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家校合作目标及措施范文

家校合作目标及措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家校合作目标及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家校合作目标及措施

第1篇:家校合作目标及措施范文

关键词:规划纲要 教育质量 校企合作 三种层次 实践历练 唯一途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国家未来十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纲领和行动指南。明确要求:教育要优先发展,教育要全面推动科学发展,教育要为建设人力资源的强国奠定基础。深刻阐述了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全面部署教育改革过程中的具体任务。通过学习教育规划纲要,明确了以下核心内容: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国民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教育,颁布实施《教育规划纲要》,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是提高综合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是满足人民群众新期盼、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迫切需要;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具体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

第二,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提出了“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

为此,《教育规划纲要》确定相关的6个方面保障措施

第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造就一批教育家。

第二,保障经费投入,到2012年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并保持稳定增长。

第三,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应用,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第四,推进依法治教,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法律法规,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治校,加强教育督导和监督问责。

第五,着眼于教育改革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

第六,加强和改善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的职责,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切实维护教育系统和谐稳定。

《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是教育质量及教育工作的生命线,是我国教育由大变强的关键。只有正确有效地实施《教育规划纲要》,才能推进教育改革发展,摆在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使命崇高、责任重大。为了落实《教育规划纲要》要求,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提出提高高职实践性教学的关键点在于校企合作,并提出如下几项措施:

校企合作――指学校与社会上相关企业之间就其人才培养过程相关要素而展开的合作关系。

一、校企合作思路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宗旨就是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要为企业培养高素质、适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工厂一线操作人员和现场的高级技工及技术人员,为了实现办学宗旨和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一方面要自主创新,另一方面要依托企业办学,把校企合作落到实处。

可采取单一性合作、多项性合作与实体性合作等三种不同层次的校企合作,各种合作方式可同时开展,可相互交叉,互为推动。

应采取的积极措施:构筑人才培养平台,扩展校企合作对象与内容;建设与完善学院实训工厂,把实践性教学置于真实场景之下,并将实训工厂建成具有教学与生产双重能力的校办企业。为社会培养各方面的高技能人才,使学校办出受企业欢迎的高职院校,打造高职教育特色品牌。

二、校企合作理念

把“校企合作,互利共赢”作为校企合作办学的理念,实践证明,这一理念得到了广大高职院校和企业的认同。遵循“校企合作,互利共赢”这一理念的关键是,要真正理解和把握住其中“共赢”的内涵。

三、校企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模式按其企业参与的方式和层次的不同,大体可划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单一性合作,即以实习、实训为主要的合作环节。

在这种校企合作关系中,以学校为主体对人才进行培养,企业以辅助的地位以配合为主。由学校提出和制订人才培养的目标和主要的计划,大部分培养任务仍然由学校来承担。根据学校提出的具体要求,企业只是提供相应的协助或提供一定的条件,主要完成的培养任务是实践教学环节这一部分。

单一性合作模式主要有: “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订单培养”“客座教授”等模式。目前,我国多数高职学院在人才培养中都采用以上几种合作模式。

第二个层次――多项性合作,即以人才培养过程为主线,在多环节上合作。

在这种校企合作关系中,对人才的培养是校企共同参与。企业不仅参与研究和制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而且参与实施与产业部门结合的那部分培养任务。

这种合作主要的模式有:“共建实验、实训基地”“教学工厂”“联办专业”“联办分院”等模式。实践证明,以上校企合作模式是高职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

第三个层次――实体性合作,即以办学诸多要素为合作项目的合作。

在这种校企合作关系中,对人才的培养是校企共同参与。企业对高职学院承担决策、计划、组织、协调等管理职能,企业以主人的身份直接参与办学过程,分享办学效益,企业通过参与办学来参与学校人才培养。

第2篇:家校合作目标及措施范文

[关键词] 学术创新 “有闲”学者 培养

高校教师除教学外,尚有科研工作的需求与压力。“高等院校担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各种专门人才和发展我国科技文化事业的双重任务,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1]高校教师长期奔波于课堂,疲于授课,完成课时任务。教学与科研容易互相制肘,难以形成良性互动,存在着教学和科研的突出矛盾。何兆武先生认为:“人类的文明在一定程度上就看有多少人是从这里面解放出来,从事艺术和学术活动。”[2]笔者以为,要实现高等院校学术创新必须培养“有闲”学者。所谓“有闲”是指有相对富裕的时间从事教学以外的调研工作及科研工作。笔者以为,高等院校特别是法学类院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培养“有闲”学者。

区分教学型人才与科研型人才

就高等院校而言,尽管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教学,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每一个教师的个人素质及喜好各有不同,有的教师热心教学工作,而不愿意从事科研工作,或怠于科研。有的教师热心科研却难以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此诸种,不一而足。笔者以为,不应对所有的教师做一刀切式的统一要求。应根据不同情况,实现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开发,能够使学有所长,术有专攻。对热心教学工作,怠于科研的教师可适当提高课时标准,在职称评定时相应向教学能力倾斜,对科研能力相对放宽标准。另外,高校脱产在读博士,在读期间通常不承担教学任务。可在其毕业后,补上在读期间的课时量。一方面平衡与在职教师之间的教学工作量,实现公平、公正原则,也为学校的教学工作补充能量,因为在读博士大多年富力强。学校为其脱产读书提供了便利,毕业后他们理应回报学校,补上在读期间的工作量。对于热心科研,有学术创新之强烈愿望的教师可适当降低课时标准,而对其科研能力做较高要求,可以对科研成果做量化规定。在职称评定时,相应向科研能力倾斜,降低对教学能力的要求。区分教学型与科研型人才,能够使热心科研且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教师脱颖而出,成为一校科研创新的主力军与中流砥柱,为科研强校奠定基础。

学术休假制度的推行

曾经指出,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存在着理论脱离实际的情况:“教哲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逻辑,教经济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经济的特点。”[3] 高校教师学习、生活于相对封闭的环境,许多高校教师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没有离开过学校,也未有社会实践的经历。由于长期脱离社会实践,难以实现既有知识结构的更新,固有的知识结构日趋老化。以至于目光短浅,难以洞知社会变迁对科研的要求,缺乏社会关怀与科研创新的潜力。从而使自己的知识在象牙塔里低位循环,反映在学术领域主要表现为:学术创作缺乏前瞻性、创新性。使一校难以产生在全国范围内有影响的学者和学术论著。学术论著,难以出精品,上台阶。学术研究一旦脱离社会需求,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特别是法学院校的教师,如果不能把握法律发展的方向,便无法为法学发展注入活力,也无法通过学术创新解决司法实践中的理论难题。正因为此,各高等院校应根据自身情况,推行以学术休假制度为核心的相关制度,鼓励教师走出校门,走向社会。

笔者所谓学术休假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休息、疗养。而是高等院校为提高教师教学质量作出的附加实践环节工作任务的理性选择,是针对一定职称和年龄群的教师推行的带薪休假制度,时间从数月到半年、一年不等,学术休假期间减免课时工作量。教师在学术休假期间应完成相应的目标任务,例如,在其他校院从事的学术交流、学术合作工作。在实践部门从事的实践工作,法学院校教师主要是在公、检、法部门从事的学术调研与实践工作等。通过学术休假制度的实施,拉动校际之间的横向交流与合作。推动高校与实践部门,法学院校主要是与公、检、法机关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学术成果的现实转化,贯彻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教学、科研新思路。我校自2008年起,已连续向西安市雁塔区人民法院派出四批青年法官助理,青年教师在法院从事为期一年的法官助理工作。青年教师通过列席审判委员会全面了解目前我国基层法院存在着的疑难案件及疑难案件的解决机制,通过与法官工作上的合作及案情的相互沟通,全面接触司法实践。有助于形成全新的法学理念,加快法学理论知识与司法实践的链接,加快科研创新的步伐。

学术休假制度的推行能够为贯彻教学、科研为社会服务的宗旨作出贡献。也使享受学术休假待遇的高校教师在学术休假期间作为“有闲”学者,重新审视自身的缺欠与不足,加快知识结构的更新,思维模式的转变,实现创新学术的目标。对在教学一线奋斗多年的教师特别是副教授、教授。规定五年或十年享受一次学术休假,期限可根据各校情况自行确定,可以是数月或半年。学术休假期间减免课时量,并要求学术休假教师完成目标科研任务,例如,在研项目结项,或在CSSCI来源期刊等。

奖惩结合培养“有闲”教授群体,提升科研创新能力

目前各高等院校,职称评定是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积极撰写学术论文的动因之一,一旦职称评定目标任务完成,特别是教授资格评审通过后,原有的科研积极性消怠,许多教师在一夜间失去了奋斗的目标和方向。认为教授职称已过,可以好好放松放松。怠惰心理既起,生活便失去了航向。许多教授在三年,甚至更长时间里没有科研成果(包括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等)。随着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教授评审节奏加快,各高等院校新任教授出现低龄化趋势,许多教师四十岁左右就已通过评审获得教授资格。这部分教授年富力强、思维活跃,是各高等院校不可多得的人才资源。如何发挥其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一校的科研工作出成绩,上台阶。笔者以为奖惩相合的制度是教授群体发挥科研创新能力的保障。

首先,采取各种措施保证教授成为“有闲”学者。每年对贡献卓越的教授提供免费体检和疗养的待遇,为教授家庭解决后顾之忧。针对部分教授教学任务重,特别是除了本科教学外,尚有研究生授课任务的情况,在教授群体中也可划分教学型、科研型人才。教学型教授侧重于从事教学工作,侧重于本科生与研究生培养工作。探讨教学新路径,总结教学经验。开展教学示范活动,积极培养教学梯队。科研型教授可以减少研究生及本科生教学工作量的承担,专心于科研工作,保证在研项目及时结项。各高校每年从教授层面评出一定数量的科研能手进行奖励,可根据自身情况评出学术带头人,加快以教授为轴心的科研团队建设,高校应当为科研团队提供必要的资金与物质条件支持。我校近几年来加大科研扶助力度,学校为每位教授,每两位副教授及博士学位获得者安排一间专用办公室,使全校副教授、教授的科研条件大为改善;为每位需发表专著的教师提供专用基金,以加快科研创新能力。

其次,采用相应的惩罚措施。确保教授群体充分利用“有闲”时间,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从目前看,尽管各高校为本校的科研工作作出了努力,采用一系列的鼓励措施。但仅有鼓励措施尚不足以发挥教师特别是教授群体的科研创新意识,必须辅以相应的惩罚措施,奖惩结合,方能充分发挥教授群体的科研创新能力。笔者以为,目前高校惩罚措施不足是教授群体科研创新能力差的重要原因。首先,将科研目标任务完成的情况作为教授年度考核的依据,没有科研成果的教授采用扣除津贴的惩罚措施。连续几年没有科研成果的教授,可采用低位聘任的处罚措施。例如,不再聘为硕士生导师或博士生导师。对担任硕士生、博士生指导任务的教授,规定目标科研任务。对难以完成目标任务的导师聘任期结束后暂缓聘任或不再聘任,对科研工作成绩突出的可实现高位聘任,加大工作条件及资金方面的扶持力度。体现公平竞争、奖优罚劣的科研工作原则。

培养“有闲”退休教授群体

高校退休教授是高等院校振兴科研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退休教授,没有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压力,有较充裕的时间和精力,和在职教师相比较处于“有闲”状态。加上退休教授在漫长的岁月里,积累了丰富的学术经验,有深厚的知识积累。这些资源对学校来讲,是不可多得的财富。国内各高校教授退休年龄大致为六十岁。从学术创新的角度看,这个年龄段的教授正处于收获季节,有较多空闲时间总结学术经验。国内许多知名学者多是在晚年大有作为。例如,著名哲学家何兆武先生,在八十岁高龄完成《西方哲学精神》一书的写作。著名法学家张晋藩先生年近七旬完成《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一书的写作。著名刑法学家蔡叔衡先生,用二十年时间,年近八旬完成《中国刑法史》写作任务。从学者一生的成长情况看,晚年常常是学术成果丰硕、学术造诣升华的时期。如果能够充分发掘高校“有闲”退休教授的学术潜力,将为学校科研工作上新台阶作出重要贡献。使退休教授退而不休,充分利用自己“有闲”的优势,总结学术经验,实现学术创新。

为此,各高校可采取相应措施,充分调动退休教授学术创新的积极性。例如在退休教授中聘请资深教授(我校已有聘请资深教授的人才整合计划)。 给予聘任人员相应的待遇,并规定目标科研任务。聘任期内的退休教授可以积极参与高校的学术团队建设,提供科研工作的意见、建议;充任学术带头人,通过传、帮、带,帮助高校科研后备力量的迅速崛起;组织学术讲座,介绍学术创新经验,充当学校的学术顾问,为学校的学术工作献计献策;为年青学者的科研论文进行指导,提出修改意见;学校提供专项资金支持,帮助退休教授的学术论文、专著等出版发表;鼓励退休教授申报各类项目,并为项目完成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和经费支持;鼓励退休教师进行学术调研活动,参与学校的学术资料整理工作等。此外,还可实行返聘制,聘请退休教师从事本科及研究生教学工作。

李岚清指出:“为了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和实现我国的现代化,发展教育科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显得至关重要。”[4]高等院校,为实现科研创新目标,必须采取种种措施,解决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冲突。努力培养“有闲”学者,推动一校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提升一校的学术品位,为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推行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沈亚东.关于高校科研工作的几点思考[J].兰州:甘肃政法学院学报,1994,(2):1―4.

[2]何兆武.西方哲学精神[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37.

[3].改造我们的学习[Z].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756.

第3篇:家校合作目标及措施范文

【关键词】自主管理;班级

一、目标引领――明方向

作为一个班级和学生个体,首先要有总体奋斗目标,这是班级与个人前进的方向。在开学之初,我引导学生结合本班的思想、学习、行为规范的实际制定出本班的奋斗目标:班级星级评价力争达到“艳阳”级别以上(我校班级行为规范采用星辉、星辰、星河,新月、明月、皓月、朝阳、艳阳、骄阳九级晋升制),班级力争文明班级,寝室力争文明寝室,学习成绩总体目标力争年级第一。学生总体成长目标是努力学习、规范行为、修炼品德,做德才兼备的人,并据此拟定班名为“行健班”,班级宣言为:“自强不息,发愤图强”。总体目标的实现需要每个学生的努力,围绕整体目标,引导小组、个人制定阶段性的学习成绩目标张贴上桌,以督促自己不断努力,力求进步。每周围绕“六会”制定1-2行为目标张贴上墙,达到目标后就设定新的行为目标。这样既激发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使学生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行为与整个班级联系起来,又使学生在目标的引领下发挥潜能,追求更高更快更好。

二、明确规范――有章法

成功的人生需要自律。对于普遍缺乏自控自律的10后学生来说,目标的实现需要高度的自主管理能力。学校、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是学生日常行为的基本规范,是学生进行自主管理的标准和依据。为此,我组织学生在学校六会规范的基础上讨论制定和《83班学生六会行为规范评价细则》和《学生一日常规》,从会讲文明、会学习、会守纪、会讲卫生、会健身、会生活六个方面确定评价内容和奖惩规则。我把评价细则打印出来,每组一份,利用班会让班长组织学生学习,熟悉评价的内容及奖惩办法。《学生一日常规》班会、周会集体诵读,强化课前、上课、课间、作业、就寝、健身、清洁、文明等方面的要求,这样学生在进行自我管理和班级自主管理时才有规可依、有章可循,让自己和班级的成长不偏离正常的轨道。

三、层级管理――炼能力

班级是我家,管理靠大家,只有发动学生力量,创造更多管理岗位,让更多学生参与班级管理,让班级人人有事管,事事有人管,才能在岗位管理中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沟通协调等方面的能力,为达到班级和个人目标、实现人生理想打下基础。具体管理方法有三点:

第一,一长六部,明确分工。通过自荐、民主推荐和指名方式,确立以班长为总管的六部班委会,班长统筹,六部部长各负其责,明确职权范围。具体是班长负责班内全面工作,组织班内、学校的各种活动。会讲文明由宣传部长总负责,下设团小组长、各小组蓝星协管,主要负责班级团员的发展与管理,班级文艺活动、黑板报的安排,督导和文明礼仪。会学习、会合作由学习部长总负责,下设各科代表、小组紫星协管(我校采用小组合作育人制,小组四人分别冠名紫红蓝绿星),重点督查学生各科课堂表现及作业。会守纪由纪律部长负责,下设各小组红星、寝室长协管,负责课间、自习、活动等期间的安全和纪律,1号寝室长负责寝室的纪律、安全,2号寝室长负责寝室清洁。会讲卫生由清洁部长负责,下设各小组蓝星协管,负责卫生值日的安排督导检查。会健身由体育部长负责,下设各小组绿星协管。负责三操、运动会、集会的组织安排与督导。会生活由2个生活委员负责,一个主要负责留意班上同学的思想动态、钱财管理、穿着佩戴,一个负责就餐秩序的管理,光盘行动的监督,餐厅清洁的安排、检查。每个负责人发放专门的记载本,通过个人观察、协管汇报、同学检举、科任老师反映等途径,及时记录当天学生表现的亮点和不足,每天夕会由“六部”负责人总结汇报,依据评价细则实行奖惩。一周结束由班长汇总通报,得星与扣星相抵超过规定数目,依据班规进行合理惩罚。

第二,层级管理、层层追责。班级实行层级管理,层层落实,层层追究制度,小组成员对小组长负责,组长对班干部负责,班干部对班长负责,班长对班主任负责。在班级具体事务管理中,哪个部门或小组出了问题,如出现违规或者被批评、被扣星等现象,就由部门负责人和组长倒查追责,分析问题症结,寻找补救和解决措施,并有权采取适当的教育措施。

第三,公物管理,一人一岗。除了班级的常规管理外,班上的公物管理、擦洗白板灌墨水写课表等琐碎事务都有专人承包管理。

四、多元评价――增动力

通过每天夕会的六会日评价,每周周会优秀小组、进步小组、行为规范示范小组、最佳值日小组及组员的评比以及每月考试评比,大型活动评比等多种评价激励机制,使各个层次的表现优秀的学生能及时得到肯定,既增强学生自主管理的成就感,又激发学生自信自强、向善比优的原动力。

五、总结反思――促提升

德国诗人海涅说:“反省是一面镜子,它能将我们的错误清清楚楚地照出来,使我们有改正的机会。”除了夕会、周会上的常规反思之外,针对周考评不合格或者一段时间内犯错较多的学生,他会按组规写行为说明书,说明他犯错的心理动机、事情起因经过、对错误的认识、改正措施、努力方向等,对学习表现不好、学习成绩不稳的学生,按要求写学习说明书,从学习态度、方法、过程等方面进行得失分析,培养他们从反思总结中吸取教训,提高认识,及时调控态度、言行,促进自我成长,最终实现成长目标。

第4篇:家校合作目标及措施范文

全年开发新产品1020项,完成年度目标的106.3%;产学研合作项目126项,完成年度目标109.6%;新认定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6家,完成年度目标123.1%,企业技术中心总数达93家;新认定市信息化标杆企业15家,完成年度目标115.4%,信息化标杆企业总数达47家。

(一)大力加强技术中心体系建设。积极推进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为龙头、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为骨干、市级企业技术中心为基础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一是做好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培育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申报工作。将港口集团、太阳能、正大天晴作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申报培育对象,以国家技术中心标准引导并推动它们加强各方面建设。推荐医疗、水表、药业等7家企业申报省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经评审家技术中心通过省认定,省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总数达21家。二是开展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工作。经县区推荐、企业申报,全市有23家企业申报市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经材料评审、现场考察和综合评估,联合动力、等11家企业技术中心通过认定,市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达68家,三级企业技术中心总数达93家。三是加强技术中心评价管理。开展企业技术中心年度评价,在-年度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和运行情况评价中,4家企业技术中心评为优秀;41家企业技术中心评为合格;2家企业技术中心未上报评价材料,评为不合格。在-年度省技术中心建设和运行情况评价中,我市企业评价得分均在70分以上,居全省前列。四是加大企业技术中心引导扶持力度。对新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落实市政府有关规定,有5家企业获财政拨款20万元;对运行情况良好、创新成果突出的企业技术中心,市自主创新资金进行优先扶持,在今年市自主创新资金扶持项目中,三级技术中心企业项目占90%,扶持资金达290万元。

(二)深入开展校企合作。首先,推进合作机制建设。一是建立政府、高校、企业多方联动合作机制,统筹整合创新资源,量身定制适合各地区禀赋特点的校企合作模式;二是建立合作推进考核机制,制订了“科技专家团队进企业”活动绩效考核制度,奖惩结合,有力调动了各方积极性。其次,构建三大保障体系。一是构建组织保障体系。成立了以副市长为组长的市校企合作领导小组,各县区也相应成立了校企合作领导机构,统筹协调校企合作。二是构建政策保障体系。制定出台《关于市校企合作战略联盟试点工作的意见》、《科技专家团队进企业行动计划》等政策性文件,各县区和高校也出台了多项政策,为校企合作深入推进提供政策障。三是构建服务对接体系。积极组织相关企业“走出去”,高校和科研院所“请进来”,开展项目对接服务。各县区区先后组织80余次项目对接活动,达成合作项目120余项。第三,创新校企合作模式。一是建立校企合作战略联盟。建立了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新材料、机械装备三个校企合作战略联盟。校企共建各类技术创新平台20个,其中大型综合性创新平台2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分支机构1个。二是选派教授进企业。全市共有120余名专家、教授带领1500多名学生进驻到260家企业开展工作。三是选聘企业家进高校。从我市重点产业中选聘优秀企业家、技术专家任高校客座教授。目前,已有30余名企业技术专家被评为客座教授。四是面上氛围营造。召开第五届校企合作暨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工作会议,对年度校企合作先进集体、优秀专家和先进工作者进行了表彰,为校企合作工程向纵深发展、调动校企合作各方工作积极性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三)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一是推动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全市开发新技术新产品1020项,其中85%为国内先进水平以上,一批高新技术产品产业化后产生明显效益,韦酯等一批产品销售过亿元。二是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市自主创新资金安排330万元扶持26家企业技术创新项目,46户企业研究开发费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3亿元,在政府扶持资金和科技创新税收优惠政策的拉动下,企业创新投入积极性空前高涨,93家技术中心企业共支出科技活动经费16.7亿元,占企业销售收入6.7%;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4.5%。三是发挥创新型企业引领作用。医药、药业列为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省创新型企业总数达到30家,医药在国内外建立三个研发中心,形成了与国际接轨的新药研发体系;药业专利拥有量居国内医药工业企业之首;中复众成为国内领先的风电叶片制造商,这些创新型企业引领着我市高新技术开发的热潮,拉动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加速发展,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550亿元左右。

(四)强力推进“两化”融合。一是开展调研。组织专人对我市重点工业企业、软件服务企业、运营商进行专题调研,充分了解目前我市两化融合基本情况。同时,到、、等发达地区学习先进经验,理清发展思路,向市委、市政府撰写了专题调研报告。二是强化两化融合意识。举办“两化融合”培训班。会同省经信委、市委组织部,共同开展省第一期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培训班、“科学发展名家讲坛”,全市经信系统干部职工,市县发改、科技、财政、国资等部门分管领导,19个园区负责人,重点企业负责人共计200余人参加了此次培训班。落实省两化融合推进大会精神,组织重点企业参加省两化融合推进大会,并将会议精神以书面材料形式落实到全委和全市重点企业,通过培训和落实省两化融合会议精神,增强了县区政府、有关部门和重点企业两化融合的意识,拓宽了视野,扩充了知识。三是树立典型示范。开展信息化标杆企业认定活动,新认定15家市信息化标杆企业,市信息化标杆企业总数达47家,市信息化标杆企业影响力日益扩大。积极申报省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经评审港口集团、正大天晴被评为省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医药、太阳能等9家企业被评为省两化融合试点企业,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总数居北第一、全省前列。四是协助企业开展信息化工作。帮助中复众、药业、太阳能、石英等企业做好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择优给企业推荐软件供应商,会同企业调研优质软件商项目实施典型案例,引导企业高标准、高起点开展企业信息化工作。

(五)全面加强质量管理。一是大力推进群众性质量小组管理活动(QC小组)。经推荐申报,获省优秀QC小组17个、优秀质量信得过班组6个、QC小组活动优秀企业5个、QC小组活动卓越领导者5个,全国优秀QC小组1个、全国优秀质量信得过班组2个。二是开展用户满意服务明星创建活动。围绕“追求卓越、服务和谐”主题,拓展创建活动领域,通过服务明星企业、明星个人、杰出管理者等形式全方位推进服务质量不断提升。三是树立典型,发挥引导效应。经推荐评审,正大天晴、豪森药业被评为省工业企业质量经营优秀企业,康缘药业的萧伟、中复众的任桂芳被评为省工业企业质量经营优秀领导者,凌娅等8人被评为省工业企业质量经营优秀领导者。四是强化企业产品质量意识。引导企业加强质量意识,以质兴企,推荐医药、中复众等4家企业参与“全球质量承诺倡议活动”发起活动,并代表我市企业参加签约仪式。

二、工作安排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地区发展规划,全面落实重点产业振兴规划,加快技术创新平台建设,落实区域性信息中心发展规划,推进两化融合向纵深发展,全面提升企业质量经营水平,加快优化产业结构,为我市创新型经济发展和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支撑。

(二)主要工作及目标

1、技术创新912工程:全年开发市级以上新产品900项,新增国家、省、市三级企业技术中心10家,抓好20个市重点技术创新、重点产学研项目。

2、两化融合112工程:新增市信息化标杆企业10家、省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10家,带动200家企业开展两化融合。

3、区域信息中心123工程:构建1个组织体系,推进2个平台建设(信息基础平台、政务信息平台)、力争3个提升(产业信息化提升、民生信息化提升、城市信息化提升)。

4、质量管理“五个一”工程:制定一批行业标准、打造一批用户满意服务明星、评比一批优秀QC小组、争创一批知名品牌、培育一批质量人才。

(三)推进措施

1、强化载体,进一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企业技术中心在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中的核心作用。一是壮大三级技术中心规模。积极组织企业申报国家技术中心,并力争一家通过国家认定;推荐5家企业申报省级技术中心,力争3家通过省认定;新认定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0家,使全市三级企业技术中心总数达103家。二是提高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水平。邀请国家发改委高技术司领导一行来考察指导我市现有和在建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举办专题培训,强化技术中心认识和作用;组织县区和技术中心企业代表赴先进地区参观考察,学习先进经验,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召开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现场交流促进会,交流优秀企业成功做法,对新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进行授牌表彰。三是加大企业技术中心扶持力度。推动市财政加大三级企业技术中心扶持力度,争取国家技术中心扶持200万元、省级50万元、市级10万元,督促县设立相应扶持专项资金。继续扩大市自主创新资金对技术中心企业项目扶持面,确保扶持比例不低于80%。指导企业用好研究开发费税前扣除政策,鼓励企业将研发费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全部用于技术开发。努力为技术中心企业向上争取政策和资金。

2、注重实效,进一步推进产学研合作。一是搭建平台。建立校企合作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围绕重点产业、支柱行业建立行业性的、区域性的合作战略联盟。建立完善校企合作信息平台,完善科技创新网,促进资金、技术、人才、设备等信息的有效对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二是进一步推进“科技专家团队进企业”活动。加强各专家团队的组织领导,畅通信息渠道,及时协调解决存在问题。强化专家与企业的互信关系,真诚合作,互利双赢。推进已合作项目加快实施,促成早开工、早投产、早见效。三是积极开展对接活动。利用工信部直属的理工大学、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及上海市高校技术市场,举办2-3期考察、对接、洽谈活动,促进高校与我市企业联系,提高科技成果产业化水平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支持企业走出去,利用先进国家和地区的技术、信息、人才和资源优势,与国内外高校、研究机构、企业联合建立技术中心(研究中心、实验室)。

3、加强引导,进一步推进两化融合进程。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六有”机制。督促县、区成立相应两化融合领导班子,形成市、县(区)两级两化融合领导体系,切实将两化融合工作开展起来,形成有规划、有团队、有制度、有项目、有培训、有考核“六有”机制。加强督查指导,争取将两化融合指标纳入市政府目标考核,定期、不定期进行督查推进。召开两化融合工作会议,总结经验,表彰先进。二是示范带动,构建三级试点(示范)体系。在“十二五”期间实施“1075”行动计划,推进“十家示范、百家试点、千企升级”(十百千)工程,开展信息化标杆企业认定工作,新认定信息化标杆企业10家,全市信息化标杆企业总数达57家。筛选市信息化标杆企业申报省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争取10家企业通过省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认定。争取将省医药产业两化融合工作会议放在我市召开,带动我市医药及其它行业两化融合工作开展,形成点面结合的两化融合氛围。三是分层培训,培育咨询服务市场。邀请国际著名软件服务商来,针对委机关领导、重点企业领导、具体专业人员,分层次举办信息化培训和企业信息化解决方案讲座,增强两化融合意识,提高两化融合实施能力。四是搭建平台,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撑。推进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等重点行业的企业信息化平台建设,发挥信息网络支撑作用。补充完善两化融合专家队伍,发挥专家作用,为两化融合的推进提供智力保障。

第5篇:家校合作目标及措施范文

财经类院校开展校企合作面临着诸多困难,其主要表现如下。

1.1企业的参与热情不高

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学校比较主动、企业缺乏内在的动力和热情,即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局面。究其原因,一是企业作为一个营利实体,以追求利润为目标,校企合作不仅不会带来直接的效益,还会增加企业的负担,并要承担相关成本。企业要参与学校的活动,或者对学生实践活动进行安排管理,必然要投入资金和精力,而培养出的人才最后未必选择该企业,加之企业的生产经营业务比较忙,企业参与合作教育的积极性必然会减弱。二是企业对学生素质的不满意,也影响其积极性。由于学校的课程设置、学生自身等多种原因,使得企业在合作中对期望效果产生了失望,特别是财经类院校的学生,由于专业本身的特点,在学习过程中理论知识比较多,需要动手的技能知识要求比较少,而且眼高手低,学生对实践工作缺乏兴趣和激情、学生能力不能胜任岗位要求、学生做事缺乏认真的态度等都会影响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11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在专业设置、培养方式、课程建设等方面采取大众化、学科化等传统的教学模式,缺乏针对性和目的性,培养的人才从能力、知识结构上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脱离实际。一些以教学为主的财经类高等院校在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目标指引下,虽然在教学计划、培养方案中增加了一些实践课程和实训内容,但是并不为企业认可,被认为差距还很远。教师多是从校门进校门,没有很多的实践经验积累,指导实践课程和实训课程也是从书本到书本,过于简单和形式化。

在财经类院校开展校企合作中,校企之间采取的合作模式较为普遍的是组织参观、现场指导,或者到企业实习一段时间。一般地,一二年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参观,四年级进行毕业前的实习,但是这些实践活动因为时间较短、缺乏系统性指导、缺乏技能性的内容要求或者学生自身对实习所抱的态度等原因并没有取得实际效果,简单的合作模式也削弱了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1.3合作的稳定性较弱,缺乏规范化

财经类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合作范围较广,合作内容具有不确定性,技术操作性较低,对于开展活动的场地、设备要求不高,所以在选择合作企业类型方面可以较为随意,随机性较大,也可以根据活动的内容而临时联系一些企业,客观上表现为合作的稳定性较弱,没有深入的联系和接触。在以后的合作中往往会由于一定的事情,如企业任务多、领导工作忙、活动经费问题或者组织人员等原因而搁置,缺乏长远的规划和双方合作长效机制。

2建立校企合作教育长效机制的思考

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合作的关键点在于实现校企双方双赢,只有利益共享、优势互补、互惠双赢,校企合作才能成为双方的自觉自愿行为,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双方互动。其中,学校是校企合作中一个关键角色,也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在校企合作中,学校是最大的受益者,是校企合作开展的主动者,只有积极加强学校自身的建设,以完善的管理机制开展校企合作活动,才能建立起校企合作教育的长效机制。建议从运行、保障、评价三个方面进行管理机制的建设。

2.1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建设

校企合作离不开对合作内涵的研究。要积极探索校企之间共创育人条件、共建育人平台、共管育人过程的运行机制,研究在课程、教学、科研层面上如何开展合作教育。

财经类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要适应社会需要,转变教育观念,调整专业结构、创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的课程设置,改革教育方法和教学模式,在这些改革中,应当积极寻求企业的合作,使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体系的设计中来发挥作用,这是校企合作成功与否的先决性因素。可以采取如下做法。

2.1.1向企业高度开放,邀请企业参与学生培训和课程设计

企业处于市场前沿,对市场变化情况、市场对人才的需要最为了解,并能把握职业岗位现在与未来对从业者能力的要求与变化,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是解决课程内容脱离社会实际的有效措施。在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设计中邀请企业专家的深度参与,听取意见与建议,确保开设课程定位的准确性。

现在的课程体系中,实践环节有很多是教师自己设计出来的,主观设想很好,但是实践性不强,缺乏实践体系的连贯性,财经类文科实验室建设中往往引入一些模拟软硬件,但是由于不了解它对实际生产经营的作用,缺乏背景数据资料,使得实验室的使用仅仅是表象上的模拟,没有达到提升能力的效果。邀请企业直接参与实验室建设、实践教学环节的开发,根据企业用人需要适时调整实践教学计划,采取传帮带或按订单方式培养训练,实现应用型人才基本能力的培养。

2.1.2让企业家走进校园,走上讲台,以各种形式传播信息

企业家进校园、上讲台,所传递的社会信息会让学生产生不同的感受,能更直接地感受到新鲜的社会气息,如同身临其境,比教师的演讲更有说服性,产生更直接的效果。同时能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社会对人的素质、能力的要求,能从企业家身上梦想自己的将来。学校应该创造机会引导企业走进学校,传播企业信息,丰富教育内容,实现培养具有市场适应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目标。

2.1.3建立服务于企业的价值导向

企业是追求利益的实体,在校企合作中,只有实现双赢,才能可持续发展。学校要关注企业利益,寻找合作的利益结合点,保护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学校应该增强服务意识,了解企业所需,发挥自身优势,提高服务功能,积极参与企业的项目开发、技术攻关、员工培训,以自身科研力量解决企业难题,为企业的发展献计献策,使其切身感受到合作办学的益处,形成相互依赖的“利益共同体”。

2.2校企合作保障机制建设

目前,财经类院校的校企合作教育中更多的是处于自发活动状态,表现为学校一头热,企业一头冷,加之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许多困难,双方无法建立长期稳定、互惠互利的合作机制,因此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是校企合作教育稳定发展的有效条件。

2.2.1建立组织机构,加强联谊沟通

组织机构是校企合作的重要保障,组织机构的建设可以是多样灵活的,如成立校企合作联谊会、校企联合会等,由校企双方领导组成,有较为固定的机构定期通报校企合作发展情况,了解双方发展,获得双方需求信息。通过建立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保持经常性联络,增进感情,推进校企合作教育。

2.2.2建立规范约束机制,实现校企合作管理的制度化

开展校企合作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强化制度约束,如建立实习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外聘工程师和兼职指导教师管理制度、学生实习实训管理制度、学生实习期间劳动管理制度、学生实习期间违规违纪管理制度等,通过完善制度规范校企合作行为和学生实习实训行为。在合作中,学校要把企业作为自身利益的共同体,维护企业的利益和形象,使其成为学校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要明确规定派到企业实习实训的学生应自觉成为企业的一员,融入到企业文化之中,按照企业的规定和职业道德要求履行自身的职责。通过规范约束,让企业放心参与校企合作。

22积极了解政府、职能管理部门等机构对开展校企合作办学的政策及优惠措施,是否有对于参与校企合作教育的企业按一定比例减免费税,或税收返还企业专款用于教育事业等措施,并充分利用这些措施,让企业切实感到参与教育既是履行一种社会责任,又是从事一项对本企业经济效益有明显促进作用的事业,激发其参与教育事业的动力。学校也应从企业角度出发,充分利用自身的教育资源优势和研究能力,参与企业职业教育与培训,积极解决企业难题,提供经营管理的合理化建议,给予企业以实际的帮助。

2.3校企合作评价机制建设

评价机制是衡量校企合作成效的重要机制。为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建立了各种评价制度,如学生评教、督导评教、同行评价、领导评价等评价制度,这些评价制度较多的是对教师个人教学能力、教学效果的评价,对促进教学、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开展校企合作中,也应积极建立评价机制,这有助于促进校企合作教育的深度开展。

评价体系中应包括对学生应用能力的评价、对课程适用性的评价、对教师综合能力的评价、对实践教学过程的评价及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等。

评价结果可用于对教学课程的分析,课程体系的改进,修正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指导校企合作的各个环节,协调解决合作中各种问题等,实现校企合作的持续性。

3结束语

学校与企业是校企合作教育的两方主体,其中学校是校企合作中的主角、动力源泉、决定性因素。学校与企业两者既有客观上的分工,又有微观上的融合,其有机的结合是校企合作教育成功的有效途径和保障,如何将这两对关系有机地结合,并以一定的模式实施,真正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是每一个开展校企合作教育的高等院校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只有找到适当的切入点,实行深度合作,校企合作教育的发展才有未来。

参考文献:

[1]石丽敏.国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分析与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6(12).

[2]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3]李芹,谭辉平.政府在高职产学合作教育中的角色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6(2):58-59.

[4]张春玲.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及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38.

第6篇:家校合作目标及措施范文

一、主备教师提前备课,写出初稿,及时打印发放给同组的其他教师

1.主备人在编写学案前,教师要认真阅读教材和新课标的具体要求,结合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个人备课。为保证学案的质量并及时发放,主备教师要提前一致两周的时间进行备课。

2.导学案的编制要明确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课时安排等。教学目标非常重要,可明确指导学生的学习要求,掌握的程度等,教学目标不但要有知识目标,还要有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方面的目标。

3.导学案的自主学习内容一定要有学法指导,使学生知道怎样学,学什么,例如在设计《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时,对学生进行的指导是,“仔细阅读课本72—74页的内容,独立完成下列内容( );”“右图是肾单位的结构简图请据图回答( )”。

4.要精心设计小组合作交流的内容,使导学案的学习内容逐渐深入。导学案的编制要突破难点,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就要把学生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放在合作交流的部分,使学生能够群策群力,集大家的智慧突破难点,并且起到了“兵教兵”“兵带兵”“兵练兵”的目的,如果还有不会的内容可以交给其他组的同学或老师进行点拨和引导,这样才能把课堂真正地交给学生。

二、同组教师集体备课,提出修改意见写出终稿

1.同组教师针对初稿进行集体备课,首先对于初稿中出现的知识体系安排方面的问题进行讨论,要求同组教师也要提前进行备课,核对教学内容的科学性,适用性等。

2.每个教师要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找出重难点的切入点及解决办法,并对教学策略的实施等方面进行探讨,群策群力,备课教师要根据组内的意见和建议对初稿进行改进形成组内终稿,打印备用。

三、教师使用时完善提升写出特色学案

1.任课教师要结合导学案终稿,针对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进一步补充完善、使学案更具实用性,针对本班学生的学习能力采取一定的培养措施,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学案。

2.课后及时回顾,进行反思。任课教师要在课后及时回顾,通过课上的实践检验找出学案的优点和不足,对学案的不足要提出改正措施,认真总结。在学案上进行标注和补充,使学案更趋完善,作为以后教学的参考,另外,及时反思,还能避免以后出现类似的错误。

第7篇:家校合作目标及措施范文

关键词:以人为本 学校管理 人本管理

一、中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研究

1.学校管理者管理观念陈旧

一些学校的管理者管理观念陈旧,还停留在以前微观管理、指令管理、物本管理的水平上,缺乏宏观管理、指导管理、人本管理意识。体现在教师管理,主要以事为中心,管理活动局限于一系列事务性工作,重事轻人,见事不见人,忽视人的个性。忽略了被管理者的个人需要和个性倾向,使得广大教师对人事管理的政策、目标、手段和过程没有条件行使应有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这种管理模式扼杀了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2.教师管理忽视个体目标和价值

教师是一个有活力、有尊严的个性存在。教师有他自身的人生目标和需求,也需要实现他的自我价值,即社会和学校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在教师管理上,很多中学往往注重的是学校组织目标的实现,忽视教师个体的目标和价值,缺少人性化的关怀。教师为工作而工作,“帮学校打工”的心态导致教师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丧失以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教师对职业的倦怠反过来也影响了学校组织目标的顺利实现,导致管理效能降低。

3.干群之间缺少正常沟通

学校管理者看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觉得存在许多问题,便向教师提出若干要求,而教师觉得管理者高高在上,所提要求多数都不切实际,自己每天身处教育教学工作的第一线,只有自己知道该如何做好工作。而学校管理者往往采用行政手段要求或命令教职工干这干那,而很少平等地与教职工坐在一起研究有关问题,交换个人意见,对教职工的合理要求、合理建议不问不理,漠不关心。久而久之,造成学校管理者与教师互不理解,互不信任,工作极其被动。

二、人本在中学管理中的重要性

人本管理的一个根本理念就是教师既是管理的对象,更是管理的目的。管理的最终目的是让每个教师能够体现自我成功的价值,使每个教师根据其能力与素质都寻求到相应的位置。所以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在如下方面形成了比较一致的共识,深刻认识到教师人本管理的必要性。

1.人本管理能使教师的主体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以人为中心的学校管理应侧重于关心员工的生活需要及其心理反映,学校领导与教师建立起彼此友谊及感情管理,互相支持。学校领导尊重教师的人格,予以信任,使其能独立自主的自觉、自愿的努力工作。对教师施以激励使其内在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培养教师的快乐情绪及热诚的工作意愿,使其理解学校工作的目标、政策及业务等,并给予参与的权利与机会,增强其责任心、荣誉感及对组织的认同与依附。

2.人本管理有利于学校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

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集体发展是建立在共同发展的基础上,最后达到集体和个体、个体和个体的发展和进步。构建和谐型人本管理新模式,把“以人为本”的理论作为管理的基础,深刻认识人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突出人在管理中的地位,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才能形成学校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环境,促使教师专业发展,为教师的发展创设平台。

3.人本管理符合学校的特殊性和教师的职业特征

学校管理系统与其他管理系统最大的不同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作为学校管理的核心要素的教师具有双重存在方式,他们首先是学校管理的对象,然后又是塑造学生和管理学生的主体,承担着教育的二级传递功能。第二,学校管理的目的是培养人和发展人,提升人的无形的知识和思想,而其他管理的目的是创造生产资料和生活消费品,提升人的有形资产的水平。这种差别使学校中的人本管理具有其特殊性,即管理过程中的人存在两种人:一种是教师,另一种是学生。因此,学校人本管理不仅要尊重人、关心人和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且要塑造人和发展人。

三、推行以教师为本的管理措施

学校是知识分子聚集的地方,又是培养未来人才的地方,人势必成为管理的中心,故应该根据人性的特点,发挥人的工作价值,提高人的创造力,促进员工的精诚合作,提高工作效率。把这一思想运用到学校管理中有其不可估量的价值和意义。以下从几个方面来推行以教师为本的管理措施。

1.营造和谐的人际氛围

首先,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学校管理活动具有积极意义,它是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保证。只有人际关系密切,大家认同感强,组织才具有凝聚力。其次,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有利于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中,教师间生活上互相帮助,工作上互相支持,就容易出现相互学习,相互提高的局面。再次,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有利于教师身心健康发展。因为它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倾诉衷肠,在思想、信念、态度、价值等方面相互摄取,从而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有利于个体的发展。

2.实施人性化的管理制度

学校人性化管理是指学校的管理者充分考虑教师的个性和利益,即合理满足其自然性和社会性的要求,并充分发挥教师积极性即主体性的一种管理方式,是以人为本的一种管理方式。我们实施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在充分和教师进行沟通探讨的情况下进行制度的制定工作。充分信任教师,承认其自主性,我们实行了弹性工作时间制。教师职业的特点又决定了不可以对教师管得太多太死,在实行一定刚性制度管理规定的同时,更应着重于对教师的柔性管理。

第8篇:家校合作目标及措施范文

一、校企“双主体”教学企业内部运行机制的含义

1.校企“双主体”的含义。校企“双主体”,指的是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都是高职教育的办学主体,校企双主体主动合作、深度融合,共同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革新了传统教育教学理念,使教学重心转向以企业和实训基地为载体的职业能力实践教学,使教育教学管理主体具有校企多元性,学生具有工学双重性,教师具有教师、师傅、研发者等多重身份。

2.教学企业的含义。校企合作教学企业是社会企业在中国高职领域中的一种类型,它是一种力图以企业方式为立足点,在高职院校实现市场资源和非市场资源,货币资源和非货币资源之间的优化整合,创造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共赢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教学企业的主要活动之一是财务管理活动,包括资金筹集、资金领用和利润分配等方面,教学企业的财务管理就是既为其教育教学的使命服务,又为其在真实市场环境的运营服务。

二、校企“双主体”教学企业内部运行机制的现状

1.教学企业组织结构设置不科学。许多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工作主要还是在院系层面进行,由各学院分别与企业洽谈,开展相关工作,学校没有设立校级校企合作机构,即使设置了专门的校企合作机构,大多也是流于形式,形同虚设。这种现状致使校企合作相关工作缺乏统筹性,难以深入开展,很多校企合作成立的教学企业都难以逃脱过不了一两年就夭折的命运。

2.教学企业权力结构不合理。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成立的教学企业管理层大多数都是由学校领导和各部门负责人组成,官本位思想严重,缺乏企业实践经验,业务能力差,成本意识淡薄,浪费严重,效率低下,教学企业脱离市场化运作,带有强烈的行政化色彩,校企合作的企方的权益得不到保障,影响教学企业健康高效的可持续发展。

3.教学企业用人制度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不尽相符。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是以获取利润为目标的,所以企业在用人制度上追求的是“员工尽量精、技能尽量熟、工资尽量低、稳定性尽量强”的原则,一方面校企合作的企方不愿意经常更换那些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培养的员工,另一方面企方出于成本考虑也不愿意招收大量生手进入教学企业。而学校是以培养更多的动手操作能力强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标,希望大多数学生走向社会都能抓住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所以学校并不希望少数学生在教学企业长期工作,而更希望采取轮训的方式让更多的学生进入教学企业。校企合作双方由于目标不一致,就会造成校企双方在用人制度上会发生一定的分歧和矛盾,甚至到最后不欢而散。

4.教学企业内部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校企合作教学企业是一种新生的组织形式,校企双方都缺乏合作经验,双方还处在不断摸索和不断磨合的过程之中,在制定制度时双方更多地考虑自身所负责的工作,缺乏整体意识,导致有些制度出现重复、真空或矛盾。如校企合作的校方制定制度时更注重教学效果、科研效果以及人才就业效果,而校企合作的企方考虑的是尽量降低运营成本,希望校方更多地无偿提供场地和设备,以保证企业能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这就造成校企双方在制定管理制度时互不相让,缺乏统一完善的管理制度,即使制定了统一的管理制度,校企双方在执行过程中,也只会从自身的利益出发,这就造成了很多管理制度形同虚设,无法很好执行的局面。

5.校企合作双方的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冲突。部分高职院校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举办迎新晚会、毕业晚会或国庆元旦晚会等;学校工会为教职工举办生日晚会、歌舞晚会等这些娱乐文化活动偏多。真正深层次的创新型、技术型和校企结合型活动较少。而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平时很少花精力去搞一些有品味、上档次的文化活动,企业也缺少这方面的人才。校企合作的教学企业缺乏对企业内部的教师、学生和职工良好职业道德和全面职业素质的培养、熏陶和引导。校企合作的校方的文化具有非营利性,而企方的文化带有营利性,两种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冲突,这种文化上的冲突,使得校企双方以及教学企业中那些具有学生和职工双重身份的员工感到无比困惑,常常无所适从。

三、校企“双主体”教学企业内部运行机制的构建

1.建立高效运作的校企“双主体”教学企业组织机构。校企双方在合作建立教学企业之初就应该建立健全的专职机构。学校应成立一个校级行政部门作为校企合作部,协调各院系与各企业之间的关系,例如场地的审批和设备的投入使用,以及教学企业校方管理人员的委派和实习学生的考勤等工作。学校其他部门例如教务处、研科处、学生处等部分应积极配合,以保证教学企业的工作能顺利开展。

教学企业也应该根据市场规律,参照合资企业的办法,根据出资额的大小,校企双方各派相应的管理人员构建教学企业的管理组织,教学企业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最高管理者不能称为院长或主任,应该被任命为总经理,教学企业内部各岗位管理者应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各享其成。这样既能保证教学企业的组织机构灵活高效地运行,又能保证学校和教学企业的管理者获得相应的权益。

2.发挥校企“双主体”教学企业组织权力参与决策的作用。高职院校应与合作企业共同成立由各种专家、教授、行业企业专业人才组成的各级各类专门委员会,使其在学校的发展方向、专业设置、人才任用、项目引进、投资决策等重要改革措施或重大事项方面拥有决策权,学校行政管理部门应尽量减少插手教学企业的相关决策和管理事务,充分发挥校企“双主体”教学企业组织权力参与决策的作用,推进教学企业决策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市场化。校企合作成立的教学企业虽然有学校参股,具有一定的教学功能,但是教学企业毕竟还是企业,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有权行使生产经营与投资决策的权力,同时承担相应的经营风险。

3.完善灵活多样的校企“双主体”教学企业人才培养机制。教学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的法人,有完全的人事任免权,实施全员聘任制度。切实推行和落实教学企业全员竞聘上岗的人事管理新格局,使校企“双主体”教学企业人才管理的运行机制、竞争机制与企业和市场全面接轨,这样才能切实促进教学企业中的学校教师、企业技术人员两支队伍的建设和发展。

校企“双主体”教学企业中的校企双方共同开发人力资源,实施校企互聘共培。校企合作的校方教师在进驻教学企业之前可以到校企合作的企方公司实践,回来再进驻教学企业。校企合作的企方在必要时可以安排企业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走向学校讲台任兼职教师。

建立校企“双主体”教学企业应施行多劳多得和奖励先进的制度,对在教学企业运行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工作人员(包括校企双方委派的管理者和在教学企业工作的学生以及在社会上招聘的员工)除享受应得的薪酬之外,还要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以激发教学企业全体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

4.制定科学实用的校企“双主体”教学企业内部运行制度。建立教学企业内部配套制度。对教学企业内各种配套保障措施及对教学企业生产运用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都要制定科学、规范和可操作性较强的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教学企业章程、制定并完善教学企业薪酬分配制度和奖勤罚懒措施,制定教师参与教学企业管理课时计算及评优奖励制度等一系列措施或制度,为教学企业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制度保障。

加强教学企业财务预算管理。教学企业的财务预算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行动方案、工作量及人力资源计划,其次要有充分的人力、技术、信息和资金支持。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资金的预算,教学企业的财务预算,通常包括经常性收支预算和发展性预算两部分。经常性收支主要用于教学企业的日常运营,发展性预算主要用于促使教学企业运行增值,功能增强,教学质量提高。为了不断强化教学企业的造血功能,促使教学企业运行增值,提升教学效果,教学企业需要不断发展壮大,所以通过教学企业发展性预算,预计成本投入和资金需求,维持发展性收支平衡点。

强化内部监督机制。除坚持和完善学校各部门的监督之外,关键是要吸收教学企业的企方、学生家长及其他社会团体参与考核监督,建立由学校、合作企业、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团体参与的监控体系。

5.构建“双主体”教学企业中校企双方对接融合的文化平台。校企“双主体”教学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就是实现教学企业内校企文化的互动、对接与融合。但是必须以观念融合为先导,只有转变观念,才能使教学企业内师生员工从内心深处认同、接受和内化校企文化融合。校企文化融合要靠教学企业内全体师生员工的自觉行动,要让融合和对接后的教学企业文化精髓深入到每个教学企业内师生员工的心灵,使大家自觉地投入到这项工程中来。要以管理制度创新为融合前提,教学企业内学校文化在与企业文化融合之前,需要先精心打造统一的软环境,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体制、运行机制等软环境上实现一体化,否则,融合的企业文化很可能因为“水土不服”而产生夹生。教学企业可以高起点、高目标定位,借鉴企业管理方法,引入ISO9000质理管理体系,进行管理体制和机制创新,将ISO9000理念渗透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育和生产性活动中,规范教学企业内部管理,提高管理水平,营造与企业氛围真实的环境,从而使企业文化能够顺利扎根于教学企业土壤。

第9篇:家校合作目标及措施范文

一、马克龙眼中的法国教育症结

马克龙认为,教育是实现国家团结统一的先决条件。他指出,当前法国基础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育体系的不公平在不断加剧,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对学生学业的影响持续变大;小学生数学和科学成绩在全欧洲垫底;40%的小学生在毕业时未能全面掌握基础知识;每年有11万名学生在离开校园时既无文凭也找不到工作;教师在入职时准备不充分;学校面临严重的信任危机。

与此同时,马克龙认为,法国高等教育也面临双重挑战。一方面是教书育人、促进就业和社会流动的挑战,另一方面是基础研究和创新的挑战。如今,法国高等教育民主化隐藏了深刻的不公平。法国高等专科学校(又称“大学校”)预科班中只有6%的学生来自工人家庭,而来自官员和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的学生高达49.8%。另外,虽然法国在科研领域有自己的优势,但仍存在被前所未有的全球竞争淘汰的风险。在创新能力方面,法国虽然一直致力于开展自上而下的改革,但缺少对一线教职科研人员创新能力和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能力的信任。教育改革存在机械化、同质化、资金不足和缺少地方能动性的问题。

此外,马克龙指出,虽然法国具有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但囿于法国社会鄙视体力劳动的文化传统,长期以来职业教育面临认可度低、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质量低下、毕业生社会地位和收入偏低等问题。在法国,通常是初中学习成绩欠佳的学生才接受职业教育,法国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教学模式都有待提升。

二、马克龙的教育理念与主张

面对当前法国教育遇到的问题和挑战,马克龙表示,应优先关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学生基础知识的获得,加强初中阶段对学生的个性化辅导和方向指导。高中应该多样化发展,既要让部分学生充分做好就业准备,也要帮助其他学生继续接受高等教育。此外,教师应该被赋予更多的信任、认可以及财政支持。他认为,中小学应围绕“仁爱、自由、责任”三个原则进行组织。在高等教育领域,他提出“给予大学真正的自”,并在职业教育领域提出“将工读交替的学徒制作为职业教育的核心”。

(一)基础教育:聚焦公平与质量

马克龙在基础教育领域提出了六大教育改革目标。

目标1:让幼儿园成为应对教育不公平的抓手

法国仅有一半申请入园的孩子能获得学位。因此,马克龙提出,未来将提供更多、更公平的入园机会,具体措施包括:保证幼儿园学位创建;要求各市镇在网上幼儿园学位分配标准,保证学位分配公平,并对学位申请进行系统编号。

目标2:在学前和小学阶段重点学习“读、写、算”基础知识

马克龙提出将从幼儿园起加强对学生的陪伴和个性化辅导,具体措施包括:第一,将教育优先区小学一、二年级的班级人数减少一半,将师生比控制在1:12;第二,创建4000~5000个教师岗位;第三,每学期都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业总结,以此评估每个学生的学业进步情况;第四,通过发展数字支持和数字应用,改进教学实践,完善对教师的数字化教学培训;第五,为学业困难学生提供暑期补习,补习将由教师志愿者有偿承担。

目标3:加强对初高中学生的辅导和方向指导

法国的初中不能改善自小学起出现的不公平,有太多学生离校时没有拿到文凭或没有选择好未来发展方向。基于此,马克龙提出将为所有学生提供课后辅导,并为学业困难的学生提供专门培训,以赶上学校的教学进度。同时,还将在初高中广泛开展学业方向指导。未来五年,还将对100万名无资质无工作的青年进行再培养。

目标4:将对教师的“陪伴”贯穿整个职业生涯

多项研究显示,法国教师在入职时大多感觉准备不充分,且入职初期通常在条件较差的学校任教,教师既缺少自信也缺少认可。为此,马克龙提出,不再将入职3年以内的教师派往教育优先区;重点教育优先区的教师将得到更多支持和认可,每年将新增3000欧元的补助;从本科起就对想要从教的学生提供工读交替的机会;在教育w系内建立更加雄心勃勃的培训机制。

目标5:扩大学校自,支持学校结合学生和地方需求进行调整

马克龙提出赋予学校更多自,具体包括:让学校自主安排课外时间;给予教育优先区的学校部分自主招录权;鼓励学校自主开展课程改革;重新设立双语班和欧洲课程;为学校扩大自提供定期评估。

目标6:加强家校关系,鼓励志愿者参与

针对层出不穷的家校矛盾和信任危机,马克龙提出:重建信任纽带,加强学校与家长的交流,普及家长工具箱的经验;提高家长在学校管理中的地位;鼓励青年公务员加入幼儿园教育志愿者队伍;鼓励大学生和退休人员作为志愿者对学生进行课后辅导。

(二)高等教育:聚焦自与竞争力

马克龙在高等教育领域也同样提出了五大教育改革目标。

目标1:将科研作为国家优先发展的领域

马克龙表示,“我希望法国是追求科研卓越的国家,我将在公共研究领域出台强有力的措施”。马克龙将继续鼓励基础研究,加大对创新的投入。具体措施包括:支持高校和科研机构自愿重组,成立国际化高水平大学;为重点优先项目提供额外财政支持;发展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合作,鼓励研究人员创业。

目标2:释放大学活力,给予大学充分自

马克龙指出,中央集权制不再适应法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步伐,未来的法国大学将享有更大的自,以更好应对国际挑战。具体措施包括:第一,允许高校自主开展教学活动,并将开发三年制工读交替的职业本科教育;第二,允许高校基于国际标准自主招聘教职科研人员;第三,发展新型大学管理模式;第四,科研机构和大学的领导招录需遵循国际标准;第五,简化对大学的评估程序。

目标3:高校资金来源多元化

目前,法国大学面临财政资金短缺且来源单一的问题,为此,马克龙提出将推动高校资金来源多元化。具体措施包括:第一,基于合同制对公立大学及科研机构进行额外的财政拨款。大学就业率、开放程度以及科研成果等将作为影响拨款额度的标准;第二,允许高校融资渠道多元化。支持大学办分校、提高大学的借贷筹资能力、加强公立和私立部门的合作。

目标4:营造有利于所有学生成功的h境

如今,法国学生宿舍供不应求,只有10%的学生能够申请到学生宿舍。此外,图书馆开放时间的缩短也进一步加剧了家庭经济条件优越学生和贫困学生之间的差距。学生奖学金也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为此,马克龙提出:动员社会力量为法国青年人新建8万个宿舍,分配大学生6万个,职场青年2万个;鼓励大学延长图书馆开放时间;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阶梯式助学金和奖学金系统。

目标5:让每个学生毕业后都能找到工作

近年来,法国经济持续低迷,失业率攀升,青年失业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为帮助青年人成功就业,马克龙提出:帮助学生进行职业方向选择。每所高校都要公布各专业往届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职方向,以提高学生对未来职业方向的认识;大学将公布各专业对学生已有知识体系的要求;完善中等教育至高等教育的衔接,鼓励中学和大学加强合作;发展大学继续教育,推进终身职业流动和职业转换;在高中和大学新增10万个短期职业教育培训学位,并加强行业部门对职业教育的指导,以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

(三)职业教育聚焦学徒制改革

在职业教育领域,马克龙提出要“深入改革学徒制”,以应对青年失业问题,提高民众的技能水平,进而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提高法国竞争力。

众多研究显示,同等学历下接受学徒制教育的青年就业率高出仅接受学校教育青年10到15个百分点。然而,目前法国接受学徒制教育的学生仅占同年龄段学生的15%,获得学徒制文凭的职业高中学生不到1/5。基于此,马克龙提出,学徒制应在法国的教育系统内占据更大的比例,并提出发展学徒制的两大目标。

目标1:让学徒制对企业和青年更具吸引力

法国现有的学徒制体系太过复杂,以至于企业已经无力管理:雇用补助系统崩溃,财政拨款模式不清晰,学徒制合同过于严苛。

未来,学徒制的规范将更加简单、透明、清晰。具体措施包括:将现有的拨款和补助整合成一个补助金,其金额将取决于企业规模和学徒技能水平;为企业开通统一窗口,用来注册学徒制合同,提交补助申请;将现有的工读交替合同合并成一个唯一、灵活、适应企业和行业需求,同时不设最高年龄限制的合同;将全部学徒税用于资助学徒制发展;统一学徒薪酬等级,由行业协商提高法律规定的工资上限。最低工资将取决于学徒的年龄、经验、培训阶段、行业领域以及企业给予的实物补助总额,对青年学徒吸引力不足的行业可以适当增加薪酬;行业将参与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大纲编写和培训组织,并界定未来应该被重点培养的学徒制行业领域。

目标2:将发展工读交替作为职业教育的核心

发展简化股份有限公司(SAS),为即将毕业的初中生进行工读交替学习的准备,以确保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并能顺利融入企业;在所有职业高中开展工读交替学习模式,完善课程设计和培训组织并设置强有力的跟踪评估和辅导机制;简化企业与学徒双选的流程,减免企业学徒税;建立三年制工读交替学习模式的职业本科文凭,加强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连贯性;使工读交替学习成为进入中等技能工作岗位的主要途径;公布学徒毕业后的就业率和薪酬情况;整治学徒招录中出现的一切歧视行为,并在学徒招录中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标准。

三、法国未来教育改革走向

――稳中求进的“路”

法国新任教育部长布朗盖近日在接受《世界报》的采访中表示,不会在教育领域另立新法,但会对奥朗德政府的教育政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说明马克龙任期内的法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政策将继续围绕奥朗德政府制定的《共和国学校重建导向与规划法》(又称《重建学校法》)和《高等教育与研究法》这两大纲领性教育法令展开,这也为马克龙的教育改革奠定了“稳中求进”的主基调。

纵观马克龙的教育理念与主张,可以大胆推测,未来法国的教育改革将主要围绕“公平”“质量”“自由”和“竞争力”这四个核心关键词展开。其中“教育公平”将以更多、更公平的入园机会,基础知识的掌握,教育优先区的进一步推进和加强对学生的课后辅导为主要抓手;“教育质量”将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认可与支持,开展个性化教学与指导,加强家校关系以及发展数字化教学为主要着力点;“自由”将以扩大中小学及大学自(自主教学、自主招聘、灵活管理等),允许大学财政资金来源多元化为重要落脚点;“竞争力”将以追求科研卓越,支持高校和研究机构自愿重组,以及大力发展学徒制为主要手段。

总体来说,马克龙的教育理念和主张与奥朗德既有许多一脉相承的地方,如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优先发展初等教育、增加教师岗位、加强对教师培训、帮扶弱势地区和群体等。同时也有不少推陈出新的“药方”,如马克龙提出将教育优先区小学一、二年级班级人数减少一半,禁止在小学和初中校园使用手机,将高考必考科目减为四科,设置大学入学选拔的新要求等。此外,马克龙还充分借鉴了右翼政府追求自由、效率与卓越,扩大学校自,支持高校和科研机构合并重组,提高大学竞争力的做法。可以说,马克龙在竞选纲领中提到的“建立让所有人成功和卓越的学校”完美地诠释了他超越左右、博采众长的教育理念。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