度地观察对象,并能够突出教学要点,有助于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

  2、 图文声像并茂,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通过信息技术制作的课件创设出的情境,可以让学生轻松进入学习氛围。并且能迅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及学习兴趣。

  3、 交互性,学生有更多的参与,学习更为主动,并通过创造反思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这一特性建立在教师对多媒体的有效利用上,要熟练掌握链接、留言板和计算机的操作,才可以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4、 通过对真实情景的再现和模拟,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例如学习说明文时适当地使用多媒体,既可以使学生整体把握作者写作的顺序、方位、角度,更有助于理解说明文的写作方法。

  5、 可重复性,有利于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和克服遗忘1。传统课堂教学无法重来,但现在通过信息技术可以把课堂教学记录下来,以供同学参考,减少知识的遗忘。对难点的重放则有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

总之,大量的教学实践充分证明了信息技术的确给教学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与革新,然而目前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师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还存在认识、理解上的一些偏差,导致在语文教学中出现误区。笔者仅就所闻所见谈谈自己的认识。

二、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的误区

1、教学资源喧宾夺主

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课程结合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采用信息技术教学主要在于利用其图、文、声、像等将教学内容形象化、简单化,达到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理解程度的目的。“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确定有效传递教学信息的媒体类型和使用技巧,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进而制作出适宜的教学课件,以发挥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2但在我所了解的汕头一些学校的语文教学中,有些教师忽略了这个目的,使用了过量形式优美的视频、动态信息,吸引了学生的兴趣,但冲淡了教学的主题和内容,偏离了语文教育、语言学习的中心目标,影响教学实效性。具体表现在:

(1)信息容量大。比如在讲授《黄山记》这一课时,有位老师花了很多精力制作了精美的多媒体课件,总想将课文内容扩展开来讲。他认为只要讲了学生就能理解掌握并应用,讲了比不讲好。于是课件成了“黄山图片展”。课堂看起来很热闹,学生积极发言,实际由于信息量过大,学生目不暇接,没思维的空间,对整节课的内容只是囫囵吞枣,只有个大概的印象,对作者的感情理解并不深刻。对文章整体的结构把握不清。个别学生在反馈教学意见时甚至说:“这不是机器化大生产下的‘填鸭’教育吗?不用人灌用机器灌。”

(2)信息表现方式复杂。在课堂教学中是所教的内容决定教师备课的内容及课件的表现方式。如果在形式上一味追求新颖和动感,大量运用强烈的色彩、丰富的图片和多变的动画。看似充分利用了多媒体信息技术的特点,实际上仅仅是追求了优美的形式和艺术效果,过多的运用了强烈的色彩、动画和声音以致喧宾夺主,致使学生被新异刺激所吸引,注意力分散。还有一些问题用简单的语言、文字、图形就可表示清楚,却采用各种形式优美、复杂的课件,使得视频影像的播放占用大量教学时间,授课量减少,降低了授课效率。

应对方法  教育心理学认为接受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过多的信息和信息表现方式,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不利于学生接受有用信息。因此,课件制作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按照教学设计的思想进行设计制作;要简洁、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要强调实用性,避免追求表面,喧宾夺主,更不能画蛇添足;要根据各个阶段的学生制作出不同的课件,因人而异。

2、图解减弱学生的想象力、使创新思维僵化

(1)以诗歌教学为例,诗歌最重要的存在形态是意象,“意象是作家的感知,情感和理智等心理因素与所描写的事物有机结合所构成的复杂的经验世界。古诗文作品的审美经验,传达着作者的情感和生命体验,也能引发读者从自我的出发进入情感和生命体验,这样就使意象具有了模糊性和不确定性”3。信息技术手段的不当使用,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作品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使作品原有的优美意境变成了简单的画面,其结果是破坏了学生对作品想象再造的重要环节。如六都中学教师讲授杜甫的《登岳阳楼》时,课堂上展现的是多幅洞庭湖的图片。饱览湖上风光对于学生理解诗歌是有一定帮助的,但是每个人对景物的想象都是不同的。固定的画面会割断作者的情感联系,让这些画面成为一个个单独的个体,不利于学生想象。例如“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样一幅雄浑壮阔的景象,是很难用具体画面来传达的。笔者认为在这里如果使用讲授法会让同学们在自由大胆的想象中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不受约束在品位语言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想象,对诗进行思维再加工使他们有更丰富的想象和作者能产生情感共鸣。就像《雨巷》中的丁香姑娘,是每个人的心中之美是“千人千美”。如果用一幅美女的画表现不仅太直白而且一点意蕴也没有,更没有让人有想象自己心中美女时的那种再造的兴奋感,幸福感。

(2)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是语文新课标所要求达到的总目标之一。现代信息技术使信息大量出现,学生的大脑只能像一台存储器,尽可能记忆呈现的信息,没有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对文章的理解就停滞在所显示的图文、声音、解释上限定了学生的思维。如教授《山居秋暝》一诗时,老师给定学生的画面就是山间傍晚,茂林修竹起伏摇曳,澄净碧蓝的河水蒸腾着雾气,雾霭迷蒙中,主人公伫立于蜿蜒的水畔,远眺周围的景物。浣女们在竹林中忽隐忽现,可望而不可及,水上漂来小船,荷花在风中摆动……如此一来,学生就只跟着老师做的课件走,没时间去思考可能还有其它的解释,长此以往,必定会形成思维定势,束缚学生的创新潜能。比如诗中“王孙”的形象,大可启发学生思考:你能说出这里的王孙的真实含义么?除了可能是代指,会不会是作者在自喻呢?又或表现的是自己所追求的理想?

应对方法  在各种的课程评估中都把是否采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所占比重作为重要指标,在客观上造成个别教师注重多媒体的应用次数,忽略了教学效果。语文课的教学中,教学课件的制作要因需要而不同。在课件中给学生留足够的空白,教给学生如何思维,让学生有时间、会独立去思考,还要多启发学生自己去理解,重建课文。

3 机器妨碍师生情感互动

现代教育要求教师不仅是传授知识,也要注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教学是教与学双方互动的活动,课堂是师生思想交融的场所,教师在言传身教中与学生建立深厚的“师生情”。“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教师应该根据授课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状态,用生动、幽默的语言有声有色地把要讲授的内容讲出来,有时还要用合适的肢体语言、脸部表情或眼神变化使语言形象化、艺术化、从而扣住学生的心弦,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其全神贯注。而学生对教师的一个微笑或一句鼓励的话语都能产生深刻的心理体验。当代高中生经常的心理表现就是“爱师及课”,这也是教师的魅力所在。但是,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不适当让课件主宰了教学,师生的情感交流被抛弃了。质量不高的课件在教学中的大量应用,学生与计算机交流机会增多,而与老师交流的机会减少。学生的注意力大部分都集中在计算机终端或投影仪上,很少直接面对教师和较少注意教师的形体语言、音容笑貌。教师被“禁锢”在控制台上,更多关注的是课件的操作和教学内容的演示,而减少了与学生之间情感的沟通,人性化的教学将会被冷冰冰的机器取代,这个机器成了第三者硬生生霸占了课堂的主动权,剥夺了师生对话的权利,阻塞了师生沟通渠道,师生情谊一天天被淡化,一些教师逐渐缺乏激情,一些学生失去热情。其结果是使本来极其鲜活、富有生机,极易引起学生兴趣,能够让学生感到其乐无穷的语文学习变得呆滞、拘谨和索然无味。##

在课堂教学中,作为一名教师,学生听不懂的要讲,课堂气氛不活跃要调动,学生情绪不高要激励,这些都要建立在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和理解之上,建立在必要的师生互动之上。通过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启发,双方都会增长自己的知识、能力,才能让教学相长落到实处。

应对方法  利用信息技术制作课件应注重交互性,运用课件勿忘师生互动关系。要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就要做到人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是技术的组织者、管理者,信息技术应该适应和满足教师的需求,二者组成系统才能很好的协调工作;学生是信息技术服务的对象,信息的使用还要符合学生心理认知规律,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传递教学信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利用多媒体课件营造和谐的教学情景,学生在和谐环境中与教师合作交流。只有将这三方面关系调整好,实现人与技术的真正结合,教学才能融会贯通,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课堂才会有人情味,学生才能活跃起来,实现最好的教学效果。

4程序淡化教师个性,退化教师教学技能

(1)不同的课程会有不同的课堂氛围,课堂教学有不可预设的一面。而课件的制作都有一个固定的程序,教师往往按照自己的思路,设计多媒体课件。课件一旦制成,其内容、程序就固定不便,教师只能跟着课件进行教学,无法观察学生的反应,不了解学生接受的程度,课堂就会受限于课件。呆板的预设妨碍了活生生的生成,教师很难发挥特长、形成个性。教师本身散发出来的信念性格,气质等隐性魅力在多媒体中难以体现,更不要说用自己的示范作用去影响学生。学生的反馈和追问,常常能生成始料不及的新课程。但在程序的预设下,老师没时间,也没足够的心理贮备去引领学生研究讨论,只让下去再说,但是下去仍然没时间,没空。这样的问题经常的处理办法就是搁置,不予理会。实际这是教师最能体现自己特色的机会。教师以自己的个人风格而对学生的熏陶和感染是任何课件的文字和图画所不能取代的。夸大多媒体课件作用,只会让课堂变成“放映室”,教师成了“放戏”的播映员,学生成了可“看戏”的观众,机器掠夺了老师上课“演戏”的权利。

(2)长期单一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容易降低教师的教学技能。有感情的教师范读,隽美的板书,恰当的肢体语言,与学生的眼神交流都属于语文教师的基本技能,传统的教学模式能让教师的基本技能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发扬光大。当疲于追赶潮流,使用课件教学时,人们驾驭传统教学手段的能力却在逐渐退化。特别是刚刚上岗的教师,使用粉笔和黑板的教学基本功没有打牢、打实,一旦脱离了多媒体课件就无所适从,不知如何上课。更有消极懒惰的,认为只要有多媒体课件就可“包打天下、一键到底”,不再考虑教学的改进创新。长此以往,将导致教学能力退化,最终落伍淘汰。

应对方法  解放学生的头脑与手脚是让其成功的培养自己精华所在,可如何“解放”却是值得深入探讨的。在新疆的信息技术状态和物质条件下,多媒体不应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板书、语言描绘、手势比划、模型展示、实物演示、师生情感交流等传统手段仍然是十分有效的。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拥有以往教学无法比拟的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是它的重要优势。同时,如何真正发挥信息技术教学的作用,使其成为高水平的教学工具,更是需要我们不断探索的。只有树立正确的观念,把握教学的“双主”概念,将多媒体技术灵活的融入教学体系的整体建构之中,各种教学手段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切实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能

总之,时代的进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教育要面向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之一。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的这一举措,一方面能大大增强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另一方面个人认为,教师的上岗培训,除了完成职业身份的转化外,也要加强教师多媒体素质的修养,不断提高教育业务能力,教育主管部门应鼓励教师学习新的教育理论,最好可以专门指导教师如何合理的利用课件。让语文课堂教学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上,还给孩子一个思维的空间!让孩子深入到实践中去,发挥他们的潜能,形成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现代的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更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促进教学的最优化。

[注释]

1彭军     论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武汉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2谭绮球   多媒体教学实践中的若干偏宕『J .教育与职业 2008(6)

3彭小明   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 『J.教育研究2008(1)

[参考文献]

教育心理学       游旭群 主编2-055、080-085

第7篇: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范文

关键词:渗透;课堂教学;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心理健康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在我国青少年大都在学校接受学科教育,学科教育不仅具有知识性,而且具有教育性。无论是教给学生科学的思想方法,或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学科教学都可以进行渗透心理健康的教育。中学数学教育,特别是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数学教育,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一、在备课中体现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知识点,备普通的教学环节,更要围绕学生,围绕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效果,而不能只考

虑教师应该怎样做,学生应该怎样学,把学生看成配角。同时要以学生会有什么样的问题,什么样的反应,学生需要什么为中心来设计教案,联系学生现在的水平和学习能力,挖掘出各种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点、切入点。实现这一点,就等于为“心理健康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打下了坚实可行的基础。那么如何挖掘数学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点呢?心理健康教育其实是蕴涵在生活中的教育,它与生活的方方面面紧密相关。因此,只要我们充分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带着新的眼光和思路认真研读教材,并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出现的心理问题,便可从数学教学中挖掘出有价值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如我们在教《工作总量、时间和效率的关系》时,可联系学生中出现的懒惰问题,可选用学生自己每天做作业的总量、时间、效率的计算实例,可加入对不同人一天工作总量、时间、效率的计算,从而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改变做事拖拉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课堂是数学教学的主阵地,通过课堂对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实现目标的主要途径。

在数学课堂上,每一步教学环节的拟订和实施都要适应学生的心理水平,要根据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轨迹进行教学,这样恰恰满足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在学生获得知识与能力的同时,学生的心理素质也受到训练,原有的心理认知水平也得到提高,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教育效果。

(一)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数学教材蕴涵着丰富的数学史的材料,这些数学史不仅可以让学生树立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而且也激励起学生学习的进取精神,激发学生心理向积极健康的方向澎湃前进。

(二)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成功的基石,是一种可贵的心理状态,它能将人的一切潜能充分调动起来,让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并达到最佳状态。但学生的自信心在不同程度也存在着差异,这差异主要表现在学习和其它各种活动中。如:分层设计练习,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在练习设计中,根据每个学生思维的不同水平和跳跃能力,可设计不同程度的作业要求,尽量使各层次的学生能解答其中的某些问题。

(三)锻炼学生的毅力。

生活中挫折无处不在,一个人成长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心理健康的人会以积极主动的态度面对挫折,在挫折中会自动调节情绪,克服困难,顽强拼搏,而这种克服困难的表现和毅力,又进一步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心理素质差的人常常在挫折面前惊惶失措,变得消极悲观、自卑怯懦,阻碍前进的信心和动力,并对心理的发展形成消极的影响。

(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在一个理想的课堂里,所有的学生都应能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为趣味和快乐而竞争,自主地进行独立学习。在竞争与合作共存的学习情境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能力共同增长。当然,在这里必须强调合作的主导地位才能保证竞争的良性发展。

三、在课后辅导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应设计涉及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如在讲述“充要条件”时,可设计如下问题:学习成绩好是考入重点大学的什么条件。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使学生明白健康心理在实现理想中的重要性,促使学生在平时学习中自觉地摒弃不良心理。

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是从条件到结论的逻辑推理过程。条件和结论的关系是一种因果关系,特别是在分析法证明中,要求学生思考一个结果的产生是由于它拥有了哪些条件。所以,我认为通过数学问题的解决可以教育学生正确归因自己的考试结果,学会冷静、客观地分析考试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进取心,激发学生更加努力的勇气。

四、在教学评价方法上注重心理健康教育

许多厌学、逃学的孩子,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在学习、生活中受到了人多的批评与指责,甚至是讽刺和挖苦,出现了严重心理问题。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应注意多鼓励、多表扬,少批评、少指责,注意的教育的平等与公平,努力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加以指导和训练,以此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五、教师的言谈举止对学生的心理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利用教师的言行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对教学工作极端负责任,深入钻研教材教法,讲课的时候能全身心地投入,就会获取全体学生在心理上的认可和配合,促使学生心无旁骛地投入学习。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亲切的动作、一句赞扬的话,都会使学生情绪振奋,学习兴趣油然而生。教师上课时精神抖擞、声音洪亮,带着极大的教学热情去感染学生,将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优化他们的学习心理。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发言,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其学会悦纳自我,从而增强自信。对于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教师要用积极的情感和真诚的爱心去感染和打动他们,选择难度适当的问题让他们解决,要善于挖掘他们的优点,适时加以表扬,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消除他们的不良情绪,让他们伴随着快乐的情感体验来参与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率。

六、成功的喜悦也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教育意义,在数学研究性学习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数学研究性学习符合美国当代心理学家马斯洛的“成长动机说”理论。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具有创造性的见解,哪怕只是一小点,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和赞扬。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自主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性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应变能力,使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发展个性。另外,教育学生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注意说话的技巧,对别人作出批评时,要对事不对人。通过教育,使学生构建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有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在数学教学中有许许多多的教育契机,只要我们能善加利用,适时的给予启发与引导,学生的心理素质必然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 冯利.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第8篇: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范文

关键词:体育教学 健康 促进心理健康

课程标准提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就要求教师面对新课标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启发、引导并帮助学生进行实践体验,有针对性地纠正心理缺陷,提高心理品质,克服心理障碍等。

一、当前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原因

据有关文献报道大约32%的中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如抗挫折能力、意志力、危机意识、协作精神等都比较薄弱。随着对知识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社会与家庭重心都放到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上,而忽略了对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大多数学校也偏重于抓学生的智力因素培养,而忽略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同时学生缺乏必要的心理辅导,造成部分学生心理素质比较差,调整心态的能力较弱,遇到困难挫折易造成心理疾病。再者,我国独生子女群体的日益扩大,家长的过分溺爱使学生的许多意志品质不能得到更好的锻炼,如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等优良品质。

二、优化体育课堂氛围,促进心理健康教育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着重培养学生互相合作学习的习惯,使学生在一种心情平静、愉快而活泼的气氛中学习。如:集体跳长绳游戏、接力跑游戏等集体游戏活动,使学生的思想、智力、意志、体力得到了锻炼提高,同时也让学生在比赛中体验到了胜利的喜悦,培养了健康的心态。另外,教师应注意学生的活动,关心学生的情绪状态。如可以拍拍学生的肩膀表示鼓励、肯定、赞赏,也可以发出提醒、警告、停止的信号,或运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及优美的示范动作唤起学生的兴趣,使每个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

三、课堂教法灵活,突出心理健康教育

(1)教学中,精心设计,布置一个宽松的练习环境和良好的锻炼氛围,能够

诱发学生对学习极大的兴趣,引导学生较快地进入角色.如音乐导入法:武术教学中,采用古典音乐,边武边乐的形式导入。

(2)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如在学生了解某一游戏的方法后,要求学生针对游戏方法、规则适当变化,然后再根据改编后的游戏进行活动,真正让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促进他们更自觉、更认真地上好每节课,同时克服思想上的紧张、锻炼口语表达能力,消除学生闭锁的心理和紧张的情绪,提高交往能力,增强心理适应能力。

(3)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的表现出来。在比较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学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使自己成为更能适应社会的人。

(4)培养学生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在体育课堂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做情绪的主人。对于教师而言,要尽量减少对学生的劣性刺激,引导学生主动改变自己的态度、认识和评价,通过冷静思考、理性思维、角色换位等方法化解劣性情绪,避免行为失控。另外,当情绪产生后,要帮助学生建立心理防御机制,通过升华、补偿和转移等积极的防御方法缓解消极情绪,或者通过自我安慰、适度宣泄、合理推诿等中性的自我心理防御机制暂时缓解不良情绪,避免情绪恶化和行为失当。

四、利用运动项目促进心理健康

体育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运动技术水平以及身体素质状况,利用运动项目本身的特点,促进心理健康。如:篮、排、足球以及接力跑等集体项目,在对抗过程中会让人慢慢改变孤僻习性,逐步适应与同伴的交往,团结互助;游泳、单双杠、跳马等项目,则会使学生在运动中不断克服胆怯心理,消除腼腆和自卑心理障碍;参加乒乓球、网球、羽毛球、跨栏、跳高和跳远等活动,可克服犹豫、徘徊、优柔寡断的心理障碍,个性会变得坚强、果断;下棋、打太极拳、气功等项目对调节神经活动,增强控制能力,克服急躁冲动的弱点有一定的益处。

体育教学是促进健康的有效手段,体育活动能让学生乐于同他人交往,融于集体中,在社会生活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做到人际关系和谐。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思路和教学效果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我们唯有不断的探索和思考,才能更合理更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3.4月第一版

2、祝蓓里体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9篇: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范文

[关键词]人的素质与教学 心理素质的培养 动机和兴趣 自信心 意志力

当代世界的经济正处于全球化飞速发时期,经济全球化时代是全方位的竞争,它体现在经济、政治、科技、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以及每一个领域的各个环节,但归根到底,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人的竞争,即人的素质的竞争。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是否具有奋发进取、昂扬向上的精神,是其在全球化激烈竞争中能否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之一。当今教育的发展与经济社会的结合越来越紧密,教育对经济社会的服务、贡献日益提高。

二十一世纪需要的人才是综合性人才,综合性人才的培养与心理素质的培养有着密切的关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主要组成部分。英语教学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在授课当中不仅应该是语言知识的传授者,同时也应该是学生心理素质的培训者。有史以来,教育最基本的功能就是树人育人。教书育人是教学的终极目标。教学中要做到教书育人,就要注重心理素质的培养。因为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影响其学业优劣乃至终生事业成败的关键因素,同时,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有利于学好英语。

通常认为,心理素质的培养包括对学生动机、兴趣、能力、情感、自信心、意志等的培养。

一、培养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学习动机是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学习动机强,学习效果就会好。

近几十年,我国科技飞速发展,与世界各国的交往越来越多,英语是世界上主要的国际通用语言之一,在国际政治、经济、军事、科技、贸易、交通运输、医疗卫生、文化交流等诸多领域,英语都是应用最广泛的交流工具,也是我们了解世界、认识世界、发展高新科技、参与国际竞争、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不可缺少的语言工具。尤其是在当今提倡的实现中国梦,使中国走向世界之巅,掌握英语这门知识和技能,已成为我们当代青年升学深造、择业求职必须具备的重要条件。教师应结合国内外形势和英语课本内容,介绍中外名人成才之路,经常的深入进行学习英语的目的性教育,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学好英语,明确学好英语和国家发展的重要联系,培养强烈的学习动机,把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兴趣是指人们乐于接触认识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积极的意识倾向。兴趣可以唤起并强化学习动机。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他才会积极的开动脑筋,认真思考,并以最简捷、最有效的方法去获得最必要的知识,因此,要学好英语,必须具备兴趣这个前提条件。

刚从高中过渡到高职院校的学生,仍然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许多事物有浓厚的兴趣的特点,但一部分学生英语基础差,随着英语课内容的加深,难度加大,学习兴趣逐渐减少,甚至厌学英语,失去了学习动力。针对这种学习情况,教师要加强个别辅导,帮助他们丢掉包袱,轻装上阵。降低考试难度,实行分级考试,帮助他们能过最低关的考试,培养持久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增加教材内容的兴趣,降低难度,有意识的加强对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培养,多方创造情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正如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所说的:“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而不是诸如等级或往后的竞争便利等外来目标。”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得主动、轻松,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印象深刻,经久难忘。

二、培养成功的自信心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把我们带进了一个日新月异的多元世界,一个个性张扬的世界,同时也进入了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

美国教育安戴尔.卡耐基在调查了很多名人的经历后指出,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因素,其中学识和专长技术占15%,而良好的心理素质要占85%,自信心在心理素质中占第一位。因此,自信心是取得成功的第一个秘诀,是取得事业成功的主要精神支柱。一个人要是有成功的决心和信心,就会产生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鼓舞自己坚定的为之奋斗,只有坚信自己成功的人才会取得成功。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应把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放在首位。具体到教学中,教师该怎么做呢?

首先,要尊重、赞许和鼓励学生。期望得到尊重和信任是人们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需求。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尊重和信任学习成绩好的,更要尊重和信任那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尊心,都有长处,都有获取成功的愿望和需求。教师的责任在于充分挖掘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取长补短,促进其全面发展。课下教师要主动去接近学生,特别是成绩差的学生,充分了解学生的爱好、专长、性格、困难和家庭情况等,发现其闪光点。例如有的学生尽管英语学习成绩差,但他们其他的功课并不差,学习也很刻苦。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要帮助他们寻找正确的学习方法,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鼓励和促进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信心。课堂上尽量使用礼貌用语,及时表扬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学生体察到教师对他们的殷切期望和信任。例如在讲授新课时,提前把复习、检查和提问的内容告诉给学生,让他们做好充分准备。教师检查时让学生回答,难度大的问题让基础好的学生回答,难度适中的问题让中等生回答,难度小的问题让基础差的学生回答。回答正确时要及时鼓励。让学生有成功感,让每一个学生能在一次次的成功中体验欢乐,激发争取新的成功的期望和信心。

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思维能力的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实施分层教学。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成功是可望而又是可以做到的。只要自己加倍努力,是能够摘取成功的果实的。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克服自卑心理,激发学生获取成功的期望和信心。

三、培养坚定的意志

意志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调节和支配自己行动的心理过程,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主观世界和发展智能的不可缺少的心理活动。古往今来,凡是取得不凡成就的人,都是具有坚强意志的人,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所谓“志”有两层含义,一是有志向。二是有意志。一个人有了明确的志向后更需要有强大的意志力去推动它不断的向目标迈进。古代有司马迁受宫刑仍专心撰写《史记》,外国有安徒生屡遭辍学、失业却百折不挠,发明无数产品。爱因斯坦潜心研究终得《相对论》。所有的这些事件都有一个共同点,促使他们走向成功的终点站的是坚强的意志。美国发明家爱迪生说过:“伟大的人物最明显的标志是他具有坚强的意志,不管环境变换到何种地步,他的初衷和希望都不会有丝毫的改变,而终于克服障碍,以达到期望的目的。”我们看到,意志坚强的学生,能以坚强的意志战胜一切困难和挫折,经过持久的努力取得成功。而那些意志薄弱的学生,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就会对学习失去信心而放弃努力。因此,英语教师在授课时,要尽量结合教材内容,经常以名人、名言以及他们坚韧意志的故事来教育激励学生,使他们从中吸取磨练意志的养料。可以把重点放在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上。例如,美国著名的白宫女记者托马斯・海伦,初中时因老师夸奖她的作文写得好,使她下决心要做一名新闻记者。她一生为之追求,最终在美国乃至世界新闻界成名。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还应以生动真实的身边人、身边事启发引导学生磨练意志,刻苦学习,早日成才。对于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和挫折就灰心的学生,教师应及时地、耐心地进行个别辅导、谈话,帮助他们学会用意志的力量排除不良情绪的干扰,克服心理障碍,鼓起勇气,走向前进。要教会学生经得起挫折的考验。挫折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有的人跌倒了能爬起来,有的人稍遇挫折便一蹶不振。这就是一个耐挫力的问题。耐挫力是指个人对挫折的可忍耐,可接受程度的大小。耐挫力强的人往往比较积极、自信。能够战胜困境产生的紧张状态与情绪反应。耐挫力是意志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教学中,教师通过培养耐挫力,便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意志力。例如,课堂上遇到不会的问题不要马上要求向老师请教,鼓励学生自己开动脑筋,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教师还可以适当设计一些难题,让学生去思考解答。通过不断的以困境和难题来刺激学生,使他们养成一种耐挫力,不断完善他们的意志品质。

教师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也是训练坚强的意志品质的一个方面。教师要加强学习方法指导,为养成学生的自学习惯创造前提条件。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指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创设有一定难度、坡度和一定跨度的练习,鼓励学生知难而进,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努力,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因为战胜困难的过程就是意志磨练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培养他们的持之以恒的品质,这对学生的自身发展和以后的事业前途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人生的道路充满了荆棘,克服每一个困难都离不开意志力。

总之,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的问题,无论是英语教学还是其他学科的教学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教师不仅要勤于钻研,勇于创新,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还应该增强时代感、责任感,以良好的形象去影响学生。“亲其道而信其行”。教师要关心学生、热爱学习,增进师生感情,从而取得师生的相互理解、信赖,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最大限度地培养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实现教育的根本目的,造就具有创造力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高等教育出版社.教育部人事司主编 《高等教育心理学》 2003年出版

[2]吴丽萍.践行素质教育理念、提升英语教育水平【J】文理导航(上旬) 2011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