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美术课程的作用范文

美术课程的作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美术课程的作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美术课程的作用

第1篇:美术课程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 小学美术教学 课外活动 促进作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小学美术教学工作也正在发生巨大变革,从局限于课堂到课内外相结合,课外活动正越来越为广大美术教师所重视,其功能与价值被有效开发出来,成为学生美术素养提升和综合能力发展的重要载体与抓手。本文主要针对小学美术课外活动定义、形式与成效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小学美术课外活动定义

小学美术课外活动,是指在课堂教学以外时间组织与美术学科相关联的各种兴趣活动、竞赛活动、实践活动、拓展活动,等等。美术课外活动立足于美术课堂教学和学生能力发展目标,拓展延伸教学空间,能够对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起到完善、补充和促进作用,是美术立体教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小学美术课外活动开展的主要形式

1.紧扣课堂技能教学内容,进行课外兴趣小组训练。课外兴趣小组是美术课外活动的主要组织形式,教师可以将美术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组织起来,帮助他们制订小组活动计划,增加活动小组成员,鼓励他们自主开展各类研究与训练活动。在美术课外兴趣小组的活动中,要紧扣课堂技能教学与内容,使其成为美术课堂的有效延伸。例如,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美术动手能力方面的训练要求,组建剪纸、泥塑、手工等方面的美术兴趣小组,利用课余空间培养学生设计能力、操作能力、创新能力,让学生的美术综合素养得到提高。

2.紧扣课内美术知识内容,举办讲座,补充美术知识。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需要向学生传授美术方面的一些常识,如美术大家、美术作品流派及其特点,各种美术作品的绘画制作技巧,等等,尤其是与美术流派美术作品相关的背景知识、常识,更是学生所关注的内容。受课堂教学空间与时间的限制,教师无法在课堂上将学生感兴趣的全部内容展示出来。面对学生求知的目光,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美术课外活动,如举办美术知识讲座,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世界各地的美术大家,向他们介绍美术大家成功背后的故事,对学生进行顽强拼搏、勤奋刻苦方面的熏陶,教师也可以向学生讲解当前主流的美术流派及其代表作品,让学生增加艺术知识的积累。

3.紧扣本地美术教育资源,组织学生参观各类展览。对于美术学科教学而言,学生面对面地接触优秀的美术作品,其震撼力和欣赏效果要比多媒体投影等手段强得多。在每一地区,艺术家协会等组织都会定期举办书画展览活动,以及宣传文化部门举办名家艺术作品巡回展,这些活动是学生不可多得的学习资源。小学美术教师遇到这样的机会,一定要充分把握,向主管部门申请,在学校的统一组织下带领学生到场馆进行参观,让学生置身于书画作品的氛围中受到熏陶,培养他们对美术的兴趣爱好,增强艺术鉴赏能力。

4.紧扣学生美术兴趣爱好,开展美术特长学生培养。在小学美术教学工作中,课外活动的一大重要功能体现在特长生培养方面。对于一些有潜质、天资聪慧敏捷、热爱美术学习的学生,为了满足他们的学习与成长需求,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制订课外活动计划,为每一位学生量身定做培养计划,重点利用课余时间对他们进行系统训练,有条件的还可鼓励他们进行考级,统筹安排好文化课学习与美术学习训练的时间,使两者不出现交叉冲突。在特长生的培养方面,教师不仅要发挥美术课外活动的作用,还要紧密联系校外专业培训机构,共同做好学生的培养,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良好条件。

三、课外活动对美术教学的促进成效

作为小学美术立体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活动实现了教学环节的延伸和学生培养工作的拓展,在提高培养成效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1.有效整合了美术教育资源。在美术教学工作中,大量的美术教育资源并不能完全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而课外活动在时间与空间方面更为灵活,伸缩性较大,这一教学活动能够在更大范围内吸纳优质教育资源,使其服务于学生美术学习活动,具有广纳百川的效果。

2.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艺术的殿堂中遨游,是美术课外活动的重要作用之一。在课外活动中,学生接触到了更多的美术优秀作品,了解了丰富的美术知识,并且能够开展各种操作训练活动,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较好满足,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对美术的情感,有利于学生更加投入到美术学习活动中。

3.有效延伸了美术教学课堂。小学美术教学不仅要抓住画室这样的场所,课外活动还要让美术教学课堂成为大课堂,从教室走向校园、从校园走向生活,一路走来,各种美的因素尽收眼底,学生在这一立体性课堂中能够学到更多的美术知识,美术学习兴趣得到激发,绘画、手工等方面技能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4.有效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许多小学生对美术怀着浓厚的兴趣爱好,这样的兴趣爱好稍加引导,就能成为学生个性发展中的闪光点。美术课外活动为学生的兴趣爱好满足和个性的特长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拓展了空间,尤其是校内外资源的有效配合,为美术特长生的培养提供了良好条件,让学生在学好文化知识的同时,更好地掌握美术技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综上所述,在小学美术教学工作中,课外活动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广大教师要强化对课外活动内容、形式的研究,并将其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为学生的全面成长服务。

参考文献:

[1]朱砚.美术教学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继续教育研究,2007(04).

[2]章凯.对中小学美术教育现状的思考[J].艺术教育,2011(08).

第2篇:美术课程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课堂预设 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8-0107-02

语文课程是学习其他科目的基础,也是了解中国文化的有效途径,高中学生正处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展的重要时期,语文知识的汲取是今后发展的关键。语文是一个具有磁石般魔力的智慧碰撞和智慧生成的对话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既要注重精心的预设,也要注重精彩的生成,怎样做到预设与生成的有机统一,已成为了教育改革中重要的研究方向。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渐渐走进了人们视野。多媒体教学是开拓创新思维下的社会产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效果的提高显著,已为教师和学生所接受,成为了教学中的重要技术,为教学活动提供了重要教学并对教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 语文课堂预设与生成的辩证关系与多媒体技术

预设是指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预先设制的弹性教学方案。生成是指在课堂教学程序实施过程中引发出来的有关问题。预设是语文课堂生成的基础,生成则是对预设的提高,二者相辅相成。生成和预设两种矛盾的共同体在课堂上的实现是由师生共同构建、共同创造的,确立了师生之间的平等,充分体现了“学生为本”的教育精神。教学是师生多向、开放和动态的交流,具有不确定性和生成性,课堂预设和生成要求严谨,具有包容性和自由性,采用适合教育情境的行为或操作方式,能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多媒体技术指的是将视频、图像文字以及声音等信息进行综合以及相互处理的技术,其被认为是教育史上继文字出现、学校创立、活字印刷之后的第四次革命。教育部相关文件规定:“国家重点建设大学、211工程建设大学,必修课应用多媒体授课的课程数不低于30%,一般院校为15%”。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的结合,形成了更为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近年来,全国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多媒体渐渐走进了高中课堂,全国的高等院校基本上都开展了多媒体教育,从年轻教师到老教授,都使用了多媒体课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受到了越来越多同学和老师喜爱,也将成为未来课堂的发展趋势。

二 高中语文课堂预设与生成中多媒体技术的作用

第一,高中语文人文性较强,内容较为枯燥,选择多媒体进行课堂的预设,能显著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有更为深刻的感悟。多媒体教学对情境教学的发展有着较强的辅助作用,通过配乐或图片,创设情境,能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到所需表达的情境中,渲染教学情境,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感官,目的是是学生能真切地体会到感情。新颖的教学方式更为学生所接受,投其所好,在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使语文课堂真正发挥了师生的双主体作用,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产生和课文内容的共鸣,使教学内容时时充满生命活力,增强了语文课堂的教学价值和审美价值。多媒体的生成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师生共同演绎了精彩富有活力的课题。

第二,多媒体的预设有利于教师从整体上把握教学过程,使其能有序地展开,提高教师具有弹性化的教学方案预设及生成能力。多媒体技术能及时抓住生成的教学资源,实施调整完善预设的方案,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有效便捷的方法。改善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有了更新颖的方式,能即时地捕捉动态资源,丰富课堂预设内容,根据学生的反应及需要,随机生成内容,对预设的教学重点等方面进行调整。多媒体节省了板书所需的时间,使老师又更多的精力和实践去完成课堂内容的组织和讲授,使预设和生成的效果事半功倍。

第三,多媒体具有可重复性、可多次展示,课堂上使学生更为直观地掌握所学的知识,课后将课件进行整理、进行复习,效果更为显著,语文课堂的预设能力增强,并且能及时掌握学生的不懂之处,有利于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和遗忘,生成后的反馈是推动教学的有利工具,尤其在高三的教学中,多媒体的大容量具有显而易见的优势。多媒体技术具有多样性、综合性、交互性,能提高教学效率,且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提升。

第四,多媒体教学,使单位时间内输出的信息量增加,同时由于视觉、听觉并用,在相同的教学课时内,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高中生的学习压力大、任务重,积极有效率的学习是教学改革的目标。多媒体技术清除了文本中可能会阻碍学生理解的材料,补充了新知识,大大增加了课堂信息量,且有效地进行了知识的汲取,更深刻地对作者的情感进行感悟,有利于学生的细读,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拓展思维的广度。应用多媒体的课堂预设能加快教学节奏,课堂的四十五分钟,有了双倍的效果,也使教师能有更多的时间专注于教学本身,扩大教学规模,提高教学效率。

第五,多媒体技术使语文课堂预设中的理论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联系实践,生成得到直观反馈。多媒体技术通过音乐或图片等很容易将学生带入文章所设情境中,让学生用语言描述想象的情景,猜测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无论错与对都是学生的一种尝试,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实践教学,在课堂生成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可以及时地掌握情况,从而进行调整。教学中,预设多媒体课程教学,提高了学生对课堂的兴奋感,也可将任务布置给同学完成,锻炼学生的独立探索意识。教师为同学示范好例子,学生按照模式进行,自己进行课堂预设,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与老师与同学分享,教师在此时只起到指导作用,适当地给予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实践教学为学生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第3篇:美术课程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多媒体技术;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3.31

近年来,贵州财经大学致力于教学范式改革,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在工科信息类专业中,“多媒体技术”一直是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对“计算机组成原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计算机图形学”、“数字图像处理”等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必备的实践能力。因此,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显得更加有意义。

1 传统教学面临的问题

信息类专业学生在学校所学习的专业知识就是为人类服务的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应用最直接的效果就是加强人类的交流,方便人类的交际。如果学生本人是在极其封闭的环境中完成学业,或者是在极少与外界交流的条件下完成学业,很难想象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有创造力地为人类的交流和交际作出积极贡献。

但是,由于受现有的教育体制机制的影响,传统课堂教学手段依然十分落后。仅靠老师绞尽脑汁生硬的启发,难以改变学生一如既往地“沉默”,教学练习活动不能顺利完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也很难开展。

因此,在信息类专业的教学中倡导合作学习,探讨合作学习的适应性条件和情景,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 合作学习理论在教学改革中的指导作用

合作学习是一种课堂上以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成员合作性为主体的互学习,又称“小组学习”或“分享学习”。简言之,合作学习就是要提倡学生在学习中彼此交流,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合作学习一直是许多心理学家、语言学家所关注与研究的课题。合作学习包括如下理论依据。

2.1 认知建构理论

认知建构理论强调建构的特殊性,并且在特定的情境下以其特殊的方式进行建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因此本教学改革将适时调用这四大要素,让不同的学生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实现思维及智慧上的碰撞,从而实现知识与意义的建构。

2.2 动机理论

合作学习研究结果表明激发学习动机的最有效手段就是在课堂上建立起一种“利益共同体”关系,“共同体”成员“荣辱与共”是动机激发的一个重要标志(王坦,2002:56)。在合作学习状态下,学习者在较大程度上实现了通过相对真实环境的交流开展学习,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小组成员间相互学习,组内活动学习者心理压力小,焦虑低,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另外,成员之间相互合作,彼此信赖,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荣誉感与个体责任感,确立学习动机,从而实现学习者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实现学习自主性的转变。

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专业动机一直被看作是学习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之一,得到了广大研究者及教师的重视。然而由于对专业前景的认识不清,或者由于招生时录取为专业调剂而对专业方向不了解,相对一部分学生的专业动机并不显著,让位于各种从业资格证书或者是技能证书的动机。

正是由于专业动机的缺失给本次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切入点。

3 基于合作学习理论的教学范式转变和教学内容再组织

“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成为合作学习的主人及受益者”。这是合作学习被认为“是最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的重要原因。在“多媒体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中,教学范式和教学内容都有明显的变化。

3.1 教学范式的转变

教学范式由“满堂灌”转变为“小贴士”,由“一言堂”转变为“大合唱”。教师教学工作的积极性传递给了学生,放大了几十倍。

3.2 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行为由“满堂灌”转变为“小贴士”。从命令、考试的主导者成为学生的好朋友、好助手。师生关系从对立走向统一,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3.3 教学内容的再组织

这是本次教学改革中最为艰巨的一环。为了给学生提供良好的自主-合作学习过程,同时又要完成教学计划,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再组织,把知识点按难易和先后次序重新排列,提供一份学习路线图。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很可能越线,这时候教学不能一味地把学生拉回来,而是要对学生越线的动机和行为进行评估,对越线的后果进行说明,由学生自行判断是否回到教师原先的设计路线图。如果学生愿意选择自己的路线教师则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共同配合走出一条新的路线图。这样经过验证,一门课可以出现若干种路线图,而且都是行得通的。这对下一轮的教学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4 教学改革的成果和不足

4.1 课堂氛围空前高涨,师生、生生互动改善

本次课程教学改革最为显著的效果是消除了课堂教学的“沉默”,课堂气氛非常热烈。合作学习模式将学习任务分配到小组,增加小组成员间交流的机会,有助于形成课堂上的生生互动。课堂上的师生、生生互动为学生提供了较为理想的协作环境,有利于学生课程知识的建构。

第4篇:美术课程的作用范文

摘 要:美术是提高学生审美素养,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并陶冶学生高尚情操的一门重要课程。美术新课程标准中着重强调了美术的课程性质,即视觉性、人文性、实践性和愉悦性等四个方面。新课程标准中强调“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即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积累视觉、触觉和其他感官的经验,发展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美术课程具有实践性,即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运用传统媒介或新媒体创造作品,发展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指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学会欣赏和尊重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关注生活中的美术现象,涵养人文精神;美术课程强调愉悦性,指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自由抒感,表达个性和创意,增强自信心,养成健康的人格。”本文就以上面提到的四个方面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

关键词:新课标;美术;课程性质

课程性质是对课程教学指导思想的宏观规定,它是理解课程标准的关键所在,美术课程性质也是如此。2011年版修订后的美术课程标准最大的一个变化之一是开宗明义的提到: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与此相比旧课程标准则将美术课程定义为具有人文性。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美术的课程性质:“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积累视觉、触觉和其他感官的经验,发展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 “美术课程具有实践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运用传统媒介或新媒体创造作品,发展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学会欣赏和尊重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关注生活中的美术现象,涵养人文精神”;“美术课程强调愉悦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自由抒感,表达个性和创意,增强自信心,养成健康的人格”。

一、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

美术是视觉艺术,它依赖一定的物质材料,以塑造可为人观看的直观艺术形象为根本目的。人们在进行相应的美术活动过程中,主要靠的是视觉。视觉不仅给人的生存提供必要的信息,而且可以辅助大脑的形象记忆和形象思维的发展。在人们的感知系统中,尤以视觉的作用最为巨大。

“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积累视觉、触觉和其他感官的经验,发展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美术课程应当突显其特有的、区别于其他课程的特性,即“视觉性”。美术课程要凸显视觉性必须强调对美术语言的学习运用。视觉艺术作为一种传达视觉信息的“语言”,与我们平时使用的口头语言和书面文字一样有其自身的结构和规则。如果我们想通过自己的眼睛去理解和领会作品所传达的信息与意味,必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认识和运用视觉形象语言。一个掌握了美术语言的人与一个对美术语言一点也不了解的人,在观看同一件作品时其观看的结果与感受会完全不同。美术课程即是通过向学生提供全面而系统的有关美术语言方面的知识,以帮助学生提高理解和感受视觉艺术语言的能力,并真正通过自己的观察和理解去欣赏视觉艺术。

二、美术课程的实践性

实践性非美术课程所独有,但却是美术课程的重要特性。它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美术的起源离不开创作形态与实践经验,从岩画到商周已形成的百工制度,从民间美术的手工制作到宫廷美术的绘制过程都是一个反复练习熟能生巧的实践过程;其次,各美术门类,如版画、雕塑、书法、工艺等,这些不同工具材料的特性要求人们在创作一件美术作品前必须先了解所需工具材料的性能,在掌握了相关技能技法后再动手创作;最后,美术是一门必须解除媒材的学科门类,包括传统媒材和现代媒材。

“美术课程具有实践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运用传统媒介或新媒体创造作品,发展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想象力是创造力的源泉。人类想象能力的发展离不开实践活动,它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是人类的大脑通过形象化的概括作用对脑内以储存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或重组以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表象的积累来自视觉、触觉等各感官的大量参与和对知觉材料的不断感受和体验过程,在反复实践的基础上,创造者可以根据一定的指导思想,调动已积累的生活经验进行创造性的视觉加工,以完成卓尔不凡的艺术形象。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综合性本领。创造力,即无定向、无约束地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维方式。按照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德的看法,当发散思维表现为外部行为时,就代表了个人所拥有的创造能力。因此,课堂美术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要求教师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想象,以及培养发现新问题或新关系的能力。

因此,美术课程本身具有实践性要求美术教学需要有必要的动手体验和训练,需要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和行动体验的过程中达到熟练掌握美术知识和技能的目的。在此过程中,美术教师需要鼓励、教会学生大胆地运用美术媒材和多元造型方法同时感受视觉形象的特点,感受视觉形象的特点,感受视觉形象的肌理和材质,进行掌握基本的美术知识和技能。

三、美术课程的人文性

人文精神是尊重人的精神价值。实施素质教育需关注人的发展,追求人的价值和人格的完善。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是美术,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人类历史中的重要文化行为。美术课程作为人文课程的核心之一,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具有人文教育功能。因此美术课程有必要突出对人文性的追求。

“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学会欣赏和尊重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关注生活中的美术现象,涵养人文精神。”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可以提现在课程的方方面面,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如,美术教育的目标,即通过对美术课程的学习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对美术终身爱好的情感,提高美术素养,热爱祖国优秀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在学习方式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这有益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可持续发展。教师在教学工程中以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为目的,通过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教育,塑造学生的完整人格。

人文性是美术课程永恒的追求。引导学生通过美术学习能更好地汲取不同时代美术作品中所蕴涵的丰富的人文精神,,学会欣赏和尊重不同时代和文化背景下的美术作品,关注生活中的美术现象。

四、美术课程的愉悦性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首次提出美术课程要强调愉悦性。这也是活跃美术课堂、鼓励学生自由抒发、轻松表达的情感需要。美术的学习和审美活动离不开审美体验,其中这种体验所具有的“愉悦性”是一种不含有物质的、功利的、实用的个人欲念和自觉的目的要求,如欣赏一幅画,聆听一首乐曲,欣赏者获得的是精神的愉悦和情感的满足,不带有任何直接的实用性目的,也不会获得任何直接的物质利益。在美术欣赏的课堂中,艺术作品的形式美感往往会对欣赏者有非常直接的情绪感染作用。美术作品的形式美感能直接传递出情感的因素,譬如色彩灿烂鲜明、对比强烈的画面,能使欣赏者情绪愉悦、精神振奋;色彩轻快、淡雅的冷色调画面,能使人轻松愉悦,有潇洒飘逸之感;生动、优美的画面线条节奏韵律或绘画形象,能够深深地吸引人、感染人,从而改善与调整人的情绪,消除和缓解外界社会及内在心理因素对人造成的紧张状态,以获得一种轻松、愉快的心境。

“美术课程强调愉悦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自由抒感,表达个性和创意,增强自信心,养成健康的人格。”美术课程要强调愉悦性,还因为美术具有的情感宣泄功能。我们经常会在情绪烦躁的时候无意识的拿起笔,在纸上漫无目的地画一些杂乱的线条,或随意圈画一些宜泄的字眼,或涂画一些杂乱的形象等。这一行为过程具有明显的“宣泄作用”。正确的宣泄是健康人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在当今社会里,信息快速传递与更新、生活与工作节奏快,有一个合适的宣泄渠道是非常重要的。美术作品作为一种由外至内都体现着自由的艺术形式,不但在其中积淀着美和智,而且也潜藏着真与善。画好一幅画,需要投入时间、细心和耐心。在这一心一意、专心致志的过程中,学生的自我驱动、自我鞭策的能力会得到更好的发展。学生投入了情感成功地完成了一个艺术创作,哪怕是稚拙的,也有利于自信心的形成。作品创作之后首先欣赏作品的必然是作者自己,因此只有符合自己创作意愿和思路的作品才能满足自身的感官享受,更重要的是把画之美与他们体验的美吸收到心灵之中,并且逐渐使自己的心灵、行为变得更为完善与高尚。在此基础上学生审美心理的形成,又能改善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审美的愉悦性是一种超越了狭隘的个人功利实用性,在一般生理基础上“净化”、升华出来的,因此为了满足审美需要和审美理想的高级情感,在美术课程中教师应强调愉悦性,努力营造愉悦的学习环境,创设愉悦的学习情境,调控愉悦的学习氛围,以引导学生欣赏高品位的美术作品,愉悦的表达个性观点,自由抒感、表达自己的创意、涵养高雅的审美情趣,养成健康的人格。

新课程标准下的美术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标准》中从“凸显视觉性”、“具有实践性”、“追求人文性”、“强调愉悦性”四个方面分别展开对课程性质的描述,内容更具体、完善。可见,《标准》抛开了对课程价值的探讨和对教育功利的追求,不再讨论美术课程存在的作用、意义及评价,更着重对课程本质的溯源和课程规律的探讨。

参考文献:

[1] 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7.

[2] 义务教育美术新课程标准[M],2011版

[3] 严抒勤.美术学科的文化内涵[J].陕西教育(教学),2005.10.1

[4] 滕海燕.谈美术课程中的人文性[J].成才之路,2009.4.20

[5] 张小丽.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J].教书育人,2011.7.15

第5篇:美术课程的作用范文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姓名:单位:成绩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美术以( )承载和表达人的思想观念、()和(),丰富人类的精神和物质世界。

2.美术课程应该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的现代公民。

3.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

4.美术课程总目标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三个维度设定。

5.美术课程分目标从“造型.表现”( )“欣赏.评述”和( )四个学习领域设定。

6.改变过分强调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1.美术学习活动是一种不同于其他文理学科的学习方式。( )

2.美术课程应该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主导作用。( )

3.美术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4.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具有实践性,追求人文性,强调愉悦性。()

5.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不可能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潜能。( )

6.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7.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应更多的调动学生的情趣性行为。()

8.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学习的第四个学段是(5—6)年级()

9.美术应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应当遵循审美的规律,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比较。( )

10.美术课程在引导学生形成社会共同价值观的同时,也努力保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

三、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综合性学习是当代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美术课程特别设置了一个新的学习领域是( )

A.设计、应用 B.欣赏、评述C.综合、探索

2.美术课程总目标按以下哪几个维度设定( )

①知识与技能②过程与方法 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A.①②B.①③C.①②③

3.《标准》使用“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认知过程动词表述()的不同程度

A.过程性目标 B.知识技能目标C.学习活动

4.美术课程基本理念包括:()

①面对全体学生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③关注文化与生活④注重创新精神

A.①②③④B.②④ C.②③④

5.为了便于学习,将创作活动大致可分为哪两类:( )

A.设计和运用B.创作和欣赏C.造型和表现

6.美术课程目标包括总目标和()

A.分目标 B.子目标 C.情感目标

7.美术创造活动的两个活动包括造型和( )

A.评价B.表现C.目标

8.美术课程改革的重要特点是重视教学过程和( )的改革。

A.教学研究 B.教学大纲C.教学方法

9.美术课程基本理念包括:( )

①面对全体学生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③关注文化与生活 ④注重创新精神

A.①②③④ B.②④C.②③④

10.中小学美术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学习艺术的( )课程。

A.重要 B.主要C.基础

11.美术课程教学评价的主要目标是( )

A.促进学生发展B.促进教师发展 C.选拔人才

12.对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的开课要求是( )

A.必修科目B.选修科目C.由地方规定D.学校自行确定

13.美术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学校资源、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 )

A.家庭资源 B.网络资源 C.人际资源

14.学生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是()

A.兴趣 B.技法C.重视

15.美术课程将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学习分成几个学段?( )

A.2B.3 C.4

16.中小学美术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学习艺术的( )课程。

A.重要 B.主要C.基础

17.新课程标准是的制定部门是( )。

A.国务院 B.省级人民政府 C.教育部

18.新课程标准把美术学科定性为什么学科?( )

A.文化性B.选修科目 C.由地方规定

19.美术课程是学校进行什么的主要途径?( )

A.艺术教育B.技能教育 C.美育

20.()是对美术学习效果的价值判断。

A.学生作业B.课堂效果 C.学习评价

四、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美术课程改革是要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繁多、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 )

A.均衡性 B.综合性 C.可塑性 D.选择性

2.我国基础教育在过去一段时间过于偏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忽略了( )

A.情感 B.态度 C.价值观 D.能力

3.新课程改革之前我国美术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A.过于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B.课程的综合性不足

C.课程的多样性不足 D.加强技能训练

4.课程改革的目的在于( )

A.提高学生的能力 B.加强学科知识C.加强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

5.美术课程评价必须遵循的原则是( )

A.导向性B.科学性C.整体性D.可操作性

6.新课标美术课程性质具有()

A.视觉性 B.实践性 C.人文性

7.“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形成学生设计意识和提高动手能力成为目的,突出()A.应用性 B.审美性C.趣味性

8.美术新课标的学习领域分别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

A.目标 B.学习活动建议 C.评价要点

9.“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教学需要教师改变思维定势,寻找哪些连接点()

A.美术各门类 B.美术与其他学科 C.美术与现实社会

10.下列各建议中哪些是属于实施建议中的教学建议( )

A.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观

B.积极探索有效教学的方法

C.多给学生感悟美术作品的机会

五、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美术课程标准的教材编写建议是什么?

2.如何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美术课程标准答案

一、填空题

1. 视觉形象情感态度审美趣味2. 创新能力审美品位3.创造 4.情感态度和价值观5.“设计.应用”“综合.探索 ”6.甄别与选拔

二、判断题

√× √ √× √ √×√ √

三、单项选择题

CCBABABCAC

四、多项选择题

1.ABD2.ABCD3.BC4.AC 5.ABCD6.ABC 7.ABC8.ABC 9.ABC 10.ABC

五、简答题

1.答:一是依据美术课程标准编写美术教材;

二是实现内容组织的综合性和合理性;

三是妥善处理传统与现代、中国与外国的关系;

四是鼓励美术教材呈现方式多样化。

2.答:一是充分认识课堂教学的三个基本要素;

二是教学目标定位要准确;

三是形式要为内容服务;

第6篇:美术课程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中学美术课程;教学水平;对策

一、中学美术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单一

受到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中学美术课程教学中,教学方法单一,无法丰富教学方式,是现今中学美术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之一。在中学教育中,由于美术等副科不收学校重视,进而使得美术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没有积极性,进而使得教学方法还停留在以往的方法中。单一的教学方式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上课氛围,长此以往下去,学生容易产生厌烦的心理,进而影响中学美术教学。

2.教学缺乏针对性

教学缺乏针对性也是现今中学美术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在中学教学中,由于学校和教师的不重视,使得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常常出现以完成教学目标为主,提出的教学内容过于宽泛化,没有针对性,进而使得学生无法理解美术教师教W的重点,影响学生的美术学习。此外,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在布置美术任务时,没有针对性和明确的教学目标,泛泛而谈进而影响学生创作。因此,教学缺乏针对性也是其中的问题。

二、提升中学美术课程有效教学水平的对策

1.认识到美术教学的重要性

认识到美术教学的重要性是提升中学美术课程有效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在我国的中学教育中,由于学校和家长过于重视文化课的学习,导致美术等副科在学校不受重视,进而影响到中学美术教学水平的提高。因此,在这样的状况下,一方面学校要重视美术教学,通过平常举行一些美术创作的艺术节活动,进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进而培养学生对美术课程的重视,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家长也要重视对美术的教育。学校在进行美术艺术节活动时,可以邀请家长与学生共同参与,通过艺术节活动,不断向家长传递正确的学习理念,进而增强家长对美术教育的重视。

2.转变教学观念

转变教学观念,改变落后的教学理念,进而不断提高中学美术教学水平。在中学的美术教学中,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美术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往往采取的是以教师为主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教学理念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因此,在这样的状况下,学生容易丧失积极性,进而影响美术教学。所以,通过建立以学生为主,开放、互动的教学观念,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不断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因此,在中学的美术课堂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爱好和特点,将学生的学习特点转化到到教师的教学理念中,进而找出符合学生的教学观念。因此,创新中学美术教学观念,建立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进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优化教学内容选择

优化教学内容选择也是提升中学美术教学水平的重要举措。在中学的美术教学中,教学内容没有针对性也是其中的重要问题。在中学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在进行教学时缺乏针对性,使得美术课堂氛围不高,进而影响美术教学水平的提高。因此,在这样的状况下,优化教学内容选择,针对学生的特点以及喜爱,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此外,在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时,可以根据当下社会发生的时事热点,让学生针对时事热点进行绘画,这也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方式。因此,教师通过优化教学内容选择,增加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美术教学水平。

4.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

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也是提高中学美术教学水平的一种重要策略。在我国的中学美术教学中,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使得教学方法单一,进而影响中学美术教学效率和课堂效率。因此,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教学水平。例如,教师可以采取分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将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合作完成作品。此外,教师也可以利用情景教学的方式进行教学。通过给学生设立相应的情景,让学生自主发挥,进而提高学生的创作性。因此,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中学美术教学水平。

三、美术在中学中的重要性

美术作为中学试点考试在中学的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以往的中学教育中,美术作为副科在中学的教育中一直处于被忽视的情况。但是,近年来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美术以及音乐等副科在中学的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在中学考试中,美术作为中学试点考试,对于中学的教育越来越重要。因此,通过优化美术教学方式,转变教学观念,进而不但提高我国中学美术教学质量和水平,为中学生的试点考试奠定基础。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学作为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对于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中学的美术课堂中,教师通过重视美术教育,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创新美术教学内容,进而提高学生对美术课堂的积极性和热情,提高中学美术课堂的教学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教师通过创新美术课程的教学方式,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可参考的意见。因此,通过创新美术课堂教学方式,进而不断提高美术课堂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加央欧珠. 新时期提高中学美术欣赏课教学质量的对策探析[J]. 青年文学家, 2012(18):156-156.

[2]徐晶秀. 浅析提升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质量的对策[J]. 美术教育研究, 2013(22):157-157.

[3]鲁泓群. 提升中学美术课程有效教学水平探究[J]. 教育教学论坛, 2013(8):141-143.

第7篇:美术课程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桂北地区美术教育现状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6-0139-02

美育是国家教育方针的有机组成部分,美术教育是学校美育的重要途径,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美术教育在学校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但由于认识的严重不足,普遍认为美术课程是无关紧要的课程,这种认识严重制约了美术教育工作的开展,从而影响了中小学生的审美素质,美术师资的水平也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一些偏远的农村义务阶段学校并没有美术,甚至只能由其它科教师兼任。本文对广西北部的桂林、柳州两市的6所小学、初中学校进行调查研究,从美术课程的定位、美术课程的教学目的、美术师资和美术课堂教学等情况进行调查研究。

一、美术课程的地位

美术自古至今都是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紧密相关的,在旧石器时代,人类的祖先在打造石器的过程中,逐步具备造型技术,审美观念也是那时已经形成。我们生活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更应顺应社会发展的形势,具有初步的审美意识。今天经济发展了,人们的生活已经从物质追求转向精神追求,美术教育对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也具有一定的作用。笔者研究发现,美术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受重视程度并不高,一般是每班每周一节,占周课时的3%左右,为开设课程中最少的一门,教材的使用也简单,笔者对上述6所小学、初中的主管教学的副校长进行访谈时,他们均认为,美术课程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有3所学校没有专职的美术教师,由有绘画功底的教师兼任。

笔者认为,美术课程是一门可以培养学生空间意识和审美素质的课程,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学校应高度重视美术教育,把美术课程放在重要的地位,合理安排课程,完善考核、考试制度,使美术课程与其它必修课程地位一样。

二、美术课程的教学目的

美术课的主要任务就是审美教育,美术课在中小学阶段是一门基础文化课,是对中小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培养学生对自然、社会及艺术的感受与审美能力,能推动学生在德、智及其他方面的全面发展,能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及修养,对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通过调查发现,所有学校的均没深入意识到美术的教学目的,认为上美术课只是拿一幅画挂在黑板上让学生学着画,并没有从学生的审美感受和审美能力的培养上去讲授此门课。

笔者认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应着重培养学生对社会、自然、艺术美的追求,激发学生的潜能,教会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美术教育应在数学等基础学科的前提下,利用现代媒体,充分吸收现代艺术和相关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给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的知识空间。学校提倡的“五讲四美”不应只是一种口号,更应落到实处,总之,美术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美的享受,积极向上地生活。

三、美术师资研究

美术课程是一门基础课程,这就要求美术教师应具备广博的知识和专业的教学技能。美术教学过程中,所教知识有可能涉及古今中外,美术基础知识包括素描、造型、设计、欣赏等,这就要求美术教师应具有“一专多能”的教学能力,掌握文学、历史、地理、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能根据新课程的标准,联系实际,结合其他学科进行教学。当然,必须具备娴熟的美术教学技能,完美的课程组织、讲授和驾驭课堂等方面的能力。

笔者调查研究发现,美术教师的年龄不是较大就是较年轻,一般一所学校就一位美术教师,一直教到退休再招聘新教师,这就可能造成教学单一,不能协同教学。同时教师的素质不高,不能完美地进行示范、展示教学,也没有在美术设计方面进行继续教育,存在着上课就是贴一张画叫学生自己画的现象,甚至几乎没有备课,照本宣科,不能较好地组织课堂和讲授,甚至出现有的课堂,老师只顾自己讲,并不考虑下面的学生是不是听讲,上完课走人,对学生所交的绘画作业也只是很随便地打一个分数,谁听话就打高分,也不能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教学。

笔者认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应高度重视美术教师的培养,加大继续教育培训,促进广大美术教师以美术为中心的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首先应在保障美术教育进行日常工作的需要,特别是从生活上给予关心和帮助,使美术教师与其他主科的教师具有同等的地位。其次,给予教师不断进步的空间,培养教师从人文文化、电影电视、网络媒体中寻找到教学的灵感,促进他们培养独立思考、备课和通过现代技术进行协同教学的能力,鼓励美术教学进行课堂教学创新,充分挖掘他们的领悟能力、分析能力和敏感性进行教学,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宣科”上,应组织具有生机活力、有特色的美术课堂,学会利用学生的兴趣进行教学。不能只顾着在课堂上高谈阔论而不考虑学生是否主动参与,同时也应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再次,应培养美术教师具备坚持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努力学习现代媒体教学技术,学会利用现代媒体进行教学,熟练地使用各种美术制作软件,以促进美术课堂教学。

没有高素质的美术师资队伍,就不能较好地培养高素质的美术人才。笔者作为从事美术工作的学者,心痛地发现桂北等欠发达地区由于美术师资的水平不高,压制了具有美术潜能的学生发展,我认为为了下一代的进步,各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应加大美术师资的建设。

四、美术课堂教学研究

美术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美术教育的重要途径。学校应按照上级的要求进行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师应认真进行教学设计和记录教学日志。学校应高度重视提高美术课堂教学质量,教学质量一直以来都是学校的生命线。在上文已经提到当前的美术课堂教学模式单一现象,也即是老师在讲台上面演示,学生在下面跟着画,甚至有的学校美术教师只是贴一张画在黑板上让学生照着画,自己坐在讲台上做自己的事情,没有监督学生进行作业,出现一个学业生画好了,其他学生照着描绘等现象。

因此,在当前提倡深化课堂改革的新形势下,对美术教学的吸引力与有效性等问题应进行新的思考和探索,要求教师在美术课堂上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教学,对具有美术潜能的学生进行个性化教学。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把美术的基础教学和侧重教学相结合,有计划地推进素描、水彩、剪纸、篆刻等美术课程的教学,加大教育监控力度,建立严格的考试制度。同时也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看到自己的美术创作才能,提高学习兴趣。

五、研究结论

通过对广西北部地区6所初中、小学的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的定位、美术课程的教学目的、美术师资和美术课堂教学等方面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存在着美术课程的受重视程度不够,教学目的不明确,师资水平不高,严重抑制了具有美术潜能的学生的成长,美术课堂教学模式单一等一系列问题,笔者认为应提高美术课程的教学定位,明确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鼓励教师利用现代媒体进行教学,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教学,充分利用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教学,培养学生主动进行学习的习惯。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意见[Z].2008,9,(5).

[2]杨维民.从绘画中心思想看艺术教育的缺失[N].美术报,2011-01-17.

[3]崔毅.当今高校美术教育的选择与走向[J].美术大观,2008,(11).

[4]罗艳喜.农村美术教育的现状[N].美术报,2006-05-12.

[5]阎光奇.让美育走进校园[J].美术界,2003,(8).

[6]韩志强.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中美术欣赏课浅谈[J].教育教学论坛,2011,(5).

第8篇:美术课程的作用范文

大家知道,美术课程不同于体育、音乐课程。体育课程强调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学生将:(1)增强体能;(2)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3)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4)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5)发扬体育精神。音乐课程强调通过音乐课程的学习,1、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2、丰富情感体验;3、扩大文化视野。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4、启迪智慧,培养共处意识和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美术课程的特点之一是强调主客体的统一,美术课程要求学生直接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这样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课程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和美术能力。对于农村中学的学生来说,美术课程对促进全面发展的意义更是不言而喻。

1.美术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细致的观察能力

众所周知,美术课程主要有两项教学内容,一是让学生学会绘画,二是让学生学会欣赏。尽管在社会上有许多可挖掘的教学素材,既有自然风光,又有传统习俗,既有四季变换,又有日新月异等等,都值得广大学生去学习,去观察。然而,许多的科目可以利用大自然和社会的大好风光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但是效果不佳。而美术课程却有自己的优势。在指导学生进行绘画时,首先要引导学生对所画的对象进行细致的观察。绘画的时候既要进行整体的布局,又要进行细节的把控。这种过程能够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在教导学生进行绘画欣赏时,也需要学生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例如,对作品的构图布局、颜色搭配等等都需要学生有耐心,养成认真观察的习惯。总之,无论是美术创造还是绘画欣赏,都需要学生的感觉、知觉、想象、情感思维等全面都介入,但是视觉始终处于重要地位。因此,培养中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美术课程的作用举足轻重。

2.美术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罗杰斯也有对表达了对想象力的看法:表达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他们才会尽情地"自由参与"与"自由表达"。 我国思维科学学科带头人张光鉴也认为创造思维就是综合运用正确的概念或通过形象思维,在解决理论、实践、生活问题时在人们大脑活动中出现的一种有价值的新思想。

“想象是艺术的生命,离开了想象,艺术就难以生存”。美术课程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有重要的作用。绘画创作不仅要扎实的绘画基本功,也需要丰富的想象能力。美术教师不仅要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接触大自然,也要引导学生结合课外体验发挥想象力进行美术创作。外面的世界丰富多彩,但是要把这丰富多彩的美好世界用画笔表达出来,还需要进行想象。长期进行这样的训练,就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同样的对绘画作品进行鉴赏时,也是要发挥想象力。美术作品大的艺术感染力不是一下子就从画面上表现出来的,而是需要学生通过对作品的细致观察,合理想象,才能理解美术作品的主题,合理规划好学生绘画作品的鉴赏计划,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3.美术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

造型能力是指对造型的把握能力,通俗的讲,就是对事物的观察理解和还原表达能力,这种能力是现代社会的重要能力。美术教学应是比较贴近生活的,既可以走进大自然中去写生,丰富生活实践,也可以注重课堂内进行再创造,把体验的事物形象化、具体化,二者想结合培养造型能力。美术课程在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4、美术课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将中国的中学生和西方国家的放在一起,就会发现中国中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水平比较好,而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却不尽人意。首先,与几千年来中国社会重视社会科学、忽视自然科学息息相关,其次与中国物质条件落后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再次与传统教育思想存在着紧密联系。

第9篇:美术课程的作用范文

高职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产物,高职美术教育是完善高职教育体系,建立健全课题体系的重要举措。美术教育是创造美与发现美的窗口,其本质与发展生命力在于创新,创新意识和能力是未来社会人应具备的重要心理品质,艺术教育有利于提高人们对美的感受和理解,培养对艺术的表现力和创造力[1]。创新是一种力量,一种品质,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与坚持,高职美术教育作为我国美术教育与培训的重要阵地,必须在美术教学中承担起启发学生创新能力的重任,注重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推进高职美术教育的长远、健康、科学化发展。

一、中职美术教学现状

中职教学以培养专业人才为教学重点,相对于丰富多样的课程设置,中职教学将专业知识教学放在教学的首位,忽视了展示学生精神面貌,发展课外艺术的艺术课程,很多中职院校将美术课程作为可有可无的存在,部分中职院校甚至完全抛弃了包括美术教学在内的诸多艺术课程,单调的课程设置与唯一的教学目标歪曲了学校教育全方位培养多样人才的理念,将中职院校的发展限定在极小的氛围之内,极大地影响了美术教师的教学热情,不利于教师的科研创新。长期以往,必将隐没部分学生的美术天分,限制了学生创作美与发现美的眼光,造成学校美术课程功能的失效与美术资源的巨大浪费,必将影响到学校完善发展与科学前进的道路。

二、中职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事业的课程设置与培养重点发生了明显的转变,从国家提倡素质教育的改革方案的实施的大方针方向可以明确看出,国家已经充分意识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拥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知识才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间力量。美术课程是艺术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艺术教育的重点就在于创新,中职美术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意识到学校美术课程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意识,让美术课程成为学生树立创新信息的平台与重要媒介,对于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具有巨大的提升作用。

另外,中职教育不同于普通大学教育的重要方面之一体现在教学目的方面,中职教学要求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培养各种专业人才,学生的教育基础相对来说比较薄弱,加上学校的教育重点放置在专业技术与知识的学习上,忽视了学生艺术思维的培养与重视,美术课程作为中职教育专业知识教学的重要补充,为充分体现美术课程的教学意义与顺应国家素质教育的政策和为国家培养更多专业人才的现实要求,中职美术教学更需提高教学水平,适度平衡教学重点,重视美术课堂培养与激发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实际功能,综合利用课堂教学与室外教学的方式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建立,创新能力的发展,创新实践能力的发挥,真正体现中职教育开设美术课程的作用。

三、综合分析,因地制宜,全面提高中职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水平

每一所学校具有独特的综合特征,在学校教学侧重点,发展历史,学生知识构成,创新基础等等方面可能会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此,在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中职院校需综合分析自身发展的具体特点,在学习与引进其他学校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因地制宜,选择最佳的教学方式与合适的教学思路,不断提高教学能力与教学水平,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下综合提高中职美术教学实力。

(一)设置情景教学模式,注重创新潜能开发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美术教学的最终目标不是培养更多的美术专业人才,而是将美术课程作为艺术教育的敲门砖,在美术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给予学生发现美的眼睛,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过程中放松心情,缓冲精神,发现生活的乐趣,以更加积极的心态投入到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为实现这一目标,在中职美术教学中,要灵活教学方式,注重采用情景设置的方式组织教学,可以在美术教学中设定教学主题,根据不同的教学主题激发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完成美术作品,也可以在安全保障的前提下,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在大自然中通过游戏与音乐鉴赏的方式,启发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创作属于自己的作品,增强学生独立创作的意识,并在这种多彩直观教学方式的影响下,真正爱上美术课堂。

(二)在尊重学生实际状况的基础上,逐渐转变美术教学方式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核心,适当的教学方式与教学理念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实现。美术教学不同于单纯的知识性教学,一味的讲练式教学不适合灵活性与自主性较强的美术教学,为提高美术教学效率必须转变美术教学方式。首先,在教学目的的实现上,要以注重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在美术课堂上以提问或是小组探讨的方式,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并且及时肯定学生的创新想法,支持学生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其次,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兴趣点与特长,开展正对性教学与典型化教学,发现每一个学生的擅长方面,以此为基础,划分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充分重视学生的创作意愿,鼓励学生发挥所长,创作出更加有代表性、有开创意义的作用。以大胆开创的教学方式激发每一个学生去发现美,创作美,实现自身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实践化,作品化。

(三)完善中职美术教学成绩计算体系